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学人卫版五年制医学生考试必备

影像学人卫版五年制医学生考试必备

举报
开通vip

影像学人卫版五年制医学生考试必备一、名词解释 1.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常用的MRA检查方法有时间飞越(time of flight, TOF)法、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 PC)法和对比增强MRA(contrast enhanced MRA, CE-MRA)。 2.CR:CR以影像板(image plate, IP)代替X线胶片作为介质,其设备除X线机外,主要由IP、图像读取、图像处理、图像记录、存储和显示装置及控制用的计算机等组成。 3.螺旋CT:螺旋CT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

影像学人卫版五年制医学生考试必备
一、名词解释 1.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常用的MRA检查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有时间飞越(time of flight, TOF)法、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 PC)法和对比增强MRA(contrast enhanced MRA, CE-MRA)。 2.CR:CR以影像板(image plate, IP)代替X线胶片作为介质,其设备除X线机外,主要由IP、图像读取、图像处理、图像记录、存储和显示装置及控制用的计算机等组成。 3.螺旋CT:螺旋CT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运动而实现连续扫描,在扫描期间,床沿纵轴连续平直运动,球管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 4.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人体内的每一个氢质子可被视作为一个小磁体,正常情况下,这些小磁体自旋轴的分布和排列是杂乱无章的。若将人体置入在一个强大磁场中,这些小磁体的自旋轴必须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如果额外再施加一个射频脉冲(radiofrequency pulse),使之产生共振,当外来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以射频信号的形式放出能量,其质子自旋的相位一致性亦逐渐消失,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些被释放出的,并进行了三维空间编码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收,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 5.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由于存在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重叠而影响血管的显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6.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 7.X线电影术:用电影摄影机将影象增强器影象记录在35mm胶片 上,称X线电影。主要适用于心血管造影和观察器官活动。 8.数字X线成像: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相结合,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到数字图像的成像技术。依其结构的差别可分为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线荧光成像(digital fluorography, DF)和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s)数字X线成像 9.体素:CT成像过程中,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时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称之为体素。 10.像素:CT图像是由许多密度不等的小单元所组成,每一个小单元就称为像素。 11.CT值:系CT扫描中X线衰减系数的单位,用于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CT图像中物质组织结构的线性衰减系数(吸收系数)的相对值。用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表示,简写为HU。 12.伪影:即在图像中出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各种形状的影像,可由设备、扫描技术、异物以及患者的活动等因素引起,诊断时应注意与疾病相鉴别。 13.多普勒效应:超声束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其反射波的频率将发生变化,此即超声波的多普勒(Doppler)效应。 14.声影:介质内部结构致密(如骨质、结石、钙化),与邻近的软组织或液体有明显的声阻抗差,引起强反射,下方声能衰减而出现无回声暗区,称声影。 15.界面:即两种介质的接触面。界面尺寸大于波长时称为大界面,小于波长时称为小界面。 16.反射:超声波在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同介质构成的大界面时发生反射,反射的方向遵循Snell定律。 17.折射:超声通过声速不同的两种介质界面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称为折射。折射可能引起声像图伪像。 18.散射:超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如遇小界面时,在该界面产生的反射失去方向性,向各个方向分散辐射,称为散射。 19.衰减:超声在传播的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称为衰减。衰减主要是由于反射、折射、扩散及组织吸收引起。 20.流空现象:对一个层面施加射频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包括血管内流动血液的质子,均受到脉冲的激发。在终止脉冲后接收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已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为流空现象。 21.T1加权像:MRI的图像若主要反映组织间T1特征参数时,为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ing, T1WI),它反映的是组织间T1的差别,T1WI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22.T2加权像:MRI的图像若主要反映组织间T2特征参数时,为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ing, T2WI),T2WI对病变敏感。 23.磁共振水成像:主要是利用静态液体具有长T2驰豫时间的特点。在采用长TE技术,获得的重T2WI上,稀胆汁、胰液、尿液、脑脊液、内耳淋巴液、唾液、泪水等流动缓慢或相对静止的液体均呈高信号,而T2较短的实质器官及流动血液则表现为低信号。 24.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PACS是医院用于管理CT、MRI、DSA、X-ray(CR、DR)、US、核医学等设备所产生的医学影像的信息系统。它以计算机为中心,由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及处理等部分组成。 二、填空题 1. 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 2. 普通检查、特殊检查、造影检查 3.-70~-90Hu 4. 影像板, 影像板, 图像读取, 图像处理, 图像记录, 存储和显示装置, IITV , 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 5. 低, 高, 空间分辨力, 噪声 6. CT值, Hu 7. 20000, 1~20 8. 束射性或指向性, 反射, 折射, 散射, 吸收与衰减, 多普勒效应, 非线性传播 9. MR信号强度的不同, 驰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 密度差别 10. 白影, 灰影, 黑影, 白影, 黑影 11. Gd-DTPA 12. 计算机, 图像信息的获取, 传输, 存储 ,处理, DICOM 3.0 三、选择题 1~5:BCDDA、6~10:DCCAC、11~16:CCDBAE 17.AC,18.ACDE,19.ABCD,20.ABCE,21.ABCDE,22.BCD,23.ABCE,24.ABCD 四、问答题 1. 波长范围为0.0006~50nm。用于X线成像的波长为0.031~0.008 nm。X线有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 2. 用X线先对人体某一层面,通常是横断层面进行扫描,透过人体层面的X线衰减强度由检测器进行检测,对取得的信息加以放大,并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输入电子计算机作高精度快速的运算处理,排列成数字矩阵,复经数/模转换器构成图像矩阵以重建该检查部位的层面图像。 3. 有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两种方法,直接引入法包括:口服,如胃肠钡餐检查;灌注:钡剂灌肠等;穿刺或经导管直接注入,如心血管造影等。间接引入法:经经脉注入,对比剂经肾脏排泄。 4. 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由于存在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重叠而影响血管的显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5.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6. 荧光透视简称透视,优点是影像亮度强,效果好;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如心、大血管搏动、膈运动及胃肠蠕动等;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缺点是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缺乏客观记录,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小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例如头颅、脊柱、骨盆等。X线摄影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对密度、厚度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别较小部位的病变显影好。 7. 应用碘对比剂时,应注意:①了解患者有无用对比剂禁忌证;②作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合作;③对比剂过敏试验;④严重反应包括周围循环衰竭和心脏停搏、惊厥、喉水肿和哮喘发作等,应立即终止造影并进行抗休克、抗过敏和对症治疗。 8.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而不用胶片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并按原有矩阵顺序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象素组成的灰阶图像,是数字图像,是重建的断层图像。 9. 超声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常可穿透多层界面,在每一层界面上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射或/和散射,这些反射或散射声波含有超声波传播途中所经过的不同组织的声学信息,被换能器接收并经过仪器的信号处理系统的一系列处理,在显示器上以不同的形式显示为波形或图像,称之为声像图。 10. 人体内的每一个氢质子可被视作为一个小磁体,正常情况下,这些小磁体自旋轴的分布和排列是杂乱无章的。若将人体置入在一个强大磁场中,这些小磁体的自旋轴必须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此时的磁矩有两种取向:大部分顺磁力线排列,小部分逆磁力线排列,两者的差称为剩余自旋,由剩余自旋产生的磁化矢量称为净磁化矢量M0。 在MR的坐标系中,顺主磁场方向为Z轴或称纵轴,垂直于主磁场方向的平面为XY平面。M0绕Z轴以Larmor频率自旋,如果额外再对M0施加一个也以Larmor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之产生共振,M0就会偏离Z轴向XY平面进动,从而形成横向磁化矢量,其偏离Z轴的角度称为翻转角。 11. 禁忌症:心脏起搏器患者、颅脑手术后动脉夹存留的患者、铁磁性植入物者、心脏手术后换有人工金属瓣膜患者、金属假肢或关节患者、体内有胰岛素泵或神经刺激器患者、妊娠三个月以内的孕妇等。 适应症: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例,有脑部肿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变、脑白质病变、脑发育畸形、脑退行性病变、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病变、脑挫伤、颅内亚急性血肿以及脊髓的肿瘤、感染、血管性病变及外伤。