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规范DB33T1112015

浙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规范DB33T1112015

举报
开通vip

浙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规范DB33T1112015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DB33/1116-2015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规范Codeforconstructionsafetymanagement发布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言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建设发〔2014〕103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基坑;5脚手架;6模板支撑架;7高处作业;8施工用电;9施工升降机;10塔式起重机;11起重吊装;12施工机具;...

浙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规范DB33T1112015
浙江省工程建设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DB33/1116-2015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Codeforconstructionsafetymanagement发布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言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3年度浙江省建筑节能及相关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建设发〔2014〕103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基坑;5脚手架;6模板支撑架;7高处作业;8施工用电;9施工升降机;10塔式起重机;11起重吊装;12施工机具;13高处作业吊蓝;14文明施工;15临时建筑;16环境保护;17消防等共十七章内容。本规范针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从企业和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入手,详细规定了各个主要环节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同时,对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和临时建筑都提出了各项安全管理要求。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内容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主编单位: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欣捷建设有限公司浙江省长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浙江恒力建设有限公司浙江置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中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设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华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杭州兰联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叶军献章陶钟刘玉涛方旭慧周可为林杰华季定珠陈国良杨李宏伟陈安军李骞赵敬法沈申镕金小忠龚建锋洪剑成戴新国韩文广吴笑元孙惠祥傅国君曹辉涛岑冲迪王宪清刑国燃王浩炼辛诚友目次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2安全生产责任制3.3技术管理责任制3.4安全检查3.5安全教育3.6特种作业人员3.7安全标志3.8生产安全事故处理3.9应急预案4基坑4.1一般规定4.2支护结构4.3土方开挖4.4降排水4.5坑边荷载控制4.6基坑监测4.7应急处置4.8作业环境5脚手架5.1一般规定5.2扣件式钢管脚手架5.3门式钢管脚手架5.4碗扣式钢管脚手架5.5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5.6满堂脚手架5.7悬挑式脚手架5.8附着式升降脚手架5.9楼层卸料平台及地面防护6模板支撑架6.1一般规定6.2构造要求6.3安装6.4拆除6.5检查验收及使用6.6监测7高处作业7.1一般规定7.2安全帽7.3安全网7.4安全带7.5楼梯口防护7.6电梯井口防护7.7预留洞口、坑井防护7.8通道口防护7.9临边防护8施工用电8.1一般规定8.2外电防护8.3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8.4配电箱、开关箱8.5现场照明8.6配电线路8.7电器装置8.8变配电装置9施工升降机9.1一般规定9.2安全装置9.3基础及导轨架9.4吊笼9.5安装、拆卸及验收9.6使用管理9.7可视安全系统与操作室9.8电气与避雷10塔式起重机10.1一般规定11.2安全装置10.3信息 标识 采样口标识规范化 下载危险废物标识 下载医疗器械外包装标识图下载科目一标识图大全免费下载产品包装标识下载 10.4基础10.5附着装置与夹轨器10.6安装、拆卸及验收10.7使用管理10.8电气与避雷11起重吊装11.1一般规定11.2超重设备使用12施工机具12.1一般规定12.2常用施工机具高处作业吊篮13.1一般规定13.2安全装置13.3安全防护13.4安装与拆卸13.5安装验收13.6使用管理14文明施工14.1一般规定14.2现场围挡14.3封闭管理14.4施工场地14.5材料堆放1314.6施工现场标牌14.7保健急救14.8综合治理15临时建筑15.1一般规定15.2办公用房15.3生活用房16环境保护16.1一般规定16.2扬尘控制16.3噪声控制16.4光污染控制16.5水污染控制16.6固体废弃物控制17消防17.1一般规定17.2在建工程防火17.3临时用房防火1总则1.0.1为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防范和控制施工安全风险,保障施工安全,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等管理工作。1.0.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及其他相关规定的要求。22.0.1安全标志safetyalertsymbol用以表达特定安全信息的图形符号、安全色、几何形状(边框)、文字及其组合。2.0.2临边temporaryedges施工现场内无围护设施或围护设施高度低于0.8m的楼层、楼梯、平台或阳台、屋面和洞、沟、坑、槽等边沿的总称。2.0.3模板支架高度heightofformworksupport模板支架立杆底到新浇筑混凝土上表面的距离。2.0.4外电线路externalcircuit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配电线路以外的电力线路。2.0.5外电防护externalcircuitprotection为防止作业人员及设备接近或触及设施外电线路所采取的防护措施。2.0.6建筑起重机械constructionheavy-liftingmachinery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工地使用的塔式起重机、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和货用施工升降机。2.0.7独立高度free-standingheight塔式起重机未附着之前的塔身高度。2.0.8悬臂高度heightaboveanchoringframe塔式起重机附墙后最上面一道附着点之上的塔身高度;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和货用施工升降机附墙后最上面一道附着点之上的导轨架高度。