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

举报
开通vip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第一编群众文化概论第一章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学群众文化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历史现场。群众文化学是以群众文化为研究对象,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在内的多种分支的新兴学科。群众文化概论是群众文化学的基础理论,它是对群众文化的含义及其一般性质、特征、地位、功能、规律以及群众文化的基本知识进行论述阐释的专著。它的任务是指导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推动群众文化理论的发展。群众文化学和群众文化概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文化的观点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

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
第一编群众文化概论第一章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学群众文化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历史现场。群众文化学是以群众文化为研究对象,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在内的多种分支的新兴学科。群众文化概论是群众文化学的基础理论,它是对群众文化的含义及其一般性质、特征、地位、功能、规律以及群众文化的基本知识进行论述阐释的专著。它的任务是指导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推动群众文化理论的发展。群众文化学和群众文化概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文化的观点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是对抗社会的历史动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重大能动作用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为群众文化学提供了哲学依据。一、群众文化源远流长群众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群众文化。群众文化起源于劳动,它是在人类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使人有了语言,有了意识,有了创造工具的能力,并且在社会的共同劳动交往中产生了最初的艺术。原始的群众文化带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一是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直接结合在一起,文化活动就是劳动生产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二是集体创造并为集体所享受。文化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部内容。所谓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都是这种广泛含义的文化。原始的群众文化既是当时整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后世文化艺术的源头。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随着阶级的分化,文化活动发生了两个根本变化:第一,有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工,出现了一部分脱离物质生产,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并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专业文化。第二,文化本身也产生了分化,出现了剥削阶级的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文化。前者主要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宫廷文化和为他们所利用的宗教文化,后者是与之相对立的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民间文化,也就是群众文化。二、什么是群众文化对于群众文化的含义,我们可以表述为: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这种表述概括了群众文化几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方面。第一,群众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第二,群众文化的活动方式是自我进行的。群众文化是劳动人民自我创造、自我学习、自我享受的文化。第三,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和对知识的追求。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在内的物质生活,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得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一部分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在内的精神生活,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类文明的另一重要方面,如理想、信仰、道德、情操、志趣、学习、社交、爱情、文化娱乐等等。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人类的精神生活也愈来愈丰富。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就是人们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途径之一。第四,群众文化的内容和手段是广泛的,它以文学艺术为中心,涉及宣传、教育、科学、体育、游艺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内容广泛的群众文化,习惯上成为“大文化”。第五,群众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哲学等同属意识形态。由于群众文化涉及到人们文化生活和传播知识的各个方面,因而它又不仅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还包括某些广义文化的成分,如人类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等。群众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群众文化。三、群众文化学和群众文化概论群众文化学是以群众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领域一门新兴学科。群众文化学的理论体系,可根据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区别而划分为三大组成部分。这就是群众文化基础理论、群众文化史和群众文化应用理论。这三大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如群众文化美学、群众文化心理学、群众文化人才学、群众文化教育学、文化馆学以及对群众文化史进行的分阶段、分项目的研究等。群众文化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以及各个分支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又各有其独立性。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以群众文化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并服务于群众文化实践。群众文化概论是群众文化学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群众文化的基础理论。群众文化概论的任务,是通过长期的丰富的群众文化实践的研究分析,说明纷繁复杂的群众文化现象,届时群众文化自身特有的客观规律,阐述群众文化发展得一般原理。它是论述群众文化基本知识的专著,是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启蒙书”和“入门书”。群众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索群众文化的性质和特征、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第二部分主要探索和论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群众文化的特点和规律。第三部分主要探索制约群众文化发展得因素。第二章群众文化的性质与特性一、群众文化的性质研究群众文化的性质,主要是研究群众文化的社会属性。1、群众文化是综合的社会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种种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文艺、宗教、哲学等等。群众文化既包括文学艺术这个中心内容,还涉及到宣传、教育、科学、体育、游艺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文艺、宣传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就其内容来说,有相当部分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至于群众文化中科学、体育、游艺等则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而是社会文化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它们本身特有的功能。