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举报
开通vip

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1月第33卷第1期CJI'fWM,January 2013,Vo1.33,No.1 学术探 讨 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陈海彬’ 程海波 卢 伟。 周红光 ,。 吴勉华 · 119- 摘要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统一的最佳形式。本文通过论述系统生 物学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出系统生物学将可能解读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系统生物学使 西医从整体的方面去认识人体及疾病成为可能,认为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关键词 系统...

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1月第33卷第1期CJI'fWM,January 2013,Vo1.33,No.1 学术探 讨 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陈海彬’ 程海波 卢 伟。 周红光 ,。 吴勉华 · 119- 摘要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统一的最佳形式。本文通过论述系统生 物学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出系统生物学将可能解读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系统生物学使 西医从整体的方面去认识人体及疾病成为可能,认为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中西医结合 Systems Biology Is a Bridg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EN Hai— bin’ , CHENG Hai·bo ,LU Wei。 , ZHOU Hong—guang ,and WU Mian.hua 7 Animal Experiment Center,Department of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46),China 2 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 jing(210046),China;3 Tumor Department,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 nese Medicine,Nanjing(210029),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CM)and Western medicine(WM)iS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and it iS the best f0rm for unifying systems theory and reductionism.1n this paper,systems bi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edical research were discussed.The authors put for· ward that systems biology may possibly interpret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complex theoretic sys- tems of CM,which will make WM to well know the human body and disease.We hold that systems biology is a bridge of integrated CM and W M. KEYWORDS systems biology;the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ateria medica;in— tegration of tra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中西医结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实践,取得 了可喜的进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目前中西医结 合主要还是局部经验的结合而无理论上的结合,临床 实践中,依赖于中医、西医基础理论体系并协指导,用 中医、西医的理论各自诊断一次疾病,把两者的治疗合 在一起,表现为两种医学体系的简单组合,未能打破中 医、西医各自的局限性而真正融会贯通起来 j¨。“病 证结合”模式的运用正是这种双重指导的体现,但同 时它们各 自的缺陷在指导上所引起的失误和思维模式 基金项 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No.30973742,C190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 目(No.81102563);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No.81273717);教育部博士点博导类基金资助项 目(No. 20113237110001);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江苏省名老中医专家学术 经验继承专项研究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资助项目(No.SC200943) 作者单位:1.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动物实验中心(南京 210046); 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46);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 属医院肿瘤内科(南京 210029) 通 讯 作 者:周 红 光,TeI:13801586212,E—mail:zhouhong— guang2288@163.com 的混乱,又极大地阻碍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学 和西医学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揭示人体及疾病的本质, 为人类健康作出了贡献。中医学在整体表征上有优 势,但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阐释,西医学在局部特征描 述上有优势,但还需加上整体表征模式,从系统的方面 去认识人体及疾病。系统生物学的出现,为中医学与 西医学相互突破各自固有思维模式的局限,走向医学 理论的高度完善提供了契机。 1 中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1.1 中西医结合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唯一模 式 医学的目的是为公众的健康服务,同时为社会需 求和繁荣作贡献,医学的使命是有效防病治病并提高 人们的生活质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分为经验医学时 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整体医学(系统医学)时代三个阶 段。