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课  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第一课时课  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1、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3)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4)质疑问难。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5)活动延伸。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②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2、积累运用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3、总结提升(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板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第二课时课  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演示。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2、探究新知(1)认识厘米。①认识刻度尺。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0刻度线②认识1厘米。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学生汇报。(2)用厘米量。1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2说一说是怎样量的?(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3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4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3、拓展延伸,学会应用(1)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2)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4、回顾全课,总结提高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1)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2)用厘米量教学反思:本课亮点在于:1、让学生参与本课的目标制订。2、体现两个转变,1厘米长度答案的多样化,从0刻度线开始或从任意刻度线开始量。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足之处在于:目标提出后没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第三课时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教学方法:教法:讨论、演示。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教学步骤:1、复习引入(1)提问: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2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2)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很麻烦、很累)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2、探究新知(1)认识“米”。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3)用米量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3、积累运用,拓展延伸(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铅笔长15米。(  )2课桌高70米。(  )3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4、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认识米 用米量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第四课时课  题:认识线段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的例6、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2)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教学方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1、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特征。1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学生观察汇报。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2看看线段的特点。小组讨论,汇报。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3出示拉直的绳子。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学生观察汇报。4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2)完成“做一做”(3)找线段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4)连线段、数线段。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小组讨论汇报。(5)量线段长。2、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3、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教学反思: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通过拉一拉、比一比、量一量体会线段的特征,形成表象。但本节课还是存在很多缺陷,表现在语言表述不严密、教学设计形式不多、分层次教学显得不够等。第五课时课  题:画线段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过程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学法:实践操作法。教具准备:直尺。教学过程:1、探索新知(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1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2演示,直观感知。3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1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2演示,直观感知。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 点。3操作,亲身体验。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2、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集体订正。3、全课总结。板书设计画线段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教学反思本节课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是语言表达欠简洁,其次是教学设计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再者没想到画线段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即先画两个端点,再连线。但发现本课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六课时课  题: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的例8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8、9题。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学法:操作比较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课堂导语: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1、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1)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1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2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3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4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2)使用交流。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2、新知拓展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汇报。3、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4、总结提升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5、课外延伸教材练习一第9题。板书设计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课后反思本节课要小朋友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再加上刚刚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因此这样的题目是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有的小朋友甚至会直接拿尺子去测量图中所给出的实物图,真是让人谛笑皆非。这就要求老师时时提醒小朋友到生活中找一找,男女老少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来估测,不至于错得太离谱。第七课时课  题:10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2)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11—13页的情境图、小棒。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做好铺垫 口算 20以内连加连减混合小学三年级数学口算天天练人教一上数学第二单元一年级口算生成器二年级数学天天练试题 并说出算法:12+7=   13+5=   2+17=   4+13=   8+12=   14+3=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1)动画激趣导入新知。出示fiash动画。教材11页情境图。(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1口算。2摆小棒法。3拨计数器演示法。……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种算法。(3)抛出问题,合作解决。①多媒体展现,感知竖式。