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jjgl

jjgl

举报
开通vip

jjgl 甘肃发展年鉴·经济管理 Gansu Development Yearbook·Economy & Management 甘肃发展年鉴·经济管理 Gansu Development Yearbook·Economy & Management 审 计 【审计成果】2010年,省审计厅共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121个,查出违规资金1亿元,管理不规范资金794.9亿元,损失浪费资金1394万元;通过审计处理,上缴财政资金1136万元,促进增收节支2978万元;向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提交综合报告、专...

jjgl
甘肃发展年鉴·经济管理 Gansu Development Yearbook·Economy & Management 甘肃发展年鉴·经济管理 Gansu Development Yearbook·Economy & Management 审 计 【审计成果】2010年,省审计厅共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121个,查出违规资金1亿元,管理不规范资金794.9亿元,损失浪费资金1394万元;通过审计处理,上缴财政资金1136万元,促进增收节支2978万元;向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提交综合报告、专题报告、调研、信息93篇(次),其中被采用和批示35篇(次);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305条;向司法和纪检监察及其他部门移送案件线索3件。 【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对省级预算执行情况、税收征管情况,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地税局等9个省直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结合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陇南、临夏2市州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对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纪委5大班子办公厅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同时,统一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对全省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10月,审计厅通过《甘肃日报》公告了2009年省级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引起了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扩大内需和专项资金审计】加强对扩大内需和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经审计,2009年,中央分四批安排甘肃省扩大内需投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318.2亿元,项目总数5000个,目前落实各类资金276.9亿元,开工项目4820个,完工3158个。组织陇南等8个市州审计机关对全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7月27日,在《甘肃日报》公告了2010年上半年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情况。对2009年全省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及使用情况、全省教育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和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审计;对省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天宝高速公路等14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审计资金总额达113亿元。对全省林业资源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白银公司铜冶炼污染治理工程和临夏州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工程等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向省财政厅、建设厅、民政厅、人社厅等资金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提出了审计意见和建议。 【抗洪救灾跟踪审计】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后,省、州、县三级审计机关迅速开展对省财政厅等省直相关部门及舟曲县抗洪救灾的跟踪审计。同时,向社会各界公布举报电话,及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确保了救灾资金物资按要求及时到位、规范管理、高效使用。省、州、县三级审计机关整合审计力量,共投入审计力量1026人次,跟踪审计了48个单位的应急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涉及资金15.3亿元。 【经济责任审计】对25名省管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市州长、省委部门、省直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各个层面。主要对兰州市、陇南市、团省委、读者集团等8个单位的领导进行了离任审计;对临夏州、省农牧厅等16个单位的领导进行了任中审计。根据市州委组织部委托,对嘉峪关、武威、天水、平凉、甘南5市州原审计局局长进行了离任审计。2010年3月,省委组织部专门听取了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情况汇报,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做好今后工作的意见建议。 【绩效审计】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节能减排项目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天宝高速公路等重点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对规范投资决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省审计厅出具的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已成为政府加强基建项目管理、财政及建设单位拨付资金和结算工程款的重要依据。同时,省审计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前期审计办法》。 【企业审计】对金川公司、读者集团、窑街煤电公司、靖远煤业集团、白龙江林业管理局、省电力投资公司、省工交投资公司进行了审计,查出少计少缴税费、虚列成本费用、账外资金等20多项问题,涉及资金13.68亿元。 【金融审计】结合省农信社社长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开展省农信社2008年以来经营及财务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共对59个基层联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摸清了金融危机以来,全省农村信用社贯彻执行中央金融政策的情况,重大经营决策情况以及支农惠农政策落实等情况。初步查明了财务管理、信贷管理、经营管理、信贷业务等方面的问题,涉及金额304.7亿元。 【外资审计】对18个国外贷、援、赠款项目进行了审计,审计资金总额68.4亿元人民币。查出滞留和擅自出借项目资金、固定资产管理不善、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等建议。2010年4月,通过《甘肃日报》公告了2009年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结果。 【社会审计核查】针对窑街煤电公司、读者集团审计中发现的利润不实等问题,重点核查了甘肃天一永信会计师事务所等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揭示了企业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及审计后未发表意见等问题。9月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第73号省长令,颁布了《甘肃省社会审计机构审计报告核查办法》,并于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交办和有关部门委托事项的审计】按照省政府要求,对庆阳和嘉峪关机场复航改造工程等5项目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对14个市州及所属县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同时,对全省廉租房建设情况进行了审计抽查。审计结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根据省财政厅、安监局等单位的申请,对省财政厅等3单位工程项目进行了审计。抽调人员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全省“小金库”治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督查、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检查、白银中学案件调查等工作。 【审计整改】组织专门力量,对2008年7月以来重点审计的32个单位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和审计决定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并向省政府专题汇报了督查结果,提出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建议。省政府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列入政务督查的内容,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2010年7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意见》确立了六项整改工作制度,并对各单位整改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教育培训】在南京审计学院、兰州商学院、兰州理工大学、深圳市建立培训基地,分层分类举办了9期培训班,重点开展工程投资、资源环保、计算机审计和绩效审计等中高级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和水平。特别是201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审计准则》颁布施行之后,省审计厅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了三个多月的以“加强审计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为主题的系列学习宣传活动,并举办了“甘审杯”审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为新条例和准则的贯彻落实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自身建设】积极开展“作风建设年”、“质量建设和制度落实年”活动。同时,积极部署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努力构建和谐机关。2010年,省审计厅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文明单位,并通过了省文明委的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检查验收。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省审计厅积极向审计署汇报争取,协调财政部拨付全省基层审计机关补助经费1967万元,为改善基层审计机关基础条件给予了大力支持。最近,审计署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审计事业发展的意见》。三是各级审计机关注重加强审计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审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厅领导确定了10个方面的专题,领题带头开展研讨交流。注重加强科研管理,制定了《甘肃省审计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促进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四是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了“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大力推广金审一期、二期工程建设成果,部署开展金审三期工程建设。 【审计宣传】加强对通讯员队伍的教育培训,组织召开全省审计新闻宣传培训暨通联工作会议。坚持严格的新闻稿件审核程序,坚持正确的宣传报道方向,把握新闻纪律,严格按照审计工作要求开展宣传报道。省厅全年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文章、信息200余篇,在中国政府网、人民网、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杂志、审计署网站、甘肃日报等省部级以上媒体发表文章、信息130余篇,进一步扩大了审计工作的影响。 (梁馨予) 工商行政管理 【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举办两期服务经济发展研讨班,确立打造“四个平台”的总体思路,创新服务发展的载体。