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双心医学护理模式的临床运用PPT参考课件

双心医学护理模式的临床运用PPT参考课件

举报
开通vip

双心医学护理模式的临床运用PPT参考课件**高质量的健康:生理-心理-社会无病亚健康疾病死亡生物、遗传医疗、卫生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健康动态模型*医院心理障碍发生率*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抑郁、焦虑。 心血管:40-50%;肿瘤:44% 消化科:31.2%;内分泌:30% 神经科:25.3%;外科:22% 性病科:20%;妇产科:12%心理障碍已成为世界的第四大疾患,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比较突出的表现为焦虑、抑郁、紧张、恐惧、失眠等,*2020年中国疾病总负担排行榜*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在世界卫...

双心医学护理模式的临床运用PPT参考课件
**高质量的健康:生理-心理-社会无病亚健康疾病死亡生物、遗传医疗、卫生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健康动态模型*医院心理障碍发生率*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抑郁、焦虑。 心血管:40-50%;肿瘤:44% 消化科:31.2%;内分泌:30% 神经科:25.3%;外科:22% 性病科:20%;妇产科:12%心理障碍已成为世界的第四大疾患,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比较突出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焦虑、抑郁、紧张、恐惧、失眠等,*2020年中国疾病总负担排行榜*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在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精神障碍已成为世界的第四大疾患,在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社会负担最重的第一大疾病,而心血管疾病的排名列于第三位。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心血管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 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病情恶化,两者的共病问题已成为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概念“双心医学”在强调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即心身的全面和谐统一。“双心医学”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综合治疗,对患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干预。 “双心医学”是“人的科学”胡大一,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1-3.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37-45.**让心脏科的医生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后才能给病人看病。在此基础上,再将基础、临床、预防等学科综合,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目前虽然心理学已成为医学院学生的必考科目,但并未落实到临床实践。心脏科医生在临床中往往只想到介入、搭桥这些治疗技术,只有让心理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临床实践,新的医学模式才有可能形成。我国对冠心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因此,“双心医学”应运而生,“双心医学”又称为精神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研究心脏疾病与精神疾患相关性的学科。“双心医学”在强调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即心身的全面和谐统一。 “双心医学”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综合治疗,对患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干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心血管疾病与精神障碍共病呢?心血管疾病的病程中常伴有明显或隐匿的心理症状,因此“双心医学”的概念逐渐被医学界所接受,它是研究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新学科。胡大一等心血管病专家提倡的双心医学模式是指在躯体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伴有的心理障碍进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双心医学真正体现了疾病诊治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了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新模式的转变,在临床治疗中达到“身心同治”。心血管疾病的五条防线 第一条防线——一级预防:防危险因素 第二条防线——防事件:预防心肌梗死 第三条防线——防后果:挽救心肌,挽救生命 第四条防线——二级预防:防复发和防意外 第五条防线——关注患者精神心理健康 *理想的“双心门诊”和“双心查房”不是由心脏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来共同出门诊,来共同查房,而是要培养一批既懂心脏又懂心理的临床“双心”医生,从而从疾病整体的角度对心血管病合并的精神心理障碍及早识别、及早诊断及综合治疗笔者曾经提出过,冠心病有5条防线。首先是防发病,要“防患于未然”;第二要防事件,冠心病患者要预防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第三要防后果,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要及时送医院抢救,防止往更坏的方向发展;第四是防复发,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复发;最后是防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心肌梗死。目前在关注心血管疾病的精神心理问题的同时,笔者提出了第六条防线———心理防线。这改变了现有的心脏病治疗模式。从“五条防线”到加入了“心理防线”的“六条防线”是治疗模式的一大进步。而新治疗模式的建立,有助于患者从容面对疾病,使其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双心医学”的发展,“六条防线”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心血管医生和护士重视患者心理疾患,学会识别和处理心血管疾病的精神心理问题。笔者希望更多的心血管医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双心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既懂心脏又懂心理的临床“双心”医生,从而对心血管病合并的精神心理障碍能及早识别、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理性化的服务,一站式地解决患者的躯体、心理问题,并把复杂和重症病例转到心理门诊和精神科治疗。__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抑郁症或是抑郁状态对人的心脏有不良影响。