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管理

举报
开通vip

公共行政管理www.pingpingpangpang.com第一章绪论第1节行政与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一.行政的含义(了解即可)二.公共的含义(了解)在行政前面加“公共”:1和私人行政相区别2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3强调行政所负的社会的责任和义务4强调公众的参与性5强调行政活动的公开性3.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行政的解释(了解)4.公共行政的定义(记住)公共行政可概括为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ld...

公共行政管理
www.pingpingpangpang.com第一章绪论第1节行政与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一.行政的含义(了解即可)二.公共的含义(了解)在行政前面加“公共”:1和私人行政相区别2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3强调行政所负的社会的责任和义务4强调公众的参与性5强调行政活动的公开性3.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行政的解释(了解)4.公共行政的定义(记住)公共行政可概括为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其二其三都要看,如果考试考到要答全)5.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了解)(一)“公共管理”概念的产生和学派的形成波滋曼认为,公共管理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S70Y美国大学中的两种不同的研究途径:一种称为政策途径,简称P途径;一种称为企业途径。简称B途径。P途径,更为重视政策执行的经验、结果和绩效问题,而不是单一地研究组织机构和进程。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二)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面临的挑战第2节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内容一什么是公共行政学罗森布鲁姆认为:公共行政的研究有三条相对分明的途径,各自对公共行政有不同的阐述…倾向于不同的价值和程序,不同的结构安排。他将这三条途径分别称为“管理的、政治的与法律的途径”。一般说来,管理的途径强调的是效率,政治的途径讲求的是效果,法律的途径强调的是公平。(2011年真题,论述罗森布鲁姆的三条途径)2.对公家行政组织的理解: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3.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理解:一般来说国家行政事务都是社会公共事务,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公共事务都是国家行政事务。4.本书的结构和内容:建议大家根据目录来背书!第三节我国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了解)课后题看看第一个即可。第二章西方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第1节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1.公共行政学产生的条件第一,“行政国家”的出现。以在法制基础上行政机关规模的扩大,公共行政人员队伍的增长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发展为标志。第二,“文官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公共行政人员的考核、培训、廉洁、工作效率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第三,多种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政治学、经济学、法学、财政学等学科的发展徐进了对行政组织、行政管理和行政效益的研究,特别是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为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分离出来创造了理论条件。第四,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法国面的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2.公共行政学发展时期的划分方法:从公共行政学思想中的连续性进行考察分为:早期研究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时期、20S60Y到70Y和20S80Y以来五个时期。第2节早期研究时期1.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提出(08年名词解释)威尔逊认为国家的权力主要是掌握在决定政治的议会和执行政治的行政部门手中,这就从结构上否定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提出了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两分法理论,认为传统的三权分立的学说不符合民主国家的实际,因为民主国家的主要职能只有政治与行政两种,司法只不过是行政的一小部分而已。所谓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民意的表现和政策的决定。它是由议会掌握的制定法律和政策以表达国家意志的权力。所谓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也是民意的执行和政策的执行。它是由行政部门掌握的执行法律和政策的权力。这样古德诺就否定了立法、司法、行政的三分法,而代之以政治与行政两分法。2.传统的管理理论的推动作用1)泰罗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源流,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着眼于企业的基层管理,提出了以时间动作分析、工作定额制度、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管理、对工人进行职业培训和刺激性的差别工资等概念为核心的管理理论,因此被称作管理技术学派。1895年发表了说明自己观点的文章《计件工资制》1903年《工厂管理》1910年《科学管理原理》直至1911年美国国会的证词,泰罗的组织管理理论完全形成,并成为这一时期组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主导学派。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泰罗制”,泰罗本人也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1 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工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之一问题的途径不仅在于解决劳动力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解决低劣的管理问题。2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而实施这套制度的主要办法就是任务管理,即对工人在一定时间里的工作和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做标准化的处理,并把工人的报酬与工作成绩直接联系起来。3 提出了一种富于技术性质的、“有明确界说和原已经确定基本原则”的职能主义理论。他认为,应当把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与执行区分开来,并加强专业化职能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4 泰罗认为,加强专业性计划工作的好处,不仅可以造成组织的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流程,增进组织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而且可以改善工厂行政首脑处理“例外”时间的活力。在这一点上,泰罗摆脱了传统的、依靠个性进行组织管理的旧模式,开创了科学组织管理的先河。#评价: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和职能主义方法,不仅奠定了大型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而且推动了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造就了一个所谓管理阶层。这对于科学化组织管理思想的不断创新,起到一种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管理在实践中显示了有效性。进入20S以后,在资本主义生产经营中,从美国开始出现了影响全世界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成为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潮和管理方式。2)亨利,法约尔,1908《论一般管理里上的原则》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十四项基本原则。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首次和系统的提出了他的行政管理要素论。还著有《国家的行政管理理论》。法约尔注重管理人员管理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职能分工、统一指挥和十四项管理原则等概念为核心的管理理论,因他以加强企业上层的行政管理为目标,并自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因此他的理论被成为一般管理理论A:十四项管理原则:1 分工,减少浪费、增加产出和便于培训人员。2 权利,实现正式的职位权力与个人的智慧经验、道德品质、领导能力等个人权力的相统一,同时强调权力与责任相称。3 纪律,建立以服从与尊重为基础的组织与雇员之间的关系,有力的领导、明确的协议和审慎的制裁是必要的4 统一指挥,每一名部署只应由一位上司,双重指挥对权力、纪律、稳定和效率都是一种威胁。5 统一领导,组织只能有一个计划、一个目标、一名负责人,组织需要集中精力、协调力量、统一行动。6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借以消除无知、野心、自私、懒惰等人性弱点。7 报酬,报酬合理取决于多种因素,合理的报酬即是为了使人员具有更大的价值,也是为了增强人们的工作动机,调动积极性。8 集权,自上而下实行管理,权力最终归属最高领导者9 等级链(权力线),组织自上而下形成明确而无间断的等级、权力和沟通通道。它表示权力等级的顺序和传递信息的的途径。但允许横跨权力线进行横向交往与联系,即“跳板原则”。但只有在双方都统一且上级主管人员随时了解情况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目的在于维护统一指挥原则,又扩大和加强组织联系。10 秩序,任务活动有严密的安排,形成进退有序的工作规范。11 平等,人格平等且公正合理,以此作为成员关系的基本 准则 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 。12 人员保持稳定,制定稳定的人员计划,更新人力资源。13 主动性,诱导和劝告每一个人在工作中充满热情和发挥干劲。14 团结精神,强调和谐与团结一致,分裂是反对公司的一大罪状。B六大类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行政管理活动C行政管理活动的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D组织是法约尔行政管理五要素的核心内容之一,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贡献集中于组织的目标和结构方面。他认为,组织包括各种活动和各种关系以及人员的雇佣、评价和培训等做好准备;组织一个企业就是为企业提供一切有助于实现其职能的东西。在这方面,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的职责就是要设法使人员和物质的组织符合公司达成其目标的需要,而做到这一切的途径,就是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E法约尔认为,合理的结构就是能保证公司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能进行统一领导的结构。合理的结构不仅将会对全组织工作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鼓励发挥主动性和承担责任,而且有助于协调活动和集中努力。F组织中的等级系列和横向职能部门的增多是组织承担工作数量增长的结果,但不合理的管理层次和幅度也是造成前一种增长的原因。他主张在组织中把管理层次和幅度都保持在最低的限度以内。G主张建立只听命一个总经理的参谋人员机构。参谋人员的职能是在总经理的指导下协调管理人员执行其所承担的任务,并帮助拟定计划和探求改进工作的方法。第3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研究(正统时期:传统的管理理论向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发展的转变时期)1926年和1927年,D.怀特和W.F.威洛比的公共行政学教科书的问世,是公认的最早的两本公共行政学通行的教科书。意味着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一公共行政学的诞生时期1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作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作为现代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以“合理性”和“合法性”为中心的官僚制或官僚科层组织理论,即以“官僚模型”为主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被认为是组织学的也是行政学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1韦伯认为,官僚科层组织并不是文牍主义、效率低下的组织现象,而是指一种组织形态及其结构特点。合理合法的职权是官僚概念的内涵。这种组织是应用于复杂组织的最有效的形式。称之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2韦伯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和建立了现代社会的官僚模型的组织理论,并因此成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认为,官僚集权组织是适应于一切复杂组织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3韦伯的理想组织形态是以他关于“权力”的管理为基础的。他认为,合法的即被认为所接受的权力有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权力,是世袭的。第二种是超人权力,来自领导者的意志和强制性权威。第三种是法定权利,是选举产生的,来自法律和社会契约。其中法定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因为这种权利即合理又合法,既重视了人的能力,又重视了管人的制度。合理合法的职权观点是韦伯官僚概念的基本观点。4理想的官僚集权组织结构的特征:(1)官僚组织形态是根据完整的法规制度设立的一种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有确定的组织目标,并依靠完整的额规章制度去规范组织成员的工作行为,从而有效的达成组织目标。(2)这种组织是井然有序的权责体系,组织内部根据需要实现劳动分工,同时明确规定每一个成员的权责并使之合法化,权责按等级的原则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等级序列。(3)根据组织中不同等级的职位需要,公开招考和挑选具备某种技术资格的成员,按其专长进行合理分配和正式任命,务求每一位成员称职并只有一位上司。(4)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公司的所有者,只是公职人员,他们领取固定的薪金,他的奖惩与升迁用制度加以明确规定并与工作成效相联系。(5)行政管理人员要遵从官场的严格规则、纪律和制约,而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且毫无例外的适用于各种情况。5韦伯看来,官僚集权的组织结构体现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这种体系是大规模组织的最合理的形式21926年怀特《高哦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被公认为公共行政学的教科书,并认为该书使公共行政学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标志着这门学科的基本形成。31927年威洛比《行政学原理》是美国最早流行的教科书之一。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预算改革的论著方面。2.传统管理理论的继续发展与转折1弗莱特《创造的经验》,重点关于行政管理中冲突的研究并提出三种处理冲突的方法:第一,一方获胜并支配另一方;第二,顺应和妥协;第三,通过寻找共同点“相互结合”。2古利克与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行政就是POSTCORB,即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预算budgeting七种职能。(09年名词)3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系统地论述了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特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正式组织定义为:将两个或多个人的力量和活动加以有意识地协调的系统。每一个系统都包含三种普遍的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沟通。3.行为科学理论的两次冲击1霍桑实验艾顿,梅奥1933年《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为标志到60年代系统管理学派崛起之前,用反传统的研究方法,开拓了以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为中心的新的研究领域,有人称之为“新社会科学”A霍桑实验:行为科学发端于1927年—1932年美国的“霍桑实验”,由梅奥和伊瑞茨,罗特利斯伯格以及托马斯,怀特赫德领导。他们认为,对人格的尊重、参与、情绪发泄、社会平衡、士气、小团体及其制约、非正式组织等,是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而法律、规章、制度、纪律、精密性等则是次要的。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第一阶段:继电气装配实验室实验和云母剥离室实验。客观的物质性的变量是造成劳动生产率升降的原因,担不是主要的原因,第二阶段:访谈计划.新型领导能力主要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在组织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实行参与管理,可以使工人的工作态度和情绪好转,从而使产量增加。第三阶段:绕线机组实验.。证明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B梅奥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罗特利斯伯格《职工的生产率中的人的因素》怀特赫德《企业界的工人》,罗特利斯伯格和威廉,迪克逊合作发表了《管理与工人》,从而奠定了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C梅奥以霍桑实验为基础,提出了三条原理:1 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社会人”,而不仅是“经济人”。因此社会、心理因素是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2 企业中普遍存在这几个常表现为某种团体的“非正式组织”,其对生产率存在直接的影响。3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之间保持平衡”,即通过提高职工的满意度而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实现提高生产率的目标。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层次。第4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时期的研究一对传统的管理理论的批评和新的理论的形成1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行政行为”的概念在西蒙的倡导下逐渐在公共行政学界流行。A西蒙认为传统的理论对组织的说明只限于组织结构、权责和指挥,因而过分简单和不切实际,要真正了解组织就必须对组织每一位成员的逻辑抉择和心里抉择加以研究。B他还认为,组织是决策过程的复杂系统。他把组织成员的心理、行为与决策联系起来,认为决策充满组织管理的全过程,是组织的中心因素。提出“满意”决策而不是“最优”决策。C团体参与是组织管理的合理方式,而要实现团体参与就必须首先实现组织平衡,即在成员对组织的贡献与组织对成员的满足之间建立平衡。这种平衡是以组织对其成员实现激励而产生的诱因为基础的。D主张用行政行为的动态的研究方法来取代传统的法度体制的静态的研究方法,从而使行政研究切实有效。他的理论被称为管理决策理论,亦成为逻辑实证学派。E1944《决策与行政组织》1947成名作《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他的行为主义行政观。1 传统的行政观所提出的一些行政原则只不过是一些“行政谚语”,因为她们的研究不够科学。2 必须区分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区分政策与行政。3 公共行政学与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个科学相通,都应以事实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4 正确的概念工具是建立科学原则的基础。5 决策或经定时行政行为的核心问题。F还著有《行政行为》《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决策理论》《管理决策新科学》《发现的模型》《四维的模型》以及与他人合著的《行政学》《组织》G主要贡献在于他的中心思想,即为了对组织进行研究,就必须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全部决策过程的复杂网络进行研究。这种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率,而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笑过,这里效率只是达到效果的手段。2高斯《公共行政生态学》,促进了生态学方法研究行政管理的新方向。他认为这种关系不仅同闭门研究行政过程的一般理论的行政学学者有关,而且也同从事第一线行政活动的实践者有关。他列出一些影响政府能力消长情况的因素如人民,社会技术。他认为这些因素可以说明公共政策和行政的某些起因。自觉认识生态上的这些因素,有助于对行政过程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进行具体分析,也有助于行政官员更明智地对待其他机构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需要和挑战。(10年名词解释)3阿普尔比的理论以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批评著称,主张实行行政多元论的政治决策模式,他的终极目的是使官僚的必要性和民主价值能够趋于一致。4达尔《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集中探讨了如何才能创建一门公共行政科学的问题。5美国行政学家德怀特,沃尔多于1984年再版的《行政国家:美国行政学的政治理论研究》一书中提出,行政国家首先是一种国家公共行政职能现象,其次是一种国家公共权力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公共事务管理现象,主要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的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展,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权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判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从而起着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曾考名词解释)6诺顿.E.朗《权力和行政管理》,论点:第一,行政的第一个目标是获得并保持权力,行政结构中的各个层次都涉及权力问题;第二,下属官员不能依靠正式的指挥链条得到足够的政治权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他们必须用自己抓住的权力补充那些来自等级制度的权力来源;第三,各级有自决权的官员必须对其情境做出估计,分析自己的权力来源并制定出相应的计划;第四,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多种多样的政治压力是根据过会和政府中的各种力量的平衡发生作用的;第五,从社会制度的动态发展和相互联系方面考虑有助于描述并认识行政权力和控制行政行为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在公共行政的权力结构和行政体制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二多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1帕金森定律:第一,一名官员想要增加的下属而不是对手;第二,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其基本点在于说明行政人员数量的增加与工作数量没有,并以此揭示官僚组织实际存在的弊端。2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X理论Y理论3林德布洛姆,倾向于持否定意见的后者,他认为,行政决策实际上包含五个特征:第一,是“渐近的”,总是采取小的步骤逐步去实现目标;第二,是不全面的,不能在既定时间内考虑所有备择方案及其后果;第三,是进行连续比较的一次又一次的制定和修订;第四,对各种方案的选择是“满足”标准而不是“最佳”标准;第五,最后的决策是折中性的。第五节20世纪60年代至79年代的研究一20S60Y至70Y的研究成果1艾伦希克,他认为任何预算都有三种明显的职能或过程,即计划、管理和控制。2叶海卡德罗尔,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注意的决策理论的主要批评者,《政策分析员:政府机构中的一种新的职业角色》是有代表性的文章。