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举报
开通vip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姓名:徐晓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劳动经济学 指导教师:谭克虎 20060301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变革、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我国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社 会现象,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高校与社会的关 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鉴于 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姓名:徐晓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劳动经济学 指导教师:谭克虎 20060301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变革、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我国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社 会现象,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高校与社会的关 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鉴于 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研究思路和方法。 论文的第二章是对就业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探讨。对就业和失业的 几个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联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进 行了界定。 论文的第三章对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为以下大学毕 业生的就业形势和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和框架。文章指出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就业压力将持续存在。文章分析了目前我 国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以及未来20年我国采取的可行性的就业战 略对策。 论文第四章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从 客观因素、高等教育自身的因素、大学毕业生的主体因素几个方面进 行了分析。 论文第五章对促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进行了论述。文章 首先对美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然后,结合 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政府、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自身等几个角度提 出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论文第六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 要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降低要求,同时要多 接触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需要。 关键词: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就业现状就业对策 ABSTRACT ABS’rRAcT Goingwiththetransformationofeconomy,thechangeof employmentmechanismandtheenlargedscale。f recruiting students,inrecentyears,theproblemsofgraduateemployment arebecomingsevereinourcountryandbecomingauniversal socialphenomenonina degree,andwhichisa comprehensive problemthatrelatestothereformanddevelopmentofhigher education,therelationshipofthecollegesandtheuniversities andthesociety,thebenefitsofrunninghighereducationand thesocialstability.Basedtheabovereasons,it’snecessary thatprobingintotheproblemsofgraduateemploymentinour countryfurther. Thefirstchaptermainlyintroducesthebackground,mean~ ing,processandmethodofthestuding. Thesecondcha口terprobesintotheessentialacademic problemsaboutemployment,whichdefinestherelatedconcepts aboutemploymentandunemployment,anddefinesemploymentand unemploymentofgraduatebasedontheactualityofChinese graduateemployment. Thethirdchapteranalyzesthegeneralsituationof employmentinourcountry,whichprovidesagreatbackgroundand frameandpointsout:thepressureofemploymentwillexistin a10ngtime.Thearticleanalyzesthemainproblemsourcountry encounteredatthepresenttimeandthestrategiesand countermeasuresofeⅢploymentwewilladoptinthefuturetwenty yearS· Inthefourthchapter,thearticleanalyzestheproblemsof graduateemploymenttheoretically,andanalyzesthereasons comedfromsociety,educationandthereasonsingraduates Lhenselves. ThefifthchaDterdissertatesthecountermeasuresin accF{1eratinggraduateemployment.Firstly,饥e article introducesandanalyzestherepresentativegraduateerrlployment ABSTRACT modelinseveralcountries.Secondly,combiningwithactuality inourcountry,put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ofaccelerating graduateemploymentfromtheanglesofgovernment,higher educationandgraduatesthemselfes. Final,theauthorsumsupthearticleinthesixedchapter andprovidessomemethodstosolvetheproblems,whichinclude changingidea,10weringdemandandputtinginpracCice. Keywords:employment:graduate Chinesegraduateemployment:the employment:theactualityof countermeasuresofemployment 绪论 的热点问题。 1.1.3社会背景 从劳动力供给的总体情况看,从1997年我国开始经历劳动年龄 人口的高蜂期,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大体在2000万以上,2003年 已经达到最高峰,之后虽开始下降,但2000万以上的基数将大约持 续至2008年。同时,当前的大学生就业还面临着由传统企业改制、 改革带来的工人下岗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的就业问 题。这种局面在相当长~段时期内不会有明显改变,宏观的就业形势 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毕业生就 业工作的压力和难度。