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行信证略赞一

教行信证略赞一

举报
开通vip

教行信证略赞一 1 《本典略讚》序 昔者黑谷大師,初開淨土門,唱念佛往生也,天下靡然歸之,猶江 河朝海,其門人辨阿、證空、隆寬、幸西等,共稱傳衣缽,其實則非也, 但吾宗祖大師,獨傳黑谷之心印矣。及黑谷沒也,一類往生、二類各生、 一念多念、諸行本願等,異義雜然興焉。宗祖大師懼微言將熄,作《教 行信證》,為立宗本典,以光顯黑谷之正意。宗祖大師嘗曰:「末代道俗, 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真心。」是一 斥聖道之人,一哀定散之機,《本典》製作,蓋為是而已矣。 惟夫《本典》之為書,...

教行信证略赞一
1 《本典略讚》序 昔者黑谷大師,初開淨土門,唱念佛往生也,天下靡然歸之,猶江 河朝海,其門人辨阿、證空、隆寬、幸西等,共稱傳衣缽,其實則非也, 但吾宗祖大師,獨傳黑谷之心印矣。及黑谷沒也,一類往生、二類各生、 一念多念、諸行本願等,異義雜然興焉。宗祖大師懼微言將熄,作《教 行信證》,為立宗本典,以光顯黑谷之正意。宗祖大師嘗曰:「末代道俗, 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真心。」是一 斥聖道之人,一哀定散之機,《本典》製作,蓋為是而已矣。 惟夫《本典》之為書,文言廣博,義趣幽深,顯微無端,婉曲成章。 或義顯於彼,而文見於此;或義伏於此,而文出於彼。或寄讀法,以顯 深義;或據字訓,以示妙旨,固非淺識所測焉。雖然,若能沈潛反覆, 研精覃思,考其奧旨,則隱顯炤灼,真假條然,愈究愈深,知有其味無 窮者矣,可謂希有最勝之華文,無上甚深之寶典也。 淨信院曾奉信明宗主命,進講於內殿,後錄其講語,名曰「略讚」, 解釋詳密,義理精確,妙契祖意,學者珍之。院畢生盡力於破邪顯正, 為宗門干城,其學之正、識之高,世自有公論,今不煩贅。 頃友人齋藤聞精公,禮誦之余,訂魯魚,施句讀,命書肆某附於梨 棗,使後學省謄寫之勞,余善其志,喜其舉,敢題數言於卷首。 明治二十九年九月八日 香川葆晃 謹識 2 教行信證略讚第一 釋 道隱 總 序 《教行信證大意》云:「抑聞高祖聖人真實相承之勸化,思欲汲其流 之輩,必須入其正義之心肝。然而近代令人慨嘆,法義亦無領解,時而 使用怪異之文句,強號實語,而汙法流,豈非大不應該耶!此宜慎之。 爾者當流聖人之一義者,立『教行信證』一段之名目,為一宗之規模, 而開此宗。是故親鸞聖人造一部六卷之書,號『教行信證文類』,詳明此 宗之教相。(乃至)應將此書,常清眼目,以明辨此宗之大綱。」 然則斯書正是真宗開闢之基礎,一流相承之明鏡,宗義弘傳之真教, 宗意安心之龜鑒也。高祖教育之悲心,妙教流通之肺肝,諄諄乎溢於六 軸,一字一淚,深感戴之,仰可敬信之矣。在五百有餘年之末而逢斯遺 教,實宿善之至,不可堪慶喜幸哉!各違之者永世遠祖門,冥罸不可免, 可懼可恐! 《實語記》(第二十七各條)云(略)。然則往昔不許濫私讀之,由請許之, 有免許而後得讀之,古實也,是全非吝法,為崇重故。如是嚴重敬之, 則讀人甚希,至斯法斷絕,法斷絕則高祖慈愍之功終為虛設矣,是以爾 來許刻本流行,亦是為弘法也,仍傳於世久矣。初有古板,不記年號, 不知出於何手,脫誤不少,引文等亦有所誤,恐竊寫祖門所持本歟,今 湮滅矣。後有明曆、寬文二本,此恐以祖門書寫之真本,補古板落脫、 正引文誤乎,文義粗備,然未盡善,今世現行流布者,但此二本而已。 3 爾來世普閱之、人皆讀之,頗真宗繁昌之幸,祖意矜哀之所致乎!愈以 尊重頂戴,深染宗義,可仰洪恩矣。今汙高聽,亦但為謝海恩一滴,慎 申喜踴之一端而已。 謹開真文,初、辨製作時年,次、論一部大綱,後、釋斯書題目。 初、製作時年者,〈化土卷本〉(卅五)云:「勘如來般涅槃時代,當周 第五主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從其壬申至我元仁元年甲申,二千一百八十 三歲也。」(文)此乃暗述佛滅後至此書制述時之年數,元仁元年八十五 代後堀川院(諱茂仁)即位三年,吾祖五十二歲也,當此時於常州稻田草 庵起筆,爾後處處經回之間清治。(依四卷《傳》、《正統傳》等,安貞二年戊子秋再 治)若依錦織寺《傳》,云「六軸之內,前四章在常陸國而述焉,真、假 二篇於錦織寺述作。 」旹嘉禎三年(丁酉)四月中旬,聖人六十五歲,今 按〈化土卷〉年代顯起業時,錦織寺《傳》彰清治之終,應知。 次、論一部大綱者,開卷云「謹按淨土真宗,有二種回向,一者往 相,二者還相」等,又第四五云:「夫按真宗教行信證者,如來大悲回向 之利益故,若因若果,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回向成就, 因淨故果亦淨也,應知。」(文)若往若還,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 願心之所回向成就,由此思之,此書一部,以教行信證佛身佛土為經, 以往還二種回向為緯,織成一部。從證果開真佛土,為顯其真實,判真 假、辨隱顯,顯方便化身土也,一家之綱格於于此乎成矣。 復有《二門偈》著述,是顯此之往還回向他力成就者也。其〈教卷〉 約絕待門明真實教,詮顯真實四法。為教故絕相待,是以著《愚禿抄》, 4 降相待門,以聖道淨土、要門弘願對辨,而顯本願一乘真實教之尊高, 以備一家教相之龜鑒焉,一流之宗義於此乎成立矣。故知《二卷抄》助 〈教〉篇以豎相對,遠從聖淨二門至要弘二門,應知;其《二門偈》橫 詳他力回向,以顯二種回向之本。此之二書,並是助成斯教行信證者也, 《略書》略抄斯教行信證,使知其精要,去假顯真,捨顯抄彰,其義可 見。然則高祖己證之法門,唯以此書為根基,是以稱名「本書」,宜哉! 略論大綱粗如爾。 後、解題目者: ◎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序 「顯」者,明也,顯示之義,如「分別顯示真實之際」。此有二義: 一云:初十一字中,「顯」等八字是所集也;「文類」二字是能集也。 初八字中,「顯」之一字是能顯,此屬七祖能顯之功,與下偈「顯大聖興 世正意」同;「淨土真實教行證」之七字是所顯也。「文類」二字屬高祖 能集,謂高祖念佛恩深遠,故集此文類。故顯淨土真實教行證之文類, 依主釋也。 二云:「顯」之一字是能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九字是所顯, 謂高祖能顯明列祖文類故。