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儿童审美心理观照下的幼儿舞蹈活动

论儿童审美心理观照下的幼儿舞蹈活动

举报
开通vip

论儿童审美心理观照下的幼儿舞蹈活动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论儿童审美心理观照下的幼儿舞蹈活动姓名:陈思群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舞蹈学指导教师:茅慧20070501中文摘要幼儿舞蹈作为舞蹈的一个分支,它与成人舞蹈有不尽相同之处。本文中所说的幼儿舞蹈,我们界定为成人创作,由幼儿表演,供幼儿欣赏的舞蹈。幼儿舞蹈的审美接受者是幼儿,因此,成人为幼儿创编舞蹈必须深入研究幼儿的审美一15理。本文包括引言,两个章节和结语等几个部分。引言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的写作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预期目的;与本文相关的有关成果。第一章主要是论述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

论儿童审美心理观照下的幼儿舞蹈活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论儿童审美心理观照下的幼儿舞蹈活动姓名:陈思群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舞蹈学指导教师:茅慧20070501中文摘要幼儿舞蹈作为舞蹈的一个分支,它与成人舞蹈有不尽相同之处。本文中所说的幼儿舞蹈,我们界定为成人创作,由幼儿表演,供幼儿欣赏的舞蹈。幼儿舞蹈的审美接受者是幼儿,因此,成人为幼儿创编舞蹈必须深入研究幼儿的审美一15理。本文包括引言,两个章节和结语等几个部分。引言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的写作意义;本文的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及预期目的;与本文相关的有关成果。第一章主要是论述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包括幼儿产生审美活动的先在审美图式;幼儿审美想象的情感化特征;幼儿审美情感的移情特征:幼儿审美过程中的注意特征;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幼儿审美心理结构中几个要素的特点等。第二章则结合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阐述如何根据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从幼儿的视角来切入舞蹈作品的创编,包括幼儿舞蹈素材的选择,幼儿舞蹈活动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以及如何充分运用反复手段来建构和拓展幼儿舞蹈活动,并注意道具、背景、服饰在舞蹈活动中的运用。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关键词:幼儿;审美心理;舞蹈AbstractChildren'sdance,abranchofdance,differsgreatlyfromadults’dance.Inthispapertheauthorsimplydefineschildren'sdanceasthedancecreatedbyadults.performedandenjoyedbychildren.Andobviouslychildrenalethetargetaestheticrecipientsofthiskindofdance.Therefore,tocreateperfectdanceforchildren,acomprehensivestudyofchildren’Saestheticpsychologyistoberequired.Thispaperconsistsoffourparts:anintroduction,twochaptersandaconclusion.Inthepartofintroductiontheauthormainlyintroducestheresearchscope,theresearchmethods,theexpectedpurpose,thesignificanceofthispaper,andSomeachievementsrelatedtothispaper.Chapteronedescribesindetailsthecharacteristicsofchildren'saestheticpsychology,includingchildren’Sprioraestheticschemasinaestheticactivities,theemotionalfeaturesofchildren'saestheticimagination,theempathycharacteristicsofchildren'saestheticemotions,children'sattentioncharacteristicsintheaestheticprocess,thestructureofchildren’Saestheticpsychology,andSomeimportantfactorsofthestructureofchildren'saestheticpsychology.Andtheninchaptertwo,theauthorclarifieshowtocreatedancingprogramsintermsofthefeaturesofchildren’Saestheticpsychologyincludingthematerialselectionofthechildren'sdance,thedesigningof’children’Sdancingactivities,andhowtoconstructanddevelopthechildren'sdancingactivitiesbymakingfoiluseofrepetitionwiththeattentionpaidtotheapplicationofprops,backgroundandcostumeinthedancingactivities.Thelastpartoffersabriefsummaryofthispaper.KeyWords:Children,aestheticpsychology,dance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一:叩车易雾弓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日期:川年r月驴本人完全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中国艺术研究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艺术研究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导师签名日期:聊年,咖刃办艮日≯肇驴7胡名年签7者∥作哆文期沧日1.引言1.1本文的研究范围.舞蹈是一门人体动作的艺术,它通过艺术提炼、组织来美化人的动作和造型,通过塑造形象的物质表现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正因为舞蹈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载体,因此,伴随着人类情感的发展,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也由来已久。王宁宁等著的《中国舞蹈史》一书中说:“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来的舞蹈,迄今为止,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这一历史的确认是以1973年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饰彩陶盆为认证的。