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PPT演示文稿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PPT演示文稿

举报
开通vip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PPT演示文稿文言文十八个虚词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PPT演示文稿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一、【而】(一)用作连词。1.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译为“地”或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翻译为“因而”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翻译为“用来”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句末,表示限止的语助词,相当于"罢了"。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②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译为"为什么"。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可译为"什么""哪"。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四、【乃】(一)用作副词。1.译为"才”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二)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他(的)”。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五、【其】(一)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①译为“他(们)的”,“它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作译为"他""它"(包括复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指示代词①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六、【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①而且,并且。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况且,再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2.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3.并列关系:又,一面……,一面……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且夫】句首助词,表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七、【若】(一)动词,像,好像。①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代词。1.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2.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八、【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二)代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①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九、【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二)介词。1.跟"所"合成"为所"或"为…所",表被动,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4.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十、【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二)代词。1.译为“哪里”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2.相当于"之"。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三)副词。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四)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不译。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十一、【也】(一)句末语气助词1.表示判断或解释语气。翻译时加“是”。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④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2.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翻译为“阿”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3.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呢”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4.表示祈使语气。“吧”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二)句中语气助词。表示语气停顿,不译。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呢”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十二、【以】(一)介词1.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③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2.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连词,用法同“而”。1.表并列或递进。译为又""而且""并且"等。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②忽魂悸以魄动。2.表修饰,译为"而"。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②樊哙侧其盾以撞。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译"来""用来"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因果,译为"因为"。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5.表承接①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以致”(三)助词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无义。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十三、【因】(一)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1.依照,根据。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击沛公于坐。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三)动词1.依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四)名次1.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十四、【于】(一)介词。1.在,从,到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2.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3.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5.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6.“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②良曰:“长于臣。”(《鸿门宴》)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于是】(一)与现代汉语相同。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此”,“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等。①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捕蛇者说》)②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十五、【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比较连词与介词区别)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连词结构的对称性)▲(三)动词。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史记》)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四)句末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与其……哪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十六、【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③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那么”。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表示两个分句之间(不是两个词)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悌)。(《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译为“可是”“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二)动词。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作“是”、“就是”。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三)名词。1.数目:《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十七、【者】(一)助词。1.附在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可译为“个”、“样”之类)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4.判断句标志。必须要翻译出“是”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5.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十八、【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三)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①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顷之,烟炎张天
本文档为【文言文十八个虚词PPT演示文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精品文库a
海霄科技有卓越的服务品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制作PPT材料、演讲幻灯片、图文设计制作等PPT及文档优质服务。
格式:ppt
大小:530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1-02-01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