3 5+  23 73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方法列出竖式。说出列式理由。(4)教学例2。3 5+ 3 26 7对齐数位,从个位加起。教师指导书写。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学生板演,老师指导,集体订正。35+32=   43+26=(2)当医生诊断。判断竖式中的错误并纠正。4、知识深化,拓展提高完成教材13页“做一做”第2题。板书设计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35+2=37(人)   35+32=67(人)3 5        3 5+  2      + 3 23 7        6 7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课后反思这是一节计算课,我一改过去说明法则,反复训练的教法,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棒,有的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第八课时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发现法。教学准备:第14页例3图、小棒、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1、复习引入(1)笔算下列各题。25+42=   36+21=   24+35=(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2、探究新知(1)教学例3:35+371尝试计算。2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3竖式算法。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提问:从哪位加起?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4比较总结例3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反馈练习。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3、积累提高(1)森林医生,改正竖式中的错误。(2)列式计算。(3)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4、总结提升在做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例3:35+37=723 5 个位和个位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 31  7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5+2=772满十向十位进1课后反思教学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次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本节课应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从而明白算理。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学习任务。第九课时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第5—11题,教材第14页“思考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二第11题的情境图。教学过程:1、复习(1)口算。26+8=    7+25=    17+7=5+57=    42+30=   30+52=(2)举例说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3)指名板演29+54=    36+45=    76+18=学生完成,集体订正。2、指导练习(1)独立完成第9题(2)完成练习二第5—8题。1第7题,指名板演。2请你当医生3独立完成第6、8题。(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1题情境图。(4)完成教材第14页“思考题”。3、积累运用(1)练习二第10题。(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4、总结提高通过练习总结两位数加法的注意事项。课后作业:略课后反思归纳与总结是一个内容学完后的必要工序,应该认真对待。第十课时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充分利用情境图上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2)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北京2008年奥运会影像资料,以及颁奖欢庆场面,激发学生热情,然后出示第17页情境图。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俄罗斯多几枚金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36-23=1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2汇报交流。3归纳算法A各小组代表上台板演。B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C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2)反馈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后,指定2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2、积累运用(1)集体完成练习三第1题。(2)合作完成练习三第2题。(3)完成练习三第3题。四、总结提升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36-23=133 6     3 6      3 6- 2 3  →- 2 3  → - 2 33     1 3课后反思这一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要有足够的耐性,要把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提高、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习数学的快乐。第十一课时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6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第17页的情境图、小棒。教学过程:1、设疑激趣(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问题,谁能回忆一下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则?(3)51-36=?2、探索新知(1)学习例2.1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思考: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2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老师跟随画面讲解。(2)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3)交流汇报。1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2十位上算法:十位上被个位借1之后还剩下几?3多媒体课件再现。(4)学习例3.3、积累运用(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三第6题。4、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51-36=154 11     4 115 1     5 1      5 1-36-36-36515课后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其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作十。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取了操作小棒的手段和小组合作交流来理解其意义。活动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心服口服地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第十二课时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第9—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2)使学生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过程:1、复习(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32-18=  95-87=  63-36=  50-27=  80-32=学生回答后说一说计算要注意什么。(2)引出课题。2、指导练习(1)练习三第9题。(2)第10题。(3)第11题。(4)第12题。三、积累运用(1)在○里填上“+”或“-”。(2)笔算下面各题(用竖式)。54-18=  42-26=  50-29=  86-47=计算完,集体订正,并请同学说一说应注意什么?四、总结提升略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3 2    9 5    6 3    5 0    8 0-1 8   -8 7   -3 6   -2 7   -3 2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之后的练习课,这个内容也是本册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针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而设计本课。首先创设了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情境,如小医生门诊、快乐加油站、夺红旗等活动。其次,提高批阅效率。让学生同位互批,获得巩固知识和机会,又享受成功的快乐。总之,老师只有针对学生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第十三课时课  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教学内容:教材第23例4(1)及练习四第1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复习铺垫(1)唱儿歌《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引出:同样多。(2)投影出示题图。1比○多几个?2怎样列式。2、新课教学(1)出示例4(1)指名读题。(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1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2第二个条件是什么?3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4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5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6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7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8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3、巩固练习(1)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1苹果比梨多3个。2白兔比黑兔多2只。(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3)听录音,口答。