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教案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教案

举报
开通vip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本章课时安排: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遗产。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3.工人阶级、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生的两大阶级。4.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本章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重点:近代中国国情问题。难点:近代中国两大新生阶级的出现,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热点:当代大学生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本章课时安排: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遗产。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3.工人阶级、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生的两大阶级。4.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本章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重点:近代中国国情问题。难点:近代中国两大新生阶级的出现,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热点:当代大学生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本章教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课堂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根据上述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教材,分三个问题进行讲授: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第一个大问题主要说明中国走入近代时的历史“坐标”。如果我们用一个“坐标系”来定位近代中国,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坐标图”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讨论问题引导):中国近代史起于何时?这个时期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具有哪些特点?总结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位近代中国的历史“坐标”:到1840年前后,中国已经走过漫长的古代社会,开始向近代、现代社会迈进;而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则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开始了近代化,并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并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就首先来回顾一下近代中国的“前夜”即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历史。(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教材从五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以及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第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约在五六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如城市、墓葬、农业和家畜饲养等。四千多年前,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公元前2l世纪开始形成王朝国家,早期的王朝是夏、商、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经历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两千多年来,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流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都做出了贡献。第二,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明尽管也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第三,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果: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等领域,作出过许多卓越成就。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杰出科技成果。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闻名世界。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宏伟工程,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高峰迭起,美不胜收。如瑰丽璀璨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藏族《格萨尔》史诗、蒙古族《江格尔》史诗、克尔克孜族《玛纳斯》史诗,以及百花竞艳的戏剧艺术,笔墨造化的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法,以神似取胜的水墨绘画,神秘精美的石窟雕塑,气势宏伟的秦陵兵马俑,巧夺天工的宫殿、园林。更有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以及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等等。这些都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第四,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因素:中华古代文明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曾传播、辐射、影响到东亚、东南亚地区及世界其他国家,也曾不断地从世界各国文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发展自己。第五,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杰出人物: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产生了许多民族英雄和农民起义领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民族。(对于教材的内容,点到为止,应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今天,当我们面对自己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成果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该从其中吸取哪些养分?如何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股民族虚无主义思潮,这股思潮的主要特点是:诋毁和丑化中华文明,宣扬中华文明是黄色文明,是失败的文明,主张用西方的蓝色文明取代黄色文明。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我们推荐几部书:任继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李学勤:《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我的基本观点是:应充分认识中国人民在古代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明、文化,这些文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世界文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腾飞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时,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问题。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思考一下: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传承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基本的原则和态度是什么?提示一下:文明与文化不能划等号,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科学的态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当代每一位大学生自觉的行动。(请同学谈谈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有哪些特征呢?(可以启发学生,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商人不仅没有像欧洲封建社会中的城市市民那样成为对抗封建生产关系的独立力量,反而常常把财富转向购买土地,从事风险更小的地租剥削。而地主除对农民收取高额地租外,也常常兼营商业或放高利贷,以获取更多的货币财富。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社会生产成果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地主奢侈消费和皇室挥霍、政府开支、军费支出等方面。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穷苦和落后,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第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特征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代王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隋、唐以后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官僚阶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流动性。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维护了封建统治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第三,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宗法制度在封建社会前、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四,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结构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学本是孔子倡导的民间私学,自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王,明教化。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他们还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等。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通常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初期。当时的君主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政治清明,轻徭薄赋,励精图治。但是,随着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等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发展逐渐陷于停滞状态,直至迫使农民不得不为争取生存权利而举行起义。这些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腐朽、黑暗的统治秩序,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周期率”。1945年7月,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时,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向毛泽东总结了古代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治乱循环宿命,希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能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又人亡政息。”2.清王朝的衰落及原因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此时的封建社会已经处于末世,危机重重。就清王朝的统治看,政治上:吏治腐败,大小官吏贪风炽盛,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军事上:军队腐化,武备废弛。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首先,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下坡路,但我们并不贫穷。