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举报
开通vip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PAGE\*MERGEFORMAT1PAGE\*MERGEFORMAT0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1.仰望天空【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的第1课,学生开始认识太阳和月球。首先是以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谈谈已经知道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在太阳和月球的维恩图中。这是一个单元前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接着通过比较照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学生围绕“太阳比月球大很多,但为什么它们看起来一样大?”这个问题展开探索,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利用模拟实验探索宇宙问题的过程,最...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PAGE\*MERGEFORMAT1PAGE\*MERGEFORMAT0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1.仰望天空【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的第1课,学生开始认识太阳和月球。首先是以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谈谈已经知道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在太阳和月球的维恩图中。这是一个单元前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接着通过比较照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学生围绕“太阳比月球大很多,但为什么它们看起来一样大?”这个问题展开探索,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利用模拟实验探索宇宙问题的过程,最后学生继续完善维恩图。学生将掌握图片比较、模拟实验两种探索天体的学习方法以及利用维恩图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整理知识的方法。通过本课,学生对于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宇宙的相关知识十分感兴趣,也很好奇,他们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已经对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知道三个天体都是球形的,太阳是十分巨大的,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等等。但学生对这些知识仅限于书面知识的获得,很少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分享会、图片比较、模拟实验的方式,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对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能列举出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能利用维恩图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实践]通过模拟实验探索太阳和月球的大小关系,并解释相应的自然现象。[态度责任]通过收集、整理太阳和月球的相关知识,愿意分享自己的已有认知,对探索宇宙有持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太阳和月球相同点和不同点。[难点]学生能利用维恩图、图片比较、模拟实验等方式通过分享、交流、完善来整理知识,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红黄便签纸各一本,一个圆形纸筒,一个大圆卡片(代表太阳),一个小圆卡片(代表月球)【教学过程】(一)分享会汇总知识——“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都知道什么?”(10分钟)1.猜谜语,激兴趣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一个球,圆溜溜,东边升起西边落。夜里人人看不见,白天有它亮堂堂。一个球,圆溜溜,阴晴圆缺时时变,时像圆盘时像眉,夜里有它影相随。2.揭示课题。教师引导:是太阳和月亮,月亮是我们平时的叫法,就像同学们的小名,在科学课上我们把它叫做月球。你还知道其他天体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我还知道地球、土星、牵牛星......我是通过看书和纪录片知道的。讲述:探索宇宙的奥秘是我们人类从古至今的课题。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探索宇宙的,仰望星空,你将会找到答案。(出示课题)3.知识分享,交流汇总。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知道什么?把你知道的写在便签纸上。(教师提醒学生太阳和月球的知识分别写在红色和黄色便签纸上,一个知识一张便签纸)4.小组内分享我知道的同学之间的分享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好了可以和组员们分享一下。当然我们要乐于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也要善于倾听别人分享的知识,及时记录补充在便签纸上。(教师巡视,并引导完成快的同学将便签纸分颜色贴在黑板上。5.班级分享我们知道的请小组代表来分享你们知道的,下面的同学认真倾听,有补充的积极举手。(如遇新知识,引导学生贴上黑板)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太阳和月球的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检测。借势提问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醒学生课外积累重要性,也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的观察,体会从古至今对宇宙探索的不易。接着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分享会的活动,意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收集、汇总的能力。在此环节中,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前概念,更是对太阳和月球知识的初步汇总,为下一环节整理信息做好铺垫。(二)维恩图整理知识——“太阳和月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5分钟)1.引导使用维恩图,用关键词记录引导: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可以把刚才获得的知识便签进行分类记录在韦恩图中,我们用韦恩 图解 交通标志图片大全及图解交通标志牌图片大全及图解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2013图解乒乓球规则图解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图解 决过很多问题,我们知道,中间部分是写相同点,两边记录不同点,我们要学会用关键词来记录。(教师边说边把刚才交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关键词记录)请像老师一样用关键词记录在自己的维恩图上。2.比较图片了解太阳月球更多的基本特征,更新维恩图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享了解了很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现在请看老师带来的视频和图片,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太阳和月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预设1:太阳自身发光发热,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发光也不产生热;太阳是一颗恒星,会发光发热,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板书恒星卫星)预设2:太阳表面能看到黑子,月球表面有很多环形山。(教师在学生分享交流过程中进行维恩图的补充,也引导同学们及时把新发现更新在维恩图里。3.模拟实验解疑惑(1)引导:我们都知道太阳大,月球小,为什么我们平常抬头看它们,觉得差不多大小呢?说说你们的想法?(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大小比例图)预设:是因为距离不同,距离越远,看起来就越小。太阳和月球谁离我们近,谁离我们远?