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外科总结

中医外科总结

举报
开通vip

中医外科总结中医外科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四大绝症:失荣、舌疳、乳岩、肾岩翻花——心得派创始人高秉钧提出(失荣—颈部淋巴结肿瘤,舌疳—舌癌,乳岩—乳腺癌,肾岩翻花—阴茎癌的晚期。)(一)起源:原始社会——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

中医外科总结
中医外科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四大绝症:失荣、舌疳、乳岩、肾岩翻花——心得派创始人高秉钧提出(失荣—颈部淋巴结肿瘤,舌疳—舌癌,乳岩—乳腺癌,肾岩翻花—阴茎癌的晚期。)(一)起源:原始社会——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诸痛疡疮,皆属于心.”(二)、汉代(1)汉末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2)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四)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五)成熟:明清时期——形成学术流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学术成就: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 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另: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第一部梅毒病专著吴师机《理论骈文》集外治法之大成以膏药疗法为主第二章、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疮疡:广义: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体表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已溃破的疮面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内痈(生于脏腑)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正气不足,预后较差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瘘管 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窦道 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具外口而无内口。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瘰疬“结核累累,犹如串珠”,“乳中结核,形如梅李”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岩。岩与癌相同。五善七恶五善1、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2、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3、脾善:唇色红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 4、肺善:声音洪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5、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七恶 1、心恶:神智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2、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3、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4、肺恶:皮肤枯槁,谈多音哑,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5、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6、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7、气血衰竭: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低语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方面 六淫致病总的特点:季节性;疾病性质与病邪性质相关;常相兼致病;以“火毒”、“热毒”最为常见;常侵犯相关部位二、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外科疾病的辨证1、辨阴证阳证的要点   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焮热 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 疼痛感觉 疼痛剧烈 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 血脉、筋骨 脓液质量 脓质稠厚 脓质稀薄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肉芽苍白或紫暗 病程长短  病程比较短 病程比较长 全身症状 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 舌淡苔少脉不足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三)部位辨证: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清代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云:“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屑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其中间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四) 经络辨证{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不用背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耳部前后: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2、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多血少气之经:太阳经、厥阴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多气少血之经:少阳、少阴经、太阴。