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言之有文上——语言

言之有文上——语言

举报
开通vip

言之有文上——语言第四章言之有文(上)——语言第一节思维与语言2一、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2二、简述语言的一般特征。3三、简述思维与语言的一般关系。4四、简述思维与语言的联系。4五、简述语言与思维的联系。5六、简述语言作为符号的基本特征。6七、阐述实现思维与语言自我调控的基本原则。7八、如何发挥语言的多种功能?9第二节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11一、如何做到表达准确?11二、如何做到表达畅达?12三、如何做到表达简洁?14第三节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15一、简述语言表达声韵美的内涵。15二、简述语言表达辞藻美的内涵。16三、简述...

言之有文上——语言
第四章言之有文(上)——语言第一节思维与语言2一、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2二、简述语言的一般特征。3三、简述思维与语言的一般关系。4四、简述思维与语言的联系。4五、简述语言与思维的联系。5六、简述语言作为符号的基本特征。6七、阐述实现思维与语言自我调控的基本原则。7八、如何发挥语言的多种功能?9第二节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11一、如何做到表达准确?11二、如何做到表达畅达?12三、如何做到表达简洁?14第三节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15一、简述语言表达声韵美的内涵。15二、简述语言表达辞藻美的内涵。16三、简述语言表达感性美的内涵。17四、简述语言表达理性美的内涵。18五、简述语言表达朴素美、华丽美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9第一节思维与语言一、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思维就是人脑对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通常所说的思维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思维这种意识活动的过程,即思考;二是指思维这种意识活动的结果,即思想。思维具有两种基本特征:一是间接性,二是概括性。1.思维的间接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它表明思维的对象不像感知的对象那样是可以凭直观把握的事物的外在属性及其外部联系,而是需要在这些感性认识基础之上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过程才能间接把握的事物的内在本质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思维的间接性还表明,它在借助于感官直观地得到对事物外在属性及其外部联系的有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可以间接地去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或根本无法感知的事物。思维的间接性是依靠思维的概括性来实现的。2.思维的概括性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它表明人的思维具有超越对事物的个体实在性把握的性质,它关注的是事物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另一方面,由于概括性是反映全体同类事物性质的,所以才能使我们在掌握了某种具有概括性的理论知识之后,能够在对该类事物的认知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即实现思维的间接性。思维对事物进行间接概括反映的特征只有放在人类精神文化积累的大背景下来看才能最充分地显示其意义。因为正是人类思维对事物进行间接概括反映的思想成果的历史积累,使后人既无须再去重复前人从直接感知到间接概括的意识过程,又可以运用这些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去创造合乎事物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新事物。当然,后人不会在前人已有思想成果的面前止步,而是必然会以此为基础,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修正和完善前人的思想成果,另一方面,不断开辟新的感知和思维领域,去寻求新的思想成果来丰富人类的智慧宝库。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思维的发展和提高,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阶梯。这条阶梯不是靠别的什么来修造的,而是靠写作。二、简述语言的一般特征。当我们指出思维所具有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时,我们必须回答的一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就是:这种意识活动能够进行的工具是什么?与此相连的又一个问题是:将思维的成果即思想进行传达以实现交流的手段是什么。尽管现代心理学、思维学研究的成果显示出进行思维的工具和传达思想的手段都可能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但其中最主要、最有效,并且是唯一能够凭借自身功能而单独使用的,却只有语言。与思维所具有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特征相对应,语言这一符号系统,作为一种能够独立进行思维的工具和传达思想的手段,其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也正在于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先从语言作为思维工具(材料)的角度来看,语言所具有的间接性表现在它以符号的形式,即不以事物直观的形式而以具有指称事物功能的间接形式而成为思维的材料,从而使得超越事物个体实在性的思维活动能够进行。同时,概括性也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词(语言)都已经在概括。”《列宁全集》,第38卷,3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当然,这要排除那些专有名词。正是因为有了语言的间接性特征,主体才可以不需要直观地面对思维对象进行思维,这对扩大人类思维的广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语言的概括性特征,主体才可以直接在抽象的层面上来进行思维,这对开掘人类思维的深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总之,语言的运用,对于人的思维的提高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再从语言作为传达思想的手段的角度来看,其所具有的间接性、概括性特征同样表现得十分明显。尽管我们常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但语言与思维并非就是一回事。