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口社会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人口社会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举报
开通vip

人口社会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人口社会学(第二版)第一章人口社会学导论本章概要本章在厘清人口概念、人口属性、人口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西方和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虽然西方人口社会学与中国人口社会学形成和发展的时间差异很大,但两者均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人口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人口学的交叉学科,以量化研究为主,是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科。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较广,是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等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以及它们与各种非人口因素之间关系的学科。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与社会学等社会学科大同小异,既可进行定量研究,也可...

人口社会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人口社会学(第二版)第一章人口社会学导论本章概要本章在厘清人口概念、人口属性、人口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西方和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虽然西方人口社会学与中国人口社会学形成和发展的时间差异很大,但两者均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人口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人口学的交叉学科,以量化研究为主,是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科。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较广,是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等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以及它们与各种非人口因素之间关系的学科。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与社会学等社会学科大同小异,既可进行定量研究,也可进行定性研究,还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第一节人口社会学概述01第二节人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范畴02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03CONTENTS目录第一节人口社会学概述一、人口(一)人口的界定人口具备四个特征:其一,人口是由有生命和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其二,人口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中;其三,人口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其四,人口总是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人口与总体表达的意义相同。人口作为一定地域、一定时点的个体的总数,其规模主要受制于人口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出生、死亡和迁移。第一节人口社会学概述中国人口概况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和第2号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10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第一节人口社会学概论(二)人口的双重属性人口属性是指人口所固有的性质和特点,包括生物属性(也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物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属性是人口的本质属性,是人口区别于生物群体的根本标志。生物属性是指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具有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生命过程,具有食欲、性欲、新陈代谢、种族繁衍、遗传、变异等生理机能,具有年龄和性别等人口的自然构成。生物属性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自然规律的制约。生物属性的作用是使人口得以生存和发展,并产生人类社会。社会属性是指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所具有的区别于生物的特性。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其社会属性表现在以下四方面。其一,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如出生、成长、衰老、死亡)都发生在社会中,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抽象的、纯自然的、完全脱离社会而孤立的人。其二,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政治、民族、宗教、文化、家庭以及其他关系,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在这些社会关系中进行。其三,人的行为受到生产方式、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文化观念以及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具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口的社会属性制约生物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生物属性作用的发挥。第一节人口社会学概论二、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互为存在。(一)人口是社会的基础人口活动(生育、死亡、迁移等)及人口特征(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婚姻家庭结构、人口质量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的存在、发展和演变。人口对社会所起的主体作用并非静止不变或单纯存在的,而是一种动态的推力。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人口的增加会产生22个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大约可以分为三大类:政治、经济、社会类;生态类;医疗健康类。在布朗所列举的22个方面的影响中,有许多涉及人口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二)社会制约人口的发展社会不是简单的人口堆积,而是一个庞大、复杂且按照一定规律有序发展的有机整体。因此,社会也会影响和作用于人口的方方面面。一般而言,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变动起决定性影响。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国家法律和政策、道德规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文化观念和宗教等社会因素对人口变动也存在影响和制约。第一节人口社会学概论(三)人口与社会相互依存、互为存在人口与社会之间除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外,还相互依存、互为存在。一方面,人口是社会存在的前提。社会是由人口组成的,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没有人口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为了使人类不断繁衍、人类文明长久延续,社会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人口也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任何社会,不管其性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何,都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在进行生产与生活的各种活动。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人口难以脱离社会而生存,而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群体。