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

举报
开通vip

倪海厦讲伤寒论倪海厦讲伤寒论本文转载自高峰予鹰《倪海厦讲伤寒论(1)》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关于太阳,能够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能够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冷的,手脚是温热的。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能够捍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这寒水不是阻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张仲景的观点:人身体很衰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衰弱,本身就很衰弱的人。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本文转载自高峰予鹰《倪海厦讲伤寒论(1)》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关于太阳,能够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经络中的太阳经,也能够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冷的,手脚是温热的。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能够捍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这寒水不是阻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张仲景的观点:人身体很衰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衰弱,本身就很衰弱的人。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免得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此后边治疗的方子都是从肠胃下手的。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惹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能够杀它。可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挡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挡力差,才会获得感冒。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若反之,原来是阴脉,此后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张仲景的脉诊只是协助,望闻问切中,有些中医若单用切法只是巧匠、下工。结果开药方出来七、八十味药。这不是正统中医,治不好病。张仲景很擅长于望诊、闻诊、问诊,不是只有诊脉,因此不需要把脉法分的很细。张仲景的观点中,认为阳有病,不能够看到阴脉,有病当见阳脉。只有经方的力量,才能够很快地把阴脉的病,才几天就变成阳脉。在一些感冒或许心脏病的案例,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头项强痛而恶寒?人身上的穴道,风池、风府、风门,都在背后,后脑是受风的地方,所以有一句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不要脸对着冷气孔吹,第二天见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脖子后边对着吹,次日项脖子强硬,因为这个地方就像免疫系统的开关同样,这地方一受到寒,温度就低,温度低,寒则缩,缩则血管、神经就被绑到了,血管变小了,血过不去,病人就会感觉酸痛,痛在皮肤表面,在经络学上能够看到。张仲景当年虽然不知道有冷气,可是处方是同样的,理论是同样的。所以经方仍是能够通用。为什么恶寒怕冷?恶寒就是一直颤抖,因为人身上的水道系统,皮肤表面上都有一层水气在上面,人身上的汗水,是经过汗腺到皮肤毛孔的,如果汗水已经走开汗腺了,可是还没到皮肤毛孔,这时突然碰到表寒,毛孔都闭起来,水出不去,只好停在皮下,水一走开汗腺,汗水就变成冰的,所以会有恶寒的现象。