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精讲

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精讲

举报
开通vip

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精讲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考纲要求]2019年《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考卷分析] 题 号 年 度 卷 别 题干及考点 题 干 考 点 第14题 2018 全国新课标卷Ⅰ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全国新课标卷Ⅱ...

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精讲
结束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考纲要求]2019年《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考卷分析] 题 号 年 度 卷 别 题干及考点 题 干 考 点 第14题 2018 全国新课标卷Ⅰ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全国新课标卷Ⅱ 表达技巧、观点态度 全国新课标卷Ⅲ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2017 全国新课标卷Ⅰ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全国新课标卷Ⅱ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全国新课标卷Ⅲ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 第8题 2016 全国新课标卷Ⅰ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形象、表达技巧 全国新课标卷Ⅱ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思想内容 全国新课标卷Ⅲ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语言、表达技巧 第15题 2018 全国新课标卷Ⅰ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观点态度 全国新课标卷Ⅱ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全国新课标卷Ⅲ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2017 全国新课标卷Ⅰ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全国新课标卷Ⅱ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形象 全国新课标卷Ⅲ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 第9题 2016 全国新课标卷Ⅰ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想内容 全国新课标卷Ⅱ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表达技巧 全国新课标卷Ⅲ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思想内容 选 文 选 篇 体 裁 2018 卷Ⅰ [唐]李贺《野歌》 诗 卷Ⅱ [宋]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诗 卷Ⅲ [唐]王建《精卫词》 诗 2017 卷Ⅰ [宋]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诗 卷Ⅱ [宋]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诗 卷Ⅲ [唐]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诗 2016 卷Ⅰ [唐]李白《金陵望汉江》 诗 卷Ⅱ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诗 卷Ⅲ [宋]曹翰《内宴奉诏作》 诗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备考指导]1.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三套试卷的诗歌鉴赏题题型,仍是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但分值由11分降为9分,选择题由五选二变为四选一,分值由5分降为3分。选择题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还涉及和要求背诵的诗歌名篇的比较。2.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由两道简答题变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分值由11分降为9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另外,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Ⅲ又出现了比较鉴赏,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3.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第一,厘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第二,强化常识积累、文化积累、背诵积累。第三,梳理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近体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4.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二、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诗eq\b\lc\{(\a\vs4\al\co1(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b\lc\{\rc\}(\a\vs4\al\co1(\a\vs4\al(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a\vs4\al(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a\vs4\al(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词eq\b\lc\{(\a\vs4\al\co1(上片(阕)\b\lc\{\rc\}(\a\vs4\al\co1(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 抒情(主)))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学案1 整体阅读指导准确解答古诗鉴赏题,一是要读懂古诗;二是要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古诗有三个标志:一是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是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是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目的态度)。古诗鉴赏,其前提就是要读懂古诗。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下面就如何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具体解说。一、读标题(一)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标题常蕴含以下信息:①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④表明诗歌的题材;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例1  卷别 标题 蕴含信息 2018·全国新课标卷Ⅱ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①交代写作缘由②暗示作者情感③表明诗歌题材 2018·全国新课标卷Ⅲ 《精卫词》 ①点明所咏对象②暗含作者的情感、态度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①点明了地点(礼部贡院)②交代了事件(进士就试)③提示了工作状态(阅) 2017·北京卷 《晓行巴峡》 ①点明了时间(晓)②交代了地点(巴峡)③说明了事件(行)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 《金陵望汉江》 ①点明了地点(金陵、汉江)②提示了动作(望)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二)依据标题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歌内容的空间,据此就很容易快速地深入到诗歌的内容中去。例2 长安秋望[唐]赵 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诗意赏析〗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殿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边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娴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蕴含浓厚的主观色彩。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尾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何其愚也!“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 读标题 ①时间:秋天。②地点:长安。③事件:诗人在长安凭高遥望。 猜 想 ①诗人为什么在秋天拂晓时刻在京城长安凭高遥望呢?②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读 诗 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云雾”“宫阙”“残星”“雁横塞”“人倚楼”“菊”“莲”。 ②我们在诗中就能感知到诗人听见了“长笛一声”。 ③诗人“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有交代。从诗人的想法“归去”与诗中“凄清”“愁”等词,即可窥知一二,如果结合注释中典故的内涵来揣摩就更准确了。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二、读诗句语言“变形”是诗歌语言的独特现象。律、绝、词、曲具有较为固定的格式,要符合格律的要求,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有时要语言“变形”。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类活用、意象组合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是借助于精练的语言来表现的,抓住这些关键字句,就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古诗中的一两个字或诗眼句往往能揭示古诗的情感,这样的字句叫“情感语言”。抓住了这些字句,就能又快又准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一)看“变”点1.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会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成分技巧运用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例3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 诗句①的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下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下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②的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②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2.