首页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举报
开通vip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4.17.2.1C1会泽县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磁共振检查的准备【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病人没有禁忌证。并嘱病人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4.17.2.1C1会泽县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磁共振检查的准备【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病人没有禁忌证。并嘱病人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病人,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准备磁共振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禁忌证】  各部位磁共振检查的禁忌证,要求基本上是同一。为此,禁忌证不在各部位中分别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屑植人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的妇女应避免磁共振扫描。·颅脑磁共振检查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颅脑外伤(尤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操作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l、T2、W1,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1。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⑥成像层厚:5~10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l。(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1。二、鞍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鞍区肿瘤。  2.鞍区血管性疾病。  3.颅脑外伤累及鞍区。  4.鞍区先天性发育异常。  5.鞍区肿瘤术后复查。  6.鞍区感染。  7.鞍区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前床突至后床突。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矢状面T1W1、冠状面T1W1、T2W1。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设定放大扫描FOV,根据垂体大小及扫描范围设定采集范围。  ⑤成像层厚:2~5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⑦矩阵:128×256或259×256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3)垂体也可行动态扫描,单次采集时间20~30s,动态采集10次。在第一次数据采集后,立即注射对比剂;同时连续成像9次,用冠状面扫描。三、脑桥小脑三角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脑桥小脑三角肿瘤。  2.脑桥小脑三角区肿瘤样病变。  3.颅脑外伤累及小脑角区。  4.脑桥小脑先天性发育异常。  5.脑桥小脑区肿瘤术后复查。  6.内听道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l)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脑桥小脑三角区。  ③推荐成像程序: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冠状面T1WI、横断面T1WI、T2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2~5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256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四、颅脑动态灌注磁共振检查【适应证】  1.脑血管梗死早期诊断。  2.颅内肿瘤。  3.颅脑外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增强扫描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待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或以病灶为中心。  ③推荐成像程序:EPI快速成像法或快速梯度回波法。按病变部位设定横断层面,一般为10层,成像次数为40~60次。开始成像不注射对比剂,到第四成像末时,经静脉用压力注射器注射对比剂后,成像至40~60次完毕。  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256×256等。  2.经工作站处理后病灶的信号强度一时间变化曲线计算感兴趣区的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等参数。五、颅脑弥散成像检查技术【适应证】  1.脑干部位病变。  2.脑梗死。  3.脑出血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③推荐成像序列:可根据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相关的成像序列。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扩散加权系数(B)(通常为0,1000/mm2)。SRP三轴分别成像,并生成平均扩散加权图像(tracediffusionweightedimages)和ADCmaps(ADC图像)。  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256等。六、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技术【适应证】1.脑血管性疾病。2.颅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3.脑血管疾病术后治疗后随访。4.筛选可疑又不能行DSA检查的脑血管疾病等。5.颅内感染。【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头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以脑Willis环或病灶为中心。扫描区域近端或远端设置预饱和带分别获得静脉像和动脉像。如行动脉成像要在远端加预饱和带。  ③推荐成像程序:2D或3D相位对比法(PC)和3DTOFMRI(时间飞逝法)。  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1一2mm。  ⑥成像间距:无间隔。  ⑦矩阵:256×256,512×512等。  2.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用MIP法或Surface,多视角重建。·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一、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眶部肿瘤,包括眼球、视神经与眶的各种肿瘤。  2.眼肌疾病,如格氏眼病等。  3.血管性病变,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  4.外伤。  5.非金属性眼内和眶内异物。  6.眶内炎症包括炎性假瘤与眶内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嘱病人检查中双眼平视前方或闭眼,使眼球保持不动。(2)成像中心:眶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上下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睑至眶尖。  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T1WI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成像序列。如脂肪抑制技术等。  ④成像野(FOV):18~25cm。也可根据眼眶大小及病变范围设定扫描范围。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2~5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可加扫T1WI-FS序列。常规做横断面、斜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l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二、鼻及鼻旁窦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3.鼻窦肿瘤、囊肿、鼻窦炎症、息肉及黏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取头先进,仰卧在检查床上,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做咽部扫描时,嘱病人检查中避免吞咽动作。(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包括额窦平面至上齿槽平面,前后从上额窦前壁至鼻咽腔后部。  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常规SE序列或快速序列,行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18~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3~5mm。  ⑦矩阵:128×256或25S×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二、耳、颞骨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听神经瘤,尤其是局限于内听道的小肿瘤。  2.颈静脉球体瘤。  3.耳、颢骨部同时累及颅底和颅内的病变。  4.乳突脂脂瘤。  5.耳部和颞部的其他良恶性肿瘤。  6.颞骨骨折及中耳炎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二侧颞骨部。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l、T2WI、冠状面T1WI。如磁共振内耳膜迷路成像,一般采用长T2WI或3DSISS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血管神经交互压迫一般采用3DTOF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2~5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四、颞颌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颞下颌关节(TMJ)紊乱综合征等颞颌关节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丁头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选用7~8mm环形TMJ表面线圈一对,一次固定,左右对比成像,体位同颅脑磁共振技术。将环形TMJ线圈中心对准外耳孔前1~2mm处之颞颌关节,线圈尽量贴近TMJ。移动床面位置,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两侧颞颌关节。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为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和T2WI成像。矢状面单层多时相动态成像。  ④成像野(FOV):180~200m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2~4mm。  ⑦矩阵:256×258等。  (4)TMJ单层多时像(SSMP)扫描及电影显示,使用矢状斜位扫描,每个颞颌关节设定一个采集包,扫描层数均设定为1层。频颌关节处于不同的咬合位置时进行多次重复扫描。先将动态扫描设置成手动控制状态,并使扫描仪处于手动扫描待命状态。先嘱病人闭口、咬牙,按手动扫描键做第一次扫描,再将辅助张口器放入病人口中,让病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根据辅助张口器的梯级,使牙齿处于不同的咬合位置,每变化一个咬合位置重复一次扫描,直至最大位置。  2.图像后处理同一层面的TMJ在运动的不同时相的图像,用快速连续显示的方法,即可成为连续的运动画面——TMJ电影。五、鼻咽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3.鼻窦肿瘤、囊肿、息肉及黏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头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应包括第1~2颈椎到蝶窦。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l,冠状面、矢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④成像野(FOV),18~23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⑥成像层厚:3~5mm。⑦矩阵:128×256或256X512等。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六、喉及甲状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各种良性、恶性肿瘤。2.囊肿性病变。3.淋巴结肿大。4.甲状腺肿大等。【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颈部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并嘱病人扫描中避免吞咽动作。(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甲状软骨,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用快速定位扫描序列采集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定位图像。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包括整个甲状腺及喉部。③推荐成像序列:常规使用SE序列或快速序列,做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T1WI,必要时可以根据病情辅以其他序列。④成像野(FOV):15~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⑥成像层厚:3~8rnm,⑦矩阵:128X256或255×312等。2.增强扫描(1)手椎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2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2)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七、面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各种面部良性、恶性肿瘤。2.各种面部的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畸形、血栓形成等。3.面部肉芽肿性病变。4.面部淋巴结肿大。【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爵。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鼻根部,移动床面位置,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根据病变部位。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做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⑥成像层厚:3~5mm。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2.增强扫描(1)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ΓI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八、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l.颈部的良恶性肿瘤,包括咽旁、颈动脉间隙等部的肿瘤。2.颈部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畸形、血栓形成等。3.颈部的囊肿性病变。4.颈部的肉芽性病变。5.颈部的淋巴结肿大。【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量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甲状软骨,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根据病变部位大小而定。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做T1WI和T2WI,矢状面T1WI,也可以使用休线圈检查臂丛神经病变及上纵隔的颈部病变。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⑥成像层厚:3~8mm。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肺部及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检查一、肺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肺部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和大血管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肺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4.胸部手术后疗效的评价。【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l)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胸部中点,移动床面位置,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胸部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②成像范围:自胸廓人口到肺下界。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做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或矢状面T1WI成像。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对于血管瘤、肿物、淋巴结的鉴别可使用梯度回波脉冲序列。  ④成像野(FOV):35~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5~10mm。  ⑦矩阵:l28×256或258×512等。  ⑧其他:根据所使用全身磁共振机的性能决定心脏门控的形式和方法。