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依赖社会技术、社会政策、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构成社会的要素。第一节人口社会学概论三、人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把人口、社会作为独立的变量进行研究,而且对人口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这种研究的发展,使人口科学与一系列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政策、生态学等)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们的知识经过相互补充,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人口社会学等诸多交叉学科。人口社会学与人口统计学、人口地理学、人口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其他分支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人口社会学与人口学和社会学密切相关,是两个学科相互交融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既是社会学的分支,也是人口学的分支;我们将前者称为人口社会学,将后者称为社会人口学。人口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口学是指用统计和数学的方法研究人口的出生、死亡、规模、结构、分布和变化;广义的人口学除研究狭义的人口学研究的变量外,还研究人口变量与其他变量(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关系。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第一节人口社会学概论(一)西方人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人口社会学大约缘起于19世纪中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是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法国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杜蒙特、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这一时期的主要学说有斯宾塞的“社会人口有机论”、杜蒙特的“社会毛细管论”、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基本特点是社会学家开始把人口问题纳入社会学研究,并系统地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问题。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和人口学家汤普森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吉丁斯是最早将人口变量放入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他把人口研究置于社会构造论的中心,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为个人,通过个人来透视社会。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汤普森开创了社会研究的人口学派,创立了被后人称为“社会福利论”和“人口压力论”的理论观点。第三阶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其间,人口社会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戴维斯在《人的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人口学”的概念,标志着人口社会学的诞生。摩尔对人口社会学的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他认为人口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并明确提出了人口的功能主义理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戈兹切德提出“社会学的人口学”,强调社会学的人口学的关键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人口现象,并通过对人口现象的分析来增强对社会的理解。第一节人口社会学概论(二)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属于初创阶段陈长蘅、许仕廉、陈达、吴景超、李景汉等学者先后出版了《中国人口论》(1918)、《中国人口问题》(1930)、《人口问题》(1934)等著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发展。该时期的学者因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多主张“适度人口”,倡导节制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至1957年,其间出现了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小高潮政府明确的节制生育的态度促进了学界对人口问题的讨论。马寅初、费孝通、陈达、吴景超、陈长蘅、许仕廉、李景汉、全慰天等学者结合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进一步阐述了节制生育的主张,人口社会学的研究由此形成了一个小高潮。但是,从1958年开始,马寅初、陈达等主张节制生育的学者先后被打为“右派”,人口社会学研究成为禁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再度兴起,人口社会学研究因此中断了近20年。第一节人口社会学概论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是人口社会学的全面发展时期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社会学和人口学开始重建,人口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也日臻完善。(1)明确了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学科地位、研究意义及发展前景。以上问题的澄清归因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论文发表;二是教材出版;三是会议推动。(2)引入大量国外文献,并与中国的人口问题相结合,促进了人口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在对中国人口问题进行研究时,将国外文献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人口社会学理论、方法和学术取向。(3)强化了专题调查,推动了人口社会学研究的纵深发展。总体而言,我国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口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在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第二节人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范畴虽然学界普遍认同人口社会学是一门分支学科,但对于它是哪一门学科的分支学科存在几种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它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人口学的分支学科。在对人口学学科体系的论述中,诸多学者把人口社会学/社会人口学作为人口学的分支学科。由于人口社会学与社会学和人口学的关系密切,故还有学者认为,人口社会学是以人口学和社会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故而是人口学和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第二节人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范畴一、学科特点(一)人口社会学是一门以量化研究为主的学科人口社会学注重用量化方法分析人口与社会的关系,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定量数据来源的多元化(1)世界范围内的大调查。如人口与健康调查从1984年开始,目前已在75个国家成功实施。又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世界生育率调查,共有41个国家参与,对研究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转变有相当重要的影响。(2)各国的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3)国内的大型社会调查。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承担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4)各个科研机构、学校或研究人员为满足自己的研究需要而进行的小范围、区域性的调查。第二节人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范畴2.