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_指标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

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_指标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_指标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 世界经济 3 2007年第 12期 ·54   · 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 : 指标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 吕 炜 王伟同 3   内容提要  对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进行系统考评 ,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促进教育事业健康 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 ,如何科学、合理的设定评价这一绩效的指标体系 ,并将其应用于经验研究始 终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本文在回顾已有指标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 ,依据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 内涵以及教育支出本身的过程特性 ,构建了一套多层次的指标体系 ,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指标 体系进行了经验检验 ,对...

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_指标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
世界经济 3 2007年第 12期 ·54   · 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 : 指标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 吕 炜 王伟同 3   内容提要  对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进行系统考评 ,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促进教育事业健康 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 ,如何科学、合理的设定评价这一绩效的指标体系 ,并将其应用于经验研究始 终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本文在回顾已有指标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 ,依据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 内涵以及教育支出本身的过程特性 ,构建了一套多层次的指标体系 ,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指标 体系进行了经验检验 ,对各省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状况进行了评价。 关 键 词 公共教育支出 绩效考评 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 一  引言 公共教育支出是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绩效考评不仅是对公共教育支出本身的使用情况进行 评价和监督 ,而且其根本意义在于以公共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 ,通过对公共教育服务的数量、质量及资金 利用效率等来考核政府对于公共教育职能的实现程度 ,形成一种全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 式 ,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公共教育的服务水平。但是 ,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公共教育 支出的产出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直接经济效益 ,还有更大的无法量化的间接社会效益。因此 ,长期以 来 ,相关部门一直无法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对公共教育支出进行准确衡量 ,导致部分公共资源配置失效 , 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近年来 ,国内学者对公共教育支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研究。朱志刚 (2003)把公共教 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的各个基本属性的划分 ,分解为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 评价指标、教育投入的进步程度评价指标、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评价指标和教育投入利用效率评价指 标四大类别 ,比较全面的涵盖了教育经费的投入、配置和使用效率的各个方面 ;吴建南和李贵宁 (2004)以 公平和效率为主线 ,将指标体系按类别进行分解 ,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教育财政支出总体情况指标、教育财政支出目标 达成情况指标、教育财政支出合规性情况指标、教育财政支出直接影响指标和教育财政支出间接影响指 标。对于公共教育支出的绩效 ,李玲 (2001)把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分解为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 ,其中主要 以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为重点对公共性的宏观效益进行评价 ;廖楚晖 (2003)强调将教育领域的公平和效      3 吕炜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辽宁大连黑石礁 116025 电子信箱 : weilu008@ vip. sina. com;王伟同 :东北财经大 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本项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的绩效考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研究”(项目编号 : 70403003)的核心成果之一。 