思维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精神现象,而语言则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2.正像思维中所反映的物质内容不能直接等同于物质的存在,而只是存在的间接反映一样,语言所传达的精神内容也不能直接等同于主体思想本身,而只是经过语言中介之后的间接反映。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间接性,人们才对思维及思想表达提出“求真”的要求。陆机《文赋》所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古往今来人们对写作理论所进行的种种探讨,相当多的内容都是在论述由“物”到“意”、由“意”到“文”过程中所存在的这种间接性(转化性)特征的积极和消极作用问题。语言作为传达思想的手段不仅具有将无形的思想转化为有形的语言的间接性特征,而且也是对主体思维活动的一种概括性的表现。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人类思维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类通过其思维活动所获得的对世界的概括性认识只能通过语言,尤其是语词来表现和贮存,因此,语词具有概括、凝聚人类智慧的伟大作用。另一方面,从个体思维活动的情况来看,语言表达并非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将繁杂无序的心理内容转化为简洁有序的语言内容的积极、主动的化生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概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转换的经验中获得对这种概括性质的生动体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是写作的最根本问题,因为写作就是通过书面语言来传达思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除了需要了解思维与语言各自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应当进而了解思维与语言之间的一般关系。三、简述思维与语言的一般关系。思维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但又不是同一的东西。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语言只是事物的符号,是人脑进行思维的材料,也是传达和固定思想的手段。因此,思维与语言的一般关系中既有反映二者相互联系的一面,也有反映二者彼此区别的一面。思维与语言的相互联系。应当说,作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人的“思维着的精神”,是以其所具有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为基本特征的,不论是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是如此。两者的区别只在于运用语言材料实现间接性和概括性时对语言特性的利用各有侧重,因而其间接性和概括性的方式、程序乃至结果也就彼此相异。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的:思维只有借助语言才能产生、存在和交流;语言也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区别。尽管思维与语言之间有着上述密切联系,但二者又并不是同一的东西。思维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精神现象,而语言则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或者说,思维是客观事物的心理反映,语言则是人们用于标示事物的符号。四、简述思维与语言的联系。思维的产生依赖于语言。关于思维与语言的产生谁先谁后的问题,历来争论不清。人类的祖先在劳动的过程中大脑的机能也逐渐得到发展,但要真正从动物也可能具有的具象性思维过渡到人才具有的抽象性思维,从逻辑上来说必须以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功能的思维符号即语言的存在为前提。可是同样从逻辑上来说,语言符号的内容就是人类的思维内容,当这种内容尚不存在时,也不会有语言符号的存在。因此,有学者认为种系思维和语言的发生是同步不同时的,逻辑上无先后,时间上有先后。也就是说,从劳动创造人这个大的过程尺度来看,思维和语言的发生具有同步性,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这种意义上的思维和语言的出现,无所谓谁先谁后,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即每一方的存在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人的抽象、概念思维就不能出现,个人的思维就不能变为社会性的思维,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正是从两者之间这种互为条件的关系来说,思维的产生依赖于语言。思维通过语言才能存在和交流。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学说,人类的思维,就是语言的思维。在巴甫洛夫看来,所谓思维,就是在第二信号系统里以语言动觉器官刺激物(即语言成分)代替了第一信号系统中的形象刺激物,因此,它的活动也就是对语言刺激物所产生的反应。没有语言作为它的刺激物,这种神经活动就不能存在。这说明,不论是就思维活动的过程本身,还是就思维活动的结果——思想的交流而言,都只能通过人脑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即通过人的语言活动来实现。正是从这种意义说,思维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存在和交流。五、简述语言与思维的联系。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思维。这实际上是前述思维与语言的产生互为条件关系的必然结论。与思维的产生需要依赖语言一样,语言的产生也离不开思维。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符号作为客体,并不以其物质构成本身作为存在的意义,而是以其具有某种意义作用,即能够包含某种意义、指代某种意义来显示自身存在的价值。语言固然是一种声音,但绝非任何声音都可以称为语言,只有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声音才能叫做语言。当人类的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大脑得到高度发展,开始具有思维的机能并运用一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的时候,语言才产生了。语言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思维。所谓语言的存在离不开思维,与上述的语言符号的意义作用性质相关联。语言所具有的意义也就是它所表达的思维,因此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或人群的思维水平、思维方式、思维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这种语言的存在形态如何。既然一定的语言的存在总是与使用它的民族或人群的思维水平、思维方式、思维状况相适应,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状况发生变化,思维水平获得提高,与之相伴随的必然是语言的发展。