此「顯」字屬高祖,下文云「鈔真宗詮,摭 淨土要」,又云「謹顯真實教者」、「謹顯真實證者」故。《六要》亦同此 義,謂「先釋題中十一字內,初之一字(顯字)與後三字(文類序),能釋之 詞,中間七字,所釋之法。」(文)此釋意:此能所顯與能所集,同為能 所釋,能所釋義雖同初義,「顯」字屬高祖能顯者與後義同。《大意》及 5 《延本》亦同之。 二義終歸一致,謂言三國祖師各興行斯一宗故,三國列祖各顯示真 宗教行證,然其顯示功經高祖選集手而顯明,故能顯為高祖功也。又言 「愚禿所勸更無私」故,高祖之所顯示全顯七祖所顯示,更無異途故, 終歸一致也。 言「淨土」者,對聖道門言,彼亦明教行證故。下文云:「聖道諸教 行證久廢,淨土真宗證道今盛。」(文)往生淨土門名「淨土」,非謂安養 淨土也。 「真實」者,簡異方便。於其淨土教行證,有真實、方便故,簡方 便而顯真實。今總序題雖總冠六軸,就正意曰「真實」也。 「教行證」者,具言「教行信證」,略亦為教證二。謂行者阿彌陀佛 而含歸命,信者南無而攝阿彌陀佛,信行不二,一南無阿彌陀佛,用是 為真實教故,攝行信於教中,此三所期為證果故,偈曰「真宗教證興片 州」。(文)今題言「教行證」者,此攝信於行中,說行信無礙、兩願一致 故也。 從行開信有四法,〈教卷〉首曰「往相回向中有真實教行信證」是也。 《略書》就教、行、證三法明之。從行開信,何以知者?四法牒文,餘 三法皆言「言教者」等,信特言「淨信」者;又云「言大行者」、「言淨 信者」;又於往相回向大行下開信,云「亦有淨信」;又引證文於行處束 引行信文,信下但嘆德耳。以之可知,是唯是就三法之。 《廣書》具列四法分卷,殷勤開示可尊信,今家行中開信,為信心 為本者,吾祖不共之談也。凡七祖之所相承,行為先,攝信於行中。今 6 家却於行中開信,非通途所談,故〈信卷〉首加別序,以顯從行別開信, 以信心為肝要之所以云云。可謂冰出於水冷於水,青出於藍青於藍矣。 然教行信證所據者,《六要》一初引元照《小經義疏》云云,教行證 與教理行果其義大同者不然,彼因斷惑證理談教理行果,今依願力回向 次第言教行證,何以彼同此!故非今之所據也。 今試釋之,有二義:對明、直辨。 一、對明聖道者,彼聖道門中,合教理行果為教行果三法(理屬教), 天台《玄義》五下云:「乘有三種,謂教、行、證,初心憑教所詮,信教 立行,得出三界云云。」慈恩、青龍等就教行證三法(攝信於行中)論三時 興廢,謂具教行證名為「正法」,但有教行無證名曰「像法」,有教無行 證名曰「末法」,如《法苑章》等。《末法燈明記》引諸文(〈化卷〉略引), 可往撿矣。今對彼聖道門隨時有具缺,顯淨土教行證三時無衰變,故〈化 土卷〉云:「聖道諸教行證久廢,淨土真宗證道今盛。」又云:「信知聖 道諸教為在世正法,而全非像末法滅之時機,已失時乖機也。淨土真宗 者,在世正法像末法滅濁惡群萌齊悲引也。」(文)今按《大經》,曰「當 來之世經道滅盡」者,示聖道教無行證也;「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 百歲」者,明淨土教行證特留末法也;「其有眾生值斯經」者,明由教起 信行也;「隨意所願皆可得度」者,顯由信行得證果也。是正對聖道教衰 變,而明唯有淨土之教行證利末法。《安樂集》引此經文明經住滅,證末 法唯有淨土一門之義。〈化土卷〉廣引《集》證明,次引山家證助顯西河 《集》者,意在聖淨對明,故知高祖立教行證,意正在對明而已。 7 二、直辨自宗者,此亦有二:一、依二尊開宗,二、依七祖大成。 初、依二尊者,依教大意文,二尊各有四法: 彌陀教四法者,師說云:《經》云「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 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是教也;又云「攝 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是行也;(此中攝眾生往生行)次「佛告比 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乃至)如我所願,當具說之」,廣說 六八願,結偈立誓者,是信也,證誠可信故;又次「應時普地六種震動 (乃至)空中讚言:決定必定無上正覺」,是證也;又次說光明神力壽命長 久者,顯真佛土;華光出佛普為十方說微妙法者,就真佛土超勝結彌陀 教之教行信證也。(已上) 今謂:引法藏因行說願等為彌陀教四法之證者,恐非祖意歟。何者? 下文各卷引真實五願,證明四法身土,彌陀教之教行信證豈可異求耶! 由此言之,十七、十八兩願為教行信,第十一願為證,廿二願此之益也。 十二、十三願為真佛真土,豈不然乎! 次釋迦教承此,亦說四法身土,謂下卷首「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 悉住於正定之聚」等,是證也;「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等(承上一 一諸佛說微妙法來),能讚是真實教,所讚是行也;「諸有眾生聞其名號」等, 是信也,釋迦教首先證者,舉所期勸行信故;「復次佛告阿難,汝起更整 衣服」等,是說真佛土也;「無量壽佛(壽命)放大光明(光明)」,是彰光壽 兩願酬報真土。(已上釋迦教) 如上二尊四法身土,以名號為體故,流通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等,次承之云「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教),歡喜信樂(信含行),如說修行(其 8 行外發),於無上道終不退轉(「終」言含果)」,次文「佛言:吾今為諸眾生說 此經法(教行含信),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身土),所當為者 皆可求之」,此承上二尊四法身土,付屬彌勒者也。 上來所說二尊四法身土,為真宗正意,以此立一宗大要也。 二、依七祖大成者,下文自明述作意云「爰愚禿釋親鸞,慶哉!西 蕃月支聖典,東夏日域師釋,難遇今得遇,難聞已得聞,敬信真宗教行 證」等,明知真宗教行證非高祖私,自敬信三國七祖所說,復教人信, 顯斯文類。於中,二大士《論》中,但是散說,不為一宗法相,後鸞師 全因襲由之。至西河約時機論教行證之興廢,引《大集經》,(我末法億億眾 生起行修道(由教起行),未有一人得者(無證果也))立唯有淨土一門,淨土教行證 漸興矣。