面对这样的现状,许多人发出了大学生就业难 的呼声。大学生就业难,应该说是中国就业问题的一个侧面或缩影。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也在发生变化。大学生 的就业正在走向大众化。 就业“大众化”是与就业“精英化”相对应的。1长期以来,我国 高校的招生规模小,大学生的就业主要由政府统一安排——“统包统 分”,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都是“国家干部”身份,主要在国家机关及 企业机关的管理、技术等部门工作,也就是说在较高层次的“精英层 面”工作。就业岗位的精英化、社会的精英化评价、铸就了大学生以 “自信”为主的精英意识。笔者把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就业称之为“就 业精英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逐步走向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是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相吻合 的。具体来讲,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 ?? ?x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心理的影响,以及长期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下人们 对大学生的“准干部”身份的期望,使得整个社会,特别是大学生本 人及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特别是高校的招生、收费制度改革之 后,有些家庭是全家举债供孩子上大学,他们期望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或收益,更多地期望在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岗位就业。然而,这是不现 实的。因此,有些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大幅度扩招提出质疑,对孩子 接受高等教育的价值产生环疑。可以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来没有 像今天这样受到广大老百姓的重视,所以,必须重视并有效地促进大 学毕业生就业。2 j.2研究意义 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2.1理论意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人对产 品的需求,完全是人的欲望的反应,没有了欲望就不可能有需求,也 就没有组织和生产这种产品的必要。而产品的价值,与社会的需求程 度有关,或者说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有关,换句话说,产品的效用 (utility)决定产品的价值。人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如此,通过教育可 以使人在当前和未来获得某种满足(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因此, 就心甘情愿地以某种代价来换取这些满足。如果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 就业,那么个人就不能获得这种预期的满足,那么就影响到教育事业 的发展。 另外,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角度讲, 促进大学生就业和经济 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比 其他任何物质生产资料的投资所带来的收 ?? ?x 绪论 体现。所以,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保障教育投资收 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2.2实践意义 从实践上来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到毕业生自己、毕业 生的家庭和国家、社会等方方面面。 对于国家来说,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因为它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同时,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 稳定,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不安定,也将或多或少地引发整个社会的不 安定。 对于社会来说,因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所 需要的十分重要的人才来源,各事业单位能否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毕业 生,往往直接影响到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也常常 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自己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已经在一定程 度上成为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尺度”和标志。 而且由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所大学的学科 和专业结构,反映其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因此,毕 业生的就业也是反映高等学校本身学科和专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结 构是否合理的一个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成为高等学校调整本身 学科和专业的一个重要根据。 对于大学生本人和家长来说,就业问题直接与他们的利益联系在 一起。大学生通过就业,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大 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同时,对于大学生家长来说, 交费上大学,使他们必然会考虑到教育的投资收益问题,从国家统计 局的统计资料看,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第一位的目的一直是子女教 育:1996年,储蓄排第一位的目的是子女教育(42%):1999年,第一 位目的仍是子女教育(39.6%):2002年,第一位还是子女教育(36. 5%).教育被视为带来高回报的重要投资项目。所以,家长更加关注大 学生的就业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此广泛的关注,说明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人 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 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 的综合性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一步的研究 和探讨。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围绕着如何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介绍了一般 的就业理论、失业理论,然后分析了我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在此基础 上,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 其成因所在。最后,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实践的经验,系统的从政府、 高校、社会及学生本人等各个角度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自己 的看法。 a.研究目标 (1)了解和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的典型模式和经验 (2)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把握我国大学生 就业的现状和趋势 (3)为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决策参考 b.