世界经济 3 2007年第 12期 ·55   · 率两个基本目标综合考虑以作为评价教育支出整体绩效的依据。从总体上看 ,上述研究存在两点不足 : 一是侧重投入环节的评价 ,忽视对教育外部影响的评价 ;二是在整体考虑教育内外部绩效的研究中 ,指标 体系缺乏系统的展开 ,理论性强而操作性不足。其原因在于对公共教育支出绩效内涵的把握不足 ,且未 能很好地结合教育活动本身的过程特性来构建指标体系。鉴于此 ,本文基于公共教育支出绩效内涵和教 育支出过程特性来构建多层次结构指标体系 ,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一指标体系进行经验检验 ,对各 省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状况进行整体性评价。 二  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 在构建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有两点必须关注 :一是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内涵 ; 二是公共教育支出的过程性。公共教育支出绩效内涵的确定规定了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和目 标 ,是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依据 ;公共教育支出的过程特性从根本上体现了公共教育支出的内在规律 和运作机理 ,为绩效考评指标按一定的原则进行架构和归类提供了依据。因此 ,要构建公共教育支出绩 效考评指标体系 ,我们必须对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内涵以及教育支出的过程特性进行探讨。 (一 )第一层次构建 :基于公共教育支出绩效内涵的考察 “公共教育支出绩效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对“公共教育支出 ”的界定。目前中国“公共教 育支出 ”指标主要用财政性教育经费代替 ,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 费 ,企业办学校的教育经费 ,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及其他属于国家财政的 教育经费。而要系统地把握公共教育支出的内涵则要从公共教育的产品属性、公共教育的支出体制以及 公共教育支出管理三个层次加以考察。其中产品属性、支出体制和支出管理三个层次内容分别蕴含着资 源配置效率、财政体制效率和支出管理效率问题。公共教育的产品属性是实施资源配置的依据 ,根据产 品属性的不同而进行的教育资源配置 ,反映的是国家和政府在不同教育层次及地区间教育资源配置的意 志 ;公共教育支出体制考虑的是教育资源在不同级次政府间的分担和提供问题 ,反映了财政体制效率 ;公 共教育支出管理涉及公共教育支出在预算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体现了支出管理效率。这三种 效率的总和构成了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它们从不同的层次反映了公共教育支出 的绩效情况 (见图 1)。 图 1 公共教育支出三个层次的分解   第二个方面是对 “绩效 ”的理解。“绩 效 ”一词来源于英文中 的 performance,牛津现 代高级英汉词典对该词 的解释是“执行、履行、 表现、成绩 ”。可以看 出 ,绩效一词涵盖的范 围很广泛 , 既涉及到 “行为 ”和“履行 ”这样 的过程性行为 ,也包含“表现”和“成绩 ”这样的结果。在相关的文献中 ,普雷姆詹德 (2002,中译本 )认为 绩效体现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数量、机构所做的贡献与质量 ,含有节约、效益和效率的含义 ;而 吕  炜 王伟同    世界经济 3 2007年第 12期 ·56   · Campell(1970)认为绩效不是行动的后果或结果 ,它本身就是在个体控制之下的与目标相关的动作 ;还有 学者认为绩效实际上是一项活动实施的结果 ,这种结果既包括实施这项活动所投入资源与获得效果的对 比关系 ,也包括投入资源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有效性 (陆庆平 , 2003)。可以看出 ,上述解释都基本认同节 约、效率和效益即“三 E”原则这一核心思想 ,认为绩效是一种基于预期目标而实施一项活动的有效性 (丛 树海等 , 2005) ,并且强调过程与结果两方面。根据这一思想 ,公共支出绩效被认为体现了政府公共支出 的目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 ,强调目标、结果及其有效性的关系 (张少春 , 2005)。 根据这一思路 ,将公共支出绩效的内涵引入教育领域 ,就可以相应地对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内涵进 行界定。我们认为 ,公共教育支出绩效应该综合反映公共教育支出在目标、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节约、效 率和效益三方面绩效 ,并体现为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两部分。依据教育活动的特点 ,不同环节的教育支 出绩效分别体现了节约、效率和效益三方面的绩效。首先 ,公共教育支出的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得到 的结果 ,一般表现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影响 ,而这种有益的结果一般体现在教育系统的外 部 ,是一种教育的外部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 ,公共教育支出的效益 ,我们可以定义为公共教育支出的外 部结果绩效。其次 ,公共教育支出的效率 ,基本体现为一种教育活动的生产效率 ,是为了最优地实现教育 的外部结果绩效 ,而且必须在教育内部中实现的效率 ,表现为对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配置效率和管理效 率。由于这些效率基本都在教育系统的内部体现 ,因此可以定义为公共教育支出的内部过程绩效。最 后 ,公共教育支出的节约绩效 ,我们认为将内部过程绩效和外部结果绩效综合起来考察 ,即以最经济的过 程方式来实现既定的结果就表现为一种节约。