在语言构成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中,词汇的丰富、发展是最为明显的。不论是旧词增添新的含义,还是新词的产生,都直接体现着思维的发展。六、简述语言作为符号的基本特征。语言是事物的符号。关于语言的符号性质,古往今来学者们多有论述。据哈特曼、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介绍,美国语言人类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思想、感情和愿望的非本能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这就指出了语言符号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语言的约定性、交流性和系统性。所谓语言的约定性,是指语言的根本特点在于语言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语言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完全是创造这一语言的那个民族或人群的习惯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正如《荀子·正名》所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这里所说的约定俗成有两层含义:一是就语言的创生而言,它是具有任意性的、非本质性的。这是它异于思维之处。二是就语言的使用而言,当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的这种任意性关系被使用者所确认,它在使用中便具有了限定性,不能随意更改,否则便将直接影响人的思维及其交流活动的正常进行。正是因为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质所决定,语言只能是某一民族历史的产物,它不可能具有全人类性,而只具有民族性。所谓语言的交流性,包含两层意思:首先,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语言也就具有指称事物的性质。我们说语言是事物的符号,就是说语言可以指代事物。这既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交流的必要条件。其次,语言作为一种符号而能够成为人们进行精神交往的最主要的手段所具备的又一必要条件,在于语言具有透义性功能。其他符号在由“符号形式”向“符号内容”转化时,必须依靠语言作为中介才能实现。这是因为其他符号的内容就蕴藏在“符号形式”中,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形式本身,只有通过对形式的辨别领会,才能达到对“符号内容”的把握。这个思维过程必然同时是一种语言运用过程。语言符号则不然。语言本身就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因此,当由语言符号的“能指”(音、形)向“所指”(意义)过渡时,无需别的中介物,而是直接为思维所领会。波兰哲学家沙夫在《语义学引论》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语言符号的“透义性”。他说:“语词指号所特有的‘透义性’出现的时候,正是当我们完全停止知觉到指号的物质形状(正常的交际过程中发生障碍的情形除外)而只意识到指号的语义方面的时候。”沙夫:《语义学引论》,20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语言的透义性决定了它在各种交际手段中最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因而也就最为人们所重视。3.所谓语言的系统性,是指语言在作为人的思维工具和交际手段方面,较之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符号类型而言,是一种结构最为复杂、功能最为完善的符号系统,能够满足人的几乎所有的思维与交际需要。这个符号系统包括两个基本构成因素:一是由语言的所有词构成的词汇,二是规定词的变化规则和用词造句规则的语法。由具有丰富的词汇和完整的语法所构成的语言系统,不论面对多么复杂的事物,或者进行怎样细密的思考,它都可以应付自如,这是其他任何符号类型所不可比拟的。七、阐述实现思维与语言自我调控的基本原则。认识思维与语言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写作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因为几乎所有关于写作的话题,最终都必然归结到思维或语言,以及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关系上去。因此,以上所讨论的思维与语言的特征,以及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关系问题,其意义将渗透到我们对写作活动的所有具体讨论之中。在对思维与语言进行自我调控时应遵循的基本心理原则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就是要能够全面地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不是片面地看待问题。能否具有这种心理品质对写作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写作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产生错误的乃至愚蠢见解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思维的片面性。应当指出的是,我们不要使思维的广阔性变成了思想的散漫性,优柔寡断,人云亦云。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思维的广阔性主要体现在形成思想的过程中思维材料来源的广泛性,以及在验证思想的过程中论证材料和方式的多样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思维的广阔性是为思想的集中性服务的。它一方面要在广泛的思考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使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思想真正具有说服力。但是,思维的广阔性还只是为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和产生有说服力的思想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不是全部条件,要真正使问题的价值得到充分显示,使思想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我们还应当具备与思维的广阔性密切相连的另外一种思维品质,那就是思维的深刻性。这里所强调的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将注意力集中到一点,深入开掘,真正揭示出事物内部最隐秘的本质及规律,而不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结果是什么都谈到了,而事实上又什么问题都未能解决。②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不墨守成规,不为思维定势所束缚,而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或新思想。