研究内容 为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本篇论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 内容: (1)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2)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透视 (3)对国外大学生就业的典型模式的引介 (4)探寻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 业 c.研究的重点、难点 绪论 重点在于把握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现状和趋势,探寻应对 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为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提供对 策、建议。研究的难点,在于提出对策的可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3。2研究方法 a.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认真研读 有关论著、资料,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析,使之运用于研究。 b.比较研究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即通过历史比较和国 际比较来把握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趋势。国际比较中主要采取了 分类比较的方法。即从政府、高校、社会等角度来比较。 c.现场观察法:亲自去人才市场、高校人才交流会、大型人才招 聘会观察大学生的应聘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招聘情况,从观察 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1就业的基本概念 2.1.1就业的一般含义及其拓展 在有关就业的著述中,一般对就业的传统界定是指劳动力与生产 资料相结合的形式,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或超过劳动年龄但有劳动能力 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岗位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 酬或经营收入的状态。3 时代发展到今天,“就业”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拓展, 就业的含义己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在趋向多元化。 所以,根据目前的现实情况,我们需要重新界定就业的含义。所 谓就业,就是指从事各类劳动获取合法劳动报酬或收入的活动。这一 定义的关键不在于就业或劳动的形式,也不在于劳动报酬由谁发放, 而在于所获得的收入是否合法。根据这一基本含义,大学毕业生就业 指的是,大学毕业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获取合法劳动报酬或收入 的活动。自我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由自己 决定并发放报酬的额度及形式,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应该受到鼓励。 自我就业,即自我创业,还可以称为自我雇佣。通俗地讲,就是 自己给自己“打工”。这里的“自己”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几个 人组成的“就业小组”。这时的生产资料可以是物化的,也可以是“非 物化”的,生产资料的界定已经变得模糊。比如家庭办公,在家里用 电脑搞程序设计,然后在网上销售等。在自我就业中,所有者、经营 者和劳动者三位一体。 彭穰王旭东:《就业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6月第l版,第2页 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1.2充分就业和不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概念始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充分就业,是指“在某 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社会上 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充分就业的核心是,在某一工资条件 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而并非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 作,即全面就业。也就是说,充分就业是指消除了非自愿失业的就业。 经过几十年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充分就业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 解。1995年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充分就业是指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劳 动年龄阶段男子和妇女能够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 的就业水平。因此,充分就业即是有工作意愿和工作能力的劳动力能 够实现其就业愿望的理想的就业状态,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仍然可能存 在着一定的失业率,但这时的失业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自愿失业和因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等原因造成的摩擦性失业。 不充分就业是与充分就业相反的状况,即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 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平Ⅱ用,被部分闲置的状况。不充分就业不等于失业, 是指劳动力利用不饱满的状态。不充分就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表面 上有工作岗位,但实际上工作任务不饱满的隐性失业情况:另一种是 有工作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人找不到工作的非自愿失业情况。前者是微 观层面上劳动者个人的不充分就业的情况,后者是宏观层面上社会劳 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不充分就业情况。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促进就业就是要使国内在劳动年龄内且有劳动意愿的人实现就业,使 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一般情况下,不充分就业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自愿失业,个人的就业期望4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宁愿选择失 业也不愿从事不太满意的就业:第二种情况是有工作能力和就业意 愿,但确实找不到工作的非自愿失业情况。每年教育部统计的毕业生 待业率中就反映了大学生不充分就业的情况。 4就业期望.指的是大学生对就业的岗位、地区、报酬、声望等的一种预期设想和希望。 9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2大学毕业生的失业与待业 以上是一般的失业情况。就失业的本质性内涵而言,儿有劳动能 力的适龄者有就业要求而未能参加社会劳动,不论其以前有无职业, 都应归之为失业。因此,国外一般将未及时找到工作的所谓待业青年 称之为“边际失业”。7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 一般都是人生的第一次就业,所以,笔者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 规定的统计截止日期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叫做“完全失业”:一 种是在规定的统计截止日期内,即在一定的期限内,没有找到工作的, 也就是国际上所说的“边际失业”,笔者把它叫做“大学生待业”。因 为教育部是每年的6月份统计初次就业率,把截止统计时间之前,没 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列为待业之中,这时待业的大学生再经过一段时 间的寻找,大部分是可以找到工作的。所以,讲“待业”更确切些。 大学毕业生待业主要有四种情况:结构性待业、摩擦性待业、体制性 待业和品味性待业。