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举报
开通vip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3:西周: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a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2统一:时间:前22...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3:西周: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a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嬴政。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a“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知识结构:1.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侯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2.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3.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4.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知识结构;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2.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3.清朝的军机处(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设立军机处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1.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2.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3.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4.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秦汉:三公制度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清朝又设军机处5.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秦传承开创三公九卿郡县制汉汉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郡、国并行隋唐承前启后,有所创新三省六部道州县三级宋进一步加强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元有新发展一省二院行省制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省府县清达到顶峰设军机处省府县6.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1积极作用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知识结构:(一爱琴文明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二黑暗时代:300年(三城邦时代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2.城邦殖民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知识结构:1.发展历程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3.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知识结构:一、政制发展1.共和制(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2.帝制(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二、法律制度1.《十二铜表法》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结构: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2.《权利法案》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从人治走向法治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2.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3.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知识结构:一、联邦宪法的制定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二、联邦制的巩固1.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2.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知识结构:一、共和国的建立1.法国大革命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二、政体的曲折发展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知识结构: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1.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2.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3.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第13课鸦片战争知识结构:一、鸦片战争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三、清政府的变化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结构:一、运动的兴起1.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2.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3.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二、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全盛时期的事件:1.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2.北伐西征(军事全盛)3.《天朝田亩制度》目的:建立四同社会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三、天国的衰败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2.重建领导核心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结构: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1.战争爆发的原因2.爆发及经过3.影响4.民族危机的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第16课辛亥革命知识结构: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兴起的背景2.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3.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4.发动武装起义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17课五四运动知识结构: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三、意义(五四精神)第五单元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结构: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三、巴黎公社1.公社建立的背景2.公社政权的性质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知识结构: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二、革命的前奏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2.四月提纲三、十月革命的过程1.开始2.结果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1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11-28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