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举报
开通vip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学生分析】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教学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教学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教学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5.交流评价“我的记录”。三、小结、延伸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板书设计】发现物体的特征看大小、颜色、形状闻气味两两对比观察法摸表面粗糙程度掂轻重【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谁轻谁重》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学情分析】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过程与方法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教学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教学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学准备】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简易天平(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每组3张记录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1.于预测物体的重量。(1)出示5个物体: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3.称量物体的重量。(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3)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五、小结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谁轻谁重干预物体的重量掂量物体的重量称量物体的重量【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3课。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通过比较物体的“轻重”,对物体的基本特征“质量”有了初步的体会。本课学生通过一个探究活动--“摆放”来进行探究,即通过将木块、乒乓球、橡皮、螺母平铺在盒子中,让学生体会到物体会占据空间;4种物体平铺的结果不同,认识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橡皮和螺母不同面的形状可能不一样,平铺结果也不相同,认识到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建立起学生对于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结合实际情况,对本课进行创新:通过趣味的“奇妙蛋糕店”的场景,激发学生对“形状”探讨的兴趣。先通过活动①对“平铺”这个概念的强化,进而通过比较方形小蛋糕(正方体)和巧克力球(球体)得出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且物体的形状是固定的;再通过活动②平铺长条小饼干(长方体)得出物体各个面不完全相同,会影响平铺的方式和结果。最后通过对比正方体、球体与长方体的平铺结果,得出物体的形状影响平铺的方式和数量。活动③平铺螺母状小饼干作为补充环节,得出不仅物体的各个面不完全相同,会影响平铺的方式和结果,即使用相同的面进行平铺的时候,结果也可能不一样。在本课的学习之后,将平铺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合理利用空间。【学情分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对于“形状”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物体的许多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立体图形缺乏认识,没能很完整的建立起立体空间意识。通过具体的对正方体、长方体和球体木块的操作,在脑海中构建起空间几何的立体感。并能够发觉立体图形之间的不同点,进而构建了物体占据空间的形式受形状的影响的科学思想,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于生活中。【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学科性)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通过平铺不同形状的糕点(木块)的探究活动,交流得出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固定的结论;物体不同的形状影响平铺的方式和结果。(创新性)科学态度目标:对物体的形状产生兴趣;强化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操作的意识;乐于尝试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教育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生活中物体的摆放,空间的利用中能灵活运用本课知识。(教育性)【教学重点】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学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教学准备】1.小组:透明小方盒子每组3个;正方体小木块10个、球体小木块6个、长方体小木块20个;圆形水槽每组1个,塑料文件袋每组1个,实验记录单每组1张。2.全班:课件、螺母状木块14个、1个透明小盒子、1个圆形卡纸、1个小篮球。3.教师:厨师帽1个、蛋糕卡片板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2.出示另外两种物体一一木块和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4.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那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3.分组活动结東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斑级记录表单中。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是怎么摆放的吧。(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ー样。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的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如果学生认为是因方“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望料块和乒兵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兵乓球和木块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四、拓展、延伸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板书设计】认识物体的形状乒乓球木块螺母橡皮【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就是对前三课知识的迁移内化。