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举报
开通vip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湖北医药学院教案单位:基础医学院教研室:生物化学教研室姓名:李强课程名称:生物化学时间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生物化学英文名称Biochemistry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医药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与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生命科学中进展迅速的基础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药和临床医药的各个领域。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湖北医药学院教案单位:基础医学院教研室:生物化学教研室姓名:李强课程名称:生物化学时间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生物化学英文名称Biochemistry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医药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与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生命科学中进展迅速的基础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药和临床医药的各个领域。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将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从分子水平探讨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已成为当代医药学研究的共同目标。近年来,对人们十分关注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病机制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相信,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发展和延续)进一步发展,将给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全新的理念。因此,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除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外,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药其它课程和临床医药打下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必需严肃认真地备课,精通本学科的内容,同时必需熟悉相关课程,教学中做到能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2、教师必需深入研究教学法,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分层次分专业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教材选用郑里翔主编.生物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常用学习网地址网络课件与常用网址:授课章节蛋白质的性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1)蛋白质的两性解离;(2)蛋白质的等电点;(3)蛋白质变性(4)蛋白质的大分子性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蛋白质在不同酸碱环境中所带电荷的不同;(2)蛋白质的等电点的应用价值;(3)蛋白质变性的本质和手段。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教学主要内容1.两性解离: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H大于pI:蛋白质带负电pH小于pI:蛋白质带正电2.胶体性质:3.变性(1)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2)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3)造成变性的因素:如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蛋白质变性后的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教学主要内容备注绪论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的化学。它是研究活细胞和有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化学分子及其所参与的化学反应的科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其基因结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与调控机制的科学。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二、生物化学研究内容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3.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三、生物化学与医学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3.生物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疾病病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蛋白质(protein)是由许多氨基酸(aminoacids)通过肽键(peptidebond)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功能最多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几乎在所有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作为生物催化剂,2)代谢调节作用,3)免疫保护作用,4)物质的转运和存储,5)运动与支持作用,6)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有C、H、O、N和S,各种蛋白质的含N量很接近,平均16%。通过样品含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的公式:蛋白质含量(g%)=含氮量(g%)×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L-a-氨基酸:种类、三字英文缩写符号、基本结构。分类(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紫外吸收、茚三酮反应)。3.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肽、多肽链;肽链的主链及侧链;肽链的方向(N-末端与C-末端),氨基酸残基;生物活性肽:谷胱甘肽及其重要生理功能,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蛋白质一级结构概念: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主要化学键——肽键。二硫键的位置属于一级结构研究范畴。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概念: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主要化学键:氢键肽单元是指参与组成肽键的6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又叫酰胺平面或肽键平面。它是蛋白质构象的基本结构单位。四种主要结构形式(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及影响因素。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motif)。