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题解题库题解第7章答案_流域产汇流计算

题库题解题库题解第7章答案_流域产汇流计算

举报
开通vip

题库题解题库题解第7章答案_流域产汇流计算第七章 流域产汇流计算 一、概念题 ㈠填空题 1. 降雨,径流,蒸发 2. 地面径流量,地下径流量,场次洪水总量 3. 水平线分割法,斜线分割法 4. 气温,湿度,日照,风 5. 降雨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6. 土壤缺水量 7. 径流量 8. 地下 9. 地面 10. 前期降雨的补充量以及流域蒸散发消耗量 11. 第t+1天开始时的前期影响雨量,第t天开始时的前期影响雨量, (流域蓄水容量) 12. 第t天的降雨量,蓄水的日消退系数, (流域蓄水容量) 13. 降雨强度大于土壤...

题库题解题库题解第7章答案_流域产汇流计算
第七章 流域产汇流计算 一、概念题 ㈠填空题 1. 降雨,径流,蒸发 2. 地面径流量,地下径流量,场次洪水总量 3. 水平线分割法,斜线分割法 4. 气温,湿度,日照,风 5. 降雨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6. 土壤缺水量 7. 径流量 8. 地下 9. 地面 10. 前期降雨的补充量以及流域蒸散发消耗量 11. 第t+1天开始时的前期影响雨量,第t天开始时的前期影响雨量, (流域蓄水容量) 12. 第t天的降雨量,蓄水的日消退系数, (流域蓄水容量) 13. 降雨强度大于土壤下渗率 14. 地面 15. 小于等于 16. 初损,后损 17. 产流开始之前,产流以后 18. 降雨,前期流域蓄水量,雨强 19. 降雨,蒸发 20. 平均后渗率mm/h,次降雨量mm,次降雨地面径流深mm,初损量mm,后期不产流的雨量mm,后期产流历时h. 21. 流域汇流时间 22. 各水质点到达出口断面汇流时间相等的那些点的连线,相邻等流时线间的面积 23. 流域上的最远点的净雨流达出口的历时 24. 25. 部分 26. 全面 27. 全面 28. 等流时线法 29. 谢尔曼单位线法 30. 相等 31. Δt 32. 等流量线法,谢尔曼单位线法,瞬时单位线法 33. Tq+Ts-1 34. 暴雨中心位置,暴雨强度 35. 瞬时单位线u(0,t)的积分曲线 36. 降雨过程,流量过程 37. 减小 38. 增大 ㈡选择题 1.[a] 2. [b] 3. [c] 4. [c] 5. [b] 6. [c] 7. [b] 8. [d] 9. [b] 10.[c] 11.[a] 12.[c] 13.[d] 14.[b] 15.[d] 16.[b] 17.[c] 18.[c] 19.[b] 20.[b] 21.[c] 22.[a] 23.[c] 24.[b] 25.[a] 26.[a] 27.[b] ㈢判断题 1. [T] 2. [T] 3.[T] 4. [F] 5. [T] 6. [F] 7. [F] 8. [T] 9.[T] 10.[T] 11.[T] 12.[F] 13.[F] 14.[T] 15.[F] 16.[F] 17.[F] 18.[T] 19.[F] 20.[F] 21.[T] 22.[T] 23.[F] 24.[F] 25.[F] 26.[T] 27.[T] 28.[F] 29.[F] 30.[F] 31.[F] 32.[T] 33.[T] 34.[F] ㈣问答题 1.答:由于地面、地下汇流特性很不相同,为提高汇流计算精度,更好地反映它们的汇流规律,所以常常要求划分地面、地下净雨。按照蓄满产流模型,fc确定之后,可依下述方法划分:⑴将各时段的有效降雨( )与时段下渗能力 比较,确定超渗、非超渗时段;⑵对非超渗雨时段:地下净雨 ;地面净雨 ;⑶对于超渗雨时段:地下净雨 ;地面净雨 ,式中 为第i时段长, 为第i时段总净雨量。 2.答:有斜线分割法及水平分割法等。水平分割法简单,认为洪水期间地下径流消退,与其补充是相等;斜线分割则认为洪水期间地下径流补充量大于地下径流消退量,对于大多数流域来说,这种认识较符合实际。 3.答:前期影响雨量 是反映本次降雨之前流域土壤干湿程度的一种指标,因此对本次降雨的产流量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按下式计算: 且 其计算步骤如下:⑴确定流域蓄水容量 ;⑵由蒸发资料和 确定土壤含水量消退系数 ;⑶由降雨P、 和 按上式计算 。 4.答:⑴根据实测雨量资料确定流域的蓄水容量 ;⑵根据蒸发资料,计算流域多年平均的月平均日蒸散发能力 ;⑶以折减系数公式K=1- 计算各月的K;⑷通过产流计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一步优选。 5.答:⑴用公式: 逐日计算,式中 、 分别第t+1天、第t天的前期影响雨量;Pt为第t天的降雨量; 为流域蓄水容量,K为折减系数。⑵按公式: 逐日计算,式中 为 产生的径流量, 为第t天的流域蒸散发量。 6.答:不管当地的土壤含水量是否达田间持水量,只要降雨强度超过下渗强度就产生地表径流,称此为超渗产流。蓄满产流则是指一次降雨过程中,仅当包气带的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后才产流,且以后的有效降雨全部变为径流。可见这两种产流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蓄满产流以包气带的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即蓄满)作为产流的控制条件,而超渗产流则以降雨强度大过于当地的下渗能力作为产流的控制条件,而不管蓄满与否。 7.答:超渗产流与蓄满产流形成地面径流的条件基本相同,它们都是由超渗雨形成的地面径流,但蓄满产流模型计算超渗雨的下渗能力总是稳渗率fc,而用超渗产流模型计算地面径流,其中的下渗能力则不一定为fc。 8.答:⑴选取在流域上分布较均匀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多场暴雨洪水资料和蒸发资料;⑵计算各场雨洪的流域平均雨量P和径流深R;⑶用若干场前期十分干旱的雨洪资料,分析计算流域的最大蓄水量 ;⑷计算各场暴雨的前期影响雨量 ;⑸以降雨量P为纵坐标,以径流深R为横坐标,把各次降雨的P和R对应点点在坐标纸上,并在该点上注明本次降雨开始时的 值,绘出 的等值线,便得到一组按顺序排列的 等值线图,经检验合理后,即为P~ ~R相关图。 9.答:根据 的定义,当 =0时,一次降雨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即为所求的 ,一般从长期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雨洪资料中选择久旱无雨流域极为干燥时(W=0)又遇大雨,且雨后能使包气带蓄满(0 EMBED Equation.3 )的降雨径流资料来推求,计算式为: =P-R-E,式中P、R、E分别为流域降雨量,P产生的总径流量和雨期蒸发量。此外也可以由雨洪资料通过优选得到。 10.