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正式版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正式版

举报
开通vip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正式版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用地和建筑分册成都市规划管理局2017年目录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22.1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正式版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用地和建筑分册成都市规划管理局2017年目录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22.1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22.2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22.3建设用地规划控制..................................................10第三章建筑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规划管理................................................133.1建筑间距..........................................................133.2建筑退界..........................................................183.3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223.4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253.5建筑形态及其他管理要求............................................26第四章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30第五章附则............................................................34附录一名词解释..........................................................35附录二计算规则..........................................................39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41附录四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42附录五成都市建筑工程方案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总平面图编制规定...........................44附录六城市建设用地分类..................................................46附图一:成都市中心城区形态分区图........................................50附图二:成都市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春熙路片区及天府广场范围示意图........51附图三:成都市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范围示意图..............................52附图四:成都市中心城区“四边”控制要素示意图............................501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成都市(以下简称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1.0.2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本分册为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部分。第1.0.3条根据中心城区不同区域特点划定不同城市形态分区,在城市形态分区内制定、实施城市规划和进行建设时应当符合所在城市形态分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1.0.4条城市建设应以城市设计为重要手段,提升城市品质,强化精细化管理。在城市重点地区强调以城市设计为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原则。第1.0.5条已编制片区城市设计且已将容积率指标落实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片区(环城生态区除外),应按照本规定要求,结合片区实际优化完善片区城市设计,并将主要规划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规划管理。环城生态区按原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第1.0.6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控制指标及要求与本规定不一致时,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2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2.1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第2.1.1条在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用地性质的确定应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第2.1.2条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兼容性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范围的,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范围的,根据表2.1.2的规定确定其兼容性范围。第2.1.3条建设用地范围内存在多种规划用地性质,且规划需要单独占地的,应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来确定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并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明确各类用地面积;不需要单独占地的,应在规划条件中明确规模及位置。