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曾国研究综述

古曾国研究综述

举报
开通vip

古曾国研究综述 摘 要:自 1978年李学勤先生《曾国之谜》一文发表以来,古曾国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 2011 年 2月至 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第一阶段发掘工作的开展,再次掀起了学界研究古 曾国的热潮。本文从曾国族属、曾国地望、曾缯关系及曾国之迷等方面对古曾国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推动此 项研究的不断深入。 关键词:古曾国;研究综述;族属;地望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92(2012) 05-0077-03 古曾国研究综述 旦增卓嘎 (长江大学 ...

古曾国研究综述
摘 要:自 1978年李学勤先生《曾国之谜》一文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以来,古曾国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 2011 年 2月至 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第一阶段发掘工作的开展,再次掀起了学界研究古 曾国的热潮。本文从曾国族属、曾国地望、曾缯关系及曾国之迷等方面对古曾国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推动此 项研究的不断深入。 关键词:古曾国;研究综述;族属;地望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92(2012) 05-0077-03 古曾国研究综述 旦增卓嘎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2012年10月 第24卷 第5期 安康学院学报 JournalofAnkangUniversity Oct.2012 Vol.24 No.5 收稿日期:2012-03-18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纪南城大遗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规划利用研究”(111048917) 作者简介:旦增卓嘎,女,藏族,西藏拉萨人,长江大学文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楚文化研究。 自 1978年李学勤先生发表 《曾国之谜》 [1]以 来,古曾国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三十余年来相继发表的有关古曾国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已有50 多篇,相关著作也先后出版。2011年2月至6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进行 了第一阶段的发掘工作,发现墓葬65座,车马坑 1个。出土陶、铜、瓷、玉石、漆木等各类质地器 物739件,其中青铜器达325件,尤其是铸有“曾 侯”及“曾侯谏”铭文的铜器,给汉东曾国史特别 是西周早期曾国的研究带来重大机遇,因而受到学 术界的普遍关注。2011年《江汉考古》第3期发 表了《湖北随州叶家山M65发掘简报》,对叶家山 M65的发掘状况做了详细的介绍[2];不久,黄凤春 等先生率先发表了《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西周曾国 铜器及相关问题》,对古曾国的政治中心等有关问 题进行了建设性的研究[3];接着,杨升南先生发表 《叶家山曾侯家族墓地曾国的族属》专门探讨了曾 国的族属问题[4]。这三篇文章的发表再次掀起古曾 国研究的热潮,仅在“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提交了5篇关于曾国的研究 论文。对三十余年来古曾国的研究进行评价和梳理 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当前古曾国研究的深 入,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西周早期江汉平原 各诸侯国的状况。为此,本文将从曾国族属、曾国 地望、曾缯关系及曾国之迷等方面综述三十余年来 学者们对古曾国的研究状况。 一、曾国的族属 曾国的族属是学者们讨论较多的问题。王育成 先生在大量搜集整理较原始的金文材料的基础上, 总结出周代妇女“称国”的规律“自称,生身国称 出嫁女时,皆称其夫国之名;夫国称妇女名时则称 其生国名。”曾姬是楚声王的夫人,“曾姬无恤壶” 应当是楚人纪念曾姬时所铸造的,所以“曾姬无恤 壶”中“曾姬”一称当属曾为姬姓国的铭证[5]。任 伟先生对“曾姬无恤壶”上的铭文进行了分析,认 为“曾姬无恤壶”并非“曾姬”的自作器而是臣子 无匹为纪念曾姬铸造的,铭文中的“曾姬”是他称 中的“臣子称”,故曾为姬姓国[6]。李瑾、曾昭岷等 先生则持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春秋晚期到战国中 期“姬”字也有“姬妾之义”,“曾姬”一词并不 能证明曾国是姬姓国。他们的证据有三条,分别是 《左传·哀公六年》、《史记·齐世家》和《战国策· 中山》 [7]。徐扬杰先生则认为,西周时期国君夫人 的称号是在国名、国君称号后缀以本国姓氏,并举 出了武姜、秦姬、文赢的例子。据此徐先生指出: “正象根据秦姬一名不能判定秦为姬姓,息妫一名 不能判定息为妫姓一样,‘曾姬’一名也不能判定 曾为姬姓。”