并适用于骨关节系统、纵隔和腹部实性器官病变的检查。 一、名词解释 1. X线片上居骺与干骺端之间,呈横行的半透明线,称之为骺线 2.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一个骨骼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时的年龄,和骺与干骺端完全结合,即骺线完全消失时的年龄,即为骨龄。骨龄是判断骨骼发育的参考资料之一。 3. 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骨质疏松的X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 4. 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骨质软化的X线表现主要是由于骨内钙盐减少而引起的骨密度减低。与骨质疏松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5. 引起骨膜反应的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被破坏,破坏区两端的残留骨膜反应呈三角形或袖口状,称为Codman三角,常提示该病变为恶性。 6. 出现于病变骨和/或软组织肿块内的由肿瘤细胞形成的骨质。 7. 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 8. 是由于椎间盘软骨板破裂,髓核疝入椎体所致。表现为椎体上或下终板显示一圆形或半圆形凹陷区,边缘有硬化线。 9. 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距远端关节面2~3厘米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远断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10. 局部骨组织代谢停止后,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死骨的X线表现是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11. 已经发生了病变的骨骼,即使在很小的外力的情况下即可发生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12. 又称骨膜反应(periosteal reaction),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通常表示有病变存在。 13. 是组成关节的骨骼脱离、错位。有完全脱位和半脱位两种。 二、填空题 1. 骨干, 干骺端, 骺, 骺板; 骨干, 干骺端 ,骨端 2. 2~3, 桡侧, 背侧, 变小 3. 骺离骨折, 青枝骨折 4. 骨质软化 5. 许莫氏结节 6. 肿瘤骨, 骨质破坏, 骨膜反应, 软组织肿块, 肿瘤骨; 成骨型 溶骨型 混合型 7. 外伤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 疲劳性骨折 8. 破坏, 骨膜反应, 死骨形成 9. 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消失; 长骨变粗变长, 蝶鞍增大 10. 股骨下端, 胫骨上端, 肱骨下端 11. 肩关节, 肘关节, 髋关节;完全脱位, 半脱位; 外伤性, 先天性, 病理性 12. 骨型,滑膜型;髋关节,膝关节 13. 手足小关节, 对称性 14. 20~40岁, 骨端, 股骨下端, 胫骨上端 ,桡骨下端 15. 发病部位, 病变数目, 骨质改变, 骨膜增生, 周围软组织变化 三、选择题 1~5:ADBDD ;6~10:EBCAD; 11~15:CBCCA; 16~20:DEAAE; 21~25:EABCC 26~27:CC;28~31:CABD; 32~36:BEADC; 37~41:DACBE;42:ABCDE; 43: ABCDE; 44:ABCDE; 45:ABCD; 46:CDE; 47:ABCD; 48:ABDE; 49:ABCE; 50:ACE; 51:ABCDE 四、问答题 1. ①软组织肿胀:在发病后2周内,可见肌肉间隙模糊或消失、皮下组织与肌肉间的分界模糊等。②骨质破坏:发病2周后,在干骺端骨松质中骨质破坏区,破坏区边缘模糊。以后骨质破坏向骨干延伸,范围扩大。小的破坏区融合而成为大的破坏区。③骨皮质周围出现骨膜增生。④死骨形成:骨皮质出现骨质坏死,沿骨长轴形成长条形死骨。⑤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2. ①生长情况: 良性骨肿瘤生长缓慢,不侵及邻近组织,但可引起压迫移位,无转移;恶性骨肿瘤生长迅速,易侵及邻近组织、器官,可有转移。②局部骨变化:良性者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清晰,边缘锐利,骨皮质变薄,膨胀,保持其连续性;恶性者呈浸润性骨破坏,病变区与正常骨界限不清,边缘不整,累及骨皮质,造成不规则破坏与缺损,可有肿瘤骨。③骨膜增生:良性者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坏;恶性者多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并可被肿瘤侵犯破坏。④周围软组织变化:良性者多无肿胀或肿块影,如有肿块,其边缘清楚;恶性者可侵入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3. ①X线平片 病变位于长骨骨端,直达骨性关节面下。病变呈囊性膨胀性骨破坏,骨皮质变薄。表现为分房型和单房型两种。肿瘤边缘亦无骨硬化带。 ②CT表现 CT平扫表现为位于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骨壳基本完整。骨破坏周围无增生硬化带。骨壳外缘基本光滑。骨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肿瘤组织有较明显的强化而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③MRI 肿瘤在T1WI上多呈低或中等信号强度,在T2WI上多为高信号。坏死囊变区在T1WI上信号较低而在T2WI上呈高信号。肿瘤内出血在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若肿瘤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区则在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 4. X线表现主要为①骨髓腔内不规则骨破坏和骨增生,骨皮质破坏。②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③骨膜新生骨的再破坏形成Codman。三角。④软组织肿块形成和其中的肿瘤骨形成等。肿瘤骨一般表现为云絮状、针状和斑片状致密影。瘤骨的存在,是诊断骨肉瘤的重要依据。 据X线表现不同骨肉瘤大致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三种。成骨型骨肉瘤:以瘤骨形成为主,为均匀骨化影,明显时可呈大片象牙质变。溶骨型骨肉瘤: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没有骨质生成。呈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混合型骨肉瘤:成骨与溶骨的程度大致相同。 5. 孤立性骨囊肿的X线表现为干骺端或骨干的卵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楚的透明区,呈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为薄层骨壳,常沿长骨纵轴发展,边缘规则。无骨膜增生。易发生病理骨折。 6. 直接征象:①髓核突出:髓核突出于纤维环之外,呈扁平状,圆形或不规则,呈等T1长短T2混杂信号,突出髓核与母体之间有一狭颈相连;②髓核游离:游离部分可位于椎间盘水平或其上下方的椎体后方,呈等T1长短T2混杂信号,钙化时可呈低信号。 间接征象:①硬膜囊、脊神经或神经根弧形受压,局部硬膜外间隙脂肪变少或消失;②脊髓受压改变,呈等或长T2信号;③硬膜外静脉丛受压淤积,表现为突出层面椎间盘后缘条状或弧形高信号;④相邻骨、韧带结构改变:局部骨质增生、硬化,韧带肥厚、可钙化,呈长T1短T2信号。 7. 骨膜增生(periosteal proliferation)又称骨膜反应(periosteal reaction),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通常表示有病变存在。骨膜增生的X线表现:早期是一段长短不定,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同骨皮质间可见1~2 mm宽的透亮间隙。晚期可与骨皮质融合。 8.儿童的膝关节骨骺为一个或多个小点状骨化影,逐渐增大形成骨松质,干骺端骺侧为一不规则的致密线,即先期钙化带,由骺板软骨内钙化的软骨基质和初级骨小梁组成。骨骺板和骺线显示为一较宽的透亮线,随年龄增长逐渐变窄。儿童软骨未完全骨化,因而关节间隙较成人的宽。 9. 主要改变有:①关节软组织梭形肿胀;②关节间隙早期因关节积液而增宽,待关节软骨破坏,则变窄;③关节面骨质侵蚀多见于边缘。小关节,特别是手骨最为常见;④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软骨下骨质吸收囊变,周围有硬化;⑤关节邻近的骨骼发生骨质疏松,病变进展则延及全身骨骼;⑥膝、髋等大关节可形成滑膜囊肿向邻近突出;⑦晚期可见四肢肌萎缩,关节半脱位或脱位,骨端破坏后形成骨性融合。 10. 位于长骨骨端,病变直达骨性关节面下。病变呈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骨皮质变薄。表现为分房型和单房型两种。肿瘤边缘亦无骨硬化带。 11. X线:早期,关节周围软组织增厚,密度增高,肌间隙模糊不清,皮下脂肪层出现不规则网状致密影;关节积液表现为关节囊增大,密度增高,并推挤周围脂肪垫移位;关节间隙因积液而增宽。局部骨质疏松。随后,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破坏最初表现为小透亮区,以持重面为重,以后破坏灶逐渐扩大,可出现大块骨质破坏和死骨,可继发病理性脱位,儿童还可引起骨骺分离。晚期多出现骨性强直,周围软组织也可发生钙化。 CT:改变同X线,显示骨质破坏和脓肿侵犯的范围常较平片敏感。 MRI:显示化脓性关节炎的滑膜炎和关节渗出液都比平片和CT敏感,能明确炎症侵犯周围软组织的范围,还可以显示关节囊、韧带、肌腱、软骨等关节结构的破坏情况。MRI还可显示骨髓的炎症反应,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影。 USG:关节间隙增宽,出现液性无回声区,无回声区内漂浮有点状回声。关节囊增厚,回声增强,内壁不光滑。关节面粗糙有缺损。 12. 早期主要是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消失。中晚期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变平、硬化,边角锐利或有骨赘突出,关节面下方骨内出现圆形或不规整形透明区。晚期还可见关节半脱位和关节内游离骨体,无关节强直。在指间关节多先累及远侧关节,关节间隙可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造成关节强直。 13. 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包括脊椎小关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可统称为脊椎关节病。脊椎小关节改变包括上下关节突变尖、关节面骨质硬化和关节间隙变窄。在颈椎还可累及钩突关节。椎间盘退行性变表现为椎体边缘出现骨赘,相对之骨赘可连成骨桥。椎间隙前方可见小骨片。髓核退行性变则出现椎间隙变窄,椎体上下骨缘硬化。椎体后缘骨刺突入椎间孔或椎管,椎管内后纵韧带和两侧黄韧带及脊椎小关节囊的增生肥厚与椎板增厚可引起椎管狭窄。 14. 主要改变有:①关节软组织梭形肿胀;②关节间隙早期因关节积液而增宽,待关节软骨破坏,则变窄;③关节面骨质侵蚀多见于边缘。小关节,特别是手骨最为常见;④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软骨下骨质吸收囊变,周围有硬化;⑤关节邻近的骨骼发生骨质疏松,病变进展则延及全身骨骼;⑥膝、髋等大关节可形成滑膜囊肿向邻近突出;⑦晚期可见四肢肌萎缩,关节半脱位或脱位,骨端破坏后形成骨性融合。 15. ①化脓性关节炎起病急,症状明显,早期即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骨端破坏先见于关节的支重面,破坏区比较广泛,晚期可出现关节骨性强直。②滑膜型关节结核多为慢性发展,骨质破坏一般见于关节面边缘。关节间隙变窄出现较晚。关节囊肿胀、密度增高,而邻近的骨骼与肌肉多有明显疏松和萎缩。晚期可出现关节纤维性强直。 第九章 肺与纵隔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发生在肺段及段以上支气管的肿瘤称为中心型肺癌。 2. 属于肺的先天发育异常,其特点是某一肺段不与支气管相通,无呼吸功能,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其血供均来源于主动脉,常位于肺下叶后基底段,左侧多见。 3. 发生于肺尖部的肿瘤称为肺上沟瘤,可侵蚀邻近肋骨及椎体并可压迫臂丛引起臂痛,也可压迫颈部交感神经而引起Horner综合征。 4. 正位胸片上,膈外侧逐渐向下倾斜,与胸壁间形成尖锐的夹角,称肋膈角。侧位片上,膈前端与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膈后端与后胸壁形成后肋膈角。 5. 横膈的局部发育较薄弱或张力不均时,向上呈一半圆形凸起,称局限性膈膨出。多发生于前内侧,右侧较常见 ,深吸气时明显,为正常变异。 6. 为支气管腔内完全阻塞、腔外压迫或肺内瘢痕组织收缩引起,以支气管阻塞最为多见。肺泡内气体被吸收,相应的肺组织萎限。 7. 又称空气支气管征(air bronchogram),指肺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时,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称支气管气象。 8. 