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次第讲义完整版

道次第讲义完整版

举报
开通vip

道次第讲义完整版.实用文档..?菩提道次第略论?教学讲义第一局部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内容和任务?菩提道次第略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关于显教教法的集大成之著作。本论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依循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教法,以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概括了佛法心要,以下、中、上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说明了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的内容即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维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通过本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令初学者对整体佛法的修学次第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其中的修...

道次第讲义完整版
.实用文档..?菩提道次第略论?教学讲义第一局部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内容和任务?菩提道次第略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关于显教教法的集大成之著作。本论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依循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教法,以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概括了佛法心要,以下、中、上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说明了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的内容即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维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通过本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令初学者对整体佛法的修学次第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其中的修心关要。二、课程的开设对象、课时和教学方法本课程为戒幢佛学研究所预科第一学年开设,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每学期四周,每周10个课时,共80课时。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相应的思考题,每周组织学生围绕重点论题进行讨论。三、教材及相关参考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教材:采用大勇法师译,法尊法师译补的?菩提道次第略论?主要参考资料:昂旺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帕崩喀大师?掌中解脱?能海上师?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如吉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入门?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局部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道次第概说一、本论创作的时代背景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时期正式传入藏地,经过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等几代藏王的护持和莲花生大师、静命译师等大德的弘扬,逐渐兴盛起来,形成历史上所谓的前弘期佛教。九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使佛教在藏地寂静了近百年之久。后由东部的安多地区和西部的阿里地区开始复兴。尤其是阿里王室邀请著名的阿底峡入藏,掀起了佛教复兴的高潮,推动了重振藏传佛教正统的进程,展开了以宗派兴起为特征的后弘期佛教。到了公元十四世纪中晚期,藏传佛教再次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宗喀巴大师在其?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开篇曾以偈颂明确地指出了当时佛教界的种种流弊:一些修行者不重视研习经教,虽精进于闭关、礼拜、诵经等,但由于缺乏教理指导,无法确定自己修行的正确与否,甚至分不清内道与外道的差异,流之于盲修;而另一类那么重视口头的辩论,却缺少实修的经验,虽被人赞为智者,却甚至连最根本的出离心也还未生起。所以当时藏传佛教的修行者,大都对经论的理解片面,执着于一言一派,互相争执,缺乏圆融,让后学修习无所适从;有些修行者非常有信心深入经藏,却缺乏正见,不能分别了义和不了义,对所学经教,觉得前后矛盾,反而越学越困惑,缺乏分辨决择的能力。宗喀巴大师认为,这是因为缺少完整系统的教理学习,没有掌握佛法修学的心要所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宗喀巴大师创作了这部?菩提道次第论?,以承载所有众生按圆满的修学次第和教要到达解脱成佛的此岸。?菩提道次第广论?创作于1420年大师46岁时,1415年大师56岁时为了普利群机,又将?广论?中所引教证及诸破立省去,概括要义,造成?菩提道次第略论?。本论著成之后,就盛传于西藏、西康、甘肃、青海、蒙古各地。但是数百年来,汉地的佛教徒,知道的却很少。1927年大勇法师在甘孜讲?略论?,由胡智湛居士笔记,录成汉文?