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文真开题报告3

王文真开题报告3

举报
开通vip

王文真开题报告3硕士研究生选题报告书选题题目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研究生姓名王文真导师姓名万幼清职称副教授入学年月2010年9月所属院(系)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研究方向资本运营选题报告时间:年月日说明1.选题报告要用计算机打印或用黑色钢笔逐栏填写,要求字迹清晰,文句通顺。2.选题报告所列各栏内容要详细填写、要求重点突出。3.选题报告于第三学期开始,最迟不能超过第四学期末完成。4.选题报告是中期考核筛选工作的一部份,选题报告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工作阶段。5.自备案之日起8—12个月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注...

王文真开题报告3
硕士研究生选题报告书选题题目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研究生姓名王文真导师姓名万幼清职称副教授入学年月2010年9月所属院(系)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研究方向资本运营选题报告时间:年月日说明1.选题报告要用计算机打印或用黑色钢笔逐栏填写,要求字迹清晰,文句通顺。2.选题报告所列各栏内容要详细填写、要求重点突出。3.选题报告于第三学期开始,最迟不能超过第四学期末完成。4.选题报告是中期考核筛选工作的一部份,选题报告不合格者不得进入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工作阶段。5.自备案之日起8—12个月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注:1.一至三的内容可打印加页(空表可在校园网上下载),四至八的内容,用碳素墨水填写在表内。2.研究生将选题报告完成后交各院(系)备案,论文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将此表与《硕士学位 申请 关于撤销行政处分的申请关于工程延期监理费的申请报告关于减免管理费的申请关于减租申请书的范文关于解除警告处分的申请 及评定书》等材料一同交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转校学位办公室。硕士研究生选题报告书一、文献查阅报告:(附所阅读的主要文献至少40篇以上)[1]李善乐,王益君.经济结构调整视角下区域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J].经济经纬,2011,(3):48-52.[2]王伟.产业集群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促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1):73-78.[3]柴国荣,李振超等.供应链网络下集群企业合作行为的演化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5):129-134.[4]雷强,苏立峰,倪权生.伦敦、纽约和东京银行业比较——基于金融产业集群的视角[J].亚太经济,2009,(5):65-70.[5]禹久泓,蒙蒙.发展VC、PE投资促进内蒙古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J].北方经济,2008,(12):71-72.[6]宁钟,杨绍辉.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动因及其演进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8):38-44.[7]梅良勇,刘勇.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的产业承接及其金融支持——以武汉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5):3-7.[8]王霄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集群建模及实证检验[J].系统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2005,23(3):115-119.[9]张平.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1):68-70.[10]王晓霞.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策略[J].企业活力,2009.(4):68-70.[11]曾水亮,高晓霞.浅析抚州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10,(10):89-91.[12]姬国军.基于生态共生的金融产业集群关系结构研究[J].经济经纬,2010(5):47-51.[13]轩永辉.从超边际角度分析金融产业集群内部的分工与协作[J].财经论坛,2010(9):106-107.[14]徐枫等.北京金融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研究[J].产业观察,2010(13):118-119.[15]曾刚,司月华.上海陆家嘴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3):39-42.[16]李倩.北京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2011,4(下旬刊):104-105.[17]薛文礼.上海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8]任英华,姚莉媛.金融集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理论新探,2010,(11):32-34.[19]陈铭仁.金融机构集聚: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的新视角[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3):67-73.[20]徐新华,陈铭仁.论金融机构集聚在海南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意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148-151.[21]杨烨.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22]张志元,季伟杰.中国省域金融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24(1):107-116.[23]梁颖等.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5):16-20.[24]伍雪迎.金融产业集群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9.[25]姬国军.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创新与培育[J].中州学刊,2010,(6):64-66.[26]秦晟.金融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27]雷强等.英国金融产业集群对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借鉴意义[J].产经评论,2011,(1):54-55.[28]李佳.金融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29]杨娥.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现状分析[J].地方经济,2007,(2):105-106.[30]刘慧.天津滨海新区金融产业集群效应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4):118-119.[31]宫映华.我国区域金融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及效应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32]傅世拙.滨海新区金融产业集群化及其产品同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3):85-86.[33]杨云.金融服务业集聚因素分析[J].中国商界,2009,(12):165-166.[34]王泰强,侯光明.瑞士金融中心战略规划及对重庆的启示[J].经营管理者,2011,(1):71-72.[35]JustinTan.Growthofindustryclustersandinnovation:LessonsfromBeijingZhongguancunSciencePark[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6,21(6):827-850.