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

中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中国城市建设史名词解释(最终版)古代部分1.穴与窖穴与窖有所区分,窖一般多小而深,多为贮藏用。2.干阑式建筑干阑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早期的干阑式建筑多采用多桩密集排列的方式。现有材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式建筑营建技术大致经历打桩式和挖坑埋柱式先后两个阶段。 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干阑式木构建筑,底层作仓库或养牲畜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3.巢居、穴居和半穴居三者都是原始的居住形式,《论语》中有...

中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
中国城市建设史名词解释(最终版)古代部分1.穴与窖穴与窖有所区分,窖一般多小而深,多为贮藏用。2.干阑式建筑干阑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早期的干阑式建筑多采用多桩密集排列的方式。现有材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式建筑营建技术大致经历打桩式和挖坑埋柱式先后两个阶段。 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干阑式木构建筑,底层作仓库或养牲畜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3.巢居、穴居和半穴居三者都是原始的居住形式,《论语》中有记载“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宫室(指地面建筑),则与鸟兽同浴,于是黄帝乃伐木购材,筑作宫室”。早期的穴多为竖穴;半穴居是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形式的一种结合。4.闾里(秦、汉)2007,2009为秦汉时期城内一般居住区的名称。按《考工记》中记载的营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和“闾里”两部分,“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闾里”则是一般平民的居住区。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故一般的居住地段成为闾里。秦咸阳的居民区在城南,现大部分沦入渭水,遗址已无处可考。但据推测,当时的闾里布置是规整划一的,并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汉长安城中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每街尚有亭长。5.戚里是曹魏邺城中,王室贵族的居住区,位于宫城东面的南半部分,官署之东。6.坊里2008古代城市中一般居住地段的名称。秦汉时一般居住地段称闾里,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邺南城中开始用“坊”指一般居民区,北城称“里”,南城称“坊”,自此以后,坊名就成为居民区的称谓;北魏洛阳城中建有坊里320个,坊有坊墙,建造坊里的目的是便于管制市民;唐长安全城共划分为108个坊里,各坊里大小共分为五种,还有一些面积大小不等的,是由于城中后来开辟丹凤门大街和扩建兴庆宫而形成的。坊里面积很大,一是因为完全由干道网划分,二是为了便于管理,若坊里数目太多,将不便于管理。可见,闾里和坊里的意思基本相通,都是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管制市民而设的四面有墙,并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规则划分的居住地段。只是“坊”的名词出现后,还带有一些行政管理上的意味。7.坊曲在唐长安城建城之初,只划分了坊里,将土地分给建造者自己建造,住户之间的小巷是自发形成的,致使坊里内部布置相当凌乱,这些弯弯曲曲的小巷被称为坊曲。8.坊和厢(宋)北宋东京城中的坊里没有坊门和坊墙,坊实际只是地段名称或行政管理的单位,为便于管理,全城又分为8个厢。9.里坊制、街巷制、厢坊制里坊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管理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春秋至秦汉,在三国至唐时发展极盛,宋代时全面崩溃。通过道路将整个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封闭的坊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据全城最有利的地形,并用城墙保护。坊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坊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是非常严格的封闭管理的制度;街巷制是指从宋代开始,虽城中也设坊,但无坊门和坊墙,城市空间结构趋于开放性,形成商业街;厢坊制是指宋朝开始在城市坊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管理机制,设立厢一级的管理机构,每厢都设有若干厢吏来进行管理,每个厢又被划分为若干个坊。10.南宋的坊、巷和厢南宋临安城中,分为8个厢,城外还有两厢,共有68个坊。坊和巷实际是一回事,只是一个地段的地名。厢是行政和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11.宁波城内的厢、隅、图宋代为了治安和消防的目的,宁波整个大城区划分为6个厢;到元代时,厢改名为隅;明清时期,在街区中再划分小区,成为图。图可看作是最小的治安地域单位。12.明代的城与坊明代北京城共划5城37坊,此时的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以胡同将居住区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13.古代关于居住区的一些名词(闾里,坊里,厢,巷,坊,隅,图,城)秦汉时一般居住地段称闾里,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邺南城中开始用“坊”指一般居民区,北城称“里”,南城称“坊”,自此以后,坊名就成为居民区的称谓;北魏洛阳城中建有坊里320个,坊有坊墙,建造坊里的目的是便于管制市民;唐长安全城共划分为108个坊里,各坊里大小共分为五种,还有一些面积大小不等的,是由于城中后来开辟丹凤门大街和扩建兴庆宫而形成的。坊里面积很大,一是因为完全由干道网划分,二是为了便于管理,若坊里数目太多,将不便于管理。可见,闾里和坊里的意思基本相通,都是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管制市民而设的四面有墙,并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规则划分的居住地段。而封建统治阶级划分里坊,并设专门机构和一系列专门条例对居民进行严格管理的制度就叫做里坊制。宋代城市大变革后,城市空间结构趋于开放,形成了与里坊制相对的街巷制。于是,宋代以后,虽保留了“坊”或者“坊里”的叫法,但含义已和之前有了很大差别。