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口学课件整理

人口学课件整理

举报
开通vip

人口学课件整理第一章人口概述一.人口的概念(一)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二)人口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三)人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1.自然属性:即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又是人类自身受自然环境制约的重要条件。2.社会属性:指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所具有的社会特性。☆人口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口的定义:生活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二.人口变动:指人口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人口自身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的变化1.自然变...

人口学课件整理
第一章人口概述一.人口的概念(一)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二)人口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三)人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1.自然属性:即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又是人类自身受自然环境制约的重要条件。2.社会属性:指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所具有的社会特性。☆人口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口的定义:生活在一定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下,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二.人口变动:指人口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人口自身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的变化1.自然变动:指由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动。2.机械变动:指人口空间位置的移动。3.社会变动:指人口在社会有机体中的组成状况的变化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很多的问题,那么是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越慢越好呢?人口增长过快出现的问题人口发展战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按照对人口发展客观要求的认识水平,据当时、当地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等状况,在一个时期里对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做出的全面的、明确的规定。三.人口科学的学科体系所谓人口科学的学科体系就是人口学与其它分支学科的总和。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人口理论(二)人口统计学(三)人口学分支学科人口理论是关于解释和说明人口现象、人口过程和人口规律的学说体系,它为全部人口科学体系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是人口科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具指导意义。人口统计学是阐明搜集、整理、分析与人口现象有关的数量资料的方法论科学。人口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人口与经济、社会、自然界诸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某一侧面的科学。它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生态学,人口医学,优生学第二章人口思想理论第一节古代的人口思想第二节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马尔萨斯及其《人口论》产生的背景二.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内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两个抑制”(一).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二).两个级数人口在食物供给不受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三).两个抑制(两个“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积极的抑制”:指通过贫困、罪恶、饥饿、灾荒和战争来增加死亡以减少人口数量。“道德的抑制”:指无力赡养子女和维持家庭者,应推迟结婚,并在婚前过有“道德”的生活。(四).主要结论根据以上的论述,马尔萨斯得出了他的结论,这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贫困和苦难,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速于生活资料增长”这一人口自然规律造成的。所以,没有必要进行革命,以改变社会制度。而可以用“人口改良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来解决人口问题。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错误1.忽视技术进步的巨大威力。2.人口增长率永远保持在高水平上。3.人口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有直接关系。根本错误是抛开人口现象的社会性,抛开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方式而孤立地谈论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关系。.四.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地位和作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人口学的崛起,使人类的人口思想从古代向近代推移,这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马尔萨斯人口论,又是一个不停地推动我们前进的、绝对必要的转折点,它对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的创立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后代的人口研究来说,也具有借鉴参考的价值,对当代和未来的人口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人口学的理论基础,它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它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关于人口现象、人口过程和人口规律的科学学说,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人口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一.