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

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学校代码:10730分类号:密级论文题目(中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论文题目(外文)OntheFeudalLandTaxofXunhuaSubprefectureDuringtheGuangxuPeriod作者姓名苗虹瑞学科专业历史学·中国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类型学历教育指导教师杨红伟教授合作导师论文工作时段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19年5月校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20160916010学生姓名:苗虹瑞导师姓名:杨红伟...

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
学校代码:10730分类号:密级论文题目(中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论文题目(外文)OntheFeudalLandTaxofXunhuaSubprefectureDuringtheGuangxuPeriod作者姓名苗虹瑞学科专业历史学·中国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类型学历教育指导教师杨红伟教授合作导师论文工作时段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19年5月校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20160916010学生姓名:苗虹瑞导师姓名:杨红伟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宄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己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宄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叙叫^日期: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本^[论文研宄内容:V可以公开□不宜公开,己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一项打“V”).论文作者签名:为今导师签名:"^7日期:认’、孓祝日期!缚孓2^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I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中文摘要赋税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田赋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赋税形式之一,是历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大宗。清朝平定青海蒙古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国家权力渗透到循化厅,首先进行了粮赋科收,并旨在建立一个财政实体以稳定和增加国家税源。循化厅于雍正四年纳粮起科,正式完成了由“差发马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向粮赋制度的转型。乾隆二十七年,正式设立循化厅。“厅”的设置,标志着循化厅加快了由羁縻区向实土政区的转变。循化厅田赋经征体制的运转与清朝的社会治理体制以及区域社会的特点是一致的。循化厅是一个多元化的区域社会,具有复杂的权力结构和多样化的权威类型,政府官员、土官、部落头人、高僧大德以及各种借势权威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由于国家政权在循化厅管内族、寨、工、屯的建设程度不同,治理模式不同,使其呈现出不同的田赋科则和多样化的征收方式。口内“各族”主要由乡约负责;口外撒喇、回民八工,起初由土司、掌教负责,而逐渐改由乡约、总练等负责;保安四屯主要由土官负责;“西南番”则实施歇家包粮制。前两者不论顷亩,按“下籽量”征收田赋,后两者则按户口数征收田赋,均以本色为主,折钱为辅。经过同治陕甘回民起事和光绪河湟事变之后,循化厅进行了两次比较大规模的田赋清理。但由于循化厅地处西北边隅,素来地瘠民贫,使得田赋经收并不理想。与明朝及清前期相比,光绪朝田赋负担并未加重,而且远低于全国及甘肃省田赋负担的平均水平。但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田赋积欠问题,加之战乱和自然灾害频发,最终只能寄希望于国家蠲免。田赋经收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抗粮抗赋、粮户逃亡、寺院与歇家抢夺属民等多种社会冲突,反映出国家权威的有限性及多元边疆民族社会的频繁失序。循化厅选择借助于各种地方权威来缓和冲突,不可避免,这些权威群体又进一步妨碍了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体化,影响了国家权力在区域社会的运转效能。因而,循化厅田赋研究,不仅能为中国赋税制度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同时也具有研究多元民族社会的典型意义。关键词:光绪朝,循化厅,田赋,国家政权建设,社会权威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IIOntheFeudalLandTaxofXunhuaSubprefectureDuringtheGuangxuPeriodAbstractTaxationistheeconomicembodimentofthestate'sexistence.FeudalLandtaxisoneoftheoldestformsoftaxationinChina,andisalargeamountoffinancialincomeoffeudaldynasties.AftertherebellionofLobTsangdanjin,whowastheMongoliannobilityinQinghai,Qingdynastybegantoimplementthestate-buildinginXunhuaSubprefecture,firstlycollectedFeudalLandtaxandaimedatestablishingafiscalentitytostabilizeandincreasenationaltaxresources.XunhuaSubprefecturewascollectedFeudalLandtaxfromthefourthyearofthereignofEmperorYongzheng.XunhuaSubprefecturehascompletedofficiallythetransformationfromhorsetaxsystemtoFeudalLandtaxsystem.Inthetwenty-seventhyearofthereignofEmperorQianlong,XunhuaSubprefecturewassetupofficially.ThesetofSubprefecturemarkedtheaccelerationoftransformationXunhuaSubprefecturefromtherestrainedareatorealadministrativearea.TheoperationofFeudalLandtaxcollectionsystemofXunhuaSubprefectureadaptedtowithQinggovernment'ssocialgovernancesystemandthecharacteristicsofregionalsociety.XunhuaSubprefecturewasadiverseregionalsociety,thathadcomplexpowers'structureanddiverseauthorities,includedGovernmentofficials,Localtyrant,Triballeaders,LivingBuddhas,andallkindsofborrowingauthorities,eachplaysitspart.DuetotheState-buildinginXunhuaSubprefecture'sgroups,stockades,craftsandvillageswasindifferentdegrees,thatresultedindifferentrulesoflandtaxandvariouswaysoftaxcollection.InsidegroupswereresponsiblebyXiangyuemainly;OutsideeightSalarandHuisstockadeswereresponsiblebyhereditaryheadmenandZhangjiaoinitially,thenwereresponsiblebyXiangyueandZongliangradually;Baoan'sfourcraftswereresponsiblebyLocaltyrant;ThegroupsofthewestandsouthwereresponsiblebyXiejia.Theformertwowereregardlessofhectaresandacres,butcollectedFeudallandtaxaccordingtoseedamount.ThelattertwocollectedFeudallandtaxaccordingtothenumberofregisteredpermanentresidence.AfterTongzhiShanxi-GansuHuisuprisingandGuangxuHezhouincident,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IIIXunhuaSubprefecturecarriedouttwolarge-scalelandclearances.ThecollectionofFeudallandtaxwasnotidealbecauseofXunhuaSubprefecturelocatedinnorthwestcorner,thatlandandpeoplewerepoor,togetherwithmorenaturaldisasters.XunhuaSubprefecture'sburdenoflandtaxhadnotincreasedDuringtheGuangxuDynastycomparedwiththeearlyQingdynasty,andwaslowerthantheaveragelevelofLandtaxburden,Gansuprovince.ButtherewerestillseriousproblemsofLandtaxarrears,togetherwithmorewarsandnaturaldisasters,thatXunhuaSubprefectureonlycanhopeThestatetoexempLandtaxintheend.TherewerevarioussocialconflictsintheprocessofcollectingLandtax,suchasresistancetopaytheLandtax,peoplefleeing,robbingpeopleoftemplesandXiejia,thatreflectedthelimitationofstateauthorityandthefrequentdisorderofthemulti-ethnicfrontiersociety.XunhuaSubprefecturechoseavarietyoflocalauthoritiestodefuseconflicts,buttheseauthoritiesfurtherhinderedtheintegrationofState-buildingandaffectedtheefficiencyofstatepowerinregionalsociety.Thus,studyOntheFeudalLandTaxofXunhuaSubprefecture,cannotonlyproviderichercontentforthestudyofChina'sTaxationSystem,butalsohasthetypicalsignificanceofstudyingthemulti-ethnicsociety.Keywords:TheGuangxuPeriod,XunhuaSubprefecture,FeudalLandTax,State-building,SocialAuthorities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IV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二、研究现状综述.........................................................................................................................3三、研究方法...................................................................................................................................7第二章粮赋确立与循化厅建设的历史概况............................................................8一、茶马赋税与明清之际的河州厅........................................................................................8二、粮赋科收与循化厅的建立...............................................................................................11三、粮赋征收与科则的确立....................................................................................................13第三章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科则与经收.....................................................................17一、田赋清理与田赋科则.........................................................................................................17(一)田赋清理概况..............................................................................