北宋东京城中的坊里没有坊门和坊墙,坊实际只是地段名称或行政管理的单位,为便于管理,全城又分为8个厢。南宋临安城中,分为8个厢,城外还有两厢,共有68个坊。于是由宋朝开始在城市坊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管理机制,设立了厢一级的管理机构,厢是行政和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每厢都设有若干厢吏来进行管理,每个厢又被划分为若干个坊,这种制度成为厢坊制。同时,南宋是也出现了巷的叫法,坊和巷实际是一回事,只是一个地段的地名。其他一些相关的名词:宋代为了治安和消防的目的,宁波整个大城区划分为6个厢;到元代时,厢改名为隅;明清时期,在街区中再划分小区,成为图。图可看作是最小的治安地域单位。明代北京城共划5城37坊,此时的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以胡同将居住区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可见,这些名词的含义都基本相同,只是朝代不同,叫法和划分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有所差异。14.弹室1996按《考工记》中记载的营城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和“闾里”两部分,“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闾里”则是一般平民的居住区。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故一般的居住地段成为闾里。汉长安城中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每街尚有亭长。15.里监门秦咸阳城中对闾里进行管理的行政机构。16.街铺坊里中靠着坊墙对着街巷交叉口的地方建的房屋,作为巡警瞭望用。17.关于古代城市中市肆的名词(市、市井、肆、团、行)原始社会中,由于临时性交易的数量及范围越来越大,产生固定的交换场所,即“市”或“市井”,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周代中等的居民点有时设市,如《周易》中记载,“日中为市……”,但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市与井常常连在一起称“市井”,因为市一定在居民点中,而居民点中必然有井。可见,这时由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市与城的概念已有所区分,不是代指居民点,而是指居民点中固定交易的场所;秦时的市指集中的工商业区,由若干按商品分类的肆组成;西汉长安中有九市,集中设置,集中管理,市中按专门行业集中成肆。可见此时统治阶级已对集中设置的市实行严格的集中管理,并且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且市是高于肆的一级组织,有若干肆组成市;唐代市中有肆和行,并且出现行,同样性质的店铺集中在一起称“行”。“行”和肆的含义相似但又有所区别,同样性质的店铺集中在一起使行更带有一些民间商业组织的意味,与可以看成是后来行会组织的萌芽;南宋临安城内,有行会组织总称为“团行”,其中有的称团,有的称行,有的称市,叫法更为自由。18.市亭(秦)也称“旗亭”,是秦咸阳城中设在市内的管理机构,为市吏治事之所。19.市令古代官名,掌管理市场。从战国至唐,城市中有特定或集中的商业区称“市”,由政府派官管理。其长官隋以前称市长,隋改为市令。唐同。宋无限于特定区域设店之制,不再设置此官。金中都有市令司,设令、丞各一人,掌平物价,察度量权衡之违式及百货之估值。性质与隋、唐市令不同。20.市楼1993市中楼房。又称旗亭。古时建于集市中,上立旗帜,以为市吏候望之所。也可指集市中的楼房店铺建筑,上层为住宅,下层为店铺。21.版筑技术古人建房造墙,在很长一段时期不是用砖,而是筑土成墙,即“版筑”。我国很早就采用版筑技术。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22.茅茨土阶古代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茅茨就是只用茅草做的屋顶,在古代人们还没有掌握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时候就用茅草堆砌成屋顶。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亦即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出处:汉·张衡《东京赋》:“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后之卑室。”《后汉书·班固传》:“扶风掾李育经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阶。”23.“廊舍”建筑是出现在辽中京城中的一种开放的城市公共生活场所,是包括居住功能在内的综合体。24.甓束其城为加强城墙的防御能力,采用砖砌外表的城墙。25.殷周时代的邑、都、城与国“邑”字象形土地和人民,实际上指生产对象和劳动力,不仅代表城市,而且泛指于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大邑,四野农夫居小邑。《尔雅》中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殷周时代的“都”指奴隶主的驻地,区别于实即一般村落的邑。《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城与国:城与国意义相同,是防御性的构筑物。26.城与廓古书中有记载,“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之为城,外之为廓”,传说在夏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可见两者都为城墙,但城和廓是有区别的,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两者均是防御性的。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可发现,城廓的形状并不一定,有的城没有廓。27.子城与罗城1998,1999子城是附属于大城的小城,一般是古代州府城市或地区统治中心城市中,衙署等行政领导机构所在地。在其周围常筑以城墙,多在大城之内。罗城即为外城,或大城,古代城市最外面的一套城墙。28.夹城《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二十年六月)遣范安及於长安广万花楼,筑夹城至芙蓉园”;此处的“夹城“指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29.瓮城1993,1997,2001瓮城是为了加强城防或关隘的防守,宋代以后有些城市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有的设两重甚至两重以上,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瓮城内一般都有暗堡,可埋精兵,以对队攻入瓮城的敌人围而歼之。30.马面1993,1996,1997在中国古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凸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马面”。