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的建筑型制

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的建筑型制

举报
开通vip

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的建筑型制南昌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的建筑型制及其室内研究 姓名:汤翔燕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王向阳 20071201 摘要 摘要 中国广袤土地上的乡土建筑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遗产。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乡土建筑正在消失。乡土建筑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乡土文化重要的载体。研究乡土建筑对研究乡土文化,完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研究赣南客家民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客家民系的聚居建筑型制和室内装饰风格。 赣南客家...

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的建筑型制
南昌大学 硕士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的建筑型制及其室内研究 姓名:汤翔燕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王向阳 20071201 摘要 摘要 中国广袤土地上的乡土建筑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遗产。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乡土建筑正在消失。乡土建筑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乡土文化重要的载体。研究乡土建筑对研究乡土文化,完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研究赣南客家民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客家民系的聚居建筑型制和室内装饰风格。 赣南客家围屋是我国著名的民居形式之一,特点突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剖析客家围屋的空间构成,我们可以发现其有序的节奏感、韵律感;它的完整性和主次关系,表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其严格的对称关系、和谐关系,展现了建筑的序列性。它充分展示着人文情结在空间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以其独特的造型形式和空间布局作为现代住宅设计的创意源泉,既可表现江西独特的历史文脉,又能展示出我国的传统文化特性。 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客家聚居建筑及其室内装饰的基础上,探讨了赣南客家围屋建筑型制对现代建筑的意义,围屋中体现出的和谐人居文化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影响,并为赣南客家围屋的再利用和延续提供可能的建议。关键词:客家围屋;空间;室内装饰;再利用 ABSTRACT ABSTRACT 111elocalbuildingswhicharedispersedindi虢remremotcareasofChinaisollrmostpreciousheritage,butinmeprocessofmodemizafion,itissopitythatmostoftlleselocalbuildillgshaddisappeared.Localbuildingisthemostpopularandthemostimportalltsectionoflocalliterature,even ThesnJdyofHakkasbuildingplays literatureandChineseaanimportaIltcarrieroflocalliterature.inimpmvingmcstIldyoflocalsi卿ficantroletraditiomlbuildingsystem.nlisaniclethatdeals、vithmestudya11danalysisofHakkas designstyle.buildingaIldit’scompactcommunityandinterior TheHakkasbuildinginthesouthofJiangxiis China,itstraitisobViousaIldHakaasbuildingis architecture.ByaIlaIyzingthefbrnlofHakkasoneofmeBllllousarchitectureintypicalexampleofChineseorderIyonewdwu,therh—hmcanbeeasilyfound;itscompletenessandtheprimarya11dsecondarycorulectionexpress如11ykeenhumanity;“ssmctsynunetryandhannoniousexpressthealignmentofthebuilding.nis血llyexpresstheimportaIltrole makinguseofh啪a11时inspaceanangement.IfofthedistinctiVefonnofHakk邪buildingfortheinteriordesign,thedesigIlwillnotonlyexpresstheulliqueliteratureofJiangXi,butalsoexprcssCmnese枷itionallite“lturc. ThisstudyisbasedonsysteInicanalyzingHaI(kascommunityand“sinterior re—usedesigntodiscllsshowtoprotectand theoryHakkascommunitytbentosupportsomefollIl踟ionsforprote幽gloca王buildingaIldlaunchingthelocalbuildingdesj舻, KeyWords:Hal(k勰WeiWu;Space;Int嘶ordesigIl;re删ing.I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直昌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粥签字日期:玩7年Jz,月/j,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的说明并表示谢意。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妊塌耖导师签名:蔓问f眵(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签字日期:调年’瑚步日签字日期:弘刀年fz,月/j7日,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 1.1课题的来源引言 中国广袤土地上的乡土建筑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遗产。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乡土建筑J下在消失。乡土建筑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乡土文化重要的载体。研究乡土建筑对研究乡土文化,完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赣南客家围屋是我国著名的民居形式之一,特点突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剖析客家围屋的空间构成,我们可以发现其有序的节奏感、韵律感;它的完整性和主次关系,表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其严格的对称关系、和谐关系,展现了建筑的序列性。它充分展示着人文情结在空间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以其独特的造型形式和空间布局作为现代住宅设计的创意源泉,既可表现江西独特的历史文脉,又能展示出我国的传统文化特性。 1.2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和感召下,客家民系与其他民系一样,共同面临着继续发扬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中局限性进行改革的任务。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对传统的围屋建筑型制进行理性审视和客观的分析,发展客家新的居住文化。 通过多方查找资料和大量的文献阅读,发现目前国内对本课题及有关的领域做深入系统研究的很少,即使是有针对其中某个侧面的论述,也不是十分完善。在国家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倡导保护和利用传统民居建筑的方针下,对赣南围屋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经过对赣南客家民居建筑型制与室内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发掘它们存在的意义和对当代建筑和住宅设计可供参考的现实价值。 1.3课题的研究方法1、整理分析。在总结分析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加以整理 第一章引言 使其有序化。在研究各种客家聚居建筑和室内的基础上,把握它们共同的本质。. 2、实地考察。要考察传统民居建筑,必须深入实地调查,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加深认识。 3、对比。在各种客家聚居建筑之间进行比较,将赣南不同客家建筑进行比较,揭示它们的异同点。 4、实例分析,探讨如何利用客家聚居建筑的特点,进行现代建筑的住宅的乡土性设计。2 第一二章赣南客家民系与客家建筑 第二章赣南客家民系与客家建筑 2.1赣南客家民系的源流及其文化特点 2.1.1客家民系的概念 客家,是南宋来年至明朝中叶在我国南方山区出现的新兴民系,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而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即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自东晋起由于战乱南迁至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台湾以及海外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客家人的聚集地为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区。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客家人具有独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说,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精神。“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先期在当地居住的人,便称这群后来的人为客人,当地官府注籍中亦称为客户,以后通称为客家、客家人。 2.1.2赣南客家民系的源流 赣南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它“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粤闽湘之要冲,是古中原联结闽粤边境的枢纽。历史上,在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赣南较早接纳了中原汉族移民,是接受北民南迁最早最多的地区,成为客家人最早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学术界称作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 赣南客家人主要来源于人口迁徙七大潮流,即七个时期的南迁汉人和回迁客家人:第一大潮流是在秦汉时期。早在公元前223年,秦国南攻楚,曾驻军湘桂赣粤边界;秦灭六国,至少有3次大量派遣“谪徒”、“遣民”南下;汉朝又曾两次派军驻守;这些秦汉时期带着中原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南下并定居在赣南、粤北和粤东的汉人军民,应属客家的开基者,即客家先民。第二大潮流是在魏晋即“五胡十六国”动乱时期;第三大潮流是在唐中叶及五代十国动荡时期;第四大潮流在宋术,现赣南北的宁都、石城、兴国及于都、瑞会诸县北部之居民大都源于这四次南迁或闽西的回迁;第五大潮流是在元明时期,南康、3 第二章赣南客家民系与客家建筑 赣县、于都北部、上犹东部、信丰、安远北部之居民,属这时期从赣中客家先民的迁徙:第六次,是清代江、浙、闽、粤居民的内迁,赣南南部和“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寻乌诸县属此时期从闽粤回迁的。