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举报
开通vip

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郑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姓名:史云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指导教师:辛世俊 20030501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网络对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教育 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有利于实现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它 繁荣了文化、普及了教育和科学技术,提高了政治的文明程度,培育了 市场经济的精神,从而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 会进步。...

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郑州大学 硕士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姓名:史云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指导教师:辛世俊 20030501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网络对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教育 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有利于实现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它 繁荣了文化、普及了教育和科学技术,提高了政治的文明程度,培育了 市场经济的精神,从而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 会进步。网络还有利于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个人道德意识的 增强等等。这些都是网络对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的一面。 另一方面,网络也因其全新的特征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了挑 战。它造成了人的异化现象,给网络产业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形成了数 字鸿沟,引起了文化冲突,冲击了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意识等等。这些 都是网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消极的一面。 认识网络的特点对于我们建设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建设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也需要新的内容和新的方式,研究 网络的特点对于占领网络阵地,建设网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振奋民族 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ABSTRACT Nowadays,interactmakesagreatinfluenceonoursociety,politics,economy, culture,morality,educ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EspeciallyforSocialist SpiritualCivilization. Onehand,itisinfavorofrealizingtheintellectualsustainmentwhichspiritual civilizationhascontributedtothesocialdevelopment.Itprosperstheculture, popularizesthecd畹=|{I睁^scienceandtechnology,improvesthedegreeofpolitics civilization,cul9瓤。atestnspiritofmarketeconomy.Itadvanceshuman’ssynthesis diathesis,promot∞human'sall-sidesdovelopmentandsocietyprogress.Itisalso propitioustoimprovethewholesociety’Sethicalityandpersonalmorality.etc,aU thesearethepositiveaspectsfortheSocialistSpiritualCivilization. Ontheotherhand.itcomesintobeingchallengetosocialistspiritual civilizationforitsbran—newcharacters.Itbringsthedissimilationforhuman,takes badaffectiontoneteconomy,comesintobringthedigitalgullarisestheconflictof allkindsofcultures,impactsthesociety’Sethicalityandpersonalmorality.etc.All thesearethenegativeaspectsfortheSocialistSpiritualCivilization. IthasnegativemeaningsforSocialistSpiritualCivilizationinNetTimes.The constructionofspiritualcivilizationhasfreshcontentsandnewcharactersin internettimes.Researchingtheseisimportanttooccupythenetworkpositionand Buildspiritualcivilizationonthenet.Majoreffortsshouldbemadetodevelop socialistspiritualdviljz曩tionSOthattheentirepeopleamalwaysfilledwithan enterprisingspirit. II 刖 吾 认识网络的威力,实在是因为一种事实的验证。从3月底开始,网上就有陆陆 续续的消息说到SARS如何如何厉害,如何如何恐怖;还有广东如何,北京如何等等。 由于没有政府的正式消息,这些都被大家当作谣言。而我接触了这么多关于网络作 用的文章,好像网络带给公众的负面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和其他媒体相比,网络至 多也不过是一个小角色。 然而网络上的有关SARS的消息越来越多,越来越恐怖。一些网友赌咒发誓说自 己的朋友在某某医院,证实确有一种未知的瘟疫在迅速蔓延,只是由于主流媒体的 消息封锁才不被公众所知。此后,4月中旬的一天,政府终于向公众坦陈北京形势的 严峻,并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措施。一夜之间,黑色的病魔仿佛是从地下冒出来一样, 恐怖迅速笼罩了这座拥挤的城市,SARS就在我们身边!惊惶失措之余,大街小巷少 了拥挤,多了戴口罩的行人。每天公布的上百的感染人数更加剧了这种恐怖。 我也在这种恐怖的气氛中匆匆离开了这座城市。随着疫情的发展和逐步被控制, 人所特有的理性让所有人都开始思考“知情权”的问题。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 公众越来越想知晓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是的,是SARS让网络的力量释放出来,让公 众第一次对网络建立了信任。如今,当我冷眼面对各种传统媒体铺天盖地的疫情报 道的时候,我就强烈地意识到,网络在这个时代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发挥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互联网精神”中所阐发的思想———全民性、知识共享⋯⋯ 还能有什么比事实更具有说服力呢?