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巴蜀中医药名家

巴蜀中医药名家

举报
开通vip

巴蜀中医药名家巴蜀中医药名家目录(古代部分)涪翁001郭玉002李譔003李常在004杜光庭005昝殷006梅彪007藉喻义008严龟009沈羲010韩保升011陈士良012唐慎微013史崧014杨天惠015史崧016袁坤厚017杨退修018罗仲光019曾懿020唐宗海021张骥022许宗正023(近现代部分)沈绍九001肖龙友002邹趾痕003周禹锡004任应秋00...

巴蜀中医药名家
巴蜀中医药名家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古代部分)涪翁001郭玉002李譔003李常在004杜光庭005昝殷006梅彪007藉喻义008严龟009沈羲010韩保升011陈士良012唐慎微013史崧014杨天惠015史崧016袁坤厚017杨退修018罗仲光019曾懿020唐宗海021张骥022许宗正023(近现代部分)沈绍九001肖龙友002邹趾痕003周禹锡004任应秋005王伯岳006王文鼎007黄济川008蒲辅周009方药中010胡光慈011郑怀贤012冉雪峰013杜自明014张君斗015郑钦安016卢铸之017彭履样018补晓岚019吴棹仙020王文选021李斯炽022陈达夫023蒲湘澄024卓雨农025王渭川026冉品珍027胡伯安028李彦师029彭宪彰030叶心清031邓绍先032宋鹭冰033张觉人034陈鼎三035文琢之036孔健民037刘安衢038刘松元039杜辛040邹仲彝041罗禹田042赵立勋043郭仲夫044唐伯渊045曾应台046李克光047王祚久048黄德彰049凌一揆050001涪翁西汉末、东汉初,涪县(今绵阳市区)人,中医针灸鼻祖,蜀之医学先贤。临床:擅长脉法及针灸,其医术精湛。见有病人,不分贵贱,乐以施治,不计报酬。经他用石针诊治,即刻便能治愈。“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而效。据《后汉书·郭传》记载。绵阳市人民为了纪念他,将涪翁列入南山十贤堂。论著:《针经》、《诊脉法》。其中《针经》是中医学史上较早的针灸专书。索书号:002郭玉(公元1~2世纪、东汉)字通直,广汉郡(今四川新都县,一说广汉县)人,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郭玉年少时拜程高为师,“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郭玉的医术、医德和对针灸与诊法的贡献,为朝野所叹服。他是继扁鹊之后又一个对医疗社会与心理有研究的医家。临床:郭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诊病“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碍言也”。反映了他在诊治疾病时全神贯注,为病人负责的精神。郭玉还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为贵人诊病的难处,他说:“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郭玉以上论述正确估计了存在于东汉王公贵族的生活和思想行为对疾病诊治的不良影响;同时也科学地揭示了医生诊治不同社会地位的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论著:索书号:003李譔(221-263)字钦仲,梓潼郡涪(今绵阳)人。父李仁,字德贤,与同县尹默惧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譔少受父业,具传其业,又从默(尹默)讲论义理,五经、诸子,无不该览,加博好技艺,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之巧,皆致思焉。著古文,皆依准贾(逵)、马(融),异于郑玄。与王氏(王肃)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是蜀汉经古文学家中最富成就者。论著:《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索书号:004李常在东汉至三国时期,蜀郡人氏。“少治道术,百姓累世奉事。治病,困者三日(日原作月,据明钞本改),微者一日愈。”年轻时就研究道术,他经常给人治病,重病三天治好,病轻的一天就痊愈了。李常在因其长寿,“世世见之如故,故号之曰常在”(出《神仙传》),世人常见如故,总是不变老,所以称他为“李常在“。论著:索书号:005杜光庭字圣宾,唐末五代长安(今西安)人。从少学习儒学,后入天台山学道,为上清派著名道士,居青城山近五十年。他博学多才,晓通经书、医理,融前人知识贯通为己所用,名声远播道里道外。唐僖宗仰慕他的才名,召入宫中,赐他紫袍玉带,成为麟德殿文章应制。唐张令向《寄杜光庭》诗赞曰:“试向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做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清昼眠。”杜光庭修灵宝道场,潜心研究道学和道乐,总结出道教斋醮法事中所使用的音乐,他又是一位著名的道教音乐家。论著:《广成集》、《道德真经广圣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教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玉函经》、《了证歌》、《文集》索书号:17.8/V800 006昝殷(约797~860年)四川成都人,唐代著名妇产科学家。昝殷曾任成都医博士,撰方3卷,对经、带、胎、产等疾病均有所论述。四川节度使白敏中读后,命名为《产宝》,即《经效产宝》(成书于853年),是我国尚能看到的第一部妇产科专书,对后世医家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为妇产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对妊娠、难产、产后诸病证治的论述,均有一定的水平;对产后病因的分析认识,也很科学;诊治疾病结合实际而简便易行。昝殷不仅精于妇产科,对妇产科病证的论治较为系统实用,而且著《食医心鉴》一书,收集许多食疗验方,共载药粥57方,为后世药粥疗法奠定了基础。他认为中风、脚气、消渴、淋病等内科病及部分妇儿科病的食治诸方,一般先述病因、病机、分类、症状,然后附以食治方及其适应证,简明实用,论述精辟,尤其对治疗之论述更为细致精炼。临床:擅长妇产科,对食疗也有研究。临床主张妊娠期以养胎保胎为要,治疗上重视调理气血、补益脾肾。常用3首处方:1、用人参厚朴白术茯苓之类健脾利水,橘皮生姜竹茹等化痰止呕,对于妊娠恶阻的疗效较为可靠;2、产后烦渴,是因产时“水血俱下”,伤津所致;对产后热结,大便不通,他不主张内服攻下药,而采用蜜煎导坐药通大便,审慎而有效;3、对产后血晕的急救,指出“须速投方药,若不急疗,即危其命也”,并可用烧红秤砣淬醋熏蒸。昝殷于食疗亦颇有研究,著有一书,昝殷虽于与妇产科均,然尤精于对我国妇产科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论著:《产宝》(即《经效产宝》)、《食医心鉴》、《导養方》索书号:14.12.62(011)/2320(5) 、R247.1/0022 007梅彪元和中(806-820)蜀州江源(今四川崇州市)人,唐代僧人、炼丹家。少攻丹术,知医,穷究经方。因鉴于经方及炼丹书籍中所用金石类药物多用隐称,不便使用。