答:方程式为: 式中R为流域总径流 ;P为流域平均降雨量; 为降雨开始时流域土壤蓄水量; 为流域蓄水容量。 11.答:⑴由实测资料求次降雨的总径流深和地面、地下径流深R、Rs、Rg;⑵根据降雨径流相关图求总净雨过程Rl,注意一定使总净雨量与总径流深相等;⑶假定超渗时段m;结合降雨过程( ),其中 、 分别为时段降雨量和蒸发量,然后按下式计算fc: ⑷检验超渗雨时段与非超渗雨时段是否与假设相符,若相符,fc即为所求。 12.答:这往往是由于流域降雨不均匀和各地降雨过程不一致所引起,此时,若能先假设fc分雨量站计算净雨,然后再求流域平均净雨,试算得fc,则可使各场洪水分析的fc比较稳定,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流域的fc。 13.答:⑴可把一场降雨的损失过程概化成初损,后损两个阶段;⑵产流前损失为I0(初损);产流后,当雨强i> (平均下渗率),按 下渗,产生地面径流;否则,降雨全为损失,不产生地面径流。 14.答:⑴前期流域蓄水量 (或前期影响雨量 ), 大,流域湿润,初损 小;反之 大;⑵降雨初期平均雨强 、 大,易超渗, 小;反之, 大;⑶季节变化,月份不同, 不同。 15.答:方程式为: 式中R为流域平均地面净雨量;P为流域平均降雨量;I。为初损; 为平均后损率; 为产流历时; 为后期非超渗雨量。 16.答:⑴前期流域土壤蓄水量W0,Wo大,湿润, 小,反之,亦反;⑵超渗期雨量 , 大,地面积水多, 大,反之,亦反;⑶超渗历时ts,随ts增长, 减小。 17.答:⑴联解地下水库的水量平衡方程及蓄泄方程,由地下净雨过程推求地下径流过程。⑵当产流计算不能给出地下净雨过程或地下径流甚小时,常用简化的方法计算,即以洪水的起涨流量为起点,把地下径流的涨水段概化一条上斜的直线或在洪水历时内概化为一条水平线。 18.答:等流时线是在流域上勾绘的至出口断面汇流时间 相等的若干等值线,每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水质点,将经过相等时间 同时到达流域出口断面。 汇流计算方法步骤是:⑴在流域图上作出等流时线。量出各块等流时面积 、 ……:⑵降雨扣除损失,求得时段净雨量 、 、……应注意的是净雨量的时段 划分应与画等流时线所取的时段 相等:⑶用公式: ,推求出流断面在时刻t 的流量。 19.答:时段单位线的定义:“流域上单位时段内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断面所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 基本假定有二:⑴倍比假定:同一流域上,如两次净雨历时相等,且相应流量成比例,其比值等于相应的净雨深之比。⑵叠加假定:如净雨历时不是一个时段而是多个时段,则各时段净雨在流域出口形成的径流过程互不干扰,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等于各时段净雨所形成的流量过程相叠加。 20.答:⑴选择记录完整的、可靠的场次雨洪资料,作为分析对象;⑵将洪水过程线分割基流求出地面流量过程 ;并由产流方案求出相应暴雨的净雨过程Rs(t);⑶根据单位线定义和倍比、叠加假定,由Rs(t) 和 推求单位线q(t);⑷对求得的单位线q(t)进行合理检验和修正,得最终分析的单位线。 21.答:由于单位线的两项假设和定义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只是近似的,所以在某一特定的流域上,由不同暴雨强度和暴雨中心位置形成的洪水过程分析得到的单位线形状也就不同。若时段平均降雨强度大,汇流速度快,单位线峰值就较高,峰现时间也较早。又如暴雨中心在下游,分析的单位线峰值就较高,峰现时间也较早。 22.答:⑴雨强;⑵计算时段△t;⑶暴雨中心位置。 23.答:用等流时线的概念进行汇流计算,忽略了流域的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的调蓄作用,把流域概化成一个理想平面。假定净雨在平面上做匀速运动,进而用等流时线把流域划分成若干个等流时块,每个等流时块上的净雨量产生的水量汇达出口断面,形成相应的洪水过程。而单位线法进行汇流计算,则是以流域出口断面的实测洪水过程和相应的流域降水过程资料分析单位线,然后用以推求洪水,因此在该方法中,已自然反映了流域的坡面和河槽的汇流和调蓄作用。所以,只要选取的暴雨洪水资料可靠,在推求单位线时考虑影响单位线形状的主要因素,在汇流计算时,根据情况予以选用,成果的精度往往令人满意。 24.答:优点:单位线本身已经考虑了汇流速度及其变化以及河网调蓄等的综合影响,使用方便,汇流计算一般能取得较好的精度。缺点:单位线假定与实际不完全符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对其影响较大,实用中应认真处理。 25.答:流域上瞬时(时段 )单位入流在出口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称瞬时单位线。其基本假定除与时段单位线的倍比假定,叠加假定相同外,还假定将流域对净雨过程的调节作用,简化为串联的许多相同的线性水库对入流的调节作用,若用n代表水库个数,k代表水库的蓄泄系数,则得到纳希瞬时单位线方程为: 26.答:假定流域上有一强度均匀的净雨连续不断的降落,其强度等于单位净雨深与单位时段之比,则它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流量过程线称为S曲线。S曲线实际上就是单位线的积分曲线。 利用S曲线进行单位线的时段转换要经过下述步骤:若已知单位线的时段为 ,要转换成为时段为 的单位线,则⑴把以 为时段的单位线q(t)自始至终连续累加,绘成S(t)曲线;⑵把S(t)曲线向右沿横轴平移 时段,得另一S(t- )曲线;⑶S(t)曲线与S(t- )曲线各时刻纵坐标之差[S(t) -S(t- )],即为以 为时段的净雨(10mm* / )产生的地面流量过程;⑷由倍比假定,把[S(t) -S(t- )]乘以 / ,便得到的 时段10mm净雨产生的单位线。 27.答:⑴选取记录完整、可靠、在流域上分布比较均匀的孤立洪峰流量资料,并由暴雨洪水求出地面净雨过程Rs(t)及地面流量过程Qs(t)。⑵计算净雨过程Rs(t)和地面流量过程Qs(t)的一、二阶原点矩: 、 、 、 。⑶计算瞬时单位线参数n,k。⑷由n和k求S曲线;⑸计算时段单位线q( ,t);⑹用求得的时段单位线 还原洪水过程与实测的洪水过程进行比较,当相差较大时应修改参数n、k,直到相符合为止。 28.答:当n、k减少时,u(0,t)的洪峰增高,峰现时间提前,反之,亦反。 29.答:时段单位线是指在单位时段内流域上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而瞬时单位线则是指瞬间流域上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形成的径流过程线。两者的基本假定相同,其差别在于前者是单位时段,并由经验曲线表示,后者是瞬时或无穷小时段,其单位线用数学式表示,而数学表达式是通过将流域的调节作用概化为若干个串联的特性相同的线性水库对入流的调节而推导出来的。 