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呼伦贝尔城镇体系规划

呼伦贝尔城镇体系规划

举报
开通vip

呼伦贝尔城镇体系规划呼伦贝尔市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文本(征求意见)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5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4第一节区域定位及发展目标..........................................4第二节城镇化发展战略...............................................5第三章市域城镇空间组织及城乡建设引导.............

呼伦贝尔城镇体系规划
呼伦贝尔市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文本(征求意见)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北京清华城市规划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研究院2009.5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4第一节区域定位及发展目标..........................................4第二节城镇化发展战略...............................................5第三章市域城镇空间组织及城乡建设引导...........7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战略............................................7第二节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9第三节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1..1........第四节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1..2........第五节城乡建设引导........................................1..3...........第四章产业发展与布局....................15第一节产业分类引导........................................1..5...........第二节产业布局引导........................................1..7...........第三节工业园区发展引导....................................1..8...........第四节旅游产业发展引导....................................2..1...........第五章资源保护与利用....................23第一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2..3...........第二节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4........第三节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2..5..........第四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2..7........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8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31第八章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4第九章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规划36第一节市政基础设施配置原...................................................................3..6.........则第二节给水工程规划..................................................................................3..6............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3..7.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3..8............第五节供热工程规划..................................................................................3..9............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3..9............第七环卫工程规..................................................................................3..9............节划第八节通信工程规划..................................................................................4..0............第九节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4..0......划第十章区域协调与空间管制.................42第一节区域协调..........................................................................................4...2.............第二节空间管制..........................................................................................4...3.............第十一章次区域发展指引..................................48第一节中部次区域发展指引.................................4..8..........第二节西南次区域发展指引.................................4..9..........第三节岭东次区域发展指引.................................5..1..........第四节北部大兴安岭次区域发展指引.........................5..2......第十二章呼伦贝尔都市区发展指引...............54第十三章重大战略部署....................................56第一节行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5...6.............第二节近期建设重点..................................................................................5..8............第十四章城镇体系规划实施保障60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修编背景2004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呼伦贝尔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所确定的建设方针和原则,在协调指导呼伦贝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原规划确定的2020年的发展目标部分已经实现;国家发展进入新时期,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给呼伦贝尔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中俄蒙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东北振兴不断深化、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战略的明确,使呼伦贝尔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呼伦贝尔市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批新的产业