2.2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第2.2.1条按规划区位、交通条件、产业发展和市政基础设施的综合承载能力,将中心城区居住、商业服务业设施等建设用地划分为核心区、一般地区和特别地区,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城市空间形态。(详见附图一)核心区,指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轴线、城市中心区等建设强度相对较高的区域。特别地区,指临历史文化街区、环城生态区、主要山体、主要河道、城市风道区等区域及环城生态区。一般地区,指中心城区除核心区、特别地区以外的大部分一般城市建设区域。特别控制区,指受特别设施影响、景观环境影响或其他特定因素影响的区域。当控制性详细规划无明确要求时,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必须符合本章关于建筑容积率的规划控制指标要求。3第2.2.2条确定用地的总容积率、总建筑密度等规划控制指标时,本规定中有针对小类相关要求的应按小类指标确定,如无对应的小类规划控制指标则按对应的中类指标确定,如无对应的中类规划控制指标则按对应的大类指标确定。4表2.1.2部分城市建设用地兼容性一览表注:①×禁止兼容;◎兼容比例不超过50%;●兼容比例100%;②本表中B12批发市场用地仅指普通商品的批发市场,不含危险品等特种商品的特殊批发市场;B9其他服务设施用地中不含殡葬设施;③兼容比例系指兼容类的计容建筑面积与该项目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的比例;④本表未涉及的规划用地类别的兼容应符合规划要求;⑤规划控制指标按主导用地类别进行管理;⑥B1商业用地、B2商务用地、B3娱乐康体用地之间可以相互兼容,兼容比例为100%(批发市场用地除外)。主导用地性质兼容用地性质大类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中类一、二类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商业用地商务用地娱乐康体用地其他服务设施用地小类住宅用地服务设施用地图书展览用地文化活动用地科研用地零售商业用地批发市场用地餐饮用地旅馆用地金融保险业用地艺术传媒用地其他商务用地娱乐用地康体用地大类中类小类类别代码R11R21R12R22A1A21A22A35B11B12B13B14B21B22B29B31B32B9居住用地一、二类居住用地住宅用地R11/R21×××××××××××××××服务设施用地R12/R2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行政办公用地A1××●●●●×●●●●●●●●文化设施用地图书展览用地A21××●●●●×●●●●●●●●文化活动用地A22××●●●●×●●●●●●●●教育科研用地高等院校用地A31××××××●×●●●●●●●●中等专业学校用地A32××××××●×●●●●●●●●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用地A33××××××●×●●●●●●●●特殊教育用地A34××××××●×●●●●●●●●科研用地A35××●××●×●●●●●●●●体育用地体育场馆用地A41××××××●×●●●●●●●●体育训练用地A42××××××●×●●●●●●●●医疗卫生用地医院用地A51××××××●×●●●●●●●●社会福利用地A6××××××●×●●●●●●●●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用地零售商业用地B11×◎××××◎●◎◎◎◎●●●批发市场用地B12×××××××××××××××餐饮业用地B13×◎××××●◎◎◎◎◎●●●旅馆用地B14×◎××××●◎●◎◎◎●●●商务用地金融保险业用地B21×◎××××●◎●◎●●●●●艺术传媒用地B22×◎××××●◎●◎●●●●●其他商务用地B29×◎××××●◎●◎●●●●●娱乐康体用地娱乐用地B31×◎××××●◎●◎◎◎◎●●康体用地B32×◎××××●◎●◎◎◎◎●●其他服务设施用地B9×◎××××●◎●◎◎◎◎●●5第2.2.3条特别控制区范围内规划控制指标参照周边分区的规划控制指标确定,同时应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第2.2.4条住宅用地、住宅兼容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按以下规定执行。表2.2.4.1住宅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项目分区总容积率总建筑密度核心区≤2.5≤20%一般地区≤2.0≤20%特别地区≤1.5≤30%注:①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了总容积率未确定总建筑密度的住宅用地,总容积率大于1.5的,总建筑密度不得大于20%。②本表中总容积率及总建筑密度均为上限,因建设工程性质、功能、区位及用地情况的不同,相应指标可能达不到上限。表2.2.4.2住宅兼容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项目分区总容积率总建筑密度核心区≤2.5≤25%一般地区≤2.0≤25%特别地区≤1.5≤30%注:①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了总容积率未确定总建筑密度的住宅兼容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容积率大于1.5的,总建筑密度不得大于25%。②本表中总容积率及总建筑密度均为上限,因建设工程性质、功能、区位及用地情况的不同,相应指标可能达不到上限。若受航空限高、规划限高或用地条件限制,建筑高度低于15米时,总建筑密度不得大于35%。当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规划地块(仅指住宅用地)中须配建农贸市场或其它建筑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时,该规划地块6总建筑密度可增加5%。原有建设用地的总容积率已超过本规定的,或加建后不能满足配套要求的,或严重破坏空间环境的,不得在原有建设用地内进行扩建。住宅用地的绿地率规划控制指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 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配电网设计规范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220kv变电站通用竖流式沉淀池设计 》。第2.2.5条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公租房)、农民安置房和城中村改造的住宅用地、住宅兼容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兼容住宅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按以下规定执行(特别地区除外)。特别地区的以上用地按特别地区规划控制指标执行。