終南(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者,淨土教行證也)、橫川(往生淨土教行,末代目 足也)、吉水傳承之,當知七祖傳承在教行證明矣。然未為判教,至吾祖 立以為一家判教,七祖所傳于吾祖大成焉。大哉!吾祖大成之功,可深 敬崇哉! 「文類」者,梵「便膳那」,唐云「文」,「文」謂能彰顯義,近顯名 句,遠顯義故,如《光記》等。今所言「文」者,文章,貝葉竹帛、經 論釋章句都名也。「類」謂品類、部類,隨四法次,分經論釋類文,以為 四品類,故曰「文類」。宗曉《樂邦文類》、柳宗真《西漢文類》等為例。 又「類」謂類聚(《易》卦辭言),《略書》言「用文類聚」故,《事文類聚》 等,斯例也。類聚二尊、列祖之要文,以顯真實教行證故。為顯真實教 行證,類聚諸文故,依主釋也。 「序」者,依俗釋,《爾雅·尺宮》(四二)云:「東西牆謂之序。」註 9 云:「所以序別內外。」疏云:「此謂室前堂上東廟西廂之牆也,所以次 第分別內外親疎,故謂之序也。」《禮》:「王制有東序、西序」。《註》:「東 序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小學在西郊。」又《廣韻》:「序,次也。」 《左傳註疏》一(初)云:「序與敘音義同。」《爾雅》云:「序與緒音義 同。」《釋詁》云:「敘,緒也。(敘云次序,又為端緒)言己述作之由,敘陳 其書之旨,若繭之抽緒耳。」《法華文句》(一之六丁):「序者,謂次也、由 也、述也。」可准解矣。 釋題已竟,次正文。 現行兩本題後文前有「大阿彌陀經」等二行四句(十九字),《御真本》 及《延本》無之,《六要》無釋,所釋本無之故也。以無之本為正,現本 刪去可乎。蓋惟《御真本》此二行文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紙裏,此乃此二經譯者有異說 故,記自所取說,而備後廢忘耳。《二卷抄》亦同之。然現本者,門人傳 寫時崇重之余安之題後乎,然在此則無用也。又《御真本》無此撰號,《延 本》及《明曆本》同之,《阪東本》及《寬文本》於此處安撰號,《六要》 順之有釋。然則古本有無有兩本乎,今從《真本》,序文中自安撰號,云 「爰愚禿釋親鸞」故,是故今不須豫辨撰號也。 謹按一部文義,大分為三:一、序文,二、正文,三、後述。(《六要》 云序正流三段)初、序文中,《六要》分為五段云云,今科為三段:一、深嘆 淨土巨益,(「竊以」至「如是之德澤」)二、双示勸誡二門,(「捨穢忻淨」至「莫遲慮」) 三、叙述製作所由。初中亦四:一、依《大經》意嘆法真實,(初四句)二、 依《觀經》意顯機真實,(「然則」下二行餘)三、依《小經》意嘆機法益,(「故 知」下至「真理也」)四、結嘆三經教益。(「爾者」已下) 10 ◎竊以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暗慧日。 先第一段具彰三經意,初四句依《大經》意嘆法真實也,具足如存 師《法語》中。(《法要》第二十初至十三紙左釋此文) 「竊以」者,發端之辭,「竊」,私也;「以」,意也。 「難思弘誓」等四句甚深巧妙:一、顯經妙者,謂《大經》一部之 要,不過開闡彌陀因果二德,今舉二德以盡一部,無復餘蘊矣。難思弘 誓是因德,無礙光明是果德,以此二德總括一部,顯經意之妙手也。二、 對語妙者,謂此文以弘誓因對生死果,佛光果對無明因,佛凡因果錯綜, 愈足以彰真實之利也。三、取語亦巧,謂初取龍樹「乘彼八道船,能度 難度海」之語,龍樹以道品行喻船有運度用故,此以行攝願。今以弘誓 換道品者,彌陀永劫萬行唯為填此弘誓海,修萬行莊嚴無上殊勝願,故 以願攝行,《經》「普行此願」即此義也。後句用天親讚嘆門語,《論》曰 「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註》云「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 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等,取以顯無礙光破暗德。四、下 字亦奇,謂「難思」與「難度」,「光明」與「無明」,疊語却奇,迷悟之 分、因果之差,判然亦見,不知其然而能然者,自然至言而已。 「難思弘誓」者,謂誓願不思議,即是指第十八願,《經》曰:「如 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善導頌之曰「彌 陀智願海」,由誓願成佛智,因佛智顯願力,願智不相離,佛智不思議故, 誓願亦不可思議,故曰「佛智不思議之誓願」;又諸佛嘆佛智功德稱「不 可思議」,因誓願不可思議成故,猶如見雨大而知龍大,應知。 11 「難度海」者,眾生生死無邊,喻之大海無邊難超度。《瑜伽》九十 (十三)云:「海有二種:一者水海,二者生死海,由三種相而不同分。何 等為三?一者自性不同分故,謂水海用色一分為自性,故有邊有量;生 死海用一切行為自性,故無邊無量。二、淪沒不同,謂水海或傍生趣、 或有人趣於中淪沒;生死海諸天世間亦常淪沒。又水海不由身故、不由 語意故、不由貪嗔癡故、不由生等四苦法故,於中淪沒;生死海亦由身 故,乃至亦由生等苦故,於中淪沒。三、超渡不同,謂水海未離欲貪, 諸異生類尚能超渡,何況其餘;生死海反上,可思。」(已上)生死苦海讚 頌《易行品》偈妙也,生死海實難超渡而無邊無量,唯有彌陀弘誓大船, 使能運載超渡。若非弘願大船,則我等沈淪云何。《讚》曰「不得逢往還 回向,則流轉輪回無邊」,苦海沈淪云何,此意也。 「無礙光明」等者,《論註》云云。於十二光舉一攝餘,《一多證文》 言:「無礙者,不與眾生煩惱惡業所礙也。」利物之最要,顯別德之美名 故,別舉無礙光攝餘也。 「破無明暗」者,通界內、界外,無礙光有破暗、滿願、攝取等德, 今此中且舉破暗德,對上生死果。生死難過度,由無明因不破,故哀無 明大夜,示無礙光佛,影現安養界,永拔生死根本(二種無明),故曰「破 無明暗」。夫佛光照而不破者非無礙,破而不盡亦非無礙,是光能照破, 以盡無明際,故曰「無礙光明」等,明信佛智無一念疑心是其相也。 「慧日」者,《六要》一(三左)云:「佛慧明朗,譬之日光」等,引 諸文顯之,《法語》亦同焉。今按:不但破暗,亦示生信,謂有破暗義, 而亦能具生成德,故舉慧日以彰是光明生信慧,喻如日光故,如化佛菩 12 薩之日。此四句假二大士聖語,以顯《大經》一部大綱,佛因果盡眾生 迷倒因果,為其大要故。 又復「難思弘誓」等二句是往生大行,誓願、名號不離故;「無礙光 明」等二句是往相大信,以破暗生信故。大行、大信以貫一序,此乃顯 《大經》法真實者也。