只需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些症状,就是太阳证。我们不论他里面是什么病不论是肺癌、肝癌,就以太阳证来处方用药就对了。如果病人原来是厥阴病,治疗了此后,最后变成太阳证,就是快好了。如果反过来,太阳证的病人,治疗后变成厥阴证,你当医生的就要反思检讨了。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的中风证,就有下面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如果肠胃功能很好,体力很好,也会有获得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动,不会得,如果运动后,汗大量流失的一剎那,突然受风、受寒,感冒了,就会摸到很浮的脉,浮的脉,就是有外证,有表证。所以如果摸到很浮,很紧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很好。所以如果摸到浮缓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素虚。为什么会发热,免疫系统产生相抗的时候,会有热能散发出来。这里的『汗出』是主证,是一种“病汗”,平常没事,天气很好,大家都不流汗,只有他一个人流汗,也是一种“汗出”的症状。这里的发热,有时候会发热、有时候没有发热;中风证的发热,一般不是高烧、温度不是很高。所谓的风,并不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寒,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会惹起病人的皮肤毛孔收束起来,病人完全没有汗,嘴巴讲好冷,摸身体是滚烫的,热能散不出来,可是病人感觉是冷的,这种就是。有一种是病人会流汗,可是汗流出来,病人的症状并没有抒解。怕风,就是不喜欢吹到风,就是恶风。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姑且不论,“必”,就是一定有的症状,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这就叫作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在临床上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因为人的体质不同样,体质好的人,获得伤寒会发热,体质不好的人,看不到发热,病直接进到里面了,但一定有的症状是恶寒,怕冷的现象。水停在表面上,会感觉到冷,水阻滞,造成温度下降。人的神经,血脉系统,都是一直在循环,突然这部份被寒束到,产生障碍,神经没有好的营养去供给,病人会感觉到痛,这个痛就是因为压力而且冷。所以要把水排掉,怎样把水排出去,同时把病毒排出去?因为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份,如果攻的太过,结果感冒好了,人也脱水了。所以在排水的同时,要把丧失的津液同时补足。为什么会「呕逆」?一般来说,当病情进入少阳的此后,会有呕逆的现象,但在这里并不是进入少阳,而是病人本身肠胃有问题的人才会产生的现象,或平常肠胃很好,而大饱大饥之后或吃坏肚子上吐下泻的时候,感冒进来,才会呕逆,呕逆就是东西吃不下去,并不是每个人获得伤寒都会有呕逆的现象。脉阴阳俱紧,阴阳脉,过去有两派说法,一说左手为阴,右手为阳;左手为血,右手为气。一说轻轻摸到表面上跳得紧数强,重按到骨边,跳的更强,表是阳,里是阴,这二说法皆可。现在我们来做个总结,所谓阴阳脉,所谓寸为阳、尺为阴,这在临床上是最有用的,所以临床上摸到寸脉与尺脉都是又浮又紧,就是脉阴阳俱紧。太阳病,有一种会流汗,没有恶寒,但风吹的很难过,病人会发热、发热(中风),有一种没有流汗,恶寒,怕冷,全身骨节酸痛,这是因为水排不出去(伤寒)。中风为什么不会骨节酸痛,因为水排得出去,所以滤过性病毒千百种,只分这两种就好了,按症处方,就是辨症论治。若以节气来看,“从霜降此后,至春分从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所以在霜降到春分这段期间,被冷气所伤,就称为伤寒。因为冷气乃是冬天的正气,所以被冬天的正气所伤而产生的伤寒,并非疫病,所以不会传染。在南方同样有伤寒证,在美国佛罗里达好多,比如长时间在冷气房工作,或是游泳突然跳进冷水中,都可能出现伤寒证。如果是身体很强的人,吹了冷气,可能只是皮肤痒一下就好了,所以平常要保养身体,除了食物选择以外,就是要把肠胃保养好;人体要清灵,天是虚灵,人是清灵的意思,就是食物进入身体,二十四小时就要排出去,新陈代谢很好,就是“清”而能够“灵”动。我们临床使用麻黄或桂枝,就是看病人有汗或是无汗,就是中风与伤寒这两种病症的区别。