悬臂高度也称自由高度。2.0.9文明施工civilizedconstruction保持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卫生的活动。2.0.10建筑垃圾(constructiontrash)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料。术语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施工企业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活动,应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相应的资质。3.1.2现场从事建筑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3.1.3在施工企业担任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3.1.4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佩戴身份标识牌,进入施工现场应正确佩戴安全帽。3.1.5施工现场应建立安全管理台帐。3.2安全生产责任制3.2.1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明确各类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和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应装订成册,其中项目部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防火消防安全制度、施工现场急救措施、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等应上墙。3.2.2施工企业和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施工企业和项目部、总包和分包单位、项目部和班组之间应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应明确的安全生产指标、安全保证措施、双方责任及奖惩办法。3.2.3施工企业、项目部、班组应根据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分工,对责任目标和责任人实行考核和奖惩,考核应有书面记录。企业对项目部考核每半年不少于一次;项目部对班组考核每月不少于一次。3.2.4建筑工程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实行企业委派制度。施工现场工程项目部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应满足下列要求:1建筑工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含)以下的工程不少于1人;2建筑工程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含)的工程不少于2人;3建筑工程建筑面积5~10万平方米(含)的工程不少于3人;4建筑工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不少于4人,每增加10万平方米增加配备1人;5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安工程费5000万元(含)以下的工程不少于1人;5000万~1亿元(含)的工程不少于2人;1亿元及以上的工程不少于3人;6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3人及以上的,应按专业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组成安全管理组。3.2.5施工现场应配置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等资料。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应齐全。主要工种的施工操作岗位,应张挂相应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3.2.6施工企业对列入建筑施工预算的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临时设施及安全施工等措施项目的费用,应当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及文明施工,建立费用使用台帐,不得挪作他用。3.3技术管理责任制3.3.1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工程项目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超过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按相关规定组织专家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3.3.2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工程概况、编制依据、施工组织体系、施工计划、资源配置计划、施工技术措施、施工管理措施、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施工监测和检测措施、应急预案、计算书及相关图纸等内容。3.3.3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签字后,报监理(建设)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审查签字后方可组织实施。施工过程中变更方案的,必须按原流程进行审批。实行施工总承包的,专项施工方案应由总承包单位和相关专业承包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3.3.4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确认重大危险源后,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公示制度,落实责任人责任,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应急处置措施。3.3.5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技术交底制度。项目部技术人员应在分部分项工程及各工种施工作业前向班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形成书面资料,双方履行签字手续。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参加并检查实施情况。3.3.6安全技术交底内容应包括:工程项目的作业环境、作业特点和危险源,针对危险源的预防措施、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要求、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安全注意事项、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的避难和急救措施等。3.4安全检查3.4.1施工企业和项目部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明确检查方式、时间、内容、整改、处置措施和复查等内容。检查次数企业每月不应少于一次,项目部每周不应少于一次,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每天巡查。每次检查应有书面记录。3.4.2安全检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签发整改通知,定人、定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应有复查记录。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的应立即停止施工,进行整改。3.5安全教育3.5.1施工企业和项目部应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教育岗位、教育人员、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等。