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亟需在空间上落实等现实问题也日益迫切;呼伦贝尔市在2001年经过撤乡并镇,市域城乡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突出呼伦贝尔在中俄蒙区域合作中的桥头堡作用和东北振兴、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有效的指导呼伦贝尔市城乡规划建设,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厅要求,特编制《呼伦贝尔市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规划目的(1)明确区域定位、发展目标与战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2)落实“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发展框架,协调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3)有效指导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和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城乡空间体系。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2)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3)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4)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融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5)以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目标,提供市域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第4条规划原则(1)统筹兼顾:正确把握“远景与近期”关系。(2)顺应规律:正确把握“引导与控制”关系。(3)分类指导:正确把握“发展与保护”关系。(4)明确事权:正确把握“刚性与弹性”关系。第5条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3)《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6)《东北振兴规划》(7)《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8)《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9)《内蒙古自治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若干规定》(10)《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决定》(11)《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发展的意见》(12)《呼伦贝尔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13)《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14)国家、建设部、内蒙古自治区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第6条规划范围呼伦贝尔市行政区划所辖范围,含1区(海拉尔区)、5市(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根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7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第7条规划期限(1)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2)其中:近期为2008〜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一节区域定位及发展目标第8条区域定位呼伦贝尔市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交流协作区,国家级能源及绿色产业基地、重要生态保育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多民族宜居地区和国际性旅游目的地。第9条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将呼伦贝尔市打造成国家重要的科学发展示范区。(1)循环经济示范区:争创循环型农牧业发展示范区、循环型工业发展示范区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范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支撑,以资源消耗最低、污染最小化、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最大程度的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2)生态示范区: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地区,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以重点生态及环境问题治理为突破口,实现生态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3)单一产业与多元产业统筹发展示范区:克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陷入单一化、先进制造业难以成长的困境,通过资源性产业的快速成长,带动其他多元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生态型多元产业体系,构建单一产业与多元产业统筹发展示范区,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做出示范。(4)民族文化发展示范区:保护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并赋予创新含义,大力打造文化名牌,形成富有魅力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交流平台。(5)北方高寒地区特色宜居地区:深化塑造呼伦贝尔“生态、绿色”品牌,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高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平安有序、社会稳定、公平正义的和谐地区。第10条市域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指标、社会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4大类、13中类、21小类的发展指标体系,并区分为引导型指标和控制型指标两种类型。(具体见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第二节人口发展及城镇化战略第11条城镇化基本方针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为核心推进城镇化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1)集约发展。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2)统筹发展。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积极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和谐发展。将城镇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保障,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文化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创新发展。立足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镇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向多元产业驱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积极创建创新型城市。