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教育发展历史与特色

中医教育发展历史与特色

举报
开通vip

中医教育发展历史与特色 · - - — — 186 ‘__—— · 史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o年 I1月第 1卷第 4期 ● JOUI~'ALOFNAN.1ING UNIVERSITYOF TC,M(,gOCIAL.SOENCE)|~.1 No.4 Nov.2000 中医教育发展历史与特色 吴鸿洲,程磐基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0032) 摘要:从中医教育的发展史就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的特色等进行探讨。强调师承教育作为中医独特的教育方 法,在学校教育已成为主渠ilt,~...

中医教育发展历史与特色
· - - — — 186 ‘__—— · 史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o年 I1月第 1卷第 4期 ● JOUI~'ALOFNAN.1ING UNIVERSITYOF TC,M(,gOCIAL.SOENCE)|~.1 No.4 Nov.2000 中医教育发展历史与特色 吴鸿洲,程磐基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0032) 摘要:从中医教育的发展史就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的特色等进行探讨。强调师承教育作为中医独特的教育方 法,在学校教育已成为主渠ilt,~今天仍值得借鉴;教育内容在建国后已经充实了现代医学等 自然、人文科学的内容 ,但当 今仍需深化改革;强调医德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当前仍应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 ,使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关键词 :中医教育;发展;特色;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思想 中图号 :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2.7.2(2000)04—0186—03 中医教育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颇具特色, 是中国医药学和中国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本文拟从中医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思 想等方面作一研讨。 1 教育模式 1.1 学校教育 我国由政府办校培养医生始于南北朝。隋 代,太医署已成为较完善的医政、医教机构。具有 相当规模的医学校,当推 624年建立的唐代太医 署。其有行政 、教学、医疗、药工等 4部分组成,负 责皇室、朝廷大臣的医疗保健及医生的培养。太 医署设有医学部和药学部,医学部相当于现代的 医疗系,主要培养医师,内设有医、针、按摩、咒禁 四科,医科内置有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角 法 5个专业。药学部相当于药学系,主要培养药 师。学校有较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严格的考试制 度,并设有太医令 、丞、医监、医正等行政管理人 员。宋代,医学教育更有发展。1076年太医局已 不兼有医政职能,成为专职医学教育机构,设方脉 科、针科、疡科 3个大科,每科内再设若干小科,每 小科设有教授 1人,选翰林医官或著名医家担任。 为早出人才,全面推行王安石“教育三舍法”,实行 升舍制。宋代各州县也设立地方“医学”,逐渐形 成从中央到地方全社会重视医学教育的局面。元 代,设医学提举司,“掌考较诸路医生课义,试验太 收稿 日期:2000—09—08;修稿日期:2000一10—22 基金项 目:上海市教委 98C(文)资助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作者简介:吴鸿洲(1950一),男,浙江鄞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 医教官,校勘名医撰述文字,辨验药材,训诲太医 子弟,领各处医学”(《元史·百官志》)。将医学分 为十三科,每月试以难题,视其优劣奖惩。对地方 医学校 ,每年出十三科中疑难题目进行统考,以保 证质量。明代医学教育承袭前制,太医院内设医 学提举司,置正副提举 、教授、学正等医官 ,负责中 央和地方的医学教育。清代医学教育则由太医院 直接负责,院使、院判掌考九科之法,主持医绩考 核与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生员。光绪廿年 (1894年)筹建的医学 堂,公开招收学生 ,并设预备科和本科。民国时 期,由于政府歧视中医,中医界经过斗争争得办学 权利,终于建成一些私立学校。如上海中医专门 学校、广东中医专门学校等。这些私立学校尽管 条件不尽人意,但为现代中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 经验。 建国后,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关怀下,中医教育 得到蓬勃发展。1956年,政府首先在北京、上海、 广州、成都建立中医学院。随后各地相继成立高 等和中等中医院校,高等西医院校也将中医列入 必修课,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西医学习中医的高 潮,使中医教育真正纳入国家教育系统。目前中 医教育已形成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并举,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后等多层次、 多规格的教育结构。至 1997年,全国已有高等中 医药院校 27所,民族医药院校 3所,中等中医药 ●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吴鸿洲:中医教育发展历史 特色 学校5l所,并有22所高等医学院校和近百所中 等卫生学校设置中医或中药专业⋯。 1.2 师承教育 师承是我国古代传授医学知识的一种主要形 式,历史上的名医大多是通过这一方式造就的。 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 从张元素等,所谓“古之学者必有师”。