1小猴子有41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3只,大猴子有几只?2梅花鹿身高1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3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3小熊猫重10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20千克,大熊猫重多少千克?4、总结这节课人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多诳语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一班:     12面二班:  与一班同样多的  比一班多的3面12+3=15(面)答:二班得了15面。课后反思“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是低年级简单应用题教学中的难点,是在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较大数是由和较小数相同的部分,和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合起来的。要求较大的数就把两个部分加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指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说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第十四课时课  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4(2)及练习四第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复习(1)请一名学生回答:什么是同样多?(2)在贴纸板上操作:1有5只小兔,萝卜的个数和小兔同样多,萝卜有几个?2有4个茶杯,茶杯盖和茶杯同样多,茶杯盖有几个?(3)填空:五角星有10个,圆和五角星同样多时,圆应是(  )个。2、新授出示例4(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1)直观形象,演示过程。(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按题意摆学具。2列式计算。12-4=8(面)(3)小组汇报。(4)寻找规律,发现方法。小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3、巩固练习(1)填空后齐背诵: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  )计算。(2)完成练习四第2题。4、拓展应用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一班有12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12-4=8(面)想:三班和一班同样多时应是( )面,去掉4面应是( )面。答:三班得了8面。课后反思本节课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进入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讨论和交流问题,让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将学习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学生手中,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闪现火花。第十五课时课  题: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2)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竖式的简便写法。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算式题的正确计算。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1、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7页情境图:二(1)班同学帮农民伯伯收南瓜,算一算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第一组收了28个,第二组收了34个,第三组收了22个。求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加连减的算式题。(板书:连加、连减)2、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小组讨论:连加算式题怎样算?交流汇报。2验证。写出两种简便竖式。(2)教学例2。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7页例2的情境图。同学们共收了84个小南瓜,王叔叔运走了26个,李大爷运走了40个。这时还剩下多少个南瓜?2小组讨论:该自缢列式、怎样算?3学生列式、试算。3、积累运用(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五第1—3题。(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总结提升连加、连减的笔算式题,如果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时要注意,该进位的要进位,该退位的要退位,认真计算,遇到口算的要口算。板书设计连加、连减例1  28+34+22=84(个)  例2  84-40-26=18(个)2 8  6 2 简便2 8  8 4  4 4简便 8 4+3 4  +2 2 算法3 4 -4 0 -2 6 算法-4 06 2  8 4  6 2  4 4  1 8  4 4+2 2-2 68 4            1 8课后反思本课连加连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比较简单,一般都会列对竖式正确计算,不过因为加法可以三个数相叠进行计算,也会出现连减的三个数相叠的竖式,从计算的正确率来说,还是让人担忧。因此在计算课巩固练习时还是应该加大力度。第十六课时课  题: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五第5、7、8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教法与学法:教法:讨论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8页情境图。提问引入。(板书;加减混合)2、探究新知(1)出示例3:老师出示“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个条件,到南山站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1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算?2请学生上台板演3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并比较各种计算方法。4完成“做一做”(点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2)出示例4:72-(47+16)=1让学生分析、比较例3和例4两题的区别。小组讨论,交流各自想法。2讨论小括号的作用,本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讨论、汇报。小结:“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3列竖式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积累运用(1)口算教材练习五第8题采取比赛形式,优胜者发小红花。(2)计算教材练习五第5题和“做一做”。(3)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4、总结提升加减混合的笔算式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板书设计加减混合67-25+28=70(人)    72-(47+16)=9“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课后反思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运用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含义及计算顺序。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个别学生做题速度太慢,与计算快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第十七课时课  题:综合 练习题 用券下载整式乘法计算练习题幼小衔接专项练习题下载拼音练习题下载凑十法练习题下载幼升小练习题下载免费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五第9—12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巩固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独立练习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法与学法:教法:指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教学步骤:1、复习引入(1)口算。23+7+40=    57-7+20=    30-5-8=48-20-8=   90-30-40=   36+15-51=(2)笔算下面各题。75-38+39=   36+54-27=2、指导练习(1)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2)第9题。出示课件,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结果。(3)第11题。(4)第12题。(5)第31题思考题。3、积累运用(1)在□中填数。(题目略)(2)笔算下面各题。(题目略)(3)一本故事书共42页,第一天年地12页,第二天看了9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两天后还剩多少页没看?4、总结提升今天我们复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题,大家在掌握笔算方法的同时,应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在一年级学过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的100以内的综合练习。关键是将重点放在竖式计算的方法上。在具体教学中,先结合情境图按顺序分步列出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看怎样写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整堂课给学生以观察、分析、思维的空间,效果不错。但还是有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进位和退位及审题不清的问题,需要老师及时指导。第十八课时课  题: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2、探求新知(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男生人数: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14-5=9(人)       9+14=23(人)(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4-5+14=23(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7)小结。