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举报
开通vip

农村社会学null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 Rural Sociology )课程简介课程简介1.讲授内容 何为农村社会学 农民与中国农民问题 农村的婚姻、家庭和家族 农村社会组织 农村社区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2.考核方法2.考核方法平时成绩40%,主要为随堂作业 期末考试60%,主要为各章思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材料分析和论述。3.参考资料3.参考资料李守经、钟涨宝,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农村社会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站: http://nhjy.hzau.e...

农村社会学
null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 Rural Sociology )课程简介课程简介1.讲授内容 何为农村社会学 农民与中国农民问题 农村的婚姻、家庭和家族 农村社会组织 农村社区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2.考核方法2.考核方法平时成绩40%,主要为随堂作业 期末考试60%,主要为各章思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分析和论述。3.参考资料3.参考资料李守经、钟涨宝,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农村社会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站: http://nhjy.hzau.edu.cn/kech/ncshx/index.asp 第一章 何为农村社会学?第一章 何为农村社会学?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定义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定义一、什么是社会学?一、什么是社会学?1.从研究对象认识社会学1.从研究对象认识社会学侧重于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 侧重于以个体为研究对象 其他2.从研究范式认识社会学2.从研究范式认识社会学 一门学科可以通过它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的方法而为人们所了解。null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科学。 二、什么是农村?二、什么是农村?1.当你想到农村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请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农业、农村、农民。农村与农业农村与农业农业是一个产业农村是一个区域农 村 与 城 市农 村 与 城 市农村是一个与城市相对应的社区。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农村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农村的经济、社会等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参照系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参照系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当代中国农村。 我们的农村社会学研究存在三个参照系:当代中国城市、当代外国农村、古代中国农村。 注意:参照系的提出主要是让大家注意研究分析的可比性。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 +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应。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四、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四、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主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通讯比较落后 文化——比较落后 组织——不太发达,家庭的影响非常大 两点说明两点说明农村不是农村社会学特有的研究对象。 农村社会学与其他研究农村的学科如农村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学科性质不同。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应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农村社会进行研究所形成的一门学科。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一般认为,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农村社会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一)农村社会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一)农村社会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从学术思想上来探讨从当时美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探讨1.从学术思想上来探讨1.从学术思想上来探讨(1)社会学在美国的传播(1)社会学在美国的传播美国是最先引进和最热心推广社会学的国家。 社会学在美国发展非常迅速。1901年,全美已经有169所大学和学院开办了社会学课程,许多大学建立了社会学系。——这为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创造了理论前提。 null 与欧洲社会学不同,美国社会学特别注重实际与应用。正因为如此,社会学传入美国后,产生了大量的分支学科。(2)美国农业科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影响(2)美国农业科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影响农村社会学产生于美国,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农业科学和农业经济学学者中出现的学术思潮有关。 这种学术思潮认为一个优秀的农业科学家或农业经济学家,不仅应精通本行,还应具备有关农村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村实际问题并且懂得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2.美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美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社会学在美国正式发端时期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 当时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当时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城市富裕、繁荣; 农村贫困、凋敝。美国农村的困境美国农民的斗争美国政府的反应美国政府的反应 美国农村的困境和美国农民的斗争→ 1908年,时任美国第26任总统的罗斯福下令组织了一个农村生活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一批十分关心和研究农村实际问题的专家、学者组成。后来被看作农村社会学先驱的贝利被任命为委员会的主席。 (二)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种不同途径(二)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种不同途径非社会学者从其他学科对农村社会学形成与发展的推进。 专业学者从社会学方面对农村社会学的开创与发展的推进。1.第一种途径1.第一种途径 以美国农村生活委员会主席贝利为代表; 是直接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向的途径; 研究者并不是自觉的社会学者,即未自觉的运用已经产生的社会学理论、方法去研究分析农村社会。