是什么让我们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清醒过 来,直面人的生死和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大问题?是什么让我们那么深切地认识到生 命的脆弱?又是什么让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我们只能说,幸亏有 了互联网。 今天在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道德领域的现实中, 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造福人类,推动社会主义 事业全面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我不是说我找到了答案,我只能说,我正在寻觅。 一、网络的产生及其特征 (一)网络溯源 因特网最初叫以太网(Ethernet),是在计算机上产生并首次实现的网络系统。 它最初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署(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缩写为 ARP:A)的秘密的内部网绍(ARPANET)。1981年,保密的ARPANET系统逐渐让位 给一个蔓延开的主要为学术性的网络,它是由互相连接的站点组成的,任何人只要 有一个路由器就可以加入。它的名字也变成了“Intemet”(中译名:因特网【11),泛 指由遍布全世界的大大小小网络组成的一个松散结合的全球互联网络。因特网就是 这样诞生的。而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实际上是万维网或全球网(WorldWideWeb, 缩写为WWW),是指在因特网上以超文本为基础形成的信息网。它为用户提供了一 个可以轻松驾驭的图形化界面,用户通过它可以查阅到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zl万 维网是因特网的载体。 (二)网络发展的现状与网民群体的形成 自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即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数据表明, 1998年底,全球使用因特网的人数有1亿左右,到2002年底,网民的人数已达到 6.55亿,预计到2004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可达10亿嘲。中国自1994年获准加入因特 网,至2000年2月,网民人数达890万。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一次调 查报告显示,2003年1月,我国网民已达到5910万【4】o这个数字和以前相比是呈现 几何级数增长势态的。相对于我国近13亿的人口来说,网民所占比例为4.5596,已 经形成规模庞大的群体。 数据显示,上网的人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家庭,其中又以青少年居多。例如在 关于网民结构的统计中,年龄35岁以下,学历高中以上,月收入2000元以下,学 生和技术人员等的比例分别在网民各特征数据中占据主要地位,他们分别占网民总 数的82.1%、87.1%、68%和43.7%f研。这种情况说明,网民群体已经成为我国社会 的一种新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主要是以受过教育的青少年群体构成。他们是一个 较为特殊的群体,因为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已经具备自主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 们的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具有较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他 们少有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较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在他们面前,网络显示出 了不可思议的魅力,它就像一本免费的流行小说一样,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使得他们投入全部身心如饥似渴地吮吸着其中的营养。 因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究竟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也有必要研究“网 民”——这部分人群的精神生活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因为把握住了青 年的现在,就有可能引导他们的未来。赢得了青年,也就赢得了希望。 (三)网络的特征和因特网精神 那么,网络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使得它对一部分社会成员产生这么大的影 响力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一种我们称之为“因特网精神”的特性。学者们进行了研 究和归纳指出,网络具有如下几种特征或称精神: 第一,全民性。即“因特网不是为了任何个人或集团的利益,甚至不是为了国 家的利益而存在的,它属于全人类,也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任何个人都可以成为其 中的一员,也可以利用它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161。它为不同民族、不同政治 经济文化、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了一个普遍交往的平台。任 何人都不能形成对它的独占。 由全民性直接推导出来是网络的平等性和公正性。平等性意味着每个网络用户 和网络社会成员均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只要拥有一个合法的网络身份,即ID, 就能够享受网络提供的一切服务和便利。在这里,成员本身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 宗教信仰等社会差异都消失了,他拥有的只是一个和其他人一样的符号。公正性则 意味着网络对每一个用户都一视同仁。它只认ID不认入,它提供的信息对任何人都 是一样的,谁也不会受到网络的特殊照顾而享有特殊的权利。“网络的平等和公正原 则是全民原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I7) 第二,知识共享。即一方面,“因特网的协议、技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软件源码向全人类开 放,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18】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对每一个用户开放,不会 因为用户试图对它有独占的企图而消失或损失。换言之,在网络上,知识不加任何 条件地实现了它属于全人类的固有特性,人人均可以共享。 由知识共享推导出网络的互惠性。这意味着我们在网络交往中,不应该对其他 人试图获取这种知识的努力提出附加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应该不加注明地随处 使用别人的文件和软件。互惠性还意味着用户应具备相当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把 有用的信息提供给网友和网络社会而不是相反。换言之,网民享受网络带来的知识 共享,同时就要自觉维护这种共享状态的秩序。 第三,最小共识。由于完全的共识即使在现实中也很难,所以网络上只要达成 粗略的共识就可以开发相应的技术了。这也是网络所独有的一种技术路线。由于网 络的开放性,网络的复杂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经过不断交流,最基本的共识成为 开发者必须遵守的标准。对于网民也是一样。各种不同的意见在网上传播,但是总 有一些能够达成共识,形成最基本的规范。 由最小共识推导出网络的兼容特性和开放性。微软的成功即在于其兼容性的软 件设计思路。