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考《现代管理学00107》重难点笔记

自考《现代管理学00107》重难点笔记

举报
开通vip

自考《现代管理学00107》重难点笔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重难点笔记资料课程代码:00107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管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2.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3.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4.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

自考《现代管理学00107》重难点笔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重难点笔记资料课程代码:00107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管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2.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科学。3.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4.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5.定量分析法:是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规律的方法。6.历史研究法: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7.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情况下处理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不同手段,以达到掌握管理原理,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8.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与方法。二、填空1.管理的历史发展:管理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管理是一种与人类文明共存的社会现象。2.现代管理的划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3.在资本主义以前,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是国家管理。4.一个乐队要有乐队的指挥,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强调的是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5.现代管理学的特征: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三、简答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3)简单的管理机构(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2.资本主义社会(近代社会)的管理特征:(1)科学管理   (2)分权管理   (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3.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4.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5.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是:(1)管理宗旨不同(2)管理主体不同(3)管理依据不同(4)管理对象不同(5)管理过程不同6.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7.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是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2)是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3)是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8.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2.红海战略:是指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二、填空1.《孙子兵法》在阐述用兵策略时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2.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计划方面和成本核算)3.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他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4.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的先驱者5.安德鲁·尤尔:管理教育的先驱者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组织图)7.泰勒在1911年发表其代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8.泰勒主张“差别计件工资制”9.法约尔分析的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人力和物力)、指挥、协调、控制10.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1949年正式将人际关系论定义为行为科学。11.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梅奥。12.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是一般管理理论。13.Z理论的前提问题是:怎样使人们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产生最高的效率。三、简答1.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表现在:(1)长城有一个多层级的管理系统,命令自上而下层层下达(2)都江堰各部分不仅能够独立发挥作用,而且可以互相结合,发挥整体功能(3)《孙子兵法》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要分析客观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战争局势才能克敌制胜2.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1)最能说明古代人类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思想的实例,首推埃及人于公元前27世纪修建的胡夫金字塔。(2)古代生产管理思想,还可以从15世纪和16世纪时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中体现出来。(3)古希腊也留下了宝贵的生产管理思想。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能工作得最好。3.教会管理思想:罗马天主教会也许是西方文明史上最持久而有效的正式组织。它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除了其追求的目标具有诱人的魅力外,其组织之严密,管理技术之高超,无疑也是重要原因。4.亚当·斯密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对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劳动分工给制造业带来的变化。5.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1)技巧(2)节约一个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损失的时间(3)机械的发明6.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  (4)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7.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2)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8.