积极争取国家工商总局在国家部委中率先出台《关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制定《关于加快实施商标战略推进甘肃经济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已批转,9个市州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制定助推旅游业发展、促进全省个体私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省系统服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酒泉市局出台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武威市局制定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意见,促进了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 【服务市场主体准入的措施办法】深入开展“文明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全面下放登记注册权限,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转型升级。与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甘肃省市场主体信息统计分析报告》,为地方党委政府和市场主体提供信息服务。截至2010年底,全省内外资企业总数近12万户,其中私营企业80141户,从业人员81.4万人,注册资金141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7%、17%和33.3%。个体工商户52.7万户,从业人员96.1万人,注册资金152.1亿元,分别增长10.1%、9.2%和26.6%。金昌市局建立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跟踪服务机制,实施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帮企工程和全程服务工程。嘉峪关市局设立服务酒钢工作站,实行零距离服务。天水市局与西安等地工商局建立区域发展协作机制。酒泉市局制定支持个体工商户升级企业办法,扶持130户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 【商标兴省战略】积极实施商标兴省战略,成功举办首届甘肃商标节和甘肃商标论坛,隆重举行全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授牌仪式。全省中国驰名商标增加到1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增加到25件,新认定143件甘肃著名商标,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天水市被命名为全国商标战略示范市,天水市工商局被评为全国工商系统商标工作先进集体。嘉峪关市政府决定对获得驰名、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和50万元。庆阳市政府对获得驰名、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奖励50万元和5万元,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注册商标分别补贴5万元和1000元。兰州市工商局建立商标联络员制度,每个工商所设1名商标工作联络员,实行“一对一”指导服务。平凉市局设立商标培育指导中心,开展“服务百家企业、培育百件商标”主题活动。张掖市局建立全市知名商标储备库,筛选储备全省著名商标。陇西县局以“华夏药都”、“天下药仓”等商标注册为契机,推进中药材产业向集约化发展。 【帮助市场主体融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牵手银行和企业,通过搭建信用贷款、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商标专用权质押和支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五大融资平台,帮助企业融资68亿多元。省工商局与浦发银行兰州分行合作,为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贷款授信30亿元,落实贷款4亿元;与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共同召开银企见面会,130户企业参加,10户企业当场签订4520万元贷款合同。白银市工商局帮助38户企业融资3.7亿元。兰州市工商局高新分局帮助企业通过商标权出质,获得贷款2350万元。 【招商引资】2010年第十六届“兰洽会”举办甘肃民营商品展,85家私营企业72个展位参展。共引进签约项目142个,合同引资5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93%和62.83%,创甘肃工商历史新高。建立全程跟踪服务机制,首次实施督查制度,逐个项目督察落实,资金到位率超过50%。白银市工商局引进项目23个,合同金额6.6亿元。张掖市局开展“百家企业走出张掖看市场”活动,引进项目11个,推介了一大批本地名优产品。 【食品安全监管】始终把食品安全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加强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食品质量抽样检验、食品流通许可管理等重点工作,健全长效机制,确保了全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做好全省“问题奶粉”患儿赔偿金发放后续工作,得到国务院“奶粉”专家评估调研组的肯定和好评。甘南州工商局、酒泉市工商局和武威市工商局已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金昌市工商局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市场创建”试点。榆中县在乡村两级建立“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取得显著成效。省局起草的《关于在全省农村推行“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已批转各地执行。中央领导李克强同志对“一专三员”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创新完善执法机制】与省纪委、省检察院、省监察厅联合建立市场监管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机制;与省综治办、省公安厅建立打击传销协作机制,联合在武威市召开全省创建无传销社区现场会,制定《直销监督管理办法》,首次组织西北地区工商机关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协作会议。积极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稳步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和“一会两站”建设,成功举办“消费与服务”电视专题晚会。查办各类经济违法案件32739件,案值3亿多元,其中万元以上大案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多。全年共发布消费警示48期,受理消费者咨询124669件、申(投)诉12979件、举报4822件,申诉和举报办结率均为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00多万元。临夏州局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查处了涉案人数达111人的特大传销案,捣毁传销窝点26个。陇南市局开展“陇南大地红盾行”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行动,有效打击了坑农害农行为。兰州市局公平交易分局建立执法办案绩效考核机制,在查办大案要案上取得新的突破。 【执法转型】制定《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指导实施规则》,将咨询服务、批评引导、行政告诫等柔性手段融入监管执法工作。健全重大许可事项会商机制和法律风险评估机制,落实重大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推进了依法行政进程。兰州市局被评为全国工商系统法制工作先进单位。临夏州局被评为全省学法用法示范机关。兰州市局二分局创办执法办案业务技能培训夜校,提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严格履行“一岗双责”,选派2695名党建指导员,开展“两帮一促”活动,服务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中央领导习近平、李源潮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广甘肃经验。先后有6个中央部委、19个省市区有关部门来甘肃考察调研,兰州大学、省委党校组织了专题调研。2010年1月,省委陆浩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工商系统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省非公有制企业工委揭牌。2010年7月,省委召开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推进会。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全部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工委,所有工商所都建立了党建工作站,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贯通的工作体系。开展“双找双培”活动,实施党员安家工程,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由年初的2614个增加到8659个,组建率从3.68%上升到10.81%。据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甘肃省新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庆阳市建立党建指导员与县委书记直通车制度,组建率超过目标值最多,甘南州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组建率最高。白银市实施分类指导,组建率增幅最大。兰州市深入企业宣传发动,新组建党组织数量最多。武威市在兰州、北京、新疆分别成立流动党员党组织,覆盖面最广。临夏州广河县被确定为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联系点。 【机关作风建设】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省委在省工商局召开省直机关“作风建设年”现场推进会,刘伟平同志充分肯定工商系统“作风建设年”活动取得的成效。制定《工作作风投诉处理办法(试行)》、《工作作风评议办法(试行)》、《服务承诺制暂行规定》、《首问责任制暂行规定》、《限时办结制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在全省系统开展作风评议,13151名市州及部门领导、人大代表、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参加评议,满意率均在90分以上,14个市州局均为满意单位。 【基层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制定工商所建设三年规划,开工建设18个工商所,为基层配备131台执法车、1300台电脑和1500个执法包,完成工商标识试点任务,改善了基层工作条件。制定工商所工作指引,创建118个示范工商所,推进了工商所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房屋产权证办理工作,办证率达62%。加强工商所党支部建设和工商文化建设,编印陇原红盾群英谱,传唱陇原红盾之歌,新增18个省级文明单位。建设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信息采集管理平台和工商移动监管平台,优化自动化办公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庆阳市工商局、酒泉市工商局肃州分局对部分闲置固定资产进行公开拍卖,取得了很好效果。平凉市局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用,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 【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行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新出台97项制度,修订130项制度。《中国纪检监察报》系统介绍全省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经验,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领导3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国工商系统推广。大力推进工商廉政文化建设,创建32个廉政文化示范点。派出3个督导组,深入全省各地巡回督导,狠抓工作落实。加大问责力度,严肃查处借年检之机收取会费,挤占工商所公用经费、下达罚没款和会费指标,超预算建设办公楼等严重违纪违规问题,起到了比较好的警示作用。 【舟曲抢险救灾】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全省系统立即部署,紧急行动,派出帮扶舟曲灾区工作队和9批工作组,第一时间在灾区建立急需商品临时市场,恢复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出台帮扶市场主体恢复生产经营8项措施,对恢复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分别给予1000元和10000元启动资金补助,开展结对帮扶,筹集资金400多万元。全省系统各级党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抢险救灾中积极开展结对援建、结对帮扶、爱心捐助、慰问部队等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活动,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向灾区捐款达3000多万元。甘肃工商在抢险救灾中的突出表现,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得到灾区群众的普遍赞誉。甘南州局、舟曲县局、省局工作队在抢险救灾中表现突出。陇南市局、定西市局、兰州市局竭尽全力,对抢险救灾提供大力帮助。 (白春鸣) 统 计 【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全省各级统计部门,每月、每季开展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工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准确把握国民经济运行态势、了解民生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1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76.34亿元,增长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78.10亿元,增长36.