揭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相互关系,阐明了人口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二.阐明了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相互关系,即“两种生产”理论。三.阐明了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的运动的理论。四.论述了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具重大影响。五.阐明了人口规律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第四节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和无党派爱国人士。1957年因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新人口论》等文章而遭到错误批判,1979年党中央批准了北京大学党委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决定。新人口论的主要内容一.正确地估量了当时人口的发展状况,这是“新人口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二.马寅初先生通过对人口增长过快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一系列矛盾的分析,阐述了“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控制人口的数量和提高人口的质量。马寅初先生分析我国人口增殖太快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一)同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二)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三)同提高人民生活之间的矛盾。(四)同发展科学事业之间的矛盾。三.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各种措施为了有效地控别人口的增长,马寅初先生提出:“第一步要依靠普通宣传”,要破除宗嗣继承观念,破除“早生贵子”,“五世其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残余思想。第二步,“当宣传工作收到一定的效果以后,再行修改婚姻法”,实行晚婚,“大概男子二十五岁,女子二十三岁结婚是比较适当的”。第三步,如果“婚姻法修改之后,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主张生两个孩子的有奖,生三个孩子的要征税,生四个孩子要征重税,以征得来的税金作奖金,国家财政不进不出。以上几个方面,就是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的基本观点和主张。然而就是这些观点和主张,却被一些人说成是“地地道道的马尔萨斯主义”,是“中国的马尔萨斯”。理由是他把人看成了消费者,没有首先看到人是生产者,是“见口不见手”。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内部的两种生产。这两种生产是任何社会都必须有的。物质资料生产:指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它通过劳动加工使自然界原有和物品适合人类的需要。人类自身生产:指人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所进行的生产。A两种生产的一般关系如下:一.两种生产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物质资料生产决定人类自身生产的形成;2.物质资料生产保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3.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为人类自身发展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4.物质资料生产情况决定了人类自身的婚姻家庭形式的发展变化。(二)物质资料生产也依赖于人类自身生产人口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和基础;1.2.人口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前提;3.人的需要满足后,又产生新的需要,给生产以推动力量。二.两种生产互相渗透、相互转化表现在物质资料生产中有人的因素,人类自身生产中有物的因素,它们相互进入对方的领域中,并相互转化为对方。三.两种生产相互制约(一)物质资料生产对人口生产起决定作用1.物质资料生产决定人口生产的物质生产条件2.物质资料生产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人口生产的数量、质量和密度等情况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人口规律4.物质资料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水平(二)人口生产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生产B两种生产的具体关系一.劳动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二.全部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关系三.新增人口的数量与资金积累的关系☆两种生产相互适应的规律一.人口再生产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水平相适应二.人口质量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相适应三.人口结构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相协调第三章人口再生产第一节人口再生产的概念和特点一、人口再生产的概念指新一代人口不断出生、成长,老一代人口不断衰老、死亡这样一个世代更替、不断繁衍的连续过程。二、人口再生产的特点(一)人口再生产的成果是人的生命(二)人口再生产的实现单位是家庭(三)人口再生产的周期长1.生命周期:指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一般用平均寿命指标来度量。2.世代更替周期:指从出生到能生下一代的时间,常以某一代母亲生育女儿时的平均年龄来表示。(四)人口再生产具惯性作用1.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呈现出沿着过去的增长轨迹继续增长的趋势。一个长期连续高增长的人口,即便降低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甚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也不可能马上停止,还会继续增长,尽管增长的速度会逐渐减缓,但要继续增长很长一段时期后,才能慢慢减缓、静止下来。同样,一个长期连续缩减的人口,即便生育率水平提高到更替水平以上,人口也不可能立即迅速增长,而要继续减少一段时期,经过一个由慢到快的很长过程才能开始增长。2.人口再生产的高峰或低谷在很长时期内表现为周期性重复出现。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保持原来的生育水平,一个人口增长高峰必将导致另一个人口高峰;一个低谷也必将导致另一个低谷,形成波浪形的人口增长曲线。这种周期性重复会不断延续下去。3.人口再生产惯性规律的成因1)人口再生产两个周期之间的间隔是人口再生产惯性形成的一般原因。2)既定的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再生产惯性形成的特殊原因。