菩提道次第略论?,但当时未讲止观章,后由法尊法师补译圆满。二、本论的内容结构本论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局部:道前根底,主要介绍了入菩提道须知,是初学者在正式修学之前需要掌握的根底要领;三士道修心引导,那么是围绕着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这三主要道,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渐次深入。道前根底道前根底局部,分为四个方面来引导初学者:了解本论,生起信心作者殊胜和教授殊胜;掌握学习方法说听规律、依止法和修学之总要;激发学习动机暇满难得;明了修学的内容修学之次第三士道修心引导关于三士道引导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三主要道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式说明:1、思维人生无常断2、思维三恶趣苦恶下士道3、皈依三宝修4、深信业果善出离心1、思维苦谛〔轮回之现状〕三士道中士道2、思维集谛〔轮回之因〕3、思维解脱生死正道〔出离轮回之方法〕1、发菩提心上士道2、受菩萨戒总说六度四摄菩提心3、修菩萨行别说修止观法空性见三、学习本论的重要意义和考前须知:〔一〕学习本论的意义1、本论在结构上是完整和合理的——从凡夫到成佛以三士道来架构,前面再加上“入菩提道须知〞,完全符合初学者入门和进阶的需要。凡夫修学往往好高骛远,根浅叶不茂,很难成就,甚至误入歧途。道次第正是对治此一通病的良药。按次第修行看似慢了,实际上正是快速成佛的大道。2、本论具足关要,重点突出——以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来统摄浩如烟海的三藏,同时在三士道的每一阶段都列出了重点的修心内容,有利于修学者清晰准确地把握修学过程中的关键要领。正是因为体系的完整与重点的清晰,当年,宗大师的出现一举扭转了西藏佛教的混乱末法状态,使正法久住。在今天这样一个又到了佛法极为衰微的时代,初学者无有能力在随手可得的海量信息前善加抉择,又缺少修行体系和修学关要的指导,学习本论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此论属于显教,熟读此论,就等于对整部藏经有了通盘的了解,犹如拿到了地图,买好了门票,再修一切法门都会事半功倍,受益无穷。〔二〕学习本论需注意的事项:此论是一部修心的著作,并非只是道理,它的每一个专题都要求落实在心行上,要通过切实的思维观修,变为自己生命的一局部,才会有真正的收获。第二单元道前根底第一章本论概述本章内容主要从三大方面来介绍,第一是礼敬传承诸师,介绍教法源流和教法的内容特点;第二是介绍本论所依的作者殊胜;第三是介绍本论的教法殊胜。以此令初学者对教法有所了解,生起欲学之信心。一、绪论〔一〕释题菩提:即“觉〞,指断绝世间烦恼,成就涅槃的智慧。此处特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次第:就是说明修学过程所经历的阶段,必须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缺略、紊乱或躐等。论:意为“对法〞,即明示教法之意。将经典所说之要义,加以分别、整理或解说,称为论。〔二〕皈敬颂在造论之前先作皈敬颂,其目的如下:1、使后学者了知作者本师及教法源流,生起恭敬。令所化者随顺趣入,成办妙善资粮。2、忆念、思维、赞叹历代师长,也是见贤思齐,调整自己的发心,本着继承和发扬光大教法的心态来造论。〔也说明了造论的态度,依圣言量和经教,非个人随意。〕3、由礼赞皈敬圣尊,亦能增上自身的福德,排除造论的违缘。本论的教法源流:弥勒:广阔行无著金洲释迦佛广阔行阿底峡宗喀巴文殊:甚深见龙树明了杜鹃〔三〕论本简介1、内容:总摄一切佛法之纲宗;2、特点:融合了龙树、无著二大流派;3、对象:上、中、下三类士夫均应修持;4、形式:按次第来讲授从初发心至成佛的修行内容;5、功能:引导具堪能者趋入佛地。6、讲说规那么:依济迦麻罗喜罗寺说法规那么,在以正教授引导弟子前先讲明作者重要、法重要,及如何说、听彼法。二、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本论总依?现观庄严论?,别依?菩提道矩论?,故?道矩论?作者阿底峡即是本论之作者。对于阿底峡尊者的介绍可分为两局部,一是具足功德,二是具足造论资格。〔一〕具足功德对阿底峡尊者功德的介绍在论中主要从下列图所示的几个方面来说明的。氏族圆满〔过去生所种福德〕:出生王族。教:精通五明,显密教法通达无余。本生功德〔成就自利〕戒:于三种禁戒如理守护,人称大持律上座;阿底峡证定:得止中心之堪能,证得最极巩固之生起次第;慧:得止观双运之观行三昧,成就殊胜圆满次第。印度:降伏外道,整顿内宗诸部,洗除邪疑,令正法增长;佛教事业〔成就利他〕西藏:整理教务、著书弘法近二十年,教化无算。〔二〕具足造论资格尊者具足了能造论者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圆满之因:1、于所知五明处善巧;2、于修持之要义有从释尊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绝之教授;3、亲见本尊,得蒙印许。三、为于教授生净信故,释法之重要对所说之法的介绍,在本论中从三别法〔三种特点〕和四种殊胜来说明:〔一〕三别法1、所说圆满:以能总摄显密要义故;2、易得受持:以能调心为次第故;3、胜余轨式:以能善巧性相两宗,严饰二师教授故。〔二〕四种殊胜1、会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殊胜〔对治门户之见〕:从佛的角度看:佛一切所说,皆是为令众生成佛,彼等或是道的主干,或是道的支分。利他:菩萨所求是为了利益世间,须摄授三种种姓,故于彼道品皆应修学。从菩萨角度看:自利:上士发心,志求佛果,当灭一切恶,修一切善。故余乘一切断证功德皆为大乘道中所摄,上士皆当修学。2、显示一切经皆为教授之殊胜〔对治学修脱节〕:于诸求解脱者真实不虚之殊胜教授,实为诸大经论。虽然对于初学者,智慧微劣,不堪直接依止经论,须依知识口传,但也不可以执“诸经无益修持〞,固守浅鲜教授。教者正为决择修行之法轨,证者如所决择而起修。是彼二者,势成因果。3、易得佛密意之殊胜〔对治学修不得要领〕:诸广经论,虽皆为殊胜教授,但对于初学者,假设不依师长教授,难以把握佛法要领。假设能依?道炬论?,或与之相类似的著述,那么能速速通达。4、自能灭除极大恶行之殊胜〔对治无知谤法〕:能够对上面所说的几点生起决定见,就能灭除无知谤法的恶行。第二章说听规律本章内容主要是讲解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听法者和说法者应遵循的规律和要领。帮助初学者掌握学习方法。