3.5.2建筑施工企业职工每年至少应参加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参加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合格者,准予上岗。3.5.3施工企业、项目部和班组应对新进场作业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未经教育培训或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3.5.4施工现场各班组应开展班前三上岗活动(上岗交底、上岗检查、上岗教育)和班后下岗检查,定期开展安全讲评活动,并应有记录和考核奖惩措施。3.6特种作业人员3.6.1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应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3.6.2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只能受聘于一家建筑施工企业或建筑机械租赁企业。3.6.3施工企业或其它相关单位应组织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工作。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应参加年度安全教育培训或继续教育,每年不应少于24学时。3.6.4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作业,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劳动防护用品,并按规定对作业工具和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岗前检查。3.6.5施工现场必须按工程实际情况配备特种作业人员,并建立特种作业人员花名册。3.6.6特种作业人员发现操作环境或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或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有权拒绝作业或停止作业,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并及时向施工现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项目负责人报告。3.7安全标志3.7.1施工现场应有安全标志平面布置图。安全标志应按图设置。主要施工部位、作业点和危险区域及主要通道口均应挂设相关的安全标志等。3.7.2安全标志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的规定。3.7.3安全标志由项目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作业条件变化或标志损坏应及时更换。3.8生产安全事故处理3.8.1施工现场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记录和报告制度。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施工企业应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向相关部门报告。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应由总承包企业负责上报。3.8.2事故发生后,现场项目部应首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有效保护事故现场。3.8.3施工企业应按照事故原因调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不明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事故处理。按照相关规定做好事故善后工作,并配合政府主管部门依法调查处理。3.9应急预案3.9.1施工企业应根据建筑工程特点和施工实际情况,制定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3.9.2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体系、应急人员组成、应急人员职责、联络方式、危险源辨识、应急材料及设备、应急措施等。3.9.3施工企业应落实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现场应配置必要的应急材料、设施设备和应急场所等。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应及时启动预案。44.1基坑一般规定4.1.1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4.1.2基坑工程施工前,施工企业应对项目部相关管理人员、项目部应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书面技术及安全交底。4.1.3施工前,应对场地标高、周围建筑物和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等调查核实,必要时应取证留档。基坑施工前,周围建筑物和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对施工安全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时应采取保护或其他措施。4.1.4基坑工程施工应具备以下条件:1基础结构设计文件交底已完成;2基坑支护设计文件已完成;设计交底已完成;3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专项施工方案已按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基坑支护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已通过论证;4已对周围地上及地下环境(周围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等)调查核实,必要时已进行影像记录或留设标识;设计有要求时,已对周围地上及地下环境采取了保护或其他措施;5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文件要求,现场进行了必要的踏勘、试挖、试抽水等;6基坑工程施工及应急所必须的机械、人员、材料已按专项施工方案落实;7基坑监测方案已编制并审批完成,监测仪器已布置到位。4.1.5当工程桩采用挤土型桩时,宜先施工工程桩,再进行支护结构施工。4.2支护结构4.2.1支护结构施工顺序应符合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应采取合理施工顺序,避免或减少其他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对基坑支护结构产生不利影响。4.2.2支护结构采用的原材料及半成品应按照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4.2.3支护结构施工技术措施应符合设计及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4.2.4基坑工程施工应对已完成工程进行质量检测及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后续工程施工。4.2.5支撑结构或锚杆的拆除,应符合基坑支护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要求。4.2.6钢支撑体系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工具式钢支撑体系。2钢支撑体系的杆件及节点应进行设计;钢支撑节点宜进行承载力试验;钢支撑体系应有验收标准。3钢支撑体系的杆件及节点件进场后应按设计及验收标准进行验收,符合要求方可使用。4钢支撑施加预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撑安装完毕后,应及时检查各节点的连接状况,经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加预压力,预压力的施加应在支撑的两侧同步对称进行;2)预压力应分级施加,重复进行;加至设计值时,应检查各连接点的情况,必要时应对节点进行加固,待额定压力稳定后锁定。