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

举报
开通vip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目  录第11章解三角形11.111.211.3正弦定理5…………………………………………………………………………&hellip...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
目  录第11章解三角形11.111.211.3正弦定理5……………………………………………………………………………余弦定理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18………………………………………………………第12章数列12.112.212.3数列的概念和简单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29…………………………………………………………等差数列33…………………………………………………………………………等比数列47…………………………………………………………………………第13章不等式13.113.213.313.4不等关系67…………………………………………………………………………一元二次不等式69…………………………………………………………………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75……………………………………基本不等式槡ab≤a+b2(a≥0,b≥0)89……………………………………书书书  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伽利略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马克思致 同 学亲爱的同学,你感到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有趣吗?我们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生活.数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不仅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而且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较大的影响.面对实际问题,我们要认真观察、实验、归纳,大胆提出猜想.为了证实或推翻提出的猜想,我们要通过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通过探究、推理,建立数学理论.我们要积极地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问题.在探究与应用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水平会不断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会得到发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将快乐地成长.考虑广大同学的不同需要,本书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书中的引言、正文、练习、习题中的“感受·理解”部分、阅读、回顾等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体现了教材的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相信你一定能学好这部分内容.本书还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包括思考、探究、链接,以及习题中的“思考·运用”、“探究·拓展”等,以激发你探索数学的兴趣.在掌握基本内容之后,选择其中一些内容作思考与探究,你会更加喜欢数学.本书部分常用符号sinA         角A的正弦cosA角A的余弦a向量a0零向量→AB起点为A、终点为B的向量|→AB|向量→AB的模(或长度)→AB·→BC向量→AB与→BC的数量积S△ABC△ABC的面积an数列{an}的第n项Sn数列的前n项和N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空集R实数集4    对自然界的深刻研究是数学发现的最丰富的来源.———傅里叶从金字塔的建造到尼罗河两岸的土地丈量,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的修建,从天文观测到精密仪器的制造……人们都离不开对几何图形的测量、设计和计算.例如,测量河流两岸码头之间的距离,确定待建隧道的长度,计算卫星的角度与高度……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求三角形的边或角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那么,●任意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利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11.1正弦定理5    为了探索任意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先回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图1111如图1111,在Rt△ABC中,我们有sinA=ac,sinB=bc,sinC=1=cc.