表2.2.5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农民安置房、城中村改造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特别地区除外)项目类型总容积率总建筑密度住宅用地住宅兼容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兼容住宅用地棚户区改造≤3.0≤25%≤30%≤45%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公租房)≤3.0≤25%≤30%≤45%农民安置房≤3.0≤25%≤30%≤45%城中村改造≤2.5≤25%≤30%≤45%第2.2.6条服务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按以下规定执行。表2.2.6服务设施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用地性质建筑用途总建筑密度总容积率高度服务设施用地幼儿园≤35%结合方案合理性确定农贸市场≤50%≥0.8且≤1.6不高于24米派出所≤2.4街道办事处≤2.4其它服务设施≤2.4社会停车场(库)≤2.47注:①车位数<300辆的社会停车场(库),其停车管理用房建筑面积不宜大于150平方米;车位数≥300辆的社会停车场(库),其停车管理用房建筑面积不宜大于250平方米;②农贸市场的建筑面积不小于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的50%。第2.2.7条公建配套设施必须按规划要求的面积标准配建,且以下设施不应设置在地下(含半地下)空间内: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街道办事处、农贸市场、邮政服务网点、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体育活动中心。其中:农贸市场应优先设置于地面一、二层,且设置于一楼的建筑面积不应小于设置于二楼的建筑面积。第2.2.8条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不含批发市场用地、加油加气站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按以下规定执行。表2.2.8.1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高层)项目分区总容积率总建筑密度核心区≤4.0≤50%一般地区≤3.0≤50%特别地区≤2.0≤50%注:①单个地块具体容积率可根据城市设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城市设计可在同一片区同期建设的项目中总体平衡容积率指标,但平均容积率不得大于本表规定,最高容积率核心区不大于8.0,一般地区不大于4.5,特别地区不大于2.5;②未进行城市设计区域,单个地块规划控制指标按本表执行。表2.2.8.2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多层)项目分区总容积率总建筑密度核心区≤3.0≤55%一般地区≤2.0≤55%特别地区≤1.5≤55%若受航空限高、规划限高或用地条件限制,建筑高度不高于15米时,总建筑密度不大于60%。8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了总容积率未确定总建筑密度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容积率大于1.5的,总建筑密度不得大于55%。第2.2.9条商业兼容住宅用地、商务兼容住宅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按以下规定执行。表2.2.9商业兼容住宅用地、商务兼容住宅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项目分区总容积率总建筑密度核心区≤2.5≤40%一般地区≤2.0≤40%特别地区≤1.5≤40%若受航空限高、规划限高或用地条件限制,建筑高度不高于15米时,总建筑密度不大于50%。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了总容积率未确定总建筑密度的商业兼容住宅用地、商务兼容住宅用地,总容积率大于1.5的,总建筑密度不得大于40%。第2.2.10条行政办公用地规划控制指标按第2.2.8条执行。第2.2.11条高等院校用地、中等专业学校用地的总容积率不小于0.5且不大于2.5。有特殊需求的高校,如体校、航校等,可结合上述要求个案研究。第2.2.12条中小学用地的总容积率、总建筑密度应结合方案合理性确定。第2.2.13条科研用地的总容积率不小于1.2且不大于3.0,总建筑密度不大于40%。第2.2.14条社会福利用地的总容积率不大于2.5,总建筑密度不大于30%;若受航空限高、规划限高或用地条件限制,建筑高度不高于24米时,总容积率不大于1.8,总建筑密度不大于30%。第2.2.15条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如文化设施用地、体育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外事用地、宗教用地等规划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结合9方案合理性确定,其中:1.新建、迁建医院的总容积率不大于3.0,总建筑密度结合方案合理性确定;改扩建医院的总容积率、总建筑密度等规划控制指标结合方案合理性确定。2.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的体育用地除市级、区级体育中心外,其余均为综合运动场地。综合运动场地按每100平方米用地面积配置不大于3平方米、且总建筑面积不大于500平方米的服务设施。第2.2.16条批发市场用地的总容积率不小于1.5且不大于3.0,总建筑密度不大于50%。第2.2.17条工业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1.工业用地的总容积率不小于1.0且不大于3.0,总建筑密度不小于40%。2.除特殊要求外,工业厂房层高不宜高于8米,当层高超过8.0米,在计算总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其他工业用房层高不应高于4.2米。3.如涉及特殊工艺要求,经有关主管部门认定后,总建筑密度可减少5%。第2.2.18条物流仓储用地的总容积率不小于1.0且不大于3.0,总建筑密度不小于30%且不大于60%。当层高超过8.0米时,在计算总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第2.2.19条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加油加气站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主要指供水用地、供电用地、消防用地、环卫用地等)的规划控制指标结合方案合理性确定。102.3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第2.3.1条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小于1500平方米(公厕、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幼儿园、农贸市场等服务设施用地除外)的地块,或用地形状未达到20x25米基本要求的地块,不得独立开发建设。