4.2.7支撑拆除前应按设计要求,在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设置可靠的换撑传力构件或回填夯实。4.3土方开挖4.3.1基坑土方开挖的顺序及工况,应符合基坑支护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要求。4.3.2基坑平面开挖顺序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坑平面开挖顺序应结合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环境保护要求、场地条件、基坑平面尺寸、开挖深度、支护形式、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确定;2应按照“分区、分块、对称、平衡、限时”的原则确定开挖顺序;平面尺寸比较大的基坑,宜结合地下室后浇带、变形缝、施工分仓缝等分区跳挖。4.3.3基坑竖向开挖顺序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坑竖向土方开挖与支撑、锚杆、土钉的施工工况应符合基坑支护设计文件的要求。支护体及支撑体未达到设计要求之前,严禁进行下层土方开挖;2基坑开挖可采用全面分层或台阶式分层开挖方式;分层厚度应根据土质情况确定,且不应大于2m;3机械挖土时,坑底以上200mm~300mm范围内的土方应采用人工修土;4基坑开挖至坑底标高后应及时进行垫层施工,垫层应浇筑到基坑支护边;5开挖过程中开挖面上的临时边坡坡率不宜大于1:1.5,淤泥质土层不宜大于1:3.0。4.3.4挖土过程中,如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地质勘察报告明显不符,或存在地质勘察报告中未反映的障碍物、管线等情况时,应立即通知相关责任主体进行处理。4.3.5应根据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信息及时调整土方开挖顺序、速率及方法。当基坑及周边环境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土方开挖,通知相关责任主体,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4.3.6机械挖土应避免对工程桩产生不利影响,挖土机械不得直接在工程桩顶部行走;挖土机械严禁碰撞工程桩、支护体、内支撑、立柱和立柱桩、降水井管、监测点等。4.3.7基坑工程施工应连续进行;如特殊原因需暂停施工时,各责任主体应协商确定保证基坑安全的技术和管理措施。4.3.8挖土完毕应及时进行基础结构施工,严禁基坑长时间暴露。4.3.9进场施工机械应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作业,并应有验收记录。4.3.10土方挖掘机、运输车辆等直接进入基坑进行施工作业时,应采取保证坡道稳定的措施,坡道坡率不宜大于1:8,坡道的宽度应满足车辆行使要求。4.3.11机械作业位置应稳定、安全,不得利用基坑支护结构体作为机械作业的支承体。严禁挖土机械和施工人员在同一工作面作业。4.3.12施工栈桥应根据周边场地环境条件、基坑形状、支撑布置、施工方法等进行专项设计;施工过程中应按照设计要求对施工栈桥的荷载进行控制。4.3.13土方开挖施工应采取措施避免台风、雨、雪对基坑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放坡开挖时,应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保护措施。4.3.14采用逆作法、暗挖等方法开挖土方时,应按照专项施工方案要求确保基坑内照明、通风等措施到位。4.3.15开挖钢筋混凝土支撑下部土方时,应及时清除支撑施工时的垫层、模板等。4.3.16土方回填应符合设计及相关标准的要求。4.4降排水4.4.1基坑支护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中应有截水帷幕、降水、排水施工等内容。对于承压水地层及降水要求比较高的工程,施工前宜进行降水试验。4.4.2降水控制应符合设计要求。4.4.3施工单位应按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设置有效的降水和排水措施。山区、基坑附近有河道时,应制定专项疏、排水措施。4.4.4必要时宜进行抽水试验确定降水影响范围。当基坑降水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时,应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并应采取防止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措施,。4.4.5应采取措施确保降水连续运行。4.4.6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排水系统,必要时应进行排水计算。基坑上口、多级放坡的台阶上、基坑内应设置排水沟(截水沟、盲沟)及集水井等;排水沟的坡度宜为1%,宜每隔30~40m设集水井。基坑上口的排水沟及集水井距基坑边不应小于0.5m,基坑内的不应小于4.0m.4.5坑边荷载控制4.5.1场地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现场布置应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4.5.2基坑周边荷载不应超过设计要求。当基坑周边荷载超过设计要求时,应采取措施,并征得基坑设计单位同意。4.64.6.1下列基坑工程应实施监测:1开挖深度大于或等于5m的基坑工程;2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3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4.6.2基坑工程监测应包括专业单位监测和施工企业现场监测。4.6.3专业单位监测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基坑工程实施前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需经建设单位、基坑支护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认可,必要时还需与基坑周边环境涉及的有关管理单位协调一致后方可实施。4.6.4下列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案应进行专门论证:1地质和环境条件复杂的基坑工程;2临近重要建筑和管线,以及历史文物、优秀近现代建筑、地铁、隧道等破坏后果很严重的基坑工程。3已发生严重事故,重新组织施工的基坑工程。4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一、二级基坑工程。5其他需要论证的基坑工程。4.6.5施工企业现场监测的监测内容和技术要求应在专项施工方案中明确。4.6.6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应包括支护结构、地下水状况、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周边建筑(构筑)物、周边管线及设施、周边重要的道路及其他应监测的对象;技术要求主要包括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等。基坑监测4.6.7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监测方案实施监测。当基坑工程设计或施工有重大变更时,监测单位应与建设单位及相关单位研究并及时调整监测方案。4.6.8监测单位应及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和评价及时反馈建设单位及相关单位。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时必须立即通报建设单位及相关单位。4.6.9基坑工程施工期间不得损坏监测设施。4.6.10基坑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企业应安排专人进行巡视检查。