现有证据验证了早期的临床医生的猜想,精神心理因素在心脏病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心身机制联系对人的情绪和心脏形成内在影响。心脏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目前均为高发性疾病,现代的医生需要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病理生理学特点以及抗抑郁治疗和心脏病之间的风险关系。* “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 ——华佗的《青囊秘录》*就曾指出。现在,“双心”的概念已经被医学界所接受,它预示着今后“生物-心理-社会”的崭新医学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果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因人制宜,辅以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促进患者基础疾病的康复,更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从而使临床获益更多,双心模式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的原因黄若文.双心医学.2008;89-93.王青.双心医学.2008;101-106.李爱萍,胡大一.双心医学.2008;107-113.**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有多种原因造成:1.对手术的不了解,如恐惧手术、害怕麻醉、害怕开刀、担心手术效果。2.经济负担,患者有较强的自尊心,家庭责任心重,经济上有一定压力,3.社会功能受限,担心术后丧失劳动能力,工作或家庭中不能履行自己的角色。4.对疾病今后的不确定性,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5.围术期并发症,如局部血肿、迷走神经反射造成患者心理负担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碍还有其它一些原因: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担心预后,心理压力大 对疾病预后及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表现出悲观的心理状态 对医师的选择及其他家庭、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担心起搏器质量问题抑郁与焦虑合并 60%以上的抑郁症+焦虑症状 焦虑性抑郁,是抑郁症中的一种亚型 焦虑症+持续的情绪低落者少见 40%焦虑障碍病人在其一生中有过抑郁发作,而且符合DSM-IV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疾病的联系抑郁和焦虑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后果 抑郁和焦虑可能直接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抑郁和焦虑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转归 抑郁和焦虑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抑郁和焦虑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吴文源.双心医学.2008;25-32.**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存在密切联系,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病情恶化,主要表现在:1.抑郁和焦虑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后果 2.抑郁和焦虑可能直接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抑郁和焦虑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转归 4.抑郁和焦虑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5.抑郁和焦虑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内科焦虑、抑郁的误诊和漏诊国外非专科医师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为15%~25%国内对167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显示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37-45.**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呼吸困难这些共有症状增加了疾病的诊断困难。造成了很高的误诊、漏诊率。国外非专科医师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为15%~25%。国内对167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析显示,心内科医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识别率很低只有15.9%,漏诊误诊率高达84.1%对于伴发情感障碍的患者,在国外其识别率约为15%~25%。在国内对门诊两年内连续就诊的1673例病人做调查,按WHO的诊断标准,在这些患者中,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为9.7%,内科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为15.9%,有84.1%被诊为内科疾病。 误诊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而内科医生未经专业的心理训练,识别能力有限所致。国内:84%心血管内科单独/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未得到诊断和治疗。1 澳大利亚:NHF(NationalHeartFoundation)的《冠心病诊治指南》中要求:所有冠心病患者均应该筛查抑郁,并给予治疗。2误诊、漏诊合并抑郁:导致严重后果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症后心血管病死率: 病死率平均增加4.1倍 多数患者在心梗6个月内死亡 死亡率与抑郁严重程度成正比 当同时并存其它风险因素(例如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LVEF)时,轻微的抑郁症状(贝克抑郁量表评分<10)也显著增加死亡率DepressionandHeartDiseaseReview;Jiangetal,CNSDrugs,2002Ziegelsteinetal,JAMA,2001;Bushetal,AmJCardiol,2001*抑郁、焦虑、慢性应激等导致冠心病预后不良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表现为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旧J,导致血中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浓度升高,继而产生血小板功能异常[9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内皮功能损害及炎症反应等。抑郁和焦虑还通过行为异常和对治疗不依从,影响心血管病结局。已证实抑郁导致行为异常,包括低戒烟率、较少运动、饮食方式及生活方式不良,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误诊、漏诊原因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37-45.** 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精神障碍,不来找医生; 就医者强调心理因素对自己的影响,使医生把抑郁和焦虑情绪理解为正常人的心理反应; 当就医者突出某些躯体不适,以此作为主诉,前往全科医师或某专科医师处求治,则可造成误诊。 