统计分析方法的多样化在人口社会学研究中,有些学者沿用了传统的人口分析方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口社会学者的研究采用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近年来,随着具有等级结构的数据的出现,多层模型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是单层模型技术的发展,克服了单层模型技术在分析多层结构数据时的不足,使个体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从群体因素中分解出来成为可能,从而获得可靠的假定检验和参数估计。同时,研究者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开始使用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因果关系困境,比如倾向值匹配、项变量、断点回归等。简言之,人口普查及各类社会调查为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加上统计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迅速普及(互联网的使用、计算能力的提高、分析软件的发展等),人口社会学以量化研究为主的特征更加明显。第二节人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范畴(二)人口社会学是一门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学科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口社会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学研究要借助社会学丰富的理论。因此,与人口学相比,人口社会学是一门更注重理论的学科不仅如此,人口社会学还关注现实社会,注重调查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是一门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学科一方面,理论在人口社会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的一般框架,同时也指导人们去探索具体的人口事件和社会事件。具体而言,理论告诉人口社会学研究者应该提出什么样的研究问题,以及为了回答这一研究问题应该怎么去分析和探讨。另一方面,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探讨,人口社会学可达到对相关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修正、补充和完善的目的。(三)人口社会学是一门具有明显问题意识的学科人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还体现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研究者能够从人口变动的表象中,发现其隐含的社会问题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例如,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最初是作为人口问题提出来的,人口学者更多地从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区域特点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而敏感的人口社会学者则从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对未来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得出出生性别比失衡将会导致未来社会中两性关系不和谐、婚姻市场性别失衡、性犯罪案件增多、性病艾滋病多发等社会问题的结论。第二节人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范畴二、研究范畴在人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诸多学者对其研究范畴进行了探讨。何肇发认为,人口社会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既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徙,以及人口的质与量、动态与静态各种现象,也从人口学的角度研究社会上的贫困、就业、失业、婚配、交通、医疗、教育乃至家庭组合与社会结构、社会信息等各个方面。桂世勋认为,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畴既不同于一般人口学的研究范畴,也不同于一般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而是研究人口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佟新认为,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畴是认识和分析各种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如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事件和人口变迁与各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这些社会力量包括很多方面,最基本的社会力量是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梁在认为,人口社会学是主要研究人口变量与非人口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畴比较广泛。笔者在借鉴和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及本教材的特点,将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界定如下:人口社会学是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等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以及它们与非人口因素之间关系的学科。第二节人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范畴(一)人口过程与社会运行人口社会学作为人口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是以研究传统人口学范畴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具体包括生育、死亡和迁移,这三者在人口社会学中被统称为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在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之一是探讨人口的生育、死亡和迁移等人口过程,以及人口过程与非人口因素之间的关系。(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基础人口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是按人的生物属性划分的,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空间结构是指人口在一个既定区域中的分散和集中程度,主要包括人口的城乡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社会结构是人口依照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而形成的结构,如阶层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社会劳动力资源结构、文化教育结构、民族结构、宗教结构等。人口的社会属性使得人口结构与人口过程一样,受制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观念和社会控制力量。与此同时,人口结构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也会给一定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因此,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之二是探讨人口的年龄、性别、阶层、婚姻家庭等结构,以及人口结构与非人口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二节人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范畴(三)人口特征与社会发展在本教材中,人口特征是一种综合的人口现象,既包含人口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点,如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的特点等,也包括人口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社会特征,如人口质量、人力资本等。人口特征既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以上因素,进而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特征以及它们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之三。