为使用药者不致失误,乃集各药异名,仿《尔雅》训词之法释其百药之名实,撰成《石药尔雅》一卷(又名《百药尔雅》)。论著:《石药尔雅学医随笔》索书号:14.12.941/4820 008藉喻义唐代医家,履贯欠详。精医技,撰写《疮肿论》一书。丹波元胤《医籍考》按:《千金方·痈疽门》五香连翘汤注曰:“要籍(盖系官衔)喻义有黄芪、甘草、芒硝各六分。”此书可以证焉。临床:擅长外科论著:《疮肿论》索书号:009严龟梓州盐亭(今属四川)人,唐代官吏“给事中”,其父严譔为镇南军节度使。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正月,龟尝任汴歧宣慰汴寨,通晓医学,并著有《食法》十卷,是我国较早的食疗专著之一,颇为后人重视。论著:《食法》索书号:010沈羲后周吴郡人。“学医道于蜀中,但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不知服食药物。功德感天,天神识之”、“羲有功于民,心不忘道,自少小以来,履行无过。”(出《神仙传》)他长期救济百姓,不用服药就能治好病人。他为老百姓立下功劳,心中不忘道家的经义,从小到现在没有犯过什么过错,他的功德感动上天。论著:索书号:011韩保升后蜀翰林学士,受蜀主孟昶之命,与诸医士详察药品,精究药性,在唐《新修本草》基础上,经参校、增补和注释,撰成《重广英公本草》20卷,后世简称《蜀本草》,此书对每项药品的名称、产地、形状、特征、功能,作了比较准确的解释和叙述,并别为图经,以便识别,又载若干处方,可供医疗上的参考,是后来北宋政府修订的《嘉佑补注神农本草》和《重修政和证类本草》的主要蓝本之一,惜已失传,仅在《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保留了部分内容,计释药275条,处方25个。论著:《重广英公本草》(后世简称《蜀本草》)索书号:012陈士良五代南唐时期,剑州人,曾任陪戎副都尉,医学助教,专门掌调饮食,了解各类药用食物的性味、功能。他取《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本草拾遗》等书中有关食疗的药物分类编写,附以己说,载以食医诸方及四时调养脏腑之术,写成《食性本草》10卷,是我国另一较早的食疗专著之一。此书载有各类食用药物及制品,同时配上食疗诸方及四时调养脏腑之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说此书是在总结《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了陶隐居、苏恭、孟铣、陈藏用等人有关饮食养生的经验,参考了淮南王、崔浩、竺暄《食经》及《食医心鉴》等有关膳馐养疗的论述而写成,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此书在明代以前曾广泛流传,后来散佚,部分内容散见于宋代《证类本草》和明代《本草纲目》二书中。如《证类本草》中的注文小字:“陈士良云,‘粳粟米’(即小米)得浆水,即易化解小麦虚热。”又如菘菜(即白菜)下引“陈云:行风气,去邪热气;花可下糟下酒藏甚美。”再如薄荷下引云:“主风气壅并攻胸膈,作茶服之立解。”这些记载,虽然零星分散,但却引录了当时食疗本草的资料,为我们留下了有关食疗的珍贵经验。论著:《食性本草》索书号:013唐慎微(1056-1093)字审元,成都华阳人,北宋蜀中名医、药物学家。出身于世医家庭,继承祖业,对经方深有研究。宋哲宗元祐年间,应蜀帅李端伯的召请,到成都行医。他“疗疾如神”,“百不失一”。他诊病,述说症候不过数言,准确可信,具有高超的医术,成为一代名医。唐氏治学态度严谨,其所引资料均标明出处,为了突出《神农本草经》以示正本清源,凡《本经》原文,均刊印以黑底白文,以示区别。自刊印后,曾先后被政府多次增补,作为国家药典而颁行全国。在我国流传了500余年。唐慎微以个人之力完成如此宏伟精湛的药学巨著,刊行之后,产生了重大的国内外影响,并传至朝鲜、日本,足以证明唐氏对我国药物学所作的贡献。他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研究,编写、刊行了药物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2卷、60多万字,简称《证类本草》。《证类本草》收载药物1558种,新增药物达476种,如灵砂、桑牛等皆为首次载入。多附药图,查阅时有按图索骥之便。在药物主治等方面,详加阐述与考证,并说明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和主治功能,在每药之后附载有关方剂,首创了沿用至今的“方药对照”的编写方法,“集书传所记单方,附于本条之下,殊为详博”,多被后世本草沿用。全书载古今单方验方3000余首,方论1000余首,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临床: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风雨无阻。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因此学者喜与交游。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方一药,必录而相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研究、用于临床,对经方尤为专长。论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大观本草》索书号:R281.3/0092 、14.12.922/0092(5) 、R281.3/0082 014史崧锦官(今四川成都)人,南宋医学家。他精通医学,于《黄帝内经》尤有研究。尝取其家藏之《内经·灵枢》九卷,参照诸古书,加以校释及音释,勒成十二卷,附于书后,著《黄帝素问灵枢集注》二十四卷。其自序说:“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尔。”北宋哲宗元祜八年(公元1092年),政府曾刊行由高丽国献来的《黄帝针经》全书。宋金对峙时期,南宋政府统治的南方地区《针经》已失传,公元1055年史崧取家藏本《灵枢》献给朝廷刊行,即今本《灵枢经》,今本《灵枢经》迅速在南方地区传播。在北方地区,则有《针经》传本一直在社会上流传。史崧本《灵枢经》其后也传入北方地区,《针经》传本逐渐被其取代,多为医家著述时利用,其学术影响极大。史崧对我国医学发展卓有贡献。现行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试用教材《内经选读》说:“《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共18卷,162篇。现在通行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分别为唐代王冰次注,宋代林億等校正和宋代史崧整理而保存下来,流传至今。论著:《灵枢经》索书号:14.12.112/5020(13)015杨天惠字伯文,号回光,亦名杨集,北宋郪县(今四川三台)人。神宗元丰年间进士,在四川地区作小官。徽宗时上书言事,后入“元佑党籍”。崇宁三年(1104年)七月免官后便寄居郫县。