由于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往往否认心理问题,拒绝精神心理医师,有普遍的病耻感,担心自己被看作精神病患者,或被别人嘲笑意志薄弱。患者因素* 医师方面,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导致医师忽视患者的心理状况,同时未经专业的精神科训练,缺乏对精神障碍的基本识别技能。虽然有些内科医师能及时认识到患者的有明显的情绪问题,但认为这只是心理问题而不是疾病,无需治疗。 护士方面,加强心理护理往往纸上谈兵,不重视、不专业、不个体。医护因素*尽管有很多证据,但抑郁症极易被漏诊,轻度抑郁更甚。因为大家普遍认为抑郁因性格所致而非一种疾病形式[1]。可能原因(医生): 医生对抑郁/焦虑症或症状漏诊 对病人心理及情绪问题的重视程度 在心理社会治疗与躯体治疗方面,医生倾向于选择后者* 医师方面,受传统单纯生物学模式的引导,治疗模式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患者为中心,强调过细、过专的分科,导致医学的整体性被分割,致使大量有心理疾患的患者因躯体症状分散于各个科室,不能被及时识别和有效治疗。 护士方面,功能制护理模式对护士的影响太深远,整体护理程序流于形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传统单纯生物学治疗模式因素**探索与实践 “双心医学”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运用*有必要探讨我国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其相关发病机制,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识别和干预是否改善预后、干预时机和干预模式。为更有效地减少或阻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就应该懂得并学会早期检测和发现各种心理行为和社会致病因素,并通过多种措施进行早期干预。由于医护人员在临床一线接触病人最密切、发现病情变化及心理问题最及时,故应用“双心医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心内科医护人员必须重视和掌握心理知识和技术,自觉实践“双心医学”模式,以人为本,尽心帮助。本研究结果显示“双心医学”模式尊重病人个体的感受,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多种措施促进病人心血管和心理双健康,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是实现新的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真正转变。*护士的角色定位——在“双心医学”模式建设中**“双心医学”模式的护理实践*以人为本,尽心帮助。本研究结果显示“双心医学”模式尊重病人个体的感受,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多种措施促进病人心血管和心理双健康,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是实现新的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真正转变。*护理实践**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识别 共有症状增加诊断困难*预防误诊、漏诊应着重筛查焦虑/抑郁的核心症状。多种心血管疾病可以合并精神-心理问题;而神经症等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多表现躯体化症状。*共有症状增加诊断困难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晕厥血压高心动过速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过度担心悲观厌世焦虑/抑郁障碍相关症状吴文源.双心医学.2008;25-32.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37-45.**然而,就诊于心内科的抑郁焦虑却很难被诊断出来,主要是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焦虑存在共有症状。心血管疾病常见症状有:晕厥、血压高、心动过速,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呼吸困难。而在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除了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过度担心、悲观厌世等症状外,还有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呼吸困难也是焦虑/抑郁障碍常见的症状。抑郁与焦虑症状相互重叠1.Managementofanxietydisorders:theaddedchallengeofcomorbidity,DunnerDL.DepressionandAnxiety,2001;13:57-712.ZajeckaJM,RossJS.Managementofcomorbidanxietyanddepression.JClinPsychiatry1995;56(Suppl2):10–13**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识别与诊断除询问心内科相关症状,着重筛查焦虑/抑郁的核心症状:诊断:给予症状学或综合征诊断即:抑郁状态或焦虑状态神经系统伴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80-3.**所以医师应该掌握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识别诊断。除询问心内科相关症状,着重筛查焦虑/抑郁的核心症状:焦虑的相关症状有过度担忧、大汗、口干、坐立不安、呼吸急促;抑郁:无价值感、罪恶感、自杀观念等,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障碍在焦虑/抑郁障碍中都会出现的症状,医师在诊疗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谈举止和面部表情,以察觉患者内心的情感活动。然后应用量表对患者焦虑/抑郁障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自评量表有: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医院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HAD),他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最后给出诊断,但是非精神专科医师一般给予症状学或综合征诊断,即抑郁状态或焦虑状态,不提倡轻易下精神疾病的诊断。焦虑/抑郁状态的护理评估与筛查**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 1.我感到比往常更加过敏和焦虑2.我无缘无故感到担心3.我容易心烦意乱或感到恐慌4.我感到身体好像被分成几块,支离破碎5.我感到事事顺利,不会有倒霉事情发生6.我的四肢抖动和震颤7.我因头痛、颈痛和背痛而烦恼8.我感到无力且容易疲劳9.我感到很平衡,能安静坐下来10.我感到我的心跳较快 11.我因阵阵的眩晕而不舒服12.我有阵阵要昏倒的感觉13.我呼吸时进气和出气都不费力14.我的手指和脚趾感到麻木和刺痛15.我因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16.我常常要小便17.我的手总是温暖而干燥18.我觉得脸发烧发红19.我容易入睡,晚上休息很好20.我做噩梦必须着重指出,SAS的20个项目中,第5,9,13,17,19条共5个项目的计分,必须反向计算。*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 1.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2.我觉得一天之中早晨最好3.我一阵阵哭出来或觉得想哭4.我晚上睡眠不好5.我吃得跟平常一样多6.我与异性密切接触时和以往一样感到愉快7.我发觉我的体重在下降8.我有便秘的苦恼9.