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3教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3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3教案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动荡不安的世界 瓜分世界;扩军备战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两大军事集团 三对基本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巴尔干火药桶” 争...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3教案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动荡不安的世界 瓜分世界;扩军备战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两大军事集团 三对基本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巴尔干火药桶” 争夺巴尔干;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发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瓜分世界2.扩军备战二、两大军事集团1.三对基本矛盾2.三国同盟3.三国协约三、“巴尔干火药桶”1.争夺巴尔干2.萨拉热窝事件3.一战爆发重点:重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两大集团难点:如何理解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与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争夺的密切关系。【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概述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等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的思维意识。【导入新课】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的矛盾激化,导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并最终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的种子已经早已深深埋在历史的土壤中。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瓜分世界让学生看下列表格,思考从中能够发现什么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 占世界工业产量(%)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 14 3350 39350 沙俄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日本 1 30 1920 美国 38 30 970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到19世纪末,新起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超过了法国,接着又超过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2.扩军备战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列宁说:“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列宁选集》第二卷第653页),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被瓜分完毕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甚至战争。为了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积极扩军备战。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的陆海军总数大大增加了。德国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海军。随着列强的争夺,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二、两大军事集团1.三对基本矛盾在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主要存在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失去了原来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德国要继续削弱和遏制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扩军备战,并制定了在新的战争中打败法国及其盟国的作战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普法战争后,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英德矛盾。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工业霸权。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竞争,而且主要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在亚洲,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直接威胁到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在非洲,德国“赤道非洲帝国”的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计划尖锐对立。在制海权方面,20世纪初,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尤为激烈。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属于东部斯拉夫人)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的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不断加剧,欧洲出现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2.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在俄奥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帝国。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缔结了旨在共同反对俄国的《德奥同盟条约》。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最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对当时最敏感地区争夺的必然结果。后来,俾斯麦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其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3.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这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其核心英国放弃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光荣孤立”政策,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国也向英国靠拢。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从此,英法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为了共同对德,英国又主动协调了同俄国的利害冲突。1907年英俄签订协定,调整了双方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协定,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英法、英俄协定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为重新瓜分世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三、“巴尔干火药桶”1.争夺巴尔干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巴尔干半岛的状况是:一方面,罗马尼亚等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欧洲列强趁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在巴尔干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中,俄国曾以援助斯拉夫人为由对奥斯曼帝国作战,不仅扩张了在巴尔干的势力,而且以本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不断插手巴尔干事务。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2.萨拉热窝事件关于“一战的爆发”,同学们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学过,教师可让学生简要概括引起战争的导火线事件和大战爆发的情况。