次文云「至德嘉號」,云「金剛信樂,又曰「專奉 斯行,唯崇斯信」,又「遇獲行信」等,皆承此大行、大信,終結云「慶 所聞(名號),嘆所獲(信心)」,當知大行、大信為序大綱耳。 又復「難思弘誓」者,大悲願心;「無礙光明」者,光明智相,此嘆 悲智二德,以示法真實。《和讚》云「無明長夜之燈炬」等,示此意也。 (樹心)。然《略書》曰:「無礙難思光耀,滅苦證樂;萬行圓備嘉號,消 障除疑。」《涔記》一(四左)云:「《廣本》以誓願、光明對起,今以光明、 名號對起,言雖異義是一。祖曰『無離誓願名號,無離名號誓願』,宗家 曰『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本願化導無出此二者,是故二句為言端文。」 今云:不必然。《略書》光明、名號對起,總述三經意;今書分三經別嘆, 以圓滿嘉號推之於《彌陀經》,初但舉因果二德,總括《大經》一部,故 與彼稍異也。 ◎然則:淨邦緣熟,調達闍世興逆害;淨業機彰,釋迦韋提選安養。 斯乃:權化仁,齊救濟苦惱群萌;世雄悲,正欲惠逆謗闡提。 二、依《觀經》意,顯機真實,於中有二:初四句明教興,二、「斯 乃」已下四句顯實機。初中: 「然則」者,承上之辭,此乃欲承《大經》法真實而明機真實,故 13 示淨土教興也。《大經》法實機權,《觀經》法是帶方便機實。願文言「十 方眾生」,不分別凡聖善惡,抑止言唯除逆謗,而未顯機真實,是以大聖 權化待機緣熟時,而興逆害發起《觀經》,正顯以逆惡為本願之正機,二 尊悲懷於于此乎通暢矣。〈化卷〉「緣達多闍世惡逆,彰釋迦微笑素懷; 因韋提別選正意,開闡彌陀大悲本願,斯乃此經隱彰義也。」文殊義同。 「淨邦緣熟」者,謂淨土之機緣淳熟也。 「調達闍世」者,舉興逆人也。「調達」者,如來從弟也,或言「提 婆達多」,此曰「天熱」,以生時人天心熱故。「闍世」者,具云「阿闍世」, 此云「未生怨」;或曰「婆羅留支」,此云「折指」。《經》曰「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等,依此《經》則應言「調 達令闍世興逆害」(訓點從之);又次「釋迦韋提」等,亦應言「釋迦令韋提 選安養」,《疏》云「如來蜜遣夫人別選」故(訓點從之)。今不然,似不為 語,有何意耶? 解云:宗家曰「眾聖齊心,皆同指讚」等,《和讚》曰「彌陀釋迦方 便,阿難、目連、富樓那、韋提、達多、闍王、頻婆娑羅、耆婆、月光、 行雨」等,又云「釋迦韋提方便」等,由之言之,不但提婆、阿闍世, 阿難、目連等諸大聖,齊心皆同行大悲,為引入攝逆之誓願,方便興逆 害故為伴,一逆一順起此一教。准別選《疏》文,本願因緣為能發因緣, 調達、闍世等行此大悲,齊心共同興逆害。釋迦與韋提同心共選安養, 故互為能、為所,俱行悲門,無別能所。雖然,約《經》顯文,則調達 為能使,闍世為所使,釋迦使韋提選安養,能所宛然,應知。 「興逆惡」者,禁父、禁母二緣意,《經》曰:「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14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國大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 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蒲桃醬,蜜以上王。 (乃至)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禁父緣)時 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大夫人 (乃至)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時阿闍世聞 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 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時二大臣引典諫曰:王今為此殺 逆之事,汗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不宜住此。時二大臣說此語 竟,以手按劍,却行而退。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舍劍止不害母, 勅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已上禁母緣)」今述此二緣意,具解如〈序 分義〉。天台《觀經疏》曰:「如是等事皆是大士善巧權化,行非道通達 佛道。眾生根性不同,入道有異,一逆一順弘道益物云云。」 「淨業機彰」者,述厭苦、忻淨二緣意。 「淨業」者,約經顯相,定散二善為淨業,說「諦觀彼國淨業成者」, 又云「欲修淨業者(乃至)此三種業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故」。約隱者,念佛 為淨土業故,釋云「依下觀門專心念佛」等,又云「上來雖說」等,又 以下品念佛為本願念佛。今此中約隱,故本願念佛為淨業。然則本願念 佛實機彰曰「淨業機彰」,淨業機彰者由淨土緣熟,故淨土(所求)緣熟與 淨業(去行)機彰相對也。 然《略書》云「濁世機憫」,餘文同之。有云:「憫」者,猶曰「可 憐」,謂濁世機可憐意也。(慶哉)有云:「憫」者,大悲哀憫也,釋迦悲憫 15 濁世機,使韋提別選,但為對緣熟,云「機憫」耳。(涔記、師說)今從後 說。 然今云「機彰」,《略書》云「機憫」者,師說曰:「《略書》于還相 中明教興故,於《觀經》顯為凡教者,即是還相悲用,故曰『機憫』。今 示淨土巨益故,以《大經》法真實蒙《觀經》極惡劣機,故曰『機彰』。」 (已上)今按:就當機云「淨土機彰」,韋提願生正是淨業之機彰也。《經》 曰「如是凡夫心想羸劣」,此實是凡夫相,非假示。(《疏》云云)〈化卷〉曰: 「言如是凡夫心想羸劣,則是彰為惡人往生機也。」即是淨土實機已彰, 故使別選也。《略書》彰未來濁世眾生為實機,《經》曰「如來今者,為 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化土卷〉云:「言若佛滅後諸眾 生等,即是未來眾生顯為往生正機也。」故夫人為未來示劣機,釋迦為 濁世眾生使韋提別選。《今本》應前顯實機,《略本》向後憫濁世,彼此 但文起盡異而已。 「釋迦韋提選安養」者,正忻淨緣。