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由于思想道德素质难以测量,故人口社会学以研究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居多。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人口质量的现状;二是人口质量与遗传等自然因素,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关系;三是人口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四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和方式,等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伴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人口转变,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还在不断更新与扩大,已延伸至健康、就业、住房、犯罪等更多的领域。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自1962年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范式”至今,“范式”一词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常用概念。库恩将范式称为专门学科的工作者所共有的财产,即一个学科的研究者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开展学科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模式、框架以及规范性的内容及行为,包括基本价值前提、研究主题、概念选择、分析策略。“没有范式,科学研究的语言游戏就无从进行,我们只有依靠范式,才能确定各种事物或社会现象之间的共通或类似之处,并对循此而行的日常活动做出规定。”范式可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或“研究框架”,由此推动学科研究的规范化与科学化。一、方法论方法论是指研究过程的逻辑以及思想理论基础,是规范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建立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体系,需要有一定的方法论作为指导。(一)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现有相关研究存在两种基本的方法论,即实证主义方法论与人文主义方法论;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与批判主义三种理论传统。批判主义强调理论的批判性、革命性以及知识的反思性发展,主张以辩证的方法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与问题。而辩证唯物观本身也蕴含在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论之中,故本教材仍秉持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划分。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现象的整体客观性,以孔德、斯宾塞等的实证思想为基础,并经涂尔干发展成熟,以涂尔干的实证思想及结构功能理论、系统论等理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共同之处,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遵循同样的方法论原则,对社会现象及其相互联系用普遍的因果规律加以说明,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人文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现象的微观个体性,以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为代表,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理应与自然科学研究有所区别,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主张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人们是如何建立社会、如何在社会中行动的,并对行动所导致的结果进行诠释性的理解与因果性的解释,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二)研究遵循的原则人口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且极具现实意义的学科,在研究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对人口社会问题进行全面、发展、历史的观察。二是坚持利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思考、分析各种人口社会问题。三是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并应有综合的、多学科的视野:不仅是人口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还应综合民族学、人类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学科;在具体的分析研究中,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四是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注重实证调查研究,获取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症结,提出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二、研究过程所谓研究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与对策建议的过程。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应遵循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即从确立研究问题到分析研究问题,得出研究结果及提出具体建议的过程。(一)确立研究主题,明确研究问题确立研究主题、明确研究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及基本前提,对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设计及研究资料的收集都起指导性作用,关乎整个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一般来讲,研究主题与问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日常生活,即通过日常观察、生活经历,对实践经验进行提炼与升华。二是现有研究,即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追踪学科研究前沿,发现并形成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二)进行研究设计,选择研究路径研究设计的全部工作可以理解为为实现研究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这涉及研究的整体思路、策略、研究方式与方法及具体的测量工具、资料收集方法乃至分析方法等。研究设计在整个研究中起着规划与蓝图的作用。(三)实施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将研究设计中确定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和技术路线付诸实践,做好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四)处理资料,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与处理。在此基础上,做好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包括对定量资料的描述分析与模型分析,对定性资料的分类、归纳、总结与提炼。(五)得出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对数据、文字资料背后的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解读,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及措施。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三、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人口社会学在研究人口与社会的宏观发展和变化时,经常使用以下研究方式。(一)调查研究作为社会研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研究方式,调查研究是指通过预先设计好的问卷、量表或结构式访谈提纲,系统地收集相应的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调查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为统计调查。(二)实地研究研究者不带假设,直接深入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理解和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实地研究主要用于定性的归纳与理论建构。