结核病变的周围常可见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卫星灶”。 9. 胸膜炎时,脏、壁胸膜发生粘连,使积液局限于胸腔的某一部位。好发在侧后胸壁,偶发于前胸壁及肺尖。 10. 指发生于右肺上叶的中心型肺癌,肺门部的肿块和右肺上叶不张连在一起形成的横行“S”状的下缘。 11. 表现为自瘤体边缘向周围肺内伸展的放射状无分支的细、短线条影,近瘤体处略粗,可见于瘤周的部分或全部,往往以远肺门侧显示率高。主要是肺间质反应的表现。 12. 一侧主支气管内异物引起不完全阻塞时,两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呼气时患侧胸腔内压升高,纵隔向健侧移位,吸气时纵隔恢复原位,这种现象称为纵隔摆动。 13. 高分辨力CT技术为薄层(1mm~2mm)扫描及高分辨力骨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有时需要适当提高电压和电流。主要用于观察病灶的微细结构,是胸部常规扫描的一种补充。 14. 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 15. 两侧肺门可分上下两部,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的夹角,称肺门角。 16. 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开始至肺泡所组成的单位,一个腺泡的直径约为4~7mm,呈梅花瓣状的结节。当腺泡范围内发生病变时,在胸片上可表现为类圆形结节状致密影,称为腺泡结节样病变,是X线片能识别的最小肺实质单位,是肺实质的基本解剖单位。 17. 因膈肌附着于不同的肋骨前端,有时在深吸气状态下,横膈受肋骨的牵引可呈波浪状,称为“波浪膈”。 18. 指肺段以下支气管阻塞所致的肺不张。在病理上,属亚肺段或小叶性肺不张。常因膈下病变或上腹部手术后等原因引起。X线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肺底部,出现长短不一的带状、盘状或条状致密阴影,呈水平走向,可直达胸膜面,但不超过叶间裂。 19. 寄生虫囊肿如包虫囊肿穿破后,部分囊液排出可形成气液面以及囊塌陷漂浮于液面上的水上浮莲征。 20. 系肿瘤内未受肿瘤累及的肺支架结构如肺泡、扩张扭曲的细支气管,少数为含粘液的腺腔结构。多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小肺癌。常位于瘤体中央区,少数近边缘,呈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cmm的低密度影,边界尚清 21. 表现为肺内病灶与胸膜之间的线形影,线形影的一端以小三角形或喇叭状止于胸膜面,周围胸膜无增厚或粘连;另一端连于肺内病灶。该征的形成除了与肿瘤内的瘢痕收缩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肿瘤发生的部位及其所致的节段性肺不张有关。 22. 表现为两下肺野近肋膈角处的外带,有数条垂直于胸膜的线状影,长约2cm,原因是小叶间隔内有液体或组织增生。多见于肺静脉高压、肺间质水肿。 二、填空题 1. 背、内、前、外、后五 2. 纵隔、支气管、血管、淋巴、胸膜 3.左上支气管开口 4.尖支, 后支, 前支; 尖后支, 前支 5.肺血管, 支气管, 淋巴管, 肺动脉 6.生理, 肺大泡, 含气肺囊肿, 肺气囊, 发生坏死 7.错构瘤,显示病灶的血液供应来自体循环主动脉系统 8.后肋膈角, 250ml 9.柱状扩张, 囊状扩张, 混合型 10.肺炎链球菌, 充血期, 红色肝样变期, 灰色肝样变期; 充血期,实变期,消散期 11.原发浸润, 淋巴管炎, 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12.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鳞癌, 腺癌, 腺鳞癌, 大细胞癌; 中央型, 周围型, 弥漫型 13.胸部平片 14. 脂肪瘤, 畸胎瘤, 胸腺脂肪瘤, 脂肪肉瘤 15.奇叶, 下副叶, 后副叶, 左中副叶 16.上, 中, 下; 右肺门淋巴结, 支气管分叉淋巴结, 左肺门淋巴结 17.叶间裂 18.1cm, 3-5mm 19.肺叶缩小, 密度均匀增高, 叶间裂呈向心性移位 20.包裹性积液, 叶间积液, 肺底积液, 纵隔胸膜腔积液 21.咳嗽, 咳痰, 咯血 22. 易复发, 吸收慢, 吸收不完全 23.中心型, 浸润型 24.大小, 密度, 分布; 大小不均, 分布不均, 密度不均 三 选则题 1-5:A D B C E;6-10:B D D D C;11-15;C B C D A;16-20: E A D B C; 21-25:A D E D B;26-30:E B E E E; 31-35:E E E D D; 36-40:C C B D C; 41-45:A A E D C 46-50:D D D A E; 51-55:B E 53:ABCE 54:ACE 55:ABE 56:ABCD 57:ABCD 四 简答题 1 以图说明右上叶各肺段正侧位胸片上的投影 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试题(放射诊断学) 2 1.支气管完全阻塞 2.肺外压迫 3.肺内瘢痕组织收缩。以支气管阻塞最常见。 支气管完全阻塞后,肺泡内气体多在18~24小时内被吸收,肺叶萎缩。无气的肺缩小,密度增高。肺不张的范围不同,其X线表现也不同。 1)一侧性肺不张:X线表现为患侧肺野均匀致密,肋间隙变窄,膈肌升高,纵膈向患侧移位。健侧可有代偿性肺过度充气。2)肺叶不张:肺叶缩小,密度均匀增高,相邻叶间裂向心性移位。邻近肺叶可有代偿性过度充气。 3)肺段不张:后前位呈三角形致密影,基底向外,尖端指向肺门,肺段缩小。 4)小叶不张:X线表现为多数小斑片状灶性阴影,与邻近的炎症不易区分。 3 X线检查:8种征象 ①局限性斑片阴影:见于两肺上叶尖段、后段和下叶背段,右侧多于左侧; ②大叶性干酪性肺炎:一个肺段或肺叶呈大片致密性实变,中心密度较高,边缘模糊; ③增殖性病变:呈斑点状阴影,边缘较清晰,排列成“梅花瓣”或“树芽”状阴影,为结核病的典型表现; ④结核球:圆形、椭圆形阴影,边缘清晰,轮廓光滑,密度较高,内部常见钙化,周围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卫星灶); ⑤结核性空洞: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内透亮区,空洞壁薄,内壁较规则; ⑥支气管播散病变:延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呈腺泡排列,或相互融合成小叶阴影; ⑦硬结钙化:边缘锐利的高密度影; ⑧小叶间隔增厚:索条及网状阴影。 4 可发生于肺的任何部位, 形态不规则, 分叶状,边缘毛糙可见毛刺征, 密度较均匀,可见空泡征,偶有坏死或钙化, 多有胸膜凹陷征, 病灶周围无卫星灶, 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逐渐长大,倍增78~88天,可见远处转移灶 5  A. 肺炎 (1)X线表现: 充血期:阴性或纹理增多,透明度减低。 实变期:密度均匀致密影(片状、三角形或以叶间裂为界),支气管充气征。 消散期:实变区密度减低,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阴影。 (2)CT表现: 充血期: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 实变期:致密阴影,空气支气管征。 消散期:实变区密度减低,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阴影。肺脓肿 (1)X线表现: B.原发性肺结核: (1)X线表现:原发浸润、淋巴管炎、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 (2)CT表现: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肺内原发病灶表现为小叶性或小叶融合性高密度影。 C.中心型肺癌 (1)X线表现 肺门影增深、增大和肺门区肿块影等直接征象 局限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等间接征象 (2)CT表现 ①支气管壁增厚 ②支气管腔狭窄 ③肺门肿块(阻塞性肺炎肺不张) ④纵隔结构受侵 ⑤纵隔淋巴结转移 6 (1)结节病(2)转移瘤(3)淋巴瘤(4)肺结核 (5)肺癌 (6)慢性炎症 7.  游离性胸腔积液:少量时肋膈角变钝、变平,中等量时形成上缘呈外高内低的斜行弧线,弧线以下普遍致密,膈顶和(或)心缘消失,大量时患侧肺野普遍致密,或仅肺尖透亮,纵隔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 包裹性积液: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半圆型或弧形致密影,其上下缘与胸壁的夹角常为钝角。 叶间积液:正侧位胸片综合观察,病灶总能有梭形致密影之表现,尖端指向肺门,且与叶间裂位置一致。 肺下积液:如同膈升高,但最高点在外1/3,卧位或侧弯时可见流动液体流出。 8.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主要特点是三均,即: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密度均匀的粟粒状阴影,一般1.5~2.0mm 大小,病变恶化时,可以融合成稍大的结节或片状阴影。 亚急性或慢性血型播散性肺结核:主要特点:三不均,即分布不均匀,大小不均匀,密度不均匀的斑片状阴影。主要分布在上中肺野,上多下少,上面的病灶大,下面的病灶小,上面的病灶密度更高,下面的病灶密度稍低。亚急性为慢性血型播散性肺结核的早期阶段,病灶的密度差别较小,其他两项与慢性相同。 9.  外围型肺癌与结核球的X线鉴别诊断 外围肺癌 肺结核球 部位 肺的任何部位 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 大小 很小——很大 2cm 形态 不规则 圆或椭圆 边缘 分叶、毛糙 多光滑 密度 多均匀,偶有坏死或钙化 常有钙化 周围 无卫星灶 有卫星灶 远隔 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肺门纵隔淋巴结钙化 动态 逐渐长大,倍增78~88天 一般不增大 10 (1)多数表现为肺内结节影或肿块影,少数为片状影; (2)肿块或结节灶边缘多有分叶和毛刺征; (3)病灶通常大于4cm; (4)密度:平扫为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中度以上强化且强化高峰出现较早; (5)肿块周围可有集束征,胸膜凹陷征; (6)瘤肺界面一般模糊较常见; (7)部分病灶内可有空洞,且洞壁较厚,内缘凹凸不平或显示壁结节; (8)部分病灶内可见斑片状或结节状钙化; (9)早期肺癌病灶内可显示泡状气体影(空泡征)。 11 充血期:可无明显阳性发现或只表现为病变区肺纹理增多,紊乱或密度稍增高的模糊影。 红色肝样变期及灰色肝样变期的实变期病变常累及一个大叶,或一个叶的一部分,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内部可有充气支气管征,边缘以叶间裂为界,较清楚,形状与肺叶的轮廓一致,如仅累及部分节段,则可呈三角形。 消散期:实变区的密度逐渐减低,显示不均匀,可呈条索状,斑片状,易误诊为肺结核。 12 主要有三大类表现: 1)慢性纤维化的相应表现:a.大量条索阴影b.牵拉征象——气管向患侧移位,胸廓塌陷,肺门上升,肺纹理呈垂柳状,横膈常升高。 2)常有圆形或不规则形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空洞。 3)同侧、对侧或两侧斑点状支气管播散灶。也有的合并支气管扩张或肺心病。 13 胸腺瘤:多位于前上纵隔,大血管前面,可呈圆形,椭圆形,或薄片状,典型者为与大血管呈镶嵌状相接,钙化者少,密度一般均匀。 畸胎瘤:多位于前上纵隔,大血管前面,常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密度常不均匀,可有骨骼、牙齿、或斑块状钙化,或边缘部的蛋壳样钙化。 胸内甲状腺肿:位于前上纵隔,位置比较高,常压迫气管移位或变窄,常有钙化,可随吞咽而活动。 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内,圆或椭圆,均匀光滑,少有钙化,可能有椎间孔扩大。 14 (1)病灶主要分布于两侧肺中下野中央肺区(内中带); (2)早期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边缘模糊; (3)进展期或典型改变为多发性斑片状阴影沿支气管血管束(肺纹理)分布; (4)单个病灶大小多为2cm左右(小叶性实变); (5)部分呈腺泡结节影或小叶中心性实变性病灶,大小多为6~8mm左右; (6)部分可融合成大片状,但实变一般密度不甚均匀。 五 鉴别题 1 肺充血 肺野透明度正常;肺动脉分支向外周伸展,成比例增粗,边缘清晰锐利。 肺淤血 表现为肺野透明度降低,肺门血管纹理模糊,上、下肺静脉比例失调间质性肺水肿,出现各种间隔线、胸膜下和胸腔积液; 2  X线胸片及CT均可表现大小范围不等的,边缘模糊不清的片状阴影,一般不按肺叶,肺段分布,与受伤的部位有关。病变多在受伤后24~48小时开始吸收,如伤后48小时不吸收反而发展,提示可能继发感染。 需鉴别疾病有 (1)肺炎 多有发热,无外伤史,实变影按肺段、肺叶分布,抗炎治疗后消失,时间较长 (2)肺泡性肺水肿 临床有心衰症状,典型者呈蝶翼状分布与肺门两侧,多伴有间质性肺水肿,可见K氏B线 (3)肺结核 临床有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实验阳性,实变影多位于肺尖或下叶背段,按叶、段分布 第十章  心脏及大血管病变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位于肋膈角区,长约2~3cm,宽1~3cm的水平线,与胸膜垂直。见于肺间质病变。 2. 肺动脉及各级分支扩张增粗,肺动脉相对关闭不全,心室收缩,肺动脉及肺门血管明显扩张,搏动增强,称为肺门舞蹈。 常见于房、室间隔缺损。 3. 是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心最大横径是心影左右缘最突点至胸廓中线垂直距离之和,胸廓最大横径是在右膈顶平面两侧胸廓肋骨内缘之间的距离。正常人的心胸比率等于或少于0.5 4. 肺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滞于肺内。表现为肺野透明度降低,肺门及血管纹理模糊,血管纹理特别是上肺野血管纹理增多且上、下肺静脉管径比例失调。 5. 