马面也叫敌台、墩台或墙台,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31.角楼角楼一般指位于城垣四隅之上的城楼,是城池的一部分,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城市的防卫设施,居高临下,便于瞭望侦查敌情。除此之外,角楼还有装饰的功能。32.羊马城古时为防守御敌而在城外筑的类似城圈的工事。《通典·兵五》:“於城外四面壕内,去城十步,更立小隔城,厚六尺,高五尺,仍立女墙,谓之羊马城。”亦作“羊马垣”、“ 羊马墙 ”。33.翼城1998古代军事防御构筑物。位于城门或瓮城的一侧,与城墙连为一体凸出至城外,目的是增加侧射火力以加强防御。一般可以驻守士兵,贮放粮草、军械等。34.箭楼古时城墙上周围有远望、射箭窗孔的城楼,为防御性建筑。35.月城(见图)36.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也叫谯楼。37.垛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垛口一般砌筑成凹凸的形状。垛口上部砌有一个小方洞即瞭望洞。瞭望洞的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这是为了便于瞭望敌人,又不易被敌箭射中。下部砌有一个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倾,便于向城下射击敌人。38.雉堞1999指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以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39.驰道(秦、汉)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而汉代的驰道与秦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指都城中的帝王专行道路。西汉长安城中,指通城门的大道,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40.御路(宋)为王或皇帝专设的或在特定活动中供其专门使用的大道。如北宋东京城中的御路,是城中宽度最宽的街道。御路原为古代中国宫殿建筑形制,是位于宫殿中轴线上台基与地坪以及两侧阶梯间的坡道,在封建时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御路后来亦为寺庙(和孔庙)所沿用。41.苑路孙吴建立的建业都城中,从都城南墙中门宣阳门开始,南到淮水,长五里,形成一条中轴线,称为苑路。42.王城与都城2003,2010都城本为古代王侯封邑的统称,后人又称国都为都城,为全国最高一级的政权机构所在地,与州城、府城、县城分别代表着不同级别的封建统治机构。王城为古代城名,也称洛邑,于周武王时兴建,东周时为都城。也可泛指奴隶制王国的首都称王城。43.烽燧和军市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用的构筑物,也称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汉初,在北边设许多边防城堡,与烽燧等防御设施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一般“三里一燧,十里一炖,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第二十二燧至十七燧,二十一里”,可见每五里一燧,但这一些烽燧还算不上城市。军市:古代为了满足驻军的需要,在边防设置的小型城镇,军市上征收的市租可供军官与军队享用,士兵可以在军市上买到生活日用品,同时对军市也有管理的种种规定。44.陵城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这些陵城都是消费型城市,人口一般在十到二十万,其中茂陵最大,号称有二十七万人。西汉王朝的十一座陵城分南北两大片,尤其是北区的各陵并肩而立,形成壮观的城市带。45.侨郡南朝时,为了安置北方大量南下的农业人口,在建康附近设置的城市。46.卫所明代实行军民分籍制度,为解决军队驻屯而新建的城市,这些城市多分布于边疆的长城沿线和沿海地区且多建于要地,有些建在原有城市的近郊。采用卫所的编制,每所1125人,五所为一卫。47.衙城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中的内城,设立政府机构、官衙,称衙城。48.军屯和屯田明代为维持在新疆的军事统治而采取的对其开发的主要形式。最初以军屯为主,以后民屯、商屯、回屯、旗屯等有组织的民间屯垦也迅速发展。屯垦地区主要分布于北疆。49.市镇(清)是清代介于县城和农村居民点之间的聚落形式在范畴上包括镇和市。市镇的迅速发展,是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50.关城关城是古时在万里长城防线上设置的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明长城的关城大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古代城市城门外造一圈城墙为主城门。称为关城。51.新丰城汉高祖为其父建造的完全模仿他的家乡的城市。52.实土卫所明代,在边境地区为解决军户安置的问题,设置的一种城市53.千户所城为明代边防城市体系中等级低于九边重镇驻地,和行都司驻地的一种独立的城市。54.满城清代由于民族矛盾的加深,在战略地位重要的封建统治中心城市所设的,有单独城墙,用于驻扎旗兵的设防城堡。55.市舶司市舶司是中国在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唐开元间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市舶司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末逐渐萎缩。明清两朝反复「海禁」。至清康熙时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年间南巡时,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其职责是检查进出船舶蕃货、抽解、贸易诸事。56.内诸司和外诸司北宋时,管理官办手工业的政府机构称外诸司,分散设在城内各处;与专管宫廷用品的机构内诸司对应,而内诸司设在大内。57.织室和暴室织室是古代皇宫中纺织、纹绣作坊的名称,暴室是染坊的名称。西汉长安城中织室和暴室均设在未央宫内。58.太仓和租场太仓为北魏洛阳城中,皇室的粮库,位于京城东面。租场为征收各地贡赋的地方,位于京城东面。59.藩坊1995是唐宋时期专门为照顾到中国经商、居住的外国人的特殊要求而设置于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的居住地段。一般设有“判官”一职,又称“藩长”,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藩坊内建有一些外国居民宗教的教堂等外国建筑物,城市面貌与城市其它地区迥异。60.关厢1995,1997,2001古代因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城市中人口增加,建筑密度提高,城垣内用地不够,用地往往向城门外扩张或沿道路延伸呈带形发展的新的城区称为“关厢”。开始形成时没有城垣,后因不断扩大,统治阶级为了防护及便于管理,加筑城垣包围,形状多不规则。61.瓦子首次在北宋东京城中出现,其中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这种瓦子一般都接近闹市或城门处,在北宋东京城中,共有五六处。