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距离更近,所以看起来和太阳差不多大。怎么来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呢?请小组讨论一下。(2)老师可以提供三样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你们觉得这三者分别模拟的是什么?(纸筒模拟地球上的观察者,大圆片模拟太阳,小圆片模拟月球。)可以怎么来模拟实验,找到太阳月球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原因。(出示纸筒、大小圆片)请小组上来模拟一下。(3)模拟实验温馨提示:1.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保持纸筒和小圆片不动,移动大圆片。2.当大圆片看上去和小圆片大小一样时,请一位同学“跨步”测量一下大小圆片与纸筒间的距离。3.实验之前分好工,合作完成。(4)分享实验心得,出示太阳和月球实际距离,更新维恩图,记录最新获得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维恩图的使用方法,将上环节所汇总的知识进行梳理,初步比较出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图片对比、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各方面观察,进一步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在此过程中,围绕“为什么太阳和月球会看起来一样大?”问题展开探究,组织学生利用模拟实验探索真相,使学生明白模拟实验是天体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科学家研究宇宙问题的重要方法,从而学会利用模拟实验进行后续的学习。在此环节中,学生利用维恩图、对比法、模拟实验对太阳和月球进行了探究,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更学会了科学的思维和探究方式,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促进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三)课堂小结——“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5分钟)1.研讨:你知道了什么?今天我们通过分享、图片比较、模拟实验,你知道了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拓展:你还想知道什么?太阳诞生以后,地球和月球也相继诞生,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有几十亿年了,有太多的未知值得我们去探索。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可学生提,也可以教师引导说: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月球的阴晴圆缺是怎么回事?太阳光给地球带来哪些影响?影子的变化和阳光有关系吗?通过提问,期望激发兴趣,也能向本单元后面几课进行延伸拓展。请用提问或者打问号的方式记录在这张维恩图上,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图片比较、模拟实验、查找资料等各种方式去探索答案,并把找到的原因再用关键词记录在维恩图上,这张维恩图就将是我们的这一单元的知识清单。3.作好上第二课的准备,教师提供记录单,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记录影子一天的变化。具体要求在第二课教学设计的准备部分。设计意图:最后环节,学生利用完成的维恩图进行阐述是对本节课所获知信息的复盘和回顾,更加深了学生对维恩图使用的印象。本课仅是单元起始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虽然获取了许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信息,但仍产生了许多问题。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疑惑的方式,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有效开启了本单元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疑难解答】1.课前需要让学生进行关于月球、太阳资料的查询吗?可以根据学生的前认知自行决定。建议在上课前进行知识小问答的前侧,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相应的布置任务。本身素养较好的学生可以布置较为深入的探究任务,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简单的收集任务。2.本课便签纸的使用有何意义?如何使用效果能更好?设计便签纸的意义首先在于培养三年级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获取与记录能力。三年级的学生稍显稚嫩,但相对一二年级已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书写能力,学会用笔记录和积累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便签纸小巧便利,可以方便粘贴在黑板、书本、作业本等各个地方,有助于课堂环节完成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一张便签纸一条科学知识,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知识,更能便于学生梳理,更好的完成和理解韦恩图。【教学后记】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材简析】本课是《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2课。本课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制作简易日晷”,意在激发学生探索光影的兴趣。在课前,教师要布置前置性实践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下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简易日晷制作完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影子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本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涵盖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能充分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制作图表、观察记录、分析数据、探究研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但他们的认知通常是片面的、碎片化的,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到,当太阳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就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研讨,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利用规律可以制作日晷。[科学思维]利用观察记录,分析图表,交流研讨,推测出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探究实践]学会制作简易日晷,并在实地观察中,能用画图的方式,准确记录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并结合观察记录,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态度责任]在观察记录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规律,设计计量时间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难点]进行长时间规范地观察记录,在较长时间内,开展多次观察和记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材料一组。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一块A3大小的纸板硬纸板或画板、一张A3大小的影子观察记录纸简易日晷观察记录纸(也可以用作业本中的记录表代替)、两个燕尾夹燕尾夹、一根4厘米长的小短杆、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针、记号笔、直尺、小组讨论记录单牙签或裁剪过的水笔笔芯、橡皮泥或橡皮、指南针、马克笔或记号笔、直尺等。教师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上述材料,以4人小组为单位提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变化,要求一天中至少记录5次,其中上午、下午各2次,中午1次。