他们甚至在组织上都是与社会学的专业团体相分离的。研究人员的特征研究人员的特征研究者大部分人都是农学家、园艺学家、农业经济学家以及从事农村实际或研究工作的人。 研究者都具有或接受了关心农村社会问题、企图掌握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的思想。 研究者的兴趣在于研究和解决美国农村实际问题而非探讨学术。第一种途径的研究特点第一种途径的研究特点 具有强烈的实际针对性。 不足:往往是对问题的罗列与分析,喜欢从善良的愿望出发来提出改良和改善农村生活状况的建议和主张,能上升为科学、一般原理的很少。2.第二种途径2.第二种途径 代表人:亨德森、葛尔宾等 是自觉的从社会学学术出发采用了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农村社会的途径。二、农村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二、农村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两点注意!两点注意!无论是专业社会学者还是非专业社会学者,他们在农村社会学的创立过程中都没有提出和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出现像普通社会学创立过程中出现的那种社会学大师。 尽管美国数十所高等院校较早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但课程的命名却十分混乱。20世纪20年代后农村社会学才逐渐广泛使用并取代了其他名称。三、农村社会学在中国三、农村社会学在中国——中国农村社会学简史(一)专业社会学者 的农村社会学研究(一)专业社会学者 的农村社会学研究1.20世纪20年代初—20年代中后期1.20世纪20年代初—2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是在简单引进和模仿国外学者的学说和方法。 大学中的教学,主要依赖外籍教师,许多实际的调查研究,是由国外学者直接指导进行的,调查结果往往不是用中文写出报告或以其他著述形式在国内公布,而是用英文写成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著述在国外发表。2.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50年代初2.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50年代初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外国学者和对国外农村社会学的简单引进与模仿的状况。 突出特点:农村社会学的教学、研究和实地调查日益中国化。3.1952年—1979年3.1952年—1979年 由于社会学研究的中断,中国大陆的农村社会学研究随之中断。4.社会学恢复重建后4.社会学恢复重建后农村社会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农村社会学研究队伍的扩大 农村社会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杨开道(1899—1981)杨开道(1899—1981) 湖南新化人,曾先后在依阿华州立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跟随当时美国著名的农村社会学家霍桑和巴特菲尔德攻读农村社会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多所大学讲授农村社会学课程,但主要在燕京大学任职。杨开道简历杨开道简历1899年6月出生于湖南新化 1920年2月进入沪江大学预科部学习,同年9月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农科 1924年6月大学毕业,8月赴美留学,1925年和1927年分别获得农村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27年 4月回国后,先后任大夏大学、复旦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社会学教授,燕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兼系主任、法学院院长 null1949年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农学院院长、华中农学院筹委会主任和院长、中国科学院湖北分院筹委会副主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 1979年被聘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 杨开道对农村社会学的贡献杨开道对农村社会学的贡献农村社会学教学和教材建设上 整理出版了《农村社会学》 主持编写了“农村生活丛书”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 绪论 农村社会 农村社会的起源 农村社会的进化 农村社会的人口 农村社会的环境 农村社会生活 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生活丛书农村生活丛书农村生活丛书一共有14种。 杨开道亲自编著的有《农村社会》、《农村问题》、《农村政策》、《农村自治》、《农村组织》、《农村领袖》、《农村调查》、《新村建设》、《农民运动》等9种。(二)乡村建设运动(二)乡村建设运动1.乡村建设运动概况1.乡村建设运动概况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 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 乡村建设运动的局限性(1)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1)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 1840年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民族经济陷于停滞与破产的境地。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不断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又不能被新的生产方式吸收,成为绝对贫困的一群。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 20世纪20-30年代,在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苏区土地革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对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又不赞同或不敢主张革命,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找到第三条路。(2)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2)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抗战以前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知识分子用教育、科学、文化和实业救国的一次大规模实验,历时不长,但具有一定的意义。 代表人:晏阳初、梁漱溟(3)乡村建设运动的局限性(3)乡村建设运动的局限性不发动群众; 不想持久、深入的工作; 忽视了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依靠当时政权力量用和平办法谋求中国根本问题的解决的改良主义是注定失败的。2.晏阳初及其定县平民教育试验区2.晏阳初及其定县平民教育试验区晏阳初简介 晏阳初的观点简介晏 阳 初 简 介晏 阳 初 简 介 1893年出生于四川巴中县,1916年赴美留学,在耶鲁大学主修政治学与经济学,1919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学。因主持河北乡村改造实验工作而闻名。晏阳初的观点晏阳初的观点 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其根本是人的问题。“愚、贫、弱、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病根。愚指大多数农民不但缺乏知识,而且简直是目不识丁;贫指农民的生活简直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弱指大多数农民是病夫,根本谈不到科学治疗、公共卫生;私指农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训练。晏阳初的观点晏阳初的观点要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解决愚的问题;以生计教育解决贫的问题;以卫生教育解决弱的问题;以公民教育解决私的问题。 