最近一次,是在民国至抗同战争时期粤东、北的难民涌向赣南谋生,也属“回迁”性质,这多次的迁徙,大多是迁出地发生战乱、灾难,“人满为患”,而赣南凭它的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条件,恰好为熙熙攘攘寻家觅舍的“徙人”提供了一个去处,一块生活的土壤,一个可以繁衍生息的空间。 赣南客家民系源流的特点是:定居早,早期聚居多,中期回转多,后期回迁多;乱世迁进,安定迁出。所以说赣南是客家先民迈进第一步的地方,是客家的摇篮,是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南现辖2市16县,总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0多万,而客家人就有68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 2.1.3赣南客家民系的文化特点 通常所指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具有三个意义的内涵:1、表层的物质文化,即人的行为成果,指的是人类的劳动产品;2、中层的制度文化,指人类群体所依循的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礼节等的理性的抽象概括;3、深层的精神文化,指人类群体的“生存样式”及心理结构等的行为模式。客家文化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同样具有其他民系文化的三大要素:首先是民族性要素,即生活模式和文化模式;其次是地域性要素,即自然地理条件和物质因素;最后是历史性要素,即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只有将这几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客家文化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客家文化还具有血缘、风俗、客家方言、生活方式等特征。 由于赣南在客家民系发生、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其族群中既有先客,又有后客,既有向外播迁者,又有自外回迁者,故其语言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特征分外多姿多彩。 赣南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在与赣南当地的土著文化的排斥和融合中形成的。中原汉文化的核心是“礼”,它要求建立一个严格的社会秩序和家族秩序。客家社会承接并加强了“礼制”文化,突出强调了尊祖敬宗,重视家族伦理道德的精神,从而形成了客家文化“慎宗追远”的深层精神文化内核。由于赣南客家民系具有乱世迁进,安定迁出的特点,赣南客家先民在乱世迁进的过程中,由外界敌4 第二章赣南客家民系与客家建筑 视与对抗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内聚力,由条件艰难使他们产生浓烈的怀旧情结,内聚性和怀旧性导致了赣南客家民系内部完整而强有力的家庭宗族制度。赣南客家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群体”文化,在客家人的观念中,群体永远是超越个人,人的生存保证来自于崇祖信仰的支持,对其成员来说,“生活不是单个人的行为,也不是哪一种不同的行为,生活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行为。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无法和这个整体分离,尽管它不影响其它部分”。 2.2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综述 赣南客家民居建筑是赣南客家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最全面深刻反映其创造者自身文化的实体。赣南客家民居是赣南客家民系的鲜明标志,是其特定历史、文化、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赣南客家文化高度浓缩、抽象的符号。 赣南客家民居存在着多种类型,由于现今没有严格的分类标准,很难给它们进行具体的分类。总的来说,既有江西天井式民居,也有江浙徽州民居的遗风,还有“厅堂组合式”民居。当然最为典型且具有地域色彩的要数“围屋”。 学术界普遍认为,只有具备以15下这些特点的建筑,爿。是真正的围屋:(1)占地面积大,一般不少于500平方米,大者可达l0000平方米左右。平面布局以方形或矩形为主,仅有少部分平面为半圆形或多边形,还有极个别为圆形,在围屋的转角处,建有向外突出的角楼。(2)外立面是高大厚实的墙,厚度一般在0.5米以上,最厚可达1.5米。立面不少于两层,高度在5米以上,最高者可多达6层,高17米以上。绝大多数的角楼较外墙高出一层,外墙通常不开窗户,只留下对外晾望和进行射击的孑L眼。围屋对外仅有一至两道门(各围屋外墙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尽相同,有的是三合土,有的是夯土还有的是青砖、土砖、条石、石块等)。(3)整座建筑物利用外墙进行封闭,外立面墙除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外,同时还是内部住房的隔墙,上部覆盖有瓦,从而形成一座空I’日J体量硕大的天井式民居。(4)在建筑的中轴线上,必定建有一栋(或一间)祠章,一般情况下,祠堂位于建筑物正中,作为祭把祖先或进行公共聚会的场所。(5)一座围屋内部的居民,必定是一个父系大家庭的直系血缘后代,换而言之,同围屋内的居民,必然是同姓、同宗,甚至同一开基祖的直系Jf『L缘后代,他们之问有着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6)每座围屋都有名称,如东升围、振兴围、燕5 第一二章赣南客家民系与客家建筑 翼围等。(7)围屋具有极强的防御性,具备祭祖场所,并能容纳大量人生活起居这三大功能。 综上所述,赣南客家围屋的特点是其建筑规模大,同宗聚族而居,数代同堂,有序地综合容纳祠堂、住宅、库房、畜圈等多种功能空间;坚固经久,对外封闭,防御性极强;建筑结构对称整齐、构造科学、气势宏伟;建筑用料简单,可就地取材,一般用砖、石、夯土、黄泥、石灰、沙和木板等筑成,有的围屋建筑在三合土中掺加桐油、糯米、红糖、鸡蛋清等黏性物质以增加强度。 赣南客家围屋是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民居以及云南‘‘一颗印”,合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五大建筑。尤其是龙南的客家围屋建筑群,以其数量多、规模大、风格全、保存好,堪称为全国之最。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现有围屋200座以上,有些山谷,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屋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赣南围屋中,著名的有杨村燕翼围、关西新围、桃江龙江围等。大多占地十余亩,四角耸立坚固的碉堡,墙体由青砖或花岗石砌成,分布着一排排枪孔炮洞。大的围屋有九栋十八厅,内有粮仓、水井、排污道、戏台等,生活功能齐全,具有防匪、防盗、防灾等功能,体现了客家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2.3赣南客家围屋的形成与发展 2.3.1赣南客家围屋形成的历史背景 赣南围屋中现存最早的且具有较可靠年考的围屋,均出现在明末清初。据文献记载,“围”最早见于明末,如《安远县志・武事》载:“(崇祯)十五年,阎王总贼起,明年入县境,攻破诸围寨,焚杀抢劫地方,搀甚。“‘(顺治)十年番天营贼万余,流劫县境,攻破各围、堡、寨。”又如《定南县志・兵寇》载:“康熙三年七月,流贼由九连山出劫,冲城不克,旋破刘畲围、杀伤甚众。”康熙年以后,攻围的记载渐多。进入民国以后,土匪武装和宗族势力大大受到制约,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围屋的兴建便逐渐稀少了。因此,围屋的出现,可能是始于明晚期。围屋在赣南大量出现,并形成规模和特色大约是在清代中晚期。现存围屋约70%都是道光以后的。进入民国后,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传统围屋的建造便较少出现。6 第二章赣南客家民系与客家建筑 赣南地区客家围屋得出现主要是由当地的社会和自然条件及背景决定的,主要分析如下: (1)险恶的自然环境。如“三南”安远这些盛行围屋的县,县志上均有“地处万山之中”之语或类似意义的概述。因此,成为盗贼、暴民滋生的温床。 (2)兵火连年不断。围屋是以强调防御功能为特点的民居,其发生发展显然与强敌和战火有密切关系。这些盛行围屋的边缘县,社会矛盾十分激烈和复杂。据方志统计,自明中期以来,平均每四年中便有一起农民起义,而道光至同治年问则几乎每年有1.5起战火。具体说来,明末清初,闽粤大量移民赣南,造成赣南生态失衡,人日激增,鱼龙混杂。加上地处4省之交,山深林蓄,易于藏奸纳匪。根据清同治十三年版《赣州府志・经政志・武事》统计:自明正德(1506年)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368年翠,见于记载的兵火战事有148起。在这148起中,兵火起源或波及“三南”、安远、寻乌一带较多围屋的地方就有92起。更不用提及在这一带边界山区盘踞出没的小股土匪。加之明后期,赣闽粤湘边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龙南县志》载:“有明之季,奸究不靖,几无宁岁。”为了加强对这地区的军事镇压,明弘治八年(1495年)始,在赣州设都御使,前后派出了王阳明、谭纶等这样的能臣名将任职、从事镇压。到了清初,因客家人强烈的民族意识,遂使阶级矛盾转化为激烈的民族矛盾,赣南发生了顽强的抗清战争。现存的赣南围屋楼,约70%以上都是这一历史时期所建。如,安远镇岗乡的东生围,是赣南重要围屋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据现重修的《颖川堂陈氏族谱・总谱》中的《建造东生围详记》载:“……至咸丰二年(1852年)、肆布谣言,时势大乱,父子重议,要有坚实墙体,方可保护人口财产,旋请工师再议重围外围如城,墙厚需四尺五寸,对外门窗,均用条石段嵌…….竣工后同年五月,李元古造反,乡邻皆躲入我围。又两年,长毛贼来乱,再两年庚申八月,花旗贼来犯。前后三次之乱,皆由我围躲难,计三千余人得保平安,众乡亲皆谓我有先见之明,加紧造好围屋防贼。” (3)无法约束的大量移民。明末清初,赣南由于火灾人祸等原因,人口相对减少,而自明中期以来,闽粤客家则由于“朱明至清初的生息,系裔日繁,资力同充,而所占地山多罔少,耕植所获,不足供用,以是,乃思向外移动”。加上人口膨胀,楼寇侵扰、迁海困郑等原因,因此,自明后期,闽粤客家大量回迁入赣。所渭“回迁入赣”,是指当初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至赣南和闽西北,形成客家民系后,部分客家人继续南迁闽西南、粤东北。这部分客家人在那罩获7 第二章赣南客家民系与客家建筑 15得蓬勃发展壮大后,于明末清初向外迁移,其中便有一支劲旅就近迁往赣南。这些自闽粤迁来的客家,因考其族谱,其祖先绝大部分是宋元时自赣南迁出的,故客家史研究者们称之为“回迁”或“返迁”“倒迁”入赣现象。现在赣南的客家人,十有六七,都是这期间回迁入赣客家的后裔。而“三南”安远一带盛行围屋的县,回迁的客家人则达十之八九。从而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矛盾。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人们不得不去考虑寻求一种能足以使生命财产有安全保障的房子。于是,有了后来集家、祠于一体、既峰固又易守的围屋。这完全是一种求生存本能的需要,是出于无奈的情况下,并非因其舒适而延续,故一旦治安情况好转,便没有人再建围屋,如今只要有条件的,既使围屋结构还很好,也要出去住。这点不同于闽西土楼。 (4)宗族|'日J激烈的械斗。客家人受先祖士族门阀观的影响,为了本姓宗族的利益,往往不惜身家性命,为些小事而大动干戈,结下世仇,乃至数十百年不解。明代晚期以后,由于大量闽粤客家回迁赣南,于是,激起新老客家争夺生存空I'日J的矛盾。为了保家卫族,防止仇族的袭击报复,他们需要有像围屋这样有防卫功能的场所。进入民国以后,土匪武装和宗族势力大大受到制约,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因此,围屋的兴建断然少见了。 2.3.2赣南客家围屋的形成 对于赣南客家围屋独特建筑语汇的形成,主要有如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1)官方城堡的影响。明代后期,官府为了对付“三南”、安远一带屡治不平的“盗贼”,采取的措施是:在易发事端的地方增设“巡检司城”(由武将充任、隶属州县指挥、专职镇压反抗势力职能的军事机构),内驻扎士兵。所谓“变盗贼强梁之区为礼仪冠裳之地”(《王文公全书》卷十《立崇义县治疏》)和设置“巡检司城”。这种司城是一种微缩的城,其小者相当于~座较大的围屋。龙南、安远、定南、寻乌等盛行围屋的县,均有此城。自明嘉靖年间始,先后在安远、龙南、会昌县分别设置了黄乡司城、下历司城、羊角水堡司城。以后又增设了定南、长宁和全南县,后又在这些县属下设置了高沙堡土城、新坪司城、观音阁城等。这些司城以方形为主、或土筑或砖砌石垒,一般只设一或两孔城门。筑城堡有效于镇防“盗贼”,那么,官行民效,百姓造围屋,自然会联想到借鉴司城形状。这些小城堡出现于明代中晚期,在赣南又主要见于“三南”安远一带,这与围屋发生的时代背景、分布区域是相吻合的。从围屋的状貌看,大围两门、小围一门,8 第二章赣南客家民系与客家建筑 这与司城也是一致的。变城楼为围屋角堡、变城墙和雉堞为围屋房间和枪眼,这也是作为民居的围屋,考虑经济实用、便于生活的结果。 (2)民问山寨、村围的影响。赣南地属边远山区,自古以来,便有山寨、村围。先是草寇占山为王、垒寨盘守。如南宋时“赣寇陈三枪据松樟山寨”滋事。后民间为防匪盛侵扰,往往在村庄附近山头垒寨,寇至便举家避寨中,寇去则返村。