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本书读懂经济危机周期(库珀)

一本书读懂经济危机周期(库珀)

举报
开通vip

一本书读懂经济危机周期(库珀)《一本书读懂经济危机周期》 [美]乔治·库珀 内容简介   从膨胀到衰退,经济的怪圈如何形成?央行的错误政策怎样导致了市场的动荡?经济危机总是周而复始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脉搏。经济为什么无法摆脱从资产价格泡沫到信用危机的怪圈?本书首次深刻而通俗地剖析了孕育这种周期的过程,以及对这种周期推波助澜的错误政策背后的原因。   和传统的市场有效理论相反,本书认为金融体系真正的内在机制是不稳定的,它不存在坚固的平衡,而容易形成破坏性的膨胀-衰退周期才是其真正的特性。央行在经济运行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央行的政策容易...

一本书读懂经济危机周期(库珀)
《一本书读懂经济危机周期》 [美]乔治·库珀 内容简介   从膨胀到衰退,经济的怪圈如何形成?央行的错误政策怎样导致了市场的动荡?经济危机总是周而复始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脉搏。经济为什么无法摆脱从资产价格泡沫到信用危机的怪圈?本书首次深刻而通俗地剖析了孕育这种周期的过程,以及对这种周期推波助澜的错误政策背后的原因。   和传统的市场有效理论相反,本书认为金融体系真正的内在机制是不稳定的,它不存在坚固的平衡,而容易形成破坏性的膨胀-衰退周期才是其真正的特性。央行在经济运行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央行的政策容易滑出轨道,从稳定经济活动的一面滑向放大膨胀-衰退周期的一面,造成经济的动荡?本书的详尽分析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如何打破膨胀-衰退循环的魔咒,作者也提出了切实的政策建议,无疑,本书是了解经济危机周期的最好读本。 作者简介 乔治·库珀,博士,曾做过监控系统回转仪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师、高盛基金经理、德意志银行战略师,现任摩根大通利率研究机构伦敦部负责人。 目录 前言 导语  控制信贷膨胀  自我平衡的有效市场  难以圆满的理论  炫耀型消费品市场  当供给不足催生需求时  有效市场假说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市场内部的不稳定力量  货币市场基金——银行系统的缩影  记忆驱动与风险 第一章 有效市场和中央银行  最有权力的机构:央行  货币政策的差异  央行为什么存在?  随机的资产价格  掷硬币和波动性——期权行业的基础  无效的有效市场假说  更好的理论  两个学派  可笑的经济共识  小结 第二章 货币、银行和央行  欧洲央行的通胀妖怪  通胀和有效市场假说  货币的历史  需求管理  信贷危机中的央行  矛盾的目标  央行就是这样  小结 第三章 稳定和不稳定的市场  自我利益变成有效市场  星期一,货物集市  星期二,资产集市  看不见的手 第四章 扭曲的宏观经济数据  投资者的非理性不是关键  基础变量并不是基础  宏观经济政策和信贷创造  美联储政策和美国的储蓄率  在没有出现非理性行为的情况下产生泡沫  辨识泡沫——信贷增长是关键 第五章 央行的调节作用  摇晃的大桥  摇晃的经济  摇晃的飞机  控制平衡的央行  认识马克斯韦尔  两种调节器  两类央行行长  震荡是好还是坏?  控制系统视角 第六章 稳定中的不稳定  不可知中的可知:资产价格的变化  双重不可知:量化风险管理  知中的不可知:金融市场的自我强化  风险管理的风险  随机的资产价格变动  稳定中的不稳定  创建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  小结 第七章 在有效市场悖论之外  理论也应。适者生存”  建立新假说的时候到了  改革央行的政策目标  防止下一个泡沫  小结 致谢 导语 控制信贷膨胀 新千年的开头与企业信贷危机的噩梦纠缠在一起,这是20世纪90年代末股市膨胀和信贷过度增长的后果。危机甫一缓解,我们就被卷进了房地产泡沫的旋涡,现在随之而来的又是不可避免的信贷紧缩。一轮轮的膨胀—衰退循环是如此相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金融危机的规模正在放大,频率正在提高。后面几章会解释这种流行观点的正确性。 在本书的结尾,我会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希望这些政策能够有助于缓和当前周而复始的膨胀—衰退周期。这些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允许甚至是鼓励更多微小的信贷循环有助于避免金融海啸的发生。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有时需要出手遏止信贷的扩张。这种政策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政策环境要能够允许我们采取对应的货币政策,好让我们像控制信贷紧缩一样严格地控制信贷膨胀。而当前的现实是:无论政客还是选民都没做好采取这种严厉措施的心理准备,央行就更是对此缺乏胃口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经济学家教导我们说: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和控制信贷膨胀既不明智,也无必要。就算我们想要勇敢地戳破信贷泡沫,别人也会告诉我们,在通胀阶段,泡沫是无法识别的。这些人还声称,出于某些原因,一旦经济进入通缩阶段,泡沫立刻就变得可识别了,所以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采取财政和货币手段来刺激经济。 近年来,一边倒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已经演化为一种所谓的“风险管理样板”,即如果预见到经济下滑,即便是下滑的迹象还不明显,政策制定者也一定要早早地采取对策。也许我们称之为“先发型不对称货币政策”是最合适的。 如果我们秉承正统的经济理论,相信金融市场的有效性,这种货币政策或许还解释得通。然而,近来发生的事件证明了它的荒谬。我们的货币政策没能像希望的那样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却导致了信贷水平的不可持续和突然紧缩。 自我平衡的有效市场 竞争性盈亏体系的特点是很容易描述的。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每件东西都有价。就连各种人力劳动也有价,通常就叫“工资水平”。 每个人卖出东西收到钱,再用这些钱去买他想要的。如果对某种商品(比如鞋子)需求增加,新的订单就会涌进厂家。这就会引起价格的上升,更多的商品会被生产出来。同理,要是某种商品(比如茶叶)供大于求,它的价格就会因竞争而下滑。价格降低之后,人们愿意喝更多的茶,而生产商不再愿意再生产那么多。