学生回答: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是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开枪打死。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情景再现:1914年帝国主义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直接导火线。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于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塞当局曾致函奥匈政府,劝其取消这次演习,但未被接受。5月,黑手党7名成员分头潜入萨拉热窝,为暗杀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后随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夫妇。后人为悼念普林西波的爱国行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铺上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在路旁的墙上用塞尔维亚文写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波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3.一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一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接着,德、法、俄、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面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到大战结束时,双方共有31国参战,其中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参加同盟国作战的有4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课后研讨】思考题: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思路:此题主要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争夺有直接关系。德、英矛盾主要体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之上;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间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妥协有关。如:英、法在非洲问题上的妥协、英俄在亚洲问题上的妥协。这种妥协是争夺的另一种方式。【本课小结】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大战爆发的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马恩河战役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战争残酷性及血腥性。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残酷性的认识,汲取必要的教训。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增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残酷性的认识,加强对热爱和平、避免战争的教育。 “凡尔登绞肉机” 日德兰海战;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地狱” 索姆河战役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二、“凡尔登绞肉机”1.日德兰海战2.凡尔登战役三、“索姆河地狱”重点:一战的重大战役难点:战争的残酷及战略态势【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实叙述、情景再现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导入新课】“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盘。”这是20世纪初德国首相毕洛夫的一番话。为了争夺日光下的地盘,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6年交战双方展开了最为惨烈的战争。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主要战线有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马恩河战役致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在第二阶段中,关键的1916年出现两次大型战役和一次海战,结果大战的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德国为了进行这场战争,早就做了周详的计划。它的军队是当时世界上组织最完善、装备最好的军队。还在1905年,德军的整个作战计划就已经由当时德军参谋总长施里芬拟订好了。叫做“施里芬计划”。施里芬设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军将要在西线同英、法军队作战,在东线同俄国作战。为了避免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施里芬准备先把主力摆在西线,用闪电战的方式,在四周到六周内迫使法国投降。然后回师东线,攻打行动迟缓的俄国,在三四个月内征服俄国。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德国还在国内修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铁路网,战时可以利用它迅速调动军队。战争第一阶段的战役主要在西线进行。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爆发后第一个重大战役。战争开始后,德军主力按照战前拟定的施里芬计划,穿过比利时,插入法国北部省份,向巴黎迅速逼近。前锋部队距巴黎仅15千米,德国为一时的胜利所陶醉。参谋长小毛奇及其幕僚都以为胜利已成定局,因而不断从西线抽调军队,用以加强东线,抵御俄军,这就削弱了西线德军进攻力量。面对德军的大兵入境,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急忙调整战前的部署,逐渐改变了战场不利形势。9月5日,英法军队大举反攻,双方在马恩河展开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50万,战斗十分激烈。德军由于抽调西线兵力等原因而被削弱,9月10日,被迫退踞埃纳河,双方形成对峙局面。9月11日,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下令停止进攻,马恩河会战结束。这一会战时间很短,仅仅5天,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它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破产,德军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同时又陷于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难境地,这也正是德国最害怕出现的局面。马恩河会战一结束,德军总参谋长就对德国皇帝呈述道:“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由于英、法、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马恩河战役致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双方开始形成了对峙局面。二、“凡尔登绞肉机”1.日德兰海战1915年到1916年期间,战争在海上也展开了。德国经常派出潜艇到公海上袭击协约国的商船和客轮。1915年5月,德国潜艇击沉“卢西塔尼亚号”客轮,致使1000余名乘客葬身海底,其中包括许多美国人。美国政府向德国提出了强烈抗议。1916年5月31日到6月1日,英国和德国的舰队在日德兰沿岸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战,英国凭着它的海军优势取得了胜利。这以后,德国舰队再也不敢在海上进行较大的战役了。1917年4月6日,美国以德国潜艇袭击了美国的商船为理由,对德宣战。战争的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同盟国了。2.凡尔登战役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凡尔登战役的情况,并加以情景描述借此让学生感受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战争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德国为摆脱被动局面,调动了25万兵力,在西线向法国要塞凡尔登发动了猛烈进攻。他们要执行代号为“处决地”的计划,歼灭法军主力,并且扬言要“使法国把血流尽”,向德国投降。1916年2月21日早晨,德军开始进攻,在12公里长的战线上,1000门大炮轰鸣,把1吨重的炮弹射向法军阵地,掷雷器、霰弹、喷火器各显神通,法军的战壕很快被摧毁,山头也被削平,伤亡无数。随后,6个德军步兵师一齐冲向法军防线,双方激战了两天,法军的主要防线被突破了,德军胜利在望。可是,凡尔登即将失守的消息传到法军司令部的时候,总司令霞飞还在睡觉。本来无意死守的霞飞,到这时候才下令增派援军,任命贝当为司令官。贝当来到前线,见情势危急,坚决地说:“我们的口号是:决不让敌人越过凡尔登!”