第2.3.2条三环路以内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的独立地块、三环路以外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的独立地块均不得建设高层建筑。第2.3.3条为加强规划管理,保证相邻地块之间的空间间距,在取得相关权益人同意的情况下可采取以下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1.相邻地块之间的建筑只控制建筑间距;2.若相邻地块采用建筑拼建,拼建部分可不退用地红线(不得与幼儿园、小学、中学三类用地拼建),拼接建筑必须整体设计并同步实施;3.相邻地块之间地下室可整体设计或通过通道连接、坡道共享。第2.3.4条拟建住宅(含公寓)的建筑面积之和大于3万平方米的项目,应配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一处,并配置健身活动设施。其中三环路以内活动场所的用地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可设置于建筑物架空底层内),三环路以外活动场所用地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健身活动场所用地面积按每3万平方米居住建筑面积为单位递增。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宜结合绿地、社区文化活动站等配套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第2.3.5条新建建设项目,应按以下规定配建物业管理用房(含物业办公用房、物业清洁用房、物业储藏用房、业主委员会活动用房等):1.总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下,按总建筑面积4‰配置,且建筑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2.总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含10万平米)、30万平方米以下,按总建筑面积3‰配置,且建筑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3.总建筑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含30万平米),按总建筑面积2‰11配置,且建筑面积不小于900平方米;4.物业管理用房可分处设置且每处建筑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但位于地面以上部分不低于50%;5.配套的物业管理用房须有1间建筑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的业主委员会活动室且设置于地面以上部分。第2.3.6条新建住宅项目应按住宅建筑面积0.8‰配建垃圾用房,且建筑面积应不小于20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较大的项目可分散设置垃圾用房。设有农贸市场的用地内应配建建筑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的垃圾用房。垃圾用房的位置应方便使用,宜设置单独的对外出入口,前区布置应满足垃圾收集小车、垃圾运输车的通行和方便、安全作业的要求,建筑设计和外部装饰应与周围居民住宅、公共建筑物及环境相协调。垃圾用房内应设置给排水和通风设施,平面布局适应垃圾分类收集的发展需求。第2.3.7条建设用地内应按以下规定配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库)。表2.3.7建设用地配建机动车、非机动车车位控制指标建筑用途机动车(车位/100㎡建筑面积)非机动车(辆/100㎡建筑面积)二环路以内二环路以外住宅≥1.0≥1.2≥1.0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公租房--≥1.5商业服务业设施≥0.5≥0.8≥1.0行政办公≥0.5≥0.8≥1.0科研≥0.5≥0.8≥1.0医院≥0.5≥0.8≥1.0体育馆≥2.5≥2.5≥1.0影剧院≥0.5≥0.8≥1.0展览馆≥0.5≥0.8≥1.0工业品销售维修≥0.5≥0.5-中小学≥0.3≥0.3-交通枢纽及公用设施结合方案合理性确定注:①在规划要求的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范围内不得设置室外地面机动车停车位;12含有住宅建筑的建设项目(不含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规划建设净用地内不宜设置室外地面机动车停车位,如需设置的,则室外地面机动车停车位不计入停车位指标;不含住宅建筑的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净用地内,室外地面机动车停车率不宜超过20%,但三环路以内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及三环路以外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的不含住宅建筑的建设项目,其建设用地内的室外地面机动车停车率不作强制性要求。②公租房和廉租房原则上不配建停车场(库),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配建部分室外地面机动车停车位;③地铁站街坊项目,机动车停车位可下浮,下浮的最大幅度不大于20%。④含有住宅建筑的建设项目配建机动车停场车场(库)的建筑面积按每个停车位平均不小于30m2控制;⑤含有住宅建筑的建设项目不应配建机动车机械停车位。其它不含有住宅建筑的建设项目中,核心区内的机动车机械停车位数量不大于项目总机动车停车位的50%,其余分区内机动车机械停车位数量不大于项目总机动车停车位的25%;⑥含住宅建筑的建设项目宜利用地下空间或首层架空部分设置非机动车(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停车场库。非机动车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按每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平均不小于1.5㎡控制;⑦幼儿园等建设项目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车位控制指标不作强制性要求。中小学等建设项目的车位停车方式不限。第2.3.8条相邻地块之间因功能需求或公共交通需求,在不影响城市景观且经专题论证的前提下,可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地上廊道。地上廊道的宽度、高度及距离城市道路的净空高度应结合城市空间形态合理确定,且地上廊道距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低于5米。第2.3.9条在规划的公园绿地上配建公共服务设施时,总建筑面积(包括覆土建筑)不应超过建筑占地面积的1.5倍且满足以下控制要求:1.用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及以下的公园绿地内不宜配建公共厕所(控规中有要求的除外)及管理设施。2.用地面积在1-2万平方米以内的公园绿地内可修筑建筑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的公厕,但不宜配建管理设施;3.