结构性待业,主要是毕业生供需双方结构不对称, 毕业生的质量不符合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使得某些类人才缺 乏,某些类人才过剩。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经济结构调整 的错位。摩擦性待业主要是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获得的信息不充分、 不及时,使毕业生丧失了就业机会: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毕业生获 得的信息不对称,以为还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待价而沽的自愿待业。 这主要是因为现行的毕业生就业模式与人才市场运作模式之间的反 差以及目前的就业管理体制决定的。体制性待业,是由于就业管理体 制和社会经济体制的限制造成的大学生不情愿的待业,比如说人事档 案制度、户籍制度、三大差别的工资福利制度等原因。品味性待业则 是由毕业生的表现8太差造成的待业。换句话说,就是毕业生品味太低 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所以,高等 失业。并且可接受的失业率与一个国家的民情与政 策相关。就业,作为跨世纪的难题,不但在发达国羹鋈i囊篓 羹鬟爨夔纛蠢霾萋萋墓。震鬟囊弄囊墓.瓤鍪囊鋈墓攫。塑谣囊餮。蠢 镛1版,第168页8毕业生的表现,包括以往在校生活中的综合表现和在求职 ?? ?x 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3与大学生就业/失业有关的基本概念的界定 此处主要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待业、待业率等概念做出界定。 大学毕业生:本文主要是指本、专科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但也会 适当地涉及一部分硕士研究生。 初次就业:是指毕业当年的6月1日前,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 签订就业协议或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初次就业率:是指教育部学生司根据各高校6月1日前上报的统 计数据获得的初次就业大学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 待业:指毕业前暂无落实工作单位,仍然需要继续寻找工作的毕 业生。 待业率:指毕业前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 例。 失业率:一般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即 失业人口 失业率 ×100% 劳动力人口 这里有必要对“劳动力人口”作一下解释,“一个社会的总人口 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劳动年龄人口,另一部分是非劳动年龄 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又可分为两部分: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而 劳动力人口由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组成。”即 失业率 失业人数 ×100% 失业人数十就业人数 根据中国的情况,通常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设定失业统计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 失业人数之和的比。计算公式为: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二 城镇从业人数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100%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城镇登记失业率里没有反映下岗、失业而未登记以及在城市里 寻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村户口劳动力的情况。 2.4涉及就业、失业的基本理论 2.4,1马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的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 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 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于劳动力供求关系而言是一个独立 变量。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减少了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群众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限制了资本总扩张,因而,劳动力的总供给不 可避免地超过资本增殖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产生相对过剩人口。马 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的理论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可能存在着 一种长期的总量性非自愿失业人口,为失业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重 大的课题。 马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 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带来的机器设备对劳动力的替代的状况,可以从 理论上部分地解释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况。 2.4.2凯恩斯的周期失业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一个信息不对称和未来不确定的社会里,价格向 量(包括工资)是呈刚性的,有效需求可能是不足的。如果有效需求 不足,商品市场萧条,企业就会通过解雇工人来对付产品滞销,从而 一部分工人就会被迫离开他们的供给曲线,成为非自愿失业者,这种 失业不能通过实际工资的变动而减少。必须提高总的有效需求,使商 品供大于求的状态消失,才有可能使劳动力市场重建充分就业均衡。 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的一个巨大功绩在于用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解释 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了总量性的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并系统地提出一套治理非自愿失 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基本缺陷在于这一理论只能解释在经济周期的 萧条阶段,有效需求旺盛时的非自愿失业现象不能作出合理解释。对 马克思提出的课题只作出了短期回答,而没有作出长期回答。 2.4.3现代新古典主义的自然失业模型 现代新古典经济学家在新古典充分就业模型的逻辑框架内来研 究失业问题,将失业成因归结为劳动力市场的功能障碍。依据新古典 就业模型,工资的自由浮动可以出请劳动力市场。失业的持续存在, 一定是劳动工资的下降遇到了市场力量以外的其他障碍因素。这些因 素引起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弗里德曼将这一类失业概括为自然 失业。在探讨自然失业的成因过程中,经济学家逐渐提出了许多失业 假说,如职业搜寻理论,隐含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理论,结构性失业理论,内部人一 外部人模型,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等。这些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劳动力 市场的不同障碍引致失业的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失业的政策主 张,极大地丰富了失业经济学的内容,对经济社会长期存在着的失 业现象作出了部分回答。 这一理论模型,对于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不是很健全的现实情 况,比较有借鉴意义,利用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现实存在的大学生结 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现象,并进一步找到解决的办法。 2.4.4刘易斯的隐性失业模型 刘易斯在对二元经济的传统经济部门进行分析的时候认为,在传 统经济部门劳动边际生产力很低,甚至是零或负数。