(5)优化发展。按照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科学开发、城镇有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据点作为推动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的主体形态,把城镇化工作的重点转到据点的开发上,构建市域城乡据点开发体系。第12条城镇化发展战略(1)尊重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分类指导。岭西地区及大兴安岭林区,应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为主,注重“质的调整”;而岭东地区仍要以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主。(2)尊重发展模式的差异性,综合协调。在尊重不同发展模式独特性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整合各种模式的优势,促进各种模式的健康、协调发展。(3)尊重地域空间的差异性,合理组织。对于滨州线和G111线两侧地区,应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进一步集聚,重点培育发展条件较好的点,形成带动全市发展的都市区或发展极;对于大兴安岭林区和市域南部地区,应该进一步明确发展据点,培育区域增长极,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空间集聚。第13条市域人口及城镇化发展目标(1)2015年:市域人口规模达到29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2%,城镇人口达到210万人。(2)2020年:市域人口规模达到3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2%,城镇人口235万人。第三章市域城镇空间组织及城乡建设引导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第14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融、一体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构建和谐城乡的新格局。规划期内,仍将以完善城乡功能联系、培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为目标,重点加强城乡在产业发展、空间开发、生态保护、人口、就业及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对接与统筹发展。(1)建立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机制。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进程。以农业特色化、品牌化经营代替传统的、粗放的小农经营。以科技创新带动农业资源的整合,实现农业发展的高附加值。(2)建立城乡空间统筹发展机制。以“点式开发、点域带动”为根本思路,以空间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为目标,坚持工业向园区、向基地集中,农民居住区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坚持走集约、创新、统筹、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3)建立城乡生态保护统筹发展机制。坚持生态优先的根本原则,以“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为根本思路,积极构建良性循环的城乡生态安全体系。(4)建立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机制以及城乡就业、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机制。提高农民素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消除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调整城乡就业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由农民向市民转变,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5)建立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按照城乡等级配置设施,覆盖全市域,建立均等化的设施共建共享体系。第15条城镇发展战略加强城镇间的协调发展;强化据点开发、优化市域空间结构;构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的轴线状开放式城镇组织体系。(1)生态优先——处理好三大类型发展面的开发与保护。岭东应注重集约发展,岭上注重生态保育,岭西注重资源的科学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2)据点开发——以呼伦贝尔都市区为中心,以满洲里市为二级据点,以牙克石市、扎阿发展极、根河市为三级据点,以区域中心城镇为四级据点,以重点镇为五级据点,构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的据点体系。(3)开放带动——构造门户枢纽地区,实现向开放格局的转变。满洲里要打造国际化门户枢纽,积极参与东北亚国际化分工协作;扎阿发展极要积极融入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体系,打造面向东北振兴的区域化门户枢纽。(4)一体发展——支撑中心城市与腹地的对接、门户与内陆的对接。重点打造滨州核心发展带,积极培育岭东、中部、南部和北部四大产业集聚轴,鼓励建设以满洲里为中心的国际口岸经济带。第16条乡村发展战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科学布局、适度超前,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典型示范”的基本原则,协调推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建设,努力使农村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1)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三化”互动战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高农村牧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牧民收入。(2)改变原有乡村发展模式,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盘整村庄土地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3)提高村庄(嘎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挖掘风貌、产业、功能等方面的特色,创建特色村(嘎查)。(4)对于无特色、用地分散、距离较近的村庄(嘎查),应实现撤并。适当扩大撤并后中心村(嘎查)的规模,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降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5)鼓励以中心村(嘎查)为核心,带动周边基层村(嘎查)成立农村社区,将中心村(嘎查)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第二节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第17条市域城镇职能等级结构按照城镇发展条件、发展潜力及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呼伦贝尔市城镇分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镇、重点镇和一般镇五个等级。第18条市域中心城市呼伦贝尔中心城区:东北经济圈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区域商贸中心、交通枢纽,呼伦贝尔市的综合管理中心、产业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第19条市域副中心城市(1)满洲里市: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进出口产品深加工、煤电化、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高新技术、旅游为主的国际口岸城市。