(三)文献研究文献研究在社会研究中必不可少。文献研究是指收集、整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图片、符号等形式存在,或者以音频、视频等其他形式存在的二手资料,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四)实验研究在研究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时,也会使用实验研究,即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经过预先的假设与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探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实施场所的不同,实验研究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两种类型。前者对实验条件、实验设计都有严格的规定,后者相对而言则并无严格要求。四、资料收集方法研究方式的实现有赖于数据资料的收集,其具体收集方法主要有统计调查、实地观察与访谈、文献资料收集。(一)统计调查1.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其境内所属人口及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与其他状况进行逐户的调查登记。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人口普查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调查所得的数据具有普遍性、准确性、统一性与个别性等特征。人口普查数据包括一国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基本数据,人口的年龄、性别、民族、婚姻、城乡等结构性数据,以及住房、规模、结构、居住安排等家庭方面的数据,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和家庭数据的主要来源。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收集人口与其他相关社会现象数据的重要方法,是指按照随机的原则,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选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所得的资料推断总体相应指标值的一种非全面的调查。抽样调查因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即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在具体调查中,资料的收集可采用自填问卷法(个别发送、邮寄填答、集中填答、随刊发送、网络发送)、结构式访问法(当面访问、电话访问)等形式。3.户口登记调查户口登记调查是指政府为了行政工作的需要,用登记的方法收集个人和家庭户的相关资料。通过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出生、死亡、结婚、分居、离婚、领养、过继等民事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可以获得一定时间间隔内的人口规模、结构及其变化等相关信息。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户口登记调查是收集人口、社会、经济等数据的三种主要方法。人口普查通常每十年举行一次,覆盖全体人群,数据可作为其他普查和调查的基础。抽样调查概括面小、容易控制,可做深入的探索性询问,但存在人为及非人为的抽样误差。户口登记调查的概括面大,登记体制具有连续性,但容易迟报和漏报,登记制度为行政而建立,统计为副产品。(二)实地观察与访谈1.观察法所谓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进入一个社会场景去真实体验与观察是收集人口社会资料的一种重要方法。按照研究者所处的位置和角色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参与观察和局外观察;根据观察地点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根据观察方式的结构程度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观察。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使用观察法获得的资料不仅比较真实生动,通常还能捕捉到发展和变化中的现象。当然,观察法由于受观察者主观意识的影响较大,通过观察法收集而来的资料难以避免主观感情色彩。2.访谈法访谈也是一种重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是一门提问和聆听的艺术,是两个人或多个人根据具体情境商谈的结果,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的特点,能够简单而迅速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访谈不仅包括传统的“是什么”的问题,也包括人们的生活“怎么样”的问题。访谈可分为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具体又可分为个案深度访谈、小组访谈、民族志、口述史等。访谈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谈者的访谈技巧及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能否实现良好的互动。(三)文献资料收集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社会科学研究中获取资料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根据具体形式和来源的不同,文献既可区分为个人文献(日记、自传、回忆录及信件等)、官方文献(政府机构和有关组织的记录、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计划等)及大众传播媒介,也可区分为原始文献(第一手资料)和二次文献(利用原始资料衍生出来的新资料)。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根据出版形式及内容的不同,文献可区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及特种文献(专利、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档案资料等)。随着数据收集方法的发展、演进,大数据成为时下流行的信息收集方法和资料来源。作为对人们行为足迹的记载,大数据极大地拓展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资料来源途径。五、分析方法人口社会学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通常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即结构与历史、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以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一)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法是指对研究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人口社会学的比较分析法通常有两个框架:一是时间历史框架,多用于动态的纵向分析中;二是空间结构框架,多用于不同国家、地区、人群的横向比较中。比较分析的意义在于力求从纷繁的现象和资料中发现社会的共性,从表面相似的现象中找出差异。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二)宏观与微观分析宏观分析是指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大系统出发,看待人口与社会的发展,注重全局性、总体性、一般性;微观分析更为关注微观的个体,注重局部性、特殊性。实际分析研究通常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三)定量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侧重数据、计量分析,较多地运用数字和图表来描述;定性分析侧重于事实现象背后的路径、机制与故事,较多地采用语言描述来分析。(四)理论研究与模型分析为深刻认识人口社会现象,往往要舍去一些比较次要的因素,重点关注具有普遍性、决定性的因素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形成系统的人口社会学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模型则是理论的严谨表达,是对理论的验证与检验。第三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是各项人口社会研究的必要手段与工具。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通过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资料收集方法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对人口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促进相关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人口社会理论的不断丰富与拓展。