语序倒装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代诗歌中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1)主语后置例4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 诗句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提前,主语后置,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参考答案: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2)宾语前置例5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 诗句正常语序应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从而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音乐美。  参考答案:宾语前置,更富有韵律美。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3)主宾互换例6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 乍看之下,似乎颇为费解,若把诗句中的主语和宾语颠倒过来理解,意思就很明白了,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将“香稻”“碧梧”提前,是为了突出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和景物的美丽。  参考答案:主宾互换,强调描述对象,突出所写景物,便于抒发情感。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4)其他倒装例7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 有人阐释,“梦啼妆泪红阑干”应是“梦啼红妆泪阑干”,有一定道理。但若如此调整,诗歌所描绘的神态也会发生改变。  参考答案:定语后置,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态美。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3.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因此,古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都很常见。例8 指出下列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妙处。[2015·广东卷]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均巧妙地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  参考答案:形容词“软”“轻”的使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4.意象组合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的意象单独出现,有的意象也组合出现。意象组合,就是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若干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甚至可以不要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形成一个密集而精致的意象群,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例9 指出下列诗句中意象组合的妙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前三句,每句由三个意象组合而成,意象之间没有连接词,构成名词性并列叠加的形式。  参考答案:将悲秋与乡愁巧妙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5.互文见义“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弄懂其原意。例10 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的妙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 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诗意的理解。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二)看“情”点 找关键字句 看“情”点 找名词 锁定意象或感点,品味情感 找形容词 锁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涵 找副词 锁定情感程度,确定情感倾向 找动词 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 找诗眼 锁定首句或尾句,把握情感基调例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登原州城[注]呈张贲从事魏 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注】〔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诗意赏析〗魏野(960—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一生没有出仕,所居之处“清泉环绕,旁对云山,景趣幽绝”。其诗意味闲雅。首联以设问形式开篇,先是自问身处异乡何处最易牵发个人愁绪,接着自答孤身一人独自登上边城城楼,这就是“答案”。身处异乡,本已令人孤寂忧愁,更何况是客子伶仃一人独自登上偏远边城城上之楼呢?站在边城最高处,纵目远眺,边地景色一览无余。就是这带有边地特征的景色,最能牵动客子心中之愁,此意虽然诗人没有明说,但却蕴情于景。借助逼真的画面予以展现。这既为下文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旋律。颔联开始抒写塞外风光。“日暮北来惟有雁”,秋季黄昏,抬眼望去,眼前看到的唯有振翅从北面飞来的雁群,仿佛毫无留意,头也不回地向着南方的中原飞去了,渐渐地“几行归雁云边断”,心中不禁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诗人的家本在中原,但却不得不滞留北地边陲,一望那越飞越远的雁儿,诗人就伤感不已。“地寒西去更无州”,虽说现在还是秋天,然而边地冬季来临甚早,早已天寒地冻,衰草连天了。从此再往西去,已经没有朝廷的州郡了。想到自己就像那身不由己无依无靠的蓬草,被寒风一吹,就流落到了这边远荒凉的原州边城了,诗人不由得悲从中来。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颈联紧承上文进行情景描述。“数声塞角高还咽”,处在凄凉哀愁情绪中的诗人偏偏又听到了几声时而高昂时而呜咽的军中号角,就不禁在凄凉悲切的羁旅心境中又平添了几多哀愁。“一派泾河冻不流”,诗人此刻站在原州城上,放眼望去,只见泾河之水早已被冻住不流了,更使人觉得“塞上风云接地阴”,顿起“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哀思。面对这样的穷荒野漠,碎丘幽壑,耳闻声声号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之无穷无尽的感慨了。尾联“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是说:你在异乡做小官,我在异乡作异客,其中的客愁,是你我两人都难以收拾的。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呼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抒情,则感情悲怆;写景,则景象萧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答题思路 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情感,首先需要找出诗句中能表达情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然后对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加以具体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诗人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客”“离恨”表达了诗人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题: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三、读注释注释,包含了诗歌的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通过注释挖掘诗中的隐含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注释的内容有:①提供写作背景,暗示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写作风格;③解释重点词语,暗示诗意内涵或典故含意;④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例12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诗意赏析〗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先列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强调其情感文采;再列出讽喻组诗《秦中吟》,强调其社会价值——接近《诗经》之“正声”。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诗第三、四两句下,诗人曾分别自注:“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又注:“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故称曰“偷”、曰“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人的亲密无间。诗中接着写“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他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白居易后来在与遭谗被贬的好友刘禹锡会面时,曾即席赋诗相赠,其中有:“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虽是就诗人刘禹锡的遭遇说的,但也是发诗人自己的心声。最后,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诗文的夸耀,是和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充满对自己才能的自豪。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既诙谐幽默,又耐人寻味。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答题思路 C.从注释①看,“短李”是当时的典故。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这首诗透露出作者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说明作者还是想得到当世的认可的。 答案:CD。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 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解此题,不仅要体会其表层情感,还要体会作者“戏谑”背后的微妙心思。首联,从注释②③看,是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从注释④看,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层:一是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参考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真题文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诗意赏析〗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首联点题。