第二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死亡率二者结合形成指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口的出生率、人口再生产的类型:一、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一)粗放型(原始传统型)表现: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率(二)过渡型表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率(三)集约型(现代型)表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率二、两次人口转变的历史过程☆人口转变:也叫人口革命,指人口再生产从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根本改变。(一)第一次转变:由粗放型→过渡型直接的决定因素:死亡率的大幅下降(二)第二次转变:由过渡型→现代型直接的决定因素:出生率下降三、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模式与机制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或完成了人口转变,实现了人口的零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转变过程中,不同国家实现转变的途径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转变模式及其机制,大体可分为三种。(一)西欧、北欧模式:☆社会自发模式:伴随着现代化过程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导致人们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的改变,使生育水平不断下降。☆机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侧重于数量转向侧重于质量---是决定出生率变动的基本原因。2.儿童对家庭的经济价值下降、培养费用增高---是消除早育多育的动因。3.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是降低生育水平的直接因素。4.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是树立新的生育观念的重要基础。5.初婚年龄和婚姻状况的改变---是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二)中国模式:社会自觉模式指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还没引起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因素的深刻变化,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没有根本改变,而是由社会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宣传教育的等各种措施,诱导群众生育观发生变化,从而降低出生率,实现人口转变的机制。(三)日本模式:自发与社会自觉相结合模式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育观念开始改变,群众有自发节制生育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国家又制定和推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从而使群众自发和社会自学相结合,促使生育率下降,实现人口转变的机制。第三节人口再生产的数量指标一)关于出生死亡的统计指标出生率: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的出生频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公式如下:出生率=年活产婴儿数÷年平均人口数×常数(‰)自然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粗)死亡率:表示计算期人口的死亡强度,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分年龄组死亡率:指总人口中各个年龄组的死亡水平,是某个年龄组的死亡人数与相应年龄组的平均人口数之比.,其数值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指在一定年龄别和死亡率水平下,活到某年龄后,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简称平均寿命,多指零岁,即出生的平均预期寿命。一般地说,女性的平均寿命要高于男性,年龄越高未来的平均预期寿命越短。(二)生育率指标一般生育率:是育龄妇女的综合生育水平,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出生人数与全体育龄妇女人数之比。分年龄育龄妇女生育率:是各年龄组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个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所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相应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总人口数之比。分年龄育龄妇女生育率之和。)通常为一年(是一定时期内:总和生育率.(三)其它人口再生产指标粗人口再生产率:指一定时期内所出生的女儿人数与相应时期内的母亲人数之比.净人口再生产率:指一定时期内所出生的能活到母亲年龄的女儿人数与相应时期内的母亲人数之比.平均世代间隔:指母亲一代与女儿一代年龄的平均间隔.生育更替水平:指足以维持人口世代更替,人数不增不减的生育率水平.其衡量指标有净再生产率(1.0)和总和生育率(2.2~2.4)非洲、西南亚、拉丁美洲的人口出生率最高,大多数国家均>40‰;其次是东南亚、南亚地区,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出生率为20~29‰;再次是欧洲与北美洲、俄罗斯与澳大利亚,其人口出生率为14‰~20‰;最低是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人口出生率低于13‰。以国家为单位,人口出生率>50‰的国家都集中在非洲,其中有尼日尔、毛里塔尼亚、卢旺达和肯尼亚等国;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国家都出现在欧洲。例如,人口出生率<10~12‰的国家有德国、丹麦、意大利、瑞士、瑞典、日本和中国。第四章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第一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以改变定居地为目的而越过规定边界的人口移动行为。是人口机械变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判断迁移行为的两条标准是①迁移者须越过市、镇、乡(社)的地域界限;②随迁户口不论入住新居时间长短,或者是并未随迁户口,但是离开原居住地后,已在新居住地连续住满一年以上者。二.人口迁移分类(一)按空间范围分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际移民(移民、侨民),外籍劳工,国际难民(二)按动机分自愿性人口迁移强制性人口迁移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人口迁移(三)按迁移的主体差异分农村人口迁移城市人口迁移三.衡量人口迁移规模的基本指标(一)绝对指标: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迁出人数、迁入人口数、总迁移人口数、净迁移人口数等。(二)相对指标:指人口迁入、迁出的频率。包括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净迁移率等,为一定时期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总迁移数及迁移差额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迁入率(%)=(一定时期迁入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迁出率(%)=(一定时期迁出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总迁移率(%)=(一定时期总迁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净迁移率(%)=(一定时期迁移差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二)社会经济因素是制约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三)政治因素(四)宗教因素(五)战争因素五.