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抗菌药物PKPD综合参数及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

抗菌药物PKPD综合参数及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

举报
开通vip

抗菌药物PKPD综合参数及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抗菌药物*内容简介一、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二、抗菌药物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三、抗菌药物PK/PD综合参数四、PK/PD对不同类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指导意义选择抗菌药时需考虑的因素药物对细菌MIC感染部位浓度结果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给药方案)药效学临床效果细菌清除患者依从性耐受性耐药产生抗菌药物临床治疗的目的是要根除致病菌,同时尽量避免ADR和耐药菌株的生成。抗菌药PK/PD理论的产生背景近十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抗菌药物按照NC...

抗菌药物PKPD综合参数及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
抗菌药物*内容简介一、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二、抗菌药物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三、抗菌药物PK/PD综合参数四、PK/PD对不同类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指导意义选择抗菌药时需考虑的因素药物对细菌MIC感染部位浓度结果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给药方案)药效学临床效果细菌清除患者依从性耐受性耐药产生抗菌药物临床治疗的目的是要根除致病菌,同时尽量避免ADR和耐药菌株的生成。抗菌药PK/PD理论的产生背景近十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抗菌药物按照NCCLS药敏试验的分界点来判断药敏试验结果,常常与药代动力学、微生物学以及临床结果不符。这一发现引起了实验和临床抗感染专家的重视,希望能在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模型的基础上,将临床转归,致病菌是否清除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合起来,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方法来指导临床用药。于是一个全新的抗菌药PK/PD理论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药动学定义:在经典的药理学中的定义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体内过程,A.D.M.E。决定着药物在血清、体液和组织中浓度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与药物的剂量有一定的关系。●药动学参数: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计算出AUC、Cmax、Tmax、Vd、CL及t1/2等PK参数,对新药开发、制订抗生素的临床治疗方案,并为新药人体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测定,个体与群体药代动力学轮廓提供了十分有益的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一、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ADME吸收分布清除代谢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多数药物经肾排泄,因此受肾功能的影响与其它竞争肾清除通路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分布是进入血循环的药物离开血液进入组织的过程药物化学转化成其他形式化合物主,要在肝脏进行结果:失活、活化或产生新的毒性ADEM*排泄(Excretion)大部分抗菌药物经肾排泄,部分经肝胆系统排出;尚可分泌至唾液、泪液、支气管分泌物、痰液、乳汁中。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大多品种、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等主要经肾排泄。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非主要经肾排泄,但也可在尿中达到较高浓度。肾功能减退时,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消除半衰期(T1/2β)延长,应适当调整剂量。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利福平、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主要或部分经肝胆系统排泄。*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技术平台)●药效学定义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着重于研究剂量与药理效应作用关系,即药物对机体的生理、生化及病理生理等功能影响。也就是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浓度与药物效果、药物毒性的关系。●抗生素的药效学包括体内外MIC、MBC、FIC、Sub-MIC、PAE、PALE、MPC以及体内的ED50与LD50/ED50(TI)等。MICmg/L:最低抑菌浓度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是指引起细菌肉眼观察下未见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AUC/MIC(AUIC)、Cmax/MIC、T>MICAUC/MIC(AUIC)------指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MIC以上的AUC部分。Cmax/MIC------抗菌药物血药峰浓度(Cmax)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比值。T>MIC------表示在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PK/PD结合模型能描述和预测一定剂量方案下药物的效应时间过程,科学的揭示药物剂量、相应时间与机体的效应关系*三、抗菌药物PK/PD研究基本理论抗菌药物治疗传统上以体外药效学数据MIC、MBC、FIC、Kcs、PAE等为指导。