技术壁垒是最大的共识,但是技术壁垒造成了技术的退化。兼容性要 求硬软件的设计都要相互认同,要求网络交往语言的可理解性,要求各种交流信息 的无缝联结和迅捷通畅。开放性则表现为网民之间的宽容,即容许别人发表与自己 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并且可以利用这种充分的讨论达成对事物的共识,进而虚心 接受和容纳网络社会一切文化优秀成果。 第四,自由精神。互联网上有句名言:“信息渴望自由。”毋宁说这是人心中对 自由的渴望。网络上的自由即在于作为网络主体的网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由 交往。而“网络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动力就在于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充分施展各种能 力的空间,人们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9】这种自由感是符合人类本性的要 求的。没有自由就没有网络,自由是网络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本需要。 由自由精神推导出网络的超时空性特征。人类交往是受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制约的,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的交往方式。在网络社会,人类的交往更少受时 间空问的限制亦即较少受到自然的制约,因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这种凝聚了人类 自身发展本性的要求和体现人类自身价值的状态,体现了人类发展中不断追求新的 自由,不断解放自己的本性从而不断地接近自由的历史阶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概而言之,尽管网络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有形载体承载的高速信息交 换系统,但同时这个有形的载体却建成了一个无形的、新式的、虚拟的社会——“网 络社会”。网民就是生活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的人类。在这个社会里,网络从时间和空 间两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交往方式,从而赋予了人们一种新型的 思维方式、道德行为方式、价值观念。 二、网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问 题,尤其是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网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影响,分析其利弊,引导其发展,才 4一 能真正把握住这些问题的本质。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 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 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是逐 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网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一)网络对精神文明实现智力支持的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髓个方面,渗透在整个 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10J在互联网 充斥全球,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网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环境,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道德的支持,从 而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更加丰富多彩。 1.网络对现代文化的积极影响 网络对现代文化的积极影响在于,网络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 1)网络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一方面,网络语言表现为符号化、数字化、象征化。 比如符号:)是表示高兴;符号:f表示不高兴。实际上,这两个符号是根据人脸的 表情模仿出来的。很形象也易于理解。而且,如果网络对话中使用了这些符号例如 使用了:)符号,那还意味着说话者让你并不要太在意他话中字面意思,也许他是想 让气氛轻松一下。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是从生活语言中脱胎出来,又逐渐远离生活 语言,从而丰富了人类语言库的内容。 另一方面,网络加速了各民族语言的共融共通,加速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的世界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网 络让人们了解了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发展史,了解了各种不同文化派别的特征,在增 长知识的同时开阔了眼界。这对于形成兼容并包的思想是极为有利的。 2)网络对传播知识有特殊的贡献。其一是保存了传统文化、普及了知识。网络 上出现了提供学术文化查阅功能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这是指图书馆类运用服务器等 提供大型数据库对文化以及学术交流提供存储空间,并提供阅读和检索功能的国家 知识系统(如超星图书馆、NKI网站等)。这对于保存人类历史文明成果、传播文化、 提供交流提供了最现代最方便的服务,它们的投入使用和持续完善,使得学术交流 更加快捷和频繁。如今,查阅论文资料不用专程到某一个特定图书馆,在网上就可 以完成了。远程查阅功能让学术交流更加频繁。个人在支付一定的版税和其他费用 后,就可以迅速下载或上载学术文章,及时掌握学术理论动态。 其二是催发了大量网络刊物,繁荣了学术文化。在现实中,发表论文必须到学 术刊物上。由于文章很多,刊物较少,加上学派分立,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和观 点常常不能够及时地反映在学术刊物上,给学术交流造成很大的不便或延迟。而网 络恰好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只要没有版权之争,随时都可以发表学术观点。我们知 道,理论探讨是最需要一个平台的,只有及时交锋,不断研讨,理论才能够发挥其 反映现实、概括现实的功能,现实的刊物就没有这么及时。可以说,网络刊物是对 现实学术刊物的一种补充。还有一种是研究网络对传统文化的挑战的思潮或者学术 探讨,它研究网络自身的学术发展以及网络对社会、对人类思维发展的影响。这些 东西多数情况首先是在网络中出现而不是首先在传统学术刊物上出现。 3)诞生了新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这是一种反映网络时代特点的文学和借 助网络媒体进行创作的文化形式。例如网络小说。它是文学工作者顺应网络时代的 一种正常反映。他的真正意义也许在于以下方面:文化空间开始从知识精英向普通 大众开放,大众审美文化形态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展现在网民面前并接受 评判11”。从而实现了文学创作主体从文化专业作家向大众文化主体转变的过程,实 现了自五四倡导大众文化(以大众为表现人物的文学作品)的精神:“大众参与”。 而大众参与本来就是文化创作的主要方式。这主要得益于网络传播的“网状结构”: 一方面,相对于印刷媒介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网络表现为一种新型的电子 媒介,它具有多元性与交互性的重要特征,这保证了在网络上,文化的空间向每一 个人开放,每个人都能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各种文化观念。从这个意义上 说,网络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媒介。 