《經》文曰「我今樂生極樂世界 阿彌駝佛所」,《疏》曰:「從『我今樂生彌陀』已下,正明夫人別選所求, 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乃至)諸餘經典勸處彌多, 眾聖齊心皆同指讚,有此因緣,致使如來密遣夫人別選也。」(文)今正 用此語勢。然《疏》文下「致使密遣」四字,此有兩重能所:「密遣」二 字,釋迦為能,夫人為所,言「如來密遣夫人別選」故;(是一重)又別願 因緣為能使,釋迦、韋提同是為所使,曰「有此因緣,致使如來、夫人 別選」。(是二重)上「興逆惡」句准此亦有兩重,可知。此中含二重義,《六 要》二義亦此意也。 16 「斯乃」等者,二、顯實機,此乃示興逆本意、別選正意但以濟惠 苦惱逆惡為正意,故曰「斯乃」。《略書》云:「倩思彼,靜念此,達多闍 世博施仁慈,彌陀釋迦深顯素懷。」(文)以此觀之,上達多、闍世之興 逆是實惡人於乎此開顯,此明大聖權化為濟極惡眾生,行非道引入攝惡 之法。逆惡即施仁慈,故曰「權化仁」,「仁」者,慈也,對下「悲」,為 除苦現逆,故不但調達、闍世,阿難、目連、富樓那、韋提、達多、闍 王、頻婆娑羅、耆婆、月光、行雨、守門者等,皆是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善攝化現,從彌陀大悲門來,為男為女,為主為伴,為逆為順,齊同行 大悲,救苦惱群萌,方便引入誓願也。 「救濟苦惱群萌」者,總示濁惡機,《經》說「若佛滅後諸眾生等, 濁惡不善五苦所逼」故。「齊」者,大聖齊心也,救苦惱以除苦惱法,此 乃與前「大船」應。 「世雄悲」等者,「世雄」之語取五德文。「悲」者,《大經》曰「如 來以無蓋大悲」等。 「欲惠逆謗闡提」者,惠以真實之至極在下三品,以大慈悲為說阿 彌駝佛,是領無蓋大悲來,故「欲惠」二字,「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文)錯綜作語,有味哉! 「正」言對傍,當來之世經道滅盡之機為欲拯之正意,在世為傍;(是 一)未來中救凡為大悲正意,十四佛國菩薩等為傍意;(是二)于未來凡夫 中,善機為傍,(定散二機)下三品十惡五逆具諸不善之機為大悲正為。(是 三)此義意在《大經》,而其相未顯,至《觀經》其正意方顯,是故今正 彰承《大經》法被《觀經》實機,其義甚妙哉! 17 「逆謗闡提」者,《涅槃經》所謂難治三機,如〈信卷〉。然《觀經》 說攝五逆,不說攝逆謗法,然下上品云「雖不誹謗方等經典」,以之觀之, 則下中、下下攝誹謗容有勿論也,其不說者依抑止門,故《禮讚》曰:「下 輩下行下根人,十惡五逆等貪瞋,四重偷僧謗正法,未曾慚愧悔前愆。」 (文)鸞師約未回心故不云攝謗法,若約回心,則誹謗者亦攝,故口業功 德中,云「滅誹謗罪得往生」,善導云「謗法闡提回心皆往」,同之。 「闡提」者,具言「一闡提」,此云「信不具足」,又云「斷善根」, 如《涅槃》說。淨土經中不說闡提,通逆謗罪,而無慚愧名「闡提」故, 《大經》「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諸佛經 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 是無信闡提其義也。今《觀經》逆謗中攝闡提,故曰「謗法闡提回心皆 往」,至〈信卷〉可知。 ◎故知: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 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 三、依《小經》意,嘆機法益。於中,初二句嘆大行德,後二句嘆 大信德,此乃上明《大經》法真實蒙《觀經》惡機意,今明其機法合得 大益,故曰「故知」。若法真實不蒙實機,則何有得益!機法既合,是故 釋迦說其益,恒沙諸佛證勸,此《經》意也。 「圓融至德」等者,應上光明破暗惠逆謗之句,嘆大行德益。 「圓融」者,《愚禿抄》云:「圓頓者,圓名圓融圓滿,頓名頓極頓 速。」(借《止觀輔行》文嘆淨土教)淨土教中圓滿頓速為本,含圓融義故,《經》 18 說「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論》云「能 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是頓極頓速圓滿之義也,圓融義含在此中,利 益為本故。《華嚴經》說:「功德雲比丘語善財言:我於佛法海中唯知一 行,所謂念佛三昧。」(文)所謂一行即是萬行,一行即一切圓融無礙, 名「圓融」。然華嚴、天台所謂圓融者,三無差別中以心為主,淨土門圓 融以佛為主,言同義異,不可混同也。是故今家就佛名號言「圓融」,〈信 卷〉云:「成就圓滿無礙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功德。」《略書》曰: 「斯行遍攝一切行,極速圓滿,故名大行。」(文)《行卷》云云。《一多文 意》云:「本願一乘圓融無礙真實功德大寶海,今言一乘者,本願也。言 圓融者,萬功德善根。言真實功德者,名號也。」此名號以永劫所修萬 德,施之於六字果號,萬德融妙,無有缺減。譬如淨摩尼珠,其狀如芥 子,有大功德,雨一切珍寶。元照云:「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萬 德總彰於四字。」又云:「況我彌陀,以名攝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 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等。(〈行卷〉三十右)戒度云:「佛名乃是積功熏修, 攬其萬德,總彰四字,是故稱之獲益非淺。」(已上)又用欽云:「今若以 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已上)(〈行 卷〉三十一右所引) 言「至德嘉號」者,取《論註》語,《論語》云:「泰伯可謂至德, 無民得而稱矣。」諸佛讚言「不可思議功德」,此乃「至德」之義,讚嘆 之美稱也。〈化土卷〉曰:「善本者,如來嘉名,此嘉名萬善圓備,一切 善法之本,故曰善本」等。(文) 「轉惡成德正智」者,轉逆謗闡提極惡,速成不可思議功德,此則 圓融嘉號至德也。《唯信文意》云:「行者自始不作種種計量、籌度,過 19 去、今生、未來一切罪,轉成為善業。轉者,罪不消失而成為善也。如 眾水入大海者,即成為海潮。」(文)「轉惡」義可准解。 今於《小經》中所以顯圓融至德者,貶諸善萬行為少善根,執持名 號為多善多功德故,多功德稱而為不可思議功德故,此名號通上名義, 而名義不二,以無礙光為名,名號即光明無礙故。