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一开始初生病,是在人体的表面,也就是太阳,怎样知道病有没有入里,如果是进入阳明,就是肠胃,阳明无死证,也就是病进入阳明就停住,不会再进,到此结束。如果是进入少阳,便可能持续进入太阴、少阴、厥阴。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足七天,正确算起来,足足六天。为什么六天?人和大自然是相通的,中医的观点是天人合一,在风水地理上,有节气,从立春到雨水,这中间相隔十五天,如果把十五天当定数,每十五天赋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果把四十五天定数,每四十五天赋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此累积起来,在易经八卦来讲,这是宇宙间的东西,在节气上也能够看到,台风来的时候,没有连吹五天的台风,也没有连热五天,到第六天还没改变节气的。大寒,也没有连冷五天的,到第六天一定会热起来,阳会答复过来,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世间没有同样东西在转变中间,超过六种转变,所以易经是六个爻,所以一候,是阳六,人的阳数答复回来了,人也是这样反响。脉静者,为不传也,脉静就是脉没有变化,如果摸到脉是浮缓,到第六天仍是浮缓,这病不会传经,一直停留在太阳上面,不会再进入里面了,静就是脉没有变。若脉数急者,为传也,如果脉本来是浮缓的,突然跳的很数很急,就是往里面传了,传到少阳或阳明或少阴,不一定的,为什么不一定?临床上绝大部分都是心脏受到影响而使病情传经,比如情志受到影响,因为人的情志不同样,如果正好感冒,却遭小偷,被吓一跳,恐伤肾,就进入少阴了,如果正好感冒,跟老公吵嘴,怒伤肝,就进入蹶阴了;这就是传经,传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还有一种是被西药所伤,比如吃了抗生素,结果舌苔变成地图舌,就是心脏功能受损了。所以保持平常心,不要吃西药,就算病进来了也只能在表,「百病风之始」,所有的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风惹起的。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浮躁者,为传也。太阳症状,分「中风」和「伤寒」。太阳病进入身体的时候,有的时候是进入少阳再进入阳明,有的时候是进入阳明再进入少阳,阳明证主要的症状是「但热不寒」,在太阳少阳的时候,有时候还会感觉冷、寒,进入阳明的时候就看不到寒证了,全部是热证。少阳,就是「往来寒热」,仿佛打摆子同样,乍寒乍热,一下冷一下热,这是主证。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一进入一条经的时候是一候,就是六天,如果经过了二三候,本来是伤寒无汗关节酸痛,看不到阳明证和少阳证,代表「表证」还在,并没有传经。颇欲吐,若浮躁者,为传也。很想呕吐、浮躁,少阳证的时候,胸胁苦满,如果想呕吐,有吐的症状、恶心感觉的时候,这就是少阳证才有的症状。阳明证,因为是但热不寒,病人一定会浮躁,烦就是心情郁,心情很不好,压力很大的感觉,躁就是情绪很不稳定,看到人就很火大,很容易发性情,动作上没有办法定下来,情志上没有办法平定下来,晚上失眠频频,通通能够称为浮躁。所以看到颇欲吐,就是少阳证,看到浮躁的,就是代表阳明证。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温病跟时疫相关系,譬如夏天的霍乱、疟疾,在中医再推衍到因此冬天伤于寒,冬天本来是要保护收敛的,结果不小心伤于寒,病没有好,到春天就变成温病,这是内经上讲的。如果我们用二十四节气来计算,从霜降到来年的夏至从前,这一段时间发出来的有热证的病,是因为伤于寒所产生的温病;如果是夏至此后所发出的有热证的病,才能算是热病、或湿热病。临床上看到,如果大量汗流失的时候,比如运动完或工作环境大量流汗的,在这身体水份很少的时候,获得的感冒都是温病,像小儿感冒多是如此,因为病的根源就是太皮了,小儿好动所以津液流失好多。所以张仲景治疗温病的处方,一定都加上好多生津液的药、把津液补足,病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自己津液本来就不够了,滤过性病毒进来的时候,剩余的津液都跑到表面上去了,而津液就是我们的抵挡力,为什么发热而渴?因为津液跑到表面来和病毒相抗的时候,体内津液不够就会令人感觉口渴。为什么不恶寒?人的身上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和百分之三十的血,人的体温都是在血里面,所以如果失血过多的时候,会发冷,所以血量不足的时候,会怕冷,如果血里面的水不够,病人会发热,就不会恶寒了。所以太阳病分三种,一为「中风」,一为「伤寒」,一为「温病」。