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任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令时,他对当地附子生产进行了实地考察,撰写了《彰明附子记》,详载了彰明特产药物附子的栽种面积、产量、栽培方法、生长采收情况、品种及质地区别等,是研究川产药材的一篇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药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论著:《彰明附子记》索书号:016史谌字载之,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精医术,著有《指南方》(又名《史载之方》)2卷。方论共列31门,各门均有医论。该书对于瘀血、痰饮诸学说殊多发挥,今之研究者尤珍视。临床:强调要多读医经,多查阅《素问》;临床注重辨证及脏腑相表里;用药精炼,曾用紫菀一味药治愈肠燥便秘。论著:《指南方》索书号:017袁坤厚字淳古(一作淳甫),古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元代医生。精通医学,曾任成都医学正,撰写《难经注》(亦名《难经本旨》)一书,今佚。论著:《难经注》(亦名《难经本旨》)索书号:018杨退修名康侯,字子建,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他精研医技,以为活人济世之业。他认为《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理论,为治百病的根本。故撰写《杨子护命方》一书。杨氏还著有《十产论》、《通神论》等书。《十产论》成书于元符年间(1098—1100年),重点对“异常分娩”作了详细论述,同时也讲述了如何使胎位转正的各种外科手法,讨论了正产、伤产、催产、冻产、热产、横产、倒产、偏产、碍产、坐产、盘肠产等11个问题。在妇产科医学史上,《十产论》是我国第一部较详细的助产学专著。论著:《杨子护命方》、《十产论》、《通神论》索书号:019罗仲光 字觐吾,自号青城山人,南充(今属四川)人,明代医家、儒生。勤学,博览群书。因母病,遂精医术。著有《伤寒补古》、《活人奇方》二书,对前人著述多有发挥,世人甚为珍爱。论著:《伤寒补古》、《活人奇方》索书号:020曾懿(1852-1927)字伯渊,又名朗秋,四川华阳人,是一位既通晓医理,又有行医救国思想的晚清蜀中女名医。在其母左夫人的教诲下,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她学医大约是在同治年间(1862~1874),其时川西平原瘟疫流行,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她既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渎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谨严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而后,她给亲友们治病,不几年,居然正式行医。由于她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前来求治者门庭若市,在群众中颇有声望。在医学理论上并不执一家之言。她认为:汉代张仲景固为医中之圣,其所著《伤寒论》,后世医家奉为圭皋,不无道理。金元四大家亦各布胜处,当为效法。主张今之业医者不可一概泥于古方古法,而应“潜心体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穷”。如此,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她对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甚为推崇,认为这些医家“皆能运化古方,以治今人之病。”她尤服膺吴氏之《温病条辨》,称此书“妙在顾人津液,不专攻伐。”并说:“懿身经四次温症,得以转危为安,皆得力于斯书者居多”。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采用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在医人医国的思想指导下,深究医理,著书立说,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对伤寒和温病的病证及其治法有了十分深刻的体会,对中国医药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临床:1、注重辨证比如治疗温病,她不单重视温病伤津,而且也考虑到病后伤阳(气)。2、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及医学卫生知识的普及。她常用的安胎奇效方就是一个民间验方;她提出要注意休息,"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气";要多活动,以使血脉流通等等。3、运用成方,并不拘于原书所规定的主治条文,常扩大其应用范围。自配方药,用药十分精当,配合非常巧妙,有的还是亲身经历过。如《金匮要略》之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治“痰水壅肺,喘不得卧,或支饮不得息”。而曾懿却谓“此方(对)湿、饮、腰肋痛不可忍等证有神效”。论著:《古欢室医书三种》(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部分组成),《医学篇》分别论述有温病、伤寒病、妇科、小儿科等病症及治法。书中将伤寒、温病两类疾病的病情及治法详加辨析,分为数章加以介绍。并将《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诸书各方,摘录成帖,明澈显要,使人一目了然。她又将生平经历医效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选其灵验素著者,分成伤寒、温病、杂症、妇科、幼科、外科等类,一并附于书中,使学者能从中获益,不致受庸医之误。是书出后,不胫而走,医者甚为重视。索书号:021唐宗海(1851~1908)字容川,四川彭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三甲第35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唐氏少时业儒,因父体弱多病,早年就潜心医学,精习方书,已有很高明的医疗技术,后以行医为业。1、唐氏乃中西汇通派早期之代表,其代表作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他试图将中西医学理论互相融会贯通,“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这种革新进取精神是难可贵。2、唐氏“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的治学主张,为人所称道。这种治学主张体现在他的流传既广,影响极广的《血证论》一书中。对治疗出血病证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并为后人治疗出血病证开辟了新的途径。