[8] 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曾国族属问题进行了探 讨。李学勤先生根据1979年在季氏梁春秋墓葬中 出土的两件有铭铜戈上的铭文“穆侯之子,西宫之 孙,曾大工尹季怡之用”“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 77 用戈”认为,“季怡是曾国大工尹,乃是曾国的公 族,而他却自称‘周王孙’,说明曾的确是周朝分 封的同姓国,并且和周王室有较近的血缘关系”[1]。 杨宽先生认为古代有两个曾国:一个是姒姓,在山 东苍山;另一个是姬姓,在南阳盆地南部,与申国 相邻[9]。甘露则认为,曾侯乙所在的这个“曾”还 有待进一步考证,目前的文献考古资料尚不能推测 他是姬姓还是别的族姓[10]。 叶家山墓地发掘后,黄凤春先生力挺西周早期 的曾与战国早期的曾是同一个国家,都为姬姓曾。 黄先生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本次铜器铭文的 “曾”字下皆不从日,与安州六器及静方鼎上所见 的曾字写法完全相同;二是大量西周晚期至战国早 期的姬曾遗物都出土在汉东及汉北这一区域,不可 能在西周早期是另一姓氏的曾国,而到西周晚期为 姬姓曾国所替代;三是鄂侯铜器群和曾侯铜器群相 继在随州被发现,说明曾、鄂在西周早期都位于汉 东,与诸多昭王南征铜器铭文可对应[3]。杨南升先 生则认为,西周早期的曾和战国时期的曾不是同一 个国家,前者的“姓氏仅从铜器铭文还不能说这个 曾国就是姬姓”。随州地区西周早期的曾国应是夏 代延续下来的姒姓诸侯曾国后裔,大致在西周晚期 就被姬姓贵族所占据,姒姓曾国被迫迁出,姬姓贵 族被封为曾侯即战国时期的曾[4]。董珊先生则明确 指出:“从墓地有东西向墓葬、有腰坑等商文化因 素来看,这个曾国不会是姬姓。”西周时代此地的 曾为姒姓国,并且姒姓之曾未因周人之进驻而立即 绝灭,而是与姬姓之随短暂并存过,但地点可能有 所转移[11]。综上,目前学术界认为随州地区至少在 西周早期就已经有曾国存在,其族属有姒姓和姬姓 两种观点,但战国时期的曾国是姬姓这一点已达成共识。 二、曾国的地望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刘节先生根据1933年 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的一对大型曾姬壶,联 系北宋初年在今湖北安陆县一带出土的两件“曾侯 钟”,得出了在河南省中南部应存在着一个曾国的 结论,其活动的大致区域为“北起郑郊、南及光 州、西起南阳、东抵雏州”[12]。解放后,大批的曾 国铜器在湖北随州、京山、枣阳、谷城、襄樊及河南 新野出土,使学者们开始对刘节先生的观点进行反思。 今人多从曾器出土的地区入手推断曾国的大致 地望,虽仍有分歧,但基本上对曾国的疆域包括随 枣走廊达成了一致。石泉先生认为,从西周中期到 春秋早期以至中期,曾国的疆域西起南阳盆地南 部,东到随枣走廊,包括走廊东南端临近地带的漳 河谷地[13]。何洁先生采用双重论证法,首先从《左 传·桓公八年》中的“沈鹿”、“汉淮之间”、“速 杞”等有关地名分析,然后从已有的西周晚期至春 秋早期曾器出土地点入手,得出了比较可靠的结 论:“两周之际,唐河、汉水以东的随枣走廊地 带,基本上属于曾国辖区”[14]。杨宽先生则认为, 西周时代曾国在南阳盆地、缯关一带,与申国相 邻。到春秋初期曾国的实力增强,开始向东南扩 张,进入随枣走廊,成为一个北控缯关要道、南辖 汉东平原的诸侯国。春秋中期以后,曾国的政治中 心开始向东南转移,南阳盆地的旧疆则被后起的楚 国占领[9]。张昌平教授在充分掌握了第一手考古发 掘资料的基础上对曾国地望作了深入研究,认为西 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国的势力主要在漳河上游、滚 河中游、涢水中上游三个区域。春秋早期以后楚国 强大起来,开始向东扩张,曾国的势力则退出漳 河、滚河一带,大约仅限于涢水中上游一带。春秋 晚期至战国中期,曾国仅据有均川、随州一带较小 的区域,战国中期被楚所灭[15]。黄凤春等先生认 为,“西周早期曾国的畛域并不大,其国祚大致仅 局限于随州市漂水以东的区域。进入西周晚期后, 曾国的疆域迅速拓展,并领有汉东、汉北直至南阳 盆地以南一带的广袤区域,成为名副其实的‘汉东 第一大国’”[3]。 三、曾、缯关系 关于曾、缯关系学者们也讨论甚多,分歧较 大。杨宽与钱林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先生引用《国语·郑语》上记载 的郑桓公与史伯的对话,认为曾就是古书上记载跟 申国一起联合犬戎把西周灭亡的缯或鄫[9]。2001 年,杨先生在《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一书中,又对 曾、缯关系进行了补证,明确指出“只有把铜器铭 文中的曾国,看作即是文献记载中的与申、西戎共 灭西周的缯或鄫国才能对考古中发现的曾国遗迹作 出合理的解释”[16]。石泉先生采用童书业先生的说 法,认为曾不是缯,跟申国一起联合犬戎把西周灭 亡的缯国“自当在关中临近西申与西戎处,从而不 是南阳盆地之曾国”[8]。徐少华先生认为,曾国是 在随枣走廊上,而文献上记载的缯在方城之外缯关 一带,因而主张“方城外之缯与随枣走廊的曾国不 能混为一谈”[17]。张昌平先生根据“曾”字在甲骨 文和文献中的演变以及山东临朐所出的“上曾器”, 认为春秋早期以前的曾国是缯,但张先生同时指 出,缯国地望应求诸于申国之南不出今南阳盆地到 随枣走廓,缯关只作地名出现,未必与缯国有关[18]。 舒之梅、刘彬徽二位先生在《论汉东曾国为土著姬 姓随国》中认为,曾是随枣走廊上一个古老的姬姓 国家,它是从汉东土著姬姓部落发展而来的,与 《郑语》所言之缯即南阳之曾彼此毫无瓜葛。曾、 缯是两个不同的国家[19]。祝军先生以充分的证据论 证了曾与缯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曾国是姬姓非姒姓 而缯国是姒姓。西周与春秋之际,姒姓缯国活动在 78 方城一带,而姬姓曾国则主要活动在河南南阳东 部、南部和湖北的荆门、随州一带,姒姓缯国和 姬姓曾国是同时存在的[20]。