这样,供求之间的平衡将得以重建。 消费品市场是如此, 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市场也是如此。 保罗·安·萨缪尔森 上面的话谁敢反驳呢?说话的人是全世界最有声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所阐述的供求规律正是我们的常识。对某种产品的需求上升时,产品的价格也就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供给增加。根据这种理论,价格涨涨跌跌就能把供给和需求保持在完美的平衡状态。稍加思索,我们就可以把这种观点引申为:这一过程不仅孕育出稳定的平衡状态,还会保证价格处于最合理的水平,以保证资源的最优分配;如果一种更合理、更经济、更有效率的资源分配能够实现,那么那些能够更好使用资源的人就有能力为资源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导致资源的价格相应变化。自然而然地,市场趋于一种最优的价格安排和最有效率的资源分配,而这样的配置一定也是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由此就产生了所谓的自由放任派经济学说,它主张对市场力量松绑,让这些力量去自由选择。自由放任派所遵循的逻辑是:如果自由市场能够自然达到最优平衡,那么对市场力量的干预不仅没什么好处,还多半会把经济系统推向失衡和不够优化的状态。这种流行理论要求的是尽量减小甚至完全消除对市场运行的任何形式的干预。 从有效市场理论的逻辑中,我们还可以推出:只有受到外部力量的破坏,市场才会偏离自然优化状态。也就是说,具有自我平衡机制的经济体系是不可能从内部产生不稳定力量使自己失去平衡的。难以圆满的理论 重读一下萨缪尔森的话吧,这次要留意最后一句中的小把戏: 消费品市场是如此, 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生产要素的 市场也是如此。 全段话对于商品商场如何建立平衡给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解释,但谈到以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市场时,却完全没有解释建立平衡的机制。对于这些市场,我们得到的只是一种武断的结论。在经济学的课堂上,这种想当然的推论过程很普遍:先是说服我们商品市场是有效的,然后就引导我们相信有效市场假说是一条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定律,可以用于所有的市场。可是北岩银行和贝尔斯登公司的倒台分明告诉我们:“所有市场内在都是稳定的”是一种很难自圆其说的假说。炫耀型消费品市场 对于萨缪尔森所描述的那个运行良好、由供求关系驱动的市场,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个反例。在艺术品和奢侈品市场上,需求往往是由供给的稀缺性激发的:要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的画要多少有多少,还会有人花1.4亿美元买上一幅吗?经济学家托断丹·凡勃伦(ThorsteinVeblen)用“炫耀型消费”来指代这种随着价格上升,需求不降反增的市场。凡勃伦的理论是:在这些市场上,对某种物品的需求是由其众所周知的高价催生的。他认为,富人购买价格不菲的藏品是为显示他们的经济实力。凡勃伦是第一位分析炫耀型消费市场的经济学家,这种市场的特点就是:如果你获得了一种商品,你就想要炫耀它。 可惜,在有效市场理论的信徒们看来,凡勃伦观察到的现象不过是理性市场中一个小小的特例,可以忽略不计的。也就是说,就算杰克逊·波洛克的画卖到1.4亿美元一幅,其市场也是与整体经济无关的。 当供给不足催生需求时 虽然炫耀型消费市场可以被算做一个特例,但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市场也不符合萨缪尔森所描绘的供求关系规律。凡勃伦研究的是一种高价格引起高需求的罕见情况,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更常见的例子,说明供给不足或供给下滑也会引起高需求。 现今的石油市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有限的供给激发了更多的投机性需求。随着供给的紧张和价格的攀升,消费者在压缩汽油消费,石油投机者(投资者)却反而买进更多。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消费者和投机者对于石油供给紧张的反应完全不同,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启示:主导资产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机制可能是背道而驰的。这种现象并非仅仅发生于当今反常的石油市场,而是随处可见。想想口巴:要是一家公司股价一涨就增发新股,还会有人愿意买它的股票吗? 这是一条规律:投资时我们总是在寻找某种稀有的资产,或者说某种无法随时提高供给以满足需求的资产。也就是说,当我们为实现资本利得而投资时,我们寻找的是稀缺性和不符合基本供求规律的状况。 如果说价格可以被视为一项资产是否稀缺的信号,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资产市场的运行方式与凡勃伦描绘的炫耀性消费市场多少有几分相似。在凡勃伦的例子中,高价带来了高需求,而在资产市场中,价格的变化刺激了需求。 在资产市场中,往往不是需求刺激供给,而是供给的缺乏刺激需求。价格的上升可以反映出供给的稀缺,从而刺激出更多需求;反之,价格的下跌可以反映出供给的充足,从而使需求下降。 有效市场假说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有效市场的重要性不在于定价机制本身,而在于通过定价机制实现优化的资源配置从而加大经济产出。对于金融专业人士来说,重点则更直接地体现在价格上。金融界对市场有效性理论进行了提炼,并从中推导出一系列规律,以描述有效市场必定会如何运行。 有效市场假说的核心理论是:资产价格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今天的市场价格,不管是高是低,都正确地反映了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是建立在当前经济条件及对未来经济条件最佳预测的基础上的。根据这种金融理论,任何资产价格的变化都一定是由外部“震荡”引起的。在有效市场学派看来,金融市场持续的价格变动是市场对不断出现的新信息做出反应的结果。 有效市场假说中没有资产价格泡沫和泡沫破灭的位置;在这种理论下,巨大的资产价格变动总是被解释为市场对基本面变化的反应。很多研究者甚至到今天还在孜孜不倦地证明:纳斯达克泡沫期间的股价一直反映了市场的真实价值——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这些研究者认为,纳斯达克在1996年3月的1 140点是正确的,在2000年3月的5 048点是正确的,在2002年10月回到1 140点还是正确的。