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的再审查》《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探索》3德罗尔,他强调政策分析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的更高级的知识形式,它特点集中于集中研究公共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扩大了决策和制定的范围,强调创造性的、新的政策备择方案,广泛运用各种知识、模型和方法,重视对未来的长远预测,所进行的分析是灵活的和系统的。4拉纳和拉斯维尔《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是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5彼得德鲁克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和现代管理学的创始人。其目标管理理论影响深远。6劳伦斯彼得和雷蒙德霍尔《彼得原理》:许多人不圣人他们目前所负担的工作。在登记制度中,每一位雇员都趋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等级上,即每一个岗位最终往往被一个不适合履行其责任的雇员所占据。7威尔达夫斯基在《预算过程中的政治》中提出了被称为政治妥协和政治策略的预算理论。是渐进主义的决策程序的观点。8赫伯特.考夫曼在《行政分权与政治权力》一文概述了美国政府机构行政史上变革的过程,这些变革主要体现在代议制、政治中立权限和行政领导地位三个方面。并突出了七种改进机构的标准方案(要记住!)。9费雷德里克、莫舍:《短暂社会中的公共服务》阐述了两个问题:第一,美国的公共行政服务的发展方向;第二,如何能够以及是否应该在公共服务方面有所准备,以满足未来高等教育和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可能提出的要求。二新公共行政学(易考点12年可能出简答题)1968年提出“新公共行政学”,并以政府及其官员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作为新公共行政学的和核心观念和关键性问题。代表人物额是弗雷德里克森,其主要观点集中在1980年发表的《新公共行政学》一书中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观点:(1)主张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平。传统的政府管理已经过于专注于高层的管理和重要职能部门的管理,以至于效率、经济目的、和管理行为的协调性经常以社会公平为代价,而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2)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1.变革,改变那些妨碍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和制度结构2.关注政策,通过入世的、积极进取的科学方式更为普通地改进影响所有人生活质量的各项政策。3。典范革命,即对传统行政学的基本假定、理论框架、价值规范、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等进行一次重大的调整,重视“行动理论”(3)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已经造就了一种超稳定的能力、政府因此失去了必要的敏感性和同情心,正在远离社会公众,因此,需要从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对行政现象进行分解,构建新型的公共组织,进而实现社会公平。(4)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公共”的实质意义就在于代表公共利益。与此相一致,政府必须坚持公共目的,承担公共义务或公共责任。(5)主张“民主行政”应当以公众的意愿、公众利益为导向,发展以社会公众为中心的政府组织和公共政策,强调政府代表公共利益的职能地位,强调公众参与,强调政府信息和公共政策的公开性,反对政府自利和代表党派利益,反对专业主义。第六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1.经济学理论的介入1见姆斯布坎南(重要):以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这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之一。(1)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和作为选民的公民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2)在整治过程中,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并对经济和公共物品分配产生影响。(3)和“市场失灵”一样,存在着“政府失灵”问题,其表现在公共决策失误、效率低下、自我扩张、寻租活动等多个方面。(4)“政府失灵”是由政府自身内在缺陷造成的。(5)主张限制政府权力,减少国家干预,尽量发挥市场作用。布坎南探讨的是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问题,他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决策、整治过程、政治行为和政府作用,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2道格拉斯。诺斯被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制度与制度变迁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认为制度对于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形成、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度在社会中起着更为根本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绩效的基本因素。二新公共管理和政府再造理论(易考点每年都会涉及北大2004年曾经考过评述新公共管理)1基本概念其理论假设:公共组织和私营组织的管理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用于组织和激励雇员的机制,在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同样适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不存在重要的差异,进而,诸如雇用代理、降低交易成本一类私营组织的通则,同样适用于政府的公共管理。全面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塑造“企业型政府”是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2政策主张(易考点6条)A.改造公共部门7条措施(1)提高公共部门的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工作效率(2)增加政府的各种计划、项目的有效程度。(3)通过职能转移,缩小公共部门及其人员的规模。削减政府的预算开支(4)丰富和改善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5)增强公共服务对公众需求的反应力,使公众更加容易获得公共服务(6)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是公共权力内部化的机会最小化(7)完善公共机构的责任机制。B.引入企业管理模。借鉴企业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原则、管理技术,克服政府管理的弊端,提高行政绩效水平,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C建立顾客驱动制度.视公众为公共机构的顾客,顾客满意是政府施政的目标D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优化公共产品,降低行政成本。E重视行政结果。有利于实现有规则驱动型组织项任务驱动型组织的转变。F推行社会合作。公共部门首先必须改变行政理念,打破政府部门对公共资源的垄断,广泛的采用市场化运作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通过诸如公开竞标、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等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同时实现有效的监管。4。关于新公共政策的争论A意识形态狂热。在实践上新公共管理没有多少改变的东西,有的只是意识形态的狂热。B背离公共部门的社会价值C理论存在偏差①公共选择理论②交易成本理论③委托代理理论④新古典经济学理论(07年曾经考过选择题)D“顾客满意”值得怀疑E放弃政府职责、逃避政府责任。批评意见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包括公共部门私有化、顾客至上、内部竞争、成本控制、市场运作等等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实际上放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逃避了政府责任政府再造理论:(奥斯本)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不是划桨。2)小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人们在赋予政府权力的同时,也要牢牢地抓好自己手中的权力,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3)竞争性的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竞争提高了效率,客观上迫使供应或私营部门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反应,提高责任感,政府一方面要为政府内部的服务工作创造竞争机制,一方面要对竞争进行必要而合理的管理4)卓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我们必须改变照章办事的人事制度,建立起有使命感的预算机制,建立一个有使命感的政府组织。有利于提高组织的使命感、革新精神和灵活性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官僚主义的政府由于不衡量效果,也就很少取得效果。因此,要按照企业精神对政府的业绩进行必要的测量。按照业绩付酬、按照业绩管理。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必须让政府靠拢顾客,建立一套顾客驱使的制度,把各种资源直接交到顾客手中,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他们选择服务的提供者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改革传统的公共财政制度,是管理人员可以从利润中合法、合理地获得好处。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政府必须为了未来而进行战略规划。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政府需要协作的组织,需要通过参与管理,分散联邦制度和公共机构的权力。有利于提高效率和灵活性,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提高,增强组织内人员的士气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政府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和依据运用市场机制达到公共目的三其他代表性理论1戴尔.赖特:将美国政府关系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冲突阶段、合作阶段、集中阶段、创造阶段、竞争阶段和测算阶段。2史蒂文.科恩和罗纳德.布兰德《政府全面质量管理》(预测2012年易考点名词解释含义加特征)含义: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是一种源起并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的强调全组织质量的重要性,其要意在于将生产品生产和检验的质量管理技术放大、扩展、泛化成为全组织的管理,质量的标准则相应由技术合格转变为顾客满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特征:1)顾客导向,主张在员工与顾客之间实施开放的、双向的、持续的、良好的沟通—了解、理解合作。、2)领导示范。管理人员应当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推介以顾客需要为转移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并通过具体的、可视的积极行动影响和带动全体组织成员。3)全员参与。广泛实施质量训练,使每一个组织成员建立起关于“质量”的价值观、责任感及承诺。4)重视教育。通过不断推进、反复诱导、固化训练,使员工发自内心地追求和改善质量。5)强化团队。其理念在于实现员工工作自主与责任明确相统一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式,存进组织内成员的广泛的通力合作。3帕特里夏.基利史蒂文.梅德林休.麦克布赖德劳拉.朗迈尔合著《公共部门标杆管理》标杆管理的意义在于:一是各个组织必须将其与别的竞争对手及形似工作程序的最佳时间相比,确定自身处于何种位置;而是让公司采用新做法,通过标杆管理使突破性改进成为可能。4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2010年论述题重点)分析一些国家实际进行的政府改革的基础上,总结出四种新治理模式: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性政府。5查尔斯.J.福克斯与休.T.米勒合著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研究“政治话语”,利用现象学、构成注意和结构化理论及“副现象”、“自我指涉”、“独白性交流”“虚假社区”“能量场”等较为晦涩的概念构筑其话语理论。与政策制定和民主参与有关的话语形式有三种类型:第一,少数人的对话类似于统治精英的操纵;第二,多数人的对话,被比较为表现主义的无政府状态;第三,一些人的对话,即由一些真诚的、切合情景意向性的、自主参与的、可有是指共享的参与者所进行的双向的、目的明确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对话。他们认为,“一些人的对话”形式是构筑后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和前提。第七节21世纪公共行政研究的新动向1新公共服务理论09年考了名词解释预测12年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过行政改革启示)批判反和思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理论代表人物:罗伯特登哈特和珍妮特登哈特夫妇夫妇为代表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论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的理念是:全体公民才是国家、政府乃至全部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所以政府的基本职能既不足、也不应是“掌舵”或“划桨”,而是回应公民诉求,为公民提供服务。其主要观点如下: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政府的重要角色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而不仅仅是控制或引导社会发展的新方向。2)公共利益是目的而不是产品。政府应建立集体式的公共利益观念,进而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而不是基于选民选的政治领袖过被任命的公共行政官员个人的选择寻求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3)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4)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5)承认责任并不简单6)服务而不是掌舵7)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新公共服务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他所主张的是在公民社会建立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然而,他并不否定新公共管理论的某些合理性?在民主社会里,当我们思考治理制度时,对民主价值观的管制应该是极为重要的,效率和生产力等价值观不应该丧失,但应当被置于民主、社区和公共利益这一更广泛的框架内。2“协同政府”或“这替政府”被认为是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回应、修正或调整。主要强调强化或恢复中央的权力和控制压力,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纵向和横向协作,注重培养协调合作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制定跨部门合作、强化公共服务能力的标准等。这一章的课后名次解释要高度重视。每一个都可能是考点。考试会提到一个人的名字让你去解释,它的生平不是很重要,但是它的观点十分重要。第三章行政组织第1节行政组织的基本概念一组织的共同特性(了解)1、组织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2、组织是人们相互协作的表现3、这种协作建立在工作分配或分工的基础上4、组织有一定的结构和活动方式二行政组织定义:(定义+特征易考名词解释)行政组织是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拥有和行驶行政权、具体实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正式的组织实体或组织系统。其特征是:(每一个都要加以解释)1政治与行政二重性2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实施者3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实施管理三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易考简答会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1组织目标2职能范围3机构设置4岗位设置5权责关系6规章制度7物质因素8人员构成9组织文化第2节组织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与管理学重复,以管理学笔记为准,要了解)第3节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性一管理层次和控制幅度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是组织结构的基本范畴。幅度构成组织的横向结构,层次构成组织的纵向结构,水平与垂直相结合构成组织的整体结构。因此,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是影响组织结构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在组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通常成反比例关系,即管理幅度宽,则管理层次少。反之亦然。(05年国家国家行政组织横向分工的标准)1管理层次指一个组织系统内部划分为多少等级,从最高领导层起一直到最低的操作层。2控制幅度一般指一名上级管理者直接领导和管理的下级人员数目。3管理层次多,控制幅度窄的结构称为“高耸结构”:其优点是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上下级容易下调。缺点是管理层次多,沟通时间长,成本高,并且由于管理严密,容易影响下属人员的满意度和创造感。4扁平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少,但管理幅度与高耸的组织结构相比较大,沟通渠道少。其优点是由于管理层次少而管理成本低,信息沟通快,成员有较大的自主性且满意度加大。缺点是不能严密监督下级的工作,上下级协调较差。二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形式1直线制组织结构,最简单,组织职位按照垂直系统直线排列,各级主管对自己的下级拥有直接的一切职权。职权和命令从上到下直线纵向贯穿组织之中。(1)优点:形式简单,命令统一,指挥及时,责任和权限分明。(2)缺点:要求管理者通晓各种专业知识,亲自处理许多业务比较困难。(2)适用于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简单,产品单一,管理简单的小型企业。(3)两种形式:1)纯粹直线制。实行垂直的上下分工,同一层次的管理机构或成员有几个分支,各分支承担着同样性质和内容的工作,不存在职能分工。2)部门直线制,实行垂直的上下分工,同一层次的管理部门和机构之间有横向分工,这种分工是根据不同职能进行的差异性分工。2职能制组织结构。上级职能机构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有权向下级下达命令和指示,下级必须服从,职能部门由指挥权。(1)优点:可以减少管理者的管理和指挥工作,给管理者时间多去思考问题,由职能机构进行专业领导和指挥。符合专业分工原则,可以发挥职能专业化优势。(2)缺点:形成多头领导、命令不统一;容易过分强调本部门职能的重要性而忽视组织整体的要求,互相协调较为困难。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这种组织形式吸收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的优点,在各级直线管理者下设置的各级职能机构是各级管理者的参谋或助手,在各项专业管理方面为管理者提供情报、意见和办法,对下级职能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不能下达命令和指示。这就把管理人员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指挥人员,对下级进行指挥和下命令,对该单位工作负全责;一类是职能参谋人员,他们是各级直线管理者的参谋或助手。(1)优点:既能保证指挥命令的统一性,又能发挥各专业人员和部门的专长。(2)缺点:协调配合有困难,职能部门之间分工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低,职能部门容易出现职权越位等问题。4矩阵结构的组织形式(重要)(1)矩阵结构的组织形式是从机构设置上来增强原有机构横向联系的一种办法。在采用矩阵结构的形式时,既保存原有的垂直领导系统,又增设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2)优点:有关部门便于互通情况,共同决策,有利于完成某些特殊任务,解决一些难题,提高有关职工的业务能力、责任心和积极性。(3)缺点:参加某一横向机构的成员当遇到双重领导意见不一致时就会无所适从,当工作出差错时不易分清责任。(4)克服办法:授予项目经理全面的职权;独立预算;项目经理与职能经理共同制定进度与确定重点,如有矛盾,提交上一级解决。(5)适用于需要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而一致反应的企业中使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采取灵活的项目小组形式,可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确保每个项目按计划要求准时完成。组织设计的成果,应表现在组织图、职位 说明书 房屋状态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焊机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GGD说明书下载 和组织手册的编写上。(1)组织图,又称组织树,用图形的方式表示组织内的垂直形态与水平形态。能够使管理者清楚组织内的权责关系。(2)职位说明书。(3)组织手册,通常是职位说明书与组织图的综合,通过组织手册,组织成员能够了解组织的整体面貌。三两种不同的组织模式及其结构特性(重点简答要会解释)组织结构特性除管理层次和控制幅度外,还包括下列9个方面:1正规化程度2集中化程度3工作标准化4组织成员及单位之间相互作用的机会5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或管理机构的数量6沟通方式7权力基础8各级管理者的自主权9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根据不用的组织结构特性,可以分为封闭的组织模式和开放的组织模式两种类型:1封闭组织模式可以称为机械组织、等级制渎职、理性组织等,韦伯描述的官僚制组织模式的典型代表。2开放组织模式,如有有机组织模式、竞争模式、自由市场模式、自然模式。第4节行政组织的结构和类型一作为子系统的行政机构类型(理解)第一领导决策机构第二执行机构第三参谋辅助机构第四监督机构第五信息反馈机构二行政组织隶属机构的划分和类型(1)部门划分的方法A按人数划分,最原始、最简单的划分方法B按时间划分,多见于服务性组织或某些生产性组织C按职能划分,是根据生产专业化的原则,以工作性质相同或相似的职能为基础来划分部门。当组织规模很大时,为了保证有效管理,应该对本职能进行细分。按职能划分部门的优点在于,它遵循专业化分工原则,因而有利于充分发挥职能专业化的优势,做到事权专一,职责明确,有利于提高部门的效率,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缺点是,容易使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产生本位主义思想,从而给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带来一定的困难。D按地域划分部门,是设立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常见方法,即按组织活动的地理位置设立组织部门。其优点是:a按地域划分部门形成了一个分权的组织结构,使区域性的部门能够相对独立地生产和经营,有利于调动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b有利于综合协调各个地区内部的各项工作,从而取得地方化经营的优势效益c有利于组织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降低成本,增强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d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管理者。其缺点是:a机构重复设置而使管理成本增加b增加了高层管理部门对区域性部门控制的难度c需要更多的具有全面管理能力的人员d地区之间往往不易协调。E按产品划分部门。是把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人与事划分到同一部门,由一个管理者全面负责,组织业务活动。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不适用于财务部门。其优点与职能部门化优点基本相同,此外a还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有利于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和发展;b有利于发挥专业设备的效率c由于利润责任明确,便于最高管理者把握各种产品或产品系列对总利润的贡献d有利于培养能独挡一面的经理型人才。缺点是a要求管理者具备全面的管理能力b各产品部门的独立性较强而整体性较差c部门重叠、管理成本增加F按生产流程设计部门。适用于企业的生产活动。