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9.后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2)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3)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10.系统管理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把管理组织视作一个开放系统(2)对组织的运行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三章决策一、名词解释1.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过程2.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3.决策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二、填空1.决策的类型:A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分为:(1)战略决策(2)战术决策B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分为:(1)程序化决策(2)非程序化决策C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分为:(1)平时决策(2)危机决策D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分为:(1)初始决策(2)追踪决策E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分为:(1)确定型决策(2)非确定型决策(3)风险型决策2.决策理论学派的产生: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3.决策体制的构成:决策中枢系统(核心)、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信息系统(神经系统)。三、简答1.决策的地位:(1)人类的活动总是伴随着决策的过程。(1)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关系到一个组织的前途和命运。2.决策与预测的关系:(1)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2)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3)预测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3.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3)阐述了决策过程。(4)提出了决策的准则。(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6)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4.有较大影响的几种决策模式是:(1)理性决策模式。希望决策成为科学和理性的行为。(2)渐进决策模式。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3)集团决策模式。竞争着的集团之间所出现的某种均势。(4)精英决策模式。杰出人物决策模式。5.理性决策模式的主要内容是:(1)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2)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3)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4)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6.渐进决策模式的内容的:(1)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7.集团决策模式的内容:(1)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3)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8.决策的程序是:(1)发现问题(察觉问题、界定问题、陈述问题)(2)确立目标(3)拟订方案(4)选择方案9.决策的规则有:(1)全体一致规则(2)多数裁定规则(3)简单多数规则(4)绝对多数规则第四章组织一、名词解释1.组织:一是作为名词,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依据一定的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关系,按照分工与合作规则而构成的人的群体——机构体系;二是作为动词,也是作为管理的一项职能,组织是指设计、构建上述机构体系的活动。2.正式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3.非正式组织: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基于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4.直线制:由最高主管到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构,形同直线5.职能制:在组织内部除设置层级管理机构外,还按管理职能高若干职能机构6.直线职能制:将直线制和职能制融为一体。7.矩阵制:专门小组的横向关系和原来的纵向关系,组成了一个矩阵8.多维制:是系统理论在管理组织中的具体应用二、填空1.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各级人民政府、各类企业及各类事业单位都属于正式组织。2.管理学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3.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4.组织权威的类型:传统权威、超凡权威、合理—合法权威。5.格林纳认为,组织在聚合阶段后期,上下级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组织将陷于“自主性危机”。6.行政体制设计要以提高行政效率、效益为目标。7.行政体制设计的内容:职能设计、行政体制形态设计。8.管理层次的数量主要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三、简答1.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1)目标(第一要素)(2)人员(主体)(3)物财(4)信息(5)机构(6)职位(7)权责(8)程序(9)规制2.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1)保守倾向(2)角色领导(3)滋生谣言(4)不良压力3.简述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阶段:(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3)系统科学组织理论阶段(4)创新发展阶段4.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阶段:(1)创业阶段(幼年期)(2)聚合阶段(青年期)(3)规范化阶段(中年期)(4)成熟阶段(5)再发展或衰退阶段5.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1)第一项修炼是实现自我超越(2)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3)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景(4)第四项修炼是加强团队学习(5)第五项修炼是进行系统思考(核心)6.多维制组织结构模式把管理机构分为哪几类:(1)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它是产品利润中心;(2)按职能划分的职能参谋机构,它是专业成本中心;(3)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它是地区利润中心。7.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1)下属工作地点、场所分散程度;(2)下属工作相似性、复杂程度、变动性;(3)业务活动的复杂性、标准化程度,绩效考核的难易程度;(4)通信与监控手段的有效性;(5)下属人员的德、智等基本素质。8.编制设计的内容主要有:(1)任职者素质设计(确定每一职位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员任职)(2)人员数量确定(确定各种素质的人需要多少)9.运行机制的类别与功能:(1)基本职能突现机制。其功能是:保证行政机构履行职能、正常有序运作。(2)保障机制。