但劳动者的工资 必须要能维持劳动者的最低生存,按这种价格提供的劳动超过对劳动 的需求,劳动的供给是无限的,表现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在劳 动力供求均衡点之外,尽管劳动的边际成本高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但在传统的经济部门中,劳动者都能直接与生产资料想结合,实现就 业,劳动者实际上是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刘易斯的隐性失业模型事实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已利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一个基于劳动边际生产力水 平的失业模型的雏形,为解析长期性总量性失业问题提供了一把钥 匙,为我们进一步对这一模型进行探讨提供了逻辑起点。 这种隐性失业模型,比较适合于解释我国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状 况,而大学生往往喜欢工作稳定,工资比较高的大型国有企业,这样 就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16 对我国就业制度及就业状况的一般分析 3.对我国就业制度及就业状况的一般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就业问题的整体研究。所以, 本章简要回顾一下我国就qk体制的改革历程,对我国就业的整体现状 和前景作下概括的分析。为以下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探讨提供一 个大的背景和框架。 我国的就业制度经伪r从'i1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到市场经 济下的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变化。 3.1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历程 3.1.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是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建立,到 20世纪60年代中期基本定型。其主要特点是以指令性计划为基石, 以统包统配为基本特征,以国家固定工为主体,以城镇为管理范围。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套就业制度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 是.其弊端也十分明显。 3.1.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 20世纪70年代,从解决大量返城知识青年就业问题入手,中国 就业制度进入改革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提山了“在政府统 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力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 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初步打开了就业管理体制改革的 大门。“统包统配”的计划就业管理制度被打破,劳动力市场开始发 育。社会劳动力可以通过个体、私营、外资、合资、乡镇、集体等多 种经济单位实现就业,在这些单位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也有了比较灵 活的方式。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妇项规定”中的《国有企业 活的方式。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四项规定”中的《国有企业 17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2我国政府促进社会就业的战略对策 针对这种形势,我国未来20年有效可行的战略对策包括:保持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调整经济结构、改善 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容量:加速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 开拓农村和农业内部的就业领域:发展多层次教育和培训,加强人力 资本投资,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逐步建立劳动 力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适合我国 国情的、具有激励就业和社会救济双重功能的失业保险制度:积极扩 大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来扩大就业。 10 总之,在我国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就业压力将持续存在。 关键是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的高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模式 转变为“双高”模式,即既有经济的高增长,也有就业的高增长模式, 所以,应把促进就业作为今后的核心目标之一。 10郭继严王永锡:《200l-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41页 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4。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23日报道,根据教育部估算数字: 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 预计37万人待业:2003年52万人待业;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 为79万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确实是一年比一年难,那么,到 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呢,是大学生太多了吗,还是另 有其他原因。 4.1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13亿总人口中,年龄在15~64岁的劳 动人口2002年底约8.9亿,2010年将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 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城镇现有 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积累剩余劳动力l-5亿以上。不 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都远远大于总需求。 在总量性矛盾没有缓解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又突 现出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保持着比较高的经济增长 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但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 代的平均O.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0.1左右,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 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高估也只有700万个左右。因此,我国现 有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布局中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 4.2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不足 应当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和进步。高校的办学条件有较大的改善,科研水平、科研开发能力和 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必须承认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相关问 题:高等教育结构仍不尽合理,单一的专科性高校尤其是单一的工科 高校占了很大比例:各高校专业设置重复性大:专科与本科高校的课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结构雷同,并偏重书本与理论,专科高校课程的技术性、操作性特 点不明显:大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与实验性、综合性、前沿性和适 用性等仍不突出:在教学活动中未能普遍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 精神和能力,等等。