优点是使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自成系统,便于发挥专业化优势;缺点是每个部门只了解自身情况,不了解其他部门情况,不利于部门间的配合,一旦一个部门的生产出了问题,整个生产过程都要受到影响。G按服务对象或顾客划分部门。是为了满足服务对象或顾客的需要,适用于产品销售部门。优点是组织活动的目的和对象明确,能使组织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量,提高服务对象或顾客的满意度,组织的社会效益较好。缺点是,组织的各部门之间的饿协调存在障碍,容易造成机构的重复设置和资源的分散使用,管理成本增加;专业人员和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H按技术或设备划分,把使用特殊技术和设备的人和事划分为一个部门,常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设备在生产和服务中三与行政果冻有关的组织形态(1)国家行政组织:是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内额度以直接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为主要目标和主要职责的体系完整、职能齐全的组织系统。(2)独立机构,指组织上独立于国家行政组织等级结构的一种行政管理机构,她的特点在于在形式行政职权方面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有两类,意识独立于中央政府各部之外但是仍受最高行政首脑控制的管理机构.一类是独立于政府行政组织的管理机构,他们并不完全隶属于、甚至不属于国家行政组织或政府,有的受最高行政首脑和立法机关的多头领导,有的在其工作中则不受最高行政首脑的领导和监督。(3)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了解)课后名次解释不用看了但四个问题都要注意第四章行政领导第1节领导理论概述在正式组织中,任何领导都设计两类问题,一个组织中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即领导体制问题,一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即领导行为问题。这两类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领导体制是领导行为的基础,对领导行为起着制约作用,体现领导的共性;领导行为是领导体制的现实表现,除受领导体制的制约外,还受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个人特性的制约,体现领导的个性。一领导特性理论1领导特性理论又称领导素质理论,它着重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或个人素质以便发现、培养和使用合格的领导人才。2领导特性理论侧重于比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高层领导者与基层领导者、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之间的个性差异。领导特性理论的积极影响在于以下几点:(1)它描述了成功的领导者所应具备的个人特性,对领导者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如知识水平等。(2)它为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3)推动了成功的领导者的培养和训练工作。(4)领导特性理论有利于领导者自身寻找差距,自我提高。3领导特性理论本身有较大的局限性:(1)各种观点众说纷纭,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2)在许多情况下,很难确定是某些个人特性造就了领导人,还是领导工作或机会导致了这些个人特性的产生。(3)研究表明,许多个人特性和领导效果没有关系,领导者并不一定具有比别人高尚的品质或超人的能力,甚至与被领导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4)在成功的领导者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个人特性方面的差异。二领导行为理论1领导行为理论研究的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不同的领导行为对职工的影响,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2领导行为理论将各种领导行为归结两种类型,一个任务职能,另一个是社会情感职能。即任务型的领导人和社会情感型的领导人;前者是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人,后者是以人为中心的领导人。3具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1).斯托蒂尔将领导行为分为体贴和创建结构两种类型。美国密执安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把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划分为雇员定向和生产定向两种类型对其不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2)四分图理论。俄亥俄州立大学归纳为“关心人”(体贴)和“抓组织”(主动结构)两大类,并用两种行为双高双低、一高一低、一低一高的四种不同组织形式分析领导的效果。(图4—1要记住)(3).管理方格图(图4—2要记住)在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布莱克和莫顿发展了领导风格的二维观点,在“关心员工”和“关心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它们充分概括了二维构面理论的内容。它在坐标轴上分别划出9个等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领导类型,比较极端的五种:1.1贫乏型:领导者对工作和员工都不关心,以最小的努力去完成工作。9.1任务型:领导者极其重视任务及效果,忽略或不关心员工的发展和士气。1.9乡村俱乐部型:领导者特别注重支持和关怀员工,但不关心工作任务和效率。5.5中庸之道型:既关心工作,又关心员工,适度兼顾二者。这样的领导者能维持足够的任务效率和令人满意的士气。9.9团队型:领导者对工作和员工都十分关心,能使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协调和综合工作的相关活动而使下属共同参与管理,协同配合,构成一个战斗集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员工士气。布莱克和莫顿认为,这几种类型中,9.9型的领导方式绩效最好。应该指出,管理方格论为领导风格提供了概念框架,但是该理论所描述的都是比较极端的情况。4优点:深入对领导过程本身的研究,它关心的是领导者在其领导角色中实际做些什么,并分析和提出了最佳的领导行为是什么,较为注重领导行为的实际效果及方法,因此比领导特性理论更为深入和实际。缺点:(1).领导行为理论旨在确定哪一种领导行为的效果最好,但调查结果和理论上的推断并不一致。(2)某种领导行为可能是下属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原因。(3)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特性理论一样,忽视了领导的现实情境。三领导情境理论1领导情境理论又称领导权变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既包括客观的物质环境,又包括心理环境。其中包括:第一:费德勒权变理论。他认为,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的合理匹配:与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风格,情境对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他的研究分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环境因素,然后测定领导风格,最后把二者相匹配,提出最好绩效的类型,并指出改进绩效的方法。(1)测定领导风格。费德勒相信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设计了LPC问卷,让被测者回顾自己共事过的所有同事,并找出一个最难共事的人,在16组形容词中按1-8等级进行评分。通过“你最不喜欢的同事”调查表对领导者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领导风格做出判断。如果一个领导对最不喜欢的同时仍能给予好的评价,他就是关系取向型;如果给低的,就是任务取向型。(2)确认环境因素。确认环境因素和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是件困难的工作。费德勒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确认了三条对领导效果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1)领导与下属的关系2)任务结构3)职位权力(3)评估情境。费德勒把三权变因素每项每项都分成两种类型来评估情境。领导者与下属关系或好或差,任务的结构化程度或高或低,职位权力或强或弱(4)进行领导风格与情境的匹配。费德勒得出结论,任务取向型的领导者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境下绩效最好,关系取向型的领导者在中等情景时领导绩效最好。(5)领导绩效的改进。当一个领导者知道了自己的LPC分数,便可以确定自己的领导风格,并寻求领导风格与情境的匹配。由于费德勒认为领导风格是稳定不变的。因此提高绩效的办法只有两种途径:1)替换领导者以适应情境2)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费德勒的权变模型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种领导理论,即不仅要考虑领导者的个性,同时还要考虑环境的可变因素,从而为我们理解领导绩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但该模型目前也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增加一些变量进行改进和弥补。第二:道路—目标理论。埃文斯提出,豪斯扩充和发展。1路径—目标理论是最常使用的有效领导情境模型,是由罗伯特豪斯开发的一种领导情境理论。该理论是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方式理论基础上,吸收了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的合理因素的研究成果。2该理论的核心在于,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下属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3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利用结构、支持和报酬,建立有助于下属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环境。其领导过程为:领导者确认下属的需要,提供合适的目标,通过明确期望与工具的关系,将目标实现与报酬联系起来,消除绩效的障碍,给予下属一定的指导,并给下属多种满足需要的机会。这一过程涉及两个因素:建立目标方向;改善通向目标的路径,以保证实现目标。其内容:(1)目标设置。这是领导者成功的关键一步。目标具有导向作用,领导者应该让下属了解组织的目标并引导下属为组织目标的实现积极工作。(2)路径改善。领导者要通过对下属提供指导、帮助、支持和激励下属的行为改善路径。按照这一理论,领导者的行为被下属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下属是将这种行为视为获得满足的即时源泉,还是作为未来获得满足的手段。领导者行为的激励作用在于:1)它使下属的需要与满足取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2)它提供了有效绩效所必须的辅导、指导、支持和奖励。豪斯的四种领导行为:(1)指导型领导,让下属指导领导对他们的期望。要求他们完成的工作及具体要求,并对如何完成任务给予具体指导。(2)支持型领导,对下属很友善,并表现出对下属需求的关怀。(3)参与型领导,与下属共同磋商问题,征求下属意见,并在决策前充分考虑下属的建议。(4)成就型领导,领导者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目标,并期望下属表现出自己的最佳水平,与菲德勒的领导行为观点相反,豪斯认为领导风格是灵活的,同一领导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表现出任何一种领导风格。第三:弗隆和耶顿的领导参与模式。运用决策数的形式试图说明在何种情境中、在什么程度上采用让下属参与决策的领导行为。(2)第四: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赫塞斯和布兰查德的生命周期理论这是一个重视下属对领导者影响的权变理论。他们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程度选择适当的领导风格是使领导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该理论的具体的内容如下:(1)第一阶段,下属对于执行某项工作既无能力又不情愿。他们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2)第二阶段,下属虽然没有没有能力,但有从事工作的积极性。(3)第三阶段,下属有能力却不愿意从事领导希望他们做的工作。(4)第四阶段,下属既有能力又不愿意做他们的工作。2确认领导风格,他们使用的两个领导维度与费德勒的划分相同,即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但他们认为维度有低有高,从而组合成以下四种具体的领导风格。(1)知识(高任务—低关系)。领导者界定领导与下属的角色,明确告诉下属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何时何地去做。(2)推销(高任务—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的行为与心理支持性的行为。(3)参与(低任务—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4)授权(低任务—低关系)。领导者赋予下属权力,让下属自行决定何时、何处如何做的问题,领导者只起监督作用。3依据下属的成熟度选择适当的领导风格。领导风格选择的趋势是:当下属的成熟度水平不断提高时,领导者可以不断较少对关系行为。在第一阶段中,领导者需要采取高任务—低关系行为,给下属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在第二阶段中,领导者需要采取高任务—高关系行为,一方面给下属心理上的支持,另一方面给与工作上的指导;在第三阶段中,领导者应采取低任务—高关系行为,通过信息共享和共同决策激励下属;在第四阶段中,领导者应采取低任务—低关系行为,不需要干涉过多,因为下属既愿意工作又有工作能力。4三种理论的共同特点:第1.它们把领导看作一种发生于特定情境中的动态过程,认为领导的有效行为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情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第2.着重考虑如何取得最好的领导效果和如何选择最佳的领导行为火哦领导方式问题,认为领导效果依赖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景因素的相互作用,用公式表示为: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情境)第3.提出了提高领导效果的基本方法,如改变领导者的行为等第4.领导情境理论大多数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对领导行为和情景因素的概括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作为一定之规而简单照套,仅仅提供一种分析和认识领导问题的方法,而如何改进领导行为、提高领导效果,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第2节领导体制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领导体制1领导体制指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进行决策、指挥、监督等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或体系、其用严格的制度保证领导活动的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和连贯性。它的核心内容是用制度化的形式规定组织系统内的领导权限、领导机构、领导关系及领导活动方式。2领导体制的重要性:(学会解释,当作简答)(1)从制度上决定整个组织系统由谁进行领导。(2)从制度上决定在整个组织系统内如何进行领导。二领导体制和组织系统的关系组织系统的领导活动要靠领导体制来实现,而领导体制也不能脱离一定的组织系统孤立存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领导体制的形式和特点受到组织系统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制约。三领导体制和领导制度的关系(重点)领导制度直接和组织系统的性质相联系,反映的是组织系统中领导关系的内容或本质。领导制度具有内容的单一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组织系统的性质不变,领导制度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某种变化下,一方面,领导体制和领导制度之间常会出现不相适应的状况,领导体质的运行可能会脱离或不符合根本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组织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领导体制也需要经常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在领导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也必须对领导体制有计划地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改变组织系统的性质或领导制度,只是从具体形式或机制方面进行调整,因为是一种渐进过程。四领导体制和领导者个人的关系领导体制的建立和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行政领导者个人的领导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领导体制进行的,其领导效率和能力必然收到行政领导体制的影响。第3节领导体制的类型一个人专权制1又叫个人独材质,其特点在于最高领导者个人地位和权限在组织系统的至高无上性,他的权力和意志不受组织系统中的任何成员或任何机构的牵制、束缚或监督。2以暴力或强制力进行通知或管理的一种领导形式。以一种高度集权的形式维持组织系统的统一和协调。但是,在领导者个人有重大失误或领导者更迭时,容易使组织产生动荡,并且常会压制其他领导成员和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一种不利于组织系统健康发展的、落后的领导体制类型。二个人负责制1又称一长制、首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领导者在限定的权限范围内起领导作用的一种形式。这种权力限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1.领导者个人不是独揽一切权力,他只在某一领域、组织系统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具有决策、指挥、监督等权力。第2.领导者个人的地位和权力不是至高无上的,他受到一定的制约和监督。第3.领导者个人是通过授权的形式获得权力的,因此他要向授权者负责,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第4.领导者个人的任职是有期限的,并非是终身的,其权力继承人也不能仅凭个人自行指定。2我国的行政体制也属于个人负责制的类型: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3个人负责制的优点:(1).领导者在其职责范围内有权决定一切,权力较为集中,便于迅速做出决策。(2)领导者个人职责明确,受到一定监督,有责任感。(3)指挥统一,领导效率较高,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体性强。(4)避免了个人专权制所产生的各种弊端。4缺点:(1)整个组织系统的领导效果与领导者个人素质的关系很大,由于个人个人在知识经验上的局限性,决策、指挥容易出现主观片面性和失误。(2)责任集中于一人,容易使下级和其他领导成员产生依赖性或推诿责任。(3)由于领导者个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握有决策、指挥、任免、否决、强制执行等权力,在监督或制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甚至会由个人专断导致个人专权。三集体负责制1又称委员会制或合议制。2优点:(1)有利于克服个人的主观片面性和局限性,提高决策质量和领导效果。(2)较为民主,有利于避免出现滥用权力和个人专断的现象(3)集体承担责任,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减轻个人压力和负担。3缺点:(1)容易出现意见分歧,决策迟缓,甚至使问题拖延,贻误时机;(2)个人责任不明确,易于出现争功诿过的现象;(3)协调任务重,易于影响工作效率;(4)集体决策时,个人可能会遵从群体压力,偏向于保守或激进两个极端。四分权负责制1包括多元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实际上是进行领导的一种制衡机制。2优点:(1)既可以发挥领导的集体智慧,克服个人所具有的局限性,又可以按照行政指挥的客观要求,保证日常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2)既可以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又可以防止个人滥用权力和专制;(3)既可提高决策质量,又可迅速有效地贯彻执行。(4)在领导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整个组织系统的领导人员处于一种协调、制衡的状态中。3缺点:当领导层的权限范围划分不明确或规定不合理时,往往会失去制衡效果,造成相互间的对立、摩擦和冲突。集体领导的权限范围过宽,会干预行政首长的日常事务,增加决策环节,造成拖延和失误;权限范围过窄,则有可能形同虚设,失去应有的制约和整合作用,给组织系统带来不良影响。五领导体制类型连续统个人专权制、个人负责制、集体负责制和分权负责制四种领导体制类型是一种复杂的连续统。个人负责制和分权负责制之间除了有明显的区别外也有明显的联系。一方面,个人负责制是分权负责制的产物。另一方面,在行政组织系统内部实行分权负责制的情况下,行政首脑的权力又多了一层制约,并且个人负责制的概念和性质也更为突出。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权力制约也就没有个人负责制。第4节领导体制和政府间关系领导体制的类型主要集中研究组织系统最高领导层或最高权力中心的权力分配和权责关系问题,它是围绕着由谁进行领导的问题展开的。一集权制和分权制1集权制指组织系统的决策权、指挥权、监督权等集中于最高层或最高领导中心,每一层次之间都是指挥和服从、命令和执行的关系,组织系统内的一切事务都严格控制与最高层的领导之下,各级领导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必须层层啊找最高层的政策、决定、指令或意图办事。2分权制一方面是横向分权即在同一管理层分开,形成一种制衡关系,另一种是相对于集权制来说,是纵向分权、最高领导层允许下级或领导层在其管辖范围内有一定的自主权,对其计划、决策和工作,一般不加以干涉。3集权制的优点:指挥坚强有力,计划统筹兼顾,有利于严明行政纪律,也有助于大型公共建设项目和综合性社会事务的管理。缺点:使下级意志消沉,易严重损害行政组织的社会目标并一直组织的持续效绩。(课本一共7条,要记住!重点简答)4分权制:优点:灵活性、适应性,有因地制宜的功效,有利于培养民主精神、主体意识和工作热情。缺点:分权过重可能破坏政令的统一,出现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现象,所害国家行政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功能。(课本一共8条,要记住!重点简答)5划分类型:四个高度集中、有限授权、模拟分权、联邦分权和联合分权(易考点!!!!!)因此,如何解决组织内部的集权和分权问题是完善领导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和组织效率的重要问题之一。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又称政府间关系或政府间行政)(一)单一制和复合制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的国家。基本特点有:(1)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2)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3)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4)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接受中央的权力的管辖(5)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6)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力,地方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由此可见单一制国家当中。地方权力和中央权力之间是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复合制国家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2)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法律程序或形式法定权力将国家领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域并设置相应的地方行政机关进行管理。行政区划考虑的因素:政治、经济、民族、地理、历史、管理。三权责关系和领导责任感(1)权力和任务的关系权力是完成任务的保证,而任务则是授予权力的前提。权力和责任分离主要表现为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大于责,责大于权四种现象,其原因在于(重要!!):(1)在集权制情况下,高层领导往往只向中下层机关或领导者分派任务,而不授予相应的权力,具体工作部门或工作人员遇事要经过长长的指挥链条请示报告后才能处理,必然会影响工作效率。(2)参谋机构或其领导人的权力过大,直线机构及其领导人缺乏进行直接指挥所需要的人、财、物等权力。(3)成立机构或设置岗位时,没有明确规定所需要完成那个的任务和相应的权力,对任务和权力的关系没有经过认真的客观的论证和评价,主观随意性往往是造成权力和任务分离的主要愿意之一。(4)在分权制的情况下,权力下放时没有明确相应的任务和要求,因此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5)权力和任务的一直是一个动态过程,二者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任务发生变化是,如旧的任务完成了,新的任务出现了,需要对权力分配和机构、岗位设置进行新的调整,调整不及时,则会产生二者分离的现象。