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套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套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套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板书】一、区域的含义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做完学案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一:区域。答案:地理差异指标区位特征地理条件C【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答案: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__亚热带季风_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_黑土_为主,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__贫乏____ 石油等矿产丰富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的实战演练答案:CDA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3.划分: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 性 差 异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2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诧异。3、以某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教材分析】本章施必修3的概述部分,从总的大的角度阐述了“区域”这一概念,也通过案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面分区域研究的学习打下基础。而在两节中,第一节作为区域研究的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贯穿了后面各章节的内容,因此应是重点内容,为后面各章节打好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诧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2、以长江三角洲和送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3、引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变化,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诧异。3、以某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难点】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诧异。2、以某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板书】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承转)下面我们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P4-5“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相关内容及P4图1.3“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完成下表: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阻隔;黏重的土壤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交通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②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及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棉花的生产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城市密集,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课堂练习答案: BA【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⑴该区地理环境: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教材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板书】 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学案知识点一答案:获取管理分析应用RSGPSGIS区域地理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开发规划【板书】二、遥感(RS)1.概念: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⑴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⑵工作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 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功能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4、特点(优点):①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讲解)在区域地理研究中,遥感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经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5、应用范围: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讲解)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案例介绍: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阅读 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点拨: 同意。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学案知识点二、遥感(RS)答案:航天器感知传感器资源调查【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2、地理环境研究中应用:3、大众化应用:二、遥感(RS)1.概念:2.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⑴作用:⑵工作原理: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 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功能 4、特点(优点):①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5、应用范围: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教材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板书】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2.组成:(引导读P8图1.7“GPS卫星星座”)(1)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2)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由分布全球的地面站组成。(3)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以汽车导航仪或手持GPS接收机等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4.应用: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P9图1.8“利用GPS测量珠峰高度”)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利用GPS为导航服务也成为—种新兴的行业。GPS汽车导航(P9图1.9“GPS汽车导航”)汽车导航装置可显示城市道路图和该车的位置。驾驶员辅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中选择其中的一条。系统除动态显示该车的位置外,还通过语音提示引导驾驶员把车开到目的地。(练习)请同学们完成P9“思考: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阅读)请同学们阅读P9-10“阅读: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并填写学案合作探究: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的区别 卫星星座 导航范围 全球定位系统 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 全球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由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一颗备用轨道卫星组成 大范围、区域性(通过该材料大致了解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藉此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案知识点一:全球定位系统答案:定位导航GPS卫星星座用户设备三维坐标全球性连续性地理位置【板书】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2.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P10图1.10“GIS简要程序”:教师指图讲解,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过程有一般性了解。)3.应用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⑴区域地理环境研究:①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建立能反映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关系,揭示区域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②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⑵城市管理:①查看、查询相关信息资源;②制作相关的统计分析图和专题图;③综合分析相关信息,进行应急事件的录入、处理、决策等。(引导读P11图1.11“某城区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部分显示”并讲解)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教材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三课时】【板书】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3S”的关系⑴联系: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⑵区别:①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数字地球(1)概念: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2)原理和应用: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12“活动: 1.图1.5和田1.6显示的对洪水灾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这两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次洪灾监测和统计中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2.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许多城市配备了巡誓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图1.11)。(1)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2)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出事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描述在接到报警电话到指挥警车前往出事地点的工作程序。(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课堂小结】现代地理学中,3S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日益成为地理学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地理学服务于社会生产的主要途径,现在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们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联系。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其中,遥感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数据,加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更新,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效性,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信息数据地面定位目标选择、野外验证、图像分类等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信息,为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三者的关系可用以下简图表示:(导入)提到亚洲四小龙、大家肯定不陌生,有哪些呢?(学生发言,老师归纳性总结)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面积都不大,但却成为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原因有很多。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是著名的城市岛国。‘新加坡’的意思是“狮子城”,因为岛的形状像狮子。华侨又称它为“星岛”或“星洲”,意思是岛小如星。新加坡领土面积很小,自然资源贫乏,粮食靠进口,连居民生活用水都要靠邻国供给。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早200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达到20000多美元。