听闻佛法的规律:〔包括三个方面〕发起动机:〔思惟闻法的胜利〕“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端正态度:〔于法及说法师生起承事〕于法及说法师应当敬重,视之同佛,恭敬供养礼拜,断除不敬。掌握闻法的要领:〔正明规律〕〔1〕覆器〔障闻慧〕:虽临法会,但不属耳听法;断三种过〔2〕垢器〔障修慧〕:虽听,但生起邪执,或发心不正确;〔3〕漏器〔障思慧〕:于所闻文义不能坚记,以忘念等而失坏。〔1〕于己作病人想:贪嗔痴三毒重病,恒时难疗,引生轮回生死无尽痛苦;〔2〕于说法者作医师想:视说法师如良医,如教而行,恭敬承事;〔3〕于教法作药物想:于师所说教授教诫,视同药方,励力珍持,不忘念违背;依六种想〔4〕于修作疗病想:于所闻法义殷重修持,犹如依方服药;〔5〕于如来作正士想:随念说法者犹如佛陀,恭敬尊重;〔6〕于正法起久住想:闻斯法已,作是思念:云何能使如来教法久住于世?讲说佛法的规律:〔包括三个方面〕端正发心:〔思维说法之胜利〕假设邪妄说法,及染污心希求利养恭敬名闻而宣说者,彼等皆自坏其大福利。假设能不顾视利养等而行法施,当生殊胜利益。2、端正态度:〔于大师及法生起承事〕忆念佛陀与佛法的功德和恩惠,生起恭敬。3、掌握说法的要领:〔以何意乐加行而说〕〔1〕依五种想:自作医师、法如药物、观听者如病人、视如来是正士、愿法久住;〔2〕于眷属修习慈心;意乐〔3〕断除六过:嫉妒、懈怠、疲厌、扬己之长彰人之短、于法生吝、希衣食财物;〔4〕作善思惟:“为自他得成佛故,以今说法所获清净福德,为我安乐资具。〞〔5〕外部清净:澡浴清净,著鲜衣,于清净悦意处敷设法座,坐已诵降魔咒;加行〔6〕内部清净:舒颜悦色,具足定义、支分、譬喻、理由、教证而为宣说。4、观察听法者的根机差异:一般说来,假设不启请不应宣说。但虽然启请,亦当观察对方的根器;假设知其是器,虽未启请,亦可方便为说。说听双方需共做的规律每一次说法,说法者与听法者均宜依普贤行愿等净愿来发愿、忏悔与回向,令之清净,功德增长无尽。第三章依止法于弟子身心中,但能生起一分功德,减损一分过失以上,一切安乐妙善之根本,皆由善知识教导之力。故于最初修依止法极为重要。关于依止法的讲授,在?略论?里分两大局部:一是依止法的概述,二是以修依止为例,略示实修的方法。依止法概述依止法概述在本论中是分为四个方面来介绍的:一是所依止善知识之相,二是能依止之弟子相,三是如何依止,四是如法依止的意义。〔一〕善知识相戒:以戒律调伏身心;定:以禅定遮止散乱;慧:具足观察世、出世法的智慧;成就自利六相通达真实:以有漏或无漏智慧通达二无我;德胜:修学功德超胜于弟子;教富饶:广学多闻,博通三藏;圆满善知识善说法:善于次第引导弟子,令其领纳法义;具悲悯:具足利他的悲悯之心;成就利他四相精进:为了利他,勇猛不退;断疲厌:长时、反复宣说,不生疲劳厌倦。末法时期具备圆满法相的善知识难得,假设具三学、通真实及有悲心,有此五相,亦能利益弟子。最低限度亦莫依止过失增上或功过相等者,必须依止功德较增上者。〔二〕弟子相作为弟子须具备的根本特质,依?略论?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具有分辨善说恶说的智慧;素养:不执著于宗派门户之见,心地质直;弟子相动机:有求法的强烈愿望;行为:善能摄心听法;态度:恭敬尊重法及说法师。如何依止如果具备了做弟子学法的条件,那么应观察师与如上所说的条件是否具足。如果已经具足,即可以依止学法。依止的方法可分为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来做:思想方面〔意乐依止〕:〔1〕净信为本:对善知识的信心是弟子一切功德生起的根本,故须视师如佛,反复思惟善知识的功德,设以放逸或烦恼炽盛等过,忽起寻过之心,应当励力忏改防护。〔2〕念恩生敬:思念善知识对自己的大恩,而生起虔诚恭敬之心。2、行为方面〔加行依止〕:总的原那么即是“师喜者作,不喜者勿作〞。具体分三方面来努力:〔1〕内外财供:要有奉献自己的财物乃至整个身心的精神。〔2〕身口给侍:伺候照顾乃至如实称扬赞叹师之功德。〔3〕如教修行:不违善知识的教导,依教修行。〔四〕如法依止的重要意义1、如法依止的利益:由如法依止善知识故,得近佛位,诸佛悦豫,常遇善知识,不堕恶趣,速断一切烦恼恶业,不背菩萨行,常具正念,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成办现前安乐与究竟成佛的一切义利。另外,敬重善知识也能令过去所积的恶业消减转灭。2、不如法依止的过患:今世易为病扰,或为魔侵,后世堕于恶趣,感受无量苦恼。而且未生的功德不会生起,已生的功德亦将逐渐退失,当与不善知识及恶友为侣,生出多种不可爱乐之事。3、总结:对于各派均极为重视的依止法,仅稍作了解和思惟是远远不够的。求学佛法者应对依止法生起决定的认识,于具足德相、善于引导的善知识如理如法作长期依止。二、略示修法此处的修法,是指的座上修。主要从五方面来说明:一是修前的准备工作,二是正修时的要领,三是完结时如何做,四是未修中间应注意的事宜,五是纠正关于修行的一些错误的观念。〔一〕修前的准备工作〔共六个方面〕:1、于适当的地方整理清洁,陈设佛像;2、于佛像前陈设端严清净的供品;3、布置适宜的座具,结跏趺或半跏趺端身正坐,至诚发起归依之心;4、于面前虚空中观想历代传承师长、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护法诸天,清楚显现;5、修习普贤七支行愿,以积累助道之功德资粮,忏除障道之罪障;6、于所缘境观想明晰,献坛供,请求加被。愿灭除一切颠倒心,速疾生起正清净心,摧伏内外一切障难。〔二〕正修时的要领:所谓的修道,即是将心安住于善的所缘。欲令心能如所欲的安住,那么须注意:1、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应先决定其数目与次第,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更。更须具足正知正念而修习之。2、假设是修习依止法,那么先思惟依止之胜利,不依止过患,防护寻求师过之心,绝不放任。再尽自己所知道的师的戒、定等功德,数数思惟,直至信心真正生起;又忆念于自己已作当作种种利益的恩惠,引生对师的敬重之心。3、可以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四次修习。4、初修时,假设坐太久,易生昏沉、掉举,故须时间缺少,次数增多,要稍留余趣,以引起下次欲修之心,防止出现厌畏的心态。5、于任何所缘,皆须不急不缓,远离过失而修,那么会障碍鲜少,疲劳昏沉皆能息灭。〔三〕完结时应如何作当每次的禅修结束时,应将所修积的善根,由普贤行愿或净愿七十颂等,于现在、究竟诸应希愿处,以猛利的发心而作回向。〔四〕未修中间应如何作:虽然未修中间可以做礼拜、经行、念诵等多种修持,但要点在于,假设仅于正修时精进,未修间于其所修法不住念知、多诸散乱者,那么生效甚微。