具体做法可参考教师推送的微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可自行登录浙江微课网收看https://wk.zjer.cn/v-cplay1-35562-155789.htm)。在记录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记录情况进行时刻关注和引导,及时纠正记录中存在的问题解答学生提出的困惑。【教学过程】一、导入:踩影子(预设3分钟)材料:“踩影子”的图片1.提问:在阳光下,你怎样才能踩住自己的影子?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玩踩影子的游戏,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改变吗?预设:影子的长短、方向会发生改变2.板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和思考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二、实践:自制简易日晷(预设15分钟)实验材料:硬纸板或画板、简易日晷观察记录纸、燕尾夹、牙签或裁剪过的水笔笔芯、橡皮泥或橡皮、指南针、马克笔或记号笔、直尺1.播放微课,自制简易日影观察装置,2.总结制作步骤:找方向→对方向→立杆子→画影子请学生说一说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带到校园空旷处,请一组学生画出短杆的影子,围观的同学作点评,指出优点和待改进的地方。预设:方向要找准,短杆不能太长,短杆要立放时一定不能倾斜,画影子一定要注明相应的时间等。4.再请一组学生画出短杆的影子,确认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5.布置任务,利用双休日完成一天的观察任务。[设计意图]单是一节课的时间无法画出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教师将这一教学内容分2次完成授课,前一次先确定自制简易日晷的方法,并学会记录阳光下短杆的影子,再让学生在双休日完成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记录,通过比一比,赛一赛,奖一奖,引导学生完成长时观察记录任务。三、研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的简易日晷观察记录纸1.学生分组汇报:请每个小组学生依次上台汇报,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本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如有意见也可以举手补充。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板书:长短、方向。2.汇总发言,小结发现: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长,中午短,下午长(板书:长→短→长);影子的方向会像时钟一样顺时针转动,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因为学生测量影子不是从日出开始,也不是到日落结束。(板书:西→北→东)。4.汇总发言,总结发现:影子的长短:“长→短→长”的变化影子的方向:西→北→东[设计意图]当学生制作日晷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精心组织学生的研讨分享活动,因为该活动花费了学生的很多心血,应该给每个小组充足的时间进行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日晷,同时讲解自己小组的发现。在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再结合“简易日晷”这个观察证据,让学生概括研讨的核心问题——“在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一般都能够得出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比较斜,中午的影子最短”,或者“上午影子比较长,然后慢慢变短,过了中午后,影子又慢慢变长”,或者“影子的方向变化会像时钟一样转动”。这个分享过程,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小组的记录情况有理有据地分析,强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四、拓展:认识日晷(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日晷模型、日晷简介的视频1.古人的智慧超乎想象,他们早就发现了影子的变化规律,还利用这种变化规律发明制造出了用来计时的工具——日晷,下面请大家通过视频来认识一下真正的日晷(课件出示日晷介绍视频和照片)。2.比较一下视频和图片中的日晷与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有什么不同之处?预设:图片中的日晷是斜着摆放的,它的晷面是与斜着放的,晷面上面标着12个时辰……3.小结:古人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反复验证改进,最终才制成了计时更为准确的日晷。我们也要学习古人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精神。[设计意图]日晷是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日晷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日晷的计时原理告诉我们,自然规律能够为我们所用,但需要我们耐心地观察、不断发现与创新运用。让学生对比简易日晷与真正日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明白技术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进的。【疑难解答】怎样利用简易日晷实地测量阳光下物体一天内影子的变化?在校内进行观测,固然便于教师现场指导,但观察记录持续那么长的时间,很难安排,而且还要看当天天公是否作美。放到课后完成,同样要看天气,而且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要把一天的影子变化情况都记录下来,往往凤毛麟角。于是,很多教师往往通过模拟实验,草草了事,效果只能是差强人意。有鉴于此,教师可将校内现场指导和课外观察记录有机结合起来,先在学校利用一些零散时间布置任务,并充分指导,然后在课外以比赛的形式开展观察和记录,通过比一比,赛一赛,奖一奖,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防止学生半途而废。最后,教师精心组织一场研讨会,让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发现,在充分展示和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归纳研讨的核心问题——“在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此时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后记】3.影子的秘密【教材简析】《影子的秘密》是三年级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三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对影子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深入探索影子的秘密。本课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观看图片回顾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聚焦问题“影子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从而引出课题。第二部分,通过产生影子,让影子发生变化,手影游戏三个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理解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同时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将课本知识学以致用,模仿或者创作出自己喜欢的手影。让学生知道影子的变化和太阳位置的变化是有联系的。第三部分,观看天然遮挡物——云的各种形状,感受云朵带来的影子变化和大自然的魅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影子非常熟悉。绝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与影子相关的经历,如上节课制作简易日晷的活动,还有小时候的踩影子游戏和手影游戏等。三年级学生对于影子的形成以及变化过程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地梳理和学习过影子背后的“秘密”——形成和变化的条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光和影实验,能解释影子形成的原因,认识到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长短、大小和方向的变化。[科学思维]利用观察记录,分析,交流研讨,归纳概括出产生影子的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规律。