为适应医学时代发展的特点,出现神灵主义医学 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 模式和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五种医学模式。现 今处于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 1月第 33卷第 1期 CJI'rWM,January 2013,Vo1.33,No.1 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两个时代、两种 模式并存 2 J。目前,世界上具有较完整理论体系的医 学只有中医学、西医学两种,它们在各自的理论体系的 指导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世界医学的进步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是在 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朴素的系统学科 ,主 要采用系统论的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注重整体,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方法不 足;西医学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是依托数理、生物学 知识为基础的重视微观基础的一门学科,主要采用还 原论的研究方法,分析方法为其优点,但整体综合不 足 J。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时代、生物医学模式 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成功过渡的必要条件是 整体与局部并重、综合与分析并重、经验与实验并重。 中医、西医由于研究方法的固有缺点造成了两种医学 理论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都不足以完全代表现代及未 来医学发展的模式。中西医结合恰是一门汲取中医、 西医两者之长,将之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 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系统医学,中西医结合代 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唯 一 模式。 1.2 临床疗效决定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与必然 性 目前,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多个领域中广泛应用,取 得了很好的疗效。王宝恩等 在慢性乙肝抗肝纤维 化的临床研究中,以中药861合剂与抗病毒西药阿德 福韦酯合用,使肝纤维化S 4期(早期肝硬化)的逆转 率达 48.28%,显著优于单用 861合剂 (逆转率 14.00%)或单用阿德福韦酯(逆转率27.27%)的疗 效,解决了肝纤维化难以逆转这一医学难题,成为应用 中西医结合医学治疗疑难重症的成功范例;在重症感 染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 ultiple organ dys— function syndrome,MODS)的抢救中,采用西医药 抗感染、抗休克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对于 持续高热(实热证)、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瘀证)、胃肠 道屏障、动力损伤(腑气不通证),则给予中医药治疗, 使 MODS生存率达71.6%,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生 存率也达到58.6%,显著提高了临床抢救的成功率, 是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又一成功实例 J。按血瘀证论 治,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加活血化瘀中药,在防治经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内皮保护、梗死后 血管新生等方面都有较好疗效。。 ;以屠呦呦研究员为 代表的中西医结合团队,研究青蒿素治疗耐药恶性疟 疾,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挽救了全球特别 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获得了201 1年度 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北京朝阳医院、东直门医院等 国内1 1家医院的专家组成的课题组采用我国传统治 疗“热病”的方法应对甲型 H1 N1流感,以现代科学方 法验证了中药有效性的前瞻性、非设盲、随机对照试 验,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人类应对 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高 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 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主要治疗措施, HAART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病毒载量,但存在药物 不良反应大、依从性低、耐药率高等诸多问题。由于 HAART的局限性,仅靠抗病毒疗法难以实现 HIV感 染者病情长期稳定和最终根除病毒及感染细胞的目 的。中医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国内学者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 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疗效比单用西药好, HAART联合抗 HIV中药,可降低耐药性产生,中西医 结合治疗艾滋病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势⋯。 在急腹症的非手术治疗中,西医诊疗常规配合中 药口服、灌肠、外敷、针刺等多种手段被证实可显著提 高临床疗效;在骨关节病治疗方面,中医微创治疗技 术如骨折时采用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等,在现代影 像设备与图像技术提供的可视化技术辅助下,可避免 手术带来的新创伤,减低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单用西 药或中药均无理想疗效的 IgA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 治疗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肿瘤的扶正固本与放/化疗 结合,可缩短疗程并提高了生活质量 J⋯⋯,以上俱 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成功体现。