故下座后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读诵观览关于此类之教法,并数数忆念之;广修助道顺缘,勤忏障道罪垢;善加护持所受之戒;修习易生止观之四因:守护根门:六根对六尘生六识时,防护贪嗔等心的生起;正知而行:身心从事活动时,保持觉照,依所了知之应作不应作而行;于食知量:A、改正过多过少,违量而食的习惯,应以无碍修善为度。B、应思惟于食爱著的过患,以无染著之心,及为饶益施者,摄受身中诸虫,为作一切有情义利的发心而受食。睡眠修法:A、右胁安卧;B、安住正念,系念白天所修的熏习力强的善法;C、任起何种烦恼即须了知,务令伏断;D、预想好当于何时起来。〔五〕以止、观摄一切修法,破邪分别1、一切修法皆可归纳为两类——止与观。  观:以分别慧观察而修,作用是通过观察思惟转变心行。修  止:不分别专一安住,作用是能令心摄住于一所缘。2、纠正几种关于修行的错误观念:〔1〕认为黠慧者唯当修观,诸姑萨黎〔舍事专修者〕应唯修止。批驳:事实上,两种人皆需双修止观,虽属黠慧亦当修止,纵是姑萨黎亦须依观于善知识修猛利信等。〔2〕认为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唯当限于闻思之时,假设求修慧,那么不应尔。批驳:他们认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是成佛的障碍,这是因为没有区分非理作意的执实分别与如理作意的正分别不同的缘故。假设无观修或是微少,那么不能生无垢净慧。慧纵略生,亦不增长,那么于修道全无进步。〔3〕认为修心于一所缘如欲能住之无分别三摩地时,于前假设多观修,将为三摩地生起之碍。批驳:A、修观是修无分别三摩地的胜方便。在修止之前,通过分别慧思惟观察烦恼恶行过患,可生起厌离心;思惟观察善知识功德、三宝功德、菩提心胜利等,那么能令心润泽,引生信心,趣向爱乐。这样心调柔之后,随欲修止修观皆易成就。B、修观也能对治修止过程中的沉、掉等违缘。假设有猛利无间念三宝等功德之心,那么易断昏沉,因为见功德心生欢喜就能令心高举;假设猛利无间念死无常及苦等过患之心,那么易断掉举,因为掉为贪一分所摄之散乱心,彼之对治即是修厌离心的缘故。第四章暇满大义本章内容主要分三大局部,第一是介绍具备修行解脱时机的圆满人生必备的条件;第二是说明此圆满人生的重大意义;第三观察思惟此圆满人生的难得。由这三方面来激发初学者趋向于修行的强烈动机。一、正明暇满:要想修行解脱乃至成佛,必须具备内外诸多因缘,方能成办,假设条件不具足,就不可能达成解脱。本论介绍了难以解脱的八种无暇和具足解脱条件的十种圆满的人生。〔一〕无法解脱的八种无暇边地:生在无比丘等四众游行之处人中根不具:身有聋、哑、愚等残障不能了解应取应舍无佛教:值遇无佛出世的时代八种无暇:邪见:内心执著无业果三宝等邪见不信解正法三恶道:生于恶趣极难生起修法心,设少生亦因苦逼而不能修行非人长寿天:生于无想天及无色天无有修解脱道善根〔二〕具备解脱条件的十种圆满人性〔众同分圆满〕:生于人道;中生〔处所圆满〕:生于有佛弟子教化的地方;自圆满根全〔依止圆满〕:眼耳等诸根具足;不堕边业〔无业障圆满〕:无自作教他造无间罪及破根本戒等恶业;十圆满胜处净信〔无信解障圆满〕:对于佛法具有正信;佛出世〔大师圆满〕:有佛出世;说正法〔世俗正法施设圆满〕:有佛或佛弟子说法;他圆满教法住世〔胜义正法随转圆满〕:修行现证的胜义法未坏灭;法住随转〔正行不灭圆满〕:以自证法转教具善根者,令彼得证;为他悲悯〔随顺资缘圆满〕:有施主提供衣食等修行所需。二、暇满人生的重要意义1、能够证入圣道,乃至成佛度化众生,需暇满人生方能成办;2、即使是现前欲生于善趣,乃至为了获得受用、眷属等圆满而修布施、持戒等善法,也须依此暇满人生易于修习。总之,假设要成办现在、未来,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皆须依止暇满人生。三、思维此暇满人生极为难得?戒经?云:人死之后,堕恶趣者,多如大地土;生乐趣者,少如爪上尘。人中多数经常造作十恶业,况且此身中从多生所积集的诸罪尚未受果,又未加以对治坏灭,如是不能忏除旧恶,防止新造,定难生于善趣。而一旦堕入恶趣又更不能作善,恒造诸恶,欲生善趣实在是极为困难了。对暇满难得还可以从因果门中来思惟:从因门来看,欲得具足暇满者,须以净戒为根本,施等为助伴,以无垢愿欲为结合彼等之众多善根。然修如此因者,颇为稀少。从果门来看,相对于异类的恶趣而言,善趣亦是十分少有,而善趣中能具足暇满者,那么尤其珍贵。四、总结:通过以上对暇满义大难得的观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思惟,来发起求法的强烈动机:须修法:一切众生皆求乐而思离苦,然真能得乐离苦者,唯有修习正法;我能修:既具足外缘,有善知识,亦具内缘,已得暇满故;今生即须修持:今生假设不修,众多生中暇满难得故;现时即须修持:何日当死,漫无定期故。三士道次第引导的安立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三士道的安立原理,使初学者明了三士道的意义、修学内容和相互关系,以及须依三士道引导修学的原因。一、三士道摄尽一切佛法一切佛陀从初发心到中间修行积累资粮,乃至证悟成佛,皆是为了利益众生,这包括了成就众生世间的暂时人天安乐与出世间的究竟解脱成佛。依三士道即能成就这两种利益,满足佛陀度生的一切愿望,故三士道摄尽一切佛法。世间权时善下士道:希求后世人天安乐,修十善业;有情义利中士道:厌离三有,希求解脱,修戒定慧三学;出世间究竟善上士道:依大悲欲度众生,希求佛果,修六度及二次第。二、三士道次第引导的原理1、在道次第中,共下士和共中士属于上士道的支分,是引发菩提心的前方便。〔1〕趣入大乘须发菩提心,而欲发起此心,先须知道发心的殊胜利益。发菩提心能迅速成就的胜利包括两种,即权时的不堕恶趣,生于善趣,及究竟的解脱与成佛。通过修习共下士和共中士意乐,就能生起欲得两种殊胜利益的好乐之心,从而激发出进求菩提心的愿望。〔2〕假设欲生起菩提心,也须生起为此心根本的慈和悲心。于下士时,想自身当受恶趣苦恼;中士时,观于善趣亦唯是苦,无寂灭乐。思维已,例己推及于一切众生,当成发起慈悲之因,由此即能生起菩提心。由此可知,修共下中士意乐,实是引发无伪菩提心的前方便。2、趣入大乘之后的修习次第:发起菩提心为令此心巩固,而受发菩提愿心仪轨修学菩萨学处,于六度四摄等修习欲学心进受菩萨行戒总于六度而为修学。特别为令心能安于善所缘,引发胜观而修止;为断二我执缚故,于空性义见决定已,依无谬修法而修观于此共道修身心已,有愿欲者,可进而趋入金刚乘的修学。3、分三士引导的原因:〔1〕为了摧伏那种连共中下士发心尚未生起,就妄称自己是上士的我慢。〔2〕为于上中下三等根机作大饶益。〔假设是下劣根机,虽修上品法,必不能成就,而下品复弃,将俱无所得;假设是上根者,亦须成就下中功德,示所共道令其修习,假设已生者那么能摄持,未生者那么能速生起,下下发已,导入上上,于其自乘,并无延滞。〕第三单元下士道修心次第下士道修心次第引导,主要目的是为了断除对现世的贪著,帮助修学者发起希求后世之心,并介绍了如何得到后世安乐的方法。