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我们三年级(1)班学生一共有**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通过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部分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部分学生懒散,基础差,上课又不专心听讲,成绩不太理想,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辅导,针对性为他们设计一些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闻有城、陈波涛等同学,除了老师辅导外,还要经常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采用“结对子”等方式。二、教材分析苏人教版三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
三年级数学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我们三年级(1)班学生一共有**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通过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部分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部分学生懒散,基础差,上课又不专心听讲,成绩不太理想,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辅导,针对性为他们设计一些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闻有城、陈波涛等同学,除了老师辅导外,还要经常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采用“结对子”等方式。二、教材分析苏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与原来相比有大的变动,现在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期末复习。一个“探索规律”的活动“间隔排列”,两个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和“多彩的分数条”。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三个部分。1、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数的认识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教学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大小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通过练习,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的运算安排了两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二年级学生已完成表内乘除法的学习,掌握了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本单元涉及乘法的口算、估算、笔算等不同计算方式,在例题编排上是先口算与估算,笔算稍后一些。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间有0和末尾有0乘法,并掌握相应的乘法笔算法则,教学有关倍数问题,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单元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本单元首次安排了除法的验算,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作用提供了机会。此外,“千克和克”属于常见的量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列表和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图形与几何”领域:教材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计算方法。第六单元编写时注意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3.“综合与实践”: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3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如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安排的“周长是多少”。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结合解决问题策略安排的“间隔排列”。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锻炼时间能力,如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的“多彩的分数条”。三、总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方面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掌握笔算乘法法则;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会验算除法。2.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4.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一些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和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并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6.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抽对称图形。(二)数学思考方面1.经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2.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3.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三)解决问题方面1.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2.通过多种学习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笔算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并掌握除法验算。3.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4.初步体会分数的含义。(二)难点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笔算。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3.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4.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5.能在方格图中进行图形的平移,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五、方法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能更好完成教案中个性化补充,及时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困生实行面批面改。2、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3、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4、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7、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8、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演示教具各种秤尺子方格纸教学挂图彩笔等七、教时安排本学期实际教学时间17周,三年级数学每周5教时,计85教时。本册教材共安排81课时的教学内容,结余4教时作为机动时间,详细安排见进度表。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21课时2、千克和克6课时三、长方形和正方形8课时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8课时五、解决问题的策略8课时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5课时七、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八、期末复习4课时期中测评3课时附: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单元名称 授课内容 课时 备注 一 8.28~8.31 报名注册 二 9.1~9.7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1 9.1正式上课机动1课时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 三 9.8~9.14 4练习一 2 中秋节一天假 5.