4.6.11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4支护结构出现开裂;5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6邻近的建(构)筑物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7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流沙或异响等迹象;8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9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4.6.1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实时跟踪监测,应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或锚杆体系出现松弛或拔出迹象;4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出现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裂缝;5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4.7应急处置4.7.1基坑监测、周围环境监测、巡查检查结果表明基坑支护结构及周围环境中的保护对象出现危险报警或险情时,应立即对基坑支护结构及周围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4.7.2当深层水平位移、坑底隆起、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结果表明出现危险报警或巡查出现险情时,可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立即停止基坑开挖,清理基坑周边堆放的物品;2有条件的情况下挖除坑外土体进行卸载;3坑内被动区范围内回土反压。4.7.3当基坑发生管涌、渗漏险情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坑内回土反压;2坑内封堵;3坑外局部设置深井降水;4坑外、坑内双管双液(水泥、凝固剂)注浆。4.7.4当基坑支护体或支撑监测、巡查发现危险报警或险情时,可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立即停止基坑开挖,清理基坑周边堆放的物资;2有条件的情况下挖除坑外土体进行卸载;3坑内被动区范围内回土反压;4对基坑支护体或支撑进行加固处理。4.7.5坑外地面裂缝应及时修补。4.7.6当基坑周边管线发生破坏时,应立即采取切断(封堵)水源、切断电源、关闭阀门等措施。4.7.7当土方开挖过程发现不明或有毒气体时,应立即停止施工,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4.7.8当周围建筑物、构筑物检测结果表明出现危险报警或巡查出现险情时,应立即采取疏散建筑物内人员、设置警戒区等措施;坑外地面裂缝应及时修补。4.7.9基坑支护结构、周围环境检测结果表明出现危险报警或发现险情后,除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外,各责任主体应协商确定确保基坑及周围环境安全的技术及管理措施,由基坑设计单位制定补救及加固方案,必要时应组织技术论证。施工单位应立即按补救及加固方案组织实施。4.8作业环境4.8.1基坑应设置上下通道供作业人员通行,数量、位置应满足施工及应急疏散要求。上下通道应牢固可靠,设置方法应符合有关安全防护规定。4.8.2基坑周边必须进行临边防护。临边防护距基坑边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4.8.3基坑内作业人员应有稳定、安全的立足点。4.8.4垂直、交叉作业时,应设置安全隔离防护措施。4.8.5夜间或光线较暗施工时,应设置足够的照明设施。5脚手架5.1一般规定5.1.1脚手架工程施工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5.1.2下列脚手架专项方案应由施工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1搭设高度50m及以上落地式钢管脚手架;2一次悬挑架体高18m及以上的悬挑式脚手架;3提升高度150m及以上的附着式整体和分片提升脚手架工程的。5.1.3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专项方案组织施工,不得擅自修改、调整专项方案。如因设计、结构、外部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确需要调整的,修改后的专项方案应按原程序重新审核批准。需要专家论证的,应当重新组织专家论证。5.1.4脚手架搭设(拆除)前应对搭设(拆除)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应有针对性,交底双方履行签字手续。5.1.5禁止使用竹木脚手架、扣件式钢管悬挑卸料平台、钢管悬挑式脚手架。5.1.6脚手架不得钢木、钢竹混搭。不得将不同受力性质的架体连接在一起。5.1.7禁止采用单排脚手架。5.1.8六级及以上大风和雾、雨、雪等恶劣天气时应暂停室外脚手架搭设和拆除。5.1.9脚手架搭设后应组织验收,办理验收手续。验收表中应写明验收的部位。验收人员履行验收签字手续。验收不合格的应在整改完毕后重新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并悬挂合格牌后方可使用。5.1.10施工单位应对脚手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按要求填写检查表,履行检查签字手续。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5.1.11脚手架及其基础应在下列阶段进行检查与验收:1基础完工后、脚手架搭设前及悬挑梁安装完成后;2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3每搭设完6m~8m高度后;4达到设计高度后;5遇有六级及以上强风或大雨后、结冻解冻后;6停用超过一个月。5.1.12脚手架搭设材料应具有产品合格证;按规定应检测的,应具有检测检验报告。生产厂家应具有技术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无质量证明或证明材料不齐全的搭设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5.1.13搭设材料使用前应进行抽样检测。抽样数量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不得使用。5.1.14脚手架立杆基础外侧应设置截面不小于200mm×200mm的排水沟。立杆基础不应积水。立杆外侧800mm宽范围内应采用混凝土硬化。5.1.15当脚手架支设在屋面、雨棚、阳台等悬臂构件处时,应分别对屋面、雨棚、阳台等部位的结构安全性进行验算,并在专项施工方案中明确。5.1.16脚手架施工荷载应均匀分布,施工总荷载应满足施工方案要求,不得超载使用。结构脚手架施工总荷载不得超过3.0KN/m2,装饰脚手架施工总荷载不得超过2.0KN/m2,同一跨区施工总荷载叠加不得超过5.0KN/m2。架体上建筑垃圾或废弃的物料应及时清除。5.1.17脚手架上张挂广告布或其他宣传条幅应考虑风荷载作用效应,应采取架体稳定的加强措施。不得在脚手架上张挂大幅广告布。5.1.18不得将脚手架与模板支架、缆风绳、泵送混凝土和砂浆的输送管固定。脚手架上严禁悬挂起重设备。5.1.19台风地区脚手架设计应考虑台风时的风荷载,并应有架体稳定临时加强措施。5.1.20地处市中心的施工现场脚手架立面宜增设防尘网。悬挑架底部宜设置悬挑平网或封闭处理。5.1.21脚手架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应根据脚手架所受荷载、搭设高度、搭设场地土质情况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有关规定进行。5.1.22悬挑脚手架施工应对悬挑梁锚固、钢丝绳拉环的预埋情况进行检查验收。5.1.23脚手架基础影响范围内不得进行挖掘作业。5.1.24拆除的支架构件应安全传递至地面,不得抛掷。5.1.25脚手架的搭设高度不宜大于24m,当大于24m时应采取加强措施。5.1.26当脚手架搭设过程临时停工的,应采取安全稳固措施。5.1.27脚手架搭设和拆除过程中,地面应设置围栏和警戒标志,派专人看守,非操作人员不得进人作业区范围。5.2扣件式钢管脚手架5.2.1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除应满足本规范要求外,尚应满足《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的规定。