我心跳比平时快10.我无缘无故地感到疲乏 11.我的头脑跟平常一样清楚12.我觉得经常做的事情并没有困难13.我觉得不安而平静不下来14.我对将来抱有希望15.我比平常容易生气激动16.我觉得作出决定是容易的17.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18.我的生活过得很有意思19.我认为我死了别人会生活得好些20.平常感兴趣的事我仍然照样感兴趣填表注意事项:下面有二十条文字,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然后根据您最近1周的实际情况回答。分4个等级:1—没有或很少时间,2—少部分时间,3——相当多时间,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如果评定者的文化程度太低了不能理解或看不懂SAS问题内容,可由工作人员念给他听,逐条念,让评定者独立地自己作出评定。一次评定,一般可在十分钟内填完。**测评结果分析** 焦虑自评量表测验报告单姓名:性别:年龄:日期: 得分: 你的焦虑程度属于总分50~59轻度,60~69中度,69以上重度焦虑分界值标准分50 总评: 焦虑自评量表的总分为25到100分,分数越高,焦虑的程度越严重。焦虑是正常人常见的情绪反应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体验着不同程度的焦虑。轻度焦虑在人类发展和种族延续当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出现于现实处境不相符的焦虑不安情绪,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为此感到苦恼,或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并且自己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这样的焦虑症状就达到了病理性焦虑的程度,具有临床意义,需要特别关注,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建议: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有意识地把快乐和身边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可以向好朋友倾诉,或者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相信一切不顺心总会过去,明天又会是崭新的一天。临床干预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双心医学强调综合治疗,对患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干预。因此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给予患者抗抑郁/焦虑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临床干预-非药物治疗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37-45.**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技术、运动和康复训练。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姻和家庭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是焦虑、抑郁患者首选的心理治疗方法。生物反馈技术:是通过传感器把所采集到的内脏器官活动的信息加以处理和放大,及时转换成人们熟悉的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并加以显示,通过学习和训练,学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内脏器官活动(如心率、血压、皮温等)的随意性控制,恢复内环境的稳态,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可用于冠心病、原发性高血、情绪性心律失常、左房室瓣脱垂等。运动和康复训练:Norvell等对43例公务员有规律的运动训练4个月,提高了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情绪有明显改善,焦虑、抑郁得到显著缓解。*是通过护患沟通,以运用沟通技巧为方法,表达“同感心”的渠道。目的是护士帮助病人适应医疗环境、建立安全感、增强其治疗信心、减轻其痛苦的过程。“双心”护理干预协助治疗主动沟通改善环境健康教育运动康复训练出院干预*护理要“遵”医嘱,而非“唯”医嘱急病人之所急!*护理上多给予关心、安慰、解释和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治疗、护理要求,消除不适的感觉和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有一种被重视感,这样能较好地将冠心病患者从焦虑状态中摆脱出来。关注全面重视效果正确执行护理要“遵”医嘱,而非“唯”医嘱*沟通在任何靠近床边、接近病人的操作时想病人之所想!**主动沟通*合作接受“病人”的角色自制能力增强敢于表达感受通过沟通了解病人心理状态了解引起病人心理状态的原因多微笑,多鼓励,多关心、相处时心态平和,语言真诚,对症施治。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病人,鼓励其说出内心疑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病人关注外界事物,减少恐惧心理,调整好心态,战胜焦虑抑郁,有助于疾病恢复。对于较重焦虑及抑郁有自杀倾向病人由专门医师进行心理治疗。2加强对家属的宣教嘱咐家属不要把焦虑、抑郁、恐惧、担忧、紧张等情感随意表达出来,注意家属之间的沟通,保持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家庭内部矛盾产生的消极影响。子女对老年人的唠叨、啰嗦应耐心倾听,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并及时与医师沟通,经常给予老年人关心、照顾和温暖,增加老年人幸福感。充分了解患者的个性,稳定患者的情绪,安慰患者及家属,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及护士的语言技巧在交谈中所表现的自信可增强患者对冠心病的治疗信心,在与患者交谈中,要尽量使用稳定性的语言,如果说话吞吞吐吐或频繁使用诸如“大概”、“可能”、“也许”等不确定的语言,会使患者对护士的权威和自己所患疾病的治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产生怀疑,其用药的遵从性就会大大降低。良言胜过良药,护士恰当的语言行为有一种良性的暗示作用,对冠心病患者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可与药物相得益彰,促使患者尽快康复,这便是“药物”心理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医务人员给患者开的尽管是“安慰剂”,但疗效也不错的原因。护理上多给予关心、安慰、解释和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治疗、护理要求,消除不适的感觉和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有一种被重视感,这样能较好地将冠心病患者从焦虑状态中摆脱出来。在临床中常常表现为精神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及时发现或抢救,有的患者看到或听说别的患者抢救而心理恐惧,结果容易促使病情发作或加重。患者表现为忧虑、伤感等情绪,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对疾病失去信心,顾虑重重,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3.3.1护理目的帮助冠心病患者解除紧张情绪,消除心理恐惧。3.3.2护理措施有的患者往往情绪不稳定,症状的轻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分散注意力或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心理平衡,则可使症状减轻。