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如果人一直流汗,体液一直在丧失,摸他的身体很烫,这有一个特其他名称就是「风温」。过去环境不同,是因体力透支造成,比如在我在佛州有一个案例,一个木匠在伤寒快痊愈的时候,结果因为工作出汗好多,于是获得风温。现在看到的风温,多是医生开给病人发汗去水的药太重了,补足津液的药太少了,才会看到这种脱水的现象。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阴阳脉都浮起来的时候,代表病在表,是风温。病人津液本来就比较少,血比较多,在水份少的状况,病人会出现表热,所以阴阳脉俱浮的时候,左右手的脉都浮缓,病在表上面,而且是热;人的水源,当吃了食物到胃里面去的时候,因为胃很热,所有的水会气化掉了,胃是土,土生金,肺主皮毛,水气到了肺,马上就发到表面了,所以喝水、喝热汤的时候会流汗。此外成形的食物会到小肠去,食物中的水抵达小肠之后,才能被吸收成为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养分。身重,为什么身体感觉到很重?脾脏主四肢、主肌肉、身重是脾脏受到影响了。水和血是同源的,身体里面的水有一定的比率,要由水来带动血里面的营养,到身体的关节组织末稍去,如果水不够,血的循环速度就会减缓,人就会感觉到身体很深重,精神下好,睡觉会打鼾,话都懒的讲了,这就是为什么多眠睡。西医只有验血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没有验水报告,所以光看验血报告不是很准。中医如果看验血报告来看病,也是不对的。伤寒论里有汗、吐、下三法,当病在表的时候,属太阳证取汗法,如果病在里的时候,取下法,吐法用的不多,一般病在膈上,就是胸膈以上的时候,才会采用吐法。若发汗者,小便不利,如果这时候再发汗,病人的水本来就已经不够了,汗流太多,自然津液不足,尿就少了。若被下者,直视、失溲,张仲景伤寒论的精神是,病人有表证的时候,一定是先解表再攻里,发表发太多的话,津液会伤到,攻里攻太快的话,津液也会伤到;没先解表却先攻里,结果把胃、小肠、大肠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清出来,营养顿失,一下子身体里面的营养都没有了。保持在身体的食物一直在消化,一直在提供我们能量,人的身体在慢慢用它的能量,一下子清出来,源头没了就会没有体力,病人眼睛就直了,小便流出来,失溲,这小便,不是小出来的,是漏出来的,肝主血,肝藏神,肝在管眼睛。我们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这血不是固定在里面,而是一直在循环的,突然源头没有了,肝血就枯掉了,眼睛能看到,都是靠肝脏的血供给的,结果眼睛就直直的不会转动了,很危险的。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北方的人睡在炕上,如果患病了没有用药,用火烤一烤让汗出来,烤出来的汗和用药攻出来的汗是不同样的。用火烤出来的汗,只有津液出来了可是病毒还在里面,所以不要用烤的,火一烤,病人的皮肤表面发黄色,看起来是黄色,其实是血的颜色,血管里看血液是红的。经过一层皮肤,看到的血液的颜色会是黄的,这就告诉你血里面的水没有了。透过皮肤看到的是血的颜色?所以这种发黄,不是肝胆病的发黄,不要弄错了,这种是失水致使的发黄。严重的话,津液丧失太多的时候,脑里面得不到正常的血来滋润,会发惊痫。肝主筋,筋也靠血来养,没有充份的血来供给,就会抽筋,会时瘛瘲,抽搐一下又松开来,抽搐一下又松开来,瘛就是筋松开来,瘲就是收紧。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错了也罢,还能够救,如果再用火去烤他,血里面的水如果完全没有就完了。打点滴,只能暂时缓解,水仍是会从小便流失,一定要从嘴吃下去食物中的水,由肠胃吸收后人体才能受用。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如果白天获得的病,就是发于阳,过一个晚上,就是次日了,所以如果足足六天之后,也就是第七天的白天会痊愈,所以说“七日愈”。如果晚上获得的病,就是发于阴;到白天了,才开始算天,所以生病的隔天才算是第一天,足足六天之后,也就是第六天的子夜,会自己痊愈,所以说“六日愈”。不论是阴病或阳病,获得感冒,正常的话,六天一定会好,所以如果感冒不吃药,一个礼拜会好。「阴阳」二字释义颇泛,以寒热分「阴阳」,寒为「阴」,热为「阳」。以表里分「阴阳」,表为「阳」,里为「阴」。以脏腑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以上下分「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以左右分「阴阳」,左为「阳」,右为「阴」。以气血分「阴阳」,气为「阳」,血为「阴」。