这以后的一个星期,运送军队和物资的汽车往来不断,把19万士兵和2500吨军火运到了前线。双方的力量接近了,法军的被动局面扭转了。德军几次进攻,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战斗空前残酷,双方伤亡人数达到70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这年秋天,法军开始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德军已无力发动进攻。东部战线的俄军也发动进攻,击溃奥匈军队,歼灭了它的主力,这起了援救凡尔登的作用,迫使德军停止对凡尔登的进攻,奥匈军队也无力继续向意大利推进。凡尔登战役打了整个1916年,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最多的战役之一。在一定的意义上,法尔肯海恩说得对:这次战役消耗了法国许多最勇敢和最优秀的战士——法军伤亡46万人。但是德军也付出了差不多30万人的代价。人们从数字里就可以想象得到其中的残酷。三、“索姆河地狱”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索姆河战役的情况,并加以新式武器应用的情景描述借此让学生感受索姆河战役的血腥性。凡尔登战役期间,为减轻凡尔登守军压力,英法联军从索姆河流域发起进攻。英军14个师和法军5个师分别沿索姆河两岸推进。法军进展顺利,而英军装备沉重,大多是新兵,成为德军机枪的靶子。索姆河战役中,英军曾在一天内伤亡6万人,其中2万阵亡。这是一战中一天内伤亡人数的最高纪录。英军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坦克(共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 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4—5公里。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坦克对德军步兵产生了巨大心理作用,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索姆河战役一直持续到11月份,双方损失士兵多达127万人,比凡尔登战役的人员损失和物资消耗更为巨大。索姆河进攻是战争中典型的、双方伤亡惨重的阵地战役。就兵力、兵器而言,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役。英军投入交战的有54个师,法军32个师,德军67个师。英法联军伤亡79.4万人,仅推进5~12公里,仍未能突破敌防御。德军损失53.8万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阵地,但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索姆河战役证明:在正面一个狭窄地段上,以递进冲击突破阵地防御的理论和实践是行不通的。但这次战役以及西南方面军的进攻的胜利保障了战略主动权从德国转到协约国一方。索姆河进攻促使其他国家装备坦克并发展反坦克兵器。后来,英法军队在1917年康布雷战役中吸取了索姆河的教训。1915~1916年是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西线的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但都没能置对方于死地。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牢牢控制着制海权。本阶段的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课后研讨】凡尔登战役消耗了法国许多最勇敢和最优秀的战士——法军伤亡46万人。索姆河战役中,英军曾在一天内伤亡6万人,其中2万阵亡;这是一战中一天内伤亡人数的最高纪录。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这场世界大战具有空前的残酷性和血腥性。如何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血腥性?思路:对战争的理解也许会因人而异,但是对战争带来的残酷性现实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带来的痛苦性回忆却是经历战争人每个人内心中都难以忘怀的。战争虽然远去,但战争留给人们的创伤却是永久的。深入领悟战争的巨大破坏力,加强对战争带来的残酷和血腥性的认识,领悟珍爱和平的重要性。【本课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马恩河战役致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在第二阶段中,关键的1916年出现两次大型战役和一次海战,结果大战的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惨烈战争使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必将注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会有真正战争胜利方的。但是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战争依然挥之不去,还在继续伤害着无辜的生命。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美国参战;十月革命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探讨事物发展必然性的认识。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 通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问题。 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协约国的反击;德国内部的危机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经济、军事、国内、国际力量对比等原因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1.美国参战2.十月革命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1.协约国的反击2.德国内部的危机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重点: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难点:战争期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实叙述、问题研讨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导入新课】上节我们学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惨烈的战争必然会造成人员、财力以及军事对比的重大变化,这势必会改变战争的态势。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1.美国参战在海上处于劣势的德国,1917年2月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德国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就对协约国实施潜艇战,给英国商船和战舰以重大打击,后因担心美国等中立国的反对,不得不采取“有限制潜艇战”。但到1917年2月4日,德国海军部为打破因战争僵局而引起的经济困难,正式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协约国为打破德国的潜艇战,共动员舰艇和辅助舰船5000艘,飞机3000架,终于挫败了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对保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的商船遭到重大损失。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4年8月4日发表“中立”声明。当时美国国内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威尔逊以“使美国免于战争”作为口号,捞取选票,连任总统。美国资产阶级也希望通过“中立”,大发战争财。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也给“中立”的美国带来巨大的好处。1914—1916年,美国工业总产值由242亿美元增加到624亿美元。美国从债务国一举变而成债权国。到参战前,美国已向协约国贷款23亿美元。战争时期,德国由于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严重损害了美国同协约国的军火贸易,美德之间矛盾日趋加剧。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是在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2.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指在俄罗斯发生的,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的,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政权—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后,1918年3月3日苏德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罗斯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一战结束。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1.协约国的反击为了挽回败局,德军统帅部于1918年3月决定,利用同俄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后东线获得稳定的机会,集中187个师的兵力在西线发动强大攻势,以便在大批美军赶到之前击溃英、法军队。