5.2.2脚手架材质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管脚手架宜使用外径48.3mm,壁厚3.6mm,材质为Q235的钢管,表面平整光滑,无锈蚀、裂纹、分层、错位、硬弯、压痕、和深的划道,新钢管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搭设前应进行保养、除锈并统一涂色;2钢管脚手架搭设使用的扣件应符合《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的规定。扣件应有生产许可证,规格应与钢管匹配,采用可锻铸铁。不得有裂纹、气孔、缩松、砂眼等锻造缺陷,贴和面应平整,活动部位灵活,夹紧钢管时开口处最小距离不小于5mm;3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扣件,在螺栓拧紧扭力矩达65N·m时,不得发生破坏。5.2.3可调托撑受压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40KN,支托板厚度不应小于5mm。5.2.4脚手架架体基础应平整夯实,表面应进行混凝土硬化。落地立杆应垂直稳放在金属底座或坚固底板上。5.2.5脚手架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5.2.6立杆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管脚手架底步步距高度不应大于2m,其余不大于1.8m;立杆纵距不应大于1.8m;横距不应大于1.5m。横距宜为0.85m或1.05m;2当搭设高度超过24m时,应采用双立杆或缩小立杆间距的方法搭设,双立杆中的副立杆的高度不应低于3步,且应不少于6m;3脚手架立杆底部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钢管底端不大于200mm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应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4底排立杆、扫地杆、剪刀撑宜漆黄黑或红白相间色;5脚手架必须配合施工进度搭设,一次搭设高度不应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5.2.7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5.2.8水平杆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立杆接长除在顶层顶步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层各步必须采用对接,并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不得采用抗滑扣件对接。搭接时搭接长度不小于1m,且不少于三只旋转扣件紧固;23纵向水平杆应设置在立杆内侧,单根杆长度不应小于3跨;纵向水平杆接长宜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或搭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纵距的1/3。2)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4横向水平杆两端各伸出扣件盖板边缘长度不应少于100mm,并应保持一致;小横杆应设置在大横杆与立杆相交的主节点上,两端与大横杆固定;作业层铺设脚手板的部位应增加设置小横杆。5.2.9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5.2.10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拆除下列杆件:1主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纵、横向扫地杆;2连墙件。5.2.11剪刀撑与横向斜撑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剪刀撑应从底部边角沿长度和高度方向连续设置至顶部;2剪刀撑斜杆应与立杆或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进行连接。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倾角宜为45o~60o,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根数为5~7根,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3一字型、开口型双排脚手架中间宜每隔6跨设置一道横向斜撑;4剪刀撑、横向斜撑搭设应随立杆、纵向和横向水平杆等同步搭设;5剪刀撑应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m,且不少于三只旋转扣件紧固。5.2.12一字型、开口型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均应设置横向斜撑。一字型、开口型双排脚手架中间宜每隔6跨设置一道横向斜撑。5.2.13脚手片与防护栏杆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脚手架脚手片应每步满铺;2脚手片应垂直墙面横向铺设。脚手片应满铺到位,不留空隙;3脚手片应采用18#铅丝双股并且4角绑扎牢固,交接处平整,无探头板。脚手片破损时应及时更换;4脚手架外侧应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安全网应采用18#铅丝固定在脚手架外立杆内侧的纵向水平杆上;5脚手架外侧每步设180mm挡脚板(杆),在高0.6m与1.2m处各设一道同材质的防护栏杆。脚手架内侧形成临边的,应按脚手架外侧防护做法设置挡脚板(杆)和防护栏杆;6平屋面脚手架外立杆应高于檐口上皮1.2m。坡屋面脚手架外立杆应高于檐口上皮1.5m。5.2.14架体与建筑物拉结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墙件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当大于300mm时,应有加强措施。2连墙件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他可靠固定措施。连墙件宜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3连墙件应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连接;4连墙杆宜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应向下斜连接,不应采用向上斜连接;5连墙件间距应符合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水平方向不应大于3跨,垂直方向不应大于3步,且不应大于4米(架体高度50m以上时不应大于4M或2步)。连墙件在建筑物转角1m以内和顶部800mm以内应加密;6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或2步;7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两步,如高差大于两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8因施工需要需拆除原连墙件时,应采取可靠、有效的临时拉结措施,以确保外架安全可靠;9架体高度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5.2.15架体内封闭应符合下列规定:1脚手架内立杆距墙体净距不宜大于200m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铺设站人片。站人片设置平整牢固;2脚手架在施工层及以下每隔3步与建筑物之间应进行水平封闭隔离,首层及顶层应设置水平封闭隔离。5.2.16落地式外脚手架宜设置上下走人斜道。斜道应符合下列规定:1斜道附着搭设在脚手架的外侧,不得悬挑。斜道的设置应为之字形,坡度不应大于1∶3,宽度不应小于1m,转角处平台宽度不应小于斜道宽度。