《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有一组数字:在1800年的世界工业生产中,中国占1/3的份额。在1820年的世界GDP总量中,中国占28.7%,比排名第二至四位的印、法、英三国的总和26.6%还要多。直到中国向日本割让台湾的1895年,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一的位置才被美国取代。(见[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其次,当西方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期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的确确落在了西方的后面。所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是什么?此时的封建社会能否还走过去的老路?(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至19世纪初,正当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14世纪至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里,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者的手工作坊主、控制家庭手工业的包买商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而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更为欧洲开拓世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需要两大前提,即一方面少数人积累大量货币财富,另一方面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此创造了条件。如英国的圈地运动;西方殖民者掠夺美洲印第安人的土地和财富,掠卖非洲黑人充当奴隶;欧洲国家实行国债制度、税收制度和保护制度以积累财富;等等。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至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对比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国家 资产阶级革命时间 工业革命时间 工业化成果 英国 1640年 18世纪60年代 1819年世界第一艘蒸汽轮船下水,1825年世界第一条铁路建成 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法国 1789年 19世纪20年中期 19世纪40年代拥有5200台蒸汽机,棉纺纱机11.6万台,丝织机9万台 仅次于英国 美国 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 19世纪10年中期 是后起国家,但发展较快 俄国 18世纪后期 日本 1868年 2.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马克思曾经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还说过:“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列宁也指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殖民主义正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发展,是西方强国对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人民的剥削、掠夺和压迫、奴役。它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国内外人民、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服务的。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航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的掠夺土地、财物,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攫取巨额财富。而在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殖民主义者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资本主义强国所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基地和自由的投资场所。而在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的更完整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的发达,西方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所谓的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它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使它们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可联系教材,对比下表说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印度1833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贸易特权1845-1848英国对锡克教徒的战争1858年印度沦为英王直辖统治殖民地1857-1859年镇压印度士兵起义 中国1840-1842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1858年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 日本1853年美舰强迫日本开放门户1864年西方联合舰队进攻长洲 东南亚和中亚1819年英国建新加坡港,1824-1826年英国第一次缅甸战争1839-1843年英国第一次阿富汗战争1863年法国侵入印度支那教材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基本特征的分析,为我们勾画出古代中国向近代中国迈进时的世界背景。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第一,如何认识殖民主义的本质?近年来,一部分学者在怎样看待殖民主义的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观点。他们认为,过去对殖民主义的批判缺乏理性色彩。殖民主义造成落后的观点是错误的,西方列强对东方国家或地区的殖民是这些国家或地区赶上西方的一个契机,西方列强的“一声炮响”为这些国家或地区送来了近代文明。其逻辑结论是殖民化推动了现代化进程。按照这样的观点,中国近代历史上反侵略的斗争都是不必要的。这些观点,我们不能苟同。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反对列强的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主旋律。正是一代又一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今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进一步认识殖民主义的本质,也为第一章的学习做准备,向给大家介绍两本书:龚书铎、金冲及、宋小庆:《历史的回答》、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第二,近代中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显然,它不可能再重蹈王朝“周期”的历史老路,它必定需要新的方向,显现新的内容。而这新的方向,新的内容一直影响到今天。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第二个大问题是上编综述部分的重点问题。(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提出16世纪中叶或稍后的明清之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还有学者认为,1839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我们这里的观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为什么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呢?这是因为,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基本情况,可以请同学自己归纳,回答。)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19世纪中叶,这个只占世界人口2%的岛国生产的工业品约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并占有世界商船舰队数量的1/3,拥有世界各国贸易总量的1/5。为了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扩大商品市场,英国先后挫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海上霸王”,在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建立了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在亚洲,英国占领了印度,并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它的下一个侵略目标就是中国。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英国工业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而英国商人却需要用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后来,英国资产阶级以走私毒品鸦片作为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强迫殖民地印度种植鸦片,再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加工,然后走私到中国贩卖。据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前40年间,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约有40万箱,从中国掠走了3亿至4亿银元。鸦片走私不仅使英国鸦片贩子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惊人的暴利,而且英印殖民政府通过征收鸦片税,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通过中、印、英三角贸易,英国政府通过征收进出口税,都获得了巨额收入。1825年和1837年英国发生了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商品滞销,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人民不满。为了摆脱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英国政府迫不及待地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1832年,东印度公司派林德赛化名胡夏米由澳门乘船北上,测探中国沿海港湾及搜集情报。1835年,他致函英国外交大臣巴麦斯顿建议对中国发动战争,而且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案和所需的兵力及时间、路线等。在华鸦片贩子、伦敦东印度和中国协会、曼彻斯特商会和利物浦印度协会等,都曾经上书英国政府,要求动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马克思曾经愤怒地谴责“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中国人民强烈反对鸦片贸易,是理所当然的。清政府实行禁止鸦片措施,特别是钦差大臣林则徐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英国政府针对中国禁烟,更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在停泊于南京长江江面的英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1843年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外共签订条约、章程1100余个,其中,约半数具有不平等性质。种种不平等条约犹如一条条锁链束缚住了中国的手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从一个享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国家,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的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回顾这一历史,我们提出两个小问题:第一,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和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其一,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其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而且精心策划。其三,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第二,如何看待弱国反抗强国军事侵略的民族战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的,在中国落后于外国的情况下,主张军事抵抗就是不识时务。林则徐等人的强硬态度导致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终发生。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则是审时度势,符合国家利益。这种观点的理由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抵抗也是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训,毛泽东、邓小平多次讲过这一观点。