《东京梦华录》中,对其有相应的记载。以后历代都城中也常有出现。62.塌坊南宋临安城内,供行商住宿及储存货物的地点。明南京城,商旅繁盛,曾大量建廊房、塌坊,供商旅住宿并作为货栈。63.“匠班银”制明代对工匠征收的代役金,对轮班匠实行输银代役,从而缓解了徭役对人口的束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4.漕运1995漕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指封建统治者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运输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便称为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经济命脉。65.会子1997中国南宋时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一种纸币。初为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66.辟雍1999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西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作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多为祭祀用。今北京国子监内辟雍,乾隆时造,为皇帝讲学之所。“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用于“行礼乐,宣教化”。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67.御沟、杨沟、羊沟三者意义相同,都指流经宫苑的沟渠,有排水、植树绿化的作用。五代《中华古今注·长安御沟》有记载:“长安御沟,谓之杨沟,植高杨於其上也。一曰羊沟,谓羊喜觝触垣墙,故为沟以隔之,故曰羊沟”。68.仰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游一带,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当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69.龙山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城子崖,故名龙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23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当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也较发达。70.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其他见课本71.西安半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其他见课本。72.临潼姜寨遗址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北,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遗址上。其他见课本73.桓公台战国时期,齐临淄城小城内的一处建筑遗址,小城内有以桓公台为主主体的大片建筑群,桓公台高14米,台基呈椭圆形,南北86米,建在生土之上,位于小城西部偏北处,是当时齐国庙寝所在。74.绛守居园为隋唐时位于新绛城内的一处名园,始建于公元五九六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其布局设计、建造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 为绛州府花园,供太守、官僚、士大夫及其妻室儿女游乐的地方。75.四水贯都1999,2002北宋东京城内,河道众多,经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和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号称“四水贯都”,其中汴河横穿城的东西,是南北大运河的一段,是城市供应、商业经济的主要交通线,宋代经汴河运输的粮食年达五六百万石,汴河的畅通和淤塞与城市发展关系至为密切;五丈河通东京附近各河道和地区;金水河通大内,是宫内绿化和水面的主要水源;蔡河自西南入城,到城东曲麦桥急转东流,至宣化门出城向南流去。五丈河与汴河一在东南直通城西,一在东北,形成了市内几个商旅交通最繁盛的地区;五丈河与金水河与全城护城河相交,构成水网体系。76.艮岳北宋时,宋徽宗在大内东北所建的一处皇家园林,从江苏太湖搬运大量太湖石堆砌假山,工程很大,据《宋东京考》等史料记载,艮岳是仿浙江余杭凤凰山建造,又名万岁山,山周围十余里分东西二岭,上有界亭,山势嵯峨,谷中飞瀑悬竖,山麓清溪环流。77.江厦是宋元时期明州城内最繁忙的商业区,位于城外东渡门和奉化江之间。这里沿岸仅是码头,并且集中着许多钱庄以及海产品、糖和鼓舞的商店,还集中了分别专营南北方沿海贸易的专业化商行。78.天下四聚、广东四聚和四大名镇明清时期,发展较快的汉口镇、佛山镇与北京、苏州并称“天下四聚”;广东省的三个镇佛山、陈村、石龙与广州并称“广东四聚”。明清时期,市镇发展迅速,新兴市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尤以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最为明显,但在江南地区外其他地区的镇也发展很快。著名的有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和景德镇,号称“四大名镇”。这些镇的发展已超过县府级驻地城市,实际上达到了城市的规模。79.江宁织造府清代南京城织造手工业十分发达,清政府专门设江宁织造府,以管理锦缎生产,供宫廷需要。80.圆明园是清代最大的皇家专用园林,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年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园内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81.正阳门为明北京城内城南部正中的城门,俗称“前门”,建有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等建筑,造型庄严,气势凝重,构成北京城最为宏伟庄严的一组建筑群,是北京城内的标志性建筑群。82.天安门是明清北京城皇城的正南门,明代称承天门,也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组成部分,其墩台高大宽敞,下用白石须弥座,红墙上建有高大城楼,门前是一个T字形闭合广场,两侧以东西两座门与东西长安街分隔,南面千步廊直达中华门,门前还有玉带河,上有五座券桥,广场内还有华表、石狮等,空间处理极为丰富。83.三山五园清雍正、乾隆以后,在北京城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三山五园”为其中最著名的一组,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包括: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颐和园。84.