医护人员以热情、亲切、诚恳的态度与冠心病患者接触,做好心理疏导,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增强战胜冠心病的信心。3.4否认心理多见于老年患者,老年人常常表现为内疚、焦虑、自责、孤独、不安,更甚者表现为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绝望厌世心理,有时还表现为抑郁少言、脾气暴躁,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此类冠心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严重,对可能发生的后果缺乏思想准备,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甚至认为医生诊断错误,病情稍好转,便拒绝进一步的治疗及护理。3.4.1护理目的使冠心病患者承认疾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3.4.2护理措施由于老年患者大多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所以往往让患者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作为家属及子女应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耐心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作为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与之谈话聊天要有耐心、恒心、专心。做到了这“三心”,不仅可以使患者减轻疾病的症状,还可以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医护人员采取暗示、疏导、解释等方法,让患者了解临床诊断是正确的,治疗是科学的,护理是得当的,讲清道理,提高认识程度,配合治疗。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其心理护理对策,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对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护理措施,以便为更多的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护理服务。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除常用的药效控制病情外,应使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__________要宽以待人,宽恕别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平静和安宁,有益于冠心病的康复,而且能赢得友谊,保持人际关系的融洽,所以人们把宽恕称作“精神补品”和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掌握两套身体锻炼和心理调节的方法,自我放松训练,通过呼吸放松,意念放松,身体放松或通过气功、太极拳等活动增强自身康复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护理。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应引起重视,多与患者沟通,要善于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体育锻炼,起到调节患者的情绪,克服孤独感,使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措施[5],为冠心患者的治疗及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1.2心理护理方法1.2.1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创造良好的心理护理环境冠心病患者大多年龄比较大,思想负担重,顾虑重重,加之老年人有较强的疑惑感和孤独感,患病后往往会出现悲观失望、急躁、好挑剔、不予配合等表现,这给护理工作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与患者建立深厚的感情,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创造良好的心理护理环境,仍是实施心理护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要与患者建立这种信任的“友好平等”关系,必须做到:一是对患者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用亲切和蔼的语言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接触交流,特别要注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第一印象作用;二是要做到尊重患者的人格;三是要充分把握住冠心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尽快做到与患者之间关系融洽、亲切,彼此产生感情,使患者心情舒畅,信心倍增,思想放松,最终达到患者对医务人员完全信任,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称呼前要留意病人年龄!*学会开场察言观色*投石问路抛砖引玉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桥梁!是反映护士专科护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的区别在于客户回答的范畴大小,采用开放式提问,客户回答的范畴较宽,一般是请客户谈想法,提建议,找问题等,目的是展开话题。这种问题常用的词汇是“什么”“哪里”“告诉”“怎么样”“为什么”“谈谈”等,封闭式提问,客户回答的范畴比较窄,答案比较明确、简单,一般是为了缩小话题范畴,收集比较明确的需求信息等。常用的词汇有:“能不能”、“对吗?”“是不是”、“会不会”“多久”等来确认信息,如果在他陈述之后,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追问,你可以再问封闭式问题。提问的关键性原则 一次只问一个问题 问,听,问,听,始终控制谈话 问你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改善环境不容忽视*改善环境不容忽视*改善环境 CCU病房环境的不良刺激,不仅使病人不可避免地产生恐惧和不安情绪,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诱因之一。医护人员应多关心询问病人的自觉症状,主动介绍周围环境,告诉病人使用监护仪、注射泵、吸氧等仪器及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以消除疑虑恐惧情绪,树立安全感。*1.4.3 改善环境:*认知行为治疗是焦虑、抑郁患者首选心理治疗方法认知与情绪*1.4.4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甚了解,,如个别患者认为:人活着就是靠心脏的跳动,如今心脏出了毛病,往往忧心忡忡,思想负担过重,外界稍给予不良刺激,就会引起心绞痛发作。1.4.5 行为疗法:向病人讲解行为与健康的关系,使其理解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应用健康的信念引导人们自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对行为的控制能力,努力改变易患病因素。A型行为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障碍,改良行为比改变其它易患因素更为重要。Rozanski等明确提出行为心脏病学(behavioralcardiology)[4],心内科医护人员应通过早期发现致病的心理行为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阻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健康教育 纠正过于重视和不予理睬两种极端的错误认知; 帮助患者正确了解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引导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主动配合治疗。