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0亿元,增长17.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3189元和3424.7元,分别增长10.55%和14.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1%;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15.0%。同时,针对全省能源消费居高不下、节能降耗形势严峻的情况,认真研究各地区节能降耗预警监控指标,科学测算监控指标值,为省政府实行预警监控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建设领域数据质量协调性的评估,每月在全省范围内监测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进程,准确把握投资趋势,为省政府调控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省市两级统计部门完成了2009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工作,分析了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推进小康社会的对策和建议。12340社情民意调查热线全面开通,逐步建立了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兰州市和平凉市不断加大对重大项目的监测力度,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预警建议。 【统计服务】2010年,全省各级统计机构牢固树立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不断丰富统计服务内涵,拓展统计服务外延,统计服务的质量显著提升,统计服务的路子越走越宽。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了决策咨询能力。面对波动起伏的经济形势,认真组织召开月度、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分析研究经济运行态势,诊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撰写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参考价值的分析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判断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制定调控政策提供了统计依据。高质量完成了23户重点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进度分析,完成了2009年各市州工业强省战略目标考核工作。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目标要求,充分考虑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所需的条件,科学测算了全省“十二五”预期目标。面对突如其来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积极向省委、省政府提供舟曲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对受灾居民家庭财产损失进行分析和评估,为争取灾后重建有关政策和资金提供了统计支撑。根据全省旅游业现状,提出了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该考核工作将于2011年正式实施。正式启动关—天经济区统计联动机制,促进关天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积极组织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完成了省上领导圈定的17篇重点课题。省委书记陆浩对重点课题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统计局的选题很好,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研究的问题联系较紧密。”全年共有9篇统计分析被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武威市进一步完善“4号出数、5号分析、6号发布”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了服务的时效性;庆阳市实施了“零距离”和“套餐式”服务,强化了服务的时效性和精品意识。二是加大信息供给,提高了统计服务能力。一年来,省局共向省委、省政府报送经济信息120多篇,其中50%被采纳;共为省委省政府领导提供各类手册20多种,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统计信息报送的力度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加强统计宣传,提高了政府统计公信力。在省局内网开辟作风建设年活动专栏,受到省委作风建设年活动督查组的肯定;与省政府新闻办联合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12次,省内外24家新闻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内外网开设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专题网页,与省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合作拍摄制作了《今日聚焦》、《法治视线》、《今日观察》等专题节目。举办了“世界统计日”和“中国统计开放日”宣传庆祝活动,扩大了统计的社会影响力;与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等主要媒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布各类稿件300余篇,广泛宣传统计工作,积极解疑释惑,提高了政府统计公信力。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制订了《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统筹安排了人口普查工作进度,对各阶段、各环节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去年10月份,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月”活动,全省各地掀起了人口普查宣传的高潮,为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市),1404个乡级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1.7万多个村级单位成立了人口普查小组。全省共抽调普查工作人员6万多名、普查员14万名、普查指导员4万多名。省人普办与省人口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工商局、省武警总队、省军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相关厅局和部门,联合下发或转发了一系列文件。首次使用规范的基础地理影像资料进行普查区域划分和制图,顺利完成了乡级、普查区的区域清查和地图绘制、普查区摸查、普查小区划分以及边界绘制工作。认真做好入户登记工作,逐村逐街、逐门逐户对全省700多万家庭、2600多万人口进行逐户逐人登记,并认真进行了复查、事后质量抽查工作。目前,正在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光电录入、审核和汇总。 【各项统计调查】一是认真开展月度劳动力调查工作。为进一步把握全省就业数据的动态变化,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中心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圆满完成了R&D资源清查工作。完成了第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非公及企事业单位的R&D资源清查数据的审核上报工作,并发布了全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公报。三是扎实开展牛羊产业大县生产数据的考核验收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通过实地抽查、督导检查、数据核对、分析评估等步骤,圆满完成了牛羊产业大县基础数据的考核验收工作,并将考核数据呈报有关领导和部门。四是高效完成了对省政府各部门上半年、全年工作评议和省直机关“作风建设年”评议等十几项调查工作。根据省政府和省直机关的安排,先后组织完成了对省政府各部门、省直机关各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的抽样调查工作,客观评价了各部门工作和“作风建设年”开展情况,受到省上有关领导、省直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及委托方的充分肯定。 【统计数据审核评估】以生产总值核算为龙头,不断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审核和评估。遵照统一的核算标准、统一的基础资料、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系数,及时对各市州季度与年度生产总值和专业数据进行联审,双向核算,相互比对,严格审核,确保了统计数据质量。开展地区季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核算工作,实现了全省能耗数据与地区数据的衔接。甘南州、金昌市加强了对数据的评估审核力度,较好地杜绝了数出多门现象的发生。 【统计保障】一是统计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突破。省局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向全系统配备台式计算机574台、便携式计算机198台;更新了全省办公自动化系统、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全省89%的乡镇接入统计信息内网,基本实现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网络框架;自主研发的《甘肃省统计资源管理系统》和《甘肃乡镇统计业务平台》有效提升了统计工作信息化处理能力,为统计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临夏、嘉峪关、张掖等地不断开拓统计信息化建设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统计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省局与省政府法制办、省监察厅、省司法厅、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联合开展全省统计执法大检查,全年共查出统计违法行为694件,立案查处131起,结案123起,通报90起,经济处罚2.5万元,有力震慑了统计违法者,净化了统计工作环境。对《甘肃省统计执法案卷评查办法》和《甘肃省统计法制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考核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完成了统计“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社会公众、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法律意识。白银、天水、定西等地与有关部门开展联合统计执法大检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基层基础建设取得良好效果。2010年10月,在永靖县召开了全省基层基础统计信息建设经验交流会,观摩了永靖乡镇统计信息化建设成果,全面总结了两年来永靖试点工作的经验。在白银市开展了县级统计机构《工作规范》和《考核评价办法》的试点工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积累了一定经验。陇南市全面组织实施了《陇南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三年规划(2009—2011年)》,在抓源头、夯基础上狠下工夫,扎实、稳步推进全市统计“双基”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临夏州八县(市)基本实行了“三统”垂直管理模式,乡镇统计站标准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四是统计名录库建设又上新台阶。实现了“全国一库”在线、分级管理、适时更新及信息共享,完成了“三上企业”的核对工作,建成了全省统一的“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调查单位库。五是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省局和有关市州开展了干部轮岗和竞争上岗活动,有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邀请国家统计局有关司的负责人进行专题讲座;共举办各类培训十几期,培训2400多人次。省统计局与兰州商学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础,开启了省直机关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先例。全省统计系统组织开展了以“五个好”和党员“五带头”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和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有效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通过上述系列活动,广大干部职工启迪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凝聚了士气,为统计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制度方法改革】2010年是国家进行贸易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第一年,甘肃省统计局系统进行法人在地统计、限上单位超级汇总、42种主要商品购销存统计、限额以下抽样调查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基本实现了新制度、新方法的有效贯彻执行。