然而上述参数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但由于其测定方法是将细菌置于固定的抗菌药物浓度中测得的,而体内抗菌药物浓度实际上是连续变化的,因此不能体现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合二为一。*抗菌药传统给药方案拟定的依据:给药量:以药效学(PharmacodynamicPD)(即药物体外细菌培养MIC90)为基础,拟定给药量(血药浓度为MIC90值的2-10倍。)给药间隔时间*:以药动学(PharmacokineticPK)的半衰期(t1/2)拟定*早期仅以常规每天3次缺点:药效学与药动学参数间未作动态的互相影响的结果来确定。*抗菌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病人相关原因依从性差免疫功能下降病灶非感染(误诊)基础疾病药物原因不适当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不当选择药物不当药物失活微生物相关的原因病原确立错误治疗中出现耐药抗菌活性不足最主要原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应用指征品种选择方案制定是感染吗?感染性疾病:40%肿瘤:约20%风湿:约10%其他:30%经验?针对?多数情况无细菌学证据;细菌学证据是否可信?PK/PD;生理状态;单药还是联合;静脉还是口服;疗程长短;细菌学证据是否可信?标本:痰液、血液咳痰标本:目前临床上最不认可的细菌检验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苛养菌检出率极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结果重复性差、出报告时间长;污染菌?定植菌?致病菌?血液标本:一份标本2瓶,每瓶10ml,共20ml。要求采两份血,即一次培养需要血液40ml。细菌学报告的判读非常重要指征治疗性用药起点:感染标志临床症状、体征WBC、血沉、降钙素原(PCT)、CRP......影像学:X光、CT、B超尽可能在抗菌治疗开始前留取标本依据PK/PD抗菌药物分类时间依赖性与时间有关,但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时间依赖且PAE或T1/2较长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达托霉素、甲硝唑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恶唑烷酮类、氟胞嘧啶链阳霉素、四环素、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大环内酯类、唑类抗真菌药主要参数AUC0-24/MIC(AUIC)Cmax/MIC主要参数T>MIC和AUC>MIC主要参数T>MIC,,PAET1/2,AUC/MIC浓度依赖性*1、浓度依赖性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等。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可以通过提高Cmax来提高临床疗效,但Cmax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尤应注意。用于评价浓度性药物杀菌作用的参数主要有:SBA(血清杀菌活性)FBAAUC0-24/MIC(AUIC)Cmax/MIC等*SBA或FBA指给药后在18~24h内可以杀灭99.9%细菌的最大血清或体液稀释倍数,它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与MBC成反比,是反映PK/PD的综合参数。研究表明,对于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等严重感染,峰值SBA应大于8,临床治疗方有效。FBA可反映给药后脑脊液、胸腹水、胆汁、胰液、尿液等体液杀菌效价,为控制局部感染设计给药方案的参考依据。1、王睿主编,临床抗菌治疗 手册 华为质量管理手册 下载焊接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ld手册下载 .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79-822、LorianV.AntibioticsinLaboratoryMedicine.4thedit,Williams&Wilkins*SBA临床意义比药敏实验及药动学数据的测定更能确切地反映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可以反映药物在患者血清中的真实杀菌水平可用健康受试者的SBA来评价新药及联合用药的疗效;有助于判断给药剂量与间隔是否合理;*AUIC指给药24h内的AUC与MIC比值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对G-杆菌的AUIC应至少125SIT-1h,对G+球菌则为30SIT-1h。(SIT:seruminhibitorytitre)应注意AUC与MIC的比值。如体外MIC值过高,而该药24hAUC面积小增加药物剂量,提高其AUC面积会带来毒副作用,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菌素。SchentagJJ.JChemother1999Dec;11(6):426-39ListerPD.etal.JAntimicrobChemother1999Jan;43(1):79-86*Cmax/MIC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Cmax/MIC至8-10之间,临床才能达到较高有效率。*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MIC时,其杀菌效果便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也不再增加。这类药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天然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及林可霉素类2、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为T>MIC时间依赖性药物T>MIC大于给药间隔时间的50%,临床疗效较好。超过MIC90浓度维持时间(h)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率(%ofdoseinterval)用%T>MIC表示,%T>MIC若40%-50%可达满意杀菌效果%T>MIC若60%-70%表示杀菌效果很满意*%T>MIC的临界值CraigWA.ClinInfectDis,1998,26:1-12不同抗生素临界值不同抑菌效应杀菌效应青霉素类30%50%头孢菌素35-40%60-70%碳青霉烯类20-30%40-50%*T>MIC与疗效的关系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T>MIC的时间达到40-50%,细菌的清除率可达85%以上。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治疗试验性动物肺炎链球菌肺炎,%T>MIC的时间达到40-50%,动物的存活率可达90-100%。