*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通过个别口头宣教和发放健教小册子相结合,系统地介绍冠心病的防治常识,使患者了解冠心病的症状及其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以及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让患者知道冠心病是可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变被动为主动,纠正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加强卫生常识宣教医院可定期组织患者教育讲座,讲解临床常见疾病的发生及预后,用药的目的,药物的治疗作用、用药时间、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及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及正确的膳食方法等,从而使患者对其病情、治疗及护理心中有数,*健康教育原则护士的健康教育水平影响护理成效反映护理专科能力!请注意:病人听不懂太专业的术语!**心脏康复内容运动康复训练近年来,内科医生和心脏病专家们已改变过去对心肌梗塞患者的标准处理方法即卧床和明显限制活动,而着眼于改善功能状态。*运动康复训练个体化的运动:核心部分宣传教育:生活方式的指导心理康复: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近年来,内科医生和心脏病专家们已改变过去对心肌梗塞患者的标准处理方法即卧床和明显限制活动,而着眼于改善功能状态。*康复运动训练目的**运动的基本原则个体化:年龄、性别、爱好、病情,个人对康复治疗的要求,过去的生活习惯。循序渐进:按生理学规律,小→大,逐渐增加强度、复杂性和时间,不断增加训练效应。 长期坚持:如果停止运动超过1W,由于训练效应衰退,下一次运动即应从低一级开始。* 运动的基本原则个体化:年龄、性别、爱好、病情,个人对康复治疗的要求,过去的生活习惯。 循序渐进:按生理学规律,小→大,逐渐增加强度、复杂性和时间,不断增加训练效应。长期坚持:如果停止运动超过1W,由于训练效应衰退,下一次运动即应从低一级开始。*心脏运动康复训练的分期*康复运动分期治疗原理*Ⅰ期: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正常步行100~200m或上下1~2层楼梯而无症状和体征。Ⅱ期:。Ⅲ期:。急性期:第1周CCU亚急性期:第2、3周,一般病房国外发病后第二天开始康复,6-12天甚至3-5天出院**院内运动康复训练也要循序渐进(Ⅰ)冠心病监护病房阶段:主要为床上各关节被动、主动运动; (Ⅱ)普通病房阶段:逐渐恢复体力,鼓励病人长时间处于立位,床旁及室内个人卫生及短距离步行; (Ⅲ)出院前阶段:继续上一阶段的运动方式并增加运动强度,以步行为主,逐渐增加步行的距离和速度。尽快鼓励病人自己照顾自己的活动!*康复时间:一般在心肌梗塞后2~4天及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后1天开始。(3周内)主要内容:是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并控制活动强度在低水平,即大约为1~2代谢当量Mets(1Mets=3.5O2/kg/min)(床边活动:个人生活、进食、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及床边椅坐位等)注意事项:任何时候心率都不低于50次/分或高于是120次/分,同时不应出现任何不适症状。*    1由被动到主动,再到抗阻活动2由远端到中间,再到近端关节活动3由肢体到躯干活动4由平卧到坐位,再到站立位活动5由平地缓慢步行到下台阶,再到上台阶6由省力的活动变为费力的活动7由省力的身体姿势到费力的身体姿势8增加活动的时间,从每天2次,每次10~20分钟,到每次20~40分钟运动增量原则**住院病人(Ⅰ期)康复活动评价指标病情稳定(24-48小时后)开始心脏康复的指标:无胸痛无新发生的心衰现象无新心律失常运动反应如下心脏康复可以继续进行的指标:合适的心率增加:比安静增加5-20bpm合适的血压增加:比安静增加10-40mmHg,若血压收缩压下降10mmHg要很注意,下降超过20mmHg必须停止,此时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左室或左主干有问题。心电监护未见心律失常和ST的改变无心血管的症状:心悸、气促、过度疲劳、胸痛(教会患者自我管理)*住院病人(Ⅰ期)康复活动评价指标病情稳定(24-48小时后)开始心脏康复的指标:无胸痛无新发生的心衰现象无新心律失常运动反应如下心脏康复可以继续进行的指标:合适的心率增加:比安静增加5-20bpm合适的血压增加:比安静增加10-40mmHg,若血压收缩压下降10mmHg要很注意,下降超过20mmHg必须停止,此时说明左室或左主干有问题。心电监护未见心律失常和ST的改变无心血管的症状:心悸、气促、过度疲劳、胸痛(教会患者自我管理)*    1活动引起心前区不适、气短或心悸2HR>110次/分或休息心率+20次3活动出现眩晕、头昏等脑缺血症状4活动后SBP下降>10mmHg或上升≥20~40mmHgBP>180/105mmHg或<100/60mmHg5ECG:ST段缺血型下降>0.1mv,上升≥0.2mv;出现严重心律失常6明显疲劳(RPE≥14级)暂停康复活动指征住院期*暂停康复活动指征1活动引起心前区不适、气短或心悸2HR>110次/分或休息心率+20次3活动出现眩晕、头昏等脑缺血症状4活动后SBP下降>10mmHg或上升≥20~40mmHgBP>180/105mmHg或<100/60mmHg5ECG:ST段缺血型下降>0.1mv,上升≥0.2mv;出现严重心律失常6明显疲劳(RPE≥14级)*心衰——心脏康复的禁忌症?慢性心衰患者静息或者卧床不利于心功能的恢复临床稳定、无急性心衰的患者在监护下可安全地进行康复治疗 国外研究证明 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高强度有氧训练、间断性训练 和阻抗训练是安全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理 和心理状态*心脏运动康复禁忌无绝对!可诱发临床病情恶化的情况均为禁忌症,包括原发病临床病情不稳定及合并新的临床病症。指的是运动的禁忌,而不是所有康复内容的禁忌。* 心脏运动康复禁忌无绝对!可诱发临床病情恶化的情况均为禁忌症,包括原发病临床病情不稳定及合并新的临床病症。 指的是运动的禁忌,而不是所有康复内容的禁忌。*出院干预 临床工作的延伸——“生命网”、“心行动” 与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合作 通过电话回访、按时复查、定期召开心肌梗塞病人病友会等形式了解心理状态、病情、生活质量等,并给予指导,实现全程照顾目标。 把病人视为对自己的康复享有优先发言权的参与者和学习者。有研究表明:抑郁情绪仍是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甚至死亡的一个明显预示因素,因此尽早对出院后的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出院干预 临床工作的延伸——“生命网”、“心行动” 与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合作 通过电话回访、按时复查、定期召开心肌梗塞病人病友会等形式了解心理状态、病情、生活质量等,并给予指导,实现全程照顾目标。 把病人视为对自己的康复享有优先发言权的参与者和学习者。有研究表明:抑郁情绪仍是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甚至死亡的一个明显预示因素,因此尽早对出院后的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出院干预*1.4.9 出院干预:Frasure等人调查随访了222例心肌梗塞出院后的病例,发现6个月后,有12例发生了心源性死亡,而且抑郁情绪是死亡的一个明显预示因素[7]。因此尽早对出院后的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应该把病人视为对自己的康复享有优先发言权的参与者和学习者。通过电话回访、按时复查、定期召开心肌梗塞病人病友会等形式了解心理状态、病情、生活质量等,并给予指导,实现全程照顾目标。