................................17(二)田赋征收形式与计算方法......................................................................................21(三)田赋征收科则..............................................................................................................23二、田赋经收.................................................................................................................................29(一)开仓征收........................................................................................................................30(二)歇家包粮制...................................................................................................................32第四章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积欠与蠲免.....................................................................36一、田赋实征与积欠..................................................................................................................36二、田赋负担.................................................................................................................................40三、田赋蠲免.................................................................................................................................43(一)战争与田赋蠲免.........................................................................................................43(二)灾害与田赋蠲免.........................................................................................................45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V(三)逋欠与田赋蠲免.........................................................................................................47第五章光绪朝田赋经征与地方社会...........................................................................49一、田赋经征与社会冲突.........................................................................................................49二、田赋经征与社会权威.........................................................................................................52结语......................................................................................................................................................55参考文献...........................................................................................................................................57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1致谢......................................................................................................................................................62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1第一章绪论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田赋,中国历代政府对土地所征收的税。“土地税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田赋。”1我国赋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当时,即已创具了赋税的雏型——“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剥削现象的出现,氏族社会完成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建立了奴隶制国家。伴随着国家的形成,“贡”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献于“神”变为献于“人”。原来氏族成员用于奉祭神明的所献之物——贡,逐渐为氏族首领窃取。正如恩格斯所说:“氏族首长已经部分地靠部落底成员的献礼如家畜、谷物等来生活。”2虽然夏朝的“贡”已经具备一定的赋税因素,但尚不能称之为赋税,而只是赋税的雏型。其后经过了夏朝“任土作贡”3、“五十而贡”4,“殷人七十而助”5,“周人百亩而彻”6等“贡”向“赋税”转化的多种形式之后,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步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过渡,才逐步形成了以对土地课税为特征,以“税亩制”7和“用田赋”8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赋税制度。春秋时期,土地税的确立,也标志着我国田赋制度的形成。先秦时期,贡作为赋税的雏形,但贡、赋、税三者的涵义不同。贡指献纳,赋指征集用于战争的军需品,税是征收农产品供于统治者。春秋时期赋与税,均1(美)王业键:《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页。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3页。3“任土作贡”是指禹治水之后,“因九州之土,物产各异,任其土地所有以定贡赋之差。