茶马互市“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85.积水潭俗称“海子”,即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内的中海、南海与北海的总称。由高梁河自和意门北入城,汇聚而成。积水潭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从元代起,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86.四夷里2000也称四夷馆,是北魏洛阳城接待外国人的夷馆区,其位置在城南,南廓门外的四通市附近。87.管仲是春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其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被齐桓公任为在宰相后执政40余年,实行改革,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使齐国不断富强,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管仲的思想学说在春秋战国极为盛行,形成一个庞大的学派,被列为儒、道、法、墨“四大显学”之一,由其思想论述汇集而成的不朽巨著《管子》,为后世历代所推崇。88.杨城延汉代长安城未央宫和北宫二宫及长安城的修建的主持者,由军将出身,后任少府,有丰富的营造经验。89.宇文恺1998,2000,2002,2009宇文恺是隋代的一位规划专家和建筑工程师,出身于武将功臣世家,自幼博览群书,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官至工部尚书。他不仅主持规划了长安和洛阳二城,还完成了隋代仁寿宫工程的筹划和设计,从事过水利、长城、桥梁等方面的工程,也亲自设计过一些房屋。90.杨素隋炀帝时的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后,任杨素为御史大夫,是东都洛阳新城建设的主持者。91.康默记、韩延徽辽时朝臣,是辽上京城规划建设的主持者,其中康默记为主要主持者。康默记为辽初将领,汉人,太祖占蓟州,归辽,处理番汉交涉事宜,主持规划建设了都城、辽上京,为版筑师。92.刘秉忠2001,2007刘秉忠是元代政治家、作家和设计师。元世祖即位后,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他不但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且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元大都城的平面设计,皆以汉统治者建都思想为主导,即“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元大都奠立了近代北京城的雏形,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欧洲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对元大都的详细描述,引起西方人对东方帝国的无限神往。另外,他还主持规划了元上都。93.徐达徐达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朱元璋攻占元大都后,派大将军徐达修复元大都城垣,改名北平。其后,徐达还改建和规划过一些明朝时期的地方城市。94.市朝一夫1996是《考工记》中关于营城制度的相关记载,意为市与朝各方百步。“夫”是周代井田制的基本单位,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95.竹书纪年一部编年史书,战国时魏国史官所撰写,论述了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晋、魏的历史。96.管子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管仲的思想论述汇集而成的著作。具体内容见笔记。97.考工记2003,2011,2012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部主要记述手工业技术的宫书,其中记载了周代王城规划制度。对都城布局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记载;对道路宽度等级有“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的规定;对道路等级有“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吐”的规定;还有相关记载说明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后以《考工记》营国制度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并以礼制思想为核心的反映封建统治制度的规划思想深刻影响并指导这我国古代传统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建设,并逐渐形成了“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传统城市格局。98.商君书《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关于城市营建的内容见原理课本。99.诗经·大雅·绵见笔记100.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101.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代画家张择端的写实主义杰作,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时北宋东京城内的城市生活面貌。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首段为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人们用各种方式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这里名副其实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102.平江图1995,2000,2007,2008,2009《平江图》是南宋年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平江城的面貌,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宝贵资料;其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能清晰的了解当时的城市风貌和一些细部内容;将《平江图》与苏州的一些遗迹对照,发现图中反映的城市范围、道路、河道。桥梁以及重要建筑物的位置都是相对准确的,整个城市以及图内标列的位置,也是按一定的比例绘成的,反映出当时已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103.盐铁论《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该书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桓宽的思想和贤良文学人士相同,所以书中不免有对桑弘羊的批评之词。书中语言很精练,对各方的记述也很生动,为现代人再现了当时的情况。99—145具体内容见笔记104.