所以asinA=bsinB=csinC.●上述结论,对任意三角形也成立吗?如图1112所示,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测量此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及三条边的长,再对每条边计算其长度与它的对角的正弦值之比,三个比值相等吗?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再试一试.图1112  本章如无特别说明,a,b,c分别表示△ABC中角A,B,C所对边的长.  于是我们猜想:对于任意三角形ABC,都有asinA=bsinB=csinC.即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之比相等.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尝试证明上述结论:(1)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2)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3)通过三角形的外接圆,将任意三角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4)利用向量的投影或向量的数量积(产生三角函数).证法1 不妨设∠C为最大角.(1)若∠C为直角,我们已经证得结论成立.必修系列数学56    (2)若∠C为锐角(图1113(1)),过点A作AD⊥BC于D,此时有sinB=ADc,sinC=ADb,所以csinB=bsinC,即bsinB=csinC.同理可得asinA=csinC,所以asinA=bsinB=csinC.图1113(3)若∠C为钝角(图1113(2)),过点A作AD⊥BC,交BC的延长线于D,此时也有sinB=ADc,且sinC=sin(180°-C)=ADb.仿(2)可得asinA=bsinB=csinC.由(1),(2),(3)知,结论成立.图1114证法2 在△ABC中,有→BC=→BA+→AC.不妨设∠C为最大角,过点A作AD⊥BC于D(图1114),于是→BC·→AD=(→BA+→AC)·→AD  =→BA·→AD+→AC·→AD,即  向量的数量积是将向量等式转化为数量等式的常用工具.0=|→BA||→AD|cos(90°+B)+|→AC||→AD|cosα,其中,当∠C为锐角或直角时,α=90°-C;当∠C为钝角时,α=C-90°.解三角形第11章7    故可得csinB-bsinC=0,即bsinB=csinC.同理可得asinA=csinC,所以asinA=bsinB=csinC.上述等式表明,三角形的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之比相等.这样,我们得到正弦定理(sinetheorem):  asinA=bsinB=csinC.思 考  尝试用其他方法证明正弦定理.例1 如图1115,在△ABC中,A=30°,C=100°,a=10,求b,c(精确到0.01).图1115解因为A=30°,C=100°,所以B=50°. 因为asinA=bsinB=csinC,所以b=asinBsinA=10sin50°sin30°≈15.32,c=asinCsinA=10sin100°sin30°≈19.70. 因此,b,c的长分别为15.32和19.70.  解斜三角形是指由六个元素(三条边和三个角)中的三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其余三个未知元素的过程.例2 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边长精确到0.01,角度精确到0.1°):(1)a=16,b=26,A=30°;(2)a=30,b=26,A=30°.解 (1)由正弦定理asinA=bsinB,得sinB=bsinAa=26sin30°16=1316,必修系列数学58    所以 B1≈54.3°,或B2=180°-54.3°=125.7°.图1116由于B2+A=125.7°+30°=155.7°<180°,故B2也符合要求.从而B有两解(图1116):B1=54.3°,或B2=125.7°.当B1=54.3°时, C1=180°-(A+B1)=180°-(30°+54.3°)=95.7°,c1=asinC1sinA=16sin95.7°sin30°≈31.84.当B2=125.7°时, C2=180°-(A+B2)=180°-(30°+125.7°)=24.3°,c2=asinC2sinA=16sin24.3°sin30°≈13.17.(2)由正弦定理,得sinB=bsinAa=26sin30°30=1330,所以 B1=25.7°,或B2=180°-25.7°=154.3°.图1117由于B2+A=154.3°+30°=184.3°>180°,故B2不符合要求,从而B只有一解(图1117),  C=180°-(A+B)=180°-(30°+25.7°)=124.3°,  c=asinCsinA=30sin124.3°sin30°≈49.57.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与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犆犃犔犆犝犔犃犜犗犚  (1)在上面例2(1)中,用计算器由sinB=1316求锐角B时,要先确认角度的显示单位.按MODEMODE1键,以度为单位显示结果;按MODEMODE2键,则以弧度为单位显示结果.