(2)牙克石市:以生物制药、林下资源深加工、新型建材、木材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为主。(3)扎兰屯市:市域东部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畜产品加工、造纸、新型建材、化工、先进制造业、旅游、商贸物流为主。(4)那吉屯:市域东部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先进制造业、生物化工、旅游为主。(5)根河市:北部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心城市,以绿色产品加工、林下资源开发、木材深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商贸物流、旅游为主。第20条区域中心城镇(1)拉布大林:以农畜产品加工、采掘业、木材加工、贸易物流、旅游为主。(2)尼尔基镇:以农畜产品加工、建材、水电、加工制造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3)阿里河镇:以林产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旅游为主。(4)大杨树镇:以农畜产品加工、煤炭采掘、热电联产、新型建材、加工制造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5)巴彦托海镇:呼伦贝尔都市区的重要功能组团,以农畜产品加工、建筑材料、煤电与煤化工等为主。(6)伊敏河镇:以煤炭采掘、煤电、煤化工、新型建材、环保技术等产业为主。(7)阿拉坦额莫勒镇:以石油开采、畜产品加工、风力发电、有色金属加工、贸易物流、旅游为主。(8)阿木古郎镇:以煤炭、石油采掘、风力发电、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旅游为主。(9)巴彦库仁镇:呼伦贝尔都市区重要功能组团,以煤电化、农畜产品加工、旅游为主。第21条重点镇将呼伦贝尔市的重点镇划分为交通枢纽型、旅游服务型、商贸型、工业型、综合型、口岸型等六种职能类型。1)嵯岗镇:以石化、煤化工、煤电、出口机械组装、木材深加工、现代物流、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交通型工业城镇。2)阿日哈沙特镇:以商贸物流、有色金属开采及初加工、皮毛加工、旅游为主的口岸城镇。3)红花尔基镇:以旅游服务为主的旅游型城镇。4)巴雁镇:以煤电化循环经济发展为主的工业城镇。5)呼和诺尔镇:以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煤炭开采为主的旅游城镇。6)宝日希勒镇:以煤炭采掘为主,以煤电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为发展方向的服务型工矿城镇。7)蘑菇气镇:以绿色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煤炭及有色金属采掘、新型建材为主的综合城镇。8)成吉思汗镇:以绿色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商贸物流、旅游为主的商贸型城镇。9)柴河办事处:以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特色产业加工为主的旅游城镇。10)亚东镇:以农畜产品加工、商贸、资源开采、建材为主的商贸型城镇。11)霍尔奇镇: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建材为主的工业型城镇。12)红彦镇:以农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为主的商贸城镇。13)满归镇:以发展林产品深加工、林下产品采集、旅游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综合型林业城镇。14)金河镇:以发展林产品深加工、资源开采、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为主的林业城镇。15)黑山头镇:以旅游、林产品深加工、贸易、煤炭资源开采及进口资源深加工为主的口岸城镇。16)莫尔道嘎镇:以林产品深加工、旅游、绿色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型城镇。17)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以商贸物流、旅游、出口加工业、进口资源深加工等为主的口岸城镇。18)诺敏镇:以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业型城镇。19)甘河镇:以林下产品采集、林业深加工、农牧业为主的林业型城镇。20)图里河镇:以物流、林下产品采集及深加工、煤炭采掘、旅游为主的交通型城镇。21)免渡河镇:以林下产品采集及深加工、煤炭采掘、旅游、制造业等为主的工业城镇。22)博克图镇:以交通物流、林下产品采集、林业深加工、煤炭采掘、旅游为主的交通枢纽型城镇。第三节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第22条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一核两极多节点、两带四轴四板块第23条一核两极多节点(1)一核:呼伦贝尔都市区,承载全市核心功能、整合与带动全市发展、参与区域竞争的主体。(2)两极:将满洲里打造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化门户枢纽,提升呼伦贝尔市的国际化协作水平;将扎阿发展极打造成融入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区域化门户枢纽,提升区域协作水平。(3)多节点:以区域中心城镇和重点镇为支撑,构建市域网络化空间结构的重要支撑。第24条两带(1)国际口岸经济带:以满洲里市为中心,依托口岸公路、满伊铁路及S203,重点发展资源进口及精深加工、产品出口加工、旅游及边境旅游业等。(2)扎阿莫经济带:依托G111及其复线、扎阿铁路(规划),建设综合交通走廊,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旅游、现代物流等。第25条四轴(1)滨州线综合发展轴:依托滨州铁路、G301、绥满高速公路,形成东接哈大齐、西连俄蒙的综合交通走廊。承载全市中高端职能,重点发展能源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生物制药、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2)中部产业发展轴:依托S201、S202、海拉尔—拉布大林铁路(规划)、两伊铁路,积极打造呼伦贝尔都市区综合性产业区,带动根河、额尔古纳、鄂温克、新左旗专业化生产基地的发展。重点发展能源重化工业、有色金属开采、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旅游等产业。(3)北部大兴安岭产业发展轴:依托S301、根河—室韦铁路(规划)、林区铁路,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及贵金属开采及初加工、林下资源开发及深加工等产业。(4)南部产业发展轴:依托S203S201、S202、满伊铁路,重点发展有色金属采掘及初加工、煤炭采掘及煤电产业、石油天然气开采、生态牧业、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第26条四板块(1)中部次区域:海拉尔区、牙克石、陈旗、鄂温克、额尔古纳南部地区。(2)岭东次区域:扎兰屯、阿荣旗、莫旗。(3)西南次区域:满洲里、新左旗、新右旗。(4)北部次区域:根河、鄂伦春、加格达齐、额尔古纳北部地区。第四节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第27条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市域城镇按照城镇人口规模分成八个等级:(1)大于50万的城镇: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2)30〜50万的城镇:满洲里市。(3)20〜30万的城镇:牙克石市、扎兰屯市。(4)10〜20万的城镇:大杨树镇、那吉镇、伊敏河镇、根河市、尼尔基镇。(5)5〜10万的城镇:阿里河镇、拉布大林、巴彦库仁镇、巴雁镇、满归镇、甘河镇、亚东镇、霍尔奇镇。(6)2〜5万的城镇:阿木古郎镇、阿拉坦额莫勒镇、博克图镇、库都尔镇、宝日希勒镇、免渡河镇、莫尔道嘎镇、室韦俄罗斯民族乡、诺敏镇、蘑菇气镇、成吉思汗镇、红彦镇、西瓦尔镇、六合镇。7)1〜2万的城镇:嵯岗镇、卧牛河镇、柴河办事处、宝山镇、阿日哈沙特镇。8)小于1万的城镇:黑山头镇、呼和诺尔镇、红花尔基镇。