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举报
开通vip

西方文论西方文论(仅供参考) · 古希腊时期 · 柏拉图 1、 逻各斯(Logos): 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可解释为逻辑、理性、话语、道、规律。理性与感性完全结合 柏拉图:既心灵深邃又理性思考(诗性与抽象结合在一起)。在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在他的著作残篇中说世界的本源是逻各斯﹐希腊语境中有话语、理性、本源之意,后发生很多变形。太初有道(逻各斯) 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上帝通过语言创造世界,基督是人与上帝之间的逻各斯。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 2、 理念...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仅供参考) · 古希腊时期 · 柏拉图 1、 逻各斯(Logos): 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可解释为逻辑、理性、话语、道、规律。理性与感性完全结合 柏拉图:既心灵深邃又理性思考(诗性与抽象结合在一起)。在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在他的著作残篇中说世界的本源是逻各斯﹐希腊语境中有话语、理性、本源之意,后发生很多变形。太初有道(逻各斯) 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上帝通过语言创造世界,基督是人与上帝之间的逻各斯。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 2、 理念:理式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理式或译为“理念、观念、理型、模式等,是柏拉图构想的一个境界,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外,是实体、思想中的理式世界永恒不变,绝对存在,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他的摹本。 3、 文学艺术的根源(模仿说):人的认识的四个层次:1、神创造世界所模仿的对象——最高的理念。2、神所创造的世界(如工匠所模仿的模式)3、工匠制造的东西(对一个范式的模仿)。4、艺术生产的产品(如画家画的东西)。 柏拉图把人分成六等,第六等为诗人。1、诗人拘泥于感官现象,从诗中永远获得不了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世界的真实。诗人都是渎神的。他认为诗人到达不了天界,艺术是对现实的拙劣模仿,现实又是对理式的一定程度的模仿。文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理想国:哲学家来当王,诗人来赞颂,武士来保护。 4、 灵感说:柏拉图提出了系统的灵感说:神启——迷狂 两种答一种 神灵附身说:(主要来源于《伊安篇》和《费徳若篇》)(伊安篇认为诗神是灵感的最根本源头;诗神如磁铁,诗人是第一环,颂诗者是第二环,情绪激荡的共鸣是第三环,即普遍认为的天赋灵感是诗人和他作品出名的原因。)被动的。 灵魂回忆说:人的灵魂来自天界。灵魂依稀能记起他的故乡,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受城市中爱和美的启发,长出翅膀,飞回天界诗歌灵感源泉就来自与灵魂对其故乡的回忆。 a) 诗人的本领不是凭记忆而是凭灵感,而灵感来自神力,神人靠神的启示才具有创作的能力并列入创作过程,诗人制作都是凭神力而不是凭记忆,“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 b) 灵感指“诗人凭附式的迷狂心理”。 c) 灵感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神赐的灵气,或灵气的吸入。 d) 核心是迷狂(迷狂”主要是指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感情高涨、全神贯注、物我两忘、如有神助的心理状态。灵魂脱离肉体,飞往天国,达到“迷狂”的境界。这里的“迷狂”不是由疾病引起的,而是神灵凭复的结果,因此也可称为神圣的狂迷(Divine madness)即“神灵的禀赋”。“狂迷”可分为四种:预言的狂迷、宗教的狂迷、诗兴的狂迷和爱美的狂迷。“诗兴狂迷”是诗神把诗人引向一个“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帕拉图认为:单凭诗的艺术不可能成为一个诗人,如果没有这种“诗神的狂迷”,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将永远站在真正诗歌的大门外。) e) 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状态 f) 艺术本质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 5、 柏拉图文艺思想的矛盾性: 1. 