这个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盆,记录了当时氏族部落成员舞蹈活动的情景:人们手拉手,朝着同一方向踏地而舞。这一很能激起人们联想的陶盆。打开了舞蹈历史的第一页。”。原始社会人类生存状况及其低下,人类要进步,首先生存条件要得到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原始舞蹈往往与反映生产劳动相联系,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少数民族舞蹈中,见到这类舞蹈的遗迹。而这类原始舞蹈一般都有很强的模拟性,其舞蹈动作往往是重复劳动过程的愉快。这种模拟性的特点在现在的幼儿舞蹈活动中就显得特别明显.可以说,幼儿舞蹈活动,特别是在幼儿自发的舞蹈活动中,往往可以隐约见出人类幼年时期的这种特性。幼儿舞蹈与成人舞蹈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同。在阐述幼儿审美心理观照下的幼儿舞蹈活动这一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几个问题进行一些说明:1.1.1幼几的年龄界定1996年3月9日国家教委会第25号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几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几园适龄幼儿为3周岁至6周岁或7周岁。”曲由此可见,‘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认为,幼儿是指3周岁至7周岁的学龄儿童。而实际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托幼的教育,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向前进行了延伸,不少幼儿园都办起了托班,而托班幼儿的年龄是1.5周岁至3周岁以前的孩子。因此,将幼儿定在3_-7周岁这一年龄段,明显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育状况,为此,本文所指的幼儿,是指1.5周岁至7周岁的学龄前儿童。。王宁宁、江东、杜晓青.中国舞蹈史呻】,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l。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要文献汇编[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1999:42011.1.2.什么是幼儿舞蹈从幼儿舞蹈活动的实际情况看,幼儿舞蹈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幼儿自发的舞蹈活动。幼儿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面对着对于他来说是十分陌生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往往会表现出无限的惊奇,他们睁大双眼,面对这一“花花世界”,他们对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都充满了好奇,这种好奇使他们往往为之手舞足蹈,他们会模仿小鸟飞翔,模仿小鸡啄食,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而这些模仿又往往带有舞蹈的性质,我们把幼儿的这种舞蹈行为称之为幼儿自发的舞蹈活动。二是成人创作,由幼儿表演,供幼儿欣赏的舞蹈。成人为幼儿刨作舞蹈的历史并不长,这与儿童地位的变化密不可分。儿童观的进步是中国舞蹈工作者把幼儿舞蹈活动纳入视野的最直接原因。在旧中国,妇女和儿童历来受封建制度毒害和压迫最深,因此,妇女解放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就首先受到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的关注。鲁迅在他的杂文中多次论及儿童问题,深感中国人儿童观的落后。他说:“中国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j、的时侯,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加周作人则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对虐杀儿童的封建主义“父为子纲”的儿童观,作了更为激烈的批判:“以前人们只承认男人是人,(连女人们都是这样想!)用他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统治人类,于是女人与小孩的委曲,当然不能免了⋯⋯.至于小孩子受那野蛮的大人的处治,正如小鸟在顽童的手里,除了哀鸣还有什么法子?”口“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做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地灌下去,便将他看做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子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o他强调必须尊重儿童的社会地位与独立人格,“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却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鲁迅也说:“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拖,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o这种把儿童看做一个独立的人,承认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意志和自由,保障他们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各种权利,是五四时期儿童观进步的反映。正是这种进步儿童观为中国舞蹈工作者给幼儿创作舞蹈作品准备了思想前提。试想,在不把幼儿当人的年代,舞蹈工作者怎么会去为幼儿刨编舞蹈作品呢?也正是儿童观。鲁迥.随感录二十五[J】.鲁迅全集[加.(1):375。周作人.小珐的委屈[J]谈虎集[蚰.上卷,北新书局。周作人.儿童文学[刀.新lt年Cu].(8):4,1920。周作人.儿童文学[J].新青年[蝴.。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J】.鲁迅全集【邮.(1):2452的进步,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黎锦晖就创办了少儿歌舞团,排演了很多少儿舞蹈节目,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舞蹈工作者对幼儿舞蹈也越来越重视,才有了幼儿舞蹈的一片新天地。解放后的一九五六年,成立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先后演出了众多古今中外的优秀儿童戏剧作品,而幼儿舞蹈也越来越受到中国舞蹈工作者的重视。为幼儿创编舞蹈作品也越来越成为舞蹈工作者的一种自觉行为。针对幼儿舞蹈活动中的这两种情况,我们选取后一种情况,即成人创作,由幼儿表演,供幼儿欣赏的舞蹈作为研究对象。1.2本文的写作意义幼儿舞蹈活动是幼儿的情趣活动,易引发幼儿的兴趣。幼儿舞蹈活动也是幼儿艺术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理想途径和有效手段。而要给幼儿提供适合他们生理、心理特点的优秀舞蹈作品,幼儿舞蹈创编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其一,由于将幼儿审美心理与幼儿舞蹈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很少有人涉及。