第五节城乡建设引导第28条城乡建设用地调控要求(1)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既有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转变城镇用地增长方式,提高新增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对废弃、闲置建设用地的整理和再利用,逐步减少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引导农村人口的合理集聚,促进乡村居民点用地整合。(2)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用地配置向发展据点倾斜,提高集聚效益。建立城乡兼顾、互相衔接的空间调控机制,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结构优化和城乡建设用地水平的提高。第29条中心城市建设标准(1)市域中心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20平方米左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控制。(2)市域副中心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20〜140平方米以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控制。(3)区域中心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控制。(4)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执行相应的国家规范。第30条重点镇建设标准(1)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控制。(2)建设有完善的能够服务于本镇及周边乡镇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第31条一般镇建设标准(1)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控制。(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与标准能够服务整个镇域。(3)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的标准应能满足本镇基本生产、生活要求。第32条农村建设发展指引(1)根据《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施意见》200和《内蒙古自治区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通过乡村撤并、提高乡村地区建设密度。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应控制在平方米以内。(2)结合区域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考虑设施服务和农作半径等因素确定中心村,提高中心村的建设标准。(3)村庄布局应遵循集中紧凑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新旧村庄有机衔接的原则。(4)政府应给予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财政支持。(5)完善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各专项规划中提出道路路、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第四章产业发展与布局第33条产业发展战略(1)构建多元产业体系。以打造国家级能源重化工业基地为契机,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克服资源性产业自我强化及产业结构单一化趋势,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多元化,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优势产业突出、多元产业协调发展的生态型产业体系。(2)产业发展的分类引导。做实基础型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型产业,大力促进扶植型产业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明确禁止及限制发展产业。(3)建立以园区、基地为支撑的市域产业空间体系。以国家级及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为龙头,构建综合性产业发展区,以产业基地为配套,构建专业化生产基地,实现产业的一体化发展。(4)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围绕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3R原则(即减量、循环、再利用),构建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以主导企业为基础,构建生态型工业园区;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国家生态市。第一节产业分类引导第34条基础型产业(1)农业:“强基础”。加强政府引导,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东北奶源、肉业、商品粮、马铃薯、饲草饲料、木材、特色种养殖基地,优化农业的空间布局。通过“龙头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2)资源开采业:“科学开发”。按照有序开发、生态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将资源的开采与深加工、城镇的建设合理组织起来,构建国家级资源基地。(3)现代物流:“强物流”。加快培育物流节点和物流园区,吸引大的物流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构建市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第35条推动型产业1)煤电化产业:“大基地”。重点建设伊敏、大雁、宝日希勒、扎赉诺尔四大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东北振兴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2)绿色产品加工:“大品牌”。依托呼伦贝尔生态品牌和绿色资源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和产业化进程,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打造呼伦贝尔市绿色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绿色产品加工基地。3)旅游:“大旅游”。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改变单一旅游结构,大力促进会议会展、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教育培训等的发展,构建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综合产业体系。4)制药业:“新医药”。发挥呼伦贝尔市生物资源优势,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加强与黑龙江省制药企业的合作,打造我国重要的生物制药及中蒙医药生产基地。5)有色金属及贵金属加工业:“大产业”。依托得尔布干和大兴安岭成矿带优势,坚持产业的集中布局,打造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建议在呼伦贝尔都市区建立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6)木材精深加工:“新思路”。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加强木材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打造东北重要的木材精深加工基地。7)林下资源开发:“突破点”。作为林区转型,解决三林问题的突破点,予以重点培育,建设国家级林下资源开发基地。建议在根河、牙克石、大杨树、海拉尔建立林下资源深加工基地。第36条扶植型产业1)新材料:利用市域及俄蒙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优惠政策,积极吸引龙头企业,促进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基地2)装备制造业:积极融入东北振兴产业体系,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建设呼伦贝尔都市区、扎阿发展极和满洲里三大先进制造业基地。