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0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02章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02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任何哲学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土壤中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物质前提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与此相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0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任何哲学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土壤中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物质前提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与此相应,人类社会历史也开始由地域性的历史转向世界历史。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开始为自身的阶级利益而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1831、1834法国里昂的工人运动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而且有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尤其是恩格斯所说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的创立。社会科学前提19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及其规律,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尤其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梯叶里基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既包括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义辩证法,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从对这两方面的批判继承中产生的。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德国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方面,其哲学的集大成者是黑格尔。黑格尔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绝对精神,这个绝对者不仅是实体,而且是主体。因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乃是一种能动的发展过程。黑格尔(1770--1831)Hegel,GeorgWilhelmFriedrich黑格尔所理解的辩证运动的主体是思维或绝对精神,这一辩证运动的过程实质上不过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乃是头足倒置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继承了以往的哲学唯物主义传统,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精神、思维和观念归结到感性的人和感性的自然界。要真正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就必须把统一的基础和主体建立在“人”之上。路德维希·安德里亚·费尔巴哈LudwigAndreasFeuerbach1804-1872但费尔巴哈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却完全脱离社会关系和历史过程,而这样的人无疑是抽象的。以这种抽象的人为基础所实现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也只能是一种抽象的统一。此外,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抛弃了它的合理内核,即主体的能动原则和否定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由此陷入18世纪的唯物主义类似的困境:无法克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并在历史领域中屈从于唯心主义。总结:总之,以往的哲学尽管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思想成果,但已无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说明人对世界的现实关系。时代需要和哲学的现实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消除这一差距,创立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能够指导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新世界观,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天才创造的结果热忱的革命家知识极为渊博的学者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创立的过程“青年黑格尔派”:在政治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哲学上则倾向于自我意识立场的唯心主义。莱茵报时期(1842-1843):世界观转变,把哲学批判和社会政治批判结合起来,认识到物质因素和利益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论犹太人问题》表明马克思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1844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异化劳动”和“对象性的活动”等见解,《神圣家族》提出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在哲学上逐渐超出费尔巴哈观点。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把对历史的解释奠定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一次彻底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式创立。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赖以创立并获得发展的时代,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始形成的代。马克思、恩格斯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一历史任务并对实现这一历史任务作出深刻的哲学论证,从而使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对比: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政治解放: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政治国家与宗教的分离,使人们获得了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废除了等级制,规定了公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平等。政治解放是有限的、不彻底的解放。它没有触动旧社会大厦的柱——私有制,这实质上是以经济等级取代了政治等级,政治解放所实现的平等只能是形式上的平等,它所实现的解放也只能是有产者的解放,而不是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明确指出,“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只有从政治解放进展到人的解放,从“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展到“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人从旧社会的全部奴役中彻底解放出来。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理论的批判不能代替实践的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由自发的阶级转变为自觉的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放主题及其阶级性使其具有高度的革命品格。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变革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以往的哲学仅仅局限于在理论上“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仅要求解释世界,更强调在实践中改变世界。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全部旧哲学,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完全不了解作为“感性活动”的人类实践。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既是一种感性的、客观的活动,又是一种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在这种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获得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实践观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2.实践的观点的核心地位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确认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历史观中,它确认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历史无非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同时,确认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在认识论中,它确认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反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价值论中,它确认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认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其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01辩证唯物主义02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发展的;主体是有其能动性的,但能动的主体不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基础上,既发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又发现主体能动性的物质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彻底消除了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之间的抽象对立,并把物质实践理解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这样一来,人类历史运动的物质动因就被真正揭示出来。总结: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前者突出展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辩证法维度,即辩证法从根本上融入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中;后者突出展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历史性维度,即唯物主义在被贯彻到自然领域的同时,被贯彻到历史领域之中。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0102030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传播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仍不断致力于发展、深化和充实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之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传播马克思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出了经典表述,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资本论》不仅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内在逻辑的分析,使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得到科学的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而且在哲学上充分地把握和发挥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恩格斯1876-1878年,《反杜林论》,在彻底清算杜林的哲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同时,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其基本原理得到了系统的论证和发挥。主持再版了已问世的马克思的著作;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等一系列重要著作,进一步阐明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以梅林、普列汉诺夫、考茨基等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介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第二国际理论家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普列汉诺夫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口号,建构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历史辩证法为基本对象的“新马克思主义”。其早期代表包括匈牙利的卢卡奇、德国的柯尔施和意大利的葛兰西。1923年发表的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以及稍后的葛兰西的《狱中札记》等。卢卡奇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列宁主义。列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方面,围绕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创造性的研究。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列宁1980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914-1916年间,为了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列宁深入研究了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写下《哲学笔记》。1916《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深刻地阐明了时代变化的本质根据,概括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1917《国家与革命》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学说,为夺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斯大林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的搜集、整理、鉴别和出版。1937年斯大林主持编写《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其中的第四章第二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通俗、简明、系统的阐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毛泽东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辩证法。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1956、1957年《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贡献: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集中体现。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处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在革命与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中处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党派关系的历史经验的哲学总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根本的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总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者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之中,为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坚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具有长远和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哲学贡献:第一,坚持和发展了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第二,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三,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原理,强调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原理,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五,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各方面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本章关键词社会基础科学前提理论来源创立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人类解放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思考题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02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孔孙居士
在高校主要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创业类型社团,以及高校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工作的组织指导工作。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9-07-16
浏览量: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