至今赣南一些偏远乡村,尚能见到许多废弃的山寨。著名的如于都银坑镇的“岳飞寨”,为北宋时岳飞所垒,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稍晚宋元以后民间为省事和更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便出现了就村砌围墙的“村围”,即将整个村庄都包裹在内的围子。与围屋的区别是:围屋是由某一财主策划,统一布局设计而建,围内居民都是他的后裔。因此,构造较精工,整体性能好;村围则是先有一个同宗(也有不同宗姓的)的自然村,后因安全的需要,而聚众捐资出力做起的环村之围,因此面积较大,平面多呈不规则形,围内建筑大多杂乱无章,炮楼、门楼根据需要而定。这种村围赣南几乎各县都有,盛行围屋的地方,也盛行村围,有的围屋还在村围之内。若从安全便利来看,围屋显然优于村围、村围又优于山寨:从三者的性能和外形看,山寨和村围显然仿自城堡,而围屋则又显然脱胎于山寨、村围。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围屋的出现经历了由寨堡到村围再到围屋的演变过程,其主要原因是围屋的安全性最高。 (3)闽粤土楼和围拢屋的影响。从现有的调查资料尤其是闽粤土楼的历史看,似乎早于赣南围屋的出现,据载闽粤现仍存有绝对纪年的明中后期的土楼。明末清初,即围屋产生的年代,又有闽粤人大举移民赣南的史实,从赣南早期的围楼看,既有粤式围拢屋,也有个别闽式圆土楼。而方土楼加上角堡者,则更多见。尤其从一些细部构造看,如燕翼围的坎墙通道(闽称“隐通廊”)和防火攻的“水漏”等设置,竞与上楼的做法如出一辙。从其性质看,都是聚族而居的防卫性民居。闽西南的土楼,年代略早,嬗变关系亦清晰。据《中国文物报》第33期报道:漳浦县发现四座明代纪年土楼,两座为明嘉靖年间,另两座为隆庆和万历年间。赣闽粤边缘,地理相错,社会背景大同小异,而明末清初,即围屋产生的年代,又有闽粤人大举移民赣南的史实。因此,围屋与土楼和围拢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却又三足鼎立、分庭抗礼、各有千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赣南属长江水系,古代视为中原的边缘,故史书称:“南扰百越、北望中州”,这种地理上的原因,使赣南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9 第二章赣南客家民系与客家建筑 更习惯于来自中原的影响。而闽西、粤东地处岭外,远离中原,水系分属韩江和珠江流域,它们同样也更易受自己下游经济发达区的文化影响。因此,赣闽粤边虽均系客家人聚居地,但赣南客家文化与之尚存一定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民居上,便是趋向于赣北民居风格,围屋则就方而不就圆弧,并多用砖石材料。这显然是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结果。明末清初,闽粤人虽大量拥入赣南,但他们毕竟是丧失产业的“新客”,因此,围屋的最初创者主要是赣南的“土著”(老客家),如赣南现存最早的燕冀围,便是杨村的土著赖姓,请江西丰城县的建筑师营造的。新客虽身怀粤闽围楼的建筑技术,但因开始时,经济上的从属地位,只能局部地影响围屋,待其经济地位提高后,赣南特色的围屋又已成定势。 2.3.3赣南客家围屋的发展 赣南围屋中现存最早且具有较可靠年考的围屋,建成于明末清初。有考证的赣南围屋从其最初形式发展到现今,其所历经的变化和发展可大致分成三个时期: (1)创始期(明木至清雍正年间)。这时是围屋的自由创始阶段,形式多样,但现存数量较少,约占围屋总数的百分之十。如燕翼围,围高墙峰,至今仍是赣南最高和墙体最厚的围屋。它的炮楼不是设在角上,而是对角设在角之两侧,并且不冲出屋顶。在赣南众多的围屋中仅见此一例。龙南杨村的盘石围和武当的田心围都建于明末。此二围平面布局均为围拢屋形式,门前也有禾坪、水塘,但为两层楼房,而且设有高出一层的炮楼。全南中院围,约建于清初,定南龙塘的圆围,建于侵犯清乾隆早期,这两座围都是两重的圆土楼。但前者是土坯砖墙,后者则跟闽西土楼圆楼基本一样。龙南关西的老围(西昌围)约建于康熙年间,这是座随地形变化的不规则性围屋,三个炮楼均设在易遭攻击的西南面。可视为刚从村围脱胎出来的一种围屋,而其后裔创建的新围则成为典型围屋中的精品。 (2)形成期(乾隆至道光年间)。这时的围屋数量约占百分之三十,平面趋向方形,圆弧或多边形围逐渐看不见了(寻乌因属梅州文化圈除外),围内大多有一幢三趟式或称“府第式”的主体建筑。围屋立面多为二三层,顶层较有规律地设置枪眼炮孔,炮楼设在围角上,但尚未成定制。如安远县鹤子乡的善庆围,建于乾隆年间,是座生土夯筑围。它仅在对角上设两个朝上往外凸出的炮楼,10 第二章赣南客家民系与客家建筑 另两角不设炮楼。又如龙南桃江乡的龙光围,建于道光年间,是座用巨条石垒成的围屋。它虽然在四角设炮楼,但并非左右两面都朝外凸出,而是一只凸出一面,平面如同“璀”字。以上两围可视为由无定式平面和不定式炮楼,向定式化平面和炮楼发展变化的典型范例。而建于嘉庆末年的关西新围,则是赣南典型围屋中杰出代表,围内的府第式主体建筑,以正中的调章为中轴线.两侧还各有一条副轴线建筑组成。堂前还有禾坪,水井、照壁、马厩、花园等设施。其他典型围例尚有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全南中寨的里坊围等。 (3)极端期(咸丰年间至民国初年)。这时期由于清政权的衰弱,对外丧权辱国。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为尖锐。赣南这时期兴建的围屋约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且,其防卫构筑设施,向更加易守难攻和更加完善化发展。其外观给人以冷峻、森严的感觉,军事色彩更浓厚了,而民居气氛减少了。围区一般较小,只设一孔围门,四角都设有炮楼。有的还在两角堡之间,再设一炮楼,宛若城墙之马面。如建于民国二年的安远田华三围。炮楼也更为高耸突出,而且,为了消灭死角,很多围屋在炮楼上再抹角或悬挑出去,再设一个单体小碉堡。如建于民国三年的龙南汶龙的耀三围。这时的枪眼不仅顶层设置,而且下移至底层,密度也增大。如建于光绪年问的龙南罩仁沙坝围,它在四周各层中都有外小内大、葫芦状枪眼、且在易遭袭击的一面,还有地下室。这时围屋还出现大围套小围的多重围屋,如同宫城外再建有阜城一般。三重的有建于清晚期全南县乌桕坝的江东围,二重的有建于咸丰年间的安远镇岗磐安围。 综上所述,赣南围屋是经过了一个广泛吸取、兼容并蓄的自由创发阶段,而后逐渐转向方形、四角建炮楼这个基本平面设计上来,最后循着防卫这个重点极端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建国以后因交通、经济、政治、社会治安等条件的好转,传统围屋的建造数量骤减。1962年,安远镇岗乡花鼓轿村的生产队长想组织村民集资拟建一座老祖宗那样的围屋,可是它毕竟与时代的生活背景大相经庭,于是,围屋在还差一面没有合围的情况下而放弃。此可视为赣南的最后一座围屋。 由于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以及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己经荡然无存,赣南客家的传统围屋存在的意义也闩益削弱,其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走向没落,但在新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经济基础和设计理论的支持下,传统的客家围屋必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三章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活习俗与空间布局 第三章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活习俗与空间布局 居室是人赖以栖息和生活的人造空间实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营造技术的进步,居室结构与布局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以满足人们同益增长的居住生活的需要。因而,不同的居室结构与布局,反映了不同时代、地区或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生活习俗及其观念意识,并不断传承下来,构成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特征之一。客家围屋的结构与布局也是如此。 3.1空间布局中的性别差异 男女有别伦常关系的实施,最初主要依据居室结构布局形成的男女间的空间隔离。当这种伦常关系转化为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的 行为规范 护士的素质和行为规范导医服务行为规范护士的素质和行为规范工作态度好的表现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 时,它的实施不仅依据居室的空间隔离,更有赖于各种道德说教在居室内设置无形的樊篱。正如黎小龙先生在分析实行男女分居的社会历史原因时所言:“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外婚制是氏族的根本原则,氏族群体内部的婚姻关系完全被禁止在这种婚制下,有必要对氏族内部的男女加以空阃的隔离,以杜绝氏族内部性关系的发生。 所以,原始意义上的男女有别的实施,就是同氏族内男人与女人的起居分离.”特别在进入封建社会后,男尊女卑已上升到伦常道德规范的高度,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无奈的妇女只能恪守“妇道”,并以之作为立自处世的原则。客家民系来自于中原,受传统观念极深,使客家的社会生活及居住习俗中形成了许多清规戒律。所以,在居室空间安排上,以厅堂为中心,男居左室,女居右室,媳妇不能随便进入家公的卧室,反之,家公也不能随便进入媳妇的卧室;女人不能触摸神案和神台上的礼神之器。新宅奠基、立梁、立柱、安门及节同祭祖仪式时,孕妇要回避,以免招惹不吉之灾;家里来客由男主陪饮,媳妇不能与男主和农业生产人同桌共餐。凡此种种传统礼俗,都蕴含着深沉的“男尊女卑”的意识观念及其文化意义。在这种礼俗及意识观念的支配下,使本来是作为人们栖息的居室也被赋予了“男尊女卑”和“男女有别”的意义和作用,成为尊男卑女的一种显示物。12 第二章赣南客家同屋的生活习俗与空间布局 3.2空间布局中的生育习俗 男女婚配,生儿育女,传宗接嗣,自古至今,己成定律。从男女交媾到怀孕、分娩都是在居室这个特定空间中发生和实现的,而且有着深厚传统文化背景的生育礼俗,也主要在其居室空间中形成、传承和演变,形成了特定的生育习俗。各种观念意识乃至与之相应的生育礼俗,对人们的生育产生极大的影响,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从而构成了一种喜乐和忧愁交织汇融的特殊的文化氛围。 媳妇一旦怀孕,除在生活上关心和照顾外,还有一系列礼俗和禁忌,如在儿媳怀孕时期,不得移动其床铺或家中大件物品,不能修房,不能在墙上钉钉子,不能参加丧葬活动,否则引邪上身。产妇在产后三日内,不得走出房间,更不能进厨房,日常饮食均在居室中进行。三日之后,可出产房,但在三十天内不进别人家,以免带秽气,令主家不悦。与此同时,为了使小孩健康成长,人们在其母卧室中安立花婆神位,即用三节约12米长的青竹并列绑束,立在墙壁边,用红纸剪成花簇或到野外采集花枝,挂于竹排上端,每逢初一、十五及节日,烧香拜祈。 3.3空间布局中的丧葬习俗 居室既是一个人降生之地及其生命的起点,也是人生旅程的终点和离丌人世的地方。在居室中,围绕着为死者送终而举行葬礼,演经着一幕幕生死诀别、难舍难分、礼仪隆重繁缉、文化内涵丰富深沉的活话剧,以表达生人对死者深切悼念,也教育后代对前辈的孝敬。这些形式多样、礼仪繁褥、内涵丰富的丧葬及其文化心理构成了客家人的丧葬文化,也成为特定居室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客家习俗,老人临终前,其子女要回家,守候在老人身边。老人过世后,灵柩架置于厅堂中高凳上,死者头朝内脚朝外,以示亡灵向外走。在停枢期问,其子女日夜守候棺枢旁,不得睡觉。出殡时,由四个年轻力壮后生抬四角,而且不能从大门,只能从“鬼门”通过。在守孝期,夫妻不同房,不能参加别人婚礼和喜庆之事,不能进入别人家里,门口不贴红纸对联。凡此种种,构成了客家的丧葬礼俗及其文化大观,反映了人们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以及对亡灵加以防范的复杂心理。13 第二章赣南客家围犀的生活习俗与空间布局 3.4空间布局中的休闲娱乐 居住于围屋中的客家人较常见的休闲活动有闲暇聚合(包括赌博场聚合)以及各种节日期间的各种文艺活动。 3.4.1闲暇聚合 “打平伙”是村落闲暇聚合的一种主要形式。闲暇无事时,平素要好的朋友相遇,恰好口袋里又有点闲钱,便邀集起来打牙祭饱口福,还借此机会喝酒聊天、叙叙旧。“打平伙”的菜肴一般选择时令牲禽,如“春羊、夏狗、秋鸭、冬鸡”“打平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平均,每块肉切得十分均匀,吃的时候每人一次挟一块,绝对公平合理,决不允许多吃多占。而在酒足饭饱之后立即进行结账,凡菜肴油盐,以及柴火佐料酒等等统统计算在内,最后平均分摊付款。“打平伙”的另一个特点是气氛融洽,参加“打平伙”的人必定是平时关系很好的朋友,少有交往或互有芥蒂者决不会勉强凑合在一起。参加的人数视菜肴的多少而定,但一般不超过一桌八人。吃的气氛非常融洽,席问谈笑风生、纵横讽议,兴至所来往往猜拳行令,直至尽兴始散。“打平伙”的聚合也见于村中妇女,但她们“打平伙”的情形略有不同。妇女们凑在一起打平伙,大多是做饭,做起饭来,往往兴师动众,热闹非常,并且讲究量多味美,不但参加者要吃饱,而且还要带回家让儿女们也饱餐一顿。 这些完全出于自由意愿的村民聚合,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第一,这种聚合能供给村民自由、纯朴、无代价的社会生活,以调剂农作、家庭生活的单调与劳苦。因为在这样的场合,村民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或嘻笑谐谑,乐趣横生,或畅谈怅闷、直抒胸臆,从中所能获得社会的、理智的及感情的滋养。