郑州商城是商朝中期的都城。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105.殷墟为殷商晚期的都城,建都270年,在今安阳小屯一带。106.隞古代都邑名,又作嚣。在今河南荥阳县北。商代曾建都于此。107.歧邑为周人早期活动的根据地,灭商以前的都城也座落于此。北依岐山,南临渭河。108.丰镐二京为西周时的都城,城址位于今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城址的具体范围及有否城墙均难肯定。遗址中发现瓦片,说明较殷商时代已有进步。109.王城(洛邑)和成周周武王时在洛阳附近新建的两座城市,王城即洛邑,是东周时的都城110.洛邑古代都邑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周武王时为巩固对殷商故土的统治而修筑。共有两城,即王城与成周。11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曲阜鲁城、郑韩故城、楚都郢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是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的;赵邯郸为春秋战国时赵国的都城,位于太行山东麓;齐临淄城址在今山东临淄城,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由管仲规划建造,也是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郑韩故城在今河南境内,位于两河交汇地,依自然地势筑城;楚都郢在今湖北省境内,因位于纪山之南,故又称纪南城,是楚国全盛时期的都城。楚国在此建都近两百年。112.淹城在今江苏省境内,是西周时代淹国的都城。113.北魏平城是北魏统一北方后最初所建的都城。114.北魏洛阳洛阳是东汉至魏晋均为都城,三国至两晋时,屡遭破坏,但经过修复,成绩出无大变动,宫殿位置有几次变迁。北魏时,为更便于统治全国以及进一步学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迁都于此。具体见笔记。115.秦咸阳咸阳城一直为秦国都城,历史140多年,其它见笔记。116.阿房宫2007为秦朝的宫殿,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郊阿房村一带。秦始皇时咸阳城进行不断的扩建,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叛乱,将各国富户集中在咸阳,同时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阿房宫规模宏大,穷奢极侈,与渭水北岸宫殿群及咸阳城有大桥联系,并有架空栈道连接各个宫殿,从阿房宫直至南面的终南山,均为皇帝专用禁苑,其中分布着不少离宫。117.未央宫(2009)和长乐宫汉长安城内的主要宫殿,由杨城延主持修建,位于汉长乐宫前。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代名为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未央宫是利用龙首山地形,因地制宜地先建造前殿,而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做法。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织室和暴室。长乐宫本为秦时一所离宫,名叫长安宫,西汉建国之初,以其扩建为长乐宫,后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118.西汉长安2003西汉都城,刘邦建国之初利用秦的离宫兴乐宫扩建,并建未央宫形成汉长安城的基础,位于渭河以南关中平原上。城市布局特点见笔记。119.东汉洛阳东汉光武帝登基后,由于原都城地处河北,非帝王之都,后将首都改在洛阳。洛阳虽在战争中被破坏,但南宫尚完好。东汉洛阳在原来周代成周的附近。其它见笔记。120.曹魏邺城1998城址位于今河北省境内,为东汉末年,曹操为了加强其后方根据地而新建的都城。121.邺南城为东魏和北齐两朝都城,紧附于曹魏邺城之南。122.金镛城1993,1996,1999北魏洛阳城大城北面有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连接为一整组建筑,它们北靠邙山,南依大城,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这三座小城称为金镛城。123.越城、金陵邑城、石头城、孙吴建业城、南朝建康城、后苑城(台城)、东府城、西州城、蒋州城春秋末年,越过灭吴国后,建越城,位于今南京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后楚威王夺取该地,在石头山上筑金陵邑城,军事地位险要;三国时,孙权迁都于此,在金陵邑城的原址上建石头城,后在石头城的东面建造都城,取名建业。东晋时,建都于此,为避晋帝司马业名,改名为建康,起初利用孙吴时代的都城,后局部改建宫殿,称建康宫。建康宫的宫城即孙吴时的后苑城,通称“台城”。东晋中期,新建军政中心东府城,后又在西晋末年的扬州治的所在地建西州城,形成宫城、东府城和西州城鼎足之势。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后,下令将建康城荡平耕垦,另于石头城新建蒋州城统治这一地区。124.隋大兴和唐长安(2003)长安附近从西周到秦汉,长时间是都城的所在地,东汉末年,在战乱中受到破坏,因此以后魏晋各朝建都于洛阳。但北朝时有四朝又在汉长安建都,北周灭北齐后也在此建都,隋文帝灭北周统一全国后,放弃原汉长安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成为都城,并命名为大兴城;隋亡后,唐朝仍在此建都,改名长安城。屡有修建,但城市基本轮廓仍和隋初建城时相同。具体见笔记。125.大明宫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为唐长安城“三大内”之“北内”,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大明宫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原名永安宫,唐太宗建造初衷是为给太上皇李渊居住,以尽孝道。但大明宫未建成,李渊就离开了人世,大明宫的修建于是停止。后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大明宫成为了大唐帝国新的政治中心。唐末毁于兵乱。大明宫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墙南段与长安城的北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殿分为三个区域。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在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主要宫殿有麟徳殿和含元殿等。126.唐高昌古城和交河古城高昌城位于吐鲁番以东约25公里处;交河城位于吐鲁番城西10公里,位于两条宽而深的河床之间的狭长地带。127.统万城2001位于陕西省靖边县附近,为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夏国都城。