*    院外恢复期 了解具有警告性症状和体征:如胸痛、胸闷在服药和休息后15min仍不缓解,立即就医;如有气短、头晕、极度疲乏,不寻常的心悸、过快或过慢的心率,特别是在休息短时间后仍不恢复正常心率时,及时就医。 了解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并报告医生:下肢浮肿、近期体重迅速上升1-2kg,夜间睡眠枕头必须加高才感到呼吸顺畅。指导出院病人自我管理**    院外恢复期运动中的自我监测 若感觉心绞痛,应立即减速或停止 若症状2~3分钟不缓解,舌下含硝酸甘油,5分钟后仍有疼痛,含第二片,再等5分钟,如仍无效,立即就医 若运动中出现呼吸短促,应停止运动就医 若运动中或恢复期出现眩晕,恶心、无力时,最好平卧,头低位 若运动时或运动前出现脉律不整,应停止运动就医指导出院病人自我管理*并非锦上添花,而是履行责任!不能“唯”医才动,必须关注结局!***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比较突出的表现为焦虑、抑郁、紧张、恐惧、失眠等,*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在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精神障碍已成为世界的第四大疾患,在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社会负担最重的第一大疾病,而心血管疾病的排名列于第三位。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心血管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 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病情恶化,两者的共病问题已成为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让心脏科的医生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后才能给病人看病。在此基础上,再将基础、临床、预防等学科综合,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目前虽然心理学已成为医学院学生的必考科目,但并未落实到临床实践。心脏科医生在临床中往往只想到介入、搭桥这些治疗技术,只有让心理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临床实践,新的医学模式才有可能形成。我国对冠心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因此,“双心医学”应运而生,“双心医学”又称为精神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研究心脏疾病与精神疾患相关性的学科。“双心医学”在强调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即心身的全面和谐统一。 “双心医学”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综合治疗,对患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干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心血管疾病与精神障碍共病呢?心血管疾病的病程中常伴有明显或隐匿的心理症状,因此“双心医学”的概念逐渐被医学界所接受,它是研究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新学科。胡大一等心血管病专家提倡的双心医学模式是指在躯体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伴有的心理障碍进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双心医学真正体现了疾病诊治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了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新模式的转变,在临床治疗中达到“身心同治”。理想的“双心门诊”和“双心查房”不是由心脏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来共同出门诊,来共同查房,而是要培养一批既懂心脏又懂心理的临床“双心”医生,从而从疾病整体的角度对心血管病合并的精神心理障碍及早识别、及早诊断及综合治疗笔者曾经提出过,冠心病有5条防线。首先是防发病,要“防患于未然”;第二要防事件,冠心病患者要预防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第三要防后果,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要及时送医院抢救,防止往更坏的方向发展;第四是防复发,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复发;最后是防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心肌梗死。目前在关注心血管疾病的精神心理问题的同时,笔者提出了第六条防线———心理防线。这改变了现有的心脏病治疗模式。从“五条防线”到加入了“心理防线”的“六条防线”是治疗模式的一大进步。而新治疗模式的建立,有助于患者从容面对疾病,使其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双心医学”的发展,“六条防线”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心血管医生和护士重视患者心理疾患,学会识别和处理心血管疾病的精神心理问题。笔者希望更多的心血管医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双心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既懂心脏又懂心理的临床“双心”医生,从而对心血管病合并的精神心理障碍能及早识别、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理性化的服务,一站式地解决患者的躯体、心理问题,并把复杂和重症病例转到心理门诊和精神科治疗。__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抑郁症或是抑郁状态对人的心脏有不良影响。现有证据验证了早期的临床医生的猜想,精神心理因素在心脏病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心身机制联系对人的情绪和心脏形成内在影响。心脏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目前均为高发性疾病,现代的医生需要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病理生理学特点以及抗抑郁治疗和心脏病之间的风险关系。*就曾指出。现在,“双心”的概念已经被医学界所接受,它预示着今后“生物-心理-社会”的崭新医学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果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因人制宜,辅以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促进患者基础疾病的康复,更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从而使临床获益更多,双心模式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有多种原因造成:1.对手术的不了解,如恐惧手术、害怕麻醉、害怕开刀、担心手术效果。2.经济负担,患者有较强的自尊心,家庭责任心重,经济上有一定压力,3.社会功能受限,担心术后丧失劳动能力,工作或家庭中不能履行自己的角色。4.对疾病今后的不确定性,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5.