30.答:概念上的区别是 表现的是流域稳定下渗率, 表现的是后损期间雨强超过下渗率的流域平均下渗率。在计算方法上,两者均采用试算的方式进行。其差异是在推求 时应考虑流域上蓄满产流的面积;而推求 时不考虑流域上的产流面积,认为全流域面积均产流。 二、计算题 1.解: 该次洪水过程计算时间:5月2日14时~5月6日8时。 ⑴径流总量: ⑵总径流深: 2.解: 地面、地下径流过程水平分割计算时间:5月2日14时~5月6日8时;地下径流量为100 。 ⑴地面径流总量: ⑵地面径流深: ⑶地下径流深: 3.解: ⑴计算相对某一地下径流量的地下径流深 ①地下径流量退水过程公式 ②相对某一地下径流量的总水量 计算公式 六西格玛计算公式下载结构力学静力计算公式下载重复性计算公式下载六西格玛计算公式下载年假计算公式 ⑵计算洪水的径流总量和总径流深 该次洪水过程的起涨时间为:6月14日11时,计算流量终止时间为:6月17日5时;由于起涨流量与计算终止流量不一致,必须计算两者之间的地下径流量 。 ①径流总量: ②总径流深: 4.解: 该次洪水过程的起涨时间为:6月14日11时,地面流量终止时间为:6月17日2时。 ⑴地面径流总量: ⑵地面径流深: ⑶地下径流深: 5.解: ⑴求流域土壤含水量日消退系数 ⑵计算6.22~25日的 6月22日: 23日: =0.95 (10+100)=104.5>100mm,取为100mm 24日: =0.95 (1.5+100)=96.4mm 25日: =0.95 (0+96.4)=91.6mm 6.解: ⑴求该流域土壤蓄水量日消退系数 ⑵推求逐日 按下式计算 ,否则,取 = 式中: 为第t日 值,mm; 为第t-1日的降雨量,mm; 为第t-1日的 ,mm。 ⑶按上式推求逐日 ,结果见表2-7-1。 表2-7-1 计算结果表 日期(d)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雨量(mm) 2.1 0.3 3.2 24.3 25.1 17.2 5.4 (mm) 90.0 84.9 78.3 72.5 66.8 64.6 81.9 90.0 90.0 83.0 76.5 7.解: ⑴推求逐日 按下式计算 ,否则,取 =100mm 式中: 为第t日 值,mm; 为第t-1日的降雨量,mm; 为第t-1日的 ,mm。 ⑵按上式推求逐日 ,结果见表2-7-2。 表2-7-2 计算结果表 日期 5 月 15日 16日 17日 18日 19日 降雨量P(mm) 0 5 150 10 0 Pa(mm) 10.0 8.0 10.4 100.0 88.0 8.解: ⑴流域蓄水的日消退系数K ⑵推求逐日 按下式计算 ,否则,取 = 式中: 为第t日 值,mm; 为第t-1日的降雨量,mm; 为第t-1日的 ,mm。 ⑶按上式推求逐日 ,结果见表2-7-3。 表2-7-3 计算结果表 日期 6月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降雨量p(mm) 78.2 35.6 10.1 1.2 0 0 Pa(mm) 100 100 96.1 91.3 9.解: 列表计算如下: 表2-7-4中第(3)栏为第(2)栏累加;由第(3)栏和Pa=60mm查图1-7-2,如图2-7-1,得第(4)栏的累计净雨;第(4)栏相邻时段相减,得第(5)栏时段净雨。 表2-7-4 时段净雨计算表 时间(月.日.时) (1) 5.10.8 5.10.14 5.10.20 5.11.8 合计 雨量(mm) (2) 40 80 20 10 150 累积雨量(mm) (3) 40 120 140 150 累积净雨(mm) (4) 14 80 100 110 时段净雨(mm) (5) 14 66 20 10 110 图2-7-1 某流域降雨径流相关图 10.解: 列表计算如下: 表2-7-5中第(3)栏为第(2)栏累加;由第(3)栏和Pa=60mm查图1-7-3,如图2-7-2,得第(4)栏的累计净雨;第(4)栏相邻时段相减,得第(5)栏时段净雨。 表2-7-5 时段净雨计算表 时间(月.日.时) (1) 6.12.8 6.12.14 6.12.20 6.13.8 合计 雨量(mm) (2) 40 80 0 10 130 累积雨量(mm) (3) 40 120 120 130 累积净雨(mm) (4) 14 80 80 90 时段净雨(mm) (5) 14 66 0 10 90 图2-7-2 某流域降雨径流相关图 11.解: 由Pa+P1=50mm和Pa+P1+P2=100mm查 P+Pa~R相关图1-7-4,如图2-7-3所示,得: R1=8.0mm R1+R2=33.8mm;所以,R1=8.0mm R2=25.8mm。 计算结果见表2-7-6。 表2-7-6 时段净雨计算表 时间(日、时) 5.6 5.12 5.18 降雨量(mm) 30 50 Pa+P(mm) 50 100 (mm) 8 33.8 净雨深(mm) 8 25.8 图2-7-3 某流域 相关图 12.解: ⑴计算6月27日17时~20时的流域蒸散发量 ⑵计算6月27日17~20时降雨量产生的总径流量 ⑶计算6月27日20时的蓄水量 ⑷再以6月27日20时的蓄水量为初始值,按上述步骤转入下一时段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7-7。 表2-7-7 某流域6月27日逐时段净雨R和蓄水量W的变化 月.日.时 (mm) (mm) (mm) (mm) (mm) (mm) W(mm) 6.27.17 0 0 0 0 0 61.83 61.83 6.27.20 0.5 0 0 0.1 0.4 61.83 62.23 6.27.23 38.1 0 0 11.14 20 69.13 89.19 13.解: ⑴根据表I-7-13中降雨P-E的大小变化情况,设超渗雨时段为2~4时段,即m=3 ⑵计算地面径流深 ⑶计算 ⑷按各时段的 与( )对比,超渗雨时段正是2~4时段,其它为非超渗雨时段,与假设相符,故 即为所求。 14.解: ⑴根据表1-7-14中降雨P-E的大小变化情况,设超渗雨时段为1、3~5时段,即m=4。 ⑵计算地面径流深 ⑶计算 ⑷按各时段的 与( )对比,超渗雨时段正是1、3~5时段,其它为非超渗雨时段,与假设相符,故 即为所求。 15.解: ⑴计算8月29日的流域蒸散发量 ⑵计算8月30日的蓄水量 ⑶以8月30日的蓄水量为初始值,按上述步骤转入下一时段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7-8。 表2-7-8 蓄水量计算结果表 年.月.日 W (1) (2) (3) (4) (5) (6) 70.8.29 0.7 4.5 3.1 54.4 70.8.30 4.6 3.0 52.0 70.8.31 1.5 4.0 2.4 49.0 70.9.1 5.5 3.3 48.1 70.9.2 5.8 3.2 44.8 16.解 ⑴计算8月29日的流域蒸散发量 当 时 ⑵计算8月30日的蓄水量 ⑶以8月30日的蓄水量为初始值,按上述步骤转入下一时段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7-9。 表2-7-9 蓄水量计算结果表 年.