《和讚》云「無礙光如 來名號,與彼光明之智相,能破眾生無明闇」等。故知無礙圓融德為名 號德者,即是無礙光照圓融無礙,轉惡成德故名「阿彌陀」,故說之曰「聞 說阿彌陀佛」等,於乎斯有本願一乘圓頓之稱。《和讚》曰「本願乃圓頓 一乘,信知能攝逆惡人,煩惱菩提體無二」,是罪德無礙圓融。次《讚》 顯轉惡德云:「依無礙光之利益,得威德廣大之信。煩惱凝冰必溶解,即 可成為菩提水,罪障成為功德體。云云」轉惡成善義可知。次二首名體不 二,于中,初「名號不思議海水」等,轉上逆謗惡,與不可思議功德一 味;次「煩惱眾流若歸入,盡十方無礙光之,大悲大願海水中,皆成功 德海一味」,此示轉惡成智,「一味」言顯無礙圓融德益,無礙光德即名 號至德。鸞師引《小經》,顯無礙光之名義,成破無明之義,故鸞師《讚》 中明圓融無礙,是故顯圓融無礙至德者無過《小經》,故於此明前無礙光 明法德轉逆謗諸惡,成不可思議功德,可謂巧妙矣。 「正智」者,至德嘉號,即是無漏佛智故,簡顯說善本德本念佛, 而指名號佛智曰「正智」也。有云:正智者佛名,從智慧海而建立故, 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故云「正智」。〈行卷〉(三十七) 引《論註》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藐名正, 三名遍,菩提名道,統而釋之,名為無上正遍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 20 盡性,更無過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 為正智。」(文)今文正用此「正智」語,菩提正因名「正智」,名號佛智 滿入不定迷心,成無上菩提因,故名「正智」也。 「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者,嘆大信德。《經》云:「為 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文)《大經》云:「若聞斯經,信 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文)二《經》綺互顯他力信相也。 「金剛」者,宗家曰:「此信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別解別行人 等之所動亂破壞。」(文)此有喻金剛、法金剛:喻金剛者,約通途者,《大 日經疏》曰:「如世間金剛寶,有三事最勝:一者不可壞故,二者寶中上 故,三者戰具中勝故。」(《大論》五十九云:「金剛寶者,帝釋所執,與修羅戰,卒落閻 浮提,為如意珠。」)約別途者,〈信卷〉本(廿六)云:「本願力回向大信心海 故,不可破壞,喻之如金剛也。」偈云「共發金剛智,橫超斷四流」等。 言法金剛者,〈定善義〉云:「金剛者,無漏之體也。」(文)今此中意, 執持名號一心,是曰「難信金剛信樂」,此乃於《小經》中說《大經》弘 誓願者也,是《小經》隱彰之義也。云云〈化土卷〉本(十七)曰:「言彰 者,彰真實難信之法,斯乃光闡不可思議願海,欲令歸無礙大信心海。 良勸既恒沙勸,信亦恒沙信,故言甚難也。」(文)故知「難信」是難信 之法,所謂不可思議願海(難思弘誓)。 「金剛信樂」者,本願三信,即一信樂也。何以執持名號一心名「金 剛信樂」者?〈化土卷〉云:「《經》言『執持』,亦言『一心』,『執』言 彰心堅牢而不轉移也,『持』言名不散不失也」等,此乃於《小經》彰本 願三信,然則佛智回向名「金剛信心」也。 21 「除疑」者,此法難信故,濁惡邪見眾生難得此信,十方恒沙諸佛, 為之各出廣長舌相,同勸、同證、同讚,斷眾生疑根,故曰「除疑」也。 「獲證」者,《延本》作「獲德」,不正。《御本》等作「獲證」,為 正,何者?「獲證」二字用元照語,〈行卷〉(三十右)末引,云「我彌陀 以名攝物,(乃至)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 德也。」(文)「獲證」者,《經》曰「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也。 「真理」者,真實道理也。《如來會》云:「我今如理宣說,汝等應 如教住。」(如實說彌陀因行果德云「如理」,順教信受無疑云「如教住」也。)金剛信樂 為獲證之真理者,〈信卷〉引《涅槃經》曰:「菩提之因無量,說信心攝 盡。」又云:「涅槃真因唯以信心。」(文)謂由諸佛舌證,疑執一除,而 成金剛真心,則阿耨菩提於是乎指掌,豈非真理耶! ◎爾者,凡小易修真教,愚鈍易往捷徑,大聖一代教無如是之德海。 四、結嘆三經教益也。按此文有結上起下意。 「爾者」,承上之辭,謂承上三經大行、大信得益,而嘆之勸奉行故。 「凡小」、「愚鈍」者,指三輩九品,上三品是大乘善凡夫,中輩是 遇小乘,下輩是是遇惡,故說「如此愚人」故。又可,「凡」小、「愚鈍」 但是文綺互耳。凡夫小智、愚癡鈍根也。〈行卷〉曰:「其機者,則一切 善惡大小凡愚也。」 「易修」、「易往」者,由佛願力故說易修易往。 「真教」、「捷徑」者,結上三經所說行信,為真實教,又為捷徑直 22 道。「捷徑」者,「捷」,疾也;「徑」,直也。〈行卷〉曰:「張掄云:佛號 甚易持,淨土甚易往,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是之捷徑。」(文)今用此語勢。 「大聖一代教」等者,大聖一代即是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教,為假 為迂,不可比於淨土教真實直道也。 又「無如是」之言顯絕待,是本願一乘絕待門,此絕待中亦具相待, 故有二經方便,次下文是也,應知。 「德海」者,難思弘誓,無礙光明具勝德如大海,《十地經》曰:「譬 如大海,以十相故,嘆名大海云云。」(〈行卷〉四十一右) ◎舍穢忻淨,迷行惑信,心昏識寡,惡重障多。特仰如來發遣,必 歸最勝直道。專奉斯行,唯崇斯信。 二、雙示勸誡二門中二:初、勸,二、誡。初四句所勸機,「特仰」 下四句正勸門。 初中:此文中舉《觀》、《小》二經顯說為所被,欲勸捨顯說、可歸 實義,此乃上絕待門難入故,就相待門分真實、方便,此文暗為〈化卷〉 張本也。初厭忻行信二句明《觀經》要門機,兼攝《小經》顯說,《觀經》 厭苦忻淨次第由厭苦生忻淨心故。《大經》意歸佛願,則佛願不思議自所 厭故,但勸願生信心。