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建筑基坑支护构造(节选)

建筑基坑支护构造(节选)

举报
开通vip

建筑基坑支护构造(节选)建筑基坑支护构造(节选)智能电网科技研发交流中心项目部2012年12月6日1选用原则1.1包括常用基坑支护结构型式的布置、构造和设计要求,还包括地下水控制与基坑开挖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与要求。1.2当场地具备放坡开挖条件,且放坡开挖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时,基坑可采用放坡开挖.放坡开挖的坡率与护坡措施应根据地区经验、岩土特性、开挖深度综合确定。软土地层中采用单级放坡开挖的基坑开挖深度不宜大于4m,采用多级放坡开挖的基坑开挖深度不宜大于7m2选用原则1.3土钉墙不适合用于淤泥质土、淤泥、膨胀土以及强度过低的土(如新近...

建筑基坑支护构造(节选)
建筑基坑支护构造(节选)智能电网科技研发交流中心项目部2012年12月6日1选用原则1.1包括常用基坑支护结构型式的布置、构造和设计要求,还包括地下水控制与基坑开挖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与要求。1.2当场地具备放坡开挖条件,且放坡开挖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时,基坑可采用放坡开挖.放坡开挖的坡率与护坡措施应根据地区经验、岩土特性、开挖深度综合确定。软土地层中采用单级放坡开挖的基坑开挖深度不宜大于4m,采用多级放坡开挖的基坑开挖深度不宜大于7m2选用原则1.3土钉墙不适合用于淤泥质土、淤泥、膨胀土以及强度过低的土(如新近填土等)。1.4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适用于软土地层中开挖深度7m以内的基坑工程。1.5以地下连续墙、灌注桩排桩、型钢水泥土搅拌墙、钢板桩、混凝土板桩等作为围护墙,结合设置内支撑或锚杆等组合而成的支护体系,适用于多种地质条件、基坑开挖较深、施工场地狭窄或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基坑工程。3选用原则1.6地下连续墙适用于基坑开挖深度大于10m;邻近存在保护要求较高的建、构筑物,对基坑本身的变形和截水要求较高;或采用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基坑工程等。1.7软土地层中的基坑工程,采用灌注桩排桩时开挖深度不宜大于20m;采用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时开挖深度不宜大于15m;采用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桩时开挖深度不宜大于10m4选用原则1.8混凝土支撑适用于基坑面积较大,形状复杂的基坑工程。钢支撑适用于狭长或平面形状规则、面积和开挖深度适中的基坑工程。软土地层中钢支撑适用于开挖深度在20m以内的基坑工程。1.9锚杆不宜在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及松散填土层内应用;当需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应用锚杆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锚杆的适用性;锚杆不宜设置在既有建(构)筑物基础下方;当锚杆超越用地红线时宜采用可回收式锚杆。5土钉墙2.1.1土钉可分为成孔注浆型钢筋土钉与击入式钢管土钉。成孔注浆型钢筋土钉6土钉墙击入式钢管土钉7土钉墙2.1.2土钉墙由土钉、喷射混凝土面层、被加固的原位土体及必要的防排水系统组成。土钉墙宜采用洛阳铲人工成孔或机械成孔的钢筋土钉。对不易成孔的松散或稍密砂层以及流塑状态的钻性土层宜采用击入式钢管土钉。2.1.3土钉墙应按分层开挖、分层施做土钉及混凝土面层的步序进行设计和施工。土钉墙土钉排数、间距、长度、直径等应根据基坑开挖的各工况整体滑动稳定性及土钉承载力计算确定。8土钉墙2.1.4土钉水平间距和竖向间距宜为1~2m;当基坑较深、土钉墙坡体范围内土的抗剪强度较低时,土钉间距应取小值,并可小于1m.9土钉墙2.1.3土钉墙应按分层开挖、分层施做土钉及混凝土面层的步序进行设计和施工。土钉墙土钉排数、间距、长度、直径等应根据基坑开挖的各工况整体滑动稳定性及土钉承载力计算确定。2.1.4土钉水平间距和竖向间距宜为1~2m;当基坑较深、土钉墙坡体范围内土的抗剪强度较低时,土钉间距应取小值,并可小于1m.10土钉墙2.1.5土钉长度一般可取开挖深度的0.5~1.2倍,软土地区可取开挖深度的1.5~2.0倍。土钉不宜超越用地红线,同时不应进入邻近建(构)筑物基础之下.2.1.6土钉与水平面夹角宜为5°~20°,应根据土性和施工条件确定。当利用重力向钢筋土钉孔中注浆时,夹角不宜小于15°.2.1.7土钉墙墙面的坡率(h宽l)宜取1:0.3~1:0.7,不宜大于1:0.2;当基坑较深、土的抗剪强度较低时,宜取较小坡率。