下面着重论述一下高校扩招、人才培养模式与就 业难的关系。 4.2.1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分析 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许多人对高校扩招提出了质疑。所以, 有必要把扩招和就业的关系再做论述。事实上,1999年国家最终决定 各高校实行扩招计划,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缓解当时社会失业 逐步上升的趋势,高考的独木桥让绝大多数考生无缘走进大学的校 门,手握着高中文凭,仍然要面临就业的压力。扩招不是造成就业压 力的根本原因,它只是推迟了就业压力的时间。中国的高等教育还要 继续大力发展,大学生的人数还要不断增加,但培养质量必须稳步提 高,过细的专业设置必须摒弃,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发展,以 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实际上,大学生失业只是人才相对过剩的表现,而不是绝对过剩, 高学历人才不是总量太多,而是指某些领域、某些地域的相对过剩。 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 太少。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2004年中国高校毛入学率超过 19%,而美国为82%,加拿大为102%(有一个人上两所以上大学的情 况),法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包括韩国,毛入学率50%以上, 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统计显示, 2000年,我国劳动者中大 学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仅为3.8l%,在职工人中高级技术 工人的比重也仅略超4%。这样的比重是远低于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工 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优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很不相适应。从教育 投资的角度来讲,中国人力资本的投资是远远不足的,低于同等发达 国家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 重,包括国家的和社会的都加在一起,比印度的还要低。所以说中国 高等教育的扩招是符合我国的特定发展阶段,也符合世界潮流的。现 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在出现的这种只要高等院校招生,就有人报名的现象,也说明了目前 我国的高校还是短缺的。 虽然大学生的总体数量不多,但结构不是很合理。从高校方面存 在的问题看,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加速,我国的产业结 构和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而我国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调整,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严重 滞后,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三年扩招后, 这一矛盾更为突出。直接对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从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上看,大学生喜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和沿海地区就业,但这些城市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所以表现出“人 才过剩”的表象,而在广大的农村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大量 的人才去发展乡镇企业,搞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农产品的深 加工贸易,但是,人才进不来,即使进得来,也留不住。所以大学生 失业属于新古典就业理论里的自然失业中的“结构性失业”。 4.2.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 我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刚刚达到从精英化阶段迈向大众化教 育阶段的最低线,全社会对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还缺乏深刻的 认识。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还不能适 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 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 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一种简要组合, 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途径、教学运 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律。“ 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来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都有不同的定位。现行的高等教育还在一定程度 上,过分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基于工业化的干部培养管理模式的高等 车V11贵郡国良李楚住:t高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广州文学学报一舅ll卷r2002年第 期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育是严格按照工程师、技术员的数量与规格培养的,高等学校大都 是服务于一定部门,专业设置都是围绕着本部门现有生产规模与产品 设计的。这样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的方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我国 的高等教育的类型和专业设置绝大部分是面向第二产业的。而服务于 咀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社会服务业) 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简陋、教育 理念落后等情况。然而当前我国的第三产业正在大力发展,需要大量 的相关人才。正是因为这种培养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错位,所以, 大学生就业时就会出现结构性的困难。 从专业设置来看,高等院校没有适应新的要求,真正依据市场对 人才的不同需求做出根本性的调整,即使设置了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 专业,但都非常仓促,甚至有些专业是受利益驱动,不顾师资条件、 教学条件,一哄而上地设置,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真正满足社 会的需要,培养了相当一部分低素质的人才。竞争的优胜劣汰,使那 些素质较低的学生被淘汰,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新的“结构性困难”。 这和高校缺乏社会人才的长远性预测,专业设计缺乏需求论证,盲目 性比较大,也有一定的关系,大量高校还没有把招生和就业统筹起来 考虑。 大学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特点,即:重理论, 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化,轻综合。“文理之 间缺少互通,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基础偏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 普遍缺乏。比如,高校学生的实习,一是,存在着量的不足,从调查 中可以知道,大部分同学感到实习的时间和机会不充分。大学四年, 实习的时间一般在2—3个月之间,所学知识并没有好好地在实践中予 以消化和深化。