这是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所必然具备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当然,思维的灵活性必然是建立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基础之上的。只有当主体具备独立思维的心理品质,并且敢于对一切现成的思路或思想提出大胆的质疑,他才能够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采取灵活的态度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应当指出的是,思维的灵活性必须与思维的逻辑性结合在一起才是有效的,否则可能变成一种毫无实际意义的主观臆测。所谓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是指在索解问题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的过程中表现出充足的逻辑依据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因而使最终的结论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说服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思维的逻辑性不是主体发明的,而是从对存在的反映中发现的,或者说它是事物自然规律作用于人的思维的一种必然反映。思维的逻辑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一般文本的写作活动中,尤其是在理论性文本的写作活动中,可以说是不言自明的。对思维的逻辑性难于进行直观把握的是文学写作。一般认为文学写作凭借着作家丰富而自由的想象与虚构去创造非现实的“第二自然”,似乎完全可以超脱自然规律的制约。其实不然。世界上许多大作家的创作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往往是在那些最具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中特别显示着自然法则无所不在的调控作用。作家们可以感悟它、依循它,哪怕是在潜意识中也绝对不可拒绝它,否则只会导致创作的失败。正确运用语言规律。①充分发挥语言的多种功能。从不同方面看,会发现语言具有多面性和多样性的思维与交际功能。一个会写作的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善于充分发挥语言的多种功能。②深入把握语言的文化内涵。当我们指出语言只是事物的符号,它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乃是在某一民族或人群的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的结果时,实际上也就表明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必然具有的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要能够深入把握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否则难以实现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对语言文化内涵的把握不只限于从它产生的文化背景中了解它的一般所指(即所谓辞典意义),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从产生它的特定文化背景中去把握它所负载的、超出一般所指的特殊意义(语言的深层内涵、象征义等)。由于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这里不可能展开来讨论。我们可以结合与写作和阅读活动相关的语言学习,特别是外语和古代汉语的学习,具体而深入地体会把握语言的文化内涵对学习和运用语言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八、如何发挥语言的多种功能?从不同方面看,会发现语言具有多面性和多样性的思维与交际功能。一个会写作的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善于充分发挥语言的多种功能。这里主要谈两个方面的内容:1.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一般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间接的和概括的,即它已经脱离了具体事物而只是作为事物的一个符号,并且不是指向具体事物而是指向一般事物。但是,正是由于语言虽不固着于某物而又能指向某一类事物,这就使得它在具有抽象性的同时仍不可能失去其具象性。当然这里所说的具象性并非存在于语言符号本身(哪怕是真正的象形文字),而是指的它具有唤起主体记忆中相应表象记忆的功能。因为任何一种概念作为语言符号的“所指”,在人脑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常常伴随着有关表象一起存在。并且,由于主体思维方式、思维要求的不同,语言“所指”在头脑中同时引起的具象性内容和抽象性内容的多少与隐显的比例程度也可以是不大相同的。譬如说“花”,在植物学家的头脑中也许主要是对这种植物现象的科学概括,但也必然同时伴有模糊的、不一定有确定种属的花的心理映象存在。如果是在一位养花爱好者的头脑中,这一概念所唤起的恐怕主要不是什么抽象的定义,而是真实具体的,并且往往只是他特别喜爱的那种花的心理映象;如果再加上适当的限定词和修饰语,所唤起的表象就会更加具体而清晰。那种以为形象思维就是用形象来思维,与抽象思维毫不关联的说法其实是大可怀疑的。不仅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无法说明用形象来思维的发生机制是什么,而且对于在用形象来思维的过程中如何自我理解它的意义也是一个常常被避而不谈的问题。显然,我们脑海里自然浮现的任何表象不可能自发地成为创作的对象,只有在语言操作过程中有目的有意义地被唤起的某种表象或表象序列,才具有创作价值。因此,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并不能被截然分离,因为它们的基本思维材料都离不开语言,只是在抽象思维中更偏重于发挥语言的抽象性作用,而在形象思维中更偏重于发挥语言的具象性——唤起表象记忆的功能。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这两种作用由于没有受到有意识的调控,因而往往是不分主次地同时并存的。在写作中,我们却应当根据不同的写作需要,通过意识的调控作用有所侧重地发挥语言的功能来为写作服务。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除了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完善的功能之外,比起其他符号系统来,它还具有一种重要特征,那就是具有强生成性,即语言的符号(如字、词)数目是有限的,但按照一定的构词和造句规则,却可以生成无限的词和句子。这是其他符号系统,如指示灯、旗语等所无法比拟的。在这方面汉语又显得格外突出。由于汉语是采用单个的汉字作为基本的书写符号(在口语中则是用单音节作为最基本的发音单位),所以只需掌握有限的符号,便可以生成无限的语言现象。对中国人来说,一般成人有4000汉字即足以应付日常需要。在英语中,由于采用单词作为最基本的书写符号(口语与之相应),所以,使用英语的人往往要掌握两三万单词,才能达到中国人掌握几千汉字所能达到的语言应用效果。