大量I临床实践证明, 中西医结合能充分发挥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各 自的优 势和特长,中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应用取得了单纯中 医或西医所不具有的叠加疗效,具有强大的临床优势 和社会需求。临床疗效决定中西医结合存在的必要性 与必然性。 2 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2.1 系统生物学将可能解读中医药复杂理论体 系的科学内涵 系统生物学概念于 1999年由美国科 学院院士 Leroy Hood提出,是指对一个生物系统中 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代谢物等)的构 成及其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 究。系统生物学认为生物系统具有 “整体、层次、整 合、动态”的特点,生物机体内存在通过层次之间、网 络之问、系统之间的整合和联系建立的无数个大小网 络,而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整合和传递使基因或蛋白 质产生出最终的生物学功能。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侧重 于系统水平,其研究体现为对基因、细胞、组织、器官一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 1月第33卷第 1期 CJITWM,January 2013,Vo1.33,No.1 直到生物体的各局部信息的整合及模拟,强调相互作 用所涌现出的动力学及属性,专注于系统的突现性规 律、突现性行为和新的功能。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 研究为特征,其认识生物的观点是从局部观走向整体 观,同时重视各系统之间关系协调的一种大科学。中 医药理论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最具特色的就是 “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这些与系统生物学的 研究思路不谋而合。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复杂理论体 系有诸多相似之处,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促使我们与化 学信息学、药学等研究结合,从整体上、系统上和信息 水平上阐明中医药理论,在信息水平上建立中药药效 评估和中药材质量控制体系评价平台,实现数据基础 之上的中医药现代化。因此,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将 可能解读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目前,系 统生物学已应用于中医药各个领域的研究。 2.1.1 系统生物学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 用 《黄帝内经》时代的医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社会长 期的观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人与自 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的大整体系统,形成系统生物学 雏形思想。赵明芬等 提出把《黄帝内经》的天人相 应,人与社会相应的大系统观,与现代代谢组学、蛋白 质组学、基因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思想相结合进行研究, 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心理、情绪变化对细胞、组织、蛋 白质、基因、代谢、免疫等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人类 进化、生老病死的规律,对疾病的预测、预防控制、诊 断、治疗做更大的贡献。 证候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核心,证候复杂性决 定了简单还原论方法难以阐明其科学内涵。基因组 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展示生命一般过程的同时 也注重个体差异,各组学在生命研究中对象不同、各有 侧重,组学联用可以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更切合证候 研究的需要,从而完整阐释证候本质。王颖等 。¨。提出 以代谢组学为技术手段,以病证结合的方式对脏腑虚 证进行研究,重视相关证候之间的比较研究,从临床病 例和动物模型2个层次开展研究 ,将有助于明确脏腑 虚证的本质,构建具有实用价值的证候诊断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并最 终实现中医证候的现代化。简维雄等 提出以系统 生物学系统性思维为研究思想,以系统生物学研究方 法为技术支持,建立生物体表型变化与多层面、多角度 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联系的研究。利用现阶段所有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研究成果,同时面对临床收集的 复杂信息,以及实验室得到的海量信息,通过数理学、 计算机学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进行高效、快速的信息 提炼,提高中医学经验知识的发展效率,以期解开心血 · 121· 瘀阻证的生物学秘密。吕凌等 纠采用蛋白质组学技 术研究脾气虚证大鼠回肠组织蛋白的差异性表达,发 现脾气虚证的发生与白蛋白、胰蛋白酶和 GRP78表 达异常有密切关系,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为脾气虚则气 血生化乏源,致血浆中白蛋白合成下降,血浆的胶体渗 透压随之下降,引起胰腺微循环血流量下降和内质网 应激性反应,从而激发胰蛋白酶和 GRP78表达上调, 提示临床上可通过调节以上 3种蛋白的异常表达来进 行脾气虚证的治疗。 病机作为中医药学理论的灵魂,是中医传承、创 新、发展的突破口L13 J。中医病机的多样性与蛋白质组 表达的差异性都是机体即时性功能状态的反映,蛋白 质的多样性和分子间的复杂网络关系与中医病机复杂 多样性和开放式网络的特点有诸多相似之处,利用蛋 白质组学技术和方法,以中医优势病种为主要突破口, 以病机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疗效确切的经方、验方为干 预手段,通过提取不同疾病同一病机患者尿液、血清或 组织,进行蛋白质分离,质谱鉴定分析,比较差异蛋白 质谱,找出不同疾病同一病机的微观特异性;亦可通过 比较研究同一疾病不同病机患者的蛋白质表达图谱, 分析各蛋白质的变化 ,发现可能与中医病机及相关方 药作用相关的差异蛋白质谱,对其中表达差异明显的 功能蛋白,采用 PCR精确定量,同时将蛋白质组学研 究与特定信号通路的聚焦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分析相 关蛋白质谱在不同状态下时、空、量效方面的变化,从 整体的角度分析病机与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 成分、表达水平及修饰状态的关系,通过蛋白质芯片整 体表征和重点蛋白精确分析获得与病机密切相关的功 能蛋白网络及相关蛋白标志物,建立病机一蛋白质表 达谱,将可能在分子水平从蛋白质调控网络层次诠释 中医病机理论的本质和科学内涵,提高其科学价值和 应用价值⋯ 。