其功能是:防范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尽快消除不良后果。(3)发展机制。其功能是:使管理系统不断改进,在变化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活力。第五章人事一、名词解释1.人力资源:(1)广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现在和未来已经成为或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2)狭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素质。2.职位分类: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3.职位描述:是规定某一具体职位的工作目标、职责范围、技能要求、工作条件以及职位关系的书面文件。4.职位规范:是对职位人员所需资格条件的书面描述。5.品位分类:是依据资格条件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6.人事选聘:就是通过招聘等手段选择职位人员的过程。7.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8.人事培训:是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二、填空1.近代最早实行人事品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是英国。2.人事选聘的途径:内部提升、外部招聘。3.人事培训的方法: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4.人事培训的类型:岗前教育、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职业教育、组织全员培训。三、简答1.人力资源的特点:(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2)人力资源的时效性(3)人力资源的时代性(4)人力资源具有重复开发性(5)人力资源具有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2.人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人事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志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2)20世纪中期,以传统人事理论为基础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逐步成熟,成为管理的支持系统(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力资源管理兴起,人事管理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革3.早期人事理论的基本观点:(1)强调以科学、定量的方法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效率。(2)把人员视之为生产要素。4.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原因:(1)越来越多的人介入人事管理工作;(2)人事招聘、选拔、培训、绩效评估和报酬支付等人事管理活动广泛开展,对组织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3)有计划的培训以及培训手段的系统化,使一大批培训专家脱颖而出;(4)人事预测、绩效评估开始受到重视。5.职位分类的步骤:(1)职位调查(2)职位横向分类(3)职位纵向分类(4)制定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6.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1)职位分类为人事选拔提供了依据(2)职位分类增强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3)职位分类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7.品位分类与职业分类的比较:(1)品位分类以“人”为中心,职位分类则以“事”为中心(2)品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品位决定,职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职位决定(3)品位分类制下,人员升迁容易,职位分类制下,人员晋升相对困难(4)品位分类简单易行,职位分类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8.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别:(1)对人的认识不同①传统人事管理视人为手段、成本,视人事工作为行政工作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资源(2)管理原则不同①传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中心(3)管理方法不同①传统人事管理方法简单,缺乏灵活性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注重采用主动开发性,更灵活、更加人性化(4)管理内容不同①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组织招募人员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着眼于未来(5)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①传统人事管理把人事活动视为非效益性活动,人事部门在组织系统中的地位较低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组织系统中地位突出,是决策层的核心成员9.人事分类的发展趋势:(1)组织高层管理职位、机密性职位、临时性职位以及军事管理职位等宜采用品位分类(2)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的相互结合与渗透10.内部提升的优势是:(1)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2)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3)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4)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5)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11.内部提升的局限性:(1)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3)人员选择的有限性12.外部招聘的优势是:(1)外部招聘可以发挥“外来优势”。所谓“外来优势”,是指没有“历史包袱”(2)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4)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13.外部招聘的局限性:(1)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2)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3)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14.人事考评的内容:A公共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1)德(思想品德)(2)能(工作能力)(3)勤(组织纪律性、责任感、工作积极性、出勤率等)(4)绩(工作实绩)(5)廉(秉公执法,廉洁自律)B企业单位人事考评的内容:(1)劳动态度(2)业务水平(3)贡献大小15.人事考评的要求:(1)考评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2)考评原则具有适应性和可靠性(3)考评方法具有针对性、可行性(4)考评结果要反馈(5)考评工作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第六章领导一、名词解释1.领导:是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领导者的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3.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对下属的态度和行为的具体表现,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方式。二、填空1.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2.