11土钉墙2.1.8土钉应采用设置加强钢筋或承压板等构造措施与面层进行有效连接2.1.9注浆材料可根据土钉类型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水泥浆或水泥砂浆12灌注桩排桩2.2.1灌注桩排桩有分离式、咬合式、单排式、双排式等布置形式。13灌注桩排桩2.2.2灌注桩排桩直径不宜小于500mm,并宜取50mm的模数。桩身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宜为C30或C35,且不应低于C25.2.2.3灌注桩排桩的嵌固深度应根据支护结构的抗隆起、抗滑移、抗倾覆及整体稳定性等要求计算确定。2.2.4灌注桩排桩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150.14灌注桩排桩2.2.5当采用分离式布置形式时,相邻桩间净距不宜小于150mm,并应根据土层特性、桩径、桩长、开挖深度、桩身垂直度,以及扩径情况确定。2.2.6当采用双排桩布置形式时,双排桩的排距宜取2~4倍桩径。2.2.7当基坑需要考虑截水时,对于采用分离式、双排式布置的灌注排桩需另设截水帷幕,灌注桩排桩与截水帷幕之间的净距宜为150~200mm.15灌注桩排桩2.2.8咬合式灌注桩排桩的防渗性能应满足自防渗要求,一般不需另设截水帷幕。2.2.9灌注桩排桩纵向受力钢筋宜沿截面均匀对称、全断面布置,单桩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宜少于8根,并可按内力分布沿桩身分段配置,且纵向受力钢筋应有一半以上通长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335或HRB400级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6mm,钢筋净距不应小于60mm。纵向受力钢筋接头不宜设置在受力较大处,并应尽量减少钢筋接头。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40mm.16灌注桩排桩2.2.10当采用沿截面周边非均匀配置纵向钢筋时,受压区的纵向钢筋根数不应少于5根。2.2.11当沿桩身分段配置纵向受力钢筋时,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2.2.12钢筋笼的箍筋宜采用HPB300级螺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宜为100~300mm.17灌注桩排桩2.2.10当采用沿截面周边非均匀配置纵向钢筋时,受压区的纵向钢筋根数不应少于5根。18灌注桩排桩2.2.13钢筋笼应设置加强箍筋,加强箍筋应满足吊放过程中钢筋笼的整体性要求,钢筋笼骨架不得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加强箍筋应焊接封闭,直径不宜小于12mm,间距不宜大于2m02.2.14灌注桩排桩顶部应设置封闭的冠梁。冠梁的高度和宽度由计算确定,且宽度不应小于灌注桩的直径。排桩纵向受力钢筋锚入冠梁内的长度宜按受拉锚固要求确定;排桩顶嵌入冠梁的深度不宜小于50mm.19灌注桩排桩2.2.15灌注桩排桩顶泛浆高度不应小于500mm,设计桩顶标高接近地面时桩顶混凝土泛浆应充分,凿去浮浆后桩顶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水下浇筑混凝土强度应按相关规范要求比设计桩身强度提高等级进行配制。20灌注桩排桩2.2.16截水帷幕应根据土层特性采用双轴水泥土搅拌桩、三轴水泥土搅拌桩.粘性土地层中,当基坑开挖深度较浅,且截水要求不高时,在满足相邻桩的搭接尺寸及截水要求的条件下也可采用单轴水泥土搅拌桩。受场地、设备等条件限制时,在确保桩体均匀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也可采用高压旋喷桩。截水帷幕宜采用P.O42.5级硅酸盐水泥,抗渗性能应满足自防渗要求。21灌注桩排桩2.2.17截水帷幕相邻桩体之间搭接长度不宜小于200mm。厚度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土层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等综合确定;深度按坑底垂直抗渗流稳定性计算确定,其底部宜进入不透水土层。2.2.18在明(暗)洪区域及较厚的淤泥质土中截水帷幕水泥掺入比应提高3%~5%。当环境保护要求较高时,宜在灌注桩与截水帷幕之间采取注浆等措施。22灌注桩排桩2.2.19当截水帷幕超深或需穿越坚硬土层,对帷幕的施工工艺无成熟经验时,应通过现场试桩试验确定施工工艺。