月.日 W 70.8.29 0.7 4.5 4.5 4.5 20 34.4 54.4 70.8.30 4.6 4.6 4.6 16.2 34.4 50.6 70.8.31 1.5 4.0 4.0 4.0 11.6 34.4 46 70.9.1 5.5 5.5 5.5 6.1 34.4 43.5 70.9.2 5.8 3.6 1.3 4.9 3.6 34.4 38 17.解: ⑴计算地面径流深 ①分割地面、地下径流 地面径流起涨点为7日2时,地面径流终止点为9日20时。地面、地下径流过程见表2-7-10中第(3)栏和第(4)栏 ②地面径流深的计算: ⑵地面净雨过程的计算 ①初损的计算:由降雨与流量过程对比,流量起涨点之前的降雨量为初损, =15.6mm。 ②后损率的计算: 因为 =9.5>P’=4.2,所以假定的非超渗雨正确。 ③各时段地面净雨计算:如表第(6)栏。 表2-7-10 时段地面净雨计算表 日期 Q Qs Qs 降雨量 地面净雨 月 日 时 (m^3/s) (m^3/s) (m^3/s) (mm) (mm) (1) (2) (3) (4) (5) (6) 8 6 20 144 144 7 2 133 133 0 15.6 0 8 1593 135 1458 68.2 58.7 14 1481 137 1344 4.2 0 20 962 139 823 8 2 700 141 559 8 422 143 279 14 309 146 163 20 264 148 116 9 2 237 150 87 8 202 152 50 14 166 154 12 20 156 156 0 合计 折合 58.7mm 88.0 58.7 18.解: ⑴计算地面径流深 ①分割地下径流:6日2时~7日20时地下径流流量均为9 。 ②地面径流深的计算。 ⑵地面净雨的计算 ①由降雨与流量过程对比,流量起涨点之前的降雨量为初损 ②试算求后损率 设无非超渗雨时段,即 ③后损率的计算: ④地面净雨过程计算: ;计算结果见表2-7-11。 表2-7-11 时段地面净雨计算表 日 期 日.时 5.20 6. 2 6. 8 6.14 6.20 7. 2 7. 8 7.14 7.20 8. 2 降雨量 (mm) 18.5 40 14.2 地面净雨 (mm) 0 31.2 5.3 19.解: ⑴计算地面径流深 Rs= P=0.75 419.3=314.5mm ⑵地面净雨过程计算 后损期雨量 时,按 损失,否则降多少损失多少。依此,由最末一个时段向前逐时段计算地面净雨并累加,直至其值等于 ,其前面的降雨则为初损。计算结果见表2-7-12。 表2-7-12 时段地面净雨计算表 时间 降雨量P (mm) 初损I0 (mm) 后损 (mm) 地面净雨 (mm) 6月10日8时 6.5 6.5 6月10日14时 5.5 5.5 6月10日20时 176.0 59.86 5.94 110.2 6月11日2时 99.4 9 90.4 6月11日8时 0 0 0 6月11日14时 82.9 9 73.9 6月11日20时 49.0 9 40 合计 419.3 71.86 32.94 314.5 20.解: 计算结果见表2-7-13。 表2-7-13 时段地面净雨计算表 时段( =6h) 1 2 3 4 合计 雨量(mm) 15 60 72 10 157 初损(mm) 15 20 35 后期下渗(mm) 8 12 10 30 地面净雨(mm) 0 32 60 0 92 21.解: 计算该次暴雨的地面净雨过程见表2-7-14。 表2-7-14 时段地面净雨计算表 时段( =6h) 1 2 3 4 5 6 雨量(mm) 25.0 31.0 39.5 47.0 9.0 3.5 初损(mm) 25.0 后期下渗(mm) 6.0 6.0 6.0 6.0 3.5 地面净雨(mm) 0 25.0 33.5 41.0 3.0 0 22.解: ⑴第3时段末的地面径流流量 =0.278/2(4 65+25 72+13 41)=360.4 ⑵地面径流总历时 23.解: 列表表2-7-15计算地面径流洪水过程: 表2-7-15 地面径流洪水过程计算表 时间 净雨 各时段净雨的地面流量过程 整个净雨在流域出口的地面流量过程 (m3/s) 0 0.0 0.0 1 10 9 4 90.4 0 57 2 12 25 20 68.4 90.1 0 158.5 3 13 29 4 74.1 250.2 36.1 360.4 4 0.0 290.2 180.7 470.9 5 0.0 36.1 36.1 6 0.0 0.0 24.解: ⑴计算该次洪水的洪峰流量及出现时间:计算地面径流过程如表2-7-16。 表2-7-16 地面径流洪水过程计算表 时间( ) 净雨 (mm) Q~t 0 0 0 1 18 0.278 18/2 20 0 50.0 2 36 0.278 18/2 40 0.278 36/2 20 200.2 3 0.278 18/2 35 0.278 36/2 40 287.7 4 0.278 18/2 10 0.278 36/2 35 200.2 5 0 0.278 36/2 10 50.0 6 0 0 ⑵洪峰流量为287.7 ,峰现时间为第3时段末。 ⑶地面径流历时: 25.解: ⑴计算地面径流过程如表2-7-17。 表2-7-17 地面径流洪水过程计算表 时间( ) 净雨(mm) Q~t 0 0 0 0.0 1 15 0.278 15/2 20 0 41.7 2 26 0.278 15/2 40 0.278 26/2 20 155.7 3 0.278 15/2 35 0.278 26/2 40 217.5 4 0.278 15/2 10 0.278 26/2 35 147.3 5 0.278 26/2 10 36.1 6 0 0.0 ⑵部分汇流形成洪峰流量 26.解: ⑴推求该流域地下径流的演算式 将F=3150km2, =228h, =6h代入地下径流的演算公式,有: ⑵第一时段起始流量75 ,逐时段连续演算,结果见表2-7-18。 表2-7-18 地下径流过程计算表 月、日、时 地下净雨 (mm) 4.658 ( ) 0.968 Qg,1 ( ) Qg,2 ( ) 5. 7. 8 75 5. 7. 14 7.5 35 73 108 5. 7. 20 6.8 32 105 137 5. 8. 2 3.4 16 133 149 5. 8. 8 144 144 5. 8. 14 140 140 5. 8. 20 135 135 5. 9. 2 131 131 5. 9. 8 ┊ ┊ 27.解: ⑴推求该流域地下径流的演算式 将F=1250km2, =142h, =3h代入地下径流的演算公式,有 ⑵第1时段起始流量35 ,逐时段连续演算,结果见表2-7-19。 表2-7-19 地下径流过程计算表 月、日、时 地下净雨 (mm) 2.422 ( ) 0.979 Qg,1 ( ) Qg,2 ( ) 5. 7. 8 35 5. 7. 14 10.5 25.4 34.3 59.7 5. 7. 20 0 0 58.4 58.4 5. 8. 2 8.2 19.9 57.2 77.1 5. 8. 8 13.1 31.7 75.5 107.2 5. 8. 14 104.9 104.9 5. 8. 20 102.7 102.7 5. 9. 2 100.6 100.6 5. 9. 8 ┊ ┊ 28.