3、巩固应用(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全课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男生人数: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14-5=9(人)       9+14=23(人)14-5+14=23(人)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课后反思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学;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教学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十九课时课  题: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整理与复习”第1、2题,练习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过程与方法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难点: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1、复习口算(1)口算。60-20=   38+7=   27-8=   45+7=6+28=   38-20=   97-70=   54+10=(2)大屏幕出示练习七第1题,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完成。在订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讲口算思维过程。2、复习笔算(1)独立完成练习七第7题和第8题。并说出笔算加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反馈练习。独立完成练习七第2题。要求竖式书写规范,能简便的要简便。3、反复练习(1)以口答的形式完成练习七第3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可提醒他们笔算。(2)完成练习七第4题。指名学生说结果和过程,其他同学评价,并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复习应用题(1)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养殖场有母鸡45只,小朋友说:“公鸡比母鸡少36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公鸡有多少只?2小鸡有多少只?3小鸡比公鸡多多少只?4母鸡和公鸡一共多少只?5小鸡比母鸡、公鸡的总和多多少只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审题,弄清数量关系,正确的列式解答所提出的问题。(2)完成练习七第5题。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3)独立完成练习七第6题。5、总结提升6、学生谈本课的收获与体会。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笔算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不进位不同点:笔算加法 进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不退位笔算减法 退位:个位不够,从十位退1课后反思教与学生规律不如教与学生探究规律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生活中各种丰富感受,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充分挖掘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是上乘的教学方法。本节课虽让学生多多练习,但主要是以他们自己探索为主。老师只是适时引导,设计方法。第一,由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第二,自己动手,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不足之处是应该多加入些游戏让学生会更加感兴趣。第二十课时课  题: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例1、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八和第1—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1.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剪刀1把、三角尺1块、白纸1张;直尺、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干。教学步骤:1.生活引入,揭示课题1.感知生活中的角。1.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三角尺)。1.找一找以上实物中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将角比画出来。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1.揭示课题。通过探索,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1.实践感知,建立表象1.画一画,剪一剪。学生自己选择工具画角剪下来。集体交流。1.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1.闭眼想像角的样子。还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比画比画。1.活动操作、巩固应用1.找一找。1.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盒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1.反馈摸出的图形。1.分组交流,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1.用手势反馈。1.做一做。1.交代活动要求。1.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作品。1.学生质疑,评价。1.总结提升1.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多少?1.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顶点边边                          画法: ·  ·         ·        课后反思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种飞跃。因此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要从生活中抽象出角。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发展教学思维。第二十一课时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40页例3、例4,练习八第6、7、8、14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3.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直角三角尺、钉子板、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纸片。教学步骤:3.创设情境,动手感知1.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角,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1.展示。展示学生所做的角。1.感知生活中的直角。1.揭示课题。我们就把这样的角叫直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3.探索新知1.从生活中找直角。1.判断直角。出示课件,在图中判断哪些图形中的角是直角。1.制作直角1.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现在我们用一张纸来制作直角。1.学生动手操作。1.展示成果。1.小结:将纸片对折两次得到直角。1.画直角。1.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1.示范画直角。1.请同学们在纸上画直角。3.积累运用1.折直角。1.完成练习八第6、7、8、14题。3.总结提升谁能说出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板书设计直角的初步认识边顶点边画法直角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的。教学从寻找周围物体表面的角入手揭示直角,在学生心中形成感性认识。交流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初步认识直角;第二,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第三,学画直角。第二十二课时课  题:锐角和钝角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的例5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2)在认识角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难点: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实践操作法。教学准备:直尺、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1)出示游乐场的图片,谈话激趣。(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汇报,引入 “角”。二、主动探究,获得新知(1)主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出一个你喜欢的角。(2)这么多角娃娃在黑板上真可爱,你能把把它们分分类吗?合作交流;(3)指名小组汇报结果,并说明分的理由。(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类验证,渗透方法。1验证直角。怎样验证?(用三角尺比一比)2学生上台验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比的。3验证其它两类角。4给角取名。5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3、实践运用,深化发展(1)做角。(2)举例。(3)找角(展示五角星)4、总结提升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锐角与钝角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课后反思“锐角和钝角”是在学习了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的,其目的是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及与直角的区别的。有鉴于此,我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课堂组织:1、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2、创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3、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发展。当然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驾驭课堂方面、学生活动效果方面等,有待进一步改善。第二十三课时课  题:活
本文档为【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热爱工作
格式:doc
大小:28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1-31
浏览量: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