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突骑施汗国的兴亡_薛宗正

突骑施汗国的兴亡_薛宗正

举报
开通vip

突骑施汗国的兴亡_薛宗正突骑施汗国的兴亡辞宗正(新粗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岔思公谧绍欲:七拙:::招:职半:t沈念半:器招:器:,器韶:招:::韶:沈二:谧器韶::思监::监::::念::招:::器:::监二::二监:招::::思:拙韶:忠::谧:盔器器欲盅韶谧笠思思:袱盟欲留公元八世纪中叶,一个以突骑施命名的强大异姓突厥汗国崛起于中亚,接管了唐朝涤池都护府的全部领疆。这一汗国得到唐朝的承认,其历代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成为唐朝下属的一个边疆民族自治政权,它的活动不但在中亚突厥系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留下永恒的印记,而且理应在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

突骑施汗国的兴亡_薛宗正
突骑施汗国的兴亡辞宗正(新粗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岔思公谧绍欲:七拙:::招:职半:t沈念半:器招:器:,器韶:招:::韶:沈二:谧器韶::思监::监::::念::招:::器:::监二::二监:招::::思:拙韶:忠::谧:盔器器欲盅韶谧笠思思:袱盟欲留公元八世纪中叶,一个以突骑施命名的强大异姓突厥汗国崛起于中亚,接管了唐朝涤池都护府的全部领疆。这一汗国得到唐朝的承认,其历代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成为唐朝下属的一个边疆民族自治政权,它的活动不但在中亚突厥系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留下永恒的印记,而且理应在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辉煌历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一、突骑施三大主姓的历史溯源突骑施汗国,是西突厥阿史那氏全面衰微,异姓突厥、即原属西突厥治下的非阿史那氏诸姓兴起的历史产物,而以突骑施、车奔施、处木昆三姓为其核心部落。汗国的创立者乌质勒、婆葛父子出身于突骑施部,雄主苏禄出身于车鼻施部,其权臣重宰常出身处木昆部,故突厥儒尼碑文中有“三姓突骑施”之称。突骑施三姓源出漠北,在突厥化之前还曾采用过铁勒的共名。据《北史·铁勒传》记载,我国北朝时代采用这一共名的漠北、西域部落很多,其中:“独乐水东有仆固、同罗、韦绝、拔也古援,并号埃斤。蒙陈、吐如绝、斯结、浑、解薛诸姓,胜兵可二万,伊吾以西,焉奢之北,傍白山则有契落、薄落、职乙、哇苏、婆那易、乌护、纭骨、也侄、于尼护等,胜兵可二万。”按“吐”,透纽,遇韵,“如”,日纽,鱼韵,“绝”,匣纽,月韵,则“吐如绝”古读tur总it。“契”,溪纽,葬韵,“芯”,谤纽,屑韵,则契苏古读kapet。“蒙”,明纽,东韵,“陈”,澄纽,真韵,则蒙陈古读muoden。据突厥儒尼碑文,突骑施作t盯91仓,音近于吐如绝;车鼻施作kapi互,音近于契芯;而蒙陈(muode)n则似为处木昆(ku一mug“)n之省译而漏其首音节。可知突骑施、处木昆二部发样于漠北独乐河。又据《契芯篙墓志》①,契芯,即车鼻施之远祖,本居乌德健山。则此部亦源自①岑仲勉《突厥集史》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第825一826页。卜口3.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漠北,不过到了北朝时代已渐西徙至白山一带,即今日天山北麓了。公元六世纪突厥勃兴,一统漠北、西域,铁勒诸部悉为之征服,不少部落放弃了旧族名而被称为异姓突厥。突厥汗国东、西分裂以后,,以上夹骑施三姓都出现于西突厥境内。车鼻施部西迁时间较早,西突厥初世游牧于贪汗山下,即可汗浮图一带,实力相当强大;泥撅处罗可汗厚敛铁勒诸部,“由、是一时俱叛,拒处罗,遂立侯利发,侯斤契芯歌楞为易勿真莫贺可汗,居贪汗山”①,一度被推为反抗西突厥阿史那氏的盟主。这场叛乱失败以后,车鼻施分裂为数支,一支北徙金山,转依东突厥,东突厥末世其酋乙住车鼻可汗曾拥众自立,为唐击灭,一支远徙热海,复转徒甘凉降唐,即为唐将契芯何力所统部落,其留居故地者似仍为数不少,且不甚驯服于西突厥统治,与处月、.处蜜等部结为势援,至侄力失可汗平定统吐屯叛乱以后,史书上始出现“界失、处蜜.等并归侄力失”②的记载,此“界失”当即车奔施的另一异译。其部曾迫随阿史那贺鲁东寇庭州⑧,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仍居贪汗山故地。此后不久贺鲁即徙牙千泉,作为其基本部曲,_车鼻施西徙伊丽水当发生于此时。突骑施、处木昆二部似乎久已效忠阿史那氏,故其部酋准加“吸”的尊号,公元562{年木杆可汗率众西征,大破眠哒,此二部很可能参预了此役,因而留居西域。贞观年间侄力失可汗推行两厢十姓改革,碎叶川东诸部称五咄陆,碎叶川西诸部称五弩失毕。突骑施、处木昆皆属咄陆部落之一。656年(显庆元年)八月,唐将程知节西讨阿史那贺鲁,“副将周智度攻其突骑(施)、处木昆等于咽城,拔之,靳首三万什,虏获甚众”④,咽城在今新疆巴杳歌榜蒙古自治州范围内,其地在伊丽河东岸。此后此二部更进一步西徙,贺鲁叛乱平定以后,唐析突骑施部为二,以莫贺索葛吸所部置咀鹿州,位于热海之东的库纳萨尔一带,阿利施嚷所部置法山州,地在伊列水西,以处木昆部置为旬延州,地亦在碎叶水东,可见日后突骑施汗国发祥子此并非俩然。随着西突厥的核心种姓阿史那氏的衰微,异姓突厥日渐兴起,这突出表现为十姓归唐以后西突厥汗统的一度中断与阿史那氏吐屯统治的昙花,现。西突厥是突厥汗国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其全部政治结构同东突厥一样,建立在阿史那氏奴役异姓突厥的基础上。