领导者的影响力类型:强制性影响力、非强制性影响力。3.领导者群体结构的关键:是注重整体素质。4.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5.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领导理论是X理论-Y理论。6.在管理中按照不同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属于复杂人假设。7.早期特质理论的研究:生理特质、个性特质、智力特质、工作特质、社会特质三、简答1.X理论(传统的管理方法)的基本观点:(1)天生懒惰,厌恶工作(2)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3)安于现状,反对改革(4)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组织目标(5)不大聪明,易于受骗2.Y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是勤奋的,并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2)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3)激励在需要的每一个阶梯上都起作用。(4)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5)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人的智慧和才能只发挥了一部分,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机会、挖掘潜力、排除障碍,使下属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3.X理论与Y理论的重要区别:(1)X理论认为下属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互矛盾的(2)Y理论则认为下属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应该相互融合4.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容:(1)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2)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3)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4)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5.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内容:(1)人的需要有低级到高级的区别,其目的是为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工作上的意义(2)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以便富有弹性,更好地适应环境(3)人们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外来的激励和控制会对人产生一种威胁,造成不良后果(4)个人的自我实现同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一致的6.领导作风理论的基本观点:(1)专制式的领导作风。其权力定位于领导者个人手中(2)民主式的领导作风。其权力定位于群体(3)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其权力定位于职工个人手中7.领导四分图理论的基本观点:(1)低组织低关心。领导者既不关心人,又不重视组织效率。(2)低组织高关心。领导者对人十分关心,但对组织效率却缺乏关心。(3)高组织低关心。领导者对组织的效率非常重视,但忽视人的情感和需要。(4)高组织高关心。领导者把对人的关心和对组织效率的关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8.管理方格理论的基本观点:(1)贫乏型领导(2)任务型领导(3)中间型领导(4)俱乐误部型领导(5)战斗集体型领导9.领导权变模型理论的内容(影响领导效果好坏的因素):(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工作任务结构(3)职位的权力10.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1)高工作低关系(2)高工作高关系(3)低工作高关系(4)低工作低关系11.领导方式的类别:(1)强制命令方式(2)疏导教育方式(3)物质激励方式(4)榜样示范方式第七章激励一、名词解释1.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2.激励因素:就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某种东西,它对一个人是否愿意做什么事情有重大影响。3.保健因素:即工作本身之外的环境条件属于不满意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4.公平:是指人们觉得他们得到的收益,与他们的投入,如时间、努力、经验等是相称的。5.强化:指对某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后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行为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6.归因:是心理学术语,是指依据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特征对其心理状态作出解释和推断。二、填空1.激励模式:需求→动机→行为→满足。2.人们普遍喜欢熟悉的事物,而不喜欢陌生或未知的事与物,这反映出人类谋求安全的动机。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侧重于社会起因的研究。4.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不满意因素)、激励因素(满意因素)。5.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V·E6.公平理论的不足:只注重分配公平,忽视了程序公平。7.人们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倾向: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三、简答1.产生动机需要的条件:(1)由于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求、欲望和驱动力(2)个体受到客观存在的刺激2.激励方式有:(1)目标激励。(2)奖惩激励。(3)竞赛与评比激励。(4)关怀与支持激励。(5)榜样激励。3.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1)人类的基本需要(2)人类需要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3)人类需要的动态性、发展性与个体差异性4.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的基本需要:(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5.成就需要理论的内容:(1)人的社会性需要并非与生俱来(2)人类社会性需要的内容:成就需要、权力需要、社交需要(3)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结构:高度权力需要,适度成就需要,低度社交需要6.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把影响人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不满意因素)和激励因素(满意因素)。(2)人的需要都能归结于保健需要或激励需要,不同需要的追求者,其心理与行为特点不同。(3)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使工作丰富化7.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要调动工作积极性,必须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1)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8.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人们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2)而且关心所得报酬的相对量9.