第二,这种聚合是村民获得有关社区以及外面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对所见所闻表达看法与意见的重要场所。他们在这里交流见闻,品评人物,论断是非,使这种场合成为村落舆论的发源地和村落信息的传播区,从而在村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3.4.2农村文艺活动 流行于赣南各地的农村文艺活动以采茶戏为典型代表。“平地有好水,高山有好花”,世称“江南一枝花”的赣南采茶戏就是土生土长在高山之上。高山造就了客家民系,客家民系造就了客家艺术,赣南采茶戏便是客家艺术中一朵绚丽14 第三章赣南客家嗣屋的生活习俗与空间布局 的奇葩。 |璺I3.1龙南关两新围中的戏台 赣南采茶戏的发祥地为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这罩山高水甜,云雾缭绕,便于种茶。这里的茶历史悠久,曾作为朝廷贡茶,年年进贡,并源源不断为商贾外销,于是这里便有了专职以茶为生的茶农。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精神财富,于是“采茶歌”、“采茶灯”便产生了。赣南采茶戏,它是在“采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其它民间艺术如山歌,说唱,小调和地方戏曲大班音乐(如徽戏、东河戏等)等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有传统剧目百余个,这些剧目就题材而言,全部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爱情生活;没有一个宫廷戏,也没有一个力+子佳人戏。这是由于客家人避世太深的原因所致,正所谓山高皇帝远,高山在艺术题材上打下了深深烙印。此外,这些剧目就其编剧手法而言,几乎都采用散文化结构,而且几乎都是靠戏剧化语言取胜,可以看出这是民间艺人精于生活,疏于结构的表现。另外,这些剧目没有一个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剧,更谈不上悲剧,几乎是清一色的喜剧,这也是别的剧种所未闻的。它表现出了民问艺术家高超的幽默感。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伴奏中的主奏乐器为“勾筒”(土制二胡)用正反弦顺腔伴奏,用客家方言和赣州官话念白和演唱,约有三百多个曲牌。角色行当主要是“二旦一丑”(解放后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为主)。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特征的除了音乐,当数它的表演形式:歌、舞、戏三者并鼋。它的表演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三奇是:传统采茶戏所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生活,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是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 1 5 第二章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活习俗与空间布局 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 通过采茶戏的组织、表演等活动,对于丰富围屋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协调宗族内部之间,宗族与宗族之间的关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5空间布局中的民间信仰 民族学告诉我们,任何民族的历史都伴随着有宗教活动,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必然经历宗教阶段,尤其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初民的自然崇拜与原始文化密不可分、相互混融。原始宗教既是原始文化形成的动因,又是孕育原始文化发展的“母腹”。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普遍存在于原始民族之中,宗教的观念的发展又始终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罩,虽然人们对宗教至死不渝的忠诚信仰正在消亡,但宗教形式并没有随之消失,其信仰依然存在。 人们已不直接从宗教中照搬生活模式,而是将宗教的某种精神与生活融为一体,使之充实新的内容,更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更能满足人们抒发情感、平衡心理的需要,从而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与行为方面的调节作用。由于宗教情感是群体的,为大众所共同体验的情感,所以宗教又是民族的宗教,总是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并渗透到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历史上,客家人流行多神崇拜。其宗教信仰主体是由原始时代“力.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观念为基础的自然崇拜、动植物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发展起来,并吸收了道教、佛教的成分,形成了以巫、道、佛三教合一的信仰多神的格局,并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及社会生产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人们企图通过对神灵的崇拜及祭祀仪式获得庇护或福祉,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达到逢凶化吉、祛祸消灾、招祥纳福、生活平安的功利目的。在客家人的传统观念中,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其灵魂,其精灵可谓无所有在,而且可作用于人,既可降灾,也可播福;既可作崇,也能庇护;既有善神,也有恶鬼;它们各有住所,各有其能。对于善神,人们敬奉和献牲乃至歌舞祭之,以获得强有力的庇护。对于恶鬼妖邪,则使用实物镇辟或施法念咒驱逐之,以保人畜平安。在这种思想观念下,为了居住的平安和人丁的繁衍,客家人除了按照风水的主张选择龙16 第三章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活习俗与空间布局 脉吉地立村建宅外,还在村落内外乃至门居室,众奉神灵,并赋予各种神祗以特定的职能,分区分段守护。凡与人们生活有关的事项,皆有神灵保护,从而形成了一道从室内到室外,从村内到村外的安全防护体系,以防鬼邪灾祸的危害,确保人们居住的平安和生活的富足。这一系列的神灵信仰构成了客家人丰富深沉的围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5.1村落的“保护神”——相祠建筑 祖祠建筑是客家民系传统建筑中的重要部分。家族经济以及血缘团体的耕作模式,血缘聚居的普遍性,家族制度的严密性等因素,促成了客家人的聚居俗,也形成了客家人发达的祖祠建筑文化。无论规模大小,几堂几横,客家祖祠前必须有禾坪、池塘、祠后有弧形伸手(少数有围龙)。祖祠建筑更多的是服从于传统礼制和风水观念。如其平面设计、择地与坐向,无不严格按照礼制和风水的要求。 围屋住宅的平面和坐向,由于受到已成村落的空间范围的限制,往往被动地选择,于次中选好,以风水补救手段来弥补风水观念上以为的缺陷。相对而言,祖祠的择地比较能真实落实风水理论上的要求。祖祠是供奉本宗族历代先祖的地方,并且被奉为本族最亲近的保护神。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集体祭祀活动。客家的宗祖崇拜,实际上是祖先崇拜的一种,出于氏族或部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的宗族观念同趋强烈。在“灵魂不灭”的观念支配下,逐步萌发了亡故的父辈长老的灵魂可以庇护本族成员的观念,进而形成了对宗族祖先的崇拜及其仪式。 人们企图通过宗族先祖的崇拜,包括奉立其神位,修建供其栖身的庙宇神坛,定期献牲礼拜,与祖先神灵结成亲密的关系,以获得庇护,达到逢凶化吉、消灾祛难,人丁兴旺的功利目的。特别是举族祭祀宗祖的仪式中,宗族长老还向大家讲述本家族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强调祭祀宗祖的目的和意义,既能起到增强人们宗教观念,促进宗族团结与凝聚力量,也能增强成员的宗祖崇拜意识,感受到宗祖之灵与自己同在,时时得到宗祖神灵的庇护,使之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 3.5.2各具功能的居室保护神 客家居民在住宅罩所奉立和崇拜的神灵可谓种类繁多,既有守护居室出入17 第三章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活习俗与空间布局 关口的门神,也有镇宅护室的土地神,还有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祖先神,保佑财源兴旺的财神,主管烟火的灶神等,凡是人们居住生活有关的守护神,应有尽有。 门神——门是出入居室的通道,没有门,便不成为居室。所以,居室的各种功能,主要通过门来实现。居室是人对空问的占有,通过居室空间的占有,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双重需要的满足,但人对居室封闭性空『日J的占有,仍然依赖门柬进行。门在居室结构中如此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决定了居室的鬼神和吉凶观念中,势必以门为客观对象激发出对于神的信仰和崇拜。客家民系来自于古中原,他们大量吸收了道教和中原门神信仰的形势和内容,并将之融合到自己生活中。在门楣上镶嵌八卦或太极符形,或在门坎枕石上刻上金钱或宝葫芦图案,同时还流行在门边插以桃木、艾草或葛蒲,并且在门板上奉贴门神,构成了庞大而杂乱的门神系列。 客家民系的门神信仰和崇拜,是传统鬼神崇拜的一个缩影,是人们对于各种意外灾难祸患的恐惧与防范而借助于自然力量的庇护以及对平安美好生活的渴望的体现。这种塑造神灵来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逐渐积淀形成一种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及其文化事象,给客家围屋文化注入了深沉而丰富的内涵,为之平添了几分神秘的世俗光环。 灶神——灶神是客家人普遍信仰和崇拜的主管一家烟火的神灵。自从人类学会使用火以后,火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但是,火与其它自然物质一样,具有其两重性,既能给人们带来生活之利,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火的这种双重特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敬畏感,进而将之神秘化,认为有~种具有人格意志的超然力量一火神主宰火的利与害,于是形成了对火神的信仰和崇拜。灶神是由古代的火神发展演变而来的。人们认为,灶神是天上玉帝派到人间司管烟火的神祗,同时还负责监察人们的品行。具有上可通天言状,下可秉旨操掌赏罚之权,决定家人的吉凶祸福。因此,人们对灶神既畏之又敬之,除了逢年过节上香供墓之外,还注意自身品行的端正,不得逆理行恶,更不得触犯或亵渎灶神,以免招灾引祸。正如《抱朴子・微旨》所云:“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灶君)能招祸殃,弗可免之。”从灶神的功能可以看出,最初先民们所信仰和崇拜的是火神的自然属性,后来则逐渐发展成崇拜其社会属性,而且把灶神的功能世俗化。从人们崇拜灶神中可以看出,人们渴望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的满足以及维护人性的善良和惩恶扬善的文化心态。18 第二章赣南客家同屋的生活习俗与空间布局 3.5.3神明崇拜 客家民系以拓荒、种植为基础的小瓮地的农耕经济生活和聚族而居的家族制度,决定了客家人在神明信仰上的实用性、多元性和宠杂性。根据对赣南客家地区神明崇拜作田野调查的资料分析,可以对客家人的神明崇拜作如下扫描:从信奉的神明的种类来看,主要有五类:一是佛教神明,如释迎牟尼、观音等;二是道教神,如许真君、三奶夫人等;三是古时为人民立过功的英雄人物,如妈祖,东平王张巡等;四是祖宗神一既是开基祖,又是保护神,如赣南的朱公,闽西的涂赖公等;五是土地神,包括有些公王和伯公。从神明崇信的范围来看,分四个层次:一是整个客家文化圈都崇拜的神明,如观音、风水祖师杨太伯公等。二是地域性神明如汉帝的崇拜仅局限于赣南各地,而妈祖的崇拜却主要在闽西和粤东。三是乡村神明,为一乡或一村共同崇拜。四是宗族姓氏神明,为某一姓氏宗族所奉祀,如祖宗神。从神明的来源看,有来自中原和北方的神明,如关帝、大保公王等;有来自相邻地区的神明,如妈祖来自闽南地区,许真君则来自赣文化圈;有本地土神如赣南的石固,汀州的定光佛、伏虎禅师,粤东的三山国王等等。 总之,在赣南客家地区,信奉多神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不仅各种宗教杂陈,天神、地抵、人鬼皆有,而且每一位神灵,都具有多重的功能和实用”充分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客家人务实避虚的精神风貌。 赣南客家地区神明崇拜的如此广泛、兴盛,是与客家传统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如前所述,客家传统社会是指血缘和地缘结合得十分紧密的宗族小社会。