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3、循经用药。手太阳经: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羌活;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足阳明经:白芷、升麻;手少阳经:柴胡、连翘;足少阳经:柴胡、青皮、手太阴经:桂枝、升麻;足太阴经:升麻、苍术;手厥阴经:柴胡、丹皮;足厥阴经:柴胡、青皮手少阴经: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独活、知母(五)局部辨证A)、辩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1)肿的性质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疖疔初期、丹毒、大腿痈)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冻疮、脱疽、流痰)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痄腮、大头瘟)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股肿、湿疮)5.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瘰疬、脂肪瘤)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气瘿、乳癖)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皮下血肿)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外痈、肛痈)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正盛邪实之疮疡)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B)、辨肿块、结节肿块1大小2形态3质地4活动度5位置6界限7疼痛8内容物C)辨脓(1)成脓的特点1.疼痛阳证:疼痛剧烈,按之痛甚。阴证: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2.肿胀浅部脓肿:肿势高突,根角收束,皮薄光亮。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3.温度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4.硬度肿块变软,按之应指。——《外科理例》《疡医大全》(2)确认成脓的方法1、按触法: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如另一手指端有一种波动的感觉,即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2、透光法:指、趾部甲下的辩脓。3、点压法:指、趾部少量脓液。4、穿刺法:脓液不多+位于组织深部(注射器穿刺抽脓——辩脓有无+确定脓肿深度+采集脓液标本培养+药敏)5、B超:判断脓肿大小,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一、药物疗法**常用的膏药、油膏、围药、掺药有哪些,各自的适应症***(一)膏药古称薄贴,现称硬膏。黏性,固定并保护创面1、适应证:初起—能消,已成—能溃,溃后—祛腐。2、用法:(1)阳证太乙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  千捶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提脓、祛腐、止痛(2)阴证: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3)蚀破疮头: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排脓者。(二)油膏(药物+油类煎熬或捣匀,现称软膏)1、适应证: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及肛门病等。2、用法(1)肿疡期1、阳证:金黄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除湿化痰—肿有结块(急性炎症后慢性迁延性炎症)玉露膏—散瘀化痰,性偏寒凉——肿势散漫者eg脱骨疽初期2、半阴半阳证:冲和膏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3、阴证: 回阳玉龙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2)溃疡期生肌玉红膏—偏于祛腐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红油膏———去腐生肌并重一切溃疡生肌白玉膏—偏于生肌收敛溃疡腐肉已净、创口不敛,乳头皲裂、肛裂(3)特殊用药皮肤病用药:疯油膏润燥杀虫止痒—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青黛散油膏清热解毒收湿止痒,皮肤病有热者肛门病用药:消痔膏、黄连膏:消痔退肿止痛,用于痔疮(三)箍围药古称敷贴,糊剂,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1)、适应证-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2)、用法:阳证: 金黄散有结块者    玉露散   肿势散漫不聚而无硬块者    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清凉解毒半阴半阳证:冲和散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辛香散邪阴证者:回阳玉龙散(醋酒调敷。