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其二,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出发,通过研究幼儿的审美心理,将幼儿舞蹈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放在幼儿审美心理的观照下进行研究,使创作的幼儿舞蹈作品更接近幼儿的审美需求,让幼儿真正喜欢上舞蹈,让幼儿舞蹈真正成为幼凡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的有效手段,促使幼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三,在帮助广大的幼教一线工作者对幼儿舞蹈活动重新认识和定位,提高其业务素质,提升幼儿舞蹈创编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1.3本文的研究方法及预期目的1.3.1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①调查法:在幼儿师范院校幼儿舞蹈活动教学人员及幼儿园一线教师中,就幼儿舞蹈创编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幼儿舞蹈创编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②文献法: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整理、分析,将幼儿审美心理与幼儿舞蹈创编等方面研究的现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再着重从幼儿审美心理角度研究如何进行幼儿舞蹈创编活动。31.3.2本研究的预期目的本研究的预期目的是在幼儿审美心理研究的观照下来研究幼儿舞蹈的创编问题,为广大幼儿舞蹈工作者提供一些切实的理论帮助。1.4与本文相关的有关成果1.4.1从调查中了解到的现在儿童(含幼儿)舞蹈活动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一是形成了一支热心儿童舞蹈的专业队伍。二是形成了儿童舞蹈研究、创编、教学的交流平台,如:中国舞蹈家协会自1998年开始举办的“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目前已举办三届),2002年在福建厦门举办的中华民族儿童歌舞周,2004年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等在安徽淮南举办的中国少儿舞蹈艺术节等,这些儿童舞蹈艺术活动的举办,实际上是对中国儿童舞蹈创作的检阅,同时,在这些儿童舞蹈艺术活动过程中,都举行了儿童舞蹈学术研讨会,为儿童舞蹈研究、创编、教学等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三是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目前,广大儿童舞蹈研究、创编、教学人员都逐渐明确,儿童舞蹈要符合儿童的审美接受心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的审美心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儿童舞蹈创作也要增强创新意识。近年来,中国舞蹈舞蹈家协会推出了一套新的适合少儿审美心理特点的“快乐小舞星”教学考级教材,该教材注重舞蹈素质教育,倡导。快乐、健康、科学。的舞蹈教育理念,运用舞蹈形式,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让孩子们在舞蹈中学会创造,这正是广大儿童舞蹈工作者追求创新的表现。四是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历届少儿舞蹈评比中的优秀作品既是明证。以上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当然,在一般的幼儿园舞蹈教学及舞蹈活动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认识存在误区.教师对幼儿在舞蹈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对幼儿园舞蹈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和完整,不适应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合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不强。幼儿理解能力差,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为辅,只能直观地具体地理解,不能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综合归纳进而分析判断。二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明显。首先表现为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我们注意到日常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幼儿单纯地去模仿学习舞蹈动作,并以学会教师的“规定动作”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引导幼儿去理解舞蹈背后及舞蹈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其次是缺乏对幼儿身心特点的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中幼4儿往往缺乏愉悦的情感体验,创新不够。例如我们的一些老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练习动作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准确性,而忽视幼儿情感的愉悦性,导致许多幼儿常为学习新的动作感到疲劳,为重复旧的动作而感到厌倦。部分幼儿还为不能完成一些“别扭”的动作(如民族舞蹈中常出现的动脖子、耸肩等)而感到沮丧。另外,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少幼儿舞蹈动作的单调及舞蹈节目的陈旧无新意,最明显的比如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由于幼儿缺乏有关经验,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只局限于教师教给的那些动作,所以在民族舞蹈创编活动中,幼儿跳来跳去还是教师教给的那几个动作,显然缺乏创新。三是思路狭窄。幼儿舞蹈活动要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现在,广大的幼教一线工作者能够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但对他们的精神活动关注不够。四是缺乏想象力。比如,从选材上看,动物舞蹈多,人物舞蹈少。通过对各种动物的模仿,表达一定的意念,是幼儿舞蹈创作的重要方面,也是描述幼童情趣的一种途径。但跳不出动物圈子,不去更多地反映少儿自身的生活、心态、思维则是不可取的。五是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而不是以幼儿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缺乏换位思考。因此,成人化倾向严重。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这些问题,因此,我们的研究也显得更为有必要。1.4.2从现有文献看到的目前,研究成人审美心理的文章及书籍很多,但研究幼儿审美心理的文章及书籍则较少。