柏拉图承认写诗是需要一定技艺的,但是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诗神附体。 2. 他评论任何东西都是从最高理念出发,理念由具体可感的个别事物出发(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又把理念放在评价事物的最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上。 3. 神灵附身说:(主要来源于《伊安篇》和《费徳若篇》)(伊安篇认为诗神是灵感的最根本源头;诗神如磁铁,诗人是第一环,颂诗者是第二环,情绪激荡的共鸣是第三环,即普遍认为的天赋灵感是诗人和他作品出名的原因。)被动的。 灵魂回忆说:人的灵魂来自天界。灵魂依稀能记起他的故乡,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受城市中爱和美的启发,长出翅膀,飞回天界诗歌灵感源泉就来自与灵魂对其故乡的回忆。 · 亚里士多德 1、 卡塔西斯:净化或陶冶,本指医学术语,指放血或用泻药治病。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中,则用净化说明通过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最终使人的心境恢复平静。 2、 从观看艺术角度能获得快感,不管所表现的是什么? · 《诗学》第四章:模仿冲动是人天生就有的,并且对模仿认识中也能获得娱乐感。 · 从受众的角度,为激发起恐惧、怜悯等情感,抒发积蓄已久的情感,得到卡塔西斯使人的心理得到平静。 3、 悲剧倾向于描写比现实更好的人,而喜剧倾向于描写比现实差的人? · 悲剧的形象往往集结了人的理念,人朝向真善美的愿望都集结到说人物形象上,但理想与现实撞击会产生毁灭性的悲剧,而后把这种有价值的东西毁灭。 · 喜剧中的人物往往集结了人们鄙薄的缺点,如吝啬、狡诈等,喜剧总是很狡猾,引人哈哈一笑。 · 鲁迅认为“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四、诗比历史更富哲学意味? · 《诗学》:诗人的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不在于记述已发生的事而是写根据可然率和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诗倾向于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历史倾向于表现现实中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所以诗是一门比历史更严肃的艺术。 “诗”本质:根本的东西在于普遍性;历史:偶然发生的、个别的、具体的事件。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始于惊异,是人对我们认识事物带来一种惊异感,诗歌就是对着学家所说的高度的概括,而哲学家则是对诗人所说的作无穷无尽的阐释。 五、四因说: 质料因:雕塑家使用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形式因:做雕塑时所使用的规律; 效力因(动动力):创作主体及其艺术的创造活动; 目的因:为契合目的,时实践达到何目的。 抽象谈: 世界本身定义为艺术家,处于无穷无尽的自我创造,自我显现层面。 质料因:神创造世界的原料 形式因:纯形式(柏拉图最高理念的变形,后演化为“第一推力”。 效力因:造物及其创造活动(上帝及其创造活动) 目的因:自身中实现本质 · 古罗马时期——18C 贺拉斯《诗意》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文学有一种教化功能,但这种教化功能必须依靠自身的魅力打动我们。魅力是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它是依靠自身的魅力来起到教化作用的。 · 文艺复兴时期 1、 但丁:四重含义说 · 字面义(出自《致斯加拉大亲王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详细阐释了四义说,主要围绕“怎样理解神曲”。 · 譬喻说 · 道德意义(引领人向善,弃恶扬善) · 寓意说(宗教天启说:上帝想救助谁,他他会给你带来启示,但如果他要你做子民,再努力也有限)提出“诗及寓言”说法,伟大诗篇便如一则寓言。 二、镜子说 文艺复兴时期注重辩证法,流行镜子说——现实的再现(文学应当像镜子)达芬奇《画论》中认为艺术应当香精做一样反应自然,并且提出“第二自然”的概念 第一自然:现实中的大自然。 第二自然:艺术创造第二自然(艺术创造的自然) 暗含:肯定艺术的虚构和想象。 三一律:古典主义文论为当时戏剧创作的典范 时间(一天之内) 地点(同一处、同一场景) 情节(单一) 古典主义文论的特点(十六字方针) 崇尚理性 模仿自然 师法古典 严守规范 三、谈谈康德对审美判断的观点? 二选一 质:对美的鉴赏,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愉悦,当某种东西向我们展示美的时候,我们所获得的那种快感对美的对象具有一种纯粹的无利害关系。 