解: ⑴计算地面径流深 ①分割地面、地下径流 地面径流起涨点为7日2时,地面径流终止点为9日20时。地面地下径流过程见计算表2-7-20中第(3)栏和第(4)栏 ②地面径流深的计算: ⑵地面净雨的计算 ①由降雨与流量过程对比,流量起涨点之前的降雨量为初损, =15.6mm。 ②后损率的计算: 因为 =9.5>P’=4.2,所以假定的非超渗雨正确。 ③地面净雨 Rs=68.2- =68.2-9.5=58.7mm ⑶推求单位线 推求得单位线见表第(7)栏;核验折合成10mm,所以是合理的。 表2-7-20 单位线分析计算表 日期 Q Qg Qs 降雨量 地面净雨 单位线 月 日 时 (m^3/s) (m^3/s) (m^3/s) (mm) (mm) (m^3/s) (1) (2) (3) (4) (5) (6) (7) 8 6 20 144 144 7 2 133 133 0 15.6 0 8 1593 135 1458 68.2 58.7 248 14 1481 137 1344 402 229 20 962 139 823 140 8 2 700 141 559 95 8 422 143 279 48 14 309 146 163 28 20 264 148 116 20 9 2 237 150 87 15 8 202 152 50 9 14 166 154 12 2 20 156 156 0 0 合计 折合 58.7mm 折合 10mm 29.解: ⑴推求流域面积 由式 可推得流域面积F ⑵分析法推求6h 10mm单位线 ①由计算公式为: 第一时段末: 第二时段末: ,…… ②推求得单位线见表2-7-21;核验折合成10mm,所以是合理的。 表2-7-21 单位线分析计算结果表 时间(日. 时) 7.8 7.14 7.20 8.2 8.8 8.14 8.20 9.2 9.8 9.14 9.20 10.2 时间(Δt=6h)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地面净雨 (mm) 0 35.0 7.0 0 0 地面径流(m3/s) 0 20 94 308 178 104 61 39 21 13 2 0 单位线(m3/s) 0 5.7 25.7 82.9 34.3 22.9 12.9 8.6 4.3 2.9 0 30.解: ⑴分割地面、地下径流,计算地面径流深,见表2-7-22。 ⑵确定初损与后损,得地面径流深 初损为流量起点之前的降雨量15mm,由地面径流深可推求出净雨深,Rs=22.2mm,第2时段降雨超过Rs的为后损量 ⑶由于只有一个时段地面净雨,单位线计算公式为: 推求得单位线见下表;核验折合成10mm,所以是合理的。 表2-7-22 单位线分析计算结果表 时间(日. 时) 8.0 8.6 8.12 8.18 9.0 9.6 9.12 9.18 流量(m3/s) 20 10 23 60 40 20 10 10 地下径流(m3/s) 10 10 10 10 10 10 10 地面径流(m3/s) 0 13 50 30 10 0 降雨 (mm) 0 15 50 0 地面净雨(mm) 0 22.2 0 单位线(m3/s) 0 5.9 22.5 13.5 4.5 0 31.解: ⑴将单位线q(t)滞后6h得q(t-6),并将两单位线按时序叠加,得到u(12,t); ⑵将u(12,t)除以2得到12h 10mm单位线,具体计算见表2-7-23。 表2-7-23 单位线转换计算表 时段数 ( =6h) 单位线q(t) (m3/s) 滞后单位线 q(t-6)(m3/s) q(t)+q(t-6) (m3/s) q(12,t) (m3/s) 0 0 0 0 1 30 0 30 15 2 142 30 172 86 3 180 142 322 161 4 90 180 270 135 5 23 90 113 57 6 0 23 23 12 7 0 0 0 32.解: ⑴分析法推求3h 10mm单位线 由计算公式为: 第一时段末: 第二时段末: ,…… ⑵推求得单位线见表2-7-24;核验折合成10mm,所以是合理的。 表2-7-24 单位线分析计算结果表 时间(h) 0 3 6 9 12 15 18 地面径流(m3/s) 0 20 90 130 80 30 0 地面净雨(mm) 0 20 30 单位线(m3/s) 0 10 30 20 10 0 0 33.解:将过程线S(t)后移2h得S(t-2h)过程线,由S(t)与S(t-2h)的差得到u(2h,t)=S(t)-S(t-2h),尔后由式 得到2h 10mm单位线,列表2-7-25计算如下。 表2-7-25 单位线转换计算表 时间 (h) Q (m3/s) S(t-2h) (m3/s) u(2h,t) (m3/s) q(2,t) (m3/s) 0 0 0 0 1 16 16 8 2 226 0 226 113 3 301 16 285 143 4 341 226 115 57 5 361 301 60 30 6 371 341 30 15 7 376 361 15 8 8 376 371 5 2 9 376 376 0 0 合计 376 34.解: ⑴由S(t)曲线推求u(3,t)值, ,见表2-7-26第(3)栏 ⑵推求3h10mm单位线 q(3,t)= 表2-7-26 单位线转换计算表 t(h) s(t) u(3,t) q(3,t) ( ) (1) (2) (3) (4) 0 0 0 0 3 0.2 0.2 20 6 0.6 0.4 40 9 0.8 0.2 20 12 0.9 0.1 10 15 0.96 0.06 6 18 1.0 0.04 4 21 1.0 0 0 35.解: ⑴列表推求S曲线,见表2-7-27; 表2-7-27 S曲线表 时间(h) 0 2 4 6 8 10 12 14 16 q(m3/s) 0 16 210 75 40 20 10 5 0 S= (m3/s) 0 16 226 301 341 361 371 376 376 S曲线最大值为376(m3/s)。 ⑵推求该域的面积 由式: EMBED Equation.3 =270.7 km ;流域面积为270.7 km 。 36.解: 列表推求地面径流过程线,结果见表2-7-28。 表2-7-28 地面径流计算结果表 时间 (6h) 单位线q (m3/s) 净雨 (mm) 25mm净雨 产流量(m3/s) 35 mm净雨 产流量(m3/s) 地面径流 (m3/s) 0 0 25 35 0 0 1 430 1075 0 1075 2 630 1575 1505 3080 3 400 1000 2205 3205 4 270 675 1400 2075 5 180 450 945 1395 6 100 250 630 880 7 40 100 350 450 8 0 0 140 140 9 0 0 37.解: ⑴计算地面净雨过程 因 =10mm,第一时段降雨全部损失,后损 =0.5mm/h,则 =33-0.5 6=30mm, =6-0.5 6=3mm。 ⑵分析法推求6h 10mm单位线 由计算公式为: 第一时段末: 第二时段末: ,…… ⑶推求得单位线见表2-7-29;核验折合成10mm,所以是合理的。 