由于残存址呈白色,人称白城子;夏国时驱十万民众在黑河之南、朔方之北建筑都城,取名“统万”,寓“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城池有三座城墙,由东城、西城和外郭城组成;全城呈长方形,中间用一道城墙分隔为两部分,四边城墙,除西城墙略有曲折外,都很平直,直角相交;沿城墙四周筑有密排的马面,南面的马面里还建有仓库,内贮木材、粮食等,马面内建仓库,这在城市建设史上是少见的;西城四面开门,由门名上可以看出统万城四面的邻国和敌友关系;东城的西墙就是西城的东墙;外廓城在东、西城的南面;城内有几处宫殿遗迹,布局基本沿袭了汉民族的传统规划制度,宫城居中,宫左右祖庙,右设社稷台,修建了祭祀用的名堂,有御花园。128.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位于今吉林省,是满足的先世女真人建立的地方政权的都城所在地。129.锁阳城位于今甘肃省瓜州县,始建于汉,兴于唐。是丝绸之路上的军政重地。130.北庭城位于今甘肃省境内,为汉时匈奴的王都,唐时在其基础上建庭州城。131.北宋东京位于今河南开封,为北宋都城。132.南宋临安即杭州,原味地方政权吴越国的都城,由于其经济基础好,南宋时定都于此。133.平江城即苏州,为宋代府城。134.刺桐城2000即泉州,筑城时,环城皆植刺桐,故泉州又名刺桐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部分士族及人民南迁,泉州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使经济发达起来;唐末泉州日益繁荣,宋代仍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其地位逐渐超过广州;元末由于驻守军队叛乱,城市受到严重破坏,对外贸易中止,明代虽一度恢复,后来由于倭寇侵扰以及清初海禁,且帝国主义东侵垄断海上贸易,商路断绝,城市开始逐渐衰落。泉州最早的城垣为子城,子城偏北有衙城,泉州城平面是不规则形的,一方面是由于河道等地形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逐渐扩建形成的;尚筑有翼城,可能为宋元以后造城外又发展了一些地区,因此扩建了城垣;泉州的道路系统虽不方整规则,但仍以原来子城内十字街及其延长线为骨架,形成不太规则的方格网系统;东南方向的道路沿河道走向修建;泉州的商市主要在城东南一带;某些街道的某一段也有以商业街形式形成的“市”;唐末以来不断有外国商人及传教士来泉州,多集中居住在城东南一带,称“蕃坊”,外国居民中仍有一定的宗教及其他组织形式,建了各个宗教的教堂,并设立“攥学”;135.辽上京和辽中京辽上京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契丹人在草原上新建的第一个都城。受汉文化城市规划思想的巨大影响,由汉人康默记主持规划。规划结构明确,皇权思想突出。布局见笔记。其中“汉城”为重点。辽中京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坐落在契丹摇篮质疑的土河流域北岸的广阔冲积平原上。136.金上京金代最初的都城,在今黑龙江省内,位于冲积平原上,因适于农耕、渔猎而产生、发展。137.西夏黑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内,位于当时西夏国境内东西主要交通线上。138.元大都2006,2010元代都城,位于今北京小平原,忽必烈命汉人刘秉忠主持规划建设。具体见笔记。139.元上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是蒙古地区第一个有计划建造的都城。由元朝刘秉忠负责主持规划建立,对同是由他主持规划的元大都颇有影响。城市布局特点见笔记。140.金中都2008金国都城,金灭辽后将都城迁至辽南京,改称金中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参照宋都城及建筑形制进行规划建设。城市布局见笔记。141.集宁路城和应昌路城集宁路城位于上都与大都之间,为元朝腹地的重要行政中心;应昌路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为宋元时期一般地区性政治中心的城市代表。142.钓鱼城为始建于南宋时期的防御性城市。143.明中都位于今凤阳县内,是明朝完全出于政治原因兴建的城市。144.明清北京城明初攻占元大都后进行了修复,改名北平;后明成祖为了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且因政治中心北移,迁都至此,改为北京;清灭明后沿用明都城北京。145.九边重镇(2007,2009)、内三关、外三关、三边九边重镇:明代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内侧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卫所城市,和边防城堡。为了便于管理长城的防务和指挥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将长城沿线划分为9个防区,形成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其中包括辽东、蓟州、宣化、大同、太原、延绥、甘肃、宁夏和固原。九边重镇的防御体系,从军事管理层面上指九边重镇的设置和各镇的层级组织机构;从物质层面上,指具有整体性及层次化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组织机构依附在工程体系这个在体制上,两者不可分割。内三关指明代时修筑在长城内侧沿线的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位于今河北境内,是北京西部的重要防线。外三关指明代时修筑在长城外侧沿线的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位于今山西境内。三边指明时的九边重镇中,延绥、甘肃、宁夏三座军事防御作用十分重要的重镇。146.左云卫为明代修筑的卫所城市。147.山海卫和宁远卫为明代修筑的卫所城市,位于辽西走廊,防御作用十分显要。148.临山卫、南汇所、镇羌所为明代修筑的卫所城市。149.杀虎堡明清时期修筑,位于大同的边防城堡。150.登州、镇海、葭州明代的一般府州县城,因战略地位重要,防御设施十分完备。151.荆州即江陵,位于湖北省中部的长江北岸,自春秋时随楚都郢的繁荣而发展起来,一直为江汉平原地区的经济中心。近代部分1.租界1993,1997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定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界地的简称,多位于东部及南部的沿海城市。帝国主义在租界内制定法律,设立政权机构,驻扎军队,在租界内建筑银行、工厂、仓库、码头作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大本营。2.陪都计划2005,2010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重庆城市内产业锐减,失业人口增加,故国民党政府为安定人心,重新定重庆为“永久陪都”,编制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该计划中道路系统考虑重庆山城起伏的地形,在中心地带布置穿山隧道,在江边设计了高架桥,主要道路交叉采用环岛形,道路网格局呈自由式布局;将住宅区分为高等住宅区、普通住宅区和贫民住宅区三种,高等住宅区在风景优美的地带,而贫民住宅区则没有适当的安置;套用卫星市镇规划理论,规划了12个卫星市和18个卫星市镇,其规划示意图一律采用圆形图案,规划的非常粗糙;搬用西方国家中邻里单位的规划理念,并试图与国民党统治区的保甲制度结合起来,以加强统治;该计划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人口估算不是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计划来确定的,而是依靠主观臆测;生搬硬套卫星市镇规划理论,卫星市镇本是当时西方国家为解决大城市人口及工业过分集中的矛盾而设立的,当时重庆的工业迁移或大量倒闭,人口缩减,而陪都计划中居然还规划了12个卫星市和18个预备卫星市镇。