近期出版的儿童审美心理方面的著作有张奇的《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和孔起英的《儿童审美心理研究》,文章主要有孔起英的《试论马克思的审美理论及其对儿童美育的启示》、《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沧儿童的审美情感》等。而这些著作和文章,也大多是从音乐、美术等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的。幼儿舞蹈创编类的文章,从学术期刊网上检索,也不是很多。如《论幼儿舞蹈的创作艺术》、《浅谈幼儿舞蹈的编排技法》、《谈谈幼儿舞蹈的创编》、《幼儿舞蹈编排的策略》、《论少儿舞蹈的舞蹈性、艺术性》、‘论舞蹈艺术构思》、《浅谈幼儿舞蹈的童趣性》等。这些文章,主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强调贴近幼儿生活;强调艺术性,童趣性;幼儿舞蹈基本的编舞技法等等。但是,这些文章大多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撰写,真正从幼儿的审美心理角度加以研究的较少。例如,在强调贴近幼儿生活时,往往只注重从幼儿的生活中选取题材,而没有从幼儿的审美接受心理出发,强调谐趣;在结构安排方面,往往只注重介绍三段体(A、B、A,即快、慢、快,或者B、A、B,即慢、快、慢)、二段体(A、B,即快慢,或B、A,即慢快)、一段体的基本概念介绍,却很少从幼儿的审美接受角度(如舞蹈的动态性特征与幼儿舞蹈审美接受之间的关系,幼儿的注意不易集中与反复手法运用之间的关系等)来5分析为什么幼儿舞蹈中经常要使用反复(或称重复)的手法;再如,幼儿为什么喜欢夸张,在幼儿舞蹈作品创编中如何来表现夸张等,这些研究都比较少。1.4,3与本文有关的重要文献(1)平心著‘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舞蹈心理学》一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舞蹈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对舞蹈本体与心理距离,舞蹈感觉与艺术通感、舞蹈思维与艺术概括、舞蹈意象与艺术想象、舞蹈情感与艺术动机、舞蹈人格与艺术气质、舞蹈能力与艺术创造、舞蹈动作与动作技能、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舞蹈心理与舞蹈理论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舞蹈心理学》一书,虽然以成人舞蹈为研究对象,但许多地方,对幼儿舞蹈活动的研究有启发。(2)孔起英著‘儿童审美心理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儿童审美心理研究》一书,主要研究学前儿童(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心理。作者深入论述了①学前儿童的审美是在与艺术文本交往中创造意义的过程;②学前儿童的先在审美图式是一种吸收性的张力结构;③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是无意识与意识的对话;④学前儿童的审美知觉是一种对情感表现性的非自觉完形直观;⑤学前儿童的审美想象是一种基于自身经验的直觉;⑥学前儿童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对生命活动的外显性高峰体验。作者从学前儿童的审美图式、审美心理结构、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各个方面,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这比200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奇的《儿童审美心理与发展教育》一书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出版的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研究方面的佼佼者。虽然作者主要以幼儿的美术活动为主要切入口,但也涉及了幼儿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她所得出的结论,对幼几舞蹈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参照体系。(3)陈康荣著‘幼儿舞蹈训练与幼儿舞蹈创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幼儿舞蹈训练与幼儿舞蹈创编》一书共分三编,分别为幼儿舞蹈训练,幼儿舞蹈创编基础理论,幼儿舞步组合。其中的第二编“幼儿舞蹈创编基础理论”,结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了幼儿舞蹈创编的基础知识,阐述了幼儿舞蹈创编的技术过程与幼儿舞蹈创编技法。这些内容,是作者在长期从事幼儿舞蹈创编及舞蹈教学过程中,在深入研究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弥足珍贵.这些理论与实践研究,也真正切合了幼儿舞蹈活动的实际,对广大幼儿舞蹈工作者开展幼儿舞蹈活动研究提供了不少经验。(4)程心天著‘儿童舞蹈教育、创作经验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程心天是舞蹈界公认的著名少儿舞蹈艺术理论家、实践家。他在少儿舞蹈理论、6编导、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儿童舞蹈教育、创作经验谈》一书收集了他有关舞蹈创作、评论和舞蹈美学等方面的文章,反映了他对少儿舞蹈艺术特性的深刻认识、探索,总结了少儿舞蹈艺术创作的规律,精辟地分析了一些成功作品的特点,指出了少几舞蹈创作、评论中存在的问题。(5)王同礼,王晓钟主编‘美的寻觅—全国少儿舞蹈艺术论文集》(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7月版)1999年7月初,中国舞协在大连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少儿舞蹈创作研讨会。《美的寻觅—全国少儿舞蹈艺术论文集》一书是来自全国的80多篇论文结集,内容涉及了少儿舞蹈创作、理论、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许多论文既有鲜明醒目的论题,犀利独到的论点,又有丰厚翔实的论据和相对完善的表述。72.儿童的审美心理特征幼儿的审美心理和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密切相关,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先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作一点介绍: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他们的骨组织内含钙较少,骨化过程尚未完成,骨骼弹性强,容易弯曲,也容易变形;他们的骨骼细小,硬度差,肌肉体积小,收缩力弱,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另外,幼儿对外界刺激反应性强,适应能力差,抵抗力弱,因而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也是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完善的。儿童越小,大脑皮质越易兴奋,也越易疲劳。听课时,儿童的主动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并易为外来刺激所分散。年龄越小,探究反射越强,主动抑制差。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因此,因此,在幼儿的舞蹈活动中,要考虑到不同年龄的特点而给予合理安排,勿使负担过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具体形象和不随意的特点,抽象概括的和随意的思维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三至六岁幼儿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①感知觉逐渐完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对较复杂的空间、时间的认识较差。