但结果四次攻势四次败北,不仅白白消耗了大批武器弹药,还付出了伤亡70余万人的昂贵代价。与此同时,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费尔迪南·福煦被推举为协约国联军总司令。为西线联军总司令。费尔迪南·福煦是法国的军事统帅。他于1851年生于法国比利牛斯省塔布市。早年就学于综合技术学院,曾任炮兵中尉和上尉。1887年从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到陆军参谋部工作。后又回高等军事学院任教,发表过一些有关现代战争的著作。1909年升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任新建的法军第9军团长,并负责英、比、法联军在弗兰德的协调工作。因指挥出色,先后升任北方军团总司令、法军总参谋长等职。1918年7月18日,协约国军队在长达45公里长的战线同时发起强大反攻。8月8日,协约国军队突破德军前沿阵地,毙伤和俘获了大批德军,其中包括许多前线司令部人员,于是德军全线动摇。德军总监鲁登道夫哀叹:“8月8日是德军在世界大战中最不幸的日子。”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2.德国内部的危机1918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败局已定,但德国统治集团仍想孤注一掷进行抗争。10月25日,海军司令部下令基尔港的德国远洋舰队出海同英军作战,若失败就“光荣地沉没”。基尔港的8万名水兵拒绝起锚,并把军舰熄了火。水兵的抵制虽然迫使德国海军当局收回命令,但水兵们却遭到迫害,被逮捕了几百人。  11月3日,水兵走上基尔街头游行示威,抗议海军当局,要求释放被捕者。游行示威随后发展为武装起义,水兵们解除了军官的武装,迅速占领了战略要地,控制了全城。工人也举行武装起义响应,并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至4日晚,基尔及附近郊区均为起义者占领。5日,基尔全城总罢工支持水兵起义。基尔港水兵起义成为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的信号,革命在全国迅速蔓延。到11月8日止,几乎所有的德国大城市中都发生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德国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因慑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被迫宣布退位,并逃往荷兰。德国代表团终于在11月11日凌晨签署了停战协定。11时正,在贡比涅森林上空响起了101响礼炮声。这炮声标志着历时51个月零两个星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是由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最终是结束了,并且是以德奥为首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的,这是应该重点讲述的内容。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三点是很重要的。其一,在经济实力方面,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同时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十分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特别是德奥集团一方,他们对殖民地的强取豪夺以及近乎疯狂的战争态势导致了必然的失败。同时,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人们期盼着战争的结束,渴望和平的到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最残酷的战争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其二国际力量对比的改变不利于同盟国集团。首先是美国的参战,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主”的美国不得不正式参战,并且加入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而美国在当时的世界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参战对同盟国,特别是德国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最后,是俄国的退出。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而俄国的“二月革命”把交战国的反战运动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使俄国退出了战争,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和平问题,这也成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推动力。【课后研讨】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结合美国参战的实质谈一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思路: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而实际是为了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本课小结】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面对战争的惨痛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战争给世界的伤痛,给交战国带来的伤痛是长久难以抚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②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交流合作中寻找历史的智慧。(2)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历史图片、历史资料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2.学会独立思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3.学会用讨论法分析历史现象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⑵引发“人类如何远离战争?”的思考,激发为和平而不断努力的斗志。【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四课。1918年11月11日,伴随着《贡比涅森林协定》的签定,历时四年的一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了难以计数的损失和伤亡,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对人类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本课主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为依托,着重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更深入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重点难点】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影响难点:大战对世界格局及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方法】本课内容多为结论、认识,应该在课堂上多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概括分析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1918年11月11日,伴随着《贡比涅森林协定》的签定,历时四年的一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战争结束了,它留给我们什么?今天,我们来看一战的后果。【讲授新课】一、规模空前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为什么这样说呢,就交战双方的主要国家来看,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这个大帝国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中欧帝国”即把德国的领土向西扩大到比利时和法国的部分领土,向东扩大到波兰全境。德国还要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巩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摇摇欲坠的帝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在西亚肢解奥斯曼帝国,夺取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地。法国的目的是收复在普法战争中被割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工业区,树立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建立一个从易比河到中国,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的“大斯拉夫帝国”。