当然掌握有限的符号数目是一回事,能否在此基础上创生出无限的表达效果来又是一回事。这中间的转换中介就在于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这属于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这里就不多说了。第二节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一、如何做到表达准确?要注意辨析词义。准确地理解词义是进行准确表达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每当在阅读中接触到自己不熟悉的词语时,应当及时予以掌握以备写作时选用。同时,我们还要特别重视同义或近义词的辨析,这也是进行准确表达所必然要求的。对于同义或近义词语在词义上的差别,一般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辨析:一是注意区分同义或近义词语在使用范围大小上的不同;二是注意区分同义或近义词语在语意轻重上的不同;三是注意区分同义或近义词语在适用对象上的不同。要注意区分词的褒贬色彩。在汉语词汇中,大多数词属于本身不附带感情色彩的中性词,如鼓动、结合等等,但也有一部分词在具有其确定含义的同时附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那些带有赞许、肯定色彩的词,称为褒义词,如“鼓舞”、“团结”等等;那些带有贬斥、否定色彩的词,称为贬义词,如“煽动”、“勾结”等等。不注意区分词的褒贬色彩,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是造成写作中表达不准确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要注意掌握词的搭配关系。单独的一个词,就其本身而言,无所谓用得恰当不恰当;一个词只有在进入一定的语言环境,与其他词相互配合,发生搭配关系时,才产生用得恰当不恰当的问题。因此,注意正确地掌握词在进入句子之后与其他词语的配合关系,是保证写作者能够以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准确表达的重要条件。怎样才能正确地安排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注意:一是要注意根据语法习惯来安排词的搭配。许多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是在人们日常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了的,对此,我们在平时应当注意掌握,在写作时才能正确使用。二是要注意根据语法特征来安排词的搭配。词是划分成各种类型的,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每一类词都有自己的语法特点,这些语法特点直接规定了词语搭配中的一些基本规则,对此,我们必须遵守,而不能违反。例如:动词、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修饰,而名词一般不行;名词之前可以加数量词修饰,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行;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诸如此类的规则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结合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逐一认真掌握。二、如何做到表达畅达?要进行准确的表达,除了要善于正确地选用词语之外,同时也必然要求行文中语句通顺流畅。我们不可能设想那些不符合语法和逻辑要求,读起来语病甚多的文章能够让阅读者准确理解写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要求行文畅达与要求准确表达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从根本上讲,行文畅达的逻辑前提与准确表达的逻辑前提一样,都要求写作者首先要“想清楚”。单纯从“写”的角度来看,行文畅达的宏观效果体现在文本结构安排所具有的逻辑性质之中,即全文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被和谐一致地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微观效果则体现为语句通顺流畅,读起来没有滞塞之感。由于结构安排问题已在上一章进行过讨论,因此这里只着重谈一谈语句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造句要合乎语法和逻辑首先应当做到句子结构完整。句子的结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一句话,在通常情况下,起码应当有主语和谓语。有时候,一些必要的连带成分也绝不能缺少,否则会造成语句不通的情况。当然,在一定条件下,句子的某些成分是可以省略的,但如果不符合省略条件而任意省略,致使句子缺少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造成语句的结构残缺,显然就不可能有效地表达出写作者的意思。②必须使词句的排列次序合理。汉语是一种十分重视语序的语言。一句话中,语词的排列次序直接关系到语意的表达,因此必须依照汉语的习惯和逻辑要求来安排,否则句子就不通顺,语意的表达也会受到损害。同时,句子之间的排列次序也必须要有逻辑性,否则会造成语意的混乱,也就不会有通顺流畅的阅读效果。③句式要单一。在写作中,一种意思可以有多种说法,可以采用不同句式来表达。例如,要表达“爱国”这个意思,可以说:“祖国啊,母亲!”(感叹句)可以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祈使句)也可以说:“我爱祖国。”(陈述句)但是,在说一句话时,只能使用单一句式来表达,不能将两种或多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因为那样会造成句子结构的混乱,语句当然也就不可能畅达了。那么,怎样正确地使用句式呢?这正是我们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正确地选用适当的句式。根据表达的目的和语气的不同,可以把句子划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四种基本类型。在写作中做到行文畅达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写作者要善于随时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灵活选用适当的句式,从而使写作的整个语言表达过程既富于变化,又自然流畅。当然,这首先要求写作者能够正确认识和掌握这四种基本句式。①陈述句。陈述句用来陈述事实,说明意思,描绘景物,反映情况等,是写作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句式。它可以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种基本形式,这主要看谓语前面是否采用了否定词如“不”、“没有”等。一连采用两个否定词的陈述句,称为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意义上虽然是肯定,但它的表达效果比直接肯定还要丰富得多。它可以比直接肯定显得语气微弱、委婉一些,也可以比直接肯定的语气更强烈、更肯定。善于从表达内容的需要出发,适当使用双重否定句,可以使语气富于变化,行文也就更加生动。②祈使句。