3)新型建材:加快传统技术的更新改造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发挥建材资源丰富、靠近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优势,将呼伦贝尔打造成东北地区重要的新型建材基地。4)环保技术:依托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积极促进环保技术的发展。5)进口资源深加工:提高资源就地加工率,打造面向日韩及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基地。6)出口产品加工:发挥边境口岸的优势,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蔬菜加工、木材加工、新型建材等出口产业的发展第37条其他类型产业(1)改造型产业:主要指附加值低、链条短、存在一定污染的传统制造业。其改造应通过延长产业链、加快技术更新的方式来实现,构建呼伦贝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2)禁止发展型产业:严禁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对于已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示范区;对不能改造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应逐步有序的予以关、停、并、转。第二节产业布局引导第38条市域产业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三核、一带、五轴”的产业布局结构。1)三核:呼伦贝尔都市区、满洲里产业发展极、扎阿产业发展极。处于产业链中高端,是带动全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参与区域竞争的主体,其发展应突出优势产业和多元产业的协调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多元产业协调发展的生态型产业体系。2)一带:滨州产业发展带。借助区内与区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按照产业链及对接区域产业体系发展的要求,整合三大产业发展核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全市产业发展的脊梁。3)五轴:包括三大产业纵轴:扎阿莫产业轴、中部产业轴(根河-额尔古纳-陈旗-海拉尔-鄂温克)、国际化口岸产业轴,以及南北两大产业横轴(室韦-莫尔道嘎-根河-阿里河-大杨树,阿拉坦额莫勒-阿木古郎-阿尔山)。三大产业纵轴重点是整合市域产业布局体系,将三大产业发展核与各专业化产业基地通过产业链的形式联系起来,两边以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为主,主要发展煤电、有色金属采掘及初加工、林下资源开发及初加工等产业;而后者重点是以据点的方式,加强资源的科学开发,实现区域的统筹发展。第三节工业园区发展引导第39条国家级工业园区发展引导(1)满洲里市合作区:国家级园区。满洲里工业园区与满洲里经济合作区合为一个园区,以进口木材深加工为主导产业,以建材、机械组装、仓储物流等产业为辅,建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重要的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2)满洲里市互市贸易区:国家级园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产品加工、轻工纺织产品制造业、皮革制造业、建筑材料以及生产设备、机电产品、汽车及电子产品等组装,建成集商贸、物流、出口加工于一体的国家级对俄出口加工基地。第40条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发展引导(1)呼伦贝尔市经济开发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新能源产业、现代物流业等六大主导产业,打造东北三省和自治区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该园区下设新右旗甲查产业基地、新右旗敖尔金产业基地、莫尔道嘎产业基地、根河市产业基地、鄂伦春阿里河产业基地、巴彦托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六大产业协作基地。(2)呼伦贝尔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将谢尔塔拉循环经济产业区与海拉尔区联合共建,以发展煤电、煤化工、褐煤提质、水泥建材为主导产业,建设内蒙古东部最大、东北地区较大的能源化工基地。该园区下设伊敏煤电基地、鄂温克大雁产业基地、新左旗嵯岗产业基地、额尔古纳市工业基地、牙克石市产业园区等五大产业协作基地。(3)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重点打造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煤制油以及褐煤提质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等产业集合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发展新型建材业、高新技术产业、风电产业、有色金属选矿业、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4)呼伦贝尔岭东工业园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化工、建材等非资源类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桨纸、木制品、农药、水泥、制药、酒精、制糖、油脂、乳品、肉食、淀粉等产业,辐射带动成吉思汗和蘑菇气两个产业基地,建成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重要的一园多区型、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基地。(5)阿荣旗工业园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以农畜产品加工、水泥等建材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生物化工、有色金属选矿及冶炼等产业,发展霍尔奇和亚东两个产业基地,将其培养成大型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重要的一园多区型绿色食品加工、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三大产业集群加工基地。6)莫旗工业园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以农畜产品加工、热电联产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酿酒、制药、生物工程、石材等产业,包括尼尔基石材、红彦、塔温敖宝、宝山、哈达阳、腾克六个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重要的“一园六区”型绿色食品加工基地。该园区下设大杨树产业基地。7)满洲里市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煤炭采掘、煤电联营、精细化工、冶金、建材等五大产业。该园区下设扎赉诺尔重化工业基地。第41条产业协作基地发展引导1)巴彦托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农畜产品加工、建筑材料、煤电与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多功能复合型产业园区。2)扎赉诺尔重化工业基地:以煤电化产业发展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3)新右旗甲查产业基地:以发展境内境外有色金属采选为主。作为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产业协作基地,享受扶持政策。4)新右旗敖尔金产业基地:以发展有色金属采选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建材、风电、进品木材加工、物流等产业。作为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产业协作基地,享受扶持政策。5)莫尔道嘎产业基地:以有色金属采选和森工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特色种养加工等产业。