醋-散瘀解毒;酒-助行药力)(3)箍围药的使用注意事项a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b已溃或有脓头者宜用油膏c过敏者宜改用油膏或它药。d用于外疡初起时,箍围药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e见干即换。(四)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1、消散药——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阳证——活血止痛、消肿化痰(阳毒内消散;红灵丹)阴证——温经活血、破坚化痰、散风逐寒(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2、提脓祛腐药——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用法:(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石膏等赋形药使用,根据石膏与升丹比例分为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临床使用时:(升丹为汞制剂,宜用黒瓶储藏,以免氧化变质)*升丹过敏者,宜用黑虎丹  阳证:用含升丹少的如九一丹、八二丹,  阴证:用含升丹稍多的如七三丹、五五丹。或回阳玉龙散  腐肉已脱、脓水已少:更宜减少升丹含量。3、腐蚀药与平胬药——凡肿疡在脓未溃时;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药线引流);疮口僵硬,胬肉突出,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时均可使用用法:白降丹:①开大疮口②腐蚀赘疣③攻溃拔核枯痔散:用于痔疮,将此药涂敷于痔核表面,能使其焦枯脱落。三品一条枪:插入患处,能腐蚀漏管,也可蚀去内痔,攻溃瘰疬平胬丹:适用于疮面胬肉突出,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4、祛腐生肌药——溃疡日久,腐肉难脱,新肉不生;或腐肉已脱,新肉不长,久不收口者。回阳玉龙散:温阳活血、祛腐生肌——溃疡阴证.月白珍珠散:腐肉脱而未尽,新肉不生,久不敛口——溃疡阳证拔毒生肌散:腐肉未脱,常流毒水,创口下陷,久不生肌回阳生肌散:脓水清稀,久不收口着——溃疡虚证5、生肌收口药——生肌散、八宝丹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掺布于疮面上应用。)6、止血药——溃疡或创伤出血,凡属于小络损伤而出血者用法:桃花散——溃疡出血;如圣金刀散——创伤性出血;云南白药——溃疡出血、创伤性出血均可*切开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引流法,垫棉法。(五)切开的时机和切口的选择(1)、选择有利时机  ①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若肿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可致脓毒走窜。  ②全身状态。良好(2)、切口选择①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②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③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④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⑤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⑥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⑦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第六章疮疡一、疖(肌肤浅表小范围急性化脓性疾病)3cm=(西医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分类:有头疖:出脓即愈;无头疖:溃后即愈蝼蛄疖:多见于儿童头部。多发型,头皮窜空。可采用“十”字切开法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1、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暑疖,好发于夏季)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二、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等。)3-6cm1.颜面部疔疮根脚坚硬,如钉丁之状。易并发“走黄”。与疖鉴别,有无根脚。治宜清热解毒。初期,五味消毒饮。承浆疔(发于颏部),虎须疔(发于人中两旁)。2.手足疔易损筋伤骨。蛇眼疔(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不易走黄。蛇头疔(手指末节)透光验脓法。药线或探针深入创孔辨有无死骨;观察手指屈伸功能辨有无伤筋蛇肚疔(指腹)指微屈而难伸。蛇背疔(手指甲后)托盘疔(掌心)沿爪疔(甲沟旁)足底疔3.红丝疔=(西医急性淋巴管炎)易走黄。挑刺疗法(砭镰法)用三棱针沿红线寸寸挑断,令微微出血4、调护注意事项·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养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以免疔毒走散入血。·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食烟酒及辛辣、鱼三、痈6-9cm(委中毒)=(西医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发于体表皮肉之间,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7天成脓)1、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2、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颈痈——风温、风热挟痰蕴结少阳、阳明之络。(形如鸡卵)易消、易溃、易敛又名痰毒、时毒=(西医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宜:疏风清热、解毒化痰——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四、发=(西医蜂窝组织炎)锁喉痈(猛疽、结喉痈、盘颈痰毒=西医口底部蜂窝织炎):结喉之处肿势散漫,坚硬灼痛,壮热口渴,吞咽困难。