然后按SHIFTsin-1(13÷16)=键,得锐角B,这里的括号不能省.解三角形第11章9      (2)B型函数(如sin,cos,sin-1,cos-1,log,10x,槡 等)值的计算,应先按函数键再输入数值,且这类函数前的乘号可省,如计算16sin957°sin30°时,只需按16sin95.7÷sin30=.练 习1.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45°,如果45°角所对的边长为8,那么30°角所对边的长是(  ).A.4  槡B.42 槡C.43 槡D.462.在△ABC中,(1)已知A=75°,B=45°,c=槡32,求a,b;(2)已知A=30°,B=120°,b=12,求a,c.3.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b=40,c=20,C=25°;(2)b=13,a=26,B=30°.图1118例3 如图1118,某登山队在山脚A处测得山顶B的仰角为35°,沿倾斜角为20°的斜坡前进1000m后到达D处,又测得山顶的仰角为65°,求山的高度BC(精确到1m).分析 要求BC,只要求AB,为此考虑解△ABD.解 过点D作DE∥AC交BC于E,因为∠DAC=20°,所以∠ADE=160°,于是∠ADB=360°-160°-65°=135°.又∠BAD=35°-20°=15°,所以∠ABD=30°.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AB=ADsin∠ADBsin∠ABD=1000sin135°sin30°=1000槡2(m).在Rt△ABC中,BC=ABsin35°=1000槡2sin35°≈811(m).答 山的高度约为811m.例4 在△ABC中,已知acosA=bcosB=ccosC,试判断△ABC的形状.解 令asinA=k,由正弦定理,得a=ksinA,b=ksinB,c=ksinC.必修系列数学510   代入已知条件,得  通过正弦定理,可以实现边角互化.sinAcosA=sinBcosB=sinCcosC,即tanA=tanB=tanC.又A,B,C∈(0,π),所以A=B=C,从而△ABC为正三角形.图1119例5 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图1119),用正弦定理证明ABAC=BDDC.证 设∠BAD=α,∠BDA=β,则∠CAD=α,∠CDA=180°-β.在△ABD和△ACD中分别运用正弦定理,得ABBD=sinβsinα,ACDC=sin(180°-β)sinα.又sin(180°-β)=sinβ,所以ABBD=ACDC,即ABAC=BDDC.练 习(第1题)1.为了在一条河上建一座桥,施工前在河两岸打上两个桥位桩A,B(如图).要测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测量人员在岸边定出基线BC,测得BC=78.35m,∠B=69°43′,∠C=41°12′,试计算AB的长(精确到001m).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的形状:(1)sin2A+sin2B=sin2C;(2)acosA=bcosB.                        3.在△ABC中,若A=60°,a=槡3,则a+b+csinA+sinB+sinC等于(  ).A.2 B.12 C.槡3 D.槡32解三角形第11章11   习题11.1 感受·理解1.在△ABC中,(1)已知A=135°,B=15°,c=1,求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边的长;(2)已知A=26°,C=47°,b=16,求a,c,B.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b=25,c=12,C=23°;(2)b=47,c=38,C=110°;(3)a=14,b=7槡6,B=60°.3.如图,从A点和B点测得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顶C的仰角分别为38.3°和50°,AB=200m,求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精确到1m).(第3题)     (第4题)4.一艘船以42nmile/h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在A处看灯塔S在船的北偏东25°,30min后航行到B处,在B处看灯塔S在船的北偏东58°.求灯塔S与B之间的距离(精确到0.1nmile).5.在△ABC中,(1)已知acosB=bcosA,试判断△ABC的形状;(2)已知sinAa=cosBb=cosCc,试判断△ABC的形状.思考·运用6.已知△ABC的两边a,b及夹角C,仿照正弦定理的证法1,证明S△ABC=12absinC,并运用这一结论解决下面的问题:(1)在△ABC中,已知a=2,b=3,C=150°,求S△ABC;(2)在△ABC中,已知c=10,A=45°,C=30°,求b和S△ABC.7.在△ABC中,设→BC=a,→CA=b,→AB=c.已知a·b=b·c=c·a,证明△ABC为正三角形.8.在△ABC中,∠A的外角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D,用正弦定理证明:ABAC=BDDC.探究·拓展9.在Rt△ABC中,斜边c等于Rt△ABC外接圆的直径2R,故有asinA=bsinB=csinC=2R,这一关系对任意三角形也成立吗(如图)?探索并证明你的必修系列数学512   结论.