[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光和影的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并能根据实验结论,去创造更多有趣的手影戏。[态度责任]在实验中能分工合作,乐于参与,具有探索“影子的秘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能总结影子形成和变化的条件。[难点]通过实验,理解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教学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手电筒、木圆柱、白纸。[学生]1.手电筒、木圆柱、白纸;2.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二、复习导入,提出新问题(3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PPT1.引导:上节课我们观察记录了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发现这些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PPT回顾:上午影子由长到短;中午影子最短;下午影子由短到长;方向影子自西到北再到东,顺时针旋转。2.提问: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子的秘密,出示PPT,板书:影子的秘密。[设计意图]回顾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影子的兴趣。二、探索影子变化的秘密材料准备:多媒体PPT、手电筒、木圆块、白纸(一)产生影子(预设10分钟)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呢?如果我们想把影子搬到教室里,你打算如何做?2.老师今天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材料,展示材料:手电筒、木圆柱、纸,你能让他们产生影子吗?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什么?这些材料在影子产生中起了什么作用?预设: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发出光;木圆柱相当于人,挡住光;白纸模拟的是大地,接收影子。3.学生实验,实验前温馨提示: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来产生影子。在产生影子的过程中不要把手电筒对准眼睛。不要玩手电筒。实验完成把材料马上整理好并且坐端正。4.交流:各小组都产生了影子,那产生影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PPT,产生影子的条件需要光源、阻挡物、屏。5.小结:出示PPT,影子是这样产生的:光源发出光,光照射到屏上。中间的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设计意图]在模拟实验前,通过学生思考不同材料分别模拟什么以及它们对影子的产生起来什么作用,以及怎么使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来做模拟实验,能帮助学生明白模拟的原理、对象和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地解释探索的问题。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让影子发生变化(预设15分钟)1.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时间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是不同的。(出示PPT)2.提问: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来做研究,看看能否让木圆柱的影子也产生这样的变化?让学生边说边演示,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联系上节课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3.学生实验。教师实验前提示:将白纸放在桌子上。小组讨论,先思考改变木圆柱影子的方法,再动手实验。尽量寻找多种方式改变木圆柱的影子,每改变一次用画图的方式将方法记录下来并画上影子。(出示PPT,演示:用箭头表示手电筒并画出影子的样子。实验完成把材料马上整理好。4.交流汇报:你是怎么改变影子的?影子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根据记录单交流。教师分别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①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能改变影子的方向,照射角度越倾斜,影子越长。总是在背光处。②改变木圆柱的摆放方式能改变影子的形状。影子的形状与木圆柱被照射面的形状有关。③当光源离木圆柱近时,影子大;当光源离木圆柱远时,影子小。(出示PPT,板书)[设计意图]实验前的分析以及对已有知识、已有经验的运用能提高学生的学生思维能力,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铺垫。同时老师在实验前演示影子和光源现象的记录也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记录时出现有的不会记录,有的认真记录,但记录的毫无章法的问题。(三)手影游戏(预设5分钟)1.同学们,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影子,影子还可以发生神奇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影子舞。(出示PPT,观看影子变大变小游戏。2.提问:在刚才的视频中,影子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导致的呢?预设:影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是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不同导致的。3.我们就一起来玩玩手影游戏,出示游戏规则:小组合作利用教室里的地面、桌子或者墙壁等作为屏创造手影。在做手影游戏时要保持安静,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出的手影变化最多。4.学生上台演示创作手影。[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他们会调整光源照射角度、手(阻挡物)的形状,以及寻找不同的呈现平面(屏),在整个活动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促进学生对影子变化规律的理解。三、影子与太阳的关系(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PPT、木圆柱、手电筒1.提问:结合刚才的模拟实验,解释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吗?2.学生上台利用木圆柱和手电筒来解释太阳位置变化与影子的关系。出示PTT,预设:太阳升高,影子变短;太阳降低,影子边长。[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太阳位置运行及影子的变化,并与上节课的影子变化图进行比较,从而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太阳位置与影子的变化关系。四、拓展(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PPT1.讲述:在生活中我们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有些像船,像老虎,像桌子,它们是天然的遮光物。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2.思考:它的变化为什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课后到室外学习观察,感受云的薄厚、高低、颜色会不会给影子带来的变化,同时提倡学生发现生活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学以致用。【疑难解答】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成影子变化的实验中,对学生操作要求过高,怎么办?本活动渗透了对比实验的要求,但建议老师不需要刻意的强调控制变量法,通过以后的学习,逐步让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本节课只要让学生明白活动中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就行。【教学后记】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在第2课和第3课中,通过对影子变化的研究,探索了太阳的特征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并明确了月球和太阳一个很大不同点就是月球有月相变化,而太阳没有。