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这种特性使得任何人在网络传播空间中都处于平等的交 流地位,文学从少数作家的专利变为大众共享的权利,实现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 的回归。在古代,文学最初就是一种大众文化活动,著名的《诗经》就是普通大众 在劳动生产中的创作成果。“在欧洲中世纪,人们根本不在乎故事、诗歌和戏剧是否 有署名的作者。但到了十七世纪,作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要求用作者来说明 那些属于他名下的诸文体的统一性:要求用作者来揭示或证实那些贯穿在他文本中 的隐含意义。福柯认为,这种中心化的作者是人们人为地制造出来的,目的就是要 在作者这个人身上发现深刻的动机、创造的力量或天才的构思。这些都导致了精英 文化和权威的产生,背离了文学创作的初衷。”1121网络让文学返回到了它的最初状 态,文学重新成为大众共享的一种精神活动。大众不再仅仅当做被表现的对象,而 是真正成为仓q作的主体。文学冲动成为创作的惟一动力。 当然,网络文学又是最典型的消费文学。创作的随意性导致了作品质量的下降。 创作传送到网络上被阅读之后,即刻被遗忘。网站也会对这些文本作一定的删除。 因而,如何真正的参与其中,利用网络这样相对自由的空间进行属于个体的文学创 作与批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且,目前网络文学的最大缺点是:还没有 专门的网络文学史。在查阅中,我没有发现从史学角度研究网络文学的资料,也许 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要想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形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的建设 还需要大众的普遍参与。 4)创造了一种新的媒体形式——网络传媒。这是一类提供各种信息的、类似于 传统媒体的网站。这些网络传媒从各个层面覆盖了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利于网 民们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信息获取和甄别。不同的信息不断在~起交流碰撞,对 于网民们掌握事物发展的本质是非常有利的。伴随着这些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媒 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可以从传统媒体设立自己的网络版看出来。当然,网络媒 体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有利于公众知情权的获得。 网络传媒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传统媒体网站、专业网络网站、政府网站和 个性网站。传统媒体网站包括各种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出版行业的网络版:专业网络 网站包括专业网络媒体和专业文化网站(前者如新浪网、263、网易等媒体网站,后 者如昆鹏网等采用现代网络技术,旨在弘扬传统艺术形式的网站);政府网站包括政 府上网工程、政务公开、形象宣传等内容,其政治性都比较强:个性网站主要是一 些功能比较单一、强调交互行为的网站(如强国论坛www.qglt.Com.ca)、提供节日祝 福的网站(如卡秀网)、社区网站(如回龙观网)和其他供网民交流的bbs(如一塌 糊涂、水木清华等高校bbs),还有个人网站,主要提供技术服务传播网络技术,共 享软件等服务。这些网站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扩大了网民的眼界和知识面。 5)网络为艺术创作和欣赏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表现在,~方面,人们利用网 络载体把传统艺术形式再现于网络,加速了艺术的交流。以影视艺术为例,大量的 影视艺术作品在网络上的存储和传播,极大地拓宽了艺术作品的传播渠道,技术降 低了影视艺术的欣赏成本。由于各种相应的软硬件提供了类似影院的欣赏效果,网 民们可以不去专业的影院观看,可以不受时间限制选择一个系列、一个专题进行系 统的欣赏和学习。这不但提高了影视艺术欣赏的时效性,而且对于研究影视艺术的 历史发展具有根强的现实作用。 网络上通常会有许多提供影视艺术下载的地方,通过闩口技术(File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送【输】协议),网络绘网民们提供了便捷的消费通道。从一定意义上 推动了影视鉴赏艺术的发展。大众只需坐在家里,打开电脑,就可以欣赏到精彩的 节目。当然这些都需要必要的条件,如通常需要具备高容量的存储空问,高速的嘲 络带宽,相应的播放软件。这一层面的影视主要在于存储与传播。 另一方面,人们还利用网络技术迸行新的艺术创作。当前网络艺术的主要表现 形式是利用电脑技术在传统影视中表现特技艺术、动画等,大大降低了电影制作和 传播的成本、难度和危险。网络为创作真正的网络影视艺术提供了技术支撑。 6)网络为人类交往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和途径。网络 社区是网络提供的最主要的交往场所。这是提供交友、聊天、信息服务的虚拟场所, 也是现实社会中酒吧、聊吧的一种镜像(折射)。在里面,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和喜 好来确定讨论的主题和进度,享受网络提供的及时互动交流的便利。这种虚拟的生 活方式对思维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预测的影响。 网络游戏为网民们实践自己的某种人生设计提供了一种虚拟的经验。这是~个 虚拟场景,网民们可以利用这一场景完成生活、学习、交友、生产、消费、购物、 决斗、战争、谋略、交易等等虚拟的现实内容。网民们通过虚拟的经验积累完成自 身的事业,实现自我价值,并满足某种精神愉悦的需要。由于游戏产业的迅猛发展, 这种网上生存的方式已经占领了人们的部分生活空间。 有学者指出:“网络游戏是游戏的新阶段,因为它综合了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 形成一种窗口,网民可以参与其中做各种各样的冒险。对青少年来说,通过网络游 戏,一方面可以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逐渐习惯同网络时代结 合的思维方式。这是信息普及教育的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未来生活中必不可 少的工具,利大于弊。”【13】这表明学者们已经开始思考由网络游戏文化和网络游戏 价值观带来的思考。 7)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史宝库增加了新的内容——网络史。网络史有自己 的特色。其物化层面的一些东西诸如服务器、节点、网线,电话线、modem、计算机等 代表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新技术、新工具。其交互层面的一些东西即各具特 色的虚拟社区、网吧、网络商城、网络媒体等代表着人类利用新技术发展出来的新 的交往方式和实践形式。其理论层面的思考和建设则代表着人类对新时期实践经验 的最新总结和提炼,是从入文关怀角度出发的关于网络时代的理性反思,是网络史 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下面这幅图是通过网上搜索和抓屏(PrintScreen)得到一部 介绍网络历史的虚拟史学。它的名字叫“电脑与网络传奇历史虚拟博物馆”““: (网络史) 当然,对于网络史,如果能组织资深技术专家和科普作家以及专业历史学家对 此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让入们了解网络的过去、现在,推测网络的未来;探讨网 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网络的普及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 程度等等,势必将对全面认识和概括网络特征产生积极的影响。 2.网络对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发展开启了新的教育模式,推动了网络教育时代的来临。