四大教育是定县实验的主要内容。这四大教育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完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主体,通过普遍设立平民学校来进行。3.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3.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梁漱溟简介 梁漱溟的基本观点梁 漱 溟 简 介梁 漱 溟 简 介 生于1893年,广西桂林人 191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1924年离开北大到山东省办学,此后主要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活动。梁漱溟的基本观点梁漱溟的基本观点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对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 对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对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认为这三种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三条路向: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发展为其基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我调和持中为其基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基本精神的。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梁认为,就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文化将按照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方向发展。 对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对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西方是一个“个人本位,阶级分立”的社会;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 伦理本位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停滞性。对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对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研究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法制礼俗的否定。 民族自救的关键在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复兴的方式是“从正面培养文化、补充文化、建造文化”。(三)马克思主义农村社会学(三)马克思主义农村社会学毛泽东的农村调查毛泽东的农村调查1.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实践1.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实践毛泽东的社会调查实践同他的革命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毛泽东非常重视社会调查,一生进行了大量的农村社会调查。 毛泽东的社会调查都是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进行的,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毛泽东论社会调查毛泽东论社会调查 “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2.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2.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地位和职能作出了科学的论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论基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毛泽东社会调查基本的分析方法。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与方法论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与方法论方法论: 强调世界观对调查过程的决定作用; 强调调查者本身态度对调查的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方法上,提出要有明确的调查纲目和调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在运用正确的统计和调查指标、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如何开调查会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章回顾本章回顾1.什么是农村社会学? 2.为什么要学习农村社会学? 3.如何学习农村社会学?本章习题本章习题见农村社会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第一章习题 http://nhjy.hzau.edu.cn/kech/ncshx/gzxt.asp 实践题实践题通过文献法了解: 社会学 杨开道 乡村建设运动null 第二章 农民与中国农民问题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1.什么是农民? 2. 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农民问题?“读不懂农民, 就读不懂中国。” “读不懂农民, 就读不懂中国。” 第一节 什么是农民?一、农民的定义一、农民的定义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谁是农民? 农民就是“种田的人”吗? 农民工是农民还是工人? ……. 农民是与生俱来的吗?是终身制的吗? ……. 农民定义常见的视角农民定义常见的视角职业:长期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阶级:指社会形态中的农民,即农民阶级。 户籍:指户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中规定的农民。 社会身份: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农民概念农民概念指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最狭义的农民。 指从事广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 指农村总人口——最广义的农民。农民的词源农民的词源农 民农 民农民是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人。农 村 居 民农 村 居 民农村居民是一个纯地理或纯地域划分的人口学概念,它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一切人。相当于人口统计上的“农村人口”。二、农民的产生⒈农业的产生是农民产生的前提二、农民的产生农业的含义农业的含义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按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区分,有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 null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狭义农业null西方有关农业产生的主要假说①绿洲说②原生地说③新气候变化说④人口压力说⑤周缘地带说⑥宴享说null  作为一个群体的农民的产生,定居、从事农业等应是必须的前提。  有了农业的产生还不一定有农民,因为农民是一种有相比的职业。null⒉社会分工与农民的职业性特征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null⒊城乡分工对农民身份的强化城市产生至今已经历了5000多年了。 