臀痈(针毒结块=西医臀部蜂窝织炎):肌肉注射引起。五、有头疽9-12cm=(西医痈)发于肌肤之间项后、背部(内外邪毒互相搏结)蜂窝状,兼见全身症状。——容易内陷(体虚、消渴患者)“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侯脱腐,四候生肌。”——《疡科心得集》三陷证:火陷型多发于1-2候,干陷型2-3候,虚陷型4候。·初期:(一候)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中期:(二至三候)(溃脓期)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随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收口期:(四候)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历,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内治法: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3、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六、丹毒=(西医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病因:血热火毒。发于头面部,多挟风热;胸腹腰胯部者,多挟肝脾郁火;下肢,多挟湿热;新生儿,多挟痰热火毒病名:内发丹毒(躯干部);抱头火丹(头面部);流火(小腿足部);赤游丹毒(新生儿臀部)。治则:凉血清热、解毒化瘀1、风热毒蕴——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发于头面部)2、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发于胸腹腰胯)3、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下肢)4、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发于新生儿)七、无头疽1、附骨疽=(西医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四肢骨干,以胫骨最常见,股骨次之。1)具有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的特点。2)诊断:发病2周后,X线摄片。3)治疗:清热解毒、化湿和营。五神汤2、环跳疽(股阴疽)发于环跳穴(髋关节)八、走黄与内陷1.内陷:有头疽易内陷。三陷证:火陷多发于1-2候毒盛期,干陷:2-3候溃脓期,虚陷:4候收口期。2.走黄:(邪盛)颜面部的疔疮易发生走黄。托盘疔。九、瘰疬发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其结核成串,累累如贯珠状多发于儿童或青年颈部。成脓数个月。=(西医颈部淋巴结结核)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 十、褥疮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部位。如尾骶部、髋部、足跟部、脊背部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2、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3、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十一、窦道=中医漏管(只有外口而无内孔相通的病理性盲管)外治法:腐蚀法;冲洗法;灌注法;扩创法;垫棉法第七章乳房疾病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肝、胃、肾经及冲任二脉)一、乳房触诊时应注意几个问题:①发现乳房内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形状、数目、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及有无压痛;②肿物是否与皮肤粘连③检查乳房时间选择,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④确定肿块的性质,还需要结合年龄、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⑤腋窝淋巴结、锁骨上下淋巴结的检查一、乳痈1.内吹乳痈,发生在妊娠期的急性乳腺炎;外吹乳痈,好发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2.病因病机:乳汁淤积;肝郁胃热(饮食不节,多食辛甘);感受外邪(体虚多汗,露乳哺乳)。1)初期: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肝胃不和,胃热壅滞)2)成脓: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乳房红肿热痛第10天左右成脓)3)溃后: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3.乳痈溃后脓出不畅形成脓袋;脓液波及他络形成传囊乳痈;溃后乳汁自疮口流出,久不愈合,形成乳漏。二、粉刺样乳痈=(西医浆细胞性乳腺炎)破溃后脓中常夹有粉渣样物/脂质样物质。三、乳漏乳痈、乳发失治,疮口流脓,经久不愈,余毒未清。治疗以外治法为主。辅助检查X线造影。1.腐蚀法:腐蚀提脓,处理乳房窦道;2.垫棉法:垫压排脓,处理乳房袋脓。3.切开疗法:浅层漏管及腐蚀法失败者4.挂线疗法:深层漏管四、乳癖=(西医乳腺增生病)好发年龄25-45岁。乳头益液多为浆液样。1.临床表现:乳痛+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2.乳癖疼痛:以胀痛为主,多在经前加重,可随情绪变化,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多伴月经不调3.乳房肿块: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可单发或双侧,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度好,多伴有压痛。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五、乳核=(西医乳腺纤维腺瘤)直径多在0.5-5cm。与月经无关。一般生长缓慢,妊娠期可迅速增大,应排除恶变可能。单发乳核应手术切除。