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 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研究证实肺与大肠存在某种 物质及功能的联系,认为肺与大肠有共同的发育学基 础,相互影响的气体排泄途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 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系统均参与了肺肠相关的物质 基础,但其生理及病理的功能关系上尚存在模糊性。 刘萍等 提出从系统生物学角度阐明“肺与大肠相表 里”的代谢组学变化 ,为肺与大肠表里关系寻求物质 基础和科学内涵,是具有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的探索 性工作。“肾主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 沈 白尹等 。 采用基因组学方法建立量化肾虚证程度 的数学模型,并观察到补肾药淫羊藿可使老年状态基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 1月第33卷第1期 CJITWM,January 2013,Vo1.33,No.1 因表达向年轻化靠近,证明了该模型能对干预因素进 行系统评价和定量判断。吴斌等 ¨采用代谢组技术 观察生理性肾虚过程中尿液代谢物的特征性变化和淫 羊藿总黄酮的干预作用,发现生理性肾虚证和丙酮酸 盐代谢、氧化磷酸化代谢等多个代谢途径相关,补肾改 善了部分代谢途径。基于衰老是生理性肾虚的观点, 董杨等 引提出,老年性耳聋是由于听觉系统衰老而产 生的一种退行性疾病,也是机体衰老表现的一部分,老 年性耳聋可以看作是一种肾虚耳聋的模型,结合肾本 质的研究进展和思路,充分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探讨 老年性耳聋与中医肾虚的相关性及其物质基础,将为 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提供崭新的内 容,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中医肾虚的研究得到了 进一步的深入。 2.1.2 系统生物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 是大 自然赐予人类的无价瑰宝,中药复方是在“辨证 立法“的基础上,依据中医“七情合和”的基本用药原 则,“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的用药理念, 按照君、臣、佐、使关系配伍形成的“有制之师”。“君 臣佐使”、“升降浮沉”等理论凝聚着历史的智慧,但却 不能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诠释清楚。中药现代化的科学 实践表明,单纯分析还原的研究方法难以解读中药复 杂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系统生物学能够从整体 角度反映生物体的功能水平,这与中药治病的整体观 相一致,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对认识中药的 整体药效作用、中药活性成分、中药毒副作用等都具有 重要的科学意义,系统生物学在中药研究中已取得不 少令人振奋的成果。陈竺课题组采用蛋白质组学方 法,较完美地诠释了中药复方黄黛片“君臣佐使”配伍 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 性白血病多靶点协同作用的机制 。。。基因组学以基 因芯片为核心技术,能针对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作 用特点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 。侯丽颖等 纠通过分 析比较蛋白质组学在肝癌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在新药研 究中的作用,探讨其在揭示中药干预原发性肝癌的机 制的思路,认为比较蛋白质组学有别于以往筛选疾病 治疗前后比较“有效”(靶点)蛋白的方法,采用逆向思 维模式,锁定筛选相对“无效”(非靶点)的候选蛋白, 以新的视角揭示中药方剂“不能治愈”和“能够治疗” 肝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发现肿瘤的“逃逸”蛋白 机制。陈天池等 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 鼠人 胃癌 MKN-45皮下移植瘤模型血清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找到 25个差异表达蛋 白点,12个表达上调,13个表达下调。与模型组比 较,干预组中找到 19个差异表达蛋白点,14个表达上 调,5个表达下调。3组间比较共找到差异表达蛋白 点9个,与正常组比较,在模型组中表达上调、在干预 组表达回调至正常组水平的 3个,最终鉴定为结合珠 蛋白、泛素蛋白连接酶、组蛋白甲基转移酶;与正常组 比较,在模型组中表达下调、在干预组表达回复至正常 组水平的6个,其中 3个鉴定为载脂蛋白 A1、过氧化 物酶 1、超氧化物歧化酶。得出消痰散结方对载脂蛋 白A1、过氧化物酶1等功能蛋白表达的综合性调节 可能是其发挥抗胃癌作用的重要机制。 作用于单靶点的高选择性配体药物分子在治疗多 基因疾病及影响多个组织或细胞的疾病,如肿瘤、糖尿 病、艾滋病等时常难达到预期效果或毒性很大,“多效 药片(polypil1)”,即“多组分、多靶点”的药物疗效超 过单一靶点药物疗效的总和的药物成为新药研发的重 点。中药治病正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产生 整合调节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是天然的多效药片。生 脉散是有效经方,相关研究确定了生脉散有 18种血 中移行成分 ,但这些血中移行成分的分子靶标是哪 些?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出最终的 生理活性?单纯分析还原的方法难以解答这些焦点问 题。朱艳芳等 应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生 脉散的分子靶标 ,结果发现生脉散的血中移行成分在 体内有广泛的分子靶标群,这是其良好临床疗效的基 石。同时发现五味子有 10个血中移行成分,人参有4 个血中移行成分,人参与55个基因相关,五味子与 1 个基因相关,没有基因与麦冬相关。人参的4种血中 移行成分不但可直接作用于实验证实的靶标,还能影 响相关靶标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五味子的 10种 血中移行成分只能通过影响相关靶标而发挥间接的治 疗作用。本研究为生脉散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 有用的线索,为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参考。中 药安全性问题是中药国际化的主要障碍之一,代谢组 学因其高通量及灵敏度和特异性上的优势,已经成为 阐明药物毒性及安全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I2 。 