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2 四 9.15~9.21 6.练习二 2 7.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 1 8.练习三 2 五 9.22~9.28 9.乘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乘法 2 10.练习四 1 11.复习 2 六 9.29~10.5 第一单元测验 2 国庆节三天假 七 10.6~10.12 第一单元 试卷 云南省高中会考试卷哪里下载南京英语小升初试卷下载电路下试卷下载上海试卷下载口算试卷下载 讲评 1 机动1教时 二、千克和克 1.千克的认识 1 2.克的认识 1 练习五 1 八 10.13~10.19 第二单元测评 3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 2.认识周长 1 九 10.20~10.26 3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 1 4.练习六 1 5.周长是多少 1 第三单元测验 2 十 10.27~11.2 试卷讲评 1 机动1教时 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1 2.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 3.除法验算 1 十一 11.3~11.9 4.练习七 2 期中考试 3 十二 11.10~11.16 5.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 3 6.练习八 2 十三 11.17~11.23 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2 8.练习九 2 9.复习 1 十四 11.24~11.30 第四单元测评 3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1.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十五 12.1~12.7 2.练习十 2 3.间隔排列 1 第五单元测验 2 十六 12.8~12.14 试卷讲评 1 机动1教时 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平移和旋转 1 2.轴对称图形 1 第六单元测验(1) 1 十七 12.15~12.21 第六单元测验与讲评 2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几分之一 1 2.认识几分之几 1 3.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 十八 12.22~12.28 4.练习十一 1 多彩的“分数条” 13 第七单元测评 十九 12.29~1.4 八、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4 元旦一天假 二十到二十二 1.5~1.25 全面复习迎接考试 二十三 1.26~2.1 期末考试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这一届三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好,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二、教材分析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2.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三、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主要教学措施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五、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1 9.3-9.7 混合运算 5 2 9.10-9.14 混合运算; 单元测试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单元测试卷 与讲评一 5 3 9.17-9.21 观察物体; 5 4 9.25-9.30 加与减; 5 5 10.1-10.7 国庆节 6 10.8-10.12 加与减;单元测试与讲评二 5 7 10.15-10.19 乘与除 5 8 10.22-10.26 乘与除 5 9 10.29-11.2 单元测试与讲评三;整理与复习 5 10 11.5-11.9 周长 5 11 11.12-11.16 周长 5 12 11.19-11.23 单元测试与讲评四;乘法 5 13 11.26-11.30 乘法 5 14 12.3-12.7 乘法 5 15 12.10-12.14 单元测试与讲评五;年、月、日 5 16 12.17-12.21 年、月、日;单元测试与讲评六 5 17 12.24-12.28 数学好玩;认识小数 5 18 12.31-1.4 认识小数 5 19 1.7-1.11 认识小数;单元测试与讲评七 5 20 1.14-1.18 总复习 5 21 1.21-1.25 期末复习检测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一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一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二、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毫米、分米的认识包括: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与米和厘米间的关系。千米的认识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与米的关系。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2、教材编写特点:(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他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景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3、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毫米的认识练习课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第四课时:千米和米的换算第五课时:长度单位练习课第六课时:吨的认识第七课时:吨的认识练习课一、测量1、毫米的认识累计课时数(1)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处理练习一第1——3题。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米与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出示例1情景图,看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然后让同学们拿出课本先估计它的长、宽、厚,再进行实际测量,当整厘米数不能表示时,引出毫米,接着具体量一量1毫米有多厚,再出示电话卡等让学生观察。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意义。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体验1毫米的长度实际,并形成直观形象。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学具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情景图。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0分钟)1、复习旧知,引入课题。(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测量时得到的是整厘米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3)情境导入:出示例1情景图。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一起来吧。通过操作你产生了哪些问题?2、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这节课的自探提示,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认真看书测一测、量一量、想一想,你一定会有很多发现。自探提示:(1)通过观察与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你发现了什么?(2)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表示?(3)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吗?(4)请你说出生活中长或厚大约1毫米的东西。3、学生围绕自探提示进行自学。