维系这种宗族小社会的政治纽带是家族制度,其精神支柱即是祖宗崇拜。 祖宗崇拜在客家人的传统意识中是根深蒂固的,它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可以化解家族内部的矛盾,使“聚族而居”的客家宗族社会不断壮大,以致延绵几十代数百年而不衰。但是祖宗崇拜又具有两重性。它在具有内聚力的同时又具有扩张性。内聚力使宗族的人口不断繁衍壮大,于是,产生人口与生存环境的新矛盾,宗族要图存,要发展,就必须争取新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这就是祖宗崇拜的扩张性。这种扩张性往往在本姓氏宗族与外姓氏宗族的交往中表现出来如围绕着风水、土地、山林、水利、婚姻等问题的矛盾斗争。这种扩张性如不加以限制,往往会造成姓氏宗族之间的大械斗,从而影响整个社区的安宁与发展对于祖宗崇拜的这种负面影响,由什么来加以调控呢?这就是神明19 第三章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活习俗与空间布局 崇拜。 诚然,在赣南地区如前所述不乏“聚族而居”的单姓村落,但是由于历史的复杂性,更多的是复姓或多姓村。对于更大范围的社区来说,则无疑是“众姓杂处”了。在过去,甚至连封建统治力也不易到达的客家山区,五方百姓得以和谐相处,这与神明崇拜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村落,一个社区,必定有各个姓氏共同崇拜之神,俗民们每年定期举行迎神祭神的节庆活动,通过这种节庆活动加强了姓氏与姓氏之间的勾通与情感交流从而化解了各种潜在的或欲发的矛盾如果既祖宗崇拜具有扩张的负面效应,那么神明崇拜的作用却『F好在于对这种负面效应进行有效的控制。如赣南宁都县洛口乡的洛口村,有30多个姓氏260余人他们共同祀奉朱公菩萨。相传朱公为唐时人,是本村的开基祖。朱公没有儿子,仅三女,三个女儿分别招赘黄、杨、邱三氏、朱公把房产、土地、山岭分别给了三个女婿,黄、杨、邱三姓遂得以繁衍发展。于是他们的后代以及后来的入迁者均把朱公奉为始祖和神明,立庙加以虔诚祭拜。每年端午时节都要举行为期20天的“朱公庙会”。对朱公的崇拜起了维系全村团结和谐的作用。据86岁的邱惠文老先生说从他孩提时代记事起,从没有见过和听说过洛口村各姓氏间生过械斗事件。 神明崇拜对于客家传统社会除具有上述调控功能外,还有驱邪、祛病、祈雨等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功能,这方面学界已经多有论列,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章赣南客家同屋的儿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第四章赣南客家围屋的几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4.1关西新围 l、新围概况 龙南关西镇,位于龙南东隅与定南县接界处,距龙南县城约23公里。关西围屋群,位于关西镇北1公里的一公路旁,四周青山环抱,京九铁路从附近经过。关西围屋群,为当地徐氏家族所有,以新围最为精美。据民国年修《龙南关西徐氏族谱》载,徐氏“自赣石分徙于吉之万安皂口者为一世祖。白皂口于龙南关西者为龙南迁祖,其时则宋嘉熙丁酉(1237)”。从此可推出徐氏在关西开基至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见图4.1)。 图4.1关西新围外观 新围东至南面是一片农田,南至西北是小丘陵地带,西北是围主长兄的大书房围屋,北及东北是其父的西昌围(即老围)和其他兄弟的围屋。溪流“小河坝”由西北向东南擦新围盘流而下,汇入北去的关西河。新围的位置在整个村庄及其家族围屋群中处于东至西部的位置,它的后方地势逐渐升高至西昌围。 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于道光七年(1827年)完工,历时近三十年,系关西名绅徐名均所建。徐名均,字韶彬,号集园,生于清乾隆18年(1753),死于道光九年(1829)。生前从事竹木、典当生意发了大财,他用一生的心血将围建好后,寻找名人为新围取名题字时离开人世,故新围至今尚无大名,仍沿用当年临时区别于老围的称呼。 新围东北的“老围”,建于清代雍正九年(1731),系徐名均父亲徐立孝所建。老围面积虽大,但零乱,内有老屋祠掌、居屋。老围祠堂有前后两进,祠内绘 21 第四章赣南客家围尾的几个典犁建筑犁制及室内分析 有彩画。每逢清明和盂兰节,新围居民皆集中到老围祠堂祭祖。 新围占地7425平方米,它是赣南现存面积最大的客家围屋。新围为国字形围屋,平面略呈长方形,长94.75米,宽为83.36米,高三层,墙高10多米,壁厚1米。四角突出碉楼。围墙下部采用三合土夹卵石土筑结构,上部为青砖砌柱。围内建筑恢宏,布局奇巧,并设有9座消防水池,其高超的设计,不仅在赣南,而且在闽粤赣客家围屋中亦首屈一指。此围结构严谨,安全防卫性能良好,防风抗震,从风水角度来看,可调节阴阳,并冬暖夏凉。 2、平面布局 祖屋为赣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九井十八厅”的典型。前后三进,十四个天井,对称分置十八厅(见图4.2)。祠堂大门两侧有两尊雌雄石狮,前方立一大照壁,其后是花园,园内设戏台,戏台Iji『是赏景憩息的二层小楼。围内有花园、走马楼、龙衣屋、土库、大厅下、边屋、敌楼等建筑,共有房屋108间,他也是赣南现存数百座围屋中,及军事和生活功能为一体设施最完善的一座围屋。牲畜圈养围外,保持围内卫生,成为赣南诸多围屋当中,在卫生环境方面处理最佳的围屋。 图4.2荚两新围平面(张嗣介绘) 新围建筑,以大厅下和边屋等中心建筑群装修最为精良。彩画和雕刻主要集中在大厅下和门廊。以白底蓝花、白底红花、双勾淡彩、黄彩木纹、墨彩、线描、红黑相问为主要色彩和表现方法。纹饰有卷草、牡丹、团菊、缠枝、花卉等图案,雕刻多集中在门枕石、柱础梁杨等构件上,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走出新围后门是新围的附属建筑区,占地约2790平方米。原有梅花书屋、小花洲、新书房、老书房及马厩、猪、牛栏等。附属建筑区原有围墙与外部隔 第四章赣南客家用尾的儿个典型建筑氆制及室内分析 离,在东北院墙中间开一院门,控制着新围通往西昌围等地的内部通道(见图4.3)。 附属区内的书房是新围子弟们读书受教育的场所。书房Iji『面是小花洲,原有曲桥可达洲中,洲中原有亭、塔。梅花书屋建于小花洲旁,是座面阔五间,二进,设有后院,两旁楼廊的小巧建筑,是藏书、阅读的场所。如今除了梅花书屋基本完整外,其它仅剩遗址残墙略视一斑了。新围大门前面原有一月形水池与东围墙下的大水塘相接。现月形水池大部分填塞(见图4.4)。 图4.3附属区图4.4小花洲 新围平面略呈长方形。围东门南偏东28度。围面阔9216厘米,进深8348厘米,占地7425平方米(不含附属建筑区)。围内共有房屋108间(不含敌楼)。围内建筑有东、西龙衣屋、敌楼、大墙屋、走马楼、花园、大厅下、中屋和边屋均相对称。目前,大多数居民住在中屋、边屋和龙衣屋.现除大墙屋中段有三、四间倒塌,走马楼、敌楼内部楼梁残损外,其它建筑基本完整。 3、围内建筑 围墙与围门新围外墙峰固异常。外墙高670厘米,500厘米高的以下部分用三合土版筑,每版高50厘米。墙下部厚60厘米,上至400厘米高处,墙厚度内收到35厘米。墙的500厘米高处改用29×17×7厘米的青砖平砌到顶。东头前、后围墙各开有一道围门,门框用花岗石砌筑。前门称“大围门或东门大围门为券门式,高305厘米,宽200厘米。大门前方,地势开阔易守难攻。前围墙上部开36个花形射击孔和6个射击窗.新围7厘米厚的木大门上钉满了1毫米厚,18厘米高的长方形铁板。东大门内砌有护墙,用5根粗大的门杠横栏大门。战时,再从二楼贴墙放下千斤闸,顶死门栓,可谓力-无一失。后门日“小围门”或“西门”。 小围门较矮小,为方角式,它是通往老围和其它围屋的内通道门。在东、西门 第四章赣南客家阐屋的几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内墙左侧边,各有一专门用来放置香炉的壁盒或神台。 龙衣屋指围内搭着前、后外墙而建的二坡面横屋。两侧龙衣屋依照中心建筑群的前、中、后三栋之分界也相应用墙隔为3组,每组3或4间,中有一厅。走廊宽130厘米,廊Ij{『是卵石条形天井。龙衣屋构造简单,上层各间有门,原可相通。前端3间l组与院庭相对的龙衣屋,却是雕花格扇,采光通风均优于其它房间。 大墙屋指依着西南端围墙而建的二坡面建筑,与龙衣屋西、南两端的敌楼相接,楼内隔墙用土砖砌筑,是用作库房,又呼“土库”(见图4.5)。土库共19间,2层。上层用木柿挑出楼廊,房间名称以八卦方位取名,日:坤屋、兑屋、离屋等。土库l’日J墙下部86厘米高的培用三合土版筑,其上再砌土砖到顶。一楼地面高出阶前地坪52厘米。阶廊用砖铺地,廊沿用三合土粉刷。廊Iji『地坪f;{『伸350厘米,用卵石铺砌。 图4.5土厍 走马楼指依东北端围墙而建的二坡面建筑。楼高800厘米,2层18间。走马楼当心问较大,与两侧房间俱是雕花格扇正对花园,二层围墙上方有玲珑孔加强采光.走马楼第二层各间可互通,其外墙除敌楼上设了4个射击窗外,走马楼上方只有28个十字花形孔,防御比较薄弱。 花园位于围内东端,占地640平方米。位于走马楼和大厅下前的照墙之间,是个幽静的小空问。花园呈长方形,两道三合土墙把花园隔成三段。中段是花园绿地,两边墙是房基墙。如今两头已建起了瓦房,中段花园却种起了蔬莱。 敌楼4座,分布于围屋四角。东头敌楼2层。西头敌楼有3层。西楼高1140厘米,比东楼高出110厘米。西敌楼的防守较为严密,共有27个射击窗和23个花形孔,这和它正面是复杂的小丘陵地貌有关。敌楼内用T形隔墙分成3问, 24 第四章赣南客家同犀的儿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地面铺有地板。敌楼有门道通大墙屋和龙衣屋、土库。 大厅下、中屋、边屋是围内的中心和主体建筑,占地约2870平方米,前、后3栋,间以天井。每栋5组房屋,并列相通,每组三开问。前、后三栋中间纵列的这组称为“大厅下”,每栋一厅,俗称:上、中、下三厅,是围内居民集会活动的公共场所。大厅下两侧的有前、后天井,雕花格扇,通风采光都比较好,每组之间有石框圈式门相通,可开可闭(见图4.6)。 大厅下的上厅较小,中厅最大。下厅两厢有月门,厢墙与下厅的屏墙相交,将下厅隔为廊门对面有照墙。三栋内共有9个天井18个厅堂。以大厅下各栋之间的天井最大,均用石材砌筑,构件亦最为精良。下栋天井用30厘米见方的石板对缝斜铺底,上栋天井则用长宽28x16厘米的花岗岩条石错缝铺砌。天井阶沿用条石圈砌。中屋和边屋各是一前一后2个天井,边屋的前天井比后天井大一些。条形天井宽110厘米,井底用卵石砌筑,沟沿用三合土粉面。 图4.6关两新围中厅图4.7大厅F铺地 大厅下的铺地,大部分是使用30x30厘米的方砖,(见图4.7)各厅铺法不一,交叉使用错缝平铺和对缝斜铺的砌法。居屋和其它厅堂基本用条砖铺地。大照墙前的地坪上砌一组T形甫道,地坪两侧院墙靠墙和边屋、花园均砌有防火储水池。 4、装饰及构架 梁架新围内的地面西高东低,以东头花园最低,一栋高于院子,二栋高于一栋16厘米,三栋高于二栋29厘米。土库则高于前地面50厘米。新围中轴线的屋顶高度是,东端走马楼高约800厘米,一栋约805厘米、二栋约850厘米、三栋约865厘米、土库约905厘米,其势与地平面高度递增相应。新围粱架以大厅下和边屋较复杂,使用盛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作法,不露明。一、 二栋前廊是弓顶棚,三栋前廊正中置藻井,隔架科上婆金雕刻瑞兽花卉。每栋 第四章赣南客家围屋的儿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各组居屋之间均用砖墙砌隔。中、下厅明问边墙用二平一斗砌法,中厅砖墙砌到天花稍高的位置就改用夯土筑墙到顶。大厅下和中厅的明问梁架用叠梁式做法来扩大空间,其它地方多用穿斗式,边屋一般比较简单。廊门次问则使用骑马雀替(见图4.8)。 幽4.8梁架 柱础种类较多,随其所处位置不同,其精美程度也不一样。造型雕刻精美之作多集中在大厅下明|’日J,有如意瓜楞形、覆瓮形、鼓形、筒形及四方抹角的方础,以上厅明I'日J的八面勾栏础最精美,厢房柱础较为简单,皆方形素面,中厅屏风墙边柱则使用搜瓮式础。新围突出位置的柱础一般用花岗岩制作,其余多用红石岩制作。明间柱础比较高大,其中又以中厅柱础最高(见图4.9)。 图4.9柱础 第四章赣南客家嗣屋的儿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彩画新围的彩画基本集中在大厅下和廊门。以白地蓝花、白地红花、双勾淡彩、黄彩木纹、墨彩、线描和红黑相间为主要色彩及表现方法。双勾淡彩以白地蓝花和白地红花满绘在天花和弓顶栩上。有卷叶、丹、团菊、缠枝花卉纹饰。在仿柱之间竹骨泥墙的白灰面上,用墨彩勾勒墨框,均是以人字角为组合的牡丹连线纹或回纹连续图案。黄彩木纹多绘于黑色立柱的上端、梁坊及檐底板。人物山水绘在藻井和廊门的4根轩梁上,每根轩梁彩画内容不同。有山林小溪,村姑陋舍,书生挥毫,书债展纸等,画上方皆题“福禄”二字。廊门弓顶棚的黑漆梁上有一层凸边婆会的双线卷云纹,上厅明『自J藻井上描有一幅大的彩绘丹凤朝阳。门窗格扇间色多用红与黑彩相间(见图4.10)。 图4.10彩画 雕刻主要反映在大厅下和廊门的雀替、隔架科、柱础、大门石构件上。以大厅下前廊和廊门内的雀替、隔架科上浮雕仙鹤、荷花、凤凰图案,黑地婆会,栩栩如生。下厅明间后搪拄的挑手木上,通雕一尊金狮踩球、它头顶上层挑手,足下挑手又由一婆金莲花回纹插拱支撑着,立意巧妙,雕工精美。门窗 27 第四章赣南客家围犀的几个典璎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和格扇以大厅下、边屋的最精细,其雕刻有镂空花卉的方式木窗、书条式、海棠式、束腰式、回纹式、回纹万字式等不同图案的槛窗和格扇(见图4.11)。 图4.1l窗格 石作艺术主要表现在廊门前的石狮和廊门内大门石构件上。门前大石狮造型准确,细致流畅。大门枕石立面,各浮雕一狮一象,侧面卷草。门媚上方浮雕葵纹、万字纹、蕉叶纹、石雀替、八卦门替无不显示出淳朴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见图4.12)。 图4.12门前大狮子(左雄,右雌) 第四章赣南客家罔屋的儿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5、结语 新围以家族聚事、公共活动的大厅下建筑为核心。