CralgWA.DlagnMicrobiolInfectionDis1996,25:213-217*PK/PDparameters‘hour(μg/mL)CmaxMICTimeaboveMICBCMIC升高:时间依赖性抗生素:T>MIC明显缩短*MIC对抗生素PD的影响MIC升高:浓度依赖性抗生素:Cmax/MICAUC0-24h/MIC明显降低*3、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阿齐霉素等部分大环内酯类、链阳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唑类抗真菌药等。主要评价指标:AUC/MIC,T>MICT1/2ßPAE如氟康唑,AUC0-∝/MIC=20可获得较好疗效。CraigWA.Beijing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ntibiotics(postcongressofthe7thWPPCCID,2000.)抗菌药类别PK/PD参数药物时间依赖性(短PAE)T>MIC%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时间依赖性(长PAE)AUC/MIC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阿奇霉素浓度依赖性AUC24/MIC或Cmax/MIC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霉素B*四.PK/PD对不同类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指导意义*PK/PD研究与给药方案的制定与优化优良方案:最有效地清除细菌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避免细菌发生耐药性方便用药*1、氨基糖苷类药物PK/PD研究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治疗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有很好的疗效,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然而由于其耳、肾毒性较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低浓度易诱导适应性耐药高浓度不易选择耐药高剂量少次数给药可避免耐药*氨基糖苷类日剂量单次给药1、氨基糖苷类属于浓度依赖型抗生素。氨基糖苷类Cmax/MIC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2、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可以获得较多次给药更高的Cmax,使Cmax/MIC比值增大,从而明显提高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3、但应注意Cmax不得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应注意单次投药最大剂量。*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且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评价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疗效最主要的参数为Cmax/MIC、AUC/MIC研究表明对革兰阴性菌的24小时AUC/MIC比值应在100以上,对肺炎链球菌的24小时AUC/MIC比值应达25~30。Cmax/MIC达8-10较为合适.给药间隔时间可参考Cmax/MIC、AUC/MIC、T1/2β和PAE,多数为日剂量1-2次给药。*氟喹诺酮类的AUC24/MIC的比值(抗肺炎链球菌)抗菌药剂量规程AUC24(ug·h/ml)CS肺炎球菌CR肺炎球菌MIC90(ug/ml)AUC24/MICMIC90(ug/ml)AUC24/MIC环丙沙星500mgbid142.007.016.000.9加替沙星400mgo.d240.5048.08.003.0吉米沙星400mg(320mg)o.d60.03200.00.2524.0格帕沙星600mgo.d100.2540.04.002.5左氧氟沙星500mgo.d351.0035.08.004.4莫西沙星400mgo.d150.2560.04.003.8曲伐沙星200mgo.d7.50.1262.54.001.9CS:环丙沙星敏感菌,MIC<4ug/mlCR:环丙沙星耐药菌,MIC<4ug/ml氟喹诺酮类AUC/MIC的有效范围30~55(Lacyetal.AntimicrobiolAgents&Chemotherapy)*PK/PD与喹诺酮耐药不同的作用机制使喹诺酮与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以往的喹诺酮类耐药可能与低AUIC值相关(CiproAUIC16)(对肺炎链球菌)为取得良好的细菌清除率及防止耐药性产生,建议AUIC范围:60—120*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当药物浓度达到较高水平后,再增加浓度,并不能增加其杀菌作用。不同浓度的头孢曲松对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杀菌曲线3、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等,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T>MIC是评定该类药物疗效的重要参数。要达到最大抗菌作用,应使T>MIC为给药间隔40%~50%以上。*T1/2为1~2小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每日2~3次给药,即可使大部分给药间隔时间中药物浓度高于MICT1/2为30~60min的其它头孢菌素类和大部分青霉素类,需每日多次给药碳青霉素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等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强大杀菌活性,又显示较长的PAE,因此临床应用该类药物时可适当延长药物给药间隔时间,采取每日2-3次的给药方案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PSSP)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肺炎(PISP、PRSP)PISP:大剂量青霉素仍然有效。1200万u~2400万u/日,分次给药。其血浓度可显著超过细菌MIC。PRSP:仍可用大剂量青霉素,无效改用头孢曲松;再无效,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但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T>MIC、T1/2ß和PAE是评定该类药物疗效的重要参数某些大环内酯类药物T1/2ß较长,可考虑特殊的给药方案。如阿齐霉素血浆T1/2ß为24h,组织T1/2ß可达72h,连续三日给药,停药七天,仍可使组织中保持有效浓度。特殊情况碳青霉烯类:①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②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假单胞菌(伯克霍尔德)作用差单环酰胺类:对G-菌包括绿脓有强效,对G+菌、厌氧菌无效。