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外尝试去寻找“亮星”,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的位置有何不同。【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而且他们也对月相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好奇心。他们在二年级的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以及月相变化的规律知之甚少。【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进行排序等活动,发现一个月内月相是有规律变化的,上半个月由缺到圆,下半个月由圆到缺。[科学思维]用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的方法,发现一个月内月相是有规律变化的。[探究实践]能结合自己平时观察月相的经验,对月相图片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处理,做出月相图片的初步排序。[态度责任]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难点]根据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七张月相图片(大尺寸,可磁吸)。[学生]月相变化图片(每组一份)、订书机或燕尾夹(每组一份)。【教学过程】一、古诗词中的月相变化(预设3分钟)欣赏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示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月有阴晴圆缺”这种现象,生活中有观察过吗?从而引出月相的概念。(板书:月相)[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诗词入手来引入“月相”。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古人早已观察到月相变化这一自然现象,并用艺术化的手法去描述这一现象,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领略到科学与文学交融的美。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月相变化探索的欲望。二、了解月相及其变化(预设32分钟)(一)我们观察过的月相(预设3分钟)1.教师提问:“你观察过月相吗?你观察到的月相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观察过的月相,并在班级内分享。2.通过分享,学生发现:月相不是固定不变的,月相会发生变化。(板书:变化)(二)了解更多的月相(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月相图片每组一套楷体,不用小括号1.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套月相图片,在观察之前,教师布置观察任务:哪些是你曾经观察到的?哪些是你没有观察到的?2.在交流中,教师可以适当提问:“你是在什么时间观察到这个月相的呢?”这个提问有助于学生把月相和对应的时间形成一定的链接。(三)月相小挑战1(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月相图片每组一套、七张月相图片(大尺寸,可磁吸)1.教师课件出示满月的月相,提问:“我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能看到这样的月相呢?”2.在学生回答出农历十五之后,教师出示残月和新月的月相图片,让学生分辨哪一个是月初的月相(学生对月初的月相到底是亮面朝“左”还是亮面朝“右”,非常容易搞混。然后,教师追问农历初一到农历十五之间的月相是怎样的呢?农历十五到下个月的初一,月相又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的思维冲突。3.小组活动:七张月相排序教师分发每个小组一套月相图片(七张),每个小组按照一个月内的时间先后顺序,将月相图片进行排序,具体的排序方法不做要求。结束后分享小组的月相排序。思考:班级内小组排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师生小结排序的方法:我们可以先确定哪些月相先出现,哪些月相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再排序,这样排起来就方便多了。4.观看月相变化视频后,修正小组的月相图片排序结果,并请一个小组同学上台,将教师准备好的七张月相图片(大尺寸,可以磁吸在黑板上),按顺序在黑板上粘贴。(四)月相小挑战2:给更多的月相排序(预设6分钟)材料准备:更多的月相图片每组一套1.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月内更多的月相图片,学生根据已经排序好的七张月相图片,将其余的月相图片,放在合适的位置。(小组排序完成后,可以小组间进行互相观看、交流排序的结果,并做出一定的进行修正。2.分享我们的成果:教师将小组排序拍照上传,PPT展示分享。(五)月相小挑战3:分辨真实的月相(预设3分钟)教师在ppt上出示一张月食图片、一张月相图片,让学生思考挑战哪个是真实的月相。(当月相大小超过月面一半后,月相的弧度是外凸的还是内凹的,学生很容易弄错,因此本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难以分辨,可以把之前的月相变化视频给学生再次观察,以作辅助。(六)月相图片速翻,找规律(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订书机或者燕尾夹(每组一份)1.每个小组将一个月的月相图片按顺序装订在一起,快速地翻动,可以看到月相在一个月内地连续变化。教师提出:在翻动的过程中,找一找月相变化的规律。(小组内小交流,全班交流)2.课件展示一个月内的月相图片,教师提问:月初到月中,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月中到月末又有什么规律?(板书:规律)3.师生小结:月初到月中,月相由缺变圆,月中到月末,月相由圆变缺。(板书)。如果,学生能观察出月相亮面的朝向也有规律的话,教师可以加以鼓励和引导其继续探索。[设计意图]月相变化的排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直接将一个月的月相同时呈现,大部分学生可能都无法完成。因此,先呈现一个月中比较典型的七个时间段的月相图片进行排序,然后小组讨论、组间讨论,产生思维的冲突。最后通过月相变化视频的观看,再对月相图片的排序做出一定的调整。经过上面这个活动,学生对于月相与月相出现的相应时间有了一定的认知,此时再呈现更多的月相图片让学生进行排序,会降低学生操作的难度,更有利于更多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也有利于保护学生后续对于月相变化的探究欲。三、梳理总结,研讨拓展(5分钟)1.教师再次回归到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学生小结本课的相关内容。2.教师出示明月和亮星的图片,提问:观月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我国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来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你也可以试试,在不同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位置有何不同。[设计意图]通过课后观察月球与亮星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月球、星空的兴趣,对后续天文方面的学习大有裨益。【疑难解答】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月相出现的先后顺序很难有清楚的认知,因此课堂活动中的月相图片排序,实际操作起来会非常困难,怎么办?虽然,教参上对于学生连续一个月的观察月相的活动不做要求,但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课能有更好的掌握,可以建议学生事先设计好一个简易的月相观察记录表(只记录当天的月相,不要求连续观察一个月),在能观察到月相的晚上,将看到的月相画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墙面上专门设置一个“展示我们的月相”这样一个专栏。让学生把他们画下来的月相,写上观测时间,贴在这个专栏里。这样就能收集到更多时间的月相,也会鼓励更多的孩子加入到观察月相的活动中来,同时也能增加学生观察月相的兴趣。这样的安排,虽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完整地观察记录一个月的月相,但是降低要求的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实际操作的难度,而且,学生也能对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认知。【教学后记】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材简析】经过前面4课的学习以及日常积累,学生已经对月球有了比较多的认识,包括月球的月相变化规律、月球的形状、月球与太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但月球还有很多得学生探索交流的地方,例如月球的背面、月球环形山的形成等。