二、解疑合探(15分钟)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与同桌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2、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由此引出毫米。差生汇报,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演示测量课本的长、宽、厚的方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3、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并说说你是怎么得到的。鼓励有多种思考方法。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4、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让学上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可以用毫米来表示。生汇报: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卡的厚度等。教师及时评价。(3)学生同桌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有多少张。(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学生评价,教师小结。当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三、质疑再探(3分钟)1、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知识,把你认为重点的记一记,同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或是还要了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2分钟)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再用尺子进行测量。4、全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毫米的认识,大家心中肯定有许多感受或收获能谈谈吗?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毫米=10厘米教学反思:2、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累计课时数(2)教学内容:复习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进一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的:1、巩固对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知道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准备:学生尺、分米尺、米尺。教学过程:1、设疑自探(8分钟)1、导入: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毫米、分米,这节课我们来巩固一下毫米的认识,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补充,形成自探提示。出示自探提示: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测量橡皮的厚度、书本的厚度用什么单位最合适?③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3、学生自学课本,独立解决以上问题。二、解疑合探(12分钟)1、逐一检查学生自探情况。(学困生汇报,中优生评价补充)2、针对有困难的问题组织合探。(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和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2)测量橡皮的厚度、书本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最合适。(3)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用毫米做单位。三、质疑再探(5分钟)1、关于本节的认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问题预设: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5分钟)(一)生自编题练习。(二)教师有选择的供题练习。1、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蜡笔长6毫米()跳绳长2厘米()课桌高7米()粉笔长75分米()小明身高134米。()一根绳长15分米。()一块橡皮厚1米。()10分米=1厘米。()2、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公路宽10分米一支圆珠笔170厘米课桌长40毫米邓老师高13厘米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字。蜡笔长6()跳绳长2()桌高7()粉笔长75()钢笔长14()小明的身高是140()一块橡皮厚12()旗杆高9()别针长34()电脑键盘长约5()图钉长10()教室宽6()教室的门高大约2()麦当劳玩具高9()黑板长约4()5米=()分米40厘米=()分米2分米=()厘米70毫米=()厘米我们的铅笔盒的长大约是(   )分米。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分米。我们课桌的高大约是(    )分米。4、分别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三)全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毫米、分米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呢?板书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5米=()分米40厘米=()分米2分米=()厘米70毫米=()厘米教学反思:3、千米的认识累计课时数(3)教学内容:课本第7页例3,第8页例4和中间的做一做。教材分析:教材中情景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引出千米。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的:1、通过挂图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2、能正确运用千米的概念来表示长度。3、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无处不在的道理。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0分钟)(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米、分米、厘米、毫米)比较大的是什么?(米)如果我们想知道北京离我们这儿有多远,也用米做单位,可以吗?那我们该用怎样的单位去计量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千米的认识。(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2、学生绕题设疑,(问题预设:①一千米有多长?②一千米等于多少米?③千米在生活中运用在哪些方面?)教师梳理归纳补充并将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到黑板旁侧形成自探提示。3、出示自探提示:(1)看课本情境图,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情景吗?说一说这幅图说了些什么?(2)例三图中牌子上的数是什么意思?(3)大家在哪儿还见过使用千米作单位的?(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1千米有多远吗。请同学们围绕自探提示认真自学课本,想一想,画一画,解决以上这些问题。二、解疑合探(14分钟)1、检查学生自探效果,教师随机板书。(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秀生评价)2、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3、在自探和合探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1千米=1000米。描述比较远的距离的时候用千米作单位。10个100米是1千米。4、交流:用自己的话描述一千米有多远?三、质疑再探(5分钟)1、通过你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问题预设:有没有比千米还大的长度单位?)2、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1分钟)1、学生根据本节学习内容自编一道题让同桌计算。(做后同桌对改评价,然后再推荐好的在全班展示练习)2、完成第8页例4和中间的做一做。3、完成练习二的第一题。让学生自己连线。订正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4、完成练习二的第二题。5、全课总结。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1千米=1000米。描述比较远的距离的时候用千米作单位。