董珊先生根据新出清华 简《系年》认为历史上有三个曾国:第一支是在山 东之鄫,第二支是西周早期存在于湖北隨州的曾, 第三支曾是与西申、犬戎等势力共同攻灭幽王的 缯,位于关中[11]。 四、曾国之谜 考古工作者在随枣走廊及其附近地区发掘出一 系列属于曾国的墓葬和铸有曾国铭文的铜器,这向 我们显示出二千多年前,随枣平原上的确存在着一 个曾国。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里,却 完全找不到这个曾国的史料。这就是“曾国之谜”。 关于这个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归纳起 来大致有以下六种说法。 1.曾即随说。持这一说法的学者往往根据曾器 的出土范围、族姓、活动时间,与古文献中关于随 国的记载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铜器铭文中的曾国即 古文献中的随国。此说首倡者是李学勤[1]先生,随 后石泉[13]、何浩[14]、舒之梅、刘彬徽[19]等先生亦持 此论。 2.“曾、随不可混同”说。持这一说法的学者 对“曾即随”说提出否定的看法,认为“随国在西 周时已存在,曾国也在西周时已与随国同时并存, 不可能是一国”,曾、随不能混同。杨宽、钱林书[9]、 曾昭岷、李瑾[7]、祝军[20]等先生持此说。 3.随灭曾说。持这一说法的学者认为,起初曾 为姒姓,在南阳盆地,与申国相邻。随是姬姓,在 随枣走廊一带,后来随灭曾,迁都于曾的国都——— 西阳,因而自称“曾”。于豪亮[21]先生持此论,张 昌平[15]先生亦持此观点。 4.曾灭随说。持这一说法的学者认为,曾就是 文献上记载的“缯”或“鄫”,而随始终在随枣走 廊一带,与楚国相邻。后来曾国于东周初期南迁, 在楚人支持下经南阳盆地入随枣走廊,于春秋中期 楚令尹子文败随不久即灭随,曾人入居随地。顾铁 符[22]、任伟[6]先生持此说。 5.楚分封说。持这一说法的学者主张曾随不是 一国,楚国先灭曾,后灭随。楚国在春秋战国之间 分封于原随地的楚国大贵族国名叫曾,国都搬到了 随。徐杨杰先生持此观点[8]。 6.曾侯乐师说。持这一说法的学者认为曾侯与随 国无涉,曾氏乃郧国钟氏之后,入楚后世为楚国“乐 尹”,曾侯乙乃楚国的封君,职任仍为乐尹,他应该 是楚昭王的妹夫即钟建之子。吴郁芳先生持此论[23]。 五、结语 三十多年来,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古曾国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 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楚王熊章钟铭文中的“西阳” 究竟是指哪个地方,曾国的都城是在“西阳”这个 地方,还是在另一个地方。又如曾国与随国到底是 怎样的关系,曾与随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完全不同 的国家。这些问题文献资料似乎已经不能给我们可 信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了,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的发掘为我 们研究古曾国提供了新的材料,我们相信:随着地 下文物的不断出土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这 些问题终有解决的一天。 参考文献: [1]李学勤.曾国之谜[J].光明日报,1978-10-04.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 山M65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1(3) . [3]黄凤春,陈树祥,凡国栋.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西周曾 国铜器及相关问题[J].文物,2011(11) . [4]杨升南.叶家山曾侯家族墓地曾国的族属[J].中国文物 报,2011-11-02. [5]王育成.从两周金文探讨妇名“称国”规律———兼谈湖 北随县曾国姓[J].江汉考古,1982(1) . [6]任伟.无匹壶的定名及江汉曾国的族姓问题[J].文博, 2002(1) . [7]曾昭岷,李瑾.曾国和曾国铜器综考[J].江汉考古,1980(1). [8]徐杨杰.关于曾国问题的一点看法[J].江汉论坛,1979(3) . [9]杨宽,钱林书.曾国之谜试探[J].复旦学报,1980(3) . [10]甘露.“曾国之谜”探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1) . [11]董珊.从出土文献谈曾分为三[EB/OL].(2011-12-26)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51. [12]刘节.寿县所出楚器考释[M]//刘节.古史考存.北京:人 民出版社,1958. [13]石泉.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79(1) . [14]何浩.从曾器看随史[J].江汉考古,1988(3) . [15]张昌平.曾国铜器的发现与曾国地域[J].文物,2008(2). [16]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135-137. [17]徐少华.曾即随及其历史渊源[J].江汉论坛,1986(4) . [18]张昌平.曾国为缯—随说[J].江汉考古,1994(4) . [19]舒之梅,刘彬徽.论汉东曾国为土著姬姓随国[J].江汉 论坛,1982(1) . [20]祝军.缯、鄫、曾与随国关系论考[J].江汉论坛,2010 (10) . [21]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M]//古文字研究.