既任其所有亦因其肥瘠多少不同,制为差品。”“贡”主要是土贡,即将土特产作为贡品,如牲畜、谷物、野兽等。4孟子所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籍也。”并强调:“惟助为有公田”。故“五十而贡”的情况下是没有“公田”的,说明夏朝尚无比较成熟的田制。5殷商时期的“助”法即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助耕制,借民力助耕公田,收获全归统治者所有。与夏朝的“贡”法相比,“助”法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普遍发展的基础上的。6周朝中后期的“彻”法,是井田不再区分公田和私田。“周礼虽有井授,不闻公田。……所谓敛法,盖即彻法矣。贡校数岁之中以为常,此则通丰凶计之;助分公私,此则通君民之也。”“彻”法即“通丰凶”、“通公私”。其不同于“助”法,是没有公田的,即打破了“公田”与“私田”的界限而“通公私”。旨在消除“助”法施行所形成的耕者“不尽力于公田”及“贡”法“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的弊病,而使耕者的劳动“无公私缓急之异”且能“通丰凶”。7“税亩制”是以土地为征税对象的赋税制度。春秋时期齐国,公元前685年管仲提出“相地衰征”。公元前667年,又实行“案田而税”即“驰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8公元前483年鲁国实行“用田赋”,“今鲁用田赋者,是无军旅之岁,亦一切取之,历民甚矣。”“用田赋”即用田亩起赋之意,但还不是严格的计亩而赋。赋由此转变为与军事无涉的直接对农业生产者征收的土地税。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2按土地系统征纳,也由此确立了田赋制度。然古之中国,虽以农立国,但田赋亦非财政收入的唯一来源。山泽之利、盐铁专卖、关市之征,也逐渐被纳入国家财政的范畴。赋与税的涵义也随之变化,若赋、税单列,赋专指田赋,税则包含赋,一般田赋之外的征课,属于税的范畴。若赋税合一,则指无偿征收的所有实物和货币的总称,既包含田赋,又囊括其他所入。唐宋以降,赋税连用渐多,田赋则作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构成。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徭役征发和人头税如汉代之算赋、口赋,也逐渐向赋税合一。唐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宋之雇人代服徭役的免役钱,都是有效的尝试。有明一代的“一条鞭法”,合并赋役,征收银两,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逐渐向赋役合一,摊丁入亩转化。到清雍正帝时通行全国,摊丁入亩,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均以田亩为征税对象。赋税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马克思曾指出:“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1明清之际,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特别是在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清王朝加强了对青海藏区的控制和管理,由羁糜统治发展为正式行政区划下的政治治理。对河州地区番族的治理,也由中马转为纳粮起科。循化厅的建制也随着国家政权在循化厅建设的加强而逐步完成。雍正四年(1726),循化地区纳入清朝直接统治之下,归临洮府河州同知遥隶。雍正七年(1729),在甘肃河州关外“撒拉”地方设循化营,驻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乾隆二十七年(1762),移河州同知于循化营,称循化厅,隶兰州府。道光三年(1823)改隶西宁府。目前学术界对甘肃省循化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对循化厅的经济财政,尚未展开系统的专题研究。青海省档案馆所藏“清代循化厅档”很多资料涉及“田赋”问题,但因缺乏有效的清理,至今未被利用。而自己对社会经济史很感兴趣,故选此题。本文立足于清代官方档案文献、地方志等,试图梳理循化厅田赋相关的资料。以期对此区域的田赋甚至经济财政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深化对此区域社会特点、国家政权建设、清政府治理方略和理念、边疆地区的身份认同及国家与地方权威互动等的理解。目前对清代田赋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视野有些狭窄。学术界尚未对循化厅的田赋开展专门研究,对田赋征收过程中的角色人物、田赋征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行实态及田赋在边疆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不足。其次,史料发掘和利用不够。杨红伟教授发掘出的青海省档案馆所藏清代循化厅档案,是研究清代“厅”一级机构的重要史料,但因缺乏整理,档案资料的类别与内容至今尚未得到有效的清厘,被学者运用的不多。我国疆域辽阔,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到地方,其结果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8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3不尽相同,呈现出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厅”作为清代独有的地方行政制度,大多设在边陲要地或民族杂居地方。循化厅作为清代地方府厅机构之一,自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以来就是清政府经略西北的重要地区。循化厅具有特殊的社会形态“在文化上异质于以儒家文化为基本指导原则的汉族社会;在政治上又异质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1,带有显著而浓厚的地区和民族特点。对循化厅“田赋”问题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术界的空白。对于研究清政府政策在地方的落实,清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政策、治理方略,国家政权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等状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当代政府对青海及其他民族杂居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治理方略有借鉴意义。二、研究现状综述清代循化厅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毗邻而居、交错杂居之地,是历代中央政府经略西北的重要地区。田赋作为古代中国赋税的主要构成,田赋的征收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国家与乡村社会发生关系的一个基本层面。目前学术界对清代循化厅田赋的研究尚属空白,但关于清代田赋的研究成果颇丰。