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段与肺门动脉扩张明显,肺动脉外围分支纤细、稀疏,肺血亦减少,与扩张的肺门动脉不相称,有骤然间粗细不同的鲜明改变,称为肺门截断征,或称残根征。 6. 结核性心包炎的心包积液量多较大,常引起广泛粘连导致缩窄性心包炎,增厚的心包可呈盔甲样包绕心脏,此时常伴有钙化,称为“盔甲心”。 7. 以左心室增大为主的一组心脏类型,主动脉弓膨凸,肺动脉段凹陷。心影近似横卵。多反映左心负荷加重或以其为主变化的心脏疾患,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主动脉瓣膜病变等。 二、填空题  1、 肺充血,肺动脉段隆起,肺门搏动增强,右下肺动脉主干>1.5CM 2、 心尖向左、下、后扩大;心室段延长,心室段向前扩大,心前区缩小;心室段向后扩大,心后间隙缩小或消失、与脊柱重叠 3、 <0.5 4、 左肺动脉主干 5 后前正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侧位 6 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 肺动脉 右心室前壁 左心室 左心房 右心房 7 主动脉 左主支气管 左心房 8 横位心 斜位心 垂位心 9 0.51~0.55 , 0.56~0.60,  0.60以上 10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11 肺动脉、肺动脉瓣或/和瓣下狭窄,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12 肺淤血, 间质性肺水肿, 肺泡性肺水肿, 间质性, 肺泡性, 13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左心室, 14 心胸比率 15  二尖瓣型, 主动脉型, 普大型 16  二尖瓣狭窄,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17  二尖瓣病变, 左心室衰竭, 动脉导管未闭 18  50ml, 4mm 19  二尖瓣 主动脉瓣 狭窄 关闭不全 联合瓣膜病 20  肺淤血, 间质性肺水肿, 肺泡性肺水肿, 间质性,肺泡性 21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透壁性心肌梗死 3. 选择题 1-5:E A C A D  6.C.D.E 7.B 8.A 9.B  10.A 11.C 12.D 13.D 14.D 15.B  16.C 17.C 18.B 19.A 20.C 21.C 22.B 23.E 24.C 25.C 26.B 27.A 28.B 29.C 30.C 31.E 32.D 33.E 34.D 35.A 36.D 37.E 38.E 39.B 40.D 41.E 42.B 43.B 44.C 45.D 46.C 47.A 48.E 49.C 50.C 51.ABDE 52.BCE 53.ABCD 54.ABCDE 55.ABCDE 2、 简答题 1. 图示右前斜位正常心脏大血管X线解剖 2.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总称。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两侧是纵隔胸膜。从上到下:胸骨柄、体交界处(胸骨角)至T4下缘连一横线,为上、中纵隔之分界;自肺门下缘(约T8下缘)划一水平线,为中、下纵隔之分界线 。   从前到后:胸骨之后,气管、升主动脉及心脏前缘的狭长三角间隙为前纵隔;前纵隔后缘至食管前壁为中纵隔,此区域为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等结构所占据;食管及食管以后区域为后纵隔。 胸腺瘤 多发生于前纵隔中部偏上;正位片:单侧或双侧纵隔隆突,边缘清楚,可有分叶和钙化。 畸胎瘤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心脏与主动脉连接区;密度不均匀;良性,单侧突出的类圆形影;恶性,多呈分叶状,边缘不规则。 胸内甲状腺肿 位于前纵隔上部;边缘光滑,与颈部肿物相连;气管受压向对侧和后方移位;内可有斑片状钙化 3. 缩窄性心包炎为心包炎症后心脏被坚厚,僵硬、纤维化的心包所包围,影响心室正常充盈,回心血量减少,引起心排血量降低和静脉压增高等一系列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 X线表现 1.心影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 2.心包增厚粘连使两侧或一侧心缘变直,心影呈三角形,亦可呈球形。3.心脏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4.心包钙化 5.上腔静脉扩张 6.左心房压力增高,出现肺淤血 7.胸膜肥厚粘连 4.肺动脉狭窄的X线表现(10分)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试题(放射诊断学) 5. 1.X线表现: (1)左房增大:四弓、双心缘、双心影、食管压迹、左主支气管抬高; (2)肺淤血造成上肺静脉扩张,致肺门影增大、肺动脉膨隆; (3)右心室增大(狭窄严重); (4)主动脉球变小; 二尖瓣型心。 6. 二尖瓣狭窄 → 左房扩大→ 肺静脉淤血 → 肺内淤血 → 肺动脉充血 → 右室扩大 X线表现: (1)左房增大:四弓、双心缘、双心影、食管压迹、左主支气管抬高; (2)肺淤血造成上肺静脉扩张,致肺门影增大、肺动脉膨隆; (3)右心室增大(狭窄严重); (4)主动脉球变小 7. (1)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能够清楚显示心脏解剖形态,检查心脏肿瘤、脂肪浸润、组织变性、囊肿和积液。 (2)可迅速获得三维图像,实现心脏大血管的实时动态成像。 (3)无辐射损伤,无需含碘对比剂。 (4)对血流具有特殊敏感性,能够评价流量、流速,甚至血流方向。 (5)能够准确显示心脏功能、血流灌注及心肌活性。 8. 在正位上,心尖除了向左移位外,有抬高现象,心尖圆隆,有时局部可见到代表室间沟的浅切迹上移,是右心室增大的表现。心尖相左移位,但不抬高,左心缘下部弧形较完整,或同时心尖向左下移位,则提示左心室增大。在左前斜位上,左、右心室增大均可造成心后缘和脊柱阴影重叠。但右心室增大时,可能见到心室间沟的浅切迹向后上方移位,心缘最凸点位置高,心脏前下缘向前膨隆凸出;左心室增大,则心室间沟移向前下方和膈肌重叠而不能见到,心脏前下缘常保持正常。右心室增大,肺动脉段常见凸出,左心室增大,心腰部凹陷,主动脉常见增宽 9. (1)心脏呈“二尖瓣型”; (2)左心房增大 后前位见“双重阴影”或“双弧征”,左心缘见“四弧征”,左侧主支气管抬高。右前斜位见食管受压向后移位; (3)右心室增大; (4)左心室缩小或正常; (5)主动脉结变小或正常; (6)肺部改变:上肺静脉增粗,肺动脉段突出,肺门动脉扩张;肺野下部出现间隔线,肺内含铁血黄素沉着; (7)二尖瓣可见钙化。 10.  1)X线表现:肺动脉段凹陷,右心室肥厚扩大,呈靴型心;肺门影小, 肺纹理稀疏、纤细;主动脉增宽, 主动脉球膨隆; (2)超声心动表现:能够显示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右向左分流。 (3)CT表现:MSCT和EBCT的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可提供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室肥厚及并存畸形等直接征象。 (4)MRI表现:可以清楚地显示主动脉与肺动脉的排列关系,管径大小,各个房室的大小和厚度等征象。还可显示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主动脉骑跨的程度,主动脉弓的走行。增强MRI尚可对左右肺动脉肺内动脉分支和体-肺动脉侧支血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显示。 11.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应包括:①夹层内膜片和真假腔及病变范围;②升主动脉是否受累;③内膜破口及发生部位;④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⑤左室和主动脉功能情况;⑥有无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          第十一章  乳腺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乳导管在X线片上应为纤细而密度均匀的线样阴影,若出现密度增高、增宽、粗糙等改变,应视为有病理意义,称为导管征,常见于导管扩张征、大导管乳头状瘤病或为乳腺癌的一个间接征象。 2. 中央区乳头后方的癌瘤与乳头之间有浸润时,可导致乳头内陷,即漏斗征。也可见于先天性乳头发育不良者。 3. 系乳腺实质被癌瘤侵犯及/或牵拽后所造成,通常位于癌灶的后或上方,形成一向外逐渐变细的狭长三角形致密阴影。 二、选择题 1.B 2.C 3.E 4.D 简答题 1.诊断要点:40岁以下青年女性。类圆形肿块,边缘光滑、锐利,可有分叶。密度或信号均匀,可见较粗的钙化。CT及MRI增强扫描,多数纤维腺瘤呈缓慢渐进性强化。 鉴别诊断: 纤维囊性疾病:通常多发,分布广泛。 乳腺癌:35岁以上患者,有临床症状。病变边缘不光滑,有毛刺,细微颗粒钙化。CT及MRI增强扫描乳腺癌信号强度呈快速增高、快速降低。 第四篇 腹部与盆部 第十二章 急腹症 名词解释 1.腹部后前位片上,在两侧胁腹壁的内份,可见腹膜外脂肪影,上起第10肋骨下端,向下延伸到髂凹而逐渐消失,称胁腹线。 2.某种病因导致腹膜腔内积气且随体位改变而游动,该气体则称游离气腹。立位透视,气体可上浮到膈与肝或胃之间,显示为透明的新月形气体影。侧卧水平位投照,气体则浮游到靠上方侧腹壁与腹内脏器外壁之间。仰卧前后位时,气体浮聚于腹腔前方,也可使居前方的肝镰状韧带和脏器外壁得到显示。常见于胃肠穿孔、腹腔术后或合并感染。 3.十二指肠降段梗阻,其近侧的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明显胀气扩大,在立位或侧卧水平位投照,可表现出“双泡征”。 4.腹平片上,假性肿块又称为“假肿瘤征”,是两端闭锁的绞窄肠段,即闭袢内充满大量液体的表现。其密度较大 ,致使仰卧正位片上,呈肿块影像,而侧卧水平位照片上则在该块影的上部显示出一短小的液面,可与真正的实体性肿块区别。 5.是肠内容物的运行发生障碍的常见外科急腹症。 6. 腹部急性疾病的总称,涉及到消化、泌尿、生殖及血管等系统的急性疾病。 7. 某种原因导致腹腔内积气局限于某处,且不随体为改变而移动。 选择题 A型题 1. C 2. C 3. B 4. D 5. E 6. D 7. B 8. C 9. D 10. C 11. C 12. A 13. D 14. B 15. C 16. A 17. A 18. B B型题 19. D 20. B 21. C 22. A 23. C 24. D 25. A 26. B 27. E 简答题 1.对于急腹症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选,一般以普通X线检查为主,除个别情况外,大多可提供诊断信息。CT检查较X线检查显示的影像学征象更丰富精细,在显示脏器裂伤、包膜下血肿、器官周围出血、腹腔内积液、脓肿、肠套叠等的机械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疾病方面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而超声检查则在检查腹部实质性脏器的外伤、腹腔积液、局限脓肿、胆系结石、胆道梗阻、泌尿系结石、肠套叠、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及并发症、急性阑尾炎等均有一定价值,因其简便、经济,能弥补腹部平片不足。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则应行急性血管造影,可同时解决诊断并及时进行介入治疗。 2.对可疑肠梗阻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有无肠梗阻,若有则应进一步明确梗阻的类型,即机械性抑或动力性;若为机械性,还应确定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若为动力性还应确定是痉挛性还是麻痹性;是完全还是不完全性。此外,还需要确定梗阻的位置并寻找梗阻的原因。 3.肠梗阻一般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机械性肠梗阻分单纯性与绞窄性两类,前者只有肠道通畅障碍,无血循环障碍,后者同时伴有通道及血循环障碍。动力性肠梗阻分为麻痹性肠梗阻与痉挛性肠梗阻,肠道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导致通道障碍。血运性肠梗阻见于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有血循环障碍和肠肌运动功能失调。 单纯性小肠梗阻:梗阻发生后3~6小时可出现近端肠曲胀气扩大,肠内有高低不等梯形气液面(在侧卧水平位或立位X线平片、USG及仰卧位CT扫描中均可显示)。肠壁和肠粘膜皱襞除非病程较长,一般无明显增厚。梗阻远侧肠曲无气或仅见少许气体。因而可根据胀气扩大肠曲来估计梗阻的位置。CT扫描在扩张的近侧肠管与塌陷或属于正常管径的远侧肠管之间“移行带” 的出现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绞窄性小肠梗阻:由于有小肠系膜受累,肠曲活动被牵制,伸展受限,因而有肠曲向某一固定部位聚集的表现。肠壁循环障碍而导致肠壁增厚(后期可变薄),粘膜皱襞增粗,肠内积液、液面较高等改变。闭袢性肠梗阻,还可见“假肿瘤”征。绞窄性小肠梗阻后期,可合并腹腔积液,由于合并动力性因素,结肠和直肠可以充气。 结肠梗阻:梗阻近侧结肠胀气扩大并积液。胀气扩大的结肠可显示出结肠袋且整个结肠均位于腹部周围,可借以与小肠区别。大肠癌、乙状结肠扭转是大肠梗阻常见的病因。它们都可能产生闭袢性肠梗阻征象。前者因癌肿近侧结肠扩张、压力增大,将回盲瓣关锁,即导致肿瘤与回盲瓣双端闭锁,形成闭袢,使该段结肠内大量积液;后者指乙状结肠连同系膜扭转而导致该段肠曲双端闭锁,内含大量液体,形同马蹄状,其圆弧部向上,两肢向下并拢达左下腹梗阻点。 麻痹性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及CT扫描表现包括:肠曲胀气累及大肠与小肠,多呈中等度胀大,肠内气体多,液体少,致肠内液面较低,甚或肠内几乎全为气体。 4.