主要品种:氨曲南(君刻单)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合理、科学使用抗生素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关键:优化细菌暴露于药物的时间临床使用:采用持续静脉滴注或1日多次给药方案,保证一定的血药浓度维持较长时间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关键:增加AUC0-24/MIC和Cmax/MIC临床使用:保证每日给予量,而给药次数在药量足够时参考半衰期可能减少*给药方案设计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适的抗生素对临床微生物学的了解G-球菌G+球菌G+杆菌G-杆菌抗酸杆菌临床常见致病菌分类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粪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常见致病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肠杆菌、痢疾杆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针对性治疗依据病原体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之间的一致率是70%~80%考虑局部浓度问题左氧氟沙星经验性治疗(疾病常见致病菌、菌种、部位定植菌)常见致病菌:选择覆盖可能致病菌的抗菌药物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非典型病原体皮肤软组织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葡菌泌尿系感染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阑尾炎、胆囊炎以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菌种葡萄球菌:1代头孢、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厌氧菌—甲硝唑、替硝唑、碳青霉烯、克林霉素大肠埃希菌:3代头孢、氟喹诺酮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首选SMZco鲍曼不动杆菌—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氨苄西林-舒巴坦部位泌尿道:氟喹诺酮类皮肤:1代头孢、克林霉素合适的疗程骨髓炎:4~6W;尿路感染:7~14d;下呼吸道感染:7~14d;胃肠感染:3~5d;自发性腹膜炎:5~10d终止疗程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h敏感指标:WBC、PCT、中性百分比影像学通常延迟表现尽可能好的疗效------覆盖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头孢哌酮、氨曲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头孢匹胺头孢他啶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可达同期血浓度的17%~30%头孢哌酮胆汁浓度高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厌氧菌活性好氨曲南为单环β内酰胺,与其他药物不交叉过敏碳青霉烯在重症混合感染治疗的地位不可撼动如何优选:碳青霉烯>头孢他啶、头孢匹胺>头孢哌酮=氨曲南=哌拉西林尽可能好的疗效------良好的组织浓度MRSA:万古霉素VS利奈唑胺血流感染: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肺部感染:权衡利弊(经济性、肾功能、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皮肤软组织感染: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什么部位的感染?尽可能好的疗效------降低风险(如何规避)氟喹诺酮:禁用于妊娠期、Age<18、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尤其癫痫)患者特殊患者:重症肌无力病人避免选择:氨基糖普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抗真菌药、甲硝唑)+(延长QT间期或致心律失常的药物如一些抗抑郁药、抗组胺药)发生院内获得性尖端扭转型室速危险性显著增加影响凝血拉氧头孢、头孢哌酮凝血酶原缺少、PLT功能障碍患者慎用特殊人群用药老人、儿童、肾功能不全......应依照抗菌药物说明书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调整剂量尽可能低的耐药规范的使用抗菌药物是根基规范的剂量和疗程是手段规范的联合用药是辅助(某些病原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联合氟喹诺酮或氨基糖苷)MRSA(万古霉素联合磷霉素或)鲍曼不动杆菌(舒巴坦制剂联合米诺环素)附加损害(Collateraldamage)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MRSA/MSSA感染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喹诺酮类药物是MRSA产生的危险因素GraffunderEM,VeneziaRA.JAntimicrobChemother.2002Jun;49(6):999-1005.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喹诺酮类的使用是导致菌株产生ESBLs的危险因素Jesu´sRodríguez-Ban˜o,etal.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Mar.2004,p.1089–1094.其它细节滴注时间>1h:喹诺酮类、替硝唑、万古霉素......给药时机:阿奇霉素宜在餐前0.5-1.0h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宜在进餐中或餐后服、亚胺培南配完后必须立即输用......联用误区竞争靶位:如克林霉素+红霉素(作用靶位相同,均为核糖体50S亚单位)顺序不当:快效抑菌剂(先)与繁殖期杀菌剂(后)联用甲硝唑在小肠即被大量吸收,只有少量到达结肠,而艰难梭菌感染主要在结肠PPI的使用......