[36]CherylLong,XiaoboZhang.Cluster-basedindustrializationinChina:Financingandperformanc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1,84(1):112-123.[37]ColinMayer.FinancingtheNewEconomy:financialinstitutionsandcorporategovernance[J].InformationEconomicsandPolicy,2002,14(2):311-326.[38]DorothyMccormick.AfricanEnterpriseClustersandIndustrialization:TheoryandReality[J].WorldDevelopment,1999,27(9):1531-1551.[39]AntonioMajocchi,ManuelaPresutti.Industrialclusters,entrepreneurialcultureandthesocialenvironment:TheeffectsonFDIdistribution[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9,18(1):76-88.[40]GerardGeorge,GaneshNPrabhu.Developmentalfinancialinstitutionsastechnologypolicyinstruments:implicationsfor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inemergingeconomies[J].ResearchPolicy,2003,32(1):89-108.[41]PetraSonderegger,FlorianTäube.Clusterlifecycleanddiasporaeffects:EvidencefromtheIndianITclusterinBangalore[J].JournalofInternationalManagement,2010,16(4):383-397.[42]VuHoangNam,TetsushiSonobe,KeijiroOtsuka.Aninquiryintothetransformationprocessofvillage-basedindustrialclusters:ThecaseofanironandsteelclusterinnorthernVietnam[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2009,37(4):568-581.[43]TimothyJCurry,JohnTRose.ThriftstrategiesafterFIRREA:Aclusteranalysisofhigh-performanceinstitutions[J].JournalofEconomicsandBusiness,1997,49(3):223-238.[44]Chia-ChiSun,GraceT.R.Lin,Gwo-HshiungTzeng.TheevaluationofclusterpolicybyfuzzyMCDM:EmpiricalevidencefromHsinChuSciencePark[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9,36(9):11895-11906.[45]WangLiangjian,HeQiongfeng,WenHu.IndustrialClusterUpgradationofRegeneratedResourcesinMiluoCity[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8,18(2):35-39.[46]ZhangYuxiang,ZhengXilai,LiangChun,YueFeng,WangHongyu.TheDevelopmentStrategyforIndustrialClustersinQingdao[J].EnergyProcedia,2011,(5):1355-1359.[47]BinGuo,Jing-JingGuo.Patternsoftechnologicallearningwithintheknowledgesystemsofindustrialclustersinemergingeconomies:EvidencefromChina[J].Technovation,2011,31(2-3):87-104.[48]Chin-HuangLin,Chiu-MeiTung,Chih-TaiHuang.Elucidatingtheindustrialclustereffectfromasystemdynamicsperspective[J].Technovation,2006,26(4):473-482.[49]WMay,CMason,SPinch.Explainingindustrialagglomeration:thecaseoftheBritishhigh-fidelityindustry[J].Geoforum,2001,32(3):363-376.[50]JacobOduor,StephenKaringi,StephenMwaura.EfficiencyoffinancialmarketintermediationinKenya:Acomparativeanalysis[J].JournalofPolicyModeling,2011,33(2):226-240.[51]S.X.Zeng,H.C.Liu,C.M.Tam,Y.K.Shao.Clusteranalysisforstudyingindustrialsustainability:anempiricalstudyinShanghai[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8,16(10):1090-1097.[52]ElisaGiuliani,CarloPietrobelli,RobertaRabellotti.UpgradinginGlobalValueChains:LessonsfromLatinAmericanClusters[J].WorldDevelopment,2005,33(4):549-73.[53]MartinBell,MichaelAlbu.KnowledgeSystemsandTechnologicalDynamisminIndustrialClustersinDevelopingCountries[J].WorldDevelopment,1999,27(9):1715-1734.[54]StephanManning,JoanE.Ricart,MariaSoledadRosattiRique,ArieY.Lewin.Fromblindspotstohotspots:Howknowledgeservicesclustersdevelopandattractforeigninvestment[J].JournalofInternationalManagement,2010,16(4):369-382.[55]郝倩.上海金融产业集群影响力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56]陈振,严良,谢雄标.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153-154.[57]李佳.金融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时间序列数据[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3):191-194.[58]吴喜雁.区域产业品牌与产业集群演变动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70-71[59]戴海容.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互动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1,(7):113-115.[60]海岚,王飞.论促进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服务支持[J].武汉金融,2010,(10):38-39.[61]胡广阔,史安玲.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力模型探讨[J].商业时代,2010,(32):119-120.[62]杨恺钧.论金融危机下的产业集群文化[J].学习与探索,2010,(2):168-169.[63]周国林.论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机理与产业集群[J].科技管理研究,2010,(6):214-216.[64]殷德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9:83-86.[65]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46-59.[66]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6:30-35.注:可加附页,附页页码用1-1、1-2等表示。