斜道立杆应单独设置,不得与脚手架立杆混用;2斜道两侧及转角平台外围均应设180mm挡脚板(杆),在高0.6m与1.2m处各设一道同材质的防护栏杆,并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3斜道侧面及平台外侧应设置剪刀撑;4斜道脚手片应采用横铺,每隔300mm设一防滑条。防滑条宜采用20mm×40mm方木,并多道铅丝绑扎牢固;5.2.17门洞(八字撑)的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脚手架门洞口宜采用上升斜杆、平行弦桁架结构形式,斜杆与地面倾角ɑ应在45o~60o之间;2八字撑杆宜采用通长杆;3八字撑杆应采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小横杆伸出端或跨间小横杆上;4门洞桁架下的两侧立杆应为双立杆,副立杆高度应高于门洞1步~2步;5门洞桁架中伸出上下弦杆的杆件端头,均应设一个防滑扣件。防滑扣件宜紧靠主节点处的扣件。5.3门式钢管脚手架5.3.1门式钢管脚手架除应满足本规范要求外,尚应满足《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的规定。5.3.2不同型号的门架与配件严禁混合使用。5.3.3脚手架材质应符合下列规定:1门架及其配件的规格、性能及质量应符合《门式钢管脚手架》(JGJ76)的规定,并应有出厂合格证明书及产品标志;2水平加固杆、封口杆、扫地杆、剪刀撑及脚手架转角处连接杆等宜采用?48.3mm×3.6mm焊接钢管,也可采用?42mm×2.5mm焊接钢管,其材质在保证可焊性的条件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中Q235A钢的规定,相应的扣件规格也应分别为?48.3mm、?42mm;3交叉支撑、锁臂、连接棒等配件与门架相连时,应有防止退出的止退机构,当连接棒与锁臂一起应用时,连接棒可不受此限。脚手板、钢梯与门架相连的挂扣,应有防止脱落的扣紧机构;4底座、托座及其可调螺母应采用可锻铸铁或铸钢制作,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可锻铸件》GB/T9440中KTH-330-08或《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11352中ZG230-450规定;5钢管应平直,平直度允许偏差为管长的1/500,钢管不得接长使用,不应使用带有硬伤或严重锈蚀的钢管。门架立杆、横杆钢管壁厚的负偏差不应超过0.2m。钢管壁厚存在负偏差时,宜选用热镀锌钢管;两端面应平整,不得有斜口、毛口;严禁使用有硬伤(硬弯、砸扁等)及严重锈蚀的钢管。5.3.4门架立杆加强杆的长度不应小于门架高度的70%;门架宽度不得小于800mm,且不宜大于1200mm。5.3.5门式脚手架的搭设场地必须平整坚实,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回填土应分层回填,逐层夯实;2场地排水应顺畅,不应有积水。5.3.6脚手架架体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础上应先弹出门架立杆位置线;2底步门架的立杆下端应设置固定底座或可调底座,垫板、底座安放位置应准确,标高应一致;3立杆下部应设置纵横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固定在距门架立杆底端不大于200mm处的门架立杆上,横向扫地杆宜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门架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5.3.7脚手架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门架应能配套使用,在不同组合情况下,均应保证连接方便、可靠,且应具有良好的互换性;2上下榀门架立杆应在同一轴线位置上,门架立杆轴线的对接偏差不应大于2mm;3配件应与门架配套,并应与门架连接可靠;4门架的两侧应设置交叉支撑,并应与门架立杆上的锁销锁牢;5上下榀门架的组装必须设置连接棒,连接棒与门架立杆配合间隙不应大于2mm;6门式脚手架或范本支架上下榀门架间应设置锁臂,当采用插销式或弹销式连接棒时,可不设锁臂;7门式脚手架作业层应连续满铺与门架配套的挂扣式脚手板,并应有防止脚手板松动或脱落的措施;8底部门架的立杆下端宜设置固定底座或可调底座。可调底座和可调托座的调节螺杆直径不应小于35mm,可调底座的调节螺杆伸出长度不应大于200mm;9门式脚手架的内侧立杆离墙面净距不宜大于150mm;当大于150mm时,应采取内设挑架板或其它隔离防护的安全措施;10门架的内外两侧均应设置交叉支撑并应与门架立杆上的锁销锁牢;11上、下榀门架的组装必须设置连接棒及锁臂,连接棒直径应小于立杆内径的1mm~2mm;12门式脚手架顶端栏杆宜高出女儿墙上端或檐口上端1.5m。5.3.8门式脚手架应在门架两侧的立杆上设置纵向水平加固杆,并应采用扣件与门架立杆扣紧。水平加固杆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顶层、连墙件设置层必须设置;2当脚手架每步铺设挂扣式脚手板时,至少每4步应设置一道,并宜在有连墙件的水平层设置;3当脚手架搭设高度小于或等于40m时,至少每两步门架应设置一道;当脚手架搭设高度大于40m时,每步门架应设置一道;4在脚手架的转角处、开口型脚手架端部的两个跨距内,每步门架应设置一道;5悬挑脚手架每步门架应设置一道;6在纵向水平加固杆设置层面上应连续设置。5.3.9门式脚手架剪刀撑的设置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当门式脚手架搭设高度在24m及以下时。在脚手架的转角处、两端及中间间隔不超过15m的外侧立面必须各设置一道剪刀撑,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2当脚手架搭设高度超过24m时,在脚手架全外侧立面上必须设置连续剪刀撑:3对于悬挑脚手架,在脚手架全外侧立面上必须设置连续剪刀撑。5.3.10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宜为45°~60°;应采用旋转扣件与门架立杆扣紧;斜杆应采用搭接接长,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000mm,搭接处应采用3个及以上旋转扣件扣紧;每道剪刀撑的宽度不应大于6个跨距,且不应大于10m;也不应小于4个跨距,且不应小于6m。设置连续剪刀撑的斜杆水平间距宜为6m~8m。5.3.11在门式脚手架的转角处或开口型脚手架端部,必须增设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且不应大于4.0m。5.3.12架体与建筑物拉结应符合下列规定:1脚手架必须采用连墙件与建筑物做到可靠连接。连墙件的设置应满足《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相关要求;2连墙件设置的位置、数量应按专项施工方案确定,并应按确定的位置设置预埋件;3连墙件应靠近门架的横杆设置,距门架横杆不宜大于200mm。连墙件应固定在门架的立杆上;4连墙件宜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低于与建筑结构连接的一端,连墙杆的坡度宜小于1:3;5在脚手架外侧因设置防护棚或安全网而承受偏心荷载的部位,应增设连墙件,其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0m;6连墙件应能承受拉力与压力,其承载力标准值不应小于10kN;连墙件与门架、建筑物的连接部位杆件应具有相应的连接强度。5.3.13门式脚手架连墙件的安装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连墙件的安装必须随脚手架搭设同步进行,严禁滞后安装;2当脚手架操作层高出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时,在连墙件安装完毕前必须采用确保脚手架稳定的临时拉结措施。5.3.14通道洞口设置应符合《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规范》(JGJ128)的规定。5.3.15外脚手架宜设置上下走人斜道。斜道应符合下列规定:1作业人员上下脚手架的斜道应采用挂扣式钢梯,并宜采用“之”字形式,一个梯段宜跨越两步或三步门架再行转折;2钢梯规格应与门架规格配套,并应与门架挂扣牢固。3钢梯应设栏杆扶手。5.3.16拆除作业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架体的拆除应从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2同一层的构配件和加固杆件必须按先上后下、先外后内的顺序进行拆除。