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拓展总结。课堂教学活动重点是围绕按物体的特征这一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所以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自主探究”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倾听表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实验探究能力。【学情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对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科学态度目标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教学准备】教具:写有编号的7种物体、记号笔、画有圆圈的白纸、PPT。学具:乒乓球、塑料球、木块、小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塑料杯、铅笔、橡皮、学生活动手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二、给物体分类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2)说说自己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斑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诖展示,不便于交流。(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4.解密活动。(1)全班共同解各组的分类标准。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聊种特征,并说明理由。(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三、交流研讨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些特征分类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3.师生完善班记录单。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板书设计】给物体分类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观察一瓶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之后学习对水进行观察和描述。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2.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3.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教材在活动1选取乳白色洗发液与水对比,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活动2洗发液、水、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学生分析】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教学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教学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瓶水、一瓶洗发液、相同的透明小瓶2个‘不同形状的容器、木块、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教材一套、班级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学生观察矿泉水)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和激发新的兴趣,了解学生对水的概念掌握情况。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1.观察方法的研究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再次对前四课观察活动做了巩固和发展。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1)看一看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2)闻一闻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学生提议闻一闻。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3)摸一摸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再用拇指摸一摸。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得到观察比较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步骤完成对水和洗发液的观察比较任务,得到观察比较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汇总,最后完成班级记录单的填写。这里观察比较是为了更准确地发现水和洗发液的自身特点。最后的总结,一是为强调观察结果,二是为对水和洗发液各自的特征做完整表述。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1.不同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学生交流观察结果:(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2.相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图在于使学生观察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因为水与洗发液都能流动,所以倒入不同形状容器中都能形成不同的形状。课堂上演示将液体倒入容器的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观察液体从原有形状变成现有形状的现象,而木块只能摆放进容器,形状不发生改变。这一演示操作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进一步认识到尽管在形状上不同,但不管固体还是液体都有形状,如此就指向“形状是物体重要属性”这一概念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用图表进行信息交流。从课堂环节二、三开始教师帮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课堂环节四有同学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整理后形成班级记录单,再从班级记录单中抽取相应信息填写自己第1课的活动手册,使各节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3.