《淨土見聞集》(《法要》二十六十四右)云(略)《愚禿 抄》「厭離真實聖道門,欣求真實淨土門」,此約聖淨相對言之。若要弘 相對,則要門捨穢忻淨;弘願門忻淨為本,其厭離者但是信心用故,或 先忻後厭(〈信卷〉「忻淨厭穢妙術」),或先捨穢,忻淨為後(《略本》「受行最勝弘誓 而捨穢忻淨」),次第不定也。要門忻求是三業各修厭欣,俱自力故,與弘願 23 雲泥耳。 「迷行惑信」者,執定散三福九品之行,而迷本願真實行,故曰「迷 行」;局定散諸機各別自力三心,昏他力金剛心,故曰「惑信」也。今私 思此句中含《小經》顯說,執自力念佛之行,而勵自利一心故。 「心昏識寡」等者,《略書》「心昏識寡,敬勉斯道;惡重障多,深 崇斯信。」(《涔記》廿九右) 有說:此二句出逆惡機,「心昏識寡」者根鈍,所識知少故;「惡重 障多」者障重,五逆十惡五障三從也。(樹心) 有說:「心昏」等二句《小經》顯說,謂雖捨諸善稱名號,而心昏昧 不能明信佛智,故曰「心昏」;不肯受釋迦所說、諸佛證誠,所識知少, 故曰「識寡」也。《小經》善男子、善女人本從下三品來故重罪,由己重 罪,疑本願不信,故曰「惡重」也。「障多」者疑見執,《事讚》云「為 斷凡夫疑見執,皆舒舌相覆三千」(東方讚)是也。(師說) 今按:上二句舉定散善機(二句通三經,隱顯俱同),「心昏」等二句舉劣 機,此中通含三經機,謂「心昏識寡」者,《大經》云「身愚神暗,心塞 意閉」,今取其語勢;《觀經》下品說「如此愚人,是鈍根無知也」。「惡 重障多」者,十惡五逆等曰「惡重」,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等曰「障多」也。 若依《小經》,五濁時機是也。〈散善義〉云:「能于五濁惡時、惡世界、 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讚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等。 (文)何以知「舍穢」等二句為經顯說者,《略書》中但有下二句,無此 句,彼唯明真實,不明方便故,以彼照之,今本初二句顯說也明矣。 「特仰如來發遣」等四句,正勸歸仰。「特」者,但也、獨也。 24 有云:「如來發遣」者,釋迦指勸也。「最勝直道」者,彌陀招喚也。 (樹心) 有說云:「仰如來發遣」者,勸《觀經》顯說機,〈玄義〉云:「仰惟 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乎!」今舉釋迦 發遣攝彌陀,而示二尊一教之旨故。「歸最勝直道」者,當《小經》指讚, 即勸彼顯說機,諸佛易行中之最勝故,嘆「不可思」議;彌陀易行特速 疾成佛之一路故,曰「最勝直道」也。(師說) ∶今謂:「二河譬」文曰:「東岸忽聞人勸聲 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 必無死難;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等,又云「仰蒙釋迦 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 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文)此中二句正依 此文。 「如來發遣」者,釋迦指勸使向西乘白道,是為發遣之教,即應上 「易修真教」。 「最勝直道」者,對上釋迦發遣,彌陀弘誓曰「最勝直道」。《略本》 云「最勝弘誓,即是本願招喚之白道也。」〈信卷〉本(廿六)釋白道云: 「道之言對路。道者,則是本願一實之直道,大般涅槃無上之大道也; 路者,則是二乘三乘萬行諸善之小路也。」(文)豈非最勝直道乎!《大 經》云「住最勝道」,又曰「最勝尊」,皆指彌陀為最勝。「直道」者,應 上「易往捷徑」。「仰」、「歸」二字信順之言,所謂信順二尊之意等是也。 「必歸」者,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也。此即勸前二機也。 「專奉斯行,唯崇斯信」者,「奉」,謂承也;「崇」,謂敬也。為對 勸上迷行惑信者開為二句耳。《略書》云:「心昏識寡,敬勉斯道;(今上 25 直道句)惡重障多,深崇斯信。」(今句舉信攝行)准之解之,可謂心昏識寡者, 歸仰二尊教道,專奉斯行信開為二句,而但一句意耳。故言「專」,唯可 捨定散自利行信,而唯專崇敬本願一實之行信也。此乃承上三經弘誓行 信,及圓融嘉號難信信樂,言「真教德海」,至于此結歸其大行大信也。 ◎噫!弘誓強緣,多生叵值;真實淨信,億劫叵獲。遇獲行信,遠 慶宿緣。 二誡門,亦二:初、嘆斯法難遇,後、「若也」下正誡疑失,此初也。 《略書》此文在還相後,(《涔記》二之廿右)「行信」作于「信心」為異, 餘文全同焉。此文意舉曠劫多生之難遭,而誡疑失,以復逕曆多劫故, 是故初嘆法之難值也。初二句彰法深重,後二句(「遇獲」已下)慶機所獲。 法中有機,故云「叵值」、「叵獲」;機中有法,故云「遇獲行信」,機法 錯綜,以顯願海廣大也。 「噫」者,嗟嘆辭也。 「弘誓強緣」者,《涔記》曰「指第十八願」。師說曰:「弘誓是大行, 淨信是大信,承上應下(行信)。」今謂:「弘誓」,宗家曰:「弘誓多門四 十八,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文)「強緣」者,〈玄義〉二乘門云:「正由 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文)「強緣」即增上緣義,言大願強 力為增上緣故,增上者殊勝義,非四緣中增上緣。(《十住論》「增上者殊勝義」, 《銘文》「增上緣是殊勝之強緣」。)「弘誓」者,舉第十八願則十七願即之;「淨 信」者,舉信則行即之故。 「真實淨信」者,取語於《論註》,〈信卷〉曰:「從無始已來,一切 26 群生海,流轉無明海,沉迷諸有輪,繋縛眾苦輪,無清淨信樂,法爾無 真實信樂。(乃至)如來悲憐苦惱群生海,以無礙廣大淨信,回施諸有海, 是名利他真實信心。」(文) 「多生叵值,億劫叵獲」者,(叵,不可反,與難同,《略本》上「叵」作「難」。) 示多生曠劫難值遇,《大經》曰「無量億劫難值難見」。(文)元照云:「萬 劫難逢,千生一遇。」(《愚禿抄》所引)《五會讚》云:「今日道場諸眾等, 恒沙劫總經來,度此人身難值遇,喻若優曇華始開,正值希聞淨土教」 等。(文)以今日希得人身,知曠劫已來流轉之久;以今日希遇獲信,愈 知多生曠劫難獲。 「遇獲行信,遠慶宿緣」者,《寬文本》作「適」,《御本》及《延本》、 《略書》並作「遇」,《明曆本》同之。「遇」,不期而值曰「遇」。