其标志是:教 育活动通过网络渗透到全社会各个方面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教育正向着信息化、 社会化、网络化发展;网络教育更新了教与学的传统模式,协商式学习模式成为网 络的一大优势:远程教育实现了知识的共享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全面普及教育和科 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 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网络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网络教育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的教育信息传播的模式,是教育这项古老事业在 网络时代的新发展。它区别于以“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为基 础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育过程趋向个性化,教育活动趋向自由化。网络教育更适合个性化自 主学习,即独立学习,自定进度,接受教师的分别指导。这种特点推动了真正意义 上的因材施教,使学习变得十分必要、实用,而且充满乐趣,创造出一种真正的学 习环境,从而有助于发挥学习主体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数字化学习、网络教学 为学生择其所好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学习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 第二,教育信息丰富多彩,教育手段立体全面。它以多种感官刺激方式再现学 习过程,营造出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现实场景,增加了竞争性和寓教于乐的环境, 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学习过程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变得轻松 愉快。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对于学生以较快方式接受信息起到推 动作用,改变了以往被动式接受的模式。 第三,互动式交流,拓展开放性思维。网络时代的教育在认知上将提高人的自 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利用环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按自 己的需要,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适时进行交流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从中获得启发,达到教学相 长的效果。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感和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 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不用考虑性格差异,而无顾忌地提问和发表意见,从而获得 知识。这大大提高了人的素质。 第四,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共享。网络的发展在技术上使教育平等、 教育民主的实现具备了可能性,使得每个人都成为知识与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 信息高速公路把无数教师和作者的最好劳动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来分享、探讨和 交流。有助于弥补现实社会中最佳教育的机会的不平等现象。对我国而言,最主要 的是为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技术基础,节约了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本,对普及全民素 质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整体文明程度意义重大。 网络时代的教育因为有以上特点,促进了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上升和人的全面 发展。在网络教育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愈来愈丰富,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 能力大为提高。人在获取和分析信息中综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并发现创造和 解决问题的快乐,不断实现着综合素质的提高。他们开始从知识型、保守型、专业 型、地域型的人才,不断地向管理型、创新型、通才型和国际型人才转变。从而真 正实现了教育对社会本身的促进作用和对人自身发展——尤其是人精神的发展的巨 大的推动作用。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需要的。 2)网络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及时互动互通的平台。通 过这个平台,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以就相关领域进行充分的合作和磋商。这有利于 提高科学工作者的科研攻关能力、降低科研成本。 第一,网络的知识共享性促进了全世界科技的交流与协作,大大缩小了国与国 之间的科技发展的差距,打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状态。在网上,由于能及时查阅相 关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态势,对于人类科学家及时攻克科研难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共同合作的典范。 今年出现的SARS病毒的基因测序工作也是通过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实现的。 网络对于人类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非常重要。 第二,网络的全民性对于人类普及科学知识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当前的科技发 展中,专利技术是一种容易引起争议的措施。尽管专利保护了某一知识成果的所有 者的利益,但是它的实质是限制知识的有效传播。特别是当技术先进的国家以知识 产权保护为借口对技术不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进行垄断限制,从而获得高额垄 断利润的时候,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比较清楚了。知识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理应全 人类共享。过去没有共享的客观条件,现在网络提供了这个条件。 第三,网络技术本身的表率作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最著名的例子是网上 公开源代码运动。它的直接影响就是促进了网络自身技术的快速发展。因为全世界 的信息技术人员都在使用、研究、改进和完善这一技术。另外一个影响就是促进了 相关技术的更新和升级。微软的操作系统不断升级就是迫于Linux技术免费更新的 压力。这对于全社会享用知识带来的进步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自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 的提高,最终对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高人类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观 念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都带来了意义深远 的影响,认真分析这一影响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发挥网络作用,提高全社会的知识 水平和整体素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3.