2.2.20截水帷幕采用双轴水泥土搅拌桩时应满足如下要求:1)双轴水泥土搅拌桩截水帷幕不宜少于两排,前后排宜错缝排列,且相邻双轴水泥土搅拌桩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mm.2)双轴水泥土搅拌桩水泥掺入比宜为13%~15%.3)双轴水泥土搅拌桩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150.23灌注桩排桩2.2.21截水帷幕采用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时应满足如下要求:1)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截水帷幕应采用套接一孔法施工,套接一孔法指在连续的三轴水泥土搅拌桩中有一个孔是完全重叠的施工方法2)对位于粉土、砂土较厚地层中基坑工程,单排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桩径不宜小于850mm。基坑开挖深度大于I5m时,单排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桩径不宜小于1000mm.3)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水泥掺入比不应小于20%且宜适当加入膨润土等外加剂4)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20024灌注桩排桩2.2.22截水帷幕采用单轴水泥土搅拌桩时应满足如下要求:1)单轴水泥土搅拌桩直径一般为550~600mm。单轴水泥土搅拌桩截水帷幕不宜少于2排,前后排宜错缝排列,且相邻单轴水泥土搅拌桩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mm.2)单轴水泥土搅拌桩水灰比宜为0.45一0.55.3)单轴水泥土搅拌桩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100.25锚杆2.3.1本图集中锚杆包括钢筋锚杆和钢绞线预应力锚杆。26锚杆2.3.2锚杆设计应包括杆体和锚固体截面、锚固段长度、自由段长度、锚固结构稳定性等计算或验算等内容。2.3.3锚杆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1)锚杆的水平间距不宜小于1.5m;对多层锚杆,锚杆的竖向间距不宜小于2.0m.2)锚杆锚固段起点位置的上覆土层厚度不宜小于4.0m.3)锚杆的倾角应根据地层分布、环境要求及施工工艺确定,宜取15°~25°,且不宜大于45°,并不应小于10°。27锚杆2.3.4锚杆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锚杆材料宜选用HRB335级或HRB400级钢筋、钢绞线及高强螺纹钢筋。2)预应力锚杆自由段长度不宜小于5.0m,并应超过潜在滑裂面不小于1.5m.3)锚杆锚固段长度,对土层不宜小于6.0m,对中等风化、微风化的岩层不宜小于3.0m.4)锚杆的外露长度应满足腰梁或台座尺寸及张拉锁定的要求。1-1截面最小12m,2-2截面最小13m。28锚杆5)锚杆杆体用钢绞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RIT5224的有关规定;普通钢筋锚杆的杆体宜选用HRB335、HRB400级螺纹钢筋。29锚杆6)应沿锚杆杆体全长设置定位支架;定位支架应能使相邻定位支架中点处钢绞线的注浆固结体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0mm,定位支架的间距宜根据锚杆杆体的组装刚度确定,对自由段宜取1.5~2.0m;对锚固段宜取1.0~1.5m;定位支架应能使钢绞线束相互分离,钢绞线之间的净距宜大于或等于5mm.30锚杆7)钢绞线锚杆的锚具类型和规格应按钢绞线束的根数及锚杆承载力要求选取,并应与张拉千斤顶配套;锚具、夹具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规定。2.3.5锚杆腰梁可采用型钢组合梁或混凝土梁;锚杆腰梁应按受弯构件设计;型钢组合腰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混凝土冠梁、腰梁的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31锚杆2.3.6型钢组合腰梁可选用双槽钢或双工字钢。槽钢之间和工字钢之间应采用缀板焊接为整体构件,焊缝连接应采用贴角焊。双槽钢或双工字钢之间的净间距应满足锚杆杆体平直穿过要求。2.3.7混凝土腰梁、冠梁宜采用斜面与锚杆轴线垂直的梯形截面,也可采用矩形截面;腰梁、冠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25。采用梯形截面时,腰梁截面的上边水平尺寸不宜小于250mm.32锚杆2.3.8锚杆注桨要求:1)水泥宜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必要时可采用抗硫酸盐水泥,不得使用高铝水泥。2)锚杆的注浆固结体应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20MPa.3)锚固段注浆应采用二次注浆工艺。