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null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里人口渐多,也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 “城市”的出现强化了“农民”的另一身份,即“农村”与“城市”分离所带来的区域身份,“农民”与“市民”相对。null⒋现代化进程对农民身份的突显  从社会成员结构来分析现代化,就在于它使农村屈服于城市,使农民屈服于市民,使农业“屈服”于工业及第三产业,从而使“农民”的身份更加突显。三、当代农民的特征三、当代农民的特征从人口数量上来看,当代农民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群体。 从经济地位上看,农民仍然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变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 从农民的生活状况来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相对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当代农民的特征当代农民的特征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内部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 从农民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已经突破单纯的农业生产界限,几乎在社会各个生产、服务和管理部门都有农民就业。 从农民的思想观念来看,农民的价值观念(包括是非观、荣誉观、金钱观、婚育观、择业观等)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正在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然深深的支配和制约着农民的言行。null第二节 当代中国农民问题null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民问题”。不过,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农民问题”的内涵不同。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首先确认所谓的农民问题包括哪些方面和内容,然后才能制定解决的方案。 null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了学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有学究式的探讨、有实证性的研究、有情绪化的呐喊、也有政策性的建言。但不论是站在农民立场上仗义执言的,还是站在当局立场上忠言极谏的,对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危险性的认识,学者们表现出高度的一致。 null就1949年之后的当代中国而言,“农民问题”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之前的三十年间。第二阶段则可以划定为1980年代后期以来的近二十年。 1.1949—1978年间的“农民问题” 1.1949—1978年间的“农民问题” 此阶段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生存的问题,即如何确保维持基本生存和作为生命本身的延续的“温饱”问题。 在国家的集体农业(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户籍制度的框架内,农民被限定在农业和农村内部的狭小天地内,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流动的自由乃至生活的自由受到严重制约,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导致分配到手的土地产出物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的温饱之需。其直接后果是在1970年代后期,8亿多农村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左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资料:资料:1978年,8亿农民的人均现金收入只有78元,人均口粮仅124公斤原粮。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1956年,三分之一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1936年。多数农民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在安徽凤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农家中有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史成德家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的碗。当时的凤阳花鼓词唱到∶“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杨继绳《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报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8页) 2.1980年代以后的“农民问题” 2.1980年代以后的“农民问题” 第一,土地承包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问题,地方政府出于多种现实需要依然对农民在种植业领域的自由进行干涉和限制;同时,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官员个人“寻租”的需求,对于农民进行过度的资源(资金和劳务)汲取。这导致了农民负担的加重,在许多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甚至造成农民的生存权受到威胁(具体体现为一些造成农民自杀的“恶性案件”以及他们与地方政府的严重冲突)。 null第二,受市场供求关系和农业结构内部等问题的制约,农产品价格自90年代中期开始长期徘徊并出现跌落,由此导致农民的总体收入增长缓慢和部分农民收入的下降,而在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造成农家经济陷入困境。与此相应,农村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拉大。 null第三,在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制度结构下,国家较少考虑农民的基本权利实现,依然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代价过多地转嫁给农民,农民的发展空间受到来自国家和城市社会的高度挤压。这主要表现在,就业领域依然实行城市优先的方针,通过设置过多的“门槛”来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而加大了农民流动的成本,减少了其收益,并使进城农民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在教育方面将经费投入的责任主要转嫁给农民,造成农民子女不能充分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教育负担,导致部分农民“因教致贫”;在医疗卫生方面未能充分重视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公共经费投入极少,导致许多农民经不住疾病的打击而“因病致贫”。 讨 论讨 论农民问题是某一个特殊问题还是一系列的问题? 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问题?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8亿农民在19亿亩土地上做文章,不搞特色不行,特色多了也不行,特色只能是一部分,大部分农业现在没有出路。我的观点就是农业问题在农业之外。以前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现在的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没有就业就没有出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 农民的问题过去是土地问题,而现在是就业问题。