量:凡是那种无概念的,而又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美的东西带来的愉悦感,不仅存在于个体感觉中,而且存在于人类某种共同意识中,这种情况给我们带来对象符合某种目的的感觉。美的无目的的目的性(无目的:没办法用概念来说,但具有普遍可传达性),真实地感受到了那种美的感觉,它契合了自己的某种期待,某种心灵的愿望。 · 审美只与感受相关联,审美具有先天性,必须以某种方式奠基于情感,审美判断只能是主观的,通过它完全没有表明任何客体的东西,只是主体沉浸在其中。 · 美的东西是完全不计利害的喜悦对象,无利害的自由的。 · 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这种感觉也不能用概念来说明,但具有普遍可传达性,却不能基于这一点把审美判断归于客观性。 · 美的无目的的目的性(无目的:没办法用概念来说),真实地感受到了那种美的感觉,它契合了自己的某种期待,某种心灵的愿望。 · 美与崇高的区别:美是一种能促进人的生命的情感。崇高感:间接产生的愉快,起点往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命力的阻碍,然后是人的生命力的一种强烈的流质感。 四、谈谈天才的独创性的观点? 天才,最早源于希腊拉丁语,在古老语境中,含义为“守护灵”,后来发生嬗变。 天才——天生的内心素质 1) 天才是一种产生出不能为之提供任何规则的那种东西的才能。自己的意识里没有这种东西,我们将这种东西归功于天才,而天才自己处于下意识状态(天赋),他所创造的东西自己也说不清,自然借助天才为艺术提供规则。 2) 独创性必须是天才的第一特性,独创性:在人人熟知的领域,天才的表达和超人的方式给人以内心的冲动,激发你内心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和力,产生激荡。 3) 由于有可能独创的胡闹(拙劣的模仿),所以天才的作品必须是典范。所谓典范是可以提供模仿,提供了艺术的潜规则,判断艺术好坏的准绳。 4) 精神和想象力构成天才的内心的能力。 五、理解康德“美的艺术”同时看起来像自然的艺术? 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他是艺术,而看起来同时又显得像是自然,这时他才是美的(自然而然的感觉,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虽然人们意识到他是艺术,但是由于这产品只有遵循艺术创作活动的规则(美的规则),在与规则符合中,你看不出刻板的感觉,看不出训练有素的感觉的样子。 · 席勒 · 游戏说:(由康德最早提出,自由的愉悦)文学源于游戏冲动,审美是自由的游戏。席勒认为文学创作活动也是游戏冲动,但是他以审美的外观为对象。艺术创作冲动就是以审美的外观为冲动,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 · 过剩说:游戏源于物质或精神过剩。物质过剩导致身体层面的游戏,如体育运动。精神过剩导致想象力的游戏。但席勒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不是所有想象力的游戏都是审美游戏,只有在感性力量的参与下,想象力游戏才有可能表现为一次性的精神创造活动(艺术创造活动、审美诉求) 1、 谈谈席勒审美理念论的基本思想观点? 他把美与审美强调到理念的高度。该观点发端于康德,但具有强烈主观色彩。审美理念论的大意:关于一种理念,如果让她有一定基础,就必须使其概念建立在客观基础上,才是可靠而有说服力的。 席勒提出新的审美理念:美是存在本身的真实,美是存在的原则,移到人生命体验上,美还是认识的原则。在人的层面上,表现为普遍性和特殊性、自由与必然、心灵与自然,这些范畴就表明了美的特征。 美是一种自然的本体,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本身。 2、 审美生活论: 1. 对美的体验完全是从生活实践出发,美不是一种理论现象,而是生活本身,生活体验本身决定。席勒认为“一个人在道德上不够完美时,审美和信仰还不至于违法”。他还认为情感与美的事物相遇,就会变得优雅高尚,粗俗就会消除,认识到自己更高的天职。 2. 《审美教育书简》中认为,美感教育就是要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审美也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席勒还把理性和感性结合的倾向叫作爱,人是通过爱来观赏美的。美的生活的标准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3. 美所呈现的感官图像向我们启示了内心深处的东西。如果人感到被美的体验召唤,这说明美触动了他的内心深处,而且这种体验比任何事情都深刻。 · 黑格尔 美学思想: a)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 自然美是为审美意识的美,如果没有心灵,它也无所谓美不美; c) 艺术的根源来源于实践; d) 环境和性格。 