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出使边塞,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指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在此以之代苏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诗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告诫子由虽身居沙漠,应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美景。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地,切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化用李揆的典故,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精警含蓄之语。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阅读指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第一步 整体阅读,领悟诗意 1.读标题(1)把握标题信息:①交代了人物(苏轼,标题中省掉的主语;苏辙)。②点明了事件(送)。③指出了送的对象要去的地点(契丹)。④暗示诗歌内容(送子由出使契丹所想、所感、所嘱)。(2)依据标题读诗:苏轼送苏辙出使契丹时的心情如何?苏轼对苏辙临行前有哪些嘱咐和期盼?2.读诗句(1)看“变”点: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我)送子由使契丹”,即省略了主语“我”;“契丹”交代出使地点。(2)看“情”点:①找名词,锁定意象,品味情感,如“月”,代指“故国”;“风雪”,借指路途的艰辛;“凤麟”,借指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子由)。②找动词,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如“沾巾”,暗示悲伤落泪。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3.读注释注释的对象,有的是容易产生误解的词语,有助于扫除考生的阅读障碍,如“清禁”“武林”;有的是交代历史事件(用典),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的具体内容,如“中朝第一人”;有的是介绍人物的境况,如苏辙、苏轼当时所担任的官职等。第二步 分析手法,把握情感手法有:用典,“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但却表现了苏轼不作儿女之态的乐观旷达;“第一人”用李揆代指子由,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切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兄弟之情,情深无限。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真题体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本见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送子由使契丹》]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氏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全诗,再把选项所涉及的内容一一代入原诗中比对。B.“也不敢自居第一”的原因不是“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实乃小心谨慎下的行为。D.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③可知,苏轼用“第一人”这个典故是告诫子由要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而不是“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答案:BD。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准确地写出了苏轼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乐观旷达的性格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意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真题体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野  歌李 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诗意赏析〗《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表面上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城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折桂。其中“箭”“弓”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是京城,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诗人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自然会生发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抒发。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靡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贳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之情也就越强烈。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宣泄。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如立眼前。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备,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致酒行》)。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入仕、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生活贫穷”不正确。古文中的“穷”,往往指的是政治上的不得意,不能理解为“生活贫穷”。“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答案:B。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最后两句诗描写春柳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学案2 题型梳理及解题方法一、鉴赏诗歌的形象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泛指‘文学家’)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还记得苏轼曾写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雄健的身姿展现出无比的豪情;也读过“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彰显了文人孤傲的气质;还有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衬出了断肠人落寞的身影。这些人物、事物、景物形象,成了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题型1] 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后者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夫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等)、环境(自然环境、社会背景)、情节、对事物的态度等为依据。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答题示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怀天经、智老,因访之①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②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注】①〔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 ②〔儒先〕指叶天经。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诗意赏析〗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甲科进士。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思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首联写早春二月冰消雪融,溪水已涨,尽向东流。这里透露出春的气息,也自然地引起了怀友访友的下文。颔联上句写客里光阴,吟诗度日;下句写杏花系心,雨声存念。和谐随意,清淡隽永。颔联写己,颈联转而写友,己中有友,友中有己,二者交相为用,以见出心灵的相契。颈联充分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了解和体贴,从而暗扣诗题中的“怀”字。尾联顺势而下,又切合诗题中的“访”字。妙在诗人并不实写“访”,而是以虚笔写到意动为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纶巾”,用丝带做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制作的外衣。“纶巾鹤氅”为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细读全诗,诗人之“怀”与“访”,皆与禅有关。冬之雪花、春之杏花,均是自己与友人悟禅之物;宁静洒脱,轻灵爽快之禅悦,也都融于“怀”与“访”中。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题: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1.审题。题目明确要求概括诗中诗人形象的特点,且不必列举论据来证明,即只要有观点就行。(如果不是用“概括”一词,而是用“赏析”等词,则必须用论据来印证观点。)2.围绕“形象特点”细读全诗,从具体的诗句中体悟形象特点。如,从诗题中的“怀”“访”,诗中的“忆”等,可以概括出“珍惜友情”的特点;从“诗卷”“杏花”可见其情趣高雅;从“纶巾鹤氅”,可联想到“羽扇纶巾”对周瑜的刻画,给人风流飘逸之感。3.形象的特点大多不是单一的。我们可以对诗中的一事一物作多角度的评论,然后再归纳概括。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概括的用语力求简而明。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结束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学案2考情梳理考点突破[答题示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为【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精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9.92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缤智天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11-10
浏览量: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