其特点为不但历代可汗皆出自阿史那氏一门,汗国的一切显爵悉由阿姓垄断,异姓突厥莫可染指,而且还有阿史那氏出身的监国吐屯分驻各部,控制各异姓部落的军政大权。正如日本学者护雅夫所指l出的那杯,突厥扦国实①《北史》卷九九,铁勒传。②《通典》卷一九九。③《新唐书》卷一一O,契芯何力传。④《册府元龟》卷三七五。突骑施汗国的兴亡质上无非是“阿史那氏的家产国家”①。这种不平等的待遇自然很难为异姓突厥所永远忍受,而西突厥境内民族成份极端复杂,异姓突厥势力相对强大,因而阿史那氏的衰微远较东突厥为早。西突厥中世以降,政变频仍,篡拭相续即其明证。十姓归唐以后,唐朝在西突厥故境推行羁糜可汗与羁糜州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其实质是继续承认阿史那氏对异姓突厥的统治。册立西突厥降酋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分主碎叶川东西,川东咄陆诸部归阿史那弥射统辖,拜兴普亡可汗兼毙陵都护,川西弩失毕诸部归阿史那步真统辖,拜继往绝可汗兼漆池都护。下辖十六羁糜州兼都督府。唐朝的用意本在借重西突厥汗裔的传统威信稳定西疆的统治,但是,此时的阿史那氏已是矛盾重重,弥射与步真二人降唐前久有旧隙,分主一方后仇怨弥甚。龙朔二年(662年)吐蕃唆使龟兹叛唐,唐遣皿海道行军大总管苏海政率两羁糜可汗所部前往平叛,步真乘机诬告弥射谋反,苏海政误信谗言,竟冤杀之。于是“各部落皆以兴昔亡(按指阿史那弥射)为冤,各有离心,继往绝寻卒(指阿史那步真暴卒),十姓离心,有阿史那都支及李遮旬,收其余众,附于吐蕃。”②至此,阿史那氏汗统一度中绝。而苏海政失却西突厥臂助,不敢同来援龟兹的吐蕃军接战,厚赂约和而还。唐朝对西域的主权开始面临吐蕃的严重挑战,在此历史背景下先后出现了两个非汗统阿史那氏所建立的吐屯政权。第一个阿史那氏吐屯政权首领是阿史那都支(662一678年在位),在吐蕃的支持下他自立为十姓可汗,咸亨二年(671年)唐朝承认了这一政权,授都支为“左晓卫大将军兼旬延都督”③。甸延都督乃唐朝对处木昆酋所加羁糜官号,此人姓阿史那氏而主处木昆部,说明原为处木昆部监国吐屯。这一政权始终对唐朝心怀贰心,终于仪凤二年(678年)为唐将裴行俭所摧毁。据“立碑于碎叶城,以纪其功”④一语可知,碎叶当即该政权的牙庭。第二个阿史那氏吐屯政权首领乃阿史那车薄,其人于永淳元年(682年)发动叛乱,兵围弓月城,唐将王方翼浴血奋战,“破虏于伊丽水,斩首千余级”⑤,复进军热海,大破车薄与咽面联军,“擒其酋长三百人,西突厥遂平”⑥。按车薄应即车鼻,薄,一音逼,一与鼻同音。此酋姓阿史那氏而主车鼻部,显然也是世袭吐屯之裔。阿史那氏吐屯政权的昙花一现,反映了阿史那氏的全面衰微与异姓突厥的兴起,①护雅夫《古代卜沙”民族史研究1》,《突厥。国家己社会》第一章《突厥。国家构造》。②《资治通鉴》卷二O一,龙朔二年。③《资洽通鉴》卷二O二,咸亨二年。④《册府元龟》卷三O六。⑥⑥《资治通鉴》卷二O三,永淳元年。气95厉史研究这些政权的首脑虽仍出身阿史那氏,然其支柱已经易为异姓突厥部落。它们所凭借的处木昆、车鼻施二部正是后来同突骑施一起共创异姓政权的基本部落,这一事实,充分说明突骑施汗国出现的历史条件业已完全成熟了。二、突骑施政权的初建与鸟质勒十姓故地第一个异姓突厥政权是西域形势的新变化与羁鹰可汗兼涤池都护阿史那解瑟罗失地奔唐的历史产物,突骑施酋长乌质勒是这一政权的创立者。武则天亲政前后,西域形势变得复杂化,出现了吐蕃与东突厥的双重威胁。传统的对手吐蕃此时仍为盛世,尽有西域南道诸国,一部分弩失毕部落亦附庸其势。与此同时`,原已臣服于唐的东突厥部落亦叛唐独立,在阿史那骨笃禄的领导下,重建汗国,很快卷人西域的政治角逐。在此历史背景下,武则夭重新恢复了羁摩可汗、羁磨都护府和羁糜州兼都督府等传统边政建置,旨在强化边疆主权。《资治通鉴》卷二O三垂拱元年(655年)载:“冬,十一月……握兴昔亡之子、左豹韬卫栩府中郎将元庆为左玉铃卫将军兼幌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垂拱二年(686年)载:“秋,九月,丁未,以西突厥继往绝可汗之子解瑟罗为右玉铃卫将军,袭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历史证明,这是一项错误的决定。阿史那元庆、阿史那解瑟罗二人虽皆出身于正统的西突厥汗裔,但却对十姓旧部毫无号召力;且久生汉地,早疏边情,反而将本来有利于唐的大好形势几乎断送殆尽。关于阿史那元庆事迹,史书阔载,然郭元振疏中却透露出如下信息:“往四镇以他旬十姓不安,请册元庆为可汗,竟不能招胁十姓,却令元庆没贼,四镇尽沦。”①这说明元庆受封本因他旬叛乱,但册立之后功绩毫无,且丧师辱身,不久便被召回长安,另以解瑟罗代之。可见元庆任职仅为垂拱元年十一月至垂拱二年九月间事。阿史那解瑟罗继主十姓初期似乎成绩还不错,一度收复了彼元庆断送的碎叶等镇。《全唐文》卷一六五《达奚思敬碑》载乖拱二年思敬任金牙道司兵“设策请拔碎叶、疏勒、于闻、安西四镇,皆如所诸”。又吐鲁番文书《记德达告身》载“谁垂拱二年十一月三日$)],金牙道拔于闻、口口、口勒、碎叶四镇”②,此年此月正为解瑟罗西行就封之时,可见他曾兼职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带兵克复碎叶,始受册为汗。而东突厥自重建以后就开始向西域扩张,故此四镇似乎并未能保持多久,解①《旧唐书》卷九九,郭元振传。②新疆博物馆:《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喇和卓古墓群清理简报》,载《文物》1972年第了期。96.突骑施汗国的兴亡瑟罗屡战屡败,失地丧民,终于在天授元年(69。年)也逃回长安。史载,“西突撅十姓自垂拱以来(按即解瑟罗受封以来)为东突厥所侵掠〔胡注:谓骨笃禄等),散亡略尽,i蒙池都护、继往绝可汗解瑟罗收其余众六七万人人居内地,拜右(屯)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①。唐朝册立的二羁磨可汗在御敌守土中的软弱无力,说明这一曾经是历史上显赫种姓的阿史那氏已全面衰微了。突骑施政权的创立,是西域诸异姓突厥部落在乌质勒领导下,同吐蕃、东突厥浴血奋战,佐唐守境的辉煌纪录。