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比观察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的照片,通过照片来近距离的了解月球。第二部分是查找资料,建立月球小档案,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月球信息。第三部分,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月球,模拟制造环形山,本课综合应用了三种探究方式来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图片学习和模拟实验是学习天文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前面几课已经有了较好的体验和尝试,本课将涉及查找课外资料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信息的提取归纳总结,而这种学习方式将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能力。【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月球的知识,对月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心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疑问“月球上能不能住人?有没有外星人生活在月球上?月球上的坑坑洼洼又是些什么?”本课中,学生将学习关于月球的更多“秘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月球、资料阅读和交流,知道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等特点,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区别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寻找、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查找资料、整理信息,并简单描述月球的特征。在模拟实验中,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环形山的特点。[态度责任]积极搜索、整理信息资料,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与同学分享,能持续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比较照片、查找资料和模拟实验三种方式,更加深入的了解月球。[难点]利用模拟实验来制造环形山,了解月球表面环形山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月球正面和背面照片。[学生]1.月球表面的图片资料;2.镊子、水槽、大小不一的球、沙子或者面粉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出示一张月球照片2.教师引导: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几十亿年来一直陪伴着地球。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月球的特点,那么月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星球?月球上还有什么秘密呢?3.揭示课题:我们继续来探索月球的秘密。(板书:月球-地球的卫星)4.小组分享知道的月球信息。[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月球照片,吸引学生眼球,并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本课,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接着问月球还有什么秘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小组分享他们知道的关于月球的“秘密”。二、探索月球的特征(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一盆沙或面粉、大小不同的球、镊子任务一:观察月球1.过渡:宇宙的天体离我们非常遥远,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和我们一样,在探索宇宙时,借助各种天文设备所拍的照片来开展研究。2.呈现照片。课件展示月球表面照片,学生分组观察和讨论月球的表面有哪些特征。3.提问:对比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你又观察到了什么?4.小结:月球它是个球体,它的正面和背面都有环形山,但是分布不均匀。都有月海,只不过多少不一样,正面的月海多一些,背面的则要少一些。任务二:阅读并整理“月球小档案”1.讲述:我们通过观察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图片,近距离的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特征,月球还有哪些秘密呢?2.出示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仔细阅读,小组讨论,将自己感兴趣的月球信息整理成月球小档案,来进行展示交流。3.交流研讨:月球小档案能让阅读的人迅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与信息,你们的月球小档案与别组的同学一样吗?欢迎你来补充交流。4.小结:同学们整理的月球小档案很详细,包含了月球的年龄、大小、与地球距离等基本信息。观看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视频,进一步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及时地把观察结果补充在月球小档案上。任务三:模拟制造环形山1.用课件展示月球背面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圆形的凹坑。2.教师引导:地球上有很多山脉,月球上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提出猜想。预设:可能是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可能是月球火山喷发形成,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3.教师引导:陨石撞击说是目前公认的形成环形山的原因,如何验证呢?出示材料: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材料,我们如何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哪些物体?实验步骤:(1)把细沙或面粉平铺在水槽里;(2)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3)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4.分组实验:把模拟实验中撞击出来的“环形山”画在记录单上。5.实验交流:理解“撞击”是形成环形山的原因。并完善月球小档案。[设计意图]在探索的环节,设计了观察对比照片、查找资料、模拟实验等活动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其中查找资料环节有阅读文字资料和观看视频资料两部分,培养学生寻找、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模拟实验环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月球的环形山,帮助学生理解环形山是由于陨石撞击形成的。三、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播放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视频。2.小结: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很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潮汐。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平面升高或者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3.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完善月球小档案。[设计意图]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除了月相变化规律之外,对地球还有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潮汐,比如气候等等,老师可以适当的拓展。激发学生在课后积极探索更多的月球秘密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探究。四、总结(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月球特征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将维恩图补充完整。2.思考:根据我们查找的月球资料,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3.