(第9题)10.(阅读题)在已知两边a,b和一边的对角A,求角B时,如果A为锐角,那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如图):(第10题)如果A为钝角,那么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试画出草图加以说明.11.2余弦定理13   在上节中,我们通过等式→BC=→BA+→AC的两边与→AD(AD为△ABC中BC边上的高)作数量积,将向量等式转化为数量关系,进而推出了正弦定理.图1121●还有其他途径将向量等式→BC=→BA+→AC数量化吗?因为→BC=→BA+→AC(图1121),所以→BC·→BC=(→BA+→AC)·(→BA+→AC)=→BA2+2→BA·→AC+→AC2=|→BA|2+2|→BA||→AC|cos(180°-A)+|→AC|2=c2-2cbcosA+b2,即a2=b2+c2-2bccosA.同理可得b2=c2+a2-2cacosB,c2=a2+b2-2abcosC.上述等式表明,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这样,我们得到余弦定理(cosinetheorem):a2=b2+c2-2bccosA,b2=c2+a2-2cacosB,c2=a2+b2-2abcosC.思 考  回顾正弦定理的证明,尝试用其他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余弦定理也可以写成如下形式:cosA=b2+c2-a22bc,cosB=c2+a2-b22ca,cosC=a2+b2-c22ab.必修系列数学514   例1 在△ABC中,(1)已知b=3,c=1,A=60°,求a;(2)已知a=4,b=5,c=6,求A(精确到0.1°).解 (1)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   =32+12-2×3×1×cos60°=7,所以a=槡7.(2)由余弦定理,得cosA=b2+c2-a22bc=52+62-422×5×6=0.75,所以A≈41.4°.图1122例2 A,B两地之间隔着一个水塘(图1122),现选择另一点C,测得CA=182m,CB=126m,∠ACB=63°,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精确到1m).解 由余弦定理,得AB2=CA2+CB2-2CA·CBcosC  =1822+1262-2×182×126cos63°≈28178.18,所以AB≈168(m).答 A,B两地之间的距离约为168m.例3 用余弦定理证明:在△ABC中,当∠C为锐角时,a2+b2>c2;当∠C为钝角时,a2+b2<c2.证 当∠C为锐角时,cosC>0,由余弦定理,得  余弦定理可以看做是勾股定理的推广.c2=a2+b2-2abcosC<a2+b2,即a2+b2>c2.同理可证,当∠C为钝角时,a2+b2<c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解三角形第11章15   练 习1.在△ABC中,(1)已知A=60°,b=4,c=7,求a;(2)已知a=7,b=5,c=3,求A.2.若三条线段的长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  ).                        A.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能组成锐角三角形C.能组成钝角三角形 D.不能组成三角形3.在△ABC中,已知a2+b2+ab=c2,试求∠C的大小.4.两游艇自某地同时出发,一艇以10km/h的速度向正北行驶,另一艇以7km/h的速度向北偏东45°的方向行驶,问:经过40min,两艇相距多远?图1123例4 在长江某渡口处,江水以5km/h的速度向东流.一渡船在江南岸的A码头出发,预定要在0.1h后到达江北岸B码头(图1123).设→AN为正北方向,已知B码头在A码头的北偏东15°,并与A码头相距1.2km.该渡船应按什么方向航行?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角度精确到01°,速度精确到01km/h)解 如图1123,取→AC方向为水流方向,以AC为一边、AB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ACBD,其中AB=1.2(km),AC=5×0.1=0.5(km),船按→AD方向开出.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与《数学4(必修)》第9章第2节的例2进行比较,两者有何异同?BC2=1.22+0.52-2×1.2×0.5cos(90°-15°)≈1.38,所以AD=BC≈1.17(km).因此,船的航行速度为1.17÷0.1=11.7(km/h).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sin∠ABC=ACsin∠BACBC=0.5sin75°1.17≈0.4128,所以∠ABC≈24.4°.所以 ∠DAN=∠DAB-∠NAB=∠ABC-15°≈9.4°.答 渡船应按北偏西9.4°的方向,并以11.7km/h的速度航行.例5 在△ABC中,已知sinA=2sinBcosC,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解 由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得sinAsinB=ab,cosC=a2+b2-c22ab,必修系列数学516   所以ab=2·a2+b2-c22ab,整理,得b2=c2.