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概念: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主要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结构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迭得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分子伴侣: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迭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一类蛋白质。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subunit)。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5.蛋白质的分类:根据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根据形状分为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6.蛋白质组学基本概念:一种细胞或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研究技术平台研究的科学意义。四、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五、蛋白质的理化性质1.两性解离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2.胶体性质3.变性、复性、沉淀及凝固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造成变性的因素:如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蛋白质变性后的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蛋白质沉淀:在一定条件下,蛋白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会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蛋白质的凝固作用(proteincoagulation):蛋白质变性后的絮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4.紫外吸收(280nm)、5.呈色反应(茚三酮反应、双缩脲反应)。六、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1.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透析(dialysis):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超滤法:应用正压或离心力使蛋白质溶液透过有一定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达到浓缩蛋白质溶液的目的。丙酮沉淀使用丙酮沉淀时,必须在0~4℃低温下进行,丙酮用量一般10倍于蛋白质溶液体积。蛋白质被丙酮沉淀后,应立即分离。除了丙酮以外,也可用乙醇沉淀。盐析:(saltprecipitation)是将硫酸铵、硫酸钠或氯化钠等加入蛋白质溶液,使蛋白质表面电荷被中和以及水化膜被破坏,导致蛋白质沉淀。免疫沉淀:将某一纯化蛋白质免疫动物可获得抗该蛋白的特异抗体。利用特异抗体识别相应的抗原蛋白,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性质,可从蛋白质混合溶液中分离获得抗原蛋白。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pI的溶液中为带电的颗粒,在电场中能向正极或负极移动。这种通过蛋白质在电场中泳动而达到分离各种蛋白质的技术,称为电泳(elctrophoresis)。层析原理:待分离蛋白质溶液(流动相)经过一个固态物质(固定相)时,根据溶液中待分离的蛋白质颗粒大小、电荷多少及亲和力等,使待分离的蛋白质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分配,并以不同速度流经固定相而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超速离心。2.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分析Sanger法:(1)分析已纯化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组成(2)测定多肽链的N端与C端的氨基酸残基(3)把肽链水解成片段,分别进行分析(4.)测定各肽段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一般采用Edman降解法(5)经过组合排列对比,最终得出完整肽链中氨基酸顺序的结果。分离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反向遗传学方法按照三联密码的原则推演出氨基酸的序列测定DNA序列排列出mRNA序列3.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圆二色光谱、X射线晶体衍射法、磁共振技术。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三级结构、蛋白质四级结构、肽单元、模体、结构域、分子伴侣、协同效应、变构效应、蛋白质等电点、电泳、层析2.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及本质是什么有何实际应用3.蛋白质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4.举例说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0mins5mins5mins25mins20mins5mins20mins10mins10mins5mins10mins5mins20mins10mins10mins5mins20mins20mins15mins授课章节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授课对象2009级口腔、临本3班学时4时间2010年9月6日—9月10日授课地点5222、5226教室教材见首页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核酸的化学组成;两类核酸(DNA与RNA)分子组成异同;核酸的一级结构及其主要化学键;DNA右手双螺旋结构要点及碱基配对规律;mRNA一级结构特点;tRNA二级结构特点;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紫外吸收、变性、复性),核酸分子杂交概念。熟悉:核酸的高级结构;核酸酶。了解:碱基和戊糖的结构;DNA其它二级结构形式;其它小分子RNA及RNA组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主要内容;snmRNA参与基因表达调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类核酸(DNA与RNA)的细胞分布,功能及生物学意义;化学组成;两类核酸分子组成异同;核酸的一级结构及其主要化学键;DNA右手双螺旋结构要点及碱基配对规律;mRNA、tRNA的结构特点;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紫外吸收、变性、复性),核酸分子杂交概念。难点:DNA的空间结构。教学方法大课系统讲授教具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授课提纲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一、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二、DNA是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大分子三、RNA也是具有3′,5′-磷酸二酯键的线性大分子四、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第二节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一、DNA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二、DNA的高级结构是超螺旋结构三、DNA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第三节RNA的结构与功能一、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 模板 个人简介word模板免费下载关于员工迟到处罚通告模板康奈尔office模板下载康奈尔 笔记本 模板 下载软件方案模板免费下载 二、t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载体三、以rRNA为组分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四、snmRNA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五、核酸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表现了不同的时空特性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核酸分子具有强烈的紫外吸收DNA变性是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变性的核酸可以复性或形成杂交双链第五节核酸酶教学主要内容备注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类,前者90%以上分布于细胞核,其余分布于核外如线粒体,叶绿体,质粒等。