本单元的引导共分四大局部,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皈依三宝和深信业果。念死无常一、修习念死的意义不念死的过患1、不念正法:专务于求此世乐,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2、虽念不修:纵有听闻,心不入道;3、虽修不净:纵或闻思修,以重今世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多杂恶行;4、修不殷重:不能灭除推延懈怠、睡眠昏沉杂务的干扰,如理勤修;5、自谋不善:为求现世圆满,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渐渐增长;6、临终追悔:背离正法,堕入恶趣。〔二〕念死的利益:1、力大:能见一切世间法皆无坚实,遮制于彼爱著,摧坏一切烦恼恶业;2、利大:能自然生起皈依、布施、持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3、初中后皆为重要:最初是令我们修法的主因;中间是鞭策精进的助缘;最后能令修法到达究竟,道果圆满总之:心执不死,是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念死法门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摧坏一切烦恼恶业,成就一切善妙之门。二、以何种心念死:本论所说的念死之心,并非是想到亲眷等将要别离而生起怖畏,而是念及恶趣之因未灭,现前究竟的决定善因未修而怖畏。假设能于此怖畏,就能起修,死时反而无恐。假设不修此,不能解脱轮转,或将堕于恶趣,死时唯有追悔热恼而已。三、如何念死:从三种根本,修九种因相,从而得到三种决定见死王必来,任何法不可免定死寿无增而无间有减决定须修佛法死已决定而存在时修法闲暇甚少南瞻部洲人寿无定死期无定死缘甚多,活缘甚少决定即从现在须勤修佛法身极危脆极怜爱之亲友不能留住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尽所有之财聚不能携去决定不为外缘所转而专修佛法与生俱之自身终将舍离第二章观恶趣苦一、思维恶趣苦的意义:死亡随时可能到来,死后将随善恶业力于苦乐二趣中受生,其中观察思惟恶趣痛苦甚为重要。理由如下:思惟堕入苦海,能令人心生厌离,遮止傲慢;见苦是不善之果,对于罪恶将深生羞耻;由不欲苦而希安乐,又见乐是善果,喜修诸善;观察自己,以自己类推他人,即能生起对众生的悲悯;于流转中心生厌离,即会寻求解脱;以怖苦的缘故,对于归依等善法就能发起殷重勤修之心。总之,观察恶趣苦,是众多生善灭恶之法的心要总聚,是入道的重要门径。二、地狱苦:大有情地狱〔8种〕: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号叫、烧热、极烧热、无间狱;近边地狱〔4种〕:煻煨堑、尸粪泥、刀刃道、无极大河;地狱寒冰地狱〔8种〕:疱、疱裂、頞哳吒、郝郝婆、虎虎婆、青莲、红莲、大红莲狱;孤独地狱:大小种类不定。以上诸地狱中,大有情地狱依次分布于地下深处,主要是受到各种刑具的加害和烈火燃烧的惨烈痛苦;近边地狱位于大有情地狱外围,分别是盛满炽热火灰之壕沟、臭如尸之粪泥塘、遍布刀剑恶兽之树林和灰水沸腾的大河,使有情在穿越时领受剧苦;寒冰地狱与大有情地狱位于同一平面,领受刺骨严寒的折磨;孤独地狱分布于热、寒地狱近边,也有的散布于人间各处。以上诸地狱寿命极为漫长,须恶业尽了之前方能得出。三、畜生苦:畜生道的众生所受之苦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互相吞食苦:弱肉强食,互相杀害,心中时常恐惧不安;愚痴苦:恒常处于愚痴状态,无有分别善恶的智慧;寒热苦:被寒热等恶劣环境所折磨;饥渴苦:常为饥渴所苦;役使苦:身无主权,常为人天之资具,负重疲劳,任其杀打损害。四、饿鬼苦上品悭吝的人将投生于饿鬼之中,感受饥渴之苦,身体干如枯树。饿鬼对于饮食有三种障碍:1、外障:去往井泉池海诸处时,被其他有情手执剑矛等守护,无法靠近;或强行靠近,水即变为脓血,自不欲饮了。2、内障:口如针孔,或如火炬,或是颈上生有肿瘤,或是腹部极为庞大,即使没有外在的障碍,也会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而饱受饥渴的折磨。3、于饮食自体障:有的不管什么食物至口都成为烈焰,有的只能享用粪便不净臭秽的食物,有的以割自己的肉为食,虽然香美,却不能食用。第三章归依三宝关于归依的引导,可以分四个局部:一是归依之因,二是可归依之境,三是如何归依,四是归依后应修学的次第。一、归依之因:归依心的生起,可以有很多因缘,但在本论那么主要是从两方面来发起:思惟人生无常,死后随业流转,极有可能堕于恶趣。由此产生怖畏堕恶趣之心。深信三宝有能力救护。二、可归依之境:归依即是皈投依靠的意思,然而对于能依靠的对象也必须有所选择。可归依的对境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自解脱:自己已经解脱了一切怖畏;令他解脱:有帮助别人解脱的能力;大悲周遍:对一切众生具有平等的大悲愍心,没有亲疏的差异;不重财供,唯重法供:不管是否有利养恩施,皆能以法作利益。三、归依的方法:〔一〕了解三宝的功德:1、佛功德:〔1〕身功德:具足相好庄严;〔2〕语功德:在一刹那之间,能以一种言音同时答复不同语言、不同义理的多种提问,演说妙法,令闻者皆能降伏烦恼,成就利益。〔3〕意功德:分两种,智德,即对于一切所知境界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内在本质都能了知无遗;悲德:当见到众生的痛苦时,大悲心立即相续生起。〔4〕事业功德:以身语意的功能不间断地利益一切众生,但凡有缘堪能度化的,佛都要使他们离苦得乐。只要是应做的,决定精进去做。总之,以上对佛的功德须数数思惟,假设能对佛功德生起决定的信心,那么对法和僧的功德也能生起,因此,这是修归依的要处。2、法功德:思惟法是成佛之因,一切佛陀的功德皆是依思惟法、修习法乃至亲证了法而达成的。3、僧功德:思惟依佛教诫如法修证的贤圣僧,他们身心清净,超越世俗,能够续佛慧命,是世间的福田。〔二〕知道三宝互相间的差异:对于三宝间彼此所现之相、所起之作用、对之应起的信解、依之而应做的修行及如何随念、如何依之生福等六个方面的不同要了解和掌握。〔三〕自誓受:需要自己在三宝面前至诚发起誓愿,心念口诵:以佛为归依的大师〔导师和典范〕,清净涅槃之正法为正所归依〔依教修行〕,清净和合的僧伽为归依的行伴〔良师益友〕。〔四〕不再归依其他教门:了知了内外道的胜劣差异之后,只归依三宝,不归依相违的外教。四、归依后应学的次第:归依佛,即不归依其他天、神、外道;遮止学处归依法,即不损害有情;归依僧,即不随顺诸外道;各别学处恭敬佛像,断除不敬重、轻毁等言行,视同真佛;奉行学处恭敬法宝,不质当、污秽、跨越等;恭敬僧人,仅具出家相,亦不呵毁、仇视,敬僧如宝;归依学处数数思惟随念三宝功德;随念三宝大恩,一切时中乃至饮水,亦先作供养;随念大悲,接引其他有情令受归依;共同学处凡所作事及有所需,皆启白仰赖三宝,行与彼等相合之供养;思惟归依之殊胜利益,勤修归依;任遇何缘,乃至失命,亦不舍弃三宝。