以实虚分「阴阳」,虚为「阴」、实为「阳」。其余以身体组织之内分泌液、水份、血浆等有物质者谓之「阴」,身体之抵挡力、细胞之新陈代谢力、各脏腑之自然机能等无形者谓之「阳」。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头痛,如果自己会好,一个星期就好了,感冒到第七天还没好,就要赶忙去看医生了。太阳病,有时候传阳明或少阳,或从阳明进入少阳,或从少阳进入阳明,不一定的,如果太阳病,在还没到足阳明从前,先扎足阳明本穴「足三里」就不会传了,在还没到足少阳从前,先扎胆经的本穴「临泣」就不会传了。如果到了第六天满第七天还没好,可能传阳明或少阳了。如果小孩到了第七天还没好,变成恶心呕吐就是传少阳了。阳明热就是大肠经,因为津液干了,大便会堵在大肠里,如果小孩变成浮躁,不吃,东西乱丢,晚上发疯奔忙,捻衣摸床,就是传阳了然。阳明壮热其实就是大便的浊气跑到脑子里面去造成的。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因为病在阳,六天足尽,到第七天的中午,事实是足六天,就是巳时到未时,中午的时候解掉。所以开给病人处方的时候,如果是太阳病,晚上九点吃药下去,十点的时候,症状都去掉了,还有一点头昏,到了明天中午的时候,精神完全恢复回来,就是病完全好了。如果是病在阴,譬如少阴证,到晚上三更子夜,开始找东西吃,就是好了,如果是病在阳,到次日中午,胃口大开猛吃,就是好了。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如果获得伤寒中风,吃了药,表证去掉了,病人还不了了,也就是精神萎靡,很不爽,精神还没完全恢复,如果不吃药,十二天会好,如果吃开心汤,心情好,病马上就好了,所以情志上要注意一下。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条就是中医在辨症「寒」与「热」,如果摸病人,身体很烫,病人还要穿衣服,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这是“真寒假热”,表面上是热,其实里面是寒,表示病是往里面走的。人的身体里面是纯阴,纯阴里面有阳,六天此后,阳会复出,所以纯阴中间还有阳在里面。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很深的身体里面,元阳就会往外散了,造成里面会更冷,因为体力往外散,外面就成为热的。人的身体能保持一定的恒温,就是阴和阳协调,简单说阳多阴少就会发热,阴多阳少就会发寒,这是「阴阳」的观点。如果寒在里面,里面的阳会往外走,因为阳被挤出来了,所以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所以这时候摸病人会身体很烫,而病人还要穿衣服,这是因为冷在里面。如果身大寒,摸病人的身体是冰的,而病人不要穿衣服,要脱掉,就是热在里面,这就是「表寒里热」,热在骨髓,「真热假寒」的现象。鉴识真寒假热:面色:两颧色红,界线分明,红部虽鲜艳,而不红部则白中带青。口鼻气:呼出气不温,且不急促,气亦不臭。舌形:舌虽干而质淡,或红而质润。脉象:脉虽浮数,按之则无力。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不如平人,不觉甚热。真热假寒:面色:面色表虽冷,面色虽滞,两目则炯炯有神。口鼻气:呼出气必温,且急促,或有不臭。舌形:舌虽干而质燥,苔虽薄而根必厚,或黄而疏松,或润而齿枯。脉象:脉虽沉细,必兼数急。按胸腹:四肢虽寒,胸腹必热,久按且蒸蒸有热气感。此后我们会常看到「上寒下热」,而不用「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看到「上热下寒」,就是告诉你去热和去寒的药必须同用。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谈阴虚内热,他用的是阴盛、阴亡,阳盛、阳亡,所谓的阴盛就是阴实,阳盛就是阳实。温病派的医生看到每个人都是阴虚,都想到用补药,可是张仲景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他治病的时候小补的时候用炙甘草,中补用大枣、白芍,大补的时候加人参,补阴的药顶多就是这样。反而阳药用的好多。所以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那什么时候吃补药?身体健康的时候才吃补药。这与温病派的观点完全不同。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金匮中的方子,大体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解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来使用。