《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曾有评述;“近世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食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临床:唐宗海擅长内科,对各种出血病证研究尤深,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论著:《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血证论》、《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本草问答》、《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医学见能》、《医易通说》、《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索书号:14.12.《3》35/0033 、R255.7/0033/2003 、14.12.337/0033(9)、R22/003314.12.《3》04/0033(6)  R2:B221/0033 14.12-16/0032(3) 022张骥(1874-1951)字先识,四川省双流县人,蜀中著名医学家。幼习经史,于光绪年间中举,曾游宦陕西,历任该省凤翔米脂、榆林、肤施等县知事。1924年弃官归里,悬壶锦城,开设义生堂药号于成都,为行医市药兼刊行医书之所。1936年创办汲古医学塾,广传其学。汲古堂,又称汲古书院,即汲古医塾之别称。后执教于四川国医学院多年,并任董事等职。毕生致力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医学经典及古典医籍的研诘、考释、评注和辑佚等。临床:张氏医术精湛,医德淳高,医道精深,兼通经史及诗古文词,桃李满蜀中,在医界和群众中享有很高声望。论著:《汲古医学校注三种》、《雷公炮炙论》、《伤寒论脉证式校补》、《千金方序例注》、《史记扁仓公传补注》、《周礼医师补注》、《难经正本》、《内经方集释》、《脉经考证》、《仲景三部九侯诊法》索书号:R2-53/1210 、14.12.93/1090 、14.12.31/1030 、14.12.8/1263.6、14.12.9/1126 、14.12.-7/1172 、14.12.-17/1120 、14.12.11/1120 、14.12.12/1170 、14.12.23/0010.2 、14.12.23/0010.3 023许宗正(星东),四川射洪人,清代名医。论著:《金匮要略论方合解》、《尊经本草脉学启蒙》、《伤寒论方合解》《脉学启蒙》、《尊经本草歌括》索书号:14.12.124/3831、14.12.21/3864 001沈绍九(1865—1936)名湘,誉为成都四大名中医之冠。浙江绍兴人,其祖辈游幕到四川,定居成都。沈氏自幼对医很感兴趣,师承浙人敬云樵及成都名医范静涛,废寝学习,医技日进,医名日显,19世纪末正式行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设了成都首家送医送药的医馆,成都许多名医会定时到馆义诊,年就诊约万余人次。医馆连续举办达30年之久,为蜀中医界一大盛举。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改用阳历。蜀中业医者改用阳历,由他开始。临床:沈氏以辨证精微、善识怪症;方药配伍巧妙;精于脉学;因人之症治病,攻补皆擅而著称。强调诊治疾病有六要:一证候、二病因、三辨似、四治法、五救逆、六善后。论著:沈氏一生忙于诊务,其医疗经验生前未能总结。其门弟子唐伯渊,杨莹洁整理有《沈绍九医话》索书号:14.12-1202/3424002肖龙友(1870-1960)名方骏,别号不息翁,四川三台人,誉为北京四大名中医之冠。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名誉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1934年,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培养了数百名中医人才,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设立中医学院的议案,被政府采纳。1956年我国第一批四所中医学院成立。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临床:擅长治疗疑难病症,在儿科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重视辩证论治,主张四诊合参。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与陈蕴生医师用中草药救治,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他一身留下了大量医案,由后人重加整理,发扬利用。论著:《现代医案选》索书号:14.12.10/4404003邹趾痕(1851-1938)名代权,字子衡,四川巴县人,伤寒杂病研究专家.邹氏60年如一日,悟透岐黄仲景一贯之学;刻苦钻研,领悟张仲景的医经精髓,他云:中医药精义尽蕴其中。1、他坚信且强调:医圣的"六气汤"真具有旋转体内气化,中医药精义尽蕴其中,出入神机之巨大力量.对医圣"六气汤"心领神会,运用自如.2、他认为:西医惯于解剖割去活质,中医长于气化,十分重视活质(十二经脉之终始,奇经维系三百六十五穴取法,神机气化之出入,营卫阴阳之升降,千头万绪的入神化境,乃西医所不及,为我民族保种强国之良技。临床:擅治人体气化疾病.善用经方,擅长少阴四逆类主方.1、擅治人体气化疾病,如:骨蒸劳疫,咳喘痰血,吐血衄血,怔忡健忘,妇女绷崩带,干血虚痨,肺萎肺疽,肝疽肠疽等诸症.2、擅治气化兼形质的病,如:手痿脚痿偏枯,痉挛,中风厉节,骨痹死肌,颈疡腋疡,身黄鼓胀,耳鸣腰伛,偏正头风,口眼歪斜诸症等.论著:《圣方治验录》、《素问微言详解》、《灵枢微言详解》、《伤寒论详解》、《金匮要略详解》、《素问上古天真论详解》索书号:14.12.1025/2760004周禹锡自号蘧隐闲人,原籍四川内江,生长泸县,赴居隆昌。他是民国时期一位以著述宏丰、兼精中西医学,名闻医坛的医家。周氏自少随父习医,后师从张锡纯、丁仲祐,博览古今中外医书。他提出三大主张:整理国医书籍;奖励学术研究;普及国医教育;在学术上主张“中参西理,西抉中精”实为四川中西汇通医学组织之发端。1925年,他发起创设“万县中西医药研究会”,该会为四川早期的中西医研究团体。临床:擅长治疗疑难病症论著:《中国医学约编十种》、《删补清太医院治瘟速效瘟疫辨论》。其中《中国医学约编十种》包括《生理约编》、《病理约编》、《诊断约编》、《妇科约编》、《儿科约编》、《瘟疫约编》、《医賸约编》共10种,书中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主,吸取西医的有关知识,作较系统、通俗的叙述,内容简要而切于实用,类似教学讲义;而《删补清太医院治瘟速效瘟疫辨论》为现存初刻本。索书号:14.12.-16./7728005任应秋(1914-1984)字鸿宾,四川江津人,著名中医学家,名教授。师从经方家刘有余学中医。上海中国医学院肄业。后回原籍行医。建国后,历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北京中医学院文献编研组主任、教授、中医系主任兼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农工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以精深研究《内经》、医学史、医古文著称,有独到见解。2、1960年首先开设了中医各家学说课程。3、曾提出中医学发展的七大医学流派,引起全国中医的重视,并主编了统编教材。论著:《病机临证分析》《内经》研究论丛、《内经析疑》、《任应秋论医集》;《运气学说》;《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病理学概论》、《内经十讲》、《仲景脉学法案》、《任氏传染病学》等30多部,是我国现代中医学家中的一位巨匠。索书号:14.12.(3)/2202;14.12.12(06)/2202;14.12.1213437;14.12.-116.3/2202;14.12.1451/2202;14.12-1466/1057C;14.12.21/2202006王伯岳(1912-1987)原名王志崇,四川成都人,中医儿科专家。出生中医世家。其父王朴诚,为成都四大名医之一。早年从师廖蓂阶学中医。1932年起在成都开业行医。建国后,历任成都市卫生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临床:善治儿科疾病,对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合并肺炎、肝炎、痢疾、哮喘、腹泻、癫痫等独特之处,疗效显著,有“小儿王”之称。论著:《中国儿科学》、《中医防治麻疹的方法》、《幼科条辨》、《中医儿科临床浅解》,其中《中国儿科学》是一部反映中医儿科学水平的代表作,该书的出版是中医儿科发展史上的大事。索书号:14.12.7/1027A;14.12.7(016)/1140;14.12.7/1027007王文鼎(1894-1979)四川省江津县人,师从颜闻修。解放以前在成都行医,利用其声望和地位,为党了许多工作。解放后,曾在四川省委工作,历任川西行署及四川省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成都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四川省人民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全国五届常委等。1956年调至中医研究院,任学术秘书处副处长、西苑医院副院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高级干部保健医生等。他对中医药的认识:1、中医的发展和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前提是首先搞好继承,不但要继承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更要系统学习理论,这样才能谈得上整理提高。2、进行中医研究,必须在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成果,按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反对废除理论、研究经验或废除中医、研究中医的倾向和做法。他认为如果抛弃中医的病理、病因、诊断、症状等,完全用西医的一套来代替,不但达不到发扬祖国医学的目的,反而会对祖国医学遗产造成莫大的损害。3、中医的基础理论,包含着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必须将中医和中药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才能在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上有所贡献。他的这些见解,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在四诊方面,他尤重脉诊,指出诊脉必须“静以观其象,动以察其体”;选方用药注意法度,加减化裁活泼圆通。善于辨证,精于选方,巧于化裁,常可于平淡中而获奇效;对一些验方、秘方也很重视,认为只要辨证得法,确有疗效。论著:《对于开展中医研究工作的商讨》、《对研究整理祖国医学的一点意见》索书号:008黄济川(1861-1960)原名黄锡正,四川省内江县人,痔瘘专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常务理事。17岁拜富顺县民间游医钟心裕为师,得其钟氏祖传痔瘘方药及外科秘方。为解除病人疾苦,立志济世救人,更名“济川”。光绪三十三年在东华正街17号何家祠公馆挂牌开办“黄济川痔瘘诊所”。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党的号召,公布了自己的枯痔散、药物挂线疗法等治痔方药和治疗经验;主动将私人诊所改建为集体所有制的成都痔瘘专科医院。先后被选为省人民代表,省、市卫生先进工作者,被省政府授予“痔瘘专家”称号,并以95岁高龄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华医学会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他题写的《勉后学者八大警语》:“诊断确实,医治彻底。胆大心细,体人如己。戒骄戒躁,勤钻互学。全心全意,尊党为民。”充分体现了其本人的医德医风及思想境界。临床:采取外治为主,内服药为辅相结合的疗法。并对钟氏挂线治疗肛瘘法进行大胆改进,用收线的方法代替吊小钱或锡坠的办法,既缩短了疗程,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至今仍被普遍采用。论著:《痔瘘治疗法》索书号:14.12.54(5)/4432009蒲辅周(1888—1975)原名启宇,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长溪乡一个世医之家。祖父蒲国桢,父亲蒲仲思,都是精通医道、名闻乡里的医生。11岁时,由其祖父讲授医书。15岁起,白天随祖父临床侍诊,入晚苦读到深夜。他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基本研读之书,以《外台秘要》、《千金方》及历代诸家之书为参考之学。经3年的苦读与侍诊,蒲辅周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18岁便悬壶于乡里。他牢记前人“医乃仁术”之教诲,将名字改为辅周,取辅助贫弱、周济病人之意。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蒲辅周奉命调京工作,他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工作。1956年参加农工民主党,1960年任中医研究院内科研究所内科主任,196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65年任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并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常委,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科委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等职务。1975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临床: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论著:《流行性乙型脑炎》索书号:14.12.347/4457010方药中(1921-1995)原名方衡,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祖父是位中医,父亲曾随之学医并深知医理,谋生之余,就教授方药中诵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以及《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书。