波特—劳勒模式的基本观点是:(1)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程度取决于激励力的大小(2)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努力程度,还取决于个人能力以及对所承担目标任务的了解程度(3)奖励的价值应以工作绩效为标准(4)一个人对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取决于他对奖励是否公平的判断(5)人们对所得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将影响下一次承担目标任务的行为10.强化的类别:(1)依发挥上的差异分: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消退(2)依据使用繁率和时间方面的差异分:连续强化、间断强化11.强化的作用:(1)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发挥的是诱导、鼓励作用,属于奖励性强化措施(2)惩罚和消退发挥的是抑制、惩戒作用,属于惩罚性强化措施第八章协调一、名词解释1.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2.沟通:也称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相关对象,以期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二、填空1.沟通的基本模型:信源、信道、信宿。2.组织沟通渠道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组织沟通渠道出现堵塞。三、简答1.协调的对象是:协调的对象包括组织与人员,具体包括:(1)人与人间的关系(2)人与组织间的关系(3)组织与组织间的关系2.协调的内容:(1)目标协调(2)利益协调(3)思想与行为协调(4)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3.协调的过程:(1)了解、把握组织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2)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3)采取措施,消除矛盾与冲突4.沟通的基本类型:(1)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向不同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双向沟通(2)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有无组织系统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3)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5.如何克服沟通对象的障碍:(1)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注意力(2)管理人员不仅要实现专业化、知识化,同时要根据职位与具体工作需要,不断重塑自己的性格和气质6.沟通与协调的关系:(1)沟通是协调的前提,是求得思想上的统一(2)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是谋得行动上的一致7.权责划分可能出现的问题:(1)纵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2)横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8.机构设置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1)层级设置太多。不同层级的管理机构层层截留权力,使纵向权力分配失去系统性(2)部门划分太细。使权力分配过细过碎,横向权力失去完整统一性9.人员配备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1)分工不明确。分工不明确使岗位责任交叉,在具体工作中引发矛盾与冲突(2)责任心不强。责任心不强导致人员没有或少有协调观念,不与他人配合,逃避责任等第九章控制一、名词解释1.控制:是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2.前馈控制:是一种在计划实施之前,为了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的要求,尽量减少偏差的控制。3.现场控制:是一种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直接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纠正其偏差。4.反馈控制:是由主管人员通过分析计划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及造成偏差的原因,拟订纠正措施,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的控制活动。二、填空1.控制的内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组织绩效(核心)。2.前馈控制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控制。3.反馈控制不是最好的控制,但却是最为普遍的控制。三、简答1.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的联系:(1)控制是依据计划所提供的标准来衡量组织运行所取得的成果的(2)控制是计划的继续(3)计划需要控制来为其提供保障(4)控制的效果也取决于计划2.人员控制的意义:(1)通过各种方式观察被管理者的工作并纠正出现的问题(2)通过对被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评估,使每一位下属的近期绩效都得到鉴定,然后根据绩效情况找出原因,加以解决3.财务控制的意义:(1)通过财务控制来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2)降低组织运行的成本。4.控制的类型划分:(1)按业务范围分: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金控制(2)按控制对象的范围分:局部控制、全面控制(3)按照主管人员与控制对象的关系分:间接控制、直接控制(4)按照管理者的控制方式分: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分层控制(5)按照控制的客观形式分:复合控制、动态控制(6)按照控制的内容和效果分:程序控制、稳定控制、最优控制(7)按照控制发生在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分: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5.反馈控制不是最好的控制,但却是最为普遍的控制,表现在:(1)反馈控制是在计划执行中偏差已经出现并造成了一定后果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也称作事后控制。(2)因为预测往往要受到各种条件限制(3)人们在执行计划中也会出现大量的失误,前馈控制和现场控制都难以避免所有偏差6.选择关键控制点的能力是管理艺术的体现,这是因为:(1)抓住了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住了全局(2)控制并不意味着主管人员需要事无巨细地一把抓,而是应当在管理系统的运行中抓住具有关键意义的事和环节,选择关键的控制点第十章系统分析和网络技术一、名词解释1.系统分析:是一种决策辅助技术,它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各种可行的方案或策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帮助决策者提高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程度,以便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案。2.网络计划方法:是指应用网络图全面反映整个工作的流程、计划内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进度,通过时间参数的计算,找出关键线路与机动时间,以对计划进行优化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3.网络图:是用一系列箭线和圆圈来表明一项任务或工程中所有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的图解模型。4.工程(任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可代表一项工业工程或建筑工程,也可以代表一项社会管理工程或公共管理任务,即需要进行计划的一个系统。5.工序(工作):指行政任务的一个工作单元,它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完成。6.线路(或路线):是指从网络图中的始点事项开始,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连续不断地到达终点事项,中间由一系列首尾相连的事项和箭线所组成的通道。