这种节约是通过广义上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而得出 的。在外部结果绩效 (效益 )一定的情况下 ,内部过程绩效 (效率 )越高 ,则说明越节约。公共教育支出绩 效的结构与基于“三 E”原则的绩效内涵之间的关系如图 2。 图 2 基于“三 E”原则的绩效内涵与 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结构   按照以上的分析 ,公共教育支出的整体绩效可 由公共教育的内部过程绩效和外部结果绩效来概 括 ,它们综合反映了公共教育支出在效率、效益和节 约三方面的绩效内涵 ,从而可以全面地对公共教育 支出绩效进行考评。而教育的内部过程绩效和外部 结果绩效本身有着内在的联系 ,内部过程绩效的高 低直接影响外部结果绩效的大小 ,内部过程绩效越 高 ,在同样的投入情况下 ,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越 多、质量越高 ,能够创造出的经济和社会绩效也就越 大。换言之 ,一方面 ,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最终教育 活动的目标 ,比如预测出了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和结构 ,那么以越小的投入去实现这些产出就表明内部过程绩效越高 ;另一方面 ,外部结果绩效是以培养 出来的人能发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 ,如果培养出来的人不为社会需要 ,所学非所用 ,发挥不了经济效益 , 那么即使内部过程绩效再高也是一种对既有资源的浪费 ,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过程的角度看 ,教育资源一经投入之后 ,教育资金便从外部转到教育系统内部 ,通过对教育资源的 使用和消耗最终转化为教育的产出 ,在这一阶段的绩效就表现为教育内部经济活动的效率。而教育的外 部结果绩效 ,即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教育过程完成之后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这些经济 和社会活动体现在教育系统之外 ,反映了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关系 ,但同时又是属于教育内部活动的外部 延伸 ,是教育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体现。因此从教育活动过程的角度看 ,只有全面考虑公共教育支出在   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 :指标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 世界经济 3 2007年第 12期 ·57   · 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绩效状况 ,才能客观、系统地评价公共教育支出的绩效。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即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必须依据对公共教育支出 三个层次的理解以及绩效的“三 E”原则的内涵来进行内外部绩效的第一层次的结构划分。只有在这一 基础之上 ,才能系统地对公共教育支出效益、效率和节约三方面的绩效进行评价。 (二 )第二层次构建 :基于过程视角的考察 由于反映效率、效益和节约的绩效水平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直接获得 ,因此需要相应的具体指 标来代为度量。具体到教育部门 ,可以用来反映效率、效益和节约这三方面绩效的指标非常多 ,如何将这 些指标按照一个合理的框架进行归并架构 ,是我们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在公共支出的实践中 ,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一般包含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和影响五项内容 ,这是从 一个公共资金使用及发挥作用的过程角度对绩效内容进行的划分。教育支出活动的实践 ,也基本具有上 述过程的内容和环节。从过程论的角度看 ,公共教育资金的流向也是从财政部门投入到教育系统 ,在教 育系统内部被使用、消耗 ,并生产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最终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各种结果和影响这样 一个过程来运作和发挥作用的 ,这一过程中各环节所包含的经济变量及其之间关系的总和反映了公共教 育资金所实现绩效的大小。 如果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 ,则公共教育的投入就是企业生产的成本 ,而产出就是教育系统生 产出的产品 ,社会消费产品可以带来的效用就是公共教育支出的外部效益 ,而教育过程就是其“生产函 数 ”。正如 Hanushek (2000,中译本 )在研究教育生产函数中所指出的 :“假如学校的‘生产函数 ’是已知 的 ,那么当资源增加或减少时就应该可以预测出将出现的结果 ,问题在于教育的‘生产函数 ’是未知的 ”。 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指标是可以观察到的 ,这些指标就像是影响教育“生产函数 ”的各个变量 ,对这 些变量的系统评价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公共教育支出活动的绩效。 图 3 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两层次结构构建   基于上述两个层次的分析 ,我们可以归结出一个基于两个原则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 建思路 :一是基于公共教育支出绩效内涵的内外部绩效的分解 ,二是基于过程视角的投入、过程、产出和 效果的分解 (见图 3)。依据上述思路 ,我们以绩效内涵和教育支出过程特性为两个构建依据 ,在内部过 程绩效和外部结果绩效的基础上 ,从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来构建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 (见表 1)。 