乌质勒(690一706年在位)出身突骑施莫贺索葛吸部,他绥民以思,“能抚下,有威信,诸胡顺附,帐落寝盛,乃置二十都督,督兵各七千,屯碎叶西北。稍攻得碎叶,即徙其牙居之。谓碎叶川为大牙,弓月城为小牙”②。我国史书中之“小牙玲通指其部落旧牙,阿史那车薄之乱先围弓月,王方翼救之,说明乌质勒久已附唐,曾为守土,解恐罗东奔之后,其部落编制犹守唐法,存“都督”之制,又足证此人忠唐之节未改。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收复了i蒙池都护府的全部钡疆。具体过程如下:(一)独力击败东突厥,光复碎叶。夭授元年(690年)解瑟罗奔唐说明碎叶已为东突撅所陷,恰于此时,突骑施部由弓月城徙居碎叶西北,应为徐图规复的征兆。又据《太乎史字记》卷一九六载“`阿史德)元珍等率兵讨突骑施,临阵战死,骨驾禄夭授中病本。”按夭授年号仅用于690、691两年,可证东突厥败解瑟罗与败于突骑施乃前后没生事。而乌质勒移牙碎叶,不曰“攻陷”曰“攻得”,可知此城非得自唐。据此判断,碎叶城乃天授二年(691年)乌质勒自东突厥手中夺回,阿史德元珍之死、骨笃禄之本皆与此役有关。(二)配合唐军大破吐蕃、阿史那馁子。侈子乃阿史那元庆长子,阿史那献兄。氏寿元年(692年)其父为醋吏来俊臣诬害致死,馁子乃亡奔吐落。二年(693年)吐蕃册之为十姓可汗,东向犯唐,为唐将王孝杰所败,“冬十月,丙戍,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③,“一举还先帝旧封”④,被誉为中兴壮事。苏冕明确指出,此次复置后的四镇己有碎叶而无焉曹⑥,前文已述此时碎叶早已为乌质勒攻取,可知唐得此城实来自乌质勒的转献。光复其它诸镇的军事行动亦必承其助力。延载元年(694年)王孝杰“破吐蕃勃论赞习、突厥可汗馁子等于大岭,各二万余《资治通鉴》卷二O四,夭授元年。《新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下《资治通鉴》卷二O五,长寿元年。《新唐书》卷二一六。《唐会要》卷七三。①②③④⑤历史研究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侯斤等万余人”①;又“破吐蕃万泥勋于没驮城”⑧。此战在十姓故地进行,更不可能不动员屯兵于碎叶西北的突骑施部参战。(三)击退默吸,移牙碎叶。默吸乃骨咄禄弟,其兄死后,继立为东突厥可汗。圣历二年(69年)册命其子旬俱为泥涅可汗,“主处木昆等十姓,兵四万余人,又号拓西可汗”③。考处木昆乃突骑施主姓之一,本不属东突厥,这一任命意味着默吸决心击灭突骑施,井吞十姓故地。此后唐碎叶镇守使韩思忠之名忽消失于史册,很可能已段于阵,而乌质勒移牙碎叶亦恰为此时。《册府元龟》卷九六七载“圣历中,突厥首领咀鹿州都督乌质勒移衙于碎叶,则夭授以瑶池都督。”这又表明击败泥涅,复夺碎叶仍为乌质勒之功,故唐酬以瑶池都督。同年八月乌质勒遣子遮弩朝唐,唐朝旋又派出侍御史解碗持节“安抚”④。足证自690至69年突骑施政权初创时期与唐关系十分笃睦。然而,由于唐朝仍未放弃支持阿史那氏汗裔的过时政策,这种业已定型化了的宗落关系一度出现了裂痕。久视元年(70年),唐朝再度任命“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解瑟罗为平西道行军大总管,还镇碎叶”⑤,强迫乌质勒交回碎叶城,重新入主十姓。同年发生了吐蕃支持下的阿悉吉薄露叛乱,解瑟罗不能制,赖唐将田扬名、封思业平之⑧,说明十姓旧部已不服其统辖。长安三年(703年)七月又与乌质勒发生了武装冲突,“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与西突厥诸部相攻,安西道绝”⑦,结果解瑟罗大败,再度奔唐,不敢还蕃。至此,乌质勒虽未称汗,但其所建政权已发展为真正的汗国规模了,“东邻北突厥,北诸胡,东直西、廷州,尽并解瑟罗故地”⑧。乌质勒推翻解瑟罗仅在于反抗阿史那氏的统治,并非意在唐朝,而唐朝也逐渐认识到这一异姓突厥政权是强有力的,遂再遣解碗至其牙,晋封为王。然乌质勒甫受唐封,旋即病卒,时为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事。《旧唐书》一讹作景龙二年(708年).应依`《资治通鉴》卷二O八改正:唐中宗神龙二年十二月,安西大都护郭元振诣突骑施乌质勒牙帐议军事。时大风雪,元振立于帐前,与乌质勒语。久之,雪深,元振不移足。乌质勒老,不胜寒,会罢而卒。其子奖葛勒兵将攻元振,副御史中垂解碗知之,劝元振夜逃①《资治通鉴》卷二O五,延载元年。②《资治通鉴》卷二O五,《考异》引-③④《资治通鉴》卷二O六,圣历二年。⑤⑥《资治通鉴》卷二O六,久视元年。⑦《资治通鉴》卷二O七,长安三年。⑧《新唐书》卷二一五,一突厥传。卜叫p翻沪突骑施汗国的兴亡去。元振日,`吾以诚心待人,何所疑惧,且深在寇庭,逃将安适?’坚卧不动。明旦,入哭甚哀。姿葛感其义,待元振如初。戊戌,以婆葛袭咀鹿州都督,怀德郡王。”据此可知,乌质勒受封之日,唐与突骑施之间的阴影仍未消散,故有两位唐朝大员至其牙活动:一是册封使者解碗,另一个则是谈判代表郭元振,且谈判气氛十分紧张。根据种种迹象判断,此举应与唐朝仍未放弃扶立阿史那氏汗裔君临十姓的传统政策有关。史载长安四年(704年)又册立阿史那解瑟罗子阿史那怀道为第三任继往绝可许兼漆池都护。此人在唐将碎叶镇守使周以佛的武装护送下已重返旧封。郭元振与乌质勒谈判的地点不在城中而在风雪帐前,足证碎叶城已为怀道所据,而所册之金河怀德郡王不过虚号,隘鹿州都督依法只主突骑施莫贺索葛吸一部。且有征兆表明,阿史那怀道还封后擂手干预了突骑施的内政,支持反乌质勒势力的分裂活动,下文所叙之阔吸忠节事件即为其例,从而埋下了大唐西疆动乱不宁的种子。三、婆葛与突骑施汗国的形成婆葛(706一711年在位),乌质勒长子,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继位,袭咀鹿州都督、金河怀德郡王,拜左晓卫大将军兼卫尉卿,由唐羁糜可汗、i蒙池都护阿史那怀道持节册立。姿葛即位第一件大事即击灭阔吸忠节,统一十四姓,称汗建国。阔吸忠节,一作阿史那忠节。“吸”乃五咄陆爵称,以阿史那氏而领吸爵,必为咄陆诸部监国吐屯之裔,忠节则为降唐后所赐名。