拓展延伸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播放课件,完成信息的整理和摘录)【板书设计】观察一瓶水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无固定形状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无固定形状木块:有颜色、有气味、不透明、不能流动有固定形状【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维生素C泡腾片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学生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认识水的重要性,建立保护环境的初步意识。【教学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教学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放大镜、筷子、小勺、食盐、维生素C泡腾片、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1.游戏导入。(1)猜谜语游戏。(2)水有很多本领,你能说一说么?(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表达)(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2.聚焦问题。如果我们把食盐、维生素C泡腾片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维生素C泡腾片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1.描述并记录现象。(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教师加以指导。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6)教师巡视和指导。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1)把盐、维生素C泡腾片、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维生素C泡腾片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2)盐、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维生素C泡腾片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维生素C泡腾片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维生素C泡腾片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2.如果把食用油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板书设计】它们去哪里了方糖不见了易溶解食盐不见了易溶解小石子看见难溶解【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这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2.探索活动:将空气与木块和水进行比较;3.研讨交流:记录空气的特征,并描述自己所探究的过程。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如颜色、轻重、形状等,并会用适当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有了这些知识经验,本节课将用问题的方式,提示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的方面用科学词汇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学生分析】气体是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态,空气是气体。学生将面临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方法研究一袋空气。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会有较大的困难。本节课学生将运用和前几课相同的实验方法——对比,将空气与研究过的木块、水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完成对一袋空气的初步研究。教师需要提示学生利用科学记录表和简单的工具进行有序的探索,以保证研究的效果。这节课也是一节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教学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教学难点】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描述空气的特征。【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个透明塑料袋、装有水的透明烧杯、放有木块的透明烧杯、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1、教学导入(1)播放笑笑同学得了“空气污染过敏症”,想要求助同学们送给她新鲜空气的视频。(2)你们愿意帮助笑笑吗?既然要送空气给笑笑,那你们认识空气吗?它是什么样的?生:看不见、摸不到、很轻……(设计意图:通过笑笑同学因为空气污染生病了向大家求助新鲜空气的视频导入新课,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空气都在哪里呢、是什么样的?回顾与空气相关的生活经验,为后续对空气的研究做好了铺垫。)2.聚焦问题。(1)老师有个疑问既然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才能“逮住”它去送给笑笑呢?谁有好方法?提示: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透明塑料袋,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方法了吗?(学生上台示范)(2)活动:收集一袋空气请同学们动手试着收集一袋空气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的一袋空气。<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问题牵引,鼓励学生思考如何“逮住”空气,这里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由学生提出的用袋子装的方法入手,在装一袋空气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很轻的。学生演示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引导教会一年级的孩子扎紧塑料袋的方法,这也为后续观察一袋空气做好活动准备。)二、观察比较,探究发现1、回顾研究物体的方法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可以用我们之前学的哪些方法来观察这袋空气呢?指导要点: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一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一闻”气味…注意:教师对学生进行“闻”、“摸”等的实验安全教育。