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学生,实习的机会和时间更少。二 是,存在着质的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视“实习”为走过场,为了完 成规定的学分,而并没有把实习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这样难免会出 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指责与抱怨”: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12邓晓春:《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2 期 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4.2.3高校的定位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 根据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培养大规模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 动者是十分急需的。所以,高等教育不能只注重学历化,而忽略了技 能化,学历教育与高级职业教育要相统一。教育应适应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客观要求,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有合理的定位和规划。这样才 能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其自身的目标和定位。比如,高等职业教育 必须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因此,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生 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能力强。 但是很多职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甚至是过时的:教材建设更不 上:课程安排不恰当,学生实践的时间不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 等。从大职教系统来说,存在课程专业重复设置,资源浪费又不能突 出各校的办学特色的问题。 4.2.4高校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 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 在: a,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 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 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 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 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 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 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卢使:《全球背景下我国青年失业问题厘对策之研究》,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 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 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 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 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 转变,因此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c.在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上: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 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 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由于忙于应付 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 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f,就业指导人 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 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4.3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大学生心理预期往往偏高,其就业期望与现实需求存在反差。 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薪金, 55.6%的毕业生期望在2000元以上;对于就业地区,97.2%的学生选 择jB京、上海、广州、深圳及东部沿海地区;对于就业单位类型,选 择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国”字号单位的总比重高达60.7%。 但就薪金来说,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3年6 月调查,2003年北京市大学生实际入职薪酬水平为1568元,这与大 学生们的预期相去甚远。这一数据还表明:高校毕业生一般不愿意到 西部欠发达地区,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就业, 大多数偏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偏好工资高的外资或 合资企业、比较稳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而这些 地区和单位都已人满为患。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非常重要的主观 原因。 种种客观因素和大学生的主体因素结合在一起,造成了当前大学 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现状。从根本上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 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 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很有 帮助。就业指导中心还非常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收集、 整理的就业信息都要输入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此外,中心每年还 要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并负责接待雇主来校 对毕业生进行面试。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成功率通常高于其他渠道。 一个成功的就业指导办往往与各大企业、公司或政府机构的人力 资源部门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也善于向一些潜在的用人单位推荐本校 学生。出色的学校还善于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不 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例如,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几年前发现, 发展中的弗吉尼亚生物技术产业需要一大批动手能力强的生物工程 专业学生,便在成立生物工程学院的时候将化学、生物、计算机3个 学科的师资力量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专业背景,注重实验能力, 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5.2实施系统工程,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它涉及国家政策、高等教育、用人 单位及学生本人等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论文就以下 重要因素进行分析。 5.2.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a.