——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温铁军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许多人都认识到家庭经营规模小、效益差是当前中国农业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组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五亿劳动力、九亿人口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规模经营”,意味着多数人“无地经营”。因此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的问题、一个就业和收入的问题。 ——樊纲 null中国农业问题以及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即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产业化,或称“农民的非农产业化”,也就是多数以至绝大多数农民(80%以上)最终都能在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等)中获得稳定的就业。说到底,中国的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数农民不再是农民! ——樊纲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人权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人权问题三农问题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三种概念的三农问题: 基于发展概念的三农问题 基于稳定概念的三农问题 基于权利概念的三农问题 ——杨光,2003年2月12日null增收,到哪去增?减负,谁去减负?裁机构,人往哪安?费改税,谁补窟窿?结构调整,启动资金安在?国民待遇,农民冒充老外?农不养政,几套班子谁养?村民自治,有何实质意义?发展小城镇,谁来投资建设?向农民还债,九亿人的债还得起吗?废户口制度,城市可愿承受?农民社保,保险基金何来?null如果解决的前提是:中央和省级财政不打算掏大把钞票,城市强势群体不打算为三农买单(而且还想继续从民工身上揩油),靠农村“吃饭财政”养活的大部分官员不打算另找饭碗,最要紧的,如果政治体制不打算彻底改革,农民仍然不能成为平等的公民,国家与农户的关系、农村政权的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没有彻底的改变,那么,所有的药方,到了农民农村农业那里,都会水土不服。 null在中国内部,也存在着“三个世界”:大城市是第一世界,那里集中了主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资源,左右中国命运的精英人物在那里聚集、从全国搜集的大量的财富也在那里聚集,中小城市是第二世界,广大农村则是第三世界。作为中国之第三世界的农村基本上受“类殖民统治”,政治上无权、经济上弱势、文化上落后,其对城市的功用被定位为提供原材料和供应廉价劳动力。 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具有特定的内涵,它是农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作用和态度问题,是农民与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关系问题,即农民能否坚定地跟着共产党和工人阶级走,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和最可靠的同盟军的问题。 ——李守经农民问题的实质农民问题的实质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政权问题。农民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关系到工农联盟甚至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巩固,决定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败。 null 农民问题:什么“农民”,什么“问题”? ——秦晖 null温铁军先生曾写过一篇好文章叫《粮食有问题,但不是粮食问题》,其实同样可以说,土地有问题但不是土地问题,民工潮有问题但不是民工问题,……中国历史上农业社会的大共同体本位传统加上改革前大共同体一元化体制对人的个性与公民权利的压抑使现代化受阻,在这个意义上的确可以说“中国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但“农民问题”的实质并非种田人的问题。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 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中国问题。本章习题本章习题名词解释:农民 简答: 1.简述农民的产生 2.当代农民的特征。 论述:当代中国农民问题分析。第三章 农村的婚姻与家庭第三章 农村的婚姻与家庭主 要 内 容主 要 内 容农村婚姻问题 农村家庭问题第一节 农村婚姻问题第一节 农村婚姻问题一、婚姻(marriage)的含义一、婚姻(marriage)的含义婚姻在中国古籍本作“昏因”或“昏姻”。其义有三: (1)指嫁娶仪式 (2)指夫妻关系 (3)指姻亲关系 null三种解释概括起来,婿于昏时娶妇,妇因婿而来,随之而定夫妻称谓,建立两家姻亲亲属关系。因此,婚姻的概念产生于嫁娶婚以后。即先有嫁娶,后有婚姻。婚姻专用于表示聘娶婚。二、择偶(mate selection)二、择偶(mate selection)择偶问题择偶问题择偶的中心是围绕两个问题:谁来选择和谁被选择。 谁来选择——决定婚姻是否自由。 谁被选择——取决于择偶的标准及如何选择(择偶过程)。1.择偶的理论解释1.择偶的理论解释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 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主要来源于生物学与心理学。 (1)本能的、遗传的和生物学的解释 (2)精神分析理论——以父母偶像择偶 (3)互补需要理论——即配偶倾向于以互补需要为基础进行相互选择。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1)角色理论 (2)价值理论——认为婚姻的基础在于价值类似。 (3)交换理论——认为婚姻的基础是某种类型的交换。 (4)序列理论——认为婚姻活动实际上是按照一系列可变的标准、阶段或模式为导向的。2.择偶梯度及其影响2.择偶梯度及其影响指在择偶时,女性趋向于寻找地位相当或地位较高的男性,而男性则趋向于寻找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的趋势。择 偶 梯 度择 偶 梯 度男 A B C D女 A B C Dnull关注被爱情遗忘的“他们”关注被爱情遗忘的“他们”婚姻迁移的一般规律是女性的“梯级迁移”。婚姻挤压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婚姻“梯级迁移”的结果是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边远民族地区就成为婚姻挤压的直接受害区。这些地方经济落后,教育发展缓慢,现在又面临“婚姻资源”的流失,出现“弱势累积”。3.选择理想配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选择理想配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 择偶标准的综合性 择偶标准的变动性 择偶标准受多因素影响 爱情成为择偶的首要标准 交换价值的存在 择偶的机遇有限三、结婚三、结婚(一)结婚条件 1.结婚为什么有条件? 2.现代婚姻的一般条件 禁止结婚的条件 结婚的必备条件 3.我国结婚的条件3.我国结婚的条件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的条件包括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必备条件:   (1)根据《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是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即男不能早于22周岁,女不能早于20周岁;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我国结婚的条件我国结婚的条件禁止条件: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二)婚姻缔结的形式(二)婚姻缔结的形式掠夺婚:抢婚 买卖婚:男方以相当数量的金钱财物为代价换娶女子为妻。 服务婚姻(服役婚) 交换婚:两家互以异性家属交换婚配。 指腹婚:婚姻的一方或双方尚未出生,由其父母为其缔结婚约的择偶方式。婚姻缔结的形式婚姻缔结的形式童养媳:女方在幼年即被夫家收养,长大后成婚的特殊风俗。 同意婚:有的是当事人所属团体的同意,有的是当事人和其父母两者同意,有的是自己同意。只需自己同意的又称为自由婚,又称为共诺婚。(三)婚礼习俗(三)婚礼习俗婚姻习俗婚姻习俗你的家乡有什么样的婚姻习俗?