要证明所有这些价格的合理性真是荒谬透顶,但人们就这么打着捍卫有效市场理论的大旗执迷不悟。 因为有着“市场定价永远正确”的说法,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反 对央行戳破资产价格泡沫。可奇怪的是,每当资产价格开始下滑,人 们就立刻认定新的低价是有问题的,并且要求政策制定者出手矫正。 有效市场假说还有一个有趣的用途,那就是人们常常用它来推 测资产价格的变动方式,并据此计算资产未来回报的概率分布。可惜,这些理论上的分布与金融市场的实际并不吻合,于是在现实中,出现了很多极端的正面和负面结果,这些结果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 基础上的各种统计模型完全没法解释的。在有效市场的理论性预测与金融市场的实际表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是我们所谓的“肥尾”。关于肥尾,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出现了巨额亏损,其首席财务官描绘说,基金“在数天中连续遭受25—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方差事件的打击”。要说清两个25—标准方差事件连续出现是多么不可能的事还真不容易,不过据我的估算,其概率约为: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000 000 00000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 000 000000 000000000 000000 000000 000 000 00000000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000000 000 000 000000000000000 000 000 000000 000 000000 000 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000 00000001。 从统计的角度来看,两个25·标准方差事件的出现并不代表运气多坏,而是说明统计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多么糟糕。这样的小概率事件恐怕只有戏剧里才会发生吧。 若是这种所谓的25-标准方差事件仅是一个孤例,我们或许还能对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实是,这种统计上绝无可能的事件却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日复——日,金融市场一直在以理论无法解读的方式运行。 然而,就算无数事实都指向相反的一面,有效市场假说还是屹立不倒,左右着人们对金融体系的认识,主导着货币政策的制定和金融风险体系的构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幸好我们还有一个理论可以选择,它讲述的也是金融市场的运行方式,而且完全可以解释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信贷危机。只要多加一点思考,它还能帮我们解释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行为。这里说到的理论就是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由美国经济学家海曼·P·明斯基(HymanPMinsky)提出。明斯基本人则将其归功于另一位伟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启发,后者干1936年发表的名著《就业、利率及货币通论》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驳。 在我收藏的那批不大时髦的经济学著作中,有一本写于1975年,作者是海曼·明斯基,书名就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此书如今已经绝版,我拥有的那本在封面、封底和扉页上都盖着“弃书。的红戳。根据书上的记录,它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伊利县图书馆,在1977年之后就没什么人读过。 一个“弃”字恰好确切地说明了如今的金融和经济学界是如何对待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和凯恩斯对有效市场理论的驳斥的。如今,主流观点认可的是有效市场假说;不过,近来的金融动荡至少部分地动摇了这种信念,而“明斯基时刻”(MinskyMoment)的说法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媒体引用,用来指代信贷周期突然从膨胀转入收缩的那一刻。 在以下章节中,我想把明斯基的观点介绍给更多读者,让大家看看他所认识的市场发展过程与金融市场的真实行为是何其相似。(o同时,我还想指出,当今的主流理论必然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不一致性。我将进一步说明这种不一致性将如何导致危险的货币政策,引起市场动荡。 市场内部的不稳定力量 有效市场假说与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个问题:是什么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化。前面讲过,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会自动地向平衡状态运行,而在达到平衡状态后,它会保持静止不动,直到被一种新的、出乎预料的外部事件所影响。这里的重点在于:认为造成金融市场变动的事件是外部的。与此相反,明斯基的不稳定性假说认为,金融市场会自己产生内部力量,造成信贷膨胀、资产价格飞涨,紧接着就是信贷紧缩和资产贬值。 明斯基的观点意味着,他认为金融市场不是自我优化和稳定的,当然也无法自然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总之,继凯恩斯之后,他抨击了自由放任经济学派的基础论点。 要想认定明斯基的观点是正确的,就需要找出金融市场的内在变化过程,它们要强大到足以将市场推离任何平衡状态。如果我们能够认清这样的过程,那么有效市场假说以及当今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思路就都该被抛弃了。 我们已经介绍过两种内生的不稳定力量:一个是供给,或因之产生的供给不足,它是资产市场需求的驱动因素;另一个是资产价格变动,它是资产需求的驱动因素。本书后面的章节会根据明斯基的观点,重点解释那些产生于银行系统和信贷发生过程的更加强大的不稳定力量。 货币市场基金——银行系统的缩影 在美国,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oneymarketmutualfunds)在金融市场上十分常见。很多这类基金被称为“稳当钱”(stable-dollar)基金,它们的设计就是在模仿传统的银行活期存款账户功能。