以上这三种情况说明,群众文化不是单纯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综合的社会文化形态。群众文化是综合的社会文化形态这性质告诉我们,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直接的从多方面影响人们意识形态的工作,也是从多方面提高人们文明程度的工作,因而是一项崇高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工作。2、群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一定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它又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或阻碍的能动作用。作为一种复合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群众文化,同样也是如此。进步的高尚健康的群众文化,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今天,高尚、健康、积极进取的群众文化,能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3、群众文化的民族性、民间性。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群众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就是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具体反映。群众文化的民间性是最鲜明不过的,就是因为群众文化是民间文化。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体育、民间游艺以及其他民间习俗活动等等,一直在民间流传着,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即使到了今天,群众文化生活领域宽广了,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了,但是民间文化活动形式仍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二、群众文化的特征所谓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特点和标志。群众文化的特征是与专业文化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群众文化本来就是一个与专业文化相对而言的概念,它们都是文化,都属于意识形态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领域,都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母体和基础,专业文化又能促进群众文化的提高。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非职业性这是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分界线。专业文化团体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以从事文化活动为其职业并以此为社会服务,从社会取得报酬;而群众文化则是人们在从事本职工作之外进行的文化活动。当然,专业文化工作者也有自己的业余文化活动,以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这一部分非职业性的活动,同样属于群众文化的范畴。2、以满足群众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要,是广泛的、多方面的。⑴娱乐休息的需要。人类离不开劳动,同样,人类也离不开娱乐休息。没有适当的娱乐休息,也就没有高效率的劳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娱乐休息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准备。人们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包括享受别人的和以自我表现的活动,其自发的、本能的、最直接的目的,多是为了娱乐和休息。⑵审美和陶冶情操的需要。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都有一种强烈追美的享受的愿望。在美的享受中,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受到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⑶增进知识、技能和智慧的需要。自古以来,群众文化就有传授知识的作用。尤其是现在的青年一代,求知、求乐、求富,已经成为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⑷抒发感情、发挥才能的需要。观赏活动只是欣赏别人的才能,激起感情上共鸣,但是不能满足人们直接抒发感情和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人们的喜怒哀乐,总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人们的各种爱好和才能,总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发挥出来。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就是抒发感情、发挥才能的主要形式之一。⑸增强体魄的需要。增强体魄也是人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直接目的之一,尤其是老年人参加的健身活动,目的完全是为了益寿延年。3、广泛的社会性。这是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相区别的又一鲜明标志。群众文化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参与者的全民性,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普及性,活动方式的社会化。第三章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群众文化是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专业文化衍生和发展得基础。它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它是劳动群众所创造、所享有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娱乐审美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文化承递功能,生活实用功能。一、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1、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而且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是有理想、有感情的。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们必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并且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来抒发和表达。群众文化不仅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常常贯穿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群众文化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和社会性,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广大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同时,群众在自己的文化生活中,不满足于欣赏别人的表演和创作,还要自己实践,自己创造,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群众文化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是专业文化所无法取代的。2、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世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则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发展和丰富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一切进步的优秀的群众文化,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和文化知识;既对形成民族的思想、道德、风尚等社会意识形态起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又为发展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的精神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它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最科学的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群众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提高人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觉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群众文化可以通过各类健康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群众文化历来就发挥着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等多种作用,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炉,成为人们启迪智慧、增益知识的渠道。