网络对当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影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对人类的文明体系作过经典的论述, 指出文明的结构应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 人类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成果,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 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在网络时代,电子政务的发生与民主化意识的 扩散和媒介的迅速参与紧密相联,因而通过网络参与政治不仅可能,而且非常必要。 网络对当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影响在于,它增加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因为网络 要求有自己的发言权: 第一,网络作为一种公众参与的交互平台,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参政议政能力a 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发表对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见,提出符合法律规定的建议;也可以 呼吁立法,形成一定的影响力量。公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越高,越能说明政治文明 的发达。从另外的角度看,公众利用网络参政从一定程度上对政治提出了监督的问 题。这是由于一方面,政府上网工程提高了民主参与的能力和民主监督的力度;另 一方面,民众的参与又扩大了政府制定政策的民主基础,这个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网络作为一种公众参与的交互平台,大大提高了政治的透明度。在当前, 网络政治主要通过电子政务的形式出现。从积极的意义看,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有 两个:提高服务效率和增加透明度。这都有利于公民知情权的获得,便于他们积极 参与政治生活。当然,电子政务自身也困扰着一些难题,例如:如何让使用者对政 府电子系统产生信任感?以及政府如何理解实行电子政府的成本?如美国商务部的 调查表明,过去估计,为一个公民办理某类事项需日常开支2.7美元,现在网上只 需0.6美元。由此我们推论:大量日常审批性、咨询性的政府工作改为网上进行, 会降低直接的接触性成本。 第三,政府在网上与公民的互动接触,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当前我国正在 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其目标就是转换政府职能,“小政府、大服务”是一个长期目标。 这就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来推动改革措施的落实。网络正好提供了听取公众意见, 反馈服务效果的途径。研究表明,政府在网上与公民的互动接触,其效果已远远超 出过去与几位代表交流的范畴。政府要转变职能和工作方式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它已是实实在在摆在政府面前的严峻事实,因为老百姓会拿着网上得到的政策找到 当地政府理论。这也是网络政治的一大特色。 第四,网络还会改变现有的社会分层,形成占有信息的群体和不占有信息的群 体。“信息是网络社会的硬通货。”f15】在网络上,信息是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的。 网络使我们由原来的信息匮乏走向了信息充裕乃至过剩。这必然造成一种状况,一 部分人群因为享有信息而成为信息“富裕”者,另一部分人群则成为信息“贫困” 者。网络对社会分层的这种影响是不易觉察的、隐性的,但是又确实存在。 掌握网络影响社会分层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网络社会的特征。这对 于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各个阶层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通过充分占有信息 可以形成较为客观公正和全面的看法,从而给决策层提供较为充分的依据。进一步, 掌握信息的人群通过新的途径反映自身的政治意志,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这部 分人群的直接民主,这对当代政治文明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人的全面发 展的要求。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4.网络对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 网络对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在于,网络极大地降低了交易的成本。网络作为一 种新型的交易方式,较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制约,大大降低了自然条件形成的交易 风险。网络经济天生就属于市场经济,它为交易者提供最大化的交易信息,提供最 快捷方便的服务。网络销售减少了广告支出因而降低了经营成本,最终使消费者受 益。 网络还改善了竞争环境、规范了竞争秩序。传统的竞争,不是形成垄断就是形 成恶性竞争,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受到很大制约。在网络条件 下,消费者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需商品和服务。交易行为离 开了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束缚,更有利于交易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这种结果就是 竞争接受了第三方的监督,客观上使得竞争向良性发展,从而净化了市场秩序。 当前网络对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e-business)上。首先是网络购物。 相对于电视购物,网上购物对交易信用的要求更高。由于网络传播面很广,一旦失 信于人,马上四海皆知。对网络销售商来说,失信就等于被判死刑。网络购物还有 一个特点就是,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加大。他们可以直接到厂家的网站上查询产品的 性能、价格,等等,再通过网络获取大家的使用心得和评论。通过对比,消费者在 购买之前就已经对所需产品的底细很清楚了。这也是较电视购物更让消费者放心的 地方。因为后者有很强的引导性和倾向性,买卖双方的消息极不对称,容易造成交 易公平的缺失,更不用说及时维护消费者权利了。 其次,在网络游戏中还存在着一种销售时间的商务模式。游戏营销商(代理商) 通过网上账号直接支付和及时划拨游戏时间的新型销售方式,避免了传统销售中的 假冒伪劣行为,也避开了电子产品中盛行的盗版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商机和经济效 益。这是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型商务模式,对于电子商务具有启迪作用。 当然,网络对市场经济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其自身特点和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 实现的。人在市场经济中的创造性因为有了网络这个便利武器而有了长足的提高。 