刘潇潇等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参 芪扶正注射液中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并对其来源进 行了初步探讨,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为进 一 步评价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提供了参考。中药谱效 关系是当前中药研究的前沿课题 ,其在中药质量控制 和疗效评价中起重要作用。谱效关系研究方法中,药 效评价方法及其与化学指纹图谱的联系是必须解决的 关键问题之一。现行药理学评价指标多是总体宏观指 标,与化学指纹图谱数学关联度不高。系统化学生物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1月第33卷第1期 CJITVVM,January 2013,Vo1.33,No.1 学属于系统生物学的的前沿科学,系统化学生物学研 究对象及内容和中药谱效关系结合紧密,而系统化学 生物学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对生物大分子的调控作用即 体现为药效,化学信息学和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为精确 表述它们的关系拓宽了思路。将系统化学生物学方法 运用到中药谱效关系研究中,为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 开辟广阔的天地 。 2.2 系统生物学使西医从整体的方面去认识人 体及疾病成为可能 1 953年沃森和克里克 DNA双 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标志着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分子 生物学时代,20世纪是分子生物学的世纪,分子生物 学采取还原论的方法,还原论认为整体乃部分之和,整 体可分解为各个局部来认识。还原论的方法是科学研 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西医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科研道 路,促进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 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形成和发展。还原论者对人的 认识即对人体不同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 因的认识过程,将生命现象分解为一条条的代谢途径, 一 个个的生理周期,从单个的代谢途径或生命现象出 发寻找基因和表型之间的关系,认为了解生命之谜的 钥匙就在于基因,几乎生命的每一种现象都可以从基 因水平得到解释,希望从具体的基因、蛋白出发解释生 命现象的本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基因到蛋白再 到表型路线的日益清晰,决定与还原的脉络及其限度 的逐渐明朗化,人们却越来越发现从基因确定表型的 路线是走不通的,因为从基因到生物表型是一个极其 复杂的开发历程,单靠分析、分解的研究远远不能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正如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所说 : “当我对生命中各个分子都了解清楚时,我对生物的 整体图像反而模糊了。”以单个基因、单个代谢途径或 单个生命现象为对象进行的研究不可能为我们提供足 够的资料以达成对人体及疾病整体的认识。 系统生物学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生物不是作 为孤立的很多部分而是作为整体系统来定量研究。系 统生物学包含两个基本概念即涌现性和层次性,涌现 性指在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中,较高层次的某些新 特性是由较低层次事物的相互作用激发、提升而涌现 (或突现)出来,一旦较高层次还原为较低层次,这些 在较高层次涌现出来的新特性就不复存在。系统生物 学认为,单靠生物的分子结构无法解释生物的所有属 性和行为,因为在一个整体内,各种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会涌现出组分本身所不具有的新的属性和功能,出现 了整体本身所独有的运动规律。生命活动是整个生物 大分子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孤立、零散的单个分子是 · 123- 无从发挥作用的。正如一只死猫和一只活猫的区别在 于,死猫是其各种组成成分的一个集合体,活猫则是由 整合了这些组成成分的一个系统所涌现出的行为。人 是最典型的系统,对人和疾病的考察与调节应当遵循 系统规律。系统生物学借助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方 法,研究功能生命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系统行为、相 互联系以及动力学特性,使我们全息地了解复杂生命 系统中所有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因此,系 统生物学使西医从整体的方面去认识人体及疾病成为 可能。 3 展望 中医学采用系统论研究方法,它只能是从整体层 面上把握,而在微观层次上没有深入的研究,其理论不 可能包括生命科学的全部;西医学采用还原论研究方 法,研究重点是实体的物质结构(器官、组织、分子、蛋 白质、基因等)和由物质结构决定的功能,而对无法客 观衡量的相互关系(器官、组织、细胞、基因等之间)和 由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功能是很难深入研究的。两种医 学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综合的诊疗思维和方法在医学 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药理学是生命科学发展到系统生物学阶段的 产物,代表了现代生物医药研究的全新理念和模式,使 以“一个药物,一个靶标,一种疾病 (one drug,one target,one disease)”为主导的传统新药研发理念 产生了革命性转变,对认识药物及发现药物的理念、策 略和方法具有深刻影响 。系统生物学还促进了组 合药物的发展,组合药物的产生是人体复杂生命系统 以及多致病机制的客观要求,其融合了中、西药物的优 势特征,是现代药物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广阔的开发和 应用前景,系统生物学为组合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提供 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_3。。。网络药理学、组合药 物都是在系统生物学驱动下产生,表明中西医结合正 在逐步发展,但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著名科技史专 家李约瑟先生的研究表明,西方科技对中国古代科技 融通的速度和进程,与各学科研究对象的有机程度相 关,有机程度越高,统一的速度越慢,“某一门学科越 复杂,就越难实现东西方的统一” 。中西医结合正 朝着医学融合的方向发展 ,必将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促进人类自然和谐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王婷婷_中西医结合为何这么难——临床中西医专家谈 中西医结合[J].首都医药,2012,7(13):9—11. [2] 陈凯先,陆金根,郭修田.