「適」 與邂逅同。《字彙》「不期而岌也」。又「獲行信」《略本》作「獲信心」, 承上「淨信」句,故言「信心」。今《書》上來以大行大信該貫一序,故 承接亦然,行信不二而文勢稍異也。此中意云:我等總經多生曠劫來至 今身,以今度前,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值出離強緣,故實難值叵 得。曠劫既如是,豈期今日獲斯行信,誠千生一值,若優曇華始開,故 曰「遇」也。 「遠慶宿緣」者,「遠」言對今日近之辭,謂多生難值,而今日希值 此法,遠宿緣之所由來也,近獲者慶其遠所由來之緣也。然宿善、(清淨 有戒者,乃獲聞正法,舉戒攝諸善)宿因、(若人無善本,釋曰「過去已曾修習此法」)宿緣 (曾更見世尊,宿世見諸佛),此名雖異而正值弘願真實,則總是為此因緣也。 有說云:宿緣者,謂宿世因緣也,因緣者,感應之義,因在眾生, 27 緣在如來;因在善惡,緣者見佛聞法,此為宿善;宿世毀佛謗法,此為 宿惡。緣有順逆,順緣者,如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為四部眾覆講《法 華經》,結當來緣。逆緣者,如常不輕菩薩,為惡口罵詈打擲之人,強授 記別,結當來緣。今欲談佛力,故曰「宿緣」,其結緣在法藏菩薩永劫修 行時,故云「遠慶」。(已上樹心) 又有說:經云「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者,明十九願為宿緣。 又「若人無善本」者,反知廿願亦為宿緣,故曰「過去已曾修習此法, 今得重聞,即生歡喜」,即其義也。當知宿世久久種方便,方得值遇第十 八弘誓強緣,豈不慶乎! 問:要門、真門宿善其義可然,如他聖道修善者,不成今之宿善耶? 答:聖道修善,不回而向西方則已,若向西方,亦是十九願之力, 況復假門之行廣通一代,如〈化土卷〉、《末燈鈔》,宜以准解。(此義述承 昨夢廬說) 宿善之義一家公論,不暇盡於此,如別章具悉。 ◎若也,此廻覆蔽疑網,更復逕歷曠劫;誠哉!攝取不舍真言,超 世希有正法,聞思莫遲慮。 (《略書》及《御本》無「復」字,《略本》作「必」。「曠劫」《略本》作「多劫多生」。「超 世希有正法」《略本》作「超捷易往之教勅」,其餘皆同。) 後、正誡疑網失。 「若也此廻」等者,映前「遇獲行信」句,「更復逕歷」句應上「多 生億劫」句。上望無始述今慶,今望未來誡今疑也。「也」者亦也。「廻」 與回同,轉也,輪轉六道,今回來人中,故曰「此廻」也。 「覆蔽疑網」者,《經》曰「決斷疑網」,網有難脫、覆障、隱蔽之 28 義。難脫者,如羅網,魚鳥難脫出;覆障者,猶言門前張雀網,障人出 入故;隱蔽者,網蔽眼目,便不能見故。「覆蔽」者,「覆」謂隱覆,「蔽」 謂蔽蓋,所謂疑蓋也,蓋攝取之真言,隱希有之正法,而使不信。遲慮 由之發,由疑網故逕歷多劫,故曰「還來生死輪轉家,決以疑情為所止」, 所以深誡也。 「更復逕歷曠劫」者,《略本》「復」字作「必」。「更」言復也。復, 還也。言此回若疑不信,則復還如本多生曠劫流轉,向後還逕歷無窮受 最劇苦,《經》曰「經歷多劫,受苦無窮。」(文) 「誠哉攝取不舍」等者,結上誡門。上來所舉三經真實超世正法, 皆是誠實佛語不可疑,然但聞之不思,猶豫不信,痛哉!故於此結使聞 信無疑,故曰「誠哉」。 有說云:「攝取不捨真言」者,《觀經》也;「超世希有正法」者,《大 經》、《小經》也。《大經》云「我建超世願」,《小經》曰「甚難希有之事」。 (樹心) 有說云:「攝取不舍真言」,《觀經》、《小經》二經意,《禮讚》合二 經,言「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故。「真言」者,《五會讚》云「三世諸 佛誠諦真言」。(文)「超世希有」是《大經》意,《經》曰「我建超世願」, 《如來會》云「大誓願皆已成就,世間希有」。(文)「正法」者,顯真實 教之詞,至之結成上大信大行,為真實教使無疑,承接可見。(師說) 此二說各據一義耳。或可,攝取不捨之真實語言,是釋迦教也;超 世希有之弘願正法,是彌陀教,偈曰「超發希有大弘誓」故,二尊教勅 不可疑,故言「聞思莫疑」也。 「聞思」等者,〈信卷〉本(二十一右)引《涅槃經》云:「信復有二種: 29 一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從思生,是故名為信不 具足。」(文)聞而不思,信不具聞也;聞而思惟機法分限生信,聞思具 足信也。「遲慮」者,「遲」者,遲滯、踟躕,「慮」謂疑慮、猶豫也。「莫」 者,禁止辭,深誡義。文意謂二尊三經有正法真言,豈可不稽思於此中, 各宜聞思之,莫猶豫躊蹉也,雙示勸誡二門意。 ◎爰愚禿釋親鸞,慶哉!西蕃月支聖典,東夏日域師釋,難遇今得 遇,難聞已得聞。敬信真宗教行證,特知如來恩德深。斯以慶所聞, 嘆所獲矣! 二、叙述製造所由。《略書》曰:「慶哉!愚禿,仰惟樹心弘誓佛地, 流情難思法海,嘆所聞,慶所獲,採集真言,鈔出師釋。專念無上尊, 特報廣大恩。」(文)又初序曰:「爰片州愚禿,歸印度西蕃論說,仰華漢 日域師釋,敬信真宗教行證,特知佛恩叵窮盡,明用淨土文類聚矣。」 可合考。 「爰」者,粵也,於是也。 「愚禿釋親鸞」者,吾祖高諱也。自餘著述但有選號,文中不標自 名。又《略書》但言「慶哉愚禿」,而未見稱其高諱。今《書》四處(總 序、〈信卷〉別序及〈信卷〉末十左,〈信卷〉》後序)載自名,所以其為鄭重,可鑽仰 頂戴哉! 「慶哉」者,旌奉法之喜,《禮讚》云:「慶哉難逢今得遇。」(文) 「西蕃」等者,尚得師承,以難遇難聞故。由今已適得,而敬信二 尊之道,特知佛恩叵窮盡,豈弗慶喜乎! 30 「西蕃月支」者,總指天竺,在中華西,故云「西」。「蕃」,蕃屏, 謂佐王國,《書經》云:「中華之書謂胡國為西蕃,如曰嫁公主於西蕃, 以胡梵並在西故。」「月支」者,梵印度舊云「賢豆、乾竺、身毒」等, 此翻云「月」,月有千名,是其一也。謂佛日已隱,賢聖繼踵,如月照臨, 故名。(《西域記》意)漢人指言「月支國」,後漢《西域傳》云:「大月支國, (氏音支)西接安息,去洛陽萬六千三百七十里
本文档为【教行信证略赞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50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7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06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