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稳当钱货币市场基金和普通银行账户没什么区别。你随时可以把钱存入基金或取出来,每存一天都会产生利息。如同在任何银行账户存款一样,人们投资于稳当钱货币市场基金时会期望取出本金加利息。我们在银行存款,如果银行把钱亏掉或是我们取钱时取不出来,我们一定是不能接受的。这些基金的投资者也是一样,本金的亏损和无法取款都是不可接受的。 稳当钱货币市场基金的目标是向投资者提供只有长期定期存款才能提供的利率,而又同时允许投资者随时取款。 如同银行 同时给予投资者高利率和即时取款的便利,这需要一点小把戏:很多小散户把基金当成银行存款账户,每天零散地存存取取。多数时候,投资者的存款和取款大致可以相互抵消,使得基金的总资产保持每天基本不变。这样,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钱是灵活流动的;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手中的基金池规模是大致稳定的,可以用于投资。基金经理可以利用资金流的这种稳定性来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通常,基金只有一小部分份额处于活动状态。把这部分钱留在手里是为了满足投资者的存取款需求。其余的资金则通过商业货币市场贷出,贷款限期一般是几个月。通过把钱贷出较长的时间,基金经理就可以为投资客户挣得较高的利息。于是,投资者就既能享受随时取款的便利,又能得到定期存款才有的高利率。这样的运转不成问题,直到有一天,一大批投资者突然同时决定把钱取出来。 矛盾的目标 每一天,这些基金根据所有贷款的总收益算出平均收益,再算出基金可以付给投资者多高的利息。基金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也可以每天查看当天的利率。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基金经理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竞相向投资者提供最佳利率。那些利率不够诱人的基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投资者把钱取走,放到利率较高的竞争对手那里。 货币市场与多数债券市场相似,获取高利率的手段就是向那些低质量、不可靠的客户尽量长期地贷款。在追求高回报的压力下,基金经理往往采取高风险的贷款策略。但这种策略恰恰与货币市场基金承诺偿付投资者全部本金加利息的原则相悖。 银行的挤兑 当某家货币市场基金出现贷款坏账时,基金经理就得把那笔贷款的利息计为负——事实上是把该笔贷款的损失按其剩余期限分配到每一天,再把每一天的损失按比例分摊到基金的每笔存款上。这样一来,就连小笔的坏账也会严重影响基金的平均收益,从而促使投资者赎回。有人把钱撤走,基金经理就只能在已经变小的剩余基金池里重新分摊损失。结果忠诚的投资者反而只能得到更低的利息,于是更多的人撤出了,最后剩下的那些最忠诚的投资者摊上的损失最多。一开始只是一笔小小的坏账,影响的只是基金的很小一部分资产,但它很快就能变成一个无须外力助推的赎回的大旋涡。最终的结果是:最后一批投资者承担所有的损失——在金融市场上,忠心往往得不到好报。 一笔小小的坏账就可能引发整个基金的崩溃,这就是一个例子,说明一家机构若是想保证资金的安全,又想拿这笔钱去冒险,这两个互不兼容的目标必然导致内在的不稳定性。 我描述的只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不稳定性,然而这样的问题是整个吸收存款的银行体系所共有的。不久前英国北岩银行和美国贝尔斯登公司遭遇的都是这种愈演愈烈的存款赎回危机。这些机构和所有银行一样,承诺储户可以随时取款,但同时又把存款贷出,有时一贷就是30年。贷款是有风险的,一旦储户开始怀疑银行遭受了损失,并且担心其他储户已经抢在他们之前取了钱,一场银行挤兑就开始了。 保证资金收益和用资金冒险,这两者之间的根本性冲突是金融不稳定性的主要来源,近期发生的情况也正是如此。银行挤兑显然不符合有效市场假说,但无论是主流经济学还是金融市场理论,都从未把上述过程融合进其市场行为模型中。 记忆驱动与风险 早在几百年前,金融界就已很清楚银行挤兑的存在,但金融理论与金融风险体系却完全忽视了这点。在数学术语上,这种行为可以算是一种正反馈过程。所谓正反馈,就是指一个事件会导致短期内发生更多类似事件,今天投资者赎回会导致明天更多的投资者赎回。 在正反馈过程中,当前和未来的事件受到历史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们表现出某种记忆。过去的事件是否会影响未来的事件,这是有效市场假说和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之间的另一项区别。稍后我会解释,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资产价格的下一步变动必定完全是随机的,不会受以前价格变动的任何影响。正是这种特性允许金融分析师们对未来资产变动的概率分布做出估算。而以这些概率分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量化金融风险系统正是当今的银行、分析师、评级公司和监管机构所依赖的。 如果与有效市场原则相反,金融市场确实具有某种记忆驱动的行为特征,甚至倾向于重复近期的行动,那么这种定量风险系统就会系统性地低估金融体系的真实风险。换句话说,若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前提构建金融风险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就会忽视银行挤兑这类情况的可能性,因此,从本质上看,我们的风险系统或许只是在人们不需要它们时才能有效运行。 第一章 有效市场和中央银行 有史以来,伟大发明有三:火、轮子、中央银行。 ——威尔·罗杰斯(1879~1935),美国幽默大师和社会评论家 最有权力的机构:央行 每个现代经济体都拥有一个中央银行。美国有美联储,英国有英格兰银行,欧洲有新成立的欧洲央行,日本有日本银行。这些中央银行差不多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权力的机构。它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存款的利息和贷款的成本,间接影响着我们的房产价值、养老金水平,以及我们每周在菜篮子上的花费;它们的政策能够引起经济膨胀和衰退;它们设定了就业前景,甚至能改变大选结果。 央行如果正确行事,将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所有公民的生活水平。而如果行事不当,它们也会触发经济衰退、通货紧缩、滞胀、金融风暴,或是飞速通胀伴随着的经济、社会崩溃,就像今日的津巴布韦和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一样。 考虑到央行影响力之大,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机构的负责人比我们选出的所有政客高官都更紧密地掌控着我们每天的生活。