(2)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了解)1直接义务或责任2多重义务或责任3法律义务或责任(3)职责关系与责任感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三个条件:A领导者本身的素质B有效的激励方法和奖惩措施C明确、适当的权责关系第五章公共行政职能与政府职能第1节关于行政职能的经典论述一政治—行政二分法对行政职能的认识1威尔逊认为国家的权力主要是掌握在决定政治的议会和执行政治的行政部门手中,这就从结构上否定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提出了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两分法理论,认为传统的三权分立的学说不符合民主国家的实际,因为民主国家的主要职能只有政治与行政两种,司法只不过是行政的一小部分而已。所谓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民意的表现和政策的决定。它是由议会掌握的制定法律和政策以表达国家意志的权力。所谓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也是民意的执行和政策的执行。它是由行政部门掌握的执行法律和政策的权力。这样古德诺就否定了立法、司法、行政的三分法,而代之以政治与行政两分法。2古德诺关于二分法的思想有两点为威尔逊更为深入:第一,他并没有将政治和行政绝对分离开,而认为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然,他强调的仍是二者相互区别的方面。第二,他虽然划分出政治和行政两种职能,但是并不认为这是两种不同机构分别行驶的不同知你呢个,相反,他强调:尽管政府的这两种职能的分化非常明显,把这两种职能委派给两个分立的机构行使是不可能的。这可避免对二分法的机械理解。二行政管理职能及其要素说亨利,法约尔,1908《论一般管理里上的原则》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十四项基本原则。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首次和系统的提出了他的行政管理要素论。还著有《国家的行政管理理论》。法约尔注重管理人员管理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职能分工、统一指挥和十四项管理原则等概念为核心的管理理论,因他以加强企业上层的行政管理为目标,并自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因此他的理论被成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管理活动的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三管理七职能论古利克与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行政就是POSTCORB,即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预算budgeting七种职能。(09年名词)四对行政职能经典论述的评价(了解即可)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第1.早期经典论述明确区分政治职能和行政职能,初步划分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对深入研究行政职能和政府具体的管理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2.政治—行政二分法强调从“执行法律”的角度探讨和规定行政职能问题,将公共行政的职能和一般的行政管理职能区分开来。第3.法约尔和古利克等人是从行政管理活动本身的特点来研究行政职能的,其研究成果对公共行政学发展一直有很大的影响。第2节公共行政的职能一私人行政和公共行政私人行政与公共行政的区别(重点简答!要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第1.公共行政和私人行政的区别首先是由组织的性质,即执行行政活动的主体的性质决定的。第2.管辖和处理的具体事务不同。第3.行政权力与职责。第4.行政目的和绩效标准。第5.社会监督。第6.具体的或特殊的行政职能不同。二公共行政的一般职能(1)计划1确定目标2确定工作程序和工作计划3制定预算(2)组织(3)指挥1保证高层管理的意图及时、准确贯彻到各级组织和人员中去;2提供统一的指导意见和行为准则,保证处理问题和组织活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3约束下级机构和人员,避免其滥用职权和出现差错。(4)协调1协调的前提是组织中的各个机构、哥哥工作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和适当的次序2在组织运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各种关系和各项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减少内部矛盾和障碍。3加强纵向、特别是横向的沟通,保持并促进各种机构和各类人员之间的自觉合作和密切配合。4其最终目的和最佳效果应是使整体大于部门之和。(5)控制1资源控制2活动控制3结果控制(6)一般职能的综合运用三公共行政的特殊职能(1)特殊只能的界定和作用范围(公共行政的特殊化)1受法律和宪法约束2在公共事务的理解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文化观念、社会习惯、传统认识等方面的差异。3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认识和要求等观念上的转变以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调整。(2)执行活动与特殊职能:随着授权情况和执行活动范围的变化,公共行政特殊职能的作用范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3)公共事务和特殊职能(了解)(4)特殊职能的分类国家职能可分为:对外职能和对内职能。对外职能的总体要求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统一,抵御、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加强各国友好关系和交流。可以分为:1防卫职能2外交职能;公共行政的对内职能可以分为:1军事职能2治安职能3经济职能4文教职能5社会保障职能第3节政府职能一公共行政职能泛指直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和作用;公共行政职能分解的一种情况是执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的参与。二国家职能的综合体现国家机关和政府作为一种专门的国家机构和政权实体,其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职能的综合体现。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一样,其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职能的综合体现,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政治职能,只是在政治职能方面所起的作用有其承担的社会职能部分想对应,即一个主要体现立法的作用,而另一个主要体现司法的作用。三政府职能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重点加以解释!)主要体现在:第1.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一般是在宪法和法律中明确规定的。第2.政府职能的履行与行政权的形式是一个有机整体。第3.行政权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客体关系有重要影响。第4.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与政府机构设置有密切关系。1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是在宪法和法律中明文规定的,必须在这种已被限定的范围内相应设置政府机构。2政府职能部门化或专业化是设置政府机构的基础。3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的层层分解和合理配置是使政府内部纵横交错的各种机构组成为一个井然有序、协调运行的组织系统的重要条件。4转变和调整政府职能及行政权力是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调整政府与立法机关、政党等政治组织、企业组织等各种关系的基本途径。第六章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组织存在和运行的基础,是其履行公共行政职能的保障。第1节权力的概念一权力的含义(1)能力说:指一个行为者(个人或机构)影响其他行为者(个人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2)关系说: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以一种关系。权力是权力主体影响、控制、支配处于依赖关系中的权力客体的能力。二权力关系的构成要素(重点简答)第一.权力主体和权力客体第二.权力客体对权力主体的依赖关系第三.权力不是一种个人能力而是一种以法律、武力等强制性的因素为后盾的社会力量。三权力的基础1马克思韦伯认为,权力的基础有三种类型:(1)合理基础(2)传统基础(3)神授基础2三种权利基础类型:第一个人的权力基础。由权力主体的个人素质以及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个人间的血缘关系、情感关系等个人因素构成。第二合法的权力基础:由权力主体取得权力的合法性、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地位、管理权限及组织的规章制度,法律规定等法定因素构成。第三社会的权力基础。它是由带有强制力、武力甚至暴力的政治性、社会性因素构成的。第二节有关行政权力的论述一行政权力的早期论述(2011简答)(1)早期分权学说:1人们对行政权力的认识最早发端于分权学说。一般认为是亚里士多德开了分权学说的先河,《政治学》一书将国家全力分为三种机能:议事、执行和审判。2古罗马的波利比阿又提出了元老院、执行官和平民大会之间相互制约的思想萌芽。(2)三权分立学说:1近代意义上的分权学说是从洛克开始的,洛克认为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2集权学说集大成者、明确划分国家权力的是查理,孟德斯鸠。他把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行政权:主要执行国家意志司法权:主要在于保护民众的利益3通过研究分权之后出现的权力不平衡现象,强调了分权基础上权力制衡的重要意义。代表人:保罗,阿普比尔(3)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德国学者乔汉,布隆赤里较早提出了将政治与行政分开的思想。2行政学创始人伍德罗,威尔逊以及社会组织之父马克斯,韦伯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3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全面阐述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理论。“国家只有政治与行政两种权力,其中政治与政策或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4)五权宪法学说(08年选择)五权宪法是孙中山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传统所创立的一种学说。它将国家权力分作: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和考试权。(为克服行政权力膨胀。考试权是国家录用公务员时要通过考试选贤任能,监察权就是要对行政官员进行监督)(5)议行合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是统一的。巴黎公社则是先例。在议行合一的权力结构当中,民主集中制原则成为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议行合一在当代并非是议行不分,而是在现代社会权力的所有者与执行者分离条件下解决二者关系,保证权力执行者切实执行权力所有者意志的重要理论。从理论上讲,议行合一不仅可以克服行政权力失控的现象,而且更能够体现民主原则。它把政治上的民主与行政上的权力集中统一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6)组织权力学说它从组织的角度来研究行政管理权力的各个层面。从一般组织的共同意义出发,这种学说把行政权力视为组织中的权力。(代表人物:阿道夫,贝利赫伯特,西蒙约翰,加尔布雷斯米歇尔,克罗齐埃诺顿,朗詹姆斯,马奇杰弗里,普费弗)组织权力学说倾向于把权力看成是一种结构现象。在组织权力学说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表现在对决策问题的重视。西蒙看到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缺陷,认为它没有表达出行政权力的本质内容。二行政权力的内涵(重点2012易考点)行政权是国家立法机关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授予国家或公共行政组织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执行性权力。这一定义包括三层意思:第一行政权的来源行政权属于人民,最终来源于人民第二获得行政权的途径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程序第三行政权的性质是一种有限的、执行型的权力三行政权力的确立和演变(了解)第3节行政权力与行政主体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权力的主要载体。一行政主体的概念行政主体是确定国家行政组织或政府的法律地位、深化公共行政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行政主体是享有行政权的特殊的权力主体。第二,行政主体是建立在合法的、社会的权力基础之上的。第三,行政主体是一种社会组织,而不是个人。第四,行政主体可独立行使行政权力并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二行政主体的分类:职权行政主体和授权行政主体三行政主体的法律关系:1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行政主体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构成行政权力的外部法律关系;作为一种权利主体,行政主体与作为行政客体的行政相对人的关系构成行政权力的内部法律关系.2行政权力的外部法律关系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机构的组建原则和设置形式的具体体现。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涉及三个问题:(1)最高国家权力归属于谁,是个体还是集体(2)最高国家权力的产生方式及任期(3)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及其权力分配和相互关系。3行政权力的内部法律关系是指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行政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中央行政主体与地方行政主体,上级行政主体与下级行政主体,固有职权行政主体与附加职权行政主体,平行行政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等。第二,行政主体与非行政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指的是各种行政主体与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各种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第4节行政职权的内容一行政职权的概念行政职权是对行政权的具体限定和分解,是行政权的转化和分配形式,是依法设定和划分给各级行政机关或各种行政主体的、有具体内容和职能范围的行政权力。行政权力的设立可分为两个范围:一是国家或公共行政组织的内部进行;一是在其外部的组织内进行。行政职权的设立和划分一般存在以下几种途径:第一:由立法机关通过宪法和组织法直接设定和划分。第二:由立法机关通过宪法和组织法之外的其他法律直接设定和划分。第三:由立法机关通过的相关决议或决定授予行政机关某种行政职权。第四:由各级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对下级部门制定的划分行政职权。第五:由各级立法机关和各级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对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授予某种行政职权。二行政职权的内容从两方面认识:第一,明确的法律规定第二,理论上的分析第一:立法提案权第二:行政规范权第三:行政许可权第四:行政确认权第五:行政命令权第六:行政实施权第七:行政强制权第八:行政奖惩权第九:行政合同权第十:行政检察权十一:行政救助权十二:行政司法权十三:行政司法权这是十三个要会解释。有可能会考名词解释三行政职权和依法行政论述行政权力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为各级行政组织和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一,不仅各级行政组织和各级行政机关是依法设立的,其所有的行政权力和具体的行政职权也是依法获得的。第二,行政职权的产生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结果,没有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权。第三,行政权首先是一种执行性的权力。第四,各级行政组织和各级行政机关无论是否是行政主体,都必须收到法律监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五,各级行政人员所处的职位和所拥有的合法性要求其必须具有明确的法律观念和执法意识。第七章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国家行政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有效履行各种职能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日益收到重视的重要领域。第1节公共政策的概念一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问题是带有全局性的、方向性的问题,是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内的各种组织在制定其具体计划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2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规定和指导原则,它不仅关系国家意志的表达,而且关系国家意志的执行,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影响。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重点简答要能解释)1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职能要服从于政治统治即阶级统治的需要,因此,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实质上就是阶级性。2公共政策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公共政策表明了国家最高决策者或最高决策集团如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看法和基本意向,有迷宫却的目的和方向,往往决定着某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发展方向和进程,起着一种”指挥棒“的导向作用。3公共政策具有规定性和规划性。公共政策的规定性和规划性是保证其能够执行或操作的基础和前提。4公共政策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形成和颁布有一套规范化和合法化的过程,要求逐级执行和贯彻,因为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约束性。三公共政策的类型第一,按照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划分:政治性政策、法律性政策和行政性政策第二,按照制定公共政策的层次划分: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第三,按政策的指导作用划分: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和元政策第四,按政府职能划分:多种公共政策类型第五,按管理对象划分:多种社会成员第2节公共政策的合法化途径(极其重要,把这个当作一个大的论述对待)政策合法化的过程是使各级拟议中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具有社会权威性和约束性的过程,它包括政策法律化、政策法规化和政策社会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相互结合使公共政策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政策法律化政策法律化是使公共政策取得法律形式,具有法律效力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国家立法机关的权力和活动范围内进行的。(1)政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第一,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又称母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各项立法的依据。一些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必然要在宪法中明确地表述和体现出来。第二,法律。宪法中的原则规定通常需要经过法律具体化,因此,宪法中所包括的政策内容也将在各项法律中得到更具体的表述和规定。第三,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除进一步将宪法和法律中的政策内容具体化之外,还包括某些地方性的政策在内。第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包括和体现国家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内容并将其进一步具体化。(2)政策法律化的基本程序第一提出议案这是立法过程最基本的阶段。第二审议议案议案提出后,能否列入议事日程交付讨论表决,需要经过审议过程做出决定。第三表决和通过议案当某项议案通过审议后需要进行最终表决,决定其能否成为法律第四公布法律立法议案经过严格的审议、表决过程并获得通过后即可作为法律正式公布。二政策法规化政策法规化的过程是政府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推行各种政策,进行管理的过程。(一)行政法规(2)授权立法或委任立法(3)职权立法(4)政策法规化的基本形式:按其发布的权限分为:1中央政府法规2主管部门规章3地方政府法规;按其他方法分类:1执行性行政法规2补充性行政法规3自主性行政法规(5)政策法规化的基本程序1政策法规化的四条原则:(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搞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符合宪法和法律,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2政策法规化的具体步骤(易出简答)(1)编制立法规划(2)起草方案(3)征求意见(4)审查(5)通过(6)公布三政策社会化政策社会化是公共政策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非法律化的社会规范的过程。1政策社会化的特点和条件:(1)制定政策的政党或政治团体占据执政地位或合法地位(2)这种政法或政治团体在社会上有极高的威信、社会号召力和雄厚的群众基础。(3)其所制定的政策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并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4)这种政策是进过党的或政治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正式会议讨论通过的。(5)这种政策为社会上大多数人自觉接受和执行。2在政策法律化和政策法规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执行主要是以国家的强制力和法制观念为基础的。在政策社会化的过程中,公共政策的执行则主要是以党的威信、党性原则、组织观念和社会观念为基础的。政策社会化的群众基础比政策法律化和政策法规化广泛的多。3政策社会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在执政党或政治团体的活动范围内进行,有一套拟定草案、党内外征求意见、中央正式回忆审议通过、正式公布的严格程序。(2)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通过执政党或政治团体的各级组织利用各种传媒和沟通方式,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加深公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气达到最好的社会化效果。4(重点)在我国,这三种过程能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体系。这三种过程能够相互协调的原因和条件在于:(1)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党的政策反映并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支持。(2)党的政策决定是制定宪法、法律和各种行政法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3)除了社会化的过程外,党的政策通过法律化和法规化的形式得到积极的强化;(4)在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明确了党的领导地位和知道作用,增强了党的政策化的效果;(5)中国共产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种规定维护了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保证了政策法律化、政策法规化的政策社会化的一致性;(6)党的性质不变和党的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是保持这三种过程和谐统一和政策系统完整性的基础。第3节公共政策的合理化公共政策的合理化涉及公共政策是否适当、是否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要求的问题。一政策分析狭义的政策分析概念将政策分析与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估两个基本概念区分开,是制定公共政策前的一个必经阶段;广义的政策分析概念是制定公共政策全过程的同义词,它不仅包括对政策方案的选择和对政策结果的评估,而且也包括对政策制定具体过程本身的考察和完善。(1)政策分析的重要性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可以分为政策分析、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四个阶段。