龙衣屋、土库、走马楼皆环大厅下而建,所有房门面其而开:围屋群中,各兄弟围屋不设词堂,均以老围祖祠为核心的向心布局。是传统建筑文化中以家族为核心,加强家族凝聚力,团结至上的设计理念,是传统建筑中儒家文化的体现。 新围的军事防御体系,既有它的独立性,也有它与兄弟围屋群构成的整体防御性。新围的侧面和后方有老围、大书房等围屋相互拱卫。新围东墙下的水塘与月池兼起护河防卫的作用。各围屋之间形成交叉火力,不留死角,构成一张周密的火力网。老围地势较高,火力可控制这一带地区,构成强大的军事集团防御工事。关西新围在建成19年后的1864年,即首次经受住了广东会党的围攻和巨炮的轰击。 建立与新围相连的附属区,将马厩、猪、牛栏设于区内,维护了围内卫生。把教育场所建于附属区内,营造了幽雅的教育环境。新围设计不仅强调军事上的防卫,而且还充分满足生活起居上的需要。在围内建造一座幽谧的花园,在围屋建筑中极为少见。 在新围的建筑设计中,徐名均考虑到9个儿子将来分家,便于分配的问题,建筑单元雷同,各有门相通。开,则为贯通的整体:闭,就是独立的小空间,一反客家围屋讲究大家庭式的设计。反映围主人对私密权的重视和保护,这是种改革和进步的思维理念。 如同其他客家围屋一样,新围建筑极重传统风水理念。中轴线建筑和地面的高度落差以廊门院庭为中心;围内排水沟九曲弯行;东门前开凿月池等都包含着风水聚气的理念。围主人为求取该地的蛤蟆形风水,不惜牺牲长兄的利益把西后敌楼建到了他的围屋旁边,而不肯移动新围的中轴线。 4.2燕翼围 燕翼围,是赣南围屋中较具特色的围屋之一,虽然它不是赣南围屋中那种典型的围屋,但它是赣南围屋起源中的一座重要围屋。对它的调查研究,有助于解决围屋民居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围屋的历史文化背景、围屋的发生发展、围屋的构造特点等问题,因此有举一反三的意义。.燕冀闱建于清顺治初年,是赣南现存最早的围屋之一,其基本构造方法,如矩形的平面、炮楼的设置、围门和墙体的设计等,对后来围屋的影响都很大(见图4.13)。29 第四章赣南客家围尾的几个典础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图4.13高大的燕翼围 l、围屋历史 燕翼围,俗称“高水围”(当地人将围屋多称“水围”。“水”当为“守”之音转,是从其防守特征上取名。而燕翼围又高于周围其它几座围屋,故有是称。)它位于龙南县杨村镇政府附近,北距县城60公里。杨村镇现有人口约5万,是本县最大的一个乡镇,也是赣南围屋分布数量最多的乡镇之一。它南与广东的连平县接壤,明清时称:“太平堡”,今在镇南约2公罩的杨村河上,尚有一座非常奇特的“太平桥”(见图4.14)。据传原系明正德年间,王阳明自杨村进剿广东匪寇,获胜返朝时所建。杨村,本为杨姓人开基建村,但自明永乐年间赖姓人迁此后,便逐渐成了赖氏的天下。此地物产素以生产和加工香菇闻名于世,是国内著名的香菇集散地市场。民谚有“药不到樟树不灵,菇不到杨村不香”之称。 燕翼围剖面l万幼楠绘 第四章赣南客家围屋的儿个典型建筑犁制及室内分析 燕翼围的创建人为赖上拔,据《八修桃川赖氏族谱・福之公传》载:“赖上拔,字福之,龙南杨村人,幼豁达,有智略。及长,好读书,贯穿经史,为文直抒己见,下笔千言立就。不投有司所好,屡试不得志,以邑诸生终。”创建围屋的缘起是:“先是闯贼余孽杨细徕聚众作乱,扰杨村,欲协居民为助。时上拔年十三,大呼日:“国朝顺治丙戌(1646年)丁亥间,山寇猖撅,劫掠无虚R,上拔携弟奉其父郁华避乱黄牛石。寇灭,奉父归庐舍,己为灰烬矣,间井萧索,鸡犬不闻,乃请于父筑楼,以保家计,是时宗族逃亡者,亦稍稍渐复,乃相率共守焉。”对此,围内的遗老遗少则相传:明崇祯年间,赖上拔因做生意积攒了银子,附近的土匪意欲打劫,上拔闻讯后便躲避得以逃脱。经此事故,上拔饮恨思痛,念及“高筑墙,广积粮”的古训,便萌生了回村建围的构想。 赖上拔有三予:长日从林、次日德林、三日衡林。根据宗法传统“长子不离基”的原则,燕翼围由长子赖从林继承。从林有四子,围屋底层平面除去门厅和祖堂属公共使用外,恰好每边八间共三十二间房。于是四子按抓阉平均分配的方法,各得八间,楼上的房间跟底层房间走。如此各子名下楼上楼下共分得三十二问房。燕翼围落成后,46岁的上拔又着手建“永藏围”,它位于燕翼围东北边,也是四层方围,每层16间,共64间,此围分给次子德林名下.其规模风格略同燕翼围,民国初年曾遭土匪袭击,用炸药轰门也未开,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因构建乡粮管所竟拆毁之。三子衡林家眷在燕翼围的西北创建了“光裕围”。该围规模小得多.约只有燕翼围的一半大小,且只有三层楼。1943年日军轰炸杨村时,被炸塌一半,现围内己不住人。 燕翼围,是杨村周围数十里围屋中,构造最坚固、最雄伟的围屋,年代也最早1941年蒋经国先生访问杨村时,曾参观燕翼围,并说:“此为封建堡垒,但应保护下去.不要拆掉”。1943年日军轰炸杨村时,炸掉了紧挨围屋的“龙船庙”,围屋却安然无恙,仅在一角壁体上留下了斑斑弹痕。1945年日寇侵入到杨村,时燕翼围内只留下四人看守,日军用枪托撞击了一阵紧闭的围门后,便无可奈何地走了。 2、围屋构造 燕翼围平面为方形,对角上左右各设一对凸出的碉堡(见图4.15)。总占地面积约1440平方米,高四层约15米。底层外墙厚1.45米,其砌筑方法是,墙体外皮约30公分用砖,内皮墙体则用上坯砖,当地人称此为“会包银”。外墙下都用巨条石垒成。相传围屋的建筑工匠是江西丰城县的名师,围屋墙基地下3l 第四章赣南客家围屋的几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深八尺,宽八尺,地面墙基高八尺都是用花岗岩条市筑垒的。据说该工程耗资巨大,历时二十七年,经过三代,燕翼围才做起来。 图4.15燕翼围剖面2摘自万幼楠《赣南嗣尾及其成冈》 围门朝西北,门头上饰有门罩式样,额匾上阴刻颜体:“燕翼围”三个大字。围门有三重(见图4.16):第一重是包铁皮的板门,门顶上留有一个防火攻的漏水眼(见图4.17);第二重是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闸门;第三重是平时使用的便门。进门便是门厅,并兼作楼梯间。门厅是全围居民的唯一出入口,也是平常围民工茶余饭后聚会的社交场所,因此,两边都摆设有巨石块和长筒木以备坐。此习俗赣南围屋几乎都一样,何时造访围区,围屋门厅里总是有人。若是生人,他们就会“笑问客从何处来”?因此,人们在此聚会释放一下围居生活的压抑外,还具有保安的职能。走过门厅是个大禾坪(院子),这是围内唯一的阳光地块,四周围屋门的采光、以及农家生活的晾、洗、放、晒全依靠它。 ’‘埘 图4.16燕翼围大门平、剖面(摘自万幼楠《城南围膳及其成因》)32 第四章赣南客家同犀的几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幽4.17防火攻的漏水眼 燕冀围属于“口”字形围屋。“口”字形围规模相对来说,较“国”字形围小,数量也更少。但无论是“国”字形围,还是“口”字形围,禾坪,是对围屋民居不可缺少的内部空间。禾坪上原有一口水井,后因围内人口日增,用房不足,便将水井填去,做上两排有违祖训、特别是对围内生活很不利的矮平房.而将水井改挖在围门口。 赣南大户人家的民居,平面一般是按中轴线三进三堂式布局(大概是源自中原庭院府第式住宅)(见图4.18)。围屋是聚族而居的民居,不论它规模大小、形式多样,也不离此类布局。因此,赣南大部分围屋,都是围心是一幢府第式民居,外圈一方围屋,而燕翼围平面布局则例外。不过仍含中轴线三堂制布局的意思,即:门厅(下堂)、禾坪(中堂)、祖堂(上堂)。每年春节期间或到了祭祖的时令,这一房族人便在祖堂里,将祖宗画像和亡灵牌位摆出,供族人瞻仰供拜,并进行林祖敬宗活动仪式,以此固宗收族。现围内尚住有百余人,底层是人畜的主要活动区和安栖所.二、三楼为卧室和贮藏问.内檐有一米余宽、四周可环行的木构内通廊,将各家各户串在一起。四楼是战备楼层,这一层的外立面檐墙上,设有枪眼望孔,并且外墙体至此,只用外皮30cm厚的砖墙至顶,内皮墙体,即“金包银”属于“银”的那部分土坯墙体,至此截成一米宽的”坎墙通道”(这与闽南一些土楼的“隐通廊”做法是一致的)。遇战时围民们便站在这条与楼层平齐的上墙上防卫应战。因此,四楼是闲置的,并不设内檐墙,以利战时相互救援。 33 第四章赣南客家闱屋的几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图4.18燕翼围内景 围屋是谋求安全的产物。因此,如何精工细构、加强防卫功能是其建筑宗旨。在此指导思想的支配下,燕翼围对外不设窗户,偌大一座围屋,却只有一处围门出入,一个固定木板楼梯上下,并且只能到三楼,因四楼是军事据点,当敌人冲进围屋,便可将上四楼的活动爬梯口守住,仍能作最后地抵抗以待援兵。围内人畜混处、吃喝拉撤都在罩面。不能不说有不便,但围屋的性质,使生活功能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为了防止敌人的长困久围,燕翼围在底层和顶层四角,还设计了排污通道,久困情急之下,他们就从此处排泄粪便和污水(见 图4.19)。 图4.19燕翼嗣的排污口 4.3乌石围(兼谈其它圆弧民居) 具有赣南民居的特色的客家围屋,其平面绝大部分是方形,但也有少数半 34 第四章赣南客家嗣尾的几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圆形、圆形、不规整圆形,以及其它不规则圆形围屋。由于这些圆弧形围屋民居的创建年代一般都较早,它对赣南围屋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了乌石围作为这类民居的代表,进行详细考察,并将其它圆弧围屋情况简要介绍。 1、位置与历史概况 乌石围,位于江西龙南县杨村镇乌石村。北距县城60公里,南距杨村镇5公里。如果自龙南县城去参观燕翼围的话,正好要路过该村。习惯上,外村人多称之为“乌石围”(以村名命围),本村人则皆称之为“老围”(以村内围屋创建先后命围)。据本村乡绅、现仍住在围内的村民赖吉生先生介绍:乌石围之得名,是因其形状如同“磨盘石”,故名。但该村的《桃川赖氏八修族谱》中的《东水盘石围记》中则载为:“取中石砒柱,二水合流,爱是而筑居焉。名日:‘盘石围”’(见图4.20)。 图4.20马71围 乌石村是现属杨村镇的一个自然村。都姓赖屋。站在村后山顶上俯视全村真有“炮楼四望,壁垒森严”的感觉。全村现尚存六座围,是赣南现存围屋最集中的村子之一。六座围屋中,以乌石围年代最古老也是唯一的一座圆弧形围屋,其它五座都是方形围屋。“老围”之谓,村中无论是现存的或现己毁坍的围屋,都是由此围迁出之裔孙所建,故有村中的其它围则称某某新围,如上新围、下新围、河边新围等等。 据村中人一致相传:乌石村是其先祖“绍先创基,元宿开基”。老围就是经他们之手历三代人完成的。“乌石村”之得名,是取自老围门坪上的那块“乌石”。此说与《龙南县地名志》也相吻合。说乌石,其实是块地质史上因河川作用而形 35 第四章赣南客家围屋的几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成的花岗岩岩石。由于自然界的侵蚀,使岩石表面呈黑色,故名。此石现成为村民心中的一块神石,还将它过去崩裂了的一角.修补成形。 盘石围的具体创建年代大致可圈定在明代末期。从族谱推测在明代万历年间创建。关于盘石围的明代年考,还可在建筑风格和构造情况中得到一些佐证。此考证的确立,标志着赣南目前有了第一座有较早可靠年考的明代民居,也是目前赣南唯一的一座可证为明代的围屋。因此,关于它的调查,对赣南围屋的研究乃至对闽粤围楼民居的研究,都可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平面与空间处理 f 图4.2l舢:t乌石嗣平面图摘自万幼楠《盘石围调查》 盘石围的平面形式,按其总体布局情况看,似应划归围拢屋类型:它前方后圆、前低后高,围拢后部也有隆起的“化胎”(见图4.21)。门前有方形的禾坪,禾坪之前是口半月形的水塘。但它与粤东地区流行的围拢屋在构造上又有很大的区别:盘石围四周有炮楼设施,围城屋高两层,并设有内大外小的枪眼(也36 第四章赣南客家围尾的儿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许兼作气窗或望孔),围内还有一组“三堂两横”府第式两层楼房。观此法和格局,又与本地流行的围屋民居十分相似。因此,可称之为“围拢屋式围屋”。此外,一般围拢屋只在后部圆弧,而盘石围除正立面用直线外,其余皆圆弧线,状如一个圆楼切去三分之一似的。因此,它不仅兼有粤东围拢屋和赣南方形围屋的特点,而且似乎还含有闽西土楼的基因。从实地勘察和调查情况看,盘石围现状基本保留原建时风貌,唯增设了两座炮楼。据村罩赖吉生先生介绍说,盘石围原来只有四座炮楼。这四座炮楼都是用河卵石和片石(同围屋外墙体用料)砌筑的。大约在清代末年,盘石围右侧门屋连同两侧数问围屋坍塌(据考察门洞部分尚为原物)原因可能是火灾或者土匪所为。重修时改用土坯砖、悬山屋顶,又在门侧增设一座土坯砖悬山顶炮楼。民国四年时,又遭两股土匪合伙抢劫,焚毁民屋两间,后来村民重修烧毁的房子,并在左边前面那个炮楼前,紧贴着原炮楼增修了一座更为高大的硬山顶土坯墙炮楼。为了防雨水侵润,土墙表面厚粉了一层石灰砂浆。 从盘石围的总平面可以看出,新增设的两座土坯炮楼,都紧靠在两旁侧门边,显然是有针对性地加强防御的结果,这样整个围屋,其实就有六座炮楼,但因左边前炮楼是两个炮楼紧连在一起,因此,乍看起来,似是五个炮楼。 盘石围中心的主体建筑,是一组三堂两横式房屋,但这组三堂两横式建筑,与赣南常见的三堂两横和方形围屋内的三堂两横屋有较大的区别。常见的三堂横屋,“三堂”与两边的“横屋”是紧密相连的,“横屋”罩的各房门都是朝“三堂”开。而盘石围中“三堂”与“两横”间是相对独立的,中间以一条一米宽的小巷隔开。尤其横屋的布局与众不同,它是以‘‘一明两暗”三间房(俗称“三问过”或“四扇三间”房)为基本单位,同“三堂”建筑平行排列,面对面地便组成合院形式。因此,它并非面向“三堂”横摆的真正“横屋”。这种格局形式,也许与《明史・舆服志》中规定:“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三间”有关,这足以说明盘石围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了。盘石围的空间处理,也与赣南常见的方形围屋有所不同。首先,绝大部分方形围屋,没有刻意在门口禾坪前掘水塘的做法。其次,由于盘石围三面是弧形的,因此,围中的主体建筑前后左右都有一大块阳光地带。加上又有恰当的巷道、合院、公共厅堂分布其间,使之与一般罔屋相比,显得疏朗得多。这十分适合农家生活,需要充足室内室外空间的居住环境(见图4.22)。37 第四章赣南客家围屋的几个典型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L—L.上—k—!