以上诸条学处中,假设违犯了“纵遇命难,亦不舍弃三宝〞一条,就是正舍归依;假设执外道的大师等与三宝功德无异,就违犯了“不说有余归依处〞,亦会破失归依。除了这两条之外,违犯其他几条,都只是违越学处,非舍离三宝之因。第四章思惟业果关于业果的思惟,在?略论?中从三个方面来引导:首先是思惟业果的总相;再观察业果的差异相〔圆满异熟的功德、业用及其因〕;最后开示思惟之后应如何行止。一、思惟业果总相〔一〕正明思维总相之法——业果的四大规律1、业决定:“从不善生苦,而有诸恶道,从善有乐趣,并生诸安乐。〞诸苦乐非是无因生或是从自性、大自在天等不相顺的因而生,乃是从诸善不善总业生总乐苦,种种别业生别乐苦。从不善生乐,无有是处;从善业生苦,亦无有是处。2、业增长广阔:从小善业可产生很大的乐果,从小的恶业也可感招甚大的苦果。3、业不作不得:假设未积集感受苦乐的因业,那么其苦乐之果断定不生。4、业作已不失:业未感果之前,纵经千百劫,不会自行消亡,亦不会由他人承受,因缘会遇时,还须自己去承受果报。〔二〕十种业道概述:一切善行和恶行运转之门,只有三种:身、口、意。三门所造一切善不善业,可以概括地统摄为十种业道:即身业的杀生、偷盗、邪淫,语业的妄言、恶口、两舌和绮语,及意业的贪、嗔、痴,这十不善业,及与之相反的十种善业。1、十不善业〔黑业〕简介对象:自己以外的其他有情;想:于有情作有情想;心理活动烦恼:贪嗔痴三者的任何一种;杀生动机:想要杀害;方式:自己做或令他人做;行为方法:以器械、毒药或咒术等任何一种;究竟:以此行为为缘,对方在当时或事后死在凶手之先。对象:任何一种为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想:于他人物作他人物想;心理活动烦恼:贪嗔痴随一;偷盗动机:在未经别人允许时想要移走改动他的东西;方式:自做或教他做;行为方法:强抢暗盗、欺诈、侵吞等各种方式的不与而取,不管为自己或为他人;究竟:生起得到的心。非所应行:除妻子外的其他有情;非支:除产门外的其余肢体部位;对象非处:不适当的场所,如师长附近或塔寺内等;非时:不适当的时候,如孕期或受持斋戒期间;想:知其非为己妻;邪淫心理活动烦恼:贪嗔痴随一;动机:想做不净行;行为:为邪淫之事做准备;究竟:两两交会。对象:能理解语意的其他有情;所说内容为见、闻、觉、知及与此相反的四种;想:知道自己所要说的与自己见闻觉知的不同;心理活动烦恼:贪嗔痴皆可;虚妄语动机:欲变更而说;行为:以语言或是行为、态度明确地表达出来,不管自做、教他做,为自、为他;究竟:对方理解领会了。对象:互相间和顺的或是不和顺的有情;想:知道自己所要说的是离间之语;心理活动烦恼:贪嗔痴皆可;离间语动机:于和顺的有情欲离间之,于不和顺有情欲其不和;行为:以真实或非实、雅非雅的言词而说,不管自做、教他,为自、为他;究竟:离间之语为对方所了解。对象:所忿恨的有情;想:知道自己所要说的为粗恶语;心理活动烦恼:贪嗔痴皆可;粗恶语动机:想要说粗恶语;行为:以真实或不实之语,于别人家庭、根身、戒律、威仪等过失而说不和雅之言;究竟:对方听懂了所说的含义。对象:各种无义利的言词;想:知道所说为无义利;心理活动烦恼:贪嗔痴皆可;绮语动机:想杂乱而说;行为:朝绮语的方向开展;究竟:已说了想说的绮语。对象:他人的财产;想:知道是他人的财产;心理活动烦恼:贪嗔痴随一种;贪动机:希望属于自己所有;行为:对所贪求的事作进一步的思惟;究竟:想他人的财产愿当属我所有。对象:所忿恨的有情;想:知道是令别人受损的;心理活动烦恼:贪嗔痴皆可;嗔动机:想要伤害别人,或是希望别人遭受损失;行为:对所发的害心作继续的思惟;究竟:决定要损害别人。对象:真实的事;想:对所诽谤的事作真实想;心理活动烦恼:贪嗔痴随一种;谤因:谓无善行恶行;邪见动机:想要诽谤;谤果:谓无善恶二者之异熟果;行为:对诽谤的念头继续思惟:谤殖种及持种:谓无父无母;究竟:决定诽谤谤作用谤去来作用:谓无前世后世;谤当生作用:谓无“中有〞有情;谤实有:谓无阿罗汉等。2、十不善业的轻重差异〔1〕六种情况造成重业:现行:从发心来说,以强烈的贪嗔痴或强烈的无贪无嗔无痴之心所发起的业;串习:从是否反复串习来说,恒常修习或造作的善不善业;自性:从业行的自身来说,身语的七种业从轻到重的次序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这是从对别人造成损害的轻重程度来说的〕意业从轻到重的次序为:痴嗔贪〔这是从断善根的角度来说的。邪见尽断善根,嗔损坏善根,贪心微损或不损善根。〕事:从业的对象来说,对于三宝及师长等处所作的损害或利益会形成重的恶业或善业;所治一类:从所作为同类来说,尽其一生受行诸不善业,直至命终亦不作一种善法;所治损害:从对治角度来说,假设能断除不善,远离三毒,令诸善业离欲清净。〔2〕四个方面影响业的力量:A、田门〔作业的对象〕:在三宝、尊长、父母、及发菩提心的菩萨等处,作损害或利益之业,罪恶或福报都会很大;B、依门〔作业者本身〕:作业者自身是否曾受戒,及受戒的多少,也会使所造的善不善业产生极大福罪差异;C、物门〔作业的方式〕:比方布施中的法施,与供养佛中的修行供养,比财物的布施与供养,功德更为超胜;D、意乐门〔作业的发心〕:依所求的胜劣不同〔如求人天、二乘或佛果等〕;缘自他义利的不同;及发心的猛缓、久暂不同等,都会使业的力量产生极大的差异。善行中,依菩提心作福极大;而恶行中以烦恼猛利恒长者为大,其中嗔恚力为尤其大,嗔恨同梵行者,尤其是嗔恨菩萨其罪极重。3、十不善业的果报〔1〕异熟果:即堕入恶趣。依三毒的强弱可分为三品:上品感招地狱,中品感招饿鬼,下品感招畜生。〔异熟:果异于因而成熟。所谓的异,即异时、异地、异类,变异而熟。〕〔2〕等流果:即从恶趣脱离后,生于人中时,于身心所现行的果报。〔果似因故,说明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又分为领受等流:多病、短寿等;和造作等流:如从小就以杀生为乐。〕〔3〕增上果:即不善之业所感招的外部环境。十不善等流果增上果杀生寿命短促器世间所有饮食、药果等微少无力偷盗受用匮乏常值旱潦,果实鲜少邪淫妻不贞良污泥粪秽,心所不乐妄语多遭诽谤农事船业,不兴盛等离间语亲朋乖离地不平坦,高低难行粗恶语闻违意声地多荆棘、瓦石、沙砾、渣垢绮语他不受语果不结实,或非时结果贪贪欲增上一切盛事,渐转衰微嗔嗔恚增上多有疫病、灾害、兵戈等痴愚痴增上器世间胜妙生源,渐见隐没4、十善业〔白业〕所谓的十种善业,即是于十种不善业思其过患,具足善心,而作防护彼等之加行,与防护究竟之身、语、意业。十善业的果报:异熟果即是以下、中、上善业,生于人、欲界天及色无色二界;等流与增上二果,与十种不善相反。〔三〕业的种类差异引业:招感总报,决定生于何趣;满业:招感别报,决定在同一趣中身色、受用等圆满与否根据引业和满业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四种情况:引业善满业亦善:如生于人趣,受用、眷属等皆圆满;引业善满业不善:如生于人趣,受用微少等;引业不善满业善:如生于恶趣,受用丰足;引业不善满业亦不善:如生于恶趣,极苦无乐。