史书中对他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依《旧唐书》,其人曾为“乌质勒部将”,《景龙文馆记》则谓“婆葛父子与阿史那忠节代为仇潍”①。它们表面抵捂,实则不妨统一起来看待。考解瑟罗第一次奔唐以后,诸异姓突厥曾共推乌质勒为主,故称忠节曾为“乌质勒部将”,然其人与异姓突厥情乖族异,念念不忘解瑟罗故主,据郭元振疏中反映,解瑟罗第二次西返及怀道之立,皆其首谋②,因而与婆葛父子结怨。他先助解瑟罗与乌质勒相攻,后与怀道相倚,割地自雄。可见此时十姓故地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对立政权。婆葛继立以后决心消灭这一敌对势力。对此,史书中仅简单地记为:“数相攻击,忠节弱不能支,金山道行军总管郭元振奏追忠节人朝侍卫”③。而实际战况却经历了如下复杂的演变:①《资治通鉴》卷二O九,景龙三年《考异》引。②《旧唐书》卷九七,郭元振传。③《资治通鉴》卷二O九,中宗景龙二年。历史研究第一阶段,婆葛甫袭父爵,多次表请唐朝“除忠节”。唐兵部尚书宗楚客以为“忠节蝎诚千国,作捍玉关,若许婆葛除之,恐非威强拯弱之义”①,诏不许,说明阔吸忠节得到唐朝执政派的支持。第二阶段,景龙二年(708年)双方刀兵相见,忠节获得碎叶镇守使周以佛的援助。《考异》引《景龙文馆记》载周以佛“率镇兵数百人(疑为“数千人”)大破之,夺其所夺忠节及于阂部众数万口”,取得了暂时的优势。第兰阶段,婆葛请援千东突厥。《资治通鉴》卷二O九载,景龙二年(708年)三月,“时默吸悉众击突骑施”,漠南空虚,张仁愿乘间筑三受降城,此与突骑捻内争为同年事,相互必有关连。后来战局的发展遂不利于忠节,周以惮改驻播仙镇说明碎叶已失,可证默吸西征乃应婆葛之请,所击之“突骑施”实指忠节所部。唐遣郭元掇出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却仅表请召忠节人朝侍卫,说明忠节已全盘失败。婆葛击败l润吸忠节以后,建号贺腊毗伽十四姓可汗。这一称号反映婆葛已有效地控制了西突厥全境,除原有十姓外又增加了四姓。对此,胡三省注为“西突厥原有十姓,今并咽面、葛逻禄、莫贺达干、都摩支为十四姓”②,按莫贺达干、都摩支皆为爵称,不宜混入部名。此二部宜易以车鼻施、弓月。车鼻施乃汗国核心部落之一,弓月即游牧于伊丽水一带的处月部落,二部皆与突骑施关系十分密切。鸟质勒生平未尝称汗,严格意义的突骑施汗国至此始正式形成。它承袭了西突厥的大小可汗制度与吐屯监国制度,由婆葛及其弟遮弩分疆而治,并遣突骑施索葛莫贺吸及阿利施吸出身的吐屯分赴所属各邦监国。突骑施的内战引起了唐朝朝臣、边将两派势力的公开表态,并一度卷入了这场;甲突。阔吸忠节兵败后听从周以梯的建议,遗人厚赂唐朝宰相宗楚客,“请留不行,发安西兵及引吐蕃以击婆葛,求阿史那献为可汗以招十姓,使郭虔灌发拔汗那兵以自助”⑧。这一方针集中体现了北庭系将领的意见,其总纲是要求册立阿史那弥射系统的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以取代阿史那步真系统的阿史那怀道,其战略原则是联合吐蕃对付同东突厥结盟的姿葛;其后台则为兵部尚书宗楚客。以郭元振为代表的安西系将领所持政见则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册可汗之子孙,亦未获招胁十姓之算也”④,反对继续抉立阿史那氏,认为唐之大患为吐蕃而非婆葛,主张承认婆葛政权,此派在朝中也有太平公主及侍御史中承解碗等有力的支持者。由于反婆葛派一度占了上风,唐与突骑施爆发了局部武装冲突。宗楚客“勒书薄责元振”⑥,遣御史中垂冯嘉宾持节安抚忠节,①《资治通鉴》卷二O九引《景龙文馆记》一。②③《资治通鉴》卷二O九,景龙二年。④《旧唐书》卷九七,郭元振传。⑤《资治通鉴》卷二O九,景龙三年《考异卜引心荣龙交馆饱》。份10仓.突骑施汗国的兴亡侍御史吕守素处置四镇,以牛师奖出任安西副都护,发甘、凉以西兵,并联合吐蕃出讨婆葛,并谋握用周以惮代元振。“于是婆葛发五千骑出安西,五千骑出拨换,五千骑出渝奢,五千骑出疏勒,入寇”①,擒阔吸忠韦于计舒河(塔里木河)口,并杀嘉宾、守素。景龙二年十一月,又击杀牛师奖于火烧城,进陷安西,断四镇路,上表求宗楚客头,并致书元振称:“我与唐无恶,但仇阔吸。宗尚书受阔吸金,欲枉破奴部落,冯中垂、牛都护相继而来,奴岂得坐而待死?又闻史献欲来,徒扰军州,恐未有宁日,乞大使商盈处置。”②可见这场冲突主要是由于唐朝坚持扶立阿史那氏汗裔的错误政策造成的。事实证明,郭元振承认现实,承认突骑施汗国的政见是明智的,有远见的。郭元振遣子资婆葛书间道诣京,通过太平公主,上诉于朝,终于扭转了朝议。史载“时太平公主尤与宗(楚客)不善,故讽(解)碗以弹之”⑧,于是周以佛坐流白州,复以郭元振为安西大都护。景龙三年(709年)秋,七月,唐朝正式承认了突骑施汗国,册婆葛为贺腊毗伽钦化可汗,赐婆葛名守忠,遮弩名守节。姿葛乃与东突厥断绝了关系,自此重新冤属于唐,忠心耿耿地佐唐守境,屏卫西疆。婆葛的卒年、死因,迄今仍是一个未解开的谜。这里隐藏着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且涉及到婆蕊的晚节,有必要考证清楚。我国史书中所记婆葛卒年都不确。例如《旧唐书》卷一九四记为景龙三年(709年),此年实为婆葛赐名守忠之岁,而守忠之名景云以后尚存,可证此记有误。《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记为开元二年(714年),然该书的作者在《通鉴考异》中则承认:“竟不知死于何年,故附此。”可见也无确凿的实据。至于其死因,则片面地归咎千婆葛、遮弩兄弟的争国:“婆葛弟遮弩恨所分部落少于其兄,遂叛入突厥,请为向导以击姿葛。默吸乃留遮弩,遣兵二万人与其左右来讨婆葛,擒之而还……俱杀之。”④这一记载也未能揭示事件的真相。考《全唐文》卷二五三收有景龙四年(710年)苏颇起草的《命吕休赚等北伐制》一文,乃唐朝颁发给边防将领、藩国酋长的机密文件。其中透露唐朝曾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大举进攻突厥,婆葛之死与此有关。