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个体的基因型(genotype)。而RNA分布于胞核、胞液,参与细胞内DNA遗传信息的表达。某些病毒RNA也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核酸的化学组成元素组成:C、H、O、N、P(9~10%)分子组成:碱基(嘌呤碱,嘧啶碱)、戊糖(核糖,脱氧核糖)和磷酸1.核苷酸中的碱基成分: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胸腺嘧啶(T)。DNA中的碱基(A、G、C、T),RNA中的碱基(A、G、C、U)。2.戊糖:D-核糖(RNA)、D-2-脱氧核糖(DNA)。3.磷酸核酸及核苷酸:碱基及戊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核苷,核苷与磷酸连接形成核苷酸。重要游离核苷酸及环化核苷酸:NMP、NDP、NTP、cAMP、cGMP核酸的一级结构概念: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由于核苷酸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所以也称为碱基序列。核苷酸间的连接键——3’,5’-磷酸二酯键、方向(5’→3’)及链书写方式。二、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2.chargaff规则:Chargaff规则:①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数总是相等(A=T),鸟嘌呤的含量总是与胞嘧啶相等(G=C);②不同生物种属的DNA碱基组成不同,③同一个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的DNA具有相同的碱基组成。B-DNA结构要点:①DNA是一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互补配对,A---T形成两个氢键,G---C形成三个氢键。堆积的疏水性碱基平面与线性分子结构的长轴相垂直。两条链呈反平行走向,一条链5’→3’,另一条链是3’→5’。)。②DNA是右手螺旋结构DNA线性长分子在小小的细胞核中折叠形成了一个右手螺旋式结构。螺旋直径为2nm。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螺距为;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DNA双螺旋分子存在一个大沟(majorgroove)和一个小沟(minorgroove),目前认为这些沟状结构与蛋白质和DNA间的识别有关。③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尤以碱基堆积力更为重要。Z-DNA、A-DNA。DNA的高级结构—超螺旋超螺旋结构(superhelix或supercoil):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原核生物DNA的高级结构是环状超螺旋真核生物染色质(chromatin)DNA是线性双螺旋,它缠绕在组蛋白的八聚体上形成核小体。组蛋白:富含Lys和Arg的碱性蛋白质,包括H1、H2A、H2B、H3、H4。由许多核小体形成的串珠样结构又进一步盘曲成直径为30nm的中空的染色质纤维,称为螺线管。螺线管再经几次卷曲才能形成染色单体。人类细胞核中有46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的DNA总长达,经过这样的折叠压缩,46条染色体总长亦不过200nm左右。4、DNA的功能:DNA的基本功能是以基因的形式荷载遗传信息,并作为基因复制和转录的模板。它是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信息基础。5、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主要内容。三、RNA的结构与功能(一)mRNA:特点(含量最少(2-3%),种类多,代谢最快(寿命短))结构:原核细胞mRNA整个分子分为三部分,即5′非编码序列、编码序列、3′非编码序列。真核细胞mRNA分子分为五部分帽子、5′非编码序列(前导序列)、编码序列、3′非编码序列(拖尾序列)和尾巴(二)tRNA:10-15%,70-90个核苷酸特点:(稀有碱基多,分子量小)结构:二级结构:三叶草形主要组成:四臂三环三级结构:倒L形(三)、rRNA:特点(含量最大70-80%,甲基化多)种类:原核:23S、16S、5S,真核:28S、18S、5S、与多种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大亚基、小亚基),是蛋白质合成场所。4.snmRNA参与基因表达调控snmRNAs的种类:核内小RNA,核仁小RNA,胞质小RNA,催化性小RNA,小片段干涉RNAsnmRNAs的功能:参与hnRNA和rRNA的加工和转运。核酶:概念、化学本质(RNA)、作用底物(核酸)及应用。5、核酸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表现不同时空特性。四、DNA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一)变性概念:在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下,DNA双螺旋结构解为单链的现象称为变性。变性不会破坏DNA的共价键结构。只是破坏DNA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变性后的特点:特点:1.紫外吸收增加。增色效应:DNA变性过程中,其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变性因素:强酸碱、有机溶剂、高温等等。影响因素:+C含量。的复杂程度(均一性):均一性好,则熔解温度范围窄。3.介质的离子强度:离子强度高,则Tm值高。(二)复性:概念:变性DNA重新成为双螺旋结构的现象。特点:紫外吸收减少。减色效应:DNA复性过程中,紫外吸收减少的现象。常用的复性方法:退火。(温度缓慢降低,使变性的DNA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三)核酸分子杂交。概念:不同来源的核酸链因存在互补序列而形成互补双链结构,这一过程就是核酸杂交过程。包括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原因:不同核酸的碱基之间可以形成碱基配对。用途: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与基因工程操作的常用技术。五、核酸酶核酸酶是指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依据底物不同分类DNA酶(deoxyribonuclease,DNase):专一降解DNA。RNA酶(ribonuclease,RNase):专一降解RNA。依据切割部位不同核酸内切酶:分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非特异性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5′→3′或3′→5′核酸外切酶。化学本质(蛋白质)作用底物(核酸)生物体内的核酸酶负责细胞内外催化核酸的降解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核酸、DNA变性、DNA复性、增色效应、解链温度(Tm)、核酶、脱氧核酶2.简述核酸的元素组成及基本组成单位。3.简述DNA的一级结构以及核苷酸的连接方式。4.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5.简述mRNA、tRNA、rRNA的功能。6.mRNA的结构特点有哪些5mins10mins5mins10mins10mins20mins10mins10mins10mins5mins5mins10mins10mins10mins10mins10mins10mins授课章节第三章酶授课对象2009级口腔、临本3班学时6时间2010年9月13日—9月16日授课地点5222、5226教室教材见首页教学目的要求掌握: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生物学功能;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同工酶;酶促反应特点;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特点及其应用;酶调节的方式;酶的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的概念。