日本的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意大利则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在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秘密协定,也充分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如:1915年4月意大利同英、法、俄签订了伦敦密约,以牺牲奥地利和土耳其的领土,换取了意大利的参战。综上所述,交战各国都是在为谋求自己的霸权。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的性质显而易见。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二、战争催生了新世界1.欧洲统治地位动摇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4日全面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前后持续了4年零3个多月,参战的有30个国家,约15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战争中双方动员了约7351万人走上前线,其中协约国方面达4835万,同盟国方面为2516万。主要交战国中被动员入伍者在有劳动能力的男性公民中所占比例高达50%,在某些国家,例如法国,甚至超过半数。在整个战争中,在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大规模会战不下几十次,每次会战几乎都是一场大屠杀。交战各国不仅动用了全部新型武器,而且动员了所有的政治、经济和宣传舆论力量。战争所带来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疫死者大约10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高达128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115万吨。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2.美国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后果,不仅使欧洲的衰落。也使美国、日本的兴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兴起的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之机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力量。美国除未遭受战争破坏外,其战争费用也比其他国家低。英国的战争费用占国民财富的32%,法国占30%,德国占22%,美国只占9%。战争中,美国接受了各国的大批订货单,从1914年6月到1917年6月,美国共输出了69亿美元的商品,美国的贸易顺差由1914年的4.3亿美元激增到1917年的35.6亿美元。出口的猛烈扩大带动生产的急骤发展。从1915年起,美国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新的“战争繁荣”周期。以制造业为例,1913年至1920年的7年间,欧洲制造业生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至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3。参战前的1916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313亿美元,1918年上升到1518亿美元。农业总收入从1914年的78亿美元,激增至1915年的100亿美元的空前未有的水平,再猛增至1919年的177亿美元(以上均按1958年的美元价格计算)。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的国外投资从1913年的大约20亿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亿美元,其中30%投放在欧洲。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英国的黄金储备量从1913年的2亿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亿。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3.日本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它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由于德国实施潜艇战,协约国船只遭到打击,日本海运业首先发展起来。海运业又带动了其他行业,工农业生产空前活跃起来,兴办企业投资越来越狂热化,公司利润成倍激增。大战期间,对外贸易增加4倍,银行资产增加2倍,各项生产平均增长1倍。1914年至1919年工业总产量实增1.8倍,其中尤以造船和海运最为突出。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过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高),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4.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这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发动战争时所绝对没有料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但这当然是帝国主义战争发动者所预料不到的。三、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新技术催化剂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如飞机及汽车的广泛应用;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参战的国家只有动员国家的全部力量,才能够维持战争。在大战中发展起来的火箭技术以及原子弹的爆炸,说明这次大战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由于受到海上封锁,开展了强制性的合成橡胶研制和生产,终于实现了以电石为原料合成甲基橡胶的工作。战时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民不断地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2.政府机构职能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是对西方文明的摧残,也是对有限政府理论的严重冲击。战争期间,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专门的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政府定单,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一战以后,随着国家间冲突的加剧,社会内部阶级矛盾的加剧,强化政府权力以解决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西方思想界的主流观念。3.思想观念的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大战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引起了人们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更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战争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特别是俄国的革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探究延伸】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谈谈我们如何远离战争,更好发展?教师提供材料:1.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增强和平意识;2.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树立联合国的权威,完善国际法;3.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4.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5.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6.运动、艺术无国界……总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的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本课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这是对世界格局改变的最主要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后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思想观念的同时,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深深的思考。热爱和平,居安思危,我们更应为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 了解凡尔赛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通过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论从史出讨论探究概括阐释 通过分析凡尔赛体系不能保持国际秩序长期稳定的原因,认识其本质,加强大国强权政治是造成不稳定的根源。