因为b>0,c>0,所以b=c.因此,△ABC为等腰三角形.图1124例6 如图1124,AM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求证:AM=122(AB2+AC2)-BC槡2.证 设∠AMB=α,则∠AMC=180°-α.在△ABM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M2+BM2-2AM·BMcosα.在△ACM中,由余弦定理,得AC2=AM2+MC2-2AM·MCcos(180°-α).因为cos(180°-α)=-cosα,BM=MC=12BC,所以AB2+AC2=2AM2+12BC2,因此,AM=122(AB2+AC2)-BC槡2.练 习                        1.在△ABC中,如果sinA∶sinB∶sinC=2∶3∶4,那么cosC等于(  ).A.23 B.-23 C.-13 D.-14(第2题)2.如图,长7m的梯子BC靠在斜壁上,梯脚与壁基相距1.5m,梯顶在沿着壁向上6m的地方,求壁面和地面所成的角α(精确到01°).3.在△ABC中,已知a=2,b=3,C=60°,试证明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4.在△ABC中,设→CB=a,→AC=b,且|a|=2,|b|=槡3,a·b=-槡3,求AB的长.习题11.2 感受·理解1.在△ABC中,(1)已知a=24,b=13,C=108°,求c,B;(2)已知b=2,c=10,A=42°,求a,B,C;(3)已知a=7,b=4槡3,c=槡13,求最小的内角.解三角形第11章17   2.牵牛星和织女星分别距离地球约17光年和26光年,从地球上观测这两颗星的张角为34°,求牵牛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第4题)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B=12cm,BC=10cm,A=60°,求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长.4.自动卸货汽车的车箱采用液压机构,设计时需要计算油泵顶杆BC的长度(如图).已知车箱的最大仰角为60°,油泵顶点B与车箱支点A之间的距离为1.95m,AB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6°20′,AC长为1.40m,试计算BC的长(精确到001m).5.在△ABC中,已知c=2acosB,试判断△ABC的形状.6.在△ABC中,已知(a+b+c)(b+c-a)=3bc,求A的度数.7.用余弦定理证明:在△ABC中,  这三个关系式也称为射影定理.(1)a=bcosC+ccosB;  (2)b=ccosA+acosC;(3)c=acosB+bcosA.8.用余弦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平方的和等于四边平方的和.思考·运用(第11题)9.试用向量方法证明第7题中的结论.10.在△ABC中,已知2a=b+c,sin2A=sinBsinC,试判断△ABC的形状.11.如图,我炮兵阵地位于A处,两观察所分别设于C,D,已知△ACD为边长等于a的正三角形.当目标出现于B时,测得∠CDB=45°,∠BCD=75°,试求炮击目标的距离AB.探究·拓展12.在△ABC中,已知∠A,AC=b,AB=c.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1)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BC2;(2)证明S△ABC=12bcsinA,由此可证明正弦定理吗?(第12题)    (第13题)13.如图,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的边长分别为AB=2,BC=6,AD=CD=4,如何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1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18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体现了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测量学、运动学、力学、电学等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图1131例1 如图1131,为了测量河对岸两点A,B之间的距离,在河岸这边取点C,D,测得∠ADC=85°,∠BDC=60°,∠ACD=47°,∠BCD=72°,CD=100m.设A,B,C,D在同一平面内,试求A,B之间的距离(精确到1m).解 在△ADC中,∠ADC=85°,∠ACD=47°,则∠DAC=48°.又DC=100,由正弦定理,得AC=DCsin∠ADCsin∠DAC=100sin85°sin48°≈134.05(m).在△BDC中,∠BDC=60°,∠BCD=72°,则∠DBC=48°.又DC=100,由正弦定理,得BC=DCsin∠BDCsin∠DBC=100sin60°sin48°≈116.54(m).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ACB    =134.052+116.542-2×134.05×116.54cos25°≈3233.95,所以 AB≈57(m).答 A,B两点之间的距离约为57m.  