用地面积在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公园绿地内配建总建筑密度不大于3%的游憩设施、配套设施,配套设施可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青少年宫等政府持有的公共服务设施。13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第3.0.1条同一建筑在同时满足建筑间距和建筑退界等多重控制要求的情况下,按最大的控制距离控制。3.1建筑间距第3.1.1条建筑间距除满足日照、消防、卫生、环保、防灾、交通需求、工程管线埋设、建筑物保护、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规范外,应同时满足第3.1.2~3.1.7条的规定。第3.1.2条建筑日照要求应满足以下规定:1.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厅)大寒日日照不低于2小时(三环路以内住宅大寒日日照不低于1小时);2.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住宅应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厅)冬至日日照不低于2小时;3.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低于3小时;4.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病房、疗养室冬至日日照不低于2小时;5.中、小学普通教室冬至日日照不低于2小时;6.须满足日照要求的建筑,当下部作为商店、管理办公、停车、架空层等功能使用时,日照时间计算起点从最低层须满足日照要求的窗台面起算;7.日照计算须计入实体女儿墙和跃层建筑的高度,以及出挑的阳台、檐口等影响因素。14第3.1.3条住宅(含公寓)建筑的间距应满足以下规定:1.住宅建筑各类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3.1.3.1控制;表3.1.3.1住宅建筑各类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多、低层建筑高层建筑长边山墙主要朝向次要朝向多低层建筑长边三环路以外:1.2H三环路以内:1.0H且低层相对:7.0米多层对多、低层:12.0米低层相对:6.0米多低层相对:8.0米多层相对:10.0米高层位于南侧:27.0米;高层位于东、西、北侧:18.0米(多层)13.0米(低层)13.0米山墙-6.0米10.0米9.0米高层建筑主要朝向--27.0米13.0米次要朝向---13.0米注:H:南侧建筑或东、西侧建筑平均高度。2.住宅建筑高层主要朝向、多低层长边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3.1.3.2控制;表3.1.3.2住宅建筑高层主要朝向、多低层长边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建筑间夹角最小间距α≤300按表3.1.3.1中主要朝向(长边)对主要朝向(长边)规定控制300<α≤600按表3.1.3.1中主要朝向(长边)对主要朝向(长边)规定的0.8倍控制α>600按表3.1.3.1中主要朝向(长边)对次要朝向(山墙)规定控制注:①表中α指两栋住宅建筑的锐角夹角;②如东西向与南北向同时存在,计算南北向。3.住宅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3.1.3.3控制。朝向最小间距朝向15最小间距朝向朝向表3.1.3.3住宅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L高层与高层高层与多、低层多、低层与多、低层α≤60013.0米9.0米6.0米600<α≤90013.0米13.0米10.0米注:L为最小间距,参见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第3.1.4条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的间距控制在满足建筑日照要求的基础上,应同时符合以下规定:1.高层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多层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按第3.1.3条控制;2.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按第3.1.5条控制。第3.1.5条非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应满足以下规定:1.非住宅建筑各类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3.1.5.1控制;表3.1.5.1非住宅建筑各类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多层建筑高层建筑长边山墙主要朝向次要朝向多层建筑长边1.0H且≥6.0米8.0米13.0米13.0米山墙-6.0米9.0米9.0米高层建筑主要朝向--21.0米13.0米次要朝向---13.0米注:H:南侧建筑或东、西侧建筑平均高度。2.非住宅建筑高层主要朝向、多层长边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3.1.5.2控制;16表3.1.5.2非住宅建筑高层主要朝向、多层长边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建筑间夹角最小间距α≤300按表3.1.5.1中主要朝向(长边)对主要朝向(长边)规定控制300<α≤600按表3.1.5.1中主要朝向(长边)对主要朝向(长边)规定的0.8倍控制α>600按表3.1.5.1中主要朝向(长边)对次要朝向(山墙)规定控制注:①表中α指两栋非住宅建筑之锐角夹角;②如东西向与南北向同时存在,计算南北向。3.非住宅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3.1.5.3控制。表3.1.5.3非住宅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L高层与高层高层与多层多层与多层α≤60013.0米9.0米6.0米600<α≤90013.0米13.0米8.0米注:L为最小间距,参见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第3.1.6条建筑高度高于24.0米的单层公共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按非住宅高层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规定执行。高层建筑不高于24.0米的非住宅部分与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按非住宅多层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规定执行。第3.1.7条低层辅助用房不宜单独建设,应纳入主体建筑。若必须单独设置时,与相邻多层建筑的间距不小于6.0米,与高层建筑的间距不小于9.0米。第3.1.8条工业建筑之间的间距按非住宅建筑的间距规定执行,且应满足以下要求:1.