吕  炜 王伟同    世界经济 3 2007年第 12期 ·58   · 三  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检验   表 1  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 指标类型 具体指标 投入类绩 效指标 总量指标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或 GNP的比重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增量指标 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人均教育经费增长率 质量指标 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率 10万元以上设备数 使用效率 过程指标 人力资源 利用指标 生师比 学生教职工比 物力资源 利用指标 生均校舍面积 校舍利用率 生均图书册数 配置结构 过程指标 使用结构 指标 教育事业费和基建经费占总教育经费份额 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经费比例 公用经费占教育事业经费比例 地区性配 置指标 地区间公共教育经费差异系数 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异 层级间配 置指标 三级教育经费分别占总教育支出比例 三级教育生均成本 管理效率 过程指标 资金到位率 专款专用率 产出结果 指标 绝对产出 指标 高等教育毕业生数 中等教育毕业生数 初等教育毕业生数 相对产出 指标 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比重 初中以上文化人口比重 文盲率 产出效率 指标 人力产出 效率指标 每 10万人口中受高等教育比例 学龄人口在校率 毛入学率 物力产出 效率指标 新增仪器设备比率 新增校舍比率 新增图书比率 产出质量 指标 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辍学率、留级率 学生综合考试平均成绩 外部经济 绩效指标 公共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弹性 公共教育投入与专利成果的弹性 公共教育投入与各地区收入差距的相关系数 外部社会 绩效指标 公共教育投入与犯罪率的相关系数 公共教育投入与人口出生率的相关系数 公共教育投入与预期寿命的相关系数 公共教育投入与教育基尼系数的相关系数    (一 )评价方法 针对具体考评指标体系的评价方 法有很多 ,各种方法在操作的可行性 以及结论的科学性方面存在着不同 , 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主成分分析、 层次分析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 本文基于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 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各省 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进行经验检验 ,主 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主成分分 析相比较于其他方法而言 ,具有在众 多观测变量中 ,寻求数据基本结构 ( summarization) 以及数据简化 ( data reduction)的作用 (郭志刚 , 1999 ) ,同 时能够保留原有数据的绝大部分信 息 ;二是主成分分析法具有纯客观的 分析过程 ,分析结果能够体现数据本 身的内在联系和结构 ,没有人为的主 观因素。这符合本文经验检验的两个 目的 :即一方面检验指标体系的合理 性和可行性 ,探寻公共教育支出绩效 考评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 ;另一方面 对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状况进行初 步的评价。 (二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根据第二部分建立的指标评价体 系 ,本文选取了本科院校在普通高校 中的比例、高等教育毕业生数、10万 元以上仪器设备数、高校新增教学科 研仪器设备资产、新增一般图书册数、 高校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高校专 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 例、高校专任老师占总教职工比例、高 等教育教职工与学生比、财政性教育 经费占 GDP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 :指标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 世界经济 3 2007年第 12期 ·59   · 财政支出比重、中等教育教职工与学生比、中等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小学教育教职工与学生比、小学 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文盲率、每 10万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经济增长弹性以及专利成果弹性 19类指 标 (其中文盲率为负向指标 ,在经验分析中通过倒数法转化为正向指标 ) ,对中国各地区的公共教育支出 绩效评价进行经验研究。其原因在于 : (1)由于主成分分析方法要求样本数要远大于变量数 ,而中国可 获得的省份数据样本为 31个 ,因此运用主成分分析必须对我们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和精简。 (2) 作为对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性研究 ,没有必要将所有指标均纳入分析 ,选择有代表性 的一组指标 ,就可以基本上达到探索指标体系内部结构的目的 ,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对评价的程度产生 影响 ,但不会影响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方向。 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4)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 2004)。由于 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存在滞后性 ,一般应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进行考察 ,但由于获取数据的局 限 ,本文采用 2004年的数据予以分析。 (三 )经验结果 运用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计算相应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数据矩阵、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以及 贡献率等 ,并对各主成分和综合绩效进行打分排序。首先 ,由于各指标量纲的不统一 ,对原始数据矩阵进 行标准化处理 ,并求出其相关系数矩阵 R。① 其中所选样本的适应性指标 KMO检验值为 0. 691,接近 0. 7,基本适合做主成分分析。②   表 2   特征值及累计方差贡献率 主成分 特征值 贡献率 % 累计贡献率 % 1 8. 355 43. 973 43. 973 2 3. 979 20. 941 64. 914 3 1. 821 9. 584 74. 499 4 1. 129 5. 941 80. 439 从表 2可以看出 ,特征值大于 1的主成分有 4个 ,其方差 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 80. 439% ,所以只要选择前 4个主成分 , 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已经能够比较充分地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 所能表达的信息。另外根据碎石检验图 (图 4)也可以清楚看 到 ,从第五个主成分开始 ,曲线变得平坦 ,证明应取前 4个主成 分。各观测变量的共同度也普遍较高 ,说明各观测变量基本均 能被这 4个公共因子所解释。 图 4 碎石检验   从表 3可以看出 ,未旋转处理的主成分分析中 ,许 多主成分上的变量负载普遍较低 ,难以得出明确的主成 分意义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更具有实际意义的主成分 旋转。虽然主成分分析的旋转不经常使用 ,但是主成分 可以通过选择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 ,即从简化因子负载 矩阵的每一列出发 ,使和每个因子有关的负载平方的方 差最大 ,这是探求主成分经济意义的有效途径 (见表 4)。 从表 4可以明显看出 ,经旋转处理的主成分分析使各主成分的含义更加清楚。通过分析各主成分的 因子负荷可以得到 : 第一主成分主要包括本科院校在普通高校中的比例、高等教育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高等教育专 任教师中博士和硕士比例、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中等教育教职工与学生比、中等教育专任教 师占教职工比例、小学教育教职工与学生比、小学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文盲率、每 10万人口高等教育 吕  炜 王伟同    ① ② 限于篇幅 ,将标准化矩阵和相关矩阵略去 ,有需要者可向作者索取。 对该指标值的优劣判断标准 :该指标在 0. 9以上为非常好 ; 0. 8~0. 9为好 ; 0. 7~0. 8为一般 ; 0. 6~0. 5为差 ; 0. 5以下不能接受。 世界经济 3 2007年第 12期 ·60   · 比例、高等教育教职工与学生比 ,其负荷分别达到 : 0. 523、0. 755、0. 636、- 0. 880、0. 934、- 0. 889、0. 934、 - 0. 805、0. 734、0. 869、0. 619。其中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中等教育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 和小学教育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的负荷为负值 ,主要是因为中国高、中等教育机构中专任老师比例已 经偏高 ,在一定范围内继续提高专任教师比例不利于教育支出绩效的提高 ,其作为适度指标最为恰当。 但由于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和中等教育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这两个指标载荷绝对值相当 大 ,且作为适度指标没有公认的适度范围 ,因此本文仍采用上述处理方法。综上所述 ,第一主成分包含了 投入、过程以及产出三个方面的指标 ,集中体现了内部绩效的状况。   表 3 未旋转的主成分负荷矩阵      主成分 指标    1 2 3 4 本科高校占普通高校的比重 0. 551 20. 362 0. 664 0. 182 高校毕业生数 0. 428 0. 797 0. 183 0. 101 高校 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数 0. 729 0. 417 0. 204 20. 213 高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 0. 698 0. 604 0. 218 20. 019 新增一般图书册数 0. 385 0. 818 0. 026 0. 271 高校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 0. 890 0. 098 0. 003 20. 163 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和硕士比例 0. 869 0. 295 0. 118 20. 220 高校专任教师占总教职工比例 20. 855 0. 317 20. 081 0. 038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比例 20. 367 20. 678 0. 514 20. 049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20. 161 0. 614 0. 120 20. 327 中等教育教职工与学生比 0. 849 20. 366 20. 139 0. 013 中等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 20. 861 0. 205 0. 193 0. 086 小学教育教职工与学生比 0. 833 20. 353 20. 239 0. 133 小学专任教师与教职工总数比 20. 751 0. 231 0. 214 0. 009 文盲率 0. 728 20. 106 20. 200 0. 203 每 10万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 0. 917 20. 142 0. 045 20. 137 高校教职工学生比 0. 408 20. 657 0. 089 0. 258 专利成果弹性 0. 026 0. 159 0. 717 0. 477 经济增长弹性 0. 060 0. 358 20. 485 0. 634   表 4 正交旋转的主成分负荷矩阵     主成分指标    1 2 3 4本科高校占普通高校的比重 0. 523 0. 029 0. 735 20. 304高校毕业生数 0. 028 0. 887 0. 155 0. 