19岁从师于具有精湛的学理和高超的医术,被誉为“京都四大名医”之一的陈逊斋。从医50余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方面,成就突出:1、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对中医气化学说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同时,对辨证论治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提出新设计。2、吸取了西医的一些归类、论述方法,来收集、整理、阐释中医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3、主张中医学的发展,必须遵循中医固有理论体系,以中医为主体,同时吸收和运用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科学的多种知识和手段,来为发掘、整理、研究和发展中医学术服务。4、在研究方法上,他主张现代研究方法和传统研究方法并存并重。5、在运用中医指标(包括形、神、色、脉、舌、症)的同时,注意选取西医若干理化指标,作为判断中医疗效的指标之一。临床:擅长肝病、肾病、重症肌无力、恶性肿瘤等多种疑难病症的治疗。主张要根据中医辨证,采用中医疗法,不主张中西药盲目同用。论著:《医学三字经浅说》、《辨证论治研究七讲》、《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实用中医内科学》、《温病汇讲》索书号:14.12-113.22/0045(2);14.12.《3》5/0045;14.12.12191/0045;14.12.3/0045;14.12.32/0045; 14.12.32/0045011胡光慈(1910~1975)又名胡永恭,著名中医儿科专家,中医教育家。1933年拜湖北中医冷再兴为师。1936年,到南京中医特别研究班学习,学成返武汉,悬壶应诊。1938年举家迁川,居重庆中营街开业行医。1938年任中国医学教育社理事、教育部中医专门委员会委员。1943年,受聘为陪都中医院小儿科主任医师。1945年,以汇通中医为宗旨,创办《新中华医药月刊》,任主编。同年4月,被聘为陪都中医院副院长。1950年,被推选为重庆市医协会学术部中医药研究组组长。1951年3月,参加筹建西南卫生部重庆中医进修学校,9月受聘为该校副校长。1956年任校长。历任重庆市中医学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委常委、四川省政协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中医专门委员会委员。1960年,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他对中医理论有精深的研究,主张务实求用,持论平正,中西医汇通;主张中医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他通晓中医经典理论,研究现代医学,临床经验丰富。临床:专长于中医内、儿科疾病治疗。既精于运用“经方”,又善于化裁运用时方。提出中医诊治有三大特点:1、整体疗法;2、辩证治疗;3、原因疗法与机能疗法相结合的综合疗法。论著:《实用中国小儿科学》《中国医学精华》、《实用中医药理学》、《杂病证治新义》。索书号:14.12.7/4798;14.12.《3》05/4798;14.12.9/4798;14.12.33/4294012郑怀贤(1897-1981)河北省安新县人,师从魏昌义、魏金山、孙禄堂习艺,尤得其接骨之能。1936年,郑被选拔进近代首届国家武术队,作为表演项目参加柏林奥运会,其所表演的飞叉是当时最为轰动的节目之一。回国后,他被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师,1938年随国术馆内迁成都,并兼任华西坝燕京大学武术教师。1946年,郑担任成都体育专科学校教师,以孙氏八卦拳的技击功夫享誉西南。被同道称赞为西南五省八卦拳之第一人。他的八卦拳活步推手、快摔、擒拿为西南武林中的三样技击绝技。而他一生最珍爱的三大绝艺则是孙氏八卦拳、飞叉、正骨。1956年,他把研究的重点转到体育医疗保健方面,1958年,创建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亲自担任院长,先后达23年之久,为第三届全国武协主席。临床:他对中医骨伤科造诣很深,人称“骨伤圣手”,疗效如神。对治疗急性腰损伤患者,片刻功夫,就可立杆见影。对难治之症痛风,经其辩证施治,运用加味舒活酒,外敷二妙散,内服三妙丸,患者恢复很快。他还创制了“指针经穴按摩”,并摸索出55个新穴位。论著:《伤科按摩术》、《伤科治疗》、《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运动创伤学》索书号:14.12.5249/8797B;14.12.5249/8797B(1);14.12.58/8792;14.12.58/8792;14(10)688/8797013冉雪峰(1879-1962年)原名敬典,安剑虹,别号恨生,著名中医医学家,有“南冉北张(张锡纯)”之誉。四川奉节县人。早年攻读文史诗词,因受家庭影响而习医,弱冠之年即开始行医。后移居武汉,任武昌医馆馆长之职。适值武昌起义,冉氏亦参与其事,并任湖北省新闻社社长。1949年以后,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于1955年应聘参加中医研究院工作,为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总会常务理事、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临床:擅长治疗流行病、糖尿病、妇女不孕症等。结合中医理论较深入地分析病情,并能继承发扬传统治法,于临床辨证较有识见。善用经方,认为经方为群方之祖。论著:《八法效方举隅》、《冉雪峰医著全集》、《中风临证效方选注》、《冉注伤寒论》。索书号:14.12.8/5012;R2-53/5012;14.12.33346/5012;14.12.3126/5012014杜自明(1878—1961)满族,中医正骨专家。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个正骨世家,随父临症,学习骨伤病的诊疗技术。曾多次外出寻师访友,在一些有一技之长的拳师或民间正骨医生的门下虚心求教,对不同流派的正骨技法,做到兼收并蓄,丰富和提高了自身医学理论和理伤正骨技术。1955年,卫生部组建中医研究院时,曾广泛邀聘全国各地知名中医专家参加中医的整理研究工作。杜自明作为四川著名正骨专家被正式聘请到京,出任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科主任。在北京工作期间,他虽然年迈八旬,依然壮心不已,对中医事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正骨临床工作,连续数年总结出不少好的经验,并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正骨经验传给下一代,培养多名正骨人才。先后被选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市人民代表。