然而,这些人如此位高权重,却逍遥自在地不受我们民主体制的监察与评判。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央行行长从来不是选民直接选出的,而一旦被委以该职,他们往往会努力与政治势力划清界限。今天,一个国家的央行不受政府的影响已经被看做是成功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条件。 近些年来,人们越发清楚地意识到央行政策对于经济健康的重要性。对央行利率政策的报道会按时出现在晚间新闻上,也时时占据着报纸经济版。央行要员哪怕吐出一句无关紧要的废话,也会有成群的金融分析师争相引用,并为此浪费纸张来写毫无用处的分析报告。银行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们,也包括那些管理我们养老基金的人,拿几十亿美元下注——赌央行将如何调整未来政策,甚至是如何调整讲话语气。 虽然这些机构如此重要,又如此深受关注,它们的实际运作情况还是鲜为人知。明白央行为何要调整利率,或是能够解释央行为何应该脱离政治控制的人实在很少。就算是在金融专业人士和经济学家圈子里,竟然也没几个人能解释央行究竟为何存在。能说清央行政策怎样是好、怎样是坏的人就更少了。 货币政策的差异 不了解中央银行的机制和目标情有可原;就连中央银行家们对此也缺乏共识。当今最强大的两家中央银行是美联储系统和欧盟的欧洲央行。这两家机构似乎都把维持价格稳定当做目标,可是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大有分歧。欧洲央行坚持认为货币供给目标应当作为政策的核心;在每月的新闻公报上,欧洲央行官员勤勤恳恳地报告最新M3数字山,它记录着欧盟内货币增加的速度。欧洲央行一向坚持:他们的利率调整决策必须由这些数字来指导;货币供给太多利率就该上升,货币供给太少利率就该下降。而在大西洋彼岸美联储的办公室里,人们的想法与此大异其趣。他们认为M3数字根本没用,已经不值得费力去记录了,更别说用它来指导政策。执掌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的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但各家中央银行连改变货币供给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正是由于经济学界完全未能弄懂设立中央银行的目的。稍后我会解释,这种不理解恰恰是由对有效市场理论的盲从造成的。 花了10多年研究大西洋两岸的央行政策之后,我相信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策略的主要差别可以这样来概括: 美联储似乎不相信世界上有货币增长过多、信贷增长过度或资产通胀这类串,但是他们却相信所有这些变量都会出现过低的情况。结果,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大力防范或扭转信贷紧缩或资产价格缩水,而很少防范信贷膨胀或资产价格暴涨。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是:资产泡沫在破灭前都是无法识别的,而只有在识别出资产泡沫时中央银行才应当采取行动。 与此相反,欧洲央行似乎相信货币供给增长可能过剩。这 本来是与过度信贷增长及资产价格暴涨相伴的。可是,大家一 般不愿承认货币供给增长过剩与资产价格过度上涨之间的关联。 上述不同观点的结果就是:美联储认为自己的角色是防止信贷紧缩,而欧洲央行认为自己的角色是防止信贷过剩。当然,我以如此苛刻的说法来强调大洋两岸的货币政策差异,而忽视它们的许多共同点,或许会触怒一些人敏感的神经,对此我很抱歉;可是,货币政策的差异正是造成之前的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不得不把它强调出来。 央行为什么存在? 要是我们一上来就只顾争论中央银行应该如何应对风险,那我们可能就忽略了一个更有趣的问题:中央银行究竟为何要存在?中央银行用利率政策来控制资本市场。然而,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是有效的,应该让它自由发展。那么,我们干吗还要中央银行的人来规定利率呢?显然我们应该相信市场,由市场来决定利率,而不是由什么集权式的中央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来控制资本市场。 事情的荒谬就在这里——今天的中央银行职员多半是经济学家,他们信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说,中央银行的工作有百害而无一用。不用说,可敬的经济学家们不爱讨论这点。但这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说中央银行因为金融市场内在的不稳定性而存在,那么,用有效市场理论来指导这些机构就有点像让暴乱分子来管理军队,这个世界就永无宁日下。 随机的资产价格 幸好有效市场假说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让我们验证它本身的有效性。其实此前在讨论肥尾问题时,我们已经谈到了这一点,不过现在应该多花点时间想一想。 有效市场理论是这么说的:当前所有资产的价格都处在正确的水平。如果我们能准确预知任何资产价格未来的变化,那我们就能万无一失地从买卖该项资产中获利。但如果人们能够万无一失地从买卖一项资产中获利,那么该资产当前的价格就一定是错误的。也就是说,根据有效市场假说,资产价格一定是不可预知的。 下面的就有意思了。由于我们不能准确预知价格未来变动的方向,那么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可能性一定相同。而既然每种资产价格的变动只有两种方向,那么价格上升和价格下降的可能性应该各占50%。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这个概率。此外,如果我们不能万无一失地从这些价格变动中获利,那么,价格朝每个方向变动的幅度应该概率相同。 把这些综合在一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资产价格的变动是可以建立模型的,就好像它是由掷硬币的结果控制的:正面代表接下来价格会上涨,有50%的可能性;反面代表接下来价格会下跌,也有50%的可能性。这样一看,我们真是太走运了,因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已经做完了所有艰苦的工作,弄清了事物在完全随机的情况下是如何变动的。 如果资产价格完全符合随机模式,小幅涨涨跌跌,那么只要我们允许它迈出足够多的步伐,整个过程就可以被模拟为我们所称的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 资产价值变动的概率符合正态分布,说服我们自己相信这一点很容易,因为这样用起来很顺手。在使用正态分布时,我们只需一个数字,就能预测未来资产回报的整个概率分布。这个数字衡量的是正态分布的扩散情况,即所谓的标准方差。这就相当于搞清随机漫步的每一步迈出的步伐有多大;大的步伐意味着更分散的分布形态、更大范围的资产回报可能性,也就是更大的标准方差。 