北京: 中华书局,1979:306-313. [22]顾铁符.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J].中国历史 博物馆馆刊,1980(2) . [23]吴郁芳.“曾侯乙”与“随国”考[J].江汉考古,1996(4) . (下转第 108页) 79 !!!!!!!!!!!!!!!!!!!!!!!!!!!!!!!!!!!!!!!!!!!!! (上接第 79页) ReviewontheResearchintotheAncientState—Zeng DandzenDroga (DepartmentofLiterature,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434023,Hubei,China) Abstract:Since1978,Mr.LiXueqinhadGuozhimysteryonearticlesincethepublicationofancientChina,hadresearchisalwaysthe hot topic of academic circles. Especially in 2011 February to June Hube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of Hubei Suizhou first stage yejiashan cemetery excavation work,lifted the research upsurge was China anci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nation of China,once had had looked,Zeng relationship and had country of ancient China in terms of ha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inordertopromotethefurtherresearch. Keywords:theancientstate—Zeng;researchsummary;race;location OntheTranslationPrinciplesofEvaluativeMeaning———ANewAdvanceinTheoryandPedagogy ZHANGHuanyu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hangshuInstituteofTechnology,Changshu215500,Jiangsu,China) Abstract:Thetranslationshouldnotonlybeloyaltotheliteralmeaningbutalsototheevaluativemeaningoftheoriginalwork,whichis concernedwiththeattitudinalresourcesinthediscourse.However,inthetranslationprocess,duetoculturaldifferences,varyingcrite- riainevaluation and theuniquestyleofeach language,translatorsoften adjusttheoriginalappraisalwith theirown attitude,which in- cludethechangeofstandardsandcarriersofappraisal,theadditionofevaluativemeaningandthedeletionofevaluativemeaning.There- searchwillhelpcontributetothedevelopmentoftranslationtheoryandteaching. Keywords:evaluativemeaning;translationprinciples;theoryandteaching FunctionalGrammar[M].London:HodderArnold,2004. [4]张美芳.语言的评价意义与译者的价值取向[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2(7):15. [5] MartinJR,DRose.WorkingwithDiscourse:MeaningBe- yond the Clause[M]. London:Continuum,2003:17. [6]廖传风.评价理论与外语阅读教学———解读语篇主题思 想的新方法[J].外语教学,2008(4):47-50. [7]马伟林.评价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 2007(6):37-40. [8]张先刚.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7 (6):33-36. [9] MartinJR,PRRWhite.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 praisal in English [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10]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2010. 108
本文档为【古曾国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532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0-02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