10个100米是1千米。教后反思:4、千米和米的换算累计课时数(4)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的例5。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米与千米之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地换算。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9分钟)1、激趣引思,沟通旧知。1千米=()米,1米=()分米,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1米=()厘米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开火车回答出每节车厢上的题目,其余学生判断,正确就发出火车鸣叫的声音“呜——”)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3厘米=()毫米2米=()厘米100厘米=()米1千米=()米2、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1千米=1000米。那么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的换算。(板书课题:千米和米的换算)3、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问题预设:①千米和米怎么换算?)教师归纳补充学生的问题,出示自探提示,自学课本第8页例5,思考以下问题:(1)3千米=()米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2)5000米=()千米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二、解疑合探(15分钟)1、指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中、优等生评判并补充。2、针对学生回答有困难或不会的问题合作探究。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3、归纳总结算法:(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明确:因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说明:5000米=()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4、引导学生总结算法(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5、即时练习:2千米=()米3000米=()千米4千米=()米6000米=()千米6、看课本图:看图计算:北京→南京→上海()千米北京→武昌→广州()千米三、质疑再探(5分钟)1、鼓励学生针对本节内容质疑和联想,提出不懂或还想知道的问题。(问题预设:千米和分米怎么换算?)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1分钟)1、我当小老师,学生自编习题,小组交流择优展示。2、填空。4千米=()米2000米=()千米3千米=()米8000米=()千米3、园林工人要在一条路旁植树,每5米划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4、全课小结。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大家心中肯定有许多感受或收获能谈谈吗?板书设计:千米和米的换算例1:3千米=()米6千米=()米例2:5000米=()千米4000米=()米教学反思:5、长度单位练习课累计课时数(5)教学内容:长度单位练习。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复习课,通过复习和相应题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即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2、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1、简单的计算。2、1千米长度的表象。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7分钟)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长度单位。(板书课题)你认为我们这节课我们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呢?(问题预设:①长度单位有哪些?②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③怎样灵活运用他们之间的进率?)2、出示自探提示:(1)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那些?(2)具体表示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3)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3、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自学课本第10页内容,然后独立思考,独自探究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二、解疑合探(12分钟)1、自探结束后,找学生汇报自探结果。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2、即时练习:3千米+50千米=()千米6米-45毫米=()毫米18毫米+82毫米=()厘米=()分米3、按顺序排一排:克千米厘米吨分米毫米千克米长度单位:从小到大质量单位:从大到小三、质疑再探(3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问题预设:除了我们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以外,还有没有别的长度单位?)四、运用拓展(18分钟)1、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名称。一支铅笔长16()小明每小时行5()一棵大树高8()小冬身高130()一艘轮船每小时行21()一枚图钉长1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2、在○里填上“>”“<”或“=”。3千米○2900米2千米○2000米。9毫米○1厘米1米55厘米○15分米80米○800分米500厘米○5米305厘米○3米50厘米1千米○990米30毫米+40毫米○10厘米指名回答,并说明原因。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80厘米=()分米9厘米=()毫米9分米=()厘米1千米500米=()米6千米50米=()米4、判断。一枝钢笔长4分米。()火车每小时行1000米。()一张床的长度为20分米。()1千米长的公路比1000米的公路短。()一根长绳子长约1毫米。()指名回答,说明为什么错误并改正过来。5、列式计算。①7米比500厘米长多少?②8千米比7千米400米长多少?③运动场1圈的周长是200米,2圈是多少米?④把72厘米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读题,理解题意,指名板演,共同订正。6、我能行。从甲地到乙地,如果骑车每小时行15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乘汽车只需2小时,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7、全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长度单位,大家心中肯定有许多感受或收获能谈谈吗?板书设计:长度单位练习课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教后反思:6、吨的认识累计课时数(6)教学内容:课本第11页例6、第12页例7及做一做,处理练习三第1—4题。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的方法。最后,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目的:1、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2、理解吨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建立1吨重的计量观念,形成表象。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0分钟)1、复习。2000米=()千米4千米=()米1000克=()千克8千克=()克小结: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质量单位?让学生描述一下1千克和1克具体有多重。2、谈话导入: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重量单位“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自由发表意见)(问题预设:①一吨有多重?②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作单位?③一吨有多少千克?)4、教师归纳补充学生的问题,出示自探提示。自学课本第11—12页,思考以下问题:(1)1吨里面有几个100千克?(2)1000千克等于多少吨?(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作单位?