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要求,在工业生产指数试算、部门信息交流制度推进、“企业一套表”试点、统一单位名录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性工作。 【部门联动】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省发改委牵头,建立了全省经济形势分析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涉及省工信委、省财政厅、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等十六个部门,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与省发改委共同制定了全省部门统计重要数据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联合印发了《关于报送2009年甘肃省部门统计重要数据目录有关数据的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积极配合省委组织部,完成对市州党政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通过与部门间的密切合作,有效提高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扩大了统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党风廉政建设】一年来,认真贯彻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和省纪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甘肃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规定,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研究印发了《省统计局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出台了《局领导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实施办法》;省局与各处室负责人签订了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在内的责任书,增强了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同时,积极筹措统计经费,有力地保障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各项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务公开、财务管理、老干部工作、工青妇、后勤保障等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煤矿安全 【煤矿安全生产】2010年,全省共生产原煤4532.20万吨,比上年增加556.24万吨,增长13.99%,历史以来首次突破4000万吨大关。全年共发生伤亡事故15起,死亡36人。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77,事故总量和百万吨死亡率均在国家下达的考核控制指标(45人,1.125)之内。元旦、春节、“两会”、“五一”、“十一”以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假日和特殊敏感时期,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均保持了稳定。“十一五”以来,全省煤炭产量稳步上升,煤炭总产量由“十五”期间的1.43亿吨提高到2.03亿吨,增长42.58%。事故总量由“十五”期间的247起、391人下降到139起、271人,减少108起、120人,分别下降43.72%和30.69%,年均减少22起、24人。较大以上事故由25起、138人,减少到16起、129人,分别下降了36%和6.52%。其中2010年比“十一五”开局之年2006年的41起、100人减少26起、64人,分别下降63.41%和64%;百万吨死亡率由2006年的2.54下降到2010年的0.77,下降69.7%,2008年以来持续保持1以下,中央和省属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以下。 【煤矿瓦斯治理】积极推进煤矿瓦斯集中整治。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实行重点监控责任制,加强对三大重点矿区、14对重点瓦斯监控矿井的重点监控和监察。按照省政府安排部署,牵头组织开展了全省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督查。认真落实国家煤监局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了煤矿瓦斯治理专项监察,组织各地、各企业深入细致地开展了自查和互查,组织两个分局开展了交叉监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省煤矿瓦斯防治各个系统逐步完善,瓦斯综合防治基础逐步夯实,煤矿抵御瓦斯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省煤矿瓦斯事故由2006年的6起61人下降到2010年的1起9人,分别下降83.33%和85.24%。 【整顿关闭工作】持续开展了关井压产、煤矿安全整顿、安全专项整治和整顿关闭攻坚战等工作。积极协调配合,加大对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工作的监察和督查,促进了煤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安全水平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关闭小煤矿165处,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关闭任务。其中2010年实施关闭39处。小煤矿数量大幅度减少,煤炭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安全状况明显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有了大幅度下降,全省乡镇煤矿事故总量由“十五”期间的122起229人下降到“十一五”期间的65起127人,分别下降了46.72%和44.54%,百万吨死亡率由2001年的16.32下降到2010年的2.61,下降84%。 【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督促煤矿企业建立健全各个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学习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开展“三优创建”等工作,监察落实煤矿企业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健全完善煤矿生产安全费用、安全风险抵押金、工伤保险等经济政策,健全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加强煤矿现场管理和安全培训工作等措施,狠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煤矿安全基础得到了很大改善,安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部分国有大中型矿井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小煤矿安全基础水平也得到较大提升,安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监察执法工作】严格执行监察执法计划制度,紧盯春节、两会、五一、十一、夏季汛期、冬季雨雪冰冻等重点时期,紧盯瓦斯灾害、煤与瓦斯突出、水害、火灾等重点隐患,紧盯中央和省管三个煤业公司,高瓦斯和瓦斯(CO2)突出矿井、矿压显现严重矿井、中央投资建设项目和大中型矿井等4类重点矿井和改制转让、整合技改、资源枯竭、管理滑坡、基础较差等5类薄弱矿井,认真组织开展“三项监察”,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创新监察方式,积极探索开展了高位监察、集中监察、示范监察、交叉执法等一些行之有效的监察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全局共监察矿井350处、854矿次,监察覆盖率100%,监察计划完成率110.77%。查处一般事故隐患3375项,完成整改3153项,按期督促整改率100%。下达执法文书1749份,实施行政处罚130次,责令停产整顿生产经营单位23个。查处事故15起,时限结案率100%,处理事故责任人99人次,其中行政处分30人,行政处罚69人,处理国有企业副处级以上8人。加大了对瞒报事故行为的打击力度,及时受理新闻媒体披露和群众举报的瞒报事故,均派出核查组认真进行了核查。“十一五”期间,全局累计监察矿井5179处,查处一般事故隐患23589条、重大事故839条,实施经济处罚3873.27万元,使用监察执法文书10932份,责令停产整顿煤矿760次,处理事故责任人762人。 【源头管理】积极推进阳光政务,认真做好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审核发放。坚持政务大厅受理、部门初审、现场验收、集体讨论评审、局务会议研究等程序,严格安全准入;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严把安全生产许可证现场审查验收关口。不断加强了煤矿建设安全工作,每年都组织开展煤矿基本建设项目专项监察。强力推进“六大系统”建设,对全省煤矿“六大系统”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和监察。认真贯彻落实《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制定了落实方案,认真开展监察执法,推动提升煤矿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水平。加强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全省煤矿救援技术竞赛。认真做好省级矿山实验室建设工作,保证了实验室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健全完善了检测检验工作体系,全面推行煤矿设备安全合格证制度。2010年共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79处,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32处。 【“安全生产年”活动】成立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了“安全生产年”活动和“三项行动”、“三项建设”的两个实施方案和六个子方案,分别由分管局领导负责组织,业务处室牵头,相关处室紧密配合,全面深入推进。认真组织开展了煤矿安全生产执法行动,集中4个月时间组织开展了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认真组织开展煤矿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对中央和省属三大煤业公司、全省各产煤市州组织开展了高规格、全方位、全覆盖的集中监察和重点督查。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由局领导带队,深入各矿区和产煤市州开展了“送政策进门入户”活动。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梳理修订了建局以来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完善了监察执法、行政处罚、重大隐患排查治理监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和组织决策等“五项工作程序制度”,实施闭合监察,监察执法工作和安全许可工作进一步规范。建立了“周调度、月汇报、季分析、半年座谈交流、全年总结评比”的工作机制,工作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下发之后,及时召开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进行学习、宣传并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积极配合省上有关部门起草了省政府的《实施意见》,组织制定了贯彻落实《通知》的具体实施意见,明确了工作重点,细化了工作措施。组织编写了宣讲提纲,分别由局领导带队,深入各产煤市州和大型煤矿企业进行宣讲。两个监察分局分片区召开了片区内所有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学习贯彻《通知》精神的动员部署会议,全年共组织了10多个执法监察组,开展集中宣讲活动40余次,3000余人参加。同时,将《通知》的贯彻落实列入监察执法工作重要内容,尤其是加大对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督促企业严格贯彻落实。 【内部建设】坚持将党风廉政建设与监察执法工作统筹兼顾,共同推进。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组织开展了以“学廉政准则,促廉洁从政”、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周”教育活动和廉政风险排查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廉政文化建设,编印了《廉政格言警句录》,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大力加强队伍业务能力建设。继续深化“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方式,有计划地选派人员赴国外、其他省局和省外大型煤业集团公司进行考察学习,积极参加总局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和视频讲座,举办了监察人员短期封闭式脱产培训班,邀请总局和省上有关领导作专题报告。深入开展“争做安全发展忠诚卫士、创建为民务实清廉煤监机构”为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了队伍作风建设。成功举行了建局10周年庆祝活动。编撰印制了建局以来的“文件汇编”和“10年回顾”两本文集。组建成立了甘肃省煤矿安全技术协会。按照中编办的批复和总局的相关要求,积极做好了局属四个事业单位的启动运行工作。坚持厉行节约,压缩办公经费,进一步规范全局财务收支行为。一如既往关心老干部,千方百计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尽最大努力改善干部职工办公条件和生活福利待遇,增强大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赵鹏) 国资监管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是“三保”目标全面实现。