提问:你对月球还有新的探索问题吗?[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是对前面探索环节的巩固,与本单元第一课中的维恩图联系到一起,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得整合在一起。第二个问题则是对这节课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也是对这节课知识的一个总结。也让学生知道月球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我们这节课的探索。【疑难解答】1.查找月球资料这一板块,学生搜集的资料太过空泛,吸引力不强,用什么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本课教学更充实,更富有激情?建议先在前一节课设计几个问题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的先行探索和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变得有话可说,言之有物,对月球的了解也更加的全面,在制作月球小档案卡的时候,也不会因没有内容而无从下手。2.三年级的学生模拟实验只停留在表面怎么办?对于模拟实验,一定要充分引导,留足探究时间。实验前,教师要对实验的各个提问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引导,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来,做好前面的铺垫,后续的实验操作也留足时间给他们,最后说发现时,才会一个个争先恐后,精彩回答。【教学后记】6.地球的形状【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为理解月食现象做了铺垫。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感知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通过情景设置聚焦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然后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呈现不同时代的探索结果。在活动范围小的古代,人们看见天空圆形的弧度和大地一眼望不到边的现象猜测“天圆地方”。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观察到驶来的船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的现象和月食现象,质疑“天圆地方”说,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体。科技发达的现代,人们能够直接呈现地球是球形的事实。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认识的过程,学生感知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猜想、质疑和验证的过程。教学中呈现远处驶来的帆船现象和月食现象,引导学生猜想地球的形状,并且通过模拟、观察这两个现象辨析出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猜测是合理的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中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是一个常识认知,三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但是,学生并不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因此,了解这段历史,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猜测、质疑和验证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在模拟并观察月食现象时,很多学生对于月食现象和月食成因所知甚少,因此,在模拟实验之前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月食现象,进而降低这部分学习的难度。【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古人观察远处驶来的帆船现象和月食现象,辨析出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猜测是合理的;通过麦哲伦环球航海的实践证据和卫星等高端技术获得的证据阐明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科学思维]用模拟、对比、观察、推理、归纳的方法辨析出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猜测是合理的;运用呈现直观证据的方法阐明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探究实践]在感知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能设计模拟实验再现现象、能观察记录现象,能对比、归纳、总结得出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猜测是合理的。[态度责任]感受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时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孜孜不倦的努力,感知科学认知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模拟实验中,养成乐于交流、善于分析总结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模拟并观察远处驶来的帆船现象和月食现象,推理出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猜测是合理的。[难点]模拟并观察月食现象,推理出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猜测是合理的。【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每组提供带帆的船模、手电筒、乒乓球、地球仪、方形积木。【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直接引课(预设2分钟)1.讲述:在浩瀚的宇宙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地球。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是通过哪些途径知道的?2.小结:地球是球形的,这是大家都已经确定的一个事实。3.揭示探究主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人类几千年。今天,我们就沿着人类的足迹一起体会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板书:地球的形状)[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地球是球形的原认知了,因此采用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方式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探索环节,提高了课堂时间分配的合理性。特别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个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什么简单的我都知道的问题,人类要探索的如此艰辛,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二、不断猜想、寻找依据(预设25分钟)(一)古代的传说材料准备:课件1.讲述“古印度关于地球形状的观点:蛇代表海洋,驮着海龟,海龟驮着四头大象,大象的背上就是大地,大象只要一动,大地就地震了。提问:你觉得古印度人的这种观点有事实依据吗?为什么?2.小结:极具神话色彩的凭空想象,在科学上不能作为猜测。科学上提出的猜测一定要有事实依据。(板书:凭空想象、猜测、证据)3.讲述中国古人关于地球形状的观点:天圆地方。(板书:天圆地方)提问:你觉得中国古人的这种观点有事实依据吗?如果有,那么它的依据是什么?(板书:天圆地方现象)4.PPT呈现天空圆形的弧度和大地一眼望不到边的现象。小结: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依据,有依据的猜想才是科学的猜测。5讲述:是所有的古人都认同天圆地方的猜想吗?当然不是!有史记载,曾子曾经问他的师傅孔子: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是我怎么没有看见大地的四个角?很多古人都像曾子一样充满求知欲,能不断的观察和猜测,思考和探究地球的形状。(二)猜想—地球是球形的1.验证猜想一:模拟并观察远处驶来的帆船现象材料准备:课件,地球仪,带桅杆的船模(1)PPT呈现海边人们观察到的现象——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帆顶才消失。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与天圆地方说的冲突在哪里?