②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③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和直观形象的特点。④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想象主题易变化,并常常有夸张性。⑤幼几期是思维迅速发展时期,三岁右左幼儿的思维是在直接感知和具体行动中进行的,以后逐渐向具体思维过渡,并成为幼儿期思维的主要形式。六岁左右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⑥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⑦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情感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⑧在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在简单介绍了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后,我们开始介绍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美国艺术心理学家加登纳对艺术与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艺术是认知和个人表达的手段,艺术过程中有四种角色:艺术家、欣赏者、表演者和批评者。而“每一个儿童都具有艺术家的某些特点,他们从很小的时候便能在某8种程度上参与到审美过程中去”。o对于儿童来说,审美活动像他们吃饭、睡觉一样,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一种最为源初,最为本真的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是儿童的一种存在方式。每个儿童都有基本的艺术性向,儿童的制作系统、知觉系统和感受系统三者起初是各自独立的,每一个系统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机制,其中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为,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感受系统的产物是情感。渐渐地,三个系统开始进一步的分化并相互作用到不断发展形成儿童的艺术与审美的发展。在本章中,我们先就儿童审美心理的有关问题作一些阐述。2.1幼儿产生审美活动的先在审美图式对儿童的日常审美与艺术活动的研究发现,儿童面对审美对象能产生审美活动,一方面是由于外在审美对象具有高度适合儿童的机体活动与精神活动的速度、节奏、强度和规律的形式以及适合他们的生活、游戏活动及其愿望与趣味的内容等等,但另一方面,也即根本原因在于儿童自身存在的一种具有吸收性的张力结构一一先在审美图式。幼儿产生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是幼儿心理中存在着他们自己的先在审美图式,它是由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意识经验三者通过自主组织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为幼儿的审美与艺术活动起着动力和选择作用。集体无意识是指整个人类的社会经验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所形成的既节省精力又能迅速对外界做出判断和反应的能力以及极其简化的形态的积淀,是某种遗传下来的先天反应倾向或反应模式。它不由个体习得,也不为个体自知,但它决定着个体的种种心理行为。集体无意识在幼儿那里呈现的机会可能更多一些。个人无意识是个人后天的生活经验、习惯、记忆、需要、愿望等在心理深处积淀的结果,既有无意识的自发性,又是一种心理能量,其内容主要是情感调节情结。幼儿早期首先发展的是他们的情绪,因此,幼儿对不同情绪的体验其实也就是最初的意识,情感模式是认知模式的母结构,它是幼儿最深层、最源初的东西。当幼儿在欣赏某一艺术作品时,之所以有时说不清楚为什么喜欢这一作品,而只感觉到就是喜欢,其奥妙就在于这~对象具备了符合幼儿的某种心理结构或情感模式的内容,而这些内容被主体直觉地把握到了。这就是个人无意识的作用。在幼儿的先在审美图式中,还存在着后天意识层面的东西,主要表现为指向艺国加登纳著,兰金仁译.艺术与人的发展[帅.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269术文本的审美期待视野,它由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所构成,两者以经验形式形成他们现实地进行审美活动的一个期待结构,一个幼儿可能赋予艺术文本的思维定向。也就是说,期待视野实际上是指幼儿原先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幼儿的先在审美图式是幼儿深层心理中继承历史的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的历时性方面和幼儿当下的意识经验的共时性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三者通过情感的作用进行自组织,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作为一个整体,幼儿的先在审美图式一经形成,就在审美活动中无所不在地表现它的存在和作用。集体无意识潜伏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底层,为幼儿审美活动的开展起着原发性的动力作用和选择作用,个人无意识的情感调节情结具有一种心理能量,为幼儿的审美活动起着继发性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两者同为无意识,沉淀在儿童审美心理的底层,并不时地促使他们产生审美冲动和进行审美活动。但它们是朦胧的、一般性的、隐态的,是一种内在的审美欲求,具体欣赏什么样的对象却是不明确的。而显态的、意识层面的审美期待视野则是鲜明的、具体的,是对某一具体对象十分明确的审美要求与趋向。当审美对象符合幼儿的先在审美图式,幼儿就可能有越来越深的感悟,其审美体验也愈加强烈,而这感悟和体验又起着强化作用,通过审美图式的隐性累积为新的审美活动储存经验因素。与成人相比,幼儿的先在审美图式更显示出其原始性和开放性,其动力功能也更为强烈些。幼儿发生审美活动的可能性也大大地超过成人。2.2幼儿的审美想象是情感化的审美意象产生的过程罗夫斯基强调:“想象只有在情景最不确定的那个阶段才积极活动。”南京师范大学的孔起英做了一个小实验,。她让10名6岁的大班幼儿和10名文科大四学生对太极图进行想象,结果如下:儿童大学生黑眼珠和白眼珠清与浊的河水6和9抱在一起(2)人脸(3)老人的头发和年轻人的头发昼与夜抱在一起的两条鱼一个精灵大海的波涛在哗啦拉响两条鱼(3)白云从眼前飘过两个水滴跳跃的鱼(2)海豚。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52—15410~半涂了颜色,一半没涂颜色的脸花脸雪糕两盘颜料两个逗号(2)白天和黑夜(3)旋转的星族花皮球(2)独特的蛋糕金鱼黑底上的白色鱼滚动的轮胎有意境的图案太白金星爷爷海滩太阳的脸蛋(3)浪花仙丹字母“S”茶杯盖纽扣(2)大眼睛蝌蚪(2)蛇宝宝滑滑梯京剧脸谱上的花纹剪刀剪了一刀的痕迹往下滴的小水珠花盆的底蝴蝶注:(2)表示此意象在同一类人中重复了两次。两相比较,似乎幼儿的意象更富于情感性,更为生动、更为丰富多彩,它既有日常生活经验的记忆润饰,又有更多的潜意识的成分。因此,幼儿的审美想象活动就是其个体的赋形活动。这种赋形活动只在幼儿的内心完成,不需要外在的媒介.