3、专业文化衍生和发展的基础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母体,它孕育了多种文化艺术门类及其作品,也启蒙了大批有成就的作家、诗人、画家和表演艺术家,为专业文化团体培养、输送了千千万万的艺术人才。我国历史上许多文学艺术形式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源于民间,源于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范畴很广,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母体,而且是一切专业文化的母体,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承载体。群众文化不仅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成为艺术的土壤,而且孕育、熏陶了大批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专业文艺团体的产生和发展,也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土壤。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娱乐审美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文化承递功能、社会实用功能。这四个方面互相交织在一起,不可截然分割,常常在群众文化活动或作品中得到体现。1、娱乐审美功能群众文化具有娱乐审美功能,这是群众文化区别于政治、法律、哲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显著标志,因为它本来就是人们在劳动之余为了娱乐休息和审美的需要而创造产生的。“娱乐休息审美”是群众文化“天生的本性”,从古至今,娱乐始终是人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人们在业余时间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首先是为了娱乐审美的需要,要从中得到愉快的享受,以消除疲劳,调剂精神,这是群众文化的本原。群众文化的其他功能,只有在具有娱乐审美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发挥。2、宣传教育功能群众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是由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决定的。内容健康、催人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能起到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与娱乐审美功能应该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群众文化既要给人以教益,又要给人以乐趣。要发挥群众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不能依靠论证和说教的办法,而要寓宣传教育于娱乐之中,通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的思想、感情、性格、品德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3、文化承递功能对传统文化内容、形式的承递,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许多传统性的群众文化活动自产生以后,便以某种相对固定的形式世代相传。通过群众文化的承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发展和传播。4、生活实用功能群众文化具有一定的生活实用性。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美化人民生活的作用,二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三是健身延寿的作用。第四章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是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在业余时间里开展的一切文化活动。它是群众文化构成的主体和基础。群众文化活动贯穿于人类活动的全过程。一,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群众文化活动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直接活动部分,即以群众自身为主角的各类创造活动;二是间接活动部分,即观赏他人的活动。根据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大体可将其划分为:文学艺术活动,宣传教育活动,文化科学知识普及活动,群众体育活动,游艺活动五个方面。1,文学艺术活动群众性文学艺术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中最主要,最普通,最经常的活动。文学艺术活动包括创作表演及评论活动。⑴群众文学创作活动。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文艺活动的基础,是群众文艺繁荣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⑵群众艺术表演,展览活动。群众艺术表演,展览活动是指群众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以及美术,书法,摄影和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展览活动。2,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教育活动是运用各种听,视手段,根据不同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法令,英雄模范人物,改革和建设的成就等。3,文化科学只是普及活动文化科学只是普及,包括一般文化知识的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文学技术知识普及,文学艺术基本知识的传授及文化收藏活动。文化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历来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4,基层群众体育活动乡镇基层群众体育活动,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文体相连是群众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同时对锻炼人们的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也起着积极作用。5,游艺活动游艺活动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康乐活动,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发展智力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极有效的休息。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群众文化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的。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由自发到自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其产生及发展,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研究和掌握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使主管和客观相符合,从而克服盲目性,增强科学性,进行有效地指导,使群众文化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自愿性自愿性之所以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首先是由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决定的。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群众共同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每个社会成员对群众文化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各不相同。只有当人们选择了自己有兴趣,适合自己需要的某项活动,才会有自愿参与的热情。这种热情一旦产生,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尊重群众文化活动的自愿性,必须善于引导,把群众的需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2,同生产和生活水平相适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从总体上看,它的发展必须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群众的生活水准相适应。