掷硬币和波动性——期权行业的基础 现在,有效市场假说已经为我们画出了一个资产回报分布的完美形状,剩下的就只是确定分布的宽度了。这要靠测量以前资产价格变动的标准方差来实现。简单地说,我们只要衡量以前价格随机变动的平均规模,然后期待着资产价格会在未来重复以前的变化。根据有效市场假说,这样做完全行得通。 这步一旦完成,我们似乎就掌握了未来回报分布的所有要素:有分布的形状(根据理论),还有它的范围(根据历史),一切可能发生的状况尽在我们意料之中了。 建立资产价格模型的这一突破开启了无数可能。银行、资产经理、保险公司、监管者,任何需要关注金融风险的人都可以利用这样的分布图来算出他们损失的概率。这距离期权行业就只剩一步之遥了,后者所做的只不过是把整个分布切片割块,再把不同的部位卖给不同的投资者。保守投资者可能会选择针对分布底端的极端结果来购买保险,以保护他们的投资组合免受损失,而其他更激进、更乐观的投资者可能会选择卖出该部分。 无效的有效市场假说 既然有效市场假说可以被装进这样一清二楚的概率分布模型,那我们就有办法检查一下它的正确性了。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就可以记录下资产价格变化的数据。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画成实际的回报分布图,再拿它和之前预测的图形相比照。用这种办法,我们就能看出有效市场理论下的统计预测是否能得到实证的支持。其实,人们已经在各种各样的资产市场上反复做过这个测试,结果是资产回报的实际变动无一例外地不支持有效市场假说。 证实有效市场理论无效的不仅是贝尔斯登公司和北岩银行这样的例子,还有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故事。引用一下罗杰·洛温斯坦(RogerLowenstein)的话: 基金的核心是一群大脑发达、拿着博士证书的套利者,他们之中好多人是教授,还有两人得过诺贝尔奖。全都是些超级聪明人。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充斥着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曾以推行有效市场假说为己任。但是,两个完全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理论并以此得到诺贝尔奖的人,为何要浪费时间在一家公司,试图预测那本无法预测的金融市场呢? 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只是没能赚到钱,那么就伤不到有效市场假说的毫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投机中大赚特赚,4年时间里净资产涨到原来的4倍。然后又在短短几周时间里把所有赚的钱加上老本给输掉。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从两方面驳斥了有效市场假说:首先是赚到了不应该存在的利润,然后是因不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动大亏。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故事就相当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理查德·费曼联合起来推翻自己的物理理论,他们成功了,但全世界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仍旧深信着那已被推翻的理论。 市场有效的观点要成立,要求几下几点: 1.资产价格泡沫不存在,所有资产的价格永远是正确的。 2.当市场独自运行时,会趋向稳定的平衡状态。 3.该平衡状态将是最优状态。 4.个别资产价格的变动是不可预测的。 5.资产价格变动的概率分布是可以预测的。 刚才已经说过了,这盆好汤里唯一的老鼠屎就是:数据与理论不相符。我们从未见过正态分布的市场,倒是经常见到巨大的市场震荡。而且,老实说在金融市场上,谁也没碰到过什么不变的稳定平衡状态。 更好的理论 所以说,我们已经陷进了有效市场假说的泥潭里。我们把它发展成了自由放任派的金科玉律,然后又提炼出可供验证的金融市场行为理论。最后我们才发现:它验证不了自己。到了这个时候,在大量的反证面前,科学的反应应该是认错服输,丢掉市场有效的神话,转身寻找更好的理论。凯恩斯走的就是这条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让他观察到,经济并不会朝优化平衡状态发展。这促使他抛弃了市场有效的观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u明斯基也是这么做的,他提出了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他们还有位同道中人,攻击了同一问题的另外一面:以分形几何和曼德尔布洛特集合(Mandelbrotset)闻名的数字家贝诺·曼德尔布洛特(BenoitMandelbrot),他开发出了其他的市场行为模型,来代替呈随机布朗运动的模型。 两个学派 凯恩斯和明斯基指引着我们去寻求符合现实的新理论;其他一些人却指引着相反的方向,他们下定决心要拯救市场有效的观点,还有其重要的伴生物——自由放任理论。 这第二队人马对于市场行为为何没能符合有效市场假说自有不同的解释。市场有效运行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不受干扰和操纵地自由运行。如果市场价格被诸如政府行为之类的外力推动和操控,那么你就不能指望市场像原本应当的那样有效运行。这张为有效市场假说辩护的“松绑牌”讲的没有别的,就是说金融市场不是自由市场,而是被政府尤其是中央银行严重操纵着。这就提出了一种有趣的可能性:资产价格的膨胀—衰退周期和非正态的回报分布不是起于市场的内在失衡,而是中央银行干预的结果。 使市场无效的中央银行 要是一个人信奉有效市场假说,又爱认死理,便免不了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央银行应该被取消。如果市场能够自我优化,那我们就该让自由市场力量来决定利率。银行应该有权以任何它们认为合理的条件借款和贷款,只要由资本供求的市场力量来指引它们就行了。 要是人们知道米尔顿·弗里德曼正是这么想的,多半会大吃一惊。作为世界一流的货币经济学家,他恰恰认为中央银行会扭曲金融市场,所以最好是被取消。2006年11月,在去世前不久接受的一次采访中,弗里德曼被问道:“……干脆取消美联储,让政府坚持货币增长政策是不是更好呢?”弗里德曼回答:“是,这样更好,但这种事绝对不可能发生。”弗里德曼在中央银行上的观点看似激进,但爱因斯坦在重力上的观点又何尝不是呢? 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弗里德曼的观点根本算不上多激进;对于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合乎逻辑而直接的结果。鼓吹自由市场时,今天的正统经济学派将弗里德曼奉若神明,可他们却没能带着弗里德曼那种思考的勇气去探究:在中央银行角色的问题上,有效市场意味着什么? 今天的主流政治派别也处于类似的精神分裂状态。