在正式制定某项政策之前,有必要先进行认真的政策分析,对其目标进行科学的论证,在对多种目标甚至完全对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较为适当的政策方案,以防止或减少政策偏差和失误。(2)政策分析的方法政策分析的过程一般包括六个阶段:第一,确认政策问题第二,选择政策目标第三,确定政策方案第四,确定政策标准第五,预测政策效果第六,建立分析模型一般认为,政策论证本身包括六种要素:(1)政策信息,信息内容包括与政策分析过程中六个阶段有关的各个方面。(2)政策主张,属于与论证问题有关的明确意见。(3)立论理由,指提出政策主张的理由,论证政策主张的原因和正当性。(4)立法依据,提出支持政策主张的论据,论证政策主张是否成立;(5)分析反论,对存在的不同意见进行比较分析(6)限定条件,对实现政策主张所具备或提供的条件进行论证,这些条件决定了政策主张可能实现的程度。(3)如何提供政策分析水平政策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确定适当的政策目标及实现此目标的适当的备择方案。要提高政策分析的水平和效果,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政策分析工作主要是由一些专门的政策分析人员进行的,他们的目标判断、价值判断及所注意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往往和政策制定者存在着差异,在政策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的备择方案的选择方面易于出现偏差和不一致,需要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了解。第二,在政策分析过程中,政策分析人员的政治倾向、个人利益和知觉偏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对目标、方案和标准所作出的判断和选择,需要借助于较客观的量化分析方法和群体决策方法纠正这种可能出现的偏差。第三,政策分析所运用的各种现代方法必须以充分的和可靠的信息为基础,由于受设备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常会出现两种相反的情况,意识信息量不足或不准确,二是难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庞大复杂的信息。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工作。第四,由于政策分析是一种预测分析的方法,特别需要注意备择方案的可行性问题。首先是政治方面的可行性;其次是经济方面的可行性;最后是操作方面的可行性。二政策制定政策制定的模式(重点可能会挑出一种模式让你加以解释人名主要观点)第一,精英/大众模式第二,集团模式第三,系统模式第四,制度学派模式第五,新制度学派模式第六,趋向和窗口模式三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行判断、评定和提出改进建议的过程,是政策合理化的实践检验和完善阶段。(1)政策评估主要内容1政策目标和政策计划实际实现的程度2影响政策目标和政策计划实现的因素3政策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和效果(2)政策效果的评估(简答)1政治效果,主要考察某项政策在政治关系方面所带来的变化及所产生的政治影响2经济效果,主要考察某项政策的经济效益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社会心理效果,主要考察某项政策对社会上各类人员下喊声的心理影响及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4其他社会效果,公共政策产生的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影响。(3)政策评估的方法和作用(简答)政策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具体政策执行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基本要求是:第一,确定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第二,确定评估目的和评估任务。第三,确定评估标准。第四,确定可靠的评估信息和资料。第五,确定适当的评估方法。第六,提出评估结论及政策修改或取舍建议。第八章行政执行(重点章节几乎每年都出题)第一节行政执行的概念行政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公共行政组织的全部执行活动和行政活动过程的统称。一行政和执行的关系(了解)一种认识认为,行政就是执行。另一种,认为行政不同于执行二行政执行研究的重要性(1)行政执行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出发点(2)对行政执行的研究推动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行政执行是将各种问题的研究结合为一个整体的中心(4)行政执行问题研究体现了公共行政学应用性或实用性特点(5)行政执行是行政管理各种要素综合总用的动态发展的现实过程。三行政执行的基本特点(重点简答)(1)依法行政,这是行政执行最基本的特点,是由国家行政组织作为一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执行机关的地位决定的。(2)政策执行。在宪法和法律规定了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时,执政党的政策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就具有更重要的影响。(3)法律和政策原则的具体化和对象化。行政执行的过程使法律和政策的原则规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有对象指向性,最终在某项具体工作或某个具体个人身上体现出来。(4)逐级决策和实施。由于国家或公共行政组织特有的等级制结构,法律和政策原则的具体化和对象化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通过逐级决策和逐级实施的过程完成的。(5)法律和政策原则的灵活运用。由于较为抽象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原则不可能完全概括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在主机决策和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允许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情况下,执行部门或执行单位有一定的灵活性。(6)执行效果与具体执行者的素质和绩效有直接关系。执行过程是通过各级行政人员分头进行的。由于具体执行者的素质、能力等存在着很大的个人差异,同样的法律和政策原则会有不同的执行效果。第2节行政执行过程与行政行为一行政行为概念:行政执行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行政执行活动或行为的统称。二行政立法: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行政立法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行政活动,其立法主体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是国家行政机关,其所调整的对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务或与行政管理有关的事务,其所行使的行政立法权和行政管辖权,其对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法律效力。三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具体时间或具体对象进行处理并直接影响向对方权利义务的活动或行为。可以看作是行政立法的继续和延伸。行政执法的内容分类:(常考点易考名词解释前三个都考过第五个最易出名词解释)第一,行政命令。第二,行政决定。第三,行政检查。第四,行政处置。第五,行政强制执行。第六,行政合同行为。四行政司法:指有关行政管理在其职权范围内按照准司法程序以调解、裁决、仲裁等方式处理法律规定的特定种类的案件及争议的活动。它的特点:(1)不同于行政执法(2)不同于法院的普通司法。行政司法是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门,它所处理的案件主要是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案件或不服行政执法行为所引起的行政争议(或行政纠纷)和行政案件,具有维护和监督行政执行活动、特别是行政执法行为的性质和作用,有助于提高行政执行过程的合法性和一致性。行政司法解决行政争议的具体方法(极易考名词解释四个都很重要)1行政调解2行政复议3行政仲裁4行政裁判第3节影响行政执行的因素(看作是一个大的简答题)一环境因素1政治环境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3自然环境因素4心理环境因素二组织因素(重要)1关系因素:是与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的社会定位和法定地位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总称。2功能因素:是与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的任务和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总称。3结构因素:是与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内部结构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总称。4制度因素:是与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总称。三个人因素:与行政管理人员个人素质有关的各种因素。(1)行政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因素: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2)群体素质因素:第一,群体的平均素质的平均绩效第二,群体的整体素质和整体绩效(三)群体素质结构类型政治结构专业结构文化结构管理结构心理结构生理结构(四)行政领导着个人素质因素第4节政府的行政执行过程政府的行政执行过程对政局平稳、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中央政府的行政执行活动政府行政执行的总体过程包括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全部活动在内。中央政府是整个政府系统的指挥中心,其行政执行活动可以概括为:(1)参与制定剧本国策:基本国策是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核心政策,是制定各种法律和法规的重要依据。(2)参与立法活动(3)制定法规和行政措施(4)主管部门制定规章二中央机关和省级政府的行政执行活动(1)中央机关的行政执行活动。各国中央机关在专业管理或行业管理的行政执行活动分方面,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纯粹的中央政府职能部门。第二,起主体作用的专业或行业管理部门第三,单一的专业或行业管理部门(2)省级政府的行政执行活动两类:一是执行国家法律、中央政府法规和主管部门规章。二是执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3)中央机关和省级政府的关系中央机关负责向其所辖单位传达、布置中央政府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检查其执行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要求或允许这些单位在许多政策性问题上遵照或参照地方政府的决定和规定执行。在对中央机关所属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上,常会产生中和地方”条块分割“的矛盾,如何从体制上处理好这些问题,理顺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专业管理和行业管理工作是行政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三基层地方政府的执行性活动:我国地方政府体制基本上属于中央集权的类型。受到限制多,管辖的行政区域和管理权限随着行政区划的层次逐渐缩小,但所管理的行政事务越来越具体。第5节行政执行的原则和易出现的问题(重点中的重点必出题)一行政执行的原则要求:为保证行政执行活动的目的性、合法性、整体性和有效性,需遵循以下原则:(重点)(1)忠实执行国家政策和法律,依法行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各级政府必须不折不扣的学习、领会、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法律;二是,各级政府必须以国家政策和法律为依据制定各种行政法规和决定,不能与之相违背,两方面相辅相成。(2)保证中央政府的行政领导地位。这一原则要求处理好几种关系:1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2党政关系。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加强控管调控能力,简政放权。第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适当分权。第二,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第三,在调整政府职能的基础上精简政府机构。(4)令出必行,及时高效。一方面,当国家政策和法律经过法定程序正式生效后,国家行政机关必须贯彻执行,如遇到阻力,则可以强制执行;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正式颁布的法规、规章和规定,下级政府和下级机关必须贯彻执行或强制执行。二行政执行易出现的问题(重重点)行政执行过程中,由于体制、政策规定、机构、人员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行政执行工作及其效果:(这九条的名词解释要知道,就是书上“指”后面的一句话。)(1)政策失调:原因产生于政策法律化、政策法规化和政策社会化的过程。(2)目标转移。(3)自定政策。(4)腐败行为。(5)结构紊乱。(6)控制不当。(7)机制失衡。(8)执行不力。(9)角色错位。三控制行政执行过程的方法(1)过程和效果评估: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2)问题诊断:从国家管理体制、政权结构、公共行政组织整体运行情况等方面分析研究行政执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残躯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3)完善体制:根据行政执行的原则要求合理调整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职能,不断完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体制,从根本上保证行政执行活动的运行机制统一协调。课后思考题的23要注意第九章行政决策(每年必考同样是重点中的重点)第1节行政决策概述1行政决策(易考名词解释)可定义为行政人员按照政策和法律为实现某种角重要的行政目标做出行动决定的过程。首先,行政决策的适用范围限定在公共组织或国家行政呢该组织的职权范围内。其次,行政决策的主体是行政人员,特别是行政领导者。再次,行政人员不能任意做出决策,必须依据既定政策和法律。最后,并非所有行政人员做出所有决定的过程都属于行政决策,行政决策是在为实现较重要的行政目标使进行的。2行政决策的特点(重点简答)(1)目的性:有明确的行政目标(2)强制性:有一定的法律效力。(3)政策性:有合理的政策和法律依据。(4)选择性:有可供选择的多种方案。(5)社会性: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地方公共事务有十分重要的影响(6)非营利性: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二公共行政决策与政策制定行政决策与政策制定的系:高层次的行政决策可以看做一种政策制定过程,但并不是多有的行政决策都是政策制定过程,较低层次的行政决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政策执行过程。在公共组织和国家行政机关的较高层次上,二者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过程,有时甚至是一个同一的过程,因为高层次的行政决策过程也是一种政策制定过程。行政决策和政策制定的区别:第一,范围不同。行政决策主要是在公共行政组织或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内进行的,而政策制定的范围除此之外还涉及立法机关和政党活动的广泛领域。第二,主体不同,行政决策的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而政策制定的主体主要是政党和政党领袖、立法机关和国会议员以及行政机关和高级行政人员等。第三,层次不同,行政决策一般是在各级行政机关由各级行政人员进行的,在高层、中层和基层的行政组织或行政机关中都有行政决策的过程。而政策制定过程一般只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政党的较高层次中进行。第四,结果不同,行政决策的结果不仅包括各种原则性,政策性的规定,还包括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行动方案或具体的行政措施。而政策制定的结果主要是具有指导作用的法律、法令政治决议、政策规等。三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行政决策是行政执行活动的中心环节或核心人物。由于行政决策对采取行动的指导作用,它在整个行政执行活动中显然处于主导地位。从动态过程看,行政决策是将每种行政执行活动联系起来的中心环节,它贯穿于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或者会所,行政执行过程是由一系列行政决策和采取行动的过程所构成的。四行政决策的主要类型第一,根据决策主体的人数多少,可以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第二,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少,可分为但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第三,根据所运用的决策方法,可分为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第四,根据决策问题的类型,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又称为常规性决策或例行性决策,指按既定程序和方法处理常规性或重复性问题时的决策过程。第五,根据不同的决策层次,可分为中央决策、地方决策和基层决策。第六,根据不同的决策依据和手段,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第七,根据不同的决策条件和因素,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1)确定性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只受一种客观状态的影响,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可以提出各种具有确定结果的方案。(确定性决策只有一种客观状态而不是只有一种决策)(2)风险性决策:(易考名词+条件)风险性决策是指这样一种决策,其多要解决的问题受多种客观状态的影响,不论采用何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它具备5个条件:(1)存在着决策人所企图达到的一个明确目标(2)存在着决策人可以选择的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3)存在着不以决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两种以上的客观状态(4)各种客观状态下的损益值是决策者可以把握的(5)未来将出现那种客观状态,决策人不能肯定,但其出现的概率决策人大致地可以预先估计出来。(3)不确定型决策是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客观状态,但其出现的概率无法加以预测,却上上述5个条件。第八,根据决策的不同作用,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第九,根据决策的不同特点,可分为执行性决策和行政性决策。第2节行政决策过程分析一行政决策的一般步骤(1)确定问题和目标要求:行政决策的前提和出发点。(2)拟定决策备择方案:推进决策过程的基础性工作。(3)选择和决定决策方案:行政决策的准备阶段。进行可行性评估:1是都符合现行政策、法律或上级有关规定2是否符合客观条件要求哦3经济上是否可行4技术上是否可行5是否还可以有更好的方案6个别地方是否需要修改(4)修正完善决策方案。追踪决策是指由于主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初始决策的实施将严重影响决策目标的实现。因而需要对初始决策目标及其方案进行根本性修正的决策。二影响行政决策的因素(重要)(1)政策和法律因素:是各级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决策的主要依据(2)问题性质: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和问题是行政决策的对象,其本身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特殊性无疑对行政决策有重要的影响。(3)外界压力:独立于行政决策之外但对其有重要影响。(4)信息来源:其主要问题是:1信息渠道不通畅2信息反应不及时不准确或不全面3信息过滤,信息在沟通过程中经过层层筛选逐渐减少和失去价值4信息沟通障碍或信息流通渠道阻塞(5)个人素质:决策者个人素质不同对决策质量和决策行为有不同的影响(6)决策体制:是由决策领导体制所决定的行政决策行政。(7)决策手段:对决策质量和决策结果有重要的影响。(8)决策时机:主要指行政决策的时间安排及当时的决策条件。三完全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1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原则和方法:(1)政策原则(2)可性原则(3)目标原则(4)信息原则(5)择优原则(6)民主原则(7)系统原则(8)时效原则(1)理性决策模型:科学决策模型。代表人物:杰里米,边沁泰罗1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决策有一个绝对标准,即人们在决策时所遵循的是最大化原则,这就是谋求最大利益,在经济领域则是求的最大利润;在抉择方案是进行最优选择,即从全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2步骤(1)发现问题(2)提出目标(3)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4)预测后果(5)分析比较(6)选择最优方案(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易考):行政决策过程是一个理性分析和党派分析相结合的过程?西蒙对理性决策的准则进行了重大的修正,提出了著名的满意决策准则。这一准则认为,决策过程中不存在最有决策,而只有满意决策。又成为满意决策模型理论。这是因为,(1)信息搜集上的悖论:决策要求信息又快又准,但是快和全面准要求相反。(2)时间上的限制(3)决策本身是利益博弈、妥协的过程(4)决策者本身能力差别和不足四复合决策过程1复合决策过程是一种由许多分别进行的决策活动构成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其中每一种决策活动都可以看作一个孤立进行的、简单的个人决策或群体决策过程。其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多级的或多层次的决策,整个决策是在自下而上和自上个而下的多种层次的个人决策或群里决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的。2符合决策过程要求从组织系统整体活动的更大范围考察行政决策问题,特别是与较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相联系的决策问题。这种决策的特点是从决策的总体过程认真考虑和安排各种决策环节和参与人员或机构的决策工作,设计出决策的流程图和具体的时间要求。第3节行政决策的概念模式一理性综合决策(重点常考点)林德布洛姆《“竭力对付”的科学》对理性综合方法提出了批评:(1)政策制定者不可能收集到所有信息,详尽无疑地列出所涉及的所有备择政策;(2)这种过程非常费时,然而行政决策常常是反应性的,而不是前摄性的,需要较快地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3)这种方法不适合于政府决策性质,因为政府决策性质,因为政府决策的目标往往不像经济目标那样明确;(4)由于代表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对各种备择政策的价值判断没有一致标准,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很难统一,进行全面考虑;(5)由于政府部门的专业领域和工作责任不同,在备择政策的选择上也会发生矛盾;(6)抽象的知识和理论有时不能解决实践的具体问题;(7)高层决策往往是一种政治行为我饿不是一种量化分析的理性综合行为;(8)采用与现行政策不同的新政策,难以估计其实施的后果,可能有很大的风险;(9)许多影响决策的不可知或不可控因素限制了决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10)在不同的环境中,社会性目标并不总是具有同样的价值。二渐进决策1把政策制定过程看做不断逐步修改、调整以往政策的过程2特征:(1)价值判断只是在其边际上做出调整,或者说,只集中注意边际价值或增量价值;(2)目的和手段同时选择,因为少量调整价值和目标既是目的又是手段;(3)就政策本身而不是就价值变准取得一致意见是检验政策的标准;(4)分析不是综合全面的,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价值或可能采的重要的备择方案;(5)连续不断地进行比较,大大减少了对理论的依赖性。3德罗尔对渐进决策的批评:(1)有一种维持现状、不求改革与创新的保守主义倾向(2)要使各种利益不同的社会集团取得一致意见,在协调工作方面存在很大困难;(3)不适合于社会变革或有较大风险的政策制定要求;(4)由于缺乏明确目标和综合计划,一步步小的修正走不出惯有做法的圈子,最后将使既定政策以一种令人不快的完全意料不到的结果告终。(5)所使用的手段不系统、不科学,是一种缺乏理论指导和远见的被动方法;(6)其可接受的边际改革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政策需要;三混合扫描决策1行政决策过程应该是理性决策与渐进决策相结合的过程。(美)埃特奥尼提出把理性决策和渐进结合起来,或者说在决策过程中既要运用理性决策方法也要运用渐进决策方法。“混合扫描”:“第三种”决策方法,它点明了提出这种决策方法的背景和思路。作为“第三条道路”,它试图把理性综合决策和渐进决策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既可以利用他们各自的优点,又可以克服它们各自的缺点。混合扫描决策的方法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决策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察,是不可能完全做大的。但对理性综合决策所运用的系统分析技术给予肯定的评价,主张决策应有一定程度的理性考虑。2混合扫描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可吸收理性综合决策和渐进决策的优点并克服其局限性,在政策制定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创新性和选择余地,但并不是说它因此就可以取代或排出其他两种决策方法。课后1234都要看!