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生产活动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关系,正确处理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关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出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和对文化生活的需要。3,多样性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是由社会的发展变化,群众物质生活的变化和群众文化主体的全民性,以及群众的文化修养志趣爱好,审美心理,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来就不是凝固不变的。从比较单一到丰富多彩是多样化的表现,就某一活动来说,从比较简单到不断丰富发展,也是多样性的一种表现。群众文化活动如果没有多样性,也就没有生命了。决定群众文化活动多样性的因素很多,从群众文化工作来说,主要应该探索群众兴趣的变化,心理的变化,以便不断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来满足群众新的需要,从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第五章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为群众文化工作制定的方针政策,指明了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进一步明确了群众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事业建设上,提出了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稳步发展的方针;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规定了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勤俭节约的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政策规定。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化,又进一步确立了搞大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社会文化社会办等方针政策。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些方针政策,才能使群众文化事业得以不断地健康发展。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共中央在《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中指出:“文化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根本方向。这是由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劳动人民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劳动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创造了文化,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化工作理所当然地要为劳动人民服务。群众文化工作为人民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服务的对象劳动群众是人民的主体,占最大多数,是群众文化的主要服务对象。在群众文化工作中,首先要考虑他们,把他们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时,我们还要从我国目前的文化状况出发,将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青少年和儿童服务上。2、表现对象群众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活动骨干,都应该深入基层,了解和熟悉各种人和事,从中体验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思想感情,吸取丰富的创作营养和力量,利用一切文化娱乐手段,去表现人民群众,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人民群众的优秀品质和智慧,给人以真、善、美的艺术享受和积极进取的力量。自演、自娱、自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大特点。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应当十分重视这个特点,积极组织,悉心辅导,让群众得以在文化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愿望和自己的生活。3、群众检验一切群众文化活动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还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人民群众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要尊重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爱好和习惯。群众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与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科学和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繁荣群众文化的基本方针。它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用民主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互相竞赛、互相讨论的方法来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艺术。实行“双百方针”,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在我国,人民享有充分的社会主义民主权利。艺术上的自由创作,理论上的自由讨论,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一切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人,只要不违反宪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就都有创作的自由,都有表达意见、阐明观点,进行批评和反批评的权利。实行“双百方针”,也是由科学和文化艺术自身的特殊规律所决定的。文艺创作大都是复杂的、独特的个体劳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由的创作活动,特别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群众文化坚持“双百方针”,最重要的是尊重和爱护群众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发挥群众创造力相联系的,是正确处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实行艺术民主。2、正确对待民族民间的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社会主义时期的群众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今天的群众文化是在继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对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既不能不分精华和糟粕全盘否定和继承,也不能抱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一概否定和摒弃,必须坚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应当加以批判地继承、革新,赋予新的意义,使之为新时代的人民服务。在批判地继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同时,还要从世界各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吸取一切优秀的东西。对外来的文化艺术,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保守主义和排外主义。我们应该有目的、有选择地从世界文化宝库中吸收一切优秀进步的东西,包括文化艺术的形式与创作方法、先进的知识与技术等,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借以丰富我国群众文化创作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什么执行“双百方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建成之前,形形色色的剥削阶级思想意识,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反映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地加以鉴别和抵制。在这里,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衡量是非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同时,“双百方针”也并非是党在科学、文化领域中唯一的孤立的方针,而是与其他的有关方针政策相互联系而存在的。