充分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国家机构的管理现在已成了众所公认的治国之道。尽管如此,却似乎没人想过在中央银行决定利率的问题上适用这种市场化原则。倒是有一个政治家例外——美国国会议员、曾经的2008年总统候选人罗恩·保罗,他曾在中央银行与自由市场原则一致性的问题上提出过与弗里德曼类似的观点。2002年,保罗提议了一项旨在废除美联储的法律。保罗的目标是让美国回到金本位,即1971年以前的货币系统。 弗里德曼和保罗对中央银行的担心是相似的。他们都提到过法币系统(见第二章)被政府官僚操纵时的内在通胀趋向,也都指出过错误的政策行为可能会导致动荡的膨胀—衰退周期。(在下一章我们会重点讨论金本位、通胀及银行系统稳定的问题。) 弗里德曼和保罗的观点非常吸引人,为当今金融市场数据与理论不符的状态提供了一种解释,思路也是清晰的。今天的信贷危机以及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飞涨无疑使得这些对膨胀—衰退周期和通胀的警示更有分量。 凯恩斯/明斯基学派——不可或缺的中央银行 另一个观点是:市场在本质上并非稳定或自我优化的,所以需要监督和管理。凯恩斯和明斯基强调了政府通过国家支出和财政手段实施这种管理的作用。可以说中央银行同这些财政手段起着同样的作用,用明斯基的话来说,它们是“稳定一个不稳定的经济体”所不可或缺的。 和弗里德曼的观点一样,凯恩斯和明斯基的观点同样以思路清晰见长。他们的观点还符合金融市场和经济机构的实际。虽然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均符合逻辑,却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一方认为中央银行是金融动荡的罪魁,另一方却认为它是治愈金融动荡的妙手。 市场是有效的,我们需要中央银行 让我们退一步,全面审视一下现在的情况。我们的世界正深陷于信贷危机的泥潭之中,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有一种经济和金融逻辑说:这类危机不应该发生,只要我们停止干扰经济、关闭中央银行,危机就能被避免。又有另外一种逻辑说:这类危机是系统内生的,我们需要中央银行来帮忙应对。 然后,还有第三个派别,也正是当今主流的观点,是前两个阵营的奇怪混合体。这个流派既信奉有效市场又相信中央银行的必要性,可它却说不清中央银行是做什么用的,以及它们应当如何运行。不幸的是,世界上某些最强大的中央银行正是按照这第三派的糊涂观念行事的。 可笑的经济共识 同样的大合唱周而复始地上演。先是资产泡沫开始聚积,伴随着信贷泡沫。这时自由市场学派的领唱开始唱出熟悉的曲调:市场最清楚,市场很有效,市场没泡沫,不要去管它。随着资产价格攀升和信贷膨胀,市场有效的调子一直占据着主旋律。可是,当资产价格开始下跌、信贷泡沫开始破灭时,调子就变了。自由市场的追随者马上扔掉了他们的陈词滥调,连个磕巴都不打,面不改色地换上新曲:央行呀央行得降息,资产呀资产不能跌。领唱们一首首地换着唱,似乎注意不到变音的不和谐;后排的合唱队员则始终如一地哼着一个滑稽的和声:市场很稳定,市场很稳定,市场很稳定。 经济学家要我们以一种经济逻辑来对待经济膨胀,再以另一种相反的逻辑来对待经济紧缩。金融的不稳定性明明摆在眼前,大家却视而不见,中央银行的功能也完全得不到解释。 今天的经济共识处于一种可笑的状态,既自相矛盾也不符合现实。这要是在科学界会怎么样?要是牛顿也认同同样的标准,他一定会跟我们提出三种重力定律:一个说苹果会飞上天,一个说苹果会掉下地,一个说苹果会悬在空中动也不动。 小结 我们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金融市场是稳定的,定价从来不会有错,然而现实情况却绝非如此。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中央银行并不需要存在;多数经济学家却告诉我们,有效市场理论是正确的,中央银行的存在也是必要的,但讲不出理由。某些中央银行认为货币供给是货币政策的关键,其他一些中央银行却觉得货币供给无关紧要。 今天,人们普遍相信是中央银行犯了错,不小心创造了条件,导致了当前的信贷危机。可叹的是,当我们奔向经济正统观点,想寻找一个依据来弄清我们哪里做错了又该如何来改正时,竟然没有一个现成的框架供我们讨论这样的问题。 在我们能够说出中央银行哪里做错了才引发了危机之前,我们得先弄清,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才算是对的。甚至在这一切之前,我们还得先弄清中央银行是否真的有必要存在。 如果弗里德曼学派正确,金融市场是由于中央银行的存在而变得不稳定了,那么今天的危机就意味着我们应该一劳永逸地关闭这些机构。 如果凯恩斯/明斯基学派正确,市场是无效和不稳定的,并且需要中央银行来稳定它,那我们就得弄清前一阵的稳定性政策是在哪里出了毛病,今后该如何改进。 为避免无谓的游移,下一章就要论述:有效市场假说不可救药地错了,金融市场在本质上就是不稳定的,而中央银行是我们金融架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接下去的章节则要说明,由于对市场有效假说的愚忠,某些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加剧而不是缓解了市场的不稳定。 第二章 货币、银行和央行 银行创造钱的手段是如此简单,简单得大家想也想不到。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里斯 银行的倒闭是因为储户存的钱不足以填补经营上的损失。 ——丹·奎勒 欧洲央行的通胀妖怪 欧洲央行的网站上有一部分儿童教育的内容,目的是向儿童普及中央银行的重要性和通胀的危害,其中包括一部动画短片。故事的开始是在一间教室里,一位老师正向她的学生解释欧洲央行对于价格稳定的定义: 今天我们要讲一讲价格稳定的问题。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委 员会对价格稳定的定义是:欧元区消费价格综合指数的年度增 长在2%以下…… 老师滔滔不绝,孩子们开始打起了瞌睡。就在这时候,两个孩子发现他们回到了从前,站在一个貌似中世纪热闹集市的地方。孩子们走到面包师傅的摊子前(不知为什么,这类故事里总会有一个面包师傅),想要买点点心。 让孩子们着急的是,每次他们想把钱交给面包师傅,他就突然提价。面包师傅解释说,这是因为木柴和麦子的价格一直在上涨。这个时候,孩子们一转身,看到一个面相还算和善的通胀妖怪。不怀好意的通胀妖怪硬是把钱塞给两个无助的小孩,还把更多的钱撒到集市上,让情况变得更糟。 孩子们很快意识到,面包师傅的点心会涨价,根源在于通胀妖怪满世界撒钱。一个声音告诉他们:太多的钱在追逐太少的货物,就造成了通货膨胀。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发现自己又回到现在,坐进了欧洲央行的一间办公室里。一个满脸笑容的欧洲央行官员开始给他们讲解货币稳定、信贷创造和利率的问题。讲座快结束时,中央银行家从桌子底下掏出一只玻璃罐,通胀妖怪已经被牢牢地关在里面。意思很明显:通胀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一切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笑嘻嘻的中央银行家总算把孩子放了。