1.对清代田赋的总体性研究很多研究首先将田赋置于社会史、经济史及制度史的角度来分析。主要的著作有:戴逸主编的《简明清史》2第六章记述了清代农业经济发展和租赋制度。黄序鹓的《中国经济史长编》3详细统计了清代各省田赋收入的情况。方行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4第一编农业篇中的第一章土地的垦拓,第二章人口的增殖和第三章粮食生产的发展,都与田赋密切相连。土地垦拓是农民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民缴纳田赋的前提;人口增殖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劳动力;而田赋征收更是建立在粮食生产的基础之上。《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一卷)5和孙翎刚的《中国农民负担简史》6均涉及清代农民负担。其次是以“田赋”为中心进行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万国鼎的《中国田赋史》7系统地回顾研究了上古时期直至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及田赋制度的发展历史。1杨红伟、张克非:《晚清循化藏区的权力运作机制——以光绪十五年拉卜楞寺与隆务寺冲突为中心》,《江汉论坛》,2008年第6期,第72页。2戴逸主编:《简明清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黄序鹓:《中国经济史长编》,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4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一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6孙翎刚:《中国农民负担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7万国鼎:《中国田赋史》,北京:正中书局,1933年。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4马大英、江士杰等编著的《田赋史》(下)1对清代的田制亩法、摊丁入地、赋税册籍、田亩丈量、征收报解、额外征派、蠲免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内容详实丰富。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2是一部集大成的统计资料,其采用表格的形式对清代田赋、土地、人口作了详尽完备的统计,为研究我国经济、土地、人口的历史提供了重要数据和极大的方便。(美)王业键的《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3用经济学的方法介绍分析了清代财政状况、田赋管理、田赋附加税、田赋在财政上的重要性、田赋的地区差异及田赋制度的调整等内容。陈登原的《中国田赋史》4,梁方仲的《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5,郑学檬主编的《中国赋役制度史》6,何平的《清代赋税政策研究:1644-1840年》7,陈支平的《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8,庄吉发的《清世宗与赋役制度的改革》9等从赋役史的角度对清代田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研究清代的田赋、土地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清代田赋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可观,这里不一一赘述。2.对清代田赋的多角度与区域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各具特色。国家制度推行到地方,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呈现出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田赋是清代财政收入的大宗,正由于其特殊的作用,汇聚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不仅是一个单一的财政或赋税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制度与社会相互联系的问题。学术界对清代田赋的研究,视野渐为开阔,角度也更加新颖,注重将田赋制度与相关制度及社会问题之间的比较研究,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和文章。陈支平的《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第四章“清代台湾田赋与民间负担”用了很多民间契约文书研究农民负担,田赋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台湾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和无序状态。说明了由经济资源分配不均以及赋税征收缺乏有效管理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始终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周志初的《晚清田赋负担水平若干问题的考察》10,刘彦波的《论清代的摊丁入亩与地方基层组织的变迁》11,李1马大英、江士杰、刘国明、王延超:《田赋史》(下),北京:正中书局,1944年。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3(美)王业键:《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4陈登原:《中国田赋史》(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5梁方仲:《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6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7何平:《清代赋税政策研究:1644-184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陈支平:《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9庄吉发:《清世宗与赋役制度的改革》,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10周志初、李琦:《晚清田赋负担水平若干问题的考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11刘彦波:《论清代的摊丁入亩与地方基层组织的变迁》,《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5光伟的《清代田赋蠲缓研究之回顾与反思》1,陈锋的《论耗羡归公》2和《清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3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清代田赋制度的发展情况,以及田赋与相关制度和社会问题的关系。