表2-7-29 单位线分析计算表 时间 地面径流 降雨量 净雨 Q1~t Q2~t q (日 时) 量(m3/s) (mm) (mm) (m3/s) (m3/s) (m3/s) 6 6 0 10 33 6 30 3 0 0 12 30 30 0 10.0 18 80 77 3.0 25.7 7 0 100 92.3 7.7 30.8 6 90 80.8 9.2 26.9 12 70 61.9 8.1 20.6 18 50 43.8 6.2 14.6 8 0 25 20.6 4.4 6.9 6 15 12.9 2.1 4.3 12 5 0 1.3 0 18 0 0 合10.0mm 38.解: 利用S曲线法,进行单位线时段转换计算,结果见表2-7-30。 表2-7-30 单位线时段转换计算表 时段 ( =3h) 6h10mm单位线 (m3/s) S(t) (m3/s) S(t-3) (m3/s) S(t)-S(t-3) (m3/s) 3h10mm单位线 (m3/s) 0 0 0 0 0 1 185 0 185 370 2 430 430 185 245 490 3 765 430 335 670 4 630 1060 765 295 590 5 1280 1060 220 440 6 400 1460 1280 180 360 7 1600 1460 140 280 8 270 1730 1600 130 260 9 1830 1730 100 200 10 180 1910 1830 80 160 11 1980 1910 70 140 12 118 2028 1980 48 96 13 2070 2028 42 84 14 70 2098 2070 28 56 15 2120 2098 22 44 16 40 2138 2120 18 36 17 2147 2138 9 18 18 16 2154 2147 7 14 19 2154 2154 0 0 20 0 2154 2154 39.解: ⑴分析法推求6h 10mm单位线 由计算公式为: 第一时段末: 第二时段末: ,…… ⑵推求得单位线见表2-7-31;核验折合成10mm,所以是合理的。 表2-7-31 单位线分析计算表 时间 (日 时) 地面径流 (m^3/s) 地面净雨 (mm) h1形成 地面径流 h2形成 地面径流 q (m^3/s) 5 6 0 6 15 0 12 48 48 0 0 18 606 486 120 80 6 0 1515 300 1215 810 6 930 180 750 500 12 565 115 450 300 18 372 84 288 192 7 0 274 64 210 140 6 208 48 160 107 12 156 36 120 80 18 117 27.2 89.8 60 8 0 86 18 68 45.3 6 54 9 45 30 12 26 3.2 22.8 15.2 18 8 0 8 5.3 9 0 0 0 0 合10mm 40.解: 列法计算暴雨在流域出口形成的洪水过程,结果见表2-7-32。 表2-7-32 暴雨洪水过程计算表 时 间 日 时 地面净雨 (mm) 单位线 (m3/s) 各时段净雨量地面径流(m3/s) 基流 (m3/s) 洪水过程 (m3/s) 5mm 20mm 23 2 5 20 0 0 50 50 8 20 10 0 50 60 14 80 40 40 60 160 20 50 25 160 50 235 24 2 25 12.5 100 50 163 8 15 7.5 50 50 108 14 0 0 30 50 80 20 0 50 50 41解: n=3.0,K=6h,F=2650km2 按此公式,计算6h时段单位线如表2-7-33。 表2-7-33 时段 t=6h单位线计算表 时间 (h) t/k S(t) S(t- t) 6h 10mm净雨 单位线(m3/s) (1) (2) (3) (4) (5) (6) 0 0 0 0 0 6 1 0.080 0 0.080 98 12 2 0.323 0.080 0.243 298 18 3 0.577 0.323 0.254 313 24 4 0.762 0.577 0.185 227 30 5 0.875 0.762 0.113 139 36 6 0.938 0.875 0.063 77 42 7 0.970 0.938 0.032 39 48 8 0.986 0.970 0.016 20 54 9 0.994 0.986 0.008 10 60 10 0.997 0.994 0.003 4 68 11 0.999 0.997 0.002 2 72 0.999 0 0 42.解: 列表计算地面流量过程,如表2-7-34所示。 表2-7-34 地面流量过程计算表 时间(h) 0 6 12 18 24 30 36 42 48 54 60 68 72 单位线(m3/s) 0 98 298 313 227 139 77 39 20 10 4 2 0 15mm产生 Q1(m3/s) 0 147 447 470 341 209 116 59 30 15 6 3 0 40mm产生 Q2(m3/s) 0 392 1192 1252 908 556 308 156 80 40 16 8 0 地面流量(m3/s) 0 147 839 1662 1593 1117 672 367 186 95 46 19 8 0 43. 解: 由n=5.0,K=6h,F=3750km2,按下式计算6h时段单位线,结果如表2-7-35所示。 表2-7-35 时段 t=6h单位线计算表 时间 (h) t/k S(t) S(t- t) U( t,t) 6h 10mm净雨 单位线(m3/s) (1) (2) (3) (4) (5) (6) 0 0 0 0 0 6 1 0.004 0 0.004 7 12 2 0.053 0.004 0.049 85 18 3 0.185 0.053 0.132 229 24 4 0.371 0.185 0.186 323 30 5 0.560 0.371 0.189 328 36 6 0.715 0.560 0.155 269 42 7 0.827 0.715 0.112 194 48 8 0.900 0.827 0.073 127 54 9 0.945 0.900 0.045 78 60 10 0.971 0.945 0.026 45 66 11 0.985 0.971 0.014 24 72 12 0.992 0.985 0.007 12 78 13 0.996 0.992 0.004 7 84 14 0.998 0.996 0.002 3 90 15 0.999 0.998 0.001 2 96 16 0.999 0 0 44.解: ⑴推求该流域地下径流过程 ①推求该流域地下径流的演算式 将F=3750km2, =235h, =6h代入地下径流的演算公式,有 ②时段起始流量75 ,逐时段连续演算,推求地下径流过程,结果见下表。 ⑵由6h10mm单位线,进行地面汇流计算结果见表2-7-36。 ⑶将地面、地下径流过程按时序叠加,得到流域洪水流量过程,计算结果见表Ⅱ-7-36。 表2-7-36 流域洪水过程计算表 时间 单位线 地面净雨 21mm径流 18mm径流 地面径流 地下净雨 地下径流 流量 (月.日.