不同人群常见病原体初始经验性治疗的抗菌药物选择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等(1)青霉素类(阿莫西林、青霉素等);(2)多西环素(强力霉素);(3)大环内酯类;(4)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克洛);(5)呼吸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1)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丙烯等)单用或联合大环内酯类;(2)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单用或联合大环内酯类;(3)呼吸喹诺酮类需入院治疗、但不必收住ICU的患者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需氧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呼吸道病毒等(1)第二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2)呼吸喹诺酮类;(3)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单用或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4)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单用或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绿脓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率ThesusceptibilityofPs.aeruginosa王辉,陈民钧等,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3月敏感率(%)%susceptibilityCiprofloxacinTicarcillin/CAPiperacillin/tazobactamCefoperazone/sulbactamCefepimeCeftazidimeImipenem大肠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率ThesusceptibilityofE.coli敏感率(%)王辉,陈民钧等,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3月CiprofloxacinTicarcillin/CAPiperacillin/tazobactamCefoperazone/sulbactamCefepimeCeftriaxoneCefotaximeCeftazidimeImipenem%susceptibility肺炎克雷伯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率ThesusceptibplityofKlebsiellapneumoniae敏感率(%)王辉,陈民钧等,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3月CiprofloxacinTicarcillin/CAPiperacillin/tazobactamCefoperazone/sulbactamCefepimeCeftriaxoneCefotaximeCeftazidimeImipenem%susceptibility阴沟肠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率ThesusceptibilityofEnterobactercloacae敏感率(%)王辉,陈民钧等,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3月CiprofloxacinTicarcillin/CAPiperacillin/tazobactamCefoperazone/sulbactamCefepimeCeftriaxoneCefotaximeCeftazidimeImipenem%susceptibility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率ThesusceptibilityofCitrobacterfreundii敏感率(%)王辉,陈民钧等,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3月CiprofloxacinTicarcillin/CAPiperacillin/tazobactamCefoperazone/sulbactamCefepimeCeftriaxoneCefotaximeCeftazidimeImipenem%susceptibility不动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率ThesusceptibilityofAcinetobacterspp敏感率(%)王辉,陈民钧等,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3月CiprofloxacinTicarcillin/CAPiperacillin/tazobactamCefoperazone/sulbactamCefepimeCeftriaxoneCefotaximeCeftazidimeImipenem%susceptibility变形杆菌属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率theSusceptibilityofProteusspp敏感率(%)汪复,朱德妹等,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年4月CiprofloxacinTicarcillin/CAPiperacillin/tazobactamCefoperazone/sulbactamCefepimeCeftriaxoneCefotaximeCeftazidimeImipenem%susceptibility沙雷菌属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率thesusceptibilityofSerratiaspp敏感率(%)汪复,朱德妹等,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年4月%susceptibilityCiprofloxacinTicarcillin/CAPiperacillin/tazobactamCefoperazone/sulbactamCefepimeCeftriaxoneCefotaximeCeftazidimeImipenem2RRightpatient(有指征的病人)Rightantibiotic(合适的抗生素)2DDose(适当而足够的剂量和给药次数)Duration(合适的疗程)2MMaximaloutcome(尽可能好的疗效)Minimalresistance(尽可能低的耐药)优化2RDM原则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小结1.根据PK/PD药敏分界点来判断药敏结果;2.对于时间依赖的抗菌药,适当增加给药次数或缩短给药间隔(如果可能的话),有时可使处于中介的细菌变为敏感;3.对于浓度依赖的抗菌药,适当增加给药量(如果可能的话),可提高治疗效果。*根据抗菌药物各自PK/PD参数为基础合理设计给药方案,可达到良好的抗菌作用和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同时对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结语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参数是决定抗菌药物-人体-致病菌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Thanks谢谢大家!
本文档为【抗菌药物PKPD综合参数及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碧玉羞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73
分类:成人教育
上传时间:2022-03-25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