正确处理“双百方针”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就要注意排除来自“左”、右两方面的干扰,不能把贯彻“双百方针”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立起来。无论是群众文化创作活动还是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凡是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的,就是应当提倡的。对抗四项基本原则,就不属于百花齐放的“放”的范围,要坚决取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为了保证“双百”方针的正确执行,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对“双百”方针的随意限制,给群众文化的发展设置清规戒律。三、普及与提高所谓普及,是指把广大人民群众目前急需和容易接受的文化艺术活动及其知识和技能提高给他们。普及的内涵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活动的覆盖面,二是活动内容的水平。群众文化的普及活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会老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现在普及的某些东西,在以前属“提高”的范围;现在提高的某些东西,以后又成为广泛普及的了。这就要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同志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面,提高艺术素养。所谓提高,是沿着“二为”的服务方向,在普及的基础上,向群众提供比较高级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知识、技能。如果说普及主要是向广度扩展,那么提高则是向高度攀登。普及与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与提高,都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不能简单地认为普及是对数量而言,提高是对质量而言。普及如果不讲质量,则普及便不能实现;则普及便不能实现;提高若撇开数量要求,则提高也不可能。四、群众文化事业的方针1981年8月,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宣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关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指导方针,即“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稳步前进”这24字方针。这六句话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既高度概括了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应遵循的原则,又指出了所要运用的方法。它不仅是指导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方针,也是指导我国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方针。加强领导,是24字方针的核心,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积极发展,是强调思想上要有紧迫感。因地制宜,是指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量力而行,即在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衡量自己的力量,有多大的力量办多大的事。讲求实效,指群众文化事业建设要注重实际效益,首先是社会效益,其次是经济效益。稳步前进,即群众文化事业建设遵循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五、群众文化活动的原则1983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宣传部第四部门《关于加强城市厂矿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要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勤俭节约”的群众文化活动十六字原则。这十六字原则,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坚持“业余”,才有利于群众“自愿”;唯其自愿,才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并使其自择所爱,各显其能;而内容健康有益,才可能使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财力物力允许的情况下,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第六章群众文化机构的设施群众文化机构,是指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有一定宗旨和工作目标,执行一定的职能的专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部门和团体。它是群众文化活动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群众文化活动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群众文化机构的分类我国的群众文化机构按其职能不同,分为行政管理机构、协调机构和事业机构三类。1、行政管理机构我国群众文化行政管理机构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代表人民行使群众文化行政管理权。它在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时,应该体现鲜明的阶级性和严谨的科学性。阶级性体现在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下,保证党和国家有关群众文化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科学性体现在行使行政管理权时,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尊重群众文化的基本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群众文化行政管理机构是按照纵向原则,依照国家政府序列设置的。共分为四级,即国家文化部下属的社文司,省(区、市)文化厅(局)下属的社会文化处(群众文化处),省辖市、自治州(行署)文化局下属的社会文化科(处),县(市)、市辖区文化局下属的文化股,乡镇(街道)文化站受当地政府委托也兼有管理职能。群众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有四:一是计划决策职能,也称目标管理职能;二是法规管理职能;三是组织指挥职能;四是检查控制职能。2、群众文化协调机构群众文化协调机构的产生,是群众文化活动社会化的体现,是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群众文化活动的项目繁多,参与人员范围广泛,牵涉到许多部门和群众团体,必须把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统一起来,才能开展好工作。群众文化协调机构就是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和需要而产生的。它是按横向原则组合的社会化的联合体。群众文化协调机构按其工作任务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常设性机构和临时性机构。群众文化协调机构的职能一般有三项:第一,统一规划本地区的重大文化设施,使不同体制的文化事业建设,能做到合理布局,整体协调,发挥最大效益。第二,协调本地区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协商解决群众文化工作的重大问题。3、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由政府、人民团体或集体设置的以业务工作为服务手段的群众文化机构。它又是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助手和业务参谋机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显著地特点是通过业务手段来实现自己的任务,这个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组织、辅导、研究、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为工作内容。第二,在工作方法上,它不是用行政、指令、控制、指挥等手段去实现自身的任务,而是通过业务活动,即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去吸引群众,引导群众。第三,它的业务活动方式除了纵向的联系外,更多的是区域范围内的横向联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化的活动方式。⑴政府文化部门设置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与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相同,也是按纵向原则,依照行政序列逐层设置的。省级、市级设立的群众艺术馆,县、区级设立文化馆,乡镇、街道设立文化站。其服务对象是本辖区内的全体人民群众。其工作内容是综合型的,综合面的幅度不尽相同,愈靠近基层则工作内容愈广泛。⑵人民团体和产业部门设置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如工会系统的工人文化宫,共青团系统的青少年宫,妇联系统的儿童乐园;各产业部门的如铁路俱乐部、海员之家等。这些事业机构的设置,是依据其服务对象集中的地方设置。其工作内容有综合型的,也有单一型的。