但是上述观点则是变成了落后只能挨打。这是消极的命题,强盗的逻辑,它只能涣散人民群众的斗志。如果落后只能挨打,就不会有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胜利。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乃至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屡见不鲜。落后只能挨打,只能为投降主义言论作辩解。(二)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问题的着眼点在于说明近代中国的国情。如上所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显著变化。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第一,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这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这样,它们才没有能够如英国在印度那样,对中国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而是通过其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帝国主义势力与中国的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由于它与连名义上的独立也没有、而由殖民主义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第二,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这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从而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流人城市,成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然而,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利用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经营轻工业和重工业,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而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资本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于中国传统社会,有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其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从这一特征,我们就会理解,何以近代以来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我们也会看到,正是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中华民族在觉醒,在发展。其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其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其二、其三两个特征说明,近代中国还需要解除封建主义的束缚,同时,我们也会看到,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斗争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与长期性。其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一点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特殊意义。能否认识和把握它,是制定中国革命基本理论的关键所在。其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毛泽东1923年4月在《外力、军阀和革命》中是这样分析近代中国的这一基本特征的:人民百分之九十几未受教育;除开沿江沿海沿铁路稍有点可怜的工商业外,全部都属于农业经济生活;人民的组织,除开沿江沿海沿铁路应乎他们经济的情形有一点微弱的组织,像工商、教职员、学生等团体外,几乎全是家族的农村的手工业的自足组织;蒙古、新疆、青海、西藏、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广西各地至今无一寸铁路;全国无一个有三十万确实党员的政党;全国无一家销到二三十万份的报纸;全国无一种销到两三万份的杂志;而中国全体有人口四万万,有土地三千余万方里。后来,毛泽东以此为出发点,论证了中国革命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其中提到: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部分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其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形成“三座大山”),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在某些时期,中国的某些地区甚至沦为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第四,正确判断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何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基于这样的论述,毛泽东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今天,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概念已经为人们所接受,但随着海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展开,这样一个不争的问题重新成为一个热门问题。有些论者提出,在近代,帝国主义只是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或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后都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有一些观点说,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提法是不准确的,无法加以量化,这样一个概念影响了中外学术交流。因此,重新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还是十分必要的。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中国社会性质将会并正在发生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一是经济上,由于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国门,英美等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的纺织业在外国的这种竞争之下受到很大的危害,结果就使社会生活受到了相当的破坏。”二是政治上,由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不仅迫使中国付给英国赔款,五口通商,“致使天朝帝国银源有枯竭的危险”,使中国更加虚弱,而且与鸦片有关的贪污行为,也在“腐蚀着这个广大的国家机器的各部分”。马克思指出:“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世界接触……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这种解体不仅表现在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的解体,而且表现为政治结构的解体。“所有这些破坏的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20世纪一二十年代,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十分关注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他最早提出和使用了“半殖民地”这个概念来表述和界定那些本国政权还没有被颠覆而又遭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他还使用了“半封建”的概念来定性中国问题。列宁认为,当时的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对此未再有更多的论述,也没有把“半封建”与“半殖民地”联系在一起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国情,有过一些分析和探讨。1921年7月,“中共一大”把中国革命的任务定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这样的理论前提和国情判断,自然就把中国社会误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1922年5月1日,蔡和森在《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一文中说:“在中国现在半封建的武人政治之下,无论哪派军阀得势所形成的资本主义,总不外是‘恐怖的资本主义’”。这是“半封建”概念在中国的最早提出。在中国最早提出“半殖民地”概念的是陈独秀。他于1922年6月在《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一文中指出:“东交民巷公使团简直是中国之太上皇政府,……这些政治状况都是半殖民地的状况,不能算是独立的国家”。1926年,蔡和森首次把“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两个概念联系起来阐述中国社会的性质。他在1926年底给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国学员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的报告中,分别使用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两种表述方式。1929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1938年5月,毛泽东在其名著《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毛泽东在其著述中第一次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完整概念。此后,毛泽东在1939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不但明确地使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完整概念,而且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指出:“自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便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毛泽东不仅从十个方面揭示了帝国主义如何用一切军事的、经济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全部过程,还从六个方面概括了这个社会的基本特点。以此为基点和依据,他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革命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阐述,从而建立起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我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提出、发展过程的简单回顾,主要目的在于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是科学的,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正如毛泽东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那样,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我们了解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出发点。所以,正确判断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重要意义在于:其一,只有认清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才能认清近代中国的国情。其二,只有认清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才能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其三,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出发点。(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新的阶级的产生更是极大地影响着近代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具体地说:第一,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不过,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比如,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的出现。晚清时期,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他们在兼并土地和剥削农民方面,比一般地主要厉害得多。如曾国藩的湘系集团、李鸿章的淮系集团的将领,回乡后都大量霸占土地。民国时代,大大小小的军阀也都直接用武力兼并土地。由于近代城市的发展、农民战争的冲击和乡村社会的动荡,有些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成为城居地主。一部分地主将土地剥削获得的货币投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的附股外资企业,有的入股洋务企业,有的直接创办或参股民营企业,转化为资本家。