中西医结合发展思考[J].中国 · l2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 1月第 33卷第 1期CJITWM,January 2013,Vo1 33,No.1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6):492—494. 余占海,赵健雄.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一点认 识和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8): 749—752. 王宝恩,韩玉冲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J].首都医科 大学学报 ,2009,30(1):8—10. 张淑文,王宝恩_中医药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感染性多脏 器功能 不全 患者 225例 临床 观察 [J].中医 杂志, 2001,42(1):25—27. 陈可冀,刘弱.稳定性冠心病:PCI还是药物治疗的选 择——一项新的Meta分析结果的启示[J].中国中西 医结合杂志,2012,32(5):583—584. 王丹妮.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反思[J].中国中西医 结合杂志,2012,32(2):269—271. 崔永强,周冰,陈荠,等.结合医学在医院的临床实践及 发展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 115—118. 赵明芬,安冬青,郑静.论《黄帝内经》中的系统生物学 思想及其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 1517—1519. 王颖,郑小伟.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脏腑虚证本质研究 设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1, 26(9):2036—2038. 简维雄,袁肇凯.心血瘀阻证研究思路探讨[J]_中国中 西医结合杂志,2012,32(2):272—277 吕凌,贾连群,马巍,等.脾气虚证大鼠回肠组织蛋白质 差异性表达 的实验研究 [J].中国中西 医结合杂志, 2012,32(5):685—688. 周学平,叶放 ,郭立中,等.以病机为核心构建中医辨证 论治新体系——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学术思想探讨 [J].中医杂志,2011,52(18):1531—1534. 周红光,陈海彬,周学平,等.蛋白质组学是中医病机研 究的重要技术平台[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32(7):990—993. 刘萍,程静,陈刚,等.应用代谢组学研究“肺与大肠相表 里”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 (3):428—430. 沈自尹,张新民,林伟,等.基于基因表达谱数据建立。肾 虚证量化数学模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28(2):131—134. 吴斌,沈自尹,王丽丽,等应用核磁共振代谢组技术研究生 理l生肾虚证[J].中医杂志,2009,50(4):338—342. 董杨,施建蓉_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与思 路[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2):128—134. 陈海彬,周红光,俞晓忆,等.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 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 831—835. Wang L,Zhou GB, Liu P,et a1.Dissection of mechanismS of Chinese medicinal f0rmula尺eal- gar-Indigo naturalis as an effective treatm ent for promyelocytic leukemia[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8,1O5(12):4826. Auffray C,Chen Z,Hood L.Systems medicine: the future of medical genomics and healthcare [J].Genome Med,2009,1(1):1—1 1. 侯丽颖,季幸姝.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探讨中药干预肝 癌机制的思路与方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29(2):202—203,206. 陈天池,魏品康,贾占民,等.消痰散结方对裸鼠人胃癌 MKN-45皮下移植瘤模型血清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8):44—47. 吴芳芳,王喜军,韩莹,等.基于 UPLC.HDMS技术的生 脉散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 药现代化,2010,12(4):657—665. 朱艳芳,朱伟.生脉散血中移行成分分子靶标的计算机 系统生物学预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 (4):278—282. 方舟,方芳,孙长海_f弋谢组学技术在药物安全性研究中 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34(3):78—79. 刘潇潇,杨立伟,于江泳,等.HPLC法测定参芪扶正注 射液中5一羟 甲基糠醛 的含量及其来源的初 步探讨 [J].药物分析杂志,2012,32(4):639—642. 崔秋兵,张艺系 统化学生物学在中药谱效关系研究中 的应用展望[J].中草药,2012,43(5):833—836. 周文霞,程肖蕊,张永祥_网络药理学 :认识药物及发现 药物的新理念 [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 26(1):4—9. 陈畅,马兴,满国峰,等组合药物——现代药物研发的新趋 势[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4):310—312. 播吉兴.李约瑟论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215. (收稿:2012—09—18 修回:2012—10—15) 1J 1J ] J 1J 1j 1, _ ]J ]j 1j 1● 1J 1J 、J ] 一 倡 伯 加 捣 ∞ r L rL 一 rL rL r L r L 『 L rL rL rL rL [ rL 引 ¨ 纠 引 引 rL rL r L 一 - rl r L rL [ [ [ [ [ 1 1 1 1 1 1 1 1
本文档为【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2640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4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4-09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