实质脏器包膜下破裂,USG检查肝、脾包膜基本上完整,肝、脾切面形态失常,其表面与腹壁间见扁圆形无回声区,内部可见散在细小光点回声,并有飘浮感,血肿位置若较深,在肝、脾实质出现边缘不清低回声或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内,有时还可见条索状间隔回声,为血凝块所致。CT扫描前述血肿区呈低密度影,脏器实质可显压迫内陷。 实质脏器内破裂,在USG及CT扫描中,在肝、脾实质内可显示血肿征象,USG呈局限性边界不清的不规则低回声区,其内部有小片状无回声区及不规则回声增强带。CT扫描肝、脾实质内血肿密度与正常肝组织形成明显差异。急性出血,其CT平扫时病变区密度可以增高,MRI扫描SE序列,T1WI及T2WI均呈较高信号。出血较久,其出血部位CT平扫,密度可以较低。 实质脏器破裂,其包膜不完整,USG及CT扫描中不一定显示。但于膈下、肝肾陷凹,盆腔及左右结肠旁沟区域均可积血,USG显示出血形成的无回声区,CT扫描显示积液,并可见相应的肝、脾器内的前述改变。 第十三章 食管与胃肠道 一、名词解释 1.食管环状肌的局限性不规则收缩性运动,形成波浪状或锯齿状边缘,出现突然,消失迅速,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常见于老年人肌食管贲门失迟缓症患者。 2.贲门上方3~4cm长的一段食管是食管与胃的过渡区,称为胃食管前庭段。 3.又称食管-胃角,是胃食管前庭段左侧壁与胃底形成的一个锐角切迹。 4.立位时,胃底内含气,在透视时表现为透亮的气泡影,称为胃泡。 5.又称角切迹,为胃小弯拐角处。 6.十二指肠是连接胃幽门与空肠的一段,全长呈“C”形,将胰头包绕其中,称为十二指肠圈或曲。 7.结肠充钡后可显示多数大致对称的袋状凸出,称为结肠袋。 8. 在消化道造影是时,胃肠壁局限性溃疡形成的凹陷为钡剂充盈,在切线位时呈局限性向胃轮廓外突出的钡影,称龛影,轴位观溃疡呈火山口状,钡剂填充为类圆形钡斑,而无胃轮廓改变。 9. 钡剂充盈胃时,由于来自胃壁的肿块向腔内突出造成局部钡剂不能充盈。这时钡剂勾画的轮廓是肿块突向腔内的边缘。常见于肿瘤。 10. 表现为消化道壁向外囊袋状膨出,有正常粘膜通入。 11.胃溃疡的龛影口部常有一圈粘膜水肿所造成的透明带,当宽度为1~2mm时,称为粘膜线。 12.胃溃疡的龛影口部常有一圈粘膜水肿所造成的透明带,当宽度为0.5~1cm时,称为项圈征。 13.在慢性溃疡愈合过程中,龛影底部逐渐变小、变平,使龛影犹如具有一个狭长的颈,称为狭颈征。 14.胃溃疡愈合过程中,由于瘢痕收缩使胃体部呈环状狭窄,形成葫芦胃。 15.深达浆膜层的溃疡称为穿透性溃疡,龛影深而大 深度和大小均超过1cm,龛影周围常有范围较大的水肿带。 16.长期不愈合的慢性溃疡,周围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呈胼胝性溃疡。龛影较大,达1.5cm~2cm,深度一般不超过1cm,龛影周围常有一圈较宽的水肿带。 17.若胃溃疡穿破浆膜层,可引起急、慢性穿孔,形成穿孔性溃疡。龛影很大,如囊袋状,其中常出现液面和分层现象,即气液钡三层或气钡两层现象。 18.胃癌全胃受累时形成皮革胃,胃腔严重狭窄,胃壁僵硬,蠕动完全消失。 19.胃癌的龛影形态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周围绕以宽窄不一的透明带,即环堤,轮廓不规则而锐利,其中常见到结节状和指压迹状充盈缺损,以上表现称半月综合征。 20、在溃疡型肠结核造影时,由于患病肠管的痉挛收缩,粘膜皱襞紊乱。钡剂到达病变区时,不能正常停留,而迅即被驱向远侧肠管。因此常见到末端回肠、盲肠和升结肠的一部分充盈不良,或只有少量钡剂充盈,呈细线状,或完全没有钡剂充盈,而其上、下肠管则充盈如常。这种现象称之为“跳跃征”,是溃疡型肠结核的典型表现。 21.胃癌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而不论其大小和有无转移。 22.即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息肉性质为错构瘤性,发生在小肠,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胃或结肠的息肉。本病的特征是口唇、口周皮肤、口颊粘膜及指(趾)掌侧皮肤都有明显的黑色素斑。结肠的息肉可能为腺瘤,会恶变。本病半数以上有家族史。症状为腹痛、肠套叠、便血及慢性贫血。 二.单选题 A型题 1B,2E,3C,4C,5D,6C,7B,8C,9E,10B,11D,12C,13B,14C,15D,16A,17A,18A,19A,20C,21A,22B,23A, 24C,25C,26D,27A,28C,29C,30D,31D,32A,33E,34E,35C,36D,37D,38D,39D,40E,41B,42D,43E,44A, 45B,46E,47B B型题 48E,49D,50A,51C,52B 53F,54D,55E,56A,57C,58B 59E,60C,61D,62A,63B 64C,65B,66A,67D 三.简答题 1.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分为三型:①浸润型:管壁呈环状增厚、管腔狭窄;②增生型:肿瘤向腔内生长,形成肿块;③溃疡型:肿块形成一个局限性大溃疡,深达肌层。 食管癌的X线表现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粘膜皱襞消失、中断、破坏,代之以癌瘤表面杂乱不规则的影像; ②管腔狭窄,在典型浸润型癌,肿瘤表现为环状狭窄,狭窄范围一般局限,边缘较整齐,与正常区分界清楚。钡餐通过受阻,其上方食管扩大。管腔狭窄也见于各型食管癌的进展期,范围常较大,轮廓不规则,不对称,管壁僵硬; ③腔内充盈缺损,癌瘤向腔内突出,造成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是增生型癌的主要表现; ④不规则的龛影,见于溃疡型癌,可见一个较大、轮廓不规则的长形龛影,其长径与食管的纵轴一致,周围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向食管壁内或食管外生长的肿瘤可形成纵隔内肿块影。 ⑤受累食管段局限性僵硬。 2.早期表现为食管下段粘膜皱襞稍宽或略微迂曲;典型期表现为食管中下段的粘膜皱襞明显增宽、迂曲,呈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呈锯齿状。病变加重时还可出现食管张力降低,管腔扩张。 3.胃溃疡病的X线表现可归纳为两类:直接征象,代表溃疡本身的改变;间接征象,代表溃疡所造成的功能性和瘢痕性改变。 胃溃疡的直接征象是龛影,多见于小弯,其切线位呈乳头状、锥状或其他形状,边缘光滑整齐,密度均匀。底部平整或稍不平。龛影口部常有一圈粘膜水肿所造成的透明带。这种粘膜水肿带是良性溃疡的特征,依其范围有不同的表现:①粘膜线:为龛影口部一条宽1~2mm的光滑整齐的透明线;②项圈征:龛影口部的透明带宽0.5~1cm,如一个项圈;③狭颈征:龛影头部明显狭小,使龛影犹如具有一个狭长的颈。慢性溃疡周围的瘢痕收缩,造成粘膜皱襞均匀性纠集。这种皱襞如车轮状向龛影口部集中且到达口部边缘并逐渐变窄,是良性溃疡的又一特征。 胃溃疡引起的功能性改变包括:①痉挛性改变,表现为胃壁上的凹陷(又称切迹),小弯龛影,在大弯的相对处出现深的痉挛切迹。胃窦痉挛和幽门痉挛也很常见;②分泌增加,使钡剂不易附着于胃壁,液体多时在胃内形成液面;③胃蠕动增强或减弱,张力增高或减低,排空加速或减慢。此外,龛影处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溃疡好转和愈合时,功能性改变也常随之减轻或消失。 胃溃疡引起的瘢痕性改变可造成胃的变形和狭窄。小弯溃疡可使小弯缩短,致幽门与贲门靠近,形成“蜗牛胃”。也可以是使胃体呈环状狭窄而形成“葫芦胃”。幽门处溃疡可造成幽门狭窄和梗阻。 4.胃癌的X线表现与大体形态有关,但不能截然划分。常见下列表现:①充盈缺损,形状不规则,多见于蕈伞型癌;②胃腔狭窄,胃壁僵硬,可见于蕈伞型癌,但主要由浸润型癌引起,全胃受累时形成“革袋状胃”;③龛影,多见于溃疡型癌,龛影形状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龛影周围绕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即环堤,轮廓不规则而锐利,其中常见到结节状和指压迹状充盈缺损,以上表现被称为半月综合征;④粘膜皱襞破坏、消失或中断,粘膜下肿瘤浸润常使皱襞异常粗大、僵直或如杵状和结节状,形态固定不变;⑤癌瘤区蠕动消失。 5.胃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X线鉴别诊断 良性溃疡 恶性溃疡 龛影形状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不规则,扁平,有多个尖角 龛影位置 突出于胃轮廓外 位于胃轮廓之内 龛影周围和口部 粘膜水肿的表现如粘膜线、项圈征、狭颈征等。粘膜皱襞向龛影集中直达龛口 指压迹样充盈缺损,有不规则环堤,皱襞中断、破坏 附近胃壁 柔软,有蠕动波 僵硬,峭直,蠕动消失 6.溃疡型肠结核,是以肠壁集合淋巴结和淋巴滤泡受侵,形成干酪样病灶,随后溃破而形成溃疡为特点。其主要X线表现为患病肠管的痉挛收缩,粘膜皱襞紊乱。钡剂到达病变区时,不能正常停留,而迅即被驱向远侧肠管。因此常见到末端回肠、盲肠和升结肠的一部分充盈不良,或只有少量钡剂充盈,呈细线状,或者完全没有钡剂充盈,而其上、下肠管则充盈如常。这种征象称之为“跳跃”征,是溃疡型肠结核较为典型的表现。钡剂灌肠检查,可发现回盲部并没有器质性狭窄,钡剂可以使肠管扩展和充盈,但显示粘膜皱襞紊乱和破坏或见到小点状或小刺状的龛影。肠道运动常加快。 7.增殖型肠结核,干酪样病变很少,而以大量肉芽组织增生为其特点。X线主要表现为盲肠和升结肠的狭窄、缩短和僵直。粘膜皱襞紊乱、消失,常见多数小息肉样充盈缺损。回盲瓣常受侵犯,表现为增生肥厚,使盲肠内侧壁凹陷变形,末端回肠扩大以及小肠排空延迟。 8.下列情况应考虑息肉有恶变的可能:①息肉表面毛糙不规则,呈分叶状或菜花状;②息肉较大且基底较宽(息肉直径大于3cm,70%~80%有恶变可能);③息肉处肠壁内陷和僵直;④息肉迅速增大(1年内增大一倍)。 第十四章 肝脏、胆系、胰腺、脾脏 名词解释 1.在腹平片上,如果结肠充气,可显示肝下缘与肝外缘形成肝角,一般呈锐角。 2.肝脏的脏面为凹面,有略呈H形的沟,其中部呈横位的沟称肝门,有胆管、淋巴管、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的神经出入。 3.下腔静脉的上端有肝左、中、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称为第二肝门。 4.肝脓肿超声检查时,脓肿的无回声、脓肿壁的强回声和周围水肿带的低回声形成“环中环征”。 5.肝脓肿CT增强扫描时,低密度的脓腔和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以及周围的无强化低密度水肿带构成了所谓“环征”,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为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6.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肝动脉造影时可见供血动脉增粗,巨大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形如抱球。 7.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肝动脉造影的早期动脉相,肿瘤边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称为“树上挂果征”。 8.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肝动脉造影时,动脉早期即出现显影,而且肿瘤染色持续到肝实质后期不退,这种动态血管造影全程显影的现象称为“早出晚归”征。 9.肝血管瘤行MRI检查时,在T1WI上均匀性稍低信号,T2WI上随TE时间延长,血管瘤的信号强度递增,直至达到或超过胆囊信号,在重T2WI上其信号强度更高,称之为“灯泡征”。90%以上的血管瘤具有这一特征。 10.单发结节小于3cm,或2个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cm的肝癌,称小肝癌。 11.亦称“牛眼征”,肝转移肿瘤CT增强扫描,可见病灶中心低于正常肝,边缘呈环形强化,最外缘密度又低于正常肝,称环靶征。 12.脂肪肝在声像图上轮廓不清,变圆钝,肝内血管明显变细而显示减少,肝内血管与肝实质回声水平接近,回声反差消失。 13.后天性的胆管扩张由于下端的阻塞或狭窄引起上段胆管全程扩张,并可见从胆总管到肝外周胆管由大到小的扩张,形成所谓的“枯枝征”或“软藤征”。 14.壶腹部周围的病变除引起胆管扩张,同时还可引起胰管扩张,出现所谓的“双管征”,为低位胆管梗阻的重要征象。 15.胰头癌肿块较大侵犯十二指肠作低胀十二指肠钡餐造影检查时,十二指肠曲扩大,其内缘出现压迹,可呈现双重边缘,由于十二指肠乳头较固定,压迹常呈反“3”字形,称反“3”征。 16.是胰腺炎的一种并发症,为积液未能及时吸收,被纤维组织粘连包裹所致,大约在病程的4~6周内形成。 选择题 A型题 1.B 2.D 3.E 4.D 5.C 6.E 7.C 8.C 9.C 10.C 11.D 12.C 13.B 14.B 15.B 16.C 17.B 18.A 19.A 20.E 21.C 22.C 23.D 24.E 25.B 26.D 27.A 28.C 29.C 30.B 31.C 32.E 33.D 34.D 35.B 36.E 37.B 38.B 39.A 40.D 41.C 42.E 43.C B型题 44.D 45.B 46.A 47.C 48.B 49.E 50.D 51.C 1.肝脓肿的影像学表现: X线:肝区平片除个别病例可显示肝区积气和出现液平外,其余征象均缺乏特异性,价值有限。肝血管造影:脓肿区域内肝动脉分支受压、移位、出现包绕征,脓肿边缘细小血管增多。实质期脓肿区内充盈缺损,沿脓肿周边可见环形染色带。 USG:依脓肿形成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①早期肝脓肿:肝内局部出现低回声区,其内回声不均匀,或呈等回声光团,边界欠清晰,边缘不规则,或有由周边开始液化所致的无回声环;②液化不全脓肿:脓肿呈无回声区,或称液性暗区,边缘不光滑。无回声区见较多粗回声光点,分布不均匀,伴有后方回声增强;③典型肝脓肿:脓肿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切面常呈圆形或类圆形,伴后方回声增强效应,内有细小光点回声。 CT:平扫脓腔为圆形低密度区,为脓液成份时,密度稍高于水,CT值约为2040HU。脓肿壁为脓腔周围一环形带,其密度高于脓腔而低于正常肝。增强扫描脓腔不强化,脓肿壁呈环形强化,轮廓光滑,厚度均匀,外周可显示低密度水肿带。