现法受:造业之果于当生即受;定受业:经过思惟而造作,或有积聚的业顺生受:造业之果于下一世受;顺后受:造业之果于三世或三世以外而受。不定受业:未经思惟无心而作,或不积聚的业。〔所谓积聚,即是除了梦中、无知、未经思惟、不猛利不反复造作、精神失常、失去忆念、自己不愿被他强迫、本身属于无记性、经反悔损害、诚心忏悔等十种情况之外的所造业。〕二、思惟业的差异相〔圆满异熟身的因与果〕异熟果〔八种圆满〕异熟功德异熟之因寿量:长寿于自他义利,能长时多集善业不害有情形色:形色姝妙,根全相称令所化对象见生欢喜,听从教授布施灯衣种族:于世所敬重称赞之高姓中生劝导人时,无所违越摧伏我慢自在:有大财位及广阔朋翼僚属能摄有情而成熟之施不悭吝信言:以不诳他故,令有情信受其语能以四摄摄诸有情令其成熟善修语业大势名称:具足布施等功德为众敬仰协助有情事业,其为欲报恩速受教化常发大愿男性具足:具足男根与有情能为共行,处众无畏静处无碍乐丈夫身大力具足:体健勇猛于自他利勇猛精进,能速证通慧扶人施物在以上的八种因中,假设具三缘,能得殊胜异熟:修诸善因,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观待自意乐至诚猛利而修诸因;心清净观待他对超胜、平等或不如自己的同修,都能断除嫉妒、较量和毁訾,心生随喜。即假设不能,也应每天多多观察别人的所修所行。观待自:长时、不间断、勇猛而修加行清净观待他:未曾受持修行者赞美令受,已受持者赞美令喜,恒常坚持,安住不舍。田清净:由以上的意乐与加行所感之果,美妙繁多,其力如田。三、思维业果后应如何修行〔一〕总修之法:当于善恶二业因果生起决定,常于昼夜观察身语意三业门,断绝恶趣。〔二〕别以四力净修对于一切恶行,应努力勿使有染。假设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时,亦不可任意放置,应当努力而修净罪的方便。令罪还净,有四力:1、能破力:思惟罪业将感恶趣的道理,对无始以来所作的不善生起追悔之心。依金光明忏或三十五佛忏法而作。2、对治现行力:包括了六种,A、诵经,受持读诵般假设等经句;B、观空,依胜解空性,安住无我,深信本来清净;C、持咒,按仪轨持诵百字明等殊胜陀罗尼;D、塑像,对佛陀生起信心,塑造佛像;E、供养,对佛及塔,兴种种供养;F、称名,称念佛及诸大菩萨的名号。3、遮止力:于先罪业生起追悔,至诚防护后不再造诸恶业。4、依止力:归依三宝,发菩提心。关于忏悔的几点说明:1、经中虽说有多种忏悔方法,然能圆满对治的,那么须具备此四力才最好。2、所谓的罪净,指的是原本应受的大苦转为小苦,或竞不受苦。这因忏者心力的强弱,四力对治全与不全,力势急缓。时期长短,而有差异,未有一定。3、所谓“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是指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假设以四力如法忏悔,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4、所谓忏罪清净,是指不悦意之果被去除,但修道证果仍将极为缓慢。故忏净与最初不犯差异极大,应于从初无染而努力。※下士道发心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将以往恳切追求现世利益,对后世利仅浮于言表的心,转为以至诚希求后世益利为主,以现世利为兼,这就是下士道的发心生起了。但此心虽生,尤须巩固,故宜在生起之后,仍不断努力。※除邪分别有人因经中说“于一切世间圆满皆须弃舍〞,便认为受用等圆满善趣不出世间,故亦不应希求。批驳:1、佛法要使众生获得两种利益:即现时的人天安乐与究竟的解脱乐。2、即使对于求解脱的人,亦须希求世间的身根等圆满,因为依此等圆满身方能渐次修习证得出世解脱之善故。3、所有一切身财眷属圆满之善趣,非皆世间所摄,因身等圆满究竟者,是佛色身及彼之刹土、眷属故。第四单元中士道修心次第通过下士道的修习虽能得到人天之位,但仍未能超越行苦。假设将此执为是自性乐,那么实属颠倒。从真实而言,并无真正的安乐,因为以后仍将有堕入恶趣的一天,终究是苦。故须于轮回生起出离,希求解脱。所谓解脱,即是从缚而解脱。其中惑和业是世间的能缚,由这二者生起了三界、六道、四生的轮回众生。这种缚的体性便是结蕴相续。因此,五蕴和合的众生的生命延续,便是惑和业的延续。从这中间超脱,便叫解脱。欲得解脱的心,即是求解脱之心〔出离心〕。本论对中士道的阐述大致可分两个阶段,一是修求解脱之心,二是决择能趣解脱之道。具体从三个方面引导:一是思惟苦谛流转之过患;二是思惟集谛趣入流转之次第;三是决择能趣解脱道之自性。第一章思维苦谛过患佛陀在开示四谛法门时,是按苦、集、灭、道的次第来说。因为假设不对苦有深切的认识,真正生起厌离,那么所谓的欲求解脱即是虚言。假设想离苦,就须知苦之因,那么说集谛。虽知苦因,不知能否断除,故继而说苦灭之灭谛。既知灭谛,进而求趣入灭谛之道,故最后说道谛。本论对苦谛的思惟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思惟流转总苦,二是思惟六道众生的别苦。一、流转总苦〔一〕八苦:生为众苦所随:化生地狱众生、纯苦饿鬼及胎、卵生的众生,生时即具多种猛苦;生为粗重所随:烦恼种子与外境和合增长,令众生不能安住善法,身心不能自在;1、生苦生为众苦所依:依于三界受生,老病死等众苦随之而增广;生为烦恼所依:假设生世间,遇贪嗔痴境,三毒自生,诸烦恼逼迫身心,使不寂静;生终归死:一切生都将归之于死,虽非所欲,亦只能领受诸苦,法尔离别。盛色衰退:腰弓发白,皱纹满面,容貌衰退,不可爱乐;气力衰退:坐立艰难,言语迟钝,行走缓慢等;2、老苦诸根衰退:眼、耳、记忆等功能衰减,对色、声诸境皆不能明了分别;受用境界衰退:于饮食不易消化,其他种种欲乐亦不能享用;寿量衰退:寿命已逝去多半,渐渐趋于死亡。身性变坏:身肉消瘦,皮肤枯槁;心境忧苦:因疾病的逼恼,于心情也生起忧苦而度日;3、病苦可意境不能受用:喜欢的欲乐不能享用,想要行走、站立等也不能随心所欲;不可意境强须受用:必须服用不喜欢的药物,饮食,忍受针刺等痛苦的治疗;能令命根速离坏:见病重难医,身心更加痛苦;当舍离受用、朋翼、眷属及自身四种可爱圆满之境,而生悲苦;4、死苦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与不愿见到的怨敌相遇,本来就会生起忧苦;害怕对方惩罚、报复;5、怨憎会苦担忧对方宣扬自己的恶名;恐惧对方加害令自己痛苦的死去;恐惧死于罪恶而堕入恶趣。因与亲爱才别离而心中忧恼;口中发出怨恨哀叹的言词;6、爱别离苦身体和行为扰乱;忆念对方的才、德,欲恋逼心;对方带给自己的享乐缺少或失去了。7、求不得苦:此同爱别离苦。于其所欲,虽努力求之亦不得,心灰意冷而成苦也。