方位角是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角.例2 如图1132,某渔轮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呼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测出该渔轮在方位角为45°,距离为10nmile的C处,并测得渔轮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以9nmile/h的速度向小岛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nmile/h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轮所需的时间(角度精确到01°,时间精确到1min).解三角形第11章19   图1132解 设舰艇收到信号后xh在B处靠拢渔轮,则AB=21x,BC=9x,又AC=10,∠ACB=45°+(180°-105°)=120°.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ACB,即(21x)2=102+(9x)2-2×10×9xcos120°.化简,得36x2-9x-10=0,解得x=23(h)=40(min)(负值舍去).由正弦定理,得sin∠BAC=BCsin∠ACBAB=9xsin120°21x=3槡314,所以∠BAC≈21.8°,方位角为45°+21.8°=66.8°.答 舰艇应沿着方位角66.8°的方向航行,经过40min就可靠近渔轮.图1133例3 作用于同一点的三个力F1,F2,F3平衡.已知F1=30N,F2=50N,F1与F2之间的夹角是60°,求F3的大小与方向(精确到01°).解 F3应和F1,F2的合力F平衡,所以F3和F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图1133,在△OF1F中,由余弦定理,得F=302+502-2×30×50cos槡120°=70(N).再由正弦定理,得sin∠F1OF=50sin120°70=5槡314,所以∠F1OF≈38.2°,从而∠F1OF3≈141.8°.答 F3为70N,F3和F1间的夹角为141.8°.图1134例4 如图1134,半圆O的直径为2,A为直径延长线上的一点,OA=2,B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以AB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BC.问:点B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OACB面积最大?分析 四边形的面积由点B的位置惟一确定,而点B由∠AOB惟一确定,因此可设∠AOB=α,再用α的三角函数来表示四边形OACB的面积.解 设∠AOB=α.在△AOB中,由余弦定理,得必修系列数学520   AB2=12+22-2×1×2cosα=5-4cosα.于是,四边形OACB的面积为    S=S△AOB+S△ABC=12OA·OBsinα+槡34AB2=12×2×1×sinα+槡34(5-4cosα)=sinα-槡3cosα+54槡3=2sinα-π()3+54槡3.因为0<α<π,所以当α-π3=π2,α=56π,即∠AOB=56π时,四边形OACB面积最大.练 习1.曲柄连杆机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曲柄OA在水平位置OB时,连杆端点P在Q的位置.当OA自O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α角时,P和Q之间的距离是xcm.已知OA=25cm,AP=125cm,根据下列条件,求x的值(精确到0.1cm):                        (1)α=50°; (2)α=135°.(第1题)    (第2题)2.如图,用两根绳子牵引重为F1=100N的物体,两根绳子拉力分别为F2,F3,保持平衡.如果F2=80N,F2与F3夹角α=135°.(1)求F3的大小(精确到1N);(2)求F3与F1的夹角β的值(精确到01°).3.如图,货轮在海上以40nmile/h的速度由B向C航行,航行的方位角∠NBC=140°,A处有灯塔,其方位角∠NBA=110°,在C处观察灯塔A的方位角∠N′CA=35°,由B到C需航行0.5h,求C到灯塔A的距离.(第3题)      (第4题)4.如图,某人在高出海面600m的山上P处,测得海面上的航标A在正东,俯解三角形第11章21   角为30°,航标B在南偏东60°,俯角为45°,求这两个航标间的距离.习题11.3 感受·理解1.在ABC中,求证:(1)a2+b2+c2=2(bccosA+cacosB+abcosC);(2)cosAa+cosBb+cosCc=a2+b2+c22abc.2.从200m高的电视塔顶A测得地面上某两点B,C的俯角分别为30°和45°,∠BAC=45°,求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3.飞机的航线和山顶在同一个铅直平面内,已知飞机的高度为海拔20250m,速度为600km/h,飞行员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18°30′,经过288s后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81°,求山顶的海拔高度(精确到1m).(第4题)4.如图,一船由西向东航行,测得某岛的方位角为65°,前进5km后测得此岛的方位角为42°.