围术期并发症,如局部血肿、迷走神经反射造成患者心理负担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碍还有其它一些原因: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担心预后,心理压力大 对疾病预后及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表现出悲观的心理状态 对医师的选择及其他家庭、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担心起搏器质量问题*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存在密切联系,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病情恶化,主要表现在:1.抑郁和焦虑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后果 2.抑郁和焦虑可能直接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抑郁和焦虑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转归 4.抑郁和焦虑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5.抑郁和焦虑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呼吸困难这些共有症状增加了疾病的诊断困难。造成了很高的误诊、漏诊率。国外非专科医师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为15%~25%。国内对167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析显示,心内科医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识别率很低只有15.9%,漏诊误诊率高达84.1%对于伴发情感障碍的患者,在国外其识别率约为15%~25%。在国内对门诊两年内连续就诊的1673例病人做调查,按WHO的诊断标准,在这些患者中,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为9.7%,内科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为15.9%,有84.1%被诊为内科疾病。 误诊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而内科医生未经专业的心理训练,识别能力有限所致。国内:84%心血管内科单独/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未得到诊断和治疗。1 澳大利亚:NHF(NationalHeartFoundation)的《冠心病诊治指南》中要求:所有冠心病患者均应该筛查抑郁,并给予治疗。2抑郁、焦虑、慢性应激等导致冠心病预后不良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表现为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旧J,导致血中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浓度升高,继而产生血小板功能异常[9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内皮功能损害及炎症反应等。抑郁和焦虑还通过行为异常和对治疗不依从,影响心血管病结局。已证实抑郁导致行为异常,包括低戒烟率、较少运动、饮食方式及生活方式不良,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精神障碍,不来找医生; 就医者强调心理因素对自己的影响,使医生把抑郁和焦虑情绪理解为正常人的心理反应; 当就医者突出某些躯体不适,以此作为主诉,前往全科医师或某专科医师处求治,则可造成误诊。尽管有很多证据,但抑郁症极易被漏诊,轻度抑郁更甚。因为大家普遍认为抑郁因性格所致而非一种疾病形式[1]。可能原因(医生): 医生对抑郁/焦虑症或症状漏诊 对病人心理及情绪问题的重视程度 在心理社会治疗与躯体治疗方面,医生倾向于选择后者**有必要探讨我国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其相关发病机制,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识别和干预是否改善预后、干预时机和干预模式。为更有效地减少或阻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就应该懂得并学会早期检测和发现各种心理行为和社会致病因素,并通过多种措施进行早期干预。由于医护人员在临床一线接触病人最密切、发现病情变化及心理问题最及时,故应用“双心医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心内科医护人员必须重视和掌握心理知识和技术,自觉实践“双心医学”模式,以人为本,尽心帮助。本研究结果显示“双心医学”模式尊重病人个体的感受,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多种措施促进病人心血管和心理双健康,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是实现新的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真正转变。**以人为本,尽心帮助。本研究结果显示“双心医学”模式尊重病人个体的感受,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多种措施促进病人心血管和心理双健康,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是实现新的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真正转变。**预防误诊、漏诊应着重筛查焦虑/抑郁的核心症状。多种心血管疾病可以合并精神-心理问题;而神经症等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多表现躯体化症状。**然而,就诊于心内科的抑郁焦虑却很难被诊断出来,主要是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焦虑存在共有症状。心血管疾病常见症状有:晕厥、血压高、心动过速,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呼吸困难。而在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除了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过度担心、悲观厌世等症状外,还有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呼吸困难也是焦虑/抑郁障碍常见的症状。**所以医师应该掌握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识别诊断。除询问心内科相关症状,着重筛查焦虑/抑郁的核心症状:焦虑的相关症状有过度担忧、大汗、口干、坐立不安、呼吸急促;抑郁:无价值感、罪恶感、自杀观念等,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障碍在焦虑/抑郁障碍中都会出现的症状,医师在诊疗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谈举止和面部表情,以察觉患者内心的情感活动。然后应用量表对患者焦虑/抑郁障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自评量表有: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医院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HAD),他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最后给出诊断,但是非精神专科医师一般给予症状学或综合征诊断,即抑郁状态或焦虑状态,不提倡轻易下精神疾病的诊断。*必须着重指出,SAS的20个项目中,第5,9,13,17,19条共5个项目的计分,必须反向计算。*填表注意事项:下面有二十条文字,请仔细阅读每一条,
本文档为【双心医学护理模式的临床运用PPT参考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笑一笑就好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3-25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