当成众苦之器:依受此五取蕴,能引生以后之众多痛苦;已成众苦所依之器:即此已成之蕴,为老病死等众苦所依;8、五取蕴苦是苦苦器:因缘和合而引生的明显猛烈的痛苦;是坏苦器:因乐受失坏而引生的痛苦;是行苦性:只要执著于五蕴,以惑业而起的一切行,皆是行苦所摄。〔二〕六苦所得身不可保信:在轮回中已曾无数次舍弃身体;作损益不可保信:轮回中父子、母妻、亲怨等关系变换无常,没有一定;不可保信得圆满不可保信:无数次从圆满安乐的人天高处而坠下;共住不可保信:必将舍弃一切眷属财物,孤独一人去往后世;无有厌足对于世间的享乐即使是任其受用,亦无满足的时候;无始而住数数相续受生,不见生死的边际。对于世间因贪求满足而产生的乐受,其实只是苦受稍稍减弱而已,并不存在一个不与苦相对待的自性乐。假设是有自性乐,那不管时间多久会一直乐下去,但事实上不管是行住坐卧、饮食等所生之乐,只要时间过久了,又会由乐变苦,这是现量可知的。二、六趣别苦三恶趣的痛苦,前面已说过了,此处主要介绍三善趣的苦。〔一〕人趣之苦:人类要忍受饥渴寒热等不舒服的感受,还要承受因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追求与疲劳之苦。另外,前面所说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众苦,也是人生所不可防止的。〔二〕阿修罗苦:他们不能忍受天人的富饶,而饱受嫉妒的折磨,并因此而与天人战斗,造成多种截身破裂之苦。另外,阿修罗虽具智慧,因异熟障的原因,而不能证道。〔三〕天趣苦:死堕苦:五种死相现前时,所生之苦,较先受用天欲之乐尤为重大;欲天之苦陵蔑悚惧苦:大福天子生时,薄福天子见之惶怖,生大忧苦;砍截残害苦:与修罗战斗,受诸断肢、身裂及杀害之苦;驱摈苦:强力天子才一发怒,劣力天子便被驱出自宫。上界天苦虽无苦苦,但因惑与障,于死及安住不得自在,仍为坏苦行苦所缚。第二章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关于集谛流转次第,本论主要从惑、业、结生相续三个方面来谈。一、烦恼发生之相流转之因虽有惑与业二者,然以烦恼为主。苦无烦恼,往昔所集诸业即不能感生苦果;假设有烦恼,虽无先业,亦可因此烦恼而新积集,感招未来生死。故对治烦恼甚关重要。〔一〕十种根本烦恼:1、贪:对于自身或外界可爱之境而起贪著,难以出离;2、嗔:对有情或兵器、荆棘等诸苦所依处,起忿恨心,渐渐增强,思作损害;3、慢:依于我见,对于自他之高低好恶等,内心自我抬高;4、无明:对于四谛、三宝、业果等的体性,心不明了,是一种无知染污;5、疑:对于四谛、业果等疑惑不定,念其为有为无,为是为非。6、坏聚见:执著五蕴为“我〞或“我所〞,是一种我见或我所见的染污慧;7、边执见:对坏聚见所执的我,或认为是恒常,或认为死后无结生断灭的染污慧;8、见取见:对坏见、边见、邪见中的任一种,及由彼所生见聚,认为殊胜的染污慧;9、戒禁取见:对于应当舍弃的戒条、仪轨或身语禁忌,及依彼等而生的障蔽行为,认为能净罪、脱惑、出离世间的染污慧。10、邪见:是具有认为无前后世、业果的损减执及认为大自在天、自性等为众生之因的增益执的染污慧。〔二〕烦恼生起之次第因无明而妄执五蕴为我,由此我执即为烦恼之根本。由我执,遂判别自他,于自生贪;对他起嗔;缘我生慢;于我执有常断〔边见〕;而见有我等,并于后相续之恶行执为殊胜〔见取、戒禁取〕;于宣示无我之大师,及其所说之业果、四谛、三宝等,谓为无有〔邪见〕;或思量其是有是无,为是为非〔疑〕,都生起了。〔三〕烦恼过患依?庄严经论?说,烦恼有十二种过患,可以摄为三坏、六呵、三过:坏自:现世遭遇杀、缚等,后世堕恶趣;三坏坏他:伤害他有情;坏戒:损坏戒律;自呵责:因坏戒而自呵退失功德,心生忧恼、追悔;他呵责:施主不再供养,失去衣食资具等利养;护法呵责:以前常为守护的护法离去六呵责大师呵责:佛陀在律中曾以各种方式呵责:痴人、死尸等;梵行呵责:具足梵行者也说“此人破戒,不应共住〞。以此言语抑贬、诤论,进行制罚、驱兵等羯磨。十方人呵责:恶名流布,十方人皆说“某某犯戒,造作此等罪业。〞他世生难处:不仅今生受损,未来还会堕入恶趣、无暇;三过失得未得:已有功德退失,未有的不会得到;意获大忧苦:内心生起强烈的懊悔与难以摆脱的忧恼愁苦。二、业积集增长之相思业:与意识想应的思心所,以意业为体,在各种境界中推动心思惟;〔1〕业的分类思已业:由心所发动的身语之业。〔世亲说为身身语有表俱转之思〕〔2〕业的积集增长:假设已现证无我者,不再新集能引之业。故积集世间引业者,是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以下的一切凡夫,其身口意三门所集之业,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善业非福业:作杀生等不善;福业〔欲界所摄〕:行欲界善,布施持戒等;善业不动业〔色界无色界所摄〕:修四禅及四无色定。三、死与结生相续之相〔一〕死亡之缘:〔可分三种〕寿尽死:先业所引之寿,一切皆尽,时至而死;福尽死:如缺少衣食等,而引起死亡;不平等死:因为饮食无度、不善加治疗疾病及性行为不节制等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二〕死亡过程的心理活动:在死亡过程中,先有心粗转的阶段〔此时可以有意识活动〕,再进入心微细行的阶段〔此时一切意识都停止,进入无记的状态。〕心粗转的阶段,依死者的自力,或由外界的助缘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由此产生不同的苦乐感受:善心:忆念信、慧等善法。如由暗入明,显现种种悦意色,安乐而死,支解苦甚微;心粗转不善心:忆念贪等不善心。如由明入暗,显现种种不可爱色,生起猛利痛苦;无记心:于善不善两种心皆不忆念。如上所言之苦乐俱不生。至于临终时会现起的是善心还是不善心,主要看生前,哪种心多串习的,它就会现起,而其余诸心那么不现。假设平时,善与不善平等,那么先忆念到哪种心,它即先现起,余心即不现。到了心微细行的阶段,那么善不善心皆停止了,进入无记状态。一切凡夫,在其意识未进入昏昧之前,因长时的串习,我爱现行,想到“我〞将失去,便产生对自身的爱执,这即是受生中有之因。预流果或一来果的圣者,虽也起我爱,但马上就能以慧力观察而不认同它,如同力强的人打力弱的;至于不来果圣者,那么不起我爱。〔三〕死亡时的收
本文档为【道次第讲义完整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在一起网络科技公司
本公司成立于2019年8月,公司员工20多名、有经验丰富的团队。擅长网络软件设计、制作;PPT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品牌设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合同范本制作
格式:doc
大小:18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0-26
浏览量: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