其特点是服务对象的定向性,这一点决定了该事业机构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4、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农村集镇文化中心是集乡镇文化、科普、体育、业余教育、广播电视、宣传事业为一体的群众文化事业或联合体。它的出现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机构改革的需要,适应了人民群众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需要,也适应了某些地区农村文化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农村集镇文化中心的性质可概括为三句话:它是乡镇党委和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统一管理全乡各项文化事业和设施的综合性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前进基地;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大学和文化乐园。建设农村文化中心,要达到以下五条标准:⑴有开展文体活动、宣传活动、科普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和设备。⑵有经常化的丰富多彩的高尚健康的文化活动。⑶有健全的起实际作用的管理委员会、精干的工作人员和一支业余文化活动骨干队伍。⑷有可靠的经费来源。⑸有一套完善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三、群众文化设施设备群众文化设施设备是群众文化构成的重要因素。群众文化设施包括场地、房舍、装备及器具、资料等,这些是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群众文化设施设备对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群众文化设施设备是群众文化活动必要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群众文化设施设备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进行群众文化设施设备,要注意遵循四个原则:一是群众文化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二是群众文化设施设备要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时代特色;三是群众文化设施设备既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要与工作任务相适应;四是根据我国国情,在建设新的文化设施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挖掘其潜力。第七章群众文化队伍队伍是人才的集合。群众文化队伍是由群众文化专业干部和业余骨干集合而成的。群众文化学是实践性即应用性很强的理论,与之相应,必须发现和培养大批实用人才,包括人才结构金字塔尖端的英才,并形成强壮的队伍,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及其发展得需要,才能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一、群众文化业余骨干队伍群众文化业余骨干产生于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并随着群众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这支队伍。1、业余骨干队伍的特点⑴群众文化业余骨干队伍的基本特点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自然形成的。⑵群众文化业余骨干队伍扎根于群众之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⑶群众文化业余骨干队伍变动性大,新陈代谢速度快。2、业余骨干队伍的作用⑴桥梁作用。群众文化业余骨干,生活在群众之中,他们的活动对群众有着较大的影响,起着通联上下的桥梁作用。⑵承递作用。群众文化活动的无线延续,往往是通过口授身传方式完成的,业余骨干事事相因地承担了承递传统文化的任务。⑶创新作用。群众文化业余骨干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走的绝不是因循守旧的道路,总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好恶加以取舍,甚至重新创作。二、群众文化专业干部队伍群众文化专业人员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专业干部队伍的地位和作用群众文化的专业队伍是一支综合性很强的队伍,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是群众文化的主力军。⑴群众文化专业队伍是繁荣社会主义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长期辅导工作,大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业余创作水平和艺术表演水平,产生了一大批瑰丽多姿的作品;二是通过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辛勤组织,大大提高了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三是通过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艰苦创作,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内容。⑵群众文化专业干部队伍是搜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队。2、转业干部队伍的素质群众文化专业干部队伍是一个多层次的群体结构,一般可分为初级人才、一般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从一般素质要求,应具备以下几条:第一,要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两个方面,即德的方面;第二,要有一专多能的业务技能,即才的方面;第三,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群众文化专业干部“水涨船高”,以适应发展的新形势;第四,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群众文化活动愈来愈体现出横向联合的态势,所以群众文化专业人员应该成为社会活动家。第八章群众文化发展的诸因素群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经济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政治制约群众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有反作用于政治;科学文化是推动群众文化发展得有利因素;继承与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更新,构成了群众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使群众文化活动在总体上呈现出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一、经济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群众文化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群众文化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经济的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发展,必然导致群众文化的变更和发展;二是社会物质条件的优劣,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制约的,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群众文化的发展,自然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群众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二、政治制约群众文化的发展,同时相互作用政治,包括国家机器中的各种政治设施和属于意识形态的政治观点两个部分。群众文化与政治,同属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但在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它既可以促使群众文化健康成长,繁荣发展,也可是迫使群众文化凋残。而群众文化的发展,又能给政治以积极地或消极地影响。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一定社会的群众文化,它首先表现在决定着群众文化的性质。一定社会的政治制约着群众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一定社会的群众文化又以其能动作用影响于该社会的政治。三、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的发展是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科学文化,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也包括群众文化。群众文化与科技、教育、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的关系。