二、和选题相关的调研报告:(调研时间、地点、单位及主要收获等)调研时间:2011.10—2011.11调研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中南路69号调研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调研收获: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于1998年12月12日正式挂牌。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派出机构,在总行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在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三省的范围内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目前,分行下设1个营业管理部、2个省会城市中心支行、35个市(州)中心支行、222个县(市)支行。从对该分行的调研中,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前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截止2010年末,武汉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461个,已初步形成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租赁、基金等各业并举,中外机构并存、功能较为完备、运行较为稳健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2)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①在全省龙头带动作用显著。2010年,武汉市金融业增加值347.12亿元,占全省的65.5%,比上年提高4.4百分点。②在中部地区规模位次居首。2010年,武汉市金融业增加值是南昌的2.97倍,合肥的2.3倍,长沙、太原的1.95倍,郑州的1.46倍。③在副省级城市总量排位居前。2010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武汉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居6位。(3)金融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2010年金融业占GDP比重为6.3%,名义贡献率6.1%,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和重要的支柱产业。这些发展与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总部不多。除3个地方银行外,没有一个全国性银行总部;保险公司总部仅有合众人寿1个;证券机构总部仅有长江证券等5个。加快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必须把扩大规模作为首要工作来抓,采取措施,大量引进机构,加快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聚集程度和层次,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不断做大做强我市金融规模。所以此次选题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调研时间:2011.11—2011.12调研地点: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调研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调研收获:这段时间内,我在校图书馆查阅了金融发展、产业集群和区域金融等相关理论方法的文献,通过阅读这些与课题相关的文献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对《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这一命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对相关的新研究成果也有一定的认识。相比西方的成熟理论体系,我国对于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同时我国处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产业的地区集群发展趋势是必然选择。目前我国主要有上海、北京、香港等金融中心,与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相比,其建设刚刚起步,因此,亟待理论、实践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此外,我还专门查阅了国家最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仔细阅读了其关于金融产业方面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其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要求分为四点: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搜集并阅读了多个省市的金融产业十二五规划,更加认识到发展金融产业的重要性。相信在即将出台的《金融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地区金融产业集群将成为关键名词,所以此次所选题目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注:可加附页三、选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所选课题的题目及课题来源;题目: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课题来源:自选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研究目的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金融产业自加入WTO之后,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自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重要表现。目前不同区域内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和业务外包情况在全球范围都非常普遍,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现象不容忽视。在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区域化的背景下,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对维持和促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理论基础的研究,明确界定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特征、性质,在对国内外地区金融产业集群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地区金融集群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路径选择,并以武汉市为例,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2)研究意义金融企业集群作为建设金融中心的微观基础,在区域经济领域备受关注。总结国外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评估我国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并归纳总结其发展的不同模式和路径对解决各地区经济增长中金融资源的瓶颈制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①理论意义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持续加深、金融全球化不断推进和金融自由化的继续发展,金融产业已基本确立了其经济核心的地位。但是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实体产业领域,对金融产业的涉及较少。