222高校 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数 0. 445 0. 754 0. 066 20. 145高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 0. 341 0. 869 0. 163 0. 056新增一般图书册数 0. 011 0. 824 0. 120 0. 446高校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 0. 755 0. 500 20. 013 20. 089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和硕士比例 0. 636 0. 694 0. 021 20. 138高校专任老师占总教职工比例 20. 880 20. 121 20. 167 0. 15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比例 20. 146 20. 626 0. 426 20. 515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20. 418 0. 543 20. 181 20. 147中等教育教职工与学生比 0. 934 0. 022 0. 025 20. 009中等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 20. 889 20. 173 0. 093 0. 012小学教育教职工与学生比 0. 934 20. 017 0. 010 0. 143小学专任教师与教职工总数比 20. 805 20. 084 0. 074 20. 051文盲率 0. 734 0. 145 0. 042 0. 248每 10万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 0. 869 0. 309 0. 067 20. 160高校教职工学生比 0. 619 20. 417 0. 338 20. 027专利成果弹性 20. 165 0. 206 0. 834 0. 045经济增长弹性 0. 003 0. 116 20. 060 0. 867   说明 :所使用的旋转方法为方差最大法。   第二主成分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高等教育 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数、高等教育新增教室科研 仪器设备资产、新增一般图书、高等教育专任教师中博士和硕士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比重和财 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 ,其负荷分别达到 : 0. 887、0. 754、0. 869、0. 824、0. 694、- 0. 626、0. 543。其 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比重的负荷为负数 ,表明中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应属于适度指标 , ①本文仍 采用上述处理方法。综上所述 ,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一个省份的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程度和水平。 第三主成分主要包括本科院校在普通高校中的比例和教育支出与专利成果弹性 ,其负荷为 0. 735、 0. 834,反映了各省财政教育支出的科研水平及科技转化能力。 第四主成分主要包括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比重 ,其负荷分别为 01867、- 0. 515,反映了各省财政教育支出的经济效果。   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 :指标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 ① 虽然就中国整体而言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 GDP比重是偏低的 ,即是正向指标 ,但对于各个地区而言 ,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则 应属于适度指标。 世界经济 3 2007年第 12期 ·61   · 根据四个主成分所代表的实际含义 ,我们可以对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做出如 下判断 : 1.第一、第二主成分集中反映了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内部运作和财政投入方面的绩效状况 ,都是教 育系统内部过程的绩效反映 ;而第三、第四主成分则分别体现了教育支出的科技效果和经济效果 ,属于公 共教育支出的外部结果绩效。这种指标数据的自然归类说明 ,我们对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内部过程绩效 和外部结果绩效的划分是正确的。 2. 第一主成分在最终绩效水平的决定中占有最大的权重 (其λ最大 ) ,表明第一主成分所代表的内 部过程绩效是公共教育支出综合绩效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内部过程中的投入质量、师资配置以及产出的 效果能够达到比较合理的状况 ,就会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共教育支出综合绩效的实现。因此 ,要提高公共 教育支出的综合绩效 ,应着重发掘教育系统内部的潜力。 3.第二主成分代表各省财政投入的程度和水平 ,其对综合绩效的决定程度仅次于公共教育支出的内 部运作和配置状况 ,反映了在中国教育发展的现阶段财政投入的力度仍是决定公共教育绩效和发展的重 要决定因素。 4.第三、第四主成分比较独立的反映了公共教育支出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影响效果 ,是外部结果绩 效的体现。在第三主成分中把本科院校在普通高校中的比例和教育支出与专利成果弹性归为一类 ,说明 本科院校的数量与教育对科技发展的增进效果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四主成分中包含教育支出对经济 增长的弹性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比重 ,反映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重与教育支出对经济增 长的影响有较为紧密的关联。 