二、解疑合探(14分钟)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困生汇报,中、优生评判补充。2、针对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生成结论:1吨里面有10个100千克。1吨=1000千克4、学生交流可以用吨作单位的事物。如:卡车的载重量、一头大象的重量、桥的限重等等。三、质疑再探(4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问题预设:还有没有比吨更大的重量单位?)四、运用拓展(12分钟)1、我当小老师。2、判断:500千克=5吨()6吨=6000千克()8000千克=8吨()4000克=4吨()3、第9页练习二1.2.3题。4、全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吨的认识,大家心中肯定有许多感受或收获能谈谈吗?板书设计:吨的认识1吨=1000千克3吨=()千克6000千克=()吨教学反思:7、吨的认识练习课累计课时数(7)教学内容:复习吨的认识,处理练习三第3、4题。教学目的:1、建立1吨的计量观念,能用吨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2、能用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计算。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计量观念。教学难点:能用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计算。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2分钟)1、谈话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吨,知道了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这节课我们对这些知识做一个巩固。板书课题:吨的认识练习课。2、请同学们把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想一想本节课我们重点要研究哪些问题?(问题预设:①1吨等于多少千克?②1千克等于多少吨?)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如下:(1)1吨等于多少千克?(2)1千克等于多少克?(3)请你把我们学习过的重量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4)试把下面各数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7003克7030克7300克7吨3克7300千克让学生复习本节内容,探究以上问题。二、解疑合探(14分钟)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汇报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生:1吨等于1000千克。生:1千克等于1000克。生:我们学习过的重量单位有吨。生:我们学习过的重量单位有克。生:我们学习过的重量单位有千克。生:我们学习过的重量单位有吨、千克、克。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克,千克,吨。生:……板书如下: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克,千克,吨。2、针对第四题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学生总结,教师补充。三、质疑再探(3分钟)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四、运用拓展(11分钟)(一)我当小老师。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二)教师有选择的供题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条鱼重2()西瓜重6()汽车重3()1元硬币重10()指名回答,集体订正。2、在○里填上“﹥”“﹤”“=”9000千克○9吨999千克○1吨8吨○8000千克5吨○5000克9千克○7000克+1000克要求:把不同的单位换算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大小。3、算一算,填一填。1吨+500千克=()千克800千克+200千克=()吨1500千克-500千克=()吨4000克+6000克=()千克5吨×3=()吨4、把相同的质量用线连起来。8吨5000克3千克4000千克5千克3000克8000千克4吨5、解决问题。奶奶要买4千克白菜,每千克1元2角,我拿了5元钱够吗?6、巧填单位名称1()-9()=1()1()-999()=1()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7、全课总结:本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吨的认识练习课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克,千克,吨。教学反思:8、第一单元练习课累计课时数(8)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复习课,通过复习和相应题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即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2、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重点、难点: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8分钟)师: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问题预设:①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那些?②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③我们学了哪些重量单位?④他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补充形成自探提示,并出示。①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那些?②请具体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③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④我们学了哪些重量单位?他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学生带着以上问题,独立复习本单元的内容。二、解疑合探(14分钟)学生汇报复习情况,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2、让学生举例说出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3、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教师强调:要灵活运用它们之间的进率。4、我们本单元学的重量单位是吨。他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时1000。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三、质疑再探(3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四、运用拓展(15分钟)(一)填空。1、测量物体的单位有(  )、米、(  )、厘米、(   )。2、测量物体的重量单位有(   )、千克、(   )。3、5厘米=(   )毫米 30分米=(   )米 400厘米=(  )米   1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7分米=(   )厘米 4千克=(   )克   9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70米=(    )分米4、一袋洗衣粉重2千克,5袋洗衣粉重(    )千克。5、一袋食盐重500克,(   )袋食盐重1千克。6、运动场的一圈是400米,张冬每天早晨跑2圈,他每天早晨跑(  )米,再跑(   )就是1千米。(二)判断题。1、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同样重。()2、米、分米、厘米、毫米,每两个相临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3、因为400大于4,所以400米大于4千米。()4、一间教室长8米。()5、小明身高140厘米。()6、一头大象约重4吨。()(三)口算。64+6=37-18=45-8=25+75=100-9=47-28=7000+700=800+200=4000+2000=4000-3000=3500=500=5600+400=(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支铅笔长20(   )学生课桌高80(   )李成的体重35(   )一个乒乓
本文档为【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我本菩提
从业20多年,业务熟练,多次被评为技术能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2-10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