同时,随着地方史和区域史的发展,对不同地区田赋的研究也十分繁盛,成果颇丰。如陈支平的《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论述了清代福建赋役制度失控与民间社会的发展关系。何让的《甘肃田赋之研究》4考察论证了自晚清至民国,甘肃田赋的赋额、附加、经征以及田赋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尤其是对当时田赋的弊端进行了客观的评析。刘志伟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5考察了明至清初广东赋税制度的演变及施行的实际情况,高度关注了制度演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方面,如《一个区域社会内的农民田赋负担问题——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山西地方为中心考察》6、《清代吉林地区“摊丁入地”考》7、《清末苏南赋税征收与地方社会——以光绪二十五年刚毅南巡清理田赋为中心》8、《道光二十三年台湾田赋改折考》9、《新发现的侗族田赋实征册考释——兼论清代贵州清水江下游的田粮负担与地权分配》10、《清代回疆粮赋制度研究:牛津大学所藏清代库车、沙雅尔署衙档案之探讨》11、《清前朝(1644—1840年)湟水流域田赋制度的实施及其环境演变》12等,探讨了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与田赋相关的诸多问题。3.对循化厅田赋的研究目前尚无对循化厅田赋的研究,对循化厅整个经济财政的研究也尚未系统展开。即使对于清代西北田赋的研究亦属寥寥,《论近代西北地区的田赋与积弊陋规》13例举并分析了近代西北地区“省附加”“地丁盈余”等八项附加税名目,及“买红契”“里老规费”“包粮代交”等十四项积弊陋规。《略论清代甘肃的田赋》1李光伟《清代田赋蠲缓研究之回顾与反思》,《历史档案》,2011年第3期。2陈锋:《论耗羡归公》,《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3陈锋:《清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4何让:《甘肃田赋之研究》,民国二十年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与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5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6张启耀:《一个区域社会内的农民田赋负担问题——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山西地方为中心考察》,南开大学,2009年。7衣保中、孙淑萍:《清代吉林地区“摊丁入地”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6期。8赵思渊:《清末苏南赋税征收与地方社会——以光绪二十五年刚毅南巡清理田赋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4期。9李祖基:《道光二十三年台湾田赋改折考》,《台湾研究集刊》,1993年第1期。10龙泽江、陈洪波:《新发现的侗族田赋实征册考释——兼论清代贵州清水江下游的田粮负担与地权分配》,《史学月刊》,2015年第8期。11王东平、郭红霞:《清代回疆粮赋制度研究:牛津大学所藏清代库车、沙雅尔署衙档案之探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12王晓霞:《清前朝(1644-1840年)湟水流域田赋制度的实施及其环境演变》,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13向达之:《论近代西北地区的田赋与积弊陋规》,《兰州学刊》,1991年第3期。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61分三个时期——清初顺治朝、康熙雍正朝、左宗棠督甘时期,三个类型——民田、屯田、官田论述了清代甘肃的田赋政策。《清代西宁府田赋考略》2认为河湟地区的田赋真正形成制度、纳入国家正赋财政系统是从清代开始的。对青海东部地区的纳赋粮地的官府土地和民户土地、无赋的寺院田土和土司土地四种土地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学术界对于循化厅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大成果,主要有杨红伟的专著《清朝循化厅藏族聚居区之权力机制》3,本书提出了部落权力、宗教权力、国家权力三种权力构成了清朝循化厅藏族聚居区社会的权力框架。部落权力是权力结构的基础,也是其他两种权力在地方社会发挥作用的前提;宗教权力上升为魅力型权威,虽然不得不仰仗清政府以获得国家秩序内的合法性,但亦是其实现在本地区统治不可或缺的依赖;清朝的绝对国家政治权威在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并不占据核心地位,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强制力。这种特殊的权力机制,既与不同权力的资源基础有关,更取决于它们制造合法性知识的方式与能力。目前对于循化厅的研究集中在基层社会制度、族际关系、民族纠纷和寺院文化等方面。经济财政方面除了余开亮的《清代晚期地方粮价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研究——以循化厅档案为中心》4对循化厅粮价报告的研究外,其他的研究还很少。综上,目前学术界对于清代田赋的研究重点围绕田赋中心展开。主要论述探析田赋沿革,赋额科则,田赋征收,田赋蠲免、田赋附加和摊派,田赋积弊、田赋负担等问题。区域性的研究成果很多,东北、华北、华南、江南、西南等地区都有涉及。但对西北田赋的区域性研究还比较少。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田赋的研究则集中在西南地区,尤以贵州地区为重。雍正乾隆时期新设贵州“苗疆六厅”,相关文章指出纳粮一事对于稳定新设苗疆的重要性。其对于研究循化厅这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之地的田赋问题有很大参考和借鉴意义。研究在整体上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第一,视野有些狭窄。研究紧紧围绕田赋中心,忽略了“田赋”这一国家制度在地方尤其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方的施行实态。学术界对循化厅田赋,尚无专门研究。对田赋经征过程中的角色人物,如粮差、头人、昂锁、佛僧、歇家等研究不够。对田赋在地方建设中尤其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无积极作用,作用的程度如何关注不够。第二,史料发掘不够。青海省档案馆所藏“清代循化厅档”包含清代循化厅档案资料9000余卷、70000余件,种类多样,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军事、民族等多方面的1郝树声、张德芳:《略论清代甘肃的田赋》,《兰州学刊》,1985年第8期。2赵珍:《清代西宁府田赋考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3杨红伟:《清朝循化厅藏族聚居区之权力机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余开亮:《清代晚期地方粮价报告研究——以循化厅档案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年第4期。