已知该岛周围3km内有暗礁,如果继续东行,有无触礁危险?5.作用于同一点的三个力F1,F2,F3平衡,且F1,F2的夹角为θ3,F2,F3的夹角为θ1,F3,F1的夹角为θ2,求证:F1sinθ1=F2sinθ2=F3sinθ3.6.把一根长为30cm的木条锯成两段,分别作钝角三角形ABC的两边AB和BC,且∠ABC=120°.如何锯断木条,才能使第三条边AC最短?思考·运用(第7题)7.如图,有两条相交成60°角的直路XX′,YY′,交点是O,甲、乙分别在OX,OY上,起初甲离O点3km,乙离O点1km.后来甲沿XX′的方向,乙沿Y′Y的方向,同时用4km/h的速度步行.(1)起初两人的距离是多少?(2)th后两人的距离是多少?(3)什么时候两人的距离最短?探究·拓展8.解三角形在测量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各图描述了测量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求解AB的过程吗?求 距 离两点间不可通又不可视两点间可视但不可达两点都不可达求 高 度底部可达底部不可达实习作业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22     你知道学校的旗杆有多高?如何测量山高或电视塔的高度?怎样计算房屋前后的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通过实地测量,你就能顺利地解决上面的问题.在测量实践中,你可以更好地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活动建议:1.准备简单的测量长度、角度的工具(如皮尺、测角器等);2.选择适当的测量问题(目标不易直接到达);3.设计测量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4.收集数据,利用数据进行计算;5.完成实习作业报告;6.班级交流(报告会、墙报展示等). 本章回顾23     本章主要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解三角形的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反映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以将三角形中的边的关系与角的关系进行相互转化,许多几何问题也可以转化为解三角形的问题来研究.必修系列数学524   复习题 感受·理解1.在△ABC中,(1)已知a=1,A=60°,c=槡33,求C;(2)已知a=2,b=槡2,c=槡3+1,求A;(3)已知a=3槡3,c=2,B=150°,求b.2.在△ABC中,(1)已知a-b=ccosB-ccosA,判断△ABC的形状;(2)已知sinC=sinA+sinBcosA+cosB,判断△ABC的形状.3.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nmile,从A岛望C岛和B岛所成的视角为60°,从B岛望C岛和A岛所成的视角为75°,试求B岛和C岛间的距离.4.在O点的正上方有气球P,从O点的正西方A点,测得气球P的仰角为45°,同时从O点南偏东45°的B点,测得气球P的仰角为60°,A,B两点间的距离为200m.问:气球P离地面约多少米(精确到1m)?5.已知向量a,b,c满足a+b+c=0,且a与b的夹角等于135°,b与c的夹角等于120°,|c|=2,求|a|,|b|.思考·运用6.如图,已知∠A为定角,P,Q分别在∠A的两边上,PQ为定长.当P,Q处于什么位置时,△APQ的面积最大?(第6题)       (第7题)7.外轮除特许外,不得进入离我国海岸线dnmile以内的区域.如图,设A,B是相距snmile的两个观察站,一外轮在P点,测得∠BAP=α,∠ABP=β,问:α,β满足什么关系时就该向外轮发出警告,令其退出我海域?探究·拓展8.(阅读题)在必修3中,我们曾介绍过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发现的求三角形面积的“三斜求积”公式S△ABC=14c2a2-c2+a2-b2()2[]槡2,它与古希腊数学家海伦给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ABC=p(p-a)(p-b)(p-c槡) (p=12(a+b+c))是一致的.“三斜求积”公式的证明已经失传,吴文俊教授根据我国古代几何证明解三角形第11章25   的传统特点作了一个补证.  式中“大”、“中”和“小”分别指“大斜”、“中斜”和“小斜”.面积2=14小2·大2(-大2+小2-中2)2[]2(第8题)  如图,作大斜上的高分大斜成两部分,作为勾股形的弦和股,由于三角形面积等于“12×高×大”这一事实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早就知道的,所以问题归结为怎样求高,而高又是可以通过“股”与“小”求得,因此只要求出股就可以了.根据刘徽得出的公式股=(股弦和)2-勾22×股弦和,知道由“股弦和”与“勾2”可以求股,所以问题又归结为求“勾2”与“股弦和”.这很简单,因为股弦和=大,勾2=弦2-股2=中2-小2,所以股=(股弦和)2-勾22×股弦和=大2-(中2-小2)2×大,高2=小2-股2=小2-大2+小2-中22×()大2.从而得到“三斜求积”公式.