好发20-25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2、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六、乳衄乳头溢液多为血液样。40-50岁经产妇女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七、乳岩肿块特点: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推之不移。极易粘连,皮肤呈酒窝征或橘皮样变。好发40-60岁。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诊断辅助检查,病理切片。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栝蒌散合开郁散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3.正虚毒炽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4.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5.脾虚胃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九、常见乳房肿块鉴别诊断(书564页表)第八单元瘿1.发病部位:颈前结喉两侧。属任脉所主。=(西医甲状腺疾病)2.古籍中记载,气瘿、肉瘿、石瘿、血瘿。3.病机:气滞、血瘀、痰凝,痰火郁结。4.羊厌:含有甲状腺素。理气解郁代表方:逍遥散。痰凝:化痰软坚,海藻玉壶汤。(咽喉有如梅核填塞)一、气瘿病因:外因,饮食缺碘;内因,情志不畅。特点:随喜怒消长。弥漫性肿大。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化痰软坚——四海舒郁丸二、肉瘿(甲状腺腺瘤或囊肿——良性肿瘤)好发青中年女性。特点:结喉一侧或两侧结块,柔韧而圆,如肉之团,发展缓慢。病因:由于忧思郁怒、气滞、痰浊、瘀血凝结而成。1、气滞痰凝: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2、气阴两虚: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肉瘿突然增大,伴局部疼痛者,可能是腺瘤囊内出血。*肉瘿伴急躁易怒,汗出心悸,手足震颤,可能是合并甲亢。(气阴两虚)*采用手术治疗:多发结节并伴有甲亢的肉瘿;近期内增大较快,疑有恶变倾向的肉瘿。三、瘿痈=(西医急性、亚急性甲状腺炎)1、风热痰凝——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2、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疏肝散四、石瘿=西医甲状腺癌>40y,女性多见,血性转移多在肺和骨第九单元、瘤、岩1、瘤别名:《灵枢》筋瘤、肠瘤、脊瘤、肉瘤。《医宗金鉴》气、血、筋、肉、骨、脂瘤。气瘤: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有弹性。筋瘤:自血脉肿起,赤缕红丝,颜色红紫。(筋,浅表静脉)2、瘤西医的体表良性肿瘤特点: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发展缓慢。(瘀血+痰滞+浊气)岩西医的体表恶性肿物。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皮色不变。3、瘤、岩病因:外因为六淫之邪,内因正气不足(岩)、七情所伤。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凝毒聚。4、瘤、岩辩证论治:1、气郁痰凝——开郁散、通气散坚丸2、寒痰凝聚——阳和汤、万灵丹3、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芦荟汤4、气血瘀滞——活血散瘀汤或散肿溃坚汤5、正虚邪实——保元汤或生脉散合散肿溃坚汤一、血瘤与火关系密切。=西医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特点: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毛细血管瘤:皮色鲜红;浅表毛细血管增生扩张,迂曲形成的血瘤。海绵状血管瘤:压缩性大;由多数充满血液的腔隙所构成的血瘤。二、肉瘤=西医(脂肪瘤)发于皮里膜外,柔软如棉,其形如馒体积较小的肉瘤可不处理;体积较大者宜手术切除。三、失荣=(西医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四、肾岩=(西医阴茎癌);1、湿浊瘀结—利湿化浊,解毒化瘀—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2、火毒炽盛—清热泄火,解毒消肿—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第十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1.原发性皮损:斑疹;丘疹;风团;疱疹;结节;脓疱。继发性皮损:皮肤萎缩,溃疡,糜烂,痂,抓痕。2.急性期无渗出:洗剂、粉剂、乳剂;渗出多用:溶剂湿敷。皮肤炎症亚急性期,有鳞屑和结痂,宜用油剂;慢性期,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宜用软膏。3.血瘀的致病特点:皮损可出现肥厚、色素沉着、结节。急性皮肤病与肺、脾、心;慢性与肝、肾有关。一、热疮=(西医单纯疱疹)特点:皮肤粘膜交界处成群的水泡(口唇/鼻孔周围/面颊/外阴)多见于高热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如感冒、猩红热、疟疾清热解毒养阴——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二、蛇串疮=(西医带状疱疹)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蜘蛛疮。好发于春秋季。皮损特点:带状分布的红斑,成簇的水泡或丘疱疹。内治法:1、肝经郁热——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2、脾虚湿蕴——健脾利湿,解毒消肿——除湿胃苓汤(伴纳少、腹胀)3、气滞血瘀——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皮损消退后期)合桃红四物汤三、疣=(西医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指疣、丝状疣)1名称:千日疣、疣目、枯筋箭、瘊子(发于手背、手指、头皮);扁瘊(发于颜面、手背、前臂);鼠乳(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疣目(发于手背)。