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碰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什么时候用汤剂、散剂、丸剂?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敏捷之性。当我们要涤荡五脏六腑的病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用汤剂。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许是你跟大部分人不同样,也是阴阳不平衡,比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个人有事,那一个人就是阴阳下平衡。如果倒过来,吃了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许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学中医跟侦探同样要有commonsense。还有,病情深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枯竭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比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好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喝下去就发汗,不同样的效果。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比如桂枝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质”。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许表里游走的病,都能够用散剂。丸剂最主要的能够逐破聚集,或许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况下,能够用丸剂,丸剂药缓力专,效力迟缓但力量专一,能够集中于一处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汤剂才有办法。比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如果做成乌梅汤,乌梅是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到,虫没事只有感觉很爽。此后会慢慢介绍方子的运用,有好多技巧在里面。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代表病在表,脉浮在表面上就是热自发,代表身体的免疫系统出来和病毒相抗。阴弱者汗自出,阴弱就是身体素虚的人,本身身体常年不好、瘦瘦的、肠胃不好,身体的固表能力不够,就不能保持身体的津液,而一直往外散,流出来的就是汗,汗是从血里面的水出来的,血因为有水,能够很容易的在身体里面跑,来供给身体里面的能量,表不固的时候水散出去了,相对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病人就感觉到啬啬恶寒,一阵一阵的冷,淅淅淅恶风,风吹得很难过,翕翕发热,一阵一阵的热,要发热也是一阵一阵的热,鼻鸣、干呕者,这些副证,桂枝汤主之,张仲景的第一个方子。为什么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这方子?因为仲圣知道病人津液不断的在丧失,所以桂枝汤证一定有汗,「桂枝汤」的主证是病人有汗而且恶风,如果无汗,病人感冒发烧高热且完全没汗,就不是「桂枝汤」证。因为有汗,所以体液一直在丧失,要赶忙利用红枣补足,肠胃里面有好多粘液,体液一直在耗散的时候,胃、小肠、大肠的粘液都会随着出去,红枣表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的,火生土,而且红枣煮出来的汤液黏黏的,所以喝之后,等于是肠胃的津液。举凡在肠胃的津液快干掉的时候,要赶忙用红枣补足。为什么用「甘草」?「本草」里面写甘草解百毒,但解释不清楚,病人获得伤寒可能已经一段时间了,在感冒的这段时候里,胃口一定不好,因为本身的能量跑去抵挡外邪,能量减少了,肠胃的蠕动就减缓,有好多食物就会坏死在里面,而甘草能够解百毒,能够把食物分解掉,好的留下来坏的分解掉。为什么用「生姜」?因为肠胃蠕动的能源都跑到表面了,生姜下去马上刺激肠胃所以生姜有发阳的功能,阳就是动能,它能让肠胃马上蠕动,这三种大枣、甘草、生姜下去,跟感冒没相关系,只是固本。