若腔内有气体和/或液面则可确诊。腔内无气体和/或液面,脓腔壁外周水肿不明显时,应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MRI:典型肝脓肿表现为液体信号特征,即在T1WI上呈圆形、边界清楚的低信号,其周围有一圈稍低信号环,在T2WI上脓腔显示为明显高信号,其周围仍有一圈低信号环围绕,代表肉芽组织。增强后脓肿壁呈明显环形强化,厚度均匀,轮廓光滑,脓腔不强化。 2.肝硬化的影像学表现: X线:钡餐检查可显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肝动脉造影可显示肝动脉分支减少、减小、扭曲;脾、门静脉扩张。 CT:①肝大小的改变:早期肝轮廓可增大;中晚期可表现为肝也大小比例失调,全肝萎缩,肝裂增宽。②肝轮廓的改变:肝脏边缘凹凸不平,呈扇贝形、分叶状、波浪状。③密度改变:脂肪变性、纤维化可引起肝实质弥漫性或局限性密度减低,有结节感,增强扫描显示更清楚。④继发性改变:脾大,门静脉扩张及侧支循环形成,腹水。 MRI:显示肝脏轮廓、大小、信号改变以及脾大等门静脉高压征象。脂肪变性或同时存在的肝炎可使肝实质信号不均匀。多方位成像,对肝内血管、侧支循环的观察优于CT。 USG:显示肝脏轮廓、大小、回声异常以及脾大等门静脉高压征象。严重肝萎缩,可见肝内门静脉变细、僵直、迂曲并显示模糊,门静脉末梢甚至不能显示。 3.胆石症合并胆囊炎的X线、超声、CT表现: X线:平片可以显示阳性结石。这类结石大多在胆囊内,常多个堆积,表现为上腹部大小不等、边缘高密度,中间低密度的环形、菱形、多角形影,在胆囊内聚集呈堆时形似石榴子。阴性结石,平片不能发现。PTC或ERCP可见胆管或胆囊内结石的充盈缺损,结石引起胆道狭窄或梗阻,则上部胆管扩张。 超声检查:典型胆囊结石的超声表现有三大特征:胆囊或胆管内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改变体位强回声团随着体位改变而移动。合并胆囊炎时,胆囊增大,慢性胆囊炎胆囊多缩小,胆囊壁增厚,边缘毛糙,回声增强。 CT检查:可见肝内、外胆管或胆囊内单发或多发、圆形、多边形或泥沙状高密度影,位置可随体位变化。胆总管结石可见上部胆管扩张。结石部位的层面,扩张的胆管突然消失,同时见到高密度结石呈“靶征”或“半月征”。合并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增大,直径大于5cm,胆囊壁弥漫形增厚超过3mm并有明显均匀强化,胆囊周围常有环形低密度水肿带或液体滞留。慢性胆囊炎时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可有钙化,增强扫描有强化。 4.胆囊癌的CT表现: 肿瘤表现三种类型:①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厚。②腔内型:胆囊腔单发或多发乳头状肿块,肿块基底部胆囊壁增厚。③肿块型:胆囊腔全部被肿瘤所占据,形成软组织肿块。增强检查,肿瘤及局部胆囊壁明显强化。 5.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 X线(PTC、ERCP):直接显示胆管癌的部分和范围。浸润型可见胆管狭窄,狭窄范围较短,境界清楚,边缘不规整。结节型和乳头型胆管内显示不规则充盈缺损,梗阻以上的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 超声检查:扩张的胆管远端有边缘不整的软组织肿块影,突入胆管内或阻塞胆管。肿块强回声,无声影,与胆管壁分界不清。 CT表现:平扫见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肿瘤部位突然变小或中断,局部可见胆管壁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 MRI检查:扩张胆管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肿瘤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的软组织影。 6.急性胰腺炎有哪些CT表现? 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对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很有帮助。急性胰腺炎的典型表现是胰腺增大,密度稍减低。上述表现大多是弥漫性的,但也可只限于胰腺的某一部分。胰腺周围常有炎性渗出,导致胰腺轮廓不清,邻近的肾前筋膜增厚。渗出较多时胰腺周围可形成明显的液体潴留,呈现多个水样密度囊性低密度区,多在网膜囊、肾旁前间隙等处。胰腺内也可有积液。液体潴留被纤维囊包围即形成假性囊肿。水肿性(或浆液-渗出型)胰腺炎病变程度较轻,而坏死性或出血性者胰腺明显增大,上述改变更显著,胰腺密度不均,坏死呈低密度区而出血呈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坏死区不增强,而一般水肿、炎变的胰腺实质有增强。了解坏死的范围可推断病变的程度,对考虑治疗方案有助。脓肿是胰腺炎的重要并发症,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灶,与坏死区相似,出现气体是脓肿的特征。 7.慢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平片发现胰腺走行区致密的多发性小结石及钙化。ERCP较敏感,表现为胰管狭窄、扩张,胰管内结石。 超声检查:胰腺轻度增大或萎缩变小,轮廓多不规则,实质回声呈不均匀性增强。主胰管扩张。其中如有小结石可出现点状或斑片状强回声和声影。 CT表现:胰腺局部增大或萎缩,胰管不同程度扩张,钙化形成(斑点状致密影,沿胰管分布)。合并假性囊肿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密度区,CT值接近于水。 8.表现为胰头增大的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地鉴别要点: ①胰头慢性炎性肿大以纤维化改变为主,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改变。 ②动态扫描各期强化规律基本与正常胰腺的强化规律相一致,胰头癌则在动脉期为低密度和低信号改变。 ③发现钙化、假囊肿,提示炎性机会大。 ④胰腺癌更易引起胰腺邻近血管收到侵犯或被包埋。 ⑤胰腺癌较早出现肝、腹膜后转移。 9.胰腺癌的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可见十二指肠曲扩大,其内侧出现压迹、双边征或反“3”字征。十二指肠内侧壁粘膜皱襞平坦、消失、肠壁僵硬,甚至破坏。ERCP可显示胰管狭窄和阻塞。 超声检查:胰腺局限性增大,内见异常回声肿物,轮廓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多呈低回声,可不均匀,液化坏死为无回声区。 CT检查:平扫肿瘤密度与胰腺相等或略低,坏死液化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时肿块强化不明显,呈相对低密度。胰管、胆管扩张可形成“双管征”,为胰头癌的常见征象。 MRI检查:可见胰腺形态、轮廓发生改变,局部肿大,轮廓不规则。T1WI上肿瘤信号稍低或等于正常胰腺和肝,坏死区更低。T2WI上信号稍高,坏死区更高。 10.脾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1)超声检查:脾弥漫性增大,脾实质回声减低或正常,光点分布较均匀。 脾实质内可见多个或单个散在分布的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缘清楚。多发性结节状淋巴瘤呈蜂窝状低回声,间隔呈较规则的线状强回声带。 2)CT表现:脾脏增大。平扫可见脾内单发或多发稍低密度灶,边界不清或清楚。增强扫描病灶轻度不规则强化,与正常脾实质分界清楚。可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3)MRI表现:脾脏弥漫性增大或单个、多个圆形肿块,边界不清。T1WI和T2WI上均为不均匀性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较脾为低。可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11.脾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陈旧性梗死灶内偶见钙化。选择性脾动脉造影可见受累动脉中断,并可见三角形无血管区。 超声检查:脾实质内单个或多个楔形或不规则形低回声区,楔形底部朝向脾外侧缘,尖端指向脾门。内部呈蜂窝状或不均匀分布的斑片状强回声。梗死灶坏死液化时,呈无回声或形成假性囊肿。陈旧形梗死灶纤维化、钙化时,病灶回声明显增强,后方伴有声影。 CT检查:尖端朝向脾门的楔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后因病灶无强化。 MRI检查:急性和亚急性梗死区在T1WI和T2WI上分别为低信号和强信号区。慢性期瘢痕组织和钙化形成,在各序列上均呈低信号改变。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和肾上腺 一.名词解释 1. 肾自截:肾结核时,当身体抵抗力增强病变趋向好转,可出现钙盐沉积,发生局部钙化,甚至全肾钙化,后者称为肾自截。 2. 肾脊角:肾的长轴自内上斜向外下,其延长线与脊椎的纵轴相交形成锐角,称为倾斜角或肾脊角,正常为15°-25°,其中右侧肾脊角较左侧略大,女性者较男性略大。 3.马蹄肾:是融合肾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肾的上极或下极相互融合,状如马蹄,以下极融合性多见。可并有肾积水和结石。尿路造影显示两肾位置较低,且下极融合为峡部,肾轴由外上斜向内下,肾盂位于腹侧,而肾盞指向背侧,可合并有肾积水和肾结石。 4. 输尿管囊肿:又成为输尿管膨出,为输尿管末端在膀胱内形成的囊状膨出。其原因不明,多认为输尿管口先天性狭窄致膀胱壁内段扩张并突入膀胱内所致,约50%病例上段尿路发生扩张和积水。 5.阳性结石:泌尿系结石的成分不同,其密度和含钙量也有差异。腹部平片检查时,能够显影的尿路结石称为阳性结石,不能显影的结石称为阴性结石。 6.KUB:通常所说的KUB是包括肾脏(kidney)、输尿管(ureter)与膀胱(bladder)的前后位投照的平片。 7. adrenal hyperplasia:即肾上腺增生,是Cushing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表现为腺体弥漫性增大,甚至边缘出现结节。通常侧肢厚度大于10mm或面积大于150mm2即可诊断。增大肾上腺的密度和外形保持正常。 8. polycystic kidney:即多囊性肾病,,为遗传性病变,成人型多见,常合并多囊肝。 9. MRU:磁共振尿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urography),检查时正常含尿液的肾盂、输尿管、膀胱为高信号,周围软组织等背景结构为极低信号,犹如静脉肾盂造影所见,并可进行多角度观察,但图像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较差。 10. duplication of kidney:即一侧或双侧肾分为上、下两部分,各自有肾盂和输尿管。易位的输尿管口可有狭窄,导致相应的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 11.挛缩膀胱:膀胱结核继发于肾结核,结核结节可相互融合,形成溃疡,溃疡可侵及膀胱肌层,引起严重广泛的纤维组织增生,使膀胱肌肉失去伸缩的能力,容量缩小。膀胱容量小于50ml时,临床上称为挛缩膀胱。 12.肾小管回流:逆行静脉肾盂造影时,若肾盂内压力过高,造影剂经肾乳头进入肾小管,表现为由肾小盏中心向皮质方向散布的放射状致密影。 二、填空题 1.肾大盏,肾小盏 2.与肾盂相接处,通过骨盆缘处,进入膀胱处 3.肾脏数目、大小、形态和位置的异常,肾脏肿块,异常钙化影,肾盂、肾盏和输尿管异常,肾血管异常 4.高,相对低密度 5.低 6.<10mm 7.混杂密度 8.肺 9.静脉尿路造影,逆行性尿路造影 10.超声和CT,超声,CT 11.膀胱三角区 12. 肿瘤位于肾上腺外,多发,恶性 三、选择题 A型题 1. D 2.C 3.E 4.B 5.D 6.C 7.B 8.E 9.C 10.E 11.B 12.C 13.C 14.E 15.D B型题 16.E 17.B 18.A 19.C 20.D X型题 21.ABDE 22.ABC 23.ABCD 24.ABCD 25.BCDE 26.ABE 四、问答题 1. 试述肾癌的典型CT表现 答:(1)进展期肾癌:平扫大多数表现为肾实质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密度可均一,相当或略低于肾实质,偶为略高密度。也可密度不均。少数肿瘤可有点状或不规则的钙化。增强检查早期,肿瘤多有明显不均匀的强化,其后由于周围肾实质的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的不均匀肿块。肿瘤向外侵犯可致肾周脂肪密度增高、消失或肾筋膜增厚。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内可有瘤栓。周围可有转移的淋巴结。 (2)小肾癌:境界清除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直径小于或等于3.0cm,平扫大多数呈均匀稍低密度,少数也可为等密度灶。增强检查大多数较正常肾实质低,仅少数呈明显增强。 (3)囊性肾细胞癌:肾实质内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壁厚而不规则,囊变区有不规则的分隔或病变内有实性成分或壁结节存在。增强扫描上述表现更明显。 2. 试述肾上腺增生与肾上腺腺瘤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答:(1)肾上腺增生:CT表现为双侧肾上腺弥漫性增大,侧肢厚度大于10mm或面积大于150mm2,少数病例增大肾上腺边缘可呈结节状,增大肾上腺的外形保持正常。超声和MRI检出肾上腺增生价值有限。 (2)肾上腺腺瘤:CT检查:常为单侧性,肾上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密度较低。增强检查,肿块强化且廓清迅速。超声检查:圆形或类圆形低或弱回声。MRI检查:T2WI和T2WI上均类似肝实质,由于富含脂质而在反相位上常有明显信号强度下降。 3. 