祈使句所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一种愿望,即要求别人有所行动或者停止行动。它可以是坚决的命令,可以是较为和缓的请求和希望,也可以是并不十分肯定的要求。祈使句通常省略了主语,但有时为了强调主语,不仅不省略,而且采用复指的方式来突出。例如,“祖国,您就放心吧!”表达强烈语气的祈使句,一般不带语气助词,如“吧”、“啊”、“呀”、“啦”等;表达比较和缓语气的祈使句,则应当带语气助词,使人听起来亲切,乐于接受。祈使句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中均有着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在过渡和结尾等结构环节中运用得较为普遍。③感叹句。感叹句用来表达喜欢、兴奋、爱慕、感激、钦佩、感伤、生气、厌恶、惋惜等浓厚深切的感情。感叹句的表达,一般通过句中表示感叹色彩的副词,如“真”、“太”、“简直”、“何等”、“多么”等,以及句末的语气助词和感叹号来表示。写作中适当使用感叹句,可以增强情感张力,使文本富有感染力,但要防止滥用感叹句。使用感叹句的基本原则是要自然,即写作者确实是有感而发而不是装腔作势,这样才会使整个行文自然流畅。④疑问句。疑问句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提出问题需要别人回答,这是单纯的疑问句,一般出现在文本对话中,不具有特殊意义,所以不必多谈。另一种是提出问题不需要别人回答,而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使用,因而具有特殊的作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设问和反问。设问的特点是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吸引读者注意下文。反问的特点是问而不答,答案就在问话的反面。因此,反问就是以否定的问句形式,来表现肯定的内容;或以肯定的问句形式,来表现否定的内容。写作中适当地使用反问,可以起到激发读者去思考、去解答的作用,因此反问又称激问。三、如何做到表达简洁?简洁就是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而且要让人读得通、看得懂。从保证阅读交流的有效性角度来看,语言表达的简洁既是语言表达准确和畅达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必然前提。这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语言表达如果不具有简洁性特征,即在表达过程中夹杂大量杂乱信息的干扰,这显然既不可能准确表达写作者的思想,也难以使语句通顺、行文畅达。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对语言表达的简洁性要求,是写作者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明确而有效地传达给阅读者的一条基本途径。应当注意的是,强调语言表达的简洁,并不等于提倡字数越少越好。如果不顾需要地一概追求用字少,甚至把该用的词、句也省去,以致造成意思的表达含糊不清,那就失去了语言表达的根本目的和作用。语言表达简洁与否,主要是看能否在有限的语言篇幅中表达出尽可能丰富的思想内容。如果单纯只是用字少、篇幅短,而表达的内容也很少,那仍然算不得简洁。怎样做到语言简洁呢?这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1.对自己所写的内容一定要有深切透彻的理解,能够真正抓住本质的东西来写,这样就能以少总多,有概括性。同时,在对所写内容有深切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写内容的安排,也应当在行文之前有个整体的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要预先做出安排,以避免行文中的重复啰唆。2.尽量做到用最简洁的形式把要说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使语言包含尽可能丰富的实际内容,不要一提笔就兜圈子,绕弯子,制造废话。当然,这并非是在反对写作中适当的铺垫逗引。写作者表达思想的基本方式无非直说和曲说两种。曲说就是间接表达。它通过种种铺垫逗引技巧,将阅读者召唤和引领到特定的理解和体验的精神空间,让阅读者自己去认识和感悟某种思想和情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写作中的铺垫逗引应当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和结构效果的写作行为,因此它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之中都被赋予了特定意义,并由此而在全文结构整体中承担着具体的责任。这种有特定意义和具体作用的铺垫逗引,与那种“装腔作势,空话连篇”的卖弄之词,是有本质区别的。要避免写作中的空话和废话,应当自觉做到:一是在选材上要紧扣思想表达的要求,不写与思想表达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二是在用词造句上力求准确、畅达,不可无话找话,宁可短些,但要精些;三是按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说的去做,“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第三节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一、简述语言表达声韵美的内涵。如果不考虑兼具书法艺术特性的文本写作情况,语言作为一种表达媒介,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声音形式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因此,具有特定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为语言作为一种表达媒介的根本特征。这种特征被写作者加以有效利用,具有了一定的文采,就表现为语言表达的声韵美和辞藻美。汉语表达是以音节作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每个音节都是特定声、韵、调的结合体。因此,如果在写作中通过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安排,使音节的组合适当匀称,并注意音节组合中声韵的协调和声调的配合,就能使语言表达在声音形式上产生一定的美感效果。就像老舍在《关于文学语言的问题》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好文章不仅让人愿意念,还要让人念了,觉得口腔是舒服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所谓声韵美,就是指写作者恰当地利用和发挥语言的声音特性,使语言表达具有一种音节匀称、声韵和谐、节奏优美的表达和阅读的审美效果。音节匀称是造成语言声韵美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大多数,单音节词也往往结合成双音节的词或词组来使用,这使得汉语的语句表达中双音节的词或四音节的词组使用得比较普遍。