在审美活动中,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性格、情感等直接移注于物,通过移情和想象,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最终产生一种形象化的审美意象,而不是一个概念。2.3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他们移情的产物什么是移情?移情就是指读者(或观众)面对文本,给文本形象灌注了自己的生命,同时在脑中呈现出这些生动的审美意象,并在与其交往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是他们把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等投射到文本上去的结果。11里普斯曾把审美移情活动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型:即一般的统觉移情、经验的移情或自然的移情、心情外射的移情和表征的移情。一般的统觉移情是指把所感知到的普遍对象的形式和外形灌注以生命,例如把普通的线转化为一种运动,一种延伸和扩张、一种弯曲,或者一种流利的滑行。自然的移情是指把周围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如动物、植物、无机物,加以转化和人化。这样,我们就好像听到了风的咆哮声、树叶的沙沙声和流水的潺潺声,好像看到了花的飘零、浮云和小溪在忙碌地奔赴前方。心情外射的移情是指对象感染某种情绪气氛,例如使色彩具有某种个性或人格。表征的移情是指使对象的感性外观或形象作为人的内在生命的表征或象征。例如松树象征人的高风亮节、莲花象征人的纯洁和贞洁、竹子象征人的谦虚与正直、梅花象征人的高节与无私。总之,移情是主体和对象之间的一种更亲密、更彻底的融合,是一种物我同一的境界。幼儿移情的机制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审美对象形式的张力结构与幼儿的心理力场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审美对象形式的张力结构对幼儿形成了一种直观性刺激,幼儿有可能形成同构式的移情,产生审美愉悦;另一方面,可能是联想,即审美对象仅仅作为中介和手段引起幼儿对先前的痕迹性刺激的反应,使得幼儿将这些痕迹性刺激投射到对象上,从而激起审美愉悦。2.4幼儿审美过程中的注意特征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但是它与心理过程不可分。儿童的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注意的选择性最初决定于刺激物的物理特点,比如,刺激物的物理强度(声音的强度,颜色的明度等)。以后逐渐渐变为主要决定于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即满足儿童需要的程度。3-6岁的幼儿,其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而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与他们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他们无意注意的后因。而其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2.5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一件艺术作品表现为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具有开放式框架的艺术文本,幼儿将其中心意义读解为他们生活经验中熟悉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两部分心理结构活动:一是在意识中,幼儿积极地感知文本,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将对文本的种种感知转化为理性的意义;二是在无意识中,通过移情和富于个人色彩的对文本细节的想象和类比,给文本加上了其他的东西。幼儿之所以会以分析、综合的方式赋予文本以独特的主题和意义,是因为他们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实在来思考,对它进行一种检验。但幼儿体验它的方式则是移情、摄入并同化它,好像幻想中心和形式上对幻想的驾驭就是出于他们自身似的,而幼儿自己并不觉得投射到文本之中,反倒觉得那经过移情的文本对他来说显得富有生气,仿佛是在主动地对他说话一样。文本的情感“中心点”化作了幼儿自己的情感,而这一投射活动本身,通常是一种不在意识控制之下的无意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情感始终在起着调节作用:一方面,幼儿的移情使得幼儿与文本之情感中心融为一体,通过转换,幼儿满怀信心地带动着艺术文本共同朝着一个他们自己所创造的意义中心运动;另一方面,这种情感使得幼儿能在自由的假想的状态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幻想,使这个世界变得充满生气,也给自己带来更为充实、更为深刻的感受,产生一种心神陶醉。幼儿的两个层次的反应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当然,在意识与无意识的两个层次之间还是存在着一条并不绝对的分界线。而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这条分界线可能上浮或下降。幼儿由这一审美心理结构所作出的反应,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更多地与潜意识联系在一起;更加感性地通过移情把自身与文本融为一体,较多地以“局内人”的角色出现;更多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依据情感逻辑使心理表象秩序化;凭自己的直觉理解艺术文本的意义。幼儿的审美心理与真正的艺术家的审美有较多的相似之处。2.6幼儿审美心理结构中的几个要素的特点2.6.1幼儿审美心理结构中的第一个要素是审美知觉它是一种对情感表现性的非自觉完形直观。审美知觉是一种视觉器官即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对欣赏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形象的整体性把握,是能够揭示事物的情感表现性的特殊的感知。幼儿有天真而单纯的心灵和新鲜的知觉系统,幼儿的这种审美知觉能力使得他们总是主动选择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富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和结构特征的对象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他们的审美知觉对杂乱无章或井然有序的存在物具有一种直觉的整合作用——以一种情感原则来重新呈现对象,使之成为以某种表现性为灵魂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幼儿的审美知觉的内容是情感表现性。所谓情感表现性,是指审美对象的组织所产生的动态过程在儿童心理上的情感对应物,它是儿童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中,对象的结构属性与儿童的情感达到一种交融时所产生的一种结果。但是面对相同的审美对象,不同的幼儿所知觉到的情感表现性可以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因为幼儿还没有接纳文化的范畴系统,而其情感发展较之理智的发展又更占优势,所以他们在知觉艺术文本时,必然持更加开放的态度,他们在情感表现性的知觉上比起成人似乎更为显著。幼儿对情感表现性的知觉是通过完形知觉的形式完成的。完形知觉是一种识别事物的外形或形状的潜在能力,它能使得幼儿识别出事物及其细节,而不论其大小、方向或背景如何。