按照这次规模空前的作战计划,以北庭都护兼碎叶镇守使吕休曦为主帅,出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统瀚海、北庭、碎叶等汉兵五万骑,而以突骑施部为前军,任命贺腊毗伽钦化可汗突骑施守忠(即婆葛)为“金山道前军大使”,以其弟右监门卫将军守节(即遮弩)为先锋,领诸藩部健儿二十五万骑“长驱沙漠,直指金微”;且西发黯戛斯部“坚昆在右,椅角而东”。除了这些主攻部队外,还密令沿边唐军,悉待命助战。可僧军情外泄,为狱吸制机于先,命默矩率阔特勤、嗽欲谷、阿波达干等统兵西征,履冰开路,先灭黯戛斯,继渡曳哇河,奇袭突骑施,大破之,全盘摧毁了唐朝的战略①②③《资治通鉴》卷二O九。④(I日唐书》卷一九四,突厥传。101历史研究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d布署。突厥儒尼文《墩欲谷碑》对此有明确记载:(灭黯戛斯而归)由突骑施可汗处来,侦谍……“突骑施可汗今已出发。”彼说:“十箭之众已倾巢来犯。”彼说:“唐军亦有军(待发)……予下令军队出发……余攀过金山山林,其地无道路,吾人渡过曳侄河,其地无津筏。吾人继续(前进),在夜里,安抵Bolc众。在早晨“·…吾人进攻,掠〔其营〕·一奋勇前冲,有如原火·一击溃之,俘其可汗,其叶护及设,彼等就地杀之。①与前引汉文史料相参稽,可知被杀之突骑施可汗当即婆葛。此战记录尚见于儒尼文《阔特勤碑》及《毗伽可汗碑》,据此足资断定婆葛卒年。《阔》碑记阔特勤二十一岁败沙吃将军,二十六岁灭黯戛斯、突骑施,《毗》碑记默矩二十二岁破沙凭,二十七岁灭黯戛斯、突骑施。按鸣沙之役沙叱兵败乃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事,下推五载即婆葛遇害之景云二年(711年)。这一考订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取得印证。《通鉴考异》述北庭镇将妻冯氏曾对阿史那献预言.“突骑施婆葛三年后破散,默吸八年后自灭。”⑧这显然是阿史那献事后杜撰出来的,但这一预言所表示的年代关系却是真实的。按默吸破灭乃开元四年(716年)事,婆葛之卒上推五载,亦恰好为景云二年(71年)。其败亡并非因为兄弟争国,而是助唐伐东突厥,为敌先制所致,可见婆葛实在是为唐捐躯的一位英雄,不过由于唐朝讳言此败,遂在史书上沉沦不彰了。四、车鼻施·苏禄与突骑施汗国的再建公元7n年婆葛殉难以后,十四姓故地一度出现了极大的混乱,这是唐朝册立的羁糜可汗阿史那献的极盛时代。公元716年苏禄复建突骑施汗国,其核心部落已易为车鼻施部,可以称之为突骑施·车鼻施汗朝。阿史那献是第三代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元庆次子,也是唐朝抉立的阿史那氏汗裔中最后一个实力人物。长寿元年(692年)以父罪配流滚州(一说振州)。长安二年(702年)置北庭大都护府,召还,拜首任大都护,自此长驻庭州。其人才干、威信远胜步真之裔解瑟罗、怀道父子。景龙二年(708年)阔吸忠节求立之为十姓可汗,屯兵焉香,将击婆葛。此后郭元振主安西,吕休璨主北庭,动加牵掣,一度不甚得志。景云二年(711年)婆葛遇害,十姓无主,加之月七庭大都护府改组,吕休摄兵败免宫,形势对他十分有利,是年“十二月,癸卯,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为招慰十姓使”③。这一任命意味着授权让他放手大干,他遂乘机招降葛逻氛最尼施数千帐归唐。先天元①岑仲勉译文,载《突厥集史》下册,第舫1页。②《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引。③《资治通鉴水卷二一O,景云二年。卜102.突骑施汗国的兴亡年(712年)更兼领北庭大都护,伊、西节度,瀚海军使,开始独揽天山北麓军政大权。开元二年(714年)又握为磺西节度使、四镇经略大使,全权指挥天山南北军事,统兵西征,破都担,收复碎叶川西三万余帐内附。是岁北庭将领郭虔罐复破东突厥来犯之军,斩默吸子同俄特勤,军威大振,胡禄屋部也举数千帐诣北庭降。这时阿史那献不但完全收复了毙陵都护府的全部领土,而且一度深人碎叶川西,管辖范围及于原潦池都护府故地,即突骑施汗国的封疆。苏禄,并非人名,实指职务,意为军队统领,应为称汗前所进尊号。其人出身车鼻施部。婆葛既残,十四姓部落有的降服默吸,有的归顺阿史那献,他独能“衷拾余众,自为可汗,善循其下,部众稍合”①,且“性尤清俭,每战有所克获,尽分与战士及诸部落,其下爱之,甚为其用……众至三十万”②,于是“复雄西域”③。对于如何看待苏禄政权,唐朝边将中分为两派,阿史那献、汤嘉惠(北庭都护)、刘遐庆(碎叶镇守使)等北庭系将领坚主进剿;安西都护郭虔罐等安西系将领却主张联合苏禄,共图吐蕃,双方交讼于朝。玄宗遣王惠持节前来调解④,很快承认了苏禄政权,表明安西派政见占了上风。开元三年(715年)诏王惠持节册拜苏禄为左羽林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四年(716年),苏禄自立为毗伽可汗,阿史那献益不能制。五年(717年),阿史那献与汤嘉惠并表奏苏禄联兵吐蕃寇大石、.拨换城,已发三姓葛逻禄击之,并请增援。玄宗得表欲令王惠持节发兵,而郭虔雍奏:“突骑施围石城,则缘史献致寇”⑤,宋境、苏颜奏“突骑施等迹已叛换,葛逻禄等志欲讨除,自是夷狄相攻,元非朝廷所遣,若小伤大灭,皆利在国家……王惠充使,本为绥怀,事意既殊,未可令去”⑥。阿史那献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葛逻禄孤军作战自然失败,不久返唐,迁左金吾大将军,终老长安。他的退出西域政治生活可以视为西突厥阿史那氏汗裔统治的最后余响。此后唐朝加速了结好苏禄的各项政治步骤,开元六年(718年)五月进拜苏禄为,顺国公,七年(719年)遣解忠册之为毗伽忠顺可汗,十年(722年)复册阿史那怀道女为金河公主,嫁之,以和亲。苏禄除此妻外,还娶突厥、吐蕃公主,以三国女并为可敦,旨在加强自身的政治地位。唐朝何以突然放弃扶立阿史那氏汗裔的传统国策,果断地采取承认苏禄政权的新方针呢?其奥秘在于阿拉伯的兴起。唐朝业已清醒地认识到这是远较吐蕃、东突厥更为严重的国际威胁。、\̀①③《新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下。