如果善于有效利用这种语言特点,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安排,尤其是适当使用对偶和排比,就能造成音节匀称、声音和谐的效果,并且使语言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声韵和谐、声调配合是造成语言声韵美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汉语的音节一般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并且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因此,在写作中如能注意词语的选择和配置,使字与字之间在读音上显示出声韵的配合和声调的交错应和,就能使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如果不考虑以韵语为其基本形式的诗歌写作,单就以散行语言形式所进行的写作活动而言,写作中的声韵配合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在双声或叠韵词语的使用上。例如像参差、慷慨、踌躇等,属于双声词;像从容、灿烂、逍遥等,属于叠韵词;而像意气风发、汹涌澎湃、小巧玲珑等,则是由双声叠韵复合而成的。写作中适当选用这种性质的词语,既琅琅上口,又悦耳动听,可以有效地提高表达效果。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南朝齐梁之间,就有人把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后来语音不断发展变化,“入派三声”,古代入声调类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而平声则分为阴平和阳平,故现代汉语声调仍为四声,即阴、阳、上、去。古代汉语将平声称为平声,将上、去、入三声合称仄声;现代汉语将阴平和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称为仄声。平声响亮,较长;仄声低沉,较短。在写作中适当运用这两大类声调变化的配合,可以形成语音抑扬顿挫的丰富变化,提高表达效果。二、简述语言表达辞藻美的内涵。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精神交流,就是用语音表示意义。语言可以分出大大小小的有意义的片断,即语言的意义单位。词是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或者说是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所表示的意义是在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结果,因此能够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所共同感悟和理解。这正是语言能够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写作活动中,尽管写作者可以通过特定语境而赋予某些词语新的含义,但从根本上来说,词语的含义是固有的,写作者只有在充分认识和掌握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表达的需要,对词语进行选择,以求“文能逮意”。写作中常常出现的所谓“语言的痛苦”,根源就在于“文不逮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写作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评价尺度,就是看写作者拥有词汇量的多少。凡是卓有成就的写作大家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拥有丰富的词汇,因而才能在写作中表现出对语言驾轻就熟、任意驱遣、信笔挥洒的大家风范。我们所说的辞藻美,不是指那种以堆砌辞藻为能事的小家子气象,而是指写作者在拥有丰富词汇的基础上,不仅能运用语言进行准确表达,而且更能使这种表达由于语词选择的“天宽地阔”“游刃有余”而上升到一种生动活泼的自由境界,从而不仅能使读者准确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而且还能对读者形成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身不由己”地不得不接受作者的思想。辞藻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是通过对词语的巧妙选用而使文意的表达显得丰富而生动。在这方面,我国古代诗文写作中有过许多“炼字”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值得借鉴的范例。辞藻美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在于通过一定的修辞,最大限度地发挥词语的表现能力,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所谓修辞,就是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语言形式以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广义地讲,词语的锤炼,句子的选择,修辞格的运用,都属于修辞。不论哪种修辞方式,都具有充分发挥词语表现功能的作用。仅以词语锤炼中对声音的锤炼而论,其中对叠音词语的恰当运用就是写作者用来强化词语的表现力,增强语言感染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李清照《声声慢》词的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连串叠音词语的使用,把作者南渡之后那种饱经忧患、孤独无依的心境刻画得真切而深刻,历来为词家所推崇。辞藻美不应当被看作是一种孤立和个别发挥作用的审美因素,真正的辞藻美来源于语词的恰当使用与文本的整体表达效果的相互融合。三、简述语言表达感性美的内涵。所谓语言表达的感性美,是指不论叙述、描写,还是抒情,都能产生使阅读者“身临其境”的真切感。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语言作为一种以表征事物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为其本质特征的符号,本身并不直接具有感性特征。要使语言表达具有感性美,需要写作者具备特殊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善于选择形象感强的词语。语言本身是不具有形象性的,但语言具有唤起使用者或接受者形象感的功能。这是因为概念作为语言符号的“所指”,在人的头脑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常常伴随相关的表象一起存在。金开诚在《文艺心理学论稿》中根据概念与表象的关系将词语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概念(语词)与有关的表象联系比较紧密,那些表象本身也比较清晰而稳定,因此人们使用或接触这类概念(语词)时,比较容易引起对有关表象的联想,也就是说容易产生一定的形象感。第二类概念(语词)与有关的表象联系不紧密,那些表象本身也比较模糊而游移,因此人们使用或接触这类概念(语词)时,比较不容易引起有关表象的联想,也就是说不容易产生形象感。”金开城:《文艺心理学论稿》,70~7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2.显然,要使语言表达具有感性美,就要求写作者善于从第一类语词中进行选择。这类语词的共同特点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具有形、音、色、味等可以为阅读者的审美经验直接感知的性质,因此特别容易引起阅读者相应的表象记忆。善于运用技巧强化语言的形象感。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马克·肖莱尔曾说过:“现代批评已经证明,只谈内容就根本不是谈艺术,而是谈经验。