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l程序相同,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l,二、心脏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心脏肿瘤。  2.先天性心脏病。  3.心肌病。  4.冠心病。  5.瓣膜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胸部中点,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胸部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心底及大血管根部到心尖部。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常规做横断面T1WI、冠状而或斜状面T1Wl成像。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5~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⑧根据所使用全身磁共振机的性能决定心脏门控的形式和方法。  2.增强扫描  (l)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l。三、心脏电影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先天性心脏病。  2.瓣膜病。  3.冠心病。  4.心肌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胸部中点,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胸部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多数情况下,需二次以上定位,如“四腔位”、“左心室长、短轴位”。  ②成像范围:病变所在的心肌层面或能反映心脏活动情况的层面。  ③推荐成像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⑧根据所使用全身磁共振机的性能决定心脏门控的形式和方法。四、心肌灌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梗后再灌注等)。2.心肌病。【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胸部中点,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胸部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包括心室全部或可疑病变区。  ③推荐成像序列:左心室短轴SE序列或快速序列T1WI成像。  ④成像野(FOV):3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⑧其他:根据所使用全身磁共振机的性能决定心脏门控的形式和方法。  2.增强扫描  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推荐成像序列为快速SE序列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以后每隔1min重复扫描。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5~l5min加延迟扫描,重复数次。五、大血管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l.主动脉瘤。  2.主动脉夹层。  3.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发育异常。  4.大动脉炎。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病变部位中点;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病变部位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胸主动脉:从主动脉弓或以上到膈面。腹主动脉,从膈面到髂总动脉分叉处。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成像。根据病变情况可加扫矢状面或斜面的T1WI成像。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⑧其他:根据所使用全身磁共振机的性能决定心脏门控的形式和方法。六、大血管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技术【适应证】  1.颈动脉、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狭窄、动脉瘤、动脉畸形和动脉闭塞。  2.了解颈动脉、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与邻近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  3.动脉夹层、大动脉炎。  4.肾动脉狭窄。  5.胸腹部静脉系统。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移动床面位置,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病变部位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根据病变需要决定扫描范围。  ③推荐成像序列,TOF(时间飞越法)或PC(相位对比法)法MRA成像,3D、2DTOF和3DPC以横断面采集为佳。2DPC成像平面根据需要决定。一般颈部以2DTOF为宜,胸部大血管和腹部血管首选2D或3DTOF,也可采用2DPC成像。  ④成像野(FOV):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2DTOF层厚为0~2.5mm,2DPC层厚为30~80mm。⑥成像间距;0。⑦矩阵:128×258或256×512等。  ⑧根据所使用全身磁共振机的性能决定心脏门控的形式和方法。  2.增强扫描大血管MRA可用对比剂增强扫描,以提高血管造影的质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推荐成像序列,可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必要时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刻开始增强后扫描。  (3)推荐成像序列:可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3.图像后处理无论何种方法所得的MRA原始资料都须进行图像后处理,一般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为常用。也可根据需要进行SSD、MPR等重建。·腹部磁共振检查一、肝脏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肝良、恶性肿瘤(如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等)。  2.肝囊肿和囊肿性病变(如多囊肝、肝包虫病等)。  3.肝脓肿、肝结核和其他肝炎性肉芽肿等。  4.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5.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肝炎后、血吸虫性、酒精性等硬化)。  6.Budd-Chiari综合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脐与剑突连线中点,移动床面位置,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与剑突连线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膈顶到肝下缘。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和T2WI成像;冠状面T1WI成像,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延迟5~30min扫描。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或与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相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延迟5~30min扫描。二、肝脏灌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2.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肝转移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4.肝癌术后复发的发现和鉴别。  5.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  6.肝脓肿、肝结核和其他肝炎性肉芽肿等。  7.肝囊肿和囊肿性病变(如多囊肝、肝包虫病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脐与剑突连线中点,移动床面位置,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与剑突连线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膈顶到肝下缘。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T2WI成像,冠状面T1WI成像,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0~40crn,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增强前T1WI序相同,推荐成像序列为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用屏气扫描,以同样的扫描序列重复四次,间隔时间为10s,最后一次卧以在3~5min后延迟扫描。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30min延迟扫描。