跖疣(发于足趾部,有角质环)。丝状疣、线瘊(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2.中药煎汤熏洗患处:木贼草、板蓝根、马齿苋、香附、苦参、白鲜皮、薏苡仁四、癣1.白秃疮:=(西医白癣)好发于学龄儿童特点:秃发也能再生。皮损为在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片。常在距头皮0.3~0.8cm处折断。病发根部有白色菌鞘包绕。自觉瘙痒。2.肥疮:=(西医黄癣)好发于儿童俗称“黄癞”皮损特点:从头顶开始,渐及全身。毛囊破坏,形成永久性脱发3.鹅掌风=(西医手癣)夏天水疱、瘙痒冬天枯裂、疼痛4.脚湿气=(西医脚癣)“臭田螺、田螺疮”特点:趾缝、足底糜烂瘙痒,有特殊臭味。夏重冬轻分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5.圆癣=(西医体癣)股癣(发于股胯);阴癣(发于阴部)夏重冬轻。皮损:钱币状、圆形红斑,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围扩张。瘙痒。6.紫白癜风=(西医花斑癣)俗称汗斑。好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好发于颈项、躯干多汗部位。——可在家庭中互相传染常夏发冬愈。皮损:无炎症性斑块,色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有轻微痒感,治疗:(1)癣病内治法:1、风湿毒聚—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风散或苦参汤2、湿热下注—清热化湿,解毒消肿—湿重于热-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五神汤;湿热并重-龙胆泻肝汤(2)癣病外治法:1、白秃疮、肥疮:拔发疗法2、鹅掌风、脚湿气①水疱型:1号、2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外涂;二矾汤熏洗;鹅掌风浸泡方或藿黄浸剂浸泡②糜烂型:1:1500高锰酸钾溶液、3%硼酸溶液、二矾汤、半边莲60g煎汤后浸泡15min,后涂皮脂膏/雄黄膏③脱屑型:以上膏剂均能用。如角化增厚较剧,以10%水杨酸软膏厚涂,外用油纸包扎,qn,使角质剥脱,后用抗真菌药物3、灰指甲:每日用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后以2号癣药水或3%冰醋酸浸涂。或鹅掌风浸泡方、白凤仙花泥。或拔甲4、圆癣:1号、2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外涂。阴癣,糜烂痒痛者,青黛膏外涂5、紫白癜风:密陀僧散(茄子片外涂)、2号癣药水、1%土槿皮酊外涂,2-3次/天。治愈后继用1-2周,防复发。(3)其他疗法1、头癣:po灰黑霉素;伊曲康挫;特比萘芬2、体癣和股癣:po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外用:水杨酸苯甲酸酊、复方雷锁辛搽剂、10%冰醋酸溶液、1-2%咪唑类霜剂或溶液、1%特比萘芬软膏)3、手癣和足癣:po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外用:咪唑类溶液或霜剂、水杨酸制剂)4、花斑癣:po伊曲康唑(外用:5-10%硫黄软膏、50%丙二醇、咪唑类、丙烯胺类霜剂或溶液)五、疥疮1、特点:皮损好发于皮肤薄嫩和褶皱处,呈灰白色或皮色的隧道。阴囊+少腹处见结节。剧痒,夜间或遇热尤甚传染性很强,秋冬季多见。2、外治杀虫:5-20%硫黄软膏。(小儿5-10%;成人10-15%)3、预防:消毒、隔离、勤换衣被、洗手、饮食忌辛燥鱼腥发物六、湿疮=(西医湿疹)1.特点: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性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冬季复发分:急性——丘疱疹为主;亚急性;慢性湿疮的皮损以苔藓样变为主。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2.治疗(1)内治:1、湿热蕴肤—清热利湿止痒—胆泻肝汤合萆解渗湿汤(急性)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急3脾虚湿蕴—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亚急4、血虚风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慢(2)外治原则:急性湿疮:初起—清热止痒(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收敛、消炎,促进表皮恢复(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亚急性湿疮:消炎、止痒、干燥、收敛慢性湿疮: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3)婴儿湿疮:=(西医婴儿湿疹)1-2岁婴儿的过敏性皮肤病又称奶癣、胎疮内治:1)胎火湿热证——凉血清火,利湿止痒——消风导赤汤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小儿化湿汤七、接触性皮炎特点:有明显的接触某物的病史。第一次接触的潜伏期4-5天以上。患者的体质因素导致。1、风热蕴肤—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2、湿热毒蕴—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伴发热、口渴)3、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八、药毒=(西医药物性皮炎、药疹)发病前用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皮损多形性。(麻疹型药疹)1)湿毒蕴肤——清热利湿,解毒止痒——萆薢渗湿汤2)热毒入营——清热凉血,解毒护阴——清营汤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九、瘾疹=(西医荨麻疹)1.皮损特点:瘙痒性红色或白色风团,发无定处,境界清楚,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2.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表虚不固,风寒、风热客于肌表;饮食不节,或肠道寄生虫,肠胃积热郁于肌表。