省属企业生产经营整体平稳较快增长,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7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净资产1043.1亿元,增长18.86%;实现营业收入2050.9亿元,增长37.53%;实现工业总产值948.2亿元,下降19.34%;工业增加值266.1亿元,下降0.37%;利润总额61.9亿元,增长34.57%。随着工业企业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完成,一些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纳入监管的37户企业30户实现赢利,其中10户企业利润增长幅度在一倍以上。二是“四抓”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抓市场方面,各企业不断创新营销策略,有效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努力拓展产品市场份额,取得积极成效。酒钢集团原材料燃料进价比全国网价低了17.5%,钢材产品销售平均价格高于全国网价57元/吨,长城电工电工电器、西北永新环保涂料、鑫盛光学汽车监视器镜头等产品成功出口海外市场,甘肃建投、八冶集团先后中标国外大型项目。抓资金方面,各企业全面实施资金预算管理和集中统一管理,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平稳运营和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金川公司、酒钢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提高了资金效率,华龙证券增资扩股募集资金10亿元,省属企业累计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达95亿元。抓资源方面,各资源性企业积极争取省内资源配置,广泛参与周边资源勘探开发,大力推进海外资源控制战略,资源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酒钢集团控股开发小柳沟钨钼矿,金川公司完成匈牙利铜矿收购、赞比亚镍矿复产,白银公司整合陇南铅锌资源,收购乌兹别克金矿、秘鲁铜矿都已进入政府审批程序,窑煤集团完成肃北县煤炭资源收购。抓调整方面,各企业以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抓手,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同步优化调整。 【履行出资人职责】一是监管职责逐步到位。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完成了甘肃省国资监管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积极推进预算管理、综合考核、薪酬分配“三位一体”的国企考核评价和营运责任体系建设,实现了经营业绩考核全覆盖,对第二任期经营业绩突出的企业负责人给予了表彰奖励。进一步完善监事会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监督有机结合的国资监督控制体系,实现了监事会监督全覆盖和监督资源的整合共享。建立健全防范投资风险、资金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为重点的风险防范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企业投融资管理,积极协调处理了企业一批涉诉案件,建立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运行情况信息报告制度,集中开展了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规范了高风险业务投资行为。加强国有产权有序流转和国有资本收益再投入的国有产权管理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日趋完善,产权交易监管更加严格,完成2009年度国有资本收益上交11.98亿元,全部用于省属企业改革发展。二是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全面落实省政府工交部门《抓落实干到位32条措施》,推行机关目标任务责任制管理。探索实行机关工作规划管理,科学谋划和制订了机关三年工作规划,增强国资监管工作的计划性和指导性。规范机关工作运转流程,全年新建和修订11项机关规章制度。加大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全年派出两批共22名机关干部到企业短期挂职锻炼,11名干部到企业、市县中长期挂职学习,选派33名干部参加了党校、行政学院集中学习和各种业务培训,机关干部思想政治建设、能力素质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国资监管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开拓新业务。争取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支持中央企业与甘肃省对接合作文件,为鼓励央企采取独资、增资扩股、相互持股、合资合作、技术引进、重组上市等方式,投资新设企业或重组企业,成立了推进与中央企合作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与央企对接的协调服务工作。 【企业改革重组】一是积极推动省属企业与省外优势企业的战略重组。祁连山水泥引进中材集团重组,提高了区域市场竞争能力;华亭煤业与华能集团二次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完善了煤电化产业链条;兰通制造引进四川腾中重组,为企业复兴注入体制机制活力和资金保障;兰光集团与银亿集团重组,妥善解决了企业巨额债务,保护了中小股民利益。二是加快省属企业间的横向重组整合。省建投集团整合重组甘肃国际公司,为省建投集团利用“中国甘肃国际”品牌做大做强海外业务拓展了新的空间。酒钢集团重组东兴铝业,利用酒钢集团资金优势和电力成本优势建设河西百万吨电解铝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先进高载能产业。祁连山水泥重组酒钢宏达建材,进一步提高了建材产业行业集中度。三是省属困难企业改革改制加快推进。陇港公司和省经合总公司及下属8户子企业的130名职工安置工作已经完成;省机械集团完成了张掖市农机公司等9户市县流通企业改制,安置职工163人,启动了定西汽车配件公司等10户市县流通企业改制工作;省农垦集团完成了4户子企业的整合重组;省物产集团正在积极推动13户特困企业改制工作。四是全省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收尾工作进展顺利。陇西皮革厂和天水铁路信号厂2户企业已破产终结。长风集团2010年4月份下达破产计划,10月份法院宣告破产。省交通运输厅所属的驼铃客车厂2006年下达计划,正在加快解决相关资产法律纠纷。白银市属的长通电缆厂2010年4月份下达破产计划。对全省实施政策性破产的146户企业认真开展了“回头看”,对15年来政策性破产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积极协调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五是企业重组上市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加大了对企业重组上市工作的指导培训力度,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企业培育上市。兰石重装已顺利完成上市辅导任务,兰州兰电、兰石重工完成股份制改革进入上市培育期,白银公司与原债转股公司进行了整合,正在洽谈私募方案,甘肃稀土抓住业绩提升和市场向好的有利时机,正在编制二次申报材料,金川科技增资扩股进入金川公司后将申请首发上市,金川国际正在抓紧资产转换工作,将成为甘肃省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首家企业。 【企业发展】一是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支持资源依赖性企业提高资源保障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金川公司在强化资源保障和采选冶改造提升的同时,大力发展新材料、镍氢电池、太阳能真空镀膜产业,酒钢集团在确保钢铁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高载能产业、新型种植养殖业和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各企业加快传统产品升级换代,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产品产业化进程,企业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明显提高。甘肃稀土发展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西北永新发展环保风电涂料、固沙剂等新型化工产品,农垦集团加快特色中药产业化进程。在组织结构调整方面,各企业进一步增强集团控制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从纵向上收缩管理层级,从横向上收缩分布跨度,集聚资源发展主业,促进规模化经营。二是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积极推动。各企业普遍加强了战略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严格现金流、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强化了投资和风险管理。大部分企业重视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兰石集团“45MN大型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研制项目”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长城电工天传所公司参与国家石油行业标准制订,为公司产品拓宽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品质保证;甘肃稀土成为我国唯一能实现稀土元素全分离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华龙证券公司投行荣获年度“最佳销售投行奖”,保荐的大禹节水创业板项目获“2010中国区最具投资价值保荐项目”,提升了在行业内的品牌形象。金川公司、白银公司、兰石集团等企业着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和促进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和产品开发效率。三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各企业紧紧抓住经济形势回升向好的重要机遇,强化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10年省属企业完成投资32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2.92亿元,占全年投资的62.44%;长期股权投资116.42亿元,占全年投资的35.82%;产权收购完成5.64亿元,占全年投资的1.74%。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等企业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境内外资源合作开发、自有矿山改扩建等资源利用项目,白银公司等企业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传统产品重点技术改造、“三废”污染治理等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兰石集团、甘肃稀土、兰州电机、长城电工等企业组织实施了一批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省水电工程局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也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装备更新,施工装备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企业党建工作】一是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初步成效。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组织81户省属暨中央在甘企业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各企业紧密结合实际,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继续和延伸,围绕企业科学发展中心任务和当前中心工作扎实推进,初步呈现出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企业上水平、职工提素质的良好局面。二是党建工作措施扎实有效。大力开展核心工程、堡垒工程和先锋工程,扎实推进“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试点、“样板支部”创建和党员队伍“双培养”工作,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三是企业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健全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考核评价制度体系,会同省委组织部起草了省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等四个规章制度。以优化企业领导班子结构为目标,调整充实了17户企业领导班子。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开展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企业领导人员教育培训,企业领导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四是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和群众工作不断加强。会同省委宣传部对32户省属企业2007年以来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考核评估。利用主流媒体和《甘肃国资》平台,对企业改革发展、抗洪救灾、创先争优等典型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大力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扎实推进职工素质工程,积极开展帮困救助,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五是反腐倡廉建设更加深入。