并担任第三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临床:近60年的医疗实践,强调手法治疗与自我锻炼相结合;理伤手法与按摩相结合;用辨证思想指导临床。把数十年中医正骨方面所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为十个方面,称之为“十要”,即:认识结合思想为要,大胆结合细心为要,诊察结合按摩为要,治疗以辨证为要,脱臼以合榫为要,骨折以对合为要,敷药以对症为要,包扎以有效为要,固定以多考虑为要,服药以配合为要。这些观点是杜自明理伤正骨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为众多患者解除伤痛。他的理伤正骨技术也逐渐为医林所推崇,并誉满祖国的大西南地区。因其理伤正骨技术高明,不论对骨伤常见病还是疑难病的诊治,多能获得良好的疗效。论著:《中医正骨经验概述》索书号:14.12.529/4426015张君斗(1903-1970)四川泸州市人,伤寒名医。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张善之,川南名医,医术精良,有“药王”之称。张君斗10余岁,即随父学习岐黄之术,得其真传。博采众家之长,而以仲景的经方为核心,善用伤寒中六经主方,尤擅伤寒三阴经主治之“经方”及与金匮相应病症或相应病机的"经方"以加减,于经方中加以僻药,重用“经方”君臣之药,超古方剂量的数倍,平中出奇,临床疗效之佳,令人惊叹,为人称奇,名以“怪医”。临床:1、用“经方”加减治疗白喉、乙脑炎、浸润性肺结核、大叶性肺炎、慢性肾炎、高血压、脑溢血、消化性溃疡及伴出血等疑难症,多能出人意料,得好效。此法曾获得四川中药成果奖。2、创见性的经方运用:他从治肝病中,发现了肝气与许多病的关系,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急慢性阑尾炎、胆囊炎、蛔虫病及伴感染、急性胰腺炎。病毒性肝炎、溃疡病及伴出血,坏死性肠炎、睾丸炎、急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神经性疼痛等25种疾病,曾得四川中药银奖。论著:《百病百方》索书号:016郑钦安(1824-1906)名寿全,以字行,出生于蜀南邛州东路白马庙(今四川省邛崃县前进乡虎墩村白马庙),近代著名中医学家。5岁即从父读,稍长则博览群书,穷读四书五经。他16岁时,随父由邛崃迁居成都,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芷唐(四川省双流县人)。遵其教导,熟读深思《内经》、《周易》、《伤寒》诸书。尤其对《伤寒论》有独到见解。郑氏的学术思想甚为独特:1、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故在论治时即强调“治之但扶真阳。”学术思想的核心即是对中医扶正治疗方法的提倡和发扬。更是对仲景六经学说中三阴病理法方药发挥得登峰造极、淋漓尽致。2、他以善用姜、桂、附等温热药著称于世,后来被四川医界咸尊为“火神派”之鼻祖,尊称为“郑火神”,誉及云、贵、川数省。3、重视于治病先分辨阴阳;其中心论点以谓人身以元阴、元阳为立命之本,而以阳为主导;同时阳虚、阴虚各列专卷,病况不同,方药亦异,而各尽其圆通之妙;故重于阳虚症治,亦不能以偏概全;不泥于前人陈说,而是结合临床实际,发明仲景原文,详释方义,析微阐奥,质疑辨误,以独特见解立于医林,诚为可贵;处方用药不偏执,是一位善于辩证论治的中医大师。5、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以理论指导临床,从临床来验证理论;治学严谨,又在历代中医名著中下过不少由博反约的功夫,所以医技精湛,踵门求治者应接不暇,屡起沉疴,活人无数,医誉冠于一时。临床:1、善用四逆汤辈补命门衰火,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药味逐阴翳浊寒,用量大而准,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大症、急症。2、善用热药著称,同时也善于补阴。4、善于圆通运用成方,一方即可多用,如四逆汤一方善用之,即可治愈20多种疾病。论著:《医法圆通》、《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伤寒恒论》。他的医著问世百余年,为医家视为活人鸿宝。6gWMF索书号:R24/8783 、R2/8783=2017卢铸之(1876--1963)名禹臣,晚号金寿老人,生于四川德阳一中医世家。卢铸之少年时随其姑父颜龙臣学文、学医,后拜颜龙臣故交名医郑钦安为师。他遵师训,潜心研习,内、难、金、伤等医书无不精熟,凡十一年,学有所成,复从师命游历四方,足迹遍及二十余省区。此间,他一面为人治病,一面进行详细的考察,诸如各地人民之体质状况、生活习惯、水土气候、多发疾病等,他都作深入的了解,比较研究。还对各种药物的栽培,以及炮炙、性味、功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历三年乃返成都,于光绪末年开设“养正医馆”,正式悬壶于成都。50年代,党和政府曾推荐他到北京中医研究院任职,他以年老力衰恳辞。1958年,他受聘于四川省委党校医院,任一级主任医师。u61F07卢铸之继承郑钦安的医道,并在学术思想上加以阐杨:1、他强调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2、指出“医之阴阳至理,本于易。”他通过对《周易》的精深研究,认为阴阳在相互为用的关系中,从表面看,二者处于等同地位,虽互为消长,缺一不可,但在相互消长的同时,表现出的却是“阳为主导,阴为基础”的现象。因此,他认为阴阳二者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阳,阳为主,阴为从,只有阳气致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二互根,又有主有次。2、他将易理运用于医学理论,以之解释人体生理机制和病理本源。他强调坎、离二卦在人体的重要性,说:“坎中之阳,火也,离中之阴,水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中一阳也,为人生立命之根。”他的这种人身脏腑以“坎、卦立论”的学术理论,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之中,并以指导自己的临证施治,用大剂姜、桂、附等辛温药以扶阳。临床:继承发扬郑钦安的医理医术,临证经验丰富,内、妇、儿、针、疗效卓著,屡起沉疴,且医德高尚,因此钦誉巴蜀,时人尊呼为“卢火神”。DZ论著:《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金匮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本草药性配合阐述》等问世。又撰有“卢氏治疗肺痨的理论方法”、“心脏病论治”、“附片之用法”等论文,把自己一生的宝贵经验遗留给后人,其医德医术为四川人民所称誉,国画大师齐白石曾镌刻“金铸老人”名章馈赠。索书号:018彭履样(1909~1982)名年庆,四川省遂宁市人,知名中医内科学家。少年时随父攻读儒籍,后因时疫流行,家亲连丧,遂立志习医。1933年,从师于川北名医徐立三先生。1956年调成都中医学院任教。历任内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基础教研组主任、医学系副主任,中共成都中医学院党委委员。