只有当我们谈完成了的内容,即形式,即作为艺术品的艺术品时,我们才是作为批评家在说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技巧的恰当运用,赋予了本身并不具有形象性的语言符号以能够唤起阅读者强烈的表象活动和相应的感性体验的功能。四、简述语言表达理性美的内涵。所谓语言表达的理性美,是指写作者在表述抽象思维成果时,其语言形式所具有的与文本理性内涵表里相融的和谐效果。其基本的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对文本理性内涵的表述准确而清晰:二是对文本理性内涵的表述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要做到这两点,需要写作者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善于选择含义最确切的词语。从表述抽象思维成果的基本要求而言,无疑要求写作者对词语的选择更多地要来自于上述两种语词类型中的第二类。不仅如此,写作者还应当对同样属于抽象程度较高的有关词语进行更细致的选择。因为,近义词语的大量存在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消除的一种普遍现象。如就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性效果而言,近义词语的大量存在应当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使写作者有更丰富的选择对象,以造成语言的生动变化。但相对于语言表达的理性效果而言,如果不能选择含义最确切的词语,而是使用近义词来表达,就意味着有使理解变得模糊,甚至产生歧义的可能性,这与抽象思维的精确性和严密性要求显然是相悖的。因为,既然是近义词语,就意味着彼此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性。因此,要使语言表达与文本理性内涵表里相融,首先必须做到选用含义最确切的词语。这正如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所说的:“用词怎么用得正确、贴切,需要比较一些词的细微差别。这是很要紧的。比如与‘密’配合的,有‘精密’‘严密’‘周密’等词,粗看起来,好像差不多,要细细辨别,才辨得出彼此的差别。‘精密’和‘周密’有何不同,‘精密’该用在何处,‘周密’该用何处,都要仔细想一想,想过了用起来就有分寸。如果平时不下功夫,就不知道用哪一个才合适。”2.善于使语言表述过程具有最严密的逻辑效果。抽象思维的一个鲜明特征就在于它的严密的逻辑性。与此相应,构成语言表达理性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应当使语言的线性表述过程也体现出与人的抽象思维形式相吻合的严密逻辑效果。在这方面,李斯的《谏逐客书》堪称典范。战国末年,秦国强大,韩国为使秦国消耗国力,不能对韩国用兵,使水工郑国来秦,劝秦人兴水利。此事被秦发觉后,宗室大臣皆言于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王接受建议,于公元前237年下令逐客。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上书劝谏。秦王读罢这篇《谏逐客书》,幡然悔悟,收回成命,并派人追回已经上路的李斯,恢复其客卿之职。十六年后,即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统一天下大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始皇帝,并以李斯为丞相。由此可见,这篇谏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非同一般的。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在撰写《史记·李斯列传》时,将其全文收入。五、简述语言表达朴素美、华丽美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所谓语言表达的朴素美,是指由于行文的朴实、简洁,语言不尚雕琢而形成的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淡抹”效果。朴实和简洁是构成语言朴素美的两个基本因素。老舍曾在《人物、语言及其他》中指出:“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齐白石先生画的小鸡,虽只那么几笔,但墨分五彩,能使人看出许多颜色。写作时堆砌形容词不好。语言的创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来的。”的确,好的语言表达,往往并非是作者用华美或生僻的文字造就的,而恰恰是一些日常惯用的字眼,经作者的匠心独运,便产生一种新奇的效果,令人觉得妥帖而有韵味。诸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当然,一味的朴实也成就不了语言表达的朴素美。不加节制、不予提炼的一味“朴实”,往往是造成语言表达啰唆无味的重要原因。因此,朴实只有在与简洁相结合时,才会产生生动的美感。2.所谓语言表达的华丽美,是指通过对语言的适度修饰所形成的一种美辞佳句、华彩纷呈的“浓妆”效果。积极修辞和适度繁复是构成语言华丽美的两个基本因素。语言表达的繁复效果是通过语言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渲染、铺陈、阐释,不仅能够淋漓尽致、详密无遗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使人获得一种繁而不乱、复而不冗的审美感受。例如,南朝宋代鲍照在《登大雷岸与妹书》中对在大雷(古地名,在今安徽望江境内)所见山水景物的描写,就极具多角度铺陈的繁复效果。在介绍了朴素美与华丽美的基本含义之后,有两点需要强调。其一是朴素美与华丽美之间的关系不应是对立的,而应当是统一的。这不仅是指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文本内容,而且还是指两者可以在同一文本中交错运用,使文本语言的表现力更加丰富。鲁迅在《雪》中对“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分别所作的描述,就有华丽与朴素之别。其二是在朴素美与华丽美之间不应当简单化地以优劣而论之。从古至今的写作理论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即肯定朴素而贬抑华丽。其实,不论朴素还是华丽,只要既符合文本内容的表达需要,又能增强文本内容的表现力,就都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反之,不顾内容要求,一味追求朴素或是一味追求华丽,都不可能达到与文本内容表里相合的自然境界。如果说一味追求华丽会造成繁采寡情结果的话,那么一味追求朴素又何尝不会造成浅陋无味的结果呢还是清人吴德旋在《初月楼古文绪论》中说得好:“作文岂可废雕琢?但须清雕琢耳。功夫成就之后,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无一字一句率易;清气澄彻中,自然古雅有风神,是一家数也。”?
本文档为【言之有文上——语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EYhyppy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3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22-02-24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