以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采取 各种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 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 (1)应当将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从“增长优先”转变为“就业优 先”。增长和就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同方向变动的。但当二者发生冲 突时,增长就要让位于就业。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是根本。 促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分析 只有形成新的产业,才能产生新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 业难问题。国家应该开辟扶持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比如软件业。 (2)加快用人制度改革,促进用人单位形成用人的选优机制。大 学生就业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与用人单位的体制有关。新增岗位毕竟有 限,人员流动又极为缓慢,机关事业单位尤为如此。这就使得用人单 位拿不出岗位来吸收大学毕业生。如果让市场机制充分作用,现在高 校、政府和科研机构中的许多管理岗位将由更多的大学生来承担。因 此,要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结构调整目标和计划,建立人员 能进能出的良性流动机制,拆除用人制度上的壁垒。因此,应当深化 并加快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使信息对大学毕业生能 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虽然各部门都有相关的信息统计或预测,但由于 太过笼统且各自为政,所以对大学生就业没有实际意义,毕业生只能 通过频繁跑招聘会来获取详细有效的就业信息。所以,笔者建议,~ 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及教育部门等要联合编制信息,把 职业情况、学校专业情况、计划招聘人数和就业需求人数等相关信息 对应起来:二是完善地区性的信息资料,而且“越具体越好”,因为全 国性信息无论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都没有多少意义,而地区性的就业 综合信息资料“非常有用”。有关部门今后应开设更多的专业性市场, 加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迸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 (4)要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把大学生就业服务纳 入法制化的轨道,要把法制的约束与国家政策指导的有效性相结合,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为学生的就业 ?? ?x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应的法律法规,维护毕业生的利益。 (5)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 道,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给国家创造了财 富。当然,自主创业是一种新兴的就业形式,它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扶 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社会的方方面面理应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各 种有利条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创办更多的经济实体,如北 京海淀区由大学毕业生创办的民营经济实体已经形成气候。一个学生 创业可以带动一批学生就业。 (6)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从长远来讲,入户限制迟早要取消,彻底改革户籍制度,是我国 经济持续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户籍改革彻底拆除分隔地区 和城乡的“户籍围墙”,形成人人平等、公平竞争、尊重个人选择的 市场运行机制。但目前取消户口指标限制并不现实。户籍制度改革的 一个重点就是剥离户口上的附加功能。政府要通过逐渐淡化户口的功 能来达到取消户口的目的。 b.促进就业体制创新 ?? ?x 促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分析 应该尽快地享受到失业登记、临时救助、创业贷款、创业减免税等普 遍性的优惠政策。 (3)广泛协作的机制。建立高校协作、校企协作、政府间的协作、 研究机构和政府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完善的缓冲机制。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应该特别关注和重视。 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缓冲 的“人才储备中心”、“就业驿站”等。 c.促进大学毕业生选择中小型企业、西部、农村和基层就业 200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 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是就业工作市场机制基本建立的一个标志性文 件,文件提出了一个就业的导向,那就是到中小型企业、西部、农村 和基层去,这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鼓励学生到 中小型企业、西部、农村和基层去就业,还需要政府的鼓励措施来进 行引导和“制度刺激”。因为学校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制度的 保障,这样到中小型企业、西部、农村和基层去就业才能够真正落到 实处去。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在中小型企业就业,建议政府和有关方面 就此制定专项政策: (1)在省级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筹、协调下,市、县(区) 政府的就业指导中心在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举办中小企业专场招聘 会,或向高校发布中小型企业招聘文件或公告。 (2)与中小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的毕业生的户口、档案暂时挂靠 省级(或地市级)人才交流中心,在就业合同期限满后,它们随此类人 员的就业去向流动。若此类人员随后无业、失业了,其户口与档案则 由他们的户口迁出地的县级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3)规定此类大学毕业生的年均工资起始标准(不含应由企业缴 纳的“四金”),它应略高于在乡镇任教的教师年均收入,这与就业 风险相一致:并规定必须在聘用合同中列入由企业提供廉租或免租金 的经济住房。 (5)对此类中小企业,根据聘用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规定统一减 免适当的不同比例的某些项目的缴税。 要大力宣传在上述方面的先进企业、取得充分发展的大学毕业生 等典型经验。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部地区的当地政府也要主动、及时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联系, 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和优惠政策,让想去西部的同学有个了解西部的窗 口。好多想去西部的同学并不知道从哪里了解有关信息,所以,虽有 满腔西部热情,却因信息不充分、不及时而不能实现。同时,要在观 念上、制度上尽可能地为去西部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能施展才华的平 台。 5.2.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长期以来,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互动,也是导致毕业生
本文档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463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管理学
上传时间:2013-11-13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