3.里弄式住宅1998里弄式住宅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低层院落式住宅,在资本主义新的条件下的变种。为了在小块的私有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低层的、独门独户的出租住宅,逐渐由原来的三合院住宅演变成联立式住宅,这类住宅大致可分为新老石库门、广式房屋、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几种类型。里弄多在私有土地上建造。里弄内有总弄和支弄,总弄通大街。房屋很少考虑朝向,建筑密度很高。4.立跕式建筑1996立跕式建筑是近代中国城市中受资本主义影响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建筑内部依然是中国传统建筑,而外立面作虚假装饰面的风格。5.兴亚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期对中国政策设置的中央官署,其手下机关华中联络部吸收了军特部的机能。6.铁路附属地1995,2000,2001,2007是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在许多大中城市设立的靠近铁路的特殊地区。这些地区在格局上与旧城市的传统格局迥然不同,在城市面貌、市政设施等许多方面与旧城市有强烈的对比,体现了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是一种变相的租界。7.商埠向外国人开放的通商城市。中国古代称“关市”,近代称“通商口岸”。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是以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沿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之始。8.东局子近代在唐山所设置的兼作煤矿管理处和临时衙门的机构。9.路工处近代南通,城市中设置的进行城市道路规划、修建与测绘的机构。10.吊脚楼重庆地区劳动人民在沿江所建的有很高地柱支撑的简屋,形成重庆沿江的特殊面貌。11.沙面1856年,英国人进犯珠江,掀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帝国主义激怒的广东市民,火烧外国人商馆“十三行”。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侵略者要求在广州恢复被烧毁的商馆;最后选定一江中小岛,名叫沙面。沙面原在河水涨时会淹没大部分陆地,英当局利用清政府的赔偿金,填土筑岸,修建道路,种植树木,建造公园,同时,划地租给其他外国人获取税金,其中英法两国的地域规模最大,从此,沙面成为广州的一个特别地区。沙面新建时有比较完整统一的规划,以一条贯通东西的主干道辅以几条纵向次干道划分为若干分区,每个分区有分成若干小区,建有警察局,领事馆等,还有俱乐部、旅馆等公共建筑以及很多小住宅。12.商埠局为近代帝国主义在济南商埠区内设立的管理相关事务机构,下设工程处等机构进行城市规划工作。13.新市场新市场位于革命圣地延安,是一个综合性的市场,因防空的关系,选择在群山环抱的南关孤魂沟内,结合地形顺沟东西向发展,有明确的分区,沟谷中部为市场主要部分,有两条平行的街道,东西贯通全区。14.杨家岭杨家岭位于延安北川,1938年前是一个偏僻的小自然村,1938年11月,日机轰炸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移居于此,修建土窑洞200余孔和部分接口石窑,其中有中央大礼堂和中央办公厅两座大型建筑,总平面划分为中央大礼堂及中央办公厅和居住部分。15.枣园枣园这组建筑在延安西川,原为军阀高双成庄园,只有少数房屋,中央社会部设在此地,1943年中央书记处迁此后,建设了许多生活服务性建筑,多采取分散布置,和自然地形相结合,形成不同的院落空间。16.民族形式近代中国建筑界掀起的将西方建筑形式与中国形式相结合的一种建筑思潮。现代部分1.曹杨新村为新中国城市建设恢复时期在上海新建的第一个完整的工人居住区。2.苏联模式“一五”期间,全国的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各行各业包括城市规划都学习苏联,从规划理论规划程序,规划方法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都全面学习苏联。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即所谓三段式: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实际上苏联当时的城市规划原理,就是将社会主义城市的特征归结为生产性,认为其职能是工业生产,城市从属于工业。社会主义城市及其规划最主要的优越性,是生产的计划性和土地国有化。3.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见笔记4.“合肥模式”1958年10月,金经昌和董鉴泓及魏玛大学的雷台尔教授,到合肥进行实地调查,提出了一个呈扇形结构的总体布局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明确将绿地从三个方向楔入城市,连接原护城河形成的绿环,后来被称为合肥模式。该方案强调环境、生态、交通与功能,与当时全国盛行的苏联模式的环形放射路、轴线对称等思路完全不同。5.“梁陈方案”建国初期,中外专家对首都北京的未来发展作了各种不同设想,其中,对行政区的位置这个核心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形成了“城内派”和“城外派”两种意见。“城内派”主要以苏联专家为代表,主张行政中心设于旧城区内,其理由有三点:经济、美观、方便;“城外派”主要以梁思成、陈占祥等部分中国专家为代表,主张离开旧城,在西郊新建行政中心,其理由一是避免破坏旧城历史文化环境的完整性;二是旧城密度高,用地不允许;三是在避免以上两缺点后,可作到新旧两全,既表现中国传统的民族特征,又创造了满足现代需要的时代精神。梁思成和陈占祥共同提出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形成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除主张离开旧城在西郊新建中央行政中心之外,还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交通的发生。但该方案最终未被采纳。名词:四大都市;曲;虚;四水灌都;三横四直;辟雍;斗城;刺桐城;夹城;草市;瓦子;鬼市子;关厢;子城;藩坊;满城;市朝一夫;邑;闾里;弹室;市舶司;马面;瓮城;租界;商埠;水城;九边重镇;防御千户所;扬一益二;榻房;匠班银;卫;应天府;翼城;墟;戚里;丰京;镐京;洛邑;成周;里弄住宅;12/12
本文档为【中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83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0-09-18
浏览量: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