1、 关于“理想艺术”的理解? 1)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大环境指一般的世界状况,以精神层面为主。如宗教、伦理、法律、艺术、氛围等,即人文气候。小环境,又叫情景,指文学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尽管文学折射出大环境,但文学作品就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解释时代世事的本质。 2) 他认为对于艺术表现来说,理想情境是有冲突的情境,冲突越强烈越有价值。冲突有各种各样的根源,理想的冲突是由心灵差异造成的意志冲突。 3) 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中心,艺术的最终目标是把环境转化为性格和行动,塑造出有感染力的“this one”(这一个——内在性格中冲突的元素,出自于黑格尔《美学》中现实主义典型人物说,好的人物形象必须具有普遍意义又有复杂的个性特征) 2、 关于“艺术根源”的理解? 艺术来源于实践,他认为实践是自由理性。 自为(人的,有自我意识的存在,人不断复现着自己、观察思考,具有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能力的存在);自在(自然界的事物是直接的,一次性的); 人是自为的存在,大自然是自在的存在。 人有两种认识自己的方式 1. 认识的方式:人必须在内心里首先意识到自身,进而才能观照自身,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观念。 2. 人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己,在外在事物中实践认识自己。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认识自己的目的,并在外在事物中刻下他的烙印。 3. 人的自由理性(实践)就是艺术及人的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的和必然的起源。所以,美的创作是人的对象化实践的结果,艺术创造是人的主观精神体验的客观折射。 4. 异化劳动是人不幸福的根源。(异化劳动是指人和他的创造物之间出现了深度的断裂感) 三、关于天才灵感独创性的思想观念? A. 黑格尔认为:天才是真正能创造艺术品的本领以及在培养运用这种本领中表现出的活力,天才有天生和后天两方面,与时代、民族性相关。艺术家对她的天生的本领要经过后天的锻炼,仅靠学来的本领写不出好东西。 B. 灵感:想象的活动和完成作品的技巧的运用,作为艺术家的能力,单独来看就是灵感。 C. (黑格尔关于独创性的观点) · 独创性:他和真正的客观性相统一,把艺术的表现主体和对象融合在一起,是两方面不再外在和对立,揭示艺术家最亲切的艺术活动,呈现出的又是对象本身的艺术特征。 · 应该把独创性和偶然的幻想的任意性区别开来,人们通常认为独创性产生稀奇古古怪的东西,是某一艺术家特有的,其他人没有,这是很坏的个别特性,真正的独创性表现的是人人熟知的东西。 · 艺术品要表现出真正的独创性,就必须显现为整一心灵所创造的和谐的统一的亲切的作品,不是从外面随意拾掇而来的,构成艺术品的各种元素是有机统一的。 · 叔本华的思想: 1、 世界本体就是意志,世界外观是意志的表象; 1. 意志在人的方面也可称为“欲望”,他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2. 静观,是关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实质是审美的无功利性。 3. 叔本华认为彻底的解脱是不可能的,解脱是相对的。 2、 对文学的看法:文学是借助于字词把想象力激活起来的艺术,想让我们了解人生世事的本质,揭示越深,文学作品就越伟大,否则就不是地道的文学作品。 3、 悲剧的理论(王国维) 1) 命运悲剧——悲剧力量主宰着人(俄狄浦斯王) 2) 悲剧中的悲剧——悲剧中的上乘,最深刻、最感人 3) 由恶人导演的悲剧,例如:希特勒。 4、 悲剧给人带来的心理效果(悲剧主人公的毁灭使人产生人生如梦的感觉) 悲剧力量一方面揭示了人生世事的本质;另一方面伟大的悲剧精神昭示一种解脱诉求的暗示 · 尼采 · “世界诗”思想 上帝死了——支撑西方基督教的精神体系崩溃了 超人思想——上帝死了,每个人决定他自己(新的支点,self-master) 狄奥尼索斯理念:存在者在每个存在的瞬间都出神地望我地存在。 尼采:人是一种病态的动物,是一种甘被超越的低等动物。尼采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一首诗,人的生命本身是一首诗。 · 人生艺术 人生本身就是艺术,他需要捍卫内心的真实(成为你自己,做本真的自我,发自内心地活出自身的真实,疯狂地热爱自己——超人哲学) · 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考(世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艺术现象) 艺术的本质是“基于酒神体验的日神诉求”,艺术在本质上具有一种双亲性。 