能说一说吗?null婚礼仪式的社会意义:第一,它是使婚姻取得社会承认,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第二,它是表现婚姻性质和目的重要手段;第三,它是男女结百年之好,开始新生活的标志。 (四)农村结婚中要注意的现象(四)农村结婚中要注意的现象现象一:大量农民工短暂回乡闪电结婚,农村婚姻面临风险现象二:农村早婚现象现象二:农村早婚现象现象三:农村结婚高消费现象三:农村结婚高消费四、婚姻质量四、婚姻质量什么是婚姻质量? 农村的婚姻质量如何?讨论:凤凰男与孔雀女的婚姻质量讨论:凤凰男与孔雀女的婚姻质量null凤凰男,顾名思义,“山沟里飞出个金凤凰”,指的是那些出身贫寒(特指出身农村),几经辛苦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男子。 讨论:她们嫁给城市?讨论:她们嫁给城市?思考:城市外来农村媳妇的婚姻质量如何?五、离婚五、离婚离婚是婚姻关系的解除。从法律上说,是结束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离婚的六个层面离婚的六个层面人类学家Paul Bohannan认为可以从六个层面来分析离婚。 (1)感情上的离婚(emotional divorce) (2)法律上的离婚(legal divorce) (3)经济上的离婚(economic divorce) (4)抚育上的离婚(coparental divorce) (5)社区的离婚(community divorce) (6)精神上的离婚(psychic divorce)我国农村离婚的状况及其影响我国农村离婚的状况及其影响null离婚的影响离婚的影响对当事人的影响 对孩子的影响 对整个家庭的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第二节 农村家庭问题研究第二节 农村家庭问题研究农村家庭问题研究农村家庭问题研究农村家庭结构 农村家庭功能 农村家庭关系 农村家庭生命周期一、农村家庭结构一、农村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含义家庭结构的含义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家庭结构是家庭的构成,即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41-42)家庭结构的分类家庭结构的分类1.大家庭与小家庭 2.多夫多妻制家庭、一妻多夫制家庭、一夫多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3.父权制家庭、母权制家庭、舅权制家庭、平权家庭 4.母系家庭、父系家庭、平系家庭、双系家庭。 5.从妻居家庭、从夫居家庭、单居制家庭 6.核心家庭、主干(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农村家庭结构的总体特点农村家庭结构的总体特点核心家庭占各类家庭总数的50%以上并呈增长趋势。 主干或扩大的核心家庭占各类家庭总数的20%左右并呈减少趋势。 联合家庭与其他家庭一般只占各类家庭总数的10%左右或以下。前者呈减少趋势,后者呈增长趋势。二、农村家庭功能二、农村家庭功能传统农村家庭的功能 当前农村家庭的功能 农村家庭功能变迁的趋势传统农村家庭的功能传统农村家庭的功能生产功能 消费功能 生育功能 养老功能教育功能 祭祀功能 婚姻生活功能 休息、娱乐功能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建国以来农村家庭生产功能的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功能农村家庭的消费功能消费水平提高 消费结构改善 消费重心下移农村家庭的生育功能农村家庭的生育功能生育观念 生育的数量要求 生育的性别要求 生育的质量要求 生育行为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存在的必要性 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现状 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讨论讨论你如何评价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为什么? 你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三、农村家庭关系三、农村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数量变化 家庭关系的质量变化 家庭关系的重心变化农村婆媳关系农村婆媳关系在家庭领域,婆媳关系问题堪称是“哥德巴赫猜想”级的难题。正因为如此,男人们在享受“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爱”的同时,不得不享受“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烦恼”。婆媳冲突的原因婆媳冲突的原因婆媳冲突的经济学分析婆媳冲突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婆媳之间的矛盾,用经济学来分析,根本的问题是经济问题,即是对家庭管理权、经营权的争夺。 婆媳冲突的心理学分析婆媳冲突的心理学分析一般而言,传统社会“家人”关系既有血缘基础,又是个体终身交往最多的关系,因而表现为“身分性”与“情感性”。特别是“应有之情”与“真有之情”的相互联带和附着。null在传统社会中,女子与男子在与其父母的关系上是有所不同的。女子在婚后将为公婆养老送终,而不是为父母养老送终。于是,自出生至婚前在家庭中频繁交往而形成的对生身父母的“真有之情”与通过给他们养老送终而表达的“义务之情”或“应有之情”之间发生了分离,而对公婆要养老送终的“义务之情”也往往与在夫家通过媳妇与公婆交往形成的“真有之情”之间发生分离。 婆媳冲突的社会学视角婆媳冲突的社会学视角权力视角 差异视角 互动视角我看婆媳关系我看婆媳关系婆媳关系的第一阶段婆媳关系的第一阶段婆媳关系的第二阶段婆媳关系的第二阶段 婆媳关系的第三阶段婆媳关系的第三阶段 “婆媳亲,全家和”“婆媳亲,全家和”妻每为顺,亲每为逆;愿世上人子能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女常可爱,媳常可憎;劝天下婆母应拿三分爱女之心以爱媳建议建议给彼此留下自在的生活空间,适度的关心交流,保持一种亲近而不失客气的关系。 换位思考。四、农村家庭生命周期四、农村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建立阶段 扩展阶段 继续抚育阶段 收缩阶段 空巢阶段 消亡阶段农村家庭生命周期的总体 发展特点农村家庭生命周期的总体 发展特点建立期由早变晚 扩展期由长变短 继续抚养期由短变长 空巢期从无变有并正在延长 家庭整个生命周期越来越长null家庭生命周期中还有许多特殊的表现! 如:从家庭建立直接到家庭消亡的过程形式增多,数量增多。null农村的婚姻与家庭变迁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名词解释:婚姻、择偶梯度、家庭结构、家庭功能 简答: 简述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 简述农村家庭生命周期的发展特点。 论述:传统农村家庭有那些重要的功能?试联系实际谈谈当前农村家庭功能存在的问题。实践题实践题思考:你希望自己未来的配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认为对于建立一个家庭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你认为城乡差异在择偶上重要吗?试分析自己的婚恋价值观。 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上)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农村社会组织概述 农村村民自治组织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农村家族组织第一节 农村社会组织概述第一节 农村社会组织概述一、什么是社会组织?一、什么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含义 社会组织的类别 社会组织的管理——家长制与科层制 1.社会组织的含义1.社会组织的含义社会组织是相对静态的组织实体和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2.社会组织的类别2.社会组织的类别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巨型组织、大型组织、中型组织、小型组织 强制组织、功利组织、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组织 合法组织、非法组织 政治目标组织、经济生产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3.社会组织的管理3.