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地区金融产业集群,把握其与传统实体经济产业的不同内涵与特征,关注金融产业虚拟化发展的态势,系统研究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范围和概念界定,总结国内外地区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经验、周期阶段、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助于补充和完善金融发展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及区域金融理论,对拓展这三种理论的研究范围,丰富其研究内容有一定的推动意义。②实践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动,金融业重组现象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间十分明显,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产业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全球金融产业的格局,出现了新的地区金融产业中心,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基于这一宏观背景,各个地区现代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总的来说,信息化为中心商务区升级成为世界级城市提供了便捷的路径,形成了以城市群为基础、以核心城市为单元、以产业群为主体的国际竞争格局,包含工业、商贸、金融、信息中心等多样化功能的综合型国际大都市和区域中心成为发展趋势。而金融企业的资本、金融、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性极强,全球化趋势下,金融企业进一步向大都市集中,形成了区别于制造业集聚的金融产业集聚总部经济,是总部经济的重要类型和推动总部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全球化、信息化和跨国企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区域金融产业集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切实需要。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微观行为主体是大公司集团总部,空间载体为国际金融中心CBD,并把各个世界级城市当作网络节点,通过资金融通和资本运作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以带动集聚地区和周边地区市场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交易次数和金额的增加、产业的繁荣和扩张,就业机会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并在区域内部逐渐形成中央商务区,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它相关配套产业的现代金融产业集群最终形成。从实践上看,地区金融产业集群在西方国家发展较为成熟,中国发展金融产业集群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并且需要将经验、理论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本文对国内外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对各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建设金融中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3.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包括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等;(1)国外研究现状金融产业集群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关于金融地理学方面的研究,但大部分是作为产业活动的市场服务体系被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集群演变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地区金融产业集群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国外关于金融地理方面的研究可以根据地理学介入金融地理研究的程度,可以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区域经济学家对金融地理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但是研究成果较少。德国经济学家L6sch在其著作《经济区位》中首先提出经济景观的金融地理;Patterson(1913)将纽约作为金融中心,研究纽约金融中心在美国和世界的影响和重要位置。Powell(1915)对伦敦银行业集中进程进行了描述,随后Smith(1929)阐述伦敦股票交易所的历史和地位;GunnarMyrdal(1957)提出因果累积和区域金融流不平衡发展理论;JeanLabasse在关于法国里昂地区金融地理的论文中描述了银行网络的发展,银行的市场区,城市金融的市场联系,银行行政管理的变化,银行在城市形态中的地位,它们对地区经济的依赖与支持,货币储备,服务业地理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产业集群成为金融产业研究内容五个主要方面之一。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市场组织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形成了金融市场的集聚力量,银行和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的集聚,形成了金融中心。Reed(1980)根据亚洲各个金融发达城市历年来的金融数据,运用层次聚类分析以及逐步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动态比较和分析亚洲金融格局。Choietal(1986)通过对全世界14个金融中心的实证分析,研究了世界金融服务和金融中心的格局动态,以及金融中心集聚吸引力的原因。Davis(1988)首次将企业选址理论运用到金融产业集群形成的研究中。他认为金融中心是金融企业活动和集聚的地区,金融企业选址的关键是看能否使自身获得更大的净收益。Y.S.Park(1989)将微观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相结合,指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使设备和劳动力配置合理,提高生产效率。Lee(1993)具体研究了集群内金融生产、创新的运作方式与金融产业集群彼此间竞争的关系,认为金融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关系是金融产业生产环境、生产条件与金融产业集群的生产能力之间的博弈。他们特别强调金融产业集群是市场、服务和组织间互动网络发生的场所;金融中心本身的竞争力来自金融服务业的本地化。最终得出金融产业集群彼此间存在差异性,金融产业集群拥有动态性的能量的启发性论断。Dow(1994)通过对银行业以及信贷关系空间发展过程的研究指出金融业的空间发展具有阶段性。随着银行业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服务于当地社会,到银行系统在国家间展开,出现银行系统和其他非金融机构的竞争。Porteous(1995)认为,塑造和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背后力量.大致可以从信息外在性、信息腹地、路径依赖以及不对称信息来解释,这些是金融集聚区地位兴衰的决定因素。Porter(1998)在《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认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原因在于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和持续创新能力,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也可以解释金融产业集群的优势。NareshR.Pandit等学者采用了产业集群动态研究方法,通过对英国三大金融产业集群(分别以大伦敦区、西北区、南苏格兰区为中心)的比较研究,分析金融产业集群带来的优势,并对三个金融产业集群进行了分类和分级。Cook&Swann(2001)指出,位于强大集群中的金融服务产业成长速度将大于平均值,而且强大的金融集群会影响其他新兴产业进入的数量。认为集群效应影响公司的成长以及新进入者的数量,同一金融服务中心的不同的金融部门之间存在着相关性。Taylor(2003)等创新性地对伦敦的金融服务业集群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使集群理论由制造业拓展到了金融服务业。