人口迁移的后果(一)人口迁移会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二)人口迁移会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某些结构,如人口的自然结构、文化结构、民族结构等,从而影响人口再生产过程。(三)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四)人口迁移促进了多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五)国际人口迁移使多民族相互通婚,造成人口群体基因交流、融合,有利于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七.人口城市化(一)人口城市化的概念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逐渐转变为城市的过程。人口城市化是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日益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二)衡量人口城市化的指标城市人口比重: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第二节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的概念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二.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人口密度:指一定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居住的人口数量,一般以人/平方公里或人/公顷表示。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一)气候对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二)地形对人口的分布有一定影响(三)能源和资源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四)社会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因素四.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一)世界人口分布的区域性与地带性(二)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1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2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五.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1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稀少。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公里、500公里、1000公里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3.9%。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孟加拉国14737万人口密度---1023人/Km22.日本12762万人口密度—338人/Km23.印度109535万人口密度---333人/Km24.菲律宾8947万人口密度—298人/Km25.越南8440万人口密度---256人/Km26.英国6060万人口密度--248人/Km27.德国8245万人口密度--231人/Km28.巴基斯坦16580万人口密度---206人/Km29.意大利5813万人口密度--193人/Km210.尼日利亚13186万人口密度---143人/Km211.中国132256万人口密度—138人/Km212.印度尼西亚24545万人口密度—128人/Km2☆城市人口的三种统计口径:1.市区内的非农业人口2.市区内的全部人口(包括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3.城市市区和辖区的全部人口人口结构第五章.人口结构是人口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人口结构的状况如何,对于人口的规模和人口质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出现的一些问题是与人口结构不合理有关的,要使人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注意研究和解决人口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节人口结构的概念和分类一.人口结构的概念人口结构,就是指人口构成,即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按照不同的规定性来分析的人口内部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具体地说是按人口的不同标志,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研究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内部结构及其比例关系。二.人口结构的分类根据人口结构所赖以形成的性质,可将人口结构归纳为三大类: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地区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每类根据更细的规定性又可分为几小类。第二节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是根据人的自然特征划分的,以人口的生物学标志来分析的人口结构。一.性别结构(一)概念所谓性别结构是以性别为标识的人口内部组成状况。它反映一定时间、一定地区人口总数中男女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二)衡量指标1.性别比:指相对应于每百名女性的男性人数。计算公式: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性别比>100,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100,男性少于女性;性别比=100,男女性人数相等2.性比例:指男、女人口在总人口中各自所占的百分比。计算公式:男(女)性比例(%)=男性(或女性)人数÷总人口×100★以上两种指标可以换算,但常用第一种指标。(三)影响人口性别结构变化的因素每一具体人口的性别结构的形成,都是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影响人口性别结构变化的因素,对于认识和掌握人口结构的特点和规律性以及它与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1.生物学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第一性别比:即胚胎性别比,一般为120第二性别比:即出生性别比,一般为104~107第三性别比:青壮年时的性别比第四性别比:老年性别比2.社会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2)战争3)移民4)意识形态(四)性别结构对人口再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人口性别结构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2.