第一次灌注水泥砂浆,灰砂比为1:0.5~1:1;第二次压注纯水泥浆,水灰比为0.45~0.50;第二次压注纯水泥浆应在第一次灌注的水泥砂浆强度达到5.0MPa后进行,注浆压力和注浆时间可根据锚固段的体积确定,并分段依次又下至上进行,终止注浆压力不应小于1.5MPa33锚杆4)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内可掺入提高注浆固结体早期强度或微膨胀的外加剂,其掺入量宜按室内试验确定。5)孔体注浆的注浆管端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不大于200mm;注浆及拔管过程,注浆管口应始终埋入注浆液面内,应在新鲜浆液从空口溢出后停止注浆;注浆后,当浆液液面下降时,应进行补浆.34地下水控制2.4.1地下水控制包括基坑开挖影响深度内的上层滞水、潜水与承压水控制,采用的方法包括截水、集水明排、降水以及地下水回灌等。2.4.2地下水控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应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施工条件和环境条件制定,并应减小或避免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2.4.3基坑截水可采用双轴水泥土搅拌桩、三轴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单轴水泥土搅拌桩、地下连续墙、小锁口钢板桩等。当有可靠工程经验时,可采用地层冻结技术(冻结法)阻隔地下水。35地下水控制2.4.4基坑降水应根据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基坑面积、开挖深度、土层的渗透性等,选择合理的降水井类型、设备和方法。常用的降排水方法和适用条件见表2.36地下水控制2.4.5集水明排系统的技术要求:1)开挖阶段应根据基坑特点在基坑内设置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应随土方开挖讨程适时调整:留置时间较长的临时边坡,可在坡顶、坡脚设置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基坑采用多级放坡开挖时,应在放坡平台上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37地下水控制2)土方开挖至坑底后,宜在坑内设置排水沟、盲沟、集水井;排水沟、盲沟、集水井与坑边的距离不宜小于1.0m.3)基坑外的排水系统应能满足雨水、地下水的排放要求;基坑内的排水系统应能满足基坑明排水的排放要求;抽水设备应能满足排水流量的要求。38地下水控制2.4.6轻型井点降水系统的技术要求:1)轻型井点主要由井点管(包括滤管)、集水总管、抽水泵、真空泵等组成。2)井点管安装完成后,在地面上铺设集水总管。将各井点管与总管用软管(或钢管)连接,在总管中段适当位置安装抽水水泵或抽水装置。3)轻型井点每套井点设置完毕后,应进行试抽水,检查管路连接处以及每根井点管周围的密封质量。4)轻型井点井点管直径宜为38~55mm,井点管水平间距宜为0.8~1.6m,井点管排距不宜大于20.0m。井管内真空度不应小于65kPa.39地下水控制2.4.7喷射井点降水系统的技术要求:1)喷射井点系统由高压水泵、供水总管、井点管、排水总管及循环水箱等组成。2)井点管排距不宜大于40m,井点深度应比基坑开挖深度大3.0~5.0m.3)喷射井点的井点管直径宜为75~100mm,井点管水平间距一般为2.0~3.0m。成孔孔径不应小于400mm,成孔深度应大于滤管底端埋深1.0m,4)每套喷射井点的井点数不宜超过30根,总管直径不宜小于150mm,总长不宜超过60m。如果多套井点呈环圈布置,各套进水总管之间宜用阀门隔开,每套井点自成系统。40地下水控制2.4.8降水管井系统的技术要求:1)降水管井系统一般由管井、抽水泵(一般采用潜水泵、深井泵、深井潜水泵或真空深井泵等)、泵管、排水总管、排水设施等组成。2)管井由井孔、井管、滤管、沉淀管、填砾层、止水封闭层等组成。3)井管内径不应小于200mm,且应大于抽水泵体最大外径50mm以上,成孔孔径应大于井管外径300mm。以上。4)管井井点位置宜距离基坑边缘1.0m以外;管井井点的间距应按相应的降水设计计算确定。41地下水控制2.4.9真空降水管井系统的技术要求:1)真空降水管井系统技术要求除满足第2.4.8条的各项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2)真空降水管井宜采用真空泵抽气积水,深井泵或潜水泵排水井管应封闭并与真空泵吸气管相连。单井出水口与排水总管的连接管路中应设置单向阀。3)对于分段设置滤管的真空降水管井,应对开挖后暴露的井管、滤管、填砾层等采取有效封闭措施.4)井管内真空度不应小于65kPa,宜在井管与真空泵吸气管的连接位置处安装高灵敏度的真空压力表监测。42地下水控制2.4.10承压水降水系统的技术要求:1)根据基坑开挖深度、截水帷幕深度与承压含水层埋深的相对关系等,选用合适的、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减压降水方案。方案内容应包括降水井群的平面布置形式、井的结构等.2)结合开挖工况,根据“按需减压”的原则,确定减压降水运行的要求;当基坑开挖工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或修改减压降水运行方案。