作为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产业协作基地,以享受扶持政策。6)根河市产业基地:以木材加工、有色金属采选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特色种养加工等产业,重点发展好里堡、金河森工、满归森工、得耳布尔四个园区、基地,建设成为一园多区型工业园区。作为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协作基地。7)鄂伦春阿里河产业基地:以热电、农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有色金属选矿、木材加工、电石法PVC等产业。作为呼伦贝尔市经济开发区产业协作基地,以享受扶持政策。8)伊敏煤电基地:以煤炭采掘、煤电联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打造国家大型煤电化基地。培育发展伊敏河东产业基地。发展成为国家大型级煤电化基地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该基地,暂时作为呼伦贝尔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产业协作基地,拟规划为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煤电化工业园区。(9)鄂温克大雁产业基地:以煤炭采掘、煤电联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马铃薯加工等产业。作为呼伦贝尔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产业协作基地,以享受扶持政策。(10)新左旗嵯岗产业基地:以石化、煤化工、煤电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出口机械组装加工、木材深加工产业。作为呼伦贝尔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产业协作基地,享受扶持政策。(11)额尔古纳市工业基地:以煤化工、煤电联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进出口产品加工、特色种养加工等产业。作为呼伦贝尔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产业协作基地,享受扶持政策。(12)牙克石市产业园区:以煤电、煤化工、生物制药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钢铁冶炼、建材、木材深加工、特色种养加工、高新技术等产业。重点发展海满、乌尔其汗、免渡河三个产业区,建设成为一园多区型工业园区。南区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研发为主;北区主导产业以生物制药、栲胶制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乌尔其汗产业区,主导产业以氯碱化工、纸浆、热电联产、钢铁冶炼及其产业延伸为主,作为呼伦贝尔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产业协作基地,享受自治区扶持政策;免渡河产业区:主导产业为木制品加工,新兴建材,野生浆果、食用菌、山野菜等加工。(13)大杨树产业基地:以农畜产品加工、煤炭采掘、热电联产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区域性矿产资源开发、煤电、建材、特色种养加工、物流等产业。作为莫力达瓦工业园区产业协作基地,享受扶持政策。第42条国际合作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引导(1)新左旗中蒙经济技术合作区:以资源进口及加工、煤炭采掘、煤化工、煤物流、电、石油开发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有色金属开采、农畜产品加工、旅游、风电等产业,建设中蒙经济技术合作区。享受国际合作园区扶持政策。(2)新右旗中蒙经济技术合作区:以资源进口及加工为重点,同时发展石油、贸易物流等多元产业,建设中蒙经济技术合作区。享受国际合作园区扶持政策。(3)黑山头中俄经济技术合作区:以资源进口及加工、煤炭采掘、煤电联营为主导产业,辅助发展贸易物流等产业,建设中俄经济技术合作区。享受国际合作园区扶持政策。(4)室韦中俄经济技术合作区:以资源进口及加工为主导,辅助发展贸易物流等相关产业,建设中俄经济技术合作区。享受国际合作园区扶持政策。第四节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第43条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呼伦贝尔市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构建以国内旅游为主、入境旅游为辅的旅游市场格局;构建以草原风光、森林生态为背景,以民族风情为内涵,以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主导产品的特色旅游区;建立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消除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重点建设精品旅游景区;实现旅游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将其发展成为呼伦贝尔市未来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将呼伦贝尔市建设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区;实现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第44条旅游产业发展战略(1)基础先行、交通带动战略。(2)合理布局、适当集聚战略。(3)突出重点、快速推进战略。(4)跨区联合、沿线外推战略。(5)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战略。第45条旅游形象及市场定位(1)形象:原生态旅游胜地;口号:华冠草原、天骄故里;品牌:草原、森林、民俗文化、自然冰雪。(2)市场定位:国际客源市场:第一国际客源市场是俄罗斯、蒙古,第二客源市场是日本、韩国、台港澳和东南亚,第三客源市场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于最主要的俄罗斯入境旅游,应使其从以购物旅游为主向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转化;国内客源市场:国内第一客源市场是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发达地区;国内第二客源市场是周边东北地区周末游、一日游客源。第46条旅游产业总体布局确定“分区发展、整体协调”的总体布局结构。(1)五大旅游功能区:岭东滨州线以南典型草原观光度假旅游功能区;岭东滨州线以北湿地草原生态体验旅游功能区;大兴安岭以南农区休闲、周边自驾车旅游功能区;大兴安岭以北森林观光、冰雪民俗体验旅游功能区;满洲里,东、西旗口岸边境体验旅游和额尔古纳界河观光旅游功能区。(2)“一主两副”的旅游轴线:301国道旅游主轴、中部森林草原旅游次轴、大兴安岭旅游次轴。(3)“二主四副”的旅游等级体系:海拉尔、满洲里两个旅游主中心城市,牙克石、扎兰屯、根河、额尔古纳四个旅游副中心城市。第47条旅游城镇等级体系(1)两个旅游中心城市:海拉尔、满洲里。(2)四个二级旅游中心城市:扎兰屯、牙克石、根河、额尔古纳。(3)九个特色旅游城镇:拉布大林、莫尔道嘎、满归、阿里河、尼尔基、阿拉坦额莫勒、阿木古郎、柴河、室韦。第48条旅游发展轴线(1)一条主旅游发展轴线:沿滨州铁路和301国道,即满洲里—海拉尔—牙克石—扎兰屯—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2)四条次级旅游发展轴线:大兴安岭森林旅游发展轴线:漠河—根河—牙克石—阿尔山;大兴安岭森林横向旅游发展支线:莫尔道嘎—根河—阿里河—加格达奇;农区旅游发展轴线:齐齐哈尔—莫旗——阿荣旗——扎兰屯市;边境旅游发展轴线:漠河—额尔古纳—满洲里。第五章资源保护与利用第49条资源保护与利用战略(1)以维护生态安全体系为资源利用的基本前提,转变城乡空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综合利用。保障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2)戈V定分区,明确需要市级政府严格保护的地区,严格控制和限制开发区域内的城乡建设行为。(3)明确空间管制的具体手段,实施严格的空间管制措施,同时通过优化城乡空间组织,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的效率,从根本上保护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一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第50条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解决季节性、工程性、区域性缺水及呼伦湖生态需水问题。