不过,大多数地主仍是主要依靠地租剥削生活的,一些城居地主也往往是兼营土地、高利贷和工商业。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不仅没有缓和,而且更加激化了。第二,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农民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近代中国的农民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剥削严重,生活状况极度恶化,所以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其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散漫、狭隘等阶级局限性,农民单凭自身的力量不可能求得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第三,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它的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如船舶修造业、出口加工业和口岸码头等。因此,它是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在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大型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以及70年代以后的中国民族企业中,又雇佣了一批工人。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它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7月,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近代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具体地讲,就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作为变革近代中国的基本思想武器,逐渐认清了近代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的对象和革命动力,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第四,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不是像欧美国家那样,在原有手工业工场比较发达的基础上,由手工工场主和包买商等演变而成,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近代中国的买办是半殖民地的特殊产物。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由于同外国资本主义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他们有的投资附股外国洋行,有的则投资洋务企业或协助洋务派官僚创办和经营企业,也有的直接创办和投资于民族工业。部分中国旧式商人如一些盐商、沙船主、钱庄老板、票号商人等,或经营资本主义商业或投资于洋务企业与民族企业。还有一些华侨商人,也在国内投资或回国创办经营新式企业。一些地主、官僚,也开始把从地租剥削和贪污、搜刮积累起来的财富投资于工商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民族资本兴办的新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他们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相结合,利用政治特权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压制、盘剥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地讲,在洋务新政时期已现其雏形,在北洋军阀时期发展起来,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成为典型的官僚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规模小,设备落后,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不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工业不发达,商业畸形发展,工业资本家未能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有的资本家同时在农村占有大量土地,兼营封建剥削,或者还保留着封建官职、官衔和功名,从而集地主、官僚、企业主的身份于一身。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没有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三个大问题也是上编综述的重点问题。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解决来实现的,那么,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又是什么?(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第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资本一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这两对主要矛盾间的关系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本上是在与中国封建主义结成同盟的条件下实现的。除了帝国主义割占的地区和直接管理的租界、租借地以外,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的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例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反帝运动,都有过这种情形。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例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辛亥革命,就是这种情况。当国内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候,帝国主义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的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例如,太平天国后期清政府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就属于这种情况。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基本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以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正因为如此,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近代中国的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这样被历史地提出来的。无数的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是为此而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富裕。近代以来,不少善良的人们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过努力,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是,在民族不独立、国家不统一、人民无权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这些主张并不能给濒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由于这些良好的愿望在实践中不断碰壁,许多爱国者终于抛弃了这些幻想,而毅然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道路。第二,只有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怎样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里涉及一个革命和改革的理论问题。从理论上讲,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的社会秩序下进行渐进的改革,一种是在短时间内改变原有的社会秩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来推进各项改革。前者一般称为改革,有时也称改良,是历史前进的常态,后者则是革命,是历史前进的非常态。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总是经常处在改良的状态中,否则,那个社会就停滞了,不前进了。但这不能否定革命对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作用。革命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制造出来的。当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推翻旧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时,革命的发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通过革命,社会生产力将得到空前的解放。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决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决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所以,以改良的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近代中国曾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改良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如维新变法运动以及立宪运动等,但统统行不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也是在进行改良的努力归于失败、对当权者幻想破灭的情况下,才走上革命道路的。事实上,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之献身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参考书: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节选),江苏人民出版社。思考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本章课时安排:3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正是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才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2.通过讲授和分析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认识中国人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是如何思考、探索和奋起的,激发学生发奋图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本章的教学重点:资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难点和热点: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本课程的重、难点与热点说明)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导入)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与综述重复?)学习中国近代史,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按照传统观点,我们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是采取否定态度的。对此,一些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殖民侵略虽然给中国等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苦难,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打破了这些国家长期停滞落后的状况,把它们拉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评论殖民侵略时,应该首先强调它的进步性。他们认为,我们对殖民侵略持否定态度是从“狭隘的民族感情”出发,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同志的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从不否认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起过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发展从来是有先有后,很不平衡的。我们用史实来说明。一、军事侵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是军事侵略,它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蚕食中国边疆,控制中国内政,镇压中国革命,甚至
本文档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30KB
软件:Word
页数:147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12-05
浏览量: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