②(I日唐书》卷一九四,突厥传下。④《册府元龟》卷一九七,开元五年六月。⑤《册府元龟》卷一九七。⑥《全唐文》卷二O七,宋璨《请缓令王惠充使往车鼻施奏》。询肠.倒侧咧国圈翻历史研究阿拉伯在我国史书上称为大食,它的崛起大致与唐同时,公元七世纪正当唐太宗胜利地完成了东亚统一大业,被澳北、西域诸国共尊为“天可汗”的时候,阿拉伯人勃兴于近东沙澳,在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旗帜下团聚起来,以锐不可当之势向东挺进。638年人侵波斯,651年波斯亡,王子像路支出奔于唐。656年正当唐将怪知节挥戈西征阿史那贺鲁之际,伊本·爱弥儿开始进犯中亚。这一时期唐朝在中亚方面的进展远较阿拉伯人顺利。657年唐平西突厥,置突厥十六羁房州府;659年斩真珠叶护,定姆失毕部,同年置阿姆河北诸都督府,661年置阿姆河南诸都督府,并于同年册命逃亡唐朝的波斯王子体路支为波斯王。唐朝已同阿拉伯占领的呼逻散接境,且因直接出面支持波斯王裔而与之处于公开对立的地位。因此,667年齐雅德·本·阿比希入俊吐火罗,逐走唐朝册立的波斯王,674年,赛义德·本·奥斯曼越阿姆河北进,攻占康国都城撒马尔罕,实质上乃是向唐挑战。幸而此后阿拉伯发生内乱,且有吐蕃的兴起,唐与阿拉伯才避免了直接冲突。706年唐朝册立乌质勒、婆葛父子为突骑施首领之时,正是阿拉伯名将屈底波人主呼逻散,开始中亚“圣战”之际。是年攻安国,下沛肯城,708年四攻布哈拉,安国主被迫称落而密遣使诣唐请援。7n年即婆葛卒岁,阿拉伯人攻撒马尔罕,712年进陷石国,714年拟人寂伽师,以屈底波死,师未发。718年苏禄受封(毗伽)忠顺可汗之岁,康、安、俱密等国告急文书飞集唐廷。据《册府元龟》载,康国表文请求“送多少汉兵来此,救巨苦难”①。安国则仅请求唐朝命令突骑施遣兵相助:气··…年来被大食贼每年侵扰,国土不宁。伏乞天恩滋泽,救臣苦难。仍请救下突骑施,令救臣等,臣即统领本国兵马,计会翻破大食。”⑧康、安诸国是丝路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对唐关系至为密切。既然阿史那献不能控制西城形势,为防御大食计,只能承认苏禄政权,并借重这支力全,为唐守境,保证中亚诸落不受外来势力的侵犯。这就是唐朝对苏禄急遮改变政策的墓本动因。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明智的。苏禄在反抗阿拉伯扩张势力的斗争中声名大震,成为中亚各族人民尊崇的英雄和唐朝西部边疆的钢铁屏障。阿拉伯的河外扩张对于中亚地区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屈底波在撒马尔罕亲手焚毁佛像,布哈拉的火袄寺及其它圣地也全被拆毁⑧,富裕的城市被迫交纳高额的税金,激起了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奴役斗争。开元十一年(723年)阿拉伯人进犯拔汗那,苏禄率兵驰援,败其军。十二年(724年)阿拉伯再犯拔汗那,苏禄复大破之,其将穆斯棱·本·赛义德·艾尔一吉拉比仅以身免,史称“渴水日①②③《册府元龟》卷九九九。希提:《阿拉伯通史》(中译本〕上册,第刘2可。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2巡竺哩燮..…_..…_~之战,①。十五年(727年)呼逻散易帅阿什拉斯,河间地区尽叛,苏禄乘势进击,克布哈拉,逐阿拉伯人于阿姆河南,前锋一度攻入呼逻散,“圣战战士”在中亚的据点仪存撒马尔罕一座孤城。《册府元龟》卷九九九收有是年吐火罗叶护向唐请援表文,清楚地说明苏禄出援中亚各国乃受唐指令。表文中称:“奴身罪逆,不孝慈父,身被大食统押,应彻天聪。颂奉夭可汗进旨云`大食欺侵我,即与你气力。’奴身今被大食重税欺苦实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国土必遭破散,求防守关可汗西门不得。伏望天可汗慈悯,与奴身多少气力,使得活路。又承天可汗处分突骑施可汗云`西头事委你,即须发兵除却大食’,其事若实,望天可汗却垂分奴身。”可见唐朝对苏禄有“发兵除却大食”的“处分”,而且这一“处分”乃是唐朝防守“夭可汗西门”总体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开元十八年(730年)连遭挫折的阿拉伯人再度易帅,以朱奈德出任呼逻散都护,率军出解撒马尔罕之围,苏禄断其水源,兼施火攻,复大破之,一万二千穆斯林士兵仅余千人。苏禄因之得了“阿布·穆扎衣”的绰号,意为“奔突的公牛即。是年,唐朝为之庆功:“十一月,突骑施遣使入贡,上赛之于丹凤楼,突厥使者预蕊。二使令长,突厥日:`突骑施,小国,本突厥臣,不可居我上。’突骑施日:`今日之妻,为我设也,我不可居其下。’上乃命设东、西幕,突厥在东,突骑施在西。”⑧可见唐朝对其格外加礼,以示尊宠。这一时期唐与突骑施关系笃睦,其来使多厚赐以归,突骑施亦朝贡无阔,且其“贡献多是珍异”⑧。参稚《勃突骑施毗伽可汗书》可知,苏禄与唐天子还结有父子关系。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以后,为胜利冲昏头脑的苏禄动手割断与唐相结的宗落纽带,结果导致自身政权的溃灭。这场悲剧性冲突不见于正史记载,《全唐文》卷二八四至二八九收有张九龄起草的许多文书,从中透露出此一事件的历史真相。文书皆未署明日期,然必为九龄人相(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至二十四年九月,即73年一736年)时期之作。文书中明确记载,“与突骑施攻战,历涉三年”④,而战衅始于夏季,据此可知,这场冲突发生于开元二十二年夏至二十四年(734一736年)。战因似起两端:(1)突骑施酋“阔侯斤人朝,行至北庭有隙,因生计议,即起异心”⑥;唐将刘涣据降人何揭达所告,断定阔侯斤“图陷庭州”⑥,乃兴兵攻杀阅侠斤,夺其羊马。(2)阔,伊难如资银①拍西·塞克斯《阿富汗史》(中译本)第1卷,上册,第276页。②《册府元龟》卷一六/编③《全唐文》卷三八六。④《全唐文》卷二八六,《勃安西节度王解斯书》。