在对一个艺术文本的读解中,幼儿的审美知觉的完形性是幼儿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视点游移来进行的。在欣赏的每一瞬间,幼儿的游移视点表现为某一特定视点,但并不限于哪一个视点,而是不断在文本之间,它使诸视角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幼儿正是通过视点游移展开对各相互联系的视点的心理整合,才能综合整个文本,形成一个格式塔。幼儿的审美知觉还集中了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表现出多通道性。这种多通道性来自于幼儿的通感。幼儿审美知觉的多通道性表现为,一是语言与非语言的动作、表情等身体活动的综合;二是不同感受之间的联觉。幼儿通过直觉把握艺术文本的意义,审美直觉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直观对象感性形式的内在审美意象的能力。在审美过程中,幼儿的深层心理的情感模式使得他们在面对某些外在的形式结构对,融情于景,不需要经过过多的思考,就能与其达到同构,以自己的方式直接达到对内容的把握。由于幼儿原先的视界与成人有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理解标准来要求幼儿达到同样的理解水平。在幼儿的眼里,他们的理解就是正确的理解。2.6.2幼儿审美,b理结构中的第二个要素是审美想象研究者认为,它是基于自身经验的自由的直觉赋形。审美想象是指幼儿在头脑中加工改造通过审美知觉所获得的审美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审美意象的心理过程。从个体的发展来看,早期儿童的表征和象征功能的出现使审美想象成为可能,到达幼儿阶段,占据幼儿精神世界主导地位的是带有情绪性的想象,这种精神世界里的自由的、个性化的想象为幼儿的审美想象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幼儿审美想象活动首先是审美意象产生的过程,这是生命体验寻求内在形式的过程,审美意象就是幼儿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幼儿是在被文本激起某种情感之下,以他们自己饱含情感因素的有限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去直观和体会艺术文本的。所以,在幼儿的审美想象活动中,以情感为推动力的想象力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能够突破物理规律的种种限制,在自由伸展中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审美世界和奇特的审美意象。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意象更富于情感性、更为生动、更14为丰富,同时既有日常生活经验的记忆润饰,又有更多的潜意识的成分。幼儿的审美想象活动就是某个体的直觉赋形活动。这种直觉赋形活动只在幼儿的内心完成,而不需外在的媒介,幼儿将自己的情趣、性格,情感等直接移注于物,通过想象,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一种形象化了的审美意象,而不是概念。在审美想象中,幼儿的情意伴随着具体可感的形象不受时空的限制,形成一种物我不分的境况,觉得自己就是对象,对象就是自己,在似现实又超现实的境界中生活、体验、分享,实现神与象游,物我同一,获得审美享受。但同时,幼儿那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求实”的审美态度,又使得他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在自我与对象之中“走出走进”。当幼儿“在里面”时,他变成了艺术形象,感受其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思想作为形象的思想带入前台;当幼儿“在外面”时,他自己的个人倾向与经验就构成了他现时思考的背景,并时而跃入他的脑海中。但这种“走进走出”并不是幼儿有意而为之,而是一种不自觉的“物我两忘”,在他们心目中,自我与对象本来就是一体的。2.6.3幼儿审美心理结构中的第三个要素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一种对生命活动的外显性高峰体验。情感是整个审美心理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主体依赖于情感,才使得审美活动相对区别于其他活动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他们移情的产物。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得他们极易发生移情,移情使幼儿放弃了种种固有的疆界,这使幼儿的审美情感具有一种与他们的日常情感不同的,特定的基调与性质。一方面,审美情境中的情感似乎更为纯洁,不那么杂乱与混沌,对艺术文本的读解按照情感逻辑秩序化。另一方面,幼儿在欣赏时的情感又强于对待真实世界的情感,这给艺术文本带来范围远为广阔的反应,这种反应也反过来改变着儿童自身的种种心理过程。幼儿的这种审美情感与他们的感性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移情之所以能引起幼儿的审美愉悦,正是因为它给了幼儿“自我”一个自由伸张的机会,使自我能在移情中冲破自身的限制,进入到。非自我”中活动。外界对象的形象愈丰富,自我伸张的领域也愈广泛。自我得到了解放,因而产生快感。又因为这种快感来自情感的表现,伸张的自我非“实用的自我”,而是“观赏的自我”,所以它不是一般的快感而是美感。换句话说,幼儿是在欣赏着自己的生命活动,只有那些由幼儿自己的心灵选择出来或感受到的与自己的生命活动类似和相通的对象才能使其产生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是一种外显性的高峰体验,是一种人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自我与自然、社会合一的“剧烈的同一体验”。其间幼儿表现出~种全神贯注的投入,每位幼儿都向自己的无意识靠拢,他们的创造性被解放了,他们聚精会神地围绕自己那条独特的情感线索,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人都生发一个独特的中心意义。此时,幼儿完全沉浸在艺术文本所带来的愉悦之中,其表现与成人有不同之处,成人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感受,幼儿除了用语言来叙述外,还用自己外显性的行为来表达,这种感受的流露是自然和真实的。我们可以用以下表来概括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基本特点:。幼儿成人1.更多地与潜意识联系在一起更多地与自觉的意识联系在一起2.更加感性地通过移情把自身与文本更多地表现为通过理性进行判断与探究融为一体,实现神与象游3.遵循情感逻辑,在理性上较为被动遵循理性逻辑,较为主动,更多地进行抽象的思维4.更多地凭自己的直觉进行审美活动更多地进行分析与综合5.更多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多地依赖于批评家的导向作用进行类比,使心理表象按照情感逻辑次序化6.更多地运用自己的想像力更多地运用思维能力7.更多的是自己感性体验的直观描述更多的是理性思维的描述8.更多的是原发性的更多的是组合性的9.更多地表现为局内人更多地表现为局外人10.更多地沉浸在一种情感氛围中更多地清醒与冷静11.更多地自信更多地自卑。孔起荚.儿童审美心理研究叫.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14—1153.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与幼儿舞蹈活动3.1幼儿的审美图式和幼儿舞蹈活动内容的选择在幼儿的舞蹈活动中,幼儿的审美取向总是和他们的审美图式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审美取向总是受到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意识经验三者的制约。