熟悉:酶的组成、结构;酶活性测定及酶活性单位;酶含量的调节。了解:米-曼方程式的推导过程;酶的命名与分类;酶与医学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生物学功能;同工酶;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酶促反应特点;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酶调节的方式;酶的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的概念。难点: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酶活性的调节。教学方法大课系统讲授教具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授课提纲酶的概述第一节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酶的分子组成中常含有辅助因子酶的活性中心是其执行其催化功能的部位同工酶是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一级结构不同的一组酶第二节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酶反应特点酶通过促进底物形成过渡态而提高反应速率第三节酶促反应动力学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作图呈矩形双曲线二、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四、pH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五、抑制剂可逆地或不可逆地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六、激活剂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第四节酶的调节一、调节酶实现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快速调节二、酶含量的调节包括对酶合成与分解速率的调节第五节酶的命名与分类一、酶可根据其催化的反应类型予以分类二、每一种酶均有其系统名称和推荐名称第六节酶与医学的关系一、酶和疾病密切相关二、酶在医学上的应用领域广泛教学主要内容备注一、酶的概念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1.概念:目前将生物催化剂分为两类:酶、核酶(脱氧核酶)。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2.酶学研究简史。3.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二、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1.酶的不同形式:单体酶(monomericenzyme)寡聚酶(oligomericenzyme)多酶体系(multienzymesystem)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enzyme)或串联酶(tandemenzyme)2.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和结合酶,全酶由蛋白质部分(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组成。辅助因子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金属离子组成。辅助因子按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又可分为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和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常见含B族维生素的辅酶形式及其在酶促反应中的主要作用。3.酶的活性中心: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必需基团: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①结合基团(bindinggroup):与底物相结合;②催化基团(catalyticgroup):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的基团。4.同工酶:概念:同工酶(isoenzyme)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三、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机制1.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异同点:⑴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①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②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③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而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⑵酶作用的特点:①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②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③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2.酶促反应的特点:⑴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倍,比一般催化剂高107~1013倍;酶的催化不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酶和一般催化剂加速反应的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activationenergy)。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能。⑵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酶的特异性(specificity):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酶的这种特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分为以下3种类型:绝对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相对特异性: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立体异构特异性: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⑶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其中包括三方面的调节:对酶生成与降解量的调节;酶催化效率的调节;通过改变底物浓度对酶进行调节。3.酶促反应的机制:⑴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与诱导契合: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这一过程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⑵酶促反应的机理: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四、酶促反应动力学1.底物浓度的影响: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应为一级反应;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为混合级反应;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反应为零级反应。米式方程: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式(Michaelisequation):V=Vmax〔S〕/Km+〔S〕。