7.网络图的合并:把若干个局部的网络图合并成一个网络图,称为网络图的合并。二、填空1.最早提出“系统”概念的学者是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2.工序间基本的相互关系:逻辑关系与组织关系三、简答1.系统分析的作用:(1)促使决策者用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从而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2)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效率(3)帮助人们理解政策决定,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政策研究并进行政策之间的比较(4)为人们对系统要素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鼓励人们注意各系统中的层次结构和特点(5)有助于开拓新的知识领域2.系统分析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最基本、最核心)(2)优化原则(3)模型化原则(模型化原则提出的要求:模型的逼真性、模型的简单化、模型的客观性)(4)层次性原则3.系统分析的方法论:(1)行为研究(现状研究)(2)价值研究(3)规范研究(4)可行性研究4.绘制网络图的规则:(1)网络图是有方向的(2)任何一项工程的网络图中只能有一个始点事项和一个终点事项(3)网络图中不能有回路(4)箭线要用水平线或具有一段水平线的折线5.绘制网络图的方法:(1)顺推法(前进法)(2)逆推法(后退法)(3)重点工序法6.绘制网络图的步骤:(1)确定目标(2)收集、研究编制网络图所需的资料(3)划分工序项目(4)确定每一个工序的时间定额或劳动定额(5)确定工序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确定该工序的紧前工序、紧后工序和平行工序(6)绘制网络图7.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方法:(1)图上计算法(应用最广泛)(2)表格法(3)矩阵计算法第十一章: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一、名词解释1.目标:是指始终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并促使人们积极行动以追求的结果,是人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与归宿。目标管理中,目标则是组织者期望通过成员的努力力求达到的一个时期的预期结果,是始终在组织及全体成员头脑中控制和激励其活动的行为指南。2.目标管理:是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目标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3.成果评价:是管理人员在目标实施过程后,将所取得的工作成果与既定的目标项目和标准进行比较,对目标的实现情况和组织成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衡量,并总结目标管理活动的经验,然后以此为依据对组织成员进行适当的奖罚,以便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始新一轮目标管理。4.授予权限:要使管理人员成功地达到既定目标,就必须给予充分的信任,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授予权限。5.分配资财:是按照管理人员的目标对资财进行有计划的分配,与传统的预算有所不同。二、填空1.成果评价的原则:目标导向原则、实事求是原则、重在激励原则。2.成果评价的内容:目标状况、目标实施手段、工作态度。3.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戴明提出的称“戴明环”):计划环节、实施环节(重点与核心)、检查环节、处理环节。4.PDCA循环法:计划——实施——检查——处理。5.PDCA循环的特点:周而复始、环环相套、阶梯式上升。三、简答1.目标管理的特点:(1)注重管理实效,是一种成果管理(2)实行参与制度,是一种民主管理(3)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觉管理2.有效目标的标准:(1)目标的制定应该有具体的对象(2)目标的表达一定要简洁清楚,一目了然(3)分解出来的子目标,尽量实现定量化(4)目标应有明确的时间界限(5)目标的数量应该适当3.成果评价的步骤:(1)管理人员对目标成果的自我评价(2)相关领导对目标执行管理人员的评价(3)评价小组对目标执行者的评价(4)单位主要领导做出结论性的评价意见4.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1)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是全面即所指的质量是广义的质量(2)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即实现生产全过程的管理(3)全面质量管理的参加人员是“全面的”,即全员性的参与(4)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第十二章决策方法一、名词解释1.决策方法: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为了作出最优选择而运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的总称,是为了实现决策方案的优化而必须借助的手段,也是决策任务得以完成的桥梁。2.个人判断决策法:是指领导和专家根据其知识、经验对决策问题以及其所处的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决策方案及可能结果等作出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3.头脑风暴法:即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采用开调查会的形式,将有关专家聚集到一起,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性的方式讨论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它的应对措施,从而作作出决策的方法。4.德尔菲法:是指采用函询的方式咨询专家们的建议、专家们在提出意见后以不记名的方式反馈回来,组织者将得到的初步结果进行综合整理,然后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重新考虑后再次提出意见,经过几次匿名反馈过程之后,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组织者依此得出预测结果的方法。5.模拟决策法:是指人们为取得对某一客观事物的准确认识,通过建立一个与所要研究的实际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类似的微观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并对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模型运用进行评价和选优,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决策方法。6.方案前提分析法:是通过分析、评估决策方案赖以成立的前提,从而达到分析、评估决策方案本身的方法。7.决策树法:是用树型图的形式,找出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计算和比较各个方案的损益期望值,最后从中选择令人满意的方案。二、填空1.德尔菲法的应用程序(步骤):设计函询调查表、组成专家小组、进行函询调查、分析统计结果2.定量决策方法的分类: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3.决策树的构成要素:决策结点(根基)、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结果点。4.决策树的绘制:整个绘制过程是从左到右。5.数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掌握数量关系是运用数学分析法的前提。6.常用数学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好中求好决策方法。三、简答1.决策方法的分类:(1)根据学科基础的不同分为:①解析方法②计算机类的仿真技术③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法(2)根据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地位分为:①理性决策方法(即合理决策方法)②非理性决策方法③综合性决策方法(3)根据决策方法与技术的性质划分为:①定性决策方法②定量决策方法2.头脑风暴法的缺陷:(1)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成本比较高(2)头脑风暴法对参与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3)易受“潮流”思想的影响3.