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为主线,坚持经常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促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小金库”和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推进效能监察逐步向管理深层次渗透。长城电工预防腐败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潘倩)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安全生产工作】加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的领导。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2010年,根据国务院和国家安监总局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打非”、消防安全等具体工作,省委书记陆浩和省长刘伟平多次在全省性会议上对贯彻落实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按期召开安委会全体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分析形势,部署工作。针对国务院和国家安监总局不同时期的工作要求,省安委会主任石军副省长先后22次召集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对国务院、国务院安委会、国家安监总局下发的各种通知、通报、意见等文件及时批示,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和要求。各副省长分别对分管的重点建设项目、消防、教育、道路交通等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按照“一岗双责”的规定,定期听取汇报,解决分管行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在重点时段和重要节假日,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指导检查。2010年,在省财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加强安全监管基础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下,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工作措施,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 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年”活动。3月15日,省政府召开了省安委会全体会议,对全省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和安全生产整治行动进行了安排部署,成立了省“安全生产年”活动领导小组,围绕“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明确指导思想,突出工作重点,落实保障措施,制定下发了《甘肃省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实施方案》。2010年4月、9月和12月,省安委会办公室每次组织5个督查组,对全省“安全生产年”活动和安全生产整治行动进行督促检查。各市、州,省直有关部门也组成了督查组,开展安全生产督查检查工作,深入推进了“安全生产年”各项活动。此项工作得到5月份国务院督查组督查时的充分肯定。 【监管责任】制定实施意见,明确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发后,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北戴河会议的要求和石军副省长的部署,先后召开各层面会议进行学习贯彻,研究提出了甘肃省的贯彻意见。首先及时转发了《通知》;其次十四个市、州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制定甘肃省实施意见的建议和重点;三是省安监局机关各处室充分讨论提出了贯彻措施;四是组织了各级监管部门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座谈会,充分征求意见建议。10月29日,省政府下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0〕88号)。甘肃省制定的《实施意见》共有6个方面44条,涉及企业管理主体责任22条,涉及行业部门监管的26条。《实施意见》既贯彻了国务院《通知》的全部内容,又结合甘肃实际和特点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25条措施。五是省安委办结合《通知》精神,制定或正在制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重大隐患治理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报告、事故调查处理挂牌督办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七个配套制度。六是12月份,省安安委办组织五个督导组对全省14个市州和省属重点企业贯彻落实《通知》情况进行了检查督导,特别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调查处理、挂牌督办、领导干部下井带班、责任追究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督导,督促各市州、企业落实国务院《通知》要求。 【贯彻落实“三突出”“三加强”】1月18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省安监局认真学习了张德江副总理讲话精神,坚持以预防监控为主,以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为重点,采取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安全基础和应急救援工作。一是突出责任落实。甘肃省制定的“两个主体责任”规定2010年1月1日起实行。“两个主体责任”规定对企业主体责任和监管主体责任都有明确要求。每年省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是兑现安全生产责任奖惩,省政府主要领导与各市、州政府签订本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市、州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逐级签订责任书,对安全生产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二是制定预警监控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省政府9月份制定出台了安全生产控制指标预警监控制度,规定黄、橙、红三个级别,省安委办结合各时段各地控制指标完成情况,定期向市州政府主要领导和安全监管部门下发预警通知进行警示,同时每月在甘肃日报、兰州晨报等主要新闻媒体发布通报,对十四个市州进行排名,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督促各地、各部门引起重视。全省采取的预警监控措施在全国是比较早的省份。三是突出宣传教育。省安监局联合省委宣传部、公安厅、团省委等7个部门开展了全省第9个“安全生产月”和“安全陇原”巡回演讲活动,印发宣传册(单)8万余份,发放安全教育警示片150套。6月至7月,省安监局组织人员行程2400多公里,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先后举办了四期《“两个”责任规定》宣贯研讨班,培训全省安监系统、中央及省属重点企业、有关单位人员超过1000人次。各市、州安委会按照要求组织开展了“安全宣传咨询日”、“安康杯”知识竞赛、“青年安全示范岗”等活动,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四是加大安全投入。省财政2010年拿出了500万专项资金,加强省市两级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的建设。五是加强协作联动。省安委办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和工作联动机制的作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工作通报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事故报告备案制度和综合分析制度,建立健全了安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执法机制,形成了安全生产监管的整体合力。 【专项整治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抓好煤矿瓦斯治理和小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为认真贯彻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电视电话会议精神,11月2日,甘肃省召开了全省瓦斯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石军副省长对煤矿瓦斯治理利用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要求。11月21日,全省在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召开了煤矿瓦斯治理利用现场学习观摩、经验交流推广会议。甘肃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关会议精神,按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煤矿瓦斯治理方针,努力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体系,扎实有效开展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活动,煤矿瓦斯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示范矿井和示范县建设有了进展。截止目前,全省共有8对示范矿井建成并通过验收,建成的22对示范矿井和2个示范县正在验收阶段。二是瓦斯治理利用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现有的8对高瓦斯及瓦斯突出矿井,均建立了瓦斯抽采系统。2010年1—11月,全省瓦斯抽采10184万立方米,完成计划的78.34%,实际利用2545.6万立方米,完成计划的53.03%,实现发电量2459.26万千瓦时。特别是,华亭煤业公司在煤炭地下气化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三是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目标确立。计划在2010年底前全省所有煤矿全面完成监测监控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的完善工作;2011年底前中央在甘和省属煤矿企业的所有煤矿全部建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2011年底前全省所有煤矿全部安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及中央在甘和省属煤矿企业中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全部完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2013年6月底前全省所有煤矿全部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切实提高安全防护水平。四是小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扎实推进。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煤监局的总体要求,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小煤矿资源整合和整顿关闭工作,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十一五”后三年煤矿整顿关闭计划》和《甘肃省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意见》,并制定了《甘肃省煤矿安全整治行动方案》和《甘肃省煤矿资源整合行动方案》,分别由省安监局、省国土厅牵头组织实施。按照计划,到2010年底,全省乡镇小煤矿数量控制在200处以内。2010年,省政府在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拿出2.74亿元资金,对兰州市红古区29处小煤矿进行了彻底关闭,已通过了验收。通过艰苦努力的工作,解决了多年来历史遗留的问题。截止目前,省政府“十一五”后三年已公告关闭小煤矿75处,资源整合减少40处乡镇小煤矿,共关闭小煤矿115个,目前乡镇小煤矿数量为199个,控制在了200处以内,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关井任务。 【“打非”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经营行为。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省安委会及时成立了以石军副省长为组长,以省工信、公安、国土、建设、交通、安监、工商、质监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部门行业联动协作机制,确保了“打非”专项行动的顺利实施。 第一,制定下发了《甘肃省安全委员会关于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的通知》,对全省“打非”专项行动进行了全面部署,突出煤矿等8个重点行业领域,集中对8个共性的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和23个具有行业和领域特点的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进行重点打击。要求各地、各部门的“打非”专项行动一定要在“真、准、狠”上下工夫,确保“四不放过”,即: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问题隐患不整改不放过;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思想认识不提高不放过,力争“打非”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根据省上的有关要求,各级政府和重点行业领域组织成立了本地、本行业“打非”专项行动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 第二,9月13~21日,省安委会组成5个督查组对全省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安全生产整治行动、“打非”专项行动等年度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和国庆长假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安排部署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和综合督查,督促各地、各部门和生产经营建设单位认真抓好工作落实,严防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稳定。 