(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3)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预警和应急机制。第51条水资源空间调配及重点水利工程在保障生态用水前提下,岭东地区应积极开发水能和灌溉工程,岭西地区则应根据发展及建设需要,适时开展流域内及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生产生活缺水矛盾,改善生态环境。(1)“引河济湖”工程:改善呼伦湖生态环境,并解决沿线草场灌溉、牲畜饮水及周边地区水资源配置。(2)扎罗木得水库:解决大雁煤业公司及海拉尔区、陈巴尔虎旗及满洲里市的______缺水问题,同时发展下游灌溉。(3)红花尔基水库:解决沿伊敏河煤电及资源开发问题,同时为鄂温克旗、海拉尔区供水,并发展下游灌溉。(4)尼尔基水库下游灌区:主要用于发展农业灌溉。(5)毕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用于防洪、发电、灌溉和调补。(6)扎敦水库:主要解决牙克石市未来缺水问题,同时发展下游饲草料基地灌溉。(7)神指峡水利枢纽工程:主要任务为发电。___(8)晓奇子水利枢纽工程、阿木牛水利枢纽工程、新北水利枢纽工程、萨马街水利枢纽工程、库如奇水利枢纽工程:主要任务为发电或灌溉。第二节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52条指导思想(1)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2)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平衡土地资源与人口、城镇、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3)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注意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采取加大养地力度、弓I草入田、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措施,控制和治理土地退化、沙化,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4)以土地的适宜用途为基础,进行区域用途分区,明确土地用途,突出各用途分区的特点、结构和利用方向,以实现土地用途管理的目的。(5)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草牧场。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土地市场运行机制,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6)注意环境保护,搞好被破坏土地的复垦、复原和整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就要严格实施。一是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二是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三是加强土地总体计划的宏观控制,确保各项用地指标的实施。第53条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策略(1)加强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管理。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的实时监控,从按需投放土地转向定额供给土地的管理方式。各旗市域单元依据自身的城乡用地状况和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制定相应的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管理举措,重视新增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标准。2)大力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内部挖潜,重点突出城镇和工矿闲置的整治,农村居民点低效及闲置用地整理两方面。3)积极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的内部结构优化,加大集中连片开发力度。工业发展方面,引导农村分散工业向城镇工业区聚集;同时提高自治区级以上开发区的工业准入标准,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水平。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镇发展方面,引导城市工业用地的逐步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土地容积率和人口承载力。乡镇发展方面,重点对乡镇的居住、工业用地加强引导。第三节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第54条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原则及目标(1)鼓励开采石油、有色及贵金属矿产资源,鼓励开发优质非金属原材料矿产,加强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2)提高有色金属、贵金属的选矿能力,增强化工、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深加工的能力。合理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使煤炭资源转换能力和合理利用程度得到提高。(3)完成已查明的矿产前期可行性论证,使其早日开发。矿区资源储量规模和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协调一致。(4)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准入条件。矿山企业的开采加工技术应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淘汰落后的开采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提高伴生矿产、贫矿、尾矿及难选矿山综合利用程度。非金属矿产开发应用研究达到较高水平。转变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5)加快能源、有色及贵金属、水泥等非金属建材产品的原材料基地建设步伐,优化资源的综合配置水平,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水资源为组合条件布局重大工业项目;将煤炭等优势资源向大型企业、优势产业集中配置,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6)利用满洲里、室韦、黑山头等口岸优势,“走出去,引进来”,积极探索开发利用周边的俄罗斯、蒙古国矿产资源的路子。(7)新建矿山企业完全达到环保要求,加快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矿业开发的“三废”、塌陷、崩塌、滑坡、土地污染等次生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使矿区及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改善。第55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打造“一盆两带”矿业经济,形成集中、高效、生态的矿业开发新格局。能源矿产开发主要围绕海拉尔盆地及周边地区进行,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开发主要围绕得尔布干多金属成矿带和大兴安岭多金属成矿带进行。非金属矿产开发在充分考虑矿床内外部建设条件和加工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第56条能源开发利用布局(
本文档为【呼伦贝尔城镇体系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白学芝
热爱爱问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7
分类:
上传时间:2023-03-08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