Km和Vm的定义: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2.酶浓度的影响及应用:当[S]>>[E],酶可被底物饱和的情况下,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3.pH的影响及应用、最适pH值:最适pH(optimumpH):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环境pH。4.温度的影响及应用、最适温度:双重影响,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升高;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温度升高,可引起酶的变性,从而反应速度降低5.酶的抑制作用:⑴不可逆性抑制:抑制剂通常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失活。⑵可逆性抑制:抑制剂通常以非共价键与酶或酶-底物复合物可逆性结合,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抑制剂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除去。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有些抑制剂不影响底物和酶结合,即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抑制剂既与E结合,也与ES结合,但生成的ESI复合物是死端复合物,不能释放出产物(图1-5-24),这种抑制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反竞争性抑制:此类抑制剂只与ES复合物结合生成ESI复合物,使中间产物ES量下降,而不与游离酶结合,称为反竞争性抑制6.激活剂的影响:激活剂(activator)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激活剂可分为:必需激活剂和非必需激活剂。7.酶活性测定和酶活性单位酶活性是指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其衡量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酶促反应速度。酶的活性单位是衡量酶活力大小的尺度,它反映在规定条件下,酶促反应在单位时间(s、min或h)内生成一定量(mg、μg、μmol等)的产物或消耗一定数量的底物所需的酶量。五、酶的调节调节方式:酶活性的调节(快速调节)和酶含量的调节(缓慢调节)。调节对象:关键酶。1.酶活性的调节:⑴酶原与酶原的启动:酶原: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酶原的启动: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酶原启动机理:形成或暴露出酶的活性中心。酶原启动的意义: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正常进行。有的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在需要时,酶原适时地转变成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催化作用。⑵变构酶:受变构调节的酶称变构酶。变构调节: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变构调节。⑶共价修饰调节:在其它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调节。2.酶含量的调节:⑴酶蛋白合成的诱导与阻遏⑵酶降解的调控六、酶的分类与命名1.分类:六大类。2.命名:习惯命名法—推荐名称;系统命名法—系统名称。七、酶与医学的关系。1.酶与疾病的关系:⑴酶与疾病的发生;⑵酶与疾病的诊断⑶酶与疾病的治疗2.酶在医学上的其它应用⑴酶作为试剂用于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⑵酶作为药物用于临床治疗⑶酶的分子工程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酶、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催化部位、别构效应、共价修饰、同工酶、酶原、酶原的启动2.试述酶原启动的机制及酶以酶原形式存在的生理意义。3.试以竞争性抑制的原理说明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4.什么是酶的活性表示酶活性的国际单位和催量是如何规定的5.影响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15mins5mins5mins15mins10mins10mins15mins15mins20mins5mins5mins5mins25mins5mins10mins15mins10mins10mins10mins15mins15mins授课章节第四章糖代谢授课对象普教2007级临床、口腔本科学时10时间2008年9.25—10.14授课地点5-315、5-506、2-301教材见首页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及分解、糖异生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关键酶(限速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熟悉:糖的消化吸收;糖代谢的概况;糖代谢各途径的调节。了解:磷酸戊糖途径的基本过程;糖醛酸途径;多元醇的生成;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的代谢概况;血糖水平异常。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及分解、糖异生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关键酶(限速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教学难点:糖代谢各途径的具体反应过程及其调节。教学方法大课系统讲授教具多媒体辅以板书授课提纲概述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糖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进行糖代谢的概况糖的无氧分解糖无氧氧化反应过程分为酵解途径和乳酸生成两个阶段糖酵解的调控是对3个关键酶活性的调节糖酵解的主要生理意义是在机体缺氧的情况下快速供能糖的有氧氧化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包括糖酵解途径、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三羧酸循环是以形成柠檬酸为起始物的循环反应系统糖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ATP的主要方式糖有氧氧化的调节是基于能量的需求巴斯德效应是指糖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葡萄糖的其他代谢途径第四节葡萄糖的其他代谢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生成NADPH和磷酸戊糖糖醛酸途径可生成葡萄糖醛酸多元醇途径可生成木糖醇、山梨醇等第五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主要在肝和肌组织中进行肝糖原分解产物——葡萄糖可补充血糖三、糖原合成与分解受到彼此相反的调节四、糖原积累症是由先天性酶缺陷所致第六节糖异生一、糖异生途径不完全是糖酵解的逆反应二、糖异生的调节通过对2个底物循环的调节与糖酵解调节彼此协调三、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主要在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四、肌中产生的乳酸运输至肝进行糖异生形成乳酸循环第七节其它单糖的代谢一、果糖被磷酸化后进入糖酵解途径二、半乳糖可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成为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三、甘露糖可转变为6-磷酸果糖进入糖酵解途径第八节血糖及其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是相对平衡的血糖水平的平衡主要是受到激素调节血糖水平异常及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紊乱教学主要内容备注物质代谢概论概述糖的概念: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其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糖主要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可分为四大类:单糖、寡糖、多糖、结合糖。