依据这个现象,你觉得人们会如何猜测地球的形状?(板书:球形)(2)呈现实验材料。提问: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地球是球形的猜想比地球是方形的猜想更合理。实物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哪些现象可以作为地球是球形的猜想更合理的依据?(预设注意事项:①视线保持水平,船在球上航行时,视线要与求顶端保持水平,船在桌面上航行时,视线要与桌面保持水平。②注意开船速度,重点观察山顶和船身的变化)(3)小组活动,合作实验,得出结论。(板书:船帆)2.验证猜想二:模拟并观察月食材料准备:课件,乒乓球,方形积木,手电筒(1)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月食现象。提问: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之所以看到月球,是因为有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月食的时候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在月面上形成了地球的影子,地球影子的形状是有弧度的,什么样形状的地球才能产生圆弧形的影子?(2)呈现实验材料。提问: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地球是球形的猜想比地球是方形的猜想更合理?实物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实验应该怎么做?观察到的哪些现象可以作为地球是球形的猜想更合理的依据?(3)小组活动,合作实验,得出结论(板书:月食)[设计意图]以古印度人的观点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叹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类的有些想法是天马行空的,同时以此为例让学生意识到有事实依据的猜测才合理、科学。之后,围绕着是否有事实依据去判断各种猜测的合理性,同时用模拟对比实验的科学方法比较哪种猜测更接近事实。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测意识、寻找证据的意识以及质疑的科学精神。三、实践求证、呈现事实(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地球仪,轮船模型1.讲述:地球是球形的观点很多人无法接受,他们无法想象:如果地球是球形的,生活在地球上另一端的人,怎么能在地球上生活而且还不会掉下去?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假设:如果地球是球形的,那么沿着一个方向走,绕着地球一周就能回到原点。实践出真知,勇敢的人们开始尝试,麦哲伦就是这样的勇士。2.呈现实验材料,模拟环球航行。(板书:麦哲伦航行)3.提问:作为现代人,你能呈现哪些直观的事实证据证明地球是球形的?4.出示图片进行小结。(板书:事实、球形)[设计意图]从猜测到实践是一个质的飞跃。说明在意识形态上有人已经确信了地球是球形的,同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能支撑环球之旅。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有能力离开地球之后才有了地球是球形的直观证据。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四、梳理总结、延续探究(预设8分钟)1.提问:如果让你向低年级同学或长辈推广地球是球体的观点,你打算怎么他们说明这个事实?请将我们探究过的证据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2.总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事实上,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资料,我们的地球还在不断地慢慢地活动和变化。未来地球会是什么形状呢?需要在座的同学不断地进行探索。[设计意图]科学的本质是科学实证,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是一个证实的过程,也是一个证伪的过程。通过梳理总结环节不仅巩固了本课的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和表达能力。最后的延伸探索让学生领悟运动与变化是绝对的,真理是相对,随着事物的不断变化,人类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探索无止境。【疑难解答】三年级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圆形和球形这两个名词,习惯把地球的形状描述成圆形,怎么办?我们把不同的形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地球的形状更像哪个?所有的学生都能选出球形。说明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只是还不习惯用球形这个词语去描述。在教学中需要我们适当的纠正和引导。在人类没有亲眼看见地球是球形之前,远处驶来的帆船现象、月食现象等用地球是圆形的、球形等有弧度的形状都是可以解释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引导学生模拟、观察、对比归纳出地球是球形的猜想更合理即可。如果学生能质疑说圆形、环形也能解释呈现的现象,我们要肯定他们的质疑精神。【教学后记】7.地球——水的星球【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7课。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月亮有了更多的认知。本节课要用科学方法去了解地球与太阳、月球的其中一个不同之处--地球有非常丰富的液态水这也是地球的最大特征之一。本课首先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发现地球上的水域多种多样并且感受到水域面积的辽阔,从定性的角度直接观察到地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再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借助数学上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用量化的方式分析比较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感受地球是一个海洋多陆地少的星球。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丰富的液态水与生命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学情分析】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有水、有生命、有空气等,这是不同于太阳、月球的独特之处,对于地球“蓝色星球”的称谓也有所耳闻。但是学生对于地球上的水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认识还不到位,也还没有意识到水资源对于一个星球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地球仪,感受地球的地貌特征,了解地球表面有海洋、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知道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科学思维]用猜测、观察、对比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明地球是一个水的星球。[探究实践]使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证据,学会以量化方法观察比较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态度责任]在地球和太阳、月球的对比中,知道水资源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2.了解地球的水域种类,定性定量地感受“地球是一个有丰富液态水的星球”,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难点]通过数格子的方法量化比较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大号地球仪。[学生]1.每组提供:地球仪、透明卡纸、世界地图、记号笔;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地球有什么特点?(预设5分钟)1.出示维恩图,回顾第一节课学习过的太
本文档为【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鹿哥
积极参加教研教改,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活动设计曾荣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励。
格式:doc
大小:155KB
软件:Word
页数:44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3-03-21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