社会组织的管理家长制 科层制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家长制的管理方式产生于农业社会,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初级社会群体联系紧密。 适合于组织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 管理的好坏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素质。家长制管理的主要特征家长制管理的主要特征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 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终身制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通常用于具有大量的分工与复杂的 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下载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本关于公司规章制度 体系的组织。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科层制管理的主要特征科层制管理的主要特征明确分工 明确职权等级 明确的规章制度 私人关系与公务关系相分离 量才用人 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科层制管理的优缺点科层制管理的优缺点优点: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能够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 缺点:忽视人的主动性,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二、农村社会组织的特点二、农村社会组织的特点血缘、地缘关系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纽带。 非正式的、传统的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社会组织的发育过程从根本上受到行政干预的强大影响。 家庭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三、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与特点三、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与特点农村基层政治组织 村民自治组织 农村基层经济组织 农村基层事业组织 农村基层群团组织 农村基层宗族组织 农村基层宗教组织1.农村基层政治组织1.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政党组织和政权组织。 特征: 基础性 继承性 地域性 自治性 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农村基层政治组织主要问题: 条块分割、政出多门 管理层次和规模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职能结构主次不分 监督机制不健全 干部素质较低2.村民自治组织2.村民自治组织性质: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3.农村基层经济组织3.农村基层经济组织类型: 农村社区与经济混合性经济组织,如乡镇供销合作社、农机站等。 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如乡、村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农村基层事业组织4.农村基层事业组织依据组织功能和性质划分:农村基层教育事业组织、农村基层文化事业组织、农村基层科技事业组织、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组织、农村基层体育事业组织。农村基层事业组织农村基层事业组织农村基层教育组织:普教组织、幼教组织、职业教育组织、成人教育组织。 基层科技组织,问题:人数少、待遇低、后顾之忧多、经费不足、队伍不稳。 文化组织: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设施少。 体育组织:问题组织不健全、管理弱交流少、人数相对较少、设施少。5.农村基层群团组织5.农村基层群团组织类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青团、妇联等 新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协会、农会等 村民自己组织的群众组织,如红百理事会等。 特征 群众性、中介性、自主性、开放性、民间性农村基层群团组织农村基层群团组织面临问题 基层组织软散 组织功能衰减 组织发育不健全6.农村基层宗族组织6.农村基层宗族组织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同宗同族人组成的社会组织。 主要宗族活动:续修族谱及联宗;建筑、修缮宗祠、宗庙;祭祀祖先;制定族规;选举族长等负责人;操办红白喜事,举行节日活动;组织生产互助和扶贫济困。7.农村基层宗教组织7.农村基层宗教组织特点 长期性 群众性 民族性 复杂性 国际性农村基层宗教组织农村基层宗教组织发展速度很快 宗教组织复杂化 宗教信仰世俗化 宗教迷信化 迷信宗教化四、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四、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本纽带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将逐步向着以业缘关系为基础转化。 一向由行政指令干预的农村被组织状态将转变为逐步出现大量的自组织。 由正式组织向大量存在非正式组织的格局转变。 由传统组织向现代化组织转变。第二节 农村村民自治第二节 农村村民自治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村民自治的含义 村民自治的起源与发展 影响村民自治质量的因素 村民自治中几个重要的关系 村民自治与村自治村民自治与村自治村民自治(The villagers’ self-government),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的自治,自治的主体是村民。 村自治( The village self-government ),是村民居住单位的自治,自治的主体是地方。村民自治的含义村民自治的含义自治——即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 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的自治,是自治组织依据法律独立自主的管理本村的事物,使农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村民自治的特点村民自治的特点自立的组织 民主的组织 法制的组织 自律的组织 公开的组织 独立的组织村民自治的内容村民自治的内容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村民自治的起源村民自治的起源中国村民自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 据研究,元代将中国农村中的自然村称为社,作为县以下的社会区划,集政治、经济、社会职能于一身。社长的产生主要由民众选举产生,社长的任务是:监督生产、管理义仓、维持风纪等。 当时社是农村中一种自治性质的基层管理组织。村民自治的发展村民自治的发展从元朝到民国,村民自治一直存续。 存续的原因:村民自治比其他控制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农村社会、对农民进行政治控制以及通过这种政治控制达到用较少的成本掠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目的。null为什么1988年中国才在农村部分地区试行村民自治,1998年才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当前对村民自治的几种观点当前对村民自治的几种观点超前论。认为我国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封建意识的影响深,实行自治不具备条件,现在推行自治,是超前行为。 难管论。认为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农民难管,会与国家形成对抗。 失控论。认为实行村民自治,政权的基础会被削弱,甚至会出现断层,党的领导会被架空,宗族和宗教会乘虚而入,农村会不稳定。