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程弹塑性力学-第五章 简单力学应力 变关系

工程弹塑性力学-第五章 简单力学应力 变关系

举报
开通vip

工程弹塑性力学-第五章 简单力学应力 变关系工程弹塑性力学*1.5简单应力状态的弹塑性问题1.1.5.1基本实验资料1.1.5.2应力-应变的简化模型1.1.5.3应变的表示法1.1.5.4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1.1.5.5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1.1.5.6加载路径对桁架内应力和应变的影响1.5.1基本实验资料一、应力--应变曲线(1)单向拉伸曲线(a)有明显屈服流动阶段拉伸试验和静水压力试验是塑性力学中的两个基本试验,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建立是以这些实验资料为基础。屈服应力屈服应力如:低碳钢,铸铁,合金钢等如:中碳钢,高强度合金钢,有色金属等*1...

工程弹塑性力学-第五章 简单力学应力 变关系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弹塑性力学*1.5简单应力状态的弹塑性问题1.1.5.1基本实验资料1.1.5.2应力-应变的简化模型1.1.5.3应变的表示法1.1.5.4理想弹塑性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的简单桁架1.1.5.5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1.1.5.6加载路径对桁架内应力和应变的影响1.5.1基本实验资料一、应力--应变曲线(1)单向拉伸曲线(a)有明显屈服流动阶段拉伸试验和静水压力试验是塑性力学中的两个基本试验,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建立是以这些实验资料为基础。屈服应力屈服应力如:低碳钢,铸铁,合金钢等如:中碳钢,高强度合金钢,有色金属等*1.5.1基本实验资料一、应力--应变曲线经过屈服阶段后,材料又恢复了抵抗变形的能力。在第二次加载过程中,弹性系数仍保持不变,但弹性极限及屈服极限有升高现象,其升高程度与塑性变形的历史有关,决定与前面塑性变形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应变强化(或加工硬化)。材料在塑性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加载和卸载的过程中应力和应变服从不同的规律:加载卸载简单拉伸试验的塑性阶段:*1.5.1基本实验资料一、应力--应变曲线(2)拉伸与压缩曲线的差异(一般金属材料) 应变<10%时,基本一致; 应变10%时,较大差异。一般金属的拉伸与压缩曲线比较用简单拉伸试验代替简单压缩试验进行塑性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是偏于安全的。*1.5.1基本实验资料一、应力--应变曲线(3)反向加载卸载后反向加载,ss’’<ss’——Bauschinger效应拉伸塑性变形后使压缩屈服极限降低的现象。即正向强化时反向弱化。*1.5.1基本实验资料一、应力--应变曲线(4)断裂特性伸长率:标志材料的塑性特性,其值越大则材料破坏后的残余变形越大。截面收缩率:dk5%:塑性材料;低碳钢dk=20%~30%dk<5%:脆性材料。*1.5.1基本实验资料塑性变形有以下特点:(2)、由于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应力与应变间不存在单值对应关系,同一个应力可对应不同的应变,反过来也是如此。这种非单值性是一种路径相关性,即需要考虑加载历史。(1)、由于塑性应变不可恢复,所以外力所作的塑性功具有不可逆性,或称为耗散性。在一个加载卸载的循环中外力作功恒大于零,这一部分能量被材料的塑性变形损耗掉了。(3)、当受力固体产生塑性变形时,将同时存在有产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区域和产生塑性变形的塑性区域。并且随着载荷的变化,两区域的分界面也会产生变化。*1.5.1基本实验资料二、静水压力(各向均匀受压)试验(1)、体积变化体积应变与压力的关系(bridgman实验公式)体积压缩模量派生模量铜:当p=1000MPa时,ap=7.31×10-4,而bp2=2.7×10-6。说明第二项远小于第一项,可以略去不计。因此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在塑性理论中常认为体积变形是弹性的。因而对钢、铜等金属材料,可以认为塑性变形不受静水压力的影响。但对于铸铁、岩石、土壤等材料,静水压力对屈服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大小都有明显的影响,不能忽略。 铜 铝 铅 a 7.31x10-7 13.34x10-7 23.73x10-7 b 2.7x10-12 3.5x10-12 17.25x10-12*1.5.1基本实验资料二、静水压力(各向均匀受压)试验(2)、静水压力对屈服极限的影响Bridgman对镍、铌的拉伸试验表明,静水压力增大,塑性强化效应增加不明显,但颈缩和破坏时的塑性变形增加了。静水压力对屈服极限的影响常可忽略。