糖的生理功能1、提供碳源和能源(这是糖的主要功能)2、提供合成体内其它物质的原料糖可转变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核苷等。3、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糖的消化吸收糖的消化:人类食物中的糖主要有植物淀粉、动物糖原以及麦芽糖、蔗糖、乳糖、葡萄糖等,其中以淀粉为主。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糖的吸收吸收部位:小肠上段吸收形式:单糖吸收机制: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糖代谢概况二、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概念:糖的无氧分解指在机体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也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的过程,这一过程又称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pathway)反应部位:胞液反应过程: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的过程。1、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2、6-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果糖3、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4、磷酸己糖裂解成2个磷酸丙糖5、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6、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7、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8、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9、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并生成ATP11、丙酮酸转变成乳酸糖酵解特点:1.反应部位:胞浆2.糖酵解为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3.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4.产能的方式和数量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数量:从G开始2×2-2=2ATP从Gn开始2×2-1=3ATP5.终产物乳酸的去路: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发生转变糖酵解的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2、是某些细胞在氧供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①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②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神经元、骨髓细胞三、糖的有氧氧化概念: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oxidation)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反应部位:胞液及线粒体反应过程:第一阶段:酵解途径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为乙酰CoA第三阶段: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第四阶段: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1.丙酮酸的生成——酵解途径2.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3.三羧酸循环与氧化磷酸化三羧酸循环的概念: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TAC)也称为柠檬酸循环,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的第一个中间产物是一个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由于Krebs正式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学说,故此循环又称为Krebs循环,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要点: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CoA,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1分子GTP。关键酶有: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最后共同途径,是产生能量的主要阶段;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为呼吸链提供H++e。有氧氧化的能量生成情况:H++e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生成H2O的同时ADP偶联磷酸化生成ATP一分子葡萄糖经过有氧氧化净生成30或32分子ATP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径。它不仅产能效率高,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ATP,所以能量的利用率也高有氧氧化的调节特点:⑴有氧氧化的调节通过对其关键酶的调节实现。⑵ATP/ADP或ATP/AMP比值全程调节。该比值升高,所有关键酶均被抑制。⑶氧化磷酸化速率影响三羧酸循环。前者速率降低,则后者速率也减慢。⑷三羧酸循环与酵解途径互相协调。三羧酸循环需要多少乙酰CoA,则酵解途径相应产生多少丙酮酸以生成乙酰CoA。巴斯德效应。概念:指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机制:有氧时,NADH+H+进入线粒体内氧化,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而不生成乳酸;缺氧时,酵解途径加强,NADH+H+在胞浆浓度升高,丙酮酸作为氢接受体生成乳酸。四、葡萄糖的其他代谢途径(一)磷酸戊糖途径概念: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细胞定位:胞液过程:第一阶段: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H+及CO2第二阶段:基团转移反应(磷酸戊糖的转变阶段)在一系列反应中,通过3C、4C、6C、7C等演变阶段,最终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每3分子6-磷酸葡萄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代谢后,转变为一分子的3-磷酸甘油醛和二分子的6-磷酸葡萄糖调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为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的高低决定6-磷酸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的流量,此酶活性主要受NADPH/NADP+比例的影响,比例升高则被抑制,降低则被启动。另外NADPH对该酶有强烈抑制作用。生理意义:1、为核酸、核苷酸的生成提供磷酸核糖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①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②NADPH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与生物合成或生物转化有关③NADPH可维持GSH的还原性(二)糖醛酸途径过程:生理意义:对人类而言,糖醛酸途径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生成活化的葡萄糖醛酸,即UDPGA。葡萄糖醛酸是组成蛋白聚糖的糖胺聚糖,如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等的组成成分。