3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架体。拆除作业过程中,当架体的自由高度大于两步时。必须加设临时拉结。4连接门架的剪刀撑等加固杆件必须在拆卸该门架时拆除。5.3.17门架与配件应采用机械或人工运至地面,严禁抛投。5.3.18脚手架应重点检查以下各项,并记入验收报告和检查表:1构配件和加固件是否齐全,质量是否合格,连接和挂扣是否紧固可靠;2安全网的张挂及扶手的设置是否齐全;3基础是否平整坚实、支垫是否符合规定;4连墙件的数量、位置和设置是否符合要求;5垂直度及水平度是否合格。5.4碗扣式钢管脚手架5.4.1碗扣式钢管脚手架除应满足本规范要求外,尚应满足《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的规定。5.4.2脚手架材质应符合下列规定:1碗扣式脚手架用钢管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GB/T13793)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2)中的Q235A级普通钢管,其材质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规定;2碗扣架用钢管规格宜采用Φ48.3mm×3.6mm,也可采用Φ48mm×3.5mm,钢管壁厚不得小于3.5mm;3上碗扣、可调底座及可调托撑螺母应采用可锻铸铁或铸钢制造,其材料机械性能应符合《可锻铸铁件》GB9440中KTH330-08及《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11352)中ZG270-500的规定;4下碗扣、横杆接头、斜杆接头应采用碳素铸钢制造,其材料机械性能应符合GB11352的规定;5立杆连接外套管与立杆间隙应小于或等于2mm,内径不大于50mm,外套管长度不得小于160mm,外伸长度不小于110mm。5.4.3采用钢板热冲压整体成形的下碗扣,钢板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700标准中Q235A级钢的要求,板材厚度不得小于6mm,并经600~650℃的时效处理。严禁利用废旧锈蚀钢板改制。5.4.4可调底座底板的钢板厚度不得小于6mm,可调托撑钢板厚度不得小于5mm。5.4.5构配件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管应无裂纹、凹陷、锈蚀,不得采用接长钢管;2铸造件表面应光整,不得有砂眼、缩孔、裂纹、浇冒口残余等缺陷,表面粘砂应清除干净;3冲压件不得有毛刺、裂纹、氧化皮等缺陷;4焊缝应饱满,焊药清除干净,不得有未焊透、夹砂、咬肉、裂纹等缺陷;5构配件防锈漆涂层均匀、牢固;6主要构、配件上的生产厂标识应清晰。5.4.6可调底座及可调托撑丝杆与调节螺母啮合长度不得少于6扣,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5.4.7脚手架基础必须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按基础承载力要求进行验收。5.4.8脚手架架体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基高低差较大时,宜采立杆0.6m节点位差调节;立杆必须采用可调底座;2底座和垫板应准确地放置在定位线上;垫板宜采用长度不少于2跨,厚度不小于50mm的木垫板;底座的轴心线应与地面垂直。5.4.9脚手架首层立杆应采用不同的长度交错布置,底层纵、横向横杆作为扫地杆距地面高度应小于或等于350mm,严禁施工中拆除扫地杆,立杆应配置可调底座或固定底座。5.4.10脚手架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使用条件及荷载要求选择结构设计尺寸,横杆步距宜选用1.8m,廊道宽度(横距)宜选用1.2m,立杆纵向间距可选择不同规格的系列尺寸;2曲线布置双排外脚手架组架时,应按曲率要求使用不同长度的内外横杆组架,曲率半径应大于2.4m;3脚手架斜杆设置应满足《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的规定;4脚手架搭设应按立杆、横杆、斜杆、连墙件的顺序逐层搭设,每次上升高度不应大于3m。底层水平框架的纵向直线度应≤1/200架体长度;横杆间水平度应小于≤1/400架体长度;5脚手架的搭设应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撂底高度宜为6m,必须经检查验收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5.4.11脚手架的搭设应与建筑物的施工同步上升,每次搭设高度应高于作业面1.5m以上。5.4.12脚手架内立杆与建筑物距离应小于或等于150mm;当脚手架内立杆与建筑物距离大于150mm时,应按需要分别选用窄挑梁或宽挑梁设置作业平台。挑梁应单层挑出,严禁增加层数,严禁作为卸料或堆料平台。5.4.13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上升及时在规定位置处设置,严禁任意拆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墙件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2每层连墙件应在砼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3连墙件应设置有横向横杆的碗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离碗扣检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4连墙件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5连墙件必须在脚手架拆到该层时方可拆除,严禁提前拆除。5.4.14当脚手架高度大于24m时,顶部24m以下所有的连墙件层必须设置水平斜杆,水平斜杆应设置在纵向横杆之下。5.5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5.5.1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除应满足本规范要求外,尚应满足《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JGJ231)的规定。5.5.2脚手架的材质应符合下列规定:1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的构配件除有特殊要求外,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碳素结构钢》(GB/T700)以及《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11352)的规定;2钢管外径允许偏差应符合《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JGJ231的规定;3插销应具有可靠防拔脱构造措施,且应设置便于目视检查楔入深度的刻痕或颜色标记;4连接盘、扣接头、插销以及可调螺母的调节手柄采用碳素铸钢制造时,其材料机械性能不得低于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11352)中牌号为ZG230-450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的要求。铸钢或钢板热锻制作的连接盘的厚度不应小于8mm,允许尺寸偏差应为±0.5mm;钢板冲压制作的连接盘厚度不得小于10mm,允许尺寸偏差±0.5mm;5楔形插销的斜度应满足楔入连接盘后能自锁,铸钢、钢板热锻或钢板冲压制作的插销厚度不应小于8mm,尺寸允许偏差±0.1mm;6立杆连接套管可采用铸钢套管或无缝钢管套管。采用铸钢套管形式的立杆连接套
本文档为【浙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规范DB33T111201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7928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8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21-11-18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