反过来,网络经济诚信、公正、公平的原则也对人的塑造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人们 在从事网络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思考活动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对推进社会主义的全 面发展繁荣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人们从事更高级的政治文 明、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二)网络对提高思想道德方面的积极作用 人的生存需要秩序,而道德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维护者,它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 标志之一。人类的伦理道德传统凝聚了人的价值理想,体现了人的尊严和需求。网 络的出现给这种需求、尊严和价值带来了颏的思考和内容。在网络中引入传统道德 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原则。 1.网络在满足网民们精神需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精神满足层次方面,网民们通过网络满足了自己成为网络社会成员所必备的 基本精神需求,如获得友谊、自尊与被尊重、归属感。在精神消费层次方面,网民 们通过网络行为达到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获得知识与情感充实。在精神愉悦层次 方面,网民们通过网络交往满足了对生命、生活、人生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获得 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类的终极关怀等需要。 当然,网络的这种作用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因为,首先,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同 个人塑造联系在一起,并围绕着个人安全、爱与归属感的需要、个体价值的确认、 尊重的实现、对美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展开的。其次,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同社会塑 造联系在一起的。合理的、正常的、健康的精神需求同社会塑造、同人们建设美好 社会的愿望和实践是一致的。“承认并满足人们合理而健康的精神需求有赖于两个方 面:一是负责的、科学的社会行为。二是健康的、文明的个人行为。”f15】如果为了 实现这些需求而不择手段,违背道德准则和社会法律,那么就是对网络秩序的践踏。 因此,我们应当对网络赋予人们的积极的精神需求加以引导,以发挥其最大的 效用;对于网络带给人们的反面的精神需求应加以限制、反对,并朝积极方面引导, 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完善。 2.网络推动着现代文明道德的革命 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结晶,赋予了人类在“道德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伦理精神及道德交往、关系、结构许多新的内涵,它以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道德的信 息交流方式、道德评价标准和人的道德互动方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道德的组成部 分和内在原动力”1171。称之为现代社会文明道德的内在原动力可能有点夸大其辞, 但是网络的确推动着现代文明道德的革命。 第一,网络使得人们的道德交往领域拓宽。网络改变了传统的基于血缘、地缘 等关系建立起来的传统道德交往,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的确实现了超越时空局限的 跨越。这种关系用传统的伦理学是无法解释的。只有建立新的伦理学理论才能解决 这个问题。 第二,网络使得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活动方式呈现新的特点。即其交往形式 是间接的、符号化的。交往范围和活动领域超越了物理时空的限制,使得道德交往 速度极大提高,道德活动范围大幅度拓宽。这必将更新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导向。同 时,网络化的交往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 行为规范 护士的素质和行为规范导医服务行为规范护士的素质和行为规范工作态度好的表现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 的评价 体系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必将拓展个体的社会认知程度,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进而加速个体接受和认同社会道德体系的进程,有利于培育其完善的道德心理和健 全的道德人格。 第三,网络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网络化加速了社会信 息的流通,激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伦理机制的内部因子,为新的文明秩序的建立 搭建了一个技术框架,有利于形成为个体和群体都认同的价值取向。有学者进一步 指出:“自主精神、奉献精神、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自由民主精神等几种价值取向 将构成信息社会文明的伦理精神。”【18】 3.网络伦理学的快速发展丰富了理论界对当代社会伦理的探索 网络伦理学是当前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领域。网络伦理是研究“人 与网络,以及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119]。网络伦理即网络道德。只有 规范网民的行为,使他们有明确的道德尺度,才能从根本上引导网络的发展,并使 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对正确规范网络道德、加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明确网络伦理建设的大致框架对阐明本文的 主旨至关重要。 根据伦理学学者的研究,网络伦理学的建设利于社会整体伦理道德水平的提升, 利于整个伦理学学科的发展和完善。首先是对人的自由问题及自由度的探讨。互联 网为人们自由地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虚拟的网上 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 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道德责任。 其次是对人的自律性问题的探讨。网络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活动空间。 在这个崭新的世界中,现实中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明显下降。网络人只是按 照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需要来约束自己,这对网络社会的自律性提出了尤为重要的 要求。“因为网络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的社会行为一样,需要~定的道德 规范和原则。”【20l 第三是对现实社会中道德法规的必要性补充,完善了道德规范体系。世界各国 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 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及电子邮件签名细节,都 有详尽的规范。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学会的网络伦理“十戒”、美国计算机协会制订的 关于网络伦理的“八要”等等【21】。