工业建筑之间的间距应满足消防要求;2.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应满足相应的规范和标准。17第3.1.9条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范围内的项目建筑间距按方案合理性确定。183.2建筑退界第3.2.1条沿用地红线和沿规划道路、规划绿地、河道以及市政线路(管线)等红线或保护带的建筑物,除退让界外现状建筑物距离必须满足第3.1.2~3.1.7条规定外,退界距离必须同时满足第3.2.2~3.2.7条的规定。第3.2.2条若拟建建筑对界外空地(规划为住宅、托儿所、幼儿园、医院、疗养院、教学楼等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有日照影响,其不符合日照要求的阴影在界外的影响距离(用地界至不符合日照要求的阴影范围的边缘线)不应大于10.0米。第3.2.3条各类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2.3及以下有关规定控制:表3.2.3各类建筑后退用地红线最小距离建筑用途建筑朝向建筑高度的倍数最低要求(米)住宅建筑多、低层长边0.5(中心城区三环路内)0.6(中心城区三环路外)6.0多、低层山墙--4.0高层主要朝向α≤30°0.313.030°<α≤60°0.24高层次要朝向0.29.0非住宅建筑多层长边0.56.0多层山墙--4.0高层主要朝向α≤30°0.213.030°<α≤60°0.16高层次要朝向0.1259.0低层辅助用房长边、山墙0.52.0注:①α为高层建筑主要朝向与用地红线间的夹角;②建筑高度超过80.0米的建筑工程,按80.0米高度计算建筑退距。191.建筑高度高于24.0米的单层公共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根据其性质核定,后退距离不小于15.0米;2.地下(含半地下)建(构)筑物(包含但不限于汽车坡道、化粪池等)外墙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不小于5.0米。3.高层建筑其建筑高度不高于24米的非住宅部分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按多层非住宅建筑的后退规定执行。第3.2.4条同一权属单位用地内,幼儿园、小学、中学三类用地内的建筑不得与其他性质用地内的建筑拼建;在退让的建筑距离满足本规定第3.1.2~3.1.7条规定的基础上,建筑退让共有的用地红线的距离可只须满足退让用地红线的最低要求。第3.2.5条各类建筑临规划绿地布置时,其后退规划绿地的距离应满足以下规定:1.后退规划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绿地,其后退规划绿地的距离按第3.2.3条进行控制;2.后退规划绿地、广场的距离不小于5.0米,且满足第3.2.6条的规定;3.地下(含半地下)建(构)筑物(包含但不限于汽车坡道、化粪池等)外墙后退规划绿地、广场的距离不小于5.0米;4.紧邻天府大道两侧的各类建筑临规划绿地布置时,后退规划绿地的距离不小于15米,且满足第3.2.6条的规定。第3.2.6条各类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按以下有关规定控制:表3.2.6各类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道路宽度建筑高度道路红线宽度<30.0米道路红线宽度≥30.0米建筑高度≤24米部分5.0米8.0米建筑高度>24米部分10.0米8.0米注:①各类建筑后退二环路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小于20.0米;20②建筑后退道路中心线的距离必须符合后退用地红线的相应规定,当道路对面的用地性质为规划绿地、河道等时,只须满足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要求;③各类建筑后退规划宽度30米以上道路(含30米)交叉口切角红线的距离不小于13米,其余后退规划道路切角红线的距离按较宽退线距离要求控制;④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范围内不应高出地面设置建设项目自身的设备管道井(包含但不限于风井、烟道、电井),且场地竖向应与周边城市道路平顺相接,相互协调。1.地下(含半地下)建(构)筑物(包含但不限于汽车坡道、化粪池等)外墙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小于5.0米;2.地下室(含半地下室)机动车进出口坡道的起坡点至道路红线的车道长度不小于7.5米;3.建筑高度高于24.0米的单层公共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根据其用途核定,其后退距离不小于25.0米;4.离室外地坪的净空高度高于3米的雨蓬、檐口、阳台等可在后退距离内出挑,出挑外缘至道路红线或绿线的距离应大于规定后退距离的0.5倍。第3.2.7条在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用地内规划新增市政道路时,建筑后退用地红线以其土地权属边界为基准进行控制,且满足最小后退道路红线或绿线的要求。当规划道路两侧为同一权属单位用地时,规划道路两侧的新建建筑在满足本规定第3.1.2~3.1.7条规定的基础上,可只须满足后退道路红线或绿线的要求。第3.2.8条建筑高度不高于3.0米的车库、垃圾用房、市政设施用房、门卫室可临用地红线设置。建筑高度不高于4米的门卫室可临规划道路红线、绿线设置。其它类型低层辅助用房按表3.2.3的规定执行。第3.2.9条工业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绿线、蓝线的距离为5.0米。第3.2.10条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于室外地坪的部分按地上建筑的规定进行退距管理。21第3.2.11条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范围内的项目后退各类规划控制线的距离结合方案合理性确定。223.3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第3.3.1条建筑布局及高度不应影响相邻地块现状建筑物的最低日照要求。第3.3.2条建筑间距按以下规定控制:1.非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满足消防要求;2.日照要求符合第3.1.2条的规定;3.住宅建筑之间或住宅建筑与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按表3.3.2控制。表3.3.2建筑间距最小控制要求最小朝向间距朝向多、低层建筑高层建筑长边山墙主要朝向次要朝向多、低层建筑长边1.0H且≥6.0米低层相对:6.0米多层对低层:6.0米多层相对:8.0米1.0H(多层、低层)且≥13.0米13.0米山墙-6.0米9.0米9.0米高层建筑主要朝向--21.0米13.0米次要朝向---13.0米注:①H:南侧建筑或东、西侧建筑平均高度;②春熙路片区多、低层建筑不开窗的山墙,建筑间距结合方案合理性确定。第3.3.3条建筑后退用地红线应满足以下规定:1.多、低层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不小于5.0米,高层建筑主要朝向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不小于13.0米,次要朝向不小于9.0米;2.