⑥《全唐文》卷二八六,《勃突骑施毗伽可扦书》。回《册府元龟》卷九七五,开元二十二年六月乙卯。历史研究__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曰..~..瓶、香子、赤糜等厚礼,越唐界,蹄葱岭,往结吐蕃,为边军所获①,苏禄竟蓄意扩大事态。唐朝在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中是相当克制的,明知“踪迹已露,然后行诛,边头事宜,未是全失”,仍以“搜杀彼使,兼为罪责,北庭破刘涣之家,仍传首于彼”②,且答应赔偿阔侯斤损失的羊马,至于阔·伊难如的越界,明知“如此不捉,更捉何人?”仍将所获物品尽皆“送还赞普,一物不留”③。苏禄仍以马价不足,礼品被扣为辞,兴兵犯边。这场悲剧性冲突于是不可避免了。据文书反映,战事进行得十分激烈。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自夏以来,围逼疏勒”④,二十三年(735年)春,进寇拨换,守将朱仁惠中箭身亡⑤。唐朝一面指示北庭都护盖嘉运“简练晓武,扬声大人”⑥,分突骑施之势以救安西,另方面自内地调兵遣将,限期河西节度副使牛仙客“拣练晓雄五千人,即赴安西,受王解斯处分”⑦。与此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变措施:(1)重新抉立阿史那氏汗裔,以阿史那献子“史(阿史那简称)震袭父可汗”,“即令彼招辑四镇蕃汉健儿”⑧。(2)由唐朝政府出面致书突厥可汗,约其会攻突骑施,许以事捷之日,“羊马土地,总以与儿,子女金帛,别有优赏”⑨。由于突骑施同突厥有和亲关系,这一措施似未生效。(3)分别指示河西牛仙客、安西王解斯,令其“星夜倍道,与大食计会”L,请其发兵助击。二十三年(735年)夏,安西使臣张舒报返,带来“大食东面将军呼逻散何密”(指阿沙德)复书,答应“四月出兵”0。(4)传谕中亚诸国王、叶护,令其反抗苏禄,“能伺其隙,各有诛夷”,“富贵之举,彼贼是资”0。在外交上、军事上孤立突骑施,形势很快改观。二十三年(735年)四月,阿拉伯应约出兵,苏禄为免腹背受敌,遣哥德都耽、安胡处半泥奉使诣唐谈判停战L;亲率精骑逾阿姆河,入吐火罗境,与呼逻散将军阿沙德战于喀里斯坦,败归。是年秋,进犯庭州,冬始围解0。二十四年(736年)突骑施虽续有进扰,但势已渐疲,成强弩之末了。综观战衅之兴,苏禄难辞其咎,一意孤行,不复珍视同唐朝的传统关系。正如唐皇在《勒突骑施毗伽可汗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往年可汗初有册立,以我国常为势援。诸蕃闻此,不敢动摇。是我有大惠于可汗·一自尔以后,二十余年情义相亲,结①②③L《全唐文》卷二八六,《勒突骑施毗伽可汗书》。④⑥《全唐文》卷二八六,《勒瀚海军使盖嘉运书办。⑤@《全唐文》卷二八五,《勒安西节度王解斯书》。⑦《全唐文》卷二八七,《勒河西节度副使牛书!客书》。⑧《全唐文》卷二八六,《勃四镇节度王解斯书》。⑨《全唐文》卷二八六,《勒突厥可汗书》。L《全唐文》卷二八四,《勒河西节度牛仙客书》。L《全唐文》卷二八七,《勒诸国王叶护城使等书》。L《全唐文》卷二八六,《勒安西节度王解斯书》。106.突骑施汗国的兴亡为父子,可汗身自不觉”①,这种关系乃是突骑施汗国强大昌盛的基本保证;但苏禄一味“见利生心”,结果众叛亲离,“骨咄录王子来降,已是其效,何国胡不受处分,亦是明证,……诸胡携贰,将自此始”②,注定了垮台的命运。同时,必须指出,唐朝急欲结束战争的努力中也包含着重大的决策性错误:(1)重新拾出政治僵尸西突厥汗裔阿史那震为十姓可汗(后又改立阿史那听),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十四姓人民意愿,为日后处理突骑施战后向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自布障碍,孕育着中亚叛唐的不安因素。(2)动用外国武力干涉唐朝内政,这已是极端不智的行动,联合阿拉伯翁除突骑施无异是自动打开西大门,为穆斯林势力的东进点亮路灯,从而使唐朝毫无遮拦地暴露于这一强大国际力量的直接威胁之下。苏禄自西败于阿拉伯,东败于唐之后,国势日衰,无力驭众。史载苏禄晚年:“愁窦不聊,故卤获稍留不分,下始贰矣。又病风,一支挛,不事事。于是大首领莫贺达干、都摩支二部方盛,而种人自谓婆葛后者为黄姓,苏禄部为黑姓,更相猜仇。俄而莫贺达干、都摩支夜攻苏禄,杀之”③。此事《泊唐书》系之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阿拉伯史料则记苏禄死于伊斯兰历119年即公元737年,其间有八月之差,而《册府元龟》卷九介O记738年八月中官魏泰仍奉使突骑施,降书苏禄,则其时间差距更大。以我判断,我国史官所记卒年常以外交公文到达长安之日为准,而长安距突骑施牙庭逾半年程,可见魏泰降书之日,苏禄早已不在人世。其死当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初或在二十五年(737年)底。五、黑、黄二姓之争与汗国的衰亡苏禄死后,突骑施汗国全面走向衰亡。其导因是二姓之争与唐朝顽固推行扶立阿史那氏汗裔的错误政策。黑、黄二姓之争与莫贺达干、都摩支二酋之争有一定关联,但并非全然一回事,!日史叙此混淆不清,首须辨明。黑姓、黄姓指突骑施汗国下属诸部体质类型上的差别。苏禄出身的车鼻施部属黑姓,而婆葛父子出身的突骑施部和莫贺达千出身的处木昆部则属黄姓。车鼻施即契苏,其远祖原居贝加尔湖东的乌德健山,即古丁令人盗苏武牛羊之地,可证其人乃古丁令,亦即曾与晋公子重耳联姻的狄人之裔,应属黑发、黑睛型的纯蒙古利亚人种。《全唐文》卷二八六,《勃突骑施毗伽可汗书》。《全唐文》卷二八六,《勒安西节度王解斯书》。《新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下。①②⑧.107.历史研究黄姓则似棍有非蒙古利亚种的血统。证以突骑施部,该部酋长传统的世袭醉位有二,一称英贫素龙吸,二称阿利施吸,“吸”为一种略高于俊斤的爵位。“莫贫索篇,义为威武的毛发①。根据中古读音,“阿利施”似为突厥语翔子arslan之音译而脱其尾音。