大家对这个数字可能不太敏感,我们来与中国作一下对比,中国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刚刚突破1000美元,如果能保持目前7%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也就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新加坡01年的人均GDP就达到20000多美元,这一指标已经超过了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1965年新加坡独立到现在,仅仅短短30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令人如此惊羡的奇迹,那么在此过程中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那些条件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新加坡的地理环境。环节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活动1:请阅读资料1: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资料一(学生讨论后回答)如图,“扼守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特殊优势。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咽喉要道,是欧洲、西亚、南亚和东亚、大洋州之间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而新加坡是马六甲最重要的港口,所以被成为“东方十字路口”。而且新加坡是天然良港,港阔水深,风平浪静,可以停泊好多艘大型轮船。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环节2新加坡那些地理条件对工业发展不利教师活动2:给出材料深入分析地理条件对工业发展不利学生活动2:分析思考并讨论出结果(学生讨论后回答)新加坡领土面积狭小、分散、自然资源贫乏,劳动力短缺,国内市场狭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过渡)那么这样的地理环境会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那些条件呢?先让我们看一下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环节3:什么地理条件影响了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的选择教师活动3:请大家阅读材料2学生活动3:(学生讨论后回答)新加坡正好处于西亚石油原产地和石油消费区之间的有利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港口条件,世界石油工业大发展的机遇,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贸易的发展,促使新加坡重点发展与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工业部门。设计意图:会在自学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环节4除新加坡本身的地理条件外,促使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有那些教师活动4:给出资料学生活动4:(学生讨论后回答)(1)新加坡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新加坡本国人才丰富,科技实力雄厚。(3)东南亚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为新加坡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环节5新加坡服务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教师活动5: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再配以相关资料。学生活动5:阅读内容(回答)新加坡本身是以港口商业为主,在工业发展的促进下,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枢纽的地位以及热带海岛风光,又发展了交通和通讯、旅游等产业;吸引外资,对外旅游和贸易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环节6:新加坡农业发展和海外投资教师活动6:展示图片,给出相关资料学生活动6:(归纳)新加坡本国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狭小,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积累的资本需要找到更广阔的空间,所以,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如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就是由中国和新加坡共同修建的。作为城市岛国,新加坡可用于农业发展的土地有限,所以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课堂小结】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但是它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了本国的支柱性产业---工业和相关部门。为此,对于我国和新加坡有相似的相关地区,可以取其精华,发展本地区经济。【板书设计】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3S”的关系⑴联系: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⑵区别:2.数字地球(1)概念:(2)原理和应用:数字地球是将不同六、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1.新加坡地理环境简介2.新加坡工业的发展3.新加坡其他产业简介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板书】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今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板书】一、荒漠化1.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2.影响因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3.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4.西北地区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5.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板书】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⑴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脆弱的生态环境: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具有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a.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b.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17“活动”(说明)P17图2.3“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完成学案知识点二:(1)干旱导致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2)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板书设计】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⑴位置范围:⑵地形特征: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①干旱成因:②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⑴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脆弱的生态环境:②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第2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1.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根本原因):首先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其次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引导学生读P18图2.5“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直接原因 典型地区 表现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物质 草原地区 农牧民无节制、无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采挖药材、发菜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牧草难生长;土壤结构被破坏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 出现次生盐渍化 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严重2.土地退化:(2)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3)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4)主要表现及类型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5)实质——土地退化①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②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③土地次生盐渍化a.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导致盐分在地表累积;b.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上扩散,造成土地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C.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练习)请同学们阅读P18—19“阅读: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并思考:1.图中河流的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越往下游水量越少,为季节性河流;高山冰雪融水补给。)2.古今道路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了荒漠化的发展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或由于人类活动的足迹和不合理的开发,荒漠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恶化。)(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20—21“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8,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见下图)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2.10),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板书设计】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根本原因):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2)土地退化1.过程2.概念3.形成4.主要表现及类型5.实质第3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3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板书】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⑴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⑵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引导学生读P22图2.11“植物固沙”)⑶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引导学生读P22图2.11“植物固沙”)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思考)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⑷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a.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b.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c.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a.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b.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③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a.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b.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c.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④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⑤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⑸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①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②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引导学生读P23图2.12“沙坡头草方格沙障”)③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活动:1.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点拨: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点拨:要善于将所列
本文档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行走天下_hu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从教二十多年,原因大家一起交流教学经验哟!
格式:doc
大小:82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0-04-11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