人口性别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人口的年龄结构(一).概念年龄结构是以年龄为标识来分析的人口内部组成状况。它反映人口总体中不同年龄人口的分布状态,用不同年龄组人口数在总人口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来表示。☆国际通用的年龄组的划分:0~14岁:少年儿童组15~64岁:成年组65岁及以上:老年组(也有将老年人口下限定为60岁)(二)年龄结构的划分标准1.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以百分数表示。公式为: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数÷总人口数×100%该指标说明人口的年老程度。2.少年儿童系数:指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公式为:少年儿童系数=少年儿童人口数÷总人口数×100%该指标说明人口的年轻程度。3.老少比:指老年人口数与儿童少年人口数之比。公式为:100%老年人口数÷儿童少年人口数×=老少比.(三).年龄结构类型根据人口的不同年龄构成状态、在总人口中的不同比重,可以把形形色色的人口年龄结构归为三种类型,即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标准如下表(四).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1.人口再生产水平的影响2.生产力水平的影响3.迁移因素的影响(五).人口老龄化1.概念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2.人口老龄化的原因1).长期低生育水平2).平均寿命延长3.人口老化的社会问题1).社会负担加重2).老年人口的安置和赡养问题3).劳动力老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六).性别年龄结构是将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考察,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金字塔。第三节人口的地区结构人口的地区结构是以人口的居住地区为标志来分析的人口结构。一.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是按人口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居住的情况来分析的人口结构。研究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对于国土开发、经济建设、生产布局和人民生活安排有重要意义。二.人口的行政区划结构表明人口在各行政管辖区的分布状况。研究人口的行政区划结构,对各区域人口和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加强行政管理,都有重要意义。三.人口的城乡结构指分别在城市和乡村居住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人口在城市和乡村中的分布情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第四节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是按一定的社会标志和经济标志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结构。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人口社会属性的反映,它体现了人口的社会特征。一.文化教育结构:指具有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人口的文化素质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口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二.经济活动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结构:指经济活动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研究该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三.阶级结构和社会集团结构四.婚姻结构五.家庭结构六.职业结构七.产业结构八.民族结构九.宗教结构十.语言结构在一个人口系统中,人口结构之间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它们不是互不相干、没有联系的,而是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就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只要是人口,一定会有性别,也一定会有年龄,人口的性别和年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仅如此,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又同人口地域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互相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时点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又具体地表现为一定区域的城乡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一定区域的不同文化程度的性别年龄结构,此外,还可表现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行业和职业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等。既然人口是一个有着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在现实生活中,人口结构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我们研究某一地区人口问题时,不能用某个单一人口结构去分析说明,而应当把各种人口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只有从各种人口结构的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才能揭示人口发展的规律。第五节人口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是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一.人口结构与方针政策的关系(一)人口结构信息资料是制定人口政策和其他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二)人口结构信息资料也是完善和调整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三)合理调整人口结构也是人口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正确制定方针政策,合理调整人口结构。年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1999-2002.每十万人各级在校生人数2002年全国分性别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老化最严重的20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超过22%的国家:(1个)摩洛哥;65岁以上人口超过17%的国家:(2个)意大利、瑞典;65岁以上人口超过16%的国家(9个):保加利亚、德国、挪威、英国、比利时、法国、希腊、西班牙、日本;65岁以上人口超过15%的国家(8个):瑞士、奥地利、匈牙利、芬兰、葡萄牙、圣马力诺、丹麦。第六章人口质量第一节人口质量的概念与衡量指标一.