(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前几节课研究物体的方法,进而将已有的认知迁移到新的研究对象上来,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学生在回顾的时候可能会说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以及用鼻子闻等方法,这些都是对已有认知的迁移运用,教师及时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图片)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时刻提醒着同学们本节课继续要借助这些方法去认识一袋空气的特征。)2、回顾描述物体特征的词汇(1)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以借助手、眼、鼻分别去看一看、摸一摸或闻一闻去认识它,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前几节课中借助了这些方法,去研究了水和木块哪些方面的特征呢?生:颜色、气味、形状……(2)出示活动手册中有关木块与水进行比较的科学记录单特征物体木块水颜色有颜色无色气味有气味无味形状方形无固定形状轻重较重较轻粗糙程度粗糙——是否透明不透明透明(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中,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保证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这里还应该让学生明确要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物体的特征,既然本节课也是一节单元小结课,所以更有必要带领学生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通过呈现活动手册中有关木块和水的科学记录单,为后续的空气的研究做了方法和内容上的指导,也方便把接下来空气的特征总结补充在记录单里,形成整个单元的科学记录。)3、将这袋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1)你能把这袋空气与水和木块也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可以先互相讨论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2)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3)教师巡视和指导。生:用眼睛观察到空气是透明、无色的,但水可见,空气不可见;用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无味的……(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空气的特征,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是否在认真进行实验探究,有没有遇到困难,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指导,关注学生在表达上有没有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4)为什么刚开始收集空气时,一袋子空气满满的鼓鼓的,可是现在袋子没那么鼓都扁了,这是怎么回事呀?生:漏气,因为空气跑了。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用眼观察袋子扁了,知道空气跑了,也就是空气和水一样会流动。除了这种方法,你们还有别的办法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会流动吗?指导要点:1、袋口漏有小孔,用手挤压塑料袋时会感受到有风吹过,可以感受到空气的流动。2、用力拍袋子会啪的一声,听到空气把袋子撑破跑出来的声音,也可以说明空气会流动。(设计意图:教学要根据学生的操作实际出发,努力解决实验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反复的扎紧塑料袋,询问后得知在摸一摸、捏一捏感受这袋空气时,原本装满空气的鼓鼓的塑料袋变得扁扁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课堂的生成,才使得教学变得更有意义和生命力。基于此,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袋子变扁的原因,深入探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空气的流动性,经过这个活动体验,把空气抽象的流动特性变得生动有趣,更易于一年级学生的接受和认可。)(5)在师生交流中补全活动记录单特征物体木块水空气颜色有颜色无色无色气味有气味无味无味形状方形无固定形状无固定形状轻重较重较轻较轻粗糙程度粗糙————是否透明不透明透明透明是否可见可见可见不可见是否流动不会流动会流动会流动(设计意图:作为一个单元的小节课,带领学生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进行梳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三、描述特征,总结知识1、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这么多的特征,现在谁试着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了解了空气的哪个特征?生:我是用眼睛看的方法,知道了空气是无色透明、看不见的。我是用鼻子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所以空气是无味的。……2、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3、这一单元,我们学会了用颜色、形状、气味等科学词汇从不同的方面认识了物体的特征,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很不错,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物体。(设计意图:对空气研讨完毕后,作为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的回顾和总结,教师通过“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了解了空气的哪个特征”这样的问题,巩固所学,知道可以利用学习方法去认识生活中更多的物体。)四、联系生活,环保升华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直都在认识空气的特征,那你们知道空气对我们人类到底有多么重要吗?一个人不吃饭不喝水,能存活5天左右,而一个人不呼吸空气一般不会超过3分钟。2、(课件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保护环境……3、介绍世界环境日(6月5日),倡导环境意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保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设计意图:一节课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书面上的知识,更要考虑教育的长远发展,因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才要去认识它研究它,更要去保护它。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在课堂中学习,回到生活中去,养成保护环境的好良好习惯。)