并任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成都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1978年晋升中医内科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学工作:先后主讲《内经》、《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参加了第一、二版全国中医院校教材的编审工作。临床:重视百合病、奔豚气、狐蜮、胞痹等疾病,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郁证学说。总结了一整套系统的开郁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认为中医的长处在于重视人体各部的整体性,因此,从不主张分科过细过严。论著:《痰饮学说及其临床应用》;在《成都中医学院学报》发表“小半夏汤的研究”、“从对一些疑难证的治疗看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彭履祥验案解惑记要”等学术论文、医案、医话若干篇。索书号:019补晓岚(1856--1950)名一,别号老农。生于四川遂宁县,伤寒温补名医。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得高僧指点,长武术、内功、四季恒穿短袄,夏不出汗,冬不畏寒.晚年耳聪目明,日诊百人无倦。他将吐纳、引导、服食、熔医道于一炉,其医术令许多博学者顷倒。早年得治目疾秘方与针灸术,试之,屡有奇效,于是立志学医。曾广游全国各地,入山采药到过巴塘、云南、香港、广州、天津、哈尔滨、北京、俄国等地。每到一处,虚心访友,不耻下问,终成渝都家喻户晓的名医,后与美国人医学博士学西医。30年代南京邹云翔老到重庆行医时也向其讨教一二,刘济苍先生在吴倬仙、陈逊斋门下学医时也曾观摩过补氏临床,师盛赞补一擅用附子累挽重症,医名卓著。他密切注视人体藏象的内在联系,认清症结所在,紧守病机所在。常云:“培树先培根,救人先救命,人之生命活动全赖肾中阳气,气为阳,主动主力是生命之机,不动则神机化灭。”临床:擅长攻邪去瘀,去陈痤,洁净腑,打通气路,通畅气机以温补肾阳,增强生命活力与抗病能力.治病强调辨证施治;主张抓脾肾为根本,重在扶阳。又以导引,吐纳并施,汗吐下和并用,并行不悖,以侯全效.他用药奇特。善用毒品起沉寒痼疾,屡见奇效。他常用补一大药方,他认为:大药方是通八脉,利二便,补脾肾,调气血之良方;常用前人的眼科秘方:"八味大发散",此秘方是:麻黄北细辛蔓荆子,藁本独活,白芷,川穹防风。此方随患者病情阴阳症状,配伍相应药物,可以治很多眼病。他强调治病四要:(一)“由博返约,执简驭繁。”即在师法前人,研究古训,和博采百家众论的基础上,去其繁冗,集其精华,求得一个较为完整、灵活、全面、有实效的理论依据。(二) “抓根木。”根据《内经》所指“治病必求其木”之旨,先生治病主张重在“抓根本”。(三)“因人而异,辨症论治”。根据前人指出的“轻病治标,重病(包括慢性病)治本”的法则。先生治病,主张“因人而异,辨症论治”。(四)“百家并用,择善而从”。根据博采众论,医无常师的精神,先生治病,提出了这种主张。他认为;我国前代丹道家倡导的所谓“导引吐纳服食摄身之法”,结合用于人体治疗是有益的。论著:索书号:020吴棹仙(1892~1976年)名浦,讳显宗。著名中医经方和针灸学家。四川巴县人,家为世医,幼随父学,先后就读于巴县医学堂、重庆官立医学校、重庆医学研究会公立医校、重庆存仁医学校等,并从内江王恭甫游。重医德,济贫病,治学严谨,疗疾多奇中。曾在重庆创办国医药馆、国医传习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针灸教研组主任,为省第一届政协委员、省第二、三届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委员。研究《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颇有心得。1955年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向毛泽东主席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并留影记录下当时的情景,各报均刊载报道。临床:精于内科、针灸,擅长经方,临床处方用药,多宗仲景。善用子午针法,能解《灵枢》补泻迎随之妙。论著:《灵枢语释》、《子午流注说难》、《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等书。索书号:14.12.11./2642(1) 021王文选(1808—1889)字锡鑫,号亚拙,又号席珍子、同仁,四川万县人。自幼善学,尤好医学,归从父训,弃儒习医,潜心岐黄之术,学习幼科、痘科、兼匀各科。遍读内、难、本草及历代医书,壮年即盛享医名,且崇尚医德,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其名载入《中国医学大辞典》等书。临床:擅长鉴面鉴舌辨证,医术全面,经验丰富。论著:《医学切要全集》、《活人心法》、《存存汇集医学易读》、《药性炮制歌》、《寿世医鉴》索书号:022李斯炽(1892~1979)名煐,四川省成都市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1915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现四川大学)理化系,留校任理化助理。早年师从成都名医董稚庵,尽得其传。30年代初,有感于医道衰微,且慨于国民党政府扼杀中医,遂立志以振兴祖国医学为己任,乃辞去所有教职,一心以医为业。积极参加反对“废止中医提案”的斗争,倡导并组建医药学术团体,创办中医刊物,举办国医学院。曾担任四川医学会主席、四川国医学院教务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建国后,历任成都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宣教部长、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一、二,三、四班班主任,四川医学院(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中医教研组主任、农工民主党成都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58年,国务院任命为成都中医学院首任院长。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医杂志》编委、农工民主党成都市代主任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入选大会主席团。1959年,“因对发扬祖国医学工作积极,成绩卓著”,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1978年,被授予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职称。教学工作:1、致力于中医人才培养,亲自编写《金匮要略新诠》《内经类要》《中医内科杂病》等教材,讲授《内经》《金匮》《中医内科》等课程。善于用现代科学知识诠释
本文档为【巴蜀中医药名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8-23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