他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地理邻近和面对面接触而发展密切的人际关系是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持续发展垒关重要的过程。熟练劳动力、顾客和供应者三者关系的地方化对金融服务企业的创新和产品、服务的递送很重要。(2)国内研究现状从传统产业集群角度看,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主要观点。①生态系统观。主要代表为吴戈(2008)提出的集群生态化管理思想;②资源能力观。张志东、吴梅丽(2008)的研究认为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取决于集群收益与网络的比较结果。如果产业集群的收益与网络成本相等,则产业集群的规模为最佳。③社会资本观。社会资本观是从产业集群文化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进行的研究。李玉连(2006)认为社会资本是实现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对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资本是产业集群内企业长期互动形成,其网络关系及其相互信任与合作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是单个企业是无法实现也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④内外动因观。王聪(2007)认为,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受内外两方面动因的共同影响,外在动因包括市场环境、组织形式化以及政府政策等,内在动因是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下的网络关系以及知识技术等的快速创新与扩散。而国内对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还比较少。张军洲(1995)则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金融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饶余庆(1997)以香港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金融中心的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要素以及类别的研究,认为香港是金融服务一体化中心以及中国的离岸中心。徐全勇(2004)借鉴英国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的经验,提出了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与建议,为金融产业集群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连建辉等(2005)定位了金融产业集群的经济性质——金融产业集群是复合性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介于金融企业组织和金融市场组织之间的中间网络组织。现代金融产品的复合性特征,即金融消费者多元化金融需求、金融供给者获利的内在驱动、金融企业的专业性资产和较大的不确定性使金融企业越来越多的采用集群形式。张志元(2006)分析研究了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理,提出了金融产业集群形成动因、演进机理、监管与政策建议等。滕春强(2006)认为金融产业集群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竞争动力的新兴的经济现象。宁钟,杨绍辉(2006)采用动态产业机群模型与方法论述金融产业集群的经济动因和动态特征,为研究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和发展金融产业政策奠定基础。王步芳(2006)认为仅靠政策金融产业集群是发展不起来的,北京要真正达到金融立市,必须打造微观金融主体的市场活力,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集群。张志元(2006)通过对金融中心和金融产业集群成长、演进机理等理论的历史追索,总结了金融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脉络。对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还有王缉慈(2001),盖文启(2002),曾刚(2004),王琳(2005),司月芳(2006)等。(3)国内外理论研究评述随着金融业地位的日益重要,作为一种新兴的中间网络组织,金融产业集群显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推动力,通过有效的深化和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研究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形成机制、作用机理和效应等,透析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特征,可以为金融企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逻辑通道,提供一种全面分析视角和深刻的理论洞见。国外对地区金融产业集群问题的探讨相对较早,主要从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区位选择、金融产品流动性等方面对金融企业的空间集聚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演进、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金融产业集群的探索,更多地集中在运用古典经济学相关理论对金融产业集群进行技术性分析,在肯定金融企业空间集聚优势的基础上,从静态上对金融产业集群的产生、现状进行研究,缺乏对金融产业集群成长过程、速度的动态考察和金融产业集群的内在逻辑特征。而金融产业集聚和国家金融中心的服务对象、功能、形成层次、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对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实体经济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而对于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于地区金融产业集群尚未建立起统一的理论框架,研究结论总体比较笼统,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包括通过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对现有集群的相关问题进行对策研究。整体来看,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但是大多数研究已经认识到集群是我国金融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并强调了政府在金融企业集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对深层次理论挖掘上尚显不足。同时在实证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数据选择上存在差异,而国外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4.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研究目标①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区域金融及其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的研究,明确界定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特征、性质。②通过DIHEPO模型分析对国外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经验进行总结,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区位熵、集群规模指数等定量分析衡量中国的地区金融产业集群发展水平。③在对国内外地区金融产业集群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界定各自不同的演进阶段,并总结出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而归纳出地区金融集群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路径选择,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具体的运用分析。