葡萄糖醛酸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参与很多结合反应。(三)多元醇途径葡萄糖代谢过程中可生成一些多元醇,如木糖醇(xylitol)、山梨醇(sorbitol)等,所以被称为多元醇途径(polyolpathway)。五、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肌肉:肌糖原,180~300g,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肝脏:肝糖原,70~100g,维持血糖水平糖原的合成代谢概念: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合成部位: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细胞定位:胞浆反应过程: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2.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3.1-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4.α-1,4-糖苷键式结合5.糖原分枝的形成糖原的分解代谢概念: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亚细胞定位:胞浆过程:1.糖原的磷酸解2.脱枝酶的作用3.1-磷酸葡萄糖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4.6-磷酸葡萄糖水解生成葡萄糖调节关键酶:糖原合成:糖原合酶糖原分解:糖原磷酸化酶调节形式:共价修饰和别构调节六、糖异生概念: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部位: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原料:主要有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过程:糖异生途径与酵解途径大多数反应是共有的、可逆的;酵解途径中有3个由关键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在糖异生时,须由另外的反应和酶代替1.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2.1,6-双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3.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调节:在这三个反应过程中,作用物的互变分别由不同酶催化其单向反应,这种互变循环称之为底物循环,有必要通过调节使糖异生途径与酵解途径相互协调,主要是对前述底物循环中的后2个底物循环进行调节糖异生的生理意义:1.维持血糖浓度恒定2.补充肝糖原3.调节酸碱平衡(乳酸异生为糖)乳酸循环肌肉酵解G生成乳酸,后者通过血液循环到肝脏,异生为G,并输出为肌肉利用,此过和循环进行,称为乳酸循环。生理意义:①乳酸再利用,避免了乳酸的损失②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七、其它单糖的代谢果糖、半乳糖和甘露糖都是通过转变为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而进入糖酵解途径代谢。果糖被磷酸化后进入糖酵解途径半乳糖可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成为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甘露糖可转变为6-磷酸果糖进入糖酵解途径八、血糖及其调节血糖的概念: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血糖浓度:~(70~110mg/dl))来源:食物糖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糖异生去路: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原、转变为其它物质升高和降低血糖的激素及其作用机理降低血糖:胰岛素(insulin)机理:促进肌、脂肪组织等的细胞膜葡萄糖载体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通过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从而使糖原合酶活性增强、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为乙酰CoA,从而加快糖的有氧氧化。抑制肝内糖异生。这是通过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合成以及促进氨基酸进入肌组织并合成蛋白质,减少肝糖异生的原料。通过抑制脂肪组织内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可减缓脂肪动员的速率。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glucagon)、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胰高血糖素机制:经肝细胞膜受体激活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从而抑制糖原合酶和激活磷酸化酶,迅速使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通过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2,激活果糖双磷酸酶-2,从而减少2,6-双磷酸果糖的合成,后者是6-磷酸果糖激酶-1的最强的变构激活剂以及果糖双磷酸酶-1的抑制剂。于是糖酵解被抑制,糖异生则加速。促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合成;抑制肝L型丙酮酸激酶;加速肝摄取血中的氨基酸,从而增强糖异生。通过激活脂肪组织内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加速脂肪动员,从而间接升高血糖水平。糖皮质激素机制:①促进肌肉蛋白质分解,分解产生的氨基酸转移到肝进行糖异生。②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抑制点为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肾上腺素机制:通过肝和肌肉的细胞膜受体、cAMP、蛋白激酶级联启动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主要在应激状态下发挥调节作用。血糖水平异常及糖尿病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L危害:低血糖影响脑的正常功能,因为脑细胞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当血糖水平过低时,就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如不及时给病人静脉补充葡萄糖,可导致死亡。原因:胰性(胰岛β-细胞机能亢进、胰岛α-细胞机能低下等);肝性(肝癌、糖原累积病等);内分泌异常(垂体机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等);肿瘤(胃癌等);饥饿或不能进食者等。高血糖是指空腹血糖高于L原因:糖尿病;遗传性胰岛素受体缺陷某些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生理性高血糖和糖尿。糖尿病是一种因部分或完全胰岛素缺失、或细胞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受体敏感性降低导致的疾病,它是除了肥胖症之外人类最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分为二型:Ⅰ型(胰岛素依赖型)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20mins15mins10mins15mins5mins5mins15mins10mins15mins5mins10mins25mins10mins20mins5mins25mins10mins5mins10mins10mins5mins15mins10mins15mins5mins15mins10mins5mins10mins10mins10mins5mins15mins10mins10mins5mins授课章节第五章脂类代谢授课对象普教2007级临床、口腔本科学时8时间2008年—授课地点5-315、5-506、2-301教材见首页教学目的要求掌握:脂类的组成、基本结构构成;脂肪的动员;脂肪酸的-氧化;酮体的生成及利用;胆固醇代谢;血脂的种类、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载脂蛋白的作用;血浆脂蛋白的生理功能。