人口质量的概念与内容(一)概念: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一定地区和一定时期内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二)内容:1.身体素质:指人口的身体健康水平及大脑的机能状况,是人口质量的自然基础。2.科学文化素质:指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科学文化水平是指人对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程度;劳动技能是指人运用所掌握的科学文化技术进行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它是人口质量的核心内容。3.思想道德素质: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及其实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质、道德观念、社会化程度等,这些内容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它是人口质量的灵魂,对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发挥有着重大的意义。二.人口质量的衡量指标人口质量内涵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要全面反映不同社会、不同地区人口质量的基本特征、变动情况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需要建立衡量人口质量的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有PQLI指数,ASHA指数,HDI指数等。这些指数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比较、研究各国(尤其是不发达国家)人口的生活质量状况,但由于它们也集中反映了人口质量状况,反映了人口群体所具有的属性,所以常常借用这些指标进行人口质量研究。★PQLI指数(The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人口的生命质量指数:由婴儿死亡率、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和识字率三个基本指标组成。1.婴儿死亡率:换算系数=(最高值-最低值)/100某国婴儿死亡率指数=(最高值-该国每千个新生儿死亡数)/换算系数2.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换算系数=(最高值-最低值)/100某国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指数=(该国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最低值)/换算系数3.识字率:指全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识字者的百分比。不必换算,直接将每百人中的识字人数作为指数。PQLI指数=(婴儿死亡率指数+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指数+识字率指数)/3据PQLI指数的计算结果,世界人口素质可分为三种类型:PQLI指数<65:低素质人口;6580:高素质人口PQLI指数的局限性①不能全面反映人口质量的状况和水平②主要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质量的综合指数,把它用于进行发达国家人口质量的比较,其灵敏度就大大减弱甚至会失去作用③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质量将不断提高,故相关指标的换算系数也将会不断改变。第二节人口数量与质量相互关系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是统一的。人口作为一个客观事物,是量的规定与质的规定的结合,不存在没有质的抽象的人口数量,也不存在没有数量的人口质量。任何时代的人口,都是一定数量的人口和特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人口的统一体。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而存在的。从人口再生产方面考虑,人类为了生存、延续、发展,既要求实现人口数量的再生产,保所以,保证人口群体质量的继承和提高。也要实现人口质量的再生产,具有一定数量的人群,证.人口再生产是人口数量再生产与人口质量再生产的统一,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是人口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相互促进一定的人口数量是人口质量提高的前提;一定历史条件下,人口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长二.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相互制约1)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2)人口数量过少,就不能满足经济以及社会各部门发展的需要,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数量过速增长也会制约人口质量的提高。3)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口质量的提高会制约人口数量的增长第三节提高人口质量的一般途径提高人口质量,对于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及控制人口数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口质量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提高人口质量途径的多样性。一、发展社会生产力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四、宣传普及优生知识,推行优生措施。1.婚前医学检查2.产前诊断4.提倡适龄生育5.加强孕期保健6.制定优生法五、优育与优教●婚前医学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12条规定:“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时,应当持有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或医学鉴定证明”。1.病史询问1)了解双方是否存在血缘关系2)了解双方本人健康史3)了解双方家族史2.婚前体检3.婚前指导和处理●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它是通过观察胎儿体表形态、检查染色体、分析基因本身及其产物,对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畸形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防止患儿出生。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检查2.绒毛组织吸取检测3.胎儿镜检测4.超声波影像技术检查5.脐血穿刺术6.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间禁止婚配。”直系血亲:指生育本人和本人所生育的上下三代以内的亲属,包括自己和父母、子女、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指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源而出的男男女女之间,如兄弟姐妹为两代以内,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为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健康史包括本人过去病史,重点与婚育有密切关系的遗传性疾病、有关精神病、指定传染病、重要脏器和生殖系统等疾病。