关键概念清单人口:人口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口就没有社会。人口属性:人口属性是指人口所固有的性质和特点,包括生物属性(也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与社会:人口是社会的基础,社会制约人口的发展,人口与社会相互依存、互为存在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既是社会学的分支,也是人口学的分支;前者为人口社会学分支学科学科特点(p13-15)研究范畴(p15-17)方法论:方法论是指研究过程的逻辑以及思想理论基础,是规范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研究过程(p19、20)研究方式(p20)资料收集(p21、22)分析方法(p22、23)人口过程:生育、死亡和迁移,这三者在人口社会学中被统称为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人口特征:人口特征是一种综合的人口现象,既包含人口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课后练习题1.简述人口的概念及属性。(答案见P3、P5、P6)2.简述人口与社会的关系。(答案见P6-8)3.简述西方和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答案见P8-11)4.简述人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答案见P13-15)5.简述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答案见P15-17)6.简述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答案见P18-23)拓展阅读书目1.梁在.人口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李竞能.人口理论新编.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3.汤兆云.人口社会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4.邓津,林肯.定性研究:经验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5.桂世勋.人口社会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6.王胜今.人口社会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7.HIRSCHMANC,TOLNAYS.Socialdemography//POSTOND,MICKLINM.Handbookofpopulation.NewYork:KluwerAcademic,2005.8.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本章概要本章将对国内外人口社会学的思想、理论进行追溯与梳理,厘清其理论脉络和发展历程。古今中外的人口社会思想均在探讨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回答“什么样的人口数量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这一问题。概括而言,共有三种观点:一是主张增加人口,如古希腊时期的色诺芬、资本主义时期的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以及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增殖人口”思想;二是主张控制人口,如马尔萨斯、马寅初的人口理论,以及中国清代洪亮吉的人口社会思想;三是主张适度人口,如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人口社会思想,以及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商鞅的人口社会思想。不同时期的理论观点、思想流派均带有时代的痕迹,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现状、社会面临的具体问题密不可分。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01第二节中国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02CONTENTS目录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一、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溯源(一)古希腊时期的人口社会思想主要代表人物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1—前350)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主要思想主张色诺芬:增加人口论色诺芬对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了诸多探讨。他主要从解决奴隶制城邦国家所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出发,解释人口、经济、社会结构问题,主张通过努力增加人口、发展农业、增强军队力量,达到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目的。同时,从国家管理的角度来看,他将人口密度、土地耕种质量作为赏罚、升贬和任免官吏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人口稠密、土地耕种得好的地区,其官吏就应有更多的领地、赏赐和爵位;而在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区,其官吏则应受到惩罚,职位也应由他人取代。色诺芬还主张国家应以效率为最大原则,应认识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要素之间需要形成一定的比例配置。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适度人口、人口质量与社会阶层论与色诺芬不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张控制人口,实现人口稳定,是“适度人口”理论的最早倡导者。同时,他们还较早关注了人口质量与城邦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均蕴含丰富的人口社会思想。其一,适度人口思想。柏拉图在《法律篇》一书中,将人口数量与城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强调稳定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样,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也表达了适度人口规模的思想,探讨了人口增长与土地、财富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土地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主张在维护财产平等的前提下限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维持在一定的规模。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其二,人口质量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高度重视人口素质。如亚里士多德提倡将最优秀的女子配给最优秀的男子以保证后代的良好素质。他还认为,女子的结婚生育年龄应为20~40岁,男子应为25~55岁。其三,社会阶层思想。柏拉图提出了人口构成的三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执政者(哲学家)、护卫者(武士)、营养供应者与民间艺人(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自由民)。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不归属于任何阶级。亚里士多德将中产阶级置于重要位置,认为中产阶层是稳定和巩固国家的最重要力量,只有当中产阶层人数最多时,才会有最优良的政体。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二)中世纪欧洲的人口社会思想中世纪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文艺复兴后、极权主义抬头为止,这1000年左右的时间被称为中世纪。此时教权主义盛行,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故思想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主要代表人物奥古斯丁(SaintAugustinus,354—430)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主要思想主张早期基督教人口思想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认为,全世界人口及一切世间事物的支配权归属上帝,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是否不断增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已婚人口不能人为避孕、任意中止妊娠或离婚,因为这些做法违背了上帝的意愿。宗教人口思想繁荣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阿奎那和路德均阐述过将基督教教义与增加人口的现实要求结合起来的思想。