时) (m3/s) (mm) (m3/s) (m3/s) (m3/s) (mm) (m3/s) (m3/s) 5.7.8 0 0 0 75 75 5.7.14 7 21 15 0 15 7.5 106 121 5.7.20 85 18 179 13 191 6.8 133 324 5.8.2 229 481 153 634 3.4 145 779 5.8.8 323 678 413 1091 141 1232 5.8.14 328 689 581 1270 138 1408 5.8.20 269 565 591 1156 134 1290 5.9.2 194 408 484 893 131 1023 5.9.8 127 266 350 616 127 744 5.9.14 78 164 228 392 124 516 5.9.20 45 95 141 235 121 357 5.10.2 24 51 81 132 118 250 5.10.8 12 26 44 69 115 184 5.10.14 7 15 22 36 112 149 5.10.20 3 7 13 20 110 129 5.11.2 2 4 6 10 107 117 5.11.8 0 0 3 3 104 107 5.11.14 0 0 101 101 5.11.20 99 99 5.12.2 96 96 45.解: 将流域面积 、主河道长度 和坡度 代入 , 计算公式,有 由式 ,可计算出 值,为 PAGE 26 _1096124905.unknown _1096136851.unknown _1096994904.unknown _1097000645.unknown _1097078364.unknown _1097078416.unknown _1097167400.unknown _1097168536.unknown _1097169519.unknown _1097169529.unknown _1097169594.unknown _1097169440.unknown _1097168524.unknown _1097078444.unknown _1097078452.unknown _1097078436.unknown _1097078398.unknown _1097078408.unknown _1097078374.unknown _1097078301.unknown _1097078334.unknown _1097078356.unknown _1097078316.unknown _1097001254.unknown _1097001436.unknown _1097001512.unknown _1097001675.unknown _1097001891.unknown _1097001448.unknown _1097001393.unknown _1097001076.unknown _1097001122.unknown _1097000700.unknown _1096997592.unknown _1096999945.unknown _1097000593.unknown _1097000616.unknown _1097000458.unknown _1097000475.unknown _1097000257.unknown _1097000422.unknown _1096999684.unknown _1096999933.unknown _1096997796.unknown _1096996505.unknown _1096996919.unknown _1096997590.unknown _1096997591.unknown _1096997007.unknown _1096996918.unknown _1096995035.unknown _1096995090.unknown _1096994983.unknown _1096982418.unknown _1096993946.unknown _1096994367.unknown _1096994845.unknown _1096994285.unknown _1096984453.unknown _1096984470.unknown _1096984483.unknown _1096984465.unknown _1096984445.unknown _1096982285.unknown _1096982309.unknown _1096982417.unknown _1096982300.unknown _1096137249.unknown _1096982263.unknown _1096138190.unknown _1096137234.unknown _1096133319.unknown _1096133735.unknown _1096133908.unknown _1096134873.unknown _1096135110.unknown _1096133951.unknown _1096133770.unknown _1096133790.unknown _1096133739.unknown _1096133699.unknown _1096133728.unknown _1096133732.unknown _1096133718.unknown _1096133491.unknown _1096133497.unknown _1096133440.unknown _1096133415.unknown _1096126668.unknown _1096126935.unknown _1096133261.unknown _1096133286.unknown _1096126948.unknown _1096126780.unknown _1096126844.unknown _1096126807.unknown _1096126676.unknown _1096124922.unknown _1096124968.unknown _1096126658.unknown _1096124924.unknown _1096124912.unknown _1096124915.unknown _1096124918.unknown _1096124908.unknown _1081455419.unknown _1095495363.unknown _1095495567.unknown _1095495625.unknown _1095495848.unknown _1095495934.unknown _1096101114.unknown _1096124884.unknown _1096124902.unknown _1096118541.unknown _1096098872.unknown _1095495861.unknown _1095495868.unknown _1095495926.unknown _1095495896.unknown _1095495866.unknown _1095495851.unknown _1095495722.unknown _1095495839.unknown _1095495842.unknown _1095495832.unknown _1095495701.unknown _1095495608.unknown _1095495616.unknown _1095495620.unknown _1095495613.unknown _1095495591.unknown _1095495605.unknown _1095495583.unknown _1095495427.unknown _1095495480.unknown _1095495484.unknown _1095495432.unknown _1095495421.unknown _1095495424.unknown _1095495369.unknown _1095489089.unknown _1095490185.unknown _1095491013.unknown _1095491566.unknown _1095494353.unknown _1095495360.unknown _1095494350.unknown _1095491027.unknown _1095490583.unknown _1095490975.unknown _1095490510.unknown _1095489344.unknown _1095490148.unknown _1095489310.unknown _1081528514.unknown _1081534459.unknown _1095488270.unknown _1095488352.unknown _1095489001.unknown _1095488301.unknown _1095488351.unknown _1095488277.unknown _1095488015.unknown _1095488090.unknown _1081545193.unknown _1095487717.unknown _1081545367.unknown _1081541734.unknown _1081545140.unknown _1081530234.unknown _1081534007.unknown _1081534012.unknown _1081533996.unknown _1081534002.unknown _1081530180.unknown _1081530230.unknown _1081529348.unknown _1081492214.unknown _1081517333.unknown _1081521404.unknown _1081509119.unknown _1081510249.unknown _1081509021.unknown _1081491383.unknown _1081491428.unknown _1081491733.unknown _1081491755.unknown _1081491730.unknown _1081491395.unknown _1081491409.unknown _1081491330.unknown _1081489051.unknown _1081489073.unknown _1081366852.unknown _1081367070.unknown _1081439913.unknown _1081444919.unknown _1081448978.unknown _1081449421.unknown _1081449760.unknown _1081450991.unknown _1081451304.unknown _1081449916.unknown _1081449727.unknown _1081449089.unknown _1081446660.unknown _1081446673.unknown _1081446539.unknown _1081444397.unknown _1081444783.unknown _1081444833.unknown _1081444590.unknown _1081442155.unknown _1081412568.unknown _1081434083.unknown _1081434102.unknown _1081434648.unknown _1081428098.unknown _1081428416.unknown _1081433956.unknown _1081428472.unknown _1081428307.unknown _1081427120.unknown _1081427213.unknown _1081426348.unknown _1081426799.unknown _1081415408.unknown _1081424949.unknown _1081411244.unknown _1081412117.unknown _1081411136.unknown _1081366902.unknown _1081366920.unknown _1081366930.unknown _1081367058.unknown _1081366914.unknown _1081366876.unknown _1081366890.unknown _1081366865.unknown _1077297643.unknown _1081365144.unknown _1081366772.unknown _1081366818.unknown _1081366839.unknown _1081366808.unknown _1081366637.unknown _1081366734.unknown _1081366145.unknown _1081366589.unknown _1081366577.unknown _1081366128.unknown _1081361685.unknown _1081365008.unknown _1081365048.unknown _1081082562.unknown _1081089719.unknown _1081089835.unknown _1081088789.unknown _1081089191.unknown _1081082561.unknown _1077120395.unknown _1077187570.unknown _1077212333.unknown _1077214419.unknown _1077214452.unknown _1077214383.unknown _1077211361.unknown _1077125105.unknown _1077177095.unknown _1077183860.unknown _1077121765.unknown _1077118141.unknown _1077118686.unknown _1077120242.unknown _1077118658.unknown _1066220913.unknown _1077111710.unknown _1066220845.unknown
本文档为【题库题解题库题解第7章答案_流域产汇流计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68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4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