若系再婚者,需了解以往妊娠分娩史,特别是有否流产、早产、死胎和死产等不良孕产史。家族史:以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兄弟姐妹为主,重点了解近亲婚配史、与遗传有关的病史,以及与家系内传播相关的疾病。我国卫生部规定人群中有下列五类异常情况者需要进行婚前指导和处理:1.不宜婚配者: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男女双方均患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或重度智力低下者。2.暂缓结婚者:性病、麻风病、病毒性肝炎3.可结婚但不宜生育者:经婚前检查诊断患有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若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或施行结扎手术后不生育者可以结婚。4.生育需要控制下一代性别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携带者。如血友病、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5.其他应暂缓结婚或永久性劝阻婚育的疾病:如无法矫治的生殖器严重缺陷、严重脏器疾病、恶性肿瘤或患有严重疾患而不能生育者。●孕期保健1.孕早期(妊娠12周以前)保健:孕早期是决定妊娠取舍的关键时期。2.孕中期(妊娠13-27周)保健3.孕晚期(妊娠28周以后)保健4.孕期外界因素对胎儿的影响第七章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政策第一节.一.人口政策的含义人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对其国家人口的发展过程所施加影响和干预而做出的规定。狭义的人口政策指直接调节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政策,如生育政策,婚姻政策等。广义的人口政策除狭义政策包含的内容外,还包括影响人口迁移、分布等活动的政策和法令。如人口迁移政策,就业政策等。二.中国人口政策的形成?第一阶段(1949~1958):从实际上是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到适当节制生育思想的产生;?第二阶段(1958~1966):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政策的提出?第三阶段(1966~1970):控制人口政策的中断?第四阶段(1970~1978):人口政策的开始形成?第五阶段(1978~1982):人口政策的正式确立?第六阶段(1983~现在):人口政策的完善和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了本法。于2001年12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共七章四十七条。《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1988年4月29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00年11月18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三.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一)基本内容: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二)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晚婚是指在法定婚龄以上,适当推迟初婚年龄。新婚姻法第5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这是法律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但并非最佳婚龄,更不是必婚年龄。根据我国情况,提倡青年男女的初婚年龄比法定最低婚龄推迟三年以上结婚者为晚婚。即男性25周岁,女性23周岁以后结婚。晚育是指推迟初育年龄,晚婚以后生育、妇女在24周岁以后初次生育或男方三十岁以后生育的统称晚育。如果按照政策允许生第二胎,则应保持一定的间隔。少生是限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我国人口政策具体要求的核心。只有少生才能降低出生率。我国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第二胎,坚决杜绝第三胎及以上的多孩生育。优生是提高人口群体身体先天素质的科学方法。优生学就是专门研究人类遗传,改进人种的一门科学。1960年美国人类遗传学家斯特恩(C.Stern)按现代科学发展将优生学分为预防性优生学和演进性优生学。预防性优生学(消极优生学或负优生学):研究如何预防和减少患有严重先天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不良个体的出生,通过防止和减少劣生,降低人类群体中不良个体的比例。演进性优生学(积极优生学或正优生学):研究如何增加优良个体的出生和蕃衍,它以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采用先进的设备手段,积极地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第二节避孕与节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节育:指通过一定的药具、手术或禁欲以达到避免怀孕、节制生育的目的。一.节育的基本原理(图)(一)直接作用于生殖腺影响生殖细胞的发生和成熟。1.干扰卵子的发生与成熟2.抑制精子的正常发育(二)阻止精子和卵子相遇(三)影响胚泡着床(四)中途中止妊娠二.节育的方法(一)用具避孕1.避孕套:阻止精卵相遇2.宫内节育器3.阴道隔膜(子宫帽):阻止精卵相受精的必备条件男性能产生健全和活跃、并有一定数量的精子,具有与卵子相遇的机会。1.2.女性能从卵巢排出健康且成熟的卵子进入输卵管,具有与精子相遇的机会。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存活时间为1-3天,成熟卵子的受精能力一般不超过24小时。3.要有适合受精的生殖道环境(pH等)。宫内节育器的类型惰性宫内节育器(不含抗生育活性物质):材料:不锈钢、硅胶、塑料形状:金属单环、麻花环、宫形环活性宫内节育器(含抗生育活性物质):带铜宫内节育器、释放孕激素宫内节育器、释放止血药物宫内节育器宫内节育器避孕原理---多环节抗生育作用:非细菌性炎性反应、前列腺素作用、铜离子作用、孕酮的作用(二)药物避孕避孕药(基本上为女用):口服避孕药(短效、长效、探亲)避孕针缓释避孕药(皮下埋植、阴道环)局部杀精药(外用)速效避孕药(探亲避孕药):成分:以孕激素为主优点:不受月经周期限制,服药后1天即可发生避孕效果缺点:可能引起月经紊乱短效口服避孕药:成分:多数为雌激素和孕激素复方制剂特点:需每日1片,连续服用20~22天为1个周期长效避孕药避孕原理:主要抑制排卵,抗着床作用。优点:不须每日服药,易于使用。缺点:可能导致经量增加,经期延长,还可能引起闭经。(三)自然避孕法:防止精卵相遇1.安全期避孕法2.基础体温避孕法(四)紧急避孕1、放置宫内节育器2、紧急避孕药激素类:雌、孕激素复方制剂单纯孕激素制剂单纯雌激素制剂非激素类:米非司酮(五)人工流产(妊娠24周以前)1.早期人工流产(妊娠12周以前):药物流产法(妊娠40天以内),吸宫术(妊娠6~10周),钳刮术(妊娠10~12周)2.中期引产(妊娠12~24周)(六)手术绝育1.输精管结扎术2.输卵管结扎术优点:一次装置可使用多年,方便安全。取出即可恢复受孕能力。缺点:可能会造成经血增加,子宫发炎等副作用,较适合生育过的妇女使用。失败率:使用此法一年内意外怀孕率为0.6~0.8%。安全期:排卵日前五天至排卵后四天为危险期,其它日子则为安全期。优点:安全无副作用。缺点:月经周期不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的女性不适合此法。。20%失败率:使用此法一年内意外怀孕率.
本文档为【人口学课件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00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5-18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