阿奎那一方面维护宗教的禁欲和独身主义,另一方面又肯定世俗婚姻和生育行为。路德则认为天主教宣传的独身主义违背了两性结合、生儿育女的人性需求,会引发罪恶。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人口社会思想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的人口社会思想重商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博太罗(GiovanniBotero,1544—1617)托马斯·孟(ThomasMun,1571—1641)斯图亚特(JameStuart,1712—1780)柯尔培尔(JeanBaptisteColbert,1619—1683)重农主义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Quesnay,1694—1774)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重商主义主要思想主张信奉重商主义的经济哲学家们重视人口增殖与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口多即财富多,将丰富的人口视为廉价劳动力,将人口增长视为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增加财富的手段,主张通过增加人口推动国家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进而主张鼓励结婚生育、歧视独身,鼓励向内移民,严禁向外移民。重农主义主要思想主张重农主义者则持相反观点。魁奈认为农业发展是国家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引起生活资料的不足,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但是,重农主义并非单纯地反对人口增长,而是强调扩大农业生产,如果农业生产不发展,人口就不能增加。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古典经济学派与空想主义者的人口社会思想主要代表人物·配第(WilliamPetty,1623—1687)·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国富论》·李嘉图(David·cardo,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莫尔(ThomasMore,1478—1535)《乌托邦》·圣西门(Claude·Henride,Saint·Simon,1760—1825)《论实业制度》·傅立叶(CharlesFourier,1772—1837)《全世界和谐》《四种运动论》《新世界》·欧文(RobertOwen,1771—1858)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主要思想主张这一学派人口社会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从经济、财富生产的角度研究人口数量。配第将劳动力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支柱,认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经济,反对国家干预;在人口问题上,他也主张放任自由、听其自然,让经济自发地调节人口的需求。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李嘉图认为解决人口的生活资料压力的方法,不是减少人口,而是更迅速地积累资本莫尔提出了人口与社会财富分配必须平衡和适度的理论。圣西门和傅立叶认为贫困、死亡是制度问题,应该寻求一种使人口与财富协调发展的社会制度。圣西门对过渡时期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实业制度思想。欧文认为私有制是人口过剩的根源,人能创造财富,通过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不断增加财富与幸福,因此,人口过剩永远不会到来。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二、马尔萨斯与新马尔萨斯人口社会理论19世纪以来,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主要集中在三大主题上:第一,人口的快速增长与食物供给的关系;第二,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三,人口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围绕这些主题,学界建立了三大现代人口社会理论:一是总人口理论——关注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二是人口变动因素理论——关注人口内在变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三是人口转变理论——关注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马尔萨斯与新马尔萨斯的人口社会理论属于总人口理论。总人口理论包括人口陷阱理论、适度人口理论、人口承载力理论。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思潮==马尔萨斯的人口社会理论是一种狭义的“人口增长陷阱”理论,是指任何超过最低水平的人均收入的增长都会为人口增长所抵消,从而人均收入最终退回到原来的最低水平(低水平均衡人口陷阱)。==适度人口理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在现有资源及科学技术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的学说。现代适度人口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口学家索维(AlfredSauvy,1898—1990)。==人口承载力理论的代表著作有美国生态学家福格特(WilliamVogt,1902—1968)的《生存之路》、皮尔斯和沃福德的《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一)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马尔萨斯(ThomasMalthus,1766—1834)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是第一个深切关注人口自然增长的两个决定要素(即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学者。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主要思想1.两个前提其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其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存在的本能,且几乎保持永恒状态。马尔萨斯提出,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和决定因素。2.两个级数其一,人口的增长遵循几何级数的规律;其二,生活资料的增长遵循算术级数的规律。3.两种抑制其一,积极抑制,即为生而死:通过战争、饥荒、疾病以及瘟疫等办法提高人口死亡率,减少人口数量,维持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之间的适当比例。其二,消极抑制,也称预防性抑制,即为生而不生:通过降低人口出生率(如降低性生活频率、晚婚、不婚或者不育)来控制人口,从而维持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之间的适当比例。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4.三个命题其一,制约,即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其二,增殖,即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就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其三,均衡,即受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如贫困、罪恶以及人类自觉的节制生育等因素)的影响,人口与生活资料将实现均衡。5.一个规律当人口增长到接近食物供给的限度时,所有的积极性和预防性抑制自然就会以更大的力量发挥作用,直到人口降到食物所能维持的水平以下;然后,食物再度丰富起来,于是又产生了更多的人口;经过一定时期,更多的人口又会因同样的原因受到抑制。这种循环往复的人口发展被称作“人口波动规律理论”,这是《人口原理》的核心。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二)新马尔萨斯主义与现代马尔萨斯主义的人口社会理论1.新马尔萨斯主义的人口社会理论==普莱斯(FrancisPlace,1771—1854)==卡莱尔(RichardCarlile,1790—1843)新马尔萨斯理论的基本观点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相同,除探讨人口与食物之间的矛盾外,还讨论当代人口迅速增长给资源和环境所施加的压力,认为劳动者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不是制度和生产资料的问题,而是人口自身生育过多的问题,故主张采用避孕、流产等手段来节制生育,限制人口增长。新马尔萨斯主义者不赞成马尔萨斯禁欲主义的道德抑制,忽视了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影响。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2.