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推荐成像序列为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用屏气扫描,以同样的扫描序列重复4次,间隔时间为10s,最后一次可以在3~5min此后延迟扫描。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30min延迟扫描。三、胰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胰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胰岛细胞瘤的诊断。  3.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4.胰腺先天性异常。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脐与剑突连线中点,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与剑突连线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膈顶到胰腺下缘。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或梯度回波序列,横断而T1WI成像,冠状面T1WI成像,常规。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0~40crn。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l。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  3.MRCP扫描适合该机型MRCP成像参数。四、肾脏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肾脏良、恶性肿瘤,如肾癌、肾母细胞瘤、肾转移瘤、肾错构瘤等。  2.肾囊肿和囊肿性病变。  3.各种肾脏先天性畸形。  4.肾脓肿、肾结核和其他肾脏炎性肉芽肿等。  5.肾盂积水。  6.肾血管病变。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脐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部中心,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肾上极到肾下极。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和T2WI成像,冠状面T1WI成像,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l,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5~30min延迟扫描。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l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郎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5~30min延迟扫描。  (3)必要时可进行动态扫描。五、前列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前列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了解肿瘤性质、部位和侵犯范围。  2.前列腺结节增生与前列腺其他占位性病变鉴别。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2)成像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在脐和耻骨联合连线下1/3处前列腺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包括整个前列腺。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以前列腺为检查中心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T1WI和T2WI;欲了解前列腺侵犯者可增加T2WI冠状面的检查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5~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3~5mm.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l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         六、女性盆腔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女性内生殖器官的良恶性肿瘤和囊肿性病变了解肿瘤性质、部位和侵犯范围,  2.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女性盆腔内其他占位性病变鉴别。  3.生殖道畸形了解子宫输卵管大小、形态及位置,明确畸形的类型。  4.女性生殖系统损伤。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  (2)成像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中点脐和耻骨联合之间。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包括女性盆腔范围。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矢状面T1Wl、T2WI,横断面T1WI为主要检查序列。  双侧附件为检查中心者可按T1Wl和T2WI横断面加T1WI冠状面为主要的检查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35~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⑥成像层厚:5~l0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根据需要在增强后加延迟扫描。七、磁共振尿路造影(MRU)技术【适应证】  1.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肿瘤所致的泌尿系梗阻。  2.肾、输尿管、膀胱的先天性变异。  3.盆腔内肿瘤的局部侵犯。  【术前准备】  检查前12h禁食、禁水,排便,禁服促进肠液分泌药物,如泻药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  (2)成像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中点脐孔。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冠状位包括肾上极至膀胱下缘,横断位则以梗阻部位为中心。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横断位T2WI,冠状面屏气重T2WI脂肪抑制序列。  ④成像野(FOV):30~40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层厚:冠状位3mm,横断面5~10mm。  ⑥成像间距:冠状位0mm,横断面5~10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图像处理冠状位薄层重T2WI,经多方位、多角度旋转MIP重建后摄片,其余序列按顺序摄片。·骨与关节磁共振检查一、四肢骨骼、肌肉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肌肉软组织良恶性肿瘤,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  2.组织损伤,如肌腱韧带断裂、肌肉撕裂、外伤性血肿等。  3.骨髓疾患,包括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硬化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化疗、放疗后的随访。  4.骨良恶性肿瘤,观察肿瘤的范围及周围浸润情况以及手术或放疗、化疗后随访。  5.骨外伤,X线平片阴性,以排除有无骨折骨及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损伤。  6.骨与关节的化脓性或非化脓性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l)检查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用海绵垫垫平被查肢体并用沙袋固定,使病人舒适易于配合。单侧肢体检查时,尽量把被检侧放在床中心。可用体线圈行两侧肢体同时扫描,以便对照观察,或用特殊骨关节表面线圈。  (2)成像中心:应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而定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视病变范围而定。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常规做横断面T1WI、T2WI和脂肪抑制T2WI矢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⑥成像层厚:5~10mm。  ⑦矩阵:l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二、四肢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  1.关节软骨及关节周围韧带及肌腱的损伤,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肌腱撕裂、十字韧带断裂、肩袖撕裂等。  2.关节内及
本文档为【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百事可乐
热爱教育职业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2-23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