讨 论 讨 论 当前农村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什么因素影响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影响村民自治质量的因素影响村民自治质量的因素政治 经济 文化 宗族 农民流动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观点一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观点一民主是富人的消费品(党国印等),经济越发达,民主就越具有物质和人文条件,民主化水平就越高。 村民自治的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实行村民自治就越有条件,村民自治就发展得越好。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观点二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观点二农村村民自治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村民自治发展得最好的并不是经济发展最好的地方。 贫困地区村民自治也有发展的非常好的。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从实践中看,在缺乏集体经济实力的地方,由于村民自治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因此,村民自治运作效果不理想,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基层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失控村”,大多是集体经济的“空壳村”。农民素质与村民自治农民素质与村民自治农民是否具有自治所需要的素质?农民流动与村民自治农民流动与村民自治流动农民成了“有权管而管不着,管得着而无权管”的“边缘人”。 从流出地看,由于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和“精英”人士流出,出现“当家人”缺位问题,导致流动中的农民村治参与的严重不足,如流动农民参与选举的比率不高、所在村民主决策的质量下降、对村治权力的日常监督丧失等。 从流入地看,流动农民无权参与流入地的民主管理,不能和当地人一样享受平等权利,处于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控制的“边缘”。民主选举问题民主选举问题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是基础。 关于选民资格问题关于选民资格问题谁应是村民自治的主体? (选举权与分配权问题) 现实中主要争议: 1.发达地区中的农民工 2.出嫁但户口未转出的女性null《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此外,法律条文中也多次出现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的表述,但是法律并没有对“村民”这一主语、这一核心概念做出界定或者规范。null上海市农村居民的构成十分复杂。从户口所在地与居住地的关系来看,上海农村的要求参加选举的“村民”有以下六种类型:(1)户口在本村、居住在本村的村民;(2)户口在本村、不居住在本村的村民;(3)户口(属于非农业户口)在本村、居住在本村的原本村村民;(4)户口不在本村、居住在本村的原本村村民;(5)户口不在本村,居住在本村的本村村民的配偶;(6)户口不在本村,不居住在本村,但可以参加本村集体资产分配的原本村村民。 《上海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明确上述第一、第四、第五种“村民”可以参加选举,对其它类型的“村民”选举资格难以界定。 村民自治需要处理的几类关系村民自治需要处理的几类关系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成员与村民的关系 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 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如何看待一肩挑?如何看待两委矛盾?谁是一把手? 理顺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解决基层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组织动摇党的领导权威问题,将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动纳入法律制度的轨道。村民委员会成员与村民的关系村民委员会成员与村民的关系村民委员会能否代表和维护农民的利益?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对农村干群关系的影响如何? 关键看村民委员会如何产生。乡村关系:乡政村治乡村关系:乡政村治领导?指导? “过度自治化”的倾向 与“附属行政化”的倾向。 从目前的情况看,“过度自治化”的倾向在全国尚不普遍,但已出现了一些苗头和若干典型事例;“附属行政化”的倾向在一些地方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乡村关系模式乡村关系模式 A、三重模型说。此观点认为,乡镇与村庄之间关系的模型应抽象为三重关系: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事务范围内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在行政事务上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 B、二重模型说。这是在三重模型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观点,它认为,政府系统和党的系统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在乡村关系中,只有命令服从关系与指导关系的对立。 nullC、四重模型说。该观点认为,根据乡对村的控制程度来看,总的看来乡村关系是四重类型并存:强乡强村型、弱乡强村型、强乡弱村型和弱乡弱村型,但各地的模式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与此相似的观点还将乡村关系抽象为乡镇型、自治型、自由型和村政型四重模型。 nullD、车轮模型说。该观点认为,乡镇政府与村就如自行车的双轮,前后轮互相独立,但方向和步调一致,乡与村之间的纽带就是车轴。 E、选择性控制模型说。该观点指出,政府对社会(村)的控制是有选择性的,即使是在同一个乡镇内,对穷、脏、乱、差的村往往是放任的或爱管不管的,而对富裕的村,因其对乡的财政意义重大,所以千方百计地进行控制,当然,有的村实力太强,乡想控制而力不从心。本章思考问题本章思考问题名词解释:社会组织、村民自治 简答: 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建国以来农村各类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趋势。 农村村民自治的推行应处理好哪些关系?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下)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下)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农村社会组织概述 农村村民自治组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家族组织第三节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第三节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农民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一、农民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有什么不同?null面对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差异,农民可以怎么做?null能做的:改变能够改变的 问:什么是可以改变的? 问:什么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农民自己! 态度 能力 组织方式 ……农民合作的必要性农民合作的必要性(一)减少风险的考虑(一)减少风险的考虑1.自然风险 由于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自然灾害的客观存 在、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这都会给农民带来风险。 有些自然灾害是可避免的,有些是不可避免的,农民 单家独户所面临的风险更大。2.市场风险(产品销售难)2.市场风险(产品销售难)3.订单风险3.订单风险
本文档为【农村社会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5-30
浏览量: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