公元576年威灵顿奉使东行,记有人名“arsals”,乃西突厥八部首领之一,而我国史书中所记西突厥虽名十姓,实亦八部⑧,两相对勘,益可确证此ar,las即arslan,亦即阿利施。娜子以鹅毛茂密著称,则此突骑施二爵名皆兆示其人具有黄发、多须髯的体质特征,可证黄姓部落撅出伊兰系人种的古塞人之裔。此黑、黄二姓虽出两该,但经过挽长的铁勒化、突厥化的过程,后世皆已合流为一。突厥系民族中这类兵有不同体质特征的部落采用共同族名且处于同一共同体中的例子并非罕见,如助其斯人由赤发、哲面、绿睑、长身和黑发、黑晚两支不同人种的后裔组成,回屹正支本为黑发型的纯策古利亚种,然其西迁后则出现了所谓撒里畏吾,意即黄姓畏兀,甚至室韦亦有黄头部,金人亦有黄头女真⑧。·突骑施三大核心部落分属于黄、黑二姓,说明二姓之别乃是汗国长期存在的种族间翅,因此,环绕着苏禄死后的汗位继承间题,不同种裔的部落分为截然对立的两大派。这场斗争不但席卷了突璐施十四姓,而且还蔓延到诸落属国。至于莫贺达干与都康支(又作“都康度”、“都磨度”)之争则纯为争夺个人权力,与种姓无涉。二人都是苏禄鹰下重臣,政见相同,曾共同策划了推翻苏禄的政变,拥立婆葛后裔为黄姓可汗。然而新可汗立后,大权悉归莫贺达干,都摩支遂改宗黑姓,“立苏禄之子骨吸为吐火仙可汗,乃收其余众,与莫贺达干相攻”④,史载“都摩度初与莫贺达干连谋,俄又相背”⑥,即指此。此骨吸(吐火仙可汗)应即前文所叙叛苏禄降唐之骨咄录王子,其人并非黑姓正支,黑姓正支应为据但逻斯自立为汗之尔徽特勃。都康度之所以弃黑、黄二姓正支汗裔,而选择了这一黑姓庶支,大约用意有二,一则便于独秉国政,二则因为骨咄录有一段降唐历史,为进争店握,退物转阅留有余地。据此可知,二酋之争与二姓之争不宜混淆在一起。唐朝对黄、黑二姓之争的对策乍看似反复无常,其实,其政策核心仍为支持阿史那氏汗裔对异姓突厥的统治,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太平玄宇记》卷一九四记突服语“谓发为素葛”。阿悉吉·阔侯斤部、阿悉吉·泥孰侯斤部、哥舒·处半侠斤部、哥舒·阔侯斤部皆名列十姓。然究其实,此四部实止阿悉吉、哥舒二姓,其后级之阔侯斤、泥孰侠斤、处半侯斤皆为爵称,与部名无干。如此则两突厥十姓亦止八部。刘义棠:《维吾尔研究》第191页,撒里畏兀。《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传下。①②③④⑥姗突骑施汗国的兴亡唐朝起初支持黄姓可汗。苏禄初死,突骑施汗国三可汗并立,黑姓正支汗裔尔微特劫拥苏禄可敦等保但逻斯,都摩支拥立黑姓吐火仙据碎叶,独莫贺达干拥立黄姓可汗,一度势孤,因请援于唐。北庭大都护、债西节度使盖嘉运曾同苏禄血战三年,认定苏禄之裔乃唐朝大患,遂应请出兵,兼发安西军及诸国师。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八月,“莫贺达干与盖嘉运率石国王莫贺咄吐屯,史王斯谨提共击苏禄子,破之碎叶城,吐火仙弃旗走,擒之,并其弟叶护顿阿波。疏勒镇守使夫蒙灵督挟锐兵与拔汗那王掩但退(应为逻)斯城,斩黑姓可汗尔微特勤与其弟拨斯,人曳建城,收交河公主(应为金河公主)及苏禄可软、尔微可敦而还。”①事定之后,处木昆酋旬延阔律吸(即其贺达千)率众上书,声称“生于荒裔,国乱王掩,更相攻屠,赖天子遗盖嘉运将兵诛暴拯危,愿得稽首圣颜,以部落附安西,永为外臣”⑧。二十八年(74。年)唐朝册拜了莫贺达干(阔律吸)、石王、史王等人,“显酬其功”⑧,看来莫贺达干抉立的黄姓可汗已得到了唐朝的承认,西土似乎业已大定了。但是,店与莫贺达千之间很快发生了冲突。其祸根就是那个过时的扶立阿史那氏汗裔的传统政策。二十八年(740年)三月,即与册拜英贺达干等人同时,唐挂硬捧出阿史那怀道子阿史那听为十姓可汗,四月,加册其妻为交河公主(疑亦金河公主),强令其君临于突骑施褚部之上。莫贺达干闻讯自然不满,怒称:“首诛苏禄,我之谋也,今立史听,何以贫我,”④于是唐朝又补加册命“立莫贺达千为可汗,使统突骑施之众”⑥。这也无济于事,因为所册莫贺达干仅为统突骑施一部之小可汗,而先立之黄姓可汗未加任何册命,无异等于废置,莫贺达干无以号召旧部。虽然史传又载,经过盖嘉运传谕,英贺达千复降,恐怕仅仅是一种假象。天宝元年(742年)四月,唐朝遣兵护送阿史那听赴任,行至碎叶西之供兰城,为莫贺达干所杀。西突厥阿史那氏汗统遂绝,唐朝长期坚持的这一过时政策终于彻底破产。天宝元年(742年)四月以后,唐朝由支持黄姓急剧转变为支持黑姓,好在此前唐俘吐火仙已释,且拜左金否大将军,封循义王,早已为此转圆留了后步。莫贺达干既与唐决裂,其政敌都摩支乃率部降唐。六月册之为三姓叶护,赐铁券⑥,并放吐火仙还蕃,令都靡支佐之。三年(74年)五月,唐安西节度使夫蒙灵管击杀英贺达干,遂立吐火仙为十姓可汗,其汗号全称为“伊里底密施骨咄录毗伽可汗”,令其“载执蕃礼”,“以致宁静”⑦。易言之,希望通过册立这一黑姓可汗稳定西域局势。但是,①《新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下。②⑧《新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下。④《资治通鉴》卷二一四。⑥《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元年。⑥⑦《册府元龟》卷九六五。历史研究历史的发展并不象唐朝所预想的那样,二姓之争继续存在。唐朝既支持黑姓,黄姓汗裔不能不转谋结托于其它政治势力,这一势力只能是阿拉伯,于是,在广袭的亚洲腹地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危机。在突骑施汗国走向衰亡的过程中,有两大事件起了决定性的催化作用。(一)唐—阿拉伯但逻斯之战。
本文档为【突骑施汗国的兴亡_薛宗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433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9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1-31
浏览量: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