*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 一般应力-应变曲线:s=Ee,e<es(屈服前:线弹性)s=j(e),e>es(屈服后)选取模型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1、必须符合材料的实际性质2、数学上必须是足够地简单*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1.理想弹塑性模型符号函数:(软钢或强化率较低的材料)加载:卸载:为一个大于或等于零的参数*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1.理想弹塑性模型用应变表示的加载准则:加载:卸载:符号函数:公式只包括了材料常数E和,故不能描述应力应变曲线的全部特征;在=s处解析式有变化,给具体计算带来困难;理想弹塑性模型抓住了韧性材料的主要特征,因而与实际情况符合得较好。缺点:优点:*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2.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材料有显著强化率)加载:卸载:*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2.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用应变表示的加载准则:加载:卸载:在许多实际工程问题中,弹性应变<<塑性应变,因而可以忽略弹性应变。*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刚塑性模型(忽略弹性变形)(b)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a)理想刚塑性模型特别适宜于塑性极限载荷的分析。总应变较大,*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3.一般加载规律w(e)=AC/AB弹性曲线与实际曲线的相对差值(1.5.12)*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对线性强化弹性材料在加载时:(1.5.13)*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4.幂次强化模型在=0处与轴相切理想弹性模型理想刚塑性模型虎克定律只有两个参数A和n,因而也不可能准确地表示材料的所有特征。但由于解析式比较简单,而且n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所以也经常被采用。(1.5.14)*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1.5.Ramberg-Osgood模型(三参数模型)1,1为0.7E(初始切线模量)处的应力应变强化指数强化系数(1.5.15)流动应力s1取(sb+s0.2)/2。sb为抗拉强度,s0.2为工程屈服应力;流动应变e1=s1/E,E为弹性模量。例:钛合金钢有三个参数,能较好地代表真实材料,数学表达式简单。*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1).等向强化模型拉伸和压缩时的屈服极限相等2).随动强化模型拉伸和压缩的弹性范围不变6.反向加载应力-应变简化模型等向强化:OABB’’随动强化:OABB’(1.5.16)例:线性强化的情形(1.5.17)(1.5.18)塑性应变按绝对值进行累积*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解:例题:已知一单向加载过程的应力路径为01.5ss0–ss0,材料符合线性随动强化规律,强化模量E’=E/100,试求出对应的应变路径。应变路径为:051ss/E49.5ss/E–ss/E0*1.5.2应力应变简化模型例2:应力路径:01.5ss0–1.2ss0应变路径:解:051es49.5es–21es–19.8es*1.5.3应变的表示法 工程应变: 自然应变/对数应变:原始长度变形后长度(1.5.19)适用于大变形(1.5.20)(1.5.21)不适用于大变形在塑性变形较大时,用-曲线不能真正代表加载和变形的状态。颈缩阶段:应变;应力不符合材料的实际情况在塑性变形较大时,用-曲线不能真正代表加载和变形的状态。例如在颈缩阶段,试件的应变在增加而应力反而在减小,这与材料的实际变形情况不符。其实颈缩后由于局部的实际横截面面积的减小,局部拉应力仍在增加。因此应使用真应力和真应变来讨论塑性变形状态*1.5.3应变的表示法 工程应变与自然应变的关系:(1)小变形时,eE;变形程度越大,误差越大。(1.5.22)当变形程度小于10%时,两值比较接近。小变形与大变形界限的由来*1.5.3应变的表示法 工程应变与自然应变的关系:(2)自然应变为可加应变,工程应变为不可加应变(1.5.23)例如:l01.5l01.8l02l0假设某物体原长l0,经历l1,l2变为l3,总相对应变为:各阶段的相应应变为:*1.5.3应变的表示法 工程应变与自然应变的关系:(2)自然应变为可加应变,工程应变为不可加应变(1.5.24)用自然应变表示变形程度:各阶段的相应应变为:(1.5.25)*1.5.3应变的表示法 工程应变与自然应变的关系:(3)自然应变为可比应变,工程应变为不可比应变失去了可以比较的性质可以比较*1.5.4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平衡方程:如图,三杆桁架受竖向力P作用,杆件截面均为A,试作弹塑性分析。