科技与文化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为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开拓新领域,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群众文化的发展,专业文化也是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四、继承与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群众文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头脑中固有的,它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靠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继承、改造、创新积累发展起来的。群众文化发展之所以具有历史继承性,是因为群众文化既受一定经济基础制约,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并不随着旧的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全部消亡,有些部分被保留和流传下来。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既克服又保留的过程。如果只保留,只讲继承,不讲克服,没有更新和创新,群众文化就永远不会发展。群众文化的更新与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发展新的群众文化的必要条件;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继承是为了创新,是为了发展新的群众文化。第二编群众文化管理学与群众文化史第一章什么是群众文化管理学一、群众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群众文化管理学就是研究群众文化管理的学问。它包括概念、理论、知识、政策、经验、方法等诸多方面。群众文化管理学既然是一门科学,确定其研究对象就成为先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群众文化管理学尚属一门正在形成的新兴科学,我们在寻求其研究对象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察。从现有文献资料上看,“群众文化”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央苏区。“群众”指多数,是一个社会范畴。“群众文化”是一个社会文化范畴,群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群众文化是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态、群众的文化活动、群众的文化工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设施的总和。从总体上说群众文化既是历代人民群众的精神伴侣,也是历代人民群众为反抗压迫剥削而进行斗争的武器,又是评价各种生活现场,体现自己的愿望、理想,传授生产技能,调节劳逸,进行娱乐和教育的工具和手段。群众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它具有的阶级性、首创性、革命性、民族性、继承性和自娱自乐性。群众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娱乐和审美。明确认识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群众文化,对于认识群众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着重要的意义,群众文化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和我们所工作的对象、管辖的范围不能划等号,也就是说,群众文化管理学主要是研究群众文化管理现象及其规律。认识群众文化现象及其规律,是我们探究群众文化管理学的首要条件。那么什么事群众文化管理呢?就是使被管理的群众文化系统的功效最大限度地满足和适应整个社会对群众文化系统的要求。也就是说,群众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群众文化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群众文化管理是群众文化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条件——机构体制、政策、法令、人员、信息,运用一定的方法,如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等,极大地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方面因素作用,充分利用其本身条件和社会条件,协调一致地、有效地实现预定的工作目标,是一种有程序的活动过程。群众文化管理就是对群众文化管理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也可以说是对人的活动,物的使用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这构成了群众文化的管理关系。群众文化各种管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许多客观规律所支配,由于这些规律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管理关系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特殊的矛盾运动过程,对存在于群众文化管理领域所特有的矛盾运动过程的研究,就构成了群众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群众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群众文化组织管理的现象和群众文化管理活动过程中的管理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二、群众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目标。群众文化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进行群众文化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预定的目标。群众文化管理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对群众文化的管理,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而作出贡献。目标问题是群众文化管理学首先应当研究的内容。2、理论。群众文化管理学应该有其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正确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的群众文化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和批判地吸收当代各有关学科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不断总结,从中找出适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管理的原则。3、原则。开展群众文化管理活动的重要原则,就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4、决策。任何一级群众文化决策都直接决定着群众文化管理效率。5、人、财、物、事。用人事群众文化管理之本,如何调动和发挥每个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如何通过合理安排,把人力组织到实现目标的合力点上来,是管人的关键。管财物的目的是在于使财尽其力,物尽其用。事,主要指有关群众文化管理活动中的一些事物性工作。人财物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应在研究各自特点的同时,进行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研究。6、方法。是指群众文化管理方法。方法在管理中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必须强调方法要科学化。7、制度。一是群众文化各种管理的组织制度,二是保证管理正常秩序的规章制度。这是维系人群、协调各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此外,研究制度必须和管理法规联系起来。管理法规在群众文化管理中的保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8、活动。研究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活动规律的研究,找到适合其活动规律的管理规律。9、过程。研究群众文化管理工作中的活动周期和构成活动周期的有效运转能力。10、管理人员。包括各级群众文化工作、活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管理人员的结构、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群众文化管理水平。11、群众文化工作主管机关的管理。各级主管机关自身建设和管理对整个群众文化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三、群众文化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一是国家和政府中各级群众文化行政、事业管理部门对整个群众文化的管理,二是国家和政府中群众文化行政事业管理机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和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自身的内部管理。此外,主要研究:中央和地方各级有关机关或部门对群众文化事业的领导和管理问题;各级群众文化工作机构的性质、任务和活动方式及其规律;各级群众文化工作部门、单位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及其规律;研究群众文化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的相互关系及其活动规律等。