・ 图4.22鸟石围剖面图摘自万幼楠《柱石阐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水井掘在围屋后部的化胎坡上,这也是很讲究环境卫生的设计。围中的水自高往低流入门前的水塘里。这个水塘与其前面紧挨着的大水塘,堤中有瓦管相通,可以互相调节蓄水。据赖吉生先生说:听前辈相传,盘石围明沟的水流入门前水塘,暗沟的水另有地下管道排入村边小河里(见图4.23)。 图4.23乌石围内空间 3、构造与装饰艺术 盘石围的构造与装饰,与以往调查的赣南民居,风格基本一致。 墙体墙体皆承重。外围墙体兼有防御功能,墙厚60.90厘米(四周炮楼和 38 第四章赣南客家围屋的儿个典础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正面墙体较厚,圆弧墙体部分较薄),均采用“金包银”的做法,即墙体外壁30厘米,用自然卵石或片石砌筑,内壁30或60厘米用土坯砖砌垒。墙壁一层以下不开窗孔,二层以上开设有”I”和“十”字形枪眼或气孔。围内各种墙体,除中轴线上的公共厅堂外,全部用土坯砖垒砌。厅堂前后三进,看面全部采用长32,宽16,厚8厘米的青砖砌筑。这种规格的砖,常见于明代城墙上,民间也称之为“城墙砖”。赣南一般民居中罕见用此砖,也许这也是赣南明代民居的一个特点。 铺地围内室外的地面,全部用河卵石铺地。另在正中围门门廊以及厅堂大门门廊的地面上,也用经过精选的小河卵石铺地,并且拼出圆圈、铜钱、人字等花纹图案,形式十分别致有趣(见图4.24) to—14 图4.24乌石嗣同fJ处铺地摘自万幼楠《盘石围调查》 装饰装饰手法主要有木刻、石雕、砖饰和灰塑。木刻主要表现在厅堂内的门窗装修、梁架的垫木、雀替、挑檐木等构件上。石雕有围门抱鼓石、厅堂中的柱础石,以及围内中心建筑朝外开的漏窗。砖饰主要表现在中厅两庆内的照壁上和围内的防火山墙上。灰塑主要表现在山墙和屋脊角翘端尖的饰物上(见图4.25)。装饰内容有:花卉、动植物、人物故事、铜钱纹、拐子织、曲折纹等。 幽4.25乌干i嗣内装饰(左,影壁;右,屋脊角翘) 39 第四章赣南客家同犀的几个典璎建筑型制及室内分析 彩画厅堂中的门廊立柱、顶棚、挑檐,以及中厅、上厅露明梁架上都有绘画,但现在大多模糊不清,呈若隐若现之状。其手法与徽州明代民居一样,没有披麻捉灰,而是直接画在木件上。底色主要有黑、朱红、土黄三种。彩画内容主要为历史故事,用笔简洁活泼,多画在月梁的看面上。其余梁柱多用黑黄相间色描绘木质纹理。 第五章赣南客家罔尾于现代住宅殴计的启示 第五章赣南客家围屋于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是客家人几百年来对生活理解的结晶,它起源于中原民居,利用山地材料,建成适合家族生活并具有一定防御功能的建筑群体。随着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赣南客家民系逐步发展壮大并成为当地的主流,客家民居也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居住建筑并稳定地沿传下来。建国以后,建筑材料、社会环境和人的观念发生巨变,客家传统民居已不再重复建造。 近几年,由于强劲推行的现代建筑缺乏文化内涵而又千篇一律,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把目光转向传统的、地方的、民族的建筑元素上,尝试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地方主义的现代建筑。这种做法,既是对传统的、地方的、优秀的建筑元素的继承,又打破了国际化建筑的统一性,同时也可以适当满足人们对传统生活的眷恋,减缓城市化生活中居住区内人们的冷漠关系。因此,将凝结着客家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民居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其精华应用于现代建筑当中,特别是住宅建筑中,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5.1现代住宅设计应协调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居民住宅既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载体。传统的赣南客家居民住宅设计,总是在尽量利用自然资源并且与当地环境相协调。阳光、风、雨、光线在建筑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都促成了那些民居的营建者们最大限度地去利用当地可以获得的材料和运用有限的建造技术,来砌筑、保温御寒、采光、给排水,均充满了住宅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生态观念。因此,现代住宅设计需要借鉴其优点并加以很好地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现代住宅设计应注重其材料的原生化。 建筑材料的原生化,加之构造上考虑依靠自然采光和通风来维持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成为原始意义的生态建筑,这种与山水同呼吸的客家民居建筑与环境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中国民居一向都能表现出一种就地取材,充分运用地方的自然材料。龙南人建房最常运用两种材料:石材和土坯砖。石材是龙南山区最常见的建筑材料,4l 第无章赣南客家同尾丁: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卵石、毛石以及各种花岗岩在龙南都有相当大的储量。在龙南用石材建房,来料丰富,经济实用。石头的形状各式各样,砌法也有不同的风格。围屋外墙就采用了一种俗称“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围内房屋常用土坯墙。土坯墙体厚度一般在35cm以上,保温和隔热的效果很好,很适宜居住。土坯砖制作过程简单,大多用手工木模来制作,甚至一个人都可以进行操作。正由于它的取材方便,施工技术简单,经济性很好,在龙南山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在传统建筑中,如何能获得自然通风、采光、运用合理的给排水系统是建筑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对于围屋这类特殊的围合式建筑来说,由于外墙封闭,四周围死,给自然通风和采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客家先民为了解决生活要求与建筑形式的矛盾,于是房『日J功能安排采用独特的沿竖向布置方式,形成客家围屋的又一大特色。通常情况下,多层建筑首层不用于居住而以圈养牲畜为主,二层以储藏为主,三层以上通风采光条件较好的房间才用于居住。从建筑剖面上来看,一般核心建筑体量也较低,这有利于围屋居住部分的采光、通风。围屋规模较大,居住人口众多,给排水必须得到合理的解决。一般束说,给排水系统靠几口井自然就能得以解决,但排水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围屋的排水系统有三部分组成:汇集雨水及生活用水的天井;引导排水的明沟或暗沟;围外的池塘。天井理水在传统民居设计总是很受重视的。赣南一带住宅向来就有“四水归堂”、“五岳朝天’之说。所谓四水归堂,堂就是指天井,这是说正屋与两厢屋的下泄雨水都排注到院子水池里面去(图5.1)。 薹司一圊一匿蜊:【。黧j一也』———J 图5.1排水流程图 屋檐下设有组织地泄水沟。一般天井地面由水沟和鹅卵石地面组成。南方全年雨水较多,下雨时天井就作为一个泄水池,雨停之后再通过沟道排泄出去,避免地面长期的潮湿。另外,围屋建筑规模庞大,房屋密集,天井起到了很好的通风采光作用。围屋排水的路径通常都采用暗沟的形式,但由于排水的路径过于曲折,很容易堵塞,因此建造的新围通常运用明沟泄水。例如杨村乌石围就在方形核心建筑四周后来又开挖了一环形的排水明沟,来担负围屋内部主要42 第五章赣南客家嗣尾丁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的排水任务,再以暗沟的形式排往围外。围内露天地面均采用鹅卵石铺设而成,取材方便。一方面可以防止阿天围内道路积水,另一方面也利于保护路面,防止路面泥土流失。 自然在进化,人类不断走向更加物质化的文明,知识更新带来的科技进步使社会产业结构日益多样化,当今社会的工业产品能满足社会的更人文化的要求但现代城市的建筑具有的非生态性确实人们有目共睹的。由于人们无知而出现的反自然行为似乎无法避免,但今天,人们更多地掌握了自然环境规律性的同时,本应成为现代人生活中极为有价值的资源,但情况恰好相反,众多的开发商并没有把城市和建筑中的生态环境看作与人类共存的社会文明要素,而是将他们作为某种经济后活动的工具。 现代住宅生态设计的概念不仅指自然生态的要素问题,同时也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住宅生态环境的创造首先应保证在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具有良好宜人的空气,阳光条件和合适的温湿度,能与自然环境贴近的具有有效视觉景观条件的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与氛围,此外,居室绿色环境问题已经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其主要表现在室内环境形成过程完成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控制,在装修材料使用方面,对自然资源虑少废多用,在能源和材料使用方面贯彻节约能源,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减少各种装修废料的排放和堆积,在装修工程中尽量减少光污染和省污染等。 (二)现代住宅体形设计要与其地形地貌相结合 许多客家民居利用山体的错落,形成不同的楼层,外观层次感强,造价相对降低。既充分利用自然,又对自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由于这种建筑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处理只适应于己选定的某处地址,很难移为他用(见图5.2)。 幽5.2结合山势建住宅 整体村落与环境和谐相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3 第五章赣南客家围屋于现代位宅设计的启示 (1)建筑群顺应山势。不论古村落形成之初,还是后期发展,客家人都非常尊重自然,不会盲目地大规模挖山平地,甚至乡村的小路也是顺应山势,或拾级而上,或蜿蜒曲折,不屈苟同。 (2)古村落与水相依。客家人在定居之前的选址中,对水的选择尤为挑剔,不仅水质能满足生活的需求,水的来势和走向都有一定的要求。 (3)丛林的庇护。客家人的房前屋后有大量的树木,有风水林砚赏林和果树林,虽能效不同,但都能掩映着建筑,使古村落与青山相连相依。 客家传统民居所体现出的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的理念与山水城市的中心思想是相同的。“山水城市”概念是钱学森于1996年提出,他设想的山水城市是把我国传统的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条件结合起来。核心精神是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重视科学技术,面向未来发展。山水城市的建立基础是占有城市面积最大、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居住区环境的自然化。其实,山水城市提出的原因之一也是反对当前许多城市住宅小区存在高密度、高容积率,盲目模仿外国风格,以小园林充大环境的做法。将客家民居与环境相生相息的观念溶入“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中,使建筑和谐地溶入大自然,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广州的“山水庭苑”,将自然环境、小区景观依山而设,保持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将建筑物与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起来,其规划设计方案于1999年被国家建设部批准列入国家康居示范小区工程项目实施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成为示范工程。同样,梅州梅园新村E组团的选址和规划充分利用梅州剑英公园的水景和周围的山体,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巧妙结合,使小区有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销售率高,住户对环境也颇为满意与自豪【49】。 5.2现代建筑应注重交流空间的营造 客家传统民居对外封闭性很强,平面布局成围屋一天井的格局,一层对外不开窗或丌极小的窗洞,仅为通风和装饰而用。与封闭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筑内部的开敞通透。建筑中轴线上采光最好、面积最大的下堂、中堂与上堂是开放性空间,建筑中的每个天并设有最便捷的通道。这个通透的空间一方面方便于平日里建筑群内人们的交流,同时提供节假日访亲走友聚会的空间。此外,传统民居门前和坪的面积较大,与半月池塘共享一块开敞的空间,和坪除有晒稻谷的功能外,平同里也是人们交往的空间。这种重视交流空间的做法 第无章.赣南客家用屋丁.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体现出客家人注重交流和渴望交流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2004年6月7日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颁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该导则规定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峰持的原则首先是社会性原则。