第三,按照国家八部委共同组织召开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的新要求,省安委办及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打非”专项行动的通知》(甘安办发电〔2010〕21号),要求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打非”专项行动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回头看”,防止非法违法行为死灰复燃;集中开展一次联合执法行动,形成“打非治违”强大合力;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积极构建“打非治违”长效机制。 据统计,全省安全生产“打非”专项行动共督查企业17265家、查处非法违法行为139941条、停产整顿1418家、关闭取缔634家、经济处罚459家、共计处罚566.36万元,全省“打非”专项行动效果明显。 【整治成效】煤矿整治方面,在抓好煤矿瓦斯治理和乡镇小煤矿关闭整顿工作的同时,修订了《甘肃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甘肃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规划》、《甘肃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等级评定标准及考核办法》;举办了“全省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班”,重点对实施意见、达标规划和等级评定标准及考核办法进行了专项辅导解析;组成9个检查组和1个督查组,对全省地方煤矿进行了安全质量标准化专项检查和督查,进一步摸清了全省地方生产煤矿安全现状及质量标准化建设情况,并逐一向9个产煤市州进行意见反馈,提出针对性的措施,督促指导煤矿进行整改。 为认真汲取“7·13”酒泉岌岌台子煤矿重大事故教训,7月23日,在石军副省长亲自主持下,省安委会制定下发《关于对全省煤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整顿工作的紧急通知》,以煤矿采掘、机电运输、“一通三防”、防治水、防火、领导带班下井以及新建、改建、扩建煤矿企业安全设施建设为重点,对全省煤矿企业集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检查整顿,提出了6万吨以下煤矿停产整顿,6万吨以上煤矿边生产边整顿的严厉要求。为落实检查整顿工作要求,8月17日至26日,省安监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3个组,对全省检查整顿工作苗头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整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非煤矿山整治方面,重点突出矿井机械通风和防治水措施落实、病险尾矿库隐患治理,开展了矿井通风、冶金高炉、长距离输油输气管线整治工作。省上组织对全省重点县区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机械通风及防治水措施的落实情况、陇南市19座尾矿库、131户冶金企业转炉、高炉冶炼和制氧、焦化煤气系统的安全隐患进行了专项检查。 危险化学品整治方面,制定下发了《甘肃省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领域2010年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全面安排部署了全省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整治工作,进一步关闭和淘汰不符合产业规划、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能耗高、污染重和安全生产没有保障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重点对十五类重点监管的危险工艺装置以及服役期较长(十五年以上)的设备设施进行了整治;同时,省安监局先后已对中油甘肃销售公司、中油管道公司、中油交通油品有限公司和金昌新天化工等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督促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意识,改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收到了较好成效。 道路交通整治方面,省交通运输厅和省公安厅联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公路交通安全教育整治行动。公安交警部门开展了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安全隐患大检查行动。省公安、安监等部门开展了平安畅通县区检查。为遏制7、8月份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势头,省公安厅、交通厅、省安监局联合开展了从9月21日至12月31日的全省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百日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交通安全形势得到了明显好转。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平安农机”示范县(区、市)创建评选活动。 【消防安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消防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通知》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消防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通知》下发后,刘伟平省长立即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了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认清形势、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消防工作和切实加强领导等明确要求。11月22日,张晓兰副省长主持召开全省加强当前消防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安排了消防工作。省消防总队及时组织消防安全大检查,对火灾隐患进行排查整治。2010年对全省93家火灾隐患严重的单位进行挂牌督办。目前已整改销号75家,没有整改的18个单位限定在年底前整改完毕,否则将实行严厉措施,强行整改。 【行业整顿】强化监管,烟花爆竹管理趋于规范。全省规范烟花爆竹经营市场秩序,整顿提升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工作水平,成效明显。一是按照“统一规划、保障安全、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原则,制定了《甘肃省烟花爆竹经营布点总体规划》、《甘肃省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细则》、《关于对全省烟花爆竹产品经销实行防伪标签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烟花爆竹布点规划、经营许可明确了许可程序、时限等要求,全省共规划设立烟花爆竹批发企业60家,与原有批发企业相比减少63家。同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产品流向登记管理的通知》,通过烟花爆竹防伪标签和流向登记制度的全面推行,从源头上杜绝了非法烟花爆竹产品流入销售市场。二是通过严把换证审查关,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指导帮助企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目前,全省8家生产企业中,有2家按新标准进行搬迁重建,陇南3家企业着手进行整合提升。兰州市在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中全面试点集中仓储、统一配送的管理新模式。三是针对一些省区因产业结构调整造成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活动向甘肃转移的趋势,各级安监部门完善监控手段,会同各有关部门落实烟花爆竹流向和氯酸钾购买、销售、使用登记制度,持续开展了氯酸钾治理和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抽检工作。2010年,共督查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667户,查处非法违法行为118条,关闭取缔24户,并将20户存在违规使用氯酸钾的企业清理出市场。四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下发后,全省立即组织省直部门、有关市州以及全省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重点批发企业负责人召开会议,全面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安监、公安、质监、工商等部门协调配合,实施部门联动,加大执法力度,形成高压态势,从源头上杜绝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运输、燃放烟花爆竹行为。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体制调整和机构改革】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稳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调整和机构改革,市、县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市、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全部移交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并作为同级政府工作部门独立设置,开始全面履行餐饮服务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新职能。履行新职能所需的技术支撑机构、编制得到加强,14个市州分别设立了食品化妆品监督所和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机构,个别市州还设立了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大部分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新增了食品监督机构,监管力量得到有效加强。全省由各级政府分级管理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调整到位,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机构更名的通知》(甘机编办通字〔2010〕46号)精神,甘肃省药品检验所更名为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所。2010年12月22日,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举行更名揭牌仪式。12月29日,原甘肃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更名为甘肃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并正式挂牌。通过近10年的发展,该中心检测范围由原来的20项扩展至现在的24大类257项,检测能力大幅上升,2009年8月通过257个医疗器械产品和项目检测资格的国家认可,检验能力和承检范围位居西北地区同类机构前列。10月29日,甘肃省平凉市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测与评价中心挂牌成立,这是甘肃省成立的首个市州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测与评价机构。 【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按照国家和甘肃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药品市场实际,甘肃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与卫生、工商、通信、邮政、公安等部门的协作,深入开展打击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及通过寄递等渠道销售假药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行为。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84285人次,检查涉药单位47141户次,依法取缔无证经营户26户,注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73个,查处案件2170件,6名以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分子被追究刑事责任,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得到了国家六部局联合督查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整治】结合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特点,以规范中药材加工炮制、净化市场流通秩序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整治,依法查处无证生产、销售及制售假劣中药材中药饮片等违法行为,确保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炮制技术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技能认定工作,通过培训、考试,认定了176名中药材中药饮片鉴定师和118名中药饮片炮制师,有效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开展甘肃产地中药材基原调查与鉴定,颁布《甘肃省中药材标准》、《甘肃省中药炮制规范》,对常用80种中药材中药饮片进行评价性抽验,共抽验5600批,为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7月,承载定西全市439个地产中药材品种的《定西中药材》出版印刷。