使用德尔菲法要注意的问题:(1)给专家提供充分的信息,使其能作出准确的判断(2)所问问题应是专家能够答复的问题(3)使过程尽可能简化,不要问没有必要的问题(4)保证所有专家能从同一角度理解所用方法的意义4.德尔菲法的局限性:(1)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2)缺乏深刻的理论逻辑论证(3)方法论的约束较强(4)妨碍重大问题的突破5.方案前提分析法的步骤:(1)分析方案,找出各种方案的前提假设(2)在找出各种方案的前提假设之后,将前提假设提交会议全体参与人员讨论(3)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决策中心对各种不同的意见进行综合,作出比较科学的选择6.运用决策树法的步骤:(1)把待决定的问题以决策树的形式绘制出图形,按一定顺序表示出各不相同方案的相互联系,区别决策结点和各状态结点(2)标注每一状态结点分枝出现的概率植。(3)进行必要的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写在决策树梢上(4)进行不同方案的比较,选出最佳方案第十三章控制的方法与技术一、名词解释1.内部审计法:是指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对组织的会计、财务和其它业务经营活动所开展的定期、独立的审核与评价。2.现场观察法:是一种最古老、最直接的控制方法。3.统计数据资料分析法:这是管理者对组织或部门活动中的各种统计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的方法。4.程序:是对组织或部门中操作或事务处理流程的一种描述、计划与规定,是对按既定方式有效进行的工作实行控制或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工具。5.程序控制:是依据程序所提供的标准而展开的控制活动。6.预算:是指组织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有计划的财务活动的表现形式。预算作为一种主要的控制手段,属于计划的范畴,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组织收支情况的设计。7.经营预算:是指经营性组织或部门在是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基本收支的预算。8.投资预算:是指针对组织或部门的固定资产购置、改造、更新、新建等投资活动,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的预算。9.财务预算:是指组织或部门在计划期间内,反映有关现金收支、经营绩效及财务状况的预算,也称“总预算”。10.损益控制法:是指根据组织或部门的损益分析表,对其经营状况、管理绩效进行综合控制的一种方法。11.管理审计:是指组织或部门全面系统地评价、分析全部管理工作绩效的一种控制方法,其实质是针对整个组织开展的审计二、填空1.预算的种类: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三、简答1.导致程序失效的因素:(1)程序冲突(2)过分依赖程序(3)程序过时(4)对程序的不了解2.损益控制法的局限性:(1)核算工作和公司内部的票据传递的工作量很大(2)在全面衡量组织的总体工作绩效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3)由于运用这一方法要求部门的负责人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所以可能不利于组织内部的协调和统一(4)有些公共部门缺乏收入,利润及支出的统计,因此,适用损益控制法面临一定的困难3.实施预防性控制方法的原因:(1)直接控制在“不确定性因素”面前无能为力(2)管理者缺乏知识、经验或判断力4.实施预防性控制方法的优点:(1)可以使管理者更多的进行自我控制,从而主动地对潜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2)在向管理者个体委派任务时,有着较大的准确性,同时,对管理者定期、经常的评价,为组织的培训工作提供了依据(3)主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提升自己在下属中的威信,获得更多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4)管理者综合素质的改善与提高,会有效地减少组织运行中的种种偏差,这有利于减少间接控制所造成的负担,节约经费开支5.实施预防性控制方法的前提和途径:前提:以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的存在为前提的途径:(1)高等院校的培训(2)工作岗位的实践锻炼(3)上级的指导(4)自学提高6.信息技术发展对现代管理的影响:(1)管理者直接参与管理信息系统(2)提高决策能力(3)改变着组织的结构(4)改变着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5)引起组织交流方式的变革7.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步骤:(1)对决策活动的系统分析(2)信息需求分析(3)信息“过滤”(4)信息处理设计第十四章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一、名词解释1.社会调查研究: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自学的活动。2.客观性指标:是指反映客观社会现象的指标。3.主观性指标:是指人们对客观社会现象的主观感受、愿望、态度等心理状态的指标。4.肯定性指标:是社会进步或社会发展的指标。5.否定性指标:是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社会现象的指标。6.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调查方法。它是从全体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来调查,并根据这部分的调查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7.观察法:是一种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来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8.文献:通过一定记录方式,记录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9.文献调查:是收集信息和数据的一种重要方式。10.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地进行交谈、讨论而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二、填空1.社会调查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实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2.问卷法是社会调查中较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3.问卷设计是问卷调查的关键性工作。4.观察法的优点:直观性和可靠性。5.观察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深入持久原则。三、简答1.问卷法的特点:A问卷法的优点:(1)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3)便于对所得资料进行定量处理和定性分析B问卷的缺陷: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问卷质量难以保证2.问卷的类型与结构:(1)问卷的主要类型:①自填问卷(分邮寄问卷和发送问卷)②访问问卷(2)问卷的基本结构:①封面信②指导语③问题(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和答案3.观察法的基本类型:(1)实验性观察与非实验性观察(2)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4..访谈法的类型:(1)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2)一般访谈与深度访谈(3)标准化访谈与非标准化访谈5.访谈法的特点:(1)整个访谈过程是访问者与被访部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2)比问卷法获得信息更全面、更直接(3)是一种难度比较大的调查方法PAGE
本文档为【自考《现代管理学00107》重难点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元弘网络库
中小学二级教师
格式:doc
大小:20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2-01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