桂枝这药能够壮心阳,所以心脏病的药一定会用到桂枝,桂枝一下去的时候,心脏的阳,也就是心脏的动能会加快,血一加快,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全部出去了,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可是不能光让动脉加快流动,还要让静脉加快回来,所以为什么用「白芍」,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说:白芍轻用的时候,能够补血,重用的时候,能够活血、破血,就是破瘀。所以张仲景只需病人有腹痛,肚子痛,妇人的肚子痛,通通用白芍,芍药重用的时候能够活血化瘀,所以芍药在静脉里面走,能够让静脉的血加快流回心脏。「桂枝」、「白芍」这两味让血液循环加快,一加快把免疫系统带出去,很快的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可是加快产生的后遗症是排出汗来,为了怕津液丧失掉,后边又加了三味药同时补足它,并能够同时把肠子中已经坏死的食物分解掉。因为人身上的动脉和静脉是等长的,所以桂枝白芍用等量,胖子用五钱,桂枝白芍等量,都用五钱,瘦子用三钱,小孩子能够开半钱。如果阳不足加重桂枝、阴不足加重白芍,所以能够调阴阳。生姜开两片,不用开三片会太辣了,桂枝已经很辣了,可是辣些也无所谓,辣一下让肠胃的蠕动加强起来。如果病人获得感冒比较久了,甘草就用重一点,五钱,如果只两三天,就用二钱,甘草尽量少些,因为甘草会把其余药的药性减缓下来,甘草在「本草」里写有和缓的作用。所以有时候为了让药走的快些,不加甘草,炙甘草就是把甘草用蜂蜜炒过,甘草炙事后「性」很热,所以甘草炙事后能够增加发汗的力量就会进入胸阳胸是诸阳的通路所以炙甘草马上跑到肺上面,马上把阳气发散到四肢,如果小孩吃「桂枝汤」太辣了,红枣能够加个十枚,让它甜一点?如果不用红枣,吃完桂枝汤后容易便秘,因为汗都发掉了,肠胃里的津液不足,所此后边三味完全是为了保持肠胃功能而设计的。根据清代名医王朴庄的考据、汉制的八两约等于现在的六钱,所以汉制三两约等于现在的2.3钱。汉制的一升王朴庄说是“六杓七杪”,约是现代的五钱。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用七碗水,用大火煮,古时候升柴火煮汤药,柴火的“微火”等于现在瓦斯炉的大火,煮成三碗渣拿掉,等温了再喝,一次服一碗。服了此后,等一下再喝热稀饭一碗,来帮忙药力。然后,被子盖起来,躺一时,差不多二个小时,全身微发汗最好。把感冒病毒从汗排出来了,可是没有伤到体内的津液,这样最恰好。如果药开太重,一下子大汗出就不好了。汗出了此后,不能当风,也不能烤火,都不好。如果第一碗下去,好了就好了,不要把剩下的药喝掉。如果不流汗,再喝一碗,还不流汗,服后小促其间,就是缩短服的时间,就是三到四小时。半日许,令三服尽,十二小时喝三碗,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就是每四小时喝一次。日夜都服,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再去煮,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喝桂枝汤中间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臭恶就是腌制的东西、臭豆腐腐等,为什么要禁?「桂枝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药,就汤剂来看,桂枝壮心让动脉的血流出去,白芍让血流回心脏,所以心脏的力量加强,火生土,土就是脾脏,所以桂枝汤喝下去,脾就充满了血,脾在胃的下方,脾一充血,胃下面好多血管,一充血,胃就开始收缩,就肚子饿,想吃东西。所以桂枝汤是让胃口恢复的药。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些东西都是容易腐败的,吃了肉类,会有浮热产生,对病情恢复有影响;如果吃了生冷的东西,会抵消阳药发汗的效果,因此都要防止。喝完桂枝汤,为什么喝热稀饭?在中医的观点认为稀饭、白饭是最好的营养,肠胃最能吸收的是稀饭。平时吃蕃薯稀饭能够保护脾胃,蕃薯与稀饭各一半,对养生很好。桂枝汤最显然的表证就是有汗,代表皮肤毛孔没病的,是滤过性病毒在肌肉里面,因此桂枝汤是解肌的。如果滤过性病毒在皮肤毛孔,皮肤毛孔就关闭起来了,就会没有汗。红枣:「朱雀」,就是保护胃的,红枣的加减很重要,红枣是甘饴的东西,很甜,平常肚子(中焦)湿热比较盛的人。如果加了红枣会增甘加腻,碰到这种情形,把红枣拿掉。
本文档为【倪海厦讲伤寒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秋高气爽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4-12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