由于现有统计软件不能直接得出主成分并排序 ,因此我们需用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 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 ,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 ,然后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 ,得出 各主成分得分并排序 (见表 5)。在主要反映一个省份的内部绩效状况的第一主成分中 ,北京、上海、天 津、吉林、黑龙江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江西、浙江、安徽、河南、贵州劣势明显。在主要反映一个省份的财政 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的第二主成分中 ,北京、江苏、山东、湖北、广东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新疆、贵州、宁夏、 青海、西藏劣势明显。反映各省财政教育支出的科研效果的第三主成分中 ,西藏、北京、吉林、陕西、重庆 具有明显的优势 ,青海、宁夏、广西、海南、福建劣势明显。反映各省财政教育支出的经济效果的第四主成 分中 ,山东、广东、江西、河南、黑龙江具有明显的优势 ,云南、上海、宁夏、西藏、北京劣势明显。 通过对各样本省份的主成分得分排序可以看出 ,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在第一、第二 主成分方面的得分较高 ,而西部省份则得分较低。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公共教育发展和财政性教育投入 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东部地区的教育系统内部有着相对较高的运作效率和较为合理的师资 配置。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在第四主成分教育支出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方面得分偏低 ,反映出北京、上海 的教育投入相对偏多 ,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减弱 ,表明为了提高公共教育支出的绩效 ,东部地 区应加强教育投入向科技和经济效益的转化能力 ,而西部地区则需加强财政投入的力度以及师资配置的 效率。 通过对各主成分进行加权汇总 ,可以得到 2004年中国各省公共教育支出的综合绩效评价排序 ,其中 综合绩效最好的 10个省 (市 )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吉林、山东、湖北、黑龙江、辽宁、陕西 ;综合绩 效最差的 10个省份分别为江西、新疆、云南、安徽、甘肃、西藏、海南、青海、宁夏、贵州。广东、四川等省份 的综合绩效处于平均水平。分析结论与现实基本符合。需特别注意的 ,一是综合绩效排名第一的北京与 排名第二的上海差距较大 ,远远高于其他排名相邻省份的差距 ;二是东部沿海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综合绩 吕  炜 王伟同    世界经济 3 2007年第 12期 ·62   · 效明显高于西部落后地区 ,如排名前四的省份都来自东部地区 ,而排名最后三名的省份都来自西部地区 ; 三是排名第一的北京与排名最后的贵州的综合绩效离差高达 9个点 ,表明中国省 (市 )间的差距非常明 显。   表 5 各省直辖市的主成分排序 第一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 第四主成分 北 京 8. 37 北 京 4. 61 西 藏 4. 12 山 东 3. 97 上 海 5. 62 江 苏 4. 23 北 京 3. 21 广 东 1. 97 天 津 2. 91 山 东 3. 39 吉 林 2. 11 江 西 1. 85 吉 林 2. 05 湖 北 3. 20 陕 西 1. 89 河 南 1. 61 黑龙江 1. 57 广 东 2. 44 重 庆 0. 91 黑龙江 1. 44 辽 宁 1. 49 上 海 2. 24 辽 宁 0. 88 湖 北 1. 17 陕 西 0. 78 浙 江 1. 93 湖 北 0. 77 福 建 1. 06 江 苏 0. 57 陕 西 1. 27 江 苏 0. 44 内蒙古 0. 87 内蒙古 0. 27 河 北 1. 07 黑龙江 0. 35 四 川 0. 84 山 东 0. 27 河 南 0. 94 甘 肃 0. 24 天 津 0. 76 湖 北 0. 17 辽 宁 0. 81 四 川 0. 22 青 海 0. 51 山 西 0. 01 湖 南 0. 75 天 津 0. 11 湖 南 0. 49 湖 南 - 0. 56 四 川 0. 63 山 东 0. 04 广 西 0. 42 重 庆 - 0. 58 天 津 0. 62 新 疆 0. 01 江 苏 0. 36 河 北 - 0. 65 黑龙江 0. 21 上 海 - 0. 05 陕 西 0. 06 四 川 - 0. 68 福 建 0. 20 浙 江 - 0. 08 山 西 0. 03 新 疆 - 0. 75 吉 林 0. 05 广 东 - 0. 09 河 北 0. 01 青 海 - 0. 81 安 徽 0. 05 河 南 - 0. 25 安 徽 0. 00 西 藏 - 0. 84 广 西 - 0. 12 云 南 - 0. 39 吉 林 - 0. 10 福 建 - 0. 85 江 西 - 0. 25 湖 南 - 0. 44 浙 江 - 0. 14 广 东 - 1. 02 重 庆 - 0. 42 内蒙古 - 0. 74 甘 肃 - 0. 71 云 南 - 1. 24 山 西 - 1. 18 山 西 - 0. 85 新 疆 - 0. 81 广 西 - 1. 31 云 南 - 1. 44 贵 州 - 0. 92 重 庆 - 0. 82 海 南 - 1. 37 甘 肃 - 1. 84 河 北 - 1. 00 贵 州 - 1. 04 宁 夏 - 1. 42 海 南 - 2. 09 安 徽 - 1. 03 海 南 - 1. 08 甘 肃 - 1. 52 内蒙古 - 2. 43 江 西 - 1. 23 辽 宁 - 1. 08 江 西 - 1. 66 新 疆 - 2. 69 青 海 - 1. 25 云 南 - 1. 46 浙 江 - 1. 86 贵 州 - 2. 74 宁 夏 - 1. 49 上 海 - 1. 52 安 徽 - 2. 11 宁 夏 - 3. 38 广 西 - 1. 69 宁 夏 - 1. 57 河 南 - 2. 11 青 海 - 4. 91 海 南 - 1. 84 西 藏 - 3. 52 贵 州 - 2. 73 西 藏 - 5. 13 福 建 - 1. 97 北 京 - 3. 