你能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证明“三斜求积”公式或海伦公式吗?28   数学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的生命力正在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希尔伯特大千世界蕴含着无数的自然规律,从细胞分裂到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从树木的生成模式到葵花种子、鹦鹉螺壳花纹的排列……它们各有其消长的方式和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存款利息、购房贷款、资产折旧等实际计算问题.描述、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用到本章我们将要学习的数列的有关知识.在本章中,我们主要研究两种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12.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29   考察下面的问题:图1211某剧场有30排座位,第一排有20个座位,从第二排起,后一排都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图1211),那么各排的座位数依次为20,22,24,26,28,….①人们在1740年发现了一颗彗星,并推算出这颗彗星每隔83年出现一次,那么从发现那次算起,这颗彗星出现的年份依次为1740,1823,1906,1989,2072,….②某种细胞,如果每个细胞每分钟分裂为2个,那么每过1分钟,1个细胞分裂的个数依次为1,2,4,8,16,….③“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意思为:一尺长的木棒,每日取其一半,永远也取不完.如果将“一尺之棰”视为1份,那么每日剩下的部分依次为1,12,14,18,116,….④图1212某种树木第1年长出幼枝,第2年幼枝长成粗干,第3年粗干可生出幼枝(图1212),那么按照这个规律,各年树木的枝干数依次为1,1,2,3,5,8,….⑤从1984年到2004年,我国共参加了6次奥运会,各次参赛获得的金牌总数依次为15,5,16,16,28,32.⑥●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像这样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sequenceofnumber),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term).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3,…,an,…,简记为{an},其中a1称为数列{an}的第1项(或称为首项),a2称为第2项,…,an称为第n项.必修系列数学530   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在数列{an}中,对于每一个正整数n(或n∈{1,2,…,k}),都有一个数an与之对应,因此,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k})为定义域的函数an=f(n),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反过来,对于函数y=f(x),如果f(i)(i=1,2,3,…)有意义,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列f(1),f(2),f(3),…,f(n),….例1 已知数列的第n项an为2n-1,写出这个数列的首项、第2项和第3项.解 首项为a1=2×1-1=1;第2项为a2=2×2-1=3;第3项为a3=2×3-1=5在例1中,第n项an可用一个公式2n-1来表示.一般地,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theformulaofgeneralterm).数列可以用通项公式来描述,也可以通过列表或图象来表示.例2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并作出它的图象:(1)an=nn+1;     (2)an=(-1)n2n.解 我们用列表法分别给出这两个数列的前5项.n12345an=nn+11223344556an=(-1)n2n-1214-18116-132  它们的图象如图1213所示.图1213数 列第12章31   犈犡犆犈犔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我们可以在Excel中方便地作出这个数列的图象,进而观察它的变化趋势.例如,在单元格A1,A2内分别输入1,2,选中这两个单元格后向下拖曳填充柄,生成序号1,2,3,….在B1内输入“=A1/(A1+1)”,双击B1的填充柄,就得到与序号相对应的项.选中A,B两列,插入“图表”,选择“XY散点图”,可得数列an=nn+1的图象(图1214).图1214犆犃犔犆犝犔犃犜犗犚  用计算器计算数列连续各项的方法:(1)项数赋初值.如x=1,按键顺序1SHIFTSTOX.(2
本文档为【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42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橙子到此一游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6
分类:初中数学
上传时间:2019-01-19
浏览量: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