酒神精神:痛苦挣扎、自我沉醉、自我解脱、表达; 日神精神:表征、外观、审美、认知、理想、梦幻、光明灿烂、真理和艺术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1、 现象学分期:现象学思潮从20世纪初以来,按时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胡塞尔现象学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存在论现象学时期(20年代末至50年代末)和综合研究时期(40年代以后)。 基本特征: 1) 胡塞尔提出现象学还原,喊出口号“回到事物本身”,抛开一切影响的焦虑,直接面对事物本身。 2) 一切实在事物都必须按其呈现于我们只观众的面貌而作,为一种种纯粹现象来对待,这是我们的心智活动,可以开始的唯一材料。 3) 文学作品中的实际的历史语境,文学所表现的内容、作者的创作动机、作者生活背景、生命历程,包括作者、读者都完全被忽略。走进文学文本的内部,进行一种全然内存的阅读,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在此基础上,去描绘你对他它活生生的知觉。 · 现象学的批评完全是一种非批判性的。非评论性的,而且是文本如其所是地作为你自己来到你阅读感觉中,全然内在地与文本相遇。回到事物本身、文学批评领域、非评价性的、抛弃前理论的、本真的 弗洛伊德 二、批评学 · 精神分析批评,是20C成效最大的批评思潮 狭义:指一群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如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等) 广义:贯穿整个20C的西方文论活动 区别:狭义是拿别人做标本(与精神病人对话);广义:拿自己做标本(从尼采开始,每一句话很有可能都是基于自己精神体验中的某种元素) · 本能批评 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是“无意识的唯本能论” 人的本能冲动决定一切(生活、意识、行为、创造力等) 本能,弗洛伊德早年谈本能与Eros有关。在其语境中,是“艾洛斯”(女神名),有一种爱欲,是生命体验中的总体状态。 晚年又提出“死的本能”,基于生物学和生命体验的某种元素,作出猜测:人有死的本能。 关于爱的本能分三层:爱的本能包括目标不受约束的本能冲动本身以及目标受约束的本能冲动或发源于本能的带有升华性质的冲动。 揭示了人性体验最深层的本质,历代文学经典中所描绘的人物只有两个人:男人和女人;表现的主题:爱与死。同时,爱的本能也包括自我生存本能和自我保护本能。 · 恋母情结批评(俄狄浦斯情结) 本能批评类型化的表现,恋母情结人人都有,只是在精神性强的人更明显些。弗对恋母情结分析批评中,认为它是本能的东西。对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歌德等作品中均进行恋母情结批评(如《哈姆雷特》) · 无意识批评(潜意识批评) 弗洛伊德文学揭示的是创造性作家心理冲突的最深层,无意识深层的批评。 · 症候批评:精神病人身上某些精神病的表现,试图挖掘某种解不开的结。 弗说:创造性作家多多少少都是神经质,他们的精神、灵魂、欲望、梦幻都有特异的怪异之处。 弗认为恰恰是这种怪异之处赋予艺术家非常的才能和灵感,而这种精神的这种转化就被作家转移到作品中去了。 · 释梦批评: 1. 释梦批评在文学批评的层面表现,主要研究文本的梦,以及作家的梦对作品创造的影响,以及文本本身的梦有何含义。 2. 梦是介于睡和醒之间的状态,把一些潜意识浮现到意识中来,有时借助白天的一些东西来表达潜意识中的某些东西。 3.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充满梦幻,释梦不仅可以展示作者的梦幻与创造,显示作者的梦幻世界,而且可以显示某些象征、隐喻的意义。 4. 梦是一种语言,充满象征、隐喻,通感的语言,是需要借读的。本身是晦暗不明的,文学将这种梦象转化为意象。 释梦批评则是要展示这种特殊的语言,解释出所含的蕴意。 三、弗洛伊德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的思考: · 从本质上来说,艺术是人的本能的外化和升华。升华实际上是一种转移,转移本能冲动,把本能冲动由生物性层面转移到社会现实中去,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是艺术家本能冲动得到补偿。 ·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见都具有一种内敛性,一个人若天生具有艺术的天性,那他也比一般人的本能冲动更强烈,但与其内敛的气质遭遇,找不到有效途径,那这种压制恰恰给艺术家带来灵感。由于艺术家有这种强烈的本能冲动,又缺乏有效途径,于是就将这种冲动升华到艺术作品中去,文学所真正表现的主题就是艺术家的白日梦。弗洛伊德没有把文学看作一种反应,而是看做生产,生产原料即作家的潜意识(幻想、白日梦),归根到底就是Eros。 海德格尔的艺术观 · 艺术开启世界: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这种开启时在作品中发生的,正是有艺术本身的真实,才开启了另一个世界。 “世界(名词)世界(动词)者”有一个对应词:“意蕴”,艺术品本质之所在在于那个意蕴,开启的那个世界,真正地,作为存在者之存在。例如:分析梵高《农妇的鞋》 本身鞋是作为物性存在,经梵高画入画中,性质就变了,开启了一个世界。