最后一个镜头,他们回到教室里,脑子里已经装满了关于通货膨胀的知识。 从动画的角度,片子做得不错,肯定值得花上8分钟去看。但从通货膨胀教育材料的角度,它却忽略了一些和情节同样有趣的内容。这里面有一个小小的谎话:通胀妖怪只在历史上——可能是指金本位时期吧——存在,现在已经被俘虏了。还有一个明显的疏忽:没有解释通胀妖怪这个家伙为何会把钱白白送人。在一个有效市场规则通行的经济体中,怎么会冒出这么个乐善好施的通胀妖怪呢? 我们不必对动画编剧太过苛责;在经济学界中,这种疏忽屡见不鲜。如今的中央银行家喜欢把自己描绘成与通胀做着不懈斗争的战士。他们想让我们相信,通胀是潜藏于经济体内部的永恒的威胁,我们需要一直保持警惕,有时甚至是极高的警惕。但通胀妖怪是从哪里来的,以及它为何不怀好意地撒钱,就没人去解释了。 通胀和有效市场假说 当我们开始为通货膨胀寻找一个解释时,就又一次邂逅了我们的老朋友有效市场假说。还记得第一章中引用的萨缪尔森的那段话吗?它说的是,市场是有效的,因为市场上有竞争。根据有效市场假说,供货商之间争夺顾客的竞争会自动地导致价格竞争,从而抑制通货膨胀。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这种说法再引申一点点,就很容易得出结论:通货紧缩或价格下跌才应该是世界的常态——竞争会激励生产商寻找更有效率的生产方法,使他们以低价生产产品,而随着时间推移,竞争的力量会保证低成本被传递到消费者那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永恒存在的应该是价格下跌,而不是通胀。 不管理论怎么说,毫无疑问,通胀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的经济体系之中。从个人角度,我还没碰到过一个愿意白给我钱的通胀妖怪,也没听说谁碰到过——虽然我很想遇见它。我也想不出任何已知的自由市场环节会孕育出一个通胀妖怪。这又是当今经济理论中一个显眼的漏洞:有效市场模型既解释不了通货膨胀,也解释不了中央银行,而这两个神秘事物很可能是互相关联的。 货币的历史 要捉住通胀妖怪、弄清它的来由,就需要了解一点货币的历史。不幸的是,多数货币史都把篇幅浪费在太平洋岛民交换贝壳、战俘买卖烟叶,或是波斯古钱的艺术价值这类细枝末节上了。这些东西作为历史来读倒也有趣,但对于理解今天的金融体系如何运转就帮助甚微了。因此,在下面一部分,我虚构了一篇货币的历史,来说明货币体系的演变、体系中的要素,以及通胀妖怪的由来。 实物交换 很久、很久以前,贸易是通过实物交换实现的。所有的商品都直接和其他商品交换。这可不是个理想的体系——要是你想把你的一只小鸡换成一块面包,而面包师傅偏偏只想要木柴,那你就卡了壳。你只能满集市打听:是不是有人手里有木柴,又恰好想换成小鸡。虽然这么不方便,我们却还是在这种易货方式下熬过了许多年。不用说,这不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 虽然经济增长可能不快,但金融不稳定的问题也不存在。所有的商品都是实时相互交换,没有金融手段,也就没有金融不稳定性。在易货贸易的经济体中并没有通胀妖怪的影子,也没人在集市上把宝贵的小鸡到处找人换。 黄金交换 大家都意识到易货贸易太费事之后,就出现了金融史上的首次巨大突破:在新的体系下,大家同意无论卖出什么,都接受黄金作为报酬。这种交易方式就允许人们用小鸡换黄金,再用黄金去换任何东西——面包师傅拿着黄金自然能换到他的木柴。 一旦黄金成为公认的交易工具,它也就不可避免地具备了储存价值的功效。如果某一季你恰巧拥有许多小鸡,你就可以把它们全换成金子。你可能只会花一部分金子去买面包,同时把剩下的金子收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金钱成为储存价值的工具就是通货膨胀与典型的金融不稳定性的开端。这一季你手里的小鸡太多了,其他卖鸡的人可能也一样。要是大家都在同一时间卖出同样的东西,可能就会有太多的小鸡追逐太少的金子,很快就会出现鸡价的下跌,或是金价的上涨——看你怎么说了。 黄金作为储存价值工具的这个第二职能一出现,我们就可以跨越时间传递需求。在黄金交换体系之下,肯定会出现通胀和通缩的循环,有时是某些商品,有时更普遍——后者多半与收成、战争、疫病等相关联。虽说这是循环,也就是价格涨了还会跌,但在长期会保持基本相同的水平。 到了这个时候,价格周期已经产生,但还没出现价格系统性上涨的势头,在集市上随便撒钱的通胀妖怪也还未曾露面。 金币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从黄金交换到金币的出现只是改良,还算不上革命。这里主要的进步在于:大家同意把金子分成同等重量、同样纯度、同一形状的小块。 钱币的发明使得贸易容易起来,也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就意味着交易量变大,于是携带和保存钱币开始成了问题。还出现了一种让人头疼的刮金问题,也就是有人把金子从钱币的边缘刮下来,再铸成更多的金币。这就是伪币的鼻祖。最后还是牛顿这样的聪明人才想出一个主意:在金币边缘铸上细细的线条,这样就比较容易发现金子是不是被刮掉了。 刮金子算是私人行为,而在国家方面,货币造假则以产业的规模进行。政府——尤其是那些陷入财政困境的政府——喜欢回收钱币,把它们熔掉,再铸成含金量低的更多钱币。个人的刮金私铸要判死刑,国家的熔金重铸则被称做货币政策,但二者造成的结果都是钱币数量相对于商品的增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不用说,重铸(也就是政府要求民众交出手里的钱币,再用价值较低的钱币去替换它们)不是什么受欢迎的行为。可对于政府来说,这样就凭空多生出了一堆堆的黄金,可以再把它们铸成货币放进自己的钱库里。 重铸或降低成色都会大大减少钱币的含金量,典型的通胀妖怪这时已经成形了。可是,重铸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政府也只是偶尔才干一次。一旦干了,就会突然有大量多余货币涌入经济系统,带来大幅的通胀。而价格一旦调整到与货币量相当的程度,就会停止上涨。 就算是政府进行了重铸,我们也还是看不到欧洲央行所描绘的通胀妖怪在满集市地撒钱。重铸生出的多余钱币是要用在政府想用的地方的,而不是在市场上白白送掉。牛顿负责过一次重铸,造成了通货膨胀。当时重铸的主要原因是英国正和欧洲打仗,财政赤字严重。通货膨胀与战争融资之间的关系今天仍存在。在此我们最关注的应该是税收和通胀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胀就代表着一种追溯税。 黄金储蓄银行 货币发展历程上的下一个巨大跨越则是储金证的发明。造假、刮金还有经济发展带来的货币交换量增大,都意味着金币越来越难处理了。每做一笔交易都得把金币数清、称好,还得检查真伪和成色。此外安全也是个问题——想想
本文档为【一本书读懂经济危机周期(库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61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8KB
软件:Word
页数:49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3-10-15
浏览量: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