*游风(出现在眼睑、口唇、阴部等组织疏松处)1)风寒束表——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2)风热犯表——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3)肠胃湿热——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4)血虚风燥——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十、牛皮癣=(西医神经性皮炎)“摄领疮”皮损特点:呈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极易形成苔藓样变。剧烈瘙痒,皮肤增厚。治则:疏风清热、养血润燥1)肝郁化火——疏肝理气,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2)风湿蕴肤——祛风利湿,清热止痒——消风散3)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熄风止痒——当归饮子十一、猫眼疮=(西医多形性红斑)冬春季节皮损:多形性损害,具有虹膜样特征性红斑。病因:先天禀赋不耐,腠理不密,感受不耐之物,搏于肌肤而成;阳气不足;过食辛辣肥甘;素体湿热内蕴1)风寒阻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2)风热蕴肤——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消风散3)火毒炽盛——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清瘟败毒饮合导赤散4)湿热蕴结——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加减十二、白庀=(西医银屑病)皮损:红斑上有多层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样出血点。皮损超过发际。病因:素体营血亏损,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1)血热内蕴——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犀角地黄汤(伴有口干喜饮,心烦易怒)2)湿毒蕴阻——清利湿热,解毒通络——萆解渗湿汤3)血虚风燥——养血滋阴,润肤熄风——当归饮子4)火毒炽盛——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温败毒饮加减5)气血瘀滞——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十三、粉刺=(西医痤疮)1)肺经风热——疏风清肺———————枇杷清肺饮2)肠胃湿热——清热除湿解毒—————茵陈蒿汤3)痰湿瘀滞——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外治:皮疹较多者可用颠倒散茶调。十四、酒齄鼻(好发于鼻尖、鼻翼、两颊、前额)临床特点分红斑型、丘疹脓疱型、鼻赘型。十五、瓜藤缠(结节红斑性、皮肤血管炎性皮肤病)皮损:散在性皮下结节,鲜红或紫红色,境界清楚,疼痛或压痛,不化脓也不溃破。春秋季,好发于小腿伸侧,青年女性多见1)湿热瘀阻——清热利湿,祛瘀通络—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2)寒湿入络——散寒祛湿,化瘀通络—阳和汤十六、红蝴蝶疮病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而成。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20-40岁女性,两颊、鼻部好发皮损:鲜红或桃红色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边缘略高,中央萎缩,形如盘状。1)热毒炽盛——清热凉血,化斑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4)脾虚肝旺——健脾清肝——————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5)脾肾阳虚——温肾壮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十七、淋病–青霉素类临床特点:尿道口红肿发痒及轻度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1)湿热毒蕴(急性)-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汤(劳累后)2)阴虚毒恋(慢性)—滋阴降火,利湿祛浊—知柏地黄丸十八、梅毒-青霉素类病因:淫秽疫毒与湿热、风邪杂合所致。命名:疳疮(发于阴器、肛门);横痃(流于经脉)分期:一期梅毒:疳疮(硬下疳)不洁性交后2-4周(丘疹或浸润性红斑,边缘及基底部呈软骨样硬度,无痛无痒,呈牛肉色,3-8周内自然消失)二期梅毒:杨梅疮,7-10周,或硬下疳后6-8周,流感样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损害,骨损害,眼梅毒,神经梅毒皮损特点:分布广泛,对称,自觉症状轻微,破坏性小,传染性强皮损类型:各种皮损;扁平湿疣;梅毒性白斑;梅毒性脱发;黏膜损害三期梅毒:杨梅结毒侵及多个脏器皮损特点:局限性、孤立性、浸润性斑块或结节,发展缓慢,破坏性大,愈后留有疤痕。1、肝经湿热——清热利湿,解毒驱梅——龙胆泻肝汤2、血热蕴毒——凉血解毒,泻热散瘀——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3、毒结筋骨——活血解毒,通络止痛——五虎汤4、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填髓熄风——地黄饮子5、心肾亏虚——养心补肾,祛瘀通阳——苓桂术甘汤十九、尖锐湿疣病因:秽浊之毒酿生湿热,下注皮肤粘膜。潜伏期1-12个月,皮损:淡红色或污秽色、柔软的表皮赘生物。1、湿热下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萆薢化毒汤2、湿热毒蕴;清热解毒,化浊利湿。黄连解毒汤二十、生殖器疱疹中医“阴部热疮”潜伏期2-7天二十一、风热疮=西医玫瑰糠疹:淡红色或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其长轴与皮纹一致,上覆以糠秕状鳞屑,先有母斑后子斑。春秋好发,多见于青壮年。有自限性,4-6周可自行消退(相鉴别:圆癣、白庀、紫白癜风)第十一单元.肛门直肠疾病1.