四、群众文化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群众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但在科学体系中它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归属于科学分类中的社会应用科学的范畴。特点是:理论性。群众文化管理学有它自身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实践性。群众文化管理学是群众文化实践和群众文化管理实践长期发展总结的升华。政策性。管理学通过对党和政府有关群众文化方针政策的研究,加强其政策性,以便更有效地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有关群众文化的方针政策。同时对方针政策的分析研究和从理论上的探讨,为党和政府制定群众管理方针政策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综合性。群众文化管理是一种包括多方面内容和多种因素结合的活动过程,这也是由它的综合性和边缘性质所决定的。由于管理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广泛性、复杂性,因此决定了群众文化管理学本身的综合性。五、群众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原则与基本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群众文化管理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必须遵循群众文化发展得客观规律。⑴系统研究方法。是把群众文化作为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用系统的观点把人、财、物、信息等因素和事物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与此同时,还要从横向对其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确定目标和实施办法的最优化和高效率。⑵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复杂的现象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经过概括抽象过程寻找出指导管理的原则和根据。⑶历史研究方法。从历史上考察管理的产生,管理思想、方法的演变等等。通过对长期历史实践的考察总结和研究,从中发现对现在和未来具有实际意义的东西。⑷调查的方法。调查是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只要能够持以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了解,就可以得出有理有据、合乎实际的结论。⑸比较的方法。通过进行分析,权衡优劣,取长补短,寻找出异同,从而得出结论。第二章我国群众文化管理的历史发展一、我国古代的群众文化管理原始人在劳动时,为了协调一致,有一个人负责指挥。由于他的指挥,分散的人群被统一到了一种节奏里,从而达到一致,使劳动效率提高,这就是最早的劳动管理,也是最早的群众文化管理。早期人类歌舞的表演,大多在庆祝劳动成功的时候,或宗教祭祀,或所要进行群众性活动的时候,其间就有专职的或业余的管理人员进行领导、组织、指挥、以实现其预定目标。群众文化的产生虽然历史很早,但是在整个旧时代,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局限,却长期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虽然如此,各个历史时期事实上也都存在着一定的群众文化管理。一是民间活动的内部管理,二是统治阶级对群众文化的外部管理。庙堂、寺观、以及宗教、宗族祭祀活动场所就是证明。统治阶级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文化设施、设备把统治阶级的意识、伦理、道德形象地艺术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我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特别是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国民政府为适应需要,积极提倡社会教育,在全国不少地方先后成立了通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等机构,并注意其管理,比如要求前往活动的人要遵守秩序,内部也实行了分工负责。二、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群众文化管理新中国成立前,在民主革命各个时期的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权,形成了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各级管理组织和管理体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立大会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就把建立工会、创办工人学校、开展工人运动,明确规定为党的现阶段的基本任务。我国第一个革命工人俱乐部当推长辛店工人俱乐部。1920年底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派邓中夏到长辛店开展工人工作,他先筹办劳动补习夜校,提高工人文化水平,进行革命启蒙教育。之后,宣布成立工人俱乐部。随后安源路矿等也先后成立俱乐部。这些俱乐部、识字班、工人补习学校等在当时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也是群众文化管理组织。工厂、矿山如此,农村也是如此。彭湃是从事农民运动的先驱者和领袖人物,他在中国最早建立了县农会和苏维埃政权,并开始实行土地革命。之后,农民在文化思想战线上也开展了斗争,建立了列宁室、俱乐部、夜校。这对移风易俗、提高农民觉悟和组织起来革命斗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革命军队中的文化活动也十分活跃。1927年,蒋介石捕杀共产党人之前,黄埔军校还是一所革命的军校,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等先后在该校工作,并开始了群众文化活动,以作为向革命军人进行政治教育,向民众宣传的手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此,群众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方面,更是受到了高度重视,得到了全面发展。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一些决议和指示中,都规定得非常具体,苏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群众自编自演各种文艺节目、戏剧和唱山歌是苏区群众文化活动中盛行的一种形式。俱乐部成为苏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层组织。俱乐部的经常性任务是移风易俗、宣传科学、宣传卫生和文明。而红军中的俱乐部、列宁室则是部队组织文化活动的中心,列宁室成为红军中的基层群众文化组织。瞿秋白主持起草并制定的《俱乐部纲要》,是我国最早的完备的俱乐部法规,是对苏区文化教育工作做出的宝贵贡献之一。三、国民党政府办的民众教育馆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在工农群众运动中兴起的新群众文化运动进行反革命“围剿”,鉴于当时唤醒民众的口号已深入人心,他们便也打起“民众”的旗帜。于是,国民党政府官办的社会教育、通俗教育机构,都冠以“民众”的口号应世了。1928年,江苏通俗教育馆上书教育部,请求统一名称,于是各地的通俗教育馆都改称民众教育馆了。国民党的民众教育馆进行的主要是“党化”教育。四、民间的群众文娱活动我国传统的群众文娱活动,本来是很丰富多彩的,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酷统治下,城乡凋零,民不聊生。人民群众很难有开展文娱活动的条件和兴致,城乡仅有的一些群众文化团体,大都由地主豪绅所把持,但人民群众还是通过各种群众性的自娱活动来焕发自己的劳动热情。民间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多在传统节日中进行,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往往成了群众的娱乐节目。庙会成了汉民族各个地区广为流行的群众性文娱活动集会。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望果节、雪顿节”,维吾尔族的“肉孜节”,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瑶族的“达努节”,景颇族的“月脑纵节”,回族的“花儿会”等。这些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五、抗战时期的群众文化抗日战争时期,党和抗日民主政府为能使群众文化管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条理化,不仅通过有关指示、决议、通知等提出不同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而且还制定了管理条例和章程。1937年,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很快就把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提到议事日程。1939年5月和8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公布并修订了《民众教育馆简则》,1940年11月还公布了
本文档为【群众文化中级考试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天山书童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7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1-03-18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