第四章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国家行政组织、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基础工作。它通过对国家行政人员的录用、考核、培训、晋升、奖惩、工资、交流、退休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环节的控制,将国家行政组织整合成一个由数量庞大的各类人员有条不紊地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公务员制度是人事行政的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较为完备的形式,是人事行政的核心内容。第1节人事行政概述一人事行政的概念人事行政: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国家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管理。它包括几层意思:(1)人事行政的范围主要限定在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或者说主要是针对国家行政人员所进行的管理活动。(2)人事行政是一种法制化的管理。(3)人事行政在国家行政人员的管理和行政队伍建设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人事行政的职能(重点简答)(1)人员录用。要求履行的职能是为国家行政组织补充所需要的各类人员。录用是外部人员进入国家行政组织的门户,起着把关的作用。录用质量的好坏对整个行政队伍建设、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其他三个职能的履行都有重要的影响。(2)人员开放。要求履行的职能是逐步提高国家行政组织在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潜能。(3)人员维持。要求履行的职能是为组织成员努力工作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工作条件,保证其工作安心和稳定。(4)人员使用。要求履行的职能是检查、引导、监督和激励组织成员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以提高工作质量和行政效率。三人事行政的任务和发展趋势1人事行政的基本目的是以适当的人力和财力保证国家行政组织的高效运行,较好地实现既定的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为达到这一目的,对人事行政提出了一系列任何或工作要求:(1)事职相符。根据所要完成的工作,确定相应职位或工作岗位。(1)二者在总量上要安排恰当,事多职少意味着事多人少,反之意味着事少人多。(2)具体任务与具体职位要求安排恰当,这是将总任务逐步分解为具体的职位要求的结果。(2)人适其职。任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应符合具体的职位要求,这是人与事最佳配合的基本条件。(3)人安其位。即任职人员安心于在其岗位上工作。(4)人尽其责。即任职人员努力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2人事行政的效果直接影响国家行政组织的正常运行,一个组织存在和发展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是:首先,组织本身对外界人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够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获得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后备资源。其次,能够使组织内部的成员保持安心稳定状态,集中精力工作,把组织作为一种归属和依靠。最后,能够使组织成员产生内在激励的力量,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工作,把组织目标的实现视为个人成就和事业的成功。3在人事行政领域中,与整个人事管理领域一样,存在着一下三种持续发展的趋势:(重要!)第一,日益注重规章制度及法律的作用,促进人事行政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第二,日益注重人与事的实际结合程度,促进人事行政的定量化和科学化。第三,日益注重人的因素和人的实际工作效率,促进人事行政的政策考虑和激励机制的建立。第2节人事行政与公务员制度(大体了解)一公务员的含义和范围在我国公务员的范围包括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所有工作人员。二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形成和初创阶段1恩赐官僚制2政党分肥制3美《彭德尔顿法》奠定了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2)扩大发展阶段:许多国家相继确立了公务员制度,逐渐成为一种政府人事管理制度。(3)新的改革时期: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改革法》1979实行主要包括:(1)撤销文官委员会,成立人事管理总署、功绩制保护委员会和联邦劳工关系局。(2)下放人事管理权限,“中央人事部门可以把自己的某些权力委托或下放给各部门的人事机构”(3)设立“高级行政职务”,简称SES,不再实行职位分类,而改为品味分类,即不再实行工资同职位挂钩的方式,改为薪金同人员挂钩的方式,有利于担任高级行政职务的人员变动职务。(4)改变处分程序,使处分不合格的官员成为可能,并且减少了被处分人员申诉成功的可能性。(5)规定了比较有激励作用的奖励方法。(6)第一次用法律形式确定了联邦政府人事制度应遵循的九条功绩原则:A公开竞争B平等对待C同工同酬D保持公德E发挥人力F符合标准G提高效率H保持中立I提供保障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1)统一管理干部体制: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2)分部分级管理干部体制:经济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恢复调整和改革时期(3)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回忆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确立。第3节人事行政与管理科学(重点易考点2010年简答)人事行政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对国家行政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国行政人员管理体制或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符合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需要和基本国情,与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保持一致。二是符合提高行政效率的管理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即政治原则和管理原则。1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或文官制度是实行三权分立和两党(多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的产物,其奉行的政治原则是法治原则(一是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二是依法行政)、政治中立原则和民主原则。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政治原则:法治原则、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原则、民主原则3管理原则一般包括:(重点简答加以解释)(1)公开原则(2)平等原则(3)竞争原则(4)择优原则(5)功绩原则(6)效能原则(7)法制原则二职位分类和品味分类(一)职位分类1所谓职位,是指公务员担任的职务和责任。把公务员的职位按照工作的性质业务内容、简繁难易、责任轻重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区分为若干规范化的种类,以此作为公务员管理的依据,这就是职位分类。2职位特点:(了解)(1)职位是以事或工作为中心确定的(2)职位与事或工作相联系而与任职者相分离,其存在不取决于任职者的去留(3)职位的数量受事或实际工作任务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4)由于事务或实际工作的整体行、系统性,职位可按不同标准划分成一套完整的体系(5)职位是人与事结合的中介,有多少职位就应有多少工作人员,而这数量相等。3职位分类的步骤(简答)(1)职位调查,就是对政府现有职位的有关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并对有关资料加以全面收集的过程。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填表法、直接访谈法、实地观察法和综合调查法。(2)工作分析,即在职位调查的基础上,把职位按照工作性质的异同,分别划分为若干种类的过程。它分三步完成:一是划分出若干职类,即把工作性质大郅相近的职位归为一个职类;二是把每一职类中的职位按照工作性质相近的标准划分为若干职组;三是把每一职组中工作性质相同的职位再划分为若干职系。(3)职位评价,即按照工作简繁难易、责任轻重大小、担任职务所需教育程度和技术的高低,对各职系的职位进行评价,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的过程。其有两个步骤,一是职位定级,二是职位定等。职位评价的关键是把每一职位的全部内容尽可能科学地量化表述出来,以进行品评比较,进而划分出职级和职等。常用的方法有排列法、要素比较法和评分法。(4)职位归类。即横向分类。把职位划分出职门、职组、职系。(5)职位归级,即纵向分类,把职位划分出职级、职等。(6)制定职级规范,也叫职位说明或职级说明书,是用文字对一个职位作标准化和尽可能定量化说明的书面文件。制定职级规范主要是为了指出各职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明确每一职位的职级和职等,以便于对每个职位进行科学化的管理。(2)品味分类1含义:这种分类的特点就是把公务员分成不同的品味等级,公务员既有代表其地位高低、资格深浅、报酬多寡的官阶,又有代表其权力大小、职责轻重、任务难易的职位。2职位分类与品味分类的比较分析(08年简答易考点)(1)二者的含义不同(2)职位分类以“事”为中心,以公务员所在职位的工作、责任为分类的依据,以工作的多少来定待遇,按事设职,按职择人;品味分类是以“人”为中心,以公务员个人的资格条件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以品味的高低来定待遇。(3)职位分类制中,公务员本人的等级就是所在职位的等级,职位变动,等级就变动,等级是随职位而定,而不是随人走;品味分类制中,等级与职位是分开的,同样职位的公务员可能品味等级不同,而同样品味等级的公务员也可能职位不同,当职位变动时,品味却可以不变。(4)职位分类制中工资差别与职位工作的难度、责任大小和资格深浅成正比,是同工同酬;品味分类制中则以品味等级定工资,存在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的现象。(5)职位分类制重视专家的作用,利于专才成长,实行专才专用原则,非经考试合格,一般不得晋升,而且每一次晋升,几乎都得经过相应的考试,不能“一步登天”式地跨级晋升;品味分类制主要不以考试来确定是否晋升,比较注重公务员的资历,由下级升到上一级比较容易,而且可以有较大的晋升幅度。(6)职位分类制下,公务员分类比较复杂,职类、职系、职级、职等划分较多,办理职位分类的程序比较复杂,技术性要求较高;品味分类制中,公务员只作大体上的分类,分类较少,较为简单,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性。(7)职位分类之下,任何公务职位都经调查、评价和划分等级,都有规范性的职位说明,公务员的升迁调转范围和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易于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但是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公务员流动与调转的限制条件较严格,流动与调转的范围也较小;品味分类制下,公务员的管理具有伸缩性,人事管理机构拥有灵活和富有弹性的管理权限,但在品味分类制下,对公务员的管理带有更多的经验色彩和主观性。这两种分类之间出现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趋向的倾向。一方面,采用职位分类的国家,逐步简化了职位分类的结构,缩减了职系数目和职级、职等层次。另一方面,采用品味分类的国家,也开始重视起对职位的系统调查、评价和分类。3各有优点和缺陷:(重点)职位分类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考试录用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等;有利于获得职位的最佳人选;有利于预算管理和编制管理;有利于改进整体结构、增进效率。但工作费时】复杂,结构缺乏弹性,不利于人才流动和发展。品味分类有利于培养人才,重视教育,级随人走;便于调配和交流,划分方法简便;有利于队伍稳定。但不利于严格的科学管理,有碍业务的专业化发展,影响工作效率,限制学历较低但能力较强者的晋升机会,不利于实行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政治原则、特点和内容1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和不适应性:(1)“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范围过宽,管理方式过于集中和单一,管人与管事相脱节。(2)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编制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制度。(3)缺少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4)管理权限和分工不尽合理。(5)缺乏法律约束和保障。(6)缺乏系统、规范、科学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干部人事制度管理形式”部门所有制“模式,调配流动困难。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政治原则(重点简答)(1)法治原则(2)党管干部原则(3)德才兼备原则(4)民主原则3与传统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相比,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体现了分类管理的原则。新的公务员制度作为各级行政机关实行的人事制度,而与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相区别,改变了以往各类干部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2)建立了新陈代谢制度。新的公务员制度一方面对公务员的资格条件和考试录用作出了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又对辞职、辞退、退休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利于克服以往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弊端。(3)强化了激励竞争机制。新的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公务员的录用,实行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取;公务员的考核,以工作实绩为重点,实行能上能下,优胜劣汰。这有利于克服以往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4)健全了廉政勤政约束制度。新的公务员制度在保持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从制度层面入手,把廉政勤政作为公务员的一项基本要求,贯穿在公务员义务、权利、考核、纪律、职务升降、交流、回避等各个管理环节之中。(5)在法制化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4内容(10年论述重复考的概率大)第一,“进口”环节(1)职位分类制度(2)录用制度第二,“内部管理”环节(1)考核制度(2)职务任免制度(3)职务升降制度(4)奖励制度(5)惩戒制度(6)培训制度(7)交流与回避制度(8)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第三,“出口”环节。(1)辞职辞退制度(2)退休制度第4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是一部门新的内容考试可能性很大)一人力资源的动态平衡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结合起来,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有效地控制和调节人力资源的动态平衡、保证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转。2人员结构是组织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之一,是组织中由不同的编制定员标准所决定的各类人员的比例和组合方式。人员结构的变化受到两方面的影响:意识人员结构受任务结构、技术结构及外界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人员结构受人员变化的制约。3人员结构的变化和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人员结构的变化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组织既是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任务结构、技术结构和发展规模。同时组织的任务结构、技术结构和发展规模的变化必然对人员结构的适应性提出新的要求。4人员结构的变化能否在保持原有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技术、任务、规模和环境变化的要求,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效的标准之一。二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在组织任务、技术、规模、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发展的情况下分析人员结构现状和未来需求,保证人力资源动态平衡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基本情况统计(2)人力资源预测:预测人员结构变化趋势、组织未来发展及人力需求(3)人力资源规划方案(4)控制和评价。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控制组织的人员结构变化,保持工作需求和人员需求的一致性,保持人员结构的动态平衡。三人员合理流动的心理规律和心理因素1在人员流动问题上,存在着社会需要、组织需要、个人需要三者之间的矛盾。这三种流动趋势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交叉的,有时则是逆向的。要促使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其内在含义是保证三种流动需要和三种流动趋势的一致性。控制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首先要求有人事制度的保障,其次要求采用有效的人事政策和人事措施进行调节。2在不同岗位、不同职业、不同组织、不同环境之间,总是存在着工作性质、工作条件、报酬、待遇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个人来说,必然意味着某些工作岗位、某种职业的组织或环境较好,某些则交叉,这种差异可称为位势差。其本身的两大特点:1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2它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因此,要合理地、有计划地调整和控制位势差,必须认识、了解人们如何对位势差做出主观的、相对的判断。也就是说,要认识、了解影响人员流动的心理素质。凡造成岗位、职业、组织、环境之间的位势差的因素都是影响人员流动心理的因素。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取决于:(1)个人的实际情况(2)个人的需要层次和思想境界3人员流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互补形式和替补形式4控制人员的合理流动存在两种方法:截留方法和导流方法四群体心理、群体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效应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注意从人和事结合的角度,即从工作关系的角度录用、选择适合于工作需求的合格人员。而且要从人与人结合的角度,即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录用、选择适合于协作需求的合格人员,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和谐关系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心理因素对群体的整体素质和整体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2)群体成员之间态度和认识的一致性(3)群体规范的形成和遵守(4)群体内聚力的强弱(5)群体成员之间情感上的支持和主动协作五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政策心理分析(1)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任务(重点简答)(1)分析和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执行是否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的权责划分受否合理。(2)评价现行体制、政策、计划、方案和措施等的效果和结果。(3)为改进现行体制、政策、计划等提供科学依据。(4)提出未来应采取的新的政策、计划、方案等并进行充分的论证和鉴定(5)研究考试录用、薪酬、退休等着制度、政策、计划对各类人员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职工态度、行为方面的规律性的特点等。(2)人力资源信息的管理和利用1人力资源信息的内容(1)人事档案信息(2)人力资源社会统计信息(3)人员心理调查信息2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应做到:(1)在人事部门内,设立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信息中心,分析、处理各种人力资源信息,为人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建立组织地区或社会内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打破单位间、组织间、地区间的信息沟通界限,明确各种沟通关系,并建立严格的信息沟通制度,定期填报各种表格,修改、补充原有数据。(3)采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改变手工处理人事信息的落后状况。(4)配备专门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和统计人员,改变传统的内部分工方式,加强人事部门各科室之间的联系和合作。(5)设计新的运用于计算机处理的人事报表,增加认识报表中业务、技能、等方面内容(6)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的社会心理调查,及时得到对现行人事制度和人事政策的反馈。(三)人事制度、人事政策的心理影响和社会效应人力资源管理宏观控制的结果最终取决于整个人事制度和人事政策。其直接关系人事管理宏观控制的方向和效果,这些影响包括:(1)制度、政策的连续性和行政人员的稳定感。(2)制度、政策的合理性和行政人员的公平感。(3)制度、政策的方向性和职工的责任感。(4)制度、政策的推动性和行政人员的成就感。课后12重要。第十一章财务行政第1节财务行政概述一财务行政的概念1财务行政和人事行政是公共行政的两项最基本的管理体制,是保证公共行政组织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财务行政是政府履行经济正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财务行政是国家行政组织通过社会产品价值分配的各种形式和宏观调控手段维持其正常运转和有效履行公共行政职能的管理活动。包括三种含义:(1)国家行政组织是财务行政的主体(2)财务行政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公共需要,它以国家公共行政组织的正常运转和有效履行公共行政职能为前提条件。(3)财务行政是借助于货币的特殊职能实现的社会产品价值分配过程。二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1财政收入是指公共机构为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自家庭、企业所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通常,公共财政收入按其形式可以分为税收和其他收入两大类。2财政支出是指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收入有计划地进行分配和使用,转化为政府实现职能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或其他指出的过程3财政支出的分类(1)按其是否直接补偿: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2)按公共财政支出的项目: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支农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价格补贴支出等(3)按国家职能: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4)按公共支出与在生产的关系:补偿性支出、累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5)公共行政支出的目的: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指出4财务行政的职能:(知道即可)(1)筹集资金(2)配置资源(3)调节分配关系A社会分配过程B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分配过程C各级政府内部的分配过程。(4)宏观调控:指国家通过财政的直接调控或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增长。经济稳定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第2节国家预算(基础知识要知道但不是重要考点)一国家预算的概念1一方面,国家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它具体规定计划年度内国家财政收支指标及其平衡状况,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是政府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的财政手段和财政机制。