所有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经济、生活领域道德规 范的补充和发展,从而不断积聚、扩大和完善了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作为一种媒体,还是作为一种新的生存 方式,或者只是引起思考的领域,网络都对精神文明发挥其功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影响并非仅仅存在于学者的观念中,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社会的许多方面, 有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必须正确估量和认真研究网络为我国当前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提供的新环境,发挥的新功能,才能占领网络阵地,真正发挥网络的 强大作用并使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网络挑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同网络带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相比,网络也给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以及传统伦理道德带来了更为显著的冲击和挑战。到目前为止,网络交往还被排 斥在主流的传统交往方式之外。 (一)网络带来的人的异化现象 网络功能的强大导致了对网络的迷恋。网络调查发现,离开了网络,许多人都 会觉得生活仿佛一下予没有着落、无所适从了,简直就像中了毒一样。这说明:首 先,网络成了提供日常信息来源的最主要的通道,人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使人觉得 生活在虚拟空间要比生活在现实空间更加真实和自然。而且网络愈发展,其功能愈 强大,这种趋势就愈加明显。最终,社会的人被异化为网络的人。 其次,网络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一个正常的守法公民在网上也许是一个道 德小人,从而造成人的身份、性格、道德行为的严重错位。各种由网络道德失范引 发的刑事犯罪行为,对正常的道德秩序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再次,网络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立法的速度,不规范的管理引起了一系列社会 问题,造成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某种对立。网民们宁愿躲在虚拟世界里发表不负 责任的批评也不愿正确面对现实世界里的事实发展,从而造成社会角色的错位乃至 异化。在这种情况下,滥用舆论的名义成为这种错位现象的直接表现。 最后,信息过剩使网络的可用性降低,人成为信息的奴隶。网上信息的递增是 异常迅速的。如果说从前我们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的话,那么今 天,我们是花更多的时间去验证和筛选所获信息的准确性。信息统治了人的思维。 (二)网络技术自身的双面效应 电子商务目前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风靡全球。但是网上欺诈行为防不胜防,个人 信息、隐私难以得到保护,计算机病毒危害公共信息安全,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现象 严重,网络信息污染、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网络犯罪等现象的屡屡发生。一言以 蔽之,“鼠标下的德性”已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本身的快速发展。【矧 在网络时代,经济和社会对信息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增强,同时也暴露了其脆弱 性的一面。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将把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互相连接,这增加了计算机 的要害点和网络遭到破坏的危险。例如,首先在民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出现了计 算机病毒,“黑客”侵入计算机网络从事犯罪的行为给工商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美 国安全委员会指出:“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安全,是90年代到下个世纪的重大安全挑 战。”因此,需要有一项国家信息政策来处理这种威胁与挑战。 网吧对于网络的普及有过巨大作用,也是网络产业化的一种途径。但是2002年 6月份北京蓝极速网吧失火事件为网络产业的前途蒙上了阴影。一方面,有人呼吁全 面封杀网吧,甚至呼吁限制网络发展。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只是 社会治安管理不善的问题。两种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表明网络产业的发展的确 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不断加强技术改进、健全相关法律,真正关注网络 状态下人们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要素的重构,才能调适电子商务与 社会伦理文化之间的联系,真正找到恢复网络经济繁荣的途径。 (三)网络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是用来描绘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的一个新词。数字鸿沟在数量表 现为上网用户分布的不平衡。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收入占五分之一的人口拥有 国内生产总值的86%,他们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占世界的93%;收入最低的国家只拥 有全球生产总值的1%,他们的上网用户数只占总用户数的O.2%t231。我国目前的数 据是:前八名(北京、上海、广州、山东、江苏、辽宁、浙江、福建)占全国上网 用户数51.9.%,后八名加起来的才占8%。按域名来计算差距更为明显,北京、广 东、上海的域名占全国的55.96%,后十名加起来才占6.73%。一些过去工业标准下 的重镇现在成为“数字侏儒”,比如天津,它用户的比重占2-3%,域名的比重只占 1.44%T241。这种情况表明,国际的鸿沟已经形成,国内的鸿沟也正在出现。 了解数字鸿沟的意义在哪?或者说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本质就是:在网络 时代,社会每个个人获取知识获取创新思想的能力发生了变化。这种能力是一种谋 取生存和谋取财富的一种手段。差距出现在: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另一个国家或 地区相比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那么整个民族获取知识和获取 创新思想的能力就在衰退。在一个国家内,比如东部和西部,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 思想的能力就将发生变化。在一个城市也是这样,上网的人或翥不上网的人,或者 是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和不关注的人也不一样。【251上网和不上网首先表示信息的差 异,信息的差异表现为收入的差异。 (四)网络对社会道德的冲击 在网上的道德失范现象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网络诈骗、偷窃行为、破坏活动、 制造或传播计算机病毒、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等。这是由于在虚拟空间中, 入的虚拟角色和道德责任与现实中有很大不同,现实中的道德环境和作用对象不存 在了,因而难以发挥作用。由于有“不在场”
本文档为【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664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06-17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