从这幅画中,往深处走,进入这幅画开启的世界,这时你就会想到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作品意义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其开启的世界。 · 桌子作为器物和艺术品有区别:使金属得以闪烁,材料得以斑斓 · 艺术品的保真功能:与真理有一种深邃的关联,真理的光芒自行注入艺术品,作品又使真理敞开自己(以艺术品的方式,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无比的真理献身于艺术。 · “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人的本质就是生存,而且并非纯粹理性的体现,而是一种“亲在”逗留经验,人本真意义上的内心体验必是诗意;诗命名存在,诗以词语的方式开启人类本真的言谈;每个伟大的诗人都梦想以言辞挽留神灵。 · 德里达 后现代文学的基本立场 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石。 1. 语言中心主义 人类任何言说和表达都有确定的意义。 解构:不追求固定的意义,挖掘确定的意义,进入一种绝对的自由创造,文本世界中无边无际的蔓延。 2. 延异:(时空交融)一切未来一切可能的差异化运动总和。差异化运动无穷化复制它本身,无穷尽地延续差异。有序位,切实固定的。这种差异非但得不到解决,会复制作品本身的意义是不出现,不在场的,剩下的是无穷无尽的误读。强调的是两种东西之间的差异(作者意图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表达差异;读者领会余文本真实的意图之间的差异) 异质性:在理性之内的活动比在理性之外的活动占据少。 3. 文学评论的革命性断裂 文学评论的特质:文学十一哥任何人可以从事任何活动的场所,任何人可以阐释任何故事的场所。 1) 传统文学评论(19世纪前)高度重视作者 2) 20世纪前半期,强调文学性,充分重视作品,回到文本本身;注重文本的价值结构。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东西是文学性。 4、 解构就是一场自由的游戏(20世纪60年代以后)你的阅读是一场梦游,你的诠释是场游戏。 · 拉康 1、 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异化 2、 它的概念建立在精神分析学和现代语言学上,建构了解构主义理论思潮的基石 · 拉康理论分三阶段:镜像理论 1. 镜像域阶段 小他者a是有脸的他者a (有直观的面貌,从他的身上意识到自我,认认同来自外部界体的虚假的自我,这是人的异化的第一步)从镜子里看到的像,人的第一次异化。 镜式的自我认同(镜像之我)(从他人来到自我认同的感觉中) 2. 象征域阶段 大写他者A 更大的镜子(介质) 人们的话语编织的象征之网,语言所建构起来的意义场。第二次异化:人的虚假的自我认同,在更大的镜子中呈像照出自己。 每个人都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即从一个异化状态走向另一个异化状态。 3. 真实域:对象a (大写的真是理论阶段)有一定形而上色彩 镜像和象征域无法真正跨越的东西,人的本质状态:永不出场。 虽然不出场,但是却现出一盏永不熄灭的乌托邦之灯。 对象a:无法直接接触,是是人在奋斗终极过程中突然、不期然地出现的断裂,意识到自己处于异化状态,不知道人的本质是什么,所追求的都是惘然。 剩余快感:人在内心深处和对象a打交道,能给人提供精神愉悦、快感也是镜像与语言之网通吃后的产物。 · 福柯 1、 话语的理论? 话语的秩序:把知识和权力挂钩 宗旨: 1) 一种新式冲突论,把西方知识用政治阐释 任务:直面纷纭多变的社会实践,大胆质疑政治权力,分析它的操作方式。 权力:人对外在于他的事物的控制力(演习尼采的言论而来,非单纯的政治上的权力);对浮士德精神的追求;引申为西方现代机构及其统治技术。 知识生产受权力控制,二者密不可分。 2、 “人之死”风靡当今西方世界,它的含义? 出自《词与物》——人之死“人”指16、17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所建构起来的“人”的概念。 这个人将消失,人不是由现代科学所拼凑起来的碎片,人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生命状态。 人之死;现代科学视野下关于人的建构将消失。 “人”指欧洲思想自近代以来建构起来的人的观念,人是近期的发明。 “死”指将会有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的诞生(对人的全新的理解)。 异化: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本文档为【西方文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6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6-02
浏览量: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