58   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 :指标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 世界经济 3 2007年第 12期 ·63   · 四  结论与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对公共教育支出绩效内涵和过程特性的分析考察 ,构建了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 系 ,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 ,我们基于内外部绩效和过程类别绩效的指标体 系划分基本与样本数据的内在结构相吻合 ,并且由原始数据得出的纯客观绩效结果也基本与现实情况相 符 ,从而证明了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 ,根据经验分析的结果 ,本文对 中国各省份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和排序 ,对于造成各省份绩效差异的主要因素进 行了分析判断 ,从而可以为各省份改进公共教育支出绩效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当然 ,本文作为对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探索性研究 ,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与尚需完善之处 ,主要体 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关于指标体系的完整性问题。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 ,我们虽强调了评价体系本身 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但这并不能涵盖影响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所有因素 ,具体表现为在指标体系的构建 过程中着重将可物化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而对于制度性的、主观性的因素没有引入评 价体系 ,如学校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师生的心理状态等等。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着重评价了公共教育支出管 理绩效 ,没有考察制度和体制方面的绩效 ,即仅评价了投入教育系统的资金使用、配置和管理效率 ,没有 考察教育资金的筹措渠道以及政府间的分担体制问题。第二是关于指标体系的可行性问题。指标体系 的可行性与完整性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完整性要求指标体系所评价的因素尽可能全面 ,而在实践操作过 程中要获取完备的指标数据是困难的。本文经验研究部分对于指标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数据 获取困难的限制。因此 ,对于能够评价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相关指标 ,应建立相应的数据搜集机制。第 三是关于评价方法方面的问题。本文所选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于探索样本数据的内在结构和进行综合 评价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主成分分析法对于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是该方法用于 综合评价仅是一种相对评价方法 ,结果是相对值并没有直接的物理意义 ,因此评价结果的解释力不强 ;其 次该方法适用于一次性评价 ,不适合对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进行经常性考核。因此 ,对于公共教育支出的 绩效评价来说 ,应在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 ,配合其他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 丛树海、周炜、于宁 (2005)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载《财贸经济》第 3期。 郭志刚 (1999)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 : SPSS软件应用》,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玲 (2001) :《中国教育经费支出效益的经验分析》,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第 2期。 廖楚晖 (2003) :《政府教育支出效益的有限性分析及模型》,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 3期。 陆庆平 (2003) :《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载《财政研究》第 4期。 普雷母詹德 (2002) :《公共支出管理》(中译本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张少春 (2005) :《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理论与实践》,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吴建南、李贵宁 (2004) :《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模型及其通用指标体系构建》,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2期。 朱志刚 (200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Hanushek, E. A. (2000) :《教育生产函数》,载自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 352页。 Campell, JP. M anagerial B ehavior Perform ance and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 H ill. 1970. (截稿 : 2007年 9月 责任编辑 :李元玉 ) 吕  炜 王伟同   
本文档为【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_指标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472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6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0-07-04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