另一方面,国家预算时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它必须由政府提交国家权力机关审批后方能生效和执行,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是公共行政的权力制衡机制。2作用:(1)有计划地通过财政收入为国家筹集大量的财政资金。(2)有计划地通过财政支出合理安排社会经济活动,分配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利用国家预算的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政府的行政效果和经济活动。(4)通过执行国家预算促使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遵守国家的经济计划和财政制度,保证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3分类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形式上)单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各类财政资金按投入和支出来别统一在一个计划表格中加以反映和计算,它是传统的预算编制方式。复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各类财政资金按经济性质的不同,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中加以反映和计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方法上)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上一个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根据新的财政年度的发展情况而递增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继彪的确定只以新财政年度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而不考虑上一财政年度各项支出基数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二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审批编制预算工作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它包括拟定、审查、汇总和批准国家预算收入、预算支出指标体系数字的全过程。国家预算的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其过程:(1)国家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2)测算国家预算控制指标。(3)编制国家预算草案。(4)审批国家预算。三国家预算的执行。其执行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国家预算执行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组织预算收入的执行(2)组织预算支出的执行(3)组织预算收支的平衡四国家决算:是国家各种政策和国家预算执行后真实效果和真实规模的集中反映,并且是重新制定国家财经政策和国家预算的重要依据。国家预算与国家决算的关系:(1)国家决算原则和时间要求与国家预算相一致,它同样要求公开、可靠、统一、完整和年度性。(2)国家决算的组成与国家预算相一致。(3)国家决算的结构与国家预算结构相一致。(4)国家决算的编制和审批程序与国家预算相一致。第3节税收制度一税收和税收制度1国家税收: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具有强制型、无偿性、规定性的特点2税收制度简称税制,其作用:(重点简答)(1)税收制度是国家财政收入和预算收入的重要保证。(2)税收制度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3)税收制度是调整分配关系的手段。(4)税收制度是贯彻执行国家财经计划和财政政策的重要保证。(5)税收制度可以从法律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二税收分类(不用看)只要知道有两类说、三类说、五类说三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是有关于如何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管理权限及如何让进行税收管理的一种制度。其要点(1)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从法律上合理确定国家立法机构与国家行政机构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从属关系和审批权限,在保证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的同时确定中央政府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2)是给地方政府必要的税收管理权限,调动起组织税收的积极性,并使地方政府通过自己掌握的一部门税收权力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调控能力。(3)加强税收管理体制的法律效力,明确规定违反税收管理权限的处罚措施,有效处罚越权行事、各自为政或擅自变通税法的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国家税法的统一和完整。如何做好税收管理工作:(1)不断完善税收制度(2)建立健全税收征收管理法规(3)使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4)建立严密的监控网络(5)加强税务人员队伍建设(6)增强全民纳税意识四我国税制改革(了解一下即可)第4节财务行政和宏观调控一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税制1财政管理体制是规定国家财政管理原则和财政运行机制,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收支范围及权限的一系列制度。2分税制(重点名词解释):是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有时又称为“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其基本特征是(1)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2)按照财权服从事权的原则,划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3)合理划分税种并按税种划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自的固定收入与共享收入,并相应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4)地方政府在符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拥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及税收管理权限(5)建立规范化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3分税制的核心是:分权、分税、分设机构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宏观调控作用(简答易考点)1控制国民收入的分配。2控制国家预算收入平衡3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4影响国家和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强势5强化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6制约国家宏观调控方式7促进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各种政策手段的运用三财政政策:是国家指导财政工作、控制财政活动的实际运行过程、规定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包括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两方面内容。财政政策的分类:(1)根据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2)根据对社会总供给的影响:刺激性财政政策局限性财政政策(3)根据对经济调节作用:自动调节的财政政策和相机选择的财政政策(4)根据政策调节对象是收支总量还是收支结构:宏观财政政策微观财政政策四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了解)(1)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财政管理体制(1)统收统支体制(2)统一领导,分级包干体制(2)经济体制过程中的财政管理体制(1)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2)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3)地方财政包干体制(3)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的财政管理体制我国的财政包干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矛盾一些弊端:(1)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国家财力偏于分散,财政集中程度太低。(2)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强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3)主张地区经济封锁和重复建设,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4)包干办法种类繁多,不太规范,不能很好地体现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5)现行财政包干体制的收入划分上仍未摆脱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第5节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间财政关系(不是很重要)一公共产品与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产品泛指公共行政组织或国家行政组织所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1)公共产品的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2)公共产品供给的必要性1政府供给公共产品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公共产品消费上的“搭便车”现象。2政府供给公共产品可以最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3政府供给公共产品可以充分考虑和代表社会的利益(3)公共产品供给的特性:层次性区域性群体性(4)公共产品生存与公共产品供给:生存仅是供给的一个环境二公共产品供给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影响1公共产品供给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影响(1)财务行政的协调运行对政府间财政分工的影响(2)公共产品供给特性对政府间财政分工的影响(3)政府间财政分工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A分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权力和责任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极为重要B合理确定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权力和责任对满足其所辖区域居民多样化的公共产品需求十分有益。C确定合理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有利于增进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益。三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分析(1)财政分权的理论1财政分权的合理性(1)奥茨分权定理:从收益角度出发提出地方政府应当主要负责对辖区内居民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产品供给。(2)布坎南俱乐部理论:把社区作为一个俱乐部,然后研究如何确定社区的最优人员规模。其认为最佳规模位于新成员的进入产生的边际拥挤成本同分担运转成本所带来的编辑节约这点上。其理论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人口增加,使每个人分担的服务成本下降;二是,人口增加也会产生新的外部不经济,带来拥挤效应。因而,当增加一个人导致的人均成本的节约恰好为增加的拥挤成本所抵消时,辖区就达到了最佳财政规模。(3)(重点)蒂伯特“以足投票”理论:地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组合在各地区间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如果居民在社区见的流动性未受到限制的话,许多居民会选择去其他地方政府关于公共服务的预算更你呢该满足其偏好的社区居住。地方政府在这样的激励下,会相互竞争,形成对居民有吸引力的公共支出和收入模式组织。2财政分权理论所认为的公共产品供给特点:(1)能够更好地满足所辖居民的偏好和地区发展的特殊需要(2)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间的竞争(3)有利于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3财政分权的弊端(1)容易导致地区间贫富差距的扩大(2)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形成新的国内贸易壁垒(3)可能导致某些公共产品供给不足(4)不利于税收的征收(5)难以实施高层次的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2)财政集权理论财政集权指财政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仅具有少量的财政权力,地方政府财政对中央政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1主张财政集权的理论(了解即可):强调在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给中央政府更大的权力。(1)区位效率理论(2)外部性理论2财政集权理论所认为的公共产品供给特点(1)财政集权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2)有利于解决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外部性问题(3)有利于维护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4)有利于征收税收3财政集权的弊端(1)不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2)难以满足地方多种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3)容易使政府缺乏竞争,形成垄断,导致政府规模扩大(3)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想模型(重点)1理想模型的内容:(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收入(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承担支出责任,也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公共产品供给责任。2理想模型的特点:(1)中央政府占主导地位(2)地方政府具有自主权(3)政府间关系可灵活调整3理想模型的优势:(1)有利于全国财政的统一和协调,也有利于地方财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中央政府在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适当放权,既避免了集权模型中政府全包全揽,也避免了分权墨香正中,中央政府能力不够的弊病。(2)中央和地方之间合理进行分工,既保证全国性的、跨区域的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也能满足地方发展和居民多样性的需要。(3)有利于改进政府绩效,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正促进的有效竞争。4弊端:(1)产生两极化的倾向。(2)财政集权和财政分权不能有机结合。(4)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趋势1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重点是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方面的权力和责任问题。2公共产品供给需要相应的财政收入作为保障。财政收入权力中央应相对集中,以保证中央宏观调控力度和公共产品供给公平;财政支出权力应当适当分权,以保证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和效益。这一章不作为考试重点第十二章绩效测评和管理进行绩效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好的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而这正是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第1节效率和效果的区别与联系(大体了解)一效率和效果的概念1行政效率即行政执行活动的效率,指在此过程中各种耗费与实际成效的比率。2行政效果即是行政执行活动的效果,指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行政执行活动实现特定目标的结果或取得的实际成果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作用。二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的关系国家行政组织在其决策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并确定行政目标和行政效果的问题,其次才应考虑行政效率的问题。一方面,行政效率涉及的问题比行政效果的范围要窄一些,它可以限定在国家行政组织行政执行过程的范围内进行专门的探讨。另一方面,这种区别有助于深入探讨行政效率问题。三绩效和政府绩效政府绩效:指的是政府工作完成情况或政府工作的成绩、成效、功绩、政绩。尼古拉斯。亨利:(1)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分属于政府工作的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割裂而是相互包容,因此用政府绩效的概念将两个方面有机的统一起来。(2)政府绩效作为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的统一,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这样才能全面地考察政府的工作和业绩。(3)有助于系统地设计绩效测评的目标和方法。第2节绩效测评的概念和内容(了解)一绩效测评的概念绩效测评是由绩效测量和绩效评估两个概念构成的。(1)绩效测量,指定量的、效率方面的评测(2)绩效评估,指定性的,效果方面的测评。绩效测评本身是对个人或组织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测量,并对其工作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以利于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方法和手酸。二绩效测评的历史演变:绩效测量因其具有定量分析、量化比较的特点,主要运用于对行政效率进行全面的测评。绩效评估因其具有定性分析、价值判断的特点,主要用于行政效果方面的测评。三绩效测评的要素:测评者测评对象测评目标测评体系测评环境第3节绩效测评的类型、指标体系、方法和步骤一绩效测评的类型(1)根据测评者类型:内部测评和外部测评(2)根据测评对象:个人绩效测评和组织绩效测评(3)根据测评条件:年度绩效测评和项目绩效测评(4)根据个人或组织的工作结果:有形绩效测评和无形绩效测评二绩效测评的标准和指标体系1在绩效测评的要素中,绩效测评标准和指标体系处于一种核心位置上,绩效标准和指标体系是组织进行绩效评测工作必不可少的依据和基础。首先,确定绩效测评标准和指标体系是组织进行绩效管理和绩效测评的具体步骤。其次,确定绩效测评标准和指标体系是对个人和组织绩效的具体描述,个人和组织的工作状况和完成情况只有通过它们才能明确地表现出来。最后,确定绩效测评标准和指标体系是分析和评价个人或组织业绩、征集,寻找工作差距、制定奖惩措施和改革方案的依据和尺度。其标准:数量标准、质量标准、比率标准、价值标准、公众满意标准2绩效指标体系指的是为了综合反映与说明个人或组织绩效而整体设计的一套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系统。三绩效测评的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心理测评方法、政策分析法四绩效测评的步骤(重点简答极易出题!!!!高度重视)(1)决策部门做出进行绩效测评的决定。(2)确定绩效测评多要解决的问题及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3)确定测评者和测评对象。(4)确定测评内容、标准和指标体系。(5)确定测评的技术和方法。(6)制定测评工作的实施程序和时间表。(7)确定进行绩效评测工作所需要的制度保证。(8)确定进行绩效测评工作所需要的制度保证。第4节绩效管理的理念和实践(本章重点)一全面质量管理(预测2012年易考点名词解释含义加特征)含义: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是一种源起并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的强调全组织质量的重要性,其要意在于将生产品生产和检验的质量管理技术放大、扩展、泛化成为全组织的管理,质量的标准则相应由技术合格转变为顾客满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特征:1)顾客导向,主张在员工与顾客之间实施开放的、双向的、持续的、良好的沟通—了解、理解合作。、2)领导示范。管理人员应当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推介以顾客需要为转移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并通过具体的、可视的积极行动影响和带动全体组织成员。3)全员参与。广泛实施质量训练,使每一个组织成员建立起关于“质量”的价值观、责任感及承诺。4)重视教育。通过不断推进、反复诱导、固化训练,使员工发自内心地追求和改善质量。5)强化团队。其理念在于实现员工工作自主与责任明确相统一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式,存进组织内成员的广泛的通力合作。二标杆管理含义:标杆管理指的是,通过比较分析,以卓越组织的绩效及相应管理方法为基准,引进更高的标准和更有效的指标体系确定组织绩效目标,并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特征:(1)标杆管理以绩效测评为基础,但并不仅限于组织内部的绩效测评(2)标杆管理需要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但并不只是停留在单纯对数字或数据的比较研究方面。(3)标杆管理需要学习、引进卓越组织的管理方法,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抄袭或照搬。(4)标杆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步骤:(1)确定标杆管理的总体设想和目标(2)确定哪些职能或绩效指标最有必要实施标杆管理(3)确定列为标杆的一流组织作为比较对象(4)对所选一流组织的绩效状况进行测评(5)对本组织的绩效状况进行测评(6)确定本组织与一流组织之间的绩效差距(7)分析一流组织取得成功绩效的方法、措施(8)提出并确定本组织提高绩效的标准、指标及相应的方法措施(9)在组织内部推行、落实、改进的方法、措施(10)检查测评改进过程和绩效结果(11)强化、修改或重新制定标杆管理的计划和目标三学习型组织管理的核心是对知识的管理1佛睿思特《企业的新设计》最早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21990年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模型,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系统化、完整化。彼得圣吉认为,团体学习比个人学习更为重要,团体学习是发挥团体智慧的最佳途径之一。五项修炼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其核心思想:五项修炼的融合,不是以缔造一个学习型组织为最终目的,而是引导出一个实验与进步的新观念,使组织不断创造未来。2学习型组织要注意遵循的五项原则:A承诺的原则B起步稳健的原则C目标明确、行动一致的原则D集中精力的原则E灵活机警的原则3学习型组织是一种“高柔性、扁平化的组织”是一种善于应变,能不断学习、创新,不断自我超越的组织。4特征:(1)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联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和理解。(2)强调的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个人学习的能力。(3)强调的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组织素质、组织文化等深层次的变化。第十三章行政监督第1节行政监督的基本概念行政监督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公民及国家行政组织自身对行政执行过程和行为所实施的监督。行政执行的最基本特征是依法行政,与此相联系,行政监督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依法监督。一行政监督和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的内容与国家行政组织行政执行过程中的各种行政行为密切相关,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对行政立法的监督。第二,对行政执法的监督。第三,对行政司法的监督。二行政监督的特点(重点简答)(1)法制性(2)多样性(3)强制性(4)全民性(5)经常性(6)公开性(7)限制性三行政监督的类型和机制1国家行政组织的外部监督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分为权力监督、政治监督和权利监三种类型。权力监督指监督主体运用国家法律所授予的权力所进行的监督。政治监督的类型即是政党监督,政党在行政监督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政治影响,政策监督来体现。权利监督的类型包括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其监督的主体是公民等。