肛门瓣:相邻两个直肠柱下端之间有个半月形皱襞。2.肛隐窝或肛窦:肛门瓣和直肠柱之间的肠襞黏膜形成开口向上的袋状间隙。距肛门5cm,此处容易积粪,易感染。3.齿线: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之间形成一条不整齐的线。临床上重要标志线。4肛管直肠环,手术时切断该环将引起肛门失禁。(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直肠全长12-14cm一.痔1.外痔不易出血。结缔组织外痔症状是肛门异物感。血栓性外痔:肛周剧痛,呈暗紫色。2.内痔临床特点: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分度:I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岀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II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III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还纳。IV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多伴有感染、水肿、糜烂和坏死,疼痛剧烈3.截石位:内痔好发于3、7、11点;混合痔,3、7、11点多见。外痔(发于齿线以下)(肛裂好发于6、12点)—赘皮外痔(6、12点);血栓性外痔(3、9点);环形结缔组织性外痔多见于经产妇4.治疗:内治法:I、II度内痔;内痔嵌顿继发感染;年老体弱;病重,不宜手术治疗者其他疗法:①硬化注射疗法:I、II、III度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内痔兼有贫血者②贯穿结扎法:II-IV度内痔,纤维型内痔尤为适宜。第7-9天(痔核脱落),嘱病人减少活动,避免大出血。③插药疗法(枯痔钉疗法):各期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④胶圈套扎法:II-IV度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⑤静脉曲张性外痔多用静脉丛剥离术。混合痔可行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术。*术后并发症:疼痛;小便困难;岀血;发热;水肿二.息肉痔特点:蒂小质嫩,其色鲜红,无痛性便血。单发性多见于儿童;多发性多见于青壮年。三.肛隐窝炎表现:排便时肛门坠胀疼痛;急性期常伴便秘,粪便带少许黏液,在粪便前流出,有时混有血丝。四.肛痈=(西医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特点: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易形成肛漏。2.手术:一次切开法:浅部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可行放射状切口。一次切开挂线法:高位脓肿或马蹄形脓肿采用。3.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火毒炽盛—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阴虚毒恋—养阴清热、祛湿解毒—青篙鳖甲汤和三妙丸五.肛漏1.局部症状:流脓、疼痛、瘙痒。2.肛漏的检查方法:探针检查(球头银丝)。3.以外括约肌深层划线为标志,漏管经过此线以上者为高位,以下为低位。4.将肛门两侧的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1)当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肛缘4cm以内,内口在齿线处与外口位置相对,管道多直行;2)外口在距离肛缘4cm以外,或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12点),多弯曲或马蹄形漏管。5.治疗:切开疗法,对于高位肛漏切开时必须配合挂线疗法,以免造成肛门失禁。6.肛漏手术成败的关键:正确找到内口并切开或切除。六.肛裂=中医“钩肠痔、裂痔”因阴虚津乏、热结肠燥致大便秘结—肛门皮肤裂伤—慢性溃疡1.主要症状: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2.手术:扩肛法:用于早期肛裂。纵切横缝法:适用于陈旧性肛裂伴有肛管狭窄者。3.内治法血热肠燥—清热润肠通便—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阴虚津亏—养阴清热润肠—润肠汤气滞血瘀—理气活血,润肠通便—六磨汤七、脱肛(直肠脱垂)-(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部分乙状结肠一度:直肠粘膜脱出,呈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二度:直肠全层脱出,5~10cm,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状有层次的黏膜皱襞,有弹性,较厚,便后需用手回复三度:直肠及部分乙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八.锁肛痔(肛管直肠癌)1.诊断最重要的方法:直肠指检,可扪到肠壁上的硬块,退套上染有血、脓和黏液。2.主要症状: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转移征象第十二单元.泌尿男性疾病1.《外科真诠》:“玉茎属肝,马口(尿道)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2.肾有两窍:精窍和溺窍。一、子痈睾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内治: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枸橘汤或龙胆泻肝汤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橘核丸二、子痰(附睾结核)中医“穿囊漏”三、阴茎痰核(阴茎硬结症)—阴茎海绵体白膜发生纤维化硬结内治
本文档为【中医外科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峰行天下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3-12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