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不稳定性的因素 国际联盟的建立 国联盟约;国联被英法控制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圣日耳曼条约》2.《纳伊条约》3.《特里亚农条约》4.《色佛尔条约》二、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1.凡尔赛体系的实质2.凡尔赛体系不稳定性的因素三、国际联盟的建立1.国联盟约2.国联被英法控制重点:凡尔赛体系的内容及国际联盟的建立难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导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了人们翘首以盼的和平会议——巴黎和会,并签订了体现战胜国意志的《凡尔赛和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它能维护欧洲和平吗?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在意大利政府的敦促和墨索里尼的叫嚷下,协约国又同德国的同盟国——奥、保、匈、土分别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些条约,奥、匈、土、保等国的领土被分割,军备上受到限制,同时也必须付出巨大的战争赔款。1.《圣日耳曼条约》按照《圣日耳曼条约》,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德奥不得合并。原来的奥国疆土将减少一半以上。将一部分地区分别割让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三万人,海军只能保留3艘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战争赔款总额由赔款委员会决定。2.《纳伊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1919年11月,协约国在巴黎城郊纳伊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条约将南多布罗加划归罗马尼亚;马其顿的一部分划给塞尔维亚;西色雷斯划归希腊。这样,保加利亚就失去了爱琴海的出海口。此外,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准拥有海军和空军。它的陆军被限制在2万人;赔款数额定为22.5亿金法郎,37年内付清。3.《特里亚农条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6月,协约国在镇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以后,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条约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把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划归塞尔维亚;特兰西瓦等归罗马尼亚。这样,匈牙利就失去了原有领土和人口的大部分。它的陆军被限制在3.5万人,战争赔款为22亿金法郎。4.《色佛尔条约》对奥斯曼帝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色佛尔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在国联“委任统治”的名义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归英国,叙利亚和黎巴嫩归法国;奥斯曼帝国在欧洲部分的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外,大部分归希腊和意大利;黑海海峡交给国际共管。这样,奥斯曼帝国就失去了4/5的领土。军队人数不超过5万人,海军只准保留7艘军舰和6艘鱼雷艇,不得拥有空军和重型武器。英法继续享有治外法权,并对奥斯曼帝国实行财政监督。后来,凯末尔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爆发,在这一条约上签字的奥斯曼素丹政府被推翻。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在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这个条约废除《色佛尔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维护了土耳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和平体系形成了一次强烈冲击。二、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1.凡尔赛体系的实质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凡尔赛和约》以及随后签订的各项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英法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重建了资本主义世界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它反映了几个主要战胜国按新的实力对比取得了暂时的妥协。但是,它不但不能消除矛盾,而且加剧了很多矛盾,同时又产生了很多新矛盾,因而是很不稳固和十分脆弱的2.凡尔赛体系不稳定性的因素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维系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教师指出:第一,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遭受宰割而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不会忍受《凡尔赛和约》的压抑,随着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必然会激起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情绪。第二,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分割了战败国的大片领土,索取了巨额赔款和财富,瓜分了战败国的殖民地,这种对战败国肆无忌惮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第三,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协约国又瓜分了战败国的殖民地,从而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同苏俄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矛盾,必然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土耳其爆发凯末尔资产阶级、中国“五四”爱国运动革命等,有力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过程中,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分配是按战后初期各国实力主要是军事力量大小进行的,因而各国所得的权益相差很大。这种差异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本来就不完善的体系日益失去存在的基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以后,虽然一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基本上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划定,但另一些国家的疆界实际上是按列强的意志划定的,这使欧洲产生了诸多新的民族矛盾,使这些地区本来就存在的民族问题和边界纠纷更加复杂化,成为以后大国为打破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而挑起新的国际争端的温床。三、国际联盟的建立1.国联盟约巴黎和会的第一天,威尔逊他的“十四点原则”里就要求首先讨论建立国联和制定盟约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谈判,1919年4月底,全体大会通过了共有26项条款的《国际联盟盟约》,并决定把它列为对德和约以及对其他战败国和约的第一部分。《国际联盟盟约》宣称,国联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各国政府都必须遵守国际法和条约的义务,用和平手段而不是战争手段来解决相互间的争端。对于侵略者,国联将给予经济和军事的制裁。但国联盟约对什么是侵略行为,没有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提出如何进行经济和军事制裁的具体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在国联盟约中,提出了维护殖民统治的新形式──委任统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即由国联出面,委托帝国主义战胜国统治原来属于战败国的大部分殖民地、附属国以及前奥斯曼帝国的一些领土。这就使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殖民地的瓜分和
本文档为【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3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東門涙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9KB
软件:Word
页数:17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03-18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