(2)研究内容第1章绪论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3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章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2.1产业集群理论2.2金融发展理论2.3区域金融及其发展理论第3章国内外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比较3.1国外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DIHEPO模型分析3.2我国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育状况检验3.3国内外地区产业集群演进阶段对比分析第4章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4.1金融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4.2需求引导型——自然形成模式4.2供给推动型——政府主导模式第5章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5.1集群形态分析5.2集聚路径5.3扩散路径第6章武汉市金融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6.1武汉市金融产业现状简介6.2武汉市金融产业集群形成路径6.3武汉市金融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第7章结论与展望7.1结论7.2展望(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国内外地区金融集群发展现状,选取伦敦、纽约和东京作为国外研究对象,利用DIHEPO模型从需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商业环境、政府和机会六个方面对国外发展成熟的地区金融集群进行定性分析;选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个地区作为国内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确定各个地区金融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因子,继而用区位熵和集群规模指数两个指标分析各地的发育程度。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界定各个地区所属的演进阶段,确定其动力机制。进而归纳演绎出地区金融集群发展的需求引导型——自然形成模式和供给推动型——政府主导模式两种模式,紧密型、次紧密型和卫星型三种集群形态以及集聚和扩散两种路径选择,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具体的运用分析。5.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1)研究方法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本文拟运用金融发展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区域金融发展理论,立足与国内外地区产业集群的实践,界定各地区的发展阶段,建立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而归纳出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两种模式和路径选择。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于国外金融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成熟,和相关数据的不易获得性,对于国外三个地区采取DIHEPO模型进行定性分析。而对于国内三个地区,则选取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③典型 案例分析 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生活中谈判案例分析管理沟通的案例分析股改案例分析刑法学案例分析 和网络调研的方法。对于国内外各个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同时本文的研究,还将建立在前期对大量的在线资料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之上。(2)技术路线产业集群理论区域金融及其发展理论绪论理论基础金融发展理论区位熵指标集群规模指数定量分析DIHEPO模型分析演进阶段界定发展模式总结动力机制路径选择总结集聚形态分析结论与展望定性分析供给推动型——政府主导模式需求引导型——自然形成模式集聚路径扩散路径国外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发展程度分析以武汉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格兰杰关系检验6.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1)预期的研究成果:①界定各个地区的发展阶段,建立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构建出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两种模式和两种路径,对金融产业集群的理论有所完善,推动中国各个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②2012年11月形成硕士论文《地区金融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③发表1——2篇相关文章。(2)创新点:①对国外三个地区采取DIHEPO模型进行定性分析,对国内三个地区采取定量分析,在对比的基础上界定各个地区的金融集群演进阶段。②从动力机制的角度出发,提出地区金融集群发展的两种模式。7.研究进度安排等。(1)2011年9月——2011年11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平时学习实际,与导师进行商讨,最终确认选题方向,拟定标题,进行开题答辩。(2)2011年12月——2012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进度,根据论文研究方向,坚持理论学习,奠定研究理论基础,并认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入论文初步研究阶段。(3)2012年3月——2012年5月不断进行理论学习,深入了解地区金融集群理论,收集国内外各个地区金融集群发展现状的资料和数据,构建DIHEPO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4)2012年6月——2012年8月进行应用研究,并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撰写论文初稿。(5)2012年9月——2012年10月论文初稿完成之后,提交指导老师进行查阅,并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不断对毕业论文进行完善。(6)2012年11月毕业论文最终定稿,按照统一要求进行打印并装订成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注:可加附页四、指导教师对选题报告的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选题报告的时间及参加报告会的考核小组人员名单(副教授以上职称者不少于3人,此栏由导师填写):举行报告会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组长:职称:(导师不能担任组长)成员:职称:成员:职称:成员:职称:成员:职称:成员:职称:五、考核小组对选题报告的评语及对选题的意见:选题报告考查成绩:(记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考核小组组长签名:年月日六、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意见:院(系)分委员会主席签字:年月日七、学院(系)备案时间:年月日教学秘书:
本文档为【王文真开题报告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888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6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8-09-16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