在幼儿舞蹈活动中,幼儿的这种审美图式往往也带有更多的童趣。童趣即幼儿的兴趣、情趣。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假如我们闯一个孩子:“你最喜欢什么?”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玩。”玩什么?幼儿时玩积木、玩手绢、玩跳绳、玩小草、玩小虫、玩土、玩泥,待稍长大些踢球、踢毽子、骑马打仗、跳皮筋、跳绳、跳房子等等。凡此种种无不充满着幼儿情趣,无不体现着幼儿自主自立的意识倾向,这就是幼儿兴趣的特点之一“直接性”,即幼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直接建立和感受兴趣。一旦他们参与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即表现出注意力高度集中,情感极端投入的现象,这是幼儿兴趣特点之二。这两个特点在幼儿舞蹈活动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同时舞蹈艺术的直观感、表象性、寄情性、模仿性等因素,也正是幼儿建立和培养兴趣与情趣的依托和基石。比如,秦国华在《从纳西族童谣和游戏中加工创作儿童歌舞》o一文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农历二月八,是纳西族传统的牧童节。这天,牧童们要到野外野炊,唱着童谣,做着各种游戏,“云儿云儿让一边”是牧童们在山上放牧时,天空被乌云遮住,牧童们对着空中所唱的:“云儿云儿快闪开、开,金色的太阳快出来、来。给你骑秃尾的小马、马,给你杀还在吃奶的小猪、猪。”而在中秋节晚上,全家人围着八仙桌,摆上月饼、水果,瓜子等,老少共同赏月时,孩子们又会唱起儿歌:“月亮嬷嬷,嬷嬷糖糖,糖糖般般,般绿豆豆。”可见,这些儿歌和童谣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是和他们的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意识经验三者相吻合的(牧童节、中秋吃月饼等是集体无意识,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牧童节的游戏,中秋吃月饼的体验是个人无意识,是幼儿生活经验的积淀;而幼儿对游戏和吃月饼的喜爱之情,也正是符合了孩子们后天意识层面上的东西,和他们的审美期待相符)。这些儿歌和童谣除了直接反映生活外,更多的是间接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也反映了孩子们的审美取向。而幼儿舞蹈更多是从游戏中来的,那种被称之为游戏的舞蹈,是孩子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秦国华抓住了这些孩子们在生活。秦国华.从纳西族童谣和游戏中加工创作儿童歌舞[J】.美的寻觅[帕.兰州: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306—3ll17中的细节,创编了舞蹈《喊月亮》。舞蹈开始,大幕徐徐拉开,大树下,玩累了的孩子们对着高空中悬挂着的月亮唱出他们的心声:“乌云乌云快闪开、开,月亮嬷嬷快出来、来,我们永远不分开、开,跳呀跳呀跳起来、来。”歌词和乐曲都是在纳西族儿歌和童谣基础上创作的。在孩子们稚嫩的呼喊中,月亮果然从天上下来和孩子们玩耍了,孩子们热情地邀请月亮和他们一起享用他们过家家时做出的可口饭菜,和他们做各种游戏。他们边玩边唱诵着童谣“月亮嬷嬷,嬷嬷糖糖,糖糖般般,般绿豆豆,绿豆香香⋯⋯。”童心童趣,童稚童情,构成一幅既有诗一般的意境,又有画一般美感的自然天成的审美情趣。因此,这一舞蹈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在1998年全国中小学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幼儿舞蹈的接受对象是幼儿,而幼儿由于其身心发展都还处在相对幼稚的阶段,因此,其审美活动也有其特殊之处,他们更需要富有艺术情趣的舞蹈作品。例如,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以一首童谣入手:“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请姑爷、换女婿,就是不让二妞去⋯⋯”舞蹈讲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姑娘经过“抗争”,经过跋山涉水终于兴高采烈地来到姥姥门前,坐在了她们各自的位置上期盼着大戏的开幕。大戏开幕了!小姑娘们在看戏的时候各自脸上丰富的表情,反映出戏曲的精彩。看戏是源于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这个舞蹈抓住了小孩子好奇、喜欢热闹、喜欢参与、乐于模仿的特点,所以极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和观赏兴趣。可见,幼儿舞蹈作品内容的选择需要从幼儿的生活、学习、娱乐中去找。幼儿舞蹈要表现社会生活,特别是幼儿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是必须的。但在表现这种真善美时,孩子也需要有谐趣的内容。“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奶奶;奶奶不肯来,叽哩咕噜滚下来。”在成人看来,这样的童谣似乎没有什么意思,但却可以让孩子哈哈大笑。正是因为孩子对‘小老鼠上灯台》这首童谣有着亲切感,而且也熟悉这首童谣,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审美期待,因此,在第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由魏景瑛编导、海军海娃艺术团表演的舞蹈14,老鼠上灯台》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作品一开始,几只小老鼠或滚或爬,或走着上台,他们都穿着十分明显的有老鼠形象特征的服装。在动作上,小“老鼠们”模仿老鼠的动作,引得观看的孩子们边模仿边不时地流露出欢快的笑容。笔者曾将‘向前冲》、《小蚂蚁》、《嗨,我的梦》、《敬礼,我的爸爸》、<小老鼠上灯台》等几个幼儿舞蹈作品播放给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观看,当问孩子们最喜欢哪个作品时,出人意料的,孩子们最喜欢的竟然是《小老鼠上灯台》。说实在,在艺术表演内容和形式上,其他几个作品也非常棒,但孩子们为什么最喜欢这一作品呢?孩子们是这样说的:“小老鼠的衣服很漂亮”,“小老鼠的小尾巴好看”,“灯台很好看”。“灯熄灭了,小老鼠们睡觉去了”⋯⋯等等。灯台上滚下来等情节,倒不是最关注,明显。由此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小老鼠是否真的从在他们的审美期待中,童趣的追求是多么的3.2完形心理与幼儿舞蹈活动的设计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格式塔是德文字Gestalt的译音。英文往往译成form(形式)或shape(形状)。其实,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它既不是指一般人所说的外物的形状,也不是一般艺术理论中笼统指的形式。前一种偏指一种空间结构,后一种偏指各部分的排列关系,它们都不符合格式塔的确切含义。为了将它与上述二者区别开来,中文一般把格式塔译为“完形”。这个词比较接近“格式塔”的原意,因为格式塔心理学在谈到“形”时,的确非常强调它的“整体”性。但这
本文档为【论儿童审美心理观照下的幼儿舞蹈活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40.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飞哥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5-08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