简述嗜鉻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 答:嗜铬细胞瘤又称为“10%肿瘤”,即10%肿瘤位于肾上腺之外,10%为多发肿瘤及10%为恶性肿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一般较大,直径常为3~5cm,因此无论USG、CT或MRI检查均易发现肿瘤,表现为单侧肾上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偶为双侧性。由于肿瘤内常有陈旧性出血、坏死或囊变,致其回声、密度或信号不均:肿瘤中央部有无回声、低密度或长T2高信号灶;周围的实性部分则为中等回声,软组织密度,或T2WI像上呈较高信号。增强CT或MRI检查,周围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常位于腹主动脉旁,也可见于膀胱壁或纵隔内,其影像学表现类似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4. 试述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X线检查方法及介入性放射学治疗方法 答:(1)X线平片检查可见患侧肾影缩小。一般认为如两侧肾长径相差超过1.5cm就有意义,小的一侧就是患侧。排泄性尿路造影虽有诊断价值,但必须使用特殊方法,如每分钟连续摄片尿路造影法和冲刷试验。这些方法不能直接看到肾动脉狭窄,最可靠的方法是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狭窄多位于肾动脉的根部和近侧,长度为数毫米或1cm 以上,单侧或两侧,一处或多处,常伴有狭窄后扩张。有时肾动脉近侧完全闭塞,几乎看到不到肾动脉。此时,肾的供血完由侧支循环而来,在较晚的照片上可见到远侧的肾动脉分支和肾实质象。肾内分支狭窄有时可见边缘不规则呈串珠状表现。 大动脉炎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腹主动脉造影可见腹主动脉有程度不等的狭窄,边缘不规则,范围大多较长,多累及肾动脉开口平面至腹动脉分叉平面的一段。肾动脉常有不同程度的侵犯。 (2)介入治疗:1.经皮球囊导管肾动脉腔内成形术;2.肾动脉内支架成形术(主要用于:A. 经皮球囊导管肾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即刻失败;B.迟发性再狭窄。) 5. 多囊肾的分泌性尿路造影及CT所见(同济98) 答:分泌性尿路造影显示双侧肾盂肾盏移位、拉长、变性和分离,呈“蜘蛛足样”表现。 CT:双肾布满多发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水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检查病变无强化。肾形态早期正常,随病变进展,囊肿增大且数目增多,肾的体积增大,边缘呈分叶状。部分囊肿内可有急性出血而呈高密度。常并有多囊肝表现。 第十六章 女性生殖系统 一、名词解释 1. Krukenberg’ tumour:即卵巢转移瘤,多来自胃肠道恶性肿瘤在卵巢上的种植性转移。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卵巢区肿块,在超声、CT或MRI上常呈混杂回声、密度或信号强度。 2. placenta previa:即前置胎盘,正常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如果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全部或部分覆盖宫颈内口称为前置胎盘。依据胎盘与子宫颈内口的关系,将前置胎盘分为四型:低置胎盘、边缘型前置胎盘、不全型前置胎盘、完全型前置胎盘。 二、填空题 1.子宫异常 盆腔肿块 2.钙化 3.低 4.超声 5.中心高信号影代表子宫内膜及宫腔分泌物 中间薄的低信号带为子宫肌层 周围是中等信号的子宫肌外层 高信号的宫颈管内粘液 中等信号的宫颈粘膜 低信号的宫颈纤维基质 中等信号的宫颈肌层 高信号的阴道内容物 低信号的阴道壁 6.子宫肌瘤 子宫颈癌 7. 胎心、胎动消失; 胎儿颅骨变形,颅缝重叠;胎儿全身水肿,皮肤呈双层改变;内脏结构紊乱;羊水混浊。 三、选择题 A型题 1.B 2.B 3.B B型题 4.C 5.A 6.D 7.E 8.B X型题 9.ABCDE 四、问答题 1. 简述子宫肌瘤的影像表现 答:X线平片:子宫肌瘤的堆积颗粒状钙化或较大的肌瘤产生的盆腔肿块。 超声检查: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结节呈圆形低回声或等回声,周边有假性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壁间肌瘤可使内膜移向对侧变形,粘膜下肌瘤时内膜增宽、增强或显示出瘤体。 CT表现:子宫增大,呈分叶状改变。肌瘤密度常类似正常子宫不易识别,肌瘤变性时密度较低。增强检查,肌瘤不同程度强化。若瘤内发现钙化,则能确诊为子宫肌瘤。 MRI检查:T1WI上信号强度类似子宫肌,T2WI上呈明显均一低信号,边界清楚。 2. 简述早期妊娠的声像图特点 答:①子宫随孕龄而逐渐增大;②孕囊于闭经后第5周显示,为宫底部较强回声的环状影;③孕第6周时显示胚胎,表现为孕囊内点状或不规则小块状回声;孕6~7周可见原始心管的搏动;孕7周时出现胎动;孕10周时能辨认胎儿;孕11~12周时显示胎儿躯干、脊柱和长骨;④孕8~9周显示胎盘,为半月形光点区,附着在孕囊的侧壁。 第十七章 男性生殖系统 1、 名词解释 膀胱精囊角:精囊腺位于膀胱后方,呈八字状对称的软组织密度影,两侧精囊于中线部汇合,精囊前缘与膀胱后壁之间为尖端向内的低密度脂肪间隙,称为膀胱精囊角。正常时呈锐角。 2、 填空题 1. 5.0cm、4.3cm和4.8cm 2. 枸掾酸盐 MRS 3. 低 高 低 4. 前列腺增大 精囊肿块 睾丸肿块 5.增大前列腺的周围区受压变薄 移行区 6.周围带 三、选择题 A型题 1.B 2.C 3.B 4.A X型题 5.ABCD 四、简答题:试述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要点 答:1.前列腺增生: (1)超声检查:显示前列腺均匀对称性增大,径线超过正常值。边缘清楚,被膜完整 内回声均匀减低或稍强,有时其内可见高回声钙化影。 (2)CT 检查:同样可见前列腺对称性增大,其上缘超过耻骨联合上方 2cm ,常突入膀胱底部。增大的前列腺密度均匀,内可有钙化灶。 (3)MRI检查:增大的前列腺在 T1 Wl 上呈均一低信号。然而,在 T2Wl 上,中央区和移行区体积明显增大,若以腺体增生为主则呈结节性不均一高信号,若基质增生明显则主要表现为中等信号;周围区仍维持正常较高信号,并显示受压变薄;在增大的移行区、中央区与变薄的周围区之间常可见环形线状低信号影,代表外科包膜。 2.前列腺癌: (1)超声检查:早期,在周围区出现低回声结节,边界模糊不清。进展期,前列腺呈不规则分叶状增大;被膜不完整,回声连续性中断;病变部位回声强弱不均;CDFI显示局部血流增加;邻近器官出现受累表现,膀胱颈不规则增厚、隆起,膀胱直肠窝可见肿块。 (2)CT表现:对早期癌无价值,仅显示前列腺不规则增大。肿瘤突破包膜时,显示前列腺不规则增大。侵犯精囊时出现精囊增大,精囊角消失。还可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和远隔器官或骨转移。 (3)MRI检查:局限于被膜内的早期前列腺癌,为T2WI上正常较高信号的周围区内出现低信号结节。MRS病变区Cirt/Cho比值明显减低。进展期,T2WI上可见前列腺被膜连续性中断,低信号肿块突至前列腺周围脂肪组织内。精囊受累时,精囊增大并信号减低。发现盆腔淋巴结增大及骨转移。 鉴别要点:(1)临床表现:前列腺增生主要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和排尿困难。前列腺癌早期有排尿困难,晚期有膀胱和会阴部疼痛和转移体征。实验室检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增高。 (2)发病部位:前列腺增生主要位于移行带,前列腺癌主要位于周围带。 (3)病变形态:前列腺增生为均匀对称性增大,前列腺癌为不规则分叶状增大。 (4)临近组织改变:前列腺增生周围组织多无变化,前列腺癌可侵及临近组织,甚至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脏器的转移或骨转移。 (5)MRS:前列腺增生Cit峰明显升高,Cho和Cre峰变化不明显;前列腺癌Cit峰明显下降,(Cho+Cre)/Cit比值显著增高。 第五篇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 1、 名词解释 1. MRA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ghy,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使血管成像的MRI技术,它无需或仅向血管内注射少量对比剂,检查比较简单,安全,属于无创性检查,临床上多用于头颈及等部大血管椎。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2. 腔隙性脑梗死:凡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塞,经巨噬作用使留下梗塞灶直径小于2mm者,称为腔隙性脑梗塞。 多位于底节、内囊、丘脑、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 3. 脑膜尾征:多见于脑膜瘤增强扫描时,部分瘤体附着部位由近及远,由厚渐薄的增强的脑膜征,称"脑膜尾征"。 4. 脑挫伤:脑挫伤为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和脑肿胀。 5. Chiari畸形:又称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系后脑发育异常;小脑扁桃体变尖下移超过枕大孔平面5mm以上。第四脑室和延髓可变形下移;常伴幕上脑积水和脊髓空洞征。 6. 硬膜下血肿: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出血所致;血液聚集于硬膜下腔,沿脑表面广泛分布。CT上急性期多呈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亚急性或慢性期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灶。在急性期MRI显示不如CT敏感。 7. 颅咽管瘤:来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的良性肿瘤;儿童多见;多位于鞍上,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囊壁和实性部分多有钙化。CT多见鞍上池内类圆形肿物,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前部;可出现脑积水;肿物呈不均匀低密度为主的囊实性,囊壁和实性部分的钙化呈高密度,强化呈环行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上肿瘤T2WI上可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 8. 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为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病变,其病理特征是脊髓灰质内的空洞形成及胶质增生。分先天发育异常性和继发性脊髓空洞症两类。 2、 选择题 1.A 2.A 3.D 4.C 5.C 6.B 7.D 8.B 9.D 10.A 11.C 12.B 13. D 14. D 15.C 16.A 17.B 18.D 19.B 20.C 21.E 22.A 23.E 24.A 25.B 26.C 27.D 28.A 29.C 30.B 31.D 32.C 33.B 34.A 35.D 36.A 37.D 38.B 39.C 40.ABCD 41.CDE 42.ACDE 43.ABCDE 44.BCD 45.ABDE 46.ABCD 47.AE 3、 简答题 1. 垂体性侏儒 答:系由于垂体前叶功能不足所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根据病因可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多数患者原因不明,也无家族史,仅小部分有家族性发病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后者任何病变损伤垂体前叶或下丘脑时可引起生长发育停滞,常见者有肿瘤( 如颅咽管瘤、视交叉或下丘脑的胶质瘤、垂体黄色瘤等 ),感染( 如脑炎,结核、血吸虫病、弓浆虫病等 ),外伤,血管坏死及X线损伤等。 2. 简述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 答:CT上多呈等或略高密度,常见斑点状钙化;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类圆形,边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压迫静脉或静脉窦时可出现中、重度水肿;颅板侵犯引起骨质增生或破坏;增强扫描呈均匀性明显强化。MRI上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强化均匀;常有“脑膜尾征”。 3. 简述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CT鉴别诊断要点。 答:前者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以脑膜中动脉常见;血液聚集于硬膜外间隙;硬膜与颅骨内板紧密粘连,故血肿多较局限(呈梭形)。CT上多表现为颅板下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边缘锐利;多位于骨折附近;不跨越颅缝。硬膜下血肿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出血所致;血液聚集于硬膜下腔,沿脑表面广泛分布。CT上急性期多呈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亚急性或慢性期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灶。 4. 简述血肿在不同时期的CT诊断要点。 