全书37.5万字,600多幅图片,汇编定西地产中药材439个品种,全书分栽培、野生、动物矿物和菌类三篇,涵盖全市植物类379个品种,动物、矿物和菌类60个品种,基本反映了定西地产中药材的概况,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地域性中药材专著。 【基本药物质量监管】认真落实医改任务,将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制定了《甘肃省基本药物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印发了《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层层签订《2010年基本药物主要工作任务责任书》,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质量监管。在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组织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全省10家高风险药品企业和31家基本药物品种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已全部上岗履职。开展基本药物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消除基本药物生产环节安全隐患。组织开展2010年度全省基本药物监督抽验工作,全面覆盖省内基本药物生产品种,重点覆盖经营和使用环节中的高风险基本药物品种,对全省生产企业投产的131个基本药物品种完成监督抽验161批次。加快推进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企业积极加入电子监管网,并落实电子监管码赋码要求。将基本药物品种纳入不良反应重点监测范围,全年完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6443份,较上年增长6.6%,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食品药品安全保障】2010年8月8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发生后,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组及甘南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督人员分期分批进入灾区,及时搭建应急监管工作平台,迅速成立现场联合指挥部,全面组织开展抢险救灾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动员组织干部职工和医药企业向灾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陇南等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出执法人员和快检车辆支援灾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在餐饮服务食品监管中,面对灾区饮用水中断、餐饮服务条件差、救灾人员多、集中用餐量大等情况,采取驻点监督、市场巡查等方式,对承担各级领导、专家、媒体记者用餐服务的大型宾馆,蹲点全程监管;对灾民集中安置供餐点、恢复营业的小型餐饮单位进行不间断巡查,及时消除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隐患。在药械监管中,严格把好救灾及捐赠药械验收关,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药械安全。灾区没有发生群体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保障抢险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10年10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支援舟曲灾区食品安全快检车捐赠仪式在兰州市举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继平出席捐赠仪式。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紧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工作,下发《关于加强舟曲灾区药品医疗器械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对全面加强灾区药品医疗器械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提出明确要求,并为灾区下拨抢险救灾经费,装备急需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在舟曲灾后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等技术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监管部门科学排查、及时处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和隐患,监管效能大大提升。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2010年10月29日,经甘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争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复函》(国食药监办函﹝2010﹞196号),从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及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对甘肃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给予政策项目支持。 2010年5月1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管做出规定,将其划分为食用初级农产品加工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流通小作坊、餐饮服务小作坊四种类型,分别由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段监管。《意见》要求,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工作,努力实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全面覆盖和无缝对接。 (胡宁) 烟草专卖管理 【卷烟打假】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卷烟打假打私领导小组的指挥协调作用,健全完善烟草专卖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联合打击假冒卷烟协作机制,积极开展区域间执法联查联动,卷烟打假破网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全省各级烟草专卖部门共查获涉烟违法案件12737起,查扣非法卷烟 2189万支,其中假冒卷烟案件5387 起,假冒卷烟 798.70 万支,破获假烟网络案件11起,拘留犯罪嫌疑人 44 人,批捕 25 人,判刑 31人。一是深化协作,联合打假。健全完善“政府领导、烟草牵头、部门配合、联合办案”打假工作机制,采取定期召开卷烟打假联席会议,建立案情分析制度,联合清理整顿卷烟市场等措施,推进卷烟打假破网工作。各级烟草部门与通信、公安等部门建立了互联网违法售烟联查机制,清理了涉及甘肃省的贩销假烟信息。二是强化措施,积极破网。坚持“端窝点、打源头、破网络、抓主犯”的卷烟打假工作方针,牢固树立案件经营意识,将打假破网与市场监管相结合,从市场检查信息的收集整理入手,深挖细查制售假烟网络案件线索,争取公安机关及时介入案件侦破,配合司法机关加大抓捕追刑力度。天水市烟草、公安部门严密部署打假破网行动,加大对重点区域的排查力度,先后查获了“5·27”、“12·11”等4起贩售假烟网络案件。兰州市烟草、公安部门在查处“6·30”假冒卷烟网络案件中,先后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陕西等地调查取证,逮捕犯罪嫌疑人7人,涉案金额超过千万元。三是扩大宣传,营造氛围。为拓展卷烟打假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各级烟草部门采取开通“12313”举报电话、宣讲真假烟鉴别常识、公布奖励措施以及曝光典型案例等措施,营造全社会共同抵制假烟、关心和支持卷烟打假工作的良好氛围。 【卷烟市场监管】各级烟草专卖机关针对市场管理中存在的无证经营(无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经营卷烟)等难点问题,健全完善市场监管措施,提升监管效率和质量。一是取缔无证经营。以解决无证经营为重点,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无证经营专项治理工作,通过规范许可证办理流程、联合整治重点违法户、严查持证户违法供烟等综合措施,治理无证经营行为,取缔无证经营户1000余户。二是建立市场监管评价体系。委托专业调查公司对全省卷烟市场净化状况开展专题调查,通过暗访和问卷等形式,对无证经营、偷售假烟、乱渠道进货等问题进行了调查,掌握了各地市场管理情况,为建立全省卷烟市场管理评价体系奠定基础。三是健全完善市场准入机制。针对办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不规范等群众反映较多问题,按照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管理工作要求,依法履行行政许可职责,落实许可证办理规程,维护零售户合法权益,加强许可后续监管。 【卷烟营销】2010年,全省烟草商业系统销售卷烟415.16亿支(83.03万箱),同比增长4.82%,实现销售收入103.72亿元,同比增长 20.42%,实现税利20.95亿元,同比增长13.48%。一是加强销售管理。全面开放市场,服务大企业、培育大品牌、构建大市场,主动邀请烟草生产企业共同研究甘肃市场,协商引进适销品牌,共同开展宣传促销,满足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2010年全省市场在销的卷烟已达到37个品牌、113个规格。二是开展网上订货。运用“新商盟”软件开展了卷烟零售客户网上订货工作,推动业务模式向“网上订货、网上配货、网上结算”转变。在方便客户网上快捷订货的同时,探索开展网上营销,实时为客户提供经营策略、货源信息,进行网上调查、网上促销,开展网上拜访客户、客我互动交流。截至12月底,网上订货客户达到78918户,占总户数的75.28%。三是提升服务水平。确立了“陇之情”服务品牌形象和“人一我十、共创价值”的核心服务理念,构建了包括服务理念、识别、传播、管理和标准与流程体系的“陇之情”服务品牌体系,制定了涵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专卖执法、烟叶生产各个岗位的服务承诺、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确定员工基本行为规范和服务行为准则。通过开展“人一我十在岗位,共创价值看行动”、“服务带真情,满意在终端”等主题活动,采用谈学习体会、讲服务故事、写典型案例、献服务计策、岗位大练兵等形式,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烟叶生产与经营】认真贯彻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加强管理,严控规模,优化结构,努力保持烟叶稳定发展。一是规范烟叶生产收购秩序。把控制烟叶种植规模放在烟叶工作的首要位置,严肃烟叶种植计划,开展烟叶种植合同签订,对照合同把好烟苗供应、烟叶移栽、物资发放等关口,严格执行烟叶收购价格和生产投入补贴政策,发挥对烟叶生产的调节引导作用。全省签订种植收购合同5449份,种植烟叶4.47万亩,户均种植8.2亩。收购烟叶0.448万吨(8.96万担),销售烟叶0.449万吨(8.98万担)。由于烟叶生产前期遭受低温,8月、9月又遭受暴雨、冰雹及泥石流灾害,累计受灾面积2.9万亩,减产0.225万吨(4.5万担)。二是稳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积极与产区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配合,按照依法、自愿、尊重烟农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及与产区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方式,推进烟叶的适度规模化种植。坚持政府主导、烟农主体、烟草扶持的原则,积极开展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生产组织方式的探索推广,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5个,建成现代烟草农业综合工场1处。加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上年度烟田基础设施项目606个,烟草行业总投入2140.16万元,建设烟水工程96个,机耕路49.4千米,密集式烤房504座,农业机械6台,实现基本烟田可灌溉面积1.2万亩,集约化烘烤面积2万亩。本年度在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22个,烟草行业投资1156.5万元,新建密集式烤房302座,机耕路40公里,育苗大棚20座,实现集约化烘烤面积1.2万亩。三是狠抓烟叶标准化生产。以提高烟叶质量为重点,修订和发布《烤烟综合标准体系》、《标准化生产技术要点》,编制发到烟农手中指导生产。制定《烟叶标准化生产走访记录本》,确保烟技员指导到户、管理到田,全省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达到2000亩。加强烟叶生产技术培训,培训烟农1400多人次。加强烟技员职业技能鉴定,举办了两期烟叶分级培训和烟叶分级职业技能鉴定,实现了烟叶生产基层关键技术岗位100%持证上岗。开展烟田轮作、漂浮育苗、平衡施肥、适时移栽、大田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的普及,开展优质烤烟新品种试验研究,特色优质烟叶示范面积达到3000亩。 (汤乐) 经济管理 - 168 - - 167 -
本文档为【jjgl】,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671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6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11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