43地下水控制3)现场排水能力应满足所有减压降水井(包括备用井)全部启用时的排水量。每个减压降水井的水泵出口均应安装水量计量装置和单向阀。4)为保证降水运行安全,施工现场应配置双路电源或自备发电机组,并保证两路电源能及时切换。44地下水控制2.4.11地下水回灌系统的技术要求:1)当基坑周围存在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且基坑外地下水位降幅较大时,宜采用地下水人工回灌措施。2)回灌措施包括回灌井、回灌砂井和回灌砂沟(砂槽)等。回灌砂井、回灌砂沟(砂槽)一般用于浅层潜水回灌,回灌井用于埋深较大的潜水和承压水回灌。45地下水控制3)对于坑内减压降水,坑外回灌井的深度不宜超过承压含水层中基坑截水帷幕的深度。对于坑外减压降水,回灌井与减压井的间距不宜小于6m。回灌井的深度和间距应通过设计计算确定。4)回灌井可分为自然回灌井与加压回灌井。自然回灌井的回灌压力与回灌水源的压力相同,宜为0.1~0.2MPa。加压回灌井的回灌压力宜为0.2~0.5MPa,且不宜超过过滤器顶端以上的初始水头压力。46地下水控制5)加压回灌井井管外侧止水封闭层宜采用优质粘土球封堵;止水封闭层顶至地面之间宜用素混凝土充填,并振密压实。6)加压回灌井井管施工结束至开始回灌,应至少有2~3周的时间间隔,以保证井管周围止水封闭层充分密实,防止或避免回灌水沿井管周围向上反渗、地面泥浆水喷溢等。47基坑开挖2.5.1基坑开挖 施工方案 围墙砌筑施工方案免费下载道路清表施工方案下载双排脚手架施工方案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脚手架 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环境保护要求、场地条件、基坑平面尺寸、开挖深度、支护形式等因素,临水基坑尚应考虑最高水位、潮位等因素。2.5.2土方挖掘机、运输车辆等直接进入基坑进行施工作业时,应采取保证坡道稳定的措施,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8.2.5.3施工栈桥应根据场地周边环境条件、支撑布置、施工方法等进行专项设计;施工过程中应按照设计要求对施工栈桥的荷载进行控制.48基坑开挖2.5.4在基坑支护结构与基坑土体加固达到强度、龄期、承载力等设计和施工要求后基坑方可开挖。基坑开挖应按照分层、分段、对称、平衡、限时、严禁超挖的原则确定顺序,应减小基坑无支撑暴露时间和空间。2.5.5当场地条件允许并经验算能保证边坡稳定时,可采用放坡开挖.边坡级数与坡度应根据土层性质、开挖深度确定,必要时需采取加固、降水、护坡等加固边坡土体的措施。49基坑开挖2.5.6采用水泥土围护墙的基坑,应待围护墙的强度和龄期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2.5.7当锚杆、土钉或混凝土支撑未达到设计的强度要求时,或未按设计要求进行土钉连接、锚杆张拉锁定、钢支撑施加预应力时,严禁开挖施工作业面以下的土体。50基坑开挖2.5.8大面积基坑宜采用盆式挖土,即先挖除基坑中部的土方,再挖除坑边留土。当设置支撑时,应先完成中部支撑,再分段挖除周边土方并及时形成支撑.盆边土体的高度不宜大于6m,盆边上口宽度不宜小于8m,并需满足边坡稳定验算要求,对于软土地层必要时可采取降水、护坡、土体加固等措施。2.5.9大面积基坑采用土钉、锚杆支护结构或圆环支撑时也可采用岛式挖土,即先开挖坑内周边的土方,然后再开挖基坑中部的土方。中部岛状土体的高度不宜大于6m,并需满足边坡稳定验算要求。51基坑开挖2.5.10基坑开挖应采用全面分层开挖或台阶式分层开挖的方式;分层厚度不宜大于3m,对于特别软弱的土层分层厚度不宜大于1.5m。开挖过程中的临时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1.2.5.11机械挖土时严禁超挖,坑底以上200mm范围内的土方应采用人工修底的方式挖除,放坡开挖的基坑边坡应采用人工修坡方式挖除。2.5.12基坑开挖至坑底标高应及时进行垫层施工。局部深坑宜在大面积垫层完成后开挖。52基坑开挖2.5.13挖土机械和运输车辆不得直接在支撑、工程桩顶上行走或作业;挖土机械严禁碰撞工程桩、围护墙、支撑、立柱、降水井管、监测点等,其周边200~300mm,范围内的土方应采用人工挖除。2.5.14基坑开挖应采用信息化施工和动态控制方法,应根据基坑支护体系和周边环境的监测数据适时调整基坑开挖的旅工顺序和施工方法.53THEEND54
本文档为【建筑基坑支护构造(节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精品文库a
海霄科技有卓越的服务品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制作PPT材料、演讲幻灯片、图文设计制作等PPT及文档优质服务。
格式:ppt
大小:607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1-0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