消去N3,并用应力表示:(1.5.26)变形协调关系:(1.5.27)*1.5.4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一、弹性阶段(PPe) 应力-应变关系:(Pe:弹性极限荷载)联立(1.5.26)(1.5.29)(1.5.28)(1.5.29)(1.5.30)(1.5.31)当s2=ss时,桁架内将出现塑性状态,相应的荷载为弹性极限荷载Pe(1.5.32)对应A点位移为:(1.5.34)(1.5.33)(1.5.30),(1.5.31)变为*1.5.4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二、弹塑性阶段(P>Pe)(塑性流动阶段)约束塑性变形阶段:杆2已屈服,杆1、3仍为弹性塑性流动阶段:3杆均屈服,相应的荷载为塑性极限荷载点A的位移:(1.5.38)(1.5.35)(1.5.36)(1.5.37)*1.5.4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弹性与塑性极限荷载(极限位移)的关系:荷载-挠度曲线:(1.5.39)*1.5.4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卸载符合弹性规律。设荷载变化为DP,则由式(1.5.33)得三、卸载若加载至P*(Pe<P*<Ps)再卸载至零,即DP=P*,则残余应力和应变为(1.5.40)整体处于弹塑性阶段时杆1的应力弹性阶段的应力(1.5.41)对于超静定结构,卸去外荷载后,残余应变≠塑性应变,它含有弹性应变。*1.5.4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 从P*卸载至零的过程为弹性变形过程,从零再重复加载到P*(P*>Pe),此过程仍为弹性过程。这相当于将弹性范围由扩大了。四、重复加载 这种使其弹性范围扩大的有利的残余应力状态称为安定状态。*1.5.5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联立平衡和协调方程可求得平衡方程与协调方程不变加载过程,物理方程改变部分:1.弹性阶段(PPe):与理想弹塑性相同2.约束塑性变形阶段(PPe):(1.5.42)(1.5.43)*1.5.5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杆1、3进入屈服)3.塑性流动阶段(PPe):(1.5.44)与理想弹塑性材料的比较:(1.5.45)如考虑中等强化情形:说明这时理想塑性的近似还是比较好的,考虑强化对它的影响不大。*1.5.5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考虑随动强化,加载应力范围为2ss,即要求Ds22ss,4.卸载:仍按弹性规律变化卸载后杆2转为压应力,是否会进入压缩塑性状态?最大安定荷载*1.5.5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图示等截面杆,截面积为A,在x=a(a<b)处作用集中力P,试求弹性极限荷载Pe和塑性极限荷载Ps。若加载至Pe<P*<Ps时卸载,试求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材料分别为:(1)理想弹塑性;(2)线性强化弹塑性。例题:解:平衡方程:变形协调方程:*1.5.5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1)理想弹塑性 弹性阶段:代入变形协调方程,可得:联立平衡方程,可得:*1.5.5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 弹塑性阶段:由s1=ss,并利用平衡方程得: 卸载:加载至Pe<P*<Ps时卸载,即DP=P*。因卸载符合弹性规律,故*1.5.5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的简单桁架 残余应力和应变为*1.5.6加载路径对桁架应力应变的影响加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①时:(1.5.46)*1.5.6加载路径对桁架应力应变的影响加载方案①由从零开始增加Q,P将相应改变,对应的应力增量和应变增量的平衡方程:(1.5.47)(1.5.48)保持δy不变,即Δδy=0;施加Q,则Δδx>0杆1,2仍保持塑性状态杆3卸载*1.5.6加载路径对桁架应力应变的影响加载方案①从(1.5.47)可得:(1.5.49)当Δ3=-2s;使3=-s时,杆3进入压缩屈服,整个桁架进入塑性流动阶段叠加上初始值后:*保持的比例,一直加载到方案一的最终状态1.5.6加载路径对桁架应力应变的影响加载方案②弹性阶段最大对应的应力和位移*再继续加载1.5.6加载路径对桁架应力应变的影响加载方案②对应的应力和位移(1.5.50)***********************在塑性变形较大时,用-曲线不能真正代表加载和变形的状态。例如在颈缩阶段,试件的应变在增加而应力反而在减小,这与材料的实际变形情况不符。其实颈缩后由于局部的实际横截面面积的减小,局部拉应力仍在增加。因此应使用真应力和真应变来讨论塑性变形状态***********************
本文档为【工程弹塑性力学-第五章 简单力学应力 变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xxj758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建造师考试
上传时间:2020-03-1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