即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目前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大多是按照一种较为典型的固定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居住区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I’日J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在这种国际化的现代居住区规划中,室外环境中虽然设有人际交往的空间,但是缺乏对老人与孩子交往活动空|.日J的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居住区对交流空间的组织是达到和谐社区的重要元素,应提倡国际化与地方特色的完美融合,在空间的设计和小品元素的处理中适当运用传统做法。新环境中的旧元素可以增加人们对它的认同感和亲切性,既是对地方特色的继承,又是对国际化的重新诠释,更易于和谐社区的建设。 5.3现代建筑应强化其人性化尺度 客家传统民居不论规模大小都具有人性化尺度,建筑不论远观还是近看,都使人觉得亲切宜人。适宜的尺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多数的客家传统民居以一、二层为主,体量较小,易融于周边环境。 (2)建筑自身尺度的适宜性。如坡屋顶与墙身比例的适宜。客家传统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山墙在正立面上,山墙的进深、高度和屋顶的坡度关系的比例就显得非常重要。客家传统民居坡屋顶的高度一般是层高的二分之一,且坡屋顶的举折较小,故无盛气凌人之势。屋脊多曲线,而且高低错落,具有丰富的外轮廓线。再如檐口的高度与宽度比例的适宜。客家传统民居的外檐出挑较小,多在10—30cm之间,而天井处的内檐出挑较长,便于雨天在檐下行走,多在60。loocm之间。由于屋顶两坡度相等,因此外檐较高,使得外立面轻盈活泼;内檐较矮,凸显内庭院亲切宜人的感觉。此外入口处空问的处理和门的尺度及装饰都显得平易亲和。45 第五章赣南客家围屋于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住宅建设应追求“家”的人性化,人性化应该包括高品质的生活内涵、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多元的生活气氛,生活在小尺度的建筑空间里,人们自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交流,邻里之问更为熟识、更加融洽,也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去年启动的浙江南都住宅区的设计理念就极力强调适宜的建筑尺度作为人性化回归大势所趋的导向(5”。它同时追求环境设计要符合人性、建筑规划错落有致户型创新加强居住的适宜性、开发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等观点。中国的众多传统民居,特别是客家传统民居和江南传统民居所赋予建筑的适宜尺度观,是千百年来劳动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总结。 第穴章结论与展望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建筑在自然空间中要抵抗外力的作用而“生存”,首先需要合理、科学的空间构成体系,建筑空『日J构成就是建筑物在创造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空间中起到支架作用的不可分割部分,就好像曲谱中的音阶、音程、音调,没有它们,音乐就无法谈节奏。透析客家围龙屋的空『日J构成,可以发现那些有序的节奏重复感、完整性和主次关系,强烈地表达了人本主义的理性色彩。它作为一种传统,一个坐标系,记载着那一时代客家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记载着那一时代客家人的交往情景和交往方式,也记载着其传统的礼制和伦理观念。 客家围屋以及客家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研究者可谓趋之若鹜,但就研究对象而言,大部分学者主要集中在客家围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客家围屋的修建模式上面,并未从设计学的角度去审视其意义。 本论文从大方向客家民系为切入点,以文化的角度阐述和解剖赣南客家围屋的历史成因和布局功用,分析其构造的考虑因素和理性主义的一面,进而从建筑理性主义出发,考虑现代住宅设计应注重的一些问题,古为今用。 然而,客家围屋并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摆设品,走进围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动而繁忙的景象,生火的农妇,嬉戏的孩子,这昨同重现般的情景仿佛就是建筑领域的“活化石”。围屋,这一基于安全防御的历史产物,虽然其主要功能已经缺失,但大部分其他功能还在继续为人所使用。这是在文化研究领域所不多见的一个现象。 6.2展望 由于本人实地考察的时间和能力的限制,对现今围屋使用功能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其存在时代的标准,对于现今围屋的常用功能以及室内装饰没能做深入、具体的研究,这于本人来说是个不小的遗憾。因此,住在围屋的人们与围屋本身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后续研究来说更具现实意义。47 致谢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王向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选定课题,并撰写完成的。从师两年有余,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使学生获益匪浅。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他精心的指导,在本论文完成之际,特向导师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感谢杨明朗教授,熊兴福教授、熊建新教授、张志华教授等老师多年来对我学业及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 感谢很多艺术与设计学院老师工作中给我的无私帮助。 感谢在本论文撰写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朋友同学。 感谢所有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接受调查与采访的朋友们。 最后,尤其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以最大的理解和支持,使我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成绩。 汤翔燕2007年12月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3】胡希张等,客家风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4】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黎小龙:《民族心态与居室文化》,广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何葆国,永远的家尉一一十楼漫游,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 【7]陈凯峰,建筑文化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8】张嗣介《赣南客家用楼的文化背景》龙南县博物馆交流资料 【9]林嘉节、林浩,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2 【lO]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997 【ll】刘忠琴,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2】胡文彦,中国家具一一鉴定与欣赏,上海占籍出版社,1995 [13]周明,《齐康建筑设计作品系列7一一五夷风采》,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楼庆两,中国占建筑一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二联书店,200l [15]李秋香,中国古村落一~石桥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6]黄顺折等主编,客家风情。中国丰十会科学…版卒十,1993.6 [17】黄顺忻等主编,客家风情(续),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1994 【18】郭丹、张佑周著,客家服饰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9】汪毅丈著,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0】王增能著,客家饮食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1】孔永松、李小平著,客家宗族社会,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2】谢重光著,客家源流新探。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3】丘权政主编,客家与近代中国,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24】陈金川主编,地缘中国~一区域文化精神与国民地域性格,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25]刘敦祯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T业出版社,1984 【26】李长杰主编,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三),中国建筑1二业出版社,1995 【27]来增祥、陆震纬编著,室内设计原理,中国建筑T业出版社,1996 【28]刘芳、苗阳编著,建筑空间设计,同济人学出版社,2001 【29]陆元鼎,从民居剑民系的研究,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一L业出版社,1998 【30】吴良铺,广义建筑学导论,建筑师36期 [31】宋昆、易林,阳宅相法简析,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32】潘安,客家民系与客家聚居建筑(一),建筑师,第61期,1994.12 【331潘安,客家K系与客家聚居建筑(二),建筑师,第62期,1995.2 [34】warrenJ.wonhington.【J】1对lor ArchitecturalPress.1998.5.comext:NewBuildingsjnHistoricSe“ngs.oxford 49 参考文献 【35】Qua娃ty 【361inTown硼dCountry:AD.scussionDocument.U.K.1994.《ArchitecturewithoutArchitects》BemardRudofskyDoubled&comp锄yInc.Gardcnci饥 NewYork1640. 【37】于东,客家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8】万幼楠,对客家围楼氏居研究的思考,华中建筑200l,19(6) [39】蔡焰山戴忠坚,福建客家居住文化探索,福建建筑,1996.3 [40】陈丽玲,福建土楼:地方性文化景观的模板,福建地理,2002.17(4) 【41]陈珊,关于乡土建筑的一点思考,南方建筑,2002.1 【42】赣南师范学院学报专辑《赣南客家研究》1992 [43】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建筑学报,2000.11 [44】姚红梅,关于“当代乡土”的儿点思考,建筑学报,1999.11 【45]陈忐华,说说乡十建筑研究,建筑师75期,1997,4 【46】陈志华,乡十建筑的价值和保护,建筑师78期,1997.10 【47】陈忠华,乡十建筑研究提纲一一以聚落研究为例,建筑师8l期, 【48】刘启波、周若祁,论绿色住区建设中的地域性评价,建筑师10l期 [49】李婷婷,客家传统民居文化在现代住宅建设中的传承,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2[50】沈济黄、陈帆等,从“乡十建筑”到“乡土主义”建筑的实践,建筑学报2001.9 【5l】沈珏'张洪力.杭州楼盘国际制造中成K【J】50
本文档为【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的建筑型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17KB
软件:Word
页数:45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7-06-01
浏览量: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