春熙路片区多、低层建筑不开窗的山墙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可结合方案合理性确定;3.地下(含半地下)建(构)筑物(包括但不限于汽车坡道、化粪23池等)外墙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不小于5.0米。4.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于室外地坪部分按地上建筑的规定进行退距管理。第3.3.4条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表3.3.4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控制要求道路名称后退规划道路红线人民南路(锦江至火车南站段)15.0米新华大道、东城根街、红星路、滨江路、人民南路(天府广场至锦江)、蜀都大道、顺城大街至大业路、东大街10.0米其余规划道路7.0米地下(含半地下)建(构)筑物(包括但不限于汽车坡道、化粪池等)外墙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5.0米注: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于室外地坪部分按地上建筑的规定进行退距管理。1.建筑首层后退规划步行街(红星路步行街除外)红线3.0米,二层及二层以上裙房外墙可出挑,出挑距离(包括外墙的装饰材料及附属物等)不大于3.0米,出挑外缘(包括外墙的装饰材料及附属物等)可与道路红线齐平,但外墙最突出部分不得出道路红线;沿街首层退让部分形成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净高不小于4.0米,净宽不小于2.0米,公共空间地面与步行街地坪之间平顺连接;2.建筑因造型、风格、景观的需要,在外立面上有凹凸变化的,凸出部分外缘至道路红线或绿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规定后退距离的0.5倍,且距室外地坪的高度不小于6.0米。第3.3.5条相邻地块可设置通道连接,连接方式分为地上廊道式和地下通道式两类,分别按以下规定控制:1.地上廊道距室外地面净空高度不低于5米;廊道宽度宜为3.5米至4.5米,地上廊道跨越步行街时,规划步行街红线内禁止落柱;242.为提倡坡道共享,地下空间可连通,地下通道净宽不大于7.0米;当地下通道穿越规划步行街时,应预留城市管网走廊空间。第3.3.6条人民南路(锦江至火车南站段)两侧地块的建筑规划管理按第3.3.2条~第3.3.5条的规定执行。253.4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第3.4.1条建筑布局及高度不应影响相邻地块现状建筑物的最低日照要求。第3.4.2条建筑间距按以下规定控制:1.非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满足消防要求;2.日照要求符合第3.1.2条的规定;3.住宅建筑之间或住宅建筑与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满足3.1.2~3.1.7条的规定。第3.4.3条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表3.4.3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控制要求道路名称后退规划道路红线宁波路(天府大道至厦门路段)、汉州路15.0米福州路(汉州路至兴康四街段)12.0米厦门路8.0米其余规划道路7.0米地下(含半地下)建(构)筑物(包括但不限于汽车坡道、化粪池等)外墙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5.0米注: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于室外地坪部分按地上建筑的规定进行退距管理。第3.4.4条宁波路与兴泰街之间建筑高度不宜超过30米,构建东西观山视廊。第3.4.5条相邻地块可设置通道连接,连接方式分为地上廊道式和地下通道式两类,分别按以下规定控制:1.地上廊道距室外地面净空高度不低于5米;廊道宽度宜为3.5米至4.5米,地上廊道跨越步行街时,规划步行街红线内禁止落柱;2.为提倡坡道共享,地下空间可连通,地下通道净宽不大于7.0米;当地下通道穿越规划步行街时,应预留城市管网走廊空间。263.5建筑形态及其他管理要求第3.5.1条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提升城市建筑品质,形成人性化的城市空间,住宅、公建类高层建筑项目应依托城市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的城市轮廓。建筑除必须满足日照、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第3.5.2条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微波通讯等设施周围及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视线走廊等有高度限制的地域内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高度限制规定。第3.5.3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的建设控制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文物和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第3.5.4条特别地区临环城生态区一侧沿环城生态区范围线进深30米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应高于24米。第3.5.5条二环路以外临主要山体、主要河道、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公园一侧的建设项目用地红线50米以内建筑高度应不高于24米,50米以外的高层建筑的高差比不宜低于25%(以高度较高者为计算基数),建筑高度自以上区域一侧向外依次递增。第3.5.6条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高层建筑高差比不宜低于25%(以高度较高者为计算基数),面向城市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与纵深空间层次。第3.5.7条在风貌协调的基础上,高层建筑屋顶形式应作适当造型处理,电梯机房、设备用房、楼梯间等屋顶建构筑物应进行美化或遮挡处理,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天际轮廓线。第3.5.8条建筑外观应体现多样化,可采取组群布局方式,通过建筑组群之间材质、色彩、形态、立面处理上的区别,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商业办公建筑不宜出现3栋及以上相同重复。住宅建筑不宜出现6栋及以上相同重复。27第3.5.9条中心城区范围内临规划宽度30米以上道路(含30米)和主要河道的建筑高度大于24米或10层(含10层)以上的纯住宅建筑主楼面宽的规定:1.