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7内容,是研究多维民族区域不可或缺的有力史料,也是研究清代“厅”一级机构的第一手资料。但因缺乏整理和利用,档案资料的类别与内容至今尚未得到有效的清厘,被学者运用的也不多。循化厅档案资料的丰富与利用研究的不足,为我们开拓新的学术内容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对循化厅田赋的研究,不仅具有清朝经营包括云南藏边社会、四川藏边社会、甘青藏边社会的典型意义,同时也具有研究多元民族社会的典型意义,而其复杂性还远超其他地区之上。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本文以青海省档案馆所藏档案、实录、地方志等资料为研究基础,以循化厅田赋为研究对象,对田赋的确立过程、田赋科则、田赋经收、田赋负担、田赋积欠及蠲免等问题进行严谨的梳理和探析。进而分析此区域的社会特点、国家政权建设、清政府对其治理的方略和理念、边疆地区的身份认同及国家与地方权威互动等。2.计量史学研究法循化厅档案中有大量的奏销册、表册、数目清册及交代清册,为客观定量地分析其田赋征收及经济状况等问题提供了便利。运用统计学,数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对田赋征收体制有更清晰直观的反映,检讨其运作的全貌。3.跨学科研究法对循化厅田赋的研究,不经涉及历史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还由于其边疆民族社会,应该借鉴民族学、历史人类学的相关方法,更加充分和客观地研究其特性。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8第二章粮赋确立与循化厅建设的历史概况明末清初,随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特别是在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清政府加强了对青海藏区的控制和管理,加快了循化厅从羁糜统治向正式行政区划下的政治治理的转变。随之,对河州地区番族的治理,也从中马转为纳粮起科,撤销“招茶中马”政策,“各族俱纳粮当差,与汉民无异”1。明时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不是十分稳固,所以因地制宜的采取具有偿性和优惠性的马赋之征。如果说这种茶马赋税是向国家赋税转化的过渡形式,那么清代循化厅的粮赋科收则与内地相同,转变为强制性的国家税征。循化厅的建设也随着国家政权对该地区建设的加强而逐步完成,粮赋科收则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茶马赋税与明清之际的河州厅河州为古西羌地:“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云南西徼外皆是。其散处河、湟、洮、岷间者,为中国患尤剧。汉赵充国、张奂、段颖,唐哥舒翰,宋王韶之所经营,皆此地也。”2元代,西藏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随之中央政权很快渗透至整个安多藏区。元政权在尚未立国的宪宗三年(1253)即于河州建立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并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从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属下析出河州,直接划归吐蕃宣慰司,管辖洮、湟、黎、雅诸州。隶属于中央政府宣政院,从行政建置上,完善了统治藏地的体系,使河州成为管理卫藏以外藏区的一个军事重镇。3明代元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命令徐达率军西征,临洮府降明。洪武三年(1370)五月,明“左副将军邓愈自临洮克河州”。4六月,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归降。但退居漠北的蒙元势力依旧很强大,经常南下攻掠、侵扰,为北方一大患。而且西番诸地也多采取观望的态度。明朝政府为抵御北元势力并加强对河湟地区及周边少数民族的统驭,采取联番御蒙、移民实边、驻军屯田及土流参治、多封众建、扶植藏传佛教等羁縻政策施行统治。其中对循化厅地区统治尤为重要的两条策略,即在其周边地区设立府卫结合的治理体制并与周边番族部落开展茶马贸易,以茶驭番。府即临洮府,下辖兰州、河州二州与狄道、渭源以及金县三县。卫即卫所,在临洮府周边设置有1(清)龚景瀚:《循化厅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2页。2(清)张廷玉:《明史》卷330,《西域二·西番诸卫》,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年,第8541页。3王继光:《明代的河州卫——<明史·西番诸卫传>研究之一》,《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第90页。4《明太祖实录》卷52,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026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9河州卫、临洮卫、兰州卫、岷州卫及洮州卫等卫所机构。其中,河州卫和临洮卫与循化厅关系最为密切。清代循化厅,大部分即由明代河州卫和临洮府河州同知所管辖区域及其机构建制演变而来。河州卫设立于洪武四年(1371),隶属于陕西都司。洪武六年(1373)“河州卫请设州县,专掌钱粮,诏从其请,置河州各府州县”,然“寻罢之”。1洪武十二年(1379)“改河州右卫指挥使司为河州军民指挥使司,革河州府”2,进一步明确了河州卫军政合一的性质,既掌军事又治民事。这种军民统辖兼治的管理体制,持续了百年后,随着河州边防地位的变化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做出调整。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奏:“各州、县所管辖者皆土达人户,实被军职挠害,且地相隔远,赋役不便。乞复河州,仍隶临洮府,除知州、同知、吏目各一员,专除判官各一员,监收河州卫仓粮。”3自此,改河州卫原治四十五里为河州,复设府,军民分治。直至清雍正四年(1726),省卫改州,河州卫才裁撤。仅有上述举措,对河州的治理显然十分有限。而且,明代河州地区散布着大量游牧、半游牧的番族部落,受河州卫统辖。据张雨《边政考》,嘉靖时,河州卫所领番族部落56个,如撒剌族、着亦咂族、火尔藏族、吉咂族、尕藏族等。这些部落不编户,不纳粮科。为控制这些番族,明王朝推行官营茶马贸易,以经济手段垄断经营,严禁私茶,并将茶马贸易转化为一种体现国家强制意识的特殊赋征制度,即差发马赋制度。“差发马赋”的实行,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即“金牌制”时期和“堪合制”时期。4勘合制较之于金牌制,纳马程序和时间上的强制性都有所减弱,但二者本质相同,均是力图将茶马互市纳入
本文档为【光绪朝循化厅田赋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历史学
上传时间:2019-10-14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