熟悉:脂类的消化和吸收;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脂酸的合成代谢;甘油磷脂的代谢;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过程。了解:不饱和脂酸的命名及分类;脂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多不饱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鞘磷脂的代谢;胆固醇的结构及合成过程;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脂类的组成、基本结构构成;脂肪的动员;脂肪酸的-氧化;酮体的生成及利用;胆固醇代谢;血脂的种类、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载脂蛋白的作用;血浆脂蛋白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血浆脂蛋白代谢过程。教学方法大课系统讲授教具多媒体辅以板书授课提纲不饱和脂肪酸的命名及分类一、脂酸的系统命名遵循有机酸命名的原则二、脂酸主要根据其碳链长度和饱和度分类脂类的消化和吸收一、脂类的消化发生在脂-水界面,且需胆汁酸盐参与二、饮食脂肪在小肠被吸收甘油三酯代谢一、甘油三酯是甘油的脂酸酯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主要是脂酸的氧化三、脂酸在脂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合成四、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五、几种多不饱和脂酸衍生物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第四节磷脂的代谢一、含磷酸的脂类被称为磷脂二、磷脂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三、磷脂甘油的合成与降解四、鞘磷酯的代谢第五节胆固醇的代谢一、胆固醇的合成原料为乙酰CoA和NADPH二、转化成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去路血浆脂蛋白代谢一、血脂是血浆所含脂类的统称二、不同血浆脂蛋白其组成、结构均不同三、血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形式,但代谢和功能各异四、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导致血脂异常或高脂血症教学主要内容备注脂类概述定义: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lipid)是一类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合物。脂肪即三脂酰甘油(TAG)也称为甘油三酯,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胆固醇酯、磷脂、糖脂。生理功能:甘油三酯的主要生理功能:1.储脂供能2.提供必需脂酸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4.热垫作用5.保护垫作用类脂的主要生理功能:1.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2.胆固醇可转变成类固醇激素、维生素、胆汁酸等游离脂肪酸(脂酸)的来源:自身合成或食物供给必需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酸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素,不能自身合成,需从食物摄取,故称必需脂酸一、不饱和脂酸的命名及分类;分类:单不饱和脂酸和多不饱和脂酸命名:系统命名法标示脂酸的碳原子数即碳链长度和双键的位置△编码体系:从脂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序ω或η编码体系:从脂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希腊字母编码体系:从脂酸的羧基邻位碳始计算碳原子的顺序二、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脂类的消化条件:①乳化剂(胆汁酸盐、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等)的乳化作用;②酶的催化作用部位:主要在小肠上段脂类的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方式:中链及短链脂酸构成的TG直接吸收到肠腔再分解后通过血液被吸收,长链脂酸及2-甘油一酯、胆固醇、溶血磷脂等在肠内重新合成TG、CE、PL,并与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通过淋巴管进入血循环二、甘油三酯的代谢:甘油三酯的结构甘油三酯分解脂肪的动员:定义: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它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关键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调节激素: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ACTH、TSH等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E2、烟酸等。脂酸的彻底氧化组织: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可进行,其中肝、肌肉最活跃亚细胞:胞液、线粒体过程:①脂肪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②脂酰CoA进入线粒体③脂肪酸的β-氧化④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关键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脂酸氧化的能量生成:含有2n个C原子的饱和FA彻底氧化时可产生ATP数目为17n-7脂酸的其它氧化方式1.不饱和脂酸的氧化2.过氧化酶体脂酸氧化3.丙酸的氧化酮体的生成利用酮体概念:乙酰乙酸(acetoacetate)、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ate)、丙酮(acetone)三者是肝脏氧化脂肪酸,向外输出能源物质的式,总称为酮体。血浆水平:~L~5mg/dl)代谢定位:生成:肝细胞线粒体利用:肝外组织(心、肾、脑、骨骼肌等)线粒体生理意义: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并且酮体分子小,水溶性好,可通过血脑屏障,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调节:(1)饱食及饥饿的影响(主要通过激素的作用)(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的影响(3)丙二酰CoA抑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软脂酸的合成部位:组织:肝(主要)、脂肪等组织亚细胞:胞液:主要合成16碳的软脂酸(棕榈酸)肝线粒体、内质网:碳链延长原料:乙酰CoA、ATP、HCO3﹣、NADPH、Mn2+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基本过程:从乙酰CoA及丙二酰CoA合成长链脂酸,是一个重复加成过程(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经过7轮循环反应,每次加上一个丙二酰基,增加两个碳原子,最终释出软酯酸。脂酸碳链的延长或缩短内质网脂酸碳链延长酶系以丙二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由NADPH+H+供氢经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等一轮反应增加2个碳原子,合成过程类似软脂酸合成,但脂酰基连在CoASH上进行反应,可延长至24碳,以18碳硬脂酸为最多线粒体脂酸碳链延长酶系以乙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由NADPH+H+供氢,过程与β氧化的逆反应基本相似,需α-β烯酰还原酶,一轮反应增加2个碳原子,可延长至24碳或26
本文档为【生物化学教案完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瑞良
喜欢交友
格式:doc
大小:13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08-03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