2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监督机制一般也可分为权力监督和权利监督两种类型,权力监督包括直线监督等,是隶属于国家行政组织系统的有关行政机关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授予的权力对行政执行过程所进行的监督,体现的仍是权力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权利监督,主要是指的是公务员根据国家法律和《公务员法》所享有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所实施的监督。第2节外部监督机制这种外部监督机制所体现的国家权力的分配关系从根本说是由国家的根本大学即宪法规定和调节的,目的在于防止国家行政组织滥用权力,保证行政执行过程的合宪性和合法性,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绩效。一立法监督立法监督指国家立法机关依据宪法对国家行政机关所实施的监督。主要包括:(1)监督宪法的实施,在某些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的国家中,由国家司法机关主管宪法实施的监督。(2)监督由各级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3)监督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等的合宪性、合法性(4)监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和行为的合宪性、合法性(5)按所辖权限监督并有权罢免同级政府行政领导人(6)审批各级预算、决算、经济计划及其执行情况(7)处理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争端立法监督的形式:第一,质询第二,提出不信任案或不信任表决第三,任命第四,弹劾第五,罢免第六,审批第七,国政调查第八,行使司法职能二司法监督司法监督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国家行政机关所实施的监督。包括:(1)在司法机关负责监督宪法实施的国家中,审查行政法规或行政措施的合宪性,追究并制裁违宪行为。(2)通过审理各种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经济案件和行政案件,审查与此有关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或个人行为的合法性,追究并制裁其违法、侵权、失职、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司法监督的形式:(名词解释)第一,违宪审查第二,行政诉讼第三,刑事诉讼第四民事诉讼三政党监督(1)政党监督的特点第一,监督是争夺政权的手段第二,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议会斗争过程中第三,注重对政府政策的控制和影响(二)我国政党监督的具体表现中国共产党的行政监督作用与我国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表现在:(1)政治监督(2)政策监督(3)立法监督(4)纪律监督(5)法律监督各民主党派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是我国政党监督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方式:(1)政治监督(2)参与立法监督(3)直接参政(4)多党合作、相互监督四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是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一定权利的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利用多种方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1实施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是大多数国家宪法中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和法治原则的体现。这些原则的基本的基本点包括:(1)主权在民,代议机关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形式;(2)以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表现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3)用法律体现人民意志并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2社会监督一般通过以下渠道进行:第一,舆论监督第二,参政议政第三,申诉、控告和检举第四,社会政治活动第五,公意表达第3节内部监督机制它反映国家行政组织自身作为监督主体对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行政执行活动的控制过程,其中任务是保持行政执行活动的统一、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效果。一结构性监督(重点易考点)1直线监督又叫纵向监督或垂直监督,是与国家行政组织的直线结构形式相联系的一种监督机制,其作用是调整组织内部指挥和服从、命令和执行的关系。内容:(1)根据行政职权和隶属关系的划分,上级机关或领导人员对下级机关或下级人员有进行指挥和进行监督的权力和责任(2)与依法行政的性质相联系,依法监督是法定内容和主要任务(3)上级机关可依照法律或有关规定检查下级机关的工作,改变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4)上级机关可在其权限范围内做出有关下级人员的任免、奖惩等决定(5)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下级机关和下级人员亦有监督上级机关及领导人员守法执法的责任,但需按正当程序和方法进行。2职能监督又叫横向监督或水平监督,是与国家行政组织的参谋或职能结构形式相联系的一种监督机制。目的在于保证组织的整体运行绩效。二违法违纪监督主要特点:(1)实施违法违纪监督的机关隶属于国家行政组织,一般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辖,不同于外部监督机制的司法监督,但和司法监督有衔接关系;(2)实施违法违纪监督的机关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体的干涉。(3)这些机关对保证行政执行活动的正常进行,组织、纠正和打击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危机行为有重要作用。主要类型:(当作名词解释记住)1行政监察2审计监督3政法机关监督三党内监督:组织监督和纪律监督1组织监督指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的各级党委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2纪律检查指通过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的各级党的纪律价差委员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3组织监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实行组织监督的制度保证。(2)“四个服从”。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3)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体制。(4)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党员干部接受党组织领导的制度。(5)各种生活会制度。4纪律监督:一方面,经常对党员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注意防范在党员干部中发生违纪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行为和案件。第十四章行政治理模式行政治理模式是政府做什么及如何做的综合体现。(1)它要求对国家行政组织的角色进行定位,这种定位与其所采取的治理模式密切相关。(2)它要求对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和改造,治理模式是国家行政组织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3)它要求设定国家行政组织的治理目标,它们追求的是在实践中如何达到较高的行政效率和较好的行政效果。第1节行政治理模式的相关论述一传统的行政治理模式—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二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挑战官僚制的传统模式主要因为下列问题受到挑战,这些挑战使“摒弃官僚制”“突破官僚制”的呼声日益高涨。(重点论述题曾经考过一次考试的热点)(1)规模膨胀、机构臃肿(2)开支庞大,税负沉重(3)程序僵化,绩效低下(4)权力集中,反应迟钝(5)官僚习气,缺少活力(6)角色错位,功能失调(7)权力失控,腐败严重(8)形象不佳,信任危机三新的治理模式(1)奥斯本和盖布勒的企业型政府(重点常考点)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不是划桨。2)小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人们在赋予政府权力的同时,也要牢牢地抓好自己手中的权力,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3)竞争性的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竞争提高了效率,客观上迫使供应或私营部门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反应,提高责任感,政府一方面要为政府内部的服务工作创造竞争机制,一方面要对竞争进行必要而合理的管理4)卓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我们必须改变照章办事的人事制度,建立起有使命感的预算机制,建立一个有使命感的政府组织。有利于提高组织的使命感、革新精神和灵活性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官僚主义的政府由于不衡量效果,也就很少取得效果。因此,要按照企业精神对政府的业绩进行必要的测量。按照业绩付酬、按照业绩管理。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必须让政府靠拢顾客,建立一套顾客驱使的制度,把各种资源直接交到顾客手中,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他们选择服务的提供者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改革传统的公共财政制度,是管理人员可以从利润中合法、合理地获得好处。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政府必须为了未来而进行战略规划。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政府需要协作的组织,需要通过参与管理,分散联邦制度和公共机构的权力。有利于提高效率和灵活性,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提高,增强组织内人员的士气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政府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和依据运用市场机制达到公共目的(2)盖伊彼得斯(2010年论述重复考的可能性大)《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提出了四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市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解制型政府。(P365图14—1要记住)1彼得斯将与传统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相联系的概念或原理概括为:(1)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2)严格的等机制和规章制度(3)职业和组织的永久性和稳定性(4)某些传统的制度规定(5)内部管制(6)平等原则2彼得斯认为,新的治理模式的提出,出于下面五个方面的考虑:(1)对问题的诊断,即确定传统的治理模式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以此作为构建新的治理模式的基础。(2)结构,即应该如何组织政府部门,使组织的结构方式适合于高效运转的需要。(3)管理,即应该怎样聘用、激励和管理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应该如何高效地控制政府的财政资源,在人事管理和财政管理的体制上进行变革。(4)政策和决策过程,即职业公务员在政策过程中应该起什么作用,以及政府应该如何对私人把部门施加更广泛的影响,涉及对政府决策程序及其内容的变革问题。(5)公共利益,即各种不同模式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设计对治理模式的基本评价。四政府能力和治理模式政府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政府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四种因素的整合效果。(1)政府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2)政府所享有的行政权力(3)政府财力、物力及各种用于行政管理的技术手段。(4)政府的运行机制或治理模式。第2节政府角色与治理模式一政府角色分析一般来说,根据政府的地位作用和知你呢个,政府角色可分为以下类型:(1)与政府的国家使命相联系第一,国家政权的组成者第二,国家行政权的行驶者(2)与政府的职能相联系第一,国家安全的保卫者第二,国际事务的协调者第三,社会秩序的维护者第四,经济建设的调控者第五,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第六,文教事业的推动者第七,公民利益的保护者第八,公共道德的建设者二政府与企业的差别(1)政府是按照法律规定和严格的法律程序建立起来的,是政治和政党斗争的产物。而企业是按照经济规定和市场规则建立起来的,是市场竞争的产物。(2)政府只有一个,是唯一的、垄断性的、不可替代的行政主体,而企业成千上万的,是竞争性的、可替代的经济实体。(3)政府不能破产倒闭,而企业可以。(4)政策的政策、机制有相当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企业的政策、机制随市场形势、外界压力的变化可以快速转变。(5)政府的元转靠预算维持,预算则靠强制性的税收收入获取;企业的运转靠利益维持,利润则靠成本控制、客户服务等经济活动获取。(6)政府的社会形象主要取决于上述十种角色的履行情况,各级政府管理者的职权不同程度地受十种角色制约;企业的社会形象主要取决于其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三政府角色和治理模式的关系(重点考点必考点)第一,行政角色的划分:掌舵者和划桨者。新的治理模式改革前提是将政府“掌舵者”和“划桨者”的角色分开,政府只承担“掌舵者角色”,"划桨者"的角色让企业或私营部门承担。第二,政府角色的划分:统治者和管理者。传统的官僚制模式更适合于统治者的角色,新型的治理模式则更适合于管理者角色的要求。第3节政府信息化与行政治理模式一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的概念(前几年的热点,现在也了解一下吧)电子政务:在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在结构、职能、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构建一个新型的、具有更高效率、更高绩效、更开放民主的政府治理模式。二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产生和发展(了解即可)三我国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小简答)第一,建立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与组织体系。第二,推进和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第三,创建国家信息主干系统。第四,积极推进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工程”和“政府上网”工程。第五,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向“网络办公”和“电子政务服务”方向发展。四信息化建设对行政治理模式的影响(重点简答)第一,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明显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明显改变了用人需求,减少用人规模第三,对沟通过程的影响,扩大了政府内部的沟通渠道和沟通范围第四,对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的影响,加快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速度,并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和政策质量。第五,对集权、分权的影响,一方面,组织的控制趋于集中,使决策中心上移,因此使国家行政组织中集权的倾向和条件。另一方面,资源共享,下属参与积极性提高,有出现分权的倾向和条件。第六,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明显地改变了中间层的作用,从而减少组织的等级层次,增大控制幅度,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关系。第七,对运行机制的影响。不仅在政府内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流程,而且在政府外部改变了对客户的工作关系。课后的第一第五个重点看第十五章行政改革(本章内容只记大条即可,考试要考的话会以时事的方式考,只需把这些原理套用到事实上)第1节与行政改革有关的概念行政改革的基本特点是国家行政组织作为改革主体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既是调整并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在各种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推进和发展。一行政改革的定义与出发点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是行政改革的基本出发点。行政改革是在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作用下,为了使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达到社会满意程度,有计划地调整和改变国家行政组织的体制、职能、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几个方面:(1)行政改革是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直接作用的结果(2)行政改革寻求的目标是使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符合一定社会要求或达到一定的满意程度。(3)行政改革是有计划地对国家行政组织及其工作所进行的结构性、制度性的变革二行政改革的要求与动力1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保持或提高国家行政组织的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2行政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变化影响了组织的行政效率和效果,使其运行状况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正常要求。(1)促成行政改革的变化因素。(1)组织目标的变化要求(2)组织任务或职能的变化要求(3)组织结构的变化要求(4)组织管理方面的变化要求(5)组织技术和人员方面的变化要求(2)内外环境影响行政改革的特性表现(1)稳定性(2)关联性(3)确定性三行政改革的阻力和对策(1)阻力1个人方面的阻力(1)安于现状(2)观念和态度守旧(3)考虑个人得失(4)不了解改革的实际内容和意义(5)对改革过程的成功缺乏信心2群体方面的阻力(1)群体的行为归法因循守旧(2)群体利益收到改革的不利影响(3)担心群体稳定状态收到破坏3组织方面的阻力(1)部门利益收到损害(2)改革计划或方案缺乏配套措施(3)经济、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4社会方面的阻力:主要分为立法者、公众、不同的利益集团等三个方面(3)克服行政改革阻力的方法(1)使各级行政人员对改革有积极的态度(2)让各级行政人员积极参与行政改革过程(3)认真论证改革计划或方案,确保改革结果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多数人的利益(4)利用群体压力的积极影响(5)合理安排改革的时间和进程(6)增强改革的组织压力(7)增强改革的社会压力第二节一组织变革的理论模式(1)组织变革的动因模式:通过原因、动机、选择、目标四个环节的发展顺序探讨组织变革的过程。其特点:(1)强调组织的变革过程首先是由内部和外部原因刺激引起的(2)说明这种刺激的结果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即形成了某种动机(3)突出了组织的领导者所做出的选择在组织改革中的重要作用(4)组织改革目标的确定,其结果通过一定的反馈形式再次引起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变化,形成一个新的组织变革过程。(2)组织变革的系统模式哈罗德,莱维特。他认为组织变革是任务、结构、人员和技术四个变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其要点在于,在四个变量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3)组织变革的心理活动模式勒温的变革模型。他认为,成功的组织变革应该遵循三个步骤:解冻现状,移动到新状态,重新冻结变革、使之持久。1)解冻现状:要打破这种状态,必须克服来自组织成员和组织两个方面的阻力。2)移动到新状态。方式有:运用推动力,引导组织脱离现状;打破约束,冲破阻碍组织脱离现状的力量,引导组织进入新的状态。3)重新冻结。一旦变革完成,要想保持变革的成果,必须采取措施重新冻结新状态,是之持久。四组织变革的组织活动模式加里,约翰斯将组织变革过程分为诊断、阻力、变换、评价、制度化、扩展六个阶段。五卡斯特认为,组织变革可分为六个环节:(1)回顾和反省(2)察觉问题(3)分析问题(4)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5)实行变革(6)根据实施效果进行反馈六格里芬把组织变革过程分为5个阶段(1)变革的力量(2)看出问题并加以确定(3)解决问题的过程(4)实施变革(5)测量、评价、控制七唐纳利,吉普森将组织变革过程分为8个步骤:(1)要求变革压力(2)认识问题所在(3)分析问题、确定变革方案的目标(4)认识限制条件(5)对各种方案和技术的了解(6)选择方案(7)贯彻方案二行政改革过程分析(1)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变化(2)改革力量发生影响(3)制定行政改革纲领和计划(4)行政改革计划的实施三行政改革动因与行政改革目标行政改革的推行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其现行状况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正常要求,二是主张改革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意识到进行行政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国家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第3节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规模方面的改革二结构方面的改革(1)合理调整控制幅度(2)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形式(3)合理调整权力结构三职能方面的改革(1)增设或扩大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机构(2)取消或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一致的或可由市场经济调节机制取代的政府职能并相应取消或调整有关机构。(3)取消或调整可用法律手段取代的政府职能并相应取消或调整有关机构(4)取消或调整政府管不了的或不该管的各种具体职能或职责并相应取消或调整有关机构四体制方面的改革(1)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联系(2)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联系(3)与其他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相联系(4)国家行政组织自身的制度建设第4节行政改革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一行政改革的基本特点(1)行政改革是各种党派、各种社会力量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是推动行政改革的基本动力。(3)规模控制是贯穿于行政改革历史过程中的一条主线。(4)行政改革是调节政府与市场关系,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5)行政改革限定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中进行(6)行政改革是政府通过“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过程更好地履行行政职能的有效途径。二行政改革的变化趋势(1)从加强规制到放松规制(2)从企业国有化到企业民营化(3)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4)从追求“效率”到追求“绩效”三我国行政改革发展趋势(遇到案例可直接套用)(1)建立由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神话行政改革的主要目标。(2)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改革的核心(3)将行政体制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起来,是确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制度保证。(4)按照“以法定位、以权定岗、以岗定责”的要求推进机构改革(5)积极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自主权、
本文档为【公共行政管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书山有路勤为径
在汽修行业深耕多年,拥有丰富的汽车修理经验及电路图,对汽车机修、冷电方面比较有经验。
格式:doc
大小:28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0-04-24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