建筑高度不高于24米时,最大连续面宽投影不宜大于80米;建筑高度高于24米且不大于60米时,最大连续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60米;建筑高度高于60米时,其主要朝向投影面宽不宜大于40米(详见图3.5.9);2.不同建筑高度组成的连续建筑,其最大连续面宽的投影上限值按最高建筑高度所对应的主要朝向投影面宽执行。图3.5.9建筑主要朝向投影面宽示意注:①A、B、C为连续建筑,A为连续建筑的最高部分,L为建筑主要朝向投影面宽;H为A的建筑高度;②H≤24.0米,L≤80.0米;③24.0米<H≤60.0米,L≤60.0米;④60.0米<H,L≤40.0米。第3.5.10条临规划宽度30米(含30米)以上道路的住宅建筑外立面进行公建化设计要求的规定:1.建筑外立面阳台外缘至道路红线或绿线的距离不应小于建筑后退距离;2.建筑外立面阳台宜封闭,不宜设置外凸出挑式阳台;3.建筑顶部应作适当的处理,以丰富建筑立面,改善天际轮廓线。28第3.5.11条多层住宅建筑屋顶(含退台)宜采用坡屋顶形式;高层住宅宜采用塔式设计。第3.5.12条新建住宅建筑不得设置底商,商业应独立设置。第3.5.13条住宅建筑层高一般不应高于3.6米。局部层高高于3.6米的跃层式住宅,其高于部分应按其自然层高度折算层数计算建筑面积(不足一层的按一层计算),住宅坡屋顶部分除外。第3.5.14条商业、办公类建设项目(含商兼住、住兼商项目中的商业、办公部分,不含酒店)宜采用公共走廊、公共卫生间式布局,不得设置出挑阳台、花槽、飘窗,不得采用住宅单元式布局和住宅套型式功能设计。第3.5.15条办公用房标准层分隔的,层高不应高于4.2米;办公用房标准层不分隔的,层高不应高于4.6米,建筑公共部分的门厅、大堂、中庭等除外。第3.5.16条酒店用房层高不应高于4.9米,建筑公共部分的门厅、大堂、中庭等除外,展示厅、报告会议厅、宴会厅等有特殊功能需要的建筑层高可以根据功能要求适当提高。第3.5.17条商业用房层高不应高于6.1米,建筑公共部分的门厅、大堂、中庭等除外。超市、大型商场、专卖店、餐饮、娱乐等功能集中布置的单一空间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用房,以及电影院、体育场馆、展示厅、报告会议厅、宴会厅等有特殊功能需要的建筑层高可以根据功能要求适当提高。第3.5.18条每套住宅飘窗、阳台以及非公共活动空间(包含但不限于各类形式的入户花园、空中花园、露台、退台、设备平台、空调板、构造板、结构板、抗震板等)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该套住宅套型总建筑面积的15%。第3.5.19条飘窗窗台与室内楼地面高差不得低于0.45米,且凸出外墙宽度不得大于0.7米。29第3.5.20条除建筑入口雨篷外,建筑附属构件(包含但不限于各类形式的空调板、花池、构造板、抗震板等装饰构件或结构构件)的进深不宜大于0.7米,且连续长度不宜大于1.8米。住宅建筑不宜设置除结构构件以外的附属构件。第3.5.21条建筑主体底层设置檐廊形成连续公共空间的,檐廊从建筑外墙出挑不应大于4.0米,且凸出部分外缘至规划控制线的距离应大于规定建筑后退距离的0.5倍(可落柱)。檐廊距地面高度不小于4.5米,并与主体建筑风格相统一,檐廊地面与人行道平顺连接。第3.5.22条建筑主体二层及以上(高度15.0米以内且为商业功能时)外挑的平台、廊道,凸出部分外缘至规划控制线的距离应大于规定建筑后退距离的0.5倍,且应有独立对外开放的交通出入口。第3.5.23条鼓励高层建筑临道路侧主体部分直接落地。第3.5.24条建筑项目环境营造应体现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品质,形成人性化的空间环境:1.临规划商业街两侧的建筑宜设置近人尺度的骑楼、檐廊、挑檐、挑廊等人性化过渡空间。2.公建项目后退道路空间宜对地面铺装、花池小品、城市设施(座椅、树池、垃圾桶等)、人行道等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形成开放性、人性化的城市空间。第3.5.25条建设用地的场地竖向,包括场地出入口、场坪标高应与项目周边城市道路标高相互协调。30第四章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第4.0.1条建筑工程竣工后,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的内容进行核实。第4.0.2条规划核实内容: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以下简称“计容面积”),建筑密度,建筑用途,建筑平面尺寸、层数、高度、间距、退界,公建配套设施和项目配套设施的建筑面积和位置。第4.0.3条计容面积的规划核实:建筑平面尺寸、层数、高度等建设符合规划要求,实际计容面积超出规划许可计容面积的,应按表4.0.3规定的允许误差值进行控制:表4.0.3建筑工程竣工后计容面积误差控制表规划许可计容面积(㎡)误差控制范围2万(含2万)以内误差比例不得大于1%,且面积不得大于100平方米。2万~10万(含10万)误差比例不得大于0.5%,且面积不得大于200平方米。10万~20万(含20万)误差比例不得大于0.2%,且面积不得大于300平方米。20万以上误差比例不得大于0.15%,且面积不得大于500平方米。超出表4.0.3允许误差值的,须依法处理后方可办理规划核实。第4.0.4条建筑密度的规划核实:建筑平面尺寸、层数、高度等建设符合规划要求,实际建筑密度超出规划许可建筑密度的,应按以下规定的允许误差值执行:1.建筑密度误差值小于等于1.5%的,可办理规划核实;2.建筑密度误差值大于1.5%的,须依法处理后办理规划核实;第4.0.5条建筑平面尺寸的规划核实:建筑层数、高度等建设符合规划要求,实测建筑平面尺寸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不一致的,应按以下规定执行:1.实测建筑平面尺寸与规划许可建筑平面尺寸的差值小于等于60厘31米的,可办理规划核实;2.实测建筑平面尺寸与规划许可建筑平面尺寸的差值大于60厘米,轴线误差值小于等于15厘米的,可办理规划核实;3.实测建筑平面尺寸与规划许可建筑平面尺寸的差值大于60厘米,轴线误差值大于15厘米的,应依法处理后方可办理规划核实。第4.0.6条建筑高度的规划核实:建筑平面尺寸、层数、层高等建设符合规划要求,实际建筑高度与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附件不一致的,应按下列规定执行:1.实际建筑高度超出规划许可建筑高度的数值小于等于50厘米的,且满足航空限高的,可办理规划核实;2.实际建筑高度超出规划许可建筑高度的数值大于50厘米,但满足航空限高或规划限高的,可办理规划核实;3.实际建筑高度超出规划许可建筑高度的数值大于50厘米,满足航空限高但不满足规划限高的,须依法处理后方可办理规划核实;4.实际建筑高度低于规划许可建筑高度的数值小于等于50厘米的,可办理规划核实;5.实际建筑高度低于规划许可建筑高度的数值大于50厘米的,须依法处理后方可办理规划核实;6.实际建筑高
本文档为【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正式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彩华
人民教师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3-18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