现代马尔萨斯主义的人口社会理论==福格特《生存之路》(1949)==皮尔逊(FrankPearson,1837—1899)==哈珀(FloydHarper,1905—1973)==赫茨勒《世界人口危机》(1956)==埃利希《人口炸弹》(1968)==哈丁《下议院的悲剧》(1968)==泰勒《世界末日》(1970)==梅多斯《增长的极限》(1972)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现代马尔萨斯主义主要致力于研究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与地球的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认为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地球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危机。人口炸弹《人口炸弹》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埃利希于1968年出版的一本畅销书,对全球的影响深远。该书认为,受人口过剩以及一些主要的社会大动荡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会出现人类的饥荒。埃利希认为,应对这一情况的办法是:必须迅速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由正增长转变为零增长或负增长。同时,我们必须大幅增加食物的生产。该书由于危言耸听的论调,以及预测得不准确而一直受到批评。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三、马克思主义人口社会学理论(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社会学思想1.两种属性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人口的自然属性即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既影响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经历着出生、成长、衰落、死亡的自然过程。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口的本质属性,是人口作为一切社会生活主体所具有的特性。2.两种生产人类从事着物质资料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生产本身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3.资本主义制度是“相对过剩人口”的根源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创造了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故资本主义制度是“相对过剩人口”的根源。“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经济与人口不相适应,充足的劳动力不能与物质资料生产条件相结合,故人口因社会所能提供的生产资料的不足而出现过剩。(二)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人口社会学思想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社会思想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人口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故在分析人口问题和人口现象时不能抛开特定的生产方式及社会条件。其二,不同的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才会消失。其三,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四、社会学派人口社会学理论(一)社会人口有机论==主要代表人物斯宾塞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与动物机体一样是一个有机体,要服从自然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人口也具有机能上的自然分工。据此,斯宾塞把人口阶级、阶层结构看成是一种以社会机能的自然分工为基础的自然现象(即生物有机体内部器官的分工),并从社会有机体中划分出三种器官:营养系统器官,分配系统器官,团结、管理系统器官。类似管理系统器官的那一类人口是社会的大脑,从自然分工来说具有支配的机能;其他各类人口则分别按照自己天生的机能从事体力劳动和其他工作。社会人口有机论还认为,随着社会文化思想的日益发展,人们必然会更加注重个人幸福和享乐,从而减少生育,人口压力也将相应减少。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二)社会毛细管论==主要代表人物杜蒙特==主要思想该理论认同斯宾塞关于个体发展同种族增殖成反比变化的观点,认为一国人口数量与个体发展成反比变化。杜蒙特认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果,是由社会和心理因素造成的社会毛细管作用的产物。所谓“社会毛细管”现象,是指人们提高社会地位和改善经济地位的普遍欲望,包括渴望得到更多的权力和财富,希望得到更美好、更完善的东西和更多的知识,等等。正是社会毛细管运动,使人们有意识地限制生育子女数目,使出生率下降,即出生率的变化与毛细管的作用程度成反比。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三)社会分工论涂尔干在建构全面的社会理论时,把人口增长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考察了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结果”。涂尔干指出人口增长是社会分工发展的根源,导致了更大规模的社会的专门化。他强调,人口密度的增加和争夺稀有资源的竞争是工业化和社会分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劳动分工不仅减少了人口对资源的直接竞争,还提高了社会对人口规模扩大的适应能力,为人口的继续增长提供了可能。(四)社会文化人口论==弗里德曼(RonaldFreedaman,1917—2007)社会文化人口论者认为,文化是调节生育水平的决定因素。社会文化水平越高,人们追求自身发展的期望越高,生育子女的爱好就越低,生育率也相应越低。相反,社会文化水平越低,人们对生育子女的爱好就越高,生育率也就越高。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卡尔逊(G.Calson)==霍雷(A.Hawtley)他们提出“文化时间差距论”或“扩散理论”,认为由于文化水平的不同,节育思想的推广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级之间存在“文化时间差距”,即呈逐渐扩散趋势。就地区而言,节制生育的思想最先为大城市居民所接受,然后向中小城市扩散,最后扩散到农村;就阶级而言,富裕的上等阶层最先接受节育思想,然后该思想向其他较低阶层扩散,最后扩散到贫困阶层。节育思想的扩散,必然会带来人们生育观念的变迁及生育模式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大城市的生育模式成为中小城市、农村的模仿对象,富裕的上等阶层的生育模式成为较低阶层和贫困阶层的模仿对象。社会文化人口论者在论及文化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时,均不同程度涉及教育与生育率、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发展水平是影响生育率的根本因素。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生育率趋于下降。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五)社会福利人口论==主要代表人物布伦塔诺提出了“福利人口论”,认为西欧生育率的下降除了一部分是由于受到性病和精神病增加的影响外,主要原因是福利的增加引起了生育意愿的减退,追求享乐心理的增强亦促进了出生率的下降。==主要代表人物汤普森认为人类福利水平与人口数量明显相关。因此,在对人口问题进行研究时,不能离开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福利的思考。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口增长是社会条件的结果(2)强调用综合的方法研究人口问题(3)强调人口数量与社会福利的关系(4)强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第一节国外人口社会学理论思潮(六)功能主义人口论==主要代表人物摩尔主张用功能主义观点分析人口及各种社会现象,并从三个方面对人口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了论述:其一,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对性关系的恰当安排是社会得以延续的首要条件,其功能是满足人类
本文档为【人口社会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39.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春哥知识店铺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598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21-11-13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