显然师承 具有不少优势,既有利于发挥师徒双方教与学的 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继承老师独特的经验 和学术思想 ,使中医丰富的学术流派代有传人,延 绵发展,形成人才链。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使 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本上所无法学到的知 识。家传是师承教育的又一形式,主要应用于世 医之家。家传教育的优势主要是习医者从小具有 良好的学习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基础扎实, 父以教子毫无保留,能尽得家传秘术。若悉心钻 研,定事业有成。私淑也是师承教育的另一形式, 如金代名医刘完素的私淑弟子有张从正、葛雍、镏 洪等,朱丹溪的私淑弟子也不少。 建国后,为发展中医教育事业 ,政府采取师承 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模式。1956 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决定“采取中医带徒 5O万 名,壮大卫生工作队伍”,为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 斌予了新的任务。1958年卫生部又发出《关于继 承老年中医学术经验的紧急通知》,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老中医带 徒包括西学中者,使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20世 纪末,国家人事部 、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两 次联合发文,作出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继承工作的决定。选择国内著名中医药专家一千 名为导师,配备优秀的中青年中医骨干作为学术 继承人拜师学医。这种高层次的师承教育对于继 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培养新一代高级中 医药人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为 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上海市又推出以多导师制培 养中医领先学科带头人的举措,使学生博采众长, 拓宽思路,成为真正的学科带头人。 2 教学内容 唐代太医署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医科学生首先学习《神农本 草经》、《针灸甲乙经》和《脉经》。掌握基础理论知 识后,再分为体疗、少小、疮肿、耳 目口齿、角法 5 个专业学习。其他针科 、按摩科也本此精神设置 课程。宋代太医局自 1076年后 ,设方脉科、针科 和疡科。要求每科学生必须兼通其他有关学科, 一 l87 一 所谓“三科通十三事”,故在课程设置上以《素问》、 《难经》、《诸病源候论》、《补注本草》、《千金要方》 为必修公共课。方脉科、疡科都规定了必修的专 业课。宋徽宗时期,由于五运六气学说盛行,故运 气成为各科必试科目。而在针灸教学中,采用了 王惟一发明铸制的针灸铜人,进行直观教学,成为 中国古代医学教学的一大创举。宋代医学教育的 另一特点就是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太医局为每 个学生建立医疗档案,轮流为太学 、武学等校学生 及军营将士治疗。每个学生均发“印历”l本,用 以记载治疗经过和结果。学校每年“比较”1次, 并分别给以奖励或降舍、屏出学的处理。元明清 三代的医学教学基本承袭唐宋,但指定了专门教 科书,如元代为《圣济总录》,清代为《医宗金鉴》。 近代中医教育由于受到西方和西医教育的影 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较传统中医教育有 了很大的区别。首次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学科分类 方式,把中医学分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两大类。 初步确定了这两大学科下属各门科目的内涵和外 延。如中医基础学科包括解剖生理学、卫生学 、病 理学、诊断学、药物学(本草学)、处方学、医学史。 中医应用学科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 (附产 科学)、儿科学(附痘疹科)、眼科学、喉科学、齿科 学 、针灸科学 、按摩科学 、正骨科学(附金镞科)、花 柳科学、法医科学。各地中医院校已开始自行编 写教材用于教学。如张光三的《内经讲义》、丁甘 仁的《医经辑要》、张寿颐的《难经汇注笺正》、秦伯 未的《生理学讲义》、汪逢春的《中医病理学》等。 编撰者还力图在中医教材内融会贯通中西说。为 扩大学生知识结构有些学校还专门增加生理、解 剖等西医课程 ,以及国文、外文 、体育等公共课,与 现代中医教育已有所接近。 建国后,遵循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目标 ,高 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设置有公共基础课、中医基础 课 中医临床课、西医基础课、西医临床课及临床 实践课,即基础课程和临床两大类组成。基础课 程主要有《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原菩课和《中国 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中医诊断学》、《中药 学》、《方剂学》,以及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 理学》等。临床课程则与临床分科相对应。中西 医课程之比为 7:3。1982年衡阳会议后 ,又把《中 医学基础》分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两 门课程。1986年昆明“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方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中医教育发展历史与特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123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4-14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