答:急性期呈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高的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团块影,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局部脑室受压移位。破入脑室者可见脑室内积血;吸收期始于3~7天,血肿周围变模糊,水肿带增宽,血肿缩小并密度减低,小血肿可完全吸收;囊变期始于2月以后,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留大小不等的囊腔,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5. 脑脓肿在病理上分为哪几期?简述各期CT表现。 答:病理上分三期:急性炎症期、化脓坏死期、脓肿形成期。不同时期CT表现:急性炎症期,大片状低密度灶、边缘模糊、伴占位效应、无强化。化脓坏死期,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轻度不均匀强化。脓肿形成期,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可有气泡影,环行强化,壁完整、光滑、均匀,可有多房分隔。 4、 论述题 1. 论述脑动静脉畸形时血管造影、CT、MR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 答:CT显示不规则混杂密度灶,可有钙化,并呈斑点或弧线形强化,水肿和占位效应缺乏,可合并脑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萎缩等改变。  MR上见扩张流空的畸形血管团,邻近脑质内的混杂音、低信号,为反交出血的后果,DSA可直观地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和引流血管诊断价值。  DSA诊断明确,但费用较高,且是有创检查。CT扫描价格便宜,但不能明确诊断,能提示诊断,需要进行鉴别诊断。MRI的诊断准确率较CT高,但也要鉴别诊断。CT和MR都可进行造影检查,为CTA、MRA,它们均可直观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和引流血管,优于DSA之处在于可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但DSA除了可进行诊断外,还可进行治疗。 2. 造影增强在磁共振检查中有哪些作用? 答:可缩短对比剂周围质子的T1与T2而改变信号强度。 3. 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 答: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临床症状常缓解与复发交替。 影像表现:常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CT平扫双侧脑室周围尤其以前后角多发低密度斑,病灶新旧不一,MRIT2WI上呈高信号。大多数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急性期可有强化。典型者横断面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冠状面呈条状,可垂直于侧脑室,称“直角脱髓鞘征象”。 4. 出血性脑梗塞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答:出血性脑梗死多发于脑梗死后2周内,CT表现为脑灰、白质内均呈现大面积楔形低密度区,夹杂有斑片状高密度影或梗死周围沿脑回走行的高密度影。亦可表现为中心高密度血肿,周围为低密度梗死区。脑室受压变形,脑沟消失,中线结构移位。早期增强无强化,恢复期呈指状脑灰质强化。出血性脑梗死MRI上多表现为混杂信号,T1WI上等或高信号,T2WI上低、高信号或混杂信号,随血肿时期表现不同。DWI表现比较有特点,表现为DWI图像内出现不均匀信号改变。其梗死区域D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出血区域T1WI、T2WI上均表现为不均匀稍低信号改变,DWI上为低信号改变。 主要与脑肿瘤出血相鉴别:要点是:(1)患者突然发病,无进行性头痛加重、功能障碍等病史。(2)脑灰质受累。(3)病变按供血血管分布。(4)增强扫描脑梗死早期无强化。恢复期呈指 状脑灰质的强化,而脑肿瘤强化在肿瘤区。 5. 脑积水 答:交通性脑积水  是指第四脑室出口以下正常脑脊液通路受阻、吸收障碍或脑脊液产生过多所致的脑积水。其主要病因有:脑膜炎、SAH、硬膜窦血栓、颈静脉血栓和上腔静脉血栓、脑膜癌及脑脊液吸收功能障碍。 阻塞性脑积水  又称非交通性脑积水,是指脑室系统内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所造成的脑积水。是脑积水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因主要有肿瘤、感染、出血及先天性疾病等。实际上先天性异常并不常见,而出血和感染是梗阻性脑积水最为常见的原因。 正常压力性脑积水  以脑脊液的压力正常而得名,实际上是一种绝对值正常的相对正常。实际上是交通性脑积水有部分完好的脑脊液循环功能代偿的结果。 代偿性脑积水  实际上是“脑萎缩”的代名词。临床上无脑积水的症状和表现,CT上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脑萎缩,脑容量减少部分被脑脊液所充填,维持了颅内压的正常,故称代偿性脑积水。 外部性脑积水  又称脑外积水或脑外液体积聚,是一种暂时性交通性脑积水,CT上是以纵裂前部和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底池扩大(主要是指鞍上池的增宽)、伴或不伴有脑室扩大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6. 脑梗死演变过程。 答:超急性期脑梗死(6h以内): CT上表现为(1)脑动脉高密度征(2)局部脑肿胀(3)局部脑实质密度降低 急性期脑梗死(6~72h): CT上以上征象更明显。MRI可以敏感的显示缺血区,呈长T1长T2信号。DWI可以显示明显高信号。灰白质分界不清,脑沟模糊。MRI上受犯动脉流空消失。 亚急性期脑梗死(3~10d):与急性期相比梗死区密度进一步降低,边界逐渐清楚,3~5天水肿达高峰,可以明显占位效应,5天后逐渐消退,病灶周围出现模糊效应。增强出现典型脑回样增强。 早期慢性期脑梗死(11~30d):梗死区边界更清楚,可出现囊变,MRI呈边界清楚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 晚期慢性期脑梗死(大于30d):梗死区进一步囊变软化,形成水样低密度灶或水样MRI信号。 参考答案 第十九章 头颈部 1、 名词解释 1. 鼓室硬化症:鼓室内条状软组织影伴钙化为鼓室硬化症。多见于中耳乳突炎。 2. 眼眶爆裂骨折:眼眶受到外力的高速冲击,力量传导到薄弱的骨壁,造成眶缘完整而眶壁骨折,临床上称为眼眶爆裂性骨折。 3. Mondini畸形:为耳蜗仅有基底螺旋,缺中螺旋和顶螺旋,耳蜗空心呈囊状,亦称"空耳蜗畸形"。 2、 选择题 1.B 2. ABC 3. ABDE 3、 问答题 1. 炎性假瘤的分型及影像学特点? 答:分型:眶隔前炎型、肌炎型、泪腺炎型、巩膜周围炎、神经束膜炎及弥漫性炎性假瘤; 影像表现: (1)超声呈低回声占位性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或不光滑; (2)CT检查:眶隔前炎型表现为眼睑组织肿胀增厚;肌炎型表现为眼外肌增粗,以上直肌和内直肌最易受累;巩膜周围炎表现为眼球壁增厚;神经束膜炎表现为视神经增粗、边缘模糊;弥漫型表现为眶内软组织密度影,眼外肌增粗、泪腺增大、眼外肌与病变分界不清,视神经可被病变包绕,增强后病变强化而视神经无强化;泪腺炎型表现为泪腺增大。 (3)MRI检查:在T1WI和T2WI上一般均呈低信号,增强后中度或明显强化。 2. 耳部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答:1.形态异常:先天性发育畸形 2.骨质破坏:肿瘤及炎性病变 3.骨质增生硬化:炎症、骨纤维结构不良、畸形性骨炎 4.骨质结构不连续:骨折 5.异常软组织密度影:炎症、肿瘤 第六篇 介入放射学 第二十章 血管介入技术 一、选择题 A型题 1.D 2.E 3.B 4.E 5.C B型题 6.E 7.B 8.D 9.A 10.C X型题 11.ACDE 12.ABCD 13.ABC 14.ABDE 15.ACDE 二、名词解释 1. Seldinger技术: 本技术于1953年由Seldinger发明,包括两个含义:①操作是经皮肤穿刺进行。②通过导丝和导管交换的方式送入导管。不管是血管性或非血管性介入操作,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均称之为Seldinger技术。 2. 栓塞后综合症: 器官动脉栓塞后,由于组织缺血坏死,在临床上可引起,疼痛、发热、恶心、呕吐、反射性肠郁张或麻痹性肠梗阻等症状,上述症状需对症处理并可在1周左右逐渐减轻、消失。 3. TIPSS术: 全称为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简称TIPSS),是一种用非手术性方法来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的介入放射学新技术。TIPSS的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远期效果取决于支架的通畅性、适应证选择和患者的肝硬化进程等。与外科分流手术相比,TIPSS操作简便,创伤及并发症少,可在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资料调节分流量,并在分流道出现狭窄或闭塞时可重复治疗。 4.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是指用导管等器械经皮从血管腔内扩张和再通不同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5. 栓塞治疗: 是采用Seldinger插管技术经动脉或静脉途径将栓塞物有控制地注入靶器官的供应血管内,中断血供,以达到止血、治疗肿瘤和血管性病变以及消除患病器官功能之目的。 三、简答题 1. 简述Seldinger技术的操作过程 摸到动脉搏动――将穿刺针插入动脉――喷血后插入导引导丝――拔出穿刺针同时固定导丝――沿导丝送入导管鞘――拔除导丝――沿导管鞘送入血管造影导管,即可行选择性插管和血管造影。 2. 简述球囊血管成形术的适用证 球囊血管成形术适应证是:原则上不同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均适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对肢体而言,如闭塞段血管长度超过10cm或为钙化性狭窄,或伴有外围小血管病变,则疗效欠佳。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病程在三个月以内的动脉内血栓栓塞和溃疡性狭窄等均不宜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 3. 简述血管内支架的临床应用 血管内支架的临床应用包括:可治疗血管和非血管性腔道的狭窄性病变;可提高血管、非血管性腔道开放率,减少由单纯球囊成形术所致的再狭窄。 4. 肝癌化疗栓塞的禁忌证 肝癌化学性栓塞疗效好,但下列情况不适合行栓塞治疗:①恶液质;②严重肝肾功能不良;③肿瘤体积占据全肝的70%以上;④门静脉主干癌栓形成。 5.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禁忌证:出血倾向者,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期,近期脑溢血,严重高血压。 注意事项:在溶栓过程中应对患者的出血、凝血状态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发现出血并发症,应立即停止治疗。 第二十一章 非血管介入技术 一、名词解释 1. 内外引流: 内外引流是指在外引流的基础上,将导管端部通过狭窄部送入十二指肠,关闭导管尾端后可行内引流,开放后亦可外引流或冲洗引流管。目前已较少应用。 2. 非血管介入技术: 主要是用穿刺针、导丝、引流管及内涵管、支架等介入器材,对血管系统以外的组织、器官的适于介入技术的疾病进行治疗。 二、选择题 A型题 1.E 2.D B型题 3.B 4.C 5.A X型题 6.BCDE 7.BCDE 三、简答题 1. 简述经皮椎间盘脱出切吸术的手术过程以及适应征和禁忌证 手术过程:切吸术需在X线透视下进行,患者俯卧或侧卧于X线床上,根据术前的X线片、CT所确定的椎间盘脱出平面,在消毒、局麻之后,用套管针穿刺。在透视下确认进针方位正确后,逐渐扩张穿刺通道,并将套管送至椎间盘。经此通道送入环锯切割纤维环,退出环锯后送入髓核夹取钳,夹碎并夹取髓核,通过负压抽吸,吸出夹碎的髓核。 本法适用于经影像学方法确诊、并有明显症状体征的患者。 既往有腰椎手术史、腰椎骨质明显增生和骨关节病所致的腰腿痛则不适用。 2. 简述经皮针刺活检的导向设备及其优缺点 超声对实质器官的囊性或实体性肿物可进行实时监视,定向准确,且可显示活检针的针迹、进针的方法、进针深度以及针尖的邻近结构,导向成功率高,且使用方便,是目前最常用的、首选导向方法。 透视简单,适用于能在透视下定位的病变,如肺部肿块、骨骼病变等。 CT导向准确,但操作程序较超声导向复杂,且患者接受X线辐射量较大,多用于腹部、盆部和胸部病变活检。 MRI无射线,利用MRI透视功能可以对浅表病变行活检导向,但要求无磁性的特殊穿刺设备。 3. 简述胃肠道狭窄利用球囊或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适应征和禁忌证 适应证:①食管炎性(包括化学性炎症)狭窄、贲门失弛缓症、幽门良性梗阻、术后吻合口狭窄等良性病变;②不适合手术治疗的食管癌造成的食管狭窄和并发气管瘘时,可采用加膜支架留置术进行治疗。 禁忌证:①食管灼伤后的炎症期1个月以内;②胃肠道吻合术后1个月内发生吻合口狭窄 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致力于合同简历、论文写作、 ppt 关于艾滋病ppt课件精益管理ppt下载地图下载ppt可编辑假如ppt教学课件下载triz基础知识ppt 设计、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 感谢您下载我们文档
本文档为【影像学人卫版五年制医学生考试必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200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2-01
浏览量:23