【板书设计】认识一袋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流动【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科学阅读-观察鱼》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学情分析】《观察鱼》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第五课内容,着眼整个单元,是承上启下的课。承上是继续观察动物个体,鱼——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与蜗牛、人有较大的差别;启下指向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为分类继续作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2)能通过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重点】鱼鳍用来运动、鱼鳃用来呼吸。【教学难点】鱼鳍用来运动、鱼鳃用来呼吸。【教学准备】1.教师材料:奖励鱼贴纸,板书板贴,ppt课件、希沃助手。2.小组材料:2人一组,每组金鱼2条,鱼缸1个,记录单1人1张。3.课前调查:学生前概念画图(便利贴)、口令——小鱼小鱼,坐坐好【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第一关:面试(4分钟)师:小朋友,今天有一位神秘客人来到了课堂上,我们来见见他吧。动物医院院长语音:小朋友们,我是动物医院的院长博士,今天我想从你们中挑选几个优秀的动物医生,你们敢来试试吗?生:...师:看看院长博士出了什么难题给我们。1.难题1:哪副体检图师更准确?(2分钟)师:小朋友们看,这是1只来体检的蜗牛先生,两位实习小医生给它画的体检图,谁的记录更准确?生:第一幅(发言奖励贴纸)师:大家同意吗?生:...师: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动物医生,必须做到真看真记,希望大家谨记哦。Ppt出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科学记录必须做到真实观察、真实记录。】2.难题2-你对鱼小了解多少?(2分钟)游动的鱼视频出示师:这是一条金鱼,对于金鱼,你知道些什么?生:…师:会动?生:生活在水里,会游泳,有鱼鳞、尾巴、鳃......(发言奖励贴纸)师:看来你们对小鱼都有自己的了解。【设计意图:前概念暴露,引导学生说出对鱼的了解。】二、第二关:笔试1.学生对鱼的前概念调查展示(5分钟)——引出观察鱼3min师:这是课前同学们画的金鱼,大家画的金鱼都有眼、口,可是这些结构有的人有。有的人却没画出来,问题在哪里?该怎么办?生:找一条小鱼来看看...师:好办法,大家同意吗?生:同意(板贴题目出示,捧出一缸小金鱼)师:小朋友们,小金鱼来啦!生:兴奋…师:等下我们就要帮小鱼体检,那要怎么跟小鱼相处呢?生:…师:(指着ppt上游来游去的小鱼)如果体检遇到麻烦,它一直动来动去,体检图很难画该怎么办?师: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生:等一会儿,等它停下来再看再画…师:你们觉得可行吗?生:可以试试看...【设计意图:鱼的结构前概念暴露,引发全班的观察研究。】——难题3——完成小鱼体检单(2min)师:这是等下要完成的小鱼体检单,小朋友们先仔细地看一看。生看师:看懂了吗?看不懂没关系,接下来院长博士会给我们好好讲解!生:…【设计意图:猜测解决观察活动中将遇到的困难,全班献计献策。】2.微课指导(3分钟)真看微课呈现:小朋友们,体检时,2人一组,每组鱼缸1个、小鱼2条,体检单1人1张。请先将课前画的小鱼贴在小鱼体检单“观察前”这个位置。接着,请每位小医生仔细观察,看清小鱼身体的每个部位哦!真画微课呈现:可以边观察边记录,将你看到的真实小鱼画在“观察后”这个位置,小鱼要画完整哦!真想微课呈现:画好后,小医生们,请你想一想小鱼是靠哪个部位运动的?用什么呼吸的?真写微课呈现:并将思考结果填在“体检报告”这个位置哦!体检结束,放好小鱼,盖上毛巾,组内交流,交流结束,举手示意!Ppt呈现(1)(2)(4)gif动图共6副。1.、、2.3.4.5.、6.,,师:小医生们,体检步骤都记住了吗?看一看,记住了的请举手生:…师:等会儿体检完成举手示意,金牌医生的奖牌将送给优秀的小朋友哦!体检单和小鱼就在毛巾下面,拿出来开始体检吧。【设计意图:微课指导,为学生观察记录做正确示范!】3.学生活动,重构金鱼形态(7分钟)(1)生活动(2)师指导,及时表扬(奖励星星贴纸)(3)交流观察前后学生发现的不同点,鱼鳍的位置、个数(4)选择拍摄2个典型孩子的体检图(前后差别大的,画完整的,表达能力好的)(5)体检报告拍摄2张,后续交流使用【设计意图:及时指导和表扬,逐步规整课堂,学生逐步前进。】4.门诊交流,新构金鱼形态(ppt图片定在鱼游动视频,击掌、口令)小鱼小鱼...坐坐好(1)记录单展示(14分钟,希沃助手/投屏等)汇报(a.自己观察前后对比、自己一个人,其他人说一说或两人观察后对比。b.生提到胸鳍、背鳍等概念先给出,不要等最后才总结。c.生提到哪个部位,撕下那个部位的贴纸)师:哪位小医生先来分享你的体检单呢?生举手。——自己观察前后对比3min师:(拍摄上传第1张),大家来看看他的小鱼体检单,你可以说说你观察前和观察后的小鱼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吗?生:观察前是...观察后是...师:大家有跟他一样的发现吗?生:有…——两人观察后对比3min师:你们有这么多新发现呀,真厉害!还有其他发现补充吗?生举手师:(折好拍摄上传第1、2两张的观察后的鱼),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说,哪里不一样?生:…师:大家有观察到吗?生:…师:哇塞,你们真是细心的小医生!——其他人说一说2min师:你们还观察到什么?(全班举手发言)生:…——几个鳍?4min师:老师有个疑问?(指小鱼的各个部位的鳍)这些都是小鱼的什么?生:鳍师:它到底有几个鳍?生:…师:再好好看看自己桌上的小鱼,从头到尾数一数。(1分钟)生看,数。师:(口令——小鱼小鱼,坐坐好)你们数出来几个(用手势告诉我)?都长在哪儿?生:…师:小鱼到底有几个鳍那?(鱼结构展板出示)背上有1个叫背鳍,尾巴也是鳍哦叫尾鳍,屁股这里臀部1个叫臀鳍,腹部这儿左右各1个共2个叫腹鳍,胸部鳃旁边也左右各1个共2个叫胸鳍,所以小鱼一共有几个鳍呀?生:7个——思考:运动和呼吸?2min师:刚才老师从好多同学的体检报告中看到(希沃投屏4张体检报告)好多同学都有这样的观察结果(鳍/尾巴游泳,鳃呼吸),你们同意吗?生:...师:同学们真厉害!小鱼就是(板贴-用鳍游泳,用鳃呼吸的),你们怎么发现的?凭什么这么认为?生:鳃一张一合,鳍在不停地动…师:有同样发现的请举手,不同意的说说理由。生:…师:同意的举手,不同看法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设计意图:及时得出结构和名称。】(2)贴一贴(5分钟)师:这么短的时间小朋友对小鱼有了这么多的认识,真了不起!可是,老师很粗心,这个小鱼模型被我打翻了,你们